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九上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a 页 WYG0029-027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九上
             明 蔡清 撰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尊在上地卑在下也天在上确然其健一乾也地
 在下隤然其顺一坤也是天地所在即乾坤所在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b 页 WYG0029-0278b.png
 以尊卑分健顺健者自尊顺者自卑即尊卑而言之
 尊者居上而临下有健之道卑者居下而承上有顺
 之道故乾坤定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盖乾
 者健也阳之性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在上可见其
 健在下可见其顺故天地尊卑有乾坤之象○又云
 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或曰天积气也地则形也
 实体对易中法象言也所以兼言形气而又曰实体
 ○按程传曰以形体而言谓之天本义曰成形之大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a 页 WYG0029-0279a.png
 者为天则此不可分属形气于天地天固有形地亦
 有气也○乾为天为父为君之类皆以其健而在上
 坤为地为母为大舆之类皆以其顺而在下此亦自
 其大者言○愚尝即是推之雷动风散震巽定矣雨
 润日暄坎离定矣山泽通气艮兑定矣夫子独言乾
 坤者盖亦举其一使人知所以例其馀也欤况其馀
 诸卦实在乾坤之变所成观彖传所谓乾坤交及说
 卦后天八卦次序可见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b 页 WYG0029-0279b.png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本义云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以天地言之天
 尊地卑其卑高固昭然不易也以万物言之如山川
 陵谷之类其卑高亦昭然可睹也动物如人类则父
 子君臣夫妇长幼之类其高卑各有定位也如鸟兽
 之类则大而犀象微而兔鼠大而鹍鹏微而燕雀其
 为类固各有高卑也在植物则楠橡杞梓或干霄蔽
 日而弱草仅贴水栖尘何莫不有卑高之类也然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a 页 WYG0029-0279c.png
 其类而言之则又各自有卑高之别焉卑高之所在即
 贵贱之所在也易之所以有贵贱者以此○又云贵
 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以一卦分二体言则上
 卦为贵下卦为贱以六爻言则初贱而二贵三又贵
 于二四又贵于三五又贵于四上虽贵而无位亦终
 是贵为人上也故大传曰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
 也则上下体之为贵贱可知又曰爻有等则六爻各
 自为贵贱可知如乾初之为潜龙渐初之为渐干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b 页 WYG0029-0279d.png
 初之尚为渐可以类推矣如乾二之为见龙渐二之
 为渐磐则二之贵于初可以类推矣贲六二之为贲
 须以其附三而动也则三之贵于二可推谦六四之
 为撝谦以居九三功臣之上也则四之贵于三可推
 五则大君之位其贵有常尊矣上之贵则出乎人位
 之外而不当事任先儒所谓如太上皇者也如观上
 九则亦为观其生之君子耳此则据六爻之位言然
 易不可典要屯之初蒙之二皆独贵于诸爻蹇之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a 页 WYG0029-0280a.png
 乃反就乎二而四乃来连于三又未可以上下位分
 贵贱也旅之六五不居君象蹇之上六乃为从贵凡
 若此类又在学易者之善观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愚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凡阳物其性类皆
 动也阴物其性类皆静也所以谓之有常者盖唯其
 禀性于阳故其动有常唯其禀性于阴故其静有常
 也阴亦或有动者然非阴之常阳亦或有静者然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b 页 WYG0029-0280b.png
 阳之常也○今以天地万物观之如天左旋一日一
 周而过一度常动也地则亘万古而常静也其有震
 动者乃变异也以日月言日为阳日则一日一周矣
 可见其动月虽亦逐日而运行然其行不及日十二
 度有奇其所以迟者正以其不能如日之动而健故
 也亦可见其皆为静矣至于万物如人之男女鸟兽
 之雌雄牝牡之类其为性之动静亦槩可验矣故丈
 夫有四方志妇人之得其正性者自不轻出闺门雄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a 页 WYG0029-0280c.png
 鸣而雌伏牝鸡不司晨牝马虽健必非空群之逸足
 而触籓之壮者往往必羝羊也斯亦可见阴阳之分
 动静而刚柔所由判也断是自然分判非人断之也
 ○以天地言天之行健动也地之安贞静也以人物
 言为男为牡为雄者皆动为女为牝为雌者皆静又
 以动植二类言则动物为动植物为静又以人类分
 言则如智者动仁者静亦是盖阴阳无处无之○刚
 柔之断系于动静之有常者盖刚者必动而动者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b 页 WYG0029-0280d.png
 由于所性之刚柔者必静而静者决由于所性之柔
 故曰刚柔断矣○定者有尊卑各安其分之意位者
 有卑高以序而列之意断者有判然不相混淆之意
 或曰断有决知其所以然之意亦通大抵字字不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谓事情所向言事情善恶各以类聚也如其为人
 孝弟则少好犯上不好作乱矣又如孝者所以事君
 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使众是事情所向之善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a 页 WYG0029-0281a.png
 以类而聚也此说未当下条亦然当主后条为正○
 如纣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
 物而御之是恶之类聚也○竖刁之自宫以适君管
 仲谓其不可近乐羊之食其子魏侯赏其功而疑其
 心盖以其不自爱必不能爱人而所厚者薄亦当无
 所不薄兹可见事情之恶亦各以类而聚矣○一说
 按本义事情善恶各以类分则只是如仁义忠信孝
 弟廉耻为一类克伐怨欲放僻邪侈为一类程子云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b 页 WYG0029-0281b.png
 事有理也物有形也事有类也物有形也善恶分而
 吉凶生矣此说胜前○一说事情所向谓好恶殊途
 趋舍异辙也○物以群分者在人类则君子小人各
 以其类故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元
 恺用而四凶抵罪孟子谓我退而寒之者至矣○门
 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在物则凤鸟必不同栖牛骥必不同食薰莸不可共
 器此类可见矣○吉凶生矣吉凶生于善恶也○马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a 页 WYG0029-0281c.png
 氏曰以类而聚便是各分其群但方以事情言物以
 人与物言吉凶之生亦是因善恶而类应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阴阳一气也在天则成象在地则成形而成象成形
 各自有变化也以成象之变化言之如日月之往来
 寒暑之交代雷霆雨露之或作或止之类皆是也○
 以成形之变化言之如山川之或气嘘而品物流行
 或气吸而品物归根如水之往者过来者续或为潮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b 页 WYG0029-0281d.png
 或为汐如动物之有作息植物之有荣悴之类皆是
 也○但本文变化二字是指蓍卦象形则实体之变
 化也其理一也故曰变化见矣谓阴阳变化之迹见
 于此矣○又曰或泥东坡谓就两在字见得变化意
 非也天地万物有千变万化依其说则只有一变一
 化而已矣且下文本义云此变化之成象者又曰此
 变化之成形者是成象成形各有变化矣所谓变化
 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不可分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a 页 WYG0029-0282a.png
 蓍策与卦爻为二本义以蓍策冠诸卦爻之上者以
 此卦爻是蓍策中之卦爻也不然卦爻为易之体蓍
 策为易之用当先言卦爻而后蓍策矣其以蓍策冠
 上者正以易中画卦言卦爻本无变化其变化者皆
 是蓍策中阴阳老少之为也亦犹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本义云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以
 卦爻冠诸阴阳之上则知此阴阳乃指卦爻之阴阳
 矣不然当置阴阳字于卦爻之上○其以变化分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b 页 WYG0029-0282b.png
 阴阳者盖阴重浊犹以渐而变阳轻清则化而无迹
 矣此等处须于造化人物上实见得方是毋徒只以
 变化二字分属阴阳便了也如雷霆风云之类其乍
 聚而乍散一往而一来曾见有痕迹否若夫动植之
 类其变也虽终归于尽然犹有渣滓在久则亦化矣
 此可见变者化之渐意所以然者有形故也若阳则
 止是气故一化而无迹然单言变亦该得化单言化
 亦该得变既并言则当有别○又曰乾坤以卦言贵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a 页 WYG0029-0282c.png
 贱以爻位言刚柔总卦爻言吉凶以卦爻之占言变
 化则蓍策中卦爻之变也数段自有次第始于乾坤
 体之立终于变化用之行也○愚观此一节是夫子
 从有易之后而追论夫未有易之前以见画前之有
 易也夫易有乾坤有贵贱有刚柔有吉凶有变化然
 此等名物要皆非圣人凿空所为不过皆据六合中
 所自有者而模写出耳观夫天地之尊卑则易之乾
 坤定矣盖天地所在即乾坤所在也观夫天地万物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b 页 WYG0029-0282d.png
 之有卑高则易之贵贱位矣盖卑高所在即贵贱所
 在也观夫阳物之常动阴物之常静则易之刚柔断
 于此矣是动静所在即刚柔所在也观夫事之以类
 而聚物之以群而分则易之吉凶生于此矣是事物
 善恶所在即吉凶之所在也观夫在天者之成象在
 地者之成形则易之变化见于此矣是象形所在即
 变化所在也是易虽未作如易中许多物事则色色
 皆已备于六合之内先儒所谓天地间元有一部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a 页 WYG0029-0283a.png
 书开眼即见者也此条本意是如此○按本义云此
 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或者误
 认以因阴阳之实体为贴天尊地卑等句为卦爻之
 法象为贴乾坤定矣等句不知此乃朱子总会出本
 文大意而发之亦不可分贴本文也至于庄周所谓
 易以道阴阳者亦言易非有他只是道出这个阴阳
 而已正重在实体上也至于下文刚柔相摩八卦相
 荡乃是圣人作易处○以为此节是论未画之易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b 页 WYG0029-0283b.png
 为有理方起得刚柔相摩一段又方见得鼓之以雷
 霆二段交相发处语录乃又有谓若说做未画之易
 也不妨者盖非定说也至下条(云云/)又自了然矣大
 抵只当宗本义更要详本文○云峰云朱子曰此非
 是因有天地而始言乾坤乃言观天地则见易也云
 峰必有据矣学者再无庸疑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荡字上声直音曰涤器也又行也韵学曰推荡震荡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a 页 WYG0029-0283c.png
 又涤荡摇动貌○两相摩若主刚言则刚与柔摩主
 柔言则柔与刚摩此与彼摩便是相摩以此例八卦
 相荡故主乾言则乾一与兑二等诸卦相荡主兑言
 则兑二与乾一等诸卦相荡云摩荡似皆在本行所
 生者却在上行矣○此易卦之变化与上节蓍策卦
 爻之变化不同上变化是蓍策中变化此则明云易
 卦之变化也下两条云变化之成象变化之成形则
 承此变化字言皆指易卦也易有卦有蓍只此两物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b 页 WYG0029-0283d.png
 而已至此乃有易而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都一
 一有了故曰上条是未画之易也○相摩相荡之说
 细看语录与本义不同本义云两相摩而为四四相
 摩而为八则是刚与柔两者交相摩方得有四象又
 四象各两相摩方得有八卦也至于语录云摩如今
 之磨子相似下面一片不动上面一片只管摩旋推
 荡不曾住自两仪生四象则老阳老阴不动而少阳
 少阴则交自八卦而为六十四皆是从上加去则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a 页 WYG0029-0284a.png
 是两平相摩荡乃是上下相摩荡上下相摩荡则是
 既有四象方得有与两相摩者既有八卦方得有与
 四相摩者既有六十四卦方得有与八卦相荡者分
 明与本义不同而本义之说精矣此所当辨摩荡要
 分别摩只是刚与柔两相摩荡则头项多矣故有圆
 转之说○摩在未成卦之前盖必摩而后成卦也荡
 在既成卦之后是见成物事互相推荡也摩则方摩
 戛出来易画之生未至于三其势固未容止画必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b 页 WYG0029-0284b.png
 三者孔子固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实象
 三才也○后语录又曰摩是两个物事相摩戛荡是
 圆转推荡出来摩是八卦以前事荡是有那八卦了
 圆转推荡那六十四卦出来是八卦每圆转推荡也
 如乾不但与兑荡如离震巽坎艮坤皆迭与之荡也
 岂不是圆转相荡○马氏曰摩则如两石相戛而生
 出有序乃阴阳之一变一化也荡则如一气旋转而
 循环无端乃阴阳之千变万化者也此言亦只是文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a 页 WYG0029-0284c.png
 采好听未精切也○刚柔相摩即是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之说八卦相荡即是八卦相错因而重之
 之说○尝观孔子说易只说到八卦便停住如此云
 八卦相荡后云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初曰四象生八
 卦又曰于是始作八卦又曰八卦以象告是盖以六
 十四卦即八卦之所重也要之似不如邵子一生二
 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
 六十四每加一倍法者为尤明白痛快大抵亦只是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b 页 WYG0029-0284d.png
 立言不同然康节之说则实为发圣人之所未发也
 此条正指横图言乃是圣人作易元本子圆图则即
 此规而圆之耳方图则即此布而方之耳○在伏羲
 画卦时只是一每加二而已何曾有相摩相荡之实
 其摩荡二字特假借以明其意耳如所谓参伍错综
 皆假借字意也○圣人因见天地间触眼皆易然要
 之不过阴阳消息两端而已于是立象以尽意设一
 画连亘而实者曰刚一画中断而虚者曰柔是刚柔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4a 页 WYG0029-0285a.png
 二者交相摩戛而为四象四象者刚之上生太刚少
 柔柔之上生少刚太柔也又四象则交相摩戛而为
 八卦八卦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
 八也皆一每生二而成也八卦既成于是每一卦不
 但再生一卦又逐旋与其馀七卦者交相推荡则一
 卦之上各生八卦合之而为六十四卦而易卦备矣
 易卦之变化也如此○两仪相摩而后有四象四象
 相摩而后有八卦使两仪不交则易只有两仪耳何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4b 页 WYG0029-0285b.png
 由有四象唯阳交乎阴而阴生于阳于是有太阳少
 阴焉唯阴交乎阳而阳生于阴于是有少阳太阴焉
 是两者相摩乃有四也使四象不交则易亦只有四
 象矣又何由有八卦惟太阳交乎少阴而乾兑分焉
 少阴交乎太阳而离震分焉少阳交乎太阴而巽坎
 分焉太阴交乎少阳而艮坤分焉是四者各明两相
 摩而后有八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于每一卦与诸
 卦者迭相推荡而一卦生八卦合之则八八六十四矣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5a 页 WYG0029-0285c.png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5b 页 WYG0029-0285d.png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
 此两段承上文言刚柔相摩而为八卦八卦相荡而
 为六十四卦而易卦之变化备矣于是易卦中有鼓
 之以雷霆者有润之以风雨者有日月运行焉有一
 寒一暑焉而诸凡成象者何莫不在其中乎又有乾
 道之成男者焉有坤道之成女者焉而诸凡成形者
 亦何莫不在其中乎以此见易之未作易在造化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6a 页 WYG0029-0286a.png
 之既作造化在易本义所谓此两段又明易之见于
 实体者与上文相发明也意正如此○易法象耳易
 中无实体此易之见于实体者也即上文所谓变化
 之成象者变化之成形者盖成象成形即见于实体
 者程文却都就实体说可疑也语类曰天尊地卑至
 变化见是举天地事理以明易自是故以下却举易
 以明天地间事云峰曰易既画天地万物之变化又
 在卦爻实体中此说谬也易中只是法象安得有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6b 页 WYG0029-0286b.png
 体○震为雷又为霆霆则雷之疾而威者也鼓字只
 从雷霆字生下仿此如说卦传所谓天地定位山泽
 通气及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之类都就易上说○又
 曰巽为风坎为雨雨固以润之而风亦何以为润岂
 以坎雨巽风二物相与是故有常者欤抑亦偶独指
 润字如王居无咎禹稷三过其门之例者欤○乐记
 有云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
 日月而百化兴焉按月能凉不能煖此亦带说也月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7a 页 WYG0029-0286c.png
 者阴之精故不煖○若谓风亦能润物则断自曲说
 ○或又曰风以散其郁结亦自有滋补处故亦可曰
 润大槩费力上本义云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则此所
 谓雷霆风雨寒暑正其属也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亦
 当以此例看○按本义象者日月星辰之属若就易
 中求所以为星辰者何在曰邵子以日为太阳月为
 太阴星为少阳辰为少阴则易中四象便是星辰矣
 若以八卦论则离震生于少阴巽坎生于少阳亦此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7b 页 WYG0029-0286d.png
 理也若以山川动植论之山川不待言也巽为木便
 是有植物象乾坤为父母六子为男女皆动物也若
 要说得周尽则须依说卦传(云云/)乃为说备乾为龙
 马之类动物也为木果植物也坤为子母牛震为龙
 与马为善鸣馵足之类坎为马为美脊亟心之类离
 为鳖蟹之类艮为狗鼠之类皆动物也震为苍筤竹之
 类坎于木为坚多心离于木为科上槁艮为果窳之
 类皆植物也○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此以圆图贴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8a 页 WYG0029-0287a.png
 更为明白观运行字及两个一字皆有循环之义故
 就八卦圆图象日者言之一日有十二时图凡八卦
 每一卦贴时半二卦贴三时六卦九时八卦十二时
 而周一日之运矣是故自坤至震为子丑寅阴极而
 阳生自离至兑为卯辰巳则阳浸盛矣自乾至巽为
 午未申阳极而阴生也自坎至艮为酉戌亥则阴盛
 矣若以横图观之当以乾一兑二至坤八为次亦一
 日一周天之理也以横图贴之其详如何曰以十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8b 页 WYG0029-0287b.png
 时中分为阴阳二段又折二段为四段更折作八段
 如子丑寅阳之阳也则乾一兑二为太阳者当之卯
 辰已阳之阴也则离三震四为少阴者当之午未申
 阴之阳也则巽五坎六为少阳者当之酉戌亥阴之
 阴也则艮七坤八为太阴者当之理不远也以此推
 之于寒暑同一理也此说未审可否当求明者正之
 ○以圆图之像月者言则朱子固曰自坤而震月之
 始生初三日也历离至兑则月之上弦初八日也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9a 页 WYG0029-0287c.png
 乾则月之望十五日也至巽则月之始亏十八日也
 历坎至艮则月之下弦二十三日也至坤则月之晦
 二十九三十日也是八卦之像一月矣但朱子此说
 亦有可疑自坤至兑凡四卦只当初一至初八自乾
 至艮四卦亦当十六至二十三而自兑至乾自艮至
 坤各二卦乃当得七八日其多寡不同何也盖月受
 日之光者也自坤而震阳光始生故为哉生明历离
 而兑则所受阳光浸盛矣故为上弦又积而至于乾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9b 页 WYG0029-0287d.png
 则阳光满矣故为望至巽则阴魄始生矣故为哉生
 魄历坎而艮则魄浸盛而光益减矣故为下弦以至
 于坤则纯是阴魄矣故为晦乃知朱子所贴自有至
 理不止计卦数贴时候而已也然亦有计卦数贴者
 如六十四卦贴二十四气是已○若以六十四卦配
 日则圆图左边三十卦当六时五十刻右边三十卦
 亦当六时五十刻其馀四卦则加于子午卯酉四时
 盖以子午为阴阳之盛卯酉为阴阳之中也亦有六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0a 页 WYG0029-0288a.png
 十四卦配二十四气而四立二分二至则各减一卦
 以符合其数也未知可否○每日只是九十六刻每
 时只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其曰百刻者举成数也
 ○若以横图六十四卦配月则左边三十卦当自朔
 后至望右边三十卦当自望后至晦其馀四卦则以
 贴朔望及上下弦亦如日数之子午卯酉之意也○
 说卦传离为日又坎为月日月便是交代运行者易
 亦坎离二卦便是有日月运行就横图取则如此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0b 页 WYG0029-0288b.png
 味运行字似当主圆图言○易大全朱子图说曰先
 天图今所写者是一岁之运言之若大而古今十二
 万九千六百年小而一日十二时亦只是这个圈子
 都从复上推起○以圆图取日象当以子午卯酉论
 ○一日百刻十二时三十二卦当六时五十刻合之
 为一日尚馀四卦分贴十二时则每卦三分之三四
 十二矣○一寒一暑○旧说俱以圆图自复至乾自
 姤至坤为言看来横图亦自说得横图从中而分左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1a 页 WYG0029-0288c.png
 方亦自姤而遁而否而观而剥以终于坤右方亦自
 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夬以极于乾一寒一暑之变
 不外是矣况上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乃正指横图
 也○天原发微所载圆图亦可自二而四四而八八
 而至于六十四但恐是后来雅得纵横符合如此非
 伏羲初画之本旨也○以六十四卦配寒暑朱子谓
 一岁之运或大而古今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小而一
 日十二时都从复上推起去然愚以为阴阳消长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1b 页 WYG0029-0288d.png
 几固自姤复而始若论阴阳气候之正则寒始于升
 讼之立秋而终于震噬嗑随之大寒暑始于无妄明
 夷之立春而终于巽井蛊之大暑若据复为暑之始
 则夏至便为暑之终而此后又有小暑大暑以姤为
 寒之始则冬至便为寒之终而此后又有小寒大寒
 是岂其馀气耶大抵朱子所论易之正义也即周正
 之意愚所疑者拘于时令之正亦月夏正之意也○
 又云雷霆风雨之类固是实体但不可说是易中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2a 页 WYG0029-0289a.png
 实体盖易中只是卦爻卦爻只可谓之法象不可直
 谓之实体今只是欲明易中具得有此等物事故为
 之立言曰易之见于实体者耳非固以易之卦爻为
 实体也本义云此变化之成象者下云此变化之成
 形者变化本指易卦而象形又是实体字面盖亦犹
 所谓震雷巽风之意耳最要辨别不可使有毫釐之
 差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2b 页 WYG0029-0289b.png
 愚谓凡人物之男者皆乾道之所成凡人物之女者
 皆坤道之所成人但见男女只是受气与形于父母
 而不知父之道其原即乾之道也母之道其原即坤
 之道也厥初气化之始乾成男坤成女既有男女之
 后则气化付于形化形化衍乎气化如今满天下谷
 种自粒食以来不知几百千年有之矣然其实则只
 是当初天地所始生之数粒种子一脉之流衍也且
 今之为父者若不得那乾道在决亦不能成男今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3a 页 WYG0029-0289c.png
 为母者若不得那坤道在决亦不能成女○故周子
 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
 生而变化无穷焉○朱子注云曰阳而健者成男则
 父之道坤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是人物之始以气
 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
 物生生变化无穷矣○又曰此两句亦是就易卦言
 之今人多以乾坤二卦变成六子为言是不然盖易
 之变化已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时了此是据见成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3b 页 WYG0029-0289d.png
 之具有实体者言矣大抵男不止是震坎艮乾亦是
 男女不止是巽离兑坤亦是女也○六十四卦中凡
 贞卦是乾震坎艮者皆男皆阳为主也贞卦是坤巽
 离兑者皆女皆阴为主也○尝观天地生物何缘有
 男女之分盖太极实函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是以太极肇判之初其气固自分阴分阳阳之轻
 清上浮为天阴之重浊下凝为地及天地既位之后
 此气又相絪缊融结亦自分阴分阳得阳之奇而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4a 页 WYG0029-0290a.png
 者为男得阴之偶而顺者为女此皆其理之自然而
 不容以不然者所谓天地万物之父母是也故以男
 为乾道之所成女为坤道之所成也○或曰此为气
 化者言也若今之成男成女何必皆出于乾坤曰乾
 道之成男坤道之成女此理万古不易者也夫人物
 始生之初其男女之出于乾坤气化者固自无疑但
 气化无穷者也既有男女之后则所谓气化者悉交
 付于为男女者之身矣于是父道之所在即乾道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4b 页 WYG0029-0290b.png
 所在母道之所在即坤道之所在又父若不得乎乾
 道不成其为父母若不得乎坤道不成其为母既不
 成其为父母又安得而成男成女也哉故此二句其
 词虽若专主气化者言而其理则实兼形化者在其
 中朱子所以谓之彻上彻下一气都透了也太极图
 所以继此言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
 无穷焉所谓二气即是乾道坤道之气化者也○乾
 坤之成男成女万古同然人自不察耳盖形化终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5a 页 WYG0029-0290c.png
 能离乎气化使气化之机息则形化灭矣故万古此
 乾坤万古此男女言有似怪而实者此类是也○所
 谓言有似怪而实者且如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时
 之相去已千有馀年但一念所注这精神便与其始
 祖相接于冥冥之中何则一本故也郊祀上帝之时
 诚意所格上帝便为之歆享何也盖万物本乎天王
 者之分又自与天相当此亦一本之理也故曰郊则
 天神格庙则人鬼享诚之不可掩如此曾见人家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5b 页 WYG0029-0290d.png
 收得数百年前祖画像而其子孙面貌精神间有与
 之宛然无二者盖实其一气所传故也然则谓今日
 之男皆有得于乾道今日之女皆有得于坤道者此
 理亦可推矣○此二句据理而言则如此但本文之
 意是就易卦上说言其具有此理也以卦图观之如
 在两仪则阳为男阴为女在四象则太阳少阳为男
 太阴少阴为女在八卦则乾坎艮震为男巽离坤兑
 为女在六十四卦则凡内卦之为乾坎艮震者皆男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6a 页 WYG0029-0291a.png
 也内卦之为巽离坤兑者皆女也或阳爻为卦之主
 者亦男也阴爻为卦之主者亦女也至下节则纯以
 理言之不复黏易卦说也故曰承上文男女而言乾
 坤之理云○问男女交感之际阴阳各输其精何以
 有成男成女之别曰精虽有俱盛之时物则无两大
 之理方是时也非阳胜阴则阴胜阳阴胜阳则阴为
 主而阳为佐矣其成女也不亦宜乎阳胜阴则阳为
 主而阴为佐矣其成男也不亦宜乎故男女又皆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6b 页 WYG0029-0291b.png
 乾之所始坤之所成也二义并行不相悖○问阴阳
 交感之理如何而阳胜阴如何而阴胜阳曰此非一
 言所能尽也大槩有以天时胜有以物力胜者亦有
 兼天时物力俱胜者或俱是阳胜或俱是阴胜随其
 胜者为主而男女所由分也又有天时阳胜而物力
 阴胜者有天时阴胜而物力阳胜者此谓之两胜虽
 曰两胜然终无两大之理则于两胜之间自较其分
 数之强弱而分主佐也其或天时物力俱阳胜天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7a 页 WYG0029-0291c.png
 物力俱阴胜者则男女所禀阴阳之道应不能得其
 中和如男过于刚女过于柔之类是也然天时物力
 所赋又冇阳中之阴阴中之阳而其道不纯者其所
 成男女则或男人女相女人男相男或不能阳道女
 或终身不孕育之类以性情言之则或为窥观之夫
 或为晨牝之妇其类亦须有许多般皆理之散殊也
 天时之胜则以支干气运所属之不同及所居得气
 之异物力之胜则以男精女血力量之不同也大槩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7b 页 WYG0029-0291d.png
 不容两大必须让一边强者为主○乾之阳始乎男
 而其阴始乎女亦有乾之阴始乎男者盖所值者坤
 之阳也以乾少阴遇坤少阳则乾之阴为阳而主之
 也故亦为男或以乾之阴而遇坤之阴则坤太阴盛
 于乾之少阳或须为女也若以乾之阳而遇坤之阴
 则阴阳各得其道精血各极其盛而其子所禀必清
 且厚贤而寿矣然阳之胜者有十百千万种阴之胜
 者亦有十百千万种未能究其详也大理则须如此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8a 页 WYG0029-0292a.png
 ○乾之阳始乎男而其阴始乎女如此即所谓一阴
 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理也○成男成女有以天
 时胜者谓支干气运所属阴阳盛衰之不同也盖造
 化气数贯澈人身交感之时随其所值刚柔清浊自
 有莫之为而为者且如象之一物胆不附肝随月易
 位可见天地气数之贯乎其身也举一物而万物之
 理槩可知已在宋淳化中一驯象毙太宗命取胆不
 获使问徐铉曰当在前左足剖之果得胆问其故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8b 页 WYG0029-0292b.png
 象胆随四时今其毙在春故知在左足也又历法人
 身之神日各异位针灸者慎之如一日神在足大指
 二日在外踝三日在股内之类以此推之乾父坤母
 搆精成胎其所以为清浊厚薄消息盈亏者于时日
 支干之属岂无所系哉又如种竹亦有所宜日子多
 取辰日黄山谷诗所谓竹须辰日斸笋看上番成是
 也非此日移之多不活又五月十三日古人谓之竹
 醉日此日栽竹多茂盛或值阴雨则明年笋茎交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9a 页 WYG0029-0292c.png
 晏元献又有移竹诗云如能乐封植何必醉中移则
 种竹亦不拘于醉日然可见从来有竹醉日之说矣
 竹醉日谓是日竹不知其移也又按历法通书种莳
 诸谷栽植诸木各有吉凶日子如种莳宜除满平成
 收开日栽植亦宜此等日而忌乙日是也夫庶物之
 栽种尚要得好时日而况人事乎故阴阳地理之学
 亦儒者所不废也○道之散殊何所不有学须得其
 大全恨不能一一参透耳○朱子小注谓植物亦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29b 页 WYG0029-0292d.png
 男女如竹有雌雄麻亦有牝牡此说似不必泥此乃
 门人所记者或未得其的也盖以大伦论之凡动物
 则阴阳异形必以两相合而后能生生所谓男女暌
 而其志通也若植物则其阴阳之气总在其一物之
 身而其为一物者必其阴阳二气交搆之时乃能成
 道而结子所谓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者亦即此理不可以与动物例论也但阴阳杂揉何
 所不有故植物间亦有分雌雄者如何首乌于静夜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0a 页 WYG0029-0293a.png
 阒寂之地人或见其雌雄相交故一名夜合藤是有
 男女也但不可以一二而盖千百耳又动物亦有纯
 雌纯雄者如兔则纯雌蜾裸则纯雄虽人类亦有然
 者翰墨书所载有思男之国不夫思女之国不妇而
 亦自能生生虽未究其实否或者亦有此理故兔无
 雄而能生生或云兔望月而生子女人国映井水而
 生孕此其取诸乾坤之气以成胎育亦可见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此理万古不易也○乾道成男坤道成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0b 页 WYG0029-0293b.png
 女愚意孔子只是就动物言而植物之得于乾坤者
 自可以理推如乾卦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亦只
 就植物言而凡动物之亨者亦自可以理推矣且上
 文言变化之成象者亦只说得雷霆风雨日月寒暑
 而已更有星辰霜露之属亦未说得尽也此条言变
 化成形者独以男女为言宜亦只就动物未必兼植
 物也依朱子语类所记止是竹有雌雄麻有牝牡而
 已植物万品岂得一一有雌雄牝牡耶故谓不可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1a 页 WYG0029-0293c.png
 一二而盖千百也竹有雌雄雌者多笋看来只是种
 类不同人因其笋多笋少而目之为雌为雄耳其雄
 者固亦自能传种也如妇人亦有多子者亦有少子
 与无子者岂可谓少子与无子者为雄妇哉雌雄竹
 及牝牡麻之名元盖起自世俗论也亦朱子旁引曲
 證之词耳○自语类有雌雄竹及牝牡麻之说学者
 泥之俱要以男女字兼动植不知所谓男女者必是
 两形交感如大传云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此乃男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1b 页 WYG0029-0293d.png
 之正也如竹之雌雄麻之牝牡岂亦能如动物之交
 相感乎不然则其所以为雌为雄者其实果安在哉
 ○或疑成男成女处专只说动物乾始坤成处乃又
 兼动植以为词理不相贯愚谓上文虽专指动物而
 自可以该植物下文则统论乾坤之理固自兼乎动
 植也故下文本义云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
 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此意亦昭然矣两节之
 言其词虽少有广狭其理则浑然无间达者庶几信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2a 页 WYG0029-0294a.png
 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固不可专主动物言但有一
 节当说破盖太极图于太极阴阳五行三图之下即
 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图而其下即为万物化生
 图夫此图包括天地人物者也岂容于男女万物字
 不兼动植而但举此以该彼耶故门人记朱子有雌
 雄竹牝牡麻之说但周子图意虽该动植其植物要
 亦指阴草阳草阴木阳木之类若小注雌雄竹及牝
 牡麻之说乃似于植物中指其两形为耦而生生如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2b 页 WYG0029-0294b.png
 一男一女之属者此为少异耳夫两形为耦而生生
 者必如所谓男女暌而其志通也万物暌而其事类
 也如此者乃说得无物无男女然所谓万物暌而其
 事类者要亦指动物之有合者而言岂必兼植物哉
 又按太极图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与万物化生者举
 本易大传之言夫易大传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只
 指动物一端于在地成形者犹未尽也如上文鼓之
 以雷霆星辰云露之属皆在所略亦未该得在天成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3a 页 WYG0029-0294c.png
 象者尽也而其所谓万物化生者又本以释损九三
 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者
 之理固亦不容不偏主动物言也故曰男女搆精若
 在植物亦将谓其男女搆精而后化生耶太极图则
 本此语而借以该动植耳何必泥哉何足疑哉孟子
 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夫岂唯说诗为然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3b 页 WYG0029-0294d.png
 乾之大始始指其初大谓其全也何谓大以动物言
 之方其受精之时虽曰轻清未形然彼一物者凡内
 之所以为脏腑筋脉外之所以为象貌支窍者已无
 一之不备其中但未至于效法而详密可见耳故不
 但曰始而必曰大始也唯坤则一一为之翕受培养
 而酝酿时化以成之使之脏腑成个脏腑筋脉成个
 筋脉象貌成个象貌支窍成个支窍正所谓地道也
 妻道也然其实初无待于有所区画增益于其间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4a 页 WYG0029-0295a.png
 是就乾之受大始者而温养成就之耳所以谓之简
 也○大者横言始者直言始者一生水也而其所以
 为二之火三之木四之金五之土者已无不具于其
 中矣故曰大始○大始之理若自植物言之则如粟
 菱之方投种时一点滋息之气潜动于粒子之中实
 乾之所为也虽曰未至于有生而流行然其所以为
 萌为苗为干为花为实者皆已发源造端于此矣不
 其大哉非但为始而已也自此之外则皆付之坤矣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4b 页 WYG0029-0295b.png
 时萌而为之萌时苗而为之苗时干而为之干时花
 而为之花时实而为之实皆不过以结果成就夫乾
 之大始而已只是受其成算为之而无待于赞一筹
 也此段要分个气与形○阳先阴后阳施阴受则凡
 所以成男成女者无非阳先施之阴后受之先施者
 精也后受者血也精以受其气故轻清未形血以就
 其形故重浊有迹○草有阴草阳草木有阴木阳木
 草木之柔脆卑细者属阴高大坚实者属阳其化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5a 页 WYG0029-0295c.png
 之际皆阳先而阴后阳施而阴受此不易之定理○
 上文男女盖专指动物故此云承上文男女而言乾
 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则兼植物矣若就植
 物体认乾之知始坤之作成处则须以乾坤之元亨
 利贞分属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其别也乾知
 大始坤作成物者其交也盖别者之交既交而又别
 也阴阳动静之相循环者如此故动前元有静静前
 又有动○马氏一说尚可疑其言曰凡物之阳而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5b 页 WYG0029-0295d.png
 者皆乾也凡物之阴而顺者皆坤也故自造化言则
 所以知万物之始者天也而地道但承天施而作成
 之耳自人物而言则所以肇生育之始者天也而妇
 道但代有终以作成之耳推而至于一物之小亦莫
 不有阴阳之类则其所以生成者岂外是耶此说以
 乾坤为该人与物说则承上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之乾坤为少碍而与下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之乾
 坤字益碍而不通○又曰推之人事君垂拱于上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6a 页 WYG0029-0296a.png
 治道之大体臣奉命于下效天下之大劳其理亦犹
 是也此说有关涉故录之○按上文以乾坤准天地
 下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亦指天地故曰乾坤之理
 分见于天地则此乾坤似不当泛言一说本义所谓
 盖凡物之属于阴阳者莫不如此是据其理之所类
 而言言不但乾坤之成男女然也亦犹易有太极一
 节云画卦揲蓍其序皆然生生之谓易一节云理与
 书皆然也若本文则自各有所主○承上文男女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6b 页 WYG0029-0296b.png
 言乾坤之理上文言乾坤各成其形以阴阳对立之
 义言也此言乾坤共成其功以阴阳相须之义言也
 ○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不复以易卦言也○
 大抵就物上言乾主物之大始也作造也成就也比
 之始者涉迹多矣○又曰男女皆乾之所始坤之所
 成如何又谓乾成男坤成女大抵阴阳造胎之时或
 男或女皆父之精皆母之血但父精盛于母血则阳
 为主而成男矣母血盛于父精则阴为主而成女矣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7a 页 WYG0029-0296c.png
 盖其盛衰消长之势然也天地间以强盛而为主者
 何限看来亦是理之所在故孟子论小役大弱役强
 曰皆天也○问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则各有所本矣
 如何又说男女皆是乾之所始坤之所成者坤之成
 男易知而乾之始乎女者难别夫乾之气脉何以反
 注为女耶曰乾阳也阳之阳则以始乎男阴之阴则
 以始乎女即太阳少阴之谓也坤阴也阴之阳则以
 成乎男阴之阴则以成乎女即太阴少阳之谓也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7b 页 WYG0029-0296d.png
 当其形交气感之际若阳之阳遇阴之阳则固成男
 无疑矣若遇阴之阴则如何曰毕竟是男但恐其不
 纯于阳或气质之柔弱也或性情之怯懦也或其寿
 之不寿也或为其人髭髯希薄之类其善者则又为
 刚而得柔以济之也其道理散殊万状不可殚究精
 想大意彷佛如此只是加一倍法耳不止四象正如
 卦画亦有百千万变之不一○本义承上文男女而
 言乾坤之理上文男女就易上说此其转向造化上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8a 页 WYG0029-0297a.png
 言其理也○本义又言乾坤之理分见于天地此乾
 坤字元是易中字自今言分见于天地犹所谓易之
 见于实体者○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若不继之以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则无以见天地无心之化矣此
 圣人立言之精意也亦顺性命之理也○本义以造
 化之实明作经之理一句该括天尊地卑至坤道成
 女又言乾坤之理分见于天地而人兼体之也一句
 该括乾知大始以下今马氏乃据盖凡物之属乎阴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8b 页 WYG0029-0297b.png
 阳者一句而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及知大始作成
 物皆是泛论不专指乾坤此虽无背于道然非经文
 本义之旨矣本义分明说出天地字在如何可犯愚
 于近世学易诸君子最有取于马氏他人莫及焉其
 不能尽从者则此类是也然当更思之○大抵阳先
 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也
 ○阳居先阴居后先者施之后者受之先而施者轻
 清未形后而受者重浊有迹此三段都在本文二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9a 页 WYG0029-0297c.png
 内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本义即其所知便能始物此句颇难看盖乾元之施
 乾之所知也此若无意于生物者而物自资之以始
 故曰即其所知便能始物也○大抵阳先阴后阳施
 阴受天地本皆无心而成化其先而施者即乾之所
 知也坤之从阳亦自然理势初非有心于必从之也
 但以其已有主者故为简能○盖天形包地外而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39b 页 WYG0029-0297d.png
 气则常行乎地中凡地之一生一成一舒一敛无一
 而非禀之于天者也然天非地则其气空无所寓谁
 为翕受谁为敷施谁为陶铸谁为归藏故朱子又曰
 乾之易只管上一截事到下一截却属坤○乾健而
 动则有馀力故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坤顺
 而静则不自用故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
 乾之知大始也易易无难也坤之作成物也简简不
 烦也易简即是德也不必训造化之功本于德也但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0a 页 WYG0029-0298a.png
 化工处就是德所在如人体乾坤立心易处事简即
 便是德安得以为立心处事之外别有所谓德哉○
 本文以字不可误作有力字○何谓乾以易而知大
 始坤以简而作成物今只就鸡之抱卵一端言之乾
 坤易简之理亦自可见其大槩盖凡鸡卵之得雄者
 以付雌鸡抱之岂待雌鸡有所为于其间哉只是为
 他怀抱温养得雏出来耳可见其简彼为雄者只一
 施之后更无事了是多少易也其他则可以此意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0b 页 WYG0029-0298b.png
 会之圣贤之言无一句不是实事○雄鸡一施之际
 凡其所以为雏之头面孔窍血脉筋骨羽毛之类无
 一不备于一圆子之中矣其大始之理可见然非雌
 鸡为之温养雏亦不就也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本义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
 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所为字兼立心处事
 犹论语吾十有五一节注云为之不厌之为字兼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1a 页 WYG0029-0298c.png
 行也故坤六二象传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直以立
 心言方以处事言动即所为也但凡人说所为字面
 都是该立心处事如何近日一二老先生反教学者
 云只是就处事言如此则下文朱子何故每每提掇
 个心字事字及内外字而本文亦何分德业字下文
 既分立心处事上文所为又要专指处事极为未通
 此亦不难辨○又曰本义其心明白其事要约心字
 事字与下文德业字相照应不特此如曰同心同协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1b 页 WYG0029-0298d.png
 力曰一于内曰兼于外曰得于已者曰成于事者皆
 有此意凡一切应酬胸中必有个主宰处此即所谓
 立心也心所以主宰乎是事者也立心原不在行为
 之外也○说有易字便属心说有简字便属事○凡
 应酬之际立心俱在处事之前一于立心易而处事
 简虽分内外其实未有易而不简者未有简而不本
 于易者如中庸或问论致中和云未有致中而不能
 致和者亦未有致和而不本于致中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2a 页 WYG0029-0299a.png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易知者所谓信则人任焉故与同心者多易从则人
 乐为之用矣故与协力者众
有亲则可久
 有亲则一于内者信从者众则吾之一心亦自信而
 不惑矣岂不可久如今之讲书一般我所主之说如
 此诸友亦皆以为然而同我所主则我亦自益信而
 持之益坚终始主此说矣设若我所主如此诸友皆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2b 页 WYG0029-0299b.png
 不以为然吾亦不免疑惑于心而不敢终主此说矣
 其理正如此然亦有人皆不以为然而我独自主之
 者此又是一例也韩子伯夷颂所谓家国非之而不
 顾天下非之而不顾是也○有亲则一于内故可久
 盖不惑所以诚也诚故不息
有功则可大
 有功则兼于外有功自人之协力者众而来故得兼
 众人所有以为已之有而自成其大也李斯曰泰山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3a 页 WYG0029-0299c.png
 不弃尺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郤众庶故能成其业今就古之有大功业者
 论之如帝尧之为天子也钦天授时命羲和明扬咨
 四岳徽五典纳百揆宾四门则一任诸舜他如禹益
 稷契皋陶之徒各效其力以赞其治是惟帝尧能兼
 收而与之共天工故也故称尧帝之治者曰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此其至大者若以贤人之可大者言之
 则如汉高祖之腹心良平爪牙信布智者效谋勇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3b 页 WYG0029-0299d.png
 效力一时天下英杰如十八元功者皆入于高祖彀
 中是以能蹙秦诛项而继三代一统之治也扬子曰
 汉出群策以其能兼而有之也其在人臣者如唐史
 赞房杜云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
 杜济以文持众美而效之君所以能成太宗之业而
 为一代元臣也岂亦非易从有功而可大者乎问有
 亲则一于内其义固有别矣有功则兼于外似正是
 上面协力者众之意如何又做进一步说曰固进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4a 页 WYG0029-0300a.png
 步也何也协力者众而有功矣由是四方闻风而至
 寸善无有或遗将见合千万人之才而为吾一人之
 才合千万人之智而为吾一人之智何谋不就何功
 不成其势自不容以不大矣故曰可大是亦进一步
 也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圣人论道理便要到极至处至成人地位方是即所
 谓吾弗能已矣在止于至善是也故于此止曰可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4b 页 WYG0029-0300b.png
 而已曰可大而已曰可久则贤人之德而已曰可大
 则贤人之业而已贤人未为成人者也必至于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时久则实久非止可久也大则实大
 非止可大也故本义一则曰至此则可以为贤矣二
 则曰至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
 参矣两至此字随其所造而言也○曰可久可大者
 可进于久大而犹未至焉者也曰贤人之德贤人之
 业者未为成人之德业也如尧之克明峻德文王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5a 页 WYG0029-0300c.png
 纯亦不已斯为久矣如尧之巍乎有成功文王之丕
 显其谟斯为大矣此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者也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承上节而言语意若曰过此以往易简而天下之理
 得矣○言自可久可大而进之则易简所造盖醇乎
 其醇而天下之理皆为我得矣天下之理得则德为
 盛德业为大业兼天地之易简而参天地之化育矣
 故曰成位乎其中言成人之位于天地之中与天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5b 页 WYG0029-0300d.png
 并立为三也○此易简二字但在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后更是进一步者矣○又曰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亦是从那可久可大处充来至此则
 吾之易简即乾坤之易简而无待于勉强矣后段易
 简与前面易简细看不同前段是生的后段是熟的
 然此非于易简之外有所加也故亦只谓之易简必
 如是而后充得这腔子满耳其前段虽未能满得此
 易简二字分数然亦不可不谓之易简也故亦曰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6a 页 WYG0029-0301a.png
 简盖从来圣贤说道理有以一事言者又有以全体
 言者有以勉然言者又有以自然言者同是此个字
 耳○此易简二字说得重盖一易简则天下之理于
 是乎尽矣无复遗矣非谓易简之外别有天下之理
 得也然却要分个内外盖惟其立心纯乎一易则天
 下之理无一不具于吾心之中矣惟其处事纯乎一
 简则天下之理无一不见于事为之际矣此之谓天
 下之理得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6b 页 WYG0029-0301b.png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至于天下之理得则不但可久而已而其久也无疆
 矣不但可大而已而其大也无外矣故成位其中而
 与天地参○成位乎其中者天有是易吾亦有是易
 地有是简吾亦有是简则吾何愧乎天地无愧于天
 地则自可参乎天地○人之所以能易简者无他只
 是循理而已人只循理便无些馀事体验自见○自
 易则易知至可大则贤人之业此是自善信而美大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7a 页 WYG0029-0301c.png
 之域者也过此以往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则圣神
 之能事前面易简诚之者也后面易简至诚者也一
 诚之贯也○又曰易则易知至成位乎其中此两段
 要看得相贯不可谓是两项人也观本义二个至此
 字可见盖人体乾坤之易简而至于可久可大则为
 贤人之德业又至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则为圣人
 之能事此贤人圣人事是随其所至而命之非是合
 下生来便有此一般贤人那一般圣人也如中庸君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7b 页 WYG0029-0301d.png
 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两节是体道之始事然由是充
 之至于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则为圣人矣盖是由
 学而至于圣者也经传中如此说者最多○乾坤之
 理分见于天地而人兼体之分字兼字要见得明若
 乾只是一个易坤只是一个简乾不兼坤之简坤不
 兼乾之易而人则内而立心体乎乾之易外而处事
 又体乎坤之简是谓兼体此意自明白○大抵易书
 之理即天地之理天地之理亦吾身之理孔子此章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8a 页 WYG0029-0302a.png
 之言一以见人当求易理于天地二以见人当求天
 地之理于吾身盖有天地之易有吾身之易有易书
 之易究竟论之则易理本在天地与吾身其易书则
 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也若不是于天地吾身上
 体验得出则看那易书之易终亦死杀了虽曰易与
 天地准亦不见其果与天地准矣孔子系辞传之作
 特地是要人见得此理破○本义或云乾坤之德或
 云乾坤之理或云乾坤之道盖德以乾坤所具而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8b 页 WYG0029-0302b.png
 理字较虚得此理则为德矣曰道者非乾坤之道人
 法乾坤之道也以当然言自分见于天地则当言乾
 坤之理不可用德字各有攸当也○系辞传或言易
 以及造化或言造化以及易或专言易或言圣人作
 易之事或言圣人用易之事又或言君子体易之事
 章数虽多大指不出此盖其理亦相通也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9a 页 WYG0029-0302c.png
 象者人事之象也造化物类之象要亦有之盖卦爻
 中所具意广故朱子曰象谓有个形似也又曰以爻
 之进退而言则如剥复之类以其形之肖似而言则
 如鼎井之类可见所该者广也但此章意主于明吉
 凶则人事为重故下节本义云得失忧虞者事之变
 也得则吉失(云云/)也○易中所说象字其类不一此
 所谓设卦观象者是每卦每爻各有个本然之象如
 乾之大通至正屯之动乎险中乾初九之初阳在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49b 页 WYG0029-0302d.png
 九二之刚健中正出潜离隐九三所谓性体刚健有
 能乾乾惕厉之象是已此乃象之本色也其义之所
 该最广究其要旨则所谓时有消长之不同事有当
 否之或异者故曰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
 之象也其槩可知矣本义曰得失忧虞者事之变也
 以系辞命占所主在人事也○有直就人事取象者
 如坤六三六阴三阳居下之上有含章可贞或从王
 事无成有终之象如蒙九二统治群阴而其德刚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0a 页 WYG0029-0303a.png
 不过有包蒙之象又以阳受阴为纳妇之象又居下
 位而能任上事为子克家之象此类皆就人事取者
 也○有假物类为象者如乾初九曰潜龙九二曰见
 龙坤六四曰括囊六五曰黄裳之类则是据卦爻所
 肖之物类而取之也要之亦只是以象乎其人事者
 如潜龙以象其阳德居下见龙以象其出潜离隐括
 囊以象其谨密黄裳以象其中顺皆归于人事也○
 又有一类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见豕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0b 页 WYG0029-0303b.png
 负涂载鬼一车之类虽是圣人随时以已意取之非
 说卦传所例之类然却亦因卦爻于承乘比应处含
 有此象亦所谓事之变也故从而取其象如匪寇婚
 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分明是以六二阴柔中正
 有应于上而乘初刚云云故本义曰爻有此象也如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分明是六三为二阳所制而已
 以刚处明极暌极之地又有猜狼而乖离(云云/)而本
 义亦曰故其象如此皆以本爻自含有此象也不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1a 页 WYG0029-0303c.png
 不谓之象矣亦主人事○中间更有一类不甚𦂳切
 要者乃是圣人系辞时姑借之以明占其于卦爻无
 所本如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用拯马壮系于金柅之
 类此则其占之象也当别为一类看○其曰圣人有
 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此本偏主卦之象言不兼爻言然却兼人物事类
 二义但二义并举与设卦观象之象主于人事者大
 同而小异故云如说卦所列者说卦所列如天地定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1b 页 WYG0029-0303d.png
 位山泽通气为圜为君之类则卦爻所肖物类之象
 也如乾健坤顺震动巽入或为吝啬或为进退或为
 决躁为矫揉之类则卦爻所肖人事之象也无非象
 也其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则亦兼物类人事而
 言但又兼卦爻言系辞传中此一象字所该尤广也
 此外更有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
 之辞两端其曰大象小象则世俗论也○卦爻辞中
 取象多有专以一事一物言者占者用时须要变通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2a 页 WYG0029-0304a.png
 如田无禽虽主田言然征伐者得之必不能成其功
 仕进者得之必不能显其身以占治上则不获乎上
 以占治下则为包无鱼之凶矣如勿用取女虽亦主
 一事言然以是推之非其民不可使也非其友不可
 友也非其人不可用也又如坤之西南得朋东北丧
 朋若西南元无亲知而东北乃有可仗之人在则西
 南即为东北而不可往东北反成西南而可往矣何
 则东北有朋而西南无朋也此则所谓神而明之存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2b 页 WYG0029-0304b.png
 乎其人者盖易中凡一卦一爻皆有该夫万事之变
 此易道之所以为无穷也○邵子之学全在先天图
 上更不拈起文王周公易辞盖文王周公是已狭了
 为其急于济民而不暇及上面一层也况圣人皆罕
 言性与天道故易中曰涉川曰婚媾曰攸往至于畜
 牝牛田有禽之类亦都说在只是因贰以济民行上
 急也故不及易之全体所以邵子常置易辞不讲一
 生用力多在卦图上然邵之易欲使百姓与能则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3a 页
 易也谓圣人之见不如邵子亦不可也故圣人必观
 象系辞焉以明吉凶○古易六十四卦不如后世之
 折分为六十四处只是横图与圆图而已图上或更
 好看于吉凶意亦自明白也后世圣人系辞时则不
 容不逐卦折出看矣然卦犹可折也至于卦之爻通
 三百六十有四只有奇偶两样将爻折出终无所别
 只得以初九初六九二六二等字代之而蓍策所值
 尚有得七八之数者而立名不能该姑主其变者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3b 页
 之也○或问卦爻之在图其吉凶如何更易见曰此
 愚妄意远想如此今学者只见周易而已周易惟七
 日来复至于八月有凶大往小来小往大来之类是
 以他卦照着者馀卦卦辞槩不然也然自古圣人各
 有易法如夏易首艮商易首坤占辞亦当与周易不
 同安知不别有占法乎愚意易变易也有反对之义
 凡气化之消长人事之得失皆反对者也于卦图上
 看此意最为明白无一卦一爻无反对者而消长得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4a 页
 失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固隐然有可推者此意不足
 以断吉凶哉愚所疑有此亦安知其非易中之一义
 乎意古者无文字时占法或从此起例而中间犹自
 有经纬错综之妙欤○此圣人字指文王周公或言
 兼指伏羲为有设卦字非也此设卦字仅带说耳如
 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与夫莫大乎蓍龟云者
 洛书与龟皆带说可见经传中此类不一如禹稷三
 过其门而不入稷固无过门不入之事也润之以风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4b 页
 雨风固未尝润物也治则进乱则退伯夷固未尝进
 也此章虽带设卦言其所指则固在系辞也故本义
 亦略了设卦字○或因本义略设卦字就以本义作
 易二字代之谓设卦是虚说亦非也后面云设卦以
 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则设卦与系辞从来是两
 事矣又一说此设卦就指文王周公盖六十四卦本
 皆伏羲所元定者今卦图是也及文王周公来系以
 辞是须各就那图上拆出而陈之于此然后从此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5a 页
 其象而系以辞所谓系者固是各于卦爻之下系之
 必不只在元图上须折起而另设之无疑矣故亦谓
 之设卦乾初九本义云凡画卦者自下而上则不但
 是伏羲也子信谓文王周公之系辞无所用于设卦
 乎○此节若平空说观象系辞而不先以设卦于文
 理亦未当也故以设卦先之○观象系辞则无一辞
 不出于象矣系辞所以明吉凶吉凶内该悔吝○本
 义云此言圣人作易观卦爻之象而系以辞也圣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5b 页
 作易字是虚说起下句也下句便是圣人作易处首
 章云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
 者亦如此○本义云象者物之象也物犹事也卦与
 爻俱有之与后章所谓象卦之象如设卦所列者略
 不同彼就拟诸其形容上说来此是说有卦爻后卦
 爻中自具此象如下文得失忧虞之象是也在乾卦
 则有大通至正之象在坤卦则有顺而健之象乾初
 九九二有潜见之象九三有乾乾惕厉之象坤初六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6a 页
 有阴始生而势必盛之象六二六三有柔顺中正以
 阴含阳之象至于元亨利贞潜龙勿用等乃是辞也
 非象也要之设卦所列亦有忧虞得失之类在○圣
 人是观出那象了方依那象以系辞此象字与下文
 观象玩辞之象同而与上经本义所谓当观此象而
 玩其占者不同盖彼以象对占而此则辞字内自包
 彼之象占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6b 页
 此承上文言圣人所以观象系辞而明吉凶者正以
 卦爻之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夫惟刚柔变化则在
 此卦有此卦之象在彼卦有彼卦之象在此爻有此
 爻之象在彼爻有彼爻之象其变无常其象不一苟
 不于此而各观其象各系其辞则吉凶不明将何以
 使人知所趋吉而避凶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惟
 于揲蓍求卦上看自明白盖易占其变凡卦爻之辞
 皆是就变的说则皆刚化柔柔化刚也故今三百八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7a 页
 十四爻尽谓之九六而无所谓七八者其末段本义
 亦云象辞变已见上凡单言变者化在其中则此变
 化字正与观变之变同若据卦爻见在说则与后本
 义相戾而解不通矣故乾用九本义云凡遇乾而此
 爻变者(云云/)三百八十四爻同此例也故变化当如
 此断○南蒯遇坤之比六五变也仍占坤六五爻辞
 此可为准例不可谓刚变为柔而占比之五也○马
 氏曰象以变而著占以变而生○此刚柔变化与上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7b 页
 下经所谓卦变刚上柔下之类不同盖刚柔变化乃
 圣人作易之本旨易非此则其象无以著其用无以
 行而其图则在启蒙考变占一段主于卦变云者朱
 子以为盖易中之一义而非圣人画卦作易之本指
 其图则序例所谓卦变图者是也今读书多被卦变
 之说来混便认不出○本义众人所以因蓍而求卦
 一句是从上文明吉凶三字内讨出明吉凶正以其
 众人因蓍求卦之地也○圣人之系辞者正务为众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8a 页
 人求卦设也盖象在变上来故曰变则象之未定者
 也○按启蒙考变占法如占得乾者上五爻皆七下
 一爻独九则是乾之始而初爻变矣初爻变者即是
 柔推夫刚而刚化为柔也沙随程氏曰毕万遇屯之
 比初九变也蔡墨遇乾之同人九二变也陈敬仲遇
 观之否六四变也南蒯遇坤之比六五变也晋献公
 遇归妹之睽上六变也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
 ○又曰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8b 页
 主经传无文今以例推之当如此○三爻变则占在
 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
 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
 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变爻占○六
 爻变则乾坤占二用馀卦占之卦彖辞○愚谓此固
 求卦考占之法但不可谓此不变就是此章本文之
 变也盖据卦爻言其变自是变其不变自是不变其
 谓又不以变为变者乃是占法也又在后一步故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9a 页
 系传又有动在其中之说在于变之外○此变化却
 正是阴变阳阳化阴彼所云是计其变与不变之多
 寡而立为占决之通法盖以其有不可以常例断者
 ○圣人观象系辞各拟其单变者系之也故自圣人
 系辞言则辞犹在变之前自众人求卦言则辞见于
 变之后圣人所系虽在于变之前其实为众人拟其
 所得于变之后者众人所得虽见于变之后其实即
 圣人向之所拟于变之前者也故皆主蓍策之变化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59b 页
 言○此言刚柔而生变化该得下系传所谓系辞焉
 而命之动在其中其实一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此两个象字与下文两象字一般不可谓辞之吉凶
 悔吝者以卦爻有失得忧虞之象也此意却在前一
 步盖论当初圣人系辞固是以卦爻有失得忧虞之
 象也而系以吉凶悔吝之辞但自后来据见成说则
 辞之吉凶悔吝者即是失得忧虞之象耳此之吉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0a 页
 悔吝及下文变化刚柔六爻字皆是举易中所有其
 下文失得之象忧虞之象进退之象昼夜之象及三
 极之道则皆是把外边造化人事来形状他其曰之
 象者言是这样子相似象字轻与观象之象不同○
 忧虞不可分贴先儒之说自无定见忧虑也虞度也
 凡虑患则惊疑而意度生此情理之必然验之人事
 自见矣节斋解此二字义虽见然其下(云云/)便难据
 了○又曰或以忧属悔虞属吝云忧与悔从内去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0b 页
 与吝从外至然按本义云忧虞虽未至于凶(云云/)
 下章忧悔吝者存乎介悔吝言乎其小疵往往皆合
 为一类似非可以分属论○本义自得则吉至致悔
 而取羞皆是自人事言以见本义所以为吉凶为失
 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意正如下文所谓柔变而
 趋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变而趋于柔者进极而退
 也皆只是解贴分配其义耳○得则吉吉者得之报
 也失则凶凶者失之报也忧虞所以致悔吝取羞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1a 页
 事做得可忧虞时节则悔心必自生或无意思而可
 羞矣悔本心中事吝则是羞恶之心与忧虞尤为相
 关属悔生于忧虞吝亦生于忧虞也○汉高帝初听
 郦生之说刻印立六国后及张子房借箸为筹之曰
 如此则游士各归事其主大王谁与取天下乎此是
 事势可忧虞处矣于是高帝大悔骂郦生曰竖儒几
 败乃翁事此可见忧虞之致悔也向无此一悔则事
 成而悔无及决至于凶矣惟得此一悔故后功遂成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1b 页
 而凶反为吉○其袭项羽于彭城也羽尚握数万兵
 在外帝骄于一胜遂置酒大会羽返旗一击汉兵败
 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数匝至太公吕氏亦为楚兵
 所得此其所得矣其取羞为何如仅幸本身未为楚
 获可以因败为功亦未至于凶耳然此实因胜而骄
 所致亦可见吝之自吉而向凶也○本义盖吉凶相
 对至吝自吉而向凶也一段是以四者交互来说见
 得四者之相因又以见上文只言吉凶而此又言悔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2a 页
 吝者以悔吝皆归于吉凶矣而上文吉凶就该得悔
 吝了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3a 页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进退犹言消息也昼夜犹言盈虚也朱子以为如子
 午卯酉者盖自子而卯是自退极而进进而至于午
 则进极而昼矣自午而酉是自进极而退退而至于
 子则退极而夜矣○卯从子上来而向午上去故为
 进酉从午上来而向亥上去故为退阳主进阴主退
 昼夜则进退之已成也但进退昼夜不必贯说如下
 文三极之道便贯不去了大抵俱是借彼状此之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3b 页
 ○进退是造化人物消息处故不可以昼夜贯其以
 刚柔为昼夜之象者盖既变而刚则阳当时用事矣
 故为昼象既化为柔则阴当时用事矣故为夜象○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进象柔
 之变刚退象刚之化柔柔变成刚者象昼刚化成柔
 者象夜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此道字虚说为三极是理故改用道字○一阴一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4a 页
 之谓道此句说太极道理最明尽盖动只是阳静只
 是阴皆是滞于器也若夫不滞于动不滞于静非动
 非静而妙乎动静者则谓之道者太极也天之道一
 阴了又一阳一阳了又一阴阴阳只管循环不已地
 道亦然人道亦然此即所谓至理而三才各一太极
 也此即邵子所谓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彼六爻
 之变化便是这个道理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非指六爻为三极也本义云初二为地(云云/)为天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4b 页
 亦指解贴出六爻象三才底模样耳动字极字意思
 却全未得见动字最重动即变化也太极便有变化
 ○动是刚柔之变化周流乎六爻之间而无少滞焉
 者也故自爻位言之初二地位也初二之或为刚或
 为柔宁有定体乎是初二一变化也三四人位也三
 四之或为刚或为柔又有定体乎是三四一变化也
 五上天位也五上之或为刚或为柔又有定体乎是
 五上亦一变化也六爻之变化如此则何以为三极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5a 页
 之道乎盖三才各一太极太极则兼阴阳阴阳则有
 变化此至理之自然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
 测之谓神者也是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不一于
 阴阴必变为阳阳不一于阳阳必化为阴此则天道
 之所以为太极者然也今五上二爻既当乎天则五
 上之刚柔变化即天道之阴阳变化矣其理有二乎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柔不一于柔柔必变为刚刚不
 一于刚刚必化为柔此即地道之所以为太极者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5b 页
 也初二二爻既当乎地则初二之刚柔变化即地道
 之刚柔变化矣其理又有二乎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人之阳德也为慈惠为宽裕之类义人之阴德也
 为严毅为刚果之类二者积中而时出因物而赋形
 此则人道之所以为太极者也三四二爻既当乎人
 则三四之刚柔变化即人道之仁义变化矣其理又
 有二乎哉○或问六爻之变化如或初二二爻皆刚
 化则皆柔矣皆柔变则皆刚矣三四二爻皆刚化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6a 页
 皆义矣皆柔变则皆仁矣何以兼阴阳而为太极耶
 曰不然也此则逐爻言之如初二是为地初是刚化
 则柔矣初是柔变则刚矣是亦刚柔变化而为太极
 又如二是刚化则亦为柔矣二是柔变则亦为刚矣
 是亦刚柔变化而为太极也如三四为人三是刚化
 则仁化义矣三是柔变则义变仁矣是固有个太极
 之理也四是刚化则亦仁化义矣四是柔变则亦义
 变仁矣是亦见其有太极之道也若拘于三为刚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6b 页
 四为柔位则三主仁四主义三若是柔则无变矣四
 若是刚则无化矣三四皆刚化则纯是义矣三四皆
 柔变则纯是仁矣而太极之用不其偏乎大抵须是
 逐爻说变化变则自柔而刚化则自刚而柔庶几阳
 根阴阴根阳二本则一之妙有以见太极之全体无
 乎不在也○或曰如此则不止三极却成六极矣如
 何曰不然只是三极而已初二之变化来来往往只
 是地道之刚柔三四之变化来来往往只是人道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7a 页
 仁义五上之变化来来往往只是天道之阴阳虽千
 变万化至于无穷刚柔只属地仁义只属人阴阳只
 属天故论易之变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合之至于
 四千九十六卦是该多少变化然总不出个三极之
 理而已若三四皆刚则人道亦有纯用仁时仁即义
 之变也三四皆柔则人道亦有纯用义时义即仁之
 化也然当纯仁而纯仁当纯义而纯义亦非偏也此
 乃即阴而道亦在阴即阳而道亦在阳者也太极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7b 页
 然之妙岂容有一毫穿凿之说哉○或又曰依后章
 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
 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则六爻之配三极
 只用以位言分阴分阳即是迭用柔刚而柔刚则不
 必指九六也曰不然也彼以配属言柔刚实指六位
 此以变化言柔刚则实指九六故本文曰刚柔相推
 而生变化本义曰刚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若执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8a 页
 彼泥此纯以位言则初当化为二二当变为初乎三
 化为四五化为上乎四变为三上变为五乎而六位
 之阴阳又何以能流行乎此一道理说者纷纷无如
 之何请因识者见于此以俟正于有识者○此节不
 必以分阴分阳章为例可以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者
 为證两章各自发一道理也○只以九六为刚柔不
 以初二三四五上之定位为刚柔据定位言则假如
 初三五是九二四上是六则为无变化矣○但说六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8b 页
 爻之变化而三才之至理寓焉者便为未切当圣人
 不是做这六爻以载三极乃是谓六爻之变化为三
 极之理故曰云云也以上文观之可见不是因进退
 之象而立变化不是因昼夜之象而立刚柔乃是说
 变化是进退之象刚柔是昼夜之象惟三极理也不
 可以象言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且刚柔变化
 犹或可串说若进退昼夜之与三极则决串说不得
 也盖本义自柔变而趋于刚至五上为天一段只是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9a 页
 分配进退昼夜与三极所属耳虚心玩味自见至下
 文云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之极复为刚
 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者乃为正意又何曾复拈
 出进退昼夜及三极字面乎○况本义只言初二为
 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初未尝曰初二为地之刚柔
 三四为人之仁义五上为天之阴阳也若果本文有
 此意本义又亦何吝此数字而止(云云/)而已何哉○
 六爻之动止以九六为刚柔不复以初三五为刚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69b 页
 四上为柔此分明谓之六爻彼分明谓之六位爻与
 位分明不同此处不拘是初是二便九便是地道之
 刚六便是地道之柔柔便是刚之化刚便是柔之变
 不拘是三是四但九便是人道之仁六便是人道之
 义义便是仁之化仁便是义之变不拘是五是上便
 九便是天道之阳六便是天道之阴阴便是阳之化
 阳便是阴之变若五上二爻俱九则便是天之纯阳
 时节若五上二爻俱六则便是天之纯阴时节天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0a 页
 人道地道亦各有然者然虽曰纯阳实皆阴之变也
 虽曰纯阴实皆阳之化也人道地道俱仿此○此处
 天之阴阳不可指日月星辰地之刚柔不可指山川
 动植人之仁义不可指事亲之仁尊贤之义盖日月
 星辰山川动植事亲尊贤等乃对待之刚柔非变化
 流行之刚柔也若指以实变化则日何可变月星何
 可变辰山何可变川动物何可变为植物事亲之仁
 如何可变为尊贤之义俱无相变易之理惟以流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0b 页
 者言则在在有变化有刚柔也天之阴阳则寒暑昼
 夜之类地之刚柔则启闭荣悴之类人之仁义则恩
 惠宽猛之类皆有变化之道此最大指所当辨别者
 ○仁何以属阳义何以属阴朱子曰仁若不是阳刚
 如何做得许多造化义虽刚却主于收敛仁却主于
 发舒此亦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互藏其根之意且如
 人用赏罚到得赏人自是无疑便做将去若是刑杀
 时便迟疑不肯果决做这见得阳舒阴敛仁属阳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1a 页
 属阴处此见先儒体认之精○又曰仁何如比刚如
 春生则气舒自是刚秋杀则气收敛而渐衰自是柔
 ○右说见将以顺性命之理章○只以九六为刚柔
 不限定初三五为刚二四上为柔此说人多不信清
 按顺性命之理章大全注引或问兼三才而两之云
 以八卦言之则九三者天之阳六三者天之阴九二
 者人之仁六二者人之义初九者地之刚初六者地
 之柔不知是否朱子曰恁他看也得如上便是天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1b 页
 阴三便是天之阳五便是人之仁二便是人之义四
 便是地之柔初便是地之刚依此则但看得活都通
 况此本义只云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未曾
 坐定初为刚二为柔若坐定说则初能变为二二能
 变为初乎若初六或九二则又将九六都不计乎若
 不计九六则初与二何处是变化乎故难变也○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乃水火木金土之德也太极之全
 也天道地道亦然此所谓性命之理也尽之矣太极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2a 页
 图解曰中也仁也感也所谓□也○用之所以行
 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也○体之所以立也中
 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极于是乎
 立(云云/)盖大传之仁义又该了大极图说之中正矣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言君子之躬行心得者皆易也下文君子居则观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2b 页
 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此正言君子
 学易之事此二句尽之矣能如是则躬行心得者皆
 是易而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矣此二句决不可做两
 层学易之事若做两层则君子亦须是两样矣○君
 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此居字总就身之所处言
 要之便是居安乎易也下段居字止对动字言○居
 处之也以易道自居也如孟子居之安资之深之例
 ○易之序为卦爻所著事理之次第次第不必皆如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3a 页
 节斋所谓卦则否泰剥复之类爻则潜见飞跃之类
 若尽依此则周召一生是泰何时为否伯夷一生是
 潜何时为见不成独无个易之序也耶盖事理当然
 处便是其时位所在以否者对泰者以潜者对见者
 即是见有个次第矣若泥节斋之意则人之一生安
 得遍历许多次第○在人身不必皆遍历许多次第
 在卦爻所著则自有许多次第又伯夷终身虽潜然
 潜中亦自有许多次第周召终身虽泰然泰中亦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3b 页
 有许多次第此又在所当知○易之序今人多以爻
 之潜见惕跃卦之否泰剥复之类实之其言君子之
 居安乎易之序则谓如舜之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孔子之仕止久速各以其时此说固是但不可泥于
 此耳若泥此则古今只有一舜与孔子为能得易之
 序夫序者事理当然之次第也只是义所在便是序
 且如严君平深于易者也终老于隐则终身只是安
 于乾之潜耳渠又何时而安乎乾之见又何时而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4a 页
 乎乾之跃哉却又不可谓之所安者不足谓之序也
 盖天地间无一物无对者有潜则有见有跃则有飞
 如以此之潜而对彼之见或惕跃飞亢则序之义昭
 然矣岂必皆身历许多节次如舜与孔子者然后为
 得其序哉抑君子终身有终身之序一事有一事之
 序今日与昨日所应又各自有其序总不越乎时之
 一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惟时焉而已时即序
 也○如曾点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此正是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4b 页
 安乎易之序处又如颜子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禹
 稷之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即随其所处而安乎易之
 序也此乃终身所安之序也又若孟子之受于宋薛
 而不受于齐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
 子皆是善用易而安其序处此则所谓今日与昨日
 所应又各有其序者也○以古君子言之如舜之耕
 稼陶渔安乎乾之潜也及其膺举而敷治以至摄帝
 位膺历数安乎乾之见惕跃飞也八元八恺之汇进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5a 页
 泰之拔茅连茹也孔子之色不在而去安乎豫之不
 终日也文王之囚羑里而不怨安乎明夷之艰贞也
 汤武之放伐又安乎明夷九三之南狩也龙逢比干
 之死安乎习坎之过涉灭顶而无咎也颜子之箪瓢
 不改其乐安乎贲之舍车而徒也如此之类不可悉
 举或终身所历非一途或终身所处非一节不但出
 处去就之际虽一言动一起居之间要皆不外乎易
 之所著而易之所著自皆足以周终身之所用也君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5b 页
 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于此可见○论语言中伦
 注伦谓义理之次第若一句话说得当理便见中伦
 亦不必俱要有始终本末也○所居而安字俱作活
 字看与下文所乐而玩字对盖易序所在即理之所
 在君子居安乎易之序即居安乎理也○易之序也
 易字兼卦爻辞独言爻而不言卦者愚谓圣人之意
 盖以彖统论一卦六爻之全体而已至于爻则各随
 其一节之变而言之其为道也屡迁言天下之至动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6a 页
 而不可乱尤在所宜玩也然道理只在圣人口头若
 夫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则卦辞又重矣○又曰
 易之序即著于辞者辞之所以可玩以其皆序之所
 在也爻之辞为在所玩则卦辞亦可知矣吉凶之辞
 言乎其悔吝失得之辞言乎其忧虞凡一字之著皆
 至理所寓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君子朝斯夕斯读而味之其气可以超六合其识可
 以洞三才言虽有尽而意实无穷也何为不使人乐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6b 页
 而玩之耶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上文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亦有平居而自安之者亦
 有因占所事而安之者如拟之而后言亦兼观象玩
 辞观变玩占议之而后动亦兼观象玩辞观变玩占
 ○上文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亦有平居玩之者亦有
 动而因占玩之者○两条学易之事固不是判然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7a 页
 相须也同是一个君子同是一个易也○居则观象
 玩辞象辞之内固有上文所谓序者在动则观变玩
 占变占之内亦有上文所谓序者在若夫辞与占又
 自不相离也如此则人谓上文言君子所学者不外
 乎易亦未为不是矣当主此说矣○以居则观象玩
 辞为动则观变玩占之地者非也居而观象玩辞亦
 自可以得吉利孔子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岂必皆为动而观变玩占者哉○君子居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7b 页
 观象玩辞未筮之时然也动则观变玩占则向时所
 观之象所玩之辞今则见于化裁推行之际而惟其
 占之所指矣故或居或动所趋皆吉所避皆凶是所
 谓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其言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者盖君子之观象玩辞观变玩占正欲求其吉无不
 利耳非泛泛说个得天之祐而吉利也须见得与上
 文相关处○观象玩辞虽未有占筮然却是要用那
 易也正与第二句相叫应故总之以吉无不利○本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8a 页
 义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学易之事○上章所谓圣
 人作易者以画卦而言此章所谓圣人作易者以系
 辞而言盖先有卦而后有辞至下章则合卦爻辞而
 言其通例矣章次如此朱子虽不尽说出学者亦可
 以意会凡乾坤文言传一节又一节以至天下何思
 何虑等(云云/)皆是孔子居则观象玩辞中得来若观
 变玩占则亦就其一事求之未暇旁及而推广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8b 页
 
 
 
 
 
 
 
 易经蒙引卷九上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9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九下
             明 蔡清 撰
 系辞上传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本义不曰象全体也而曰指全体而言不曰变一节
 也而曰指一节而言可见不可以全体当象字一节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79b 页
 当变字大抵有全体之象亦有一爻之象独于卦言
 象者象在全体尤著耳有一体之变亦有全体之变
 独于爻言变者变在一节尤著耳○圣人观象而系
 辞则彖所以言乎象也爻亦然
吉凶者言乎其得失者也
 其字指卦爻言也曰失得曰小疵曰善补过都是卦
 爻中所具悔吝俱属小疵者盖悔未至于吉而犹有
 小疵也吝未至于凶已有小疵也故皆谓之小疵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0a 页
 忧虞之不可分者亦以此○悔者我之自尤也吝者人
 之我尤也故均之为小疵但未至于凶之甚也吝甚于
 悔亦殊途○据卦爻固有言悔而不及吝者亦有言吝
 而不兼悔者然要之二者实有相因之理盖既有悔则亦
 可吝矣既可吝亦当自悔矣故上章于悔吝皆以为忧
 虞之象而此章一则曰悔吝言乎其小疵也二则曰忧悔
 吝者存乎介皆合为一类而不析为二如得则吉失则凶
 之类岂亦以其势之相因而不甚相远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0b 页
 
           悔居东自凶而趋吉为阳
           吝居西自吉而向凶为阴
           皆自然之合也
           因贫而俭因俭得富因富
           而奢因奢得贫复因贫而
           俭此与吉凶悔吝之相生有相
           类者故以相发使人易晓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1a 页
 右忧悔吝者存乎介图意盖上为吉下为凶左为悔
 右为吝中间十字心者其介所在乎于介而忧之则
 直上向乎吉而不左向于悔右向于吝矣既不至于
 悔吝又何有于凶○善补过善字只当能字看不用
 乎其者省文耳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
乎辞
 位即是一节底变即是全体底○此位字只以上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1b 页
 爻位言非指九六也○又卦与象位与变亦当有辨
 ○齐小大小谓卦之以阴为主者如姤遁否之类大
 谓卦之以阳为主者如复临泰之类○齐犹定也犹
 类也盖大底类作大小底类作小而小大俱齐矣○
 列分布也○辞之所以辨吉凶者圣人欲人知所趋
 避也○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此二句
 只是起下文辨吉凶者存乎辞一句非以应彖者言
 乎象爻者言乎变二句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2a 页
忧悔吝者存乎介
 忧悔吝者是易忧之也震无咎者亦是易震之也此
 与上条列贵贱者存乎位一例而介字悔字皆易中
 所有者本义虽从人事说然要看得活为本义者亦
 难矣不如此解不得忧震二字明既如此解后人又
 偏认忧震二字做人说忧震二字既属之人介悔二
 字亦属之人乎介悔二字苟或属之人悔吝无咎又
 将属之人乎故曰本义要看得活大意与吉凶者失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2b 页
 得之象也一条本义相类读者其细心求之不可轻
 易指认只要注开注开不得大意窒矣若能细心求
 之方见本义善宛转解经处○易能开物成务独不
 能忧人之悔吝震人之无咎乎卦爻辞有悔吝者其
 中都藏一个介凡有无咎者其中都藏一个悔且其
 本义亦都有说在或本文自有但无咎生悔之意稍
 隐然既是补过便是悔中来矣此义亦不为隐○如
 屯六三陷入于林中便是吝其所谓即鹿无虞者妄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3a 页
 行也惟其妄行故吝使其能不妄行则不吝矣其妄
 与不妄之间方动未行之际便是个介处又介妄多
 有解在本义者○无两边不成介介是善恶分路处
 然正是方动未形之时若一形了则善恶各随所向
 倒去亦不得谓之介矣此便是大学所谓诚意中庸
 所谓省察论语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者本义善恶
 已动而未形之时动以几言形以迹言所谓迹虽未
 形而几则已动者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3b 页
震无咎者存乎悔
 无咎者善补过者也补过即改过也然改过无不自
 悔中来故朱子解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云
 能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不知悔则何以
 能改○忧悔吝震无咎本是人事而今以归之易者
 盖易只是影出这个道理耳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
 动也若据易连悔吝无咎亦无了又安得有忧悔吝
 震无咎又安得使人忧悔吝震无咎故易只是影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4a 页
 这道理在上○悔吝者易之辞也而必有所以悔吝
 者存乎其间则所谓介也无咎亦易辞也然无咎实
 生于悔无一处不然但有无咎处都有悔在○介谓
 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于此忧之则一念之善者在
 所当充满一念之恶者在所当遏绝而不至于悔吝
 矣○震无咎者存乎悔此所谓悔者自凶而趋吉也
 与上文岂有相悖之义哉
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4b 页
 辞之险者知剥之不利有攸往否之其亡其亡之类
 是也辞之易者如复之朋来无咎泰之拔茅征吉之
 类是也要亦大约如此未必尽然也大过非不大也
 而栋桡观非不小也而有孚颙若屯九五非小也而
 屯其膏坤六二非大也而直方大故知此亦大约说
 不可局定看书也须宽大着胸襟此等处若是汉唐
 诸儒决不如此说若是他解经遇若此等解不去处
 他定要讨个道理拗抑说将去宋儒如此者亦多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5a 页
 在初学者则不患其不能宽惟患其不能细但亦须
 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耳○辞之所以险易者岂圣
 人故为是险易哉随其卦之所向耳所向处是情情
 则有险易了不要说所向有大小卦所向者易辞则
 从而易所向者险辞则从而险圣人系辞只依那象
 据本章通例看此条卦字辞字皆兼爻说○卦有小
 大且如屯蒙需讼等卦为大乎为小乎皆大也何以
 言之屯之初九为成卦之主蒙之九二为治蒙之主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5b 页
 需则以乾遇坎讼则内坎外乾皆阳又如师之下坎
 上坤则坎贞而坤悔贞为主也亦大卦比虽贞坤悔
 坎然九五为比之主卦之群阴皆来比五亦大卦也
 其馀可以类推但不必大卦辞皆易小卦辞皆险耳
 或曰爻亦有大小卦字或兼爻在○此章释卦爻辞
 之通例○此章释字非训释之释乃明释之释○此
 所谓释卦爻辞之通例与章内同总是说卦爻辞之
 通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6a 页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何以见其能弥纶天地之道耶盖天地之道不过
 一阴阳之变也而易书卦爻亦一阴阳之变也易书
 只一阴阳之变凡幽明死生鬼神智仁之属易皆有
 以象之而无遗矣○本义具有天地之道二句正是
 本文弥纶乎天地之道者也本文故字要看得活不
 可拘泥○若曰易书与天地同大不然何其能弥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6b 页
 乎天地之道哉两句实一理故本义亦会其意而解
 之下文弥如弥缝之弥(云云/)以上文二义未明故特
 覆解之以示人非谓上段只解易与天地准而此方
 解弥纶天地之道也○本义与天地准内发出具有
 天地之道亦犹智崇礼卑一节发出智崇如天而德
 崇礼卑如地而业广一般其实具有天地之道德崇
 业广即是下面弥纶天地之道成性存存而道义出
 之理皆上面顺势发下故下句下条俱不重解其意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7a 页
 只训字义而已○问天地间物有万类事有万殊时
 有万变易卦只有六十四爻只有三百八十四而已
 岂能尽弥纶之耶○曰子以为乾一卦只当得一件
 物初九潜龙一爻只当得一件事而已耶如乾为天
 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
 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之类而犹有未尽也犹止为三
 画之卦也如乾初九之潜龙在士夫得之则未可仕
 也在学者得之则正当藏修之时也在商贾则当深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7b 页
 藏待价也在女子则宁归妹愆期也作事者则未可
 行也有言者则当慎默也虽得位之圣人得之一日
 万几亦有当止而不行者如此推之庶几易道之无
 穷而所谓神无方易无体者正以其能弥纶乎天地
 之道也况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其所
 以显道神德行者亦云备矣故曰天下之能事毕矣
 又如咸之一字孔子既解其名义与卦辞矣而犹有
 未尽之蕴也乃于其末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又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8a 页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若可足矣而又曰观其所
 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如此看易又何道理不
 在其所弥纶耶○或曰弥纶天地之道还就有易以
 后说谓天地间物混杂笼统圣易之作其中卦爻阴阳
 井井有条却能纶之更不紊总而言之则为弥矣曰
 非也天地生物何尝乱杂笼统中庸曰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何待
 易作而后不紊耶易曰弥纶只是能象之而已准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8b 页
 而已如此先儒所谓神无方易无体故能同乎天地
 万物之有体者亦缪也天地生生之化何尝有方体
 耶张子曰一神两化神化都是说天地之道若有方
 体不谓之神化矣化即易也易能变化岂有定体○
 莫大乎天地而易书与天地同其大焉何也如所谓
 死生鬼神知仁之类莫非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易
 书于是道也自其外而统观之则幽明死生鬼神之
 类无一不包括于其中有以弥之而无遗焉自其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9a 页
 而细观之则于所弥之中或幽或明或死或生或鬼
 或神或仁智之类又皆有以纶之而不紊焉夫易能
 弥纶天地之道如此信乎易与天地准也
仰以观于天文
 此圣人以易穷理之事易者阴阳而已幽明死生鬼
 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圣人仰则以易而观乎
 天文之昼夜上下俯则以易而察乎地理之南北高
 深则知昼也上也南也高也所以明者阴变为阳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89b 页
 夜也下也北也深也所以幽者阳变为阴也是知幽
 明之故也原夫人物之始而即以反其终则知始之
 所以生者气化之凝而阴变为阳也终之所以死者
 气化之尽而阳变为阴也是知生死之说矣阴精与
 阳气聚而成物魂游而魄降散而为变于是知精气
 之聚者阴变为阳也此神之伸也游魂之散者阳变
 为阴也此鬼之归也则知鬼神之情状矣夫于幽明
 而知其故于生死而知其说于鬼神而知其情状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0a 页
 理无不穷矣而其所以穷之也非圣人用易以穷理
 而何○天文则有昼夜上下○昼夜自昼夜上下自
 上下上下谓日月星辰之升降也昼夜以景言○地
 理则有南北高深○南北高深何以见其变曰无平
 不陂地未有一于高者行行必有低处亦未有一于
 低者行行又必有高处一高一低一起一伏便是变
 也地理发某处从某处而来至某处而止又某星峰
 转换某星峰分明有变之理也南北亦然一里之内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0b 页
 凡有数个南北所谓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亦分明
 有变在面前就地理说阴阳之变若拘要与天文之
 昼夜上下者同亦不足与语易矣○今以方丈之地
 为密室埋十二律管以候气则随月分而应可见地
 理南北之有变化 或以沧海变桑田者为高深之
 变也若必如此拘则南北亦将能如此例推乎故曰
 论地理之变与天文之变一例○阴阳之变在天文
 易言在地理难言以地理言之南者阳之分界这便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1a 页
 是阴之变也北者阴之分界这便是阳之变也高者
 阳之所在亦阴变阳也深者阴之所在亦阳变阴也
 或曰然则是南变为北北变为南高变为深深变为
 高乎曰非也只南与北高与深便是变盖形如是则
 气亦如此先儒独不以上下四方为对待之易乎对
 待之易便是阴阳之变矣此当从活看不可一例拘
 ○昼夜上下南北高深此只是幽明之迹非幽明之
 故也故其所以然之理也○正蒙第一篇曰气聚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1b 页
 离明得施而有形(云云/)有以知明之故朱子解之曰
 形之时其幽之因已在此不形之时其明之故已在
 此聚者散之因散者聚之故其所谓离明者一说指
 日光一说指目看来只自气聚则目得而见所谓离
 为目也愚谓此正所谓阴阳之变所谓易也○死生
 就人物言鬼神就造化言死生人物之死生也鬼神
 是人物之所以死生者○终者始之归宿也故原始
 即以反终○始终死生以循环言精气魂魄以聚散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2a 页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所受以生者本谓之精气就既成物言则谓之魂魄
 矣○要兼动植说或曰据草木之类何处为精魄何
 处为魂气曰此说人未能便信但实有此理且草木
 俱有香臭光采此便是魂也即其所受之阳气也亦
 俱有个浆液津润处此便是魄也即其所得之阴精
 也是虽不得如动物之分明然上句死生既兼动
 植鬼神则物之所以死生者也安得为不兼动植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2b 页
 耶○清初为此说数年朋友间多不能深信近得理
 学类编鬼神一门所载朱子一说都颇符合今特抄
 出相示或问草木土石有魄而无魂否朱子曰易说
 精气为物则是有精气方有魂魄草木土石不可以
 魂魄论但出底气便是魂精便是魄譬如烧香烟便
 是魂烧出浆汁来便是魄魂者魄之光𦦨魄者魂之
 根本又问体魄有分别如耳目是体聪明是魄曰然
 魂者气之神魄者体之神淮南子注谓魂人阳神魄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3a 页
 人阴神此说好○精气为物谓成个物也精重浊故
 属阴气轻清故属阳精气非物之精气也是阴阳之
 精气聚而始有物者也○游魂者游是渐渐散去无
 所不之也魂既游则魄亦降矣
鬼神之情状
 情状二字颇难看或者认状字太泥而以虚实分情
 状愚意情状二字一类犹所谓形迹气象云耳如孟
 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注云形状也言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3b 页
 模样意思耳其实何尝有实形耶○鬼神之情状总
 是一聚一散一屈一伸者○鬼神二字分属上二句
 不交合说所谓人者鬼神之会也又是一义此言聚
 为阳散为阴初间未有是物阴也今精气为物则阴
 变为阳而神之情状在是矣即今有是物阳也及其
 游魂为变则阳变为阴而鬼之情状在是矣聚而成
 物聚字不是二者合聚之聚乃凝聚之聚对散而言
 也○仰观俯察固以易也至原始反终亦以易而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4a 页
 之反之也为物为变亦以易而推之如此也为上已
 有两以字便承他说出省文耳亦如善补过一句不
 用言其乎之类○愚谓天下之物理多矣此言穷理
 独曰幽明之故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何也此三者
 理之至难穷者也于此而有以穷之则天下之理无
 一之不穷矣盖自圣人分上说亦举重以见轻也若
 大学之格物穷理则众人可能者○问幽者变明明
 者变幽鬼变而神神变而鬼固矣然则生变死死亦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4b 页
 可变为生乎死生之变似与幽明鬼神之变不可一
 例看也曰此更有说若子之言则于幽明鬼神之变
 亦有未尽察者何也今之幽者非向之幽者复来也
 今之死者亦非可为后来之生也气化生息无有穷
 尽如人之鼻息嘘吸不资所嘘之气以为后来之吸
 亦不资所吸之气以为后来之嘘也幽明死生鬼神
 之变其实一理也不可不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云云/)  天下故不过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5a 页
 此圣人尽性之事也如何说是以易而尽性盖知之
 轻清阳也仁之重浊阴也阴阳具于易则仁智亦不
 外于易矣此圣人之尽性所以亦为用易也○又曰
 以其智且仁故谓之尽性不可谓是尽智仁之性也
 盖仁义礼智之仁智性之名也此所谓智仁尽性之
 目也分明不同○自智周乎万物以下如何说是与
 天地相似而不违处盖天之高明智也地之博厚仁
 也圣人之仁智如此则与天地合其德矣非与天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5b 页
 相似而不违乎○或曰相似就是不违大抵故字须
 要还他明白如这句书他如此说我却也如此说与
 他相似方是不违了他若他如此说我却不如此说
 便是相违了故字庶几见明白○知周乎万物道济
 则改言天下可见万物说得广如上文死生鬼神都
 是物理所在也道济天下则只谓天下之仁也道亦
 仁也但就行上说○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
 地也○味此二句可得看书之法矣然则所谓得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6a 页
 吉失则凶及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柔则夜
 而阴矣之类皆可以意会○连上文都是圣人之智
 仁与天地相似本义乃独于此贴天地二字者举一
 隅之意也
旁行而不流
 上一段智仁是以处常者言此则言其事有难处而
 不可以常理行者圣人则旁行焉旁行易流也圣人
 虽旁行而又不流焉旁行者行权之智也不流者守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6b 页
 正之仁也如告而后娶理之常也舜不告而娶则不
 由常理而用权矣以臣事君理之常也汤武放伐其
 君则不由常理而行权矣然舜之所以不告而娶所
 忧在于无后汤武之放伐其君无非顺天应人则固
 理之所在而未尝有不正也此守正只是行权中之
 守正若正经说守正则是告而后娶以臣事君也汉
 儒所谓反经合道者亦甚有理宜深味之盖圣人之
 行权者假权以济经也经权之说略如兵法有正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7a 页
 奇意思○盖事有不可以常理行者则委曲迁就而
 权以行之否则胶于一定而事终不可行矣时有不
 可以常法处者则宛转从宜而权以处之否则泥于
 故常而时终不可处矣愚故曰圣人之行权所以假
 权以济经也○学者必至可与权处道理方尽
乐天知命故不忧
 天以理言仁义忠信是也命以气言吉凶祸福是也
 乐乎天理则内重而见外之轻矣夫何忧知有天命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7b 页
 则惟脩身以俟之又何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是不择便宜胸中无所町畦而济人利物之心
 盖无时而不在矣安土即敦乎仁也但土与仁自有
 内外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亦此意也○仁在内爱其
 发用也故曰相为表里一表一里便是相为表里非
 谓爱亦可为里仁亦可为表也○其曰智益深仁益
 笃者盖此一段子又是圣人仁智中之极致者言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8a 页
 大抵圣人之仁智非有至与未至笃与未笃特随所
 在而言便见得一节难于一节一节深于一节耳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此圣人至命之事盖天地之化滔滔不穷或不能无过
 也圣人则范围乎天地之化而天地之化一一皆在其
 裁成之内无或过焉万物之生总总不齐或不能以自
 成也圣人则曲成乎万物使大以成大小以成小而无
 或遗焉幽明死生鬼神相为循环之理一昼夜之道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8b 页
 圣人则兼乎昼夜之道而知而与默契无间焉夫天
 地有是化圣人则裁成是化天地生万物圣人则曲
 成万物天地不独有昼而又有夜圣人则能知昼而
 又知夜知夜而又知昼是其所造直到那天命地位
 了此之谓至命至到也如孟子序云学已到至处至
 字当如此看方真切圣人之至命如此如何是以易
 而至命盖天地之化阴阳之气也万物之生阴阳之
 形也昼夜之道阴阳之运也而易书阴阳之变也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9a 页
 此许多道理皆在了故于此有得则所以至命者亦
 此也○夫圣人之用易至与天命为一如此此可见
 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变化无有形体也何也盖
 范围不过曲成不遗通知昼夜此圣人之用易无方
 无体也然非神易之无方无体何以能周圣人之用
 一至于此哉故本义曰此可见(云云/)○范围天地之
 化而不过若举其一二端来说如一气流行笼统相
 续圣人则裁之为四时二十四气是也地形广邈经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99b 页
 纬交错圣人则裁之为九州及凡封彊之界皆是也
 又如寒则教人应时而衣裘暑则教人应时而服葛
 此皆裁成处又如正经界治沟壑使恒雨而潦则水
 有所归使恒旸而旱则水有所取皆范围之事不然
 旱则管随他旱水只管随他水其不过乎时乎暑而
 不为之葛便为暑所烝时乎寒而不为之裘便为寒
 所窘其不过乎九州及封彊之界不辨则四海之内
 只是一大块浑沦孰知其为何州孰知其为何国如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0a 页
 是则过矣四时及二十四气节候不分则大运之中
 只是笼统一气而已人知何时为春夏何时为秋冬
 何时为春分秋分何时为夏至冬至如是则过矣又
 如天地生人不有以裁之则欲动情胜百姓不亲五
 品不逊强凌弱众暴寡矣能无过乎天地生物不有
 以裁之则禽兽逼人乌喙或不知而食之以致死矣
 能不过乎推此类而求之不能一一书也○此即所
 谓裁成天地之道而辅相之宜亦在其中矣泰卦语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0b 页
 录所以谓裁成即所以辅相者盖亦有见于此而偶
 误耳盖彼是一过一不及相对故裁成自裁成辅相
 自辅相而天地之道天地之宜中自有万物在此则
 是以天地万物相对说故范围内就该了辅相而天
 地万物又要说得子细使不相混杂
曲成万物而不遗
 于凡天下之物知之无不明处之无不当使父知慈
 而子知孝兄知友而弟知恭耕田凿井各利其利煖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1a 页
 衣饱食各乐其乐贤者知者使无太过愚不肖者使
 无不及于动植之类则别其材质之宜以致其用制
 其取用之节以遂其生如穿牛鼻络马首不违农时
 而谷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而材木不可胜用
 举天地间无一物而不得其成就处所谓大以成大
 小以成小者如此方谓之不遗也亦不能枚举而悉数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此句道理最难看须要看孔子当时下字不曰天地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1b 页
 之道亦不曰阴阳之道而必曰昼夜之道者盖昼夜
 循环者也其他道理固亦循环但昼夜则人共知其
 循环也且如明也生也神也昼之属也昼为阳而阳
 实根于阴幽也死也鬼也夜之属也夜为阴而阴实
 根乎阳圣人之道动静无端阴阳合德上下与天地
 同流则知昼矣又兼乎夜之道而知凡其自明而幽
 自生而死自神而鬼者莫不有以灼其循环之妙知
 夜矣又兼乎昼之道而知凡其自幽而明自死而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2a 页
 自鬼而神者莫不有以达其迭运之机此即所谓知
 天地之化育也不止是闻见之知○通乎昼夜之道
 而知其实不在范围曲成之外若非通知昼夜之道
 则于天地之化安能范围之而不过万物安能曲成
 之而不遗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正以
 其兼得乎昼夜之道耳究竟亦只是随时变易以从
 道而已非有窈冥玄远之事也○幽明死生鬼神非
 昼夜其道则昼夜之道也其曰即幽明死生鬼神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2b 页
 谓者亦举此以例其馀耳如上节云幽明死生鬼神
 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亦只就此一节言耳其实
 首节弥纶天地之道不但该幽明死生鬼神至连知
 仁及天地之化万物昼夜之属俱在其中故读书者
 贵乎以意逆志举一反三如云知周万物者天也道
 济天下者地也岂真谓天之知周万物地之道济天
 下耶亦言其理之一耳○范围曲成与智字是一类
 不过不遗通字是一类或以不过是天地之不过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3a 页
 遗为万物不遗者非也本义解不过字姑得如此读
 者要子细看
神无方易无体
 一神两化何谓也非一不能神非两不能化何谓非两
 不能化盖独阳不成独阴不生有个昼又有个夜有个
 寒又有个暑二者只管行方能化所谓日月相推而明
 生寒暑相推而岁成以至于百千万变之不同皆两用
 也何谓非一不能神盖阴必变阳非与阳界然为二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3b 页
 阳必变阴非与阴界然为二也一物两体互为其根其
 实一也以其妙也故谓之神必一乃神也如蜀山人董
 五经之徒静极通神其身虽不离深山之中而程子
 之动息悬隔于数十百里之外彼却能不占而知之
 非由其有得于神之一何以能通灵于数十百里之
 外耶不但此耳以吾众人验之吾身居北都一念及
 泉南则神便至于泉南凡吾家乡之景色一一皆如
 在吾目中矣吾身居泉南一念及北都则神便至于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4a 页
 北都凡京师之景象又一一皆如在吾目中矣此无
 他神本一也故张子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
 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真是有此理人但牿于
 形体而不能相通耳○能北而又能南可见一之能
 乎两而两之贯于一也无方无体只是言其变也上
 文所谓易与天地准而能弥纶天地之道者即取其
 变耳自两化而言谓之易神即一神也一物两体也
 左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不测之谓神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4b 页
 分阴分阳而阴阳又互为其根此正易之妙愚所谓
 神无方易无体者尽在此矣○神无方易无体独系
 之至命一条至命从穷理尽性上来乃穷理尽性之
 极致也要之非穷理尽性之外他有所谓至命也故
 独系之至命而自足以该乎穷理尽性○大扺不过
 不遗及通字重见得神无方易无体处正在此上○
 当初圣人是穷理尽性以至命方能作易及易无体
 在圣人用之又可以穷理尽性而至命要之圣人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5a 页
 穷理尽性而至命不必尽由用易孔子立言主意只
 是以赞易道之大耳其实是有此理所谓言有大而
 非誇也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朱子曰阴阳何以谓之道当离合看此句最好盖道
 不离于阴阳故当合看而又不杂乎阴阳故当离看
 此正犹所谓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云云/)倚于阴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5b 页
 也下文节节都有个一阴一阳之道则亦节节都有
 个阴阳不测之神总注所以然即指道不是道之所
 以然道便是阴阳之所以然此外更何物为道之所
 以然乎此章阴阳正指动静言静其体动其用也道
 字便兼有动静舍阴阳则道无安泊处故曰一阴一
 阳之谓道○两个一字最活迭运意思全在两一字
 上言阴阳只管恁底迭运而道不外是矣盖孔子本
 直串说下而朱子则恐人误指气为道而失其所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6a 页
 形而上者之意故别而言曰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
 则所谓道正所谓离合看者也○此一句只当云夫
 所谓道者非他也即其所以一阴而复一阳者之谓
 道也盖道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乃太极之
 谓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是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陈北溪字义曰阴阳气
 也形而下者也道理也形而上者也孔子此处是就
 造化根原上论如志于道可与适道道在迩等类又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6b 页
 是就人事上论圣贤与人说道多是就人事上说惟
 此一句乃是赞易时说来历根原儒中窃禅学者又
 直指阴阳为道指气为理○何不曰阴阳之谓道而
 曰一阳一阴之谓道且中庸首章性道教则曰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至于中和则曰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云云/)和其后章又曰自诚明谓(云云/)之教
 此章下文曰仁者见之(云云/)知至韩子原道篇曰博
 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或之谓或谓之一字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7a 页
 间不容易位也皆有义存读者宜思之○一阴一阳
 之谓道所该甚广不止如下文所云如继善成性显
 仁藏用仁智及成象效法都取大头脑来说未暇细
 及若细言之就成象效法上亦各有阴阳如乾坤之
 各有四德是也近而一日之内也有个阴阳之运一
 息之微也有个阴阳之运○此章所言阴阳大抵皆
 以流行者言○合天地万物之理谓之太极此太极
 二字之本指也若谓一物各具一太极者则指散殊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7b 页
 者之全体而言天地间无他物只是道而已道无他
 只是一阴一阳而已是阴阳也在天者此也在地者
 此也在人者此也在物者此也在此一物有是阴阳
 在彼一物亦有是阴阳皆道之所在也而实有定在
 所谓无在无不在也故此章夫子备言之然其实尚
 不止于下数条所云下数条只是举其大端言之○
 朱子曰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
 一阳则是一阴了又一阳往来循环不已乃道也此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8a 页
 便可见阴阳不测之谓神不待外求矣○太极无不
 在且如一年春夏发生之候为阳秋冬收藏之候为
 阴是一年之内有个太极也然只春夏发生之候亦
 自有个阴阳之分春为阳之阳夏为阳之阴亦一动
 静之理也是即阳而道亦在阳矣只秋冬收藏之候
 亦自有个阴阳之分秋为阴之阴冬为阴之阳又一
 动静之理也是即阴而道亦在阴矣是即所谓动静
 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乎不在者也自此推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8b 页
 而上之是气机也运转不停不但今年如此明年又
 如此不但明年如此后年又如此积而至于十年而一
 周纪三十年而为一世十二世而为一运三十运而为
 一会十二会而为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犹未已
 也可谓其大无外矣此不谓之太极乎此不谓之动静
 无端阴阳无始乎又自四时推而下之一时有三月一
 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时一时有八刻一刻有百三
 十五息一息有一嘘一吸然物类不同嘘吸亦有长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9a 页
 者亦有短者其微至于蚍蜉蚁嘘吸之气必亢短数而
 其一嘘一吸均一造化动静之机也可谓其小无内
 矣斯又不谓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乎非太极之理
 乎自一呼一吸之微积而至于一元之十二万九千
 六百年之久只是此一气之动静也此一理之统贯
 也又自一元而二元三元以至于十元百元之无穷
 独非此一气之动静独非此一理之统贯乎信乎君
 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矣圣人以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09b 页
 无穷无尽而无以名状之故强而加之以太极之名
 盖太极只是此理之尊号而已○地理发微刚柔篇注
 曰动则太极开辟而散于动静则太极混合而归于
 一故曰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语道体之全则谓之
 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语道之妙则谓之神
 ○两在故不测朱子太极图解曰自其著者观之则
 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太极无不在焉此之谓两
 在两在则为不测矣此如所谓显微无间○又曰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0a 页
 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
 具于其中矣此如所谓体用一原○道惟不倚于阴
 阳故能随所在而无不该在继善成性亦有此道在
 仁智之禀亦有此道在显仁藏用成象效法亦有此
 道在知来通变亦有此道也如此看较活○朱子曰
 太极浑沦未判而其理已具之称谓举太极而言而
 二气五行万物诸形器之属即在其中见太极非有
 离乎形器也又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谓自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0b 页
 二气五行万物而言而太极亦即在其中亦见太极
 非有离乎形器也但亦不杂乎形器耳○朱子曰无
 极而太极则无极之中万象森列不可谓之无矣太
 极本无极则太极之体冲漠无朕不可谓之有矣问
 五行之行也各一其性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
 其理则一且如一光也有在冠盖上的也有在墨上
 的其光则一也○又曰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
 静但动静太极耳又曰谓太极函动静以本体而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1a 页
 愚谓此谓浑沦未判而其理已具之称者也谓太极
 有动静以流行言愚谓此是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
 之目者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
 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问阴阳便是太极
 否曰某解图云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
 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此句当子细看今于
 某解说句尚未通如何论太极○问如君之仁臣之
 敬便是极否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1b 页
 理便是太极○又曰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
 善至好的表德又曰继善成性分属阴阳乃通书首
 章之意盖天地变化不为无阴然物之未形则属乎
 阳物正其性不为无阳然形器已定则属乎阴张忠
 定公语云公事未判时属阳以后属阴似亦窥其意
 ○又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然不是动而后有
 阳静而后有阴截然为两段先有此而后有彼也只
 太极之动便是阳静便是阴方其动时则不见静方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2a 页
 其静时则不见动○又曰阴本无始但以其阳动阴
 静相对言则阳为始阴为终犹一岁以正月为更端
 其首姑始于此耳○又曰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
 阳以位言○又曰程子所谓无截然两个阴阳之理
 即周子所谓互为其根也程子所谓升降生杀之大
 分即周子所谓分阴分阳也二句相须其义始备○
 问有此理然后有此气朱子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
 然必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此理然理又非别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2b 页
 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问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朱子曰机是关捩子踏着
 动的机便挑拨得那静的踏着静的机便挑拨得那
 动底○问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朱子曰此言最的
 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相间断了所
 以程子谓拦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间分别得一
 个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
 朱子曰理则一而已矣其形者则谓之器然而道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3a 页
 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
 也是以阴阳往来不息而圣人即是以明道之全体
 也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也○冲漠无朕愚按韵
 书云朕目童子也盖谓冲漠之际茫无可见如所谓
 无声无臭视不见听不闻者也○又曰凡有形有象
 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所谓始终
 晦明奇耦之属皆阴阳所为之器独其所以为是器
 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3b 页
 又曰仁为四德之首而智则能成终成始元不生于
 元而生于贞仁智交际之间乃乾坤之机轴此理循环
 不穷吻合无间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也○勉
 斋黄氏曰太极动静而生阴阳不成太极在一处阴
 阳在一处生动静的便是阴阳阴阳都是这气拍塞
 即无些子空缺处人愚见天在上地在下便道中间
 有空缺处不知天地间逼拶都实吾身之外都是气
 如脱了衣服便觉寒冷是这气袭人旧尝寓一间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4a 页
 两头都垂帘揭起这一个那一个也掣动这是气拶
 出横渠云知太虚即气则无不是如此又云所以致
 中和便天地位万物育只是如此○生阴生阳亦犹
 阳生阴生太极随阴阳而为动静阴阳则于动静而
 见其生不是太极在这边动阳在那边生譬如蚁在
 磨盘上一般磨动则蚁随他动磨止则蚁随他止蚁
 随磨转而因蚁之动静可以见磨之动静○又曰自
 其著而观之著是阴阳自其微而观之微是太极问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4b 页
 既太极阴阳不是二物如何又有微有著曰须看观
 字是我去他里面拆看却非他有两个头面又曰所
 乘之机一句最妙又曰此既言气与理合虽然以下
 言虽是恁地却那里见他入头处所以不见他合不
 见他离正以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下面却有缝这
 太极也须漏出了○又曰一必有两体必有用动必
 有静动静迭兴而分阴阳变化之所由生也○又曰
 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触类而长之其此之谓乎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5a 页
 ○北溪陈氏曰以造化言之如天地间生成万物自
 古及今无一物之不实散殊上下自古有是到今亦
 有是非古有而今无皆是实理之所为大而观之自
 太始而至万古莫不皆然若就物观之贯彻始终亦
 只是一实理如此姑以一株花论来春气流注到则
 萌蘖生花春气尽则花亦尽又单就一花蕊论气实
 行到此则花便开气消则花便谢而亦尽了方其花
 萌蘖此实理之初也至谢而尽处此实理之终也○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5b 页
 又曰元亨利贞终始循环万古常如此皆是真实道
 理为之主宰如天行一日一夜一周而又过一度与
 日月星辰之运一躔度万古不差皆是真实道理如
 此又就果木观之甜者万古甜苦者万古苦青者万
 古常青白者万古常白红者万古常红紫者万古常
 紫圆者万古常圆缺者万古常缺一花一叶文缕相
 等对万古常然无一毫差错便待人力十分安排撰
 作来终不相似都是真实道理自然而然○又曰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6a 页
 非是外事物有个空虚底其实道不离乎物若离物
 则非所谓道且如君臣有义义的是道君臣是器若
 要看义底道理须就君臣上看不成脱了君臣之外
 别有所谓义又曰理不外乎气若说截然在阴阳五
 行之先及在阴阳五行之中便成理与气为二物矣
 ○节斋蔡氏曰前谓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
 下之器也此分道器而言也后谓动静不同时阴阳
 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此乃所谓器即道也又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6b 页
 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此乃
 所谓道即器也盖不分上下则恐人惟以可见者为
 始不合道器则恐人蹈老氏精粗之谬故须着如此
 说耳程子之意恐亦不过如此苟惟以为太极只在
 阴阳中而已则器亦道也一句已足又何必重复耶
 ○又曰主太极而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先主阴阳而
 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内盖自阴阳未生之时而言则
 所谓太极者其理已具自阴阳既生之时而言则所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7a 页
 谓太极者即在乎阴阳之中也谓阴阳之上别有太
 极常为阴阳之主者固为蹈于列子不生不化之谬
 而独执夫太极则在阴阳之中之说者则又失其根
 柢枢纽之所为而大本有所不识其害有不可胜言
 者○西山真氏曰凡天地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
 其理便在其中大而天地亦形而下者乾坤乃形而
 上者日月星辰风雨霜露亦形而下者其理即形而
 上者以身言之身之形体皆形而下者曰性曰心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7b 页
 理乃形而上者至于一物一器莫不皆然且如灯烛
 者器也其所以能照物形而上之理也且如椅桌器
 也而其用理也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即
 器以求之则理在其中如即天地则有健顺之理即
 形体则有性情之理精粗本末初不相离○平岩叶
 氏曰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者言
 太极流行之妙相推于无穷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言二气相待之体一定而不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8a 页
 易也邵子云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是也然详而
 分之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是流行之中定分未
 尝乱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是对待之中妙用实
 相流通也○读易论阴阳处先要认个流行与对待
 如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
 辟是对待的也如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成象谓
 之乾效法谓之坤则又是流行的对待则所谓交易
 也流行则所谓变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章通以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8b 页
 流行者言也如仁阳知阴若能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则是君子之道得太极之全也亦流行者也○天地
 以生物为心其秋冬之肃杀正是生物之憩歇处其
 实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纯是生生之道也故阳常兼
 阴而于复即见天地之心矣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本义云道具于阴而行乎阳道具于阴又在行乎阳
 之前盖此句是起那继字继者静之终动之始也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9a 页
 乎阳之阳继那具乎阴之阴此具字与下文言其具
 之具又不同○本义继言其发也如何以继为发盖
 对前面阴则为继对后面阴则为发其实一也语录
 所谓静之终动之始解得最明白盖静之前又有动
 动之前又有静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引之于后而
 不见其终故曰动静无端也○本义曰道具于阴而
 行乎阳又曰继言其发也发字即行字意继言其发
 也成言其具也两其字皆指道观本义上文曰道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19b 页
 乎阳则其发者非道之发而何下文曰物生则有性
 而各具是道则所谓其具者又非道之所具而何盖
 道虽兼阴阳然即阴而道亦在于阴即阳而道亦在
 于阳所以谓之两在而张子亦曰一故神也○继之
 者所以谓之善盖此时全是天道之本然无些毫渣
 滓杂于其间所以目之曰善也善字是名目字不是
 善恶之善对下句性字言盖此理在天道则曰善既
 付于人物则曰性要分天与人物界限中庸曰天命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0a 页
 之谓性与此理则一般但彼是串合言耳继善是天
 命流行成性则此命已交过人物去了乾道变化继
 之者善也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成之者性也○本文
 两个之字虚下文善即是其所继者性便是其所成
 者有道字实之○继善者成性之方发阳之事也成
 性者继善之已成阴之事也一阴一阳之所在此道
 之见于天命之流行赋与者然也○朱子曰继之者
 善继之为义接续之意言既有此道理其接续此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0b 页
 理以生万物者莫非善而物之成形则各具此理而
 为性也○陈北溪字义略曰继善是太极之动而阳
 时所谓善者以实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成性是说
 人物受得此善的道理去各成个性耳是太极之静
 而阴时○又曰继成字与阴阳字相应是指气而言
 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是指理而言○天地生物之心
 无有不善故曰天地之性也对气质之性而言也○
 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物便是气质性则物所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1a 页
 故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也故气质不同而理亦随
 之○继之者本文言继之成之本义则言其发其具
 本文之之本义之其要皆指道也然尚虚说○通书
 解注曰以继之成之为气善也性也为理何以分理
 气而二之盖善字性字难以属气也然理亦归诸气
 二而一者也善谓化育之功化育之功所以目之曰
 善者以其能生物故也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安
 得不谓之善○善谓化育之功仁为造化之功同乎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1b 页
 异乎曰化育者自其流行之际言对所具而云也故
 中庸曰化育流行造化者对机缄而言天地生物之
 心皆发于此矣故举其著者而言曰造化之功德之
 发也○继之者时纯是乾道变化不着形器故谓之
 善○继善成性先儒以为孟子性善之论所由出然
 按大传此言终是兼气质终是兼高下善恶故下文
 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此胎于气质
 而不能纯乎善者也又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则其中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2a 页
 又安得无恶者耶此所谓愚不肖者之不及也乃知
 孟子论性不论气果是不备也○人性之有恶者亦
 在善中之恶故孟子以为人性皆善亦是也先儒以
 为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亦是也然虽至恶之人见其
 所仇家之孺子将入井之时初间亦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焉岂不见得人性之善但少间瞬息则别心生
 矣况其人素恶终不可化而善兹又岂非善中之恶
 乎大抵以人性而视禽兽则为善惟所禀有不同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2b 页
 又有善中之恶且如文学之选虽百个进士亦有学
 问不足者虽聚百个状元而较之其中又有不足者
 故惟纯粹者最难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之字指道道本不偏奈仁智者拘于所禀而各认作
 一偏去上文成之者性兼人物言此则承上文成性
 一节去了物而专以人言也盖既谓之成性则此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3a 页
 已落在气质矣所以有偏仁者偏于阳也知者偏于
 阴也阴静而阳动也若道之全体则兼乎动静也○
 谓之仁谓之智亦最要子细看不是仁者名此道为
 仁智者名此道为智盖仁者是个流动发越要行便
 行要做便做底人所谓动也此自是他偏处他却不
 自知而以为道正是如此而不知此不足以为道也
 更有一边在智者是个恬静默察行不遽行做不遽
 做底人所谓静也他这也只是一边他却不自知而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3b 页
 以为道正是如此而不知此亦不足以尽道也故曰
 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若说仁者真实名此道为
 仁则已自知其偏于仁矣知者真实名此道为知则
 已自知其偏于知矣故谓之二字要解得有分晓○
 当仁而仁当知而知仁智不偏则道之全体矣○此
 条口说当云夫性出于天命之善固无所偏然性寓
 于气质之中则有所偏故偏于阳之动者仁者也偏
 于阴之静者智者也仁者惟其偏于动也则只见其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4a 页
 动而不见其静遂谓道止于仁耳而不知仁之外有
 智焉智者惟其偏于静也则只见其静而不见其动
 遂谓道止于智耳而不知智之外有仁焉至若蚩蚩
 蠢蠢者百姓也未尝不囿于是道之中然行矣不著
 习矣不察既不知有道之仁亦不知有道之智焉夫
 仁智者虽有所见而各有所偏若百姓则又一无所
 见此君子体用全备之道所以鲜其人也夫仁之动
 阳也智之静阴也百姓日用又皆阴阳所在也而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4b 页
 亦不外是矣此道之见于人禀者然也此节贴一阴
 一阳之道当兼仁者智者与百姓而言盖仁智者虽
 见得偏道则不偏也百姓虽全然不知有道道则不
 以百姓而无也○君子之道阴阳合德之道也皆兼
 动静体用○仁者所禀偏于阳非全是阳而无阴也
 阳偏多耳智亦然百姓日用不知以所禀之限也故
 论性不论气不备为此也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5a 页
 此条口讲当云夫道显之于仁藏之于用显仁所以
 鼓万物之出机也藏用所以鼓万物之入机也而一
 出于无心非若圣人之有心而忧也显仁而不忧则
 盛德之至矣藏用而不忧则大业之至矣盖显仁非
 德也德之发也苟非德盛于内何以能如是其显仁
 乎故即显仁而谓之盛德藏用非业也业之本也盖
 既藏诸用是惟未发一发则其业容可量乎故就谓
 之大业显仁之德即前面之藏用者藏用之业即后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5b 页
 来之显仁者○故本义一则曰自内而外二则曰自
 外而内一则曰德之发也二则曰业之本也是正所
 以阐出相为表里处意思而益以见夫一阴一阳之
 迭运而无端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岂不信哉○至矣
 哉只是申赞盛德大业之词不必分如何为盛为大
 又如何为盛大之至○鼓万物而不忧而必曰不与
 圣人同忧盖德之盛业之大者宜莫圣人若也然圣
 人犹有心思在而其盛德大业犹未至也若天地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6a 页
 显仁藏用一出于无心而成化此其所以为盛德大
 业之至也是盖举圣人之至以显天地之尤至如中
 庸举三者之难以明中庸之尤难意思非直故是要
 抑圣人以为未至也姑得抑圣人以扬天地耳○盛
 德大业至矣哉不必盛德大业之外别取一个至也
 只是申赞之词如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下
 文应之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是上文
 所说是至神下文所说只是神而未至者也○仁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6b 页
 造化之功以发出者言也用是妙用之用故谓机缄
 之妙也机缄者未发之意机是弩之机缄是丝之总
 结处机一发缄一启则业之所在也可见德在仁之
 内业在用之外德在仁之前业在用之后然必于显
 仁言德于藏用言业者以其相为表里也○藏用为
 业之本宜曰藏诸体而曰藏诸用者何欤曰以其为
 有用之体用即妙于体之中也故曰藏诸用本义曰
 用为机缄之妙非正以用为机缄也以其机缄之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7a 页
 处为用之所在也○蕴诸用用者其妙也程子释成
 变化而行鬼神云变化言功鬼神言用○谓机缄之
 妙按理学类编论天地之形体篇第八章曰惟胡安
 定说得好其言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愚谓此
 用字说得的盖指天之性情言也蕴诸用之用即其
 性情所在能生生者也故文言曰利贞者性情也岂
 非藏用之谓哉○继之者正其生生之机不已也所
 谓复其见天地之心也此节是就天地之流行赋予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7b 页
 上言阴阳也当分造化与人物界限至于显仁藏用
 则纯以造化之气机出入言为此义于上文未显如
 继善成性则是就天地万物之一付一受而言岂足
 以该此义故不可无显仁藏用一条议论也显仁藏
 用一条最说得造化之妙盖所谓天之道一阴一阳
 尽之矣无复馀蕴矣地之刚柔人之仁义皆阴阳也
 继善成性以一付一受分阴阳显仁藏用乃以一嘘
 一吸分阴阳○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或问用当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8a 页
 即是业如何以为业之本曰此所谓实之既成则其
 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者非业之本而何盖用前之
 外为仁用后之外亦为仁也仁后之内为用仁前之
 内亦为用也二者互相表里互相先后但仁自其方
 发者言业自其已成者言用自其方敛于内者言德
 自其素具于内者言言其循环自无穷也用之后为
 德则方其藏用之时只可谓业之大而非用即德也
 仁之前为业则方其显仁之际正可谓德之盛而非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8b 页
 仁即业也如此说业亦不害其为外用亦不害其为
 内德亦不害其为内仁亦不害其为外此说似稳仁
 者未成之业也用者方敛之德也○宜曰藏诸体而
 乃曰藏诸用者盖其所藏乃有用物事也故以目之
 文言曰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此等言意○虽
 已言继善成性但于诚通诚复之机循环无端之妙
 有未及发挥明尽者故继以显仁藏用之说其实显
 仁藏用只是继之一字内未发之意○愚意仁阳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9a 页
 阴俱是就成性里分阴阳显仁藏用俱是就继善里
 分阴阳而未敢决恐人说继善中无藏用盖化育之
 功实出于藏用故曰继言其发也又曰静之终动之
 始也阴阳之在实体者只有此两项而已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藏用何以谓之大业盖方其藏用之时此理无乎不
 有百谷草木洪纤高下一一归根复命而各韬其生
 生化化之机于无声无臭之中是虽未发于外而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29b 页
 业然业之本在是一发则其大无外矣故谓之大业
 ○显仁何以谓之盛德盖方其显仁之际此理发见
 彰著源源而出如一草也由茁而叶由叶而华而实
 如一木也由萌蘖而拱把而合抱生意流行续续无
 间此乃发于外者然非德盛于内则何自而有此日
 新耶是故谓之盛德者犹中庸所谓久则徵徵则悠
 远者也○显仁之盛德阳也藏用之大业阴也显而
 复藏藏而复显一阴一阳只管如此循环不已是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0a 页
 所谓道也此道之见于化机之出入者然也与继善
 成性分天与人物界限者不同○本义云富有者大
 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久大二字是从可久则贤
 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而来二句所以明其盛德
 大业者也
生生之谓易
 大凡天地人物一阴一阳都是此句最说得广不只
 谓显仁藏用也然是以理言不兼书言也本义曰理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0b 页
 与书皆然者乃是朱子开示后学之意亦见得其理
 之同故云如易有太极一节本文只是说画卦而本
 义则曰画卦揲蓍其序皆然无思无为一条本文只
 是说蓍卦而本义则曰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皆
 是朱子开示后学之意耳读者要以意逆志○生生
 之谓易在造化亦有然者在万物亦有然者○阴生
 阳阳生阴在天地则为消息盈虚之类在人物则为
 动静荣悴之类其变皆无穷也易字都尽该得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1a 页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此乾坤就物说象轻清而虚法重浊而实成象只是
 一团气耳法则是气之聚而形体已具也故又曰见
 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对形而言则象犹未形也
 ○法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此造化亦就物言言
 各有个造化也盖法与象亦都就物言○成象之谓
 乾阳之轻清未形也效法之谓坤阴之重浊有迹也
 ○自坤元资生之后皆效法之坤也○成象之乾则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1b 页
 气之初凝阳之动也效法之坤则形之已具阴之静
 也由象而形阳矣而阴此又道之见于生物者然也
 ○按下见象形器则此成象效法就生物言是见象
 形器者生物之序也只就微著上分所谓一身还有
 一乾坤是也○如乾坤二字既曰阖户谓之坤辟户
 谓之乾而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其以乾坤
 为天地特其成形之大者耳如元亨利贞有天道之
 元亨利贞焉有圣人之元亨利贞焉又有君子之元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2a 页
 亨利贞焉自其一物之生亦各备个元亨利贞焉则
 易之与天地准也亦可见○夫乾其静也专之乾坤
 以对待者言是就天地说成象阖户之乾坤以流行
 者言阖辟谓气见形谓物也○此乾坤与资始之乾
 资生之坤大不同依上例富有即大业也日新即盛
 德也生生即易也成象即乾也效法即坤也
极数知来之谓占
 此承上文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造化者此也在人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2b 页
 事亦此也自人事言之筮者以蓍问易极七八九六
 之数因其所值而知方来之吉凶此所以决其事也
 是谓之占及夫以占之所决者而见之于事吉则趋
 之凶则避之而事之变以通矣此所以成其占也是
 之谓事占则事之未定属乎阳也事则占之已决属
 乎阴也是皆一气机之动静而所谓一阴一阳之道
 亦未尝不在是也此道之见于占事者然也○占是
 占卜之占非象占之占也事是事业之事非有事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3a 页
 事也○末系以此条者所谓因造化以及易也或以
 为说人事者缘张忠献公之言而云其实却是粘易
 言不是就人事言也人间之事何限却专说占事何
 耶○无一事不有阴阳则一阴一阳之道无所不有
 可知此圣人立言之意乎○极数知来之谓占都却
 在阴阳迭运者气也之内盖极数通变是皆以气用
 事也张子曰夫气坱然太虚(云云/)糟粕煨烬无非教
 也则占事之为一阴一阳之道又何疑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3b 页
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不测之谓神者即阴而道亦在阴即阳而道亦
 在阳阴阳只管迭运而道无不在焉凡一屈一伸一
 往一来一进一退行乎十百千万之中无非这一个
 物事其莫测如此此其所以谓之神也故曰神无方
 神即道也○两在故不测言忽然为阴又忽然为阳
 也忽然为阴则道在阴矣忽然为阳则道又在阳矣
 是谓无在而无不在无为而无不为故曰阴阳不测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4a 页
 之谓神举其大忽然为昼又忽然为夜忽然为暑又
 忽然为寒皆莫究其所从来莫诘其何所往所谓不
 测也○愚谓即阴而道亦在阴即阳而道亦在阳盖
 太极之全体无乎不在也○朱子曰一阴一阳之道
 (云云/)周先生太极通书只是这几句易之为义也只
 是如此○此章言道之体用体用者一动一静合体
 与用然后为道之全体惟其兼乎阴阳故不倚于阴
 阳也○此章通以理言然书所以摸写此理也六十
易经蒙引 卷九上 第 134b 页
 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爻一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学
 者默而识之可也
 
 
 
 
 
 易经蒙引卷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