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457-02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十八
            馀姚 黄宗羲 撰
江右相传学案三
 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父循山东按察副使先
生自幼端重年五岁梦通衢市人扰扰大呼曰汝往来者
皆在吾梦中耳觉以告母李宜人识者知非埃壒人也十
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457-0261b.png
一岁读古文慨然慕罗一峰之为人即有志于圣学嘉靖
八年举进士第一外舅太仆曾直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
先生曰丈夫事业更有许大在此等三年递一人奚足为
大事也授翰林修撰明年告归丁父艰苫块蔬食不入室
者三年继丁内艰居丧如前十八年召拜左春坊赞善踰
年至京上常不御朝十二月先生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
时春请以来岁元日皇太子御文华殿受百官贺上曰朕
方疾遂欲储贰临朝是必君父不能起也皆黜为民三十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457-0262a.png
七年严相嵩起唐顺之为兵部主事次及先生先生以
毕志林壑报之顺之强之同出先生曰天下事为之非
甲则乙某所欲为而未能者有公为之何必自我四十
二年卒年六十一隆庆改元赠光禄少卿谥文恭先生
之学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幼
闻阳明讲学虔台心即向慕比传习录出读之至忘寝
食同里谷平李中传玉斋杨珠之学先生师之得其根
柢而聂双江以归寂之说号于同志唯先生独心契之
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457-0262b.png
是时阳明门下之谈学者皆曰知善知恶即是良知依
此行之即是致知先生谓良知者至善之谓也吾心之
善吾知之吾心之恶吾知之不可谓非知也善恶交杂
岂有为主于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不可也
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于既发之后能顺应
于事物之来不可也故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
天理炯然未易及此双江所言真是霹雳手段许多英
雄瞒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庄大道更无可疑辟石莲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457-0262c.png
洞居之默坐半榻间不出户者三年事能前知人或讶
之答曰是偶然不足道王龙溪恐其专守枯静不达当
机顺应之妙访之于松原问曰近日行持比前何似先
生曰往年尚多断续近来无有杂念杂念渐少即感应
处便自顺适即如均赋一事从六年至今半年终日纷
纷未尝敢厌倦未尝敢执著未尝敢放纵未尝敢张皇
惟恐一人不得其所一切杂念不入亦不见动静二境
自谓此即是静定工夫非纽定默坐时是静到动应时
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457-0262d.png
便无著静处也龙溪嗟叹而退先生于阳明之学始而
慕之已见其门下承领本体太易亦遂疑之及至工夫
纯熟而阳明进学次第洞然无间天下学者亦遂因先
生之言而后得阳明之真其哓哓以师说鼓动天下者
反不与焉先生既定阳明年谱钱绪山曰子于师门不
称门生而称后学者以师存日未得及门委贽也子谓
古今门人之称其义止于及门委贽乎子年十四时欲
见师于赣父母不听则及门者其素志也今学其学者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457-0263a.png
三纪于兹矣非徒得其门所谓升堂入室者子且无歉
焉于门人乎何有谱中改称门人绪山龙溪證之也先
生以濂溪无欲故静之旨为圣学的传有言辞受取与
为小事者先生谓此言最害事请告归过仪真一病几
殆同年项瓯东念其贫困有富人坐死行贿万金待先
生一言先生辞之而去己念富人罪不当死嘱恤刑生
之不令其知也先世田宅尽推以与庶弟别架数楹仅
蔽风雨寻为水漂没假寓田家抚院马森以其故所郤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457-0263b.png
馈先后数千金复致之立室先生不受其门下搆正学
堂以居之将卒问疾者入室视如悬罄曰何至一贫如
此先生曰贫固自好故于龙溪诸子会讲近城市劳官
府则痛切相规谓借开来之说以责后车传食之报为
贿赂公行廉耻道丧者助之澜也先生静坐之外经年
出游求师问友不择方内方外一节之长必虚心咨请
如病者之待医士大夫体貌规格黜弃殆尽独往独来
累饥寒经跋涉重湖惊涛之险逆旅倅詈之加漠然无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457-0263c.png
所芥蒂或疑其不绝二氏先生尝阅楞严得返闻之旨
觉此身在太虚视听若寄世外见者惊其神采先生自
省曰误入禅定矣其功遂辍登衡岳绝顶遇僧楚石以
外丹授之先生曰吾无所事此也黄陂山人方与时自
负得息心诀谓学圣者亦须静中恍见端倪始得先生
与龙溪偕至黄陂习静龙溪先返先生独留夜坐工夫
愈密自谓已入湥山更深处家书休遣雁来过盖先生
无处非学地无人非学侣同床各梦岂二氏所能连染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457-0263d.png
哉耿天台谓先生为与时所欺愤悔疽发还家而夫人
又殂由是益恨与时今观其夜坐诸诗皆得之黄陂者
一时之所證入固非与时所可窥见又何至以妻子一
诀自动其心乎可谓不知先生者矣邓定宇曰阳明必
为圣学无疑然及门之士概多矛盾其私淑而有得者
莫如念庵此定论也
论学书心之本体至善也然无善之可执所谓善者自
明白自周遍是知是非知非如此而已不学而能不虑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457-0264a.png
而知顺之而已惟于此上倚著为之便是欲便非本体
明白亦昏周遍亦狭是非亦错此非有大相悬隔只落
安排与不安排耳孟子曰勿忘勿助助固欲速忘岂无
所用其心哉必有所牵矣故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欲也
有安排者亦欲也毕竟安排起于有已故欲只是一原
夫子所谓闲邪者其谓是乎 今之学者以本体未复
必须博学以充之然后无蔽似周备矣只恐捉摸想像
牵已而从之岂虚中安止之道岂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457-0264b.png
者乎譬之鉴然去尘则明自复未闻有定妍媸之形以
补照之不及者也故以是非之灵明为把柄而不以所
知之广狭为是非但求不失生意如草木之区别不必
于同或者以为得圣贤之正脉也(奉李/谷平) 古人所谓至
者非今之所谓不间断者也今之不间断者欲常记忆
此事常不遗忘而已若古人者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
四时错行如日月代明是以知识推测想像模仿为间
断盖与今所云者大有异矣 全无伎俩始见真才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457-0264c.png
所谓良知者至无而至有无容假借无事帮补无可等
待自足焉者也来书谓无感而常乐此是良知本体即
是戒惧即非放逸即非蔽塞不然便不应自知其乐若
此矣应而未尝动本体以其顺应也不得于心而有思
者亦本体也以其澄然运用而不容己者也从而憧憧
者非本体也以其动于外物者也终夜以思而未尝涉
于人为安排未尝杂以智识推测庸何伤乎但恐安排
推测之不免故须从事于学耳学也者学其出于良知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457-0264d.png
而无所动焉者也穷理者穷此者也自然条理故曰天
理即所谓良知也安排推测非天理矣(答罗/岳霁) 真信得
至善在我不假外求即时时刻刻物物种种见在不劳
一毫安排布置所谓无邪原是不相粘著不劳绝遣所
谓敬原自不二不杂斋庄中正既不费力支持即亦不
见有歇脚时矣何为不能时时习乎(答萧/仲敬) 千古圣贤
工夫无二端只病痛不起即是本心本心自完不劳照
管觅心失心求物理失物理守良知失良知知静非静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457-0265a.png
知动非动一切拚下直任本心则色色种种平铺见在
但不起即无病原无作又何辍乎故曰道不远人又曰
道心天道流行岂容人力撑持帮补有寻求便属知识
已非所谓帝则矣 离却意象即无内外忘内外本心
得矣(答陈/豹谷) 以为良知之外尚有所谓义理者在是犹
未免于帮补凑合之病其于自信不亦远乎见闻不与
独任真诚矢死以终更无外想自非豪杰其孰能任此
(与林/澉山) 良知有规矩而无样式有分晓而无意见有主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457-0265b.png
宰而无执著有变化而无迁就有浑厚而无鹘突见好
色自好闻恶臭自恶不思不勉发自中节天下达道不
外是矣(与夏/太守) 来谕辞受取与虽关行检看来亦小此
言最害事辞受取与元关心术本无大小以此当天来
事看即尧舜事业亦自浮云过目若率吾真心而行即
一介不取与亦是大道非小事业而大一介也此心无
物可尚故也(答戚/南元) 学须静中入手然亦未可偏向此
中躲闪过凡难处与不欲之念皆须察问从何来若此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457-0265c.png
间有承当不起便是畏火之金必是铜铅锡铁搀和不
可回互姑容任其暂时云尔也除此无下手诛责处平
日却只是陪奉一种清闲自在终非有根之树冒雪披
风干柯折矣(与王/有训) 大抵工夫未下手即不知自己何
病又事未对镜即病亦未甚害事稍涉人事乃知为病
又未知去病之方盖方任巳便欲回互有回互则病乃
是痛心处岂肯割去譬之浮躁起于快意有快意为之
根则浮躁之标末自现欲去标末当去其根其根为吾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457-0265d.png
之所回互安能克哉此其所以难也(答王/西石) 千古病痛
在入处防闲到既入后濯洗纵放终非根论周子无欲
程子定性皆率指此置身千仞则坎蛙穴螺争竞岂特
不足以当吾一视著脚泥淖得片瓦拳石皆性命视之
此根论大抵象也到此识见既别却犯手入场皆吾游
刃老叟与群儿调戏终不成忧其搅溷吾心但防闲入
处非有高睨宇宙狠断俗情未可容易承当也(答尹/洞山)
此中更不论如何只血气肯由心志稍定贴已是有头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457-0266a.png
绪不然是心逐气走非气从心定也(与王/有训) 欲之有无
独知之地随发随觉顾未有主静之功以察之耳诚察
之固有不待乎外者而凡考古證今亲师取友皆所以
为寡欲之事不然今之博文者有矣其不救于私妄之
恣肆者何欤故尝以为欲希圣必自无欲始求无欲必
自静始(答高/白坪) 某所尝著力者以无欲为主辨欲之有
无以当下此心微微觉处为主此觉处甚微非志切与
气定即不自见(答李/二守) 立行是孔门第一义今之言不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457-0266b.png
睹不闻者亦是欲立行至精密处非有二义也凡事状
之萌有作有止而吾心之知无断无续即事状而应之
不涉放肆可谓有依据矣安知不入安排理道与打点
世情弥逢人意乎即使无是数者事已作何归宿此不
谓虚过日月者哉又况处事原属此心心有时而不存
即事亦有时而不谨所谨者在人之可见闻耳因见闻
而后有著力此之谓为人非君子反求诸己之学也故
戒慎于不睹不闻者乃全吾忠实之本然而不睹不闻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457-0266c.png
即吾心之常知处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谓之不睹
自其常知不可以言显者谓之不闻固非窈冥之状也
吾心之知无时或息即所谓事状之萌应亦无时不有
若诸念皆泯炯然中存亦即吾之一事此处不令他意
搀和即是必有事焉又何茫荡之足虑哉(答刘/月川) 识仁
篇却在识得仁体上提得极重下云与物同体则是已
私分毫搀和不得已私不入方为识得仁体如此却只
是诚敬守之中庸者是此仁体现在平实不容加损非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457-0266d.png
调停其间而谓之中也急迫求之总成私意调停其间
亦难依据惟有己私不入始于天命之性方能觌体盖
不入己私处处皆属天然之则故也然此私意不入何
缘直与分解何缘不少干涉何缘断绝何缘泯忘既非
意气可能承当亦非言说便得通晓此是吾人生死路
头非别有巧法日渐月摩令彼消退可以几及也(答张/浮峰)
 欲根不断常在世情上立脚未是脱离得尽如此根
器纵十分敛实亦只是有此意思非归根也(与谢/子贞) 来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457-0267a.png
教云良知非知觉之谓然舍知觉无良知良知即是主
宰而主宰渊寂原无一物兄之精义尽在于此夫谓知
觉即主宰主宰即又渊寂则是能渊寂亦即能主宰能
主宰亦即自能知觉矣又何患于内外之二哉今之不
能主宰者果知觉纷扰故耶亦执著渊寂耶其不渊寂
者非以知觉纷扰故耶其果识渊寂者可复容执著耶
自弟受病言之全在知觉则所以救其病者舍渊寂无
消除法矣夫本体与工夫固当合一原头与见在终难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457-0267b.png
尽同弟平日持原头本体之见解遂一任知觉之流行
而于见在工夫之持行不识渊寂之归宿是以终身转
换卒无所成兄谓弟落在著到管带弟实有之在弟之
意以为但恐未识渊寂耳若真识得愈加著到愈无执
著愈加照管愈无挂带既曰原无一物矣又何患执著
之有无可忘而忘不待存而存此是入悟语然识得此
处即属平常不识得此处即是弄玩精魄夫无可忘而
忘以其未尝有存也不待存而存以其未尝有忘也无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457-0267c.png
存无忘此乃渊寂之极正庄子横心所念无非利害之
境然彼则自不念利害始自有次第矣夫工夫与至极
处未可并论何也操存舍亡夫子固已言之非吾辈可
以顷刻尝试遂自谓已得也今之解良知者曰知无不
良者也欲致良知即不可少有加于良知之外此其为
说亦何尝不为精义但不知几微倏忽之际便落见解
知果无不良矣有不良者果孰为之人品不齐工力不
等未可尽以解縳语增他人之纵肆也乃知致良知之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457-0267d.png
致字是先圣吃𦂳为人语致上见得分明即格物之义
自具固不必纷纭于章句字面之吻合对證传授言说
之祖述发挥而动多口也来教云良知之体本虚而万
物皆备物是良知凝聚融结出来的可谓真实的当矣
如此则良知愈致其凝聚融结愈备良知愈虚知觉愈
精此非合内外乎既合内外则凡能致虚者其必能格
物而自不落内外见解兄之勤恳谆复者自可以相忘
于无言矣(答王/龙溪) 静中易收摄动处便不然此已是离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457-0268a.png
本著境更无别故只是未有专心一意耳(与王/以珍) 白沙
致虚之说乃千古独见致知续启体用不遗今或有误
认猖狂以为广大又喜动作名为心体情欲纵恣意见
横行后生小子敢为高论蔑视宋儒妄自居拟窃虑贻
祸斯世不小也(与吴/疏山) 来教云学问大要在自识本心
庶工夫有下落此言诚是也虽然本心果易识哉来教
云心无定体感无停机凡可以致思著力者感也而所
以出思发知者不可得而指也谓心有感而无寂是执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457-0268b.png
事之识本心也不肖验之于心则谓心有定体寂然不
动是也感无定机时动时静是也心体惟其寂也故虽
出思发知不可以见闻指然其凝聚纯一渊然精湥者
亦唯于著已近里者能默识之亦不容以言指也是谓
天下之至诚动应惟其有时也故虽出思发知莫不为
感然其或作或息或行或止或语或默或视或暝万有
不齐而机难豫定固未始有常也是谓天下之至神惟
至诚者乃可以语至神此中庸通篇意也来教云欲于
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457-0268c.png
感前求寂是谓画蛇添足欲于感中求寂是谓骑驴觅
驴不肖验之于心又皆有可言者自其后念之未生而
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谓之感前有寂可也自其今念之
已行而吾寂然者未始不存谓之感中有寂可也感有
时而变易而寂然者未始变易感有万殊而寂然者惟
一此中与和情与性所由以名也来教云学至于研几
神矣易曰几者动之微周子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曰
几夫既曰动则不可以言静圣人知几故动无不善也
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457-0268d.png
不肖验之于心又有大不然者当吾心之动机在倏忽
有与无俱未形也斯时也若何致力以为善恶之辨乎
且来教云感无停机是又以心为动体不见所谓静矣
夫感无停机机无停运顷刻之间前机方微后机将著
牵连不断微著相寻不为乍起乍灭矣乎是正所谓相
左者也窃详周易与周子之旨亦与来教稍异易赞知
几为神而以介石先之朱子曰介如石理素定也是素
定者非所谓寂然者乎又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457-0269a.png
而以惟深先之朱子曰极湥者至精也研几者至变也
是精深者非寂然者乎周子言几必先以诚故其言曰
诚无为几善恶又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
也而后继之以几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谓之神故
曰应而妙不落有无者谓之机故曰微而幽夫妙与幽
不可为也惟诚则精而明矣盖言吾心之感似涉于有
矣然虽显而实微虽见而实隐又近于无以其有无不
形故谓之几几善恶者言惟几故能辨善恶犹云非几
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457-0269b.png
即恶焉耳必常戒惧常能寂然而后不逐于动是乃所
谓研几也今之议者咸曰寂然矣无为矣又何戒惧之
有将以工夫皆属于动无所谓静者不知无欲故静周
子立极之功也诚则无事果确无难周子思诚之功也
背非见止非为为不止者周子立静之功也假使知几
之说如来教所云是乃圣门第一关头何止略示其意
于易之文而周子亦不谆谆以告人耶子思之传中庸
使其工夫如来教所云则必曰戒慎乎其初可睹恐惧
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457-0269c.png
乎其初可闻何乃以不睹不闻为言如今之谜语乎惟
其于不睹不闻而戒惧焉则是所持者至微至隐故凡
念之动皆能入微而不至于有形凡思之用皆可通微
而不至于憧憧如此乃谓之知几如此乃可以语神亦
谓之先几之学此其把柄断可识矣今以戒惧疑于属
动既失子思之本旨又因戒惧而疑吾心无寂则并大
易周子之旨而灭之推原其故大抵误认良知为祟耳
今为良知之说者曰知是知非不可欺瞒者良知也常
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457-0269d.png
令此知炯炯不昧便是致吾心之良知虽然此言似矣
而实有辨也夫孟子所言良知指不学不虑当之是知
乃所以良也知者感也而所以为良者非感也传习录
有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
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夫至善者非良乎此阳明之
本旨也而今之言良知者一切以知觉簸弄终日精神
随知流转无复有凝聚纯一之时此岂所谓不失赤子
之心者乎恐阳明公复出不能不矫前言而易之以他
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457-0270a.png
辞也洛村尝问独知时有念否公答以戒惧亦是念戒
惧之念无时可息自朝至暮自少至老更无无念之时
盖指用工而言亦即所谓不失赤子之心非浮漫流转
之谓也今之学者误相援引便指一切凡心俱谓是念
实以遂其放纵恣肆之习执事所见虽高然大要心属
感似与此辈微觉相𩔖自未闻良知之说以前诸公之
学颇多得力自良知之说盛行今二十馀年矣后之得
力较先进似或不勇此岂无故耶(答陈/明水) 果能收敛翕
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457-0270b.png
聚惟婴儿依护自能孩笑自能饮食自能行走岂容一
毫人力安排试于临民时验之稍停详妥贴言动喜怒
自是不差稍周章忽略便有可悔从前为良知时时见
在一句误却欠却培养一段工夫培养原属收敛翕聚
甲辰夏因静坐十日恍恍见得又被龙溪诸君一句转
了总为自家用功不深内虚易摇也孟子言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由于乍见言平旦好恶与人相近由于夜气
所息未尝言时时有是心也末后四端须扩而充之自
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457-0270c.png
然火然泉达可以保四海夜气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所
以须养者缘此心至易动故也未尝言时时便可致用
皆可保四海也扩充不在四端后却在常无内交要誉
恶声之心所谓以直养也养是常息此心常如夜之所
息如是则时时可似乍见与平旦时此圣贤苦心语也
阳明拈出良知上面添一致字便是扩养之意良知二
字乃是发而中节之和其所以良者要非思为可及所
谓不虑而知正提出本来头面也今却尽以知觉发用
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457-0270d.png
处为良知至又易致字为依字则是只有发用无生聚
矣木常发荣必速槁人常动用必速死天地犹有闭藏
况于人乎是故必有未发之中方有发而中节之和必
有扩然大公方有物来顺应之感平日作文字只谩说
过去更不知未发与扩然处何在如何用功诚鹘突半
生也真扩养得便是集义自浩然不夺于外此非一朝
一夕可得然一朝一夕亦便小小有验但不是放乎四
海譬之操舟舵不应手不免横撑直驾终是费力时时
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457-0271a.png
培此却是最密地也(与尹/道舆) 朱子以不睹不闻属静为
未动念时以独属动为初动念时故动静交修兄以不
睹不闻之时专属念头方动又比朱子失却一边不知
所谓达之面目发于政事犹为不睹不闻时耶否耶岂
无念时遂无所谓戒慎恐惧耶岂圣贤皆时时动念耶
(答项/瓯东) 寂然者一矣无先后中外矣然对感而言寂其
先也以发而言寂在中也 思固圣功之本而周子以
无思为言是所以为思诚也思而无思是谓研几 常
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457-0271b.png
令此心寂然无为便是戒惧其所不睹不闻言戒惧在
本体上便觉隔越 中庸以慎独为要诚也神也几也
独也一也慎独皆举之矣然须体周子分言之意 常
知几即是致知即是存义到成熟处便是知止得所止
则知至矣 感无常寂有常寂其主也周之静程之定
皆是物也其曰静虚动直曰静定动定以时言也时有
动静寂无分于动静境有内外寂无分于内外然世之
言无内外无动静者多逐外而遗内喜动而厌静矣是
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457-0271c.png
以析言之 夫体能发用用不离体所谓体用一源也
今夫舟车譬则体也往来于水陆则其用也欲泥一源
之语而恶学者之主寂是犹舍车舟而适江湖与康庄
也乌乎可 阳明先生良知之教本之孟子乍见入井
孩提爱敬平旦好恶三者以其皆有未发者存故谓之
良朱子以为良者自然之谓是也然以其一端之发见
而未能即复其本体故言怵惕矣必以扩充继之言好
恶矣必以长养继之言爱敬矣必以达之天下继之孟
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457-0271d.png
子之意可见矣先生得其意者也故亦不以良知为足
而以致知为工试以三言思之其言充也将即怵惕之
已发者充之乎将求之乍见之真乎无亦不动于纳交
要誉恶声之私己乎其言养也将即好恶之已发者养
之乎将求之平旦之气乎无亦不梏于旦昼所为矣乎
其言达也将即爱敬之已发者达之乎将不失孩提之
心乎无亦不涉于思虑矫强矣乎终日之间不动于私
不梏于为不涉于思虑矫强以是为致知之功则其意
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457-0272a.png
乌有不诚而亦乌用以立诚二字附益之也今也不然
但取足于知而不原其所以良故失养其端而惟任其
所以发遂以见存之知为事物之则而不察理欲之混
淆以外交之物为知觉之体而不知物我之倒置岂先
生之本旨也 未感之前寂未尝增非因无念无知而
后有寂也既感之后寂未尝减非因有念有知而遂无
寂也此虚灵不昩之体所谓至善善恶对待者不足以
名之知者触于感者也念者妙于应者也知与念有断
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457-0272b.png
续而此寂无断续所谓感有万殊而寂者惟一是也(答/郭)
(平/川) 今之言良知者恶闻静之一言以为良知该动静
合内外主于静焉偏矣此恐执言而未尽其意也夫良
知该动静合内外其体统也吾之主静所以致之盖言
学也学必有所由而入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苟入矣
虽谓良知本静亦可也虽谓致知为慎动亦可也吾不
能复无极之真者孰为之乎盖动而后有不善有欲而
后有动动于欲而后有学学者学其未动焉者也学其
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457-0272c.png
未动而动斯善矣动无动矣(答董/蓉山) 周子所谓主静者
乃无极以来真脉络其自注云无欲故静是一切染不
得一切动不得庄生所言浑沌者近之故能为立极种
子非就识情中认得个幽间暇逸者便可替代为此物
也指其立极处与天地合德则发育不穷与日月合明
则照应不遗与四时合序则错行不忒与鬼神合吉凶
则感应不爽修此而忘安排故谓之吉悖此而费劳攘
故谓之凶若识认幽閒暇逸以为主静便与野狐禅相
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457-0272d.png
似便是有欲一切享用玩弄安顿便宜厌忽纵弛隐忍
狼狈之弊纷然潜入而不自觉即使孤介清洁自守一
隅亦不免于偏听独任不足以倡率防检以济天下之
务其与未知学者何异也(答门/人) 靠丝毫不得才靠一
言一念却是规矩外惟有识得规矩时时游息其中所
谓终日对越在天也识规矩不定便有帮凑便易和换
(与王/有训) 二氏亦以静入至所语静却是迥异(答李/石麓) 当
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
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457-0273a.png
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
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
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
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
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
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否则闻其
行事而能憬然愤然矣乎四海远矣其疾痛相关即吾
之疾痛未尝远也否则闻其患难而能恻然䀌然矣乎
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457-0273b.png
是故感于亲而为亲焉吾无分于亲也有分于吾与亲
斯不亲矣感于民而为仁焉吾无分于民也有分于吾
与民斯不仁矣感于物而为爱焉吾无分于物也有分
于吾与物斯不爱矣是乃得之于天者固然如是而后
可以配天也故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体也者谓在
我者亦即在物合吾与物而同为一体则前所谓虚寂
而能贯通浑上下四方往古来今内外动静而一之者
也若二氏者有见于已无见于物养一指而失其肩背
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457-0273c.png
比于自贼其身焉耳诸儒辟二氏矣猥琐于扫除防检
之勤而迷谬于体统该括之大安于近小而弗睹其全
矜其智能而不适于用譬之一家不知承藉祖父之遗
光复门祚而顾栖栖于一室身口是计其堂奥未窥积
聚未复终无逃于樊迟细民之讥则亦何以服二氏之
心哉(与蒋/道林) 此学日入密处纷纭轇轕中自得泰然不
烦照应不烦照应一语双老所极恶闻却是极用力全
体不相污染乃有此景如无为寇之念纵百念纵横断
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457-0273d.png
不须照应始无此念明道不须防检不待穷索未尝致
纤毫之力意正如此 以身在天地间负荷即一切俗
情自难染污(寄尹/道舆) 来书责弟不合良知外提出知止
二字而以为良知无内外无动静无先后一以贯之除
此更无事除此别无格物言语虽似条畅只不知缘何
便无分毫出入操则存舍则亡非即良知而何终日谈
本体不说工夫才拈工夫便指为外道恐阳明先生复
生亦当攒眉也(寄王/龙溪) 来书吾心全体大用发见流行
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457-0274a.png
虽昏壅之极而自有昭明不泯之端此即阳明先生所
谓良知今时学者指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处乃其相传
妙诀也曰忠如即以此为本来端倪乎是无容细微察
识矣若谓此中别有本来端倪须察识而后稍见则所
谓全体大用发见流行又何如哉且恻隐之端须是逢
赤子入井见之平旦之气须于好恶与人相近见之以
此推端倪似未有舍感物而言端倪者如静坐则清明
和适执事则精明安肃居家则和柔愉婉以此端倪而
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457-0274b.png
随处得之不知与来书所谓拿此一物看守在此不令
走作者又何以异察识既不可缓随处又当理会不知
所谓静息处玩其清明和适之体则日用自有依据孰
先孰后为一为二乎此处更无歇后语更无训释语始
是真能明诸心始是不落虚见(答万/日忠) 静中隐然有物
此即是心体不昩处此处常作主宰是一生不了杂念
一切放下是干休干处得感动时变换是把捉太𦂳故
有厌动之病一属操持即入把捉此处正好调停求其
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457-0274c.png
至当未可畏其难操持并动静皆作疑也合并不来只
是未久如服药人药力未至不须疑病浅深 发与未
发传习录云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
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
发者存此两句精细可破纷纭之论知寒觉煖圣人与
人一也而知觉处有千头万绪不同未发所由辨也故
阳明先生曰当知未发之中常人亦未能皆有盖中庸
未发在慎独后言知学而后有未发之中谓其能知未
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457-0274d.png
发之体而存之也言先后固不得言是一是二亦不得
 目之明为体视为用视处别有明在否明与视何所
断际若逐外为用亦体非其体矣 心神物也动物也
摄之固难凝之尤难象山立大之论于凝聚处煞有地
(以上俱答/万日忠) 内外两忘乃千古入圣秘密语凡照应
扫除皆属内境安排酬应皆属外境二境了不相干此
心浑然中存非所谓止其所乎此非静极何以入悟(答/李)
(石/麓) 默默自修真见时刻有不彀手处时刻有不如人
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457-0275a.png
处时刻只在自心内寻究虚静根柢安顿不至出入即
有好商量矣(答王/著久) 不肖三四年间曾以主静一言为
谈良知者告以为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尝泯
灭然欲得流行发见常如孩提之时必有致之之功非
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而天理炯然未易及此阳
明之龙场是也学者舍龙场之惩创而第谈晚年之熟
化譬之趋万里者不能蹈险出幽而欲从容于九达之
逵岂止躐等而已哉然闻之者惟恐失其师传之语而
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457-0275b.png
不究竟其师之入手何在往往辨诘易生徒增慨惜(寄/谢)
(高/泉) 良知二字乃阳明先生一生经验而后得之使发
于心者一与所知不应即非其本旨矣当时迁就初学
令易入不免指见在发用以为左劵至于自得固未可
以草草谬承而因仍其说者𩔖借口实使人猖狂自恣
则失之又远(寄张/须野) 至宝不宜轻弄此丹家语也然于
此件颇相𩔖千古圣贤只有收摄保聚法不肯轻弄以
至于死故曰兢兢业业过了一生(寄王/龙溪) 执事只欲主
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457-0275c.png
张良知常发便于圣贤几多凝聚处尽与扫除解脱夫
心固常发亦常不发二者可倒一边立说否至谓未发
之中竟从何处觅则立言亦太易矣(与钱/绪山) 旁午之中
吾御之者轇轕纷纭而为事物所胜此即憧憧之思也
从容閒雅而在事物之上此即寂然之渐也由憧憧而
应之必或至于错谬由寂然而应之必自尽其条理此
即能寂与不能之验由一日而百年可知也一日之间
无动无静皆由从容闲雅进而至于澄然无事未尝有
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457-0275d.png
厌事之念即此乃身心安著处安著于此不患明之不
足于照矣渐入细微久而成熟即为自得明道不言乎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谓未尝致纤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夫必有事者言乎心之常止于是勿忘
助者言其常止之无所增损未尝致纤毫之力者言乎
从容閒雅又若未尝有所事事如此而后可以积久成
熟而入细微盖为学之彀率也(与徐/大巡) 心感事而为物
感之之中须委曲尽道乃是格物理固在心亦即在事
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457-0276a.png
事不外心理不外事无二致也近时执心即理一句学
者多至率意任情而于仔细曲尽处略不照管既非所
以致知却与在格物一句正相反但后儒认理为格式
见套以至支离若知事无内外心无内外理无内外即
格式见套又皆在乎中非全格去旧物乃为精微也(答/刘)
(汝/周) 学有可以一言尽者有不可以一言尽者如收敛
精神并归一处常令凝聚能为万物万事主宰此可一
言而尽亦可以一息测识而悟惟夫出入于酬应牵引
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457-0276b.png
于情思转移于利害缠固于计算则微瞹万变孔窍百
出非坚心苦志持之岁月万死一生莫能几及也(与萧/云皋)
 刘狮泉素持元虚即今肯向里著已收拾性命正是
好消息(寄聂/双江) 易言洗心非为有染著易言藏密非为
有渗漏除却洗心藏密更无工夫十分发挥乃是十分
紧固方是尧舜兢业过一生处(答唐/一庵) 无所存而自不
忘一句说得太早此最是毒药诸君一向用此为妙剂
如何自求不得不见超身何也执之则生机拂一句甚
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457-0276c.png
是但容易为人开手且吃苦过甚无妨操则存舍则亡
孔子亦且云云操岂可已乎愈操愈熟断不成便放开
手千古未有开手圣人悬崖撒手庄子有此言吾儒方
妄以自解不知庄子所指何也今有人到悬崖上撒手
者乎何独在平时说撒手事惟有时时收敛务求不负
此良知庶几朴实头不落陷阱耳(与谢/维世) 来谕知至诚
正之外非别有格心意识之外非别有物天性之外非
别有知格致诚正是一时事所谓不落言诠故能出此
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457-0276d.png
言也(与友/人) 龙溪之学久知其详不俟今日然其谓工
夫又却是无工夫可用故谓之以良知致良知如道家
先天制后天之意其说实出阳明口授大抵本之佛氏
翻传灯诸书其旨洞然直是与吾儒兢兢业业必有事
一段绝不相蒙分明二人属两家风气(言阳明龙溪/各为一家)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持此应世安得不至荡肆乎(与/聂)
(双/江) 往年喜书象山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临汝母
贰尔心战战兢兢那有閒言时候一段龙溪在旁辄欲
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457-0277a.png
更书他语心颇疑之每观六经言学必先兢业戒惧乃
知必有事焉自是孔门家法(与谢/高泉) 来谕凡应酬未尽
是良知本然条理故于精神足时太涉周旋似有所加
到困惫后便生厌心似有所损此已说到良知本然条
理不可加不可损处但须于寻常言动处识得此条理
方时时有辨别又须于寻常中调习得熟方处处有工
夫岂特遇人有厌心为有加损即閒中快活处亦皆有
之故精神如常即应酬是格物精神当养即少事是格
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457-0277b.png
物此是一事不是两事(答曾/月塘) 宁息处非可以人力为
精明处亦不可以人力为不可以人力为而后工夫至
密而可久(与王/塘南) 谓良知与物无对故谓之独诚是也
独知之明良知固不泯矣卜度拟议果皆良知矣乎中
庸言独而注增独知二字言良知者因喜附之或非子
思意也来谕谓独指天命之性言得之矣知几其神几
者动之微也微者道心而谓有恶几可乎故曰动而未
形有无之间犹曰动而无动之云也而后人以念头初
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457-0277c.png
动当之远矣知此则几前为二氏几后为五伯而研几
者为动静不偏周子几善恶之言言惟几故别善恶能
知几非一念之善可能尽吉之先见盖至善也常以至
善为主是天命自主常能慎独常依中庸常服膺此一
善是谓先几如是而有失有过其复而改方不甚远若
使两物对待去彼就此岂所谓斋明岂所谓择善固执
者乎此宋儒传述失宗云然象山先立乎大固不若是
劳扰也(与詹/毅斋) 自私二字断得二氏尽绝圣贤之道当
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457-0277d.png
生而生当死而死致命遂志杀身成仁宁作此等见识
(与凌/羊山) 此学静中觉本体用事极难大约只于自心欺
瞒不得处当提醒作主久久精明便有别白处若只将
日用间应酬知解处便谓是心体此却作主不定有差
自救不来何也只寻得差不得处始有见耳(与周/学谕) 大
学絜矩原从知止说来却不是无所本能知止方定静
安然后善虑善虑便能絜矩故中无所倚自然与物同
体自是絜矩若只论絜矩不问此心若何即涉于陪奉
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457-0278a.png
媚世牵已从人矣(与刘/仁山) 儒释之辨只吾儒言中与仁
处便自不同尧舜之中孔门之仁言虽不同一则指无
所倚一则指浑然与物同体无二物也中无所倚释之
无住若近之至于兢业允执茫不相似浑然同物与其
觉海圆澄又大相远不探其端绪举言句之吻合以为
归失其宗矣中无所倚自然与物同体得此气象守而
弗失乃吾儒终日行持处延平于喜怒哀乐未发以前
观其气象盖使人反求者也良知二字一经指点便易
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457-0278b.png
摸索但不知与所谓无倚所谓同体处当下气象若何
故往往易至冒认非谓良知之外复有中与仁也 止
处该括动静总摄内外此止即万物各得其所若见物
方絜已属支离止则无倚与物同体便自能絜今世与
物酬应漠不相关固不足以与此有持万物一体之说
者则又牵已从之终日沉湎于世情依阿附会以为同
体不知本体沦丧更无收摄安顿处才拈静定字面即
若伤我不知无一物方能物物吾心已化于物安能运
卷十八 第 35a 页 WYG0457-0278c.png
物哉此处丝毫倒一边不得(以上俱与/刘仁山) 兄尝谓弟落
意见此真实语凡见中有此用处不应总属意见苟未
逼真慈湖之无意亦意见也若有向往不妨其致力之
勤到脱然处又当别论力未至而先为解脱不已过忧
(答王/龙溪) 除此真心作用更无才力智巧(答胡/正甫) 庄子
所谓外者不入内者不出吾儒知止地位正与相等即
此不入不出处便是定即定处便是吾人心体本然便
是性命所在守此一意不散渐进于纯熟万物无足以
卷十八 第 35b 页 WYG0457-0278d.png
挠之入圣贤域中矣(与王/少参) 执著乃用工生疏所致到
纯熟自当轻省不可便生厌心此处一有憎厌疑贰便
是邪魔作祟绝不可放过也(答刘/可贤) 此心皎然无掩蔽
时便与圣人不甚异于此不涉丝毫摇兀亦无改变亦
无执著亦无忽略此便是学只时时有保护处不伤皎
然处将容体自正言语自谨嗜欲自节善自行恶自止
好名好货各色自觉澹以此看书以此处友精神自聚
不散涣矣(答刘/可贤) 终日纷纷不觉劳顿缘动神而后有
卷十八 第 36a 页 WYG0457-0279a.png
劳神气不动即动应与静中无有异境此中虚而无物
故也 自处与处人未动丝毫意便自无事稍涉动意
未有不应者便是与物为敌(与王/养明) 即处事中便是学
此间稍有作恶处便是过稍有执泥处便是过所谓养
心也在此扩知也在此此处工夫愈密知觉愈精而不
受变于物此之谓格物之学若自家执泥作恶尚不觉
是谓不知痛痒便是干极好事亦是有己之私到得此
心不作恶执泥明镜止水相似发又中节便是巽以出
卷十八 第 36b 页 WYG0457-0279b.png
之此间磨炼得去是谓时习(与刘/可贤) 虚实寂感内外原
是一件言其无有不是故谓之实言其无少夹杂故谓
之虚言其随事能应故谓之感言其随处无有故谓之
寂以此自了故谓之内以此俱了故谓之外真无有分
别者但谓虚寂本体常止不动却要善看不然说本体
说止说不动便能作梗便不真虚寂矣(答杜/道升) 处处从
小利害克治便是克己实事便是处生死成败之根亦
不论有事无事此处放过更无是处于克治知费力与
卷十八 第 37a 页 WYG0457-0279c.png
浊乱此是生熟安勉分限不安分限将下手实际便欲
并成德时论此涉于比拟太过不知工夫纯熟只在常
明少昏渐渐求进到得成片段却与一念一事是非不
同却是得先几也(答曾/于野) 静中如何便计功效只管久
久见得此心有逐物时有不逐物时却认不逐物时心
为本日间动作皆依不逐物之心照应一逐物便当收
回愈久渐渐成熟如此工夫不知用多少日子方有定
贴处如何一两日坐后就要他定贴动作不差岂有此
卷十八 第 37b 页 WYG0457-0279d.png
理阳明先生教人依良知不是依眼前知解的良知是
此心瞒不过处即所谓不逐物之心也静中识认他渐
渐有可寻求耳(答罗/生) 来书未见有愤发改过之意只
是欲人相信不得开口(答王/龙溪) 终日眼前俱是假人无
一分真实意自我待之终日俱是真人无一分作伪意
如此便是有进步(寄刘/少衡) 凡习心混得去皆缘日间太
顺适未有操持如舵工相似终日有舵便不至瞌睡到
得习熟即身即舵无有两件凡入学问真处决定有操
卷十八 第 38a 页 WYG0457-0280a.png
持收束渐至其中未有受用见成者(答欧阳/文朝) 自觉得
力只管做去微觉有病又须转手此件工夫如引小儿
随时迁就执著不得(与杜/道升) 只是丝毫放过不得时时
与物无对便是收敛功也(与胡/正甫) 孔门博文约礼之教
无非即人身心纳之规矩固非为元远也夫不诱之以
规矩而为元远之务是犹闭之门而谈天衢不可得也
(与刘/见川) 冬游记(嘉靖/己亥) 王鲤湖问慎独之旨但令善意
必行恶意必阻如何王龙溪曰如此却是大不慎矣古
卷十八 第 38b 页 WYG0457-0280b.png
人所言慎者正指微处不放过说正是污染不上正是
常得不欺如好好色恶恶臭始得若善恶二念交起此
是做主不得纵去得已非全胜之道 王道思曰念头
断去不得止是一任他过便要如何斩除恐更多事此
吾小歇脚法也(此宗门放荡之语后来罗近溪/辈多习之以为解縳之秘法) 龙溪
谓念庵曰汝学不脱知见未逼真若逼真来轮刀上阵
措手不迭真心真意人人皆得皆知那得有许多遮瞒
计较来问如何是真为性命龙溪曰拚得性命是为性
卷十八 第 39a 页 WYG0457-0280c.png
命又问龙溪曰为性命不真总是拚世界不下如今说
著为善不是真善却是要好心肠随人口吻毁誉得失
之关不破若是真打破人被恶名埋没一世更无出头
亦无分毫挂带此便是真为性命真为性命时时刻刻
只有这里著到何暇陪奉他人如此方是造化把柄在
我横斜曲直好丑高低无往不可如今只是依阿世界
非是自由自在因叹曰今世所谓得失不知指何为得
失所谓毁誉不知毁誉个甚便说打破已是可叹矣(恶/名)
卷十八 第 39b 页 WYG0457-0280d.png
(埋没一段亦是宗门语不管是非好丑颠倒做去以为/见性究竟成一无忌惮小人耳若流俗恶名岂能埋没)
(得人又何尝出头不得故举世非之而不顾为流俗言/也苟其决裂名教真有恶名可以埋没者则已入于禽)
(兽亦何性/命之有) 王心斋论正已物正曰此是吾人归宿处
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已若尽善自当转易以此见
己一身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谓天下善此
之谓通天下之故圣人以此修已安百姓而天下平又
论仁之于父子曰瞽瞍未化舜是一样命瞽瞍既化舜
是一样命可见性能易命 龙溪书曰以世界论之是
卷十八 第 40a 页 WYG0457-0281a.png
千百年习染以人身论之是半生倚靠见在种种行持
点检只在世情上寻得一件极好事业来做终是看人
口眼若是超出世情汉子必须从浑沌里立定根基将
一种要好心肠洗涤乾净枝叶愈枯灵根愈固从此生
天生地生人生物方是大生故学问须识真性独往独
来使真性常显始能不落陪奉
夏游记(戊/申) 王龙溪曰未发之中未易言须知未发
却是何物谓之未发言不容发也发于目为视矣所以
卷十八 第 40b 页 WYG0457-0281b.png
能视者不随视而发发于耳为听矣所以能听者不随
听而发此乃万古流行不息之根未可以静时论也
予问龙溪曰凡去私欲须于发根处破除始得私欲之
起必有由来皆缘自己原有贪好原有计算此处漫过
一时洁净不过潜伏且恐阴为之培植矣钱绪山曰此
得工夫零碎但依良知运用安事破除龙溪曰不然此
捣巢搜贼之法勿谓尽无益也(绪山之言与前冬游记/王道思所云同一法门)
 龙溪之言曰先师提掇良知乃道心之微一念灵明
卷十八 第 41a 页 WYG0457-0281c.png
无内外无寂感吾人不昧此一念灵明便是致知随事
随物不昧此一念灵明便是格物良知是虚格物是实
虚实相生天则乃见盖良知原是无知而无不知原无
一物方能𩔖万物之情或以良知未尽妙义于良知上
搀入无知意见便是异学或以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
变必加见闻知识补益而助发之便是俗学吾人致知
工夫不得力第一意见为害意见是良知之贼卜度成
悟明体宛然便认以为良知若信得良知过时意即是
卷十八 第 41b 页 WYG0457-0281d.png
良知之流行见即是良知之照察彻内彻外原无壅滞
原无帮补所谓丹府一粒点铁成金若认意见以为实
际本来灵觉生机封闭愈固不得出头学术毫釐之辨
不可不察也然质之阳明先生所言或未尽合先生尝
日良知者天命之性心之本体自然照明灵觉者也是
谓良知即天性矣中庸言性所指在于不睹不闻盖以
君子之学惟于其所不睹不闻者而戒慎恐惧耳舍不
睹不闻之外无所用其戒慎恐惧也夫不睹不闻可谓
卷十八 第 42a 页 WYG0457-0282a.png
隐而未形微而未著矣然吾之发见于外者即此未形
者之所为而未始有加吾之彰显于外者即此未著者
之所为而未始有加由是言之谓良知之体至虚可也
谓其本虚而形实亦可也今曰良知是虚格物是实岂
所谓不睹不闻有所待而后实乎先生又曰至善者心
之本体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是以
良知为至善矣大学之言至善其功在于能止盖以吾
心之体固有至善而有知之后得止为难知而常止非
卷十八 第 42b 页 WYG0457-0282b.png
天良之止其所孰能与于此故定静安虑者至善也能
定能静能安能虑者止至善也能止而后至善尽为己
有有诸已而后谓之有得先之以定静安者物之所由
以格止之始也后之以虑者知之所以为至止之终也
故谓致知以求其止可也谓物则生于定静亦可也今
曰虚实相生天则乃见岂定静反由虑而相生乎先生
又曰良知是未发之中又曰当知未发之中常人亦未
能皆有岂非以良知之发为未泯之善端未发之中当
卷十八 第 43a 页 WYG0457-0282c.png
因学而后致盖必常静常定然后可谓之中则凡致知
者亦必即其所未泯而益充其所未至然后可以为诚
意固未尝以一端之善为圣人之极则也今曰若信得
良知过时意即是良知之流行见即是良知之照察云
云夫利欲之盘固遏之犹恐弗止而欲从其知之所发
以为心体以血气之浮扬敛之犹恐弗定而欲任其意
之所行以为工夫畏难苟安者取便于易从见小欲速
者坚主于自信夫注念反观孰无少觉因言发虑理亦
卷十八 第 43b 页 WYG0457-0282d.png
昭然不息之真既未尽亡先入之言又有可据日滋日
甚日移日远将无有以存心为拘迫以改过为粘缀以
取善为比拟以尽伦为矫饰者乎而其灭裂恣肆者又
从而诪张簧鼓之使天下之人遂至于荡然而无归则
其陷溺之浅湥吾不知于俗学何如也先生又曰知者
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未尝以物为知之体也而绪山乃
曰知无体以人情事物之感应为体无人情事物之感
应则无知矣夫人情事物感应之于知犹色之于视声
卷十八 第 44a 页 WYG0457-0283a.png
之于听也谓视不离色固有视于无形者而曰色即为
视之体无色则无视也可乎谓听不离声固有听于无
声者而曰声即为听之体无声则无听也可乎
夏游记(甲/寅) 龙溪因前记有所异同请面命予曰阳
明先生苦心犯难提出良知为传授口诀盖合内外前
后一齐包括稍有帮补稍有遗漏即失当时本旨矣往
年见谈学者皆曰知善知恶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
致知予尝从此用力竟无所入久而后悔之夫良知者
卷十八 第 44b 页 WYG0457-0283b.png
言乎不学不虑自然之明觉盖即至善之谓也吾心之
善吾知之吾心之恶吾知之不可谓非知也善恶交杂
岂有为主于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恐未可
也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于既发之后能顺
应于事物之来恐未可也故知善知恶之知随出随泯
特一时之发见焉耳一时之发见未可尽指为本体则
自然之明觉固当反求其根源盖人生而静未有不善
不善动之妄也主静以复之道斯凝而不流矣神发为
卷十八 第 45a 页 WYG0457-0283c.png
知良知者静而明也妄动以杂之几始失而难复矣故
必有收摄保聚之功以为充达长养之地而后定静安
虑由此以出必于家国天下感无不正而未尝为物所
动乃可为之格物盖处无勿当而后知无弗明此致知
所以必在于格物物格而后为知至也故致知者致其
静无而动有者也知苟致矣虽一念之微皆真实也苟
为勿致随出随泯终不免于虚荡而无归是致与不致
之间虚与实之辨也谓之曰良知是虚格物是实虚实
卷十八 第 45b 页 WYG0457-0283d.png
相生天则乃见将无言之太深乎即格物以致其知矣
收摄之功终始无间则吾心之流行照察自与初学意
见万万不侔谓之曰意见是良知之贼诚是也既而曰
若信得良知过时意即是良知之流行见即是良知之
照察所谓丹府一粒点铁成金不已言之太易乎龙溪
曰近日觉何如曰一二年来与前又别当时之为收摄
保聚偏矣盖识吾心之本然者犹未尽也以为寂在感
先感由寂发夫谓感由寂发可也然不免于执寂有处
卷十八 第 46a 页 WYG0457-0284a.png
谓寂在感先可也然不免于指感有时彼此既分动静
为二此乃二氏之所湥非以为边见者我坚信而固执
之其流之弊必至重于为我疏于应物盖久而后疑之
夫心一而已自其不出位而言谓之寂位有常尊非守
内之谓也自其常通微而言谓之感发微而通非逐外
之谓也寂非守内故未可言处以其能感故也绝感之
寂寂非真寂矣感非逐外故未可言时以其本寂故也
离寂之感感非正感矣此乃同出而异名吾心之本然
卷十八 第 46b 页 WYG0457-0284b.png
也寂者一感者不一是故有动有静有作有止人知动
作之为感矣不知静与动止与作之异者境也而在吾
心未尝随境异也随境有异是离寂之感矣感而至于
酬酢万变不可胜穷而皆不外乎通微是乃所谓几也
故酬酢万变而于寂者未尝有碍非不碍也吾有所主
故也苟无所主则亦驰逐而不返矣声臭俱泯而于感
者未尝有息非不息也吾无所倚故也苟有所倚则亦
胶固而不通矣此所谓收摄保聚之功君子知几之学
卷十八 第 47a 页 WYG0457-0284c.png
也学者自信于此灼然不移即谓之守寂可也谓之妙
感亦可也即谓之主静可也谓之慎动亦可也此岂言
说之可定哉是何也心也者至神者也以无物视之固
泯然矣以有物视之固炯然矣欲尽敛之则亦块然不
知凝然不动无一物之可入也欲两用之则亦忽在此
倏然在彼能兼体而不遗也使于真寂端倪果能察识
随动随静无有出入不与世界物事相对待不倚自己
知见作主宰不著道理名目生證解不藉言语发挥添
卷十八 第 47b 页 WYG0457-0284d.png
精神则收摄保聚之功自有准则明道云识得仁体以
诚敬存之不须防检穷索必有事而勿正心勿忘勿助
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固其准则也龙溪
笑曰夏游记岂尽非是只三转语处手势太重便觉抑
扬太过兄已见破到此弟复何言 刘师泉谓夫人之
生有性有命性妙于无为命杂于有质故必兼修而后
可以为学盖吾心主宰谓之性性无为者也故须首出
庶物以立其体吾心流行谓之命命有质者也故须随
卷十八 第 48a 页 WYG0457-0285a.png
时运化以致其用常知不落念是吾立体之功常过不
成念是吾致用之功也二者不可相杂盖知常止而念
常微也是说也吾为见在良知所误极探而得之龙溪
问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师泉曰不同赤子之心孩提
之知愚夫妇之知能如顽矿未经煅炼不可名金其视
无声无臭自然之明觉何啻千里是何也为其纯阴无
真阳也复真阳者更须开天辟地鼎立乾坤乃能得之
以见在良知为主决无入道之期矣龙溪曰谓见在良
卷十八 第 48b 页 WYG0457-0285b.png
知便是圣人体段诚不可然指一隙之光以为决非照
临四表之光亦所不可譬之今日之日非本不光却为
云气掩蔽以愚夫愚妇为纯阴者何以异此予曰圣贤
只是要人从见在寻源头不曾别将一心换却此心师
泉欲创业不享见在岂是悬空做得只时时收摄保聚
使精神归一便是但不可直任见在以为止足耳 谓
龙溪曰阳明先生之学其为圣学无疑矣惜也速亡未
至究竟是门下之责也然为门下者有二有往来未密
卷十八 第 49a 页 WYG0457-0285c.png
煅炼未久而许可太早者至于今或守师说以淑人或
就已见以成学此非有负于先生乃先生负斯人也公
等诸人其与往来甚密其受煅炼最久其得證问最明
今年已过矣犹不能究竟此学以求先生之所未至却
非先生负诸人乃是公等负先生矣
绪山在阳明先生之门号称笃实而能用其力者自余
十六七年来凡六七见而绪山之学亦且数变其始也
有见于为善去恶者以为致良知也已而曰未矣良知
卷十八 第 49b 页 WYG0457-0285d.png
者无善无恶者也吾安得执以为有而为之而又去之
后十年会于京师曰吾恶夫言之者之淆也无善而无
恶者见也非良知也吾惟即吾所知以为善者而行之
以为恶者而去之此吾可能为者也其不出于此者非
吾所为亦非吾之所当闻也今年相见于青原则曰向
吾之言犹二也非一也盖先生尝有言矣曰至善者心
之本体动而后有不善也吾不能必其无不善吾无动
焉而已彼所谓意者动也非是之谓动也吾所谓动动
卷十八 第 50a 页 WYG0457-0286a.png
于动焉者也吾惟无动则在我者常一在我者常一则
吾之力易易矣(赠钱/绪山) 王子之言曰始吾以致知为然
也而不知有遗于物乃吾今而后知格物之为致知也
始之言知亦曰格物云尔及而察之以为物生于知吾
但知知而已而何有于物夫非知无物非物无知乃吾
始之言知则犹廓廓尔而浑浑尔若有厌于芸芸尔者
则犹未见物与知之为一也此一知也于物有格有不
格则是吾之知亦有至有不至焉虽然王子后此又安
卷十八 第 50b 页 WYG0457-0286b.png
知不以今之所言为未至也乎物之有未格也而求足
于知焉有所不足是故为之可以己者即不得谓之精
精不可已以此心之几希易失而难穷故也(赠王/龙溪) 双
江先生系诏狱经年而后释方其系也身不离接摺视
不踰垣户块然守其素以独居久之诸子群圣之言涉
于目者不虑而得参之于身动而有信慨曰嗟乎不履
斯境疑安得尽忘乎于是著录曰困辨以明寂感之故
归质之友人友人或然或否或正以师传曰阳明子所
卷十八 第 51a 页 WYG0457-0286c.png
谓良知不𩔖往岁癸卯洪先与洛村黄君闻先生言必
主于寂心亦疑之后四年丁未而先生逮送之境上含
涕与诀先生曰嘻吾自胜之无苦君辈也其容翛然其
气夷然其心渊然而素自是乃益知先生遂为辨曰先
生于师传如何吾未之知请言吾所试昔者闻良知之
学悦之以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吾惟即所感以求其
自然之则其亦庶乎有据矣已而察之执感以为心即
不免于为感所役吾之心无时或息则于是非者亦将
卷十八 第 51b 页 WYG0457-0286d.png
有时而淆也又尝凝精而待之以虚无计其为感与否
也吾之心暂息矣而是非之则似亦不可得而欺因自
省曰昔之役者其逐于已发而今之息者其近于未发
矣乎盖自良知言之无分于发与未发也自知之所以
能良者言之则固有未发者以主之于中而或至于不
良乃其发而不知返也吾于暂息且有所试矣而况有
为之主者耶夫至动莫如心圣人尤且危之苟无所主
随感而发譬之御马衔勒去手求斯须驰骤之中度岂
卷十八 第 52a 页 WYG0457-0287a.png
可得哉道心之言微性之言定无欲之言静致虚之言
立本未发之言寂一也而何疑于先生先生闻之曰斯
言知我哉录有之良知者未发之中寂然大公之本体
固吾师所传也问之友人或然或否洪先曰吾学也困
辨弗明弗可以措叙而梓之告于知言者(困辨/录序) 余读
双江聂君困辨录始而洒然无所疑已而恍然有所会
久而津津然不能舍于是附以己见梓之以传而或者
谓曰言何易也自阳明先生为良知之说天下议之为
卷十八 第 52b 页 WYG0457-0287b.png
禅哓哓然至于今未已也夫良知合寂感内外而言之
者也议者犹曰此遗物也厌事理之讨论者也今而曰
吾内守寂者也其感于外者皆非吾之所能与其不滋
为可异欤夫分寂感者二其心者也分内外者析其形
者也心譬则形之目者也目不能不发而为视视不能
不发而为万物离物以为视离视以为目其果有可指
乎吾惧哓哓然于聂君者又未已也余应之曰言固未
可齐也孔子不云乎曰吾道一以贯之当是时未能以
卷十八 第 53a 页 WYG0457-0287c.png
其一者示之人也而曾子乃曰是忠恕也今之言与忠
恕者同耶异耶彼以得之心者应之而世儒之言从而
分曰孰为一之体孰为一之用而后忠恕者始明呜呼
使曾子若然其尚能闻言而唯乎夫聂君亦各以其得
之心者为言固未暇为良知释也子以心譬目有问于
子曰寂感于目奚譬必曰视者感也物之不留者寂也
无有分也鸣呼似矣而未尽也子谓目之所以能视而
不容翳者何哉夫天地之化有生有息要之于穆者其
卷十八 第 53b 页 WYG0457-0287d.png
本也良知之感有动有静要之致虚者其本也本不虚
则知不能良知其发也其未发则良也事物者其应理
者其则也应而不失其则惟致虚者能之故致虚者乃
所以致知也知尽其天然之则于事事物物而理穷理
穷则性尽命至而奚有于内外虽然知所先后而后近
道此学之序也故无乐乎其专内也所以求当于外者
非是则无以先也无乐乎其守寂也所以求神其感者
非是则无以先也彼禅固贼道也而其内之寂者固皆
卷十八 第 54a 页 WYG0457-0288a.png
离事物以为言彼视所谓理者何啻于其目之眚也而
岂患其相入哉故言有相徇而非也者乃其无与当之
谓也言有相反而是也者乃其喻所指之谓也子徒畏
人之哓哓矣而独不惧夫已之胶胶者乎今世言聪明
才辩见闻强敏孰与聂君所谓表然才丈夫也其持世
儒之学以见先生友之也非师之也而卒俛首以听今
又尽知其故兢兢焉自守一言以触世之所讳其为逐
声与块也夫且吾亦尝闻而哂之以其为亿也及逮而
卷十八 第 54b 页 WYG0457-0288b.png
送之境无戚言怜色以乱其常盖未几而是录作其曰
困辨是遇困而益辨非辨于困者也而余为之言者亦
若辨焉何哉盖余困而后能知又信于未言故也(困辨/录后)
(序/) 困辨录者聂双江公拘幽所书其下附语余往年
手所笺也同年贵溪原山江君懋桓获而读之取其契
于心者抄以自随已而作令新宁将刻以授诸生问决
于余余惟白沙主静之言出而人以禅诤至于阳明诤
益甚以致良知之与主静无殊旨也而人之言良知者
卷十八 第 55a 页 WYG0457-0288c.png
乃复以主静诤其言曰良知者人人自能知觉本无分
于动静独以静言是病心也自夫指知觉为良知而以
静病心于是总总然但知即百姓之日用以證圣人之
精微而不知反小人之中庸以严君子之戒惧不独二
先生之学脉日荒即使禅者闻之亦且咄唶而失笑不
亦远乎夫言有攸当不知言无以学也良知犹言良心
主静者求以致之收摄保聚自戒惧以入精微彼徒知
觉焉者杂真妄而出之者也主静则不逐于妄学之功
卷十八 第 55b 页 WYG0457-0288d.png
也何言乎其杂真妄也譬之于水良知源泉也知觉其
流也流不能不杂于物故须静以澄汰之与出于源泉
者其旨不能以不殊此双江公所为辨也虽然余始手
笺是录以为字字句句无一弗当于心自今观之亦稍
有辨矣公之言曰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其影
也心果有内外乎又曰未发非体也于未发之时而见
吾之寂体未发非时也寂无体不可见也见之谓仁见
之谓知道之鲜也余惧见寂之非寂也是故自其发而
卷十八 第 56a 页 WYG0457-0289a.png
不出位者言之谓之寂自其常寂而通微者言之谓之
发盖原其能戒惧而无思为非实有可指得以示之人
也故收摄保聚可以言静而不可谓为寂然之体喜怒
哀乐可以言时而不可谓无未发之中何也心无时亦
无体执见而后有可指也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
以尽言言固不尽意也坤之震剥之复得之于言外以
證吾之学焉可也必也时而静时而动截然内外如卦
爻然果圣人意哉余不见公者四年不知今之进退复
卷十八 第 56b 页 WYG0457-0289b.png
何如也江君早年亦尝以禅诤学已而入象山得之静
坐旁探博證遂深有契于公新宁故新会地白沙之乡
也岂无传其遗言者乎如有言主静而异于公者幸反
覆之不有益于我必有益于人是良知也(读困辨/录抄序) 其
与聂公友也闻其所语此心寂感之机归寂之要十馀
年来未尝轻一诺焉一日忽自省曰公之言是也(刘两/峰六)
(十/序) 致良知者致吾心之虚静而寂焉以出吾之是非
非逐感应以求其是非使人扰扰外驰而无所于归以
卷十八 第 57a 页 WYG0457-0289c.png
为学也夫知其发也知而良则其未发所谓虚静而寂
焉者也吾能虚静而寂虽言不及感亦可也(双江七/十序)
善学者竭力为上解悟次之听言为下盖有密證殊资
默持妙契而不知反躬自求实际以至不副夙期者矣
固未有历涉诸难深入真诠而发之弗莹必俟明师面
临私授而后信久远也(阳明先生年/谱考订序) 龙溪子曰良知
者感触神应愚夫妇与圣人一也奚以寂奚以收摄为
予不答已而腹饥索食龙溪子曰是须寂否须收摄否
卷十八 第 57b 页 WYG0457-0289d.png
予曰若是则安取于学饕餮与礼食固无辨乎他日龙
溪子曰良知本寂无取乎归寂归寂者心槁矣良知本
神应无取乎照应照应者义袭矣吾人不能神应不可
持以病良知良知未尝增损也予曰吾人常寂乎曰不
能曰不能则收摄以归寂于子何病吾人不能神应谓
良知有蔽可乎曰然曰然则去蔽则良知明谓圣愚有
辨奚不可求则得舍则失不有存亡乎养则长失则消
不有增损乎拟而言议而动不有照应乎是故不可泯
卷十八 第 58a 页 WYG0457-0290a.png
者理之常也是谓性不易定者气之动也是谓欲不敢
忘者志之凝命之主也是谓学任性而不知辨欲失之
罔谈学而不本真性失之凿言性而不务力学失之荡
龙溪子曰如子之言固未足以病良知也(良知/辨) 白沙
先生之学以自然为宗至其得要则随动随静终日照
应而不离彼(跋白/沙诗) 濂溪曰诚则无事又曰诚无为终
之以艮则曰艮非为也为不止矣夫自尧舜相传精一
之秘莫不由兢业以得之孔门格致戒慎其功若不一
卷十八 第 58b 页 WYG0457-0290b.png
而足也今曰无事无为不已悖乎曰不然无欲者至近
而远至约而尽至易而甚难者也明道曰所欲不必沈
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夫有所向者欲也所以必向是者
有以为之主也夫意之所向随感易动日用动静何往
非意于此辨别使意无所向自感自应则心体泰然他
无干涉静虚动直其于用力不已切乎是无事者乃所
谓必有事而无为者乃其至刚者也(跋通/书) 物者知之
感也知者意之灵也知感于物而后有意意者心之动
卷十八 第 59a 页 WYG0457-0290c.png
也心者身之主也身者天下国家之本也感而正曰格
灵而虚曰致动以天曰诚居其所曰正中有主曰修无
无物之知无无知之意无无意之心无无心之身无无
身之家之国之天下灵而感之以正曰知止感而以正
天下国家举之矣故曰至善虚灵能感则意定动以天
则心静中有主则安举而措之天下国家则虑无不当
大人之事毕矣(大学/解) 告子能信其心者也彼见心能
主乎内外故其意曰心能知言者也凡言之来以心接
卷十八 第 59b 页 WYG0457-0290d.png
之而已其有不得于言必其所不必知而不可因言以
动乎心心能帅气者也凡气之用以心御之而已其有
不得于心必其所不当发而不可役心以从乎气不因
言以动心则外无所入不役心以从气则内无所牵外
无所入者心离乎境也内无所牵者气合乎心也惟其
以离境为心故常主心之无事者以为正惟其以无事
为正故不能顺气之生长者以有为常主于心之无事
以为正故不免于内正其心不能顺气之生长以
卷十八 第 60a 页 WYG0457-0291a.png
有为故不免于外助其长其与孟子之学真毫釐之辨
耳 告子以无所事为心之正故孟子曰我则必有
事而不正心告子忘外一切作用皆自安顿是为助
其生长故孟子曰我则勿忘而亦勿助其长(孟子/解)
落思想者不思即无落存守者不存即无欲得此理炯
然随用具足不由思得不由存来此中必有一窍生生
夐然不𩔖 言此学常存亦得言此学无存亦得常存
者非执著无存者非放纵不存而存此非可以倖至也
卷十八 第 60b 页 WYG0457-0291b.png
却从寻求中得由人识取(以上别周/少鲁语) 此心倏忽不可
执著却又凝定不染一物 向人说得伸写得出解得
去谓之有才则可于学问丝毫无与也学问之道须于
众人场中易鹘突者条理分明一丝不乱此非平日有
涵养镇静之功小大不疑安能及此(以上别沈/万川语) 天降
大任一节于此却有湥辨自心术中料理则为圣学自
时态料理则为俗情二者虽相去悬绝然皆有收密慎
密增益不能之效此正人鬼分胎不可不自察也孟子
卷十八 第 61a 页 WYG0457-0291c.png
所言增益与改作者指其气性未平情欲未尽与才力
未充正求此心不移耳而世人往往折节于陨获谐俗
于圆熟以为增益在是不亦左乎(书杨武/东卷) 言其收敛
谓之存养言其辨别谓之省察言其决择谓之克治省
察者言其明克治者言其决决则愈明而后存养之功
纯内不失已外不失人动亦定静亦定小大无敢慢始
终条理可以希圣矣(书王有/训扇) 白沙诗云千休千处得
一念一生持于千休之中而持一念正出万死于一生
卷十八 第 61b 页 WYG0457-0291d.png
者也今言休而不提一念便涉茫荡必不能休言念而
未能千休便涉支离亦非真念苟不知念则亦无所谓
能休者能念不期休而自休矣(示门/人) 初及第谒魏庄
渠先生先生曰达夫有志必不以第为荣默坐终日绝
口不言利达事私心为之悚然承当此言煞不容易盖
不荣进取即忘名位忘名位即忘世界能忘世界始是
千古真正英雄(示胡/正甫) 寂嘿不动者诚也言藏于无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言发于有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
卷十八 第 62a 页 WYG0457-0292a.png
几也言有而未尝有也三言皆状心也常有而不使其
杂于有是谓研几真能不杂于有则常幽常微而感应
之妙是知几之神谓几为一念之始者何足以知此
能以天地万物为体则我大不以天地万物为累则我
贵夫以天地万物为体者与物为体本无体也于无体
之中而大用流行发而未尝发也静坐而清适执事而
安肃处家而和婉皆谓之发而不可执以为体常寂常
虚可卷可舒全体廓如(以上皆示/万日忠) 知无不足之理则
卷十八 第 62b 页 WYG0457-0292b.png
凡不尽分者皆吾安于肆欲而不竭才者也吾人日用
之间戒惧稍纵即言动作止之微皆违天常而贼人道
可不省欤(示王/有训) 吾人当自立身放在天地间公共地
步一毫私已著不得方是立志只为平日有惯习处软
熟滑浏易于因仍今当一切斩然只是不容放过时时
刻刻须此物出头作主更无纤微旧习在身方是工夫
方是立命(日/扎) 终日营营与外物交以我应之未始见
其非我也久而见化于物故舍事无心舍物无身暂尔
卷十八 第 63a 页 WYG0457-0292c.png
暝目傍徨无垠有如处于寂莫之乡旷莽之野不与物
对我乃卓然 天地之间万生万死天地不为欣戚以
其在天地未尝有增未尝有损也生死不增于我我何
欣戚故圣人冥之 丽吾形者是物非我扰吾思者是
事非我释吾累者是理非我敛吾散者是学非我置理
学不讲离事物不为我将何在知我在者古今不能限
智愚不能别高之不为显卑之不为污故常泰然无惧
(以上皆/寤语) 王敬所访余石莲洞中各请所得敬所曰吾
卷十八 第 63b 页 WYG0457-0292d.png
有见于不息之真体天地之化生日月之运行不能外
是体也而况于人乎吾观于暮春万物熙熙以繁以滋
而莫知为之其殆庶几乎明道得之名为识仁识仁者
识此不息者也吾时而言吾时而嘿吾时而作止进退
无所庸力也其有主之者乎余曰可闻者言也所从出
此言者人不得而闻也岂惟人不得闻已亦不得而闻
之非至静为之主乎然而必云归静者何也今之言者
必与言驰驰则离其主矣离其主则逐乎所引之物吾
卷十八 第 64a 页 WYG0457-0293a.png
虽言矣而静何有所从出者存于其中受命如响如是
而言如是而嘿语默殊而吾未尝有二主也从而推之
作止进退常变昼夜吾未尝有二主静矣斯可以言归
矣归静言乎其功也而谓任心之流行以为功者吾尝
用其言而未之有得也敬所曰是即吾之所谓不息者
而非以对待之静言之也(说/静) 贞明之体常为主宰虽
流行不息而未尝有所作为如石之介内外敌应两不
相与寂之至也(赠周/洞岩) 自来圣贤论学未尝有不犯做
卷十八 第 64b 页 WYG0457-0293b.png
手一言未有学而不由做者惟佛家则立跻圣位此龙
溪极误人处 阳明公门下争知字如敬师讳不容人
谈破 吾儒不言息只不㬥气息自在其中 以一推
行于事事物物不搀入些子知识便是由仁义行才于
事物上求之便是知识便是行仁义 察识端倪以致
夫扩充之功谓识本体后方好用功不是发处才有工
夫用也 孔门之学教人即实事求之俟其自得后世
分内分外分心分事自宋以来便觉与孔门稍不𩔖(以/上)
卷十八 第 65a 页 WYG0457-0293c.png
(读双江致/知议略) 杂念渐少即感应处便自顺适(松原/志晤) 妄
意于此二十馀年矣亦尝自矢以为吾之于世无所厚
取自欺二字或者不至如人之甚而两年以来稍加惩
艾则见为吾之所安而不惧者正世之所谓太欺而所
指以为可恶而可耻者皆吾之处心积虑阴托之命而
恃以终身者也其使吾之安而不惧者乃先儒论说之
馀而冒以自足以知解为智以意气为能而处心积虑
于可恶可耻之物则知解之所不及意气之所不行觉
卷十八 第 65b 页 WYG0457-0293d.png
其缺漏则蒙以一说欲其宛转则加以众證儒先论说
愈多而吾之所安日密譬之方技俱通而痿痹不恤搔
爬能谈而痛痒未加甘心于服鸩而自以为神剂如此
者不知日凡几矣至闻长生久视之妙津津然同声应
之不谓其相远也呜呼以是为学虽日有闻时有习明
师临之良友辅之犹恐成其私也况于日之所闻时之
所习出入于世俗之内而又无明师良友之益其能免
于前病乎夫所安者在此则惟恐人或我窥所蒙者在
卷十八 第 66a 页 WYG0457-0294a.png
彼则惟恐人不我与托命既坚固难于拔除用力已湥
盖巧于藏伏于是毁誉得失之际始不能不用其情此
其触机而动缘衅而起乃馀症标见所谓已病不治者
也且以随用随足之体而寄寓于他人口吻之间以不
加不损之真而贪窃于古人唾弃之秽至乐不寻而伺
人之颜色以为欣戚大宝不惜而冀时之取予以为歉
盈如失路人之志归如丧家子之丏食流离奔逐至死
不休孟子之所谓哀哉(别蔡/督学) 只在话头上拈弄至于
卷十八 第 66b 页 WYG0457-0294b.png
自性自命伤损不知当下动气处自以为发强刚毅缠粘
处自以为文理密察加意陪奉却谓恭敬明白依阿却
谓宽仁如此之𩔖千言万语莫能状其情变总之以一
言只是鹘突到了虽自称为学而于自身邈不相干却
又说精说一说感说应亦何益哉 佛与吾儒之辨须
是自身已有下落方可开口然此亦是閒话辨若明白
亦于吾身何干老兄将此等作大事件以为讲论不明
将至误世弟则以为伊川讲明后又出几个圣人濂溪
卷十八 第 67a 页 WYG0457-0294c.png
未曾讲明又何曾误了舂陵夫子无生之说门面终是
不同何须深论今纵谈禅决未见有人削发弃妻薄视
生死抛却名位此数事乃吾儒诋毁佛氏大节目处既
不相犯自可无忧老兄吾为此惧一言似可稍解矣吾
辈一个性命千疮百孔医治不暇何得有许多为人说
长道短耶弟愿老兄将精一还尧舜感应还孔子良知
还阳明无生还佛真将当下胸中粘带设计断除眼前
纷纭设计平妥原来性命设计恢复益于我者取之而
卷十八 第 67b 页 WYG0457-0294d.png
非徇其言也害于我者违之而非徒以言也如是尚何
说之不同而惧之不早已乎(答何/善山) 寻常作工夫便欲
讲求得无弊此欲速之心磨砻方有光辉如今安得尽
是 只用分别善恶工夫安有许多牵绊为言语分疏
 既知培本便是扶疏之势即为知止一向愁东愁西
何故(诗/注) 未发之中思之位也存乎情发之中而不与
情俱发者也俱发则出其位矣常止其位而思以通之
故吾未尝无作止语嘿往来进退是静为之主也非吾
卷十八 第 68a 页 WYG0457-0295a.png
主乎静也(主静/堂记)
 
 
 
 
 
 
 
卷十八 第 68b 页 WYG0457-0295b.png
 
 
 
 
 
 
 
 明儒学案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