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 第 1a 页 WYG0457-08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四十九
           馀姚 黄宗羲 撰
诸儒学案中三
 文定何柏斋先生塘
何塘字粹夫号柏斋怀庆武涉人生而端重不事嬉戏
人以为呆七岁时入郡城见弥勒像抗言请去之人皆
大骇及为诸生慨然慕许文正薛文清之为人索其遗
卷四十九 第 1b 页 WYG0457-0823b.png
书读之登弘治壬戌进士第改庶吉士历编修修撰逆
瑾召诸翰林各赠川扇翰林入见而跪先生独长揖瑾
怒扇不及之翰林谢扇复跪先生从旁曰嘻何跪而又
跪也瑾大怒诘其姓名先生前对曰修撰何塘知不为
瑾所容累疏谢病致仕归瑾诛复职无何以经筵触忌
讳谪同知开州量移同知东昌府又归嘉靖初起山西
提学副使丁忧改浙江进南京太常少卿本寺正卿历
工户礼三部侍即谢病升右都御史掌留堂不就家居
卷四十九 第 2a 页 WYG0457-0823c.png
十馀年癸卯九月卒年七十赠礼部尚书谥文定先生
以儒者之学当务之为急细而言语威仪大而礼乐刑
政此物之当格而不可后者也学问思辨一旦卓有定
见则物格而知至矣由是而发之以诚主之以正然而
身不修家不齐未之有也至究其本原为性命形于著
述为文章固非二道特其缓急先后各有次第不可紊
耳今曰理出于心心存则万理备吾道一贯圣人之极
致也奚事外求吾恐其修齐治平之道反有所略则所
卷四十九 第 2b 页 WYG0457-0823d.png
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于古人之道不免差矣先生此
论为阳明而发也盖力主在心为知觉在物为理之说
固无足怪独是以本原性命非当务之急若无与乎修
齐之事者则与清谈何异修齐之事无乃专靠言语威
仪礼乐刑政欤真可谓本末倒置矣先生与王浚川许
函谷辩论阴阳数千言为浚川所破者不一其大指之
差在以神为无以形为有有无岂能相合则神形已离
为二神形既二又岂待人死而后无知哉
卷四十九 第 3a 页 WYG0457-0824a.png
儒学管见或问儒者之学曰五经四书之所载皆儒者
之道也于此而学之则儒者之学也问其要曰莫要于
大学请问其旨曰人之有生莫不有身焉亦莫不有家
焉仕而在位则又有国与天下之责焉修齐治平莫不
有道此则道之实体也具此道于心神性情之间明德
也行此道于家国天下之际新民也明德为体而实见
于新民之用新民为用而实本于明德之体盖内外合
一者也而莫不各有至善之所当止焉然斯道也非知
卷四十九 第 3b 页 WYG0457-0824b.png
之于先则不能行之于后故有知止能得之训焉此大
学之要指也请问其详曰人之生也莫不有心以为此
身之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心之用也情也其未发
则性也方其未发也必廓然大公无所偏倚心之本体
方得其正一有偏倚则不正矣此善恶之根也或曰朱
子谓心之未发如鉴空衡平无正不正之可言必其既
发则正不正始有可见故章句谓用之所行或不能不
失其正今乃谓未发之时心已不正何也曰心之正不
卷四十九 第 4a 页 WYG0457-0824c.png
正虽见于既发之后实根于未发之前如鉴之不明衡
之不平虽未照物悬物而其体固已不正矣至于用之
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则修身章内亲爱五者之偏正
指此而言所谓己发而为情者也若谓正心传内不得
其正即指已发则修身傅内五者之偏又何指耶朱子
章句盖一时之误也其以正心次诚意之后何也曰意
不诚者明知善之当行而不能行明知恶之当恶而不
能去盖自欺之小人也又何暇论其心之正不正哉其
卷四十九 第 4b 页 WYG0457-0824d.png
或诚于好善而恶恶矣而气禀识见之偏心有未正则
接人处事之际往往随其所偏而发不复加察则虽诚
于好善恶恶不免有时而失理诚意之后继以正心盖
欲其涵养省察使其心未发之时无少偏倚感物而动
之际又加察焉使情之所发用之所行无一不中乎理
此则儒者之极功焉然五者之情各行于接人处事之
际接家人国人天下人无不然也而所接莫先于家人
故于修身齐家傅内发之非谓接他人不然也格物致
卷四十九 第 5a 页 WYG0457-0825a.png
知云者格修齐治平之道而真知孰善孰恶也诚意云
者行修齐治平之道诚行其善而去其恶者也至于天
下之治乱天命之得失则善恶之效而万世之劝戒也
此儒学体用之大全也 学与政非二道也学以政为
大天下之政总于六部以大学之傅考之乎天下之用
人吏兵之政也理财户工之政也治国兴仁让之善则
礼之政也禁贪戾之恶则刑之政也吏兵之用人能同
天下之好恶而不徇一己之偏户工之理财能节用爱
卷四十九 第 5b 页 WYG0457-0825b.png
人而不为聚敛之计礼刑能兴善而禁恶则谓之贤公
卿有司可也本之以大学之道而行之以国家之法为
政之道思过半矣此儒者之正学也或者舍而不由徒
从事于记诵词章者既不足道而所谓道学者又多用
心于性与天道之间及存心养性之说名虽可观实则
无补其可叹者多矣
语录有问一贯约礼之说者曰儒者未得游夏之十一
而议论即过颜曾以圣贤心法为初学口耳此道听涂
卷四十九 第 6a 页 WYG0457-0825c.png
说之最可恶者 门人请梓文集曰圣贤之道昭在六
籍如日星后学愧不能知而行之自宋以来儒者之论
正苦太多此吾之所深惧也 有言先生铢视轩冕尘
视金玉者曰此后世儒者轻世傲物之论也金玉自是
金玉如何尘视得轩冕自是轩冕如何铢视得此何异
老庄刍狗飘瓦曰如是孔子何以谓富贵如浮云曰浮
云在不义不在富贵也
阴阳管见阴阳之论予幼闻其名而未知其实反覆乎
卷四十九 第 6b 页 WYG0457-0825d.png
周程张邵之书出入乎佛老医卜之说者将二十年至
三十八岁玩伏羲卦象而验之以造化之道乃若有得
惜诸佛之论皆失其真也欲著述以明之以其非日用
所急且恐启争端也藏之中心盖十五年于今矣间与
一二知己谈之而杏东郭先生属予笔之成书因略书
数条告之王浚川许函谷复有所疑且予著述之本旨
亦未明也乃补书三条于内呜呼性命之难言也尚矣
一己之见安敢必他人之皆我从哉引伸触𩔖正误紏
卷四十九 第 7a 页 WYG0457-0826a.png
失盖有侍乎世之君子焉嘉靖五年九月朔日叙 造
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
阴无知阴有形阳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
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微哉微哉通于其
说则鬼神之幽人物之著与夫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
佛之蕴一以贯之而无遗矣(一/章) 天为阳地为阴火为
阳水为阴天阳之阳也故神而无形地阴之阴也故形
而不神火阳之阴也故可见然后无形也水阴之阳也
卷四十九 第 7b 页 WYG0457-0826b.png
故能化然终无知也天变而为风地变而为山火变而
为雷水变而为泽雨雪霜露皆泽之𩔖也观八卦之象
则可知矣(二/章) 火阳也其盛在天水阴也其盛在地盖
各从其𩔖也何以明之日为火之精月为水之精日近
则为温为暑火偏盛也日远则为凉为寒水偏盛也四
时之变于是乎生矣地虽有火而不能为温暑天虽有
水而不能为寒凉故曰其盛各有在也(三/章) 或曰水阴
也流而不息安在其为静乎曰流非水之本然也水体
卷四十九 第 8a 页 WYG0457-0826c.png
凝而性静者也其融火化之也其流天运之也天火无
形实为阴枢而人不能见也故谓水为动误矣何以明
之水气为寒寒甚则水非有待于外也水自遂其性耳
然则水之为静也昭昭矣(四/章) 或曰天有定形故日月
星宿之丽于天者万古不易今谓天无形殆未可乎曰
此不难知也既天有定形日月五星又何以有盈缩之
异乎若谓日月五星虽丽于天而不为天所拘故有盈
缩之异不知上何所系下何所承乃万古而不坠乎盖
卷四十九 第 8b 页 WYG0457-0826d.png
天阳气也动而不息其行至健日月五星皆运于天者
也天行有常故日月星宿万古不易其有盈缩则以象
有大小天运之有难易也譬之浮物于水小者顺流而
去故疾中者少迟大者愈迟其𫝑则然也如此则谓天
有定形者其惑可解谓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转者其说
不攻而自破矣(五/章)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尽造化
之蕴不如以阴阳统之予窃以为阴阳者虚名也天地
水火者实体也二而一者也谓天地水火未足以尽造
卷四十九 第 9a 页 WYG0457-0827a.png
化之蕴此特未之察耳盖人知水之为水而不知寒凉
润泽皆水也人知火之为火而不知温热光明皆火也
天宰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
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能事毕矣自此之外
岂复有馀蕴乎(六/章) 或曰乾静专而动直坤静翕而动
辟易大传也今谓天专为动地专为静何居曰易大传
之文为乾坤交不交而言也乾有时而不交坤故谓之
静然其本体之动者自若也坤有时而受乾之交故谓
卷四十九 第 9b 页 WYG0457-0827b.png
之动然其本体之静者亦自若也观天地则可知矣夫
何疑乎(七/章) 或曰易大传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
之道曰柔与刚今谓天为阳地为阴不亦异乎曰乾阳
物也其象为天坤阴物也其象为地兹非易道之彰彰
者乎曰言若是之不同何也曰各有指也火阳也虽附
于天而未尝不行于地水阴也虽附于地而未尝不行
于天水火者天地之二用也故天有阴阳地有柔刚默
识而旁通之则并行而不悖矣(八/章) 或曰周子之太极
卷四十九 第 10a 页 WYG0457-0827c.png
何如曰非吾之所知也其说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
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自今观之则天阳之动者也果
何时动极而静乎地阴之静者也果何时静极而动乎
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无愚智皆知之乃谓阴阳相
生不亦误乎盖天地水火虽浑然而不可离实灿然而
不可乱先儒但见其不相离而未察其不可乱也故立
论混而无别愚窃以为阴之与阳谓之相依则可谓之
相生则不可(九/章) 或曰何谓太极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卷四十九 第 10b 页 WYG0457-0827d.png
道太极也周子之论何如曰似矣而实非也五行一阴阳
阴阳一太极则固谓太极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不外乎
五行矣自今论之水水也火火也金木水火土之交变
也土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无天谓之造化之全可乎
或曰天太极也故朱子以上天之载释太极以天道流
行释阴阳岂可谓之有地而无天乎曰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则
天地皆太极之分体明矣以天为太极之全体而地为
卷四十九 第 11a 页 WYG0457-0828a.png
天之分体岂不误甚矣哉太极图为性理之首而其失
有如此者故不可不辨(十/章) 或曰张子之正蒙何如曰
太虚即气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
为太虚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可见散则离明不得施
而无形不可见不可因其可见始谓之有因其不可见
遂谓之无故谓圣人不言有无言有无为诸子之陋此
其书之大指也殊不知造化之道阳为神阴为形形聚
则可见散则不可见神无聚散之迹故终不可见今夫
卷四十九 第 11b 页 WYG0457-0828b.png
人之知觉运动皆神之所为也是岂有形而可见乎观
人则造化之妙可知矣张子之论盖以意见窥测而未
至者也(十一/章) 或曰邵子之经世何如曰元会运世之
分无所依㨿先儒已有议其失者今不赘论天以日月
星辰变而为暑寒昼夜地以水火土石化而为雨风露
雷此其书之大指也自今观之暑寒昼夜皆主于日月
星辰何有焉风为天所变雷为火所变雨露皆水所变
其理甚明少思则得之矣火为风石为雷土为露岂不
卷四十九 第 12a 页 WYG0457-0828c.png
牵强之甚哉且其取象乾不为天而为日离不为日而
为星坤反为水坎反为土与伏羲之易象大异乃自谓
其学出于伏羲之先天图吾不知其说也(十二/章) 或曰
子自谓所论皆出于伏羲之易其详何如曰太极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本也乾离
皆生于阳故谓天火为阳坤坎皆生于阴故谓地水为
阴乾变其初九为初六则为巽故谓风为天之变盖天
下交于阴也坤变其六三为九三则为艮故谓山为地
卷四十九 第 12b 页 WYG0457-0828d.png
之变盖地上交于阳也离变其九三为六三则为震盖
火为阴伏则奋击而为雷故谓雷为火之变坎变其初
六为初九则为兑水与阳交则相和而为泽故谓泽为
水之变坤艮离震相比从其𩔖也乾兑坎巽相远无乃
以乾为阳可下行于地之分坎为阴之阳亦能上入于
天之分故两仪其位耶若以兑为巽以巽为兑则阴阳
之分尤为明顺然非后学所敢断也姑发此意以俟再
来之伏羲正焉(十三/章)
卷四十九 第 13a 页 WYG0457-0829a.png
 
 
 
 
 
阴阳管见后语造化之妙先圣已有论者见于易象及
礼祭义春秋左传诸篇可考也但所言简略耳盖以其
理微妙难明恐学者知未及此骤而语之反滋其惑故
卷四十九 第 13b 页 WYG0457-0829b.png
等閒不论所谓子不语神子罕言命夫子之言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是也但近世儒者不察先圣之指未明
造化之妙辄以见立论其说传于天下后世学者习于
耳目之闻见遂以为理实止此而不知其谬也予惜其失故
著管见以救之而争辩纷然而起盖为先入之言所梏耳
予不得已乃著管见后语以发之学者熟玩而细察焉
可也嘉靖甲午冬至后二日序 造化之道合言之则
为太极分言之则为阴阳谓之两仪阴阳又分之则为
卷四十九 第 14a 页 WYG0457-0829c.png
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谓之四象四象又分之则为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之象谓之八卦天地水火常在故为体
雷风山泽或有或无故谓之变此皆在造化之中而未
生物也其既合则物生矣(一/章) 阴形阳神合则生人所
谓精气为物也离则人死所谓游魂为变也方其生也
形神为一未易察也及其死也神则去矣而去者初无
形可见形虽尚在然已无所知矣阳有知而无形阴有
形而无知岂不昭然而易察哉(二/章) 天动而无形风亦
卷四十九 第 14b 页 WYG0457-0829d.png
动而无形天不息风有时而息下交于阴为阴所滞也
高山之颠风猛盖去阴稍远不大为所滞也云霄之上
风愈猛盖将纯乎天也然则天变而为风也明矣春夏
日近火气盛则雷乃发秋冬日远火气微则雷乃收雷
有电火光也雷所击有烧痕火所燎也然则火变而为
雷也明矣若地水之变则有形易见不待论也周易谓
停水为泽管见则以水之化而散者为泽盖停水与流
水无异而水之化为雨雪霜露者于八卦遂无所归且
卷四十九 第 15a 页 WYG0457-0830a.png
泽有散义先圣亦有雨泽之说故不从周易所取之象
盖于造化之道不合虽文王之象亦不敢从也(三/章) 世
儒论天道之阴阳多指四时之变而言而四时之变阴
阳消长实指水火而言而天之本体则运行水火在四
时之外无消长也地道之柔刚则以形论地水相结为
火所煅者则刚而火气行于地者人不敢犯亦谓之刚
至于地水本体至静而无为则谓之柔此所谓地有柔
刚亦自水火而来也(四/章) 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
卷四十九 第 15b 页 WYG0457-0830b.png
无所不统故谓太极神无形故谓无极而太极朱子所
注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读者未即悟朱注上
天之载盖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极乃阴阳合而未分
者也阴形阳神皆在其中及分为阴阳则阳为天火依
旧为神阴为地水依旧为形若太极本体止有神而无
形则分后地水之形何从而来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
性之神则皆天火之神所为也其血肉之形则皆地水
之形所为也此理先圣屡有言者但学者忽而不察耳
卷四十九 第 16a 页 WYG0457-0830c.png
盖有形易见而无形难见固无怪其然也(五/章) 横渠论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可见气散则离明不得施而
无形故不可见夫地之上虚空处皆天也此儒者之所
共言亦横渠之所知也盈虚空处皆天气可谓聚矣是
果有形而可见乎天变为风风之猛者排山倒海亦可
谓气聚矣谓之离明得施有形可见得乎故曰神与聚
散之迹张子窥测而未至也(六/章) 老子谓有生于无周
子谓无极太极而生阴阳五行张子谓太虚无形而生
卷四十九 第 16b 页 WYG0457-0830d.png
天地糟粕所见大略相同但老子周子犹谓神生形无
生有至张子则直谓虚无形止为气之聚散不复知有
神形之分此则又不同也学者详之可也(七/章) 浚川谓
鬼神无知觉灵应凡经训祸福祭享之𩔖皆谓止是圣
人以神道设教实无此理此大误也人血肉之躯尔其
知觉感应孰为之哉盖人心之神也心之神何自而来
哉盖出于造化之神也人有形声可验则谓之有神无
形声可验则谓之无神矣(八/章)
卷四十九 第 17a 页 WYG0457-0831a.png
阴阳管见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太极
者阴阳合一而未分者也阴有阳无阴形阳神固皆在
其中矣故分为两仪则亦不过分其本有者若谓太虚
清通之气为太极则不知地水之阴自何而来也 柏
斋谓神为阳形为阴又谓阳无形阴有形矣今却云分
为两仪亦不过分其本有者既称无形将何以分止分
阴形是无阳矣谓分两仪岂不自相矛盾使愚终年思
之而不得其说望将阴阳有无分离之实再为教之柏
卷四十九 第 17b 页 WYG0457-0831b.png
斋又谓以太虚清通之气为太极不知地水之阴自何
而来嗟乎此柏斋以气为独阳之误也不思元气之中
万有俱备以其气本言之有蒸有湿蒸者能运动为阳
为火湿者常润静为阴为水无湿则蒸靡附无蒸则湿
不化始虽清微郁则妙合而凝神乃生焉故曰阴阳不
测之谓神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
气也神者形气之妙用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贯之
道也今执事以神为阳以形为阴皆出自释氏仙佛之
卷四十九 第 18a 页 WYG0457-0831c.png
论误矣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纵有
之亦乘夫未散之气而显者如火光之必附于物而后
见无物则火尚何在乎仲尼之门论阴阳必以气论神
必不离阴阳执事以神为阳以形为阴愚以为异端之
见矣 道体兼有无阴为形阳为神神而无形者其本体
盖未尝相混也释老谓自无而有诚非矣浚川此论出
于横渠要其归则与老氏无而生有者无异也释氏则
实以有无并论与老氏不同此不可不知也所未精者
卷四十九 第 18b 页 WYG0457-0831d.png
论真性与运动之性为二及以风火为形耳阴阳管见
中略具此意有志于道者详之可也浚川所见出于横
渠其文亦相似 柏斋言道体兼有无亦自神无形有
来此不须再辨愚谓道体本有本实以元气而言也元
气之上无物故曰太极言推究于至极不可得而知故
论道体必以元气为始故曰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
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气为造化之宗枢安得
不谓之有执事曰释老谓自无而有诚非矣又谓余论
卷四十九 第 19a 页 WYG0457-0832a.png
出于横渠要其归则与老氏合横渠之论与愚见同否
且未暇辨但老氏之所谓虚其旨本虚无也非愚以元
气为道之本体者此不可以同论也望再思之 日阳
精盖火之精也星虽火馀然亦有其体矣阴止受火光
以为光者如水与水精之𩔖也犹月之小者也风雷虽
皆属阳然风属天之阳雷属火之阳亦不可混至于云
则属阴水今独不可谓之阳也 阴阳即元气其体之
始本自相浑不可离析故所生化之物有阴有阳亦不
卷四十九 第 19b 页 WYG0457-0832b.png
能相离但气有偏盛遂为物主耳星陨皆火能焚物故
为星为阳馀柏斋谓云为独阴矣愚则谓阴乘阳耳其
有象可见者阴也自地如缕而出能运动飞扬者乃阳
也谓水为纯阴矣愚则为阴挟阳耳其有质而就下者
阴也其得日光而散为气者则阳也但阴盛于阳故属
阴𩔖矣 天阳为气地阴为形男女牡牝皆阴阳之合
也特以气𩔖分属阴阳耳少男有阳而无阴少女有阴
而无阳也寒暑昼夜管见有论至于呼吸则阳气之行
卷四十九 第 20a 页 WYG0457-0832c.png
不能直遂盖为阴所滞而相战耳此屈伸之道也凡属
气者皆阳凡属形者皆阴此数语甚真然谓之气则犹
有象不如以神字易之盖神即气之灵尤妙也愚尝验
经星河汉位次景象终古不移谓天有定体气则虚浮
虚浮则动荡动荡则有错乱安能终古如是自来儒者
谓天为轻清之气恐未然且包天地外果尔轻清之气
何以乘载地水气必上浮安能左右旋转汉郤萌曰天
体确然在上此真至论智者可以思矣柏斋惑于释氏
卷四十九 第 20b 页 WYG0457-0832d.png
地水火风之说遂谓风为天𩔖以附成天地水火之论
其实不然先儒谓风为天体旋转荡激而然亦或可通
今云风即天𩔖误矣男女牝牡专以体质言气为阳而
形为阴男女牝牡皆然也即愚所谓阴阳有偏盛即盛
者恒主之也柏斋谓男女牝牡皆阴阳相合是也又谓
少男有阳而无阴少女有阴而无阳岂不自相背驰寒
暑昼夜以气言盖谓屈伸往来之异非专阴专阳之说
愚于董子阳月阴月辨之详矣呼吸者气机之不容已
卷四十九 第 21a 页 WYG0457-0833a.png
者呼则气出出则中虚虚则受气故气入吸则气入入
则中满满则溢气故气出此乃天然之妙非人力可以强
而为之者柏斋谓阳为阴滞而相战恐无是景象当再
体验之何如柏斋又谓愚之所言凡属气者皆阳凡属
形者皆阴以下数语甚真此愚推究阴阳之极言之虽
葱苍之象亦阴飞动之象亦阳盖谓二气相待有离其
一不得者况神者生之灵皆气所固有者也无气则神
何从而生柏斋欲以神字代气恐非精当之见 土即
卷四十九 第 21b 页 WYG0457-0833b.png
地也四时无不在故配四季木温为火热之渐金凉为
水寒之渐故配四时特生之序不然耳五行家之说自
是一端不必与之辨也火旺于夏水旺于冬亦是正理
今人但知水流而不息遂谓河冻川冰为水之休囚而
不知冰冻为水之本体流动为天火之化也误矣 柏
斋曰土即地四时无不在愚谓金木水火无气则已有
则四时日月皆在何止四季之月今土配四季金木水
火配四时其馀无配时月五行之气不知各相退避乎
卷四十九 第 22a 页 WYG0457-0833c.png
即为消灭乎突然而来抑候次于何所乎此假象配合
穿凿无理甚较然者世儒惑于邪妄而不能辨岂不可
哀柏斋又曰五行家之说自是一端不必与辨愚谓学
孔子者当推明其道以息邪说庶天下后世崇正论行
正道而不至陷于异端可也何可谓自是一端不必与
辨然则造化真实之理圣人雅正之道因而蒙蔽晦蚀
是谁之咎其谓水旺于冬犹为痼疾夫夏秋之时肤寸
云霭大雨时行万流涌溢百川灌河海潮为之啸逆不
卷四十九 第 22b 页 WYG0457-0833d.png
于此时而论水旺乃于水泉闭涸之时而强配以为旺
岂不大谬又谓今人但知水流而不息遂谓河冻川冰
为水之休囚而不知冰冻为水之本体流动为天火之
化嗟乎此尤不通之说夫水之始化也冰乎水乎使始
于冰虽谓冰为水之本体固无不可矣然果始于冰乎
水乎此有识者之所能辨也夫水之始气化也阳火在
内故有气能动冰雪者雨水之变非始化之体也安可
谓之本裂肤堕指而江海不冰谓流动为天火之化得
卷四十九 第 23a 页 WYG0457-0834a.png
乎哉 人之神与造化之神一也故能相动师巫之𩔖
不可谓无浚川旧论天地无知鬼神无灵无师巫之术
今天地鬼神之说变矣而师巫犹谓之无如旧也何哉
此三事一理也特未思耳神能御气气能御形造化人物
无异但有大小之分耳造化神气大故所能为者亦大
人物神气小故所能为者亦小其机则无异也州县小
吏亦能窃人主之权以行事此师巫之比也行祷则求
于造化之神也设位请客客有至不至设主求神神有
卷四十九 第 23b 页 WYG0457-0834b.png
应不应然客有形人见之神无形人不能见也以目不
能见遂谓之无浅矣此木主土偶之比也蒸水为云洒
水为雨摇扇起风放炮起雷皆人之所为也皆人之所
共知也此虽形用主之者亦神气也师巫则专用神气
而不假于形者也通此则邪术之有无可知矣浚川论
人道甚好特天道未透耳盖其自处太高谓人皆不及
已故谓己见不可易耳吾幼时所见与浚川大同后乃
知其非吾料浚川亦当有时而自知其非也慎言此条
卷四十九 第 24a 页 WYG0457-0834c.png
乃为师巫能致风云雷雨而言故曰雨旸风霆天地之
德化而师巫之鬼不能致耳或能致者偶遇之也至于
邪术亦未尝谓世间无此但有之者亦是得人物之气
实而成非虚无杳冥无所凭藉而能之也如采生折割
如涤目幻视等𩔖与师巫之虚无杳冥能致风雨不同
皆藉人物之实气柏斋又谓造化之神气大故所能为
者亦大人物神气小故所能为者亦小其机则无异矣
愚则谓天所能为者人不能为人所能为者天亦不能
卷四十九 第 24b 页 WYG0457-0834d.png
为之师巫若能呼风唤雨何不如世俗所谓吹气成云
噀唾成雨握手成雷拂袖成风顷刻之间灵异交至又
何必筑坛敕将祭祷旬朔以待其自来岂非诳惑耶俗
士乃为信之悲哉柏斋又谓州县小吏亦能窃人主之
权以为师巫能窃天神之权愚以谓过矣小吏人主皆
人也所窃皆人事也故可能师巫人也风雨天也天之
神化师巫安能之投铁于渊龙起而雨此乃正术亦非
冥祈不可同也又谓设主请客有至不至如师巫求神
卷四十九 第 25a 页 WYG0457-0835a.png
有应不应此皆为师巫出脱之计请客不至或有他故
求神不应神亦有他故邪此可以发笑又谓蒸水为云
洒水为雨摇扇起风放炮起雷为人神气所为不知此
等云雨风雷真邪假邪若非天道之真不过物象之似
耳与师巫以人求天有何相𩔖且师巫专用神气而不
假之以形不知是何神灵听师巫之所使抑师巫之精
神耶此𩔖说梦愚不得而知之其谓愚论人道甚好特
天道未透盖自处太高谓人皆不及已故执已见不可
卷四十九 第 25b 页 WYG0457-0835b.png
易又谓向时所见与浚川大同后乃知其非吾料浚川
亦当有时自知其非此数言教愚多矣但谓自处太高
谓人不及已此则失愚之心也夫得其实理则信不得
其理此心捍格不契何以相信使刍荛之言会于愚心
即跃然领受况大贤乎谓人不及已执所见而不易此
以人为高下而不㨿理之是非者之为也愚岂如是乎
柏斋又云神能御气气能御形以神自外来不从形气
而冇遂谓天地太虚之中无非鬼神能听人役使亦能
卷四十九 第 26a 页 WYG0457-0835c.png
为人祸福愚则谓神必待形气而有如母能生子子能
为母主耳至于天地之间二气交感百灵杂出风霆流
行山川冥漠气之变化何物不有欲气而为神恐不可
得纵如神仙尸解亦人之神乘气而去矣安能脱然神
自神而气自气乎由是言之两间神鬼百灵显著但恐
不能为人役使亦不能为人祸福耳亦有𩔖之者人死
而气未散乃凭物以祟人及夫罔两罔象山魈水□之
怪来游人间皆非所谓神也此终古不易之论望智者
卷四十九 第 26b 页 WYG0457-0835d.png
再思之何如 读祸福祭祀之论意犹为鬼神无知觉
作为此大惑也人血肉之躯耳其有知觉作为谁主之
哉盖人心之神也人心之神何从而来哉盖得于造化
之神也故人有知觉作为鬼神亦有知觉作为谓鬼神
无知觉作为异于人者梏于耳目闻见之验而不通之
以理儒之浅者也程张不免有此失先圣论鬼神者多
矣乃一切不信而信浅儒之说何也岂梏于耳目闻见
之迹而不能通之以理者乎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
卷四十九 第 27a 页 WYG0457-0836a.png
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语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故
知人之为善为恶乃得福得祸之本其不顺应者幸不幸
耳故取程子答唐棣之论乃为训世之正今柏斋以祸
福必曰于鬼神主之则夫善者乃得祸不善者乃得福
鬼神亦谬恶不仁矣有是乎且夫天地之间何虚非气
何气不化何化非神安可谓无灵又安可谓无知但亦
窅冥恍惚非必在在可求人人得而摄之何也人物巨
细亦夥矣摄人必摄物强食弱智戕愚众暴寡物残人
卷四十九 第 27b 页 WYG0457-0836b.png
人杀物皆非天道之常性命之正世人之物相戕相杀
无处无之而鬼神之力不能报其冤是鬼神亦昧劣而
不义矣何足以为灵异故愚直以仲尼敬鬼神而远之
以为主论而祭祀之道以为设教非谓其无知无觉而
不神也大抵造化鬼神之迹皆性之不得已而然者非
出于有意也非以之为人也其本体自如是耳于此而
不知皆浅儒诬妄惑于世俗之见而不能达乎至理者
矣此又何足与辨 先圣作易见造化之妙有有形无
卷四十九 第 28a 页 WYG0457-0836c.png
形之两体故画奇耦以象之谓之两仪见无形之气又
有火之可见者有形之形又有水之可化为气者故于
奇之上又分奇耦耦之上亦分奇耦谓之四象是画易
之次第即造化之实也乃谓其局而谬误矣 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圣人推论画
易之原非论天地造化本然之妙用也函谷当时往往
准易以论造化愚尝辞而病之柏斋前谓太极为阴阳
未分两仪谓阴阳已分似也今生于四象又谓圣人见
卷四十九 第 28b 页 WYG0457-0836d.png
无形之气又有火之可见有形之形又有水之可化为
气者故于奇之上又分奇耦耦之上亦分奇耦谓之四
象嗟乎此论为蛇添足又岂自然而然之道哉先儒谓
四象为阴阳刚柔四少乃本易中之所有者后人犹议
其无㨿今乃突然以形气水火名之于易戾矣形气易
卦未尝具论水火卦有坎离此而名之岂不相犯求诸
要归大抵柏斋欲以易卦之象附会于造化故不觉其
牵合穿凿至此耳嗟乎易自邵朱以来如先天后天河
卷四十九 第 29a 页 WYG0457-0837a.png
图五行任意附入者已多及求诸六十四卦何曾具此
后学自少至老读其遗文迷而不省又为衍其馀说日
胶月固而不可解使四圣之易杂以异端之说悲哉
天地未生盖混沌未分之时也所谓太极也天神地形
虽曰未分实则并存而未尝缺一也太虚之气天也神
也以形论之则无也地则形也非太虚之气也以形论
之则有也分为天地与未分之时无异也谓儒者之道
无无无空者非也神与形合则物生所谓精气为物也
卷四十九 第 29b 页 WYG0457-0837b.png
神去形离则物死所谓游魂为变也神在人心性是也
无形也形在人血肉是也无知也方其生也形神混合
未易辨也及其死也神则去矣去者固无形也形虽尚
在固已无知而不神矣此理之易见者也乃谓儒道无
无无空何也此说出于横渠不足为㨿盖横渠见道亦
未真也老氏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误矣横渠力辨
其失及自为说则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
化之客形耳客形有也生于无形此与老氏有生于无
卷四十九 第 30a 页 WYG0457-0837c.png
者何异是无异同浴而讥祼裎也释氏犹知形神有无
之分过于横渠特未精耳 太虚太极阴阳有无之义
已具于前不复再论但源头所见各异故其说遂不相
入耳愚以元气未分之前形气神冲然皆具且以天有
定体安得不谓之有不谓之实柏斋以天为神为风皆
不可见安得不谓之无不谓之空今以其实言之天果
有体邪果止于清气邪远不可见故无所取證耳若谓
天地水火本然之体皆自太虚种子而出道体岂不实
卷四十九 第 30b 页 WYG0457-0837d.png
乎岂不有乎柏斋谓儒道有无有空不过以天为神遂
因而误之如此且夫天包地外二气洞彻万有莫不藉
之以生藉之以神藉之以性反其形坏气散而神性乃
灭岂非生于本有乎柏斋以愚之论出于横渠与老氏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异不惟不知愚及老氏亦不
知矣老氏谓万物生于有谓形气相禅者有生于无谓
形气之始本无也愚则以为万有皆具于元气之始故
曰儒之道本实本有无无也无空也柏斋乃取释氏犹
卷四十九 第 31a 页 WYG0457-0838a.png
知形神有无之分愚以为柏斋酷嗜仙佛受病之源矣
 五行生成之数诚妄矣有水火而后有土之说则亦
未也天地水火造化本体皆非有所待而后生也木金
则生于水火土相交之后正蒙一段论此甚好但中间
各有天机存焉天神无形人不能见故论者皆遗之此
可笑也浚川所见高过于函谷函谷所见多无一定细
观之自见今不暇与辨也嘉靖甲午十月晦日书于柏
斋私居 柏斋谓天地水火造化本体皆非有所待而
卷四十九 第 31b 页 WYG0457-0838b.png
后生愚则以为四者皆自元气变化出来未尝无所侍
者也天者气化之总物包罗万有而神者也天体成则
气化属之天矣故日月之精交相变化而水火生矣观
夫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可测矣土者水之浮滓
得火而结凝者观海中浮沫久而为石可测矣金石草
木水火土之化也虽有精粗先后之殊皆出自元气之
种谓地与天与水火一时并生均为造化本体愚窃以
为非然矣老氏谓有生于无周子谓无极而太极太极
卷四十九 第 32a 页 WYG0457-0838c.png
生二五横渠谓太虚无形生天地糟粕所见大略相同
但老氏周子犹谓神生形无生有横渠则谓虚与形止
由气之聚散无神形有无之分又不同也予窃谓论道
体者易象为至老子周子次之横渠为下盖以其不知
神形之分也 神形之分魂升而魄降也古今儒者孰
不知之今谓老子周子知之横渠不知岂不冤哉大抵
老氏周子不以气为主诚以为无矣与柏斋以神为无
同义与横渠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大相悬绝
卷四十九 第 32b 页 WYG0457-0838d.png
夫同道相贤殊轨异趋柏斋又安能以横渠为然嗟乎
以造化本体为空为无此古今之大迷虽后儒扶正濂
溪无极之旨曰无声无臭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抵
亦不明言何物主之岂非谈虚说空乎但形神之分能
知阴阳果不相离则升而上者气之精也降而下者气
之迹也精则为神为生为明灵迹则为形为死为糟粕
神之气终散归于太虚不灭息也形之气亦化归于太
虚为腐臭也则造化本体安得不谓之有安得不谓之
卷四十九 第 33a 页 WYG0457-0839a.png
实老释之所谓有无有空者可以不攻而自破世儒谓
理能生气者可以三思而自得矣望柏斋以意逆志除
去葛藤旧见当自契合 地上虚空处皆天天气可谓
聚矣是岂有形而可见乎天变为风风之猛者排山倒
海气之聚益显矣谓之离明得施有形可见得乎故曰
阳为神无聚散之迹终不可见而张子之论未至也予
初著管见多引而不发盖望同志深思而自得之也忽
而不察者皆是矣因复引而伸之然不能尽言也其馀
卷四十九 第 33b 页 WYG0457-0839b.png
则尚有望于世之君子焉甲午冬至前三日书 地上
虚空谓之皆气则可谓之皆天则不可天自有体观星
象河汉确然不移可以测知且天运于外无一息停虚
空之气未尝随转谓地上皆天恐非至论矣风之猛者
排山倒海谓气之动则可谓气之聚则不可夫气之动
由力排之也力之排由激致之也激之所自天机运之
也此可以论风矣谓天运成风则可谓天即风则不可
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
卷四十九 第 34a 页 WYG0457-0839c.png
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世儒𩔖以气体为无
误矣愚谓学者必识气本然后可以论造化不然头恼
既差难与论其馀矣 阴阳不测之谓神地有何不测
而谓之神邪若谓地之灵变此是天之藏于地者耳非
地之本体也 柏斋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地有何不测
而谓之神愚则以为后坤发育群品载生山川蕴灵雷
雨交作谓地不神恐不可得又曰地有灵变此天藏于
地者非地本体若然则地特一大死物矣可乎愚则以
卷四十九 第 34b 页 WYG0457-0839d.png
为万物各有禀受各正性命其气虽出于天其神即为
已有地有地之神人有人之神物有物之神谓地不神
则人物之气亦天之气谓人物不能自神可乎此当再
论 张子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
形形生于无形此与老子有生于无之说何异其实造
化之妙有者始终有无者始终无不可混也呜呼世儒
惑于耳目之习熟久矣又何可以独得之意强之哉后
世有杨子者自相信矣 愚尝谓天地水火万物皆从
卷四十九 第 35a 页 WYG0457-0840a.png
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
火万物如气中有蒸而能动者即阳即火有湿而能静
者即阴即水道体安得不谓之有且非湿则蒸无附非
蒸则湿不化二者相须而有欲离之不可得者但变化
所得有偏盛者尝主之其实阴阳未尝相离也其在万
物之生亦未尝有阴而无阳有阳而无阴也观水火阴
阳未尝相离可知矣故愚谓天地水火万物皆生于有
无无也无空也其无而空者即横渠之所谓客形耳非
卷四十九 第 35b 页 WYG0457-0840b.png
元气本体之妙也今柏斋谓神为无形为有且云有者
始终有无者始终无所见从头差异如此安得强而同
之柏斋又云后世有杨子云自能相信愚亦以为俟诸
后圣必能辩之
 
 
 
 明儒学案卷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