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七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a 页 WYG0029-021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七上
             明 蔡清 撰
 下经
(巽下/坎上)

 本义云井者穴地出水之处穴地穴其地也穴地出
 水穴其地以出其水也不穴其地水不出也此与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b 页 WYG0029-0212b.png
 地涌泉不同若平地涌泉不可谓之井井便有甃治
 之功非就以出水之地为井也故曰凿井曰穿井曰
 掘井井非天造地设者○若谓只是见成出水之穴
 地为井而非所甃成者则其深不能咫尺安用许长
 绠子而又或至羸其瓶邪穴泉安至此深耶○一说
 虚心易气读之穴地出水之处只是见成的非人为
 所甃成者若以穴地为穴其地则与下面出水之处
 等字俱不顺出水当作取水矣之处二字亦无用了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a 页 WYG0029-0213a.png
 曰出水正所谓上出其水者也之处二字当用又说
 古有凿井孟子又掘井朱子胡不用凿地掘地而独
 用穴地邪朱子又非好奇字者○或曰凡井皆人所
 甃成者而以为见成穴地出水之处何也曰为高必
 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井亦必因夫泉脉故井虽
 人为所甃成若非穴地出水人为亦安所施邪其曰
 凿井而饮若非出水之地凿亦何所得邪○又苏子
 瞻云凿地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如耿恭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b 页 WYG0029-0213b.png
 始凿井不得泉者以为石所隔也石一尽则泉日涌
 矣泉脉之论亦有之大抵南方居多今北方有人烟
 无川泽处便须凿井初不曾相地脉然随凿皆有但
 不如南方之浅而易得耳或曰伏羲时未有凿井之
 制古诗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盖
 是尧时事且其言亦后人所撰故古者五祀之祭只
 是门户灶行中霤为未有井也至汉始以井易行(右/出)
 (陈北溪字义论/五祀之礼章)按上为说虽有曲折然毕竟出水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a 页 WYG0029-0213c.png
 穴地其深不过咫尺焉用绠为何又至羸其瓶故从
 前说为长○又世本云黄帝穿井伯益作井○隆山
 李氏曰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以公
 刘创京于豳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盖先卜其井
 泉之便而后居之也今按井泉之系于人甚大盖水
 土之用在生人为至要抱朴子临沅县民多寿考井
 水殊赤乃试掘井得丹砂数千斛神仙传苏耽种橘
 凿井以救时疫病者食橘叶饮泉水即愈号橘井此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b 页 WYG0029-0213d.png
 以其泉之尤异者言虽不必尽然然井泉美者终利
 人不美者终害人非是细故不可不知○李氏又曰
 观天下之水其在冬而温者独井泉而已盖得之地
 脉不失其本真及注之川泽风雨霜露之所剥失其
 本性无复有向来一阳之温矣○愚谓世之幽人处
 士如井水然不失其真者也仕者为通多东西南北
 之人则江淮河汉流行不息之水也○井者水在下
 而出之于上者也故取此象巽木之木是树木之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a 页 WYG0029-0214a.png
 非井桶之木也朱子曰说者以为是汲器则前面有
 瓶瓶自是瓦又曰草木之生津润皆上行直至木末
 如菖蒲虽藏之密室亦然非露水也问如此则井之
 义于木上有水何预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之水水
 本在井底却能汲上来以给人之食故取象如此盖
 井水亦本在下而出之于上者也○大象云木上有
 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义正如此同是下巽上坎之
 象若谓木上有水与巽乎水而上水不同则木是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b 页 WYG0029-0214b.png
 矣非得其意者也○愚意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
 上出其水盖木水上行井水亦上行不论及汲器也
 古者盖以瓶汲然瓶或有时而羸故后世易之以桶
 邪文王系彖作瓶盖其时犹用瓶也不可以巽木为
 汲桶若论井水之上行则或以瓶出或以桶出皆可
 但木字不必兼汲器说耳鼎卦大象传下平庵项氏
 曰鼎之木上有火犹井之木上有水非井鼎本形特
 象之耳盖以木巽水为井以木巽火为鼎皆以其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a 页 WYG0029-0214c.png
 之象而得其体也○或曰彖传言巽乎水而上水象
 传言木上有水安得为同义曰睽彖传言火动而上
 泽动而下象传言上火下泽革彖传水火相息象传
 泽中有火鼎彖传以木巽火象传木上有火皆文不
 同而取象之义同则又何疑于此○或曰然则本义
 何为于大象下乃解云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
 也而于巽乎水而上水之下不先解何欤曰巽乎水
 而上水则于井之象为已明木上有水则于井之象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b 页 WYG0029-0214d.png
 为稍晦故本义助之词曰木上有水津润上行既是
 上行非井之象而何○大象上句例俱四字故彖传
 巽乎水而上水节而为木上有水犹睽卦彖传火动
 而上泽动而下节而为上火下泽○或问木之津润
 上行与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之同处果
 何如且木之巽乎水而上出其水之状又云何曰此
 有至理惟朱子知之盖地中有水木之生枝生叶成
 花成子都是这个泉脉其每朝叶有垂珠者水气乘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a 页 WYG0029-0215a.png
 阳气而升自三更子后则阳升而木之水气与俱以
 其根著地中一脉之水为他接引上去耳不但木也
 土虽乾燥然每视之土亦微润非但露湿亦有自升
 之温气盖皆乘阳之升而然夫先天之运一日自有
 一日之元亨利贞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然也使本
 根不著土膏不接泉脉能有津润上行乎故凡花木
 出土便须以水养之巽乎水而上水或说依小注木
 穿水中涨上那水之说则是如今北地开井者俱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b 页 WYG0029-0215b.png
 木砌成南州乡村间亦尚有此岂非木穿水井中涨
 起那水而何曰此恐差认了朱子小注所谓木穿水
 中涨上那水者只是巽乎水而上水之义木是树木
 之木非木板之木也津润上行岂不是涨起那水邪
 然据木穿水中之言益可以證愚之前说矣信乎地
 中有水木之叶末每有垂珠者皆是水气乘阳气而
 升而其抽枝抽叶成花成子无非得此一泉脉也故
 尝谓水火二字尽造化之功用○又曰津润上行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a 页 WYG0029-0215c.png
 本草衍义卷之二序例第二条凡采药物多以二月
 八月者谓春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
 秋枝叶乾枯津润归流于下也今即事验之春宁用
 早秋宁用晚又其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时月之
 早晏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
瓶凶
 此于卦体卦德卦象卦变一无所取止据井之理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b 页 WYG0029-0215d.png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三句只是井之一
 字犹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四句总是
 艮之一字也○三句只是一意言井之为井如此是
 指经常之不易者也○无丧无得言在井初无得丧
 而人之往来者无不井之也皆说归井上○程传曰
 无丧无得其德也常往来井井其用也周此说未是
 往来井井只是无丧无得总是井不可改则如此无
 丧不失其旧也无得亦非有增于其旧也○此卦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a 页 WYG0029-0216a.png
 辞以辞观之上一截言井之为井也下一截言人之
 井其井也以意会之上一截言其事之仍旧也下一
 截言不能敬以守之则不能保其旧也辞若两截意
 则一贯○补注曰井无得丧惟汲井者有得丧此言
 亦似是而非汔至汲井几至也一谓至水一谓至井
 上至井上之说为长亦未繘井言未尽其绠于井也
 绠汲井索也未尽其绠收绠未尽也故曰收谓辘轳
 收繘者也○或说按本义谓汲井几至未尽绠而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b 页 WYG0029-0216b.png
 其瓶则似谓几至水也愚谓几至水而瓶败者固有
 之然此尤未足深悔若己汲得水将出乎井而始败
 其瓶此实可悔尤见得几成而败之意恐文王之说
 是出于此○朱子小注汔至作一句亦未繘井羸其
 瓶是一句按此说与彖传不同看来彖传为长盖汔
 至与亦未繘井辞正相应意亦相连小注出录者之
 误无疑○其占为事仍旧无得丧而又当敬勉不可
 几成而败也盖至于败则不能保其旧矣是一贯意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a 页 WYG0029-0216c.png
 卦辞就井上说出意思其词乃若两截○保旧守成
 亦非易事○曾说改邑不改井三句是以井言汔至
 以下是以汲井言然不可泥此而判为二意谓上说
 个井下说人之井其井也须要说得事仍旧无得丧
 而又当敬勉不可几成而败意出只是一条事理也
 盖作易者先有此意然后取此象以见其意今其意
 既贯都就人事说不容于辞而截作两项也若截作
 两项则上面是事下面是人之作事而仍旧无得丧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b 页 WYG0029-0216d.png
 之义却全戾了何以能通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
 巽入也
井养而不穷也
 此句言井之为井如此养而不穷谓养物不穷也非
 谓有是义也井义在巽乎水而上水上亦不可以井
 养不穷含下句改邑不改井三句言不穷与不改异
 义不改是仍旧意此则初未有此意也但既是井便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a 页 WYG0029-0217a.png
 自然养而不穷卦之名井特取诸养物之象且大象
 君子劳民劝相何故从井上说正为井养而不穷也
 井本所以养物故本义云皆取井养之义以彼照此
 此句之义明矣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二五刚中有常德也非刚则不能坚久非中则又非
 可久之道也大传曰井德之地也此之谓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b 页 WYG0029-0217b.png
 本义云未有功而败其瓶所以凶也一则曰是以一
 则曰所以皆谓其不敬勉以至几成而败之故也不
 得轻看过○或曰未有功即是凶也曰非也未有功
 是汔至亦未繘井意未有功未成功也羸其瓶则终
 无功而所丧多矣不但未有功也故凶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井水上行木上有水其津润上行所以象井也劳民
 者制田里教树畜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a 页 WYG0029-0217c.png
 是也劝相者使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比闾族党之
 相亲贫穷患难之相恤是也此取井养之义非取井
 田之制也○以君养民者君对民而言照下句使民
 相养则此是以君养民之事下是使民相养之事君
 即君子也以别下句言故曰以君养民非君子之外
 又别立君以养民也○劳是安存慰劳之意不必依
 吴氏闵其劳而休息之之说○劳民劝相君子之所
 以为井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b 页 WYG0029-0217d.png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井以阳刚为泉而初六则阴柔也故为井泥为旧井
 井以上出为功而初六则居下故为不食为无禽分
 贴则然说须贯意言其井污泥人不之食非惟人不
 之食此旧废之井虽禽鸟亦莫之顾也甚言其人品
 污下而为时所弃也○井泥而不食则成旧井矣或
 曰改邑不改井井皆旧也曰此旧是谓废而不用者
 ○井泥者不泉故泥井泉不出则淤为湿壤而已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2a 页 WYG0029-0218a.png
 者泥之也○井以阳刚为泉上出为功泉以得于己
 者言功以施于人者言
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本义说得精而完小象便有此等处下也则不及阴
 柔时舍也何独不可申不食○一说下也谓以阴居
 下井泉不上出而泥也旧井无禽时舍也言非惟人
 不食禽亦不之顾尤见其弃于人也○时舍也只就
 井言人事意在言外○一说时舍正就人事说不指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2b 页 WYG0029-0218b.png
 井似长○程子曰人不食则水不上无以及禽鸟谓
 井上之水也即是如此非谓禽鸟亦入井取水也○
 初六只是人品污下而为时所弃置者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九二刚中本有泉也然上无正应以为之汲引而与
 之同升诸公下比初六又是卑贱之交无能维持调
 护以相推毂者故其功不上行以井言则为井谷射
 鲋以汲井言则为瓮敝漏○井谷射鲋言井谷之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3a 页 WYG0029-0218c.png
 仅下注于鲋无能及人也○瓮汲器也今福州人犹
 谓小瓶为瓮正韵瓮瓮通用瓮汲器也此见说文明
 据也姜诗提抱瓮出汲○或以为是贮水之瓮瓮固
 有贮水者然不思功不上行又安得有水可贮而后
 漏耶○程传说水在瓮恐未及考说文之义云峰说
 是○九二刚中有泉之象泉在井底也今曰井谷射
 鲋何也言其下注而不上行也既欲取其下注之象
 则须以井谷之泉为言射鲋是象其功不上行不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3b 页 WYG0029-0218d.png
 行则下注而已兼上无正应下比初六而取○鲋朱
 子小注曰程沙随以为蜗牛程传曰或以为虾或以
 为蟆徐氏曰蛙属○又按正韵鲋鱼名韵会曰似䱝
 色黑韵府曰旅行吹沬以相即曰鲫相附曰鲋庄子
 涸辙鲋鱼(云云/)鲋曰如君言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肆孟子前以三鼎后以五鼎下小注所引有鱼用鲋
 之说则其为鱼也甚明又玉篇鲋鲫鱼也䱝重鲤也
 据此数证则鲋明是鱼而以为蜗牛为虾为蟆与蛙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4a 页 WYG0029-0219a.png
 属者恐非也疑蜗牛等虽是水生然无水一时尚可
 以未死况蜗虾蟆蛙字皆从虫而鲋字却从鱼不知
 先儒乃不依有所据证之韵书而独用无所据證以
 蜗虾蟆蛙之属为说而又无所定指者果何如也○
 或曰以鲋为鱼固有明据但井中安得有鱼先儒是
 以宁主蜗牛之属曰今乡间古井亦往往有鱼难道
 井非鱼地也然尝闻长老言井水不生鱼盖其地位
 小又不流动况雨露之力微而风日之功亏是以鱼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4b 页 WYG0029-0219b.png
 不生其有鱼者皆客鱼自外入者也
井谷射鲋无与也
 只言上无正应不兼下比初六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通以象言而占在其中为我心恻我指傍人所谓行
 恻也非谓九三自恻也可用汲带连王明并受其福
 皆恻之之词也非实词也○本义所谓施者指王明
 受者指民非谓九三是施者乃汲井者之施也盖贤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5a 页 WYG0029-0219c.png
 者不用则已用则上有功于君下有功于民○井渫
 愈于九二不但有泉泉且洁也以其以阳居阳重阳
 也不如九五五则阳刚且中正备道全美也○本义
 云九三以阳居阳在下之上而未为时用以阳居阳
 有其德也德且纯也在下之上未即上也犹未离乎
 下也○在下之上他处或上字重此处则下字重○
 王明并受其福非实说也恻其不为时用而设为此
 词也○本义故其象占如此大抵不分都是象而占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5b 页 WYG0029-0219d.png
 如之占者则有才德而不遇也其可用汲以下只是
 惜之之词朱子小注曰可用汲以上三句是象下两
 句是占此说非也恐出记者之误王明并受其福不
 当寔说故本义云九三以阳居阳在下之上而未为
 时用故其象占如此全不及王明并受其福之意最
 有斟酌
求王明
 非谓三往求王明谓有求贤之王明也不必依程传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6a 页 WYG0029-0220a.png
 谓志切于行而求王明程传有难尽依处又如行恻
 也程传也作自恻说如何可通○或曰行恻之说朱
 子非之己改之于本义求王明之说朱子未尝非之
 似在所当从也曰贤者不为时用自恻尚有嫌况枉
 道以求人乎○按参义曰求王明者言必遇王明然
 后能用之非九三自往求之也其曰求者犹言夫子
 之求之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愚谓子贡言夫子异
 乎人之求是因子禽有求之之问孟子言伊尹以尧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6b 页 WYG0029-0220b.png
 舜之道要汤是因万章以要汤之说此却如何凭空
 言求那王明恐只当作求之之王明言○一说求王
 明语意盖云只为不遇王明耳怎生讨得个王明来
 上下并受其福矣非实谓九三求索个王明也只是
 旁人恻之之词○小注杨氏曰微明哲之高宗则傅
 说岩野之胥靡贾谊赋傅说胥靡按韵府靡一作去
 声注联系相随服役也一平声荀子注刑徒之人以
 铁锁相连系也靡与縻同縻即系也牛靷曰縻所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7a 页 WYG0029-0220c.png
 羁之也胥胥徒也故曰胥靡盖古者有罪人则发去
 官工不容不縻之
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爻曰为我心恻而象则曰行恻也言无干预的人亦
 为之恻甚言其可惜也求王明非谓贤者有求于上
 也如有求于上便是枉尺直寻矣乌得谓之贤又乌
 能使上下并受其福盖谓井渫不食是无有求之者
 耳如有求之之王明则上下皆受福矣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7b 页 WYG0029-0220d.png
六四井甃无咎
 六四以柔居柔虽得其正然阴柔不泉则但能修治
 而无及物之功在人则是能自修洁不污于浊俗但
 厚有馀而才不足者只可自守耳与无妄九四可贞
 无咎者同○阴柔固不泉若非以柔得正则不能修
 治○问四有泉乎既无泉甃之亦虚器耳何益哉曰
 取象正不拘取象之意只以明其有自修之行而无
 及人之功姑以井言则寔是不泉之井若人间甃井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8a 页 WYG0029-0221a.png
 岂有不泉者而虚甃之哉
九五井冽寒泉食
 井以冽为贵泉以寒为尚九五阳刚而且中正功及
 于物故其象为井之洁清而其甘寒之泉为人所食
 也本义阳刚以才德言中正以时位言不取尊位是
 贤人非君人也象传中正也兼德位○中正所以欲
 就时位说者为欲见上出之意九二九三非不泉者
 然不上出故功不及物正为欠中正二字耳细分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8b 页 WYG0029-0221b.png
 井冽寒泉就阳刚说食就中正说○或曰既是只以
 阳刚为泉则三五一也何以三为渫五为冽曰三自
 是三之阳五自是五之阳五之阳自是中正之阳也
 但不要夺了下面中正二字意说亦岂可泥也但理
 要通如彼说自不通耳
寒泉之食中正也
 可见中正主时位不然虽寒泉而不为人食矣○但
 言寒泉食则井冽在其中矣但言中正则阳刚在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9a 页 WYG0029-0221c.png
 中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夫井以上出为功上六居卦之上井收之象也坎口
 不掩上六适居坎口则又井收勿幕之象也有孚带
 连元吉为句言君子有实德而其施不穷犹井之有
 泉而其出不穷也非谓井有孚也盖上六之井收勿
 幕自具有有孚之义矣此有孚则是圣人恐占者无
 是德而戒之云耳故连元吉读为是○井收勿幕便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9b 页 WYG0029-0221d.png
 是井之有孚处其实正文有孚谓人也○本义云谓
 其出有源而不穷也依稀井象而说人事耳○井收
 勿幕取之无蔽其出无穷也曰上六阴柔不泉如何
 曰此不拘既云井收便是有泉可汲盖就上出为功
 而取义也意以此卦是井但云井收固自有泉在也
 ○收辘轳收繘者也此与上文收汲取也不同○韵
 府辘轳井上汲水员转木通作鹿卢辘轳二字亦不
 知如何分按韵府辘车轨道也亦有员转之义辘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0a 页 WYG0029-0222a.png
 皆从车今以井上汲水员木谓之辘轳者借名也○
 愚谓辘轳与桔槔不同○上出为功以全体言坎口
 不掩以上体言合之有井收勿幕之义此便是井之
 有孚也人能如是其有孚则元吉矣○本义云有孚
 谓其出有源而不穷也见得此有孚与他处不同○
 有孚正义非说井或曰习坎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
 失其信是以卦象释有孚之义按此以井言不亦可
 乎曰非也以习坎之有孚为水则所谓维心亨行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0b 页 WYG0029-0222b.png
 尚亦水乎所谓内实而行有常亦水乎故愚于此亦
 曰依稀井象而说人事耳○有孚谓其出有源而不
 穷也如此解注正犹习坎以水流不盈行险不失其
 信释有孚之义一般人之有孚象上六之井收勿幕
 故如此云
元吉在上大成也
 其出也有源而于人也无不济井道之大成也○井
 六爻皆以人才言阳刚为泉井之体也上出为功井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1a 页 WYG0029-0222c.png
 之用也上六言井收勿幕不复拘于阴柔之不泉者
 天下无无体之用也无不本于道德之功业也九二
 之射鲋九三之不食则以有是德而不得施者固多
 也孔孟且然○井六爻皆取井养之义盖井所以养
 物惟上六为井道之大成
(离下/兑上)

 按彖传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1b 页 WYG0029-0222d.png
 大略亦与睽相似但睽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只是
 相违行而已若水火相息则相灭也睽曰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亦只是相违行而不同聚耳革则少上
 中下伦序有乖成仇隙矣故为革革深于睽也○火
 然则水乾水决则火灭此正所谓水火相息者平举
 而言也若大象泽中有火则只是水决火灭之象故
 其语录云泽中有火水能灭火下语自是精当而程
 传于大象乃亦曰水火相息为革则似为欠精矣曰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2a 页 WYG0029-0223a.png
 水火相息者以二卦合体言曰泽中有火者以离在
 兑下言○隆山李氏曰兑之阴画下有二阳画限之
 而离火从下熯之此火能革泽水也故有温泉而无
 寒火此说似牵强○按邵康节渔樵问答渔者曰薪
 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
 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曰
 水有体乎曰然曰火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而不
 能随故灭水之性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2b 页 WYG0029-0223b.png
 而无寒火也○有温泉而无寒火愚谓只是阳能胜
 阴阴不能胜阳阳能兼得阴阴不得兼阳故阴虽寒
 不能寒阳火也○又按邵子曰水之性能随而不能
 迎故热盖亦以其随阳而动也便是阳得兼随阴处
 若火则不随阴就湿矣故有温泉而无冷火义亦相
 通有温泉而无冷火固然矣然水瓮中著一块火火
 势孤了终亦自熄至如冷灰中著一块孤火亦自会
 寒而熄矣但此是人为者非如温泉之出于造化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3a 页 WYG0029-0223c.png
 有也毕竟是天地间有温泉而无冷火
已日乃孚
 已日乃孚据理势言夫民可与习常难与通变可与
 乐成难与虑始也圣人彖革首及此者一以见革之
 可己者且须已之以其徒起众骇也二以见革之不
 可己者终不容已虽骇众不恤也○已日乃孚以革
 得其正者言若所革不正虽已日亦不能孚矣故本
 义云一有不正则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已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3b 页 WYG0029-0223d.png
 日乃已革之日也曰已日乃孚见革之未易孚也
元亨利贞悔亡
 内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悦之气盖内文明则能灼
 义理而其革也不苟外和悦则能顺时势而其革也
 不骤文明之德见于当革之前和悦之气形于方革
 之际据卦德言其所革元亨且利贞也○改革之道
 内文明而外和悦只此二者尽之矣凡改革而未免
 于悔者只坐不得此二者王安石是也○本义首曰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4a 页 WYG0029-0224a.png
 其占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当而所
 革之悔亡者顺卦辞而云也继之曰一有不正则所
 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者摘卦辞示人之精意所在
 而云也大抵万事不出一正便自好守常犹不可离
 正况于变革乎愚故尝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一言以蔽之曰正而已○反有悔谓反不如不革之
 为愈也○不信不通不信似便是不通今兼举而言
 则不信是人不我信也不通是于己为不通也○已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4b 页 WYG0029-0224b.png
 日乃孚此只据理而言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革
 弊于久安之后而欲随革而随孚也亦难矣故曰已
 日乃孚然其事固在所当革则虽一时民志未孚有
 不恤也但贵于革而当耳故又曰元亨利贞悔亡○
 程子曰息训为生者盖息则生矣一事息则一事生
 中无间断硕果不食则便为复也寒往则暑来暑往
 则寒来○灭息而后生息愚谓亦有两样就一物言
 则前者灭后者生今年岁运尽了明年又一运继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5a 页 WYG0029-0224c.png
 今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草木今年生底已残了明
 年又再发生是也以两物言则寒往而暑来日往而
 月来且如火然而水乾乾是灭了则惟有火在水被
 火克惟有火生而旺也水决而火灭是火已灭则惟
 有水在火被水克惟有水生而旺也稂莠既去而嘉
 禾自生病邪既去而正气自充皆是鼻息亦前后相
 生分而言则嘘吸两相生也今以革言革旧而新亦
 一灭一生也○云峰曰灭息之中有生息者存犹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5b 页 WYG0029-0224d.png
 一吸一嘘而谓之一息亦有止而复生之义也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革而信之谓其革至是而后人信之也不可以革之
 字为已革亦不可以为已日也盖以为已日则革字
 如何当得已日字看以为已革则虽未至已日亦成
 已革了又如何当得已日字故不如顺其文势之自
 然而取其意○盖夫子之意恐人不知乃孚之为人
 信之也故举此句而释之曰已日乃孚云者谓其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6a 页 WYG0029-0225a.png
 而人信之须已日也所重在孚字上如有孚窒惕中
 吉刚来而得中也之例刚来得中本只释个中字然
 举卦辞则连有孚窒惕俱举
天地革而四时成
 四时成不可作效只谓天地气序相革而四时以成
 也大意犹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非一
 功一效也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6b 页 WYG0029-0225b.png
 革命与顺天应人不是一时事○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义一也同一时而已
 矣中溪张曰时未当革圣人不得先时时而当革圣
 人不敢后时○天道变改世道迁移革之大者也○
 革命之革是王者易姓受命之命也
泽中有火革
 泽中有火革只是水决则火灭意革字所该固广君
 子以治历明时只从革之一端说故本义云四时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7a 页 WYG0029-0225c.png
 变革之大者谓之革之大者则其馀小者固多也○
 朱子语录谓此只是阴盛阳衰火盛则克水水盛则
 克火此是泽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时改革的意思
 愚谓人若因此说就认泽中有火为阴盛阳衰水盛
 克火亦未尽是须从泽中有火之象而推言以入于
 革字之义而于革字看得宽广方是也盖革字之义
 泽中有火亦未尽将四时之变亦未尽得故谓四时
 之变革之大者耳○泽中有火只是水决火灭之象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7b 页 WYG0029-0225d.png
 若兼取相息之义则火虽盛终不能灭乎泽水语录
 所谓只以水胜火彖传所以不曰泽火相息而曰水
 火相息若泽火则不成相息矣○按语录或问革象
 不曰泽在火上而曰泽中有火盖水在火上则水灭
 了火不见得水决则火灭火炎则水涸之义惟曰泽
 中有火则二物并在有相息之象否朱子曰亦是如
 此盖此问尽有一段理朱子答之不曰是如此而曰
 亦是如此者盖泽中有火火终不足以敌泽水之盛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8a 页 WYG0029-0226a.png
 也火纵然如何便能乾了泽水故朱子上语录云泽
 中有火水能灭火又曰此是说阴盛阳衰其义明矣
 若象传果取两物相息之意则其辞当如天与水违
 行上火下泽之例而不曰泽中有火矣
君子以治历明时
 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三岁一闰
 五岁再闰十九岁七闰为一章所谓十九岁而气朔
 齐者也○一日百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一刻得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8b 页 WYG0029-0226b.png
 一百三十五息推而至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亦
 自此而积之也○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一月二气
 也如十一月则大雪冬至十二月则小寒大寒正月
 则立春雨水五日为候一年七十二候也历法大要
 是积分○观物张氏曰四时八节各以三变以十日
 为一旬三旬为一月九旬而一时三十六旬而四时
 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而一气九候而一节七十二
 候而八节周○二十四气有节气有中气孔氏云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9a 页 WYG0029-0226c.png
  正月 立春节 雨水中 二月 惊蛰节 春分中
  三月 清明节 榖雨中 四月 立夏节 小满中
  五月 芒种节 夏至中 六月 小暑节 大暑中
  七月 立秋节 处暑中 八月 白露节 秋分中
  九月 寒露节 霜降中 十月 立冬节 小雪中
  十一月 大雪节 冬至中 十二月 小寒节 大寒中
 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曰雨北风冻之则
 为雪东风解之则为水○惊蛰者蛰虫惊而走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29b 页 WYG0029-0226d.png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也○榖雨者雨以生百榖○小
 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芒种有芒之榖可稼种○
 小暑大暑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半为
 大○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也○白露阴气渐重露
 凝色白○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小雪大雪十月
 初小十一月转大○小寒大寒十二月初寒为小月
 半寒为大也○二十四气气有十五日有馀每气中
 半分之为四十八气气有七日半有馀周礼有四十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0a 页 WYG0029-0227a.png
 八箭是一气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气三分之气间五
 日有馀故年有七十二候也○治历明时时四时也
 朔晦弦望及二十四气总归在四时内故本义只云
 四时之变
 书经尧典曰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右四段时文多用以为治历明时之正讲据书传此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0b 页 WYG0029-0227b.png
 乃是治历以后颁布考验之事用以为讲误也然其
 道理有相通处故录之书传录如左○书传日中星
 鸟下云曰日中之刻者春分之刻于夏永冬短为适
 中也昼夜皆五十刻举昼以见夜故曰日星鸟南方
 朱鸟七宿唐一行推以鹑衣为春分昏之中星也殷
 中也春分阳之中也○唐一行唐僧名乃张公谨之
 孙出家隐嵩山最精历法不曰张一行者僧也已自
 绝其祖矣至今世凡僧皆不姓○日永星火下云永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1a 页 WYG0029-0227c.png
 长也日永昼六十刻也星火东方苍龙七宿火谓大
 火夏至昏之中星也正者夏至阳之极午为正阳位
 也○宵中星虚注云宵中者秋分夜之刻于夏冬为
 适中也昼夜亦各五十刻举夜以见日故曰宵星虚
 北方元武七宿之虚星秋分昏之中星也亦曰殷者
 秋分阴之中也○日短星昴注云日短者昼四十刻
 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星冬至昏之中星也亦
 曰正者冬至阴之极子为正阴之位也○新安陈氏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1b 页 WYG0029-0227d.png
 曰诸家解皆以分命申命四子为作四时历姑以羲
 仲言使待春分之寅宾出日而识其景然后作春历
 不亦晚乎其不通可知矣惟朱子订传以此四节为
 历既成而分职颁布且恐其推步或差而审订考验
 之方为可通盖方命之初既按历之成法以作历分
 命申命又恐其或戾于法而审订之以谨后来之历
 此敬重之至也古者常以季冬颁来岁之朔虽今亦
 然岂待分至而后观日景乎○历一字书经作历易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2a 页 WYG0029-0228a.png
 象作历盖古通用○南方朱鸟东方苍龙北方元武
 西方白虎是就周天而言东西南北也其曰东嵎西
 谷南交朔易则就平地而言东西南北也○每星七
 宿四七二十八者也○尚书三解曰二十八宿环列
 四方随天而西转自角至箕东方之宿是为星火(举/中)
 (星以见其馀/他皆类此)○自斗至壁北方之宿也是为星虚○
 自奎至参西方之宿也是为星昴○自井至轸南方
 之宿也是为星鸟(以象言自井至/轸过鸟象也)○四方虽有定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2b 页 WYG0029-0228b.png
 而星无定居各以其时见于南方(天形北倾故北极/天中居而斗常在)
 (北二十八宿/常半见半隐)○惟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居其位故
 星火在东星鸟在南以殷仲春而星昴在西星虚在
 北至仲夏则鸟转而西火转而南以正仲夏则虚转
 而东昴转而北至仲秋则火转而西虚转而南以殷
 仲秋则昴转而东鸟转而北至仲冬则虚转而西昴
 转而南以正仲冬则鸟转而东火转而北至仲春则
 鸟反转而南矣循环无穷大要如是尧典考中星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3a 页 WYG0029-0228c.png
 正四时甚简而明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按程传曰变革事之大者也必有其时有其位有其
 才审虑而慎动然后可以无悔愚按此卦六爻皆当
 以此法绳之○初九当革之时若可有革也然而居
 初无应居初则分犹卑也而不当事任无应则上无
 援也而不得自伸是以未可辄有所革惟以中顺之
 道自固而不妄动其象为巩用黄牛之革也其占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3b 页 WYG0029-0228d.png
 当坚确固守而不可以有为矣按此爻辞只当以为
 占看而本义乃以为象亦未可晓虽谓黄牛之革是
 象然亦占之象也如羝羊触藩羸其角本义曰贞厉
 之吉其象如此岂其意亦同而愚未深察乎○或曰
 居初依程传以时言谓事初也依子则以位言反之
 矣愚谓此言时正关著位也所谓新进者也凡谓新
 进者专于位乎专于时乎抑兼时位在其中乎且若
 以为事初未可以革然则必待事势蛊坏之极然后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4a 页 WYG0029-0229a.png
 乃许之革耶易大抵教人谨微其所由者渐矣由辨
 之不早辨也此蛊所以先甲三日也谓前事过中而
 将坏则可自新以为后事之端而不使至于大坏也
 岂圣人教之处革之道而不然乎要之本义居革之
 初乃谓吾出身任事之初非如所谓蛊之初也愚故
 以为新进之意○或曰既不谓是坏极乃革然则所
 谓已日乃革之非耶曰已日乃革亦非谓俟已坏之
 日方革也只是令审处得停当果然是当革然后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4b 页 WYG0029-0229b.png
 不可轻骤也如或在所得己则犹且已之如闵子骞
 论鲁人为长府之意耳非谓事之必然将坏者亦必
 俟其已坏然后下手也事果将坏当改无疑则正为
 已日矣此最宜辨前辈谓注本草误犹未至害如注
 六经误贻害之甚者谓此类也耶○此所谓居初正
 如渐初六所谓始进于下者故曰居初不曰在初如
 恒初六云居下而在初则初自是时下自是位不可
 混而为一看矣愚故谓此兼时位言位意更重也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5a 页 WYG0029-0229c.png
 所谓时又自是一已之时与上云革之时又不同矣
 ○黄中色牛顺物○自革言中顺之道只是安常守
 分凡事且仍旧贯之意诚以革而不当则有悔又不
 如勿革之为愈故圣人慎之或曰既曰当革之时则
 事已当革者矣而犹令固守之所守者非弊坏之物
 乎曰所当革者众人之通患所固守者一己之常分
 孔子不能革春秋之弊而尝为委史尝为乘田自不
 至于出位而旷职孟子不能革战国之弊然我无官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5b 页 WYG0029-0229d.png
 守我无言责自不妨于进退之有馀裕虽不革也何
 害其为中顺乎○中顺亦甚分不得○革所以固物
 亦取卦名而义不同也○虽取卦名而全不用卦名
 之义卦名革也初九巩用黄牛之革不革也○既是
 义不同矣何必又云亦取卦名其意若曰此革乃黄
 牛之革主于守而不主于变者也
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在革言不可有为便是不可革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6a 页 WYG0029-0230a.png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六二柔顺中正而为文明之主德可以有革也有应
 于上势足以有革也然革非得已者故必已日然后
 革之则其革也得吉而无咎矣此皆戒占者之辞○
 柔顺中正而为文明之主既皆以德言然则柔顺中
 正与文明何别曰柔顺中正其德之体也文明其用
 也谓之文明之主见其正是文明者也彖传所谓文
 明者正此六二也随初九以阳居下为震之主盖震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6b 页 WYG0029-0230b.png
 之所以谓震者以初画之阳离之所以为离者以中
 画之阴文明之主不可主位任说○中正含位言井
 九五刚阳中正亦兼德位此当详○井九五之中正
 主位而含德革六二之中正主德而含位○已日乃
 革之革不遽革也盖革言三就之日也其立言之意
 说见初爻○六二柔顺中正而为文明之主有应于
 上程传之说最是程传曰体顺则无违悖中正则无
 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时可矣位得矣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7a 页 WYG0029-0230c.png
 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云云参义曰二之可革者
 有四焉其文明足以烛理也其中正足以有行也其
 应上足以任事也其体顺足以得众也当其时得其
 位而又有其才与德宜革之易矣
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行有嘉征吉无咎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革之道贵于审而病于躁九三过刚不中居离之极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7b 页 WYG0029-0230d.png
 躁动于革而不审者也故其占为直往而革之则凶
 虽事在所当革为正也亦不免于厉然其时则当革
 矣所欠者不审耳若革言至于三就则已审矣斯亦
 有孚而可革也○征凶贞厉正以其躁动而无以取
 信于人也有孚二字正与上文凶厉之意相应○过
 刚以体言不中兼用言居离之极暴者也○居离之
 极程传云居离之上而不得中此义与本义不同盖
 离以德言则明也明者发越昭宣而不容自蔽何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8a 页 WYG0029-0231a.png
 之有以象言则火也火性猛烈而水性缓子产尝言
 之矣故居离之极为躁也离字要认得设居艮之极
 必不为躁动○贞厉二字一说不为虽正亦厉是谓
 当守之以贞厉而不革也如噬嗑六五贞厉无咎之
 例愚谓如此则与下文革言三就不相承矣何也上
 言不可革下却又反言当革恐未安故不如以贞厉
 为虽正亦厉同是戒意也○征凶贞厉躁于革则不
 可也革言三就有孚审于革则可也九三本躁于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8b 页 WYG0029-0231b.png
 者爻辞云云尽是戒辞○必曰有孚者诚以改革之
 事出于人情久安之馀最要得人之信不得人信即
 便有悔观卦辞曰已日乃孚则可见矣故革六爻多
 言孚○三就参义云至于三而始就非也谓三次成
 就也○革言之言言语也与利执言德言盛之言不
 同若以为语辞则所谓三就者毕竟是何事三就若
 以为革而三就则此时尚未革也下云有孚方是可
 革亦未成革也盖只是议革之言也凡有所更革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9a 页 WYG0029-0231c.png
 先谋诸心次询于人区画详尽务使当乎事体合乎
 人情然后其事当而人安之故朱子曰革言三就言
 三番结裹成就如第一番商量这个是当革不当革
 说成一番又更如此商量一番至于三番然后说成
 了却不是三人来说也大抵在已亦说得革言一说
 言是对人言乃稽审舆论而不自用也故信从而有
 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39b 页 WYG0029-0231d.png
 九四以阳居阴所居不当未免于悔然卦已过中乃
 革之时又下离上兑水火之际水火有相息之势亦
 革之时也○刚柔不偏者刚而不柔则失之迫遽柔
 而不刚则失之怠弛今以九居四刚柔不偏革之用
 正合如此也然在我虽可以革而在人或不之信则
 亦未可革也故必有孚然后革乃可获吉云○以阳
 居阴革之资未善也而刚柔不偏革之用则善也○
 明占者有其德而当其时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0a 页 WYG0029-0232a.png
 也此注当分贴依上文有其德而当其时乃悔亡又
 必有信乃得吉悔亡但不乖于事体不拂于人情而
 已得吉则一消去日之弊而永收来日之功矣此亦
 在所当辨先德而后时亦轻重之酌也○或以有孚
 为自有孚非人孚之也故本义全不明言人信之曰
 不然也果是自有信则信是德也与上文有其德不
 既相碍乎或又曰德其素具信其一时之事盖信者
 必行之谓也愚亦未敢以为然盖在九四为戒以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0b 页 WYG0029-0232b.png
 行犹之可若九三之躁于革圣人又何用戒以必行
 乎故须定作人信之也○但心一于诚而令出惟一
 人自信之矣○有孚改命吉改命带吉字读有孚不
 取爻义则戒占者悔亡则自爻义取来○此命字与
 百里之命自邑告命之命同谓政事也不必言革命
 盖革命是九五爻事
改命之吉信志也
 谓上下皆信其志也○信志兼上下此是程传及中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1a 页 WYG0029-0232c.png
 溪说可从盖据九四所处之位有在其上者有在其
 下者○或曰改命之吉信志也当与兑九二孚兑之
 吉信志也同例看皆自信也愚谓不必拘同春秋美
 恶不嫌同辞况字同而义异乎易之有孚亦有数端
 无咎亦然如节六三无咎与诸爻异爻辞且有然者
 象传亦安可以例泥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虎大人之象虎者百兽之雄俗号山君大人之象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1b 页 WYG0029-0232d.png
 变谓希革而毛毨也鸟兽仲夏则希革仲秋则毛毨
 希革者毛希而革易也毛毨者毛落更生润泽鲜好
 也○在大人则自新新民之极以处常之大人言尧
 舜是也顺天应人之时以处变之大人言汤武是也
 ○自新新民此自新所以新民也必曰极者盖大人
 之变是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举一世而甄陶之重新铸过一番非徒小补之而已
 乃大人之变也○顺天应人则把天下重新换过易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2a 页 WYG0029-0233a.png
 服色改正朔新视听亦是重新整过虽不言其极固
 亦非寻常之举矣○凡自新新民未必皆遇不得已
 而有顺天应人之举但顺天应人者亦自该得有自
 新新民之功在本义兼举要说得尽耳○本义先云
 占而得此则有此应然后云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时
 云云者盖占而得此则有此应本义主足以当之者
 言也然后云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时者解爻辞未占
 有孚之正意为恐其未足以当之者言也亦犹恒卦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2b 页 WYG0029-0233b.png
 辞言恒亨无咎是主得正者言也而又曰利贞利有
 攸往则是致丁宁而恐其有不正者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上六革道已成革者非上六革之自有革之者也上
 六特取其时位耳犹小畜上六畜极而成也君子豹
 变小人革面皆不过从革者也若以上六为君子则
 小人为谁乎○当此之时举天下君子小人皆在其
 所革之内矣故曰革道已成也○君子小人之革非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3a 页 WYG0029-0233c.png
 上六所致然实上六所受○如周之成康然若谓上
 六全无干预则下云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者不
 通矣○做一人言则是治定功成之日也○居贞吉
 言不可复有革大意与解之来复吉相类○大人虎
 变指王者言君子豹变泛指天下之君子言大人虎
 变则天下为之一新孟子所谓过化存神天地同流
 也君子豹变只就一身言如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
 外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者也象传一则曰文炳一则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3b 页 WYG0029-0233d.png
 曰文蔚五上之别也○文炳之文昭于天下礼乐风
 化之类是也文蔚之文止于一身言动威仪之类是
 也○君子小人以德言或以位言或兼德位言皆非
 也当尧之时四凶未尝有过亦在位之革面者也尧
 舜在位下有巢由此无位而有德者其文固自蔚也
 程传正主德言○君子豹变自有其文小人革面犹
 未成文也○君子豹变有耻且格也小人革面民免
 而无耻之类耳但论语民免而无耻以在上人只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4a 页 WYG0029-0234a.png
 刑政御之者耳盖此言革面则又德礼之所不化者
 也○恭义曰天下变革之时人无不变矣上六居革
 之终此革道之成也然君子小人之革其外虽同而
 其中未免于异故君子之革则如豹之变以其弸中
 而彪外也小人之革则可变其外而难革其心故谓
 之革面言面顺于王化也小人者圣人非不欲革其
 心也以其下愚而终不可移也如有虞之世苗之来
 格象之烝又皆革面而已圣人固未如之何也盖中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4b 页 WYG0029-0234b.png
 人之性非下愚未尝不可革也而或止于革面焉则
 吾革之之道未至也非其人之终不可革也征凶居
 贞吉言革道之成不当复有为若复有为则徒事烦
 扰乃王莽之为也圣人之变革岂如是哉
 
 
 
 易经蒙引卷七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5a 页 WYG0029-023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七下
             明 蔡清 撰
 下经
(巽下/离上)

 平庵项氏曰草木皆具水火之气其生也水气升于
 上水至木杪则为润液象井泉之上出也其成也火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5b 页 WYG0029-0234d.png
 气见于上火至木杪则为华实象鼎气之上蒸也愚
 谓此亦是一说在前人所未发盖生物者水也成物
 者火也
鼎元吉亨
 鼎烹饪之器烹煮也饪兼调和论语失饪不食注饪
 烹调生熟之节也○传曰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
 腥而为熟易坚而为柔○按本义云为卦下阴为足
 以其分植于下也二三四阳为腹以其中实如鼎腹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6a 页 WYG0029-0235a.png
 之受物在中也五阴为耳以其对峙于上也上阳为
 铉以其横贯于上也鄱阳董氏曰子夏传云初分趾
 也次实腹也五中虚耳也上刚铉也朱子曰分明是
 鼎之象愚谓圣人当初只是画卦不是画鼎也故上
 所谓(云云/)大抵皆后天之易也六十四卦名大抵皆
 然愚此臆说谁其信之自知徒取谬妄之讥而得罪
 于先贤耳虽然先贤亦未以为罪也噫何以知伏羲
 时便有鼎哉便有三足两耳金铉之制哉学易者试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6b 页 WYG0029-0235b.png
 思之史记之言多出于亿间有亿而中者耳○一说
 以鼎拆卦名非伏羲所定亦未为的也鼎伏羲所制
 教民熟食者故称包牺氏当时若无鼎则所谓以渔
 者将何由熟而可食耶既有鼎则须有腹有足有耳
 有铉矣以天下之大圣而制一器以利民用岂徒然
 哉此说有理○本义云有鼎之象此卦体之象也如
 剥有顺而止之之象则卦德亦为象也○此卦曰鼎
 象也剥卦曰观象也所以不就以为卦象者以卦象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7a 页 WYG0029-0235c.png
 正例无此也若以易之大体论之则凡属卦体卦德
 及卦变所有者并归于象也大传曰圣人有以见天
 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则何
 者不为象乎又如制器尚象章所谓体天地之撰通
 神明之德若两目相承上入下动变化无为之类又
 何者不为象乎此正学易者所宜知也○本义以卦
 体二象释卦名义盖以所谓下阴为足(云云/)者是卦
 体以木巽火者是二象卦体者全体之体也二象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7b 页 WYG0029-0235d.png
 上离下巽二体之象也他处只云卦象此云二象对
 全体取象而设也○一说卦体二象谓卦体之二象
 也谓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
 是一象以木巽火又是一象固亦似通然需卦以卦
 体及两象释卦辞噬嗑以卦名卦体卦德二象卦变
 释卦辞则二象俱自为二象不连带上文也此安得
 独为卦体之二象邪况颐中有物曰噬嗑本义分明
 云以卦体释卦名义颐中有物既只谓之卦体则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8a 页 WYG0029-0236a.png
 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其为卦
 体又何疑哉又以巽木入离火而致烹饪鼎之用也
 木在下火在上则木是既著火之木矣所以下致烹
 饪字或曰设使木在上火在下火自下燃独不可以
 为鼎之用乎曰非也纵然火自在下然亦是木上之
 火也故曰火无体待木而后为体木无用待火而后
 为用火性炎上火既丽乎木则自出于木之上矣故
 上火下木为鼎象若上木下火非鼎象也○鼎之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8b 页 WYG0029-0236b.png
 对鼎之体言有足有腹有耳有铉者鼎之体烹饪者
 鼎之用体用自分明○下巽巽也上离为目而五为
 耳有内巽顺而外聪明之象巽顺本乎卦德今对上
 离为目五阴为耳耳聪目明则聪明在外为耳目巽
 顺在内为心皆卦象也故本义云有内巽顺而外聪
 明之象外指耳目内指心也上离为目通三画言五
 阴为耳独以中画言上离为目者目睛附外阳在外
 而明盖阴丽乎阳而明也故离本义云体阴而用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9a 页 WYG0029-0236c.png
 也○五阴为耳者此人之耳非鼎耳也然亦因元取
 鼎耳而后转取人耳之象理则一象亦一也不必更
 以鼎卦取人象谓五正在耳位也盖既以五为人之
 耳位则又须取首与手足及身之象矣如何取得易
 须是变化活动者他所谓不可为典要处甚多且离
 为目其中爻又为耳耳乃在目中耶以此观之则易
 象殆类空中之云镜中之灯不可泥定捉摸明矣○
 卦自巽来阴进居五而下应九二之阳当别个卦变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49b 页 WYG0029-0236d.png
 与卦体自巽来阴进居五是卦变阴居五而下应九
 二之阳是卦体○卦变柔进而上行是有其位也卦
 体得中而应乎刚是有其德而又有其辅也安得不
 元亨○元亨大善而亨也与大有同故本义曰元亨
 彖传亦曰元亨大有彖传亦曰是以元亨此又见彖
 传精密处○柔进而上行不必说是人君但进而得
 位者皆是鼎之元亨人人皆可用也与大人又别○
 鼎卦元亨不承鼎字而言为就鼎上道理说不去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0a 页 WYG0029-0237a.png
 便自为占辞也如井卦可就井上贴道理则从井上
 说鼎卦说有不贴处则别自为一例矣此亦可见圣
 人胸中自无拘滞文章亦无意必只看眼前理势如
 何耳大畜之不家食吉益之涉川利往皆不贴带大
 畜与益字其馀贴带卦名说者固多也但圣人终不
 绷定例子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本义以卦体二象释卦名义因极其大而言之极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0b 页 WYG0029-0237b.png
 大不是极鼎之大又不是极道之大亦不是极其用
 之大此亦须辨此三字只是一片词𦂳读著只是极
 言之也语意正犹推其极举其要要其终之类其字
 不必有所指令人多说作极其用之大然上以烹饪
 为鼎之用此以所烹饪者享上帝养圣贤为用之大
 其用亦不同矣是有二节用也故不必用○按本义
 云以卦体二象释卦名义因极其大而言之则不见
 是断作鼎之用也○极其用之大此语出程传○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1a 页 WYG0029-0237c.png
 曰极其大谓其字无所指可也然必竟是何物大而
 推其极举其大要其终之类毕竟皆有著落又如本
 义极其盛之上便有饔飧牢礼字极其大之上便亦
 自有鼎字鼎便是烹饪之器烹饪便是鼎之用本文
 一则曰亨以享上帝二则曰大亨以养圣贤非鼎之
 用何耶且彖传何不只曰圣人享上帝养圣贤而必
 曰亨以享上帝大亨以养圣贤邪曰就鼎上说极言
 之则可就用上说极大则不可盖烹饪鼎之用享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1b 页 WYG0029-0237d.png
 帝养圣贤当为烹饪之所致用矣用字难贯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本义享帝贵诚用犊而已礼郊特牲陆氏曰用一牛
 故曰特牲○郊特牲篇曰郊特牲而社稷太牢天子
 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太牢
 贵诚之义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注云
 礼有以少为贵者故此二者皆贵特牲而贱太牢也
 犊未有牝牡之情故云贵其诚悫也○依此则贵诚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2a 页 WYG0029-0238a.png
 用犊只是一件用犊贵诚之义也或不知用犊而徒
 以多仪备物为享则非所以为诚矣○贵诚用犊而
 已言不在备物也与下句大亨字意相反对○或曰
 享帝贵诚养圣贤独不贵诚乎曰在礼记小注有云
 天下之物皆天之所生无物以称其德故牲则以特
 天下之物皆天子之所有故诸侯膳之以犊且诚以
 心言本也得其本则礼之全体亦在其中矣此享上
 帝之道也若养圣贤固亦以诚为贵然须以人道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2b 页 WYG0029-0238b.png
 以养生者共之亦所以表其诚之尽也本末兼举者
 视只用犊为备故曰大亨○圣人之养圣贤诚不及
 于享帝物则备于享帝亦其理之当然也○养贤则
 饔飧牢礼当极其盛○韵府牢豕室也大抵牛羊之
 室通谓之牢牢者闭而养之也故犴狴谓之牢亦取
 关闭之义坚牢亦谓之牢取牢关之义也○牛曰太
 牢羊曰少牢○礼秋官掌客曰王合诸侯而饔礼则
 十有二牢又上公飧五牢饔饩五牢牵四牢侯伯飧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3a 页 WYG0029-0238c.png
 四牢饔饩七牢牵三牢子男飧三牢饔饩五牢牵二
 牢据韵府录按周礼注飧五牢此即夕食谓诸侯入
 朝天子如至则致夕食也饔饩九牢饔熟食饩则生
 气存焉此朝享之后所致之大礼也○牵谓牵牢而
 致之也○按周礼秋官掌客萹饔飧牢礼实为充备
 如上公五积皆视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吏皆
 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铏四十有二壶四
 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饔饩九牢其死牢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3b 页 WYG0029-0238d.png
 如飧之陈○如此之类可见其饔飧牢礼之极其盛
 矣然周礼无牵四牢等之文又未详韵府所载何出
 也○饔飧牢礼○朝食曰饔夕食曰飧牢礼即饔飧
 之牢礼也不止三牲如簠簋壶铏豆之类皆是故以
 牢礼该之牢其大者○上曰圣人是指为人君者下
 曰圣贤是指为人臣者如舜禹皋陶伊傅周召之徒
 皆贤而且圣者周公分明是大圣人成汤亦称伊尹
 为元圣○圣人所以享上帝者以天下无一物非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4a 页 WYG0029-0239a.png
 帝之所生亦无一物非圣人之所统其分相当其气
 相属也○所以养圣贤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民物
 之主而不能以一身周天下民物之务所以共亮天
 工者实有待于天下之圣贤也所谓圣人养贤以及
 万民也○夫子岂不知享上帝不小于养圣贤也而
 乃独于养圣贤言大亨者示人主不可以小视圣贤
 也本义之说固不可易而此亦其遗意也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4b 页 WYG0029-0239b.png
 木上有火以巽木入离火之下而致其烹饪鼎之象
 也夫鼎法象之器也其体端重而中受物实故君子
 体之正位而凝命亦如鼎之端重而有以受物实也
 正位者凡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齐明盛服非礼不
 动皆是也是则有以凝乎天休而不至坠厥命矣朱
 子小注以正位只是临朝端重恐亦未定之见观其
 引传言协于上下则岂只是临朝俄顷之工夫耶须
 要主敬德言汉成帝有威仪临朝庄重俨若神明史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5a 页 WYG0029-0239c.png
 臣谓其有穆穆天子之容者矣然何以不能凝命可
 见正位不可以浅浅意论也当兼表里言○家人卦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亦重在男德之刚健中正
 女德之柔顺中正皆非止浅浅说个男居外女居内
 而已也○程传曰君子所处必正其小至于席不正
 不坐母跛母倚取其安重之义又曰凡动为皆当安
 重也此说最精能尽正位之意但以凝命为安重其
 命令为未当故朱子谓伊川说得未然盖嫌其凝命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5b 页 WYG0029-0239d.png
 之说非并嫌其正位之说也故引传之言以证之然
 朱子又云此言人君临朝也须端庄安重一似那鼎
 相似然后可以凝天命其意则亦似欠周匝耳故愚
 有疑说在上条未知是否○参义曰人君居尊位而
 安正端重则所发必正言所行必正道而天命祐之
 巩固而不去矣是犹鼎之安重而有以贮其实也○
 依此则主朱说而自兼程说亦妙也观上文云鼎重
 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似与小注之言合未可轻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6a 页 WYG0029-0240a.png
 议也○又下文云凝犹至道不凝之凝传所谓协于
 上下以承天休者也详其文意可见只用以破程子
 安重命令之说而所重不在协于上下数字也今若
 以协于上下为正贴正位之意亦非矣○传言协于
 上下谓和于天人也是说有夏先王出左传王孙满
 郤楚子问鼎云云○恭义之说有理程子曰未有外
 箕踞而心敬者先儒多以敬为严肃庄齐之谓然则
 此正位虽以外言固可以举其内矣盖孔子所道是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6b 页 WYG0029-0240b.png
 表里一致之功非如汉成帝只是善修容仪者而已
 此是体鼎之象故全是安重之意居多也故本义云
 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其说似不可易○今
 合定作端庄安重之说盖主貌而心亦在其中盖如
 是则所发必正言所行必正道矣其凝命又何疑○
 正位凝命语其极则尧舜笃恭而天下平也○君子
 通上下而言然此是皆指有位者上自天子下至大
 夫士或曰天子诸侯之命固天命也若大夫士之凝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7a 页 WYG0029-0240c.png
 命岂亦天命耶曰君命以禄位便是天命以禄位若
 不能修德以正位而失其位便是天命去之也故凡
 职曰天职位曰天位禄曰天禄先儒以为皆非人君
 所得私以其为天之所与也本义引传虽举成文亦
 通理也故刘子曰民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
 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亦此意也○传
 所谓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愚谓上下盖指天人若
 皆以人言则为天子者孰为之上乎协于上下决非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7b 页 WYG0029-0240d.png
 贴说正位本义引此实重承天休上○左传此句是
 说有鼎以后之事指夏之王者谓禹也承天休全在
 协于上下上来若论正位之意亦在协于上下之前
 愈以见不可用协于上下贴正位意也左传注曰民
 用此道故无灾害而上下和协则上下皆指人言未
 知孰是盖自天子而下又各有上下之分也○其上
 文云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
 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8a 页 WYG0029-0241a.png
 于川泽山林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
 承天休○本义引左传之文而不用左传之意左传
 之意重在铸鼎象物而其功有承天休本义引之重
 在安重如鼎而其效亦有以承天休乃知全是用证
 凝命之说正位凝命非鼎之功乃体鼎之功也以此
 见本义与左传不同处分明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初六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应九四趾而向上则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8b 页 WYG0029-0241b.png
 颠矣然当卦初鼎未有实固无所谓覆公餗之愆而
 旧日未免有否恶之积犹未及去也今因其颠趾则
 否由以出而得其利矣利出否出否则利也此象也
 非占也此全以鼎言意则因败以为功也其在人事
 则正犹管仲之举于槛车孟明之胜敌于囚虏之馀
 者也○利出否一说谓可因之以出否也出字还是
 人力但粘连颠趾言其势如此故为象也○得妾以
 其子以其子之以与以祉元吉之以皆为有义终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9a 页 WYG0029-0241c.png
 誉命之以亦同一说以因致也○此当以颠趾出否
 来相配说盖妾女之贱者也以良人而下偶于妾于
 礼之正亦为颠矣而乃因妾得子是犹鼎因颠趾而
 有出否之利也○两象一意周公盖以颠趾出否之
 义于人事未显故又用此句以申明之其义则为因
 贱以致贵要之因贱致贵亦不止因妾得子一事就
 人事中举其类者彷佛如商鞍之因景监而见用于
 秦孝公萧曹绛灌之徒皆起自刀笔负贩至于遭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59b 页 WYG0029-0241d.png
 致主而位将相之类皆是也韩信举于行阵陈平拔
 于亡命皆是也○此爻之象如此两象也其义一则
 因败以为功一则因贱以致贵实则一意也然得妾
 以其子又是颠趾出否之义为得妾以其子于居下
 而上应九四之义为不贴也故当会其意而无胶于
 象○云峰曰此爻象中取象○程传曰鼎而颠趾非
 顺道也然有当颠之时为倾出否恶以致洁取新则
 可也○无咎者虽颠而有利也即是因败以为功因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0a 页 WYG0029-0242a.png
 贱以致贵○云峰曰颠趾非利出否则为利得妾未
 为重有子则可重矣因败为功因贱致贵天下事固
 自有偶然如此者非可以有心而致之也
鼎颠趾未悖也
 所以未悖在下文
利出否以从贵也
 何以谓其有出否之利盖居下应四四在上贵者也
 所从者贵故为出否以取新之义○此出否要附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0b 页 WYG0029-0242b.png
 新意爻辞不必用盖此以从贵而言出否就纳新也
 ○从贵谓应四亦为取新之意谓从贵自应四而取
 也亦为取新之意者在爻辞为从贵在鼎则为取新
 也程传曰去故而纳新泻恶而受美从贵之义也利
 出否以从贵也重在出否之所取盖从贵者应四之
 象取新者从贵之义○按颠趾本为应四从贵亦为
 应四何邪盖初之应四自初本身言固为颠趾然因
 是而得阳刚之应则又为从贵而取新矣意亦一贯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1a 页 WYG0029-0242c.png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有实人有德也指刚中○我仇有疾谓彼来仇我
 而我为所病也盖九二与初阴密比是君子不幸而
 地近小人未免为所迫求也亦如屯六二之于初九
 匪寇婚媾也我仇者彼虽善意然不以正适为我害
 也故以为我仇谓仇我也仇是活字阴阳相求而非
 正则相陷于恶而为仇矣相字轻看初自求二二未
 尝求初设求初则非以刚中自守矣此爻之义是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1b 页 WYG0029-0242d.png
 德之君子密比小人能谨其所守而不为所浼则吉
 矣○不我能即谓彼虽我仇而终不能我即也以见
 九二之善守也○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皆象
 也吉字是占
鼎有实慎所之也
 言当以刚中自守无为仇所即也由是言之可见君
 子不可不慎所处不可不择所从不可不严所与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2a 页 WYG0029-0243a.png
 九三以阳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实者也美食即膏雉
 也然以过刚失中惟其过刚失中则五本可从也裁
 处乖方乃不之从而越五以应上似游于事外者矣
 夫五鼎耳也今越五应上则鼎耳与吾不相属且居
 下之极为变革之时故其耳革不可举移而其行塞
 也行塞鼎行塞也象也夫如是则虽承上卦文明之
 腴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其为人之食语意𦂳𦂳接
 著上文鼎耳革其行塞谓其抱负不施于用膏泽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2b 页 WYG0029-0243b.png
 下于民也自为之也雉膏不食越五故也方雨亏悔
 则与五合而雉膏为人所食矣○杨诚斋曰承鼎在
 足实鼎在腹行鼎在耳举鼎在铉方雨亏悔终吉亦
 𦂳接上文本义云然以阳居阳为得其正始虽越五
 以应上终能反之于正也故苟能自守则五终必求
 于三而三亦必应于五阴阳相合则膏泽下于民德
 业辅其君所谓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并受其福者也
 而向者失君长往之咎可亡矣○本义必曰苟能自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3a 页 WYG0029-0243c.png
 守者是因其越五应上而不择所从故云也然有正
 可守苟能自守则反之于五矣若不能自守将从避
 世之士而乱大伦矣如之何矣○女子贞不字十年
 乃字知彼之贞则知此之自守矣此爻是个贤者在
 下刚介壁立而不偶于其君者也然无初有终为其
 以阳居鼎腹之中而有美实故当以此论之○始虽
 有不遇之悔终当有相遇之吉
失其义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3b 页 WYG0029-0243d.png
 越五应上自失其义无所取裁也不必以不仕无义
 说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
 九四义备程传当兼看刑渥诸本作刑剭谓重刑也
 小注云剭屋诛也谓夷三族古者亦有三族之刑乎
 郑注难凭且不胜其任亦何至夷三族古罪不及孥
 罚弗及嗣爻辞既谓作于周公而乃著三族之刑何
 也当详之然本义只谓之重刑也又不知如何其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4a 页 WYG0029-0244a.png
 耳三族之诛古未有也始于秦二世乃赵高教之卒
 受天诛而自灭无遗类○鼎折足足无力也九四以
 初六为足故云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下应初六之
 阴则不胜其任矣○程传曰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
 重者也天下之事岂一人所能独任必当求天下之
 贤智与之协力(云云/)四应于初初阴柔小人不可用
 者也而四用之(云云/)○周礼六官其属各六十大臣
 如何得不用人如何可不用得其人用人之得失实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4b 页 WYG0029-0244b.png
 关吾之利害非独关吾之利害实关系国家之休戚
 也故其刑渥○此爻系辞传有说今本义独不曰系
 辞传备矣者大传只是知小谋大等语都未及用初
 六不胜其任之意○此爻正所谓大臣误陛下而大
 臣所用者误大臣也范氏曰唐肃宗任房琯而房琯
 任刘秩安得不败乎○覆公餗鼎实曰餗
覆公餗信何如也
 言失信也○信如何言向者相期许之意云何也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5a 页 WYG0029-0244c.png
 君之用大臣与大臣之见用于君其始也未始不以
 康庶事宁兆民相期许今为大臣者用人致误至败
 乃翁事向者相期许之意如何矣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六五鼎黄耳金铉者虚中以应九二之坚刚也犹鼎
 黄耳而贯之以金铉也铉属于耳九二五所应故取
 为金铉利贞者任贤勿贰也此以占言若六五以虚
 中而应九二自是任贤不贰者也其占则利在正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5b 页 WYG0029-0244d.png
 而已吉利不必问也
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言中乃其实德也故云黄耳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上九以其刚而能温如鼎之玉铉然人有是德则自
 然大吉无不利矣○人惟刚而能温自然动与吉会
 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
 下则可以得民矣是谓大吉无不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6a 页 WYG0029-0245a.png
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指以阳居阴言如以阳居阳则一于刚矣以阴居阴
 则一于柔矣惟其以阳居阴则既不失其柔而亦不过
 于刚刚柔有节所以谓玉铉也
(震下/震上)

 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震而动也阴静阳动一阳始
 生于二阴之下有突如其来之势故震而动也震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6b 页 WYG0029-0245b.png
 是阳动不是说阴为之动也震又有奋起之义所谓
 震动也盖正是此意杂卦传曰震起也即谓一阳始
 生于二阴之下动是警动之意非动为之动也○既
 曰震动也又曰震而动也此犹云习熟也又曰习熟
 之矣○其象为雷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且从地起也
 ○隆山李氏曰震本坤体乾以一阳交于下上二爻
 阴气凝聚阳气在内郁结而不得出于是乎奋击而
 为雷矣愚以李氏之说观之益信雷果从地下起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7a 页 WYG0029-0245c.png
 盖若无地阴以闭遏之亦无由奋声而为雷矣○举
 六合之内凡有声者皆是从内奋出虽笙箫之属亦
 气塞于内而后宣于外也至于琴瑟琵琶之属则以
 相戛而成声又如水声树声皆出于相戛此又自作
 一项也天地间之为声者只有此两般
震亨
 卦辞自亨而下四句意若曰惟能惧所当惧则可以
 致福虽甚可惧者亦不为吾害也贯意如此味之震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7b 页 WYG0029-0245d.png
 亨以下数句一意总是谓能临事而惧则无后悔矣
 盖此亦天理之自然也震亨震有亨道震者警动之
 义危者使平易之道也亦天之道也故震有亨道理
 自然也谚云惧法朝朝乐亦有理哉
震来虩虩
 震来当震之来时也以心言谓事之可惧而吾惧之
 也其震惧之也虩虩然非震来而后虩虩也虩虩所
 以状其震来也震来只在吾身自震也若全以外边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8a 页 WYG0029-0246a.png
 事言则此震字与上震字不同而须别解矣○震来
 之说可疑以震不于其躬照之未稳震惊百里之震
 以雷言明与震来不同○一说震亦有两义有自内
 而出者恐惧修省之云彖所谓震亨者也亦有自外
 而至者忧患灾害之类彖所谓震来者也○震来或
 曰来者自外来也故爻云震来厉又云震不于其躬
 于其邻此说非惟昧卦辞震来之义亦失卦名震字
 之义矣盖震之来来犹至也固亦有其事然震之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8b 页 WYG0029-0246b.png
 则在我也吾故曰谓事之可惧而吾惧之非无事而
 悬空惧之也但以惧至为自彼而至此则非也如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至岂
 自外至哉且六三震来厉谓当震之来而危厉此震
 来正与卦辞旨同盖其危厉者事势也非心也震来
 犹是心也何以明之以下文亿丧贝本义下个又字
 则既已危厉而又丧贝也则震当属心是已至于震
 不于其躬本义分明有恐惧修省字其与卦辞同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9a 页 WYG0029-0246c.png
 明矣凡有所事者皆当惧惧便是震来也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执事便敬所以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夫震来虩虩则始于忧惧终于逸乐而福禄永绥矣
 其不笑言哑哑乎○虩虩盖谓如虩然虩者蝇虎之
 名故字从虎程传曰蝇虎谓之虩者以其周环固虑
 不自宁也○哑哑程传曰言笑和适之貌愚疑貌字
 或当作声字盖笑言皆声也哑字又从口也○笑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69b 页 WYG0029-0246d.png
 哑哑正与震来虩虩相反对然自震来而致也故曰
 危者使平也○震来虩虩之惧以心言震惊百里之
 惧以事言不丧七鬯不惧也不惧由于能惧○震惊
 百里是以雷言不是以震字当雷字也○雷之奋也
 百里之内人莫不为之震惊故曰震惊百里○古云
 千里风百里雷盖风来自天故能千里雷起自地故
 只百里项平庵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震惊百
 里极鸣所及之远也盖雷之震迅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0a 页 WYG0029-0247a.png
不丧匕鬯
 匕鬯两物之匙也故本义云匕所以举鼎实程传曰
 匕以载鼎食而升之于俎则尤为明矣○鬯以秬黍
 酒和郁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秬黑黍也秬黍只是
 一物诗经图序曰秬黑黍也郁郁金草也鬯畅也酿
 秬黍为酒以郁金草煮而和之使芬芳条畅酌而灌
 神也○庭燎求神于阳灌地求神于阴此说未审然
 否疑庭燎非为求神设也灌地本以降神也○匕鬯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0b 页 WYG0029-0247b.png
 是两物匕所以载鼎实而升之俎是主祭者事不似
 今之司樽者举幕酌酒也今亦不见主祭者灌神鬯
 谓鬯酒也○匕鬯二物皆主祭者所执故云不丧匕
 鬯以长子言也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犹帝舜之纳于
 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也书传载苏氏曰洪水为害尧
 使舜入山林相视原隰雷雨大至众惧失常而舜不
 迷其度量有绝人者而天地鬼神亦或有以相之欤
 又曰愚谓遇烈风雷雨之变而不震惧失常非固聪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1a 页 WYG0029-0247c.png
 明圣智确乎不乱者不能也易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意为近之○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此二句学者要当
 会其意而不可只泥此一事言也其意乃泛说此特
 其象耳其意乃自上文贯下说略见上条○震惊百
 里意谓可惧之大者也不丧匕鬯意谓能不失其常
 度也凡当惧而不惶惑失错遗其所事者是皆不失
 所主也○惧终于不惧危终于不危若谓无伤其祸
 将长矣若谓无害其祸将大矣此理也○震来虩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1b 页 WYG0029-0247d.png
 以下皆申言震亨之义○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又在
 震来虩虩之后○云峰曰彖有一句言一事者萃是
 也有数句言一事者震艮是也○此卦之占为能恐
 惧则致福(云云/)朱子曰言人常似那震来时虩虩地
 便能笑言哑哑到那震惊百里也自不丧匕鬯这个
 相作一串说下来愚谓当味语录此一个常字盖不
 是临危方惧既是惧又何时不失所主语录之说明
 矣但看者犹自不明此意只要临事而惧○云峰曰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2a 页 WYG0029-0248a.png
 本义云惟恐惧则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尽之矣
 尧舜巍巍荡荡事业自兢兢业业致之人须臾不可
 不知戒惧
恐致福也
 此犹未见福恐惧以致福也
后有则也
 有则不失其常度也安乐自如也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2b 页 WYG0029-0248b.png
 远迩只在百里之内言百里之内远迩皆为之惊惧
 也尽雷声之所及也○丘氏曰惊者卒然遇之而动
 乎外惧者惕然畏之而变其中也此二句说得亦是
 盖惧深于惊亦远近之别也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释卦辞意全在可以二字若震惊百里而不丧匕鬯
 则可以守宗社为祭主矣○不丧匕鬯特假言其不
 失所主之重耳非实事也若作实事看则已为祭主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3a 页
 矣而又何以言出可以(云云/)此段之说甚可疑一说
 云本义曰出谓继世而主祭也非谓长子方出而继
 世以继世而谓之出也正犹诗言明天子出矣若此
 则不丧匕鬯做已出之长子言谓此长子主祭而不
 失匕鬯则可以守其宗庙社稷为祭主矣是赞许之
 词非期之于后也此说甚有理盖不丧匕鬯若只取
 其意则接出可以守宗社为祭主一句又不来耳且
 朱子语录谓另做一项说者为有据语录云震亨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3b 页
 不丧匕鬯作一项看传云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又做
 一项看盖卦辞作一项看者其意不在词也彖传又
 做一项看者只承长子一事而言道理也○出便是
 继世主祭矣乃又言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何
 欤味可以二字自见得○一说彖传不丧匕鬯出可
 以守宗庙(云云/)若不以为未出之长子则起下文出
 字不来若以为未出之长子则未出时自有父在又
 无匕鬯之可言故本义又存或云出即鬯字之误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4a 页
 不如以不丧匕鬯为只取其意说为长也此说未尽
 然愚谓既云若以为未出之长子则未出时自有父
 在又无匕鬯之可言但执此一说而究竟论之方知
 彖传正是赞许之词其意全在可以二字上矣若桀
 纣幽厉亦非不出而为祭主只是不可谓以也而语
 录另做一项之说益信矣○以出为鬯之误觉于理
 味为短盖不知重在不丧字而顾重匕鬯字此已非
 经文之意况匕鬯元是两物只言鬯而遗匕是又何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4b 页
 意耶又将复为之立一说耶○按朱子语录云震亨
 至不丧匕鬯作一项看彖传云出可以守宗庙社稷
 又做一项看所谓又做一项看者盖谓只就不丧匕
 鬯一端说道理也不如卦辞承上文震来虩虩笑言
 哑哑上泛说道理也○朱子又尝曰主器之事未必
 彖传便有此意看来只是传中之说据此则彖传此
 句之义益明矣盖彖辞只取其意也信乎别作一项
 看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5a 页
荐雷震
 雷声重仍则震厉矣
君子以恐惧修省
 注云恐惧作之于心修省见于行事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成震之主以三画之卦言处震之初以六画之卦言
 此虽单言后笑言哑哑亦自含有不失所主意但圣
 人系辞于卦辞为当详卦辞既详则此为可略矣何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5b 页
 则爻为成震之主理固无异也屯初九大略亦与此
 卦同后字与震来字相对见得必始于惧而后得以
 无惧也卦辞无后字者以上文震亨其意已明下只
 是申言之为易见也此则须用一后字为尤明显耳
 吉指笑言哑哑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二乘初九之刚则是以柔弱之资而遇强梁之人
 或当艰险之事皆是也是则当震之来而危厉也抑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6a 页
 不但危厉而已因怖惧而丧其所持之货贝且远避
 而升于高陵之上其不皇安如此然柔顺中正足以
 自守其所遭虽不幸其所存自不乱故虽一时不能
 禦其来然时过事已则有以复其常而其所丧者不
 待追求而七日自获矣○丧其货贝与不丧匕鬯正
 相反匕鬯所主之重者也货贝亦所持之重物也○
 货贝重物人所必守今却丧之惶惧之至也○升于
 九陵之上一则据高以观望二则远引以幸安也亿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6b 页
 丧贝跻于九陵作一串说方接得勿逐七日得亿丧
 贝跻于九陵总是惧甚之象非谓被初九驱逐也○
 勿逐七日得则终于无惧矣亦象也六二柔顺中正
 足以自守若六三以阴居阳当震时而居不正则震
 苏苏而自失安得有勿逐七日得之喜○临川吴氏
 曰居中得正苟有堕甑弗顾之达则当有去珠复还
 之喜○又云勿逐七日得承上文意谓复安也○逐
 追求也丧马勿逐自复逐字亦承丧字言○柔顺中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7a 页
 正足以自守谓其中犹有主也若得是九二则又全
 无来厉丧贝之事矣故首嫌其以柔乘刚云○亿字
 未详程传云亿度也度不能当而必丧其所有于是
 遂升高以避之似亦可通但至亿无丧有事则解不
 通矣○九陵程曰九言其重冈陵之重高之至也九
 重之多也如九天九地也似亦通○七日得诸儒亦
 无说云峰一说盖六爻一周而复之数也意与复卦
 七日之象同似亦通○易言七日者三○愚谓九阳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7b 页
 数之极也七数之未极也此云七日言其未甚久也
 云九陵言其极高也如十年不克征之类则以十为
 数之终甚之也若三年之类则言其颇久也意亦未
 为甚稳○震六爻初二与五则始于惧终于无惧三
 四与上则终于惧其终于无惧者非以中正则以阳
 刚也其终于惧者非以不中正则以阴柔也不然则
 以刚处柔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8a 页
 苏苏缓散自失之状惶惧之甚也缓散谓神情涣散
 不收拾也○以阴居阳当震时而居不中正所为不
 正也当危惧之时而又有行险之行安得不至于震
 苏苏如唐肃宗遭禄山之变而犹私与张良姊局戏
 不已其变是以滋甚而狼狈也故圣人又教之改行
 曰占者若因惧而能行以去其不正则无眚矣○行
 谓去其不正改徙之义○六二所以有七日得之喜
 亦以中正故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8b 页
九四震遂泥
 以刚处柔刚失位也不中不正又是一义行不中正
 也陷于二阴之间不能自震拔也则其进也遂泥不
 复起矣犹云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寘于丛棘三岁不
 得终焉而已无复生道也○程传曰处柔失刚健之
 道居四无中正之德陷于二阴之间不能自震奋者
 也处震惧则莫能守也欲震动则莫能奋也此说较
 明白条畅○震遂泥之震与本义不能自震之震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9a 页
 同遂泥之震震惊之震也自震之震震动有为之震
 也○遂者无反之意言一向震惊也
未光也
 言终于局促暧昩而已不必谓失德是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以六居五而处震时亦犹六二以柔乘刚也○以六
 居五而处震时无时而不危也盖以阴柔居上位已
 非其所任况又当危急存亡之秋乎宜其无往不得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79b 页
 危厉也求其人如唐之文懿宋之高理诸君是也○
 有事有为也则与震厉相远矣○六五当震之时不
 足以制变而德足以自守也能自守则无所丧而又
 能有事矣是亦始于惧终于无惧○程传曰天下之
 理莫善于中于六二六五可见又曰苟不失中虽有
 危不至凶也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谓其所以能有事者以其在中也在中而有事而大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0a 页
 无丧矣谓之大无丧又见得无丧是无丧有事是有
 事读者味之○此象传上句与牵复在中同例○大
 无丧也明其有功而非止无丧而已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
媾有言
 程曰索索消索不有之状震动之极其惊惧之甚志
 气殚索也矍矍不安定貌志气索索则瞻视徊徨以
 是而行则先自乱而无以御事变其凶必矣所以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0b 页
 者处震之极不及图之于早也使能及夫震未及身
 之时恐惧修省则不至于索索矍矍之甚而致凶矣
 然阴柔处震虽戒惧之早终不免于惧也故又为婚
 媾有言夫婚姻相亲爱者宜不相害也而反有言焉
 是亦出所不虞而然如无妄之灾也
中未得也
 程传谓未得中道于意似远故本义云中谓中心盖
 索索矍矍是见于外者其实则以中自危也岂有外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1a 页
 而震惧失常而不本于中之不自固哉
虽凶无咎
 虽凶矣而能无咎者盖震方在邻时此邻所戒也诚
 能于此时而戒惧之是以获免也天下事其实是如
 此在人自救解者甚多○古人所以制治于未乱保
 邦于未危上医医于未病之先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1b 页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四句约言之
 只是艮其背不获其身二句便了又约言之只艮之
 一字便了○程子曰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
 见二程全书卷之六○本义云止于所当止则不随
 身而动矣犹下云如是则虽行于庭除有人之地而
 亦不见其人矣非以行其庭对艮其背也盖未能艮
 其背则已能艮其背则便不获其身不能艮其背不
 获其身则已能艮其背而不获其身则便行其庭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2a 页
 见其人矣而乃分动静云者盖能止所当止则虽行
 亦止也能不顾身之利害则自能不顾他人矣其实
 艮之一字单言则该动静观彖传所解可见彖传又
 以艮其背一句另提单解而以不获其身带连下文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其理益可见矣盖
 夫子亦恐人将行其庭对艮其背看也邪○朱子语
 录亦云这四句须是说艮其背了方静时不获其身
 动时不见其人此说初看似亦可疑然艮之理实如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2b 页
 此况彖传之说甚详明○朱子又曰四句只略对艮
 其背一句是脑故彖传中言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
 不见其人矣○所当止者理也唯有理而已何有于
 我何有于人明道先生云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
 外之两忘也盖内外两忘则心将何依依理而已矣
 此正内不见已外不见人之说不然则与释氏之齐
 物我无以异岂吾儒至正之道哉○本义云背者止
 之所也夫天有四时冬不用地有四方北不用人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3a 页
 四体背不用一理也盖体立而后用有以行也此理
 所关甚大人于此理若充得尽即是定之以中正仁
 义而主静立人极矣天下万品无有无个本体者虽
 天地亦然且如天象亦惟北辰不动故能干运周天
 之星斗列宿盖北辰天之极而居上者又非南极之
 比也天时则惟冬不用故能有春生夏长秋成之功
 所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也五方则惟北不用者北
 方地寒不生五榖所谓青海城头惟有月黄沙碛里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3b 页
 本无春者也人则一身手足耳目口鼻之类皆动而
 惟背不及于用既不能如目视而耳听又不能如手
 持而足行惟其身之所在则帖然随之而已无往非
 止也故能出一身之万用而不穷盖人是天地所生
 者其种出于天地故自然如此耳背字从北从肉有
 旨哉又凡器物亦须有个把柄把柄皆止所以用之
 者也举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愚于是而窃见夫三才
 主静之意○不获其身朱子曰欲出于身人才要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4a 页
 件物事便须以已身去对副他若无所欲则只恁地
 平平过便似无此身一般○艮其背而不获其身所
 以为止而止者以其只就自身上说不涉应接人物
 处说故对下句为一止一行止于所当止则不随身
 而动矣夫如是则虽泛应人事亦不随人而动矣所
 谓行其庭不见其人也○此动字对止字看○朱子
 曰艮其背不获其身是只见道理不见自家行其庭
 不见其人是只见道理不见个人也○又曰此段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4b 页
 夫全在艮其背上人多将行其庭对此句说便不是
 了行其庭只轻带过缘艮其背既尽得了则自然不
 获其身(云云/)矣也不见有已也不见有人故云此四
 句只略对○口讲若曰人必能止于其所当止之地
 既止于其所当止则于其身之利害得丧皆不暇恤
 矣是为艮其背不获其身夫既止其所当止而不有
 其身则于人之是非与夺又皆不暇顾矣是为虽行
 于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见其人也盖庭者人往来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5a 页
 必经之地正有人之处也○必曰行其庭者如处事
 之际正冲碍著人处亦照管他不得如伊尹之放太
 甲直做前古所不敢做的事冒然以身当天下万世
 不韪之名而不辞伯夷叔齐咈然非责武王之伐商
 虽八百诸侯皆以为当伐吾亦全不管他直说周武
 王之不是至不食其粟而死此皆是不见人处后世
 如申屠嘉之困邓通虽文帝之宠臣不顾也又如太
 子亲王一不下司马门则六百石之公车得以劾奏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5b 页
 而遮留郎中令小臣也得以妃妾之分而撤夫人之
 坐席此等亦有不见其人意馀可以类推○止而止
 行而止须用内不见已外不见人两句助伊方见动
 静分明○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君子修之吉修之虽是敬敬亦主静也故圣人立人
 极焉修道之教也君子修之则由教而入之事也然
 必戒惧而后有慎独抑慎独虽动时工夫其工夫亦
 主静也不然欲动情胜矣故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6a 页
 谓之和此非主静而何哉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
 其庭不见其人此之谓也○本义云艮止也阳自下
 升极上而止也○卦只有三画阳居三是起于震而
 终于此为极上而止也
 其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
 艮为地今一阳跨其上上高也山直峙地上即地势
 之高起者也故曰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亦止于极
 而不进之意盖山矗地而高起其高起也亦自止而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6b 页
 不复进亘千古而常如一日非如草木然日进于高
 大也艮取山象而有此义倘非朱子之说吾人或者
 只就静上论山之止而已大抵兑泽取坎水塞其下
 流艮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乃为象也无咎者盖艮其
 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则一动一静各止其
 所一事一物各当于理何咎之有不曰元吉不曰吉
 无不利而只云无咎者何也止者止其所当止也仁
 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若夫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7a 页
 九敦艮吉则以其敦厚于止止之盛者也故吉如此
 初六有孚比之只云无咎至于有孚盈缶则云终来
 有他吉矣圣人系辞之义岂偶然哉○或曰本义云
 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者行而止也行谓行其庭止谓
 不见其人上云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者止而止也止
 谓艮其背而止之止则谓不获其身也按此说全不
 是盖艮其背是止其所止其所是止于所当止止于
 其所当止何如只以为静时邪其曰止而止行而止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7b 页
 谓一则静而止一则动而止静动二字只贴本义上
 面行止二字非贴卦辞艮其背行其庭二句也况行
 其庭亦承艮其背而言盖是总会其辞而揭其意耳
 且据所谓时止而止亦止也便见都不是程明道云
 静亦定动亦定动静是行止之止定字是艮止之止
 或者以止而止二止字为一义误哉○恭义曰人能
 养其至静而理存于心则事之当止皆有定见故其
 止也自不有其身其行也自不见其人其所见者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8a 页
 理而已矣苟为不然而理欲交战于其中而以已之
 利害为利害以人之是非为是非如是者静亦动矣
 而动又安能静乎动静皆失则不能主夫静矣又安
 能止其所当止乎彖辞四句以其对而言之则有止
 而止有行而止所谓动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也
 以轻重言之人能止其所当止则不见有已不见有
 人皆其自然矣故彖传以艮其背一句为纲领而下
 文三句又对言者乃其效验也○本义既曰动静各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8b 页
 止其所又曰皆主夫静者何也曰正为上句云动静
 各止其所似更添入一个动而非只就艮言理者故
 下面须结断其本旨曰皆主夫静也皆主夫静者皆
 得其理之所当止而不随身而动亦不随人而动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艮止也兼下句行止二意下二句是艮止也之目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看两则字便有止其所不容易之
 意○时止之止与艮止也之止不同时止非止时止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9a 页
 则止方是止也时行非是以行为止时行则行方是
 止也此行止非专以出处言当动静二字用与论语
 注作止语默之作止及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者
 一般所该广矣但专言止字便该有此两义愚故曰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只见一艮字便
 都该了○恭义曰艮止之止与行止之止小不同艮
 止之止乃止于义理也行止之止乃止而不行也时
 止则止静而止于义理也时行则行动而止于义理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89b 页
 也○此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下云止其所也或者
 以为此所言止为当止之时下所言止为当止之所
 此殊不识理者盖时与所只一般时乎当止则止也
 者即其所当止之所也时乎当行则行也者即其所
 当止之所也究其理之同如此但此段所释在艮字
 之义下段所释在背字之义意虽同而非复出也○
 或问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之象何以为光明
 朱子曰定则明凡人胸次烦扰则愈见昏昩中有定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0a 页
 止则自然光明庄子所谓泰宇定而天光发是也○
 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盖动静不失其时是能
 笃笃实实于事事物物各止其所则自然有光明之
 效光明者或验于已或验于人验于已者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也验于人者远之有
 望近之不厌所谓其道大光也然既验于已则必验
 于人亦未有验于人而不由验于已者也故须兼言
 ○按本义云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谓之有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0b 页
 明之义则光明字固在艮字内意也○在身心有身
 心之笃实光辉在处事应物又有处事应物上之笃
 实辉光○按恭义云动静不失其时然后本心莹然
 随事灼理而道可以光明此盖泥朱子语录之说而
 失之也夫随事灼理此岂应在动静不失其时之后
 也耶为此说者可谓之昩矣○其道光明按动静不
 失其时正是笃实其道光明者从笃实上生光明也
 若讲此题者于动静不失其时处只当云其笃实如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1a 页
 此有不光明者乎不必就以动静不失其时为光明
 也○补注曰其止其行物我两忘动静适时吾道乃
 光
艮其止止其所也
 程传曰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为物作则也惟
 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朱子曰此意最好盖物物元来
 各有所当止之地是其背也○易背为止以明背即
 止也圣人只易一字而力量亦万钧矣下句一所字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1b 页
 亦甚的当圣人寻常一字皆是不易之定理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凡应者阴与阳应阳与阴应也此谓敌应应字只带
 敌字说谓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则皆阴阳则皆
 阳阴阳各以敌应不互相为应而各止其所也若一
 阴一阳则此往彼来有不得止其所者矣此就艮卦
 画上说道理亦非文王正意孔子自看得有此象耳
 故曰学者不可以孔子之说便为文王周公之说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2a 页
 ○彖传此条意若曰艮其止谓止其所当止之所也
 此卦何以取此义盖以卦体阴阳敌应而不相与自
 有止其所之义也夫惟能止其所是以不获其身行
 其庭不见其人也○不相与则内不见已外不见人
 而无咎矣○不相与只好说外不见人如何为内不
 见已盖不相与则无外求之情人才有求于外便须
 以已身去副他则内有已而外有人矣内不见已贴
 不获其身外不见人贴行其庭不见其人○程传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2b 页
 语录云内不见已是内卦外不见人是外卦此恐记
 录者之误岂有内卦只是不见已者外卦都是不见
 人者然则不见已者尚未免于见人而不见人者亦
 尚见已耶○依本义此内外字与上句内外之卦之
 内外字不同自明白矣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重山也前一座山后又一座山也非东西对峙
 之山也兼山便是各止其所之象兼山两山也此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3a 页
 山自为一山彼一山又自为一山○思不出其位思
 如思诚之思思不出其位则自不至于出位矣旧说
 以为心之所思不出乎其位者小异程传曰思安所
 止丘氏曰凡人所为所以易至于出位者以不能思
 也思则心有所悔知其所当止而得所止矣○程曰
 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若当行而止当速
 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踰分非据乎此说
 甚善○丘氏曰位者止之所也大学言君仁臣敬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3b 页
 慈子孝与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
 贱之类皆其义也○思不出其位总是艮其背○一
 说要专就位分上说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侵
 下职下不夺上权左不得涉右右不得干左方是兼
 山各止其所之义以为程丘之说皆是推论之词愚
 谓此说太拘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初六以阴柔居艮初艮初位之卑者趾之象也阴柔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4a 页
 才弱性务退守艮趾之象也夫阴柔则才不利于进
 居艮初则时又未可进能不进则无咎矣○利永贞
 又以其阴柔故又戒以利永贞也盖阴柔不进固正
 矣然阴性多躁而不能守始虽不进惧其终之或求
 进也是以戒之○始之不进贞也故曰艮其趾未失
 正也惟终不进则是能永贞矣○利永贞既是戒辞
 便属占
艮其趾未失正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4b 页
 时止而行非正也在下而艮趾不进未失正也不要
 当利永贞看所谓永者永此而已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当腓之处而居中得正为能自止其腓而不动
 如此则于已得矣但三居上二居其下是三乃二所
 随者而三也过刚不中以止乎上而不能俯听乎二
 二虽中正而体柔弱又不能往而拯之夫三吾所随
 者也吾既随之便当拯之今乃不能则自危而不持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5a 页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于心安乎故其心不快也
 诚哉其心不能快也不拯其随亦是二失职处○六
 二之义大意是谓于已则得矣但如其所随何不拯
 其随凡臣之于君弟之于兄僚属之于官长皆有此
 义○恭义曰以人臣言之虽吾之守身者不失乎中
 正然立于人之朝而谏不行言不听能无忧乎如三
 之不快非其身之忧也○但爻辞不拯其随只咎六
 二今本义兼取小象之义谓三过刚不中以止乎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5b 页
 云者此正与困九四困于金车来徐徐者同义困初
 六虽隔于九二而不能来然使九四处位之当则初
 亦不至来徐徐矣艮九三虽止乎上而不肯退听于
 二然使六二才非柔弱则亦自能拯三之列夤矣
未退听也
 不拯其随本是二之才不足今象传曰未退听也却
 独罪三者以爻辞已咎二故独咎三所以互相发也
 又须看他本义亦字言是固六二柔弱而力不足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6a 页
 故然亦以三之过刚不中而不肯退听乎二之过也
 亦字甚𦂳关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
 腓可止限不可止也腓随限而动限则是一身关要
 处乃所以动乎物者也○自人而言趾可止也腓亦
 可止也身亦可止也辅亦可止也但限一止则上下
 判然皆非吾有矣故独不可止也○限即腰胯也胯
 在腰下胯口故反韵府胯两股之间也夤膂也正韵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6b 页
 膂脊骨也最有力之人气力皆自此出故曰膂力过
 人又曰脊梁铁硬马融以为脊夹肉者与此小异味
 本义云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句意则当是脊骨矣
 ○恭义曰腓胫也胫在足之上股之下股之上为根
 本义云止于腓则不进而已言犹未至于块然如槁
 木不能屈伸而绝物比类也○艮其限非是三故意
 自艮之乃病也劲风也虽是象也要说得通○列判
 隔也谓上自上下自下身已不仁气已不贯也列其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7a 页
 夤只是夤列夤自有上下非夤与限判隔也○九三
 爻义云何曰凡止道贵乎得宜不可胶固不通况九
 三当限之处乃上下之要冲尤不可以固止者也而
 九三过刚不中乃确于止而不知变则上下判隔其
 危甚矣○以人事言是于其不可止者而止之则事
 势乖离而殆矣
六四艮其身无咎
 此爻与坤六四括囊无咎相类○六四时止而止与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7b 页
 艮其背不同此只就行止上说然亦不但指出处之
 际也凡事未可做便退缩不做此皆艮其身者也又
 凡日用安静而韬晦处皆是艮其身又如乡邻而闭
 户曾子不预沈犹行之难之类○六四以阴居阴纯
 乎阴者也一于止者也不能兼乎动也若艮其背则
 兼时行而行说○六四大抵无足多咸之咸其晦无
 悔亦其类也
止诸躬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8a 页
 谓止其身而不动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六五以阴居阳为不正是不能止其所当止而有悔
 也然以柔得中而当辅之处为能艮其辅而言有序
 之象是能止其所当止矣悔亡也○程曰辅言之所
 由出也艮于辅则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轻发而无序
 则有悔止之于辅则悔亡矣○伤易则诞伤烦则支
 已肆物忤出悖来违言之失也可胜悔哉○艮其辅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8b 页
 谨言也谨言者非不言也时然后言言有序也○艮
 其辅即所谓言有序也此与咸其股执其随同类○
 本义云六五当辅之处故其象如此六五二字含中
 义象传曰以中也
上九敦艮吉
 上九以阳刚居止之极则实有终敦厚于止止之坚
 笃者也○程曰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
 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之所同患也上九能敦厚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9a 页
 于终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敦艮只是愈久不变
 物莫能夺之意先儒说此只有愈久不变意愚却添
 个物莫能夺者欲暗备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之意也
 此艮字兼动静与卦辞同与诸爻不同
(艮下/巽上)
渐女归吉利贞
 为卦止于下而巽于上为不遽进之义此上下不可
 以分人已亦不可以分内外是方在其下则自止而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99b 页
 不妄动及其上进又巽顺而不迫切渐之义昭昭矣
 ○渐则自有女归之象似不必泥止于下而巽于上
 之义彖传曰渐渐进也女归吉也是何尝拘于巽而
 止女归吉六礼备而后行女归之以渐为何如○六
 礼者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也○礼记昏义
 篇方氏注云纳采者纳雁以为采择之礼也问名者
 问女生之母名氏也纳吉者得吉卜而纳之也纳徵
 者纳币以为婚姻之徵也请期者请婚姻之期日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0a 页
 亲迎则成婚矣○又曰采择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
 之以纳采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
 矣则宜资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
 谋皆协从矣然后纳聘以徵之请日以期之其序如
 此○朱文公家礼只有纳采纳币二礼以从简便而
 杨氏复曰亲迎以前请期一节似不可略○恭义曰
 非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男亲迎而后行
 愚谓止于下而巽于上之意若于此求之似亦分明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0b 页
 ○昏义注引疏曰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
 昏者取阳往阴来之义○程传曰天下之事进必以
 渐者(云云/)为义○女归以渐如何吉盖以渐则得男
 女之正而无失己之嫌○云峰曰咸取女吉取者之
 占也渐女归吉嫁者之占也○利贞不专谓女归宜
 正也凡进皆利于正也彖传曰进得位往有功也进
 以正可以正邦也何尝说女归之义然女归亦须以
 正也○或曰女归既以渐又胡不正曰此不能无天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1a 页
 下固有渐而不正者亦有正而不渐者盖虽是以渐
 而归然原头或不正也如鲁昭公之娶同姓孔文子
 使疾弟遗室孔姞当时礼数未必有缺但有不正在
 耳○咸之取女吉特感之一事耳此之女归吉特进
 之一事耳咸之利贞凡有感者皆然渐之利贞凡有
 进者皆然○本义云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其初上
 虽不正终不害其二三四五之正也而可没其正乎
 此亦举大槩而不计细瑕如人已有六七分正处便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1b 页
 是正人了岂必都要正到十分尽头处方唤做是正
 邪孟子可欲之谓善论语苟志于仁无恶也权度审
 矣胡致堂教人读史先看统体如一代统体在宽虽
 有一二君稍严不害其为宽一君统体在严虽有一
 二事稍宽不害其为严然则此所谓自二至五位皆
 得正而初上又自不正者当依此例论断矣○利贞
 云者一则以自二至五位皆得正之故程传所谓其
 所以利者以其有贞也二则三五爻又皆以柔乘刚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2a 页
 之故程传所谓有涉不正之疑而为之戒者也
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之字疑衍或是渐字渐字之说似更有理盖人写重
 叠字处多从简法只用两点承之而两点之势常有
 类夫之字故谓传录者或误作之字耳若以为衍则
 进字就当渐字不得亦须更加一渐字于进字之上
 故本义明云渐渐进也此又可见其权度之精切矣
 ○渐之进也女归如是斯吉也彖传只如此故止于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2b 页
 下巽于上之义不必泥为不消牵到此也
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利贞之义卦辞下本义以卦体言则兼二三四五彖
 传以卦变言则只及三五至下文举卦体又只及五
 孔朱之说不同矣是何也盖朱子之意以为自涣而
 来九进居三自旅而来九进居五固皆得其正矣若
 二四之各以柔居柔独不得其正乎似亦不可没也
 故兼言之至于初上二爻之不正则正非所计其说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3a 页
 已见上条矣惟彖传所取独不及二四者则孔子之
 意或者以其俱阴柔为不足以预正邦之功而于利
 字之义为力量少故欤然蹇之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亦不在所嫌矣夫以大理统论之刚柔故皆贵于得
 正也故赞朱子者曰义理玄微蚕丝牛毛意先朱子
 而圣亦或未有如是之密也欤此难与泛泛者论之
 也○不是进得位是一项事进以正又是一项事上
 言进得位已是说得正了下句又特挑出正字而言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3b 页
 其可以正邦以见其所以为有功也夫进得其位之
 正则可以正邦而有功如此进其可以不正乎此所
 以释利贞之义也功字在正字上不可在位字上也
 味本义得位之正句意实非谓得君臣正位得其位
 便是正也○进得位内面意思是说进而居位三盖
 臣象五盖君象但本文得位之位则只是指爻位也
 盖所云进而居位者其位只藏在进字内若遂以此
 位字为君臣之位则下云其位刚得中也亦将以为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4a 页
 君位刚中耶○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已正而物正者
 也不必言君臣皆得正然后邦可正大抵三进以正
 亦可正邦五进以正亦可正邦象传盖明以三五象
 君臣故略了二四而独以卦变论三五之进也○往
 有功也功是何功盖三五是君臣功则正邦之功亦
 何足疑况有进字在又非寻常凡庶等伦明矣○此
 释利贞之义故曰进以正又曰可以正邦进以正者
 贞也可以正邦者贞之利也而上文进得位往有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4b 页
 者此也
其位刚得中也
 承上文以卦变言则三五皆得其位之正以卦体言
 则九五又得其位之中中则无不正矣亦所以发明
 利贞之义此与家人有严君及父父子子两段都归
 在利女贞者一般又比卦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中
 亦可以释贞字义不专拘于正字也又按既济利贞
 刚柔正而位当也本义亦只云以卦体言可谓非释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5a 页
 利贞乎又如归妹天地之大义也下云释卦名义其
 下文说以动所归妹也本义云又以卦德言之然实
 皆以发尽上段所释卦名之义也此可以證矣○其
 位刚得中也或曰若说归利贞则卦体似未有渐进
 意曰在渐卦则卦体卦变卦德卦象之类皆以渐进
 言也其谓刚中谓有刚中之德也有刚中之德者进
 庸有不正乎此所以为利女贞之义
止而巽动不穷也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5b 页
 上曰渐渐进也只释卦义而已遂承以女归吉也未
 暇及其所以为渐处故俟尽释卦辞后方及之
山上有木渐
 山上有木只是其高以渐渐而高也不必依语录木
 渐长则山渐高之说盖木是生长之物故地中生木
 有升之象山上有木有渐之象山本高于地木生于
 是而渐渐向高也谓木渐高也生于山上盖见其日
 向高也○山之高或万仞或千仞至小者亦数百仞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6a 页
 木虽日长能增得几分高耶故语录木渐长则山渐
 高之说似不必从或者是朱子初年循旧说也○一
 说此卦名渐山上有木一时虽未见其高然实有渐
 高之义若依前说则于山上有木之意全晦了更详
 之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本义贤字疑衍或善下有缺字○居德畜德也多识
 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岂一朝一夕之力哉故居贤德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6b 页
 必以渐善俗者变其旧日不美之习使之归于皇极
 须是薰蒸涵濡之久方可致是善俗必以渐也居贤
 德畜其德使贤德为已有也居德积德也亦该进义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之行有序而进有渐○行谓飞也鸟以飞为行胡
 氏曰鸿之飞长在前而幼在后幼者惟恐失群故危
 之而号呼长者必缓呼以俟之○鸿木落而南翔冰
 泮而北徂○进有渐今观鸿雁在陂泽内进皆不骤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7a 页
 而渐次其行也安徐与鹅类也○鸿之行有序而进
 有渐此渐所以取鸿象也此初所以为于干二所以
 为于磐以至五上所以为于陵于逵也有序亦渐意
 也
 干水涯也始进于下未得所安
 始进于下未得所安下非安乐地也故需六五需于
 酒食为安以待之此卦六二柔顺中正为进而得所
 安进将以上也始进于下岂便得其所安乎○始进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7b 页
 于下既未得其所安而上复无应则又失其所凭藉
 故为鸿渐于干之象○初六以阴居下才弱而位卑
 者也○小子厉亦在下未得所安之象○随卦小子
 对丈夫丈夫成人也则此分明是童子厉亦危而已
 非凶也故又承之曰有言言语之伤灾害之小者也
 凡灾害小者皆是有言之象不必泥有言一端其曰
 小子厉则凡才弱而位卑者皆此义也在下而无应
 多不免于厉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8a 页
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虽有言语之伤然乃时也位也命之不偶而无应者
 也非已有以致之也故于义为无咎○有言无咎只
 是谓虽厉无咎也不必专指小子凡才弱而地卑者
 皆其类也故今庶民见官长虽老耄亦自称小的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磐大石也程曰石之安平者江河之滨所有石大则
 自有安平处○渐远于水进于干而益安矣以人事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8b 页
 言则位隔士庶有尊安之势矣○饮食衎衎言其饮
 食之自适也此句承上句鸿雁言非谓六二饮食也
 ○补注曰食君之食而不事其事那得衎衎而终吉
 也○或曰九三本义云鸿水鸟陆非所安也然则石
 岂其所安乎曰磐石水边之大石也鸿水鸟今往往
 见其群憩于此而安之何尝见长在水涯哉水涯只
 是自水中而经由水涯以进耳○进于干而益安只
 以磐言中溪谓得以俛而啄仰而四顾者恐非正意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9a 页
 此只是对干而言不用奇说○六二柔顺中正进以
 其渐而上有九五之应言二有是德进居于位而遭
 逄明主其象正如鸿之渐于磐而饮食衎衎矣○又
 曰进以其渐不必本柔顺中正言是趁卦言也此四
 字只是本文渐字与初之渐干三之渐陆四之渐木
 五之渐陵上之渐逵本都一类不是六二柔顺中正
 故独进以渐也然本义他爻皆不曰进以其渐独于
 此言者盖著其美也言有柔顺中正之德而进又是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09b 页
 渐进也○鸿渐于磐象进于位饮食衎衎象享其禄
 于磐衎衎皆安意也○六二柔顺中正进以其渐则
 非窃据高位者矣又上有九五之应则得君以展布
 其事功矣故为鸿渐于磐而饮食衎衎之象
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不素饱也非但解饮食之义乃是解出衎衎之意故
 曰得之以道则不为徒饱而处之安矣○不为徒饱
 然后处之安不然不能安也○必曰不素饱恐人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0a 页
 喻其不以道得之也二柔顺中正进以其渐而上有
 九五之应则是有才德循资格而为君所任用非薄
 功而厚享者也故曰得之以道则不为徒饱而处之
 安矣○使非有柔顺中正之德则是窃据高位非以
 道也使非以渐而进则又躐居要地亦非以道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禦寇
 陆非所安也陆是涂路鸿是水鸟鸿在陆何为哉若
 磐则水滨安平巨石鸿或有时憩焉○九三过刚不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0b 页
 中而无应有冥行失势之理故为鸿渐于陆夫征不
 复妇孕不育都须就过刚不中而无应上说来盖在
 丈夫过刚不中而无应为刚愎悍戾而不为人所与
 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故曰征不复无生道也在妇
 人过刚不中而无应为阴道偏胜而阳力不及阴阳
 有失其太和故虽孕而不成育也是皆凶也○或曰
 在妇人无应何以能孕曰只是阳力不及与阴不称
 便为非应矣若已既得中阳气又相应孕何至不育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1a 页
 ○利禦寇本义云然以其过刚也故利禦寇不及不
 中无应之义可见取象之法不拘
夫征不复离群丑也
 群类皆归而已独不归永离群类也明其无生理矣
 一说是为永离其亲族如父子兄弟之属皆群丑也
 不必言群类之归者然于群字终似未稳前说似长
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过刚不中而无应就是失生育之道处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1b 页
利用禦寇顺相保也
 顺谓与人同心协力本义曰以其过刚故利禦寇则
 此顺字正指过刚也何则非极刚不能与众同心戮
 力以致死有望风畏怯而先自溃者矣故象传曰利
 用禦寇顺相保也本义云以其过刚也故利禦寇○
 自禦寇言则三之刚乃所以为顺也○或说顺相保
 只是泛说禦寇道理不必粘爻说殊不然正使是泛
 说禦寇在顺相保亦必九三有合于顺相保者不容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2a 页
 全无所由也○一说周公系辞取其过刚孔子传象
 又惧其过刚故曰顺相保也言须是与众协力相保
 始得此说非也如此乃是爻辞外意矣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鸿不木栖传曰鸿趾连不能握枝故不木栖桷平柯
 也传云横平之柯○六四乘九三之刚在人事为以
 善弱之资而遇艰险之人或遇艰险之地或遇艰险
 之事也如此则不得所安矣鸿渐于木之象也然柔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2b 页
 顺而巽体是虽所遇不善而能巽顺以处之终无可
 虞又为鸿之得木中之桷而仅安者也故无咎谓之
 或得者赖有此而庶几可望之词也
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顺与巽要有别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妇五之妇也妇三岁不孕只是设象言五不得二为
 用以其隔于三四故也○陵高阜也论语注大阜曰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3a 页
 陵此云高者从九五居尊象也阜房缶切大陆曰阜
 广韵山无石曰阜又厚也○九五居尊鸿渐于陵也
 六二正应在下而为三四所隔妇三岁不孕也然二
 五正应三四终不能夺其正也故终莫之胜而其占
 吉○天下之事凡正理所在虽一时有所阻隔终必
 伸也盖天道好还不然便无天道了○本义曰其象
 如此又曰占者如是如此与如是若必求其说则凿
 矣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3b 页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胡氏程氏皆云陆当作逵谓云路也云路非云作路
 也虚空之中乃云气之所往来故曰云路云之路也
 故程云谓虚空之中耳尔雅九达谓之逵逵通达无
 阻蔽之义也○上九至高出乎人位之外是其迹超
 乎物表贤达之高致也○鸿渐于逵犹云凤凰翔于
 千仞之上○其羽可用为仪仪羽旄旌纛之饰也羽
 旄旌纛皆以羽饰故曰(云云/)非正指羽旄旗纛为仪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4a 页
 也羽旄只是一般旄头插羽故曰羽旄也○旌纛又
 是二物○胡氏程氏皆云陆当作逵不曰程子者与
 胡氏俱也仪是仪仗仪卫之仪此仪指羽以其羽为
 羽旄旌纛之饰也○本义云其羽毛可用以为仪饰
 自上九言无物可指实说出姑用爻辞羽毛字耳在
 人则为虽其实德不为世用人不得蒙其实德之惠
 然其清风高节犹足以廉顽而起懦为世标表也○
 此爻之辞大意谓上九虽不为世用而不为无用
易经蒙引 卷七上 第 114b 页
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本义云其志卓然岂可得而乱哉盖惟其不可乱故
 可则也○其志若或可乱安能可用为仪哉如夷齐
 如王蠋如龚胜都是甚等样刚肠甚等样根脚○不
 可乱也数字何其的确哉孟子曰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者是可乱也
 
 易经蒙引卷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