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六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a 页 WYG0029-01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六上
             明 蔡清 撰
 下经
(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说在肤见曰见险而止谓之蹇而自利西南以下则
 皆言所以处险之道也本义所谓见险者贵于能止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b 页 WYG0029-0181b.png
 此句在蹇字内取出其曰不可终于止者则所以起
 下文言必思所以处之也而处之之道则利往西南
 不利往东北见大人而后利贞而后吉只是相因说
 去不是见险者是一人处险者又是一人○或以利
 西南不利东北为贵于能止盖泥夲义不宜走险之
 句而失之不知既曰利西南便是向西南方去矣安
 在其为止且卦变阳进则往居五而得中阳进又安
 得为止不利东北亦不是令其止也是言不宜从东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a 页 WYG0029-0182a.png
 北进也其夲义云退则入于艮而不进者以艮位东
 北而其不进谓不得进也见险而能止者自不进也
 不宜走险者重在险字上该利西南不利东北两意
 也○见险而止乃为蹇不是见险便为蹇也○西南
 平易东北险阻盖通天下大势言之○辽东北地也
 昔唐太宗伐辽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布土作桥以
 渡士卒负土填堑太宗亦自分其尤重者亦可见其
 险阻○蜀西南也自古说蜀道难然其险处亦只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b 页 WYG0029-0182b.png
 蜀门若到其地则所谓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似乎果
 平易矣恐天下大势皆在圣人胸中占得此者不必
 拘于西南东北但险阻处便是东北平易处便是西
 南不可泥于地文王系辞亦仅取其大势有险阻平
 易之分耳○东北险阻又艮方也不可谓东与北西
 与南只是东北一隅西南一隅方与夲义又艮方也
 一句合○坤卦西南东北亦主此二隅言不然当云
 西南北东矣盖后天卦位坤西南之卦也东北则西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a 页 WYG0029-0182c.png
 南之反对也故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既曰东北
 险阻矣又曰又艮方也者直以卦变退则入于艮而
 不进故更着此句○夲义方在险中不宜走险是以
 理言利西南不利东北也又卦自小过而来(云云/)
 以卦变言利西南不利东北也○夲义当蹇之时必
 见大人然后可以济难又必守正然后得吉是以理
 言利见大人贞吉也○而卦之九五以下(云云/)又以
 卦体言利见大人贞吉也盖据理言夲是如此而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b 页 WYG0029-0182d.png
 中又自具有此义此法可通用以看六十四卦○退
 则入于艮而不进谓死杀了不进者不能进也盖陷
 入于险也○退字亦以艮言○必见大人然后可以
 济难有所依也又必守正然后得吉不然则不顺理
 而妄为求以出险适以益其险耳
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蹇难也险在前也说上坎见险而能止说下艮以见
 名卦之之义智矣哉总承上二句赞之也不可以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a 页 WYG0029-0183a.png
 在前也只带蹇难也读蹇难也是训其义险在前也
 见险而能止是申其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阳进而得中是进而得其所安也有平易之义故曰
 利西南
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亦以卦变言退入于艮艮位东北险阻之方也入于
 艮则陷于险矣故其道穷而不利道字不可指为道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b 页 WYG0029-0183b.png
 路
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当蹇之时非得所依未易济也夲卦体言或疑其非
 以卦体释卦辞曰需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夲义亦云
 以卦体及两象释卦辞则此亦不宜泛说须依夲义
 做夲卦体以释之云利见大人者盖以卦体观之九
 五刚健中正大人也往而依之则蹇可济而有功矣
 不然本义所谓卦之九五刚健中正有犬人之象者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a 页 WYG0029-0183c.png
 岂虚设乎而彖传上下三句之义皆有所本此独无
 所本而泛释之乎
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卦体自二以上皆当位所以为贞吉夫惟贞吉则邦
 可以正之矣此犹所谓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之皆
 从大处置议论○或谓正邦正是吉处恐非也盖释
 贞吉之义已在当位二字上了岂可谓以当位释贞
 正邦释吉如此则卦辞专为有国者设欤且若拘说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b 页 WYG0029-0183d.png
 是有国者事则利见大人又何用了如中孚顺而巽
 孚乃化邦也岂必皆释吉义盖极其功效之大言之
 耳
蹇之时用大矣哉
 承上言必往西南不往东北又必见大人又必得正
 然后为得处蹇之道而蹇庶乎其有济此蹇之时用
 所以为大也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a 页 WYG0029-0184a.png
 山夲峻阻上复有水难以进步蹇之象也反身修德
 济蹇之道也反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修德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是将见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蹇其有不济乎盖行有不得处便是蹇反身修德义
 相连
初六往蹇来誉
 夫蹇者见险而止之义故曰见险者贵于能止必度
 其时之可进而后进如五与上是也不然必其义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b 页 WYG0029-0184b.png
 不容止而后不止如六二是也其馀诸爻则皆以止
 为利○初六爻辞只是以蹇之时论不必拘于卦体
 本义全无一字及爻体有以也○往蹇来誉不往便
 是来也所谓见险而能止智矣哉便是誉意思○或
 说初六一爻初则难日方长既非济蹇之时位居于
 下又无济蹇之资况阴柔质弱又无济蹇之才故周
 公(云云/)愚谓不然此爻纵是初九而上又有应援终
 亦不宜往且九三非阳乎况在艮之极亦曰往蹇则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a 页 WYG0029-0184c.png
 是以蹇之时言无疑矣学易者要须识得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六二柔顺中正是个精忠尽节之臣正应在上而在
 险中君在难也君臣之义休戚共之故六二不避万
 死一生之难以求济之是为王臣之蹇而又蹇者也
 而其所以蹇而又蹇者则初非以其身之故也○六
 二所谓以身徇国者也圣人系之辞曰王臣蹇蹇可
 矣而又曰匪躬之故呜呼忠臣义士之心于是乎白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b 页 WYG0029-0184d.png
 矣○不言吉凶圣人此意尤妙说见本义又有直言
 其凶而又以为无咎者大过上六是也
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言王臣之蹇蹇其济不济未可知纵是不济亦终无
 可尤也此即大过上六之凶无咎
九三往蹇来反
 九三当蹇既与初六无异而又不在王臣之位所谓
 无官守言责而进退绰绰者但遭时之扰乱耳故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a 页 WYG0029-0185a.png
 公系辞云往则蹇惟当来反以就二阴反就二阴得
 所安矣○二阴兼初与二言非专指二也观下文连
 于九三字面可见○三之反就二阴而得其所安者
 盖以下二阴乐得九三之阳而与之相依此三之所
 以得其所安也若无二阴可就或二阴不乐得之则
 何以为安故象传曰内喜之也明其来反之得所安
 也象传此句诚不虚下夲义得其所安之句实凭此
六四往蹇来连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b 页 WYG0029-0185b.png
 四之时方蹇且才弱自往则蹇矣下有九三之刚惟
 连之以共济可也故象传曰当位实也正指九三来
 连与来反不同来连将以进也来反只是退此又上
 下体之别不可不知○一说四与初三爻义又略不
 同者盖初三在险之外故但曰来誉来反而已非必
 期于济也四则入于险矣故为四谋又当如此此说
 不如以上下体论
九五大蹇朋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a 页 WYG0029-0185c.png
 夫他爻之蹇只是蹇耳九五君位其蹇也国家治乱
 所关宗社存亡所系又非他人蹇之比故为大蹇谓
 非常之蹇也然以其居尊位而有刚健中正之德足
 以致天下之贤俊故必有朋来而助之者将见智者
 献其谋勇者效其力而蹇之济也不难矣不言吉者
 犹未离乎蹇也但能致朋来则终无不可济者观象
 玩辞吉意亦可会矣○此以象言占者有是德则有
 是助矣○贤也而谓之朋盖以其同心同德而云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b 页 WYG0029-0185d.png
 上曰大蹇下曰朋来明大蹇之非朋决不可济也此
 又圣人之精意
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中节指五言不曰中行曰中正又不曰道曰德而独
 曰节者以在蹇中言也如刘先主当猖獗之时信义
 著于四海是其中节也故士从之如云是亦朋来也
 ○中节毕竟只是中德但以在蹇而易其名耳如同
 人之五则曰中直临之知临则曰行中盖圣笔如化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a 页 WYG0029-0186a.png
 工之因物赋形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上六已在卦极蹇之极似可济矣而乃益以蹇者何
 欤愚意恐是亦以才弱之故故令来就九五如六四
 则令来就九三阴必附阳也○以其才之弱而当夫
 蹇之极若使自往益以蹇耳今夲义不然云已在卦
 极往无所之故往蹇愚窃疑焉如果以往无所之而
 益蹇则初与三不在卦极往有所之而亦以蹇何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b 页 WYG0029-0186b.png
 是尚可疑○夫来硕是就此爻言利见大人是以占
 者言即是来硕意象传曰志在内也曰以从贵也意
 亦如此○又曰利见大人观本义上云来就九五与
 之济蹇则有硕大之功则既入九五于来硕句内矣
 今又云大人指九五晓占者宜如是也乃又以九五
 入于此句何欤盖上言九五自本爻言承往蹇而云
 也是正名正位的下言指九五是谓占者则利见此
 九五之大人也故曰即是来硕意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a 页 WYG0029-0186c.png
往蹇来硕志在内也
 谓来就九五也夲义亦凭此一句释爻辞
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以所以也不必做推本说如比卦外比于贤以从上
 也以字亦说不得推本推本说者曰所谓利见大人
 者以上六下就九五为从贵故晓占者以利见大人
 也所以程传曰所以云从贵恐人不知大人为指五
 也愚谓志在内也一句正是恐人不知其为来就九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b 页 WYG0029-0186d.png
 五也此曰以从贵也只是申解见大人之义云从贵
 人所为耳如讼六三之食旧德从上吉也谓随人则
 吉明自主事必无成功也意略相似○通观蹇卦六
 爻除二外皆不宜往除上外皆不言吉盖圣人尚消
 息盈虚天行也但又自觉有个时义如此初最在下
 不可往也三四非蹇主正应未往可也六二却是正
 应义同休戚也故死生以之而吉凶非所论至为九
 五谋则又在收用贤俊延揽英雄以夷大难而九五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a 页 WYG0029-0187a.png
 之德亦自能如此故圣人从而发之以示人至于上
 六蹇极有可济之理然据其才则未能以自济也故
 又教以下就九五云丈夫不幸而生蹇时此一卦及
 六爻之义足以应用矣
(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如刚柔始交而难生则为屯刚为柔所掩则为困见
 险而止则为蹇阳陷阴中则为习坎惟此卦居险能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b 页 WYG0029-0187b.png
 动则非惟不陷于险而又能出乎险之外矣故为解
 如屯卦动乎险中犹且得大亨而况动乎险之外者
 哉○本义难之既解利于平易安静不欲久为烦扰
 盖难之既解正否极泰来之初正当培养生理于凋
 瘁之馀保全元气于方复之日故利在平易安静不
 欲久为烦扰平易指西南安静指无所往其来复吉
 不欲久为烦扰指有攸往夙吉○或以不欲久为烦
 扰一句总收上文二项安静二字兼包到夙吉而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3a 页 WYG0029-0187c.png
 易亦见是不烦扰此说似乎可通但不欲久为烦扰
 数字于来复二字终有碍且本义又曰利于西南平
 易之地若无所往则宜来复其所而安静若尚有所
 往则宜早往早复不可久为烦扰也然则或者之谈
 亦不待辨而自破矣○卦自升来三往居四入于坤
 体坤位西南平易之方也彖传曰利西南往得众也
 明三入坤体得地也不可以得众为西南得朋之意
 只是坤为众故如此立言明其入坤体耳若认作得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3b 页 WYG0029-0187d.png
 朋之意反为悖于平易之义矣○利西南但居易而
 不行险皆是○二居其所而又能得中亦以卦变言
 若非以卦变言三往居四入于坤体则亦不见得二
 居其所而又得中矣是言二之居其所而得中正因
 三往居四入于坤体而得也故皆为卦变○二居其
 所而又得中是即其所安之意故以释无所往其来
 复吉有攸往夙吉之义○本义若无所往则宜来复
 其所而安静既无所往又何有于来复或说前日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4a 页 WYG0029-0188a.png
 难而不得安其所今难解矣始得安于其所是谓来
 复也愚以为据往蹇来誉例则但不能往即为来况
 复字尤为稳当○有攸往无所往只是泛说难后安
 得全无所事故(云云/)○有攸往夙吉或谓尚有所往
 是言难犹有未尽解者若果难犹有未尽解则恐由
 不得我早往早复早往固然矣欲早复得乎盖欲早
 复则不免于留衅而养乱若不早复则又不免于久
 为烦扰此可见有所往无所往俱为难既解之后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4b 页 WYG0029-0188b.png
 从泛说为长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盖九二得中审于时宜故能早往早复而有功○往
 有功之往即有攸往之往○上曰无所往下曰有攸
 往岂异义哉文从字顺而已近来学者多于字异义
 同不当求异义处乃凿而为之说若此等处亦将为
 之说以为有异义乎可以破其惑矣又如乾大象曰
 天行健则坤当曰地势顺坤曰地势坤则乾当曰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5a 页 WYG0029-0188c.png
 行乾而圣人固自不拘也学者亦将以为有意乎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天地之气向也郁结不舒今以解散于是雷雨作焉
 雷以动之雨以润之然后百果草木从而甲拆矣○
 甲者萌芽初发之时也皆有所包含而未拆也拆则
 自甲而畅矣甲折二字平看不可谓甲者拆○天地
 解自是天地解雷雨作自是雷雨作不可谓雷雨作
 即是天地之解处如大象专言雷雨作则可用此说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5b 页 WYG0029-0188d.png
 然亦是于雷雨之作而见得天地之解要之雷雨作
 还自天地解而来也○谓之天地解者穷冬之时天
 地闭塞至是而解则雷雨作(云云/)盖解者难之舒也
 若无难亦无由有解
解之时义大矣哉
 夫天地一解而雷雨以作百果草木皆甲拆其功用
 之大有如此然则解之时不既大矣哉谓天地之所
 以成化工者亦此解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6a 页 WYG0029-0189a.png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雷雨作者天地所以解万物之屯赦过宥罪者君子
 所以解万民之难○赦过宥罪者仁也然过则赦之
 有罪者则惟宥之而不赦是又裁之以义也
初六无咎
 愚意初六以柔在下则能安静而不生事以自扰上
 有正应则不孤立而有所仗以为安何咎之有盖是
 时难既解矣隆山中溪之说意微有滞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6b 页 WYG0029-0189b.png
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四刚初柔二者相为用也即本义以柔在下上有正
 应两句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本义云亦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者亦字不可便
 以此为定说象传今人多以命题看来未可总为此
 爻取象之意未详也更谁作主张得○贞吉二字是
 占田获三狐得黄矢自是二之贞也本义云能守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7a 页 WYG0029-0189c.png
 正则无不吉矣无不吉者谓卜田固吉去邪媚得中
 直亦吉且凡事得正皆吉犹晋六二所谓凡以阴居
 尊者皆其类也之意○一说本义此爻取象之意未
 详谓但三狐之象未详耳非也得黄矢独非象乎更
 详之○夲义或曰卦凡四阴除六五君位馀三阴即
 三狐之象此亦已明白如何乃以为取象之意未详
 曰为除六五君位在易中诸爻取象无此例也○如
 师卦以上下五阴顺从九二为众之象固不除六五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7b 页 WYG0029-0189d.png
 君位比云不宁方来上下应也亦不除六五君位泰
 六四言三阴翩然下复临初九九二之遍临四阴五
 皆在其中但主此爻立象虽其为君位有不暇顾也
 今九二取三狐象乃独除五似未必然矣然众说惟
 此说最近盖于狐字有体贴仅有此一段未安故先
 言未详而继收入此说云○看来此爻既以获狐拟
 象当除君位不然是南狩矣大抵此爻为卜田之吉
 占亦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此爻若取三阴为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8a 页 WYG0029-0190a.png
 狐象则惟于去邪媚得中直之意为切何以为卜田
 之吉占耶曰尝观文献通考田猎门所载经传有云
 禽兽多则伤五谷因习兵事又不空设故因以捕禽
 兽实为田除害也以故名之曰田如此则见得三狐
 之义亦不虚矣○得黄矢于田猎上难说只是取中
 正之义不然田猎之矢岂有黄者耶○一说就田上
 说得黄矢是不费馀矢也矢不空放之意不失便是
 得也○邪媚之象固就三阴取中直之象则又于何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8b 页 WYG0029-0190b.png
 而取以为取诸九二邪九二刚中是夲身中道故能
 得夫人之中直者邪媚在人则中直亦在人也中正
 果何所属耶大抵正邪不两容彼此不并用用邪媚
 者必失中直欲得中直必去邪媚此亦解而拇朋至
 斯孚之理必然者也
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得中道不可作得中直说得中道在去邪媚而得中
 直之前下文所谓守其正者也能守其正然后邪媚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9a 页 WYG0029-0190c.png
 可去中直可得是谓吉若以得中道为得中直则获
 三狐偏失了此是据夲义亦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
 象一端议论要之不可为定说也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
 六三阴柔不中正无才无德而居下之上此为窃据
 高位终必失之者也故其象负且乘致寇至○程传
 曰三阴柔小人宜在下而反处下之上犹小人宜负
 而反乘当致寇夺也○负且乘当依程传说词理方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9b 页 WYG0029-0190d.png
 顺若泥于且字则为背负物而身乘车岂成个事理
 ○临川吴氏曰负者小人之事六小人之才也乘者
 君子之器三君子之位也此说最明○夲义云贞吝
 虽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夫负且乘者安有以正得之
 之理曰世间固自有此等无望之福者然非意之得
 有道者之所忧也所谓安知其不为祸也如刘盆子
 在赤眉军中为人牧牛脱洗汗衣樊崇以其为汉宗
 室召使探扎得上将军字遂帅众拜称臣盆子时畏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0a 页 WYG0029-0191a.png
 恐欲啼可谓负且乘矣岂其出于诈力所能得者哉
 是固以正得之也然终不免为宜阳之降虏向非光
 武首领且不完矣又如汉文帝梦登天未得上有一
 黄头郎从后推之遂上顾见其衣后穿及觉而之渐
 台见邓通形貌与梦中所见如一且衣后又穿即贵
 幸之擢为太中大夫赐以铜山此亦非盗而得之者
 也然景帝时不免下吏籍家卒至饿死如此古今盖
 屡屡有焉圣人之言万世不可易也自君子谋之则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0b 页 WYG0029-0191b.png
 惟避而去之为可免耳又凡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
 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若汉之田千秋唐之郑綮
 今人亦多以为负乘是未考二公之实也千秋虽偶
 以片言入相然为人质厚有智居位自称反愈于前
 后数公郑公虽自为歇后郑五作相时事可知然宦
 业数著且固辞相位不得然后受之既相后无复故
 态至三月知时事不可为竟以疾乞骸则又是知避
 而去之者况千秋自其片言悟主时敢言人所不能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1a 页 WYG0029-0191c.png
 言此亦自有过人之奇矣郑公歇后原非碌碌自其
 筮仕为庐州时尝檄黄巢巢不敢犯州矣且彼负且
 乘者岂能知避去邪
负且乘亦可丑也
 夫负且乘者不自知其丑也所谓虽得市童怜还为
 识者鄙
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咎其不知避而去之故不免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1b 页 WYG0029-0191d.png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初与四皆不得其位而相应胥失之也然四阳终是
 善类而阴非其类也道不同是初固所当解而四亦
 庶几其能解之者故勉之曰若能解去了初则吾善
 类不招而集矣○谓之朋至斯孚则知四始与初应
 时盖内有不相孚者矣故至于解亦由类不同固也
 ○使四不能决去其不正之应吾见知几君子必避
 矰缴而去之矣故佞者在朝则贤者在野佞者在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2a 页 WYG0029-0192a.png
 则贤者在朝○解而拇而尔也与中庸抑而强欤而
 字同○朋同类也盖四阳初阴其类不同故不同类
 者既解则同类者自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介疾
 有喜君子所履○夲义云若能解而去之此若能字
 与晋六五夲义所谓又能一切去其计功谋利之心
 者类皆是就占者之辞亦与下六五同必解而去之
 则吉也
解而拇未当位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2b 页 WYG0029-0192b.png
 未当位兼初与四言所谓皆不得其位而相应者也
 故在四之阳当解初之阴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君子有解自解也所解者在夲身故孚于小人○卦
 凡四阴阴小人也而六五独当君位乃与三阴同类
 惟其与三阴同类则未免与小人共事与小人共事
 其害可胜言哉圣人以是开其迁善之门曰君子必
 有解乃吉也解谓解去小人然五实阴类而乃责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3a 页 WYG0029-0192c.png
 以解去其类因未必其果能否也故继之曰此惟验
 之于小人之退未退耳盖君子有解则小人必退小
 人未退则君子未尝有解也只因其未必能解故如
 此立言耳此君子盖指占者与九四俱是教占者之
 辞九四亦未必其果能解其拇否也故夲义云若能
 解而去之则君子之朋至而相信也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君子维有解吉以小人退为吉也○六五夲与三阴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3b 页 WYG0029-0192d.png
 同类圣人直以其君位而不甘舍其从阴故为之变
 计如此○一说六五虽居君位实夲与三阴同其类
 故凡其立心造行实有乖于正道者必解而去之乃
 吉也然未必其果能也当于小人之退否验之何也
 天地之间物各从其类五果能自解则夫谗谄面谀
 逢恶欺公之徒决在所不容矣不然未见其能解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愚意上六以一阴居卦之上隼之在高墉之上也占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4a 页 WYG0029-0193a.png
 遇此者解而去之斯利矣所谓公犹乾九三之君子
 随上六之王皆指占者但此说与程传及诸儒之说
 俱不同亦未敢自信其为然也姑私记之于此○必
 曰公者以上六是在位之奸权去之者亦必是得位
 而有权力之人故称公且如王用享于帝之类非王
 安得享帝看来不可依程传如困六三夲义亦云系
 辞备矣然却云石指四蒺藜指二(云云/)今不曰隼指
 三而诸家果何所据乃取外爻为隼耶○公用射隼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4b 页 WYG0029-0193b.png
 于高墉之上获之为一句夫奸权既去则善类获安
 朝廷清明元元有庆矣故无不利○六五言君人之
 解小人也上六言大臣之解小人也○小人乱国故
 谓之悖
(兑下/艮上)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夲义谓卦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则彖
 传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也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5a 页 WYG0029-0193c.png
 则象传山下有泽损也○下卦上画之阳如何在所
 损上卦上画之阴如何在所益曰此以下卦夲乾上
 卦夲坤而看得是如此○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
 奉君之象皆所以为损也盖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民
 固损矣君亦安得益乎是上下俱损也故以损名卦
 剥民奉君之义只可用之卦名其卦辞有孚元吉无
 咎可贞利有攸往只承损字而泛说言损所当损人
 人皆可用不专指上之损下也益卦利有攸往利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5b 页 WYG0029-0193d.png
 大川亦然岂专为益下之事乎○剥民奉君之象人
 但知其损下益上而不知其上下俱损也故有孚元
 吉以下须用泛说不复专指损下言有孚损所当损
 也不妄损也不妄之谓孚谓之损下便是惟正之供
 之外者○云峰曰捐夲拂人情之事也损下未必大
 善而吉未卜无过未必可固守未必可有往惟损所
 当损于理可行而下信之则其占如此耳此说甚善
 但以有孚为下信之恐未安盖损所当损便是诚实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6a 页 WYG0029-0194a.png
 而不妄便是有孚如需之有孚习坎之有孚益卦六
 三之有孚中行之类有孚皆自我而言不必皆以人
 信之为义也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享谓祭享也主程传大抵损之时所当损者多矣而
 此专以祭享为言者盖古人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则祭享宜不可损矣今言二簋可用享享犹可损则
 其他无不在所损矣此圣人举重以见轻之意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6b 页 WYG0029-0194b.png
 此亦承上文而言言损下非得已也既不得已而损
 下须用俭用始得若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其取
 于下也既不得已其用于上也又得已而不已则非
 惟下损而上亦将自损矣此圣人之所惧也故为之
 律令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一说言人人皆可用
 之占不必专指上人说故曰二簋应有时只是当损
 之时其义当然不必拘于不得已而损下则当俭于
 用也上条之说亦好听耳未必其本旨也○或曰享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7a 页 WYG0029-0194c.png
 字是不专指祭享鼎彖传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
 亨以养圣贤则燕享亦在所当丰者今考程传只言
 祭享恐未尽欤依此说是欲兼祭享然恐圣人下字
 时未卜一字含两义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只依程
 传作祭享亦罢本义又不别训盖亦从之矣○有孚
 至二簋可用享元不断其以利往处断者今本也或
 曰有孚至利往以损下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以自
 损言因下损故亦当自损也○有孚以下云峰亦是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7b 页 WYG0029-0194d.png
 以损下言
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盖损下益上利归于上也故曰其道上行下损则上
 不能以独益矣卦所以为损也○损而有孚元吉无
 咎可贞利有攸往只添一而字而义自昭昭矣圣笔也
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一说圣人又恐人泥二簋用享之辞而失之固也故
 于此解之云二簋之用应有其时惟损之时为然而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8a 页 WYG0029-0195a.png
 非可以为常法也亦所以发文王之意也又云且以
 卦言之大凡刚非必在所损柔非必在所益也损刚
 益柔亦有其时耳然有损必有益损者必虚益者必
 盈而凡损也益也盈也虚也要皆与时偕行耳然则
 二簋之用亦时焉而已矣使非其时享其可损乎○
 云峰曰损于时之一字凡三言之然则不当损之时
 而损可乎哉此卦特二簋之用有时以卦画推之损
 刚益柔有时以天下之理推之凡损益盈虚皆有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8b 页 WYG0029-0195b.png
 也按诸说惟此说为长损刚益柔作二项损益盈虚
 作四项○损益者盈虚之未定盈虚者损益之已成
 ○损刚益柔有时物无两盛刚既损则柔自益故损
 之传兼言益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天下之理不一而
 随于时则一故因损而并及之○本义云时谓当损
 之时此只解二簋应有时之时不兼解下二时字下
 二时字一是兼损刚益柔一是兼损益盈虚凡三时
 字而本义独解上一时字似可疑也曰凡解者解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9a 页 WYG0029-0195c.png
 未明之义耳如下两时字本文自明焉用解也如孟
 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
 也凡二时字集注亦是解上一时字曰时谓耕种之
 时亦不复别解下时字损刚益柔有时参义曰天下
 之理刚者常过柔者常不及凡损过益不及者皆损
 刚以益柔也此亦一说未知是否耳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山下有泽只是气通上润有损下益上之义与前本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29b 页 WYG0029-0195d.png
 义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同意程传谓气通上润
 与深下以增高皆损下之象又是取两个象恐夫子
 只是一个意且所谓深下是已所谓增高则未见得
 是增山之高处朱子小注谓惩忿象山窒欲象泽亦
 非正意此是所谓纵横说来都合处盖惩忿窒欲四
 字只在损字上来不在山泽字来也观本义云君子
 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则无山泽之意决矣此亦
 损所当损者也自吾身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0a 页 WYG0029-0196a.png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已事遄往舍己为人也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也于义
 得矣故曰无咎然居下而益上下之力有限而上之
 需无穷故又曰酌损之非吝也必如是而后可长必
 如是而后两得之也
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本义所谓上应六四也不然不知其所谓遄往者何
 人也一说如诸葛亮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者也而乃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0b 页 WYG0029-0196b.png
 为先主驰驱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私家也不别
 治生以长尺寸可谓已事遄往矣向非己感于先主
 三顾之礼鱼水之欢何以如此此说是谓由于尚合
 志也义略异矣以上说为正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九二志在自守不肯妄进宜若无益于上矣然由是
 而启夫时君尊德乐道之心士习可正风俗可厚则
 其为益于上也不少如不顾廉隅而苟于进焉徒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1a 页 WYG0029-0196c.png
 以滋君心之骄慢而长士习之奔竞非惟损已抑且
 无益于上矣故桐江一丝扶汉九鼎节义之有益于
 人国也固如此○一说不可专就隐逸之士言如在
 朝有守正骨鲠之臣如汉汲黯魏高允之徒是已汲
 黯以秉直不苟容至使武帝内严惮而疏之然有臣
 如此实足以禁制上心使有所畏所谓入则法家弼
 士者又淮南王谋反差等朝臣所谓独畏黯不敢发
 所谓汲黯在朝淮南寝谋者其益于上何如哉魏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1b 页 WYG0029-0196d.png
 谓群臣曰汝等在朕左右未尝有一言规正惟伺朕
 喜悦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三公高允佐国家数
 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耳以此观之短于守者乃
 爵位日进而廉介日持者乃数十年不徙官信乎二
 之志在自守不肯妄进矣然以魏主为益不少之言
 则其所以益于上者又何如哉此亦一说也看来九
 二不是幽人后说更长且云不肯妄进非不进而遁
 世者也○一说以占辞征凶照看只以隐逸之士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2a 页 WYG0029-0197a.png
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或说九二刚中是其本心也志在自守不肯妄进是
 其贞也看来不然九二只是一个刚中在此爻则为
 自守而不妄进在师九二则为恩威并行在蒙九二
 则为能发人之蒙而有节不必以贞字为在中之外
 如云以中也中以行正也则是有别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下卦本乾乾三阳也上卦本坤坤三阴也如此则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2b 页 WYG0029-0197b.png
 谓三则杂而乱不得为两相与矣惟乾之一阳上往
 坤之一阴下来则初与二两相与四与五两相与三
 与上两相与而各得以致一矣然初二四五以相比
 而相与者也三之与上相应而相与者也相比者各
 居其所相应者一往一来○或泥本义谓一人行则
 得其友只是三与上两相与而已非也只以本义下
 文及象传之言味之则可见矣盖必三与上得其友
 然后初与二四与五乃皆得以两而致一不然下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3a 页 WYG0029-0197c.png
 爻皆乾上三爻皆坤各不成偶矣○凡以两致一者
 皆一阴一阳也程传谓初二为阳四五为阴盖皆据
 爻之九六言恐非周公之意若初九六二则初九阳
 六二阴若二爻皆九则以位分初阳而二阴也四五
 放此系辞传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万物
 化生盖其本旨也程传谓初二二阳四五二阴同德
 相比愚谓若论同德相比虽十百其人不为害何谓
 三则杂而乱乎周公此辞盖专指两相与而不容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3b 页 WYG0029-0197d.png
 三焉者也世间事自有此一等○一说九官十二牧
 之于舜十乱之于武王七十子之于孔子亦是一君
 一臣两相与一师一弟两相与盖凡九官十乱只是
 一样臣合七十子只是一般弟子况一君二民君子
 之道也此说虽巧恐非正意○爻辞但曰三人行则
 损一人便见初二两相与矣又曰一人行则得其友
 便是说三与上两相与而四五两相与之意亦不待
 言而见矣本义只据本文解而意自备若说只是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4a 页 WYG0029-0198a.png
 上相与向使九不上而为上六不下而为三以九三
 应上六亦未尝不为两相与而周公又何必云三人
 行则损一人邪分明是说六爻两而相与耳
一人行三则疑也
 程传云三则疑所与矣疑盖不专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六四阴柔不立是其疾也以初九之阳刚益己而损
 其疾以友辅仁从善克己之道也惟速则善学如不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4b 页 WYG0029-0198b.png
 及过则勿惮改之意也能如是虽柔必强矣故往则
 有喜而无咎若徐徐为之终不足以有瘳矣此与君
 子终日乾乾不远复之类皆切学者○初九之阳刚
 初九之善也损其阴柔之疾损己之不善也程传曰
 学问之道无他知其不善则速改之以从善而已六
 四下仁以修身者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本义两龟为朋当作两贝为朋盖误也今大全作两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5a 页 WYG0029-0198c.png
 龟古易古板本义亦作两龟竟不可晓○两贝为朋
 者贝为甲虫也古者以贝为货朋直二百一十六龟
 十朋直二千一百六十也龟宝物也十朋之龟大宝
 也本义或以此益之此即十朋之龟也盖从象上说
 明其为益之大耳而非所谓大宝曰位之意也○一
 说元龟有国之大宝此天子所有者又有公龟有侯
 龟有子龟贝元龟是以天子言然朱子本义初无此
 意只是以为贵重之物或以此益之为莫大之益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5b 页 WYG0029-0198d.png
 如云重赠相似取象之辞也称名小取类大也盖六
 五已是居天子之位者其云受天下之益只如云四
 国万方任土作贡梯山航海而来庭者耳所以然者
 以其有柔顺虚中之德以居尊位履帝位而不疚天
 下戴之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若必以舜禹讴歌狱讼
 之来归汤武云霓壶浆之来迎为五今日之益则是
 方受天下之归而践天子之位者然则益之六二在
 下而受上之益亦云益之十朋之龟岂是亦为天子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6a 页 WYG0029-0199a.png
 耶大宝之说于是乎可定矣○弗克违谓众心恳切
 虽欲辞之而不得也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即天之所助者顺也之意○天视听自我民视听六
 五为人所益即为天所益也此与大有上九同以其
 柔顺虚中之德同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上九弗损益之虚说惠而不费也为人上者能如是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6b 页 WYG0029-0199b.png
 则可以免责矣故曰无咎贞者指言其所以益下之
 道也如制其田里教之树畜之类非必人人而衣食
 之也此正道也故得吉而利有所往得臣无家近者
 悦远者来也○必以正则吉盖亦必以正方能得惠
 而不费亦必如是然后能得臣无家不然求人人而
 济之日亦不足矣规模小故也故往往但能霸而不
 王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
 者此所谓王者也乐天者保天下为其自然也○又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7a 页 WYG0029-0199c.png
 按本义云上九当损下益上之时居卦之上受益之
 极而欲自损以益人也味此则是始以其不足而损
 下终以其有馀而欲自损以益下前说以制田里教
 树畜为言者不切矣求其义类正如汉文帝承高惠
 丰积之厚而屡下赐民田租之诏是也此固所谓贞
 也所谓惠而不费也
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其道大行无一夫不被其泽者君子乐之故云大得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7b 页 WYG0029-0199d.png
 志也○玩大得志之辞足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
 本心而或抱道以自娱终其身而不及一施者有非
 其得已者也试观一经之中如曰由颐厉吉大有庆
 也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曰惠我德大得志也如此之
 类不一而足圣人皆喜谈而乐道之意自见矣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8a 页 WYG0029-0200a.png
 损益二卦之得名圣人本自二卦相反对看出来缘
 当时朱子偶不曾说出今学者只知凭注脚所有者
 于损则曰下卦本乾上卦本坤今损下卦上画之阳
 益上卦上画之阴于益则曰上本乾也下本坤也今
 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画之阴而已不知凭何
 处考得损下卦本乾上卦本坤益下卦本坤上卦本
 乾也盖圣人本是以损益二卦之画相反对看得一
 则下体损一阳以益诸上体一则上体损一阳以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8b 页 WYG0029-0200b.png
 诸下体损下益上者损之道损上益下者益之道因
 卦画上下损益之际而见得益本上乾而下坤损本
 下乾而上坤耳要非如卦变之论所自来也此以卦
 体言也本义只作卦体看便自有定见矣○损下益
 上剥民奉君之象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损道也故为
 损损上益下人君自损已以益民之象民富则君不
 能独贫益道也故为益不可以损专为损下益专为
 益下损则上下通一损益则上下通一益也要知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9a 页 WYG0029-0200c.png
 于上者为多○观彖传曰民悦无疆曰其道大光则
 此亦可见损己益下而自有其益矣○彖传二句总
 见是上不见益而自有其益此卦所以名益也○利
 有攸往泛言凡事皆利也利涉大川专言涉川一事
 之利也○卦之九五六二皆得中正夫大中之道何
 行不得建侯行师可也朝觐仕进可也享祀婚媾可
 也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不至于失己以之为人则爱
 而公不至于失人思若启之行若翼之何往不利故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39b 页 WYG0029-0200d.png
 为泛言凡事皆利也○下震上巽皆木之象震为木
 者五行之木也盖后天之卦震为东方东方属木故
 震为木象也巽为木者八卦之木也盖巽之德为入
 物之善入者莫如木根到九泉以柔而刚故巽为木
 象也○朱子曰某见一朋友说有八卦之金木水火
 土有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如乾为金易卦之金也兑
 为金五行之金也五行取四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0a 页 WYG0029-0201a.png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0b 页 WYG0029-0201b.png
 
 或谓利涉利往皆益之事非也损卦辞专以理言当
 承损字说益卦辞取诸卦体卦象则不必牵制于益
 字易不可为典要知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亦不必承大畜言也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下二句申上二句皆卦体之义也盖上能自损以益
 下则下之受其益者感其惠而说无疆矣且上之所以
 益下者实自上而究于下故又曰自上下下也自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1a 页 WYG0029-0201c.png
 下下则所谓膏泽下于民矣不亦大光乎富贵之资
 当使在下俭薄之用当使在上损上益下亦理之宜
 也故圣人以为训○夫莫尊于上不以尊而自奉莫
 卑于下必于下而加厚于已虽小贬于道则大光矣
 ○一说当如大学所谓财散而身尊散财以得民者
 乃为道之大光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
 益字指益卦言益卦之德为动而巽夫动而卑巽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1b 页 WYG0029-0201d.png
 入之则书所谓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易所谓
 礼卑而业广者也其进容可量乎○巽入也一训顺
 谓顺以入之也与坤之顺不同说卦传序八卦之德
 云巽入也不曰顺也可见入为正义入则无不顺者
 不顺亦不能入矣或以卑言亦如之○此两句以人
 事之益言分明是说德业盖就卦德上说益安得不
 以为德业更看日进字可见○无疆莫为之限也○
 顺字解巽字不尽依理而做又做得潜心恳到方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2a 页 WYG0029-0202a.png
 巽也程传只说顺然孔子不曰顺而每仍卦名曰巽
 是必巽字与顺字有辨矣详之大传曰巽入也又曰
 巽德之制也又曰巽称而隐未尝只以顺字当他○
 动而巽顺以处之必上合天理下当人心而后已如
 是德之日进也可量哉众善以之而集全德以之而
 备矣人道之益信未有过于此者○益动而巽虽词
 有轻重然不可全轻了动字若止而巽则不成益矣
 可见动字亦要明白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2b 页 WYG0029-0202b.png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上卦本乾下卦本坤今损上卦初画之阳益下卦初
 画之阴阳自上而下天之施也交下卦初画之阴以
 易上卦初画之阳阴自下而上地之生也故曰亦上
 文卦体之义○天施以气言地生以形言○天施地
 生举万物而并育之其益无方也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旧说只总上二句意以为本义云又以此极言赞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3a 页 WYG0029-0202c.png
 之大此字是指上二句谓动而巽日进无疆人事之
 益也然其所谓动而巽者动不妄动时乎动而动也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者天地之益也然天之施者时
 乎施而施也地之生者时乎生而生也天地人事俱
 说尽子故下文只申赞之此说未当○又一说时者
 行而不已者也益动而巽其益也无时而已故曰无
 疆天施地生其益也亦无时而已故曰无方可见是
 与时偕行此说于时字尤为牵强与他处时字绝不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3b 页 WYG0029-0202d.png
 同矣安可从也○且其谓动而巽天施地生皆与时
 行犹可也谓凡益之道止于动而巽天施地生则终
 不可盖本义此字是通指此一条言而非专指凡益
 之道与时偕行之一句言也为益动而巽天施地生
 二句犹未足以尽益之道故更用末句以尽其馀正
 如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之下又更用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之例彼动而巽只是人事之益天施地生只是天地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4a 页 WYG0029-0203a.png
 之益天地间更有许多物事在此卦卦德卦体所不
 能该者则犹有未及也故继之曰凡益之道与时偕
 行○今学者只泥本义文势而误以此字为指上二
 句亦犹大学诚意章富润屋一条章句云故又言此
 以结之学者亦往往误泥章句文势以为是专指故
 君子必诚其意一句不知皆是通指本文全条而言
 也其所以误者为是将又以此极言赞益之大与故
 又言此以结之两句皆粘连上文看也不知此二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4b 页 WYG0029-0203b.png
 俱不当以粘连上文看且此处凡字当泥而又不泥
 何也盖只从注脚上生意不知于经文上体认○凡
 益之道与时偕行本意盖谓凡其时之当益无有不
 益者也如动而能巽时当得益也则日进无疆矣天
 施地生时亦当益也则其益无方矣以此推之凡一
 切益道莫不与时偕行也时者理之宜而已矣如此
 说则于其馀皆通且与其他与时偕行之义无不全
 矣益以见此说之长于他说今且用此说当更以问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5a 页 WYG0029-0203c.png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其实天下之益莫有大于迁善改过者且速于迁善
 则过当益寡决于改过则善当益纯二者之相益亦
 犹风雷之相益也风雷之相益交助其势也○朱子
 小注曰迁善字轻改过字重迁善如渗淡之物要使
 之白改过如黑之物要使之白用力亦是不同迁善
 者但是见人做得一事强似我心有所未安即便迁
 之若改过须是大段勇猛始得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5b 页 WYG0029-0203d.png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此爻辞只据理而言谓其居下而受上之益不可徒
 然无所报效其报效于上也须用大有作为若寻常
 作为则亦末耳其大作也又必大善而吉若未能大
 善而吉则犹为有负于上未免有咎也以此见臣子
 之职无有界限故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程传释其
 意曰事君若周公者可也
下不厚事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6a 页 WYG0029-0204a.png
 大作便是任厚事此是自家讨做的○胡氏曰凡在
 下者以分言之本不当为重大之事岂能无咎故必
 大善而吉庶可塞责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此与损六五词同而所指异损之六五以上受下之
 益也益之六二以下受上之益也而又曰王用享于
 帝吉者盖言此爻以下受上之益王者无上宜于此
 爻无所用矣然以王对上帝则王又为下也是亦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6b 页 WYG0029-0204b.png
 用处圣人立言之周如此○阴柔不能固守故以永
 贞为戒令固守其虚中处下之德也○王用享于帝
 吉是亦居下而受上之益也然皆必有所以受益者
 帝无常享享于克诚虚中处下亦诚德也故得享帝
 吉非可虚得此益也若非以虚中之处则此卦六爻
 皆可以受莫大之益在王者皆得用以享帝也
或益之自外来也
 自外来者不求而自至之辞也二虚中处下所谓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7a 页 WYG0029-0204c.png
 受益者也故曰或益之要之只是受上之益○本义
 云或者众无定主之辞盖带十朋之龟而取象之义
 耳然忽于此处著此一句终未可深晓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如益六二之虚中处下损六五之虚中处尊皆当得
 益今六三阴柔不中不正不当得益者也然当益之
 时槩当得益而居下之上乃危地也故独为益之以
 凶事之象虽益之而以凶事虽凶事实亦益之也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7b 页 WYG0029-0204d.png
 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益之用凶事六三象也占者
 如此然后可以无咎何也庶几其阴柔不中正之病
 由是而有瘳也然其工夫又在有孚中行上○有孚
 中行告公用圭不必谓有孚指心言中行指事言据
 下爻本义云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为戒况下
 爻之中行是谓以益下为心未尝以中行为施之事
 者而与心为对也大抵中行犹言中道中德道德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8a 页 WYG0029-0205a.png
 非心外物也此中有孚中行盖谓其制行处事有诚
 心而得其中耳有孚只在中行上见中行字更重又
 如未济六五君子之光有孚吉恐有孚亦只在君子
 之光上见○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或曰上言无咎此
 二句是言其所以无咎然据本义云又戒以有孚中
 行而告公用圭也又之一字非申无咎之意也盖无
 咎字只承益用凶事说言此等人须得上人有以警
 戒震动之乃得无咎而有孚中行乃为之计也○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8b 页 WYG0029-0205b.png
 用凶事者上之责望我者有在也我之有孚中行者
 所以应其责望之意也我之告公用圭者所以慰其
 责望之意也此二句于爻无所取只据理言受上人
 凶事之益者便当如此○用圭所以通信不可谓信
 即是爻辞之有孚而以通上也用圭是取象之辞○
 六三阴柔不中不正正是不能有孚中行也上之人
 益之用凶事者正欲其有孚中行也故必告公用圭
 言有所执持以见于上也○损九二弗损益之下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9a 页 WYG0029-0205c.png
 所以益上者非妇寺之忠也益六三益之用凶事上
 之所以益下者非禽犊之爱也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主益之者言夫秉彝懿德乃吾所自有者而或不能
 不因物而迁则未能固有之也益用凶事则其所自
 有者为其所固有矣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爻辞纯是占言能以益下为心而合于中行则以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49b 页 WYG0029-0205d.png
 于公无不见从矣虽为依以迁国亦利也何也盖国
 者宗庙社稷之所在百官万姓之所居宜乎不可迁
 矣而至于迁者要在于益下耳如太王迁岐曰君子
 不以其所养者害人盘庚迁亳曰视民利用迁可见
 天下事如果有益虽国亦可迁今六四以益下为心
 则可为依以迁国矣古者迁国以益下必有所依然
 后能立六四大臣之位盖主张欲迁者此句乍读似
 于爻义无所关细味之乃知其有深意在迁国若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0a 页 WYG0029-0206a.png
 益则实益下之至大者如盘庚之迁亳则有以免万
 民荡柝之患而跻之康宁之域太王之迁岐则有以
 全其民于狄人锋镝之下而再造其有生之乐又如
 汉高帝之徙都长安也用娄敬及留侯议以其地阻
 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是省了多少兵财
 盖终西汉之利也是固未尝无益下之心也又如
 太祖
亦欲迁都长安曰吾欲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
 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及晋王固諌而止乃叹曰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0b 页 WYG0029-0206b.png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以此观之则迁国益下之
 说益信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九五当益之时居尊位而有阳刚中正之德是上有
 信以惠于下也勿问元吉是占有孚惠我德是申其
 所以勿问元吉○惠心上惠下之心也惠我德下惠
 我之德也而其所惠者皆有孚也上感而下应也○
 出于我而归于彼之谓惠○有孚之施于下者在我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1a 页 WYG0029-0206c.png
 只为心自下之受此施者目之则为德矣实非有二
 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上九以阳居益之极阳性务进况居益极求益不已
 贪而无厌自当有莫益或击之象矣○莫益之无益
 也○愚谓或击之此或字是众无定主之辞与或承
 之羞之或字同说见朱子小注○立心勿恒勿字只
 作不字看求益不已便是立心勿恒也见朱子小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1b 页 WYG0029-0206d.png
 ○凶即莫益之或击之也但上莫益之或击之是说
 上九有此象立心不恒凶是戒占者○程传曰利者
 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已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
 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故孔子曰放于
 利而行多怨
莫益之偏辞也
 偏辞对究言之看非上九之偏辞也是说圣人系此
 句且是偏就其求益一端而云未及究言其弊也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2a 页 WYG0029-0207a.png
 究而言之岂但莫益更有击之者矣所谓求利未得
 而反有害也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也本义若究
 而言之则又有击之矣此句亦是解偏辞也非解下
 句也盖偏辞二字须用究言以发之
或击之自外来也
 亦不期而至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2b 页 WYG0029-0207b.png
 
 
 
 
 
 
 
 易经蒙引卷六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3a 页 WYG0029-020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六下
             明 蔡清 撰
 下经
(乾下/兑上)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以五阳之盛而去一阴之微其去之也必矣故曰决
 之而已如摧枯拉朽不劳馀力也○一说决者无回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3b 页 WYG0029-0207d.png
 势也言其去之再无留滞也如决水然无有不惟其
 所决而流者矣○君子之决小人也必声其罪于王
 庭之上使其罪暴白于众人独力难克又必尽诚以
 呼号其众相与协力然君子之防小人者常疏而小
 人之窥伺抵拒夫君子者常密故彼之罪虽著吾之
 力虽齐尚有危厉在不可安肆也且无诸已而后非
 诸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故又当告命自邑以自
 治而不可专尚威武以取快也夫如是则所以去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4a 页 WYG0029-0208a.png
 者有其辞所以制之者无其隙小人可得而决而所
 往自利矣○扬于王庭声彼之罪也孚号集已之力
 也有厉彼罪虽著吾力虽齐犹未可便以为必能决
 之也扬庭孚号治小人也告自邑先自治也不利即
 戎疾之已甚则取反噬之虞也此卦辞正谓其辞危
 者诚以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告自邑不利即戎一贯
 意说谓先自治其私则自有正人之本而非只专尚
 势力者若专尚势力必不若自治其私也○一分项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4b 页 WYG0029-0208b.png
 说谓先要自治其私而后可以攻小人然其攻之也
 又不可为已甚恐以致乱二说皆通但据彖传云告
 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是并合二句为一段意
 宜从前说也利有攸往方许其决之也○一说非谓
 利于决也谓君子之决小人能如上文所云则小人
 尽去而无往不利矣或疑彖传何以释云刚长乃终
 曰刚长乃终犹是利有攸往前一段话此所以利有
 攸往也如复卦一阳始生其卦辞亦云利有攸往而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5a 页 WYG0029-0208c.png
 传释之曰刚长也谓刚长所以利往也知复之利往
 由于刚长则知决之利往由于刚长乃终而不可专
 认刚长乃终为利往矣此说援引有据而理自胜当
 从
孚号有厉
 春秋僖公二年书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
 贯胡氏传曰按左氏盟于贯服江黄也荆楚天下莫
 强焉江黄者其东方之与国也二国来定盟则楚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5b 页 WYG0029-0208d.png
 失其右臂矣乐毅破齐先结韩赵孔明伐魏申好江
 东武王牧野之师亦誓友邦远及庸蜀彭濮八国之
 人共为猗角之势也桓公此盟其服荆楚之虑周矣
 其攘夷狄免民于左衽之义著矣盟虽春秋所恶然
 诸侯皆在独言远国者许是盟也愚谓桓公亦得孚
 号有厉之道
夬决也刚决柔也
 其实是以卦体释卦名义与履柔履刚也一般下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6a 页 WYG0029-0209a.png
 姤遇也柔遇刚也本义亦只曰释卦名都不言以卦
 体又不言名义盖朱子以为此例拟之已频学者计
 不至复有所疑故或时省文耳不然此卦原与履等
 何异履耶曰以二体释卦名义如升曰柔以时升本
 义亦曰以卦变释卦名又省了义字如此等处必求
 其说以实之则凿矣况此处下云而赞其德盖所重
 在德故从而省之云又说见姤卦刚遇中正天下大
 行也本义指九五条下尤为明切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6b 页 WYG0029-0209b.png
健而说决而和
 健而说以德言决而和以事言惟健而说则决而和
 矣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柔乘五刚所谓晋如鼫鼠隼在高墉之上也非其罪
 而何
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不然易者使倾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7a 页 WYG0029-0209c.png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穷谓我穷也所以不利所尚谓威武也
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谓刚复一长则纯乾矣阴无遗类矣快之之词也详
 见卦辞下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泽上于天其势必溃决而散漫于下是夬之象也邵
 子云水之性能随而不能迎洪范曰水润下上于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7b 页 WYG0029-0209d.png
 非其性也故溃于下则亦有灌溉之泽矣○施禄及
 下其泽四布而周遍亦溃决之意也○居德则忌朱
 子所谓未详者盖大象传例无反辞都是以已能者
 言如不可荣以禄亦云人不得以禄位荣之非戒之
 也若云居其德而不决于下则忌是戒之也○大象
 并无此例盖大象之例如乾之自强不息是以在人
 之乾言坤之厚德载物是以在人之坤言推之诸卦
 大抵皆然如此卦施禄及下亦是在人之夬也焉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8a 页 WYG0029-0210a.png
 戒冢宰王公尝问清以此句之义清以是对曰吾尝
 私为之解曰君子既施禄以及下矣然不可以是为
 我之德而自居也若以是为我之德而自居则忌矣
 是亦一说也但终是戒辞然犹自胜程传约立防禁
 而不使溃决之说○补注曰居德者惠不施也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程颐传曰决之时而往往决也故以胜负言阴虽将
 尽而已之躁动自宜有不胜之咎不计彼也○当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8b 页 WYG0029-0210b.png
 之时居下任壮则所谓扬庭孚号而告自邑者或不
 暇顾而所谓即戎者或有之矣宜其往不胜也正与
 利有攸往相反其不胜者自为不胜也故曰为咎明
 非时势之不利也否之九四不极其刚是以有命旡
 咎而畴离祉此理诚不可易矣○壮固非所任者况
 居下而任壮乎
不胜而往咎也
 云峰曰胜在往前可必其往往不胜故戒其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9a 页 WYG0029-0210c.png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二以刚而居柔性体不纯乎刚也又得中道凡事能
 酌其宜也故能忧惕呼号以自戒备有备斯无患矣
 故暮夜有戎勿恤○观本义以惕号为由于得中而
 后能则知凡人之小心者皆可敬也凡人之睨傲而
 气出于上者适以见其卑耳
得中道也
 本义云刚而居柔又得中道而象传只曰得中道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59b 页 WYG0029-0210d.png
 盖象传特举其一隅然以此推之则刚而能柔亦得
 中之义类矣○危者使平易之道也故九二始于惕
 号终于勿恤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旡
 咎离六五曰出涕沱若吉皆此理也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大意谓君子之去小人不必怒气勃勃顾其本心何
 如耳本心果是要决小人则虽暂与之合而为善类
 之愠终必能决之而无咎不愈于壮于頄而有凶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0a 页 WYG0029-0211a.png
 此所以贵于决而和也○三在众阳之中独与上六
 为应故曰独行遇雨也如此则未免为之浼矣故曰
 若濡也既合于小人必见贰于君子矣故曰有愠也
 ○一本义云温峤之于王敦其事类此见通鉴纲目
 晋明帝二年时王敦有异志以帝亲任中书令温峤
 忌之请为左司马峤乃缪为勤敬综其府事时进密
 谋以附其欲深结其所幸钱凤为之声誉每曰钱世
 仪精神满腹峤素有藻鉴之明凤甚悦深欲结好会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0b 页 WYG0029-0211b.png
 丹阳尹缺峤言于敦曰京尹咽㗋之地公宜自选敦
 然之问谁可者峤荐钱凤凤亦推峤峤伪辞敦不听
 遂表用之使觇视朝廷峤恐既去而凤于后间之因
 敦饯别起行酒至凤凤未及饮峤伪醉以手版击凤
 帻坠至作色曰钱凤何人温太真酒而敢不饮敦以
 为醉两释之峤与敦别涕泗横流出阁复入者再三
 行后凤谓敦曰峤于朝廷甚密而与庾亮深交未可
 信也敦曰太真昨醉小加声色何得便尔相谗峤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1a 页 WYG0029-0211c.png
 建康尽以敦逆谋告帝与庾亮画计讨之敦闻之大怒
 曰吾乃为小物所欺与王𨗳书曰太真别来几日作
 如此事当募人生致之自拔其舌峤卒与王𨗳卞敦
 应詹郤鉴等分督诸军讨平之盖峤之必为晋室去
 敦此其夬夬之志可知也方且为敦司马深结钱凤
 时进密谋若诚心为之宣力者自君子之不察者观
 之能无疑乎是其独行遇雨若濡有愠也然终得成
 其志功在晋室不可磨灭其无咎又不足言矣○朱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1b 页 WYG0029-0211d.png
 子小注又曰如王允之于董卓按通鉴纲目董卓以
 何进召入朝诛宦官遂废弑弘农王立献帝益淫刑
 以逞又奏免琬太尉杨彪司徒而以王允为司徒卓
 且劫帝迁都长安时卓未至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
 允外相弥缝内谋王室甚有大臣之度自天子及朝
 中皆倚允允屈意承卓卓亦推信焉既而与司𨽻校
 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便弓马
 膂力过人卓信爱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褊尝小失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2a 页
 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卓意亦解允素善
 待布布见允言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之使为内应
 布曰如父子何允乃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掷戟之
 时岂有父子情耶布遂许之因帝疾新愈大会卓朝
 服乘车入屯卫周匝令布等捍卫前后王允使士孙
 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勇士十馀人伪着卫士服守
 北掖门卓入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
 吕布布曰有诏诛贼臣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2b 页
 出怀中诏板以令吏士百姓歌舞于道士女卖衣装
 市酒肉相庆暴卓尸于市守吏为大炷置脐中然之
 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观允之曲意承卓之时是亦独
 行遇雨若濡而有愠也终能用吕布以诛之无咎矣
 向非始者有曲意之承则亦无以行其后日诏板之
 诛此所以不贵于壮于頄也孙武子论兵曰微乎微
 乎至于无形又曰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
 能自保而全胜也温峤王允以之矣然王允为卓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3a 页
 擢用始者夬夬之志或未如夬之力后以卓萃天下
 之怨竟谋诛之是已然灭纪废典马日磾既知其不
 终刚棱自傲卓党李傕郭汜又得以戕之则于夬夬
 之道有未尽焉故本义只载温峤一人○小注又曰
 如颜杲卿使安禄山受其衣服至道间与其徒曰吾
 辈何为服此而借兵伐之正此类也其详见于纲目
 玄宗乙未年禄山之反起自范阳至藁城杲卿时为
 常山太守力不能拒与长史袁履谦往迎之禄山辄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3b 页
 赐杲卿金紫质其子弟使仍守常山又使其将李钦
 凑数千人守井陉口以备西军杲卿归途中指其衣
 谓履谦曰何为着此履谦悟其意乃阴与杲卿谋起
 兵讨禄山至是将起兵冯虔贾深崔安石翟万德张
 通幽等皆预其谋又遣人诣太原尹王承业谋与相
 应会从弟真卿自平原遣甥卢逖潜告杲卿欲连兵
 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时禄山遣高邈诣幽
 州徵兵未还杲卿以禄山命召李钦凑使帅众受犒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4a 页
 醉而斩之悉散井陉之众贼将高邈何千年适至皆
 擒之千年谓杲卿曰此郡应募乌合难以临敌宜深
 沟高垒勿与争锋俟朔方军至并力齐进传檄魏赵
 断燕蓟要膂彼则成禽矣今且宜声云李光弼兵出
 井陉因使人说张献诚云足下所将多团练之兵难
 以当山西劲兵献诚必解围遁去此亦一奇也杲卿
 悦用其策献诚果遁去兵皆溃杲卿乃使人入饶阳
 城慰劳将士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4b 页
 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录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
 阳汲邺六郡而已向使杲卿不伪降禄山独以常山
 一郡与贼抗虽得无恙终不能合十七郡之众以断
 其要膂以缓其西入之谋也此亦得夬夬之意也然
 本非禄山正应又受伪赐伪官此皆非温峤所有者
 不得尽与之同也故本义亦不载
九四臀旡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九四曰臀旡肤其行次且者危之之辞为其不知牵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5a 页
 羊之术也曰牵羊悔亡者教之之辞转危为安之道
 也意亦至矣而又曰闻言不信者策其不能信乃所
 以激厉之使必信也圣人作易教人之意何如哉○
 以阳居阴刚决不足也不中不正智德俱劣也故居
 则不安必与众阳竞进也行则不进终以居柔失刚
 也然已既不足于刚理惟让众刚前行而已随之庶
 乎得进矣然其不中不正恐其见不及此也○程传
 曰九四以阳居阴刚决不足欲止则众阳并进于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5b 页
 势不得安犹臀伤而不能安也欲行则居柔失其刚
 壮不能强进故其行次且也○按象传云其行次且
 位不当也其行次且实兼臀无肤意而皆归之于位
 不当则此两句依愚前说为可程传云欲止则众阳
 并进于下势不得安者义为小异当细详之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程子传曰苋陆今所谓马齿苋是也暴之难乾感阴
 气之多者也本义之解盖实本之○九五当夬之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6a 页
 为夬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阴既与之比则不免为其
 所入有苋陆之象焉然五阳而上阴其类则不同矣
 终须在所决决之固不可以不力也但力于决者又
 恐失于暴若能决而决之而又不为过暴合于中行
 则无咎矣此所谓无咎与九三同即卦辞利有攸往
 之意○苋陆本义云今马齿苋则是以为一物及语
 录所记云苋是马齿苋陆是商陆一名章陆皆感阴
 气多之物则又以为二物今固当从本义矣然按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6b 页
 类本草则分明为二物马齿苋在菜部商陆在草部
 ○其载马齿苋云至难燥节叶间有水银每十斤水
 银八两主目盲翳利大小便煎为膏涂疮良则其性
 冷为感阴气之多可知初不曰一名苋陆也○其载
 商陆云除痈肿消疮毒只可贴肿外不可服服则伤
 人致死盖亦性冷也语录亦载其难乾又其如人形
 者有神俗名章柳根闻今邪术章柳神者用之则其
 感阴气之多又可知又云广雅谓之马尾易谓之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7a 页
 陆皆谓此商陆也是则有以苋陆只为啇陆一物然
 未尝以苋陆为马齿苋也○今程传直以苋陆为马
 齿苋而本义从之不知其何所考耳岂朱子亦只述
 前闻而未暇更考邪抑尝亲得之辨验而知其止为
 马齿苋一物邪抑易例一象不取两物此不当分邪
上六无号终有凶
 占者有君子之德则其敌当之不然自当之矣○厚
 斋冯氏曰易于剥见剥一阳之易于夬见决一阴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7b 页
 难盖君子明白洞达难进易退而小人绸缪固结麾
 之不去也
(巽下/乾上)
姤女壮勿用取女
 邵子曰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姤次夬明乱生于治
 乎时乎时乎未有剥而不复夬而不姤者防乎防乎
 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
 之大纲○姤遇也向也自复而乾纯是阳刚世界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8a 页
 而今也乃有一阴生焉夫此一阴之生殊出人意外
 乃人所不愿者也惟其不愿是以于期之而至者则
 曰复不期而至者则曰遇○且姤一阴之复也而圣
 人乃别生意名之曰姤此非独扶阳抑阴之意亦可
 见圣人全是天地生物之心为主故其名卦之义如
 此也○本义云如不期而遇者故为遇发明姤字之
 意透彻真得圣人之心矣愚尝谓惟其不愿是以不
 期谓之姤骇之也若复则以为当然矣若固有之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8b 页
 何也期之故也意圣人自剥而坤之时便有期阳复
 之心呜呼此固天地生物之心所寄托也夫不能有
 阳而无阴者势也圣人其奈何哉其致抑扬于其间
 者亦其间情之不能已而其终亦有参赞之机存焉
 耳○本义云遇已非正此句是就姤字上生义以入
 于勿用取女意便见得是偶合不是六礼所聘如咸
 之男下女渐之女归则非遇矣○又一阴而遇五阳
 看又字上句重在遇字此句重在一与五字然都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9a 页
 卦名姤字内取出此遇字即是上句遇已非正之遇
 妇人之义从一而终今以一阴而遇五阳况本非以
 正合但以阴阳相悦而相聚是女之壮也女壮只是
 以其遇五阳而言其不贞耳故曰女德不贞而壮之
 甚也不必如程传阴长则阳消女壮则男弱之说如
 此则五阳盛乎一阴盛乎○本义云女德不贞而壮
 之甚分明只以不贞为壮又云取以自配必害乎阳
 一则害身二则害名也谓之取以自配者此一阴本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69b 页
 遇五阳今独以自配其身也然彼是遇五阳之阴所
 谓墙花路柳者必不能改其旧为阳之害惨矣○故
 其象占如此女壮是象勿用取女是占○或曰女德
 不贞贴遇已非正壮之甚也贴又一阴而遇五阳非
 也既云女壮又该不得不正乎且如此说本文为缺
 不贞字矣○或说女壮亦该有气体甚之义看来固
 有气体甚壮而贞守不移者亦有气体未为壮而人
 尽夫者一阴而遇五阳阴尚微也所以谓之女壮者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0a 页
 正以其一阴而当乎五阳也如此看则不是说他气
 体之壮也明矣
姤遇也柔遇刚也
 本义云释卦名程传云姤之义遇也卦之为姤柔遇
 刚也前本义如不期而遇者遇字主阳遇阴此云柔
 遇刚则主阴遇阳大抵自阳言则曰遇阴自阴言则
 曰遇阳总是阴阳相遇二而一也阳遇阴则阴亦为
 遇阳矣故下文云天地相遇女壮则全主阴遇阳说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0b 页
 ○柔遇刚本是卦体本义只言释卦名说在夬卦刚
 决柔也下
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凡娶以配身非为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曰夫妇之道
 不可不久也今云勿用取女者正以其壮而难与久
 也言必不能改其旧也○只举勿用取女解之原头
 便是女壮了○按卦辞及彖传女壮勿用取女全只
 就取女一事言人事之占也初无戒五阳以勿轻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1a 页
 阴之微而亲昵之之意诚斋之说太深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女壮勿用取女以一阴遇五阳言天地相遇以阴阳
 相遇言一与五字在所略矣是又别作一样看不可
 为典要○天地相遇天以阳气下交于地地以阴气
 上交于天也此以阴阳之不相无者言若女壮是以
 淑慝之分言也○本义云以本体言盖天地相遇卦
 体之义近晦故特著之若柔遇刚也则其义自明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1b 页
 故不云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刚柔是德中正是位以是德而遇是位则其道大行
 于天下矣不必言刚德大行孟子曰武王周公继之
 然后大行注亦添云教化大行未尝拗上德字来谓
 是其德大行也可见先儒读书讲义其心自平其气
 自易不捩捏拗折不穿凿附会所以不取以天下大
 行为刚德大行者何也盖刚与德字是就其身所具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2a 页
 言道与教化则自其行于天下者言也此亦惟平心
 易气以读之则觉如此看为是不然鲜不喜为彼之
 说矣○本义云指九五盖指九五便是卦体此亦承
 上文以卦体言数字而来不可谓非卦体也履卦刚
 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本义云以卦体明之指
 九五也既言卦体又指九五可见其义之同无他说
 矣以此又益见刚决柔也之为卦体其不敢以为卦
 体者直无见耳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2b 页
姤之时义大矣哉
 按小注或问本义云几微之际圣人所谨与伊川之
 说不同何也朱子曰上面说天地相遇至天下大行
 也正是好时节而不好之渐已生于微矣故当谨于
 此愚谓不用伊川旧说而以几微起义固无容议矣
 然谓天地相遇至天下大行也正是好时节而不好
 之渐已生于微则尚在所疑何则此卦本是以一阴
 遇五阳得名其所谓遇不好之遇也至云天地相遇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3a 页
 刚遇中正此又是圣人偶然又看得有此一段好处
 而因发之云峰所谓别取一义乃遇之义好者也义
 本不相蒙至此曰姤之时义大矣哉姤字则依原是
 一阴遇五阳之姤故以为几微之际也几微之际者
 谓一阴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也孔子未
 必谓天地相遇刚遇中正内却已有不好之渐在也
 盖谓天地相遇刚遇中正内有不好之渐则是泰极
 而否之意非一阴始生之义也上文两遇字既分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3b 页
 与卦名之义不同如何却又承之以言姤之时义之
 大恐是记者之误也况本义另提头是与大过之时
 大矣哉者同例断不以承上文二条而云可也且一
 阴遇五阳一以为女壮又一以为天地相遇如何可
 相蒙○云峰曰姤之时义大矣哉非赞遇之大也一
 阴之生虽微可虑者大也此说甚好○本义几微之
 际坤初六本义亦云谨微之意姤之初六即坤初六
 也○圣人所谨此圣人指孔子曰姤之时义大矣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4a 页
 便是圣人谨之矣○肤见云姤之时义大矣哉此以
 消息盈虚之几而言不必依语录承上两条说盖天
 地相遇刚遇中正之遇与一阴遇五阳之遇不同盖
 此卦本是不好卦圣人于上条是就其中看出有好
 处来说如归妹所谓天地之大义人之终始也亦未
 有不好此见圣人心胸之活而不拘滞处至于此句
 则直为君子吃𦂳也正指原本姤字而言也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4b 页
 风行天下物无不遇姤之象也后施命以诰四方是
 亦人君之风行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
 命天下又岂有一民之不遇哉吾见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矣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柅所以止车以金为之其刚可知此于爻无所象胡
 氏以为九二象非也止是勉初六令坚于自止而不
 进如系其车以金柅然如是而正则吉矣此胡氏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5a 页
 谓非有以系之也一阴之柔能自系于五阳之下静
 正而吉也○若不自止而征进则凶矣盖是时一阴
 方微而居子之势犹盛故自止为利不止斯祸矣本
 义自明○见凶亦不必说到蔑贞则凶自失所覆处
 只是眼前事故下云羸豕孚蹢躅亦见其尚微矣○
 一动一静分而为一吉一凶之占使占者自择焉而
 又曰羸豕孚蹢躅此正与否之初二及遁之卦辞相
 类圣人之情可见之矣○圣人欲其自止也则曰系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5b 页
 于金柅言必坚于自止勉之之辞也欲其勿进也则
 曰有攸往见凶言立见其凶盖危之之词也虽为君
 子谋亦为小人谋也○皇极外篇第三十八板曰夫
 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其长也辟之于未
 然及其消也阖之于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浑
 然无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愚谓此于复
 姤二卦之辞观之尤分明
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6a 页
 牵进也大凡牵引其物以前皆是进之也故牵训为
 进如荐进人才者谓之汲引亦牵意也但此以自进
 为义耳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二与初遇未必其能制之也若机会一失则其为害
 也宁有既乎故曰(云云/)所以为君子谋也○云峰曰
 包者容之于内而制之使不得逸于外是包字已有
 制字意了今观本义云二与初遇为包有鱼之象只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6b 页
 取二与初遇义又云然制之在已故犹可以无咎然
 字方转意下去始露出制字可见云峰之说小异且
 包字既当制字了下文若不制而使遇于众岂可谓
 若不包邪毫釐差异亦不容不辨○包有鱼是小人
 在我管辖之中故惟我得而制之我失不制他人莫
 奈他何矣意是如此但胡氏制字太急些○制字在
 已犹可无咎谓免阴邪之害也对下文若不制则其
 为害广说意自明白○不利宾谓他人也自主人身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7a 页
 外皆为宾也故本义以众字释之众是众人亦对自
 已本身言也不必谓宾人众多也自此卦言宾固众
 多终不可以众字正解宾字○不利宾不必依程子
 谓鱼不利宾食象莫贯说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九三过刚不中性暴也下不遇于初上无应于上势
 孤也故居则不安行则不进居与行二字说得尽○
 下不遇于初谓三是阳初是阴三与初非应不得相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7b 页
 遇也上无应于上谓三既是阳上又是阳终不得阴
 而与之也然既无所遇则无阴柔之伤谓凡得于阴
 者往往亦失于阴故小畜之三卒致说輹之虞而兑
 之九五不免孚剥之厉今虽孤危亦时运之莫遇耳
 与孽自已致者异矣故无大咎○居则不安行则不
 进通承下不遇于初上无应于上言不可分臀无肤
 为无所安于下行次且为不得进而上须以夬九四
 例看○故其象占如此臀无肤其行次且象也亦占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8a 页
 也厉字正指无肤与次且言厉字带下读盖上既言
 臀无肤其行次且不必复继以厉矣正如夬九四云
九四包无鱼起凶
 程子传云起者将生之谓民心既离难将作矣故曰
 起凶○又曰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妇朋友皆在焉四
 以下睽故主民言○又曰包无鱼亡其所有也○又
 曰初之从二以比近也岂四之罪乎曰在四而言义
 当有咎不能保其下由失道也岂有上不失道而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8b 页
 离者乎○按本义云初六正应已遇于二而不及于
 已既是吾之正应而乃遇他人而不及已吾安得辞
 其责○包旡鱼鱼不作小人象说若是小人则深幸
 其不与已遇矣又何凶之有故本义以初六为正应
 便非作不好人看了主民言与象传同为是○临川
 吴氏谓犹男之失其配君之失其民如此骑墙则非
 惟于象有违而于起凶二字义亦不切失道者寡助
 以至亲戚畔之而难作矣起凶也专主民言起凶占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9a 页
 也
无鱼之凶远民也
 朱子曰阳在上为君阴在下为民○胡氏曰易象或
 以阴为小人或以阴为民以为小人远之可也以为
 民民不可远也○本义曰民之去已犹已远之本无
 远之之事但民自去已耳虽然既是我之民何至于
 去已得道者多助邻国之民且仰之若父母此非已
 有以致之而何既有以致之则虽非实远之犹已远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79b 页
 之也○远民也三字夫子极有深意存焉盖恐人以
 与包有鱼同看而以鱼为小人也故出一民字以觉
 人而爻义自明矣吁圣人之笔一字万钧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九五以杞包瓜志欲胜之也含章度不可胜而自守
 也有陨自天时过则行矣○本义杞高大坚实之木
 也盖位为卦主犹杞之高大阳刚中正犹杞之坚实
 ○程传作以杞叶包瓜若是杞叶则本义不曰杞高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0a 页
 大坚实之木矣况杞叶亦未为大若要取其叶大者
 则非独杞也杞叶亦包不得瓜大概取杞以象九五
 之刚阳中正而主卦于上耳○瓜阴物之在下者甘
 美而善溃以喻初六之一阴始生而必溃也溃者瓜
 熟而烂也瓜至熟且烂瓜之极也此对阴始生意故
 云峰以瓜之溃同鱼之馁言○甘美二字喻阴柔有
 惑溺人使之不觉之意正所谓几微之际也○何谓
 善溃其实诸般果品惟瓜最善溃才至熟便向烂去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0b 页
 ○善溃二字不苟下为下文始生必溃之阴柔张本
 鄘风载驰之诗曰女子善怀传曰善怀多忧思也犹
 汉书云岸善崩也善溃之善字当如此看方得其的
 含章者非避阴也静以制阴也是用意周密不动声
 色而自有以消患于方萌也○九五阳刚中正主卦
 于上众君子之领袖也不必以为君象为含章有陨
 说不去○有陨自天依旧又是阳明世道矣○有陨
 自天本无而倏有之象此占之象也本等是占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1a 页
九五含章中正也
 中正故能含章不必言所含之章中正也或曰爻辞
 含章是戒占者今归之九五之能中正何欤曰象传
 是如此不曰九五含章乎而又何拘
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志不舍命即含章也谓不违乎天命也命不必说是
 天理含章者盖以其为时运之常故含章静俟之此
 正志之能顺命处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1b 页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夫角刚乎上者也上九以刚居上而无位不得其遇
 为姤其角之象吝也然既无所遇则无阴邪之伤故
 虽吝而无咎○姤其角虽刚而无所施其刚
上穷吝也
 居上而不得其遇上穷也上穷吝也犹云往吝穷也
 都是以穷字贴吝字或作吝上或作吝下义一也
(坤下/兑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2a 页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坤顺兑悦彼此之情聚也九五刚中而二应之上下
 之情聚也泽上于地津润上行发荣滋长之象万物
 之聚也○泽上于地凡有生气之流行而在地上者
 皆泽也即庶物也非谓庶物之润泽也○云峰云彖
 辞五句各是一事
王假有庙
 是有事于庙也○言王者可以至于宗庙之中此可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2b 页
 以字正与聚则可以有所往之可以字同更以下句
 则可以至于庙而承祖考一句照看方知是已之精
 神已聚乃可以至于庙是聚已之精神在前一步不
 可依旧说谓假庙以聚祖考之精神也重在已上故
 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且本义是谓庙所以聚祖考
 之精神非是谓假庙也如此看便已明白○若必重
 在庙上则涣卦假庙与此又绝不同矣○庙所以聚
 祖考之精神以平时言○又人必能聚已之精神且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3a 页
 看此一聚字从何处来可见本义两个可以字同并
 下文两个可以皆同○聚已之精神者七日戒三日
 斋必见其所祭者是已○庙本聚祖考精神所在子
 孙之假之也又必先聚已之精神乃可以往聚之此
 谓王假有庙为聚已之精神设也非聚已之精神则
 无以往聚夫祖考之精神也卦辞此句为子孙设不
 为祖考设○补注曰凡云归格于艺祖公假于太庙
 宜作祭之诚格于祖庙孔丛子军礼以特牛亲假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3b 页
 祖祢又曰聚其精神而感格于庙者致孝享也○本
 义承祖考之承字事也○合本义庙所以聚祖考之
 精神又人必能聚已之精神则可以至于庙而承祖
 考也观之王假有庙之义方完或曰本义第二可以
 字只是前一可以字半边之义不然也如姤卦云遇
 已非正又一阴而遇五阳亦有又字间着然总是就
 姤字取来○大扺此卦卦辞都从聚之一字生○程
 子曰古人祭祀用尸极有深意不可不深思盖人气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4a 页
 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尸则不享无主则不依故易
 于涣萃皆言王假有庙即涣散之时事也魂气必求
 其类而依之人与人既为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已
 与尸各既已洁斋至诚相通以此求神宜其享之后
 世不知此义以尊卑之势遂不肯行耳○朱子曰今
 人择日祀神多取神在日亦取聚意也○程传曰祭
 祀之报本于人心圣人制礼以成其德耳故豺獭能
 祭其性然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4b 页
利见大人亨利贞
 是一串意盖物既聚所以主宰是物者非大人不能
 不见大人则物之聚者又将涣乱无统所谓众聚则
 有争安得亨乎故必见大人方亨然所聚苟不以正
 则众之聚为苟合如是而欲仗大人以致亨可乎若
 大人则无有不正者○程传曰萃不以正则人聚为
 苟合财聚为悖入看来本义所谓物聚者所该自广
 不专以人众言上条举人众一端以见其义耳○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5a 页
 见大人亨利贞如有事于学术者闻见既聚以见大
 人则有以正其学矣有事于功业者学术既聚以见
 大人则有以展其所志矣又必利于正者如闻见不
 正虽以见大人而其所以取正之具已非矣如学术
 不正虽以见大人而其所以致用之术已疏矣亦安
 得亨○用大牲吉岂惟大牲诸般祭品皆在所厚矣
 苟非时物之聚胡可得也故曰大牲必聚而后有不
 曰必聚而后可用而曰必聚而后有者于以见用二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5b 页
 簋非吝也时乎无也用大牲非奢也时乎有也有则
 用无则止以此尤见诚意在萃上不必依胡说谓当
 萃之时必用大牲乃吉也此程说也朱子所谓彷佛
 如伊川说者也(在彖传顺/天命下)○程传曰萃者丰厚之时
 也其用宜称故用大牲吉事莫重于祭故以祭享而
 为吉上交鬼神下接民物百用莫不皆然○用大牲
 吉不必专承王假有庙凡人之祭皆然也○谓惟当
 萃之时用大牲乃吉也○利有攸往聚则可以有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6a 页
 往者凡事豫则立徒手举事鲜有能济者然萃而不
 往则亦徒聚而已非易之道也○聚而后利有往者
 以其备素具也所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
 有语成器而动者也○皆占吉而有戒之辞卦辞四
 项皆从萃之一字来王者可以至于宗庙之中占之
 吉也然必萃已之精神乃可以至于庙而承祖考不
 然不可以至于庙也此戒意也见大人而后亨者占
 之吉也然物既萃则必见大人然后可以得亨不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6b 页
 不得亨也又所聚不正则亦不能亨也亦戒意也用
 大牲而吉占之吉也然大牲必聚而后有非聚而必
 用大牲不可也亦有戒意也聚则可以有所往非聚
 而欲有所往不可也亦有戒意焉故曰皆占吉而有
 戒之辞○云峰谓皆占吉而有戒之辞言萃之时如
 是则亨且利否则不亨不利如是则吉否则不吉也
 所谓萃之时者非也王假有庙岂必萃之时如是则
 吉乎若言萃之时则涣之时宜不利假有庙矣而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7a 页
 曰王假有庙何欤利见大人利有攸往亦何为拘于
 萃之时萃之一字或以时言或以事言或以物言或
 以人言必如此然后能尽天下道理故曰天地万物
 之情可见不然如咸恒等卦何以一一说到天地万
 物此见不必拘萃之时节为言也戒意亦须仔细体
 认如用大牲吉卦辞非谓用大牲方吉不用大牲则
 不吉为戒也是谓大牲必聚而后有不然无有也是
 戒其不求丰于匮乏之时也利有攸往非谓有攸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7b 页
 则吉无攸往则不吉为戒也是谓聚则可以有所往
 不聚则不利往也是戒其无素备而欲有为者也又
 如利见大人亨若非物已聚则何所执以见大人则
 亦不得亨若物已聚而不见大人则亦不得亨皆戒
 意也至于利贞意尤明白矣又如王假有庙岂可苟
 且云乎哉非七日戒三日斋则不可以至于庙而承
 祖考其为戒为尤大也
王假有庙致孝亨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8a 页
 谓聚已之精神以承祖考也聚已之精神犹在致孝
 享之前致孝享正是假庙时事承祖考正指致孝享
 言承事也
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利见大人亨者聚之以正也如此解虽不复言利贞
 而利贞已了然矣本义实本于此圣人释经文从省
 而意不略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8b 页
 朱子曰顺天命彷佛如伊川说也去得只是文势不
 如此他是说丰萃之时若不用大牲则便是与以天
 下俭其亲相似盖伊川之说谓聚则宜用大牲不然
 不可也聚则宜于有所往不然亦不可也以此为顺
 天命朱子之说是谓大牲必聚而后可用不然不可
 用也聚则可以有所往不然不可往也以此为顺天
 命伊川之说未悖于此亦有同于此但语意轻重所
 指不同若非既萃而必用大牲必有攸往则非顺理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9a 页
 之为矣易传彖言天命皆主理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观其所聚之说无所专指之辞言惟即其所聚观之
 而天地万物之情皆可得而见矣咸卦观其所感恒
 卦观其所恒皆同决不可牵强上文○天地交而二
 气通天地之聚也父子兄弟夫妇聚于家君臣朋友
 聚于外农以农之类而聚商以商之类而聚以至鱼
 鳖鼋鼍聚于渊鸟兽草木聚于山所谓方以类聚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89b 页
 以群分者也此见天地万物之情一聚而己矣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夫泽上于地万物萃聚之象盖润泽之气尽出于地
 如所谓齐乎巽相见乎离者也故为万物萃聚之象
 若不解此理徒以泽上于地讨个萃象则泽上于地
 而不由地中行是谓水势横决四出乃散之象非萃
 之象以况本义万物二字又怎生说得去夫众聚则
 争物萃则乱况只以泽上于地推之盈于上则涸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0a 页
 下物盛必衰盈虚消息之数可坐而策也君子之为
 世道虑可不预为之防哉故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
 虞○朱子小注又谓泽本当在地中今却上于地上
 是水盛有溃决奔突之忧故取象如此此是为下句
 除戎器戒不虞说然亦不必用盖既以泽上于地为
 万物萃聚之象则不应复言不由地中行而有溃决
 奔突之忧矣此分明是向日未定之说○君子以除
 戎器除者修而聚之之谓程曰除谓简治也盖除旧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0b 页
 而重新之谓除修整也如除官便是修废官除道便
 是修理道路○此以丰萃之世运言盖盛极必衰乱
 不生于乱而生于治费誓曰善榖(音/聊)乃甲胃(乔上/声)
 乃干无敢不吊(音/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刅无
 敢不善建安丘氏曰除戎器非右武也戒不虞而已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初六上应九四九四是其当与萃者也然隔于二阴
 与二阴比且当萃之时初柔急于有萃不能自守以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1a 页
 有待则虽所应在四而不能萃于四是有孚而不终
 志乱而妄聚也有如所谓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者故曰不终谓之妄聚者与二阴聚非正也非正则
 妄也然为初计者当时既隔于二阴而正应者远彼
 若呼号正应欤则一握之众必以为笑矣虽然吾正
 应也吾所当与聚者也但勿恤此嫌而直往从正应
 则非惟无妄聚之愆而又得所聚之正可以无咎也
 何为恤众笑而至于妄聚哉○有孚不终乃乱乃萃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1b 页
 正以其恤众笑而苟且与比者聚也勿恤往则其孚
 有终而无志乱妄聚之失矣初六已是妄聚者了下
 四句是圣人为之反正之术以戒占者耳
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乱字若无此解则人将以为迹之乱既以为迹之乱
 则于下乃萃字又说不去了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礿
 二应五而杂于二阴之间其可舍二阴而独往乎故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2a 页
 必牵连二阴以上萃于五则吾既得所萃之正而又
 无离群为邪之嫌吉而旡咎也○二应五而杂于二
 阴之间若系于二阴则失乎九五若独萃于九五则
 又失乎二阴是皆未吉而有咎惟牵引以萃则吉且
 无咎○又二中正柔顺虚中以上应九五刚健中正
 诚实而下交是吾之孚有以感夫在上人之孚也故
 卜祭者有孚则虽礿祭而受福矣此皆以占言○孚
 乃利用礿程传曰礿祭之简薄者也本义曰虽薄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2b 页
 亦可以祭汉上朱氏曰礿夏祭以声为主祭之薄也
 双湖曰周礼大宗伯以礿夏享先王王氏注曰夏则
 阳盛矣其享以乐为主秋尝则荐新冬烝则众物备
 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合是数段以
 观礿果为薄祭矣又正韵云礿与礿同礿薄也夏物
 未成其祭当薄○夏阳盛其主声乐者盖声厉阳气
 夏阳盛之气发于外故此祭象之主乐
  周礼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3a 页
   以祠春享先王 春物生未有以享故曰祠
   以礿夏享先王 夏阳盛以乐为主故曰礿
   以尝秋享先王 秋物成可尝故曰尝
   以烝冬享先王 冬庶物盛多故曰烝
 引言无咎对应爻而连此爻言孚乃利用礿专对应
 爻言不可牵强合说下句只是卜祭之吉占○引吉
 无咎专以爻位言孚乃利用礿兼以爻德言
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3b 页
 中未变意含孚乃利用礿其辞若曰六二能牵二阴
 以聚于五固吉而旡咎矣且又以柔顺中正而得五
 刚健中正之应其中诚不改也以见其孚而利礿处
 此与萃有位志未光也正类他卦小象类此者亦多
 可无疑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以其求萃于近言也往无咎
 小吝以其往从于上言也求萃于近者近欲从不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4a 页
 之强援也然终不得往从于上者远结正应之穷交
 也然终小吝其终不得者阴柔不中正而上无应与
 也其终小吝者不得其萃困然后往复得阴极无位
 之爻也阴柔不中正而求萃则无以取重于人上无
 应与而始求萃则是无端而自往故人莫与之而其
 萃也嗟如嗟如者不得故嗟也为三计者惟往从于
 上可以无咎耳然不得其萃困然后往则是以穷来
 归出于不得己而非其夙心复得阴极无位之爻纵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4b 页
 与之萃亦何足以伸其愿哉故小吝然以义理论之
 毕竟是吾正应也小吝所不恤也故又曰戒占者当
 近舍不正之强援而远结正应之穷交亦正义不谋
 利明道不计功之意所惜者其见不早耳求萃于近
 依程传所谓四与二也○既曰上无应与矣又曰往
 从于上可无咎又曰戒占者远结正应之穷交何也
 盖曰上无应与者就两个六字上取曰往从于上曰
 正应穷交者就三上之位上取夫彼此俱六虽无相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5a 页
 偶之机而三之于上实其相应之分惟其无相偶之
 机故三不见萃于上惟其有相应之分故三终可从
 于上○六三上无应与者情不相得也往从于上者
 分则相应也○上无应与之上字虚说往从于上之
 上字指实○戒占者当近舍不正之强援非惟不正
 且不见与也○远结正应之穷交非惟正应且见受
 也○往无咎谓得上之受而与聚也
上巽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5b 页
 即本义惟往从于上一句此说长于所谓上能巽受
 之者
九四大吉无咎
 ○程传最明
 上比九五而与君萃下比众阴而与民萃得其萃矣
 然以阳居阴不正夫不以正而得君者自古多矣不
 以正而得民者时亦有焉如齐之田恒鲁之季氏是
 也得为大吉乎得为无咎乎章章明矣故必使其萃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6a 页
 于上下者一出于正而大吉方得无咎正字最重此
 纯是戒占者之辞缘九四字不正了故象传曰大吉
 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九五萃有位无咎是以有元永贞之德而人信之者
 言匪孚元永贞悔亡是戒占者○萃有位无咎以其
 有阳刚中正之德也有刚阳中正之德而萃有位则
 人无不信行无不利矣故曰无咎若或居此位而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6b 页
 有未信者则是吾德有未至故但反己自修其元永
 贞之德耳元永贞之德即所谓刚阳中正也如此则
 又何不信之有故悔亡此为占者设戒在九五未见
 有匪孚处○九五萃有位无咎是从阳刚中正来犹
 师九二在师中吉是从有刚中之德来其义已在九
 五九二字内也非以萃有位为得无咎在师中为当
 得吉也
萃有位志未光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7a 页
 言萃有位矣然德或未至而人匪孚则其志犹未光
 也朱子以为不晓是诚不可晓盖爻辞萃有位与匪
 孚元永贞悔亡者元不是一个人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愚读赍咨犹言嗟叹自目曰涕自鼻曰洟忧危如是
 庶几危者使平可无咎也颇如离之六五然○阴柔
 无位盖阴柔则质弱虽有求而人不之与无位则望
 轻虽有求而人莫之应故必忧危之甚乃仅得全上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7b 页
 六求萃不得故赍咨涕洟不知其曰无咎者还是得
 所聚否据六三求萃不得则曰往从于上可以无咎
 初六则曰往从正应则无咎今绝不言有所萃只曰
 必如是而后可无咎盖以其无所萃而势孤势孤矣
 而不知戒惧则其害岂惟止于不得萃而已若知戒
 惧虽不得萃犹可自保虽不得利犹可无害○若以
 离六五例似当说个终得萃之理然离之五以柔居
 尊而萃之上阴柔无位且处时之极自是不同难说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8a 页
 终得所萃且象传云未安上也亦与所谓丽王公也
 不同矣
未安上也
 处萃之终阴柔无位故求萃不得求萃不得故不能
 安于上而赍咨涕洟赍咨涕洟故得无咎不然可危
 而不知危当忧而不自忧丧亡无日矣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8b 页
 以卦变言此卦自解而来柔本居三今进而上居于
 四是柔以时升也故伏羲名卦曰升文王系辞以为
 此卦卦变既柔以时升矣且其卦德为内巽外顺夫
 内巽则处之善酌乎事理外顺则行之不失乎时宜
 是其德之利于进也又其卦体九二刚中而五应之
 夫在我有其具在上有其应是又其机会之利于进
 也故其占为元亨元亨如何用见大人则勿恤南征
 则吉也○用见大人升也南征亦升也勿恤元亨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9a 页
 吉亦元亨也就人事上说升只有见大人及南征都
 说尽了○进见大人一事亦非小节目故升卦特言
 之其曰勿恤者凡人要见一贵人心下未免皆有惧
 其不见欣纳意故云勿恤又传曰有庆也以此为庆
 可见亦非小节目古人相见之馀有鱼水之欢不为
 庆乎或谓彖传有庆不止谓遂其求见之心而已看
 来亦不必深求而意自足○南征指仕进或曰然则
 凡有事或出行者占得之独非前进乎曰非也南字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99b 页
 不苟下凡有事与出行只是征非南征也非升也此
 主升言故不及凡事及出行南征前进也有向上之
 义故彖传曰志行也不必兼朝觐说○程传曰南者
 人之所向程传曰凡升之道必由大人升于位则由
 王公升于道则由圣贤此说固善但若依之则用见
 大人勿恤南征吉是一串事非以南征吉对用见大
 人勿恤看了不知彖传何必于用见大人勿恤之下
 又添个南征吉邪易中勿恤字凡数起皆不曾有隔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0a 页
 在中央故串下说此却隔南征字恐不可串下说○
 按本义似连卦变卦德卦体俱说入卦辞彖传则止
 以卦德卦体释卦辞而不连卦变之义为今说者当
 何如盖当如临卦云临刚浸而长又曰说而顺刚中
 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例看○柔以时升一说有
 其位一说有其时看来得时便得位只说时升则居
 其位矣○彖传要说时字明白谓柔向时居乎三今
 则以时而进居四也说则时方好说占依爻中亦是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0b 页
 升之时巽而顺依童溪王氏谓顺而又顺无适而不
 用其顺也巽字若果止当顺字则易只是七卦无八
 卦矣○巽而顺刚中而应要做一个人说当如观卦
 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例虽体德并列实一串意○
 不可依中溪谓二为大人五应之为见大人本义只
 浑沦泛论若分刚中而应为用见大人之义又将限
 以内巽外顺为当征吉之义乎卦辞元亨统言之也
 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申言其事也观本义只把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1a 页
 德卦体直解至下文而彖传专以属之元亨者亦以
 其包下文意耳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地中生木不可说成地上生木盖地中生木者取巽
 居于坤之下而言如木之伏生意于地之中而后发
 达于地之上所谓其根深者其末茂自萌蘖而拱把
 自拱把而合抱干霄自下而高升之象也○慎德工
 夫全在积小上积小以至高大乃为德之升也所谓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1b 页
 崇德也○积小便是礼卑只是不忽近小步步靠实
 所谓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而至于能化者也○顺当
 作慎修谨之谓也胡氏念念谨审事事谨审二句最
 道得好念念谨审敬以直内也事事谨审义以方外
 也二端尽之矣所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恰恰是此
 理○孟子所谓自善信而美大者积小以高大也○
 要味积小二字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不积不足以成
 名故语录曰树木之生日日滋长若一日不长便为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2a 页
 枯瘁便是生理不接学者之于学不可一日少懈大
 抵德须日日要进若一日不进便退也胡氏所谓念
 念事事谨审者正是无一步放过只管积渐进将去
 意思
初六允升大吉
 本义初以柔顺居下只就巽体之下说不必说是全
 卦之下若说作全卦之下而承以巽之主也为不贯
 矣若云又巽为主则上句当作全卦之下此亦看本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2b 页
 义之法○据初六之才似不能升以其当升时而能
 从阳也故二阳挈之而拔茅连茹其升必矣故象曰
 上合志也○初六允升是象占者如之则亦能升而
 大吉矣大吉即是允升六爻俱要见升义
九二孚乃利用礿
 九二刚健中正诚实而上交六五柔顺中正虚中以
 下应故卜祭者利礿○无咎者非孚则不利用礿所
 谓无其诚则无其神者安得无咎以是反观之无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3a 页
 之说明矣○此卦六爻俱要见升意此爻诚实以上
 交亦升也
九二之孚有喜也
 惟其有孚则虽用礿而利矣有喜也一说泛以升言
 不专以祭享言盖九二诚实而上交六五虚中以下
 应正主升言利用礿特一事之占耳
九三升虚邑
 阳实阴虚而坤又有国邑之象是九三所临者虚邑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3b 页
 也○九三阳刚之才既可以进当升之时又利于进
 而所进者坤又荡无阻滞其象为升虚邑也○升虚
 邑只是无所疑也象传自明○此以象言而占即如
 之○盖据九三言一说本占之象也○九三升虚邑
 一句只是象而本义云故其象占如此盖此是象而
 占即如之此可以例诸卦爻所谓故其象占如此者
 矣
六四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4a 页
 本义云义见随卦随上六曰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
 享于西山其本义云居随之极随之固结而不可解
 者也诚意之极可通神明则此当释之云六四以柔
 居柔柔顺之至诚意之极也是积其诚意以升者也
 故王用享于岐山岐山即西山也自周而言岐山在
 西○吉谓获福也○朱子曰人积其诚意以事鬼神
 有升而上通之义或曰如此则随上六亦何拘于随
 乎曰一则云随之固结而不可解一则云积其诚意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4b 页
 以升义亦昭矣○或问朱子小注是因或问升萃二
 卦多是言祭享萃固取聚义不知升何取义朱子因
 曰人积其诚意以事鬼神有升而上通之义则朱子
 此句是泛论升卦多言祭祀之义非专论六四王用
 享于岐山之义也虽然他爻不皆言祭祀而独于此
 爻及六二言之何也故曰以柔居柔柔顺之至诚意
 之极可通神明也不然上体三爻皆是以顺而升者
 胡不皆利祭祀而独四利祭祀耶于爻义必有取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5a 页
 ○一说随上六王用享于西山本义亦曰自周而言
 岐山在西盖王者之望秩山川举天下之山皆在所
 祭而独言岐山者何愚谓此所谓王用享于西山盖
 指文王及武王之为诸侯时事便是诸侯祭封内山
 川也未必是说望秩之祭而专指岐山也若既为天
 子时言其诚意所通又有大于此者矣不曰王用享
 于帝乎○或曰既是为诸侯时祭封内山川则不应
 称王曰系爻时已称王矣且书云惟有道曾孙周王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5b 页
 发据此则未为天子时尚称曰王盖皆是既王日所
 书也又如云文王之治岐也治岐是诸侯时亦称王
 何也○或又曰如何以王用享于岐山与高宗箕子
 者同例曰本义明曰如高宗箕子之类者皆放此类
 字正指此等也曰然则王用出征云何曰据诗书文
 王伐崇伐密西伯戡黎武王伐商至灭国者五十宁
 无实事乎曰然则王用享于帝者何曰此则指武王
 既为天子有天下者言也故知王用享于岐山非望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6a 页
 秩之祭只是祭封内山川之时耳○一说阙其疑作
 望秩无妨
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
 有问本义云以顺而升登祭于山之象何谓也或答
 曰登山者一步然后一步一节然后一节非顺而何
 曰如此说则只是登山非登祭于山之象矣故必依
 朱子小注所谓人积其诚意以事鬼神有升而上通
 之义者解之然后可通彼以为小象别发一意谓爻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6b 页
 辞是就理上说象传是从象上说者恐未然也本义
 云以顺而升登祭于山之象此系之象传之下者因
 本文顺事在所当解故系之于此耳不可以其在象
 传之下而谓其非爻辞内意也○以顺而升正所谓
 积其诚意以上通于鬼神之义是有事之事○一说
 小注上通是谓意之上通本义登祭是谓身之登祭
 此说初不相妨○升还是意升非身升也○顺事两
 字俱取诸本爻六与四皆阴又坤体是顺也在升卦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7a 页
 为以顺而升此义于人事中求之则恰恰是登祭于
 山之象矣正所谓积其诚意以上通于鬼神也○或
 说登祭于山还是与义见随卦者不同且柔顺之至
 固亦诚意之极与随上六同也然随上六诚意之极
 亦有登祭于山之象否曰为此说者固哉其为易也
 在随卦只当云随之固结而不可解在升卦便当云
 以顺而升登祭于山之象如何必于随亦言登祭于
 山之象乃为此爻义见随卦乎大抵以顺而升升字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7b 页
 重登祭于山登字轻愚故曰升却是意升非身升也
 又曰上通是意登祭是身登山便是登祭一卦六爻
 之中岂有以登为升乎信如其说则升之义亦粗浅
 甚矣
六五贞吉升阶
 六五时方升者与诸爻同故曰当升而居尊位若不
 贞则虽当升而未能遂其升也○本义以阴居阳当
 升而居尊位以阴居阳不贞也如此而升居尊位其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8a 页
 升未易也故戒之云贞吉升阶须知只是戒辞据六
 五本爻而戒之以戒占者朱子小注以与萃九五同
 论可见其意○以贞字冠在升阶之上则不贞亦难
 升矣未可于贞吉之上先说他升也○六五是方升
 者非已升了也六爻各有升○曰贞吉可矣而又曰
 升阶者盖以其时当得升也而持之以贞复何难之
 有故赞其易○虽当升而居尊位亦必正固然后得
 吉而升阶此正语录所谓若无其德虽有升阶之象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8b 页
 而不足以升者盖以六五是当升无疑所恨者不贞
 恐犹有未可知者耳故戒之云若能正固则其升也
 必矣○六五不患其不能升惟患其不能贞不贞则
 虽有可升之资而亦未易升也故以贞吉加之升阶
 之上○一说此升字不可言升而居位象传谓大得
 志也是已学者以意求之○一说六五是己有位者
 以其不足于贞故戒之云必贞则吉而于升也易矣
 否则有其位无其德虽有升阶之象而不足以升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9a 页
 此升字是象传所谓大得志者盖谓其功业光明以
 至于治定功成者非谓升居尊位易也学者宜以意
 求之此说似未当姑存之以备一说耳
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贞吉升阶则进居尊位所谓广土众民君子欲之中
 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者岂不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冥升是据上六才质言也利于不息之贞是为占者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09b 页
 设一变化之术也是变易以从道也书云惟圣罔念作
 狂惟狂克念作圣○君子为善惟日不足小人为不
 善惟日不足冥升与不息之贞之谓也○谓之不息
 之贞盖以此正人道所当不息者故命之曰不息之
 贞本义云但可反其不已于外之心施之于不息之
 正而已则知冥升者汲汲于外者也不息之贞者汲
 汲于内者也孟子曰求在外者也又曰求在我者也
 一则孳孳为利一则孳孳为义○要说出不已意思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0a 页
 所谓小人下达者盖沉酣于势利而不知止故曰冥
 升亦要见他升字分明周公以为其费尽心力于势
 利外物甚可惜也若移此心力于不息之正其不利
 乎○利于不息之贞则见冥升之不利
(坎下/兑上)
困亨贞大人吉旡咎有言不信
 困卦以刚为主困者刚也困之者柔也坎刚为兑柔
 所掩九二为二阴所掩四五为上六所掩掩之而不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0b 页
 得伸也○坎刚为兑柔所掩四五为上六所掩柔蔽
 其上也九二为二阴所掩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也○
 处险而说是身虽困而道则亨也身困而道则亨者
 道在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不得志独行其
 道穷不失义也盖道无往不在大行不加穷居不损
 故身可困道不可困○所以险而说困而能亨者盖
 自反而缩其困者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也○
 困而能亨则贞矣然贞者大人也小人不能也故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1a 页
 大人乃吉而无咎大人自然困而能亨所谓贞也一
 说依彖传贞字带大人吉读此恐还未是当然彖传
 独截贞字连下者示人之意亦不为不精○按大象
 本义云能如是则虽困而亨矣是亨在悦之后此云
 处险而说则身虽困而道亨矣是亨亦在说之后说
 是当困时而说也即心亨也心亨即道亨矣亨则有
 超于困之外者矣○亨固有在困之后者亦有在困
 之时者如孔子在陈弦歌不辍则困之时便有亨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1b 页
 谓困亨贞大人吉者也如比干之死自献于先王而
 万世不以为非正命则困而后亨也所谓致命遂志
 也○上曰困亨贞大人吉旡咎矣又曰有言不信是
 泛戒人之处困者也非复戒大人也○困而有言则
 非处险而说困亨而贞矣尚口乃穷无所谓亨且吉
 矣纵口舌得免亦非亨矣况贞乎故谓士夫处困有
 免亦亨者有不免亦不亨者有免亦不亨者○既曰
 困亨是有命而安之也又曰有言不信明不可尚口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2a 页
 益取困穷是又有义存焉夫子于宋桓魋固曰天生
 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而又必微服过宋何也吁义
 命之说深矣学者安可尽委之命而任意自行乎○
 困亨贞曰付命而守义也尽其义之所当然者也有
 言不信亦欲其付命而守义也正其非义之所当然
 者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君子即大人也彖传以贞字下属大人而以其唯君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2b 页
 子上属于困亨是文王系辞之意夫子烛出无毫发
 之或遗与本义恰恰若合符节矣其截贞字连大人
 者欲以明大人止是得正者而已耳圣人之言虽异
 之中亦无不同
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刚中固是大人之象然此刚中内便有困亨贞义困
 而不失其所亨犹云颜子虽贫而不以改其所乐盖
 自有其乐也困而能亨者亦如是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3a 页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泽无水困之象也致命遂志承困之象而言其处困
 之正道也○致命未必便都死只是他已拚一死了
 如苏武是也不为虏所屈则亦困而亨矣若死者则
 如比干之自靖而自献于先王亦为亨矣○所以遂
 其志处只是成就一个是○致命遂志者在秦张良
 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稽侍中血(云云/)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3b 页
 初六以阴柔处困之底居暗之甚盖阴柔不能自拔
 也处困之底故为臀困于株木居暗之甚故为入于
 幽谷三岁不觌○处困之底底字贴臀字人之体行
 则趾为下坐则臀为下臀困株木不安也○居暗之
 甚甚字贴三岁不觌意犹所谓系用徽缠寘于丛棘
 三岁不得者也故知三岁不觌为只带入于幽谷一
 句况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正贴不觌义○株木
 非所安也而臀困之幽谷非明地也而入之至三岁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4a 页
 不觌甚言其才也地也时也皆不足以有济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酒食朱绂二句俱是象以刚中言则为困于酒食之
 象以刚中而应言则为朱绂方来之象困于酒食犹
 带困说朱绂方来则不复带困说矣利用亨祀亦然
 是亦自刚中而应得来其象既为朱绂方来则其占
 当为利用亨祀矣○征凶无咎仍又带困说○或说
 困于酒食饮食之困也朱绂方来亦应接之困也盖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4b 页
 朱绂者王者之服蔽膝也朱绂方来而未已在彼有
 接遇之频烦在此亦有承事之慇勤得无困乎此亦
 人情之通患而易见者故皆为好事之困而本义并
 以为困于所欲之多之象恐亦是如此此本义本难
 晓但朱绂方来添入上应之耳○大抵本义九二有
 刚中之德以处困时虽无凶害而反困于得其所欲
 之多此只是释困于酒食一句下却承云故其象如
 此而其占利以亨祀又安见有朱绂方来之义乎曰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5a 页
 朱绂方来上应之也已明白在上矣故此只云其象
 如此诚以困于酒食之义于上犹略于此不得不独
 详也○独以利用亨祀为占则朱绂方来亦象矣○
 在他爻或困于株木或困于石或困于金车或困于
 赤绂或困于葛藟而二独得困于酒食为好事之困
 者何有刚中之德以处困时也然有刚中之德而犹
 不免于困者何时义当然不得而避也故亦须有一
 件困处○四句各自为一事或泥本义以为利用亨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5b 页
 祀通承困于酒食朱绂方来者非也困字义于亨祀
 无所取只是承朱绂方来言夫有刚中之德而得上
 之应所谓九二刚健中正诚实而上交者也故象朱
 绂方来而占利用亨祀○朱绂程传曰朱绂王者之
 服蔽膝也以行来为义故以蔽膝言之○未必说是
 人君屈驾总是见应于上为上所接遇便是○谓之
 朱绂方来见二无求于五而五自求二也
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6a 页
 或问象云中有庆也是如何朱子曰他下面有许多
 好事盖非以困酒食为庆也又困于酒食亦举爻辞
 一句中有庆则固该下句矣故朱绂方来利用亨祀
 两句都要就刚中说不然朱绂方来上应之也只说
 上应而不知其所以得上应则亦失却朱子本义之
 指矣○一说中有庆也不必依朱子小注只困于酒
 食便是以其有刚中之德故有此好事之困而不至
 如初等之困于株木与葛藟之类也但酒食一句未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6b 页
 能该下数句恐象传亦不专释此一句而已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石坚重难胜之物以比九四之刚也三以阴柔不中
 正居四之下而欲推乎四则四坚不可动是困于石
 也○蒺藜刺不可据之物以比九二之刚也三以阴
 柔不中正居二之上而欲籍二以为安则二岂能承
 伏于其下乎是据于蒺藜也○上既为四所困下又
 为二所困则是进退狼狈来之坎坎矣如是则身危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7a 页
 而且死家不可保矣故上六虽与吾为正应是吾之
 妻然吾亦不能有矣明其家之不保也四固石不可
 犯二固蒺藜不可据也然何以知六三之欲犯四而
 前欲据二以安曰阴柔而不中正理固应然程传所
 谓不善处困而益以困耳○其义则系辞备矣盖云
 象则如此义则系辞已备一贯意也○此句本义系
 辞下亦缺一传字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7b 页
 谓将死灭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初六方困于下其来也徐徐未得遽与四合也兼且
 为九二所隔九二坚刚难胜是又困于金车而不能
 自拔以就四也向使四当位而能济物不至此矣故
 本义先云九四处位不当不能济物而后云初六方
 困于下又为九二所隔也○一说初之来徐徐者以
 其困于金车也然本义又字分明似难牵强○不曰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8a 页
 不能来而曰来徐徐者何也邪不胜正终必得合但
 迟耳曰来徐徐者豫为下句有终地也○终必得合
 据理之极而言势终不足以胜理也盖妄求者去正
 应者合也但须迟
来徐徐志在下也
 初之来徐徐四之才固不足以拔之然其志固在于
 拯初也○欲拯初者志也其不能济初者才也处位
 不当以阳居阴失其刚而不得其正故为无才○才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8b 页
 者德之用也单言者不必皆以对德言而谓是无德
 之才也○或说处位不当以其居柔失位非以才言
 也此说是以位为实位与易中他处所言位不当大
 别恐难从
虽不当位有与也
 言今虽不能济物终则与初遇矣与初遇则无不济
 矣不当位犹含来徐徐困于金车意在内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9a 页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困也乃徐有说则不终于困矣
 此皆是象而占在其中利用祭祀则纯是占亦取乃
 徐有说之意○九五不主人君言故曰困于赤绂赤
 绂臣下之服也朱绂王者之服也见程传○上为阴
 掩则伤于上而劓矣下又乘刚则伤于下而刖矣下
 既伤而刖则赤绂无所用而反为困矣如吾身一有
 被伤阻则凡所以奉其身者皆足为身之累也此句
 亦要得其意○程传何以知朱绂为王者之服赤绂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19b 页
 为臣下之服曰此未有考然九二以上应之取象九
 五又不取君象而一曰朱绂一曰赤绂亦可见有君
 臣之别矣○旧说以上为阴掩是为亵御所蔽下则
 乘刚是为强臣所迫今既定五不取君象此说皆无
 所用矣且坎刚为兑柔所掩四五为上六所掩岂必
 皆亵御然后能为吾蔽邪六三亦下乘刚也岂必皆
 强臣然后能为吾伤邪刚中而说体故能迟久而有
 悦迟久字轻以时候言不可谓刚中能迟久也是谓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0a 页
 其刚中故能久而有说也有说则困者亨矣○刚中
 是所以说处说体是有说之象○利用祭祀久当获
 福以其刚中也此谓久当获福益可见上文不是言
 刚中故能久是刚中故久当有说也然必曰迟久而
 后有说者何盖面前是困后方得不困耳故屡以迟
 久言○利用祭祀与乃徐有说同一取义但无说体
 意
乃徐有说以中直也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0b 页
 中直刚中也刚中故久当有说○不说刚中而说中
 直岂亦以困中言邪以刚中而处困终必能济其困
 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上六以阴柔处困极阴柔才之弱也困极时之穷也
 故困于葛藟缠束而不得解也于臲卼危动而不能
 安也曰动悔动辄有悔无所不困也如此则不可征
 矣盖由阴处困极自失其处困之道而至此耳然物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1a 页
 穷则变故其占若能有悔咎前之非而改前之为则
 可以征而吉无复葛藟臲卼之悔矣于葛藟拘絷而
 不得动也于臲卼震撼而不得静也两句困义同而
 所困之状有两样备矣甚言其困也○定时全不得
 动动时全不得少定圣人文字岂惟不见重复而精
 密隐然非熟玩不觉○曰动悔曰字亦犹大学亦曰
 殆哉之曰字○动悔者事可悔也有悔者心悔其事
 而有悟也本动悔而能有悔则其行为吉行矣是贞
易经蒙引 卷六上 第 121b 页
 吉也吉行则困斯亨矣
 
 
 
 
 
 
 易经蒙引卷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