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一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a 页 WYG0029-000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一上
             明 蔡清 撰
周易
 周代名也本国名在雍州境内岐山之阳盖周始祖
 后稷封于邰曾孙公刘迁邠至十三世孙太王乃迁
 于岐所谓岐周太王传子王李孙文王至曾孙武王
 遂克商而有天下因用其国之故名以为一代之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b 页 WYG0029-0002d.png
 自古得天下者其代名率用故号如唐尧本唐侯也
 虞则舜之氏也舜封伯禹于有夏汤之先世居商丘
 是皆其故号也后世如秦并天下亦只称秦汉则项
 羽王之汉中曰汉王又如曹魏司马晋至宋齐梁陈
 历代皆以本封为一代之号李唐则起自唐公赵宋
 则因所领归德军为宋地惟元别取易经乾元之义
 不踵前代故事至我朝用大明实用元人之意也看
 来元人之意亦是盖不以偏方之名名天下也不可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a 页 WYG0029-0003a.png
 以为与古制异而非之但其改号诏词多出文人曲
 笔有曰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
 也舜以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大夏以殷
 中则全非其实矣此文人之所以不足贵也我朝建
 号大明诏旨独不然只曰于吴元年正月初四日告
 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
 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云再不援古以證
 今气象殊光明○岐周即今凤翔府因文王时凤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b 页 WYG0029-0003b.png
 于岐山故名凤翔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次于扶风郡
 因改扶风为凤翔见有岐山县谓之岐者以其山有
 两岐又谓之周者岐山下地名也故曰文王生于岐
 周
○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
 交易变易在易有之在实体亦有之本是实体上物
 事模写入易中耳本义主易言交易从卦图上看变
 易从蓍策上看○造化之交易变易具见于朱子小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a 页 WYG0029-0003c.png
 注宜详玩之朱子曰交易是阳交于阴阴交于阳是
 卦图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
 相射八卦相错是也○或曰交易是对待之定体如
 何见得是交处曰如天上地下相对也则天气下降
 以交于地地气上腾以交于天其实理固然矣推之
 山泽雷风水火皆然故山不得水不能生草木鸟兽
 泽不得土不能生鱼鳖蛟龙则相交之理亦昭然也
 以至雷风则相益者也水火则相济者也天地间盖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b 页 WYG0029-0003d.png
 无一物不然故曰天地暌而其事同也男女暌而其
 志通也万物暌而其事类也凡君臣父子长幼朋友
 内外上下刚柔文武以至庶物之雌雄牝牡食味之
 酸咸凉热等类凡其二者之对立而其理之相须者
 皆谓之交易也虽至微之物亦各有个面背内外面
 背内外则相须而不可相无者也是亦交易所在矣
 故程子曰天下无无对之物易之交易即所以像乎
 此也此理若实得于心而变通于事为之间亦真可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a 页 WYG0029-0004a.png
 以手舞而足蹈也愚谓若就逐卦六位言则初阳而
 二阴三阳而四阴五阳而六阴是亦有对待之义又
 以横图言在两仪则阳与阴对在四象则太阳与太
 阴相对少阴与少阳相对在八卦则乾阳与坤阴相
 对震阳与巽阴相对艮阳与兑阴相对坎阳与离阴
 相对其在员图方图皆然又以卦之反对言之则自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以下一一皆有交易之义也盖
 此理无处无之在易书皆然○朱子曰变易是阳变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b 页 WYG0029-0004b.png
 阴阴变阳老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此皆占筮
 之法盖卦爻之在图书初无变之可言唯于占筮得
 卦之后有九六七八之数则九者变为八六者变为
 七于是有变易之义耳大抵易有卦有蓍有卦无蓍
 则易为无用有蓍无卦则易为无体交易大抵主卦
 爻言变易大抵主蓍言○朱子曰阴阳做一个看也
 得做二个看也得做两个看只是分阴分阳两仪立
 焉做一个看只是一个消长若专指流行者言如寒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a 页 WYG0029-0004c.png
 暑只是一气而分阴分阳亦有两仪象也朱子此段
 之言盖专指流行者○造化之交易所谓分阴分阳
 天地四方是其至明白易见者也故天阳与地阴相
 对南阳与北阴相对东阳与西阴相对交易则所谓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也故昼阳往而夜阴来夜阴
 往而昼阳来暑阳往而寒阴来寒阴往而暑阳来此
 气数之相推者也○交易变易在造化在易书俱要
 分合看得方是如天地定位合言之交易也专就天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b 页 WYG0029-0004d.png
 言则有南极北极之分专就地言则有南北高深之
 辨此又分言之交易也如昼夜之相推合言之变易
 也昼午前为阳午后为阴夜则子前为阴子后为阳
 此又分言之变易也至于易卦亦然又交者亦有变
 变者亦有交交易者阴阳之质其定位也变易者阴
 阳之气其相为消长者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不
 皆然○交易者阴阳之相间变易者阴阳之相因交
 易即朱子原象赞中所谓交易为体往此来彼者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a 页 WYG0029-0005a.png
 变易即赞所谓变易为用时静时动者也○举天地
 间物物皆是易不是变易便是交易二端之外更无
 他也此古之圣人所以用一易字以该括之而朱子
 又分为变易交易二义以发明之也呜呼尽之矣○
 虽然动静相生而无端故对待亦有肇于流行者所
 谓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是也流行亦有对待者
 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
 者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b 页 WYG0029-0005b.png
○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
 简竹板也即汗青也谓之汗青者竹以大汗之则不
 蛀也帙书衣也积简而以韦贯其端故曰韦编其𫝑
 必为之衣以包裹之然后定也古者有青缣帙或布
 帙绢帙简帙本重大若通六十四卦及许多卦爻文
 字总为一篇是诚亦重大之甚而不便于举阅矣故
 从中断自咸恒以下为下经上经首乾坤终坎离下
 经首咸恒终既济未济两篇之分实亦有不徒然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a 页 WYG0029-0005c.png
 且六十四卦何以不以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
 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何也先儒
 谓天地万物之父母故上经首乾坤夫妇人道之始
 故下经首咸恒此本孔子序卦传之意也至于下经
 之所以终既济未济者序卦传亦自有明说矣但上
 经之终于坎离先儒虽未有论及者愚意乾坤者造
 化之本体坎离者乾坤之大用坎为水阴也离为火
 阳也天地之所以造化万物者一阴一阳而已此即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b 页 WYG0029-0005d.png
 太极之阴静阳动也凡单言水火便当阴阳便包五
 行使乾坤而无坎离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此上经之
 所以首乾坤而终坎离也欤观先天图乾坤定上下
 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亦为有意又后天图从中起
 便是南离北坎纯以坎离作用为主也下至参同契
 悟真篇医方等书往往提掇个坎离或水火二字亦
 足以明造化之不外此两端矣○上经首乾坤终坎
 离造化之始终备矣下经首咸恒终既未济人物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a 页 WYG0029-0006a.png
 始终备矣○上经终于坎离其理最妙若再择二卦
 以易之便不得如此之精意也此朱子感兴诗所谓
 昆崙大无外磅礴下深广阴阳无停机寒暑互来往
 者也与下经之终于既未济实同一意○何谓只言
 水火便该五行曰阳自天一生水为始而三生木以
 终之也阴自地二生火为始而四生金以终之也水
 实该木火实该金土则寄居四行之中此犹只言仁
 义而该礼智信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b 页 WYG0029-0006b.png
 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
 此正经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则皆所以释经者
 也传字对经字言周易上经经字内着不得十传盖
 古易上下经二篇十翼十篇各自为卷也以其皆所
 以释经之义故于开卷之初辄用经字并及之
○中间颇为诸儒所乱
 乱者凡二次复古亦二次汉费直初以彖象传释经
 总附于卦爻辞之后郑玄王弼宗之又分附卦爻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a 页 WYG0029-0006c.png
 之下增入乾坤文言始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
 经而系辞传以后自如其旧历代因之是为今易程
 子所为作传者是也自嵩山晁说之始考订古经釐
 为八卷盖上下篇卦爻辞合而为一上下系辞传亦
 合而为一上下彖传一上下象传一文言一说卦传
 一序卦传一杂卦传一通为八卷至东莱吕氏乃定
 为经二卷传十卷是为复古易而朱子本义所从者也
 上经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b 页 WYG0029-0006d.png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一者奇也阳之数也○只实处便是一虚则二矣○
 乾一而实奇圆围三便见阳数奇矣○一或读为单
 者非也单只是少阳若以易用九言一却是太阳所
 谓重也纵不专指太阳亦须兼得太阳方是若读为
 单音只作少阳看矣当考筮仪四象之异处筮仪老
 阳画为○重也少阴画为拆也少阳画为一单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a 页 WYG0029-0007a.png
 老阴画为乂交也至今凡占卜者皆用之不知始于
 何人○一既不可读为单然则亦不可读为拆矣
 今人槩误读也不如读单为奇音读为耦音较无病
 也
○乾者健也阳之性也
 盖天地间凡阳皆动动而有常见阳性健也○胡氏
 曰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从象上说乾者健也阳之性
 也从理上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b 页 WYG0029-0007b.png
○伏羲仰观俯察(云云/)一阴一阳之象
 天地间不外乎阴阳阴阳之数不外乎奇耦以其大
 者言之天阳也何以见其奇盖天之形包乎地之外
 一而实者也故为奇地阴也何以见其耦盖地之为
 地尽能容载乎天之气以养育乎万物二而虚者也
 故为耦又以在天之日月言之日则本体自明且万
 古常盈而不亏一而实奇也月本体虚常受日之光
 以为光且有盈有亏亦二而虚耦也又以地之山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a 页 WYG0029-0007c.png
 言之如水其体虚也故投之以物则随而没入有耦
 象焉山之视水则其体实矣非掘不入故虽只是地
 之隆起者然以对水看则亦奇象矣○或曰水能载
 舟万物投之俱不没何谓其虚曰投以实物无不没
 入者木性虚故不没非惟木也虽瓦石作巨物而虚
 其中以置之水亦不没入盖受实而不受虚也尝有
 以玛瑙碗置水面不沉者唯其中虚为阳气所聚故
 也今以银锡为罂盎置水上亦自不沉或曰阳实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b 页 WYG0029-0007d.png
 虚今乃以虚为阳何与曰以质而言则实者为阳虚
 者为阴厚薄之分也以气而言则中虚者为阳中实
 者为阴轻清重浊之分也○以日言之午前半日为
 阳午后半日为阴以月言之望以前一半为阳望以
 后一半为阴以山言之则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山面
 为阳山背为阴如禹贡所谓岷山之阳与所谓至于
 华阴是也如海之水则潮为阳汐为阴如江河之水
 上流为阳下流为阴又凡奔流者为阳停涵者为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a 页 WYG0029-0008a.png
 亦各有阴阳也○今淮安府有山阳县绍兴府有山
 阴县又湖广有汉阳汉阴则以水分也○且阴阳之
 分在人在物无不有之如人之男女男阳而女阴也
 然男女之身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也所谓一物原
 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而人身之血气其界分
 亦自不同如医家诊脉法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左心
 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左寸部轻按诊心重
 按诊小肠左关轻按是肝重按是胆无往而无个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b 页 WYG0029-0008b.png
 阳之别虽一草一木之微其所以为形气性味者亦
 莫不分阴分阳故官桂味本辛热然用枝则气薄而
 开表用肉则生温而补肾若紫苏主下气开胃然煮
 汁饮之则除虫毒其子则又安喘𠻳为用不同者以
 其性味自有别也此皆是一分为二之理可见无物
 无对不是阴便是阳阳便变阴阴便变阳岂非一阴
 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耶○以上皆以交易者
 言对待之阴阳也今更以变易者言之如气序之流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a 页 WYG0029-0008c.png
 行甲年为阳乙年为阴也在一年中春夏又为阳秋
 冬又为阴也自春夏言之春又为阳夏又为阴自春
 一令言之自立春至春分以前又为阳自春分之后
 至立夏之前又为阴馀皆以此类推之虽一个时辰
 亦分上下四刻虽一息之微亦分一嘘一吸凡此类
 非只是苟且分析各有配属而已其理数之际各以
 类分至微至妙有不容以毫发谬乱者故圣贤谨而
 辨之如象之胆则随四时所在不同如猫之目睛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b 页 WYG0029-0008d.png
 随十二辰而变其理数之微妙有不可尽究诘者○
 奇者兼乎耦者也耦者分奇之半者也如举日则包
 夜奇也夜则得日之半耦也朱子谓天地间只是一
 个阳气下截便是阴阳全阴半又曰阴阳只是一气
 阳之退便是阴之生盖以下截对前一截看则有耦
 象矣此以气言者也若从此节节推去每一分为二
 亦自生生之数○问阳进阴退就造化人事言之则
 如何曰春夏气之嘘秋冬气之吸吸则退藏矣又如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a 页 WYG0029-0009a.png
 人身四十以前日向于壮进数也四十以后日浸以
 衰退数也然又须知阳全而阴半阳无终尽之理也
 而阴只是阳截后一半如今之和尚虽年八十而犹
 剃发盖发常长也但比四十年前不同耳○横图六
 十四卦总是两仪界内截作六十四段只为要下次
 分明姑更画出上面来耳以实体言则所生之子只
 在母腹之中若以卦画言则所生之子不免在母腹
 之外○横图纯阳纯阴所以独在两头者盖初画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b 页 WYG0029-0009b.png
 始右边为阳左边为阴耳再画出时又右阳而左阴
 三画时又右阳而左阴右边节节得阳则积而为纯
 阳其次则杂乎阳矣右边节节得阴则积而为纯阴
 其次则杂乎阴矣此乾坤二卦所以独居两头而兑
 离震巽坎艮皆囿其中也
○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
 八卦之上各加八卦者只是以象此阴阳之生生不
 已也朱子曰阳气便是六层只管上去上尽后下面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a 页 WYG0029-0009c.png
 空缺处便是阴愚谓此卦之所以有六画也其图如
 左
     子   ䷗   复
     丑   ䷒   临
     寅   ䷊   泰
     卯   ䷡   大壮
     辰   ䷪   夬
     巳   ䷀   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b 页 WYG0029-0009d.png
     午   ䷫   姤
     未   ䷠   遁
     申   ䷋   否
     酉   ䷓   观
     戌   ䷖   剥
     亥   ䷁   坤
 成形之大者为天坤卦亦曰阴之成形莫大于地可
 见不可就以乾坤当天地看凡至健者皆为乾凡至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a 页 WYG0029-0010a.png
 顺者皆为坤此乾坤所以足应万人之用而彖传之
 言所以为专以天道明乾义以地道明坤义也
○乾道大通而至正
 天地间凡柔者皆不足以有为惟刚健则有能为之
 资而物莫之阻况乾又是至健者此乾道之所以为
 大通也○凡万物之刚者必正柔者必邪乾则纯阳
 至健又正之至者也○乾道大通而至正最好玩味
 是此一句虽孔子后面许多言语皆在其中天之四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b 页 WYG0029-0010b.png
 德一大中至正之道也圣人之四德亦一大中至正
 之道也方知孔子主义理说不是易外意也○何谓
 天之四德一大通至正之道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
 见矣即此可知○何谓圣人之四德亦一大通至正
 之道曰圣人之心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中心无
 为以守至正即此可见○寻常尽说易是穷理尽性
 至命之书自今观之卦爻辞何处是说性命殊不知
 有形而下之器便有形而上之道有至著之象便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a 页 WYG0029-0010c.png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贞便是从乾道大通而至正
 上来坤利牝马之贞便是从阳全阴半地道无成而
 代有终上来乾岂不是性命耶是以学须见到天人
 合一处
 利在正固
 事有未正必欲其正事之既正必守其正此正固二
 字之义也固所以全其正也如此说贞字之义乃尽
 ○元亨谓其事可为也利贞谓须善为之也○易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b 页 WYG0029-0010d.png
 道义配祸福故元亨而必利贞也○易虽主卜筮然
 以道义配祸福与他术数书不同所以为经也故无
 不效昔晋何晏闻管辂明易数请与论易邓飏在坐
 请作一卦当至三公不又问连梦青蝇数十来集鼻
 上辂告之曰元凯辅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谦恭享
 有多福今君侯位尊势重而怀德者鲜畏威者众殆
 非小心永福之道愿君侯裒多益寡非礼弗履则三
 公可至青蝇可驱也后二人皆坐事诛夷按辂以易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8a 页 WYG0029-0011a.png
 数名而其言如此是知以道义配祸福者矣当老庄
 虚浮之世而有如此等人物亦豪杰之士哉愚尝谓
 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天有时地有利人有为人为
 之功用亦大矣人为之善者或能吉其凶其不善者
 则能凶其吉愚故录辂之言以正易道之门户也○
 飏又尝问辂曰君自谓善易而语不及易何也辂曰
 善易者不言易也斯盖真知易之广大而悉备随时
 随处随物无往而不在不可以指摘而言也何也夫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8b 页 WYG0029-0011b.png
 易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
 地之间则备矣学者但能任理以应事动静不失时
 则何往而非易故邵子曰孟子善用易而七篇中未
 尝一言及易也程子曰易学后来曾子子夏煞曾到
 上面然曾子子夏之言传于后世者亦未尝有一言
 及易学者于此可以加思索工夫矣本义所谓保其
 终不可说是保得元亨盖元亨只是许他去做此事
 言无所阻碍而已未见有成功处有何可保语录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9a 页 WYG0029-0011c.png
 知其大通却守其至正以俟之之说此句恐有误字
 或未定之说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
 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专指文王系辞言不兼伏羲言
 文势是如此理亦是如此看精意二字正指卦辞也
 大传曰圣人之情见乎辞要之文王之辞亦所以发
 伏羲之蕴也
○开物成务之精意
 如初占得乾时知其元亨且利贞此是开物也从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9b 页 WYG0029-0011d.png
 去做事既元亨又利于贞便是成务矣○或谓开物
 以元亨言成务以利贞言此说新巧理则不通必若
 其说他卦有专言利贞者是无以开物矣又有专言
 元亨者是无以成务矣只看大传所谓开物成务者
 语意如何○乾卦卦辞只是要人如乾样坤卦卦辞
 只是要人如坤样至如蒙蛊等卦则又须反其象此
 有随时而顺之之义有随时而制之之义易道只是
 时时则有此二义在学者细察之○或谓伏羲之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0a 页 WYG0029-0012a.png
 有画无文只是使天下之人观其象而已能如象焉
 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如乾道有大通而至正
 之象占者必如其大通而又能如其至正则善矣岂
 不亦明白耶然民不可使知之如上所云要是圣贤
 分上事先儒此说恐犹欠平实也○问圣人未系辞
 之前全无文字可凭恐终只是观象以断吉凶曰观
 象以断吉凶时在圣人亦须有个法则处之不是人
 人著他自观象以断吉凶也洪范七稽疑曰择建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0b 页 WYG0029-0012b.png
 卜筮人乃命卜筮而传曰蓍龟者至公无私故能绍
 天地之明卜筮者亦必至公无私而后能传蓍龟之
 意必择是人而建立之然后使之卜筮为人断吉凶
 也岂谓古者民淳但观象者尽能知吉凶耶然求其
 能传蓍龟之意者亦不可多得是以后世圣人终不
 得已于系辞也今虽有卦爻辞而筮得之者往往有
 与所问之事全不相应者将如之何看来神而明存
 乎其人犹须观象以通其变也○先儒曾有因日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1a 页 WYG0029-0012c.png
 而筮者得大有之需大有乾下离上需乾下坎上乾
 不动唯上离变为坎筮法三爻变者当占本卦及之
 卦彖辞此二卦辞将何以断此占乎渠未得其意只
 以卦象求之谓上体离日为坎月所变是日为月所
 掩日食之象也自以为得之而需卦辞所谓有孚光
 亨贞吉利涉大川大有卦辞所谓元亨者皆无所预
 矣然以愚意推之彼因日食而筮鬼神若只告以日
 食之故如此则万古日食之故皆然鬼神徒以此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1b 页 WYG0029-0012d.png
 之于时事何所关耶于其人何所发耶盖鬼神所告
 之意殆谓上离为日君象也今离变为坎天上之日
 为月所掩是君德为阴邪所蔽而失其明也此须人
 主修德以弭之而修德之道必如需之内有孚而光
 亨而外又事事以正则吉矣由是天灾可弭世难可
 夷是谓利涉乎大川也大川既涉大难既平则复为
 大有之元亨矣兹岂无预于卦辞耶信所谓受命如
 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者也大抵盈天地间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2a 页 WYG0029-0013a.png
 处无阴阳二气阴阳之良知即其灵也有感必通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断亦非偶然者○久于卜筮之际
 似乎实有神司之者尝闻宋高宗微行遇善卜者谢
 石以杖于土上画一字令相之石思曰土上加一成
 王字殆非凡人耶疑信间令再出一字高宗乃作问
 字笔势两直飞开石曰左看是君字右看是君字非
 主上莫此术矣遂拜伏帝归召而官之一日写春字
 命相之其上半体墨重石曰春头太重压日无光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2b 页 WYG0029-0013b.png
 秦桧专权秦字春头也日君象也桧闻其言以为为
 已发恨之求其罪窜远州道遇一女子名能拆字卜
 石书谢字令相曰不过一术士耳是寸言中立身也
 更令相石字曰逢皮则破逢卒则碎盖押石之卒即
 皮姓石竟终贬所如此者岂非神运其笔动中肯綮
 乎断非偶然也凡今卜筮每每有奇中者实皆神之
 所运也有其诚则有其神矣○参义曰乾之为卦至
 大矣而其占辞之略何也曰辞之略者此其所以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3a 页 WYG0029-0013c.png
 大也诸卦之言亨也有曰元者矣有曰小亨者矣有
 曰某事亨者矣而乾乃独曰元亨则无往而不大亨
 也诸卦之言贞也有曰利某事贞者矣有曰小利贞
 者矣有曰利艰贞者矣而乾独曰利贞则无往而不
 利于正也非元亨利贞字大乃乾字大也○愚谓贞
 之一字乃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枢纽也夫子
 所谓一言以蔽之者也比时字尤切然贞则时矣试
 观一易卦爻中凡贞则吉不贞则凶贞则利不贞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3b 页 WYG0029-0013d.png
 不利贞则凶害反为吉利不贞则吉利反为凶害又
 凡言吉利者虽无贞字理则自贞中来也凡言凶害
 者虽无不贞字理则自不贞中来也学易者要须识
 得
初九?龙勿用
○凡画卦者自下而上
 画卦自下而上不只是作易圣人然也凡众人占卦
 者之画卦皆然其自下而上则所以象气之消息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4a 页 WYG0029-0014a.png
 物之生生也盖天地之间只有气与形二者而已如
 井泉先温之类可见气实自下而上也万物皆以渐
 而长自卑而至高可见其形亦自下而上也故画卦
 者以之更看十二月卦图阳自复而临而泰以至于
 乾自姤而遁而否以至于坤此其象之至著者也
○阳数九为老七为少
 主蓍策言然其数之所由起则实自造化来也故曰
 参天两地而倚数○凡数之始只是三与二而已七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4b 页 WYG0029-0014b.png
 八九六皆从三二而起所谓三三为九二三为六两
 二一三则为七两三一二则为八○阴阳象数决然
 有不可易者故九六七八等字最重且河图水居北
 其数成于六故雪花便六出以此见雨类亦是六但
 以其融液不凝结不得而證耳如龟之文中五行次
 八卦次二十四气个个如此鲤鱼之背脊鳞六六三
 十六岂有一毫谬乱哉
○老变而少不变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5a 页 WYG0029-0014c.png
 天下之物凡至变处皆是老者其未老不变也花开
 到透时便须谢落人到老时便有死期矣自造化言
 寒到极处然后变为暑暑到极处然后变为寒亦老
 而变也昼到晡时老也乃变而夜夜到五更时老也
 乃变而昼○易占其变故谓阳爻为九不为七也○
 七九皆阳数六八皆阴数阳主进九者进之极也故
 九为老阳阴主退六者退之极也故六为老阴○问
 一二三四五皆数也而独用六七八九何欤曰河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5b 页 WYG0029-0014d.png
 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位其
 本身也数其作用也造化生成万物皆其作用处故
 易中只用六七八九亦造化之自然非人所能为也
 夫一连九为十二连八三连七四连六各为十此岂
 人之所能为哉人为者斯有窒而不合泥而不通者
 矣○六爻之在图与书初无变之可言下不得九六
 字九六蓍策之变数也○今占卦如五爻皆九一爻
 独七则占其七是未尝不用七也但逐爻则皆用九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6a 页 WYG0029-0015a.png
 以用者多也八六放此周公本就各爻系辞因奇耦
 各百九十二其画相类无以别也故姑以初九等字
 为则若得宽布六画而每画下系之以辞则亦不用
 初九初六等字矣今之用初九初六等字以代其本
 画也因本其所以然作图于左
 
 
○龙阳物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6b 页 WYG0029-0015b.png
 龙纯阳之物也故极其轻清而能变化纯乾之阳自
 与他卦不同盖龙物之灵变不可测者也○初九潜
 龙勿用此爻在士之未仕者得之则当隐约以待时
 在仕者得之亦当隐身而退避在庶民得之则不利
 有所往在商贾得之则宜深藏而不市若以天子之
 尊而得此爻亦或时当主静或事当谨密也○周公
 之系爻辞或取爻德或取爻位又或取本卦之时与
 本爻时位又或兼取应爻或有取所承所乘之爻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7a 页 WYG0029-0015c.png
 兼取乘应与时位兼全者有仅兼其一二节者又有
 一爻为众爻之主者则兼及众爻大槩取义不出此
 数端○或曰程子言爻才而子言爻德何也曰程子
 于卦亦言卦才朱子本义改称卦德夫卦有卦之德
 爻亦有爻之德矣德字则兼得才字○易本义立象
 占二字尽蓍卦之始终矣象在卦占以蓍卦者易之
 体蓍者易之用缺一非易也故朱子之学易不敢只
 安于程传之成说也○邵子平日欲把一部易数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7b 页 WYG0029-0015d.png
 与二程二程全不问他邵子亦不曾与他说所以伊
 川后来作易传于象数上略了只据胸中所得之义
 理来解说朱子服其理到但以其未得易之本旨故
 别为之注而自名曰本义便见程传之说未为本义
 矣本义字字皆从画上味出亦多本之孔氏也
○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
 小注孔氏曰爻辞多文王后事升卦六五享于岐山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后事也故马融陆绩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8a 页 WYG0029-0016a.png
 等皆以为爻辞出于周公○大抵非穷理尽性以至
 于命者不敢系易虽有谬为之亦不足以开物而成
 务此文王之后系辞者后世所以必其为周公也欤
 然在当时未必周公之外更无此心胸者○今据马
 融陆绩等以为爻辞出于周公不知马融陆绩之说
 果何所据又按大传曰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又
 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
 纣之事耶槩皆是疑辞也而本文则断归文王盖别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8b 页 WYG0029-0016b.png
 有据也或曰亦只是据史记云耳然史记出于谬传
 臆说者多矣况其本文亦曰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
 卦为六十四卦盖之一字亦似未敢质言也且其益
 八卦为六十四卦之说今亦不之凭矣○或谓孔子
 所以疑其出于文王者盖在自我西郊之一句上来
 若以理度之文王既系了卦辞不应独缺了爻辞不
 系直候周公后日来足成之且周公未系爻辞之前
 天下之人若占得爻者不知何所取决乎文王独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9a 页 WYG0029-0016c.png
 为虑及此是可疑也○唐王绩著负芩者传以为文
 王系辞不言其系卦辞似是连爻辞俱归诸文王者
 然以为爻辞亦文王所系则箕子明夷之类有不通
 矣王绩所传尚欠分晓也○易经卦爻辞虽未必是
 文王周公之所作其亦圣人之徒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刚健中正以体而言则刚也兼用而言则健也居下
 体之中则中也中则无不正矣盖以九居二亦非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29b 页 WYG0029-0016d.png
 也但纯乾之德与他卦不同故朱子独自主张曰刚
 健中正云刚健从九字上看中正从二字上看下句
 出潜离隐亦从二字上看二是位也○出潜承潜龙
 而言离隐以出潜之义言○泽及于物物所利见大
 人不出则已出则泽必及物泽不及物则已泽既及
 物物必利见之此理势之自然也如龙既见则亦有
 云雨之被于物者矣○刚健中正以德言出潜离隐
 以时言此之所谓刚健中正即文言所谓龙德也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0a 页 WYG0029-0017a.png
 之所谓出潜离隐即文言所谓正中也此之中正与
 文言正中全不同○凡大人皆是德位兼全之称九
 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所谓居仁由义大人
 之事备矣故亦谓之大人○此以爻与占者相为主
 宾○谓爻为主而占者为宾也相字轻不要交互说
 但一主一宾之相对便自有相交之义非若他爻占
 者若占得此爻便自以其身当之也故自为一例易
 中用相字多如此如鼎九二本义曰阴阳相求而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0b 页 WYG0029-0017b.png
 正则相陷于恶而为雠矣按此爻本只是初求二二
 未尝求初也而本义亦曰相求相字之义可识矣○
 见龙在田还是伊传之俦不可指孔孟孔孟当时安
 得泽及于物而为物所利见乎其曰九二未得大人
 之位者言未得在上之位如九五耳其实德施普也
 天下文明非在大臣之位则不能如孔孟毕竟皆是
 卒老于行者安得天下文明而为见龙也○按朱子
 语类文言九二条有曰九二却恰好其化已能及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1a 页 WYG0029-0017c.png
 矣又正是臣位所以处之而安○其下文又云九三
 居下卦之上位已高了只得乾乾惕厉恐惧此便是
 伊周地位盖以伊周当时实居百僚之上而摄天子
 之事正为危地而当惕厉时也似与九二伊传之说
 自不相妨盖一则主得位而及物言一则主居乎危
 疑之地言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夕字对终日言终日只是昼也夕是日没之候○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1b 页 WYG0029-0017d.png
 乾之义亦健也自强不息之意不然则颓堕放弛矣
 故继之曰夕惕若言终日乾乾虽至夕其心犹不放
 下也○重刚不中重刚本是过刚之资不中则所以
 用其刚者又不当也○居下之上则有重责在身所
 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者也所
 谓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者也故曰乃危
 地也○乃危地也或专指居下之上看来亦带上一
 句盖居下之上本当有危然非重刚不中以居之未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2a 页 WYG0029-0018a.png
 成其为危也○厉无咎既无咎则不厉矣○本义惕
 厉之厉与爻辞厉字死活不同故语录云厉旡咎是
 一句
 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既当怀乾乾惕
 厉之心且性体刚健又有乾乾惕厉之象故周公本
 其象以戒占者曰(云云/)○终日乾乾夕惕若则所以
 行之于身措之于事者必以其道而不敢肆矣信乎
 其无咎也○重刚不中以取危者此九三也性体刚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2b 页 WYG0029-0018b.png
 健能乾乾惕厉者亦此九三也如晋周处膂力绝人
 不修细行尝问父老曰今岁丰人乐否曰三害不除
 何乐之有曰三害云何曰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并
 子为三害处乃入山射杀猛兽投水斩蛟自厉志好
 学为善卒为晋名臣此可见过刚不中亦此人也乾
 乾惕厉亦此人也○此爻大意谓人能以危道处危
 地则终于不危矣此纯是占然亦自有象在故本义
 推出性体刚健有能乾乾惕厉之象云所谓凡言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3a 页 WYG0029-0018c.png
 利者虽无贞字在然理却在贞中来者此类是也○
 九阳爻三阳位然七亦阳爻八亦阴爻也不可遂以
 此而专谓九六主变为爻也○乾以惕厉无咎震以
 恐惧致福盖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不易之
 理也○一说易中之爻义以得中为安如蹇利西南
 往得中也涣刚来而不穷之类是也故三居下之上
 为危地然据朱子语类九二条云九三居下之上位
 已高了所以只得忧惧则此说又不合矣大抵旧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3b 页 WYG0029-0018d.png
 为正且合此卦位有隐显之义○就九三重刚不中
 还就性体上说为是如蹇之刚得中也涣之刚来而
 不穷都是就性体上说他有得安之理固非以得中
 为得地不穷谓不危也○云峰谓六爻惟三四为人
 位故言无咎不思易中言无咎者何限岂皆以人位
 取耶又不可谓惟乾卦分天地人位也○先儒又谓
 九三人位非龙之可据故言君子此又不通之论也
 以此卦九四观之四亦人位也而曰或跃在渊跃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4a 页 WYG0029-0019a.png
 非龙而何以九三九五言之曰利见大人亦非人位
 也盖圣人下笔如化工因物付形如初可象龙之潜
 二可象龙之见至三之惕于龙有难于取象者则又
 就人事上直说至四五上有可象者则又象以跃飞
 亢何妨如蒙卦六爻皆言蒙至六三则不拘剥卦六
 爻皆言剥于六五则不拘又如坤卦纯阴而六龙战
 岂可为典要哉
九四或跃在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4b 页 WYG0029-0019b.png
 或者疑而未定之辞此一句最难看或说是就系爻
 圣人而言非也疑而未定者四也四自或圣人乃从
 而或之耳谓之或跃犹云欲跃故文言曰故或之或
 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岂不是九四自疑如云吾将仕
 矣之意
 本义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龙
 在渊一跃即升天得水故也若在田则势反有难者
 西北方但可种五谷之地皆谓之田不若南方人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5a 页 WYG0029-0019c.png
 有水种稻者为田也此田纵有水亦甚浅如今大禽
 鸟若在小天井里便难以腾身此虽非所以论龙然
 理亦彷佛是如此○二四之高下当于见跃二字别
 之不可泥田与渊○跃本是起或跃则未便起也○
 夫四居二之上今二曰在田四曰在渊渊反下于田
 不称其位之高下何也曰据田与渊言则渊若下于
 田据跃与见言则跃渊为高于在田矣盖谓之见则
 其势已定谓之跃则其势方兴故本义云或跃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5b 页 WYG0029-0019d.png
 起则向乎天矣○此爻当重在或字上在渊犹云于
 渊耳云峰谓或者审于进在者安于退此恐未然盖
 进退未定之时或字上都有了在字宜疑看若泥在
 字则在渊乃潜矣其曰或跃在渊即是或跃于渊耳
 故曰重在或字九阳志于进四阴则不果于进居上
 可进居上之下则疑于未可进故曰改革之际进退
 未定之时也○九阳四阴本是能疑之人居上之下
 又是可疑之地下文所谓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6a 页 WYG0029-0020a.png
 亦须兼此意不可专承居上之下说若不是九阳四
 阴则虽当疑而不能疑矣以此證之九三爻为危地
 也亦当兼重刚不中而不专承以居下之上说无疑
 ○人惟进退不随时故或先时而有为则不免于躁
 进或后时而不为又不免于失时皆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爻至九五盛之极也善之至矣至此宜为亢矣日
 中则昃月盈则蚀自人家言之尧之子不肖舜之子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6b 页 WYG0029-0020b.png
 亦不肖亦盛极而衰也
上九亢龙有悔
 阳极于此进之极也极则变矣故动必有悔吉凶悔
 吝生乎动故本爻着个悔字悔是动处悔也○蔡泽
 谓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屈往
 而不能自反者也亦善言易矣泽相秦数日而归相
 印其庶几乎非苟知之者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7a 页 WYG0029-0020c.png
 据朱子本义谓用九是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
 见群龙无首吉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辞故本
 义下个因字
 用九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必缀之六
 爻之后者盖道其所以然而总承之也○此爻本义
 愚窃有疑盖据周公于乾六爻之后方著出用九二
 字似当指六爻皆九者言况其辞云见群龙无首吉
 则分明是说六爻皆用九者道理矣又据孔子象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7b 页 WYG0029-0020d.png
 及文言传节节皆是主六爻用九者言但本义不主
 此说○若依朱子之说则于用九之下又当添六爻
 皆用九者一句○愚谓自初九至上九爻之变也末
 乃缀之以用九者总六爻之变也而本义之意不然
 姑阙此疑○愚谓用九二字缀在初九至上九之后
 明是六爻皆用九者言故于用九二字上看得有见
 群龙无首之象如初九之潜龙勿用四字无一字不
 自初九二字出也九二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亦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8a 页 WYG0029-0021a.png
 一字不自九二二字出也今以用九为诸卦百九十
 二阳爻之通例却又因系以此卦六爻皆变者之占
 辞实是气势隔越况象传及文言悉以用九二字当
 见群龙无首亦可见矣本义若要明通例盍于初九
 之下明之是亦可疑○见群龙无首此语最有斟酌
 不言无首不见其为变若只言无首又不见其本为
 龙如此立象见其本刚而能用柔也○见字与见豕
 负涂者略同彷佛之辞无是实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8b 页 WYG0029-0021b.png
○刚而能柔吉之道也
 朱子作张魏公行状末述其所论刚柔之义曰君道
 主刚而其动也用柔故乾动则为坤矣臣道主柔而
 其动也用刚故坤动则为乾矣夫必远好色必去小
 人必安社稷必服四夷乾之刚也至于礼臣下恤百
 姓虚心取善舍己从人其动莫非柔矣不敢倡始不
 敢争先循分守安进退之类坤之柔也至于犯颜敢
 谏捐躯尽节可杀而不可辱可用而不可使为不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9a 页 WYG0029-0021c.png
 托孤寄命正色立朝其动莫非刚矣善观易者必观
 刚柔之中而究其所以用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或得或失或吉或凶皆可以类推不知刚柔之用
 不足以言易也愚按此说本乾用九之刚而能柔及
 坤用六变而为阳之类亦有相发明者且其所关涉
 甚大也故备录之
彖曰大哉乾元
 本义云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39b 页 WYG0029-0021d.png
 辞也后凡言传者仿此此数句须安顿在何处且本
 文初无传字本义何以如此(云云/)读者当思之盖古
 易经自经传自传元不相混但未得见古易元本耳
 以意义度之此数处大抵当先立彖上传三字如周
 易上经四字例乃附其下云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
 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后凡言传者放此然后提
 起书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去了彖曰二
 字不用即附其下云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0a 页 WYG0029-0022a.png
 利贞为四德以发明之(云云/)其象传亦当如此例且
 彖曰象曰字全不可晓彖本指文王所系之卦辞今
 乃于孔子所释卦辞之上加之以彖曰象本指周公
 所系之爻辞今乃于孔子所释爻辞之上加之以象
 曰何也此今易之所以失而古易之所以不可不复
 也愚尝窃谓易经大全及今所刋行本义俱欠更张
 盖自国初诸老收大全时偶失权度而学者至今多
 不知有古易矣主司以此而搭题士子依之而缀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0b 页 WYG0029-0022b.png
 殊未安也
○彖象字解
 彖象二字之义今之解者皆曰彖断也象像也相承
 一律不复究其所以然以为如此解过亦可已矣纵
 有别说明训亦作大义所谓故皆略之然古人迩言
 必察况大易卦爻辞所以立名之义乎愚尝考之直
 音彖字注曰豕走悦也盖豕走而悦则头昂唇仰而
 毛刺耸竖有开舒发扬之意又韵学集成及尔雅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1a 页 WYG0029-0022c.png
 解与此略同皆有开舒发扬而无藏匿之意夫卦辞
 以断一卦之吉凶其所以发扬卦蕴而开示乎人者
 固无所不尽也故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圣
 人以彖名之岂徒然哉象之为物本草言其身备百
 兽肉皆有分数又曰象以十二种肉配十二辰胆不
 附肝随月在诸肉间则其为物固亦近于得天地之
 全气者而又有与时偕行之义焉爻言其变且广大
 悉备而不可为典要象其近也矣圣人取其字以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1b 页 WYG0029-0022d.png
 爻辞者又安知其意不出于此乎此两义前人既略
 之愚今亦未敢必其然然二字实皆兽名圣人之系
 卦爻辞于数千万字中独摘此二字以为之名且两
 义一类谓其全无所取不可也谓其不知二字之为
 兽名亦不可也故独笔所疑以俟后之人可否之其
 曰彖断也象像也此意固未大失但乃后人衍其义
 而云尔如能字本亦兽名也能多才力后人因以才
 义用之正犹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后人因解彖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2a 页 WYG0029-0023a.png
 断也若孔子所谓象也者像也又言象也者像此者
 也只著个也者字便觉活法矣非正解其义也如曰
 彖者材也亦遂以材字为彖之正义乎而或者不察
 又谬以孔子像也之言藉口愚故未敢和同以为是
 也又古人有以梼杌名史者梼杌亦兽名也后人有
 以元龟名书曰元龟亦虫类也此与彖象二字取义
 之意何异然则彖象之说未可忽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2b 页 WYG0029-0023b.png
 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又曰天德之始终何谓天道何
 谓天德大抵天道对地道等言天德只是乾本身言
 ○德字切而约道字虚而广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味
 此句意可见彖传纯主天道其言圣人四德特用以
 配乾耳○曰专者乾一字所该尚广天特其成形之
 大者又析元亨利贞为四德以发明之此之字指乾
 盖乾之所以为乾者四德而已矣乾天之性情性情
 不外乎四德之序若不指乾则是谓孔子以四德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3a 页 WYG0029-0023c.png
 明占辞四字之意矣似不相涉一说此四字虽以四
 德言然于所谓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其义则归于同但就人事之占言则为大亨而利于
 正就天之四德言则为大始也亨嘉也物欲得其宜
 也各正而固也犹坤之安贞本义云安者顺之为也
 贞者健之守也故只以人事言则为安于正以地德
 言则为安而且贞其理固自相融通也
 元大也始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3b 页 WYG0029-0023d.png
 天地间物凡大者皆为始始者便自大有生之初自
 然之理是如此有生之后当然之序亦如此彖辞元
 字只训大者以本文原无始字义也此以有万物资
 始一句故兼言之抑乾元之大亦于万物资始处见
 也
万物资始
 非以万物之始处当元始者物之始也物之所资以
 始者元也元自是天德○请问天德之元在何处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4a 页 WYG0029-0024a.png
 万物则从何处而资之以为始耶曰此问甚善此理
 甚妙盖天之四德默运于冥漠之间而万物之所以
 为元亨利贞者惟其机之所动耳所以然者以物物
 各具一太极盖自其向日成始之时其阴阳会合冲
 和之气浑沦全具而所以为来日之元亨利贞者悉
 已该载于其中而无遗矣其来日之元亨利贞者不
 过只是应天之时而行耳今只以一粒粟言之各有
 一点生意即便是天德之所在机之所伏也故其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4b 页 WYG0029-0024b.png
 发动之时一段滋温之气是得于乾之元至其露生
 之时则得于乾之亨既而得其利而向于实得其贞
 而实之成无他也气候所至而物随之物固莫之能
 为也而天亦莫之为也总是体统一元之气流行贯
 通而无间然者也不然天虽不物物而雕之亦当一
 一而取之而天亦当一一而应之而造化亦劳矣亦
 当有时而息矣岂所谓天道无心而成化也哉岂所
 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道也哉○天之四德帝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5a 页 WYG0029-0024c.png
 出乎震(云云/)也万物之生长收藏万物随帝以出入
 之谓也故论天之四德往往于物上观之
乃统天
 性理大全四时篇朱子曰天地只是一个春气发生
 之初为春气长得过便为夏收敛便为秋消缩尽便
 为冬明年又复从春起处浑然只是一个发生之气
 此可见元之统天○张子曰乾之四德终始万物逆
 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即所谓四德之循环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5b 页 WYG0029-0024d.png
 而无间者也其曰元统天者亦曰就动之端而言耳
 乃统天天之所以为天者四德而已矣统四德即是
 统天矣○资始者偏言之元也统天者专言之元也
 ○又朱子曰元亨利贞理也有此四段气也有此四
 段理便在气中若是说时则有那未涉于气底四德
 要就气上看也得有是气则理便具愚按所谓未涉
 于气底四德终未可晓耳一个四德岂容分理气两
 端姑记所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6a 页 WYG0029-0025a.png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不必依诚斋气亨形亨说乾之亨只在品物流形上
 见云行雨施一句犹下段乾道变化皆唤起下文之
 辞品物与万物不同言万物则飞潜动植之类无不
 该品物只是植物指百果草木也若飞潜蠢动之类
 岂必皆云行雨施然后流其形耶且上句方言万物
 资始此即改万物为品物用字信不苟矣坤之品物
 咸亨姤之品物咸章类指植物圣人直以植物言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6b 页 WYG0029-0025b.png
 者指其最易见者以示人耳学易者尚当推类以尽
 其馀○品物之所以流形者乾之亨也当依万物资
 始例看其曰云行雨施犹是在外可见者若不得那
 内面乾德之亨的道理在虽有云雨之施润亦无从
 而流其形矣○品物流形谓乾之亨何如曰自品物
 观之向者乾元资始之时仅有其气而犹未有其形
 也坤元资生之时始有形而犹未流其形也至是则
 品物得云雨之滋润莫不畅然各流其形而生生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7a 页 WYG0029-0025c.png
 已出出不穷矣此可见乾之亨也流字下得最不苟
 有生生不已之意品物露出形质便从此迤逦生去
 如一枝草既有个芽便发枝发叶抽心抽萼自然续
 续出来故曰流形也○凡言流者俱是流行不滞之
 意此即是亨通处○形字对气字而言资始时还只
 是气到这里方有形却又在资生之后资生者胚胎
 于中流形者呈露于外○参议曰云行雨施犹所谓
 神气风霆也品物流形犹所谓庶物露生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7b 页 WYG0029-0025d.png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条时之一字最重盖大明终始是圣人洞知得乾
 之四德终而复始一时焉而已耳六位时成则是见
 得卦之六位始于初而终于上者亦时焉而已耳至
 于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其潜见惕跃飞亢应变而不
 穷者亦时焉而已耳此一节之大旨也
 不终则无始不贞则无以为元也
 朱子下此二句明孔子之所以以终字居始字之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8a 页 WYG0029-0026a.png
 者良有以也○大明乾道之终始乾道不止谓天也
 凡万物皆有个终始其中便有个四德此理天地间
 皆是故不曰天道而曰乾道圣人则于天地间此理
 无不晓畅到底无一之或遗非专止是晓得天之四
 德循环而已也○或曰但只大明天道之终始则其
 馀皆不外乎此理矣此说亦通终不如前说之周圣
 人大明乎乾道之终始则见此六位其为潜为见等
 个个都是见成的全无假些儿寻觅之功此理最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8b 页 WYG0029-0026b.png
 要信得及○六位时成可就潜见惕跃飞亢字出盖
 潜见等字正从位上说不系于九字孔子作彖传时
 已有潜见惕跃飞亢之名矣亢虽有悔合群龙而言
 亦槩作好者盖圣人之所乘便为亢而不亢也○六
 位时乘一说未说到潜见惕跃飞亢处且据位说初
 二三四五上皆有自然之次第一定之卑高虽假于
 圣人之手其实非圣人能为之时也然此六位似当
 专主乾卦六位既只是乾卦六位便有潜见惕跃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9a 页 WYG0029-0026c.png
 亢之义在矣盖就时成言则当曰六位就时乘言则
 当曰六龙成者六位自成乘者圣人乘之初位在下
 便当为潜二既出潜便当为见三既居下之上便当
 为惕(云云/)是皆自然而成者也故曰六位时成六位
 时成一说乾卦所以象乾道以乾道言则为四德以
 乾卦言则为六位故小注云初九至九二之半为元
 九二之半至九三所谓亨也九四至九五之半为利
 九五之半至上九所谓贞也似不可非且朱子又曰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49b 页 WYG0029-0026d.png
 潜见飞跃皆以时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又曰乘此
 六爻之时以当天运而四德之所以终而复始应变
 而不穷也朱子主四德言亦明矣此更宜详之不可
 独任已见愚谓此说终是可疑朱子著本义时若果
 犹主此说则此义人所未易晓者当以入之本义矣
 其可略乎如系辞传于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本义
 则明为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而今本义寂
 无此意盖前说特一时之论耳又按朱子语类述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0a 页 WYG0029-0027a.png
 皆分注书之盖记者笺解之词义可见其非朱子之
 定说也今大全刻本却将此分注之言混刻在上了
 ○又按朱子小注谓潜见飞跃之以时皆四德之流
 行者亦尚可疑盖乾道四德固是流行者元而亨亨
 而利利而贞贞而复元也若圣人之时乘六龙以御
 天岂必皆潜而后见见而后惕惕而后跃哉不过只
 是六者之时出耳既曰以时而出则或有终日是潜
 而不见者或见而居潜之先者亦有终日是惕而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0b 页 WYG0029-0027b.png
 跃者或跃乃居惕之先者岂得拘于四德之流行哉
 故愚意其出于传录者之误也惟时之一字则是正
 义谓之乘者因龙字生也御者如御车之御故曰以
 见进退迟速之在我耳○时乘六龙只是潜见惕跃
 飞亢之时出耳非必谓始潜次见次惕又次以跃飞
 亢也小注当天运之说不必用他当御天二字意则
 是也若细求之则当天运之说更是也他义与本义
 不合○朱子当天运之说正与所谓潜见惕跃皆四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1a 页 WYG0029-0027c.png
 德之流行者同是一起议论如本义自精当矣○乘
 此六阳以行天道天道自圣人而行也○所谓圣人
 便是天圣人非天其道则天也○行天道乃能当天
 运若依当天运之说则天字与天道之天及御天之
 天俱不同矣须察识之○此天道与上文乾道不同
 上文乾道是造化的此天道是圣人的○御天者天
 道在其所御也明其能行天道也不可以行字当御
 字○凡御车亦以行夫车也御以行之也车无御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1b 页 WYG0029-0027d.png
 莫行也○圣人之元亨只在时乘六龙以御天一句
 上此六龙全是说有位圣人事盖圣人虽在天子之
 位然亦有时当谨密处此便是时潜而潜或时乎布
 德泽以及物便是时见而见至于兢兢业业思患预
 防处便是时惕而惕或事有应机而发因时而动处
 便是时跃而跃时飞而飞则如开明堂受朝贺之时
 是也时亢而不与之俱亢则如尧禅舜舜禅禹之时
 与凡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处皆是也此便是时乘六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2a 页 WYG0029-0028a.png
 龙乘六龙便是御天夫谓之乘龙御天则是圣人一
 身常驾驭乎乾之六龙而乾之六龙则常出没于圣
 人之一身矣此当想其变化无迹之妙处皇极经世
 书曰仲尼能尽三才之道者以其行无辙迹也○乘
 龙御天只是时中尧舜所谓允执厥中也○本义上
 言乾道者起下文卦字及避下文天道字也下言行
 天道不曰乾道者天道自圣人身上言又避上文乾
 道字也各有攸当又如坤卦本义上云柔顺利贞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2b 页 WYG0029-0028b.png
 之德也下云安而且贞地之德也各就本文取字用
 也○就卦言只可谓之六位就圣人之乘而用之言
 则当曰六龙○一说六位时成泛指易六虚言时乘
 六龙专指乾六画言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时字此
 说似无害但终不稳盖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惟乾为
 然他卦六爻岂足以周圣人之用哉○非但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四爻周流于宇宙之间足以供斯人之
 用而不穷只此乾之六龙亦无一日不周流于天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3a 页 WYG0029-0028c.png
 而天下之人随其位分之尊卑大小用之皆无少有
 欠缺焉者也乃知圣人之御天以至万国咸宁者实
 不能有外于此也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此圣人之元亨也
 圣人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天下之人亦咸有生意如
 万物资始而品物流形者若曰各得其所而咸宁则
 未也但要见元亨是圣人的不是天下的若到利贞
 之时天下之人各得其所而咸宁则是圣人功业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3b 页 WYG0029-0028d.png
 结果成就处故为圣人之利贞也○一说圣人得天
 位行天道则是达而大行者故以为元亨此说似更
 明切然终非正意须细求之○六合间惟天地与圣
 人为大故乾卦彖传释四德便以圣人配天道言之
 颐卦则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咸卦则
 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恒
 卦则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
 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至于姤于节等卦皆然大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4a 页 WYG0029-0029a.png
 槩生万物者天地也参天地者圣人也易之六位本
 以天地人三才并立圣人则尽人道者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或泥本义谓乾道变化为利各正保合为贞然则首
 出庶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亦将以首出庶物为圣人
 之利乎万国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
 也亦将以万国咸宁止为圣人之贞而不兼利意乎
 愚意各正保合虽合为乾之利贞然细分之各正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4b 页 WYG0029-0029b.png
 利也保合者贞也文言本义云利者生物之遂物各
 得宜不相妨害非即此之各正性命乎贞者生物之
 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非即此之保合太和乎且本
 义上云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
 后谓其只是一时事而不宜分属不可也而本义下
 面之所以不分贴利贞者岂非以此二句意已显故
 耶或曰有生之初似非指利时而言盖资始时事也
 曰非也此对下句已生之后言之则亦为有生之初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5a 页 WYG0029-0029c.png
 矣正所谓向于实者也○或据先儒谓性命以理言
 而气在其中太和以气言而理在其中遂介然谓各
 正为得其理保合为全其气此于理气之辨疏矣盖
 实未晓得性命以理言而气在其中太和以气言而
 理在其中者耳大抵从各正言须用性命字从保合
 言须用太和字而各正必居于保合之先太和必置
 之性命之后则确乎其有不可移者矣圣笔一字之
 间夫岂苟哉而本义所谓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5b 页 WYG0029-0029d.png
 者亦可见其非少了太和二字也
 各正性命独于利贞时言之则须于正字看得重方
 是彼元亨时万物虽已各具生理犹未可遽谓之正
 也正者所谓物各得宜不相妨害之意而本义只云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似于正字看得稍轻者以是
 对下句全于已生之后言不得不少有轻重也
 本义曰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
 后又曰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两个得字与全字正好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6a 页 WYG0029-0030a.png
 认全者全其所得者也○就各正言则曰性命就保
 合言则曰太和实非有二也○或疑自万物资始时
 性命巳各正了不待利贞时也殊不知各正性命正
 是成性时节若夫资始流形犹是继善境界但以与
 保合太和(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7a 页 WYG0029-0030c.png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7b 页 WYG0029-0030d.png
 
 
                始各正也曰
 如此则于已生之后者又当在保合太和之后耶宜
 以下节利贞者性情也照看○变者化之渐化者变
 之成此是本义定说若化而裁之谓之变则以化为
 渐变为成与此不同小注亦有两说只取一说之合
 本义者可也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如正月初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8a 页 WYG0029-0031a.png
 日渐渐变至二十九日至二月初一则前正月一月
 成而化也中庸变则化亦是以变为渐以化为成
 乾道自变化而万物各正保合者谚所谓气候相催
 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学进修录以首出庶物兼德与位而言据本义云
 圣人在上高出于物则首出庶物一句专以位言其
 德字只在圣人二字内首出庶物正是在上之义中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8b 页 WYG0029-0031b.png
 庸注曰圣人在天子之位则圣人主德言明矣○圣
 人之大宝曰位故首出庶物专以位言所系亦非轻
 ○圣人既首出庶物则便有道化及物矣此理之必
 然者故云如乾道之变化也岂止拥虚位而已哉文
 字中亦要足此意○圣人四德须合彖传两节意而
 贯之若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万国咸宁则圣人之元
 亨利贞昭然矣正所谓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者
 也○彖传当以天道为主观本意于乾之元则曰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9a 页 WYG0029-0031c.png
 释元义于亨则曰此释乾之亨于利贞则曰以释利
 贞之义其于圣人四德处则皆只曰言可见彖传之
 意自有轻重○彖传释四德而以圣人互言者盖圣
 人与乾合德也○本义云盖尝统而论之元者物之
 始生亨者物之畅茂利则向于实也贞则实之成也
 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矣此犹专就
 植物言亦取其易见耳彖传言品物流形正是此意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59b 页 WYG0029-0031d.png
 
 
 
 
 
 
 
 易经蒙引卷一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0a 页 WYG0029-00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一中
             明 蔡清 撰
象传
 本义云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
 系之辞也此总作一句读○卦之上下两象数字为
 大象言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数字为小
 象言○本义云今人多解不通盖今之所谓大象小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0b 页 WYG0029-0032b.png
 象者乃大象传小象传也若论象之正义则此卦上
 乾下乾者卦之上下两象也初九潜龙勿用至上九
 之亢龙有悔者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卦
 之上下两象者分二体言二体各一象也及两象之
 六爻周公所系之辞者以两象包有六爻其六爻周
 公所系之辞只是两象逐节之义故并谓之象也○
 孔子于释卦名卦辞之后而复加之以大象者盖卦
 名卦辞之说有限而圣人胸中义理无穷故自天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1a 页 WYG0029-0033a.png
 健至大在水上未济此是六十四卦之象自有六十
 四卦之名也自君子自强不息至慎辨物居方此又
 是人事中自有六十四卦名之象也凡此皆圣人之
 蕴因卦以发者也○今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因见
 得天行之健然不止以日计也若云今岁一周而明
 岁又一周亦可本义特举其大意而已○非至健不
 能也味此一句正合程子所谓惟健故不息不可把
 不息做健者然则不息意在天行字内然又须以地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1b 页 WYG0029-0033b.png
 势坤来对看不必十分分析故曰健兼用言则有体
 在矣
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以字与文王以之箕子以之之以字同言其能用
 也不必做方去体易说○凡君子以等皆以见成者
 言而时文所云君子法之当何如哉皆失其旨矣○
 不可分自强体下乾不息体上乾天行健三字已自
 不分上下体了盖是合上下体而谓之天行健也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2a 页 WYG0029-0033c.png
 自强则不息一息则非强矣自强不息乃所以全天
 德之刚乃所以体天行之健强也健也刚也一也故
 不宜分○或谓君子法天行之健处工夫全在以字
 上而自强不息乃其成效也此说未是自强不息正
 所以法天行之健也诸卦例皆然其本义谓君子法
 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者乃推原所以能自强
 不息处明人之不能自强不息者人欲害之也犹孟
 子集注所谓人能克已则仰不愧俯不怍大学章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2b 页 WYG0029-0033d.png
 所谓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者要知先
 儒用意以觉来学处不必遽以填入本文也○自强
 不息四字一串意犹云至公无私健而无息耳原孔
 子之意只是要把自强不息配天行之健初无一层
 工夫一层效验之意工夫之云自是朱子教人意也
 ○本义所谓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犹孟子以直
 养而无害也所谓则自强而不息矣犹孟子则塞于
 天地之间也○天行健者在天之乾也自强不息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3a 页 WYG0029-0034a.png
 在我之乾也而天人相当矣诸卦放此○自强不息
 即君子一身之天行健也此正是以人当天处自此
 以下又是人事中六十四卦象也○究竟君子自强
 不息之实亦不外乎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而已四德何所不该
 此便是全其天德之刚也
阳在下也
 阳以阳爻言不必谓阳气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3b 页 WYG0029-0034b.png
德施普也
 施字程传本义俱无音注宜作平声读盖中庸所谓
 德之所施者博也依程传云德化及物其施已普则
 读作去声似亦通也
反复道也
 道字轻本义云重复践行之意盖是解贴出反复二
 字之义如此不可认作反复乎道也程传及诸儒之
 说终未可知或疑践行二字无归着非也反复有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4a 页 WYG0029-0034c.png
 来去去之意又复彖曰反复其道此道字俱不可认
 作道德字说即此是证也○此言所谓终日乾乾者
 只是个反复道也盖反复二字有去去来来不自休
 废之意所谓往来于怀亦此意也
进无咎也
 九四可以进而不必进也惟不必于进则其进以时
 矣故进无咎也○不必进者随时进退也○一说九
 四离下而上可进之意居多但犹在上之下故不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4b 页 WYG0029-0034d.png
 进也今曰进无咎孔子许其进矣此说亦似好听但
 于理似有碍孔子何为独许其进周公何为不遽许
 其进周公之意周则孔子失于迫促矣孔子之意断
 则周公失于狐疑矣大抵进无咎也一句是承或跃
 在渊言非决其疑也
天德不可为首也
 言不可以刚为主也○此为首之首字与爻辞无首
 之首不同无首以象言首尾之首也此首字只是先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5a 页 WYG0029-0035a.png
 字义爻辞首字初无先字意也○天德不可为首也
 天字要看得重刚者天德也柔者地德也天德不可
 为首言须用坤德以济之也盖六阳过盛了故六阳
 皆变而吉○本义言阳刚不可为物先物字广说如
 与众人共处而独任刚自遂便是为物先○不可为
 物先即先迷后得(云云/)也○注有曰为天下先者亦
 不是专就人君说君子之于天下也岂皆指人君用
 九本义说得意自广至文言方专就圣人与君道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5b 页 WYG0029-0035b.png
 暴胜之云凡为吏大刚则折亦此意也○须知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即纯坤卦辞(云云/)也○君子自强不
 息亦不过全其天德之刚耳如何又以为不可为物
 先盖天德之刚乃专言之天德也专言者举其全体
 固自无所不该矣故贵于自强不息之刚天德不可
 为首则偏言之天德也偏言者对柔顺而言只是一
 边道理耳故不可为物先○此天德犹云阳德也○
 天德不可为首也只是刚健中正道理中正便有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6a 页 WYG0029-0035c.png
 柔在如九三重刚不中便有危道故此云不可为首
 也○天行以下先儒谓之大象潜龙以下先儒谓之
 小象天行以下本是大象之传潜龙以下本是小象
 之传非大象小象也此云先儒谓之大象谓之小象
 者明其为世俗论也在朱子必不首称大象小象名
 目○天行以下指到不息字潜龙以下指到天德不
 可为首也处或曰天行以下指到君子以慎辨物居
 方潜龙以下指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非也何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6b 页 WYG0029-0035d.png
 断之曰为此下有后放此三字在
文言曰
 此三字亦郑玄王弼所加者但孔氏之旧标题有文
 言二字孔子于彖既有彖传以释之于象又有象传
 以释之矣然犹以为乾坤之道大而其六爻之义广
 也故复作文言传以申彖传象传之意所以尽其蕴
 也○文言二字之义犹后世所谓释文也文者释也
 言指旧文也盖彖传象传已释其言矣此篇又申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7a 页 WYG0029-0036a.png
 其言也○一说文言总指卦爻辞言此则其传也以
 前面分卦爻辞而传之此则统而传之犹系辞传之
 不附于经也如此说方用得传字或曰然则说卦杂
 卦亦是据前人所说所杂者而传之乎曰天地定位
 之类岂非前人所已说者乎今则录以为传六十四
 卦之杂对皆已定于前人矣故孔子传以垂世看来
 此说似长○盖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文王只为占辞
 至孔子彖传乃有四德之说然其所谓四德者又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7b 页 WYG0029-0036b.png
 不同天之四德自其生成万物者言也圣人之四德
 自其统治一世者言也至此所谓四德又只就君子
 一身所行而言也一身所行者其体也统治一世者
 其用也四德无乎不在也又见乾字所该者广也○
 本义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四段话其
 实只是推原在人之元所以为善之长(云云/)故连天
 地之德俱说在内非惟可见天人一理而又可见万理
 一原且生物之始生物之通生物之遂生物之成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8a 页 WYG0029-0036c.png
 者非特天有之凡万物之理皆然也如人之仁其理
 即是生物之始人之礼其理即是生物之通人之义
 其理即是生物之遂人之智其理即是生物之成此
 段已尽包含其意了下段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
 (云云/)乃其分之殊者其实一理也生物二字俱是死
 字犹生民之生○问何以见人之仁其理即是生物
 之始曰如孟子注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得之最
 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则仁为生物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8b 页 WYG0029-0036d.png
 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之意可见矣馀放此○元字
 当仁字看盖元之在人为仁故得为善之长下数句
 皆依此例看本义所谓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
 此等句正以推原夫元之所以在人为仁而为善之
 长者也故本义下个故字若以是善之长也正意元
 字又当不得仁字依旧是在天之元矣宜细别之○
 春夏秋冬四字当不得元亨利贞本义只是将来配
 属他其所以当不得元亨利贞者盖尽六合之间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9a 页 WYG0029-0037a.png
 时无处无此四段子通大运有大运之元亨利贞一
 年有一年之元亨利贞一月有一月之元亨利贞虽
 至微之物其一年一成皆自分此四段子若拘于四
 时则物亦有春夏便结果者是无利贞矣似乎不通
 ○程传曰元亨利贞乾之四德在人则元者众善之
 长也亨者嘉美之会也利者和合于义也贞者干事
 之用也亦分明以此元亨利贞四字就人说可见本
 义前段之言全是推究大理源头之词不可拘执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69b 页 WYG0029-0037b.png
 入于本文元亨利贞四字而以为属之天者也且四
 个者也字气势自相唤应岂容说是在天之元在人
 乃善之长也不成文理矣○春秋胡传隐公十一年
 总论曰元者何仁是也此足以证元字当仁字看矣
 ○元者善之长也元就当仁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
 元用九就当君道刚而能柔今之说者于元者之下
 方著仁字正犹于乾元用九之下方著君道刚而能
 柔其蔽一也用九之蔽近来少袪惟元者善之长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0a 页 WYG0029-0037c.png
 其蔽犹旧○元者善之长也四句纯以天德之在人
 者言此元亨利贞四字就当作仁义礼智四字看观
 中庸及孟子所引元者善之长也可见况程传亦如
 此说本义所以先云天地之德莫先于此(云云/)者明
 此理之在人所以为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和事之干
 耳如此看方与下文故曰乾元亨利贞相合○此四
 句决是就人说盖天人一理也故本义(云云/)而每句
 着一则字以见本文之意春秋传穆姜所说亦纯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0b 页 WYG0029-0037d.png
 人言且于通章之意尤为明白而嘉会和义干事数
 字皆说得顺曰善曰义曰干事难以天道说也且谓
 此条嘉会利物干事字与下条所指不同亦难也○
 此章本是古语穆姜称之而夫子亦有取焉按穆姜
 所称决非以元者亨者等为天德而以善之长也嘉
 之会也等为人之德明矣而今之拘说者乃以一句
 分属天人盖未会于理也○元者善之长也夫仁义
 礼智皆善也惟仁则天地生物之心人得之最先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1a 页 WYG0029-0038a.png
 兼统四者故必仁为之本然后义以宜之礼以节之
 智以守之皆以次而集矣苟无其仁则义礼与智皆
 无所从出而亦无所施之地矣信乎其为善之长也
 ○利者义之和也明利即义矣圣人之意以为利与
 义相反者也今义乃为人之利何欤故为之说曰利
 者非他即义之和也若曰利者义也犹为未尽也必
 义之和然后见义非徒严也即仁之制也○阳全阴
 半阳必统阴故义须与仁相对其实一仁之贯也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1b 页 WYG0029-0038b.png
 曰利者义之和也不和则义为仁外物矣所谓以佚
 道使民以生道杀民此其义之最著者也○贞者事
 之干也以生物之成言之则即是今之保合太和者
 而来日之所以为元亨利贞者皆于此乎出矣故曰
 不贞则无以为元○此节第一段言元也者统四德
 该百行是乃众善之长也亨也者左准绳右规矩是
 乃众善之会也利也者上下彼此各得其分义之和
 也贞也者正而且固而事以立事之干也○朱子太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2a 页 WYG0029-0038c.png
 极图总论曰仁者善之长也中者嘉之会也利者义
 之宜也正者贞之体也此又可见文言元者亨者等
 字主人之四德言无疑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第二段言君子内而心之所存者无一念之非仁外
 而身之所行者无一事之非仁则仁自我而出而我
 其仁之体也此之谓体仁夫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
 用故体仁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自足以长人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2b 页 WYG0029-0038d.png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分明是君长之长所谓仁者
 宜在高位仁本无体君子其体也○君子体仁足以
 长人则善之长在我矣嘉会足以合礼则嘉之会我
 得之矣利物足以和义则利之和我得之矣贞固足
 以干事则事之干在我矣此条意是如此
嘉会足以合礼
 嘉其所会则无不合礼盖会者众理之所聚嘉非难
 嘉其所会为难如得其一不得其二非嘉会也得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3a 页 WYG0029-0039a.png
 此不得于彼非嘉会也得者十百不得犹二三非嘉
 会也必其自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际以至于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许多嘉美一时辐辏得来如此乃合
 乎礼也何者礼者天理节文人事仪则经礼三百曲
 礼三千其道理至为纤悉具备故人必嘉所会乃合
 礼○必嘉其所会者盖天下许多道理本自相聚为
 一会而非孤立无侣者所谓方以类聚也故曰亨者
 嘉之会也天道之亨亦如此故万物齐乎巽相见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3b 页 WYG0029-0039b.png
 离嘉会足以合礼讲此题者须先提掇礼字在前而
 嘉其所会嘉字做着力字务必做得恰好方是嘉会
 字说得阔嘉美处一齐都斗凑到此方是嘉其所会
 是何也道理之在日用间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是以
 礼之条目至于三千三百之多周旋有规折旋有矩
 以此故也
利物足以和义
 夫义之为德也发强刚毅主于有执宜若不和矣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4a 页 WYG0029-0039c.png
 君必尊于上臣必恭于下男必正乎外女必正乎内
 其分截然安在其和哉然君尊于上者君之利也臣
 恭于下者臣之利也男正乎外者男之利也女正乎
 内者女之利也义之所安即利之所在利之所在即
 和之所在也故曰利物足以和义盖其守分之严明
 既足以相维而不至于相渎则其恩意之浃洽自足
 以相固结而不至于相戻矣盖和不生于和而生于
 严也和自利生也○利物足以和义则利外无义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4b 页 WYG0029-0039d.png
 义外亦无利矣外义而求利惠王之言利也外利以
 为义杨氏之言义也○使物各得其所利而无少乖
 戻是谓之和和非有心为之者盖义中自有个和不
 得于义未有能和者也○利物者盖物有万类莫不
 各有定理君子则以物处物使各得其宜也
贞固足以干事
 贞固足以干事或问朱子曰贞固二字与体仁嘉会
 利物似不同曰属北方者便著用一两字方能尽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5a 页 WYG0029-0040a.png
 何也盖四德惟元至大惟贞亦大元之大者以所发
 之大也故为天德之大始贞之大者以所蓄之大也
 故能成终兼成始所谓富有之大业也盖凡万物贞
 固之时其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保固无遗此即万物
 各具一太极而来日之所以为元为亨为利为贞者
 悉皆于是乎取给焉如以十二支言之戌亥之阴终
 于北子丑之阳又始于北故北方皆兼两义此贞字
 只当正字仅得彖辞贞字之半亦圣人偶然下此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5b 页 WYG0029-0040b.png
 凡事惟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则其事依之以立矣
 如知孝之所以为孝者道理是如何却依此道理而
 固守之则成个孝矣固守以其行之坚言兼仁与勇
 也此一句自该智仁勇三者○王伯厚云贞者元之
 本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
 不茂(见韩非解老/)可以发明贞固之说○贞固足以
 干事朱子曰欲为事而非此之贞固便植立不起自
 然倒了此说最明贞固是事事贞固如嘉会利物都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6a 页 WYG0029-0040c.png
 要事事尽理也非只是一件贞固便百事都立了○
 胡传曰心不外者乃能统大众智不凿者乃能断大
 事至哉言也然此说易已有之易曰君子体仁足以
 长人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曰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第三段谓夫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是君子
 有以行此元亨之德矣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
 事是君子有以行此利贞之德矣然此元亨利贞四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6b 页 WYG0029-0040d.png
 者而非有君子之至健则屈于物欲而无以行此矣
 此经文所以必以元亨利贞四者属之乾也故曰乾
 元亨利贞言不徒曰元亨利贞而必曰乾元亨利贞
 者此也无君子则亦无四德矣此所谓行四德即上
 文第二段(云云/)也○至健者能胜乎人欲也能胜乎
 人欲然后能全乎天理故曰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
 此不然则至健与行四德意相重叠矣○传曰胜已
 之私谓之克又曰自胜者强可见至健只是能胜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7a 页 WYG0029-0041a.png
 私又曰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又
 可见能胜乎人欲然后能全乎天理也此一节凡三
 段首一段言四德中一段言君子行此四德末一段
 言君子所以能行此四德其末句乾元亨利贞亦不
 必谓是天之四德此节圣人是以君子当乾以仁义
 礼智当元亨利贞末句云故曰乾元亨利贞者举经
 文以实之耳非谓以人事而合天德也
龙德而隐者也(一条/)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7b 页 WYG0029-0041b.png
 谓之龙德见圣人之德神明不测是亦人中龙也故
 曰神明不测之号又曰言乾元用九见于他卦不同
 明其为龙德而非他卦泛泛之用九者伦也○自不
 易乎世以下句句皆见得是龙德之隐者非寻常之
 隐者而已也○不易乎世谓不为世所易也如举世
 皆浊矣彼则能自洁于众浊之中而不变其所守也
 不成乎名盖凡挟一才负一艺者率欲出而成名于
 世而初九则恬然退处不出以求成其名也成字作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8a 页 WYG0029-0041c.png
 活字看○不易乎世举一世而言也不成乎名自所
 长言也遁世亦举一世言不见是亦就所长言总归
 于德遁世不见是非难无闷为难龙德之隐正在无
 闷上不见是如吾有才而人不以为才吾有德而人
 不以为德一言之当而人不以为当一行之善而人
 不以为善是皆不见是于人处就逐事言者也遁世
 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此二句比上句又深一节九二
 爻亦然但一节深一节矣○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8b 页 WYG0029-0041d.png
 要两平说初九何尝有乐行时若论初九之心则非
 固必于忧违而不能乐行者也乐行一句特以起忧
 违一句而两个则字见得是用舍无与于已行藏安
 于所遇之意如孔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颜渊亦何尝有用行时但道既在
 我以舍而藏者用之必能行以用而行者舍之必能
 藏耳○初九言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犹孟子言伯夷
 之不屑就而曰治则进乱则退知伯夷之治则进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9a 页 WYG0029-0042a.png
 知初九之乐则行矣或曰伯夷之归西伯亦是治则
 进曰非也归西伯以就养非求仕也故终之曰是亦
 不屑就已○确乎其不可拔毕竟只是忧违之操不
 可拔朱子小注及进斋徐氏兼乐行忧违说恐是未
 定之见○遁世无闷二句尤重于不易乎世二句乐
 则行之三句更重于遁世无闷二句此三句明其无
 意必也论龙德之隐必至是而后尽
龙德而正中者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79b 页 WYG0029-0042b.png
 龙德正中包下文庸言之信以下一句搭一句一节
 深一节○同一圣人耳其在初九则人但见其德之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与乐行忧违确乎其不可拔而
 已至于九二则出潜离隐而其德已章显于世矣故
 人得见其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
 不伐德博而化此皆时位为之也所谓有隐显而无
 浅深也○内卦以德学言然亦有时位在○闲邪存
 其诚言其德已盛已无不信不谨矣而犹闲邪以存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0a 页 WYG0029-0042c.png
 其诚恐犹有不信不谨者也○闲邪存其诚与修辞
 立其诚同一句法闲邪即所以存其诚修辞亦即所
 以立其诚○无斁亦保盖常人未免有厌斁之时是
 故有待于保守之功惟文王敬常存虽无厌斁之时
 而亦自不忘乎保守焉所谓警戒无虞之意○善世
 而不伐虽善于世而自不以为善世也而所以闲邪
 存诚无斁亦保之意故在也德博而化泽之所施者
 博也要见得是出潜离隐泽及于物之意○其德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0b 页 WYG0029-0042d.png
 所以博及于物而物皆为之化者无他亦只是庸信
 庸谨(云云/)者耳盖无一言之不信无一行之不谨又
 无一念之不诚无一德之不周则事皆天理而人自
 被其泽自蒙其化矣岂必别有恩义之施哉○德博
 而化者非其时位之正中仅如初九之潜焉人亦无
 由被其泽而化也○上文俱是龙德惟此一句见得
 是正中○九二还是在下之大人讲化处要有斟酌
 如云涵泳其德而莫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1a 页 WYG0029-0043a.png
 及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恐是九五大人分上事○
 此条语意相承谓庸言宜无事于信矣而亦信焉庸
 行宜无事于谨矣而亦谨焉庸言亦信庸行亦谨宜
 无事于闲邪矣而犹且闲邪以存其诚恐其发于言
 行者犹有不信不谨也夫如是是既善于世矣然犹
 不自以为善于世而或自伐也其所以庸信庸谨者
 闲邪存诚者犹欿然若不足也此圣人纯亦不已之
 诚也故其德之广被而物无不化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1b 页 WYG0029-0043b.png
忠信所以进德也
 朱子曰伊川说内积忠信积字说得好某实其善之
 说虽密不似积字见得在积在此而未见于事之意
 ○忠信所以进德也每应一件事俱著一个心为之
 主惟心之所主者一于诚则德之在内者进矣而其
 于事也又处置恰好一如其所言则是诚有所归宿
 安顿处是之谓立诚而业之见于外者修矣○进德
 全在心上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修辞见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2a 页 WYG0029-0043c.png
 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诚以心言实以事言亦一
 理也朱子尝谓立诚之诚即忠信也忠信犹未见于
 事也忠信果是重在知上谓之德者以其理之滋味
 有得于已而言也德以心言未说到事上大抵是从
 知上来须要晓得德业是一贯事但有始终内外之
 辨故曰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
 诚即忠信也忠信就初间存主上说修辞立诚就后
 来事到就绪上说无事无个存主处二者总是敬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2b 页 WYG0029-0043d.png
 直内义以方外忠信直内之事修辞方外之事○闲
 邪之外再无存诚功夫故承之曰存其诚修辞之外
 再无立诚工夫故承之曰立其诚诚即忠信向也诚
 存于心而今则见于事而诚有立矣○忠信所以进
 德者以其实也若非有是实心下工夫则是理无自
 而得故朱子曰如布谷相似须是实有种子下在泥
 中方会日日见发生若把个空谷下在里面如何会
 发生道理须是实见得若徒将耳听过将口说过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3a 页 WYG0029-0044a.png
 甚事○愚按朱子谓道理须是实见得又可见进德
 所重在知上盖见得实则胸中自然有定力矣○忠
 信进德实心为本也朱子曰忠信便是意诚处如恶
 恶臭如好好色然后有地可据而无私累牵扰之患
 其进德也孰禦○但知至至之以心言知终终之以
 事言至之知得到也终之行得到也○或问忠信恐
 只是发已自尽循物无违朱子曰此是言应事接物
 者却又是修辞立其诚了愚谓大抵此处是以德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3b 页 WYG0029-0044b.png
 业对心与事对故忠信全属心信字只解作以实之
 谓○此忠信把来对修辞立诚则全是内而主于心
 者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能修辞然后心中所得的道理有个安泊处故曰立
 其诚○修辞立其诚不言事者事归于诚然后其言
 为不妄也修辞之要在于敏事所谓先行其言而后
 从之之意甚矣言行之相为表里也夫子一则曰敏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4a 页 WYG0029-0044c.png
 于事二则曰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曰耻其言而过其
 行又曰言顾行行顾言以言行对举而互言之者以
 此也○王应麟曰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
 外则为巧言○要之此句本意只为行不悖于辞为
 辞之修也○朱子曰业乃事之就绪者也知古人所
 谓业已如此是也○又曰德则日进不已业则如屋
 宇未修则修之既修则居之也○又曰进则日见其
 新居则常而不厌○又曰忠信进德便只是大学诚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4b 页 WYG0029-0044d.png
 意之说修辞亦只是言顾行行顾言之意○德业无
 难分别中庸章句(云云/)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
 其所存所发有未实也所存之实即主忠信也所发
 之实即修辞立其诚也内外动静体用备矣合进德
 修业总是中庸之诚身大学之诚意正心修身夫岂
 不同条而共贯也哉○语类用之问可与几也朱子
 曰先知为几如人欲往长安虽未到长安然已知长
 安之所在所谓可与几也若已到彼则不为之几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5a 页 WYG0029-0045a.png
 者先知之谓也○愚按通书有诚神几曰圣人几字
 亦作知几看然非徒知而已便有赴之之意故兼至
 之谓可与几也所以为进德也○一说知至之至知
 终之终非是两个物同是一个道理据理之所在曰
 至既至其所在理亦止此为是则曰终此说合正理
 但于德业内外之分更要体贴耳○至之者志向事
 上去但未见于事也终之者事做到成就而守不失
 也此德业之所以分亦德业之所以贯忠信修辞亦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5b 页 WYG0029-0045b.png
 宜以此认之○知理之所在而心必之焉是为主忠
 信知理必至是而后为到头地位遂守之不移是之
 谓立诚○朱子曰知至便是真实知得如恶恶臭如
 好好色至之便是真个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之地知
 终便是知得进到这处了如何可保守得便从而保
 守之便是终之愚谓知至至之即知至而意诚也但
 至字与大学不同知终终之谓其所处之事曲当于
 理无欠无馀也○既曰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6a 页 WYG0029-0045c.png
 诚所以居业也而又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
 之可与存义也亦以明其终始本一贯表里无二致
 也二至字似亦有着落○知至至之愚意此两句全
 以两知字为重盖上文只说忠信以进德修辞立诚
 以居业此则言要先知忠信如何然后忠信其心焉
 则可与几而德进矣又要先知修辞立诚是如何然
 后修辞以立诚焉则可与存义而业居矣朱子说上
 句知字重下句终字重盖以知行先后自然之理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6b 页 WYG0029-0045d.png
 之也然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岂偶
 然哉岂姑以对上句而无所当哉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此虽以进德修业之效言不拘于位但九三居下之
 上是亦有位其上者则九三为在下位矣亦有位在
 下者则九三又为居上位矣若于初二必不兼言居
 上位若于九五必不兼言在下位此亦当知○可上
 可下不骄不忧此二句自不重叠盖以本文必兼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7a 页 WYG0029-0046a.png
 居上位在下位者以其可居上亦可居下也○一说
 不骄不忧正是可上可下处似犹欠虚心玩味于理
 则无大失也○居上位而不骄忘其尊也居下位而
 不忧忘其卑也此惟进德修业者能之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
 谓终日乾乾然至夕若可少息矣然其时犹当惕也故
 又因其时之当惕而惕焉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7b 页 WYG0029-0046b.png
 上下者进退之已成进退者上下之未定圣人下字
 不重叠○四之上下无常以迹言似乎有求进之意
 者不几于为邪乎然其实则非为邪也志欲及时也
 恐失可为之机会也四之进退无恒犹似乎独离其
 群者彼初安于潜二安于见三安于惕而四独欲进
 焉不曰离群乎然其实则非离群也志欲及时也恐
 失可为之机会也本文大意如此○上下无常其迹
 有似于为邪而心则非为邪也进退无恒其迹有似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8a 页 WYG0029-0046c.png
 乎离群而心则非离群也盖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
 也君子之志在于及时此其所以虽无为邪离群之
 心而亦不暇避为邪离群之疑也欲及时也故无咎
 及时以进如何便无咎只在时之一字上○上下无
 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此微生亩尹士之
 流所以为不知孔孟之心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
 也君子进修之实表里一诚而已其及时以进亦不
 过布此诚于天下也中庸所谓尽人物之性者至诚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8b 页 WYG0029-0046d.png
 也经纶天下之大经者亦至诚也其间节目固多亦
 只是德业二字足以蔽之○九三备矣一句若做进
 德修业之义已备于九三则与下句此则欲及时而
 进也语意不相应须从旧说且有朱子小注可證此
 须以三四做一个圣人而时位不同者○外卦以时
 位言进修无工夫尤明矣○故无咎通管非为邪也
 非离群也欲及时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条/)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9a 页 WYG0029-0047a.png
 同声相应至圣人作而万物睹是一意本乎天者至
 各从其类也又是言所以圣作物睹处故本义用个
 故字○万物睹之物字当人字看中庸注变者物从
 而变孟子注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二物字亦当
 人字看○同气相求吴氏谓取火以燧取明火于日
 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之用斋明独取明水○
 注夫燧取火器也日太阳之精故取明火焉鉴取水
 镜也月太阴之精故取明水焉又韵府鉴大盆也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89b 页 WYG0029-0047b.png
 礼注明水以充玄酒也又正韵注黍稷在器曰齍周
 礼曰奉玉齍盖火熟之黍稷也○玄酒即水也故曰
 玄北方水色也○吴氏注日火之精而取火于日按
 论语去丧无所不佩注君子左佩金燧(云云/)金燧取
 火于日○云从龙风从虎云水之气龙水之物也故
 龙兴则云从也○风与虎大抵皆阴类也○云从龙
 风从虎从来俱说龙兴则云集虎啸而风生子细寻
 求其理乃只是龙感云水之气而兴虎感阴风之将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0a 页 WYG0029-0047c.png
 至而啸也盖龙水物也必见水气升腾于上浑是云
 气所在龙乃兴也龙兴则便有云在故从来以为云
 从龙也若皓白无云所在则非龙之境界龙决不起
 此为云从龙阴风肃杀之气将至虎其类也先感此
 气而啸也而风随至焉故从来以为风从虎也不然
 风是造化之柄岂区区一虎所能召哉亦如鸢先风
 而翔蚁先潦而徙不可谓鸢能召风蚁能召雨潦也
 此理要在知者默识之也○或曰韩子云龙之嘘气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0b 页 WYG0029-0047d.png
 成云所谓云从龙者乃龙身所自有者也决是从龙
 矣刘季所居上常有云气亦其类也又曰虎是山君
 其精魄甚大夜行常一目放光其啸也山岳振动百
 兽屏息亦自能生气焉然则所从虎之风非天风也
 秦人去赵城三十里而勒兵城中屋瓦至俱震○宋
 刘锜将如顺昌禦金师至涡口忽暴风拔坐帐锜曰
 此贼兆也盖金兀术气先到也兀术气壮甚常谓顺
 昌城只用靴尖踢倒耳晋明帝微行觇王敦敦昼寝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1a 页 WYG0029-0048a.png
 梦日绕其营觉而惊曰无乃红须儿来耶盖明帝母
 鲜卑女也鲜卑人红须又如邹衍之被系于狱而哭
 天为六月降霜人之精神其盛者所感有如此虎亦
 巨物也其壮者或能以啸生风文言传所谓云从龙
 风从虎盖指此类也其前所云虽是正理恐终非传
 文本意学者宜审择之○圣人作而万物睹只如滕
 文公一行仁政而许行率其徒数十人自楚至滕远
 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陈相兄弟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1b 页 WYG0029-0048b.png
 自宋之滕曰闻君行仁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而况乎九五飞龙在天之圣人哉○圣人作而万物
 睹圣人既作则自有以新天下之耳目耸天下之观
 听者矣天下士民安得不欣然而快睹○云从龙风
 从虎等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
 类者皆非有心于从之也○自同声相应至圣人作
 而万物睹一句说出了正意已尽矣故又用亲上亲
 下而各从其类以发明其所以然之理也还是加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2a 页 WYG0029-0048c.png
 重意思○或问九二亦利见大人者亦有声应气求
 之理何为寂无一言及之曰九二德上意多九五位
 上意多九二之为大人特取其德耳故虽天下文明
 而犹有时舍也之说若九五则中天下而立定四海
 之民为万国之所朝宗其于声应气求之理故表表
 然其尤显著也本乎天者亲上(云云/)盖天在上故凡
 本乎天者皆亲之地在下故凡本乎地者皆亲之圣
 人为人类之首故人类皆从之○本乎天者为动物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2b 页 WYG0029-0048d.png
 动物专指人类有小注在或兼鸟兽言却违邵子之
 说但不知朱子何如不曰人类而曰动物及语录始
 有人类字或曰凡动物首皆向上虽蛇虫行行亦皆
 昂其首如鸟兽虽曰横生首终居上也兼说似长○
 大凡言动物皆兼人兽禽虫此处似当从泛言而不
 必专指人类况上下交通是以物类比况人类之相
 从也二句若除却人言亦未必为不可○小注所谓
 首向上者是为亲上非本乎天也所谓首向下者是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3a 页 WYG0029-0049a.png
 为亲下非本乎地也若以动植二物分阴阳则动物
 是得于天之气多本乎天也植物是得于地之气多
 本乎地也正蒙动物篇曰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
 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又曰
 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此动植之分也息谓
 呼吸也盖其有息者阳之动也其无息阴之静也此
 理晓然易见矣皇极观物外篇曰阳交于阴而生蹄
 角之类也阴交于阳而生羽翼之类也刚交于柔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3b 页 WYG0029-0049b.png
 生根荄之类也柔交于刚而生枝干之类也此盖所
 谓本乎天地之实也又曰走者便于下飞者利于上
 从其类也此又亲上亲下之说也又曰飞者食木走
 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于万物此
 又可见此条当除却人类而论动物也以动植二类
 证人类也○又观物外篇下曰飞之类喜风而敏于
 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此亦可就飞走二物
 分本天地而亲上下也本文只说本乎天者亲上本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4a 页 WYG0029-0049c.png
 乎地者亲下似乎所该□广但今未敢直举先儒为
 异同耳小注之言或记者之不详也○朱子小注本
 乎天者人类是也本乎地者草木是也禽兽首多横
 生所以无智此本康节说今于皇极经世寻阅此段
 未出但常言动物必兼人虫或专指虫禽之属○本
 乎天者亲上程传谓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
 者如禽兽草木此说尽有理但日月星辰旋绕于天
 地之间不止向上也故朱子不用只用动植二物分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4b 页 WYG0029-0049d.png
 ○草木植物也人与鸟兽动物也人亦属动而直生
 亦兼植之理如金水为阴木火为阳而冲气亦兼有
 阴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

 意若曰上九居一卦之上至贵者也然凡所谓贵者
 以其有位也彼则亢矣故虽贵而无位居一卦之上
 亦至高者也然凡所谓高者以其有民也彼既亢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5a 页 WYG0029-0050a.png
 故虽高而无民九五以下诸侯布列其下是贤人在
 下位也凡乐有贤人在其下者以其为我之辅也今
 则以上九之亢而莫有辅之者○无位则无以安其
 身无民则无以承其下无辅则又无以自立于上身
 孤而业废所谓来之坎坎何可久者故动而有悔无
 辅非有无之无谓莫为之辅也○北朝魏乐平王丕
 梦登魏主白台四顾不见人命术士董道秀筮之曰
 吉丕闻有喜色后谋不轨道秀坐诛高允闻之曰夫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5b 页 WYG0029-0050b.png
 筮者皆当依附爻象劝以忠孝王之问也道秀宜曰
 穷高为亢易曰亢龙有悔又曰高而无民皆不祥也
 王不可以不戒如此则王安于上身全于下矣道秀
 反之宜其死也
潜龙勿用下也
 文言前节龙德而隐者以下既详言六爻之义以申
 象传之意至此又约其旨而申之曰初九所谓潜龙
 勿用者盖以其位下也其位下故于龙为潜也此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6a 页 WYG0029-0050c.png
 阳在下也阳气潜藏槩无异旨只是反覆申言之意
见龙在田时舍也
 九二所谓见龙在田者谓其虽进于潜亦尚未为时
 用也故止为见龙在田程传读舍为去声云随时而
 止则有似乎初之潜冯氏云适止于位非久安也则
 又似有冀其在天之意味本义未为时用之意似有
 斟酌言犹未得大人之位也谓非为时所弃也故不
 曰不为时用而曰未为时用之义因本文舍字而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6b 页 WYG0029-0050d.png
 用字以反之亦不得已焉耳故依本义舍字似当读
 为上声○音注云舍去声盖主程传九五上治也注
 云治传直吏反本义读作平声可见非朱子音注然
 此条本义云未为时用也便见朱子不从程子作去
 声读为时止之义下条曰居上以治下便见朱子不
 从程子所谓上之治也之说又如反覆道也但云重
 复践行之意便见不从程子必以道之说○井初六
 象传曰旧井无禽时舍也程子注曰舍上声与此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7a 页 WYG0029-0051a.png
 同惟本义两处俱当读作上声○论九二者既以伊
 傅当之如何又说未为时用曰此犹谓其在下位未
 登五位之尊也故上文下文皆曰君德也言未当君
 位而已有君德也伊傅固有君德然未当君位孟子
 曰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终日乾乾行其所行而不自已也亦与时偕行之意
或跃在渊自试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7b 页 WYG0029-0051b.png
 九四所谓或跃在渊者且自试其可否而未能自决
 也此所谓自试者试其时非试其才也故曰进德修
 业九三备矣其在圣人则以讴歌讼狱之来归天意
 人心之毕集则可遂跃而为五之飞矣
飞龙在天上治也
 九五所谓飞龙在天者言大人得上位以治下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上九所谓亢龙有悔者盖以其处位之穷穷则灾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8a 页 WYG0029-0051c.png
 故曰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孔子之意盖以乾当圣人乾元即圣人之道也乾元
 之用九则其道之刚而能柔也故承以天下治也彼
 泥用九为乾卦六爻之变者非矣本义明谓乾卦六
 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则乾元用九断从君道说未
 为无据也○元包四德故举乾元就足以尽君道○
 君道刚而能柔则所谓王者之无偏无陂无反无侧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8b 页 WYG0029-0051d.png
 者矣天下安有不会极归极而跻治者乎○本义曰
 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明其为纯阳之德圣君之
 象也若他卦用九者何限不得皆为刚而能柔之义
 而有天下平之效矣看来朱子既以用九为诸卦百
 九十二阳爻之通例而不专为乾六爻之用九故于
 此解须费力也○六爻皆以圣人明之而本义于此
 独言君者对下句天下治言其实言圣人也○或曰
 乾九五无柔将不能致天下之治乎曰中正便刚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9a 页 WYG0029-0052a.png
 能柔矣或又曰六爻皆以圣人明之亢龙有悔亦圣
 人乎曰在圣人则时虽亢亦不与俱亢所谓知进退
 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此乃所以乘乎龙
 之亢者也愚所谓有随时而制之之义者此也若潜
 见惕跃以至于飞则皆愚所谓随时而顺之之义者
阳气潜藏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自潜龙之象说而圣人龙德之
 意在言外所谓阳气潜藏者即初阳在下也○阳气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99b 页 WYG0029-0052b.png
 潜藏乾道乃革俱就爻位上说但潜龙或跃则皆指
 圣人也此特著其所处耳○阳气潜藏亦据一阳画
 之在下者而言总是明潜龙之义故亦归在下之圣
 人
天下文明
 言天下之人被大人之化浇漓者变而为淳庞鄙薄
 者化而为敦宽语其家则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文而
 明也语其国则行者让路耕者让畔文而明也此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0a 页 WYG0029-0052c.png
 谓百姓昭明也所谓民德维新也文明一类字犹潜
 藏二字亦一类○天下文明谓天下被其德化而成
 文明之俗也若曰天下被其文明之化则文明属大
 人而不属天下矣此亦当辨
乾道乃革
 或跃在渊盖九四在乾体为离下而上变革之时故
 且进且退疑而未定也问此所谓乾道何谓也曰凡
 易一卦一爻莫非道之所在其在乾卦则为乾道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0b 页 WYG0029-0052d.png
 乾卦六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则乾道即是圣人之
 道也圣人于或跃之时亦为变革也○或跃在渊皆
 是就人事上说此云乾道乃革就卦画发其取象之
 意耳
乃位乎天德
 乃字似亦有意盖言九五之位乃是位乎天德者非
 无德而据尊位者也○此以天位为天德有是德乃
 宜居是位也讼六三以食旧禄为食旧德有是德乃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1a 页 WYG0029-0053a.png
 宜享是禄也○据此位乎字可證诸彖象传所立字
 皆当作活字看
与时偕极
 亢龙有悔盖其时既极不知自退之道乃与时而偕
 极所以悔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言圣德刚而能柔而天则之妙于此见矣盖刚而能
 柔天之则也圣德刚而能柔则圣德所在即天德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1b 页 WYG0029-0053b.png
 在矣故云乃见天则实以圣人言其本义曰刚而能
 柔天之法也乃推本天则二字所由取处如中庸诚
 者天之道也以天理自然者言不着人也至于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而章句曰则
 亦天之道也却是指圣人矣此云天之法也本是说
 天其本文云乃见天则则是天则于圣人见之矣○
 三百八十四爻皆以人事言则此所谓见天则者实
 是就圣人言也本义云刚而能柔天之法也则明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2a 页 WYG0029-0053c.png
 元之用九所以谓之天则也则是准则有不踰矩之
 意○天之法于圣人之刚而能柔处见得曰此统以
 天言非也乾六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刚而能柔
 天之法也此句安顿在乃见天则之上犹云安而且
 贞地之德也亦安顿在应地无疆之上盖因是地之
 德安而且贞故君子之安贞有以应乎地之德也因
 是天之法刚而能柔故圣人之刚而能柔有以见乎
 天之法也朱子言刚而能柔天之法也惟恐人不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2b 页 WYG0029-0053d.png
 天则之为刚而能柔也言安而且贞地之德也亦惟
 恐人不知地德之为安而且贞也而或者因此注谓
 孔子此段是纯以天言亦不察之过矣○风雪之馀
 继以阳春摧剥之后继以发育此天之刚而能柔也
 而圣人之刚而能柔有柔以济其刚者象之○一说
 圣人之刚而能柔处便是天则如前云天德天道皆
 就圣人身言又仲尼不为已甚章小注亦云即天则
 之所存此说虽有理但以本义天之法也一句味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3a 页 WYG0029-0054a.png
 则是未知天则二字之所由立矣至如曰天道曰天
 德之类亦同出此意不可不知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主乾而言不主物而言四德属乾不属物此是教人
 于物之始而亨处认乾元于物之性情处认乾之利
 贞然即此段观之亦就见得下文所云之意矣盖始
 而亨则亨者同此乾始之所亨也至于利贞者性情
 也性情从何来则性情者亦此乾始之所成就矣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3b 页 WYG0029-0054b.png
 下文从而赞之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圣人之言岂异致哉文不相蒙意实相属○
 乾元者利贞者是提虚而用下句以实之亦解经之
 例方元亨时要非无性情也但生意未足实理未完
 故必至于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耳本义但云收
 敛归藏便知是以物言利贞则属乾依语录谓是乾
 之性情若究其极则四德惟利贞可谓之性情乎以
 此见本义之精而语录之说未必皆朱子之定说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4a 页 WYG0029-0054c.png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时文讲语云乾元者橐籥一
 鼓而为万化之权舆机缄一泄而为百物之朕兆胎
 而化卵而伏者皆于是乎资始也勾而萌甲而拆者
 皆于是乎开先也然不始则已始则必亨胎者以息
 而渐长卵者以翼而能奋甲拆未几而发荣勾萌未
 几而条达理势自然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义云始者元而亨者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4b 页 WYG0029-0054d.png
 者贞也讲时此句全用不得以入大矣哉亦非也盖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便见得一个大矣
 哉不必添本义(云云/)然后见其大也○不言所利者
 乾不言所利也所谓敛却神功寂若无也便见贞意
 或曰坤利牝马则言所利矣此又是别一说与上说
 不同故以或曰隔之本义谓乾始不自言其所利也
 或曰之说言字是指卦辞○一说举天下之物无一
 不利将何以言其所利哉此说近切然不见贞意还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5a 页 WYG0029-0055a.png
 是说结果成就而不可名其所利为优此又一说也
 ○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
 本义何以分析四德半属天半属物耶曰乾始之时
 节所谓乾道变化也乾道变化是继善时事故为元
 亨其所以利天下而不可名言其所利者其实乃继
 善者之所成就也是成性时事故为利贞通书大哉
 乾元万物资始诚之原也此属天也乾道变化各正
 性命诚斯立焉此属万物也○元亨者气之方出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5b 页 WYG0029-0055b.png
 未有所成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在天之分数多利
 贞者物之已成理之已立在物之分数多朱子以元
 亨犹在乾而利天下不言所利则已有个物在矣故
 如此分正以继善成性分四德也○乾始能以美利
 遍利乎天下而其终也不言所利大矣哉乾始也以
 此语意味之乃见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亦只就上文说盖四德运行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6a 页 WYG0029-0055c.png
 贞而复元无所屈挠无少间断此便是刚此便是健
 且当元而元元之末则继以亨当亨而亨亨之末则
 继以利当利而利利之末则继以贞贞下又起元此
 是行之无过不及处中也且元自为元亨自为亨利
 自为利贞自为贞此是立之不偏处正也刚健则极
 其刚健中正则极其中正是纯粹也纯粹则极其纯
 粹是精也岂于元亨利贞之外别有所谓刚健中正
 而刚健中正之外别有所谓纯粹精哉要是极言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6b 页 WYG0029-0055d.png
 深赞之耳纯者刚健之极粹者中正之极故一则曰
 不杂于阴柔一则曰不杂于邪恶○大哉乾乎乾字
 包四德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则正指四德言也刚以
 体言是他本质如此健兼用言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皆健也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是就四德之交接处说
 正者其立不偏是就四德之自为德处说有不相倚
 着之意或曰行或曰立姑用解字义云耳未见皆指
 四德曰非也下句即承之曰四者乾之德也岂四德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7a 页 WYG0029-0056a.png
 之外又别有所谓乾德者哉○或曰中言行以元亨
 言正言立以利贞言故通书注曰理之方行而未有
 所立(云云/)此说未稳何也刚健分配四德不得乃独
 分中正以配之未为通论也况下云或疑乾刚无柔
 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云云/)此通指四德言之也○
 或谓元亨利贞四德是乾之随时而异其名也乾是
 元亨利贞之浑沦而总其名也愚谓乾则有元亨利
 贞非即是元亨利贞也两个乾字似无不同○大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7b 页 WYG0029-0056b.png
 乾乎只是一个乾只是一个四德何处是刚健又何
 处是中正又何处是纯粹精盖乾德只是一样而已
 但赞美之辞有不能一二字尽者故首以刚健二字
 赞之见其犹未足也更着中正二字犹以中正二字
 犹未尽也故更着纯字更着粹字又更着精字反覆
 赞咏不能自已也非圣人知天地之化而与之默契
 无间洞然无遗焉亦说不到此○本义谓天地之间
 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耳或疑既是一气流行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8a 页 WYG0029-0056c.png
 秋冬景候气亦未尝不流行也而何以自为静曰此
 以气候之出入言之盖阳气流行其后半节却是敛
 其向所出于外者以归于内也故为静只以鼻息之
 嘘吸验之足见动静之分矣○元亨动也刚也利贞
 动者之静刚之柔也本一气之流行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旧说圣人说乾四德乃著此一句者明乾卦有以备
 乎乾道也乾只是纯阳至健四德迭运而已而乾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8b 页 WYG0029-0056d.png
 为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亦纯阳而至健便尽得此
 情矣发挥着力说言其挥布在此也○此处似用不
 得潜见惕跃飞亢等爻辞意思大抵此一节申彖传
 之意逐条全用四德贯情是乾之情即上文(云云/)
 言情则该性性情则德也体用一原也一说此条是
 起下文之辞正如彖传六位时成之例理亦似顺○
 近日看得此条只是起下文时乘六龙之意盖上文
 每条俱是乾字发端一则曰乾元二则曰乾始三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9a 页 WYG0029-0057a.png
 曰大哉乾乎至此则更端曰六爻发挥可见只是为
 时乘六龙设矣即彖传之六位时成也况赞乾而至
 纯粹精也则至矣尽矣不可复有加矣乃又以六爻
 尽四德之义何哉又圣人之四德自是以治功言亦
 不必于六爻上分属四德如初九至九二之(云云/)
 ○旁通情也信是曲尽事物之情矣若使但有初九
 九二而无九三九四九五或有九三九四九五而无
 上九是尚未能曲尽乎事物之情也今既发挥出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09b 页 WYG0029-0057b.png
 初之潜二之见三之惕四之跃五之飞上之亢则夫
 事有万殊物有万类时有万变者皆该括曲尽而无
 馀矣而圣人之时乘以御天者其有外于此哉此理
 甚妙此理亦正大而精密看来非凿说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云行雨施正是圣人时乘六龙以御天之功也利贞
 总在天下平一句内
君子以成德为行(止/)是以君子弗用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0a 页 WYG0029-0057c.png
 言君子之所以为行者以成德为行也夫既以成德
 为行初九德已成矣则日可以见之行也夫既可以
 见之行矣而又何以曰勿用盖初九时乎潜也潜之
 为言也隐而未见隐而未见则行犹未成是以君子
 亦当如之而勿用也如此说意思自员活亦不拘拘
 于象占之分但以身在潜而勿用耳○行以事功言
 德之发也○德与行两字要分辨如理无不穷知无
 不至心无不正身无不修者德也若夫上而致君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0b 页 WYG0029-0057d.png
 而泽民大而经邦小而立事者行也德者本也行者
 用也盖有有其德而不见诸行者未有有其行而不
 本诸德者也故曰君子以成德为行○一说君子以
 成德为行此君子泛言之也是以君子勿用也此君
 子与九三之君子终日乾乾皆指占者言○味是以
 君子勿用也一句另提出君子似有象占之分从此
 说较分明○潜之为言也与亢之为言一般皆据着
 爻而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1a 页 WYG0029-0058a.png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一条/)
 理不可不聚而其聚也非学不能学以辨而精而其
 辨之也非问不可宽居是知止而后有定居之安资
 之深时节也仁行是虑而后能得取之左右逢其原
 时节也学以聚之天下之理散在事物之间或在方
 策之上君子多闻多见或诵诗读书考今论古之类
 皆学也所以聚夫众理也然所聚之理有是非得失
 焉有精粗本末焉又必上问于师次问于友辨其孰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1b 页 WYG0029-0058b.png
 是孰非孰得孰失何者为精为粗何者为本为末辨
 之必欲其明也至于是非得失各有所归本末精粗
 无所不尽则须宽着心胸以居贮之使众理之蓄于
 吾心者渊涵海负而不见其涯际也此皆学力所得
 乃其居之安而资之深者然也至于事至物来之时
 则须行以仁盖仁者当理而无私之谓此处事之大
 道凡处事内要无私外要当于理此决是不可易者
 此仁字不可专以爱人言及以心德言者亦为不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2a 页 WYG0029-0058c.png
 ○问辨者问其所聚也宽居者居其所辨也仁行者
 行其所居也学者德之所由成也故曰盖由四者以
 成大人之德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为大人也深
 明二字承再言说九二之为大人言九二即大人也
 前云言君德也者释大人之为九二也言大人只是
 九二非他人也互其辞以相发也未为君而谓之君
 德即所谓大人之事备矣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2b 页 WYG0029-0058d.png
 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即本义重刚
 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不可以上不在天下不在
 田为申上不中字也若做申上不中字则本文为重
 而前本义居下之上一句亦赘矣
九四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九四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即本
 义九阳四阴居上之下也○九四刚而不中此是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3a 页 WYG0029-0059a.png
 言所取朱子本义只曰九阳四阴其不中之义则略
 矣本义下文居上之下一句即是文言上不在天下
 不在田中不在人之义或谓本义居上之下一句自
 该得不中之义然于九三例不同亦牵强之说也○
 或曰九四是刚而不正如何谓之不中曰九二非正
 也而本义曰刚健中正以中该正也九三正也而文
 言曰重刚而不中亦不复取其正也此见中正亦有
 相通看者九三之不中亦是就居下之上取九四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3b 页 WYG0029-0059b.png
 不中亦是就居上之下取然意俱指性情上说故与
 本义下句居下之上居上之下以位取者意不重叠
 重刚自是重刚不中自是不中重刚是性质过刚也
 不中以人事言是用不得其当不当刚而刚者也上
 不在天下不在田又是以位言不可谓是申不中意
 若以不中为重刚则九四非重刚也何亦谓之不中
 欤若以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为不中则不中二字当
 连下文读何本义乃曰重刚不中居下之上欤岂本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4a 页 WYG0029-0059c.png
 义居下之上四字特以申上句不中二字之义耶此
 理可推○九四以刚处柔便是用刚不得其当处故
 亦谓之刚而不中盖九三之重刚不中失之太过者
 也九四之刚而不中失之不及者也故均谓之不中
 盖但有中便有过与不及故凡说中处便要把过与
 不及处来相比方论说○问文言皆以六爻为圣人
 何缘圣人乃有重刚不中之过耶曰周公元不以为
 圣人孔子以圣人当之是以有此疑义盖亦大槩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4b 页 WYG0029-0059d.png
 辞如亢龙安得为圣人然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圣人无射亦保恒惧其所有失也如武王伐纣若
 史之说其失未免于过刚不中矣故伯夷谓其以暴
 易暴也○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一说按本义曰或
 者疑而未定之辞也味之辞二字则或字从系辞者
 言此云或者随时而未定也则或字是云九四自或
 之故去了之辞二字也此说未精○或者疑而未定
 之辞犹孔子云吾将仕矣注云将者且然而未必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5a 页 WYG0029-0060a.png
 辞皆非从傍人说也只是解字义云耳皆是谓九四
 自或之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止/)乎况于鬼神乎
 此节总是言大人之德只是以道为体以道为体只
 是无私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四时之
 序无私鬼神之吉凶无私皆道也大人亦无私则道
 在我而质之天地而合质之日月而合质之四时鬼
 神无往而不合矣○夫大人者本义有是德而当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5b 页 WYG0029-0060b.png
 位乃可以当之九五之大人本是有德兼有位但其
 所以为大人者则不以其位而以其德也与天地合
 其德以下纯以天德言大人造也大人亦然以德言
 也位在造字上天地之天以形体言先天后天之天
 以道言○先天而天弗违盖虽先乎天而实合乎天
 也既合乎天便是行得去行得去处便是天不违○
 如所行有悖乎天天亦何尝故违之自是理行不得
 耳天何心哉然既行不得即是天违之矣所谓天命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6a 页 WYG0029-0060c.png
 不祐行矣哉○如礼以义起而达之天下荐之于天
 而天受之此先天而天弗违也又如治设网罟制耒
 耜作书契之类皆先天事也又凡圣人之行权处非
 先王之成法非经常之所有而于理无悖者先天事
 也○三重之道建诸天地而不悖亦是先天而天不
 违之理天叙有典而我惇之天秩有礼而我庸之后
 天而奉天时也○后天而奉天时谓此天既为了我
 便是后于天即依而为之是吾奉乎天时也天之道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6b 页 WYG0029-0060d.png
 时焉而已矣时即理也易经尽说天时如应天而时
 行承天而时行之类莫非理也○语类云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只是圣人意要如此天便顺从
 先后相应不差毫釐也因说人常云如鸡覆子出喙
 同时不知是如此不时举云家间养鸡时举为儿童
 日候其雏之出见他母初未尝喙盖气类才足便自
 横逆裂开有时见其出之不利因用手略助之则其
 子下来便不长进以此见得这里一毫人力不能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7a 页 WYG0029-0061a.png
 先生笑而然之○愚谓圣人之先天后天一时焉而
 已矣故曰应天而时行虽先天亦时也天且弗违不
 必兼后天而奉天时言盖举先天而天勿违就该得
 后天而奉天时矣犹言七十者衣帛食肉就该得五
 十者矣前有该两意者非是○回纥谓郭子仪曰卜
 者言此行当见一大人而还事见前唐书回纥传正
 是子仪单骑见虏之际回纥自言其国有筮者为之
 筮云此行不当战见一大人而还此又可见言忠信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7b 页 WYG0029-0061b.png
 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况于人乎不必说是人
 自利见之为下句况于鬼神乎说不得了此与丰卦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一同
 尤可见其非为利见字设也况于人乎远之则有望
 近之则不厌也而况于鬼神乎朕志先定鬼神其依
 也○况于鬼神乎与上鬼神合其吉凶者同天地以
 全体言鬼神则各有司存如风雨雷露及草木所以
 荣悴之类皆鬼神为之也皆天地之功用也如大舜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8a 页 WYG0029-0061c.png
 之烈风雷雨弗迷亦当有鬼神呵护翼载之理盖圣
 人之德神所依也○朕志先定鬼神其依就是这个
 鬼神附着蓍龟告人也故曰可与祐神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冯氏曰进退者身也存亡者位也得丧者物也此语
 可依其下(云云/)不必依也知进退存亡者知其有进
 则有退有存则有亡为理势之自然也○不失其正
 者处之以道也进极而思退存而不忘亡所谓满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8b 页 WYG0029-0061d.png
 不溢高而不危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
 惟圣人乎此是圣人无筮卜而知吉凶处○伯厚云
 某人尝引易进退存亡之言曰进有退之义存有亡
 之几得有丧之理○大抵乾卦六爻之辞周公本为
 占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人以至于众人皆有
 用处初非局定以乾六爻来摸拟圣人也孔子亦非
 不知此而误认乾六爻为圣人也但其意以为此是
 纯阳之意若就人品上论则为圣人之象耳而其六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9a 页 WYG0029-0062a.png
 位之高下又有似于圣人之进退故文言因爻辞潜
 见飞跃之文而尽以圣人之迹发明之耳要之不出
 周公爻辞意外且犹未足以尽爻辞中意也甚矣易
 道之无穷也○盖文王周公之辞约孔子之论详然
 非文王周公之约无可以为孔子之详者非孔子之
 详则无以显文王周公之约矣○看文言申象传虽
 是反覆申言其实前后亦互相发第二节言初九龙
 德而隐有许多话第三节只曰下也明前之(云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19b 页 WYG0029-0062b.png
 从下之一字出也此以位而言也第四节云阳气潜
 藏则又以见其非块然于下也时当潜也他日之为
 见为跃者亦此龙也至第六节则又言其德之可出
 而时之未可出又是前节之所未及也○如九二龙
 德而正中(云云/)详其德之及物也继则云时舍也言
 其德虽已及物犹是在下之大人未得为在上之大
 人也又次云天下文明言虽不在上位而其德之所
 由成也○如九三首节进修之说最详次则承言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0a 页 WYG0029-0062c.png
 不过行其事耳又次则承言其所行事者其时当然
 也末则推本其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以见其所以当
 乾乾也○如九四首言进修及时之意为详次则承
 言其所以自试也又次则本其为改革之际所以当
 自试不可遽进也末则详言其刚而不中居下之上
 以尽其旨也○如九五首言圣作物睹之理最尽犹
 未及其治功次则言居上治下也又次则言其位乎
 天位位与德称宜其为人所利见也末则极言其德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0b 页 WYG0029-0062d.png
 之盛道之大以见其所以为大人者非偶然也○如
 上九首言亢龙之意亦详次则约言其穷之灾又次
 则本偕极宜其灾也末则教以盛满自戒庶不至于
 以穷致灾也皆有以相发明相补足之意
 
 
 
 易经蒙引卷一中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一下
             明 蔡清 撰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者耦也阴之数也地之为体盖畜得天所付许多
 气而造就出许多物来人但见万物皆发生于地之
 上而不知其所发生者实本于天之气之畜于其中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1b 页
 者也故地为耦数此其大者也而凡物之属阴者细
 看之无不皆然○问如桃梅果子之类属奇乎属耦
 乎曰植物属阴偶也故其核壳与肉仁皆为两瓣子
 但其中生意则奇而属阳故初萌时而无干也此又
 可见坤之承乾而乾之所为大也○坤元亨自与乾
 元亨不同乾元亨无所不元亨也坤元亨只是柔顺
 者元亨也此阳全阴半之理○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至顺则能虚心而顺应循物而无违此其于天下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2a 页
 何行而不得故亦有大通之理孟子曰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惟至顺则为慈惠温良
 而不拂人之性自然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应得元亨
 也○利牝马之贞若牡马则全是健若牝牛则又全
 是顺牝马顺而健者也要非顺外有健也其健亦是
 顺之健也故曰安贞○曰利牝马之贞明其不利于
 刚健之贞也有利有不利也○牝马之贞坤之贞也
 不似乾之言利贞矣盖乾无所不统坤则为乾所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2b 页
 故先则迷矣制义则非其所长矣东北则非其所安
 矣○坤卦分明是地道也妻道臣道也○参义曰不
 顺则专而无成不健则不能配乾顺而健者坤之正
 也○夫造化之理阳全阴半坤阴也以先后言仅得
 于后以利义言仅得于利以四方言仅得于西南故
 得此卦之君子如有所往也先则迷后则得而所主
 但在于利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皆利害分
 半然大抵惟安于正则吉也如后如利如西南是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3a 页
 正也故利如先如义如东北非其正也故不利耳
先迷后得
 此先后不可以一事之首末言只是言任己先物则
 致迷居后从阳则不失安是安其分也
主利
 语录云占得这卦便主利这事利这事之说愚谓亦
 须看是何等事若欲建大事立大功如建侯行师之
 类终不利也须是农工商贾等事方可保其利○但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3b 页
 云主利便见不主义矣○所谓主利者非贪欲也家
 人所谓富家云耳所谓不主义者非谓不可为义也
 义主于断制阴之才所不足也○夫子制义如妇人
 主张家政则便为牝鸡之晨可见主利不主义者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西南阴方往西南则阴与阴合矣东北阳方往东北
 则阳非阴类矣○东北之害非止丧朋曰丧朋者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4a 页
 非其地也西南之得朋亦然○西南东北不必大拘
 泥但往得其地即是西南往非其地即是东北大抵
 得兔忘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西南得朋东北丧
 朋其利在得朋也以阴性不可孤行独立也易中凡
 阴得助阳者皆利阴柔而无应者最不利如屯之即
 鹿无虞蒙之困蒙贲之贲其须颐之颠颐拂经萃之
 萃如嗟如皆是也又如夬之牵羊悔亡仅以其阳居
 阴之故圣人亦令其无与众阳竞进而安出于其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4b 页
 况纯柔乎○东北非阴之位凡为阴类皆不之往而
 乃独往则其不能安可知曰丧朋者明众所不往也
 ○西南东北以天下大势言○西南东北亦不必拘
 定假如自今西南之方无亲无故其地有兵荒之变
 有嫌隙之人是不宜往也故虽曰西南终亦不可往
 盖即此便是东北道理矣若东北方地果平易俗果
 仁厚又有亲旧可依即是西南道理而吾所宜往者
 也圣人只是要人所往得所不可往非其所耳凡读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5a 页
 易之士要须得意忘言如此卦辞从头到尾只是言
 坤只得乾之半阴须从阳而动不可为非其所得为
 者耳○此处不要说西南平易东北险阻只是说阴
 方阳方要味得朋丧朋字
 
 
 
 文王后天是以阴卦处阴方阳卦处阳方乾坎艮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5b 页
 阳卦也巽离坤兑阴卦也或曰既是后天则非伏羲
 立卦本旨矣曰卦位虽非伏羲之本旨然阴往阴方
 为得朋往阳方为丧朋者则实伏羲本旨也○云南
 诸夷图毋土官上题云天兵下云南其年乌撒复叛
 毋土官身自率兵迫城下遍骑驰骤若骁将然尝究
 其理西南阴方山多中空石皆上锐人性内险而外
 猛多言且诈气使然也图上所题如此盖山中空故
 人性内险而诈石上锐故人性外猛而多言由西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6a 页
 阴气盛故女独强云南正在天地之西南方也此于
 坤卦西南得朋之义本无关涉特以其可以证西南
 之为阴方而漫录于此○西南阴方东北阳方为文
 王后天之易大抵易更四圣有文王之易有伏羲之
 易有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不必尽合如此卦以西
 南为阴东北为阳是文王后天卦位文王己与伏羲
 不同矣如乾卦元亨利贞取四德师卦截取丈人无
 咎之类孔子又与文王不同矣如需卦取乾遇坎至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6b 页
 于坎卦三爻类皆言需而不自坎险言周公又与文
 王不同矣如坤六三无成有终只是寻常说无成有
 终而己而孔子文言则曰弗敢成也代有终也孔子
 又与周公不同矣至于彖传解卦辞或多取一义如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之类或少取一义如小
 畜取柔得位而上下应之类又或别取一义如刚中
 正履帝位而不疚之类与文王伏羲本旨不同者尤
 多此等在学者只宜务虚心以求之求之有得则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7a 页
 不同处于理各有所当却实是并行而不悖也故朱
 子尝欲更定本义大意是不尽拘孔子之说以解经
 也
安贞吉
 分而言之安者顺之为贞者健之守合而言之则曰
 安于正而已○胡氏分合言之说最当但谓之顺乎
 健不若谓之顺而健盖顺而健则与安而且贞柔顺
 利贞之说相契合若曰顺乎健则健在顺之外矣恐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7b 页
 非牝马之旨先儒顺乎乾之说只当得一个顺字○
 顺而健其健属已顺乎健其健属人○贞本是正而
 固也此只是安于正者以安字内自有固义也○安
 而且贞与安于正似乎不同其实同也盖其所安者
 正也安字自须还他○安贞吉此结上文之意如后
 也利也西南也此坤道之正也后则得利则主西南
 则得朋此安贞而吉也若先也义也东北也非其正
 也故先则迷东北则丧朋而义亦不主矣是不安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8a 页
 则不吉也○坤卦辞总是说坤只得乾之半而己以
 先后言得后而不得先以义利言得利而不得义以
 四方言得西南而不得东北占者不可越分以求全
 也只是循分安守便好○利牝马之贞一句含下文
 曰后得曰主利曰西南得朋也牝马之贞故也曰先
 迷曰东北丧朋主义而不主利不利也非牝马之贞
 故也末则结之云安贞吉有首有尾有开有閤便是
 一段文章体制○易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寻常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8b 页
 看易只见得是吉凶悔吝之辞而已安得有性命在
 其实易中无一句一字不在性命上来如乾元亨利
 贞则自乾道大通至正上来坤自元亨利牝马之贞
 以下无一字不从阳全阴半道理上来也伏羲卦画
 亦然盖易中所有都是下一层者其实一画一字都
 有上一层道理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诸卦皆然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至只自坤分内言亦到那极处也如伯夷圣之清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9a 页
 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是皆各极其至者也大则无所
 不统如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也即此二字之分亦见
 得阳全阴半之理○比大义差缓本当云差狭今曰
 差缓者就命辞之意言○万物资生生者形之始始
 字细认方见是坤元若以坤作成物一句代之则不
 可○万物之生成只是一元之气而已造化原无两
 个元也坤元只是乾元后一截当其气形交接处乾
 坤虽云两个物实则只是一般物也以一段物而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29b 页
 两个物之投种究竟宁有是理哉盖总一气机也○
 流形与资生大不同流者是发生源源不绝之意一
 个亨嘉之会都是流形时事也资生特其肇端一处
 ○地所发生一本于天之气故谓之天地生万物亦
 可谓天之生物亦可即此就是阳全阴半之理○万
 物资生乃顺承天造化且然况于为人子为人妻者
 乎○若徒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则疑于与大哉乾
 元万物资始者敌矣今曰乃顺承天非惟可以见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0a 页
 道无成有终之义而乾坤之合德以共成生物之功
 者亦于此乎见之不然乾有乾四德坤有坤四德而
 名实混矣分明是地对天不过天统乎地地承乎天
 ○于万物资生之下就着一句乃顺承天便见得生
 物之功皆乾所统资生也者生其所始者而已圣人
 于名实之际其谨有如此夫○乃顺承天言其所以
 资生乎万物者非自为也乃顺承乎天之施气至则
 生耳此坤之所以配乾也○于坤元曰乃顺承天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0b 页
 亨利贞不待言矣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坤厚载物统以德言德合无疆即指其载物之厚德
 也含弘光大是也○或曰据厚字似以形言非也坤
 者地之性情者也况彖传纯以德言不应于此独以
 形言曰坤厚载物既谓之坤便非指形矣若大象则
 曰地又曰势是指形也至于应地无疆以无疆是地
 之德故上用地字无妨也象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载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1a 页
 物亦以德言○问含弘光大何以谓之厚德曰含万
 物而化光则万物皆在其吐纳之中矣不谓之厚德
 而何○坤德有四合四德方可以配乾之无疆今乃
 指坤亨言德合无疆何也曰元亨利贞皆坤德之所
 以合乎无疆者也或于亨言亦可或于元于利于贞
 言之皆可也随其所指也如圣人之德亦该仁义礼
 智后之称圣人者或只于仁之一节而赞其德之盛
 或只于义之一节而赞其德之盛皆不为举一而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1b 页
 其三也○含弘光大坤之亨处正在光大二字上然
 光大自含弘而出理势必然故文字亦然也圣人此
 等文字其笔全为道理所使若有不容不然者非故
 益之以含弘二字为去他二字不得也文言含万物
 而化光亦是如此但凡作文字只管听道理所使不
 容以已意而有所增损方是若到尽头便是笔下造
 化便是手代天工大抵六经非圣人之文天地之文
 也天地不能自文假圣人之手而文之耳○亨义既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2a 页
 在光大二字上而圣人所以去不得含弘二字者何
 也曰亨者通也凡通者皆自郁中来也不有所郁安
 有所通含弘虽不是郁滞之义其实亦是畜诸内而
 后达之于外故曰理势然也○品物咸亨正是万物
 洁齐物皆相见时候○含弘光大坤之亨也品物咸
 亨随坤而亨也如乾卦万物所资以始者元也则品
 物流形正是以乾之亨乃其所资以流形者为乾之
 亨也利贞亦然但就生物上认取耳若四德则全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2b 页
 乾坤○含弘含而且弘也弘则所含者广也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地类柔顺也行地无疆柔顺而利贞也但就坤德上
 说或曰坤四德皆以生物处言元亨却分明利贞独
 不见生物意何也曰此所谓柔顺利贞即便是文言
 所谓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也非以生物言而
 何下句方露君子字则四德之意自全也○以象言
 则为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以义言则为柔顺利贞本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3a 页
 义谓马行地之物者犹龙之能飞乎天而为乾之象
 也○本义云所行如是则其占如下文所云者盖所
 行以德言占以所事言若论君子之德则安有先迷
 东北之咎只是其占则(云云/)耳○牝马地类行地无
 疆是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也是其生物之有
 终也故为利贞曰动刚则是承乾之施至于有终处
 乃为刚不然不得为之刚而亦顺中之刚也曰德方
 则是必到各正保合而无欠缺处乃为方不然不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3b 页
 为之方而亦顺中之方也○利牝马之贞依卦辞皆
 是占今彖传以利贞为坤德故本义云所行如是则
 其占如下文所云也断自先迷以下方为占此不可
 不知○孔子之意似以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为说
 坤德自君子有攸往以下乃为占辞○柔顺利贞分
 明是贴上文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见文王所以取
 牝马之贞所以能当乎乾之利贞也本义曰柔顺利
 贞坤之德也又曰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4a 页
 盖惟恐人把柔顺利贞君子攸行二句混看了而不
 知柔顺利贞之为贴上文耳○柔顺利贞此利字带
 言此一段自牝马地类至此全是言牝马之贞殊未
 见有利字意利字意至下文先迷失道乃终有庆方
 见得明然在坤则自有其利矣故本义云言利贞也
 ○或曰柔顺利贞利字不当轻看且坤何以为独不
 见利耶曰不必如此拘只缘利牝马之贞一句不是
 说坤德而夫子乃以坤德释之乃是拗着说他了如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4b 页
 何又得四德意思十分分明耶语类明说利贞不分
 明○坤利贞只在生物之有终处生物之有终处便
 是顺而健也盖行地无疆所谓无疆只是不息生物
 有终便是不息不息便是利贞意惟利贞字不分晓
 然欲说得分晓便凿矣故至柔而动刚一条本义只
 云释牝马之贞而不曰利牝马者此也自君子攸行
 以下只说坤德自先迷失道以下便须言占○坤牝
 马之贞如何以为坤德之利贞曰自坤而言生物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5a 页
 有终可以见其顺而健对乾而言代天而有终可以
 见其顺乎健然其生物之有终即代天而有终也均
 之为牝马之贞也○先迷失道迷错也失道失路也
 如所谓马陵失道之道不作道理之道看盖先不贞
 也迷不利也曰迷曰丧朋俱是不利之意不只是失
 理而己其云失路亦不拘拘在道路只迷错处便是
 失路也失道直贴迷字犹下文乃与类行贴得朋字
 也○一说失道犹云失则也道字只作道理说不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5b 页
 以马陵失道之义例之此说较稳当盖与下后顺得
 常正相应也义例亦同○乃终有庆以其柔顺利贞
 故能然也故本义云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
 是则其占如下文所云也○语录云牝是柔顺故先
 迷而丧朋然马行即健故后得而有庆将牝马字分
 开看却形容得此意思出恐非定说也依本文牝马
 是一物顺而健是一条意其先迷而丧朋者以非顺
 健故也非谓以牝之柔顺故先迷而丧朋以马之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6a 页
 健故后得而有庆也夫先迷而丧朋者正其为不顺
 耳何谓其柔顺故先迷而丧朋至于后得而反之西
 南又却是顺也何谓其马行健故后得而有庆耶东
 北丧朋乃终有庆言终得一半好也于东北丧朋之
 下又添乃终有庆一句者承君子所行如坤之德而
 云也主能安于正者言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贞与守贞不同守字较着力安是安命安分安处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6b 页
 善安土之安言心肯意肯而无所勉强之意故曰安
 而且贞言所安者且得其正也亦犹云贞而且安也
 安而且贞地之德也盖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
 方无成而代有终此皆安而且贞者也○安而且贞
 即上文之柔顺利贞也如所谓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皆安贞之吉也主人事言○上言柔顺利贞君子攸
 行因言地之德而及君子之德也下云安贞之吉应
 地无疆因言君子之德而证其有合于地之德也文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7a 页
 意互相发明但在地德则皆为安而且贞但在君子
 则皆为安于贞本文安贞之吉还作安于正说○本
 义前云柔顺利贞坤之德也后云安而且贞地之德
 也一言坤一言地何也曰前言坤者从本文坤元坤
 后字来后言地者从本文应地之地字来而本文之
 所以或言坤或言地者盖其从道理所宜或音句之
 顺而然非若后世刻画文字言坤则不敢复言地言
 地则不敢复言坤字虽殊而理则一理一则不复较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7b 页
 其字之殊矣○问物之生成一而已矣而有乾之四
 德又有坤之四德何耶曰此只是阳施阴受之义乾
 之四德就其所施者言坤之四德就其所受者言所
 施者气所受者形二而一者也○大抵乾只是元以
 资始便都了其下亨利贞则不过只是此一元所至
 之景候而己非元之外更有是三项也此元之所以
 为统天也若坤则逐渐成就出来故曰阳轻清未形
 阴重浊有迹○大传曰乾知大始此可见乾德只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8a 页
 资始便都了也阴重浊则不能无渐矣又按近思录
 太极图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条叶采注引朱
 子注云阳动而阴随故阳言变而阴言合亦阳施阴
 受之义也
象曰地势坤
 地势坤本义所谓高下相因之无穷正是贴重坤意
 如乾象所谓今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者此可见孔
 子朱子用意之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8b 页
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就其担当负荷之重含容承载之广言其所谓物
 不止于鸟兽草木之属而已凡人民家国及一切所
 任者皆是厚德载物则君子亦一坤矣○厚德载物
 者仁以行之义以处之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愿天下
 事物各得其理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
 初六阴数六老而八少阴数退退则多而至于寡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9a 页
 八少而六老阳数进进则寡以至于多故七少而九
 老○夫坤六爻皆阴也而初六一爻阴之始生于下
 者也夫阴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势必盛故周公
 象之曰(云云/)盖霜阴气所结初阴之象也霜盛则水
 冻而为冰一阴积至于六阴之象也明言微之不可
 不慎图之不可不早也○曰霜曰冰从阴类也○王
 伯厚云乾初九复也而潜龙勿用即闭关之义坤初
 六姤也履霜坚冰至即女壮之戒○夫阴阳者造化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39b 页
 之本不能相无对待之易也此处未容得抑扬而消
 长有常亦非人所能损益也流行之易也此处未容
 得抑扬但圣人为见得阳主生阴主杀其类有淑慝
 之分既有淑慝之分则就其消长之际便是其升降
 之会故即于消长所在就致抑扬之意将以伸此抑
 彼而赞化育之功也若仁义健顺之属乃对待之易
 不容有偏主○夫阴阳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此通
 天地人物言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之理也或曰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0a 页
 造化之本如何兼人物曰物物各有一造化如云男
 女搆精万物化生之类可见矣所谓一身还有一乾
 坤者也此又可见乾本义所谓元者生物之始天地
 之德莫先于此等句不专为乾而亦兼人物矣○阳
 主生阴主杀此阴阳即是不能相无之阴阳但以所
 主有生杀之异遂见其类有淑慝之分如春夏主生
 秋冬主杀见得秋冬是恶气候耳○本义云圣人作
 易其于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顺仁义之属明之健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0b 页
 以造化言也仁义以人道言也健顺盖兼天之阴阳
 地之刚柔但卦爻辞于淑慝之分都就人事上说若
 泛论造化气运亦有淑慝如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
 北然圣人于此所以赞化育者亦须就人事上理会
 ○消长本无足抑扬因其有淑慝之分故连那消长
 处都使人不能无彼此其心所以本文上面则消长
 与不可相无者相连说近略相隔而已至下文则隔
 消长与不可相无者而只以与淑慝者相连盖有见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1a 页
 乎此耳○云峰胡氏以不能相无之阴阳为对待之
 阴阳其消长淑慝者为变化之阴阳似也而实不然
 夫消长固流行也淑慝如何的见是流行者且如君
 子道长小人道消君子小人分明是异类岂必于其
 消长时方有淑慝耶盖其合下生来时便自有淑慝
 之分矣○圣人系辞其凡扶阳抑阴处全是就淑慝
 之分言之不是以不可以相无者言也辞意各有所
 主如此爻履霜坚冰至全不关健顺仁义意也○如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1b 页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此处岂容有抑扬耶岂可分淑慝耶○扶
 阳抑阴之意易为君子谋如此爻戒占者以谨微微
 指阴谨之者阳也此是扶阳抑阴以赞化育处○盖
 所以赞化育而参天地者其旨深矣若随造化则阴
 阳两端相为消长全不容得损益了所以圣人扶阳
 抑阴要于人事上扶气化使阳之长者艰其消而阴
 之消者难为长也分明是有此理岂圣人莫如之何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2a 页
 而徒致抑扬进退之私愿而已哉○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盖天
 之所以与人者本自无欠缺处自君臣父子之大以
 至于事物细微之间皆当以仁为主至于仁之行不
 去处便有义以裁之不然仁亦有非其仁矣是仁与
 义二者缺一不可但阳必胜阴刚必胜柔仁必胜义
 此又阳全阴半之理学易者所当知
驯致其道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2b 页
 谓积渐之势也○此其道与其道穷也之其道字正
 同谓理势然也所以本义亦云其端甚微而其势必
 盛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以本爻言不以坤道言以德言不以占言意在言外
 ○乾九五一爻当得乾一卦盖乾孔子以为得天位
 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正是圣作而物睹者故时乘
 六龙以御天而致万国之咸宁者惟九五一爻足以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3a 页
 当之若坤之六二柔顺中正为得坤道之纯是又当
 得一全坤也若初则阴之微上则阴之极三则不中
 且不正四则不中五则不正盖合六爻而观之则得
 全坤之道析六爻而观之则其道参差不齐矣惟六
 二之柔顺中正为独得坤道之纯○自本爻而言而
 为柔顺中正对诸爻而言又为得坤道之纯○乾者
 刚健中正之卦九五者刚健中正之爻坤者柔顺中
 正之卦六二者柔顺中正之爻曰坤之柔顺得矣何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3b 页
 以见其中正耶曰使不中正得为阴之纯而顺之至
 乎故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则知坤之柔顺中正矣
 ○柔顺正固坤之直也在六二则为所守之得其正
 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在六二则为所处之得其宜德
 合无疆坤之大也在六二则为直方之德光辉盛大
 ○周公之所以著六二直方大者以其柔顺中正又
 得坤道之纯也盖惟其柔顺中正故为直内而方外
 惟其得坤道之纯故其德不但直方而又盛大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4a 页
 胡氏谓正则内直中则外方此说不可依须是说六
 二之柔顺中正在内则为直在外则为方如此意方
 周且不脱漏柔顺字盖直者在内所存之柔顺中正
 也方者在外所处之柔顺中正也○德合无疆坤之
 大也坤之德只是柔顺正固赋形有定之德而已非
 直方之外又有一种大德也按胡氏分本义正为直
 中为方亦以本义以正固为坤之直赋形有定为坤
 之方而泥之云耳此未必是朱子意也○六二柔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4b 页
 本是坤之柔顺利贞柔顺利贞则是至柔而动刚至
 静而德方德方二字即赋形有定是则柔顺利贞已
 该赋形有定之理矣今乃特分出当坤之方何耶曰
 此亦当从变通不为典要矣盖柔顺正固是坤之本
 体处赋形有定是坤之作用处盖既以柔顺利贞对
 生物有常便是体用之分矣彖传则单言而无所不
 统者○须看本义两又字见得相应○内直外方而
 又盛大者谓其直方之纯也○语录云不可说坤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5a 页
 是道而后六二得之以为得坤道坤道是何物六二
 是何物毕竟只是一个坤细味此语似与六二爻下
 文义稍戾更详之为赋形有定德合无疆不做地道
 说不得也文王把坤字当人孔子彖传则把坤字当
 地○在本爻则为柔顺中正对诸爻则为得坤道之
 纯究其所以为得坤道之纯者亦只是柔顺中正而
 已故为直为方为大不习无不利总是以此如比九
 五为元为永为贞总只是一个刚中乾九二之庸信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5b 页
 庸谨又为闲邪存其诚又为善世不伐又为德博而
 化总只是一个刚健中正而已○直不专主静只是
 存主处故曰六二之动直方可分内外不可专分动
 静○又得坤道之纯总只是柔顺而中正不习无不
 利意思又总在得坤道之纯上推出○又得坤道之
 纯者坤道指上文坤之直坤之方坤之大三句六二
 只是一个柔顺中正之德在内则为直在外则为方
 且六二比于诸爻又为最纯者是其直方且大也又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6a 页
 不但大而已且不习无不利也此只据其理之所至
 者而言○又得坤道之纯不过只是柔顺中正但以
 此爻比诸爻而言之见其独纯见其不但直方而且
 大不但直方大而又且不习无不利也不然但是以
 六居二皆为柔顺中正何独此爻得为直方大不习
 无不利阴爻之吉再无与并者乎○究竟其所以得
 坤道之纯者亦只是柔顺中正而已究竟其所以为
 大者亦只是直方而已大者言其直方之非寻常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6b 页
 方也不习无不利又言其直方大之非寻常者也此
 说近似所谓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之例元永贞无咎
 亦然○或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在本爻则皆为德
 但以占言则所谓占者有其德一句是贴直方大则
 其占如是一句是贴不习无不利故六二本义云戒
 占者有此德则如此占也○按象传云不习无不利
 地道光也通以德言为是而占本当连直方大说○
 不习无不利者正指其直方大言也非是直方大外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7a 页
 又不习无不利也其曰占者有其德则其占如是者
 言惟平素有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之德则今日所占
 之事亦自然行得直方大不待习而后利矣盖以平
 素所能而言则曰德以今日所行问易而言则曰占
 语录分德与占恐录者之误或朱子一时只见得直
 方大内自有不习无不利而不习无不利者亦是就
 直方处说故偶分言之欲其德与占分明而已○若
 平素有直方大之德则平素已不习无不利矣盖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7b 页
 则所主者皆正方则所行者皆正大则直纯乎直方
 纯乎方而光辉明盛也此岂待学习乎此岂有不利
 乎此利字就是利用安身之利也虽就占上说利字
 亦未尝不同○一说不习无不利须以事言然后本
 义两德字为同愚谓依吾说二德字亦未尝不同而
 不习无不利亦未尝不以事言也○又一说以六二
 之德言则连不习无不利皆其德也以占言则直方
 大是德不习无不利是占此说恐于本义看得未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8a 页
 而为语录二说所牵缠于胸次耳○又一说依语录
 直方大为德不习无不利为占亦无害盖不习无不
 利就六二说犹他爻所谓吉之道也就占说则所谓
 占者如是则吉矣此皆委曲迁就之说○不待学习
 而无不利取之左右逢其源坦然由之而无疑也本
 文不习无不利本以德言盖德非在处事之外故直
 方大三字内便已有事在了只是言其立身处事之
 际直者自直方者自方大者自大皆不思不勉而自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8b 页
 中道者何也六二得坤道之纯者也故曰夫坤天下
 之至顺也而推其德则合乎乾之无疆矣夫岂寻常
 之顺德而已哉如此说自然明净无破绽且与象传
 文言合○此爻之说宜于此为定矣○文言详解直
 方大之义至不习无不利只缴一句(云云/)又却带连
 直方大则此又纯主六二之德言可以无疑矣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言六二之所为其主于内者直而行乎外者方也既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9a 页
 直且方大不外是矣○直则心无私方则事当理六
 二之动然也须平说不必谓本于内直而后方外也
 ○今人率谓直方大只是德而无事盖于动之一字
 尚欠合也○直以方不可谓内直所以方外以即而
 也大传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以亦而而
 亦以也古文多通用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地道亦以人事言盖六二虽非地六二之道即地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49b 页
 道也乾曰天德曰天道既皆以人言则坤之德独不
 可以人言乎○地道毕竟是直方地道之光毕竟是
 直方而大处直方而大即便不习无不利以此益见
 自直方大至不习无不利皆是德而不可分德与事
 言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观本义意似纯以占言其实本诸象也○含章者以
 阴含阳不纯乎阴也故但可贞故始无成而但后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0a 页
 终然犹幸其含阳也故可贞以待故虽始无成而后
 有终味爻辞之意还重在三之一字故辞直曰含章
 而本义曰始虽无成而后必有终虽之一字亦可见
 其归重于有终也○可贞以守者守以待时也非终
 于守也故象传曰以时发也以时发一句还在含章
 可贞句内与欲及时也意同或就以为是或从王事
 句意非也○无成者六阴故也有终者三阳故也六
 阴三阳亦有顺而健之意故无成有终亦先迷后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0b 页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之意○据六三之才而从王事
 亦不是能内宅百揆之任而外当方面之寄○六三
 爻辞旧说依屯六二例俱作象看着参据语录云此
 亦占意已见于象中矣○大抵此爻之辞皆据六三
 之才言也更以否初六爻例断之○一说自含章以
 下纯是占辞为本义云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
 则如此占也而不曰故有此象占者有德则如此占
 也是本象以戒占者也此说似优朱子答赵善誉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1a 页
 事最得卦爻辞之例要宜考之○口讲大槩云有士
 于此内蕴明体适用之才是其含章也且当藏器待
 时而勿衒于外为其才稍弱未可急于进也然才之
 蕴于已者终不容掩或委质王庭而宣力四方要亦
 是信顺有馀而刚毅不足者其始也虽不能率先以
 立事其终也必能致力以成功
或从王事智光大也
 或从王事该无成有终言象只举上句解义则并及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1b 页
 下文他卦皆然则此云智光大也意盖重在无成有
 终而其义则与文言同故朱子小注云在人臣用之
 则为不居其成而能有终之象如此方见得其智之
 光大无缘只说以时出从王事便得为智之光大而
 于无成有终一句反略也按本文或从王事一句直
 是以起下句无成有终若非要说无成有终则或从
 王事一句何用○涣九四涣其群元吉光大也该涣
 有丘匪夷所思萃九五萃有位志未光也该匪孚困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2a 页
 之困于酒食中有庆也该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又萃
 之引吉无咎中来变也该孚乃利用礿字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重阴是全无才而甘于退守者以上爻六阴三阳照
 看见得不中是过也有过于固守之义故为括囊之
 象此说人多用之然重阴不中一意看似太重且于
 本义所谓事当谨密时当隐遁二当字意为不贴也
 ○一说六四以性体言则重阴为能括囊以时位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2b 页
 则不中又当括囊也此说似长○又一说据其才质
 重阴不中不可有为也故象为括囊如此则括囊是
 戒辞非象矣亦不通○事当谨密通上下言时当隐
 遁专指一节言文言则专就隐遁一节言也○吉凶
 悔吝生乎动今括囊不出复何咎乎然既晦迹不出
 名安从生故无誉○人亦不能害已无咎也已亦不
 能利人无誉也○括囊者本心只是图无咎而已无
 誉非所计也○六四以括囊而得无咎此便已含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3a 页
 旡誉意了故象传只提无咎亦省文耳○故其象占
 如此大抵此爻辞尽就本爻说道理皆象也而占亦
 如之故云其象占如此又凡言故其象占如此者多
 仿此
六五黄裳元吉
 五尊位也而六以阴居之阴性顺五又在上卦之中
 他这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则其一言一动无
 往而非中顺居尊而能下人者也故为黄裳之象○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3b 页
 不主臣道说黄裳亦不可分说○黄中色裳下饰下
 为顺也如四之重阴不中则不得其色矣上之阴盛
 而与阳争则不得其饰矣○黄字从五字来裳字从
 六字来○在舜为温恭允塞在尧为允恭克让在文
 王为徽柔懿恭○黄中色及中顺之德二中字与文
 在中也文在中而见于外也二中字不同后二中字
 正与充诸内之内字同○黄裳者中顺之德之象也
 不可分充诸内为黄见诸外为裳此之黄裳皆以见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4a 页
 诸外者言正指其温恭接下处说然恭俭岂可以声
 音笑貌为哉一皆根诸心所发也故象传曰文在中
 也而朱子本之以释爻辞○中顺二字不可分内外
 看至文言方分属内外故云学者不可以孔子之说
 遂为文王周公之说但当随文以求其义其不同处
 自不相妨也○其占为大善之吉也○人惟有中顺
 之德以之处已则尽己之道以之处人则得人之心
 不为大善之吉乎○凡言吉者只是事吉而已元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4b 页
 则于道理为尽善而元吉也○既云其占为大善之
 吉也又云占者德必如是则其占亦如是矣不为重
 复乎曰上云其占为大善之吉也且带黄裳直说来
 至下句却丁宁占者见当自审其德之称否也故继
 举南蒯之事以实之○宋史郭雍传曰坤虽臣道五
 实君位虽以柔德不害其为君犹乾之九二虽有君
 德不害其为臣故乾有两君德而无两君坤有两臣
 德而无两臣○又曰六五以柔居尊下下之君也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5a 页
 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也下下本坤
 德也黄中色也色之至美也裳下服也是以至美之
 德下人者也史赞其发明精到○人有常言先入之
 言为主此最难免如朱子时满天下学者讲坤六二
 俱从伊川以地道言使朱子一旦全弃置了众必竞
 哗惟朱子见得端的特平心以处先提出柔顺正固
 坤之直也赋形有定坤之方也(云云/)然后曰六二柔
 顺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纯者至于六五曰黄中色裳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5b 页
 下饰又曰大善之吉盖从前春秋传曰黄中之色也
 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故朱子亦采其意但于黄
 中通理正位居体亦分解黄裳之义故朱子晚年每
 不自满于本义之作盖缘从孔子说处太多也朱子
 名其注释曰本义则程传之说惟于道理发挥无憾
 终是于易之本义有未切在然以此义求之虽孔子
 之说亦有时发已意而未必尽伏羲文王周公之本
 旨者○春秋传南蒯将叛(云云/)○见左昭十二年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6a 页
 蒯鲁季平子之费邑宰也以不为平子所礼怨之谋
 逐平子而改立公子憖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
 言曰恤恤乎湫乎悠乎深思而浅谋尔身而远志家
 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枚筮者不指其事
 而泛卜吉凶也盖以其事不可对人言故不敢以昭
 告也观南蒯之枚筮而不敢昭告此便是其心之神
 明已不之许矣此所谓人心之灵也故古之君子严
 而事之号为天君焉而横渠张子亦以心为严师(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6b 页
 (云/)○子服惠伯鲁大夫名孟叔子服其氏也见黄氏
 纪要按左传蒯得此爻以示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
 亦不指言其事即枚筮之意故惠伯曰忠信之事则
 可不然必败皆非有所指特据道理与论耳○外强
 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此二句以坤之比言第
 五爻动也若纯坤不动则此爻无所取矣左传注云
 坎外卦险故强坤内卦顺故温强而能温所以为忠
 水和而土安正和正信之本也○外险而强内顺而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7a 页
 温者力足以制人而心不忍于害人也水和者性柔
 也子产所谓水弱是也土安正者性静不迁也和以
 率贞平心易气惟正理之是循也和以率贞水和在
 上土贞在下易以下为内以上为外自下而上今却
 自上而下者以上率下之义也○外强内温以卦德
 言和以率贞以卦象言一水一土也水和而土贞○
 外强内温忠也正是中心为忠和以率贞信也正是
 循物无违为信○中不忠忠中心也左传注以为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7b 页
 中者恐非不得其色言非黄也○下不共下为下也
 不得其饰言非裳也○事不善元即善也不得其极
 元为善之长即至理所在故谓之极不得其极言非
 元也以元配黄裳为三德虽非爻辞本意亦未为害
 理盖元吉还是大善之吉善固同也○此可以见占
 法矣○但取以明易之不可占险若其所言固未必
 皆周公爻辞之意如外强内温和以率贞之说皆爻
 辞所不及之意只是本义(云云/)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8a 页
文在中也
 黄裳是中顺之见诸外者故曰文在中也未有见于
 外而不本于内者○谓之文者见其一言一动皆中
 顺之发越昭著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阳统夫阴阴本非阳敌也但阴盛到极处阳压他不
 住其势必至与阳争故为龙战于野之象夫阳既衰
 而与阴之盛者争势固必败然阴不循其道而与阳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8b 页
 争焉亦岂阴之利哉故两败俱伤其象又为其血之
 玄黄也○其血即龙之血也龙字兼阴阳阳固龙阴
 亦龙矣战是有两边方成战不然战字说不得且接
 下句其血玄黄亦不来云峰与王师败绩于茅戎又
 云天王狩于河阳之说以證龙独指阳其说虽巧然
 终于泥况此是坤卦上六爻辞如何乃纯指阳称说
 耶○阴本非阳敌也然阴盛之极而阳已衰则与阳
 敌矣阴既敌阳阳虽不能制阴而亦未能为之下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9a 页
 如此则两败俱伤载胥及溺而已果能必胜乎哉明
 其能为人之害而不能为已之益也○夫阳全阴半
 阳统夫阴阴制于阳本无均敌之理然阴阳互有消
 长迭为盛衰今也阴盛之极至与阳争夫阳方甚微
 固无胜阴之势然阴虽盛亦无独克之理故其象为
 龙战于野其血兼有玄黄二者见阳伤而阴亦伤矣
 占者如是其凶可知占者大槩是阴类也○阴盛于
 阳故与阳俱称龙阳衰于阴故与阴俱称血谓之龙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59b 页
 战则阳固龙而阴亦龙也谓之玄黄则阳固伤而阴
 亦伤也此王介甫之言也至精至妙阴盛之极至与
 阳争天地之气亦如此凡天地间物亦皆如此周公
 此意是承履霜坚冰至说来盖指小人夷狄之类不
 指造化○云峰曰坚冰至者防龙战于野之祸于其
 始曰龙战于野者著坚冰之至于其终也○占者如
 是谓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也而又言其凶可知者
 谓爻辞不言凶以其凶不待言而自可知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0a 页
其道穷也
 谓阴盛之极极则必战也
用六利永贞
 阴柔本不能固守今六阴皆变而阳则刚足以济柔
 而能永贞矣故占者利于永贞此戒辞也○永贞而
 利则无先无后无西南无东北矣○自坤而变故不
 足于元亨云此说略可疑且使夫子不别立用六而
 系之辞则人之得坤六爻俱变者以乾之元亨利贞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0b 页
 为占矣而又何自知其不足于元亨耶况坤为天下
 之至顺配乎乾之至健而谓其阴柔不能固守又安
 得为顺而健而称牝马之贞也是略可疑○用六利
 贞既云利永贞即乾之利贞如何又谓自坤而变故
 不足于元亨且坤六爻皆变则为纯乾安可复计其
 为坤之变乎既是纯乾如何不兼元亨或疑不言元
 亨盖坤变为乾元亨自不假言矣惟利于永贞又见
 不止于牝马之贞也此说不合本义亦一说也姑私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1a 页
 记之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彖传有以坤之德言者有以人之占言者此则复错
 举而申言之不可附会以贞利亨元之说也○柔无
 为刚能动静无形方有体四字义相反对迁易一个
 不得德方又稍在动刚之后○柔与刚对至柔如捧
 载不起者然却能承受乾之气而运之以发生乎万
 物又何其刚也静与方对静谓寂若一无所区画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1b 页
 及其生物则陶镕万类一一有常形而不可移易固
 甚方也○乾之施一至坤则尽能翕受而敷施之其
 生成之机沛乎莫之遏是至柔而动刚矣○坤何处
 是动只生物处便是虽与其动也辟元亨时不同然
 利贞时亦只是其生物之有终也○方谓生物有常
 只是谓所生之物无变态也如根荄者不可以为胎
 卵羽毛者不可以为鳞介○大抵至柔至静者其本
 体也动刚德方者其发用也坤至柔顺也至柔而动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2a 页
 也刚则顺而健矣至静顺也至静而德方则顺而健
 矣正所谓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者也○动
 刚德方固是健然都是顺之健也盖至柔即不动也
 其动也刚承乾而动耳至静藏诸用而泯于无形也
 德方亦只是承乾之施而赋形有定耳皆非自为健
 也○看来顺乎健三字只在顺而健之一顺字内然
 其顺乎健也从一而终顺字内亦自有贞之意矣故
 曰安者顺之为也贞者健之守也此处健字不可求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2b 页
 于顺之外○所谓顺而健者其健属已所谓顺乎健
 者其健属人故当有辨○坤虽利贞时亦未尝无动
 只是一气分四段其后两段之动为气之入机即是
 动也故尝谓老和尚衰暮之甚犹须月剃其发可见
 阴阳虽有界限而生意未尝息也○至柔而动刚至
 静而德方不必拘云只是顺得来健也若拘此说则
 动刚又只是至柔处德方只是至静处岂成道理而
 朱子又何以谓静无形方有体大槩坤之健自与乾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3a 页
 之健不同其刚与方亦只是柔顺者之刚方耳○至
 柔而动也刚惟柔故能动而刚也至静而德方亦惟
 静故能方也此理最妙盖坤之刚终是柔之刚坤之
 方终是静之方无此柔静亦做此刚方不成○此释
 牝马之贞便有利在不必以后得主利为利也
后得主利而有常
 言君子后得而主利者乃其常道然也有常即谓有
 常之道与后顺得常之常同○后得主利而有常一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3b 页
 句还是就人事之占言就该得君子有攸往先迷至
 安贞吉处盖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即是先迷后得之
 理也可见此不是说坤德之利若泥以利贞亨元之
 说则是文言于先迷后得以下全遗却了○后得主
 利彖传既不认作坤德说至文言乃复以为坤德耶
 其说无据亦明矣○贞利亨元之说甚无理盖非元
 亨利贞则是贞元亨利亦水木火土金之序也岂有
 贞利亨元倒行逆施之理耶无此化工也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4a 页
含万物而化光
 言坤含万物生意于中而发达于外其功化光显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或谓此不专谓元味坤道及时行字亨利贞皆在其
 中故本义不曰复明元义而曰复明顺承天之义此
 说未安也盖本义既云复明顺承天之义则彖传顺
 承天实专指元而非兼亨利贞也况亨利贞皆一元
 之贯通也何用于此就兼言之耶○承天而时行谓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4b 页
 不自为也故为顺○时之一字与大有应天而时行
 义不同不先时而有为不后时而不为也所以为顺
 也或曰时元而元时亨而亨(云云/)虽于理无碍然不
 知此所主只在复明顺承天之义只谓坤元也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今日为一善明日为一善久之则为积善矣馀庆者
 非但一身之庆子孙亦有其庆也若今日为不善明
 日为不善久之则为积不善矣馀殃者不但一身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5a 页
 殃子孙亦有其殃也善固有庆矣善之积则庆有馀恶
 固有殃矣恶之积则殃有馀积者皆自微而至著也○
 文言所重在此一字○此条大意谓馀庆馀殃本于善不
 善然善不善亦由积而成积则自微而至著者也此自
 人家兴衰常理而言也又以其变故之大者言之臣
 弑其君子弑其父元亦非一朝一夕之故盖其所自
 来者有渐亦莫非由积而成也若为君父者能于其
 渐时而辨之则不至有今日弑逆之祸矣由辨之不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5b 页
 早辨也直到事势既成然后从而裁之则其祸立至
 矣易曰(云云/)盖言人当于其渐者而慎之也○弑逆
 一段主君父当慎微言乃履霜知坚冰之义盖易为
 君子谋也不必说小人当慎微但为臣子者若稍有
 见君父不是处亦不可不早自惩耳不然积恶馀殃
 其惨何可当也其所由来渐矣自臣子言由辨之不
 早辨责其君父也○盖言慎也一句通管积善积恶
 至不早辨也慎之则善虽小而当为恶虽小而可惧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6a 页
 矣
直其正也
 正谓本体如善恶未著也而善善恶恶之本体如鉴
 之空矣是非未形也而是是非非之本体如衡之平
 矣此说未当泥于静也
方其义也
 旧说义谓裁制善善恶恶截然而不可易如鉴之能
 别妍媸也是是非非确乎其不可移如衡之能别轻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6b 页
 重也此说于义字意亦未尽○正是无少邪曲义是
 无少差谬○直方可分内外不可专分动静况象传
 云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直岂有不兼动乎只存主处
 便是本体之直正谓本体义谓裁制须认两个谓字
 非以本体当正字裁制当义字也本义本体字因裁
 制而得裁制字又因本体而生也本体存于内裁制
 见于外○正谓本体正也敬则本体之守其所以正
 者也元来敬以直内只是不失其本体潜室曰以正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7a 页
 解直则可以敬解直则不可转正为敬者盖才敬则
 心必正也○此正义二字皆以见成之德言然直不
 自直必由于敬方不自方必由于义直即主忠信方
 即徙义直即心无私方即事当理故直内以动者言
 为当朱子云敬譬如镜义便是能照处此语未易解
 多因此说分直方以配动静又曰敬是持守工夫持
 守亦便是动处○性理大全太极图说下载朱子曰
 其未发也敬为之主而义已具其既发也必主于义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7b 页
 而敬行焉则何间断之有哉此以敬专属未发时终
 为可疑○敬以直内虽就本体言然主动体居多故
 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如程子动箴云诚之于思者
 所以直乎其内也曰守之于为者所以方乎其外也
 此则敬义分而为二若中庸之致中专主未发者言
 静时之敬也其动时之敬所谓致和者则兼有直方
 盖自其一念之萌以至于事为之著皆在所谨其谨
 于一念之萌者亦所谓诚之于思也其谨于事为之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8a 页
 著者亦所谓守之于为也则直方合而为一要之体
 道家法总是一般但随在立言若有不同者耳愚尝
 疑先儒动静敬义之分未有经裁定者此说亦未敢
 自信也姑私记之○直其正也方其义也此二句似
 元者善之长也四句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二
 句似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以下四句○敬义是工夫
 字目直方是成效字目程子曰敬立而内自直义形
 而外自方○书称汤之德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8b 页
 二句说得尽便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不谓直
 方便是大内直外方则自然至于大矣所谓敬义夹
 持要放下霎时不得者此如论语注云取舍之分明
 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
 二者交养并进其有不至于盛大者乎○敬义夹持
 非只内外相倚更有循环道理朱子谓二者要放下
 霎时不得是也不曰直方而德不孤必曰敬义立而
 德不孤者明其德之所以能不孤也夫不患其不直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9a 页
 方但患其不能敬义耳○程子曰敬义夹持直上达
 天德自此夹持二字最有味但不可将此二字替立
 字○文言此节将爻辞文义递解下来末句直方大
 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不疑其所行正贴不
 习无不利其直方大三字只带说下如讼彖传所谓
 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有孚窒惕字是带说
 恒彖传曰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恒亨无咎字
 是带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于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69b 页
 以见不习无不利只是直方大而不在外矣○此以
 学而言盖六二爻辞纯以德言此只重在敬义上说
 来是以学而言之也学者德之所由成也如敬是学
 敬立而内自直则德成矣如义是学义形而外自方
 则德成矣非文言此条全说学不说德也若不说德
 何以曰敬义立而德不孤又不可谓德不孤之意与
 六二之德不同也○读易之乾而得进修之方读易
 之坤而得敬义之训然乾之进修非坤之敬义则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0a 页
 以为之具也且其曰忠信则敬之谓也其曰修辞立
 诚即义之谓也故凡言圣贤之道者必曰进修言进
 修之功者必曰敬义只是一个家法也
阴虽有美含之
 自含之也以从王事以含章之道而从王事勿敢成
 也即是含章之道用于从王事者也○六三爻义主
 妻道臣道而本于地道也○无成有终最要认成字
 与终字分别处成者成其始而兼乎终也终者无其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0b 页
 始而仅终其事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一条/)
 天地变化至贤人隐重在下句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亦是此例○盖言谨也谓爻辞所云者正谓其天地
 闭之时当谨避而去之也○按爻辞本兼事当谨密
 时当隐遁说文言只说时当隐遁一项盖就其大者
 言也
君子黄中通理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1a 页
 通理即是黄中处通而理也盖黄中非通则无以应
 乎外通而非理则所以应乎外者不能皆得其当此
 所以言黄中而必并以通理言之通理亦在内也○
 大凡道理之在中者皆通理也人之一心本具众理
 而应万事故谓之虚灵也○黄中通理这黄字只把
 黄字还他下文美在其中方是解出黄中之义○黄
 中之德自通理也只是一件○看此节只照本文说
 下不必以本义释黄字之义释裳字之义及复释黄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1b 页
 中复释居体数句来自缠绕恐意义不得贯串耳本
 义数句只是暗体贴而读者多为所泥反失朱子为
 后学之意矣○通理只以性情言之可验非通则无
 以发于情非理则其所发者或相掩或相混矣○黄
 中处自通理如天性之妙一真浑然仁足以有容义
 足以有执礼足以有敬智足以有别则所谓黄中者
 在此所谓通理者亦在此故本义只提中德在内说
 但六五之黄中专以顺德言耳不可全用中庸仁容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2a 页
 义执等句入说○当云同一顺德也在亲亲则如何
 在尊贤则如何于敬大臣则如何于柔远人怀诸侯
 又如何此皆说得顺德各有条理而不容紊者也○
 又当知黄中通理是以养成之德言之如天性之妙
 则人人同具矣
正位居体
 正位居体此体字是礼体之体如所谓人君之体大
 臣之体为政之体之类○裳字之义全在居体二字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2b 页
 上正位只带说言在尊位而能居下体也若非在尊
 位则其居下体亦未足贵矣○此正位二字与王居
 无咎正位也之正位同正字活看谓当尊也正位居
 体谓能温恭接下不以尊贵自居用上敬下也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黄裳二字分而言之则黄为中裳为顺合而言之则
 惟中故顺存于中为中形于外为顺理一而已虽小
 异不害其为同也天下无有形于外而不本乎中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3a 页
 惟有黄中之德故能以下体自居○爻辞黄裳二字
 为一象文言分黄裳二字为二义其究一也○黄裳
 二字贯下本义以中顺合言今文言曰美在其中而
 畅于四支则中在内而顺在外其实一也故周子曰
 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圣贤之言不相谋而相符如此
 无他理一故也○美在其中美字即黄字中字即前
 本义所谓充诸内之内字非中德之中也而畅于四
 支者即其在中之美之所畅也此处孔子又是把顺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3b 页
 作从中里发出来底说断不得与爻辞同故曰不可
 以孔子之说便为文王周公之说也○畅于四支复
 释居体此本义不及发于事业者举此以该彼也或
 以发于事业带美之至也为一意可谓泥矣前爻下
 本义云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诸外见于外者岂独
 畅于四支而不及发于事业乎无是理也鼎彖传曰
 大烹以养圣贤而本义曰养贤则饔飧牢礼当极其
 盛独略了一圣字皆省文之例也夫一字犹省之况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4a 页
 此四字耶况自有以该其义耶通书曰大哉乾元万
 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而
 不及保合太和亦如此此处本义只云畅于四支复
 释居体而不及发于事业是皆省文之意而于理为
 无所妨者也又如系辞下传本义曰神明之德如健
 顺动止之性八卦止举其四○畅于四支者中德之
 畅而为顺也发于事业者亦中德之发而为顺也夫
 六五德之积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美之至也○畅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4b 页
 四支发事业处要说得居体意在不可泛泛说要只
 是顺故也看坤卦六爻俱是收敛顺正之意与乾气
 格便自不同
阴疑于阳必战
 疑者似也故本义云疑谓均敌与孟子所恶执一章
 注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之疑字义同
为其嫌于无阳也
 嫌疑也非谓人之嫌之也○坤虽无阳然阳未尝无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5a 页
 也○阳未尝无者盖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
 动静耳以其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
 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也故
 程子曰天地间不可一日无阳阳无终尽之理
 
 
 
 
易经蒙引 卷一上 第 175b 页
 
 
 
 
 
 
 
 易经蒙引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