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457-07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四十二
           馀姚 黄宗羲 撰
甘泉学案六
 文选唐曙台先生伯元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广之澄海人万历甲戌进士知万
年县改泰和升南户部主事署郎中进石经大学谓得之
安福举人邹德溥阳明从祀孔庙疏言不宜从祀六经无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457-0708b.png
心学之说孔门无心学之教凡言心学者皆后儒之误守
仁言良知心学惑世诬民立于不禅不霸之间习为多疑
多似之行后人效之不为狗成则从鬼化矣言官劾其诋
毁先儒降海州判官移保定推官历礼部主事尚宝司丞
吏部员外文选郎中致仕卒年五十八先生学于吕巾石
其言性一天也无不善心则有善不善至于身则去禽兽
无几矣性可顺心不可顺以其附乎身也身可反心不可
反以其通乎性也故反身修德斯为学之要而其言性之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457-0709a.png
善也又在不容说之际至于有生而后便是才说性之
性不能无恶矣夫不容说之性语言道断思维路绝何
从而知其善也谓其善者亦不过稍欲别于荀子耳孟
子之所谓性善皆在有生以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何一不可说乎以可说者谓不能无恶明已主张夫
性恶矣以性为恶无怪乎其恶言心学也胡庐山作书
辨之耿天台谓唐君太和治行为天下第一即其发于
政便可信其生于心者矣又何必欲识其心以出政耶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457-0709b.png
慈湖之剖扇讼象山一语而悟本心然慈湖未悟之前
其剖扇讼故未尝别用一心也唐君以笃修为学不必
强之使悟孟我疆问于顾泾阳曰唐仁卿何如人也曰
君子也我疆曰君子而毁阳明乎曰朱子以象山为告
子文成以朱子为杨墨皆甚辞也何但仁卿泾阳过先
生述之先生曰足下不见世之谈良知者乎如鬼如蜮
还得为文成讳否泾阳曰大学言致知文成恐人认识
为知便走入支离去故就中间点出一良字孟子言良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457-0709c.png
知文成恐人将这个知作光景玩弄便走入玄虚去故
就上面点出一致字其意最为精密至于如鬼如蜮正
良知之贼也柰何归罪于良知先生曰善假令早闻足
下之言向者论从祀一疏尚合有商量也
醉经堂集解性天命也惟圣人性其心而心其身小人
不知天命之谓性也故性为心用心为身用刘子曰人
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
俟之所以立命(身心性/命解) 道无体性无体仁无体诚无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457-0709d.png
体总之以物为体外物无道无性不仁不诚此吾道与
异端之辨(道德仁/诚解) 鲁论记夫子之言至矣家语得其
十之七荀子刘向大小戴十之五庄列十之三(论语/解)
论语记言严谨不敢增减一字惟编次颇杂其义易晦
使编次皆如乡党一篇则论语可以无解(同/上) 已欲立
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程子曰充扩得去天地变化草木
(一贯/解)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行也逝者如斯夫不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457-0710a.png
舍昼夜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孟子曰有本者如是程
子曰其要只在谨独(川上/解) 用之则行有是以行见龙
也舍之则藏有是以藏潜龙也用而无可行或所行非
所用舍而无可藏或所藏非所舍谓其身行藏则可谓
其道行藏则不可(有是/解) 春风沂水点之诚也吾斯未
信开之诚也狂者志有馀而诚不足圣人欲进其不足
而裁其有馀故一叹一悦进之也正所以裁之也惜乎
点犹未悟后来解者又从为之词圣人之言荒矣(言点/解)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457-0710b.png
 仁者以物为体安得有已故曰克已仁者如射反求
诸已而已矣故曰由已知由已然后能克己能克已然
后能复礼夫学至于礼而止矣克己未足以尽仁犹无
私未足以尽道知其解者宋儒惟明道一人(克已由/已解)
有道榖不足耻九百粟不可辞怨欲可以为难而不可
以为仁圣人虽因宪而发实古今贤者之通患为其不
在中庸也贤哉回也陋巷箪瓢为其志在择乎中庸也
(问耻/解) 仁者怨乎曰怨已仁者忧乎曰忧道然则如乐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457-0710c.png
何曰怨已故不怨天不怨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忧道
故不忧贫不忧生以死生为昼夜视富贵如浮云(孔颜/乐解)
 修已以敬至于安人安百姓皆修已也易有太极至
于生两仪四象八卦皆易也谓敬在修已之中太极在
易之中则可谓敬安百姓太极生两仪则不可(修已/解)
大学中庸贾逵经纬之说是也而作书之意又若以易
为经以诗书为纬盖惟天地为大惟学则天故曰大学
惟中乃大惟庸乃中故曰中庸易曰大哉乾元君子行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457-0710d.png
此四德者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也乾之
德莫尽于九二其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
之谨中庸也此其经也杂引诗书互发其纬也(大学中/庸解)
 大学以规模言其绪不可紊中庸以造诣言其功不
可略(同/上) 正已而不求于人之谓善正已而物正之谓
至善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善也其身正而
天下归之至善也程子曰在止于至善反已守约是也
则合而言之也(至善/解) 物有本末其本乱而末治者否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457-0711a.png
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家语曰察
一物而贯乎多理一物而万物不能乱以身本者也孟
子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格物/解) 自知止而后有定至
虑而后能得始条理也知至至之也在止于至善终条
理也知终终之也知止能得则近道止至善则道在我
(知止止/至善解) 君子时中庸择中庸依中庸者也小人无忌
惮索隐行怪者也贤者之过与不及均而贤者之害尤
甚必至罟获陷阱乃已(时中/解) 中庸其至矣乎是谓至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457-0711b.png
善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故止于至善(中/庸)
(至善/解)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谓儒正心而无所事焉
之谓释易曰终日乾乾行事也程子曰鸢飞鱼跃与必
有事焉而勿正意同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只是弄
精神(鸢飞鱼/跃解) 道者治人之道也以人治人虽执柯伐
柯未足为拟子思之苦心亦至矣程子谓制行不以已
而道犹未尽此之谓也(道不远/人解) 惟天下至诚能尽其
性尧舜性之也其次致曲汤武反之也易曰逆数礼曰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457-0711c.png
曲礼逆而后顺曲而后直圣人之教为中人设张子所
谓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者也发而不中反求诸已
此之谓致曲(致曲/解) 大哉圣人之道三千三百之谓也
礼者性之德也道问学所以崇礼所以尊德性(崇礼/解)
凡一代皆有一代之大经尧舜授禅禹治水汤武放伐
伊尹放太甲周公诛管蔡孔子作春秋子思述大学中
庸孟子距杨墨韩昌黎程明道辟佛老其经纶一也(大/经)
(解/) 未发之中不可求必也格物乎曰知本曰知止曰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457-0711d.png
明善曰致曲旨同而名异至于反身而诚然后立天下
之大本(大本/解) 不睹不闻即人所不见独也戒慎恐惧
即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慎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不慎
独也无声无臭皆独之善或以为赞道误矣(独/解) 于乎
不显不显惟德诗人赞文王至德也始乎慎独终乎慎
独学者当仪型文王也儒者既于不显为两解无怪乎
以慎独为漏言(不显/解) 天与鬼神形而下者也故言天
曰无声无臭言鬼神曰不见不闻道形而上者也自无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457-0712a.png
声臭自莫见闻岂待赞乎必以无声臭不见闻赞道谓
声臭见闻非道可乎为此解者欲附于不生不灭不垢
不净之旨不知反为所笑(天鬼/神解) 物有本末身其本也
国家天下皆末也未有本乱而末治者物格者知修身
为本而已非修身也知修身为本是谓知本是谓知止
是谓知所先后是谓物格知至故务其本则意诚不然
皆伪也守其本则心正不然悉邪也意诚心正即可以
语修身乎未也心虽已正而身未易修故无私而不当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457-0712b.png
理者有之克已而不复礼者有之知及仁守庄以莅而
动不以礼者有之定静且安不虑则不得者有之故格
物者近道而已即虑且得犹难至善故曰好学力行知
耻则知所以修身又曰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
盖至于礼然后修身之能事毕矣虽然齐家治国平天
下岂都无事莫知其子之恶是纵子莫知其苗之硕是
贪财未有贪财纵子而能齐家者未有以暴帅人而兴
仁让于国者未有嫉彦圣举不肖蓄聚敛好恶拂人性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457-0712c.png
而能平天下者故节节有次第节节有工夫然皆必是
修身始欲修其身者必自格物始物格而身不修者有
矣未有不格物而能修身者也格物者知本也修身者
立本也知本智也立本仁也仁智合者勇也此合物与
修身始终之条理也然则格物如何在家而家在国而
国在天下而天下无巨细无精粗将有行将有为凡有
行凡有为或行而不得或行而不通一一反已省已责
已舍巳不敢一毫求人责人然后可以求人责人孟子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457-0712d.png
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又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又
曰仁者如射反求诸已而已矣是谓格物能知此义然
后宇宙在手万化生身(格物修/已解) 夫子述而不作弟子
不敢著书夫子没七十子丧去圣日远渐生隐怪子思
子忧其失传始作大学中庸至孟轲氏而异端大起争
喙者多始作孟子二子皆不得已而著书吾道既明无
书可著(孟子/解) 孟子一书首尾照应后先互发凡有注
解添足画蛇(同/上) 孟子辟杨墨一言而有馀辟告子屡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457-0713a.png
言而不足告子之害甚于杨墨至后代始大(告子/解) 孟
子论三王五伯诸侯大夫则五霸为二等论尧舜汤武
五伯则五伯为三等性之上反次之假又次之假或成
真恶知非有举战国诸侯而无之是孟子之所思也(五/伯)
(解下/同) 夫子论小人中庸拟于时中君子也孟子论五
伯假之拟于性之反之之圣人也果如注解是儗人不
于其伦矣 伯者慕道而让道于道无损异端贼道而
当道诬民已甚故乡愿杨墨告子圣贤皆辟之不遗馀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457-0713b.png
力独于五伯虽小之不胜其大之虽斥之不胜其与之
斥以正志与以明伐吾儒之道得王而大得伯而贵
博学详说与博文同将以说约与约礼异说约者要约
之约求会通也约礼者约束之谓能不畔而已博学详
说则礼在其中约礼与人规矩说约在人解悟(说约/说)
好乐与百姓同好货好色与百姓同即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皆不忍人之政也或谓孟子
姑以引君乃自卑以求行其言乎外欲无理外情无性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457-0713c.png
性理不明往往如此(好货好/色解) 仁人心也本心也不可
放也始焉不受嘑蹴之食此之谓本心继焉而受无礼
义之万钟此之谓失其本心失其本心者放心也由不
为而达之于其所为此之谓由乎义路由乎义路者求
放心也心学之说谓之求心则可谓之求放心则不可
李延平曰仁人心也孟子不是以心名仁罗文庄曰延
平之见卓矣二子可谓有功于孟子(求放/心解) 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既饱以德饱乎仁义所以不愿人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457-0713d.png
之膏粱文绣也立大也陆氏以立大为立心其流之祸
于今为烈彼不仁不义假仁假义小仁小义孰非立心
皆可以为大乎否(立大/解) 大行不加舜禹有天下而不
与者也穷居不损颜子箪瓢不改其乐者也程子曰泰
山高矣泰山顶上已不属泰山尧舜事业只是一点浮
云过目非程子不能及此近代陈氏始发其义杨朱二
解胥失之矣(大行不/加解) 由仁义行仁者安仁尧舜性之
也居仁由义知者利仁汤武反之也性之者不可见得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457-0714a.png
见反之者可矣独复者不可见得见频复者可矣孟子
曰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能至者也善夫扬
雄氏之记之也(性反/解) 太上忘实忘名其次笃实晦名
其次力实生名生名者贤晦名者圣忘名者天夷齐让
国国与名而俱存燕哙让国国与名而俱丧燕哙非好
名者也若出于好名必择其可让者让之不至有子之
之乱固亦名教之所与矣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贵
名也(好名/解) 以性之欲为性不知天命之性是世俗之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457-0714b.png
所谓性也以气质已定之命为命不知受中以生之命
是世俗所谓命也在世俗则可在君子则不可君子者
反本穷原尽性至命者也故言性曰善言命曰天去此
取彼(不谓性/命解) 惟天生民有欲欲不必无亦不能无为
无欲之说者惑也圣人中焉贤者寡焉寡者择其中之
谓也至于中则一欲不弃一欲不留欲我当欲与人同
欲是谓中和位育之道(寡欲/解) 经者学之具也学以明
道而易具矣学以理性情化天下而诗具矣学以为帝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457-0714c.png
者师为王者佐而书具矣学以修身齐家措之天下而
礼具矣学以验天应人明微维分而春秋具矣其理相
通其义各别乐无经非失也有诗在也乐章存而器数
犹可考也(经解下/并同) 经圣经也惟圣解圣惟经解经羲
之画文之彖周公爻辞孔子十翼是也惟贤知圣惟贤
知经子思之大学中庸孟子之七篇程伯淳之语录凡
所引是也解字者得少而失亦少解意者得不偿失今
之章句大全是也拟经者劳且僭而无益于发明太玄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457-0714d.png
玄经是也诬经者淫妖怪诞侮圣逆天已易传习录是
也 解经以传不如解经以经合而解则明拆而解则
晦故经有一事而前后互发者有一义而彼此互见者
尽去其传注而身体之口拟之不得则姑置之而从他
处求之讽咏干周恍然触𩔖矣 无圣人之志不可解
经读世俗之书不可解经韩子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
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可为读经之法两汉近三代
若董仲舒扬雄刘向郑玄徐干皆其杰然者其绪论往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457-0715a.png
往可采也 夫子有言行在孝经非世所传之孝经也
尝考之仪礼凡礼有经有记有传有义今按小戴内则
前一段当为孝经曲礼杂仪当为记大戴本孝以下四
篇与世所传唐明皇御制序者当为传义合之而后孝
经可考(孝经解/下同) 内则自后王命冢宰至赐而后与之
文字宏密精深与十翼相𩔖既自别于仪礼又自别于
六经所以为夫子之孝经 六经惟易无恙汉唐千家
传注多有可考不得其解当一以经文为据(易解/下同) 解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457-0715b.png
经之法以经不以传宜合不宜拆凡经皆然而易尤甚
今之读易者未解系辞先解爻彖未辨枝叶先认根苗
是孔子诬周文而周文又诬伏羲氏也此拆之尤舛而
自以其传代经也 易之彖辞彖传爻辞爻传不妨合
为一卦惟大象当自为一传文言又当自为一传大象
者学易用易也文言岂惟乾坤二卦有之上经八卦九
爻下经八卦九爻散在系辞者皆是也合之共为一传
不特文言为全书而上下系亦自朗然 易有文错者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457-0715c.png
如云行雨施当在时乘六龙之下是也有文不错而句
读错者如后得主为主利是也有字不错而反以为错
者盖言顺也当作慎是也 天地日月寒暑昼夜水火
男女乾坤之可见者也极而推之凡超形气者皆乾凡
涉形气者皆坤凡善皆乾凡不善皆坤凡中皆乾凡过
不及皆坤乾之亢与旡首处即坤坤之顺且正处即乾
易逆坤顺乾之书是故逆数(乾坤/解) 易有用之用有不
用之用乾元用九言河图虚中大衍除一意同盖一三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457-0715d.png
五七九皆乾二四六八十皆坤乾不用一用九用九所
以见一也一者天则也五以上始数皆乾六以下终数
皆坤天一始水地六终之地二始火天七终之天三始
木地八终之地四始金天九终之地五始土天十终之
坤用六以大终也大者乾也乾之用处即坤坤之不用
处即乾用九以奇偶数分乾坤用六以始终数分乾坤
故谓之易(九六/解) 初即下不曰下而曰初举初以见终
也上即终不曰终而曰上举上以见下也初以明本末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457-0716a.png
上以别尊卑亦六九之义(初上/解) 乾元资始始我者生
我者也坤元资生生我者杀我者也贪生为凡民甚则
氓𨽻禽兽知始者为君子合德则圣且神(始生/解) 帝王
之治本于道是也而道何本哉曰本于身可也曰本于
中亦可也而解者曰心谓桀纣非心可乎帝王之道在
执中而身之中以立本而身以表则故曰允执其中曰
慎厥身修互见也以心为中心难中也以心为身民何
则矣开卷之错不可不慎(书解下/并同) 尧舜皆圣也尧会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457-0716b.png
生知之全舜开学知之始故论道则称尧舜论学则断
自舜而不及尧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曰舜
人也我亦人也后有作者文王似尧孔子似舜颜曾思
孟皆舜之徒也 诗始二南乐淑女而归百两坤道也
终雅颂纯不显而跻圣敬乾道也(诗解下/并同) 关睢秉彝
好德休休一个臣也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德在此福
亦在此所以为后妃之德所以为南风之始所以为中
声之寄君子得之解愠小人得之阜财人而不为二南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457-0716c.png
故犹面墙 豳风豳雅豳颂是周家一代元气宇宙间
万古元气贵者王忽者亡惟影响 诗赞文王不显与
天载同赞其德也史称西伯阴行善天下诸侯来朝称
其时也具于穆不已之德又当俭德避难之时所以愈
不显又所以愈丕显与大舜玄德同 古之学者学礼
而已矣古之观人者观礼而已矣三千三百无一非仁
故典曰天序礼曰天秩动作威仪之则曰天地之中(礼/解)
(下并/同) 恂栗威仪鸢飞鱼跃 仪礼中有记有传有义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457-0716d.png
大小戴记中有经次其序比其数礼之大略可以概睹
详具礼编 春秋尊夏尊王尊天尊道扶天纲立地纪
所以托天子之权行天子之事(春秋解/下并同) 春秋责已谨
严待人平恕 左传中载冀缺刘子二段是三代以前
圣人相传格言失其姓氏如曲礼序首引毋不敬数语
非皋契伊周之徒不能道也 养心莫善于诚书之作
德日休也圣人教人性非所先鲁论之性与天道不可
得闻也儒者非之正坐此误(诸子解/下并同) 表章大学自韩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457-0717a.png
退之始表章中庸自徐伟长始合大学中庸为子思经
纬之书自贾逵始 辟佛老尊孟氏千百年惟一韩子
其功在吾道为汉唐儒者一人 郑康成朱元晦皆圣
门游夏之列而特起百代之后事难而功多郑师马青
出于蓝朱去程门未远源流各别 孟子之后一人非
正叔不能至此然正叔所造竟让其兄夫然后见独知
之难也张子厚醇正不减正叔而才次之然均之可以
弗畔周邵则自为一家过则陆甚则杨吾不欲论之矣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457-0717b.png
朱子能解正叔而间杂乎周邵其去明道则已远不可
不辨 扬子云美新论刘静修渡江赋为千古不白之
疑或曰逊言或曰伪作或曰以秦美新而甚之也渡江
时不能违也要之违心焉耳矣详其语气大段二子固
难语伪虽然凡售伪未有不假真者伪乎伪乎吾以二
子之生平信之也国朝正儒莫如薛文清高儒莫如陈
白沙功儒莫如罗文庄使三子者不生考亭之后得游
明道之门俱未可量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457-0717c.png
论学书伏读抄中解格物有曰通天地万物而我为主
推此义也可以知本可以格物矣赠友人曰自求见本
体之说兴而忠信笃敬之功缓遂令正学名实混淆而
弄精魂者藉为口实又曰今人好高只不安分为斯言
也虽贤圣复起不可易矣乃其要归在明心体其语心
体曰此心自善安得有欲而于程子善恶皆天理与恶
亦不可不谓之性二言反疑其伪此混心与性而一之
盖近代好高者之言而尊信心学之过也窃尝读大易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457-0717d.png
至咸艮二卦而见圣人讳言心读鲁论至子贡赞夫子
而见圣人罕言性命惟书有之人心惟危言心也既曰
危安得尽善道心惟微言性也既曰微安得无恶故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则危之至也曰性
相近也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近且几希则微
之至性犹未易言善况心乎然此心性之说也而未及
道也心性不可言道可言乎道与心性至孟子言始详
为告子也今之天下不独一告子矣惜乎世无孟子也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457-0718a.png
然不可不为足下一言之盖闻之言学者惟道道阴阳
而已矣言道者惟天天道阴阳而已矣阳主始阴主生
阳多善阴多恶天且不违人犹有憾孰谓善恶非天理
乎阳必一阴必二一则纯二则杂氤氲荡焉人物生焉
孰谓恶不可谓性乎然则易言继善孟子言性善者何
也其本然也有始而后有生有一而后有二此书所谓
维皇降衷程子所谓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者也既始
矣焉得不生有一矣焉得无二此书所谓惟天生民有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457-0718b.png
欲程子所谓才说性便已不是性者也然则学何为为
善也阳统阴阴助阳则内阳而外阴也故中故善阴敌
阳阳陷阴则内阴而外阳也故偏故恶此书所贵精一
执中程子譬之水有清浊而人当澄治者也然则恶在
其能善也天地间一切覆载而必有以处之以人治人
以华治夷以贤治不肖以大贤治小贤天于是为至教
君子一身万物咸备而必有以处之以已及人以亲及
疏以贵及贱以多及寡以先知觉后知以大知觉小知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0457-0718c.png
以有知觉无知人于是为法天此书所谓天生聪明时
乂程子所谓天理中物有美恶但当察之不可流于一
物者也是故恶亦性也是有生之性是才说性之性性
之所必有也虽物而无异性必善也是天命之性是不
容说之性性之所自来也虽人而难知故孟子曰声色
臭味安佚性也恶可谓无恶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乌得不性善也性所同也君子所独也学为君子谋不
为众人谋众人待君子而尽性者也君子者天生之以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0457-0718d.png
尽人物之性参天地而立三才者也如何而可不知所
自也是以不谓性也是以道性善也言性之精莫如孟
子继孟子者程子也吁亦微矣微故难言虽然性犹形
而上者形而上者虽善犹微心则形而下矣形而下者
敢概之以善乎性具于心而心不皆尽性性达诸天而
人不能全天天人合心性一必也大圣人乎故曰尧舜
性之也其次致曲必反而复故曰汤武反之也复必自
身始故又曰汤武身之也又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性
卷四十二 第 22a 页 WYG0457-0719a.png
之者不可得矣得见复焉可矣复焉者不可得矣得见
频复者可矣位禄寿昌孰不荣羡食色利名孰非斧斤
断之不能中焉不易适而好忘动而多悔倏忽晦明毫
毛人鬼夫是之谓心明是之谓明其心体(答孟吏部/叔龙书)
元旧有心身性命解大约谓性一天也无不善心则有
善不善至于身则去禽兽无几矣故自性而心而身所
以贤圣自身而心而性所以凡愚是故上智顺性其次
反身故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身之者反之也故
卷四十二 第 22b 页 WYG0457-0719b.png
又曰汤武反之也反身而诚所以复性夫学为中人而
设非为上智而设也学修身而已矣然则心居性与身
之间顾不可学欤曰性可顺心不可顺以其附乎身也
身可反心不可反以其通乎性也性乾而身坤性阳而
身阴性形上而身形下独心居其间好则乾阳怒则坤
阴忽然而见形上忽然而堕形下顺之不可反之不可
如之何可学也危哉心乎判吉凶别人鬼虽大圣犹必
防乎其防而敢言心学乎心学者以心为学也以心为
卷四十二 第 23a 页 WYG0457-0719c.png
学是以心为性也心能其性而不能使心即性也是故
求放心则是求心则非求心则非求于心则是我之所
病乎心学者为其求心也知求心与求于心与求放心
之辨则知心学矣夫心学者以心为学也彼其言曰学
也者所以学此心也求也者所以求此心也心果待求
必非与我同𩔖心果可学则以礼制心以仁存心之言
无乃为心障欤彼其原始于陆氏误解仁人心也一语
而陆氏之误则从释氏本心之误也足下谓新学误在
卷四十二 第 23b 页 WYG0457-0719d.png
知行合一诸解非也诸解之误皆缘心学之误会其全
书则自见耳然则大学言正心孟子言存心何也曰此
向所谓求放心也正心在诚意存心在养性此向所谓
求于心也心之正不正存不存从何用力修之身行之
事然后为实践处而可以竭吾才者也呜呼此子思格
物必以修身为本孟子立命归于修身以俟程子谓鸢
飞鱼跃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意同寥寥千载得圣人
之传者三子也(答顾叔时/季时昆仲) 叔时来教曰墨氏谈仁而
卷四十二 第 24a 页 WYG0457-0720a.png
害仁仁无罪也杨氏谈义而害义义无罪也新学谈心
而害心心无罪也此说似明不知误正在此也仁义与
阴阳合德杂之则两伤然非仁义之罪也至于心焉得
无罪人心惟危莫知其乡此是舜孔名心断案足下殆
未之思耳(附/) 程子表章大学有功圣门固矣然格物
解误则是书虽存反增一障可省也亦可无也程子虽
以穷理为解而其心不安是以其说屡变而往往有得
之言外故虽可以观其至而大义隐矣自我明高皇帝
卷四十二 第 24b 页 WYG0457-0720b.png
谕侍臣谓大学要在修身而古本以修身释格致然后
直接数千载不传之绪自是儒臣如蔡虚斋林次崖蒋
道林罗文恭王布衣及先师吕先生往往能通其义然
徒曰解之云尔其学教人之旨不存焉就中破的者无
如布衣然不免为新学所陷观其以心斋自号自命又
乌在其以修身为本也总之张子厚所谓释氏以心法
起灭天地不免凝冰者无怪其相率而陷于新学也近
读孙淮海讲章亦既明乎其解视诸家较备矣乃其𦂳
卷四十二 第 25a 页 WYG0457-0720c.png
要归明心体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学之本也是解一人
而学又一人也嗟夫新学横正传息不肖之身又岌岌
乎不敢当也当此之时乃有先生者不由师授不由注
解默契遗旨先得所同既揭止修又标性善其于学问
源流昭昭乎黑白分而新学不能混矣而元犹以为先
生设科太广门徒太盛自反自修之实尚寡立人达人
之意过多未免以憧憧感人犹难语知止而定也易以
咸言感贵其无心以艮言止惟止诸身知止在身则身
卷四十二 第 25b 页 WYG0457-0720d.png
以内身以外皆无汲汲焉可也彼谓明明德在亲民者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既以末而为本谓成已成物并切
者方芸已田遽芸人田又未免于本末杂施均之不知
本焉耳矣世未有不知本而能诚其意者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既赋先生以明学之独智而今又置之于孑孑
独处之居纳之于夭寿不贰之地刋其华剉其锐使之
反初观复深根固本殆夫子所谓尺蠖屈龙蛇蛰藏身
安身将骎骎于德盛化神欤不然何其遇之穷至此也
卷四十二 第 26a 页 WYG0457-0721a.png
(答李中丞/见罗书) 大教谓格致诚正总是修身工夫有一无
二是也但先生之意犹指格物谓凡物之物而鄙意则
指为身与家国天下之物也虽凡物之物不出身与家
国天下而大学所指则专以身对家国天下分本末而
凡物不暇言也故曰物有本末又曰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格此之谓格物知此之谓知止先生所谓万物皆
备一物当几者是已所谓知修身为本即知本即知止
即知所先后是已而止修揭之说犹二也格致义中所
卷四十二 第 26b 页 WYG0457-0721b.png
谓物者又不觉其愈远也盖知知本之即知止而不知
知本知止之即格物知至也罗布衣反已之说大与鄙
见合而于先生有功独其指物亦为旧说所缠不知本
文明甚先生姑就其是者推之可得也嗟夫反已至矣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必如大舜号泣旻天
负罪引慝而后可言夫反已者天必祐之况于人乎况
于鬼神乎(又答/书) 维卿之且别也嘱曰共致一柬足下
其自名以友弟称无不可曰我与若皆长也亦有说乎
卷四十二 第 27a 页 WYG0457-0721c.png
曰有长幼有序列在大伦今世不论少长称人者槩兄
自称者槩弟此在泛交则可在吾党则不可寻常口号
或无妨随俗载之书礼则非所为训也敝乡会友此风
犹在惟少者得以自弟而长者不得也惟长者曰兄曰
某字或曰某字兄即长至二十以上亦止于称某字先
生不及少也至于长者称少曰某字曰足下或曰贤弟
其自署以名或曰仆而已矣其往来柬上则无少长皆
得称友生维卿曰子言是也(与顾叔/时季时) 吾辈在家在乡
卷四十二 第 27b 页 WYG0457-0721d.png
在国无往无分分之难尽久矣不求尽我分内而反求
多于分外此会讲之风所以盛于今日也夫分内之与
分外诚伪判然矣举世去此就彼者何不知本也未有
不知本而能诚者未有不诚而能动者然则会讲何益
于人徒贼诚损已耳(答原/易) 礼有以多为贵者视圣尊
贤敬老恤孤之𩔖是也礼有以少为贵者津要逢迎酒
席滥觞货赂公行之𩔖是也礼有举之莫敢废者或因
土俗所宜如入乡问俗是也礼有不近人情而实为礼
卷四十二 第 28a 页 WYG0457-0722a.png
之至者如举国之人皆若狂而夫子以为一日之泽是
也凡此处皆有天则不容以意而轻上下之故凡为上
官者御其所属有必跪有必揖有必拜有必留茶有必
留饭皆礼所生也在贤者固当破格优之即庸众者亦
不宜有意裁之天下贤者少庸众者多若待贤者出于
例之外待庸众者不及于例之内不惟庸众者恚怒愧
阻而贤者亦且惧不敢当恐养畜人材之方不如此矣
故为国者必以礼学道者必爱人未有不爱人而能化
卷四十二 第 28b 页 WYG0457-0722b.png
人者未有不以礼而能爱人者书曰尔无忿疾于顽无
求备于一夫少有忿疾求备之心则爱人之心充拓不
去矣夫忿世之与忧世忿不能之与矜不能其用心广
狭规模大小何如也愿兄之念之也(与维/卿书) 先是拜湖
北名贤传之赐时知门下独契蒋先生道林也蒋先生
与先师吕巾石先生并为湛门高第又曾于罗文恭集
即得见所解格物说而喜之及读门下所为传又其行
谊纯明如此则蒋先生在楚中学者当为国朝一人又
卷四十二 第 29a 页 WYG0457-0722c.png
以见湛门诸君子虽其风动不及姚江而笃行过之是
亦可以观二先生然元之置不复论者久矣夫学诚而
已矣其分数不同而明亦因之孟氏而后明道诚且明
矣伊川横渠次之朱子又次之江门别传盖出濂溪尧
夫之派然无愧于诚者也与其明不足也宁诚则薛文
清胡敬斋罗文庄其修朱子之业而有功近代者乎自
新学兴而学始难言此元之所以有戒也(答郭梦菊/大参书)
物有本末而身其本也致知而不以修身为本此致知
卷四十二 第 29b 页 WYG0457-0722d.png
所以遗格物其去大学远矣身在是而位亦在是凡思
而出位者不素位而愿外不正已而求人皆邪思也其
以求止远矣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又曰夭
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皆思不出位之说皆止之说也不
获其身不见其人未易言也能虑能得气象故缓理会
且自顾知止入定何如耳由反已而修身由修已而忘
已则庶几哉(答钱/侍御) 足下志远而兴高识端而守介然
默守此充其未至何患不及前贤而犹皇皇于会讲一
卷四十二 第 30a 页 WYG0457-0723a.png
节何异走日中而避暑也子曰为仁由已孟子曰仁者
如射李先生常忧学不传元但忧无可传者耳(与徐客/部懋和)
 往元初至吉州时曾见庐陵乡先生张公讳子弘者
论吉州人物谓闻之故老叟儿童公论似求于贫中若
三罗是已三罗者皆及第也而能贫此言庶几近之后
因登匡山有诗云王匡既仙去遗迹山之阿岂无一代
雄千秋名如何贫人贫不死富者空金多吉州今代盛
人物在三罗鄙意谓礼失而求诸野张先生之言或有
卷四十二 第 30b 页 WYG0457-0723b.png
据也乃彼时诸公见此诗多不满姑以俟百世可也足
下谓必于学中寻人殆未可草草吾道自有正气世间
自有真人足下平心而徐察之自见不当以区区一偏
之言为左劵也足下喜释释自不妨儒各自成家正不
必混而相借耳白沙有言儒与释不同其无累一也足
下盖有志于是矣而必寻人于讲学不但无益于儒恐
并其释意而失之况此邦九邑讲学大半就其讲者士
风如足下所云亦可槩睹复可使之转令盛乎必以讲
卷四十二 第 31a 页 WYG0457-0723c.png
学寻人与必以不讲学寻人均之有意虽然世必有不
讲而学不言而信者虽未之见不敢诬天下尽无人也
(答汪/吉州) 大抵一体与过化实未易言近世儒者动称一
体而侈慕过化此不可以欺人止欺已耳扬子云有言
君子思人况已乎小人欺已况人乎为今之学未有不
欺已者其原生于以本体求道而陋闻见拙践修耳李
卓吾道人名震湖泽之上颇闻其旨主不欺志在救时
可为独造独其人似过于方外寡渊默之思露刚狭之
卷四十二 第 31b 页 WYG0457-0723d.png
象未言化俗先碍保身门下当善成之幸勿益其僻也
夫儒与释不同而吾儒之中庸与释家之平等一也不
审道人亦有味其言否耶道人因焦太史与门下之雅
谬意不肖乃不肖亦何敢无以报道人惟转致为幸盖
因道人既以自省又恐其反与于今世谈学之弊之甚
则关系不细耳(答刘/方伯) 迩来士大夫工于速化之术一
以弥缝世情謟上谀下为通才为远器无论道理何如
即本来禀受偏气亦消磨殆尽犹然世共贤之而彼亦
卷四十二 第 32a 页 WYG0457-0724a.png
若自以为得计者士风至此可为太息夫理天而气人
然气亦所以辅理自大贤以下气不能无偏气存而理
犹有存者故理失而求之气可也并其气而丧之且侈
然附于非礼之礼如世道何(答余/司理)
 端洁杨止庵先生时乔
杨时乔字宜迁号止庵广信上饶人生时父梦至一夹室
有像设揖之像设举手答曰当以某月日降于公家如期
而先生生他日过学宫见夹室一像甚𩔖梦中则易主所
卷四十二 第 32b 页 WYG0457-0724b.png
迁之故像也登嘉靖乙丑进士第历礼部主事员外尚宝
司丞南尚宝司卿应天府丞右通政太仆寺卿南太常寺
卿通政使万历癸卯升吏部右侍郎寻转左署部事乙巳大
计京朝官先生清执不徇奸相给事钱梦皋御史张似渠
皆四明注意之私人察疏上四明以两人之故并同察者
特旨俱留用且切责部院先生累疏求去已酉二月卒官
赠尚书谥端洁先生学于吕巾石其大旨以天理为天下
所公共虚灵知觉是一已所独得故必推极其虚灵觉识
卷四十二 第 33a 页 WYG0457-0724c.png
之知以贯彻无间于天下公共之物斯为儒者之学若
单守其虚灵知觉而不穷夫天下公共之理则入于佛
氏窠臼矣其与罗整庵之言心性无以异也夫天之生
人除虚灵知觉之外更无别物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
处便是天理以其已所自有无待假借谓之独得可也
以其人所同具更无差别谓之公共可也乃一以为公
共一以为独得析之为二以待其拈合恐终不能拈合
也自其心之主宰则为理一大德敦化也自其主宰流
卷四十二 第 33b 页 WYG0457-0724d.png
行于事物之间则为分殊小德川流也今以理在天地
万物者谓之理一将自心之主宰以其不离形气谓之
分殊无乃反言之乎佛氏唯视理在天地万物故一切
置之度外早知吾心即理则自不至为无星之秤无界
之尺矣先生欲辨儒释而视理与佛氏同徒以闻见训
诂与之争胜岂可得乎阳明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
此正儒释界限而以禅宗归之不几为佛氏所笑乎阳
明固未尝不穷理第其穷在源头不向支流摸索耳至
卷四十二 第 34a 页 WYG0457-0725a.png
于敛目反观血气凝聚此是先生以意测之于阳明无
与也
文集圣门以尽性为教而辨性近习远上智下愚不移
之异其能尽者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继善成性理之一
也其不能移者智愚上下之间气质禀赋不齐形生知
发善恶万𩔖分之殊也是故善反其殊以复乎初系于
习驯而习之则变变而不已则化气质变化乃人欲消
息久之无欲而一斯静虚动直而天命之性全尽乃今
卷四十二 第 34b 页 WYG0457-0725b.png
之为道者祖真觉是性见解为病禅诠日析自谓至精
至妙藉言致知而文以穷理穷此尽性尽此至命至此
儱侗之说高标之为圣学的传而冒当乎精一一贯闻
者喜其简径竞相崇尚附和遂置气质于不复论况能
进而求所由变化之功哉谛其行卒任气质而堕于智
慧自便私意自执犹亢然真命曰道(吕巾石/𩔖稿序) 大学明
德新民止于至善其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其目绎言之物即中庸为物不贰体物不
卷四十二 第 35a 页 WYG0457-0725c.png
遗之物天下公共之理人所同有者格者贯彻至极无
间之谓惟其为公共同有故格之即格知为人虚灵觉
识之知一已所独得人人所同然者致者推究至极不
遗之谓惟其一已独得故致之即至故曰致知在格物
在者明知物之一致格之功相贯亦一也惟其能推极
其虚灵觉识之知至于贯彻无间于天下公共之物故
曰物格而后知至而后者明心物之一格至之验相因
亦一也惟其知至乃知起于意而后诚意发于心而后
卷四十二 第 35b 页 WYG0457-0725d.png
正心主乎身而后修则在已者身处乎家者而后齐家
近乎国者而后治国尽乎天下者而后平则在人者此
为举纲率目由已及人操约该博谓之一贯如物未格
知未至乃其资性明敏践履笃实凡日用所由恒在乎
物之中未必知能及亦可谓与知自此以其所知意亦
诚心亦正身亦修家亦齐国亦治天下亦平究竟其极
如孟子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特不若时中之大
成故曰道体则一人体道则二及其归则一也近有绝
卷四十二 第 36a 页 WYG0457-0726a.png
不闻道祗得禅宗指人心血气虚处为善灵处为知识
合名善知识以善易良知识易知合名以孟子良知即
不以虚灵中识觉推极贯彻乎物祗敛目反观血气凝
聚灵处生照即识觉即见地即彻悟即知至虚中一无
所有灵中知识一无所用凡生知学知默识闻知见知
一无所为又见格物二语为大学首言不可置乃以格
去物欲即物格全此虚灵即知至凡中庸为物不贰生
物不测体物不遗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皆不相蒙悉以
卷四十二 第 36b 页 WYG0457-0726b.png
外物名之不俟工夫阶级谓万物尽屏心知烱然既得
一万事毕意自诚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齐国自治天下
自平揆其实乃率意即诚任心即正从身即修家国天
下由我操纵即齐治平即不齐治平亦不必问于虚灵
中为物欲潜滋暗长恣肆妄行皆直任为道不必潜修
禁止一禁止即遏抑遏抑即外求以此立门户聚朋徒
标之不过二语曰心知即道口讲即学止矣(大学定本/古本石经)
(三/序) 易言穷理分析乎理之谓大学致心之知者在格
卷四十二 第 37a 页 WYG0457-0726c.png
万物万理本于一物一理者意相同故举以为释未尝
谓随万物而一一穷之今观传注未有此语新学惟取
人心血气中虚灵知觉者为立大为养端倪为体认天
理黠者又取善知识之说合取大学致知孟子良知二
语为言其功即反目摄神至心即知至亦即物格不必
别言致言格乃以大学言格物不可背不得已或指为
格欲为正事为至物格知物有本末之物或以明知意
心身家国天下之物或以格不生不灭之物又以先王
卷四十二 第 37b 页 WYG0457-0726d.png
礼乐名物典章法度为非作圣之功增杂霸藩篱训诂
记诵闻见皆致格中事一切指以为名为博为侈靡而
文致之支吾笼罩转换笼统难以测识自来不师先王
非孔子一见于秦再见于今(太学日四体/文集注序) 道原于天
命之谓性性则与形俱形形而有上下形者气质之谓
上者道之谓一理是也以其不可见故谓之上惟上故
难知下者器之谓日用万殊是也即一理之所散者也
以其可见故谓之下惟下故易由合上下言皆心之德
卷四十二 第 38a 页 WYG0457-0727a.png
故曰道亦器器亦道是故生知者气质清粹天性湛然
默识此道谓之上智中人以上气质美者于性明可以
语上以上使之即知之中人以下气质次者于性蔽不
可以语上以下使之即由之以上下言知者道由者器
以道亦器器亦道言则知者固道由者亦道如由之中
有学有困而学则蔽彻明开几骎语上是即下学而上
达者惟终身由不学故不知民斯下之下之将所由者
尽悖而去焉民斯愚之故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至下
卷四十二 第 38b 页 WYG0457-0727b.png
愚而其初命于天者则在所谓不以圣丰不以愚啬故
曰性相近习相远斯为孔门立教之法周衰世教微儒
行壤迨汉武表章六经儒行以显唐宋间尝有嗣兴顾
崇信不纯权术虚无杂用而虚无特著凡事佛老者为
虚无事孔子者为儒若鼎立者然未始混淆强同亦首
孔子次佛老未始凌驾独宗师孔子者自称吾儒宗佛
老者自称吾玄吾释未始援假遮饰为名斯皆昭然易
见者数十年来忽有为心学者于佛氏尝即心而见其
卷四十二 第 39a 页 WYG0457-0727c.png
血气凝定虚灵生慧洞彻无际者名之曰善知识自称
上乘遂据之为孔门所语上而篾视下学之教为外求
又得孟子良知两字偶同遂立为语柄以论学终日言
之不外乎人各有知知本自良数言又以心即理而不
交于事物专在于腔子之内一敛耳目聚精神于此即
谓之致一涉于理交于事物谓属于见闻而非本来之
良即谓之不知致知者今以佛氏之说混淆强同又凌
驾独高援假遮饰以为名其实非孔门所谓知非孔门
卷四十二 第 39b 页 WYG0457-0727d.png
所谓知则自谓有知而实不可语知也乃其立教亦欲
人自谓有知不必穷经读书问学假闻见以遮迷其良
则是举世皆上达而无下学民皆可使知而无复有使
由者是为阳宗孔子实与之悖而阴用佛老袭以权术
实与之一矣且孔门未尝以知为道以知为道惟佛氏
观孔子曰知之曰知道知德知止知天孟子曰知爱知
敬凡言知即指心凡言道言德言止言天言爱敬即指
理是故知者知此道道即理孟子曰觉后儒曰悟亦觉
卷四十二 第 40a 页 WYG0457-0728a.png
悟此道析言之知即大学之谓致知觉悟者豁然贯通
即大学之谓物格合言之知觉悟乃明此道而相因之
名其实一也故曰孔门未尝以知为道乃佛氏即心而
见其血气凝定虚灵生慧洞彻无际者析言之虚灵之
谓知生慧之谓觉洞彻无际之谓悟合言之知觉悟者
乃敛耳目聚精神间所见腔子内一段莹然光景之名
其实亦一也观其以是即理而不交于事物故曰以知
为道惟佛氏孟子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窃亦曰
卷四十二 第 40b 页 WYG0457-0728b.png
今之学者未尝知道以其外之况孟子言良者自然之
谓以其不待思虑而自然知爱敬仁义之道也佛氏言
善者神通自在不可思议无上至妙之谓也今不以良
为自然而以为神通又独挈良知遗良能则外行夫知
既与孔孟言良者异又外行则行亦异知行并异是别
为一端则又不肯以别为一端自居而曰知行合一凡
物惟二乃合今以本一者而曰合是欲一之而反二之
也又讳言佛尝辟乎佛辟之惟以其外人伦不耕食自
卷四十二 第 41a 页 WYG0457-0728c.png
私自利为言此在释氏诚为外迹与其在人伦者小异
而其所论道者大同今独据其大同而独辟其小异安
可因其小而信其大哉即佛者闻之亦惟以其呵祖骂
佛故智反不之校耳顾此犹前时为然今则不惟不讳
不辟且直以佛氏之说为孔子之说又以佛在孔子之
上倡言自恣弃行不顾其人在孔门必挥而斥之乃其
传闻者不察其真遂以为真圣学说者列而进之与先
儒并令天下后世谓当世理学其人若此深可惧也(孔/子)
卷四十二 第 41b 页 WYG0457-0728d.png
(像/碑) 心性者佛老皆言之先生首以思孟宋儒周程张
邵所阐明详发之其大旨以虚灵知觉之谓心者主于
形而囿于形我所有也天命之性者太极一本万物一
原敬轩薛子谓天下公共之理汪子谓天也理也天下
之公共者是也气质之性者二气五行刚柔万殊汪子
谓牿于形体乃有我之私者是也性具于心心生乎形
形之谓气质而亦谓之性者谓其有则俱有非二言之
惟变化其有我之私至公而无我天性复初气质不累
卷四十二 第 42a 页 WYG0457-0729a.png
乃性曰天性而不复以气质并言也此谓之儒宗佛自
达摩单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即禅宗似儒非儒故
阐之曰佛家从头都不识则不识性所从出之天即谓
之命曰只认知觉便做性则不识心所具之理即谓之
性佛氏以心无理又无蔽不得不以理为障障一去而
方寸中空空荡荡若无星之秤无界之尺事至不能揆
不得不以事为障以理为障故不言穷理以事为障故
不言敬事而惟此虚灵知觉在腔子内者炯然洒然无
卷四十二 第 42b 页 WYG0457-0729b.png
念无著其工夫则止观空悟为一一悟便是即为了当
自此随意见所起不分真妄皆本来面目执为把柄直
坚而往操纵作用无不自由上天下地惟我独贵矣先
生以孔门下学而上达为教人成法而曰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者申之曰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
知本立而知益明知进而本益固自此辨明教立学者
所得明也近岁有尝读其书既因养生契禅恍见此心
知觉之妙遂自称悟揭之为良曰道在此不在行六经
卷四十二 第 43a 页 WYG0457-0729c.png
不在载籍妙道自已而发先圣先儒弗及传注皆差因
取精一博约一贯忠恕格致克复中和尽心知性知天
诸训一认为已所有欲以易天下见其惟传注是从不
诋之则已说不伸乃诋所阐教法为末务主敬为缀格
物穷理为支离为义外为俗学鄙传注为训诂章句非
读书为远人为道于是并经书原文各据胸臆立解不
宗本旨其渐不至于背经弃传绝篾圣言不止薛子曰
程朱大有功于万世又曰后人于朱子之书不能遍观
卷四十二 第 43b 页 WYG0457-0729d.png
尽识或辄逞已见妄有疵议或𠞰拾成说寓以新名衒
新奇而掠著述之功多见其不知量也(朱晦/翁碑) 来教以
天命之性为虚灵不昧譬则日月之贞明气质因依假
借迷复不常譬则浮云之聚散云聚而日月昏云散而
日月炳于日月贞明之体未始有所损益者窃以天气
地质具而后生人固圣愚贤不肖所同禀特其中有清
浊淳漓之异耳所贵学者澄浊求清去漓还淳乃所谓
变化之功尔孟子形色天性惟圣人践形厥旨深矣苟
卷四十二 第 44a 页 WYG0457-0730a.png
以气质为浮云则是谓其祗有浊漓而不谓其有清淳
则生知安行之圣学知利行之贤其有外于天地气
质而生而人性上有二物矣抑别有一种气质而非吾
之所谓气质者又不然是天命自天命气质自气质而
道之形上形下截然可分为二至于指天命之性为性
灵不昧此近世诸儒同以为然似同于佛氏昭昭灵灵
见上乘之说与圣门所指性与天道中庸以来性命皆
殊涂异能非愚生所知(与吕/巾石) 今学者只以讲便为学
卷四十二 第 44b 页 WYG0457-0730b.png
以学便为道以道便为心故曰心学今言格物者以心
即知以知即物一敛视却听便为心正心正便为知致
知致便为物格物格便为道为学其词儱侗不分空寂
难辨遂使圣门曰心曰道曰学曰正心致知格物捏为
一团其流之弊令人空寂枯槁祗成一个顽然之物谨
睹来谕谓纯会斯道者心以心体道斯善学矣又谓知
非空知必有一事事即是物知中有物物见于知虽有
知物二字之名实为一齐俱到之妙可谓辨析至精(与/舒)
卷四十二 第 45a 页 WYG0457-0730c.png
(继/峰)
 文定王顺渠先生道
王道字纯甫号顺渠山东之武城人正德辛未进士选庶
吉士山东盗起欲奉祖母避地江南疏改应天教授召为
吏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大学士方献夫荐其学行淳
正可任宫僚擢春坊左谕德引疾辞归嘉靖十二年起南
京祭酒明年回籍二十五年起南太常寺卿寻升南户部
右侍郎改礼部掌国子监事又改吏部而卒赠礼部尚书
卷四十二 第 45b 页 WYG0457-0730d.png
谥文定先生所论理气心性无不谛当又论人物之别皆
不锢于先儒之成说其识见之高明可知但以孟子执情
为性不足以服诸子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即
性也舍情何从见性情与性不可离犹理气之合一也情
者一气之流行也流行而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善无
残忍刻薄之夹带是性也故易曰利贞者性情也先生言
情之善原从性之善而来但情之善可迁而性之善不可
迁不知情之迁迁于外物耳当其无物之时而发之何
卷四十二 第 46a 页 WYG0457-0731a.png
尝不仍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乎其不迁也明矣
今必欲于四端之前求其不可知不容说者以为性无
乃复锢于成说乎先生初学于阳明阳明以心学语之
故先生从事心体远有端绪其后因众说之淆乱遂疑
而不信所疑者大端有二谓致知之说局于方寸学问
思辨之功一切弃却夫阳明之所以致知者由学问思
辨以致之其万死一生皆学问思辨也先生既知心体
之大而以事心者为局心其亦自相矛盾乎谓良知是
卷四十二 第 46b 页 WYG0457-0731b.png
情之动于本然之体已落第二义夫阳明之所谓良知
不曰未发之中乎以念头起处辨其善恶者此在门弟
子之失而以加之阳明不受也先生又从学甘泉其学
亦非师门之旨今姑附于甘泉之下
顺渠先生文录或问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理气之别
何居曰奚别之有哉盈天地间本一气而已矣方其混
沦而未判也名之曰太极迨夫酝酿既久升降始分动
而发用者谓之阳静而收敛者谓之阴流行往来而不
卷四十二 第 47a 页 WYG0457-0731c.png
已即谓之道因道之脉胳分明而不紊也则谓之理数
者名虽不同本一气而已矣(天道/说) 理气不杂不离之
说非欤曰非也黑白相入曰杂彼已相判曰离二也气
之脉胳分明而不紊者曰理其为物不二也杂与离不
可得而言矣(同/上) 人物之生孰形之曰气为之形孰性
之曰气为之性曰气为之性也理何居耶曰理即气也
而以为有二乎哉天地之气一阴一阳而已阴阳之形
而上者谓之道而人物受之以正其性阴阳之形而下
卷四十二 第 47b 页 WYG0457-0731d.png
者谓之器而人物分之以范其形道不离于器而性即
具于形本一气而已矣岂外此更有所谓理而与气为
偶者耶然则人物之别何如曰阴阳也者运而造化者
也运则不齐不齐则通塞偏正生焉通而正者造人塞
而偏者造物人性皆善而有知愚贤不肖之不同何也
曰天地之气絪缊停滀流行推荡大而一世之否泰小
而一岁之灾祥上而日月之薄蚀下而山川之崩竭皆
生于运之不齐也况人于天地间以有涯之形囿有涯
卷四十二 第 48a 页 WYG0457-0732a.png
之气而其资生资始之时或适感天地偏阴偏阳与夫
阴阳之乖戾者则其既生之后通者有时而或塞正者
有时而或偏偏有轻重塞有厚薄而知愚贤不肖之等
分矣(性/说) 自南宋崇尚道学之后其学未尝不行于上
也而卒不能收善治之效未尝不传于下也而卒不见
成命世之才由今观之想望庆历嘉祐之盛韩范富欧
之风邈乎不可睹矣况等而上之乎(道/学) 性善之善不
与恶对与恶对者情之善也孟子执情以为性故虽竭
卷四十二 第 48b 页 WYG0457-0732b.png
力道性善终不足以服诸子之口子由辟之是矣但欠
源头一句分明耳盖情之善原从性之善而来但情之
善可迁而性之善不可迁情之善有对而性之善无对
今概以为无是无非是以恶为亦出于性矣殊欠分晓
(性善/之说) 为仁之本是仁之本也孟子以事亲从兄为仁
义之实意正如此本者根也实亦根也(孝弟为/仁之本) 朱子
论性千言万语只是一意大抵谓人与物所禀之理一
般但人之气清能推而物之气浊不能推耳敢以一言
卷四十二 第 49a 页 WYG0457-0732c.png
难之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气之清明视世之常人何
如然常人于四端五典虽不能全而亦不至尽废四物
虽灵曷尝见有彷佛于人者哉就此处观之可见人与
物之情合下不同矣故孟子辟告子以牛犬之性与人
不同正与此处看得明白耳(性/学) 圣人所示学问思辨
之功皆从发明此心以恢复其广大高明之本体所谓
如切如磋也而世儒乃欲以此穷尽天下之理不知理
者吾心之准则孟子所谓权度心为甚者此也心体苟
卷四十二 第 49b 页 WYG0457-0732d.png
明则权度精切而天下之长短轻重应之而有馀矣岂
待求之于外哉(为/学) 所谓物者指外物而言即乐记感
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所谓格者以捍禦为义主温公之
(格/物) 孟子后千载无真儒宋儒有是言余每读之戚
然姑就汉一代言之董贾兼文学政事之科萧曹丙魏
皆有政事之才远在季路冉有之上而丙又入德行而
不优至于孔明则兼四科而有之矣黄叔度不言而化
如愚之流辈也管幼安龙德而隐居于辽东一年成邑
卷四十二 第 50a 页 WYG0457-0733a.png
陈太丘荀令君郭有道徐孺子皆德行科人冉闵之次
也其诸表表难以悉数三国人才尤盛至晋及唐代不
乏人今一举而空之曰无真儒呜呼悠悠千载向谁晤
(批林国辅/讲馀答问) 宋自庆历以前英贤汇出当时治体风
俗人才皆淳庞浑厚于时程朱未生也亦曷尝如长夜
直待程朱出而后明哉 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同
然者谓理也义也是义理皆在于心矣皆在于心而有
二名体用之谓也今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则是用由
卷四十二 第 50b 页 WYG0457-0733b.png
内出而体全在外具矣不知体既在外用何自出哉谓
之义外之见也亦宜(二条/同上) 天理平铺于人情物理之
间舜之所以为圣不过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而已所贵
乎学问之功正要在日用应酬人物处观其会通动中
肯綮如庖丁解牛洞无凝滞然后为德少有捍格龃龉
即是学力未至便当反已研求务要推勘到底使在我
者无毫发之不尽而后委外之通塞于所遇焉(答魏/庄渠)
阳明先生致知之说大略与孟子察识扩充四端之意
卷四十二 第 51a 页 WYG0457-0733c.png
相似而实不同孟子见得道理平实广大如论爱牛便
到制民常产论好色好勇好货便到古公公刘文武之
事句句都是事实所以其气象宽裕意味深长阳明先
生所见固存省之一法然便欲执此以尽盖为学工夫
大易所谓学问辨中庸所谓学问思辨论语所谓博文
约礼好古敏求学诗学礼一切弃却而曰为学之道耑
求之心而已是几于执一而废百矣(答朱/守中) 若论道之
本体天大无外心大亦无外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浑然
卷四十二 第 51b 页 WYG0457-0733d.png
一理何所分别吾心体会尽天下之理亦只是全复吾
心之所固有而已故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知性知天却只在尽心焉得之则心体之大可
想而知矣今乃欲以方寸之微念虑之动局而言之不
几于不知心乎不知心而能尽心不尽心而能知性知
天而曰圣人之学吾未之信也(同/上)
和阳明咏良知若把良知当仲尼太清却被片云迷良
知止是情之动未动前头尚属疑 独知还是有知时
卷四十二 第 52a 页 WYG0457-0734a.png
莫认独知即正知寻到无知无物处本来面目却为谁
 本来面目却为谁绝四宣尼定自知学子欲寻绝四
处不先格物更何为 孟子良知即四端乃情之发动
处其以孩提言正赤子之心而程子以为已发而未远
于中者也阳明指此以为圣人之本体落第二义矣
格捍格之义禦之于外也物物交物之物凡外物皆是
也格物即孔子所谓克已孟子所谓寡欲周子所谓无
欲也格物以致知犹刮垢以磨光也物格知至则垢尽
卷四十二 第 52b 页 WYG0457-0734b.png
而明见矣
 
 
 
 
 
 
 明儒学案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