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457-023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十七
           馀姚 黄宗羲 撰
江右相傅学案二
 文庄欧阳南野先生德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南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从学
王文成于虔台不赴春官者二科文成呼为小秀才登
嘉靖二年进士第知六安州迁刑部员外郎改翰林院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457-0239d.png
编修踰年迁南京国子司业南京尚宝司卿转太仆寺
少卿寻出为南京鸿胪寺卿丁父忧服除起原官疏乞
终养不许迁南京太常寺卿寻召为太常卿掌祭酒事
升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母
卒庐墓服未阕召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无逸
殿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卒于官年五十九赠太子
少保谥文庄先生立朝大节在国本尤伟彼时上讳忌
储贰之事盖中妖人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故自庄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457-0240a.png
敬太子既薨不欲举行册立二子并封为王先生起宗
伯即以为言不报会诏二王婚于外府先生言昔太祖
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孝宗以兄婚弟诸王始皆出
府今事与太祖同宜如初制行之上不可令二王出居
外府先生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
家今其何所适从上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可遵
如若所言则何不竟行册立也先生即具册立东宫仪
注以上上大怒二王行礼讫无轩轾穆宗之母康妃死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457-0240b.png
先生上丧礼仪注一依成化中纪淑妃故事纪淑妃者
孝宗之母也上亦不以为然以诸妃礼葬之先生据礼
守义不夺于上之喜怒如此宗藩典礼一裁以义又其
小小者尔先生以讲学为事当是时士咸知诵致良知
之说而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癸丑甲寅间京师灵济
宫之会先生与徐少湖聂双江程松溪为主盟学徒云
集至千人其盛为数百年所未有罗整庵不契良知之
旨谓佛氏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故以知觉为性今言吾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457-0240c.png
心之良知即是天理亦是以知觉为性矣先生申之曰
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凡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皆知
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知
是非所谓本然之善也本然之善以知为体不能离知
而别有体盖天性之真明觉自然随感而通自有条理
是以谓之良知亦谓之天理天理者良知之条理良知
者天理之灵明知觉不足以言之也整庵难人之知识
不容有二孟子但以不虑而知者名之曰良非谓别有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457-0240d.png
一知也今以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为良知知视听言
动为知觉殆如楞伽所谓真识及分别事识者先生申
之曰非谓知识有二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知不离
乎视听言动而视听言动未必皆得其恻隐羞恶之本
然者故就视听言动而言统谓之知觉就其恻隐羞恶
而言乃见其所谓良者知觉未可谓之性未可谓之理
知之良者乃所谓天之理也犹之道心人心非有二心
天命气质非有二性也整庵难误认良知为天理则于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457-0241a.png
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无以达夫一
贯之妙先生申之曰良知必发于视听思虑视听思虑
必交于天地人物天地人物无穷视听思虑亦无穷故
良知亦无穷离却天地人物亦无所谓良知矣然先生
之所谓良知以知是知非之独知为据其体无时不发
非未感以前别有未发之时所谓未发者盖即喜怒哀
乐之发而指其有未发者是已发未发与费隐微显通
为一义当时同门之言良知者虽有浅深详略之不同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457-0241b.png
而绪山龙溪东廓洛村明水皆守已发未发非有二候
致和即所谓致中独聂双江以归寂为宗工夫在于致
中而和即应之故同门环起难端双江往复良苦后遇
念庵则双江不自伤其孤孑矣盖致良知宗旨阳明发
于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然观傅习录云吾昔居滁时
见诸生多务知解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
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故迩
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457-0241c.png
去事上磨鍊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
学问头脑其大意亦可见矣后来学者只知在事上磨
鍊势不得不以知识为良知阴流密陷于义袭助长之
病其害更甚于喜静厌动盖不从良知用功只在动静
上用功而又只在动上用功于阳明所言分明倒却一
边矣双江与先生议论虽未归一双江之归寂何尝枯
槁先生之格物不堕支离发明阳明宗旨始无遗憾两
不相妨也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457-0241d.png
南野论学书静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中中非静也动
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和和非动也盖良知妙用有常
而本体不息不息故常动有常故常静常动常静故动
而无动静而无静(答陈/盘溪) 来教若只说致知而不说勿
忘勿助则恐学者只在动处用功夫知忘助者良知也
勿忘助者致良知也夫用功即用也用即动也故不动
而敬不言而信亦动也虽至澄然无际亦莫非动也动
而不动于欲则得其本体之静非外动而别有静也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457-0242a.png
古人之学只在善利之间后来学者不知分善利于其
心而计较揣量于形迹文为之粗纷纷扰扰泛而无归
故宋儒主静之论使人反求而得其本心今既知得良
知更不须论动静矣夫知者心之神明知是知非而不
可欺者也君子恒知其是非而不自欺致知也故无感
自虚有感自直所谓有为为应迹明觉为自然也是之
谓静若有意于静其流将有是内非外喜静厌扰如横
渠所谓累于外物者矣 见闻知识真妄错杂者误认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457-0242b.png
以为良知而疑其有所未尽不知吾心不学而能不虑
而知之本体非见闻知识之可混而见闻知识莫非妙
用非有真妄之可言而真妄是非轻重厚薄莫非有自
然之知也 夫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故虽小人閒
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者其见君子而厌然亦不可不谓
之良知虽常人恕已则昏者其责人则明亦不可不谓
之良知苟能不欺其知去其不善者以归于善勿以所
恶于人者施之于人则亦是致知诚意之功即此一念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457-0242c.png
可以不异于圣人(答刘/道夫) 来教谓动中求静顺应不扰
殆有见于动中之静求不扰于应酬之中而未究夫无
动无静之良知也夫良知无动无静故时动时静而不
倚于动静君子之学循其良知故虽疲形饿体而非劳
也精思熟虑而非烦也问察辨说而非聒也清静虚澹
而非寂也何往而不心逸何往而不日休故学贵循其
良知而动静两忘然后为得(答周/陆田) 记中反覆于心性
之辨谓佛氏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故以知觉为性又举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457-0242d.png
傅习录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此言亦以知觉
为性者某常闻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凡知视知听
知言知动皆知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恻隐知
羞恶知恭敬知是非所谓本然之善也本然之善以知
为体不能离知而别有体盖天性之真明觉自然随感
而通自有条理者也是以谓之良知亦谓之天理天理
者良知之条理良知者天理之灵明知觉不足以言之
(辨整庵/困知说) 谓人之知识不容有二孟子但以不虑而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457-0243a.png
知者名之曰良非谓别有一知也今以知恻隐羞恶恭
敬是非为良知知视听言动为知觉殆如楞伽所谓真
识及分别事识者某之所闻非谓知识有二也恻隐羞
恶恭敬是非之知不离乎视听言动而视听言动未必
皆得其恻隐羞恶之本然者故就视听言动而言统谓
之知觉就其恻隐羞恶而言乃见其所谓良者知觉未
可谓之性未可谓之理知之良者盖天性之真明觉自
然随感而通自有条理乃所谓天之理也犹之道心人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457-0243b.png
心非有二心天命气质非有二性源头支流非有二水
先儒所谓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
真与妄耳良字之义正孟子性善之旨人生而静以上
不容说才说性时便有知觉运动性非知则无以为体
知非良则无以见性性本善非由外铄故知本良不待
安排曰不虑而知者其良知犹之曰不待安排者其良
心扩而充之以达之天下则仁义不可胜行楞伽之真
识宜不得比而同之矣 谓有物必有则故学必先于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457-0243c.png
格物今以良知为天理乃欲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物则
道理全是人安排出事物无复有本然之则矣某窃意
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所谓良
知也天然自有之则也视听而不以私意蔽其聪明是
谓致良知于耳目之间父子而不以私意夺其慈孝是
谓致良知于父子之间是乃循其天然之则所谓格物
致知也舍此则无所据而不免于安排布置远人以为
道矣 意与知有辨意者心之意念良知者心之明觉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457-0243d.png
意有妄意有私意有意见所谓几善恶者也良知不睹
不闻莫见莫显纯粹无疵所谓诚无为者也学者但从
意念认取未免善恶混淆漫淫失真诚知所谓良知而
致之母自欺而求自慊则真妄公私昭昭不昧何至于
误认意见任意所适也哉(答徐/少湖) 良知上用功则动静
自一若动静上用功则见良知为二不能合一矣(答/问)
格致诚正即是养孟子言养气亦只在慊于心上用功
慊于心即是致良知后世所谓养却只守得个虚静习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457-0244a.png
得从容与圣贤作用处天悬地隔 良知乃本心之真
诚恻怛人为私意所杂不能念念皆此真诚恻怛故须
用致知之功致知云者去其私意之杂使念念皆真诚
恻怛而无有亏欠耳孟子言孩提知爱知敬亦是指本
心真诚恻怛自然发见者使人达此于天下念念真诚
恻怛即是念念致其良知矣故某尝言一切应物处事
只要是良知盖一念不是良知即不是致知矣(答胡/仰斋)
理一分殊浑融之中灿然者在亲疏内外皆具于天地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457-0244b.png
万物一体之心其有亲疏内外之分即本体之条理天
理之流行吾心实未尝有亲疏内外之分也苟分别彼
此则同体之心未免有间而其分之殊者皆非其本然
之分矣(答王/克斋) 兄谓近时学者往往言良知本体流行
无所用力遂至认气习为本性不若说致知功夫不生
弊端鄙意则谓今之认气习为本性者正由不知良知
之本体不知良知之本体则致知之功未有靠实可据
者故欲救其弊须是直指良知本体之自然流行而无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457-0244c.png
用力者使人知所以循之然后为能实用其力实致其
知不然却恐其以良知为所至之域以致知为所入之
途未免岐而二之不得入门内也如好善恶恶亦是彻
上彻下语循其本体之谓善背其本体之谓恶故好善
恶恶亦只是本体工夫本体流行只是好善恶恶(答陈/明水)
 学者诚不失其良心则虽种种异说纷纷绪言譬之
吴楚闽粤方言各出而所同者义苟失其良心则虽字
字句句无二无别于古圣犹之孩童玩戏妆饰老态语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457-0244d.png
笑步趋色色近似去之益远(答马/问庵) 觉则无病可去患
在于不觉耳常觉则常无病常存无病之心是真能常
以去病之心为心者矣(答高/公敬) 中离惩忿窒欲为第二
义亦是为志未彻底徒用力于忿欲者而发人心无声
无臭一旦不可得而见岂有二义三义也 来教谓人
心自静自明自能变化自有条理原非可商量者不待
著一毫力又谓百姓日用不起一念不作一善何尝鹘
突无道理来又谓今世为学用功者苟非得见真体要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457-0245a.png
皆助长必不得已不如万缘放下随缘顺应又谓人志
苟真必不至为恶不劳过为猜防皆日新之语(答王/士官)
大学言知止止者心之本体亦即是工夫苟非一切止
息何缘得定静安固便将见前酬应百虑认作天机活
泼何啻千里(寄双/江) 大抵学不必过求精微但粗重私
意断除不净真心未得透露种种妙谈皆违心之言事
事周密皆拂性之行向后无真实根脚可劄定得安望
其有成也(寄横/溪弟) 好恶与人相近言羞恶是非之知不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457-0245b.png
容泯灭后世舍独知而求之虚明湛一却恐茫然无著
落矣(答朱/芝山) 自谓宽裕温柔焉知非优游怠忽自谓发
强刚毅焉知非躁妄激作忿戾近斋庄琐细近密察矫
似正流似和毫釐不辨离真逾远然非实致其精一之
功消其功利之萌亦岂容以知见情识而能明辨之(寄/敖)
(纯/之) 先师谓致知存乎心悟若认知识为良知正是粗
看了未见所谓不学不虑不系于人者然非情无以见
性非知识意念则亦无以见良知周子谓诚无为神发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457-0245c.png
知知神之为知方知得致知知诚之无为方知得诚意
来书启教甚明知此即知未发之中矣格物二字先师
以为致知之实盖性无体以知为体知无实事物乃其
实地离事物则无知可致亦无所用其致之之功犹之
曰形色乃天性之实无形色则无性可尽惟践形然后
可以尽性云尔大抵会得时道器隐显有无本末一致
会未得则滞有沦虚皆足为病(答陈/明水) 人心生意流行
而变化无方所谓意也忽焉而纷纭者意之动忽焉而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457-0245d.png
专一者意之静静非无意而动非始有盖纷纭专一相
形而互异所谓易也寂然者言其体之不动于欲感通
者言其用之不碍于私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非时寂时
感而有未感以前别有未发之时盖虽诸念悉泯而兢
业中存即惧意也即发也虽忧患不作而恬静自如即
乐意也即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盖即喜怒哀
乐之发而指其有未发者犹之曰视听之未发谓之聪
明聪明岂与视听为对而各一其时乎圣人之情顺万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457-0246a.png
事而无情是常有意而常无意也常有意者变化无方
而流行不息故无始常无意者流行变化而未尝迟留
重滞故无所(答王/堣斋) 夫人神发为知五性感动而万事
出物也者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之𩔖身之所有知之所
出者也视听喜怒之𩔖有礼有非礼有中节有不中节
苟密察其心之不可欺者则莫不自知之故知也者事
物之则有条有理无过不及者也物出于知知在于物
故致知之功亦惟在于格物而已夫隐显动静通贯一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457-0246b.png
理特所从名言之异耳故中也和也中节也其名则二
其实一独知也故是是非非者独知感应之节为天下
之达道其知则所谓贞静隐微未发之中天下之大本
也就是是非非之知而言其至费而隐无少偏倚故谓
之未发之中就知之是是非非而言其至微而显无少
乖戾故谓之中节之和非离乎动用显见别有贞静隐
微之体不可以知是知非言者也程子谓言和则中在
其中言中则涵喜怒哀乐在其中答苏季明之问谓知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457-0246c.png
即是已发已发但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文谓既有知觉
却是动怎生言静者盖为季明欲求中于喜怒哀乐未
发之前则二之矣故反其词以诘之使验诸其心未有
绝无知觉之时则无时不发无时不发则安得有所谓
未发之前而已发又不可谓之中则中之为道与所谓
未发者断可识矣又安得前乎未发而求其所谓中者
也既而季明自悟其旨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程子始
是其说而犹未深然之恐其端倪微差而毫釐之间犹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457-0246d.png
未免于二之也(寄双/江) 来教云虚灵是体知觉是用必
虚而后灵无欲则静虚静虚则明无事则虚虚则明此
是周程正法眼藏可容以所知所觉混能知能觉耶夫
知觉一而已欲动而知觉始失其虚灵虚灵有时失而
知觉未尝无似不可混而一然未有无知觉之虚灵苟
不虚不灵亦未足以言觉故不可岐而二然此亦为后
儒有此四字而为之分疏云尔若求其实则知之一字
足矣不必言虚与灵而虚灵在其中虚之一字足矣不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457-0247a.png
必言灵言知而灵与知在其中盖心惟一知知惟一念
一念之知彻首彻尾常动常静本无内外本无彼此
来教以能知觉为良则格物自是功效以所知觉为良
是宜以格物为工夫恐未然也夫知以事为体事以知
为则事不能皆循其知则知不能皆极其至故致知在
格物格物在致知然后为全功后世以格物为功者既
入于揣摩义袭而不知有致知之初以致知为功者又
近于圆觉真空而不知有格物之知去道愈远矣 夫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457-0247b.png
心知觉运动而已事者知觉之运动照者运动之知觉
无内外动静而浑然一体者也(答王/新甫) 夫身必有心心
必有意意必有知知必有事若有无事之时则亦当有
无心无意无知之时耶身心意知物未始须臾无则格
致诚正之功亦不可须臾离又焉有未感之前又焉有
还须用功之疑耶(答陈/履旋) 格物致知后世学者以知识
为知以凡有声色象貌于天地间者为物失却大学本
旨先师谓知是独知致知是不欺其独知物是身心上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457-0247c.png
意之所用之事如视听言动喜怒哀乐之𩔖诗所谓有
物有则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是也格物是就视听喜怒
诸事慎其独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则以自慊其知(答/冯)
(守/) 立心之始不见有时之顺逆事之烦简地之险易
人之难处易处惟见吾心是非善恶从之如不及去之
如探汤者方为格物苟分别种种顺逆难易如彼如此
则既有所择取而顺逆难易之心为之主矣顺逆难易
之心为之主则虽有时主宰不乱精神凝定犹不足谓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457-0247d.png
之格物何者从其好恶顺逆之心也而况遇逆且难支
吾牵强意兴沮挠尚何格物之可言乎(答沈/思畏) 良知无
方无体变动不居故有昨以为是而今觉其非有己以
为是而因人觉其为非亦有自见未当必考证讲求而
后停妥皆良知自然如此故致知亦当如此然一念良
知彻头彻尾本无今昨人已内外之分也 道塞乎天
地之间所谓阴阳不测之神也神凝而成形神发而为
知知感动而万事出焉万事出于知故曰皆备于我而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457-0248a.png
知又万事之取正焉者故曰有物有则知也者神之所
为也神无方无体其在人为视听为言动为喜怒哀乐
其在天地万物则发育峻极者即人之视听言动喜怒
哀乐者也鸢之飞鱼之跃以至山川之流峙草木之生
生化化者亦即人之视听言动喜怒哀乐者也故人之
喜怒哀乐视听言动与天地万物周流贯彻作则俱作
息则俱息而无彼此之间神无方体故也故格吾视听
言动喜怒哀乐之物则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457-0248b.png
物而不遗神无方体故也视听喜怒之外更有何物盖
古之言视听喜怒者有见于神通天地万物而为言后
之言视听喜怒者有见于形对天地万物而为言通则
一对则二不可不察也(答项/瓯东) 源委与体用稍异谓源
者委所从出可也谓非委则无以见源源岂待委而后
见乎盖源与委犹二也若夫知之感应变化则体之用
感应变化之知则用之体犹水之流流之水水外无流
流外无水非若源之委委之源源外无委委外无源首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457-0248c.png
尾相资而非体用无间者也(答双/江) 无一刻无性则无
一刻无情无一刻非发虽思虑不作閒静虚融俗语谓
之自在则亦乐之发也閒静虚融不得为未发则又焉
有未发者在閒静虚融之先乎故未发言其体已发言
其用其实一知也 人心常知而知之一动一静莫非
应感杂念不作閒静虚融者知之静盖感于静境而静
应也思虑变化纷纭交错者知之动盖感于动境而动
应也动则五官俱用是为动之物静则五官俱不用是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457-0248d.png
为静之物动静皆物也閒静虚融五官不用而此知精
明不欺不减于纷纭交错之时也纷纭交错五官并用
而此知精明不欺无加于閒静虚融之时也动静皆知也
 良知本虚致知即是致虚真实而无一毫邪妄者本
虚之体也物物慎其独知而格之不以邪妄自欺者致
虚之功也若有见于虚而求之恐或离却事物安排一
个虚的本体以为良知本来如是事事物物皆从此中
流出习久得效反成障蔽(答贺/龙冈) 凡两念相牵即是自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457-0249a.png
欺根本如此不了卒归于随逐而已(答郑/元健) 性无不善
故良知无不中正学者能依著见成良知即无过中失
正苟过中失正即是不曾依著见成良知若谓依著见
成良知而未免过中失正是人性本不中正矣有是理
(答董/兆时) 良知固能知古今事变然非必知古今事变
而后谓之良知生而知之者非能生而知古今事变者
也生而无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然则学知困知亦惟
去其私意不蔽其良知而已良知诚不蔽于私则其知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457-0249b.png
古今事变莫非良知苟有私意之蔽则其知古今事变
莫非私意体用一原者也
 贞襄聂双江先生豹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人也正德十二年进士知华
亭县清乾没一万八千金以补逋赋修水利兴学校识
徐存斋于诸生中召入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
諌名出为苏州知府丁内外艰家居十年以荐起知平
阳府修关练卒先事以待敌至不敢入世宗闻之顾谓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457-0249c.png
侍臣曰豹何状乃能尔升陜西按察司副使为辅臣夏
贵溪所恶罢归寻复逮之先生方与学人讲中庸校突
至械系之先生系毕复与学人终前说而去既入诏狱
而贵溪亦至先生无怨色贵溪大惭踰年得出嘉靖二
二十九年京师戒严存斋为宗伯因荐先生召为巡抚
蓟州右佥都御史转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仇鸾请
调宣大兵入卫先生不可而止寻升尚书累以边功加
至太子少傅东南倭乱赵文华请视师朱龙禧请差田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457-0249d.png
赋开市舶辅臣严嵩主之先生皆以为不可降俸二级
遂以老疾致仕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卒年七十七隆
庆元年赠少保谥贞襄阳明在越先生以御史按闽过
武林欲渡江见之人言力阻先生不听及见而大悦曰
君子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犹疑接人太滥上书言之阳
明答曰吾之讲学非以靳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
心耳若畏人之不信必择人而与之是自丧其心也先
生为之惕然阳明征思田先生问勿忘勿助之功阳明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457-0250a.png
答书此间只说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专言勿忘勿
助是空锅而爨也阳明既没先生时官苏州曰昔之未
称门生者冀再见耳今不可得矣于是设位北面再拜
始称门生以钱绪山为證刻两书于石以识之先生之
学狱中閒久静极忽见此心真体光明莹彻万物见备
乃喜曰此未发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从此出
矣乃出与来学立静坐法使之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
用是时同门为良知之学者以为未发即在已发之中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457-0250b.png
盖发而未尝发故未发之功却在发上用先天之功却
在后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说者有三其一谓道不可须
臾离也今曰动处无功是离之也其一谓道无分于动
静也今曰工夫只是主静是二之也其一谓心事合一
心体事而无不在今曰感应流行著不得力是脱略事
为𩔖于禅悟也王龙溪黄洛村陈明水邹东廓刘两峰
各致难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罗念庵深相契合谓双江
所言真是霹灵手段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著如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457-0250c.png
康庄大道更无可疑两峰晚乃信之曰双江之言是也
夫心体流行不息静而动动而静未发静也已发动也
发上用功固为徇动未发用功亦为徇静皆陷于一偏
而中庸以大本归之未发者盖心体即天体也周天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其中为天枢天无一息不
运至其枢纽处实万古常止要不可不归之静故心之
主宰虽不可以动静言而唯静为能存之此濂溪以主
静立人极龟山门下以体夫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为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457-0250d.png
相传口诀也先生所以自别于非禅者谓归寂以通天下
之感不似释氏以感应为尘烦一切断除而寂灭之则
是看释氏尚未透夫释氏以作用为性其所恶言者体
也其曰父母未生前曰先天曰主中主皆指此流行者
言但此流行不著于事为知觉者也其曰后天曰大用
现前曰宾则指流行中之事为知觉也其实体当处皆
在动一边故曰无所住而生其心正与存心养性相反
盖心体原是流行而流行不失其则者则终古如斯乃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457-0251a.png
所谓静也寂也儒者存养之力归于此处始不同夫释
氏耳若区区以感应有无别之彼释氏又何尝废感应
耶阳明自江右以后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默坐澄心
为学的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已有未发之中始能有中
节之和其后学者有喜静厌动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
而曰良知是未发之中则犹之乎前说也先生亦何背
乎师门乃当时群起而难之哉徐学谟识馀录言杨忠
悯劾严嵩假冒边功下部查覆世蕃自草覆稿送部先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457-0251b.png
生即依稿具题按识小编先生劝嵩自辞军赏而覆疏
竟不上但以之归功张时彻然则依稿具题之诬不辨
而自明矣
双江论学书谓心无定体其于心体疑失之远矣炯然
在中寂然不动而万化攸基此定体也(与欧阳/南野) 良知
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
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
其影也不可以其外应者为心而遂求心于外也故学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457-0251c.png
者求道自其主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
原泉者江淮河汉之所从出也然非江淮河汉则亦无
以见所谓原泉者故浚原者浚其江淮河汉所从出之
原非江淮河汉为原而浚之也根本者枝叶花实之所
从出也培根者培其枝叶花实所从出之根非以枝叶
花实为根而培之也今不致感应变化所从出之知而
即感应变化之知而致之是求日月于容光必照之处
而遗其悬象著明之大也 本原之地要不外乎不睹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457-0251d.png
不闻之寂体也不睹不闻之寂体若因感应变化而后
有即感应变化而致之是也实则所以主宰乎感应变
化而感应变化乃吾寂体之标末耳相寻于吾者无穷
而吾不能一其无穷者而贞之于一则吾寂然之体不
几于憧憧矣乎寂体不胜其憧憧而后忿则夺矣欲则
流矣善日以泯过日以长即使惩之窒之迁之改之已
不免义袭于外其于涵养本原之功疑若无与也 所
贵乎本体之知吾之动无不善也动有不善而后知之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457-0252a.png
已落二义矣 以独为知以知为知觉遂使圣人洗心
密藏一段反本工夫潜引而袭之于外纵使良知念念
精明亦只于发处理会得一个善恶而去取之其于未
发之中纯粹至善之体更无归复之期 心无定体之
说谓心不在内也百体皆心也万感皆心也亦尝以是
说而求之譬之追风逐电瞬息万变茫然无所措手徒
以乱吾之衷也 体得未发气象便是识取本来面目
敬以持之常存而不失到此地位一些子习气意见著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457-0252b.png
不得胸次洒然可以概见又何待遇事穷理而后然耶
即反覆推究亦只推究乎此心之存否 圣人过多贤
人过少愚人无过盖过必学而后见也不学者冥行妄
作以为常不复知过(答许/玉林) 知者心之体虚灵不昧即
明德也致者充满其虚灵之本体江汉濯之秋阳㬥之
致知即致中也寂然不动先天而天弗违者也格物者
致知之功用物各付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何思何虑
后天而奉天时也如好好色恶恶臭之𩔖是也此予之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457-0252c.png
说也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乃是先师为下学反正之渐
故为是不得已之词所谓不正者亦指夫意之所及者
言非本体有所不正也不善体者往往赚入袭取窠臼
无故为伯者立一赤帜此予之所忧也(答亢/子益) 夫无时
不寂无时不感者心之体也感惟其时而主之以寂者
学问之功也故谓寂感有二时者非也谓工夫无分于
寂感而不知归寂以主夫感者又岂得为是哉(答东/廓)
疑予说者大略有三其一谓道不可须臾离也今曰动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457-0252d.png
处无功是离之也其一谓道无分于动静也今曰工夫
只是主静是二之也其一谓心事合一仁体事而无不
在今曰感应流行著不得力是得略事为𩔖于禅悟也
夫禅之异于儒者以感应为尘烦一切断除而寂灭之
今乃归寂以通天下之感致虚以立天下之有主静以
该天下之动又何嫌于禅哉 自有人生以来此心常
发如目之视也耳之听也鼻臭口味心之思虑营欲也
虽禁之而使不发不可得也乃谓发处亦自有功将助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457-0253a.png
而使之发乎抑惧其发之过禁而使之不发也且将抑
其过引其不及使之发而中节乎夫节者心之则也不
识不知顺帝之则惟养之豫者能之岂能使之发而中
乎使之发而中者宋人助长之故智也后世所谓随事
精察而不知其密陷于憧憧卜度之私禁之而使不发
者是又逆其生生之机助而使之发者长欲恣情蹈于
水火焚溺而不顾又其下者也 良知二字始于孟子
孩提之童不学不虑知爱知敬真纯湛一由仁义行大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457-0253b.png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亦以其心之真纯湛一即赤子
也然则致良知者将于其爱与敬而致之乎抑求其真
纯湛一之体而致之也若以虚灵本体而言之纯粹至
善原无恶对若于念虑事为之著于所谓善恶者而致
吾之知纵使知之其与义袭何异故致知者必充满其
虚灵本体之量以立天下之大本使之发无不良是谓
贯显微内外而一之也 虚明者鉴之体也照则虚明
之发也知觉犹之照也即知觉而求寂体其与即照而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457-0253c.png
求虚明者何以异盍观孩提之爱敬平旦之好恶乎明
觉自然一念不起诚寂矣然谓之为寂体则未也今不
求寂体于孩提夜气之先而谓即爱敬好恶而寂之则
寂矣然乎不然乎盖孩提之爱敬纯一未发为之也平
旦之好恶夜气之虚明为之也(寄王/龙溪) 达夫早年之学
病在于求脱化融释之太速也夫脱化融释原非工夫
字眼乃工夫熟后景界也而速于求之故遂为慈湖之
说所入以见在为具足以知觉为良知以不起意为工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457-0253d.png
夫乐超顿而鄙艰苦崇虚见而略实功自谓撒手悬崖
遍地黄金而于六经四书未尝有一字当意玩弄精魂
谓为自得如是者十年矣至于盘错颠沛则茫然无据
不能不动朱公之哭也已而恍然自悟考之诗书乃知学
有本原心主乎内寂以通感也止以发虑也无所不在
而所以存之养之者止其所而不动也动其影也照也
发也发有动静而寂无动静也于是一以洗心退藏为
主虚寂未发为要刋落究竟日见天精不属睹闻此其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457-0254a.png
近时归根复命煞吃辛苦处亦庶几乎知微知彰之学
乃其自性自度非不肖有所裨益也 今之为良知之
学者于传习录前篇所记真切处俱略之乃驾空立笼
罩语似切近而实渺茫终日逐外而自以为得手也(寄/刘)
(两/峰) 良知非大学之明德乎明德足矣何又言乎至善
至善者言乎心之体也知止者止于是也知止于是而
后能定静安虑虑非格物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故致知便是知止今必曰格物是致知之功则能虑亦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457-0254b.png
可谓知止之功乎(答黄/洛村) 试以诸公之所以疑于仆者
请之有曰喜怒哀乐无未发之时其曰未发特指其不
动者言诚如所论则发而中节一句无乃赘乎大本达
道又当何所分属乎不曰道之未发而曰喜怒哀乐之
未发此又一说也盖情之中节者为道道无未发又曰
无时无喜怒哀乐安得有未发之时此与无时无感之
语相𩔖然则夜气之所息指何者为息乎旦昼之所为
非指喜怒哀乐之发者言之乎虚寂二字夫子于咸卦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457-0254c.png
特地提出以立感应之体非以寂与感对而言之也今
曰寂本无归即感是寂是为真寂夫寂性也感情也若
曰性本无归即情是性乃为真性恐不免语病也性具
于心心主乎内艮其止止其所也于止知其所止是谓
天下同归而曰寂本无归性本无归将由外铄我其能
免于逐物而袭取乎或又曰性体本寂不应又加一寂
字反为寂体之累此告子勿求之见也操之则存舍之
则亡夫子固欲以此困人乎(同上/) 子思以后无人识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457-0254d.png
中字随事随时讨求是当谓是为中而执之何啻千里
明道云不睹不便是未发之中不闻曰隐不睹曰微隐
微曰独独也者天地之根人之命也学问只有此处人
生只有这件故曰天下之大本也慎独便是致中中立
而和生焉天下之能事毕矣乃曰求之于慎独之前是
诚失之荒唐也(答应/容庵) 诚意章注其入门下手全在实
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十字夫使好好色恶恶臭亦须
实用其力而其中亦有欺之可禁则为不谬世顾有见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457-0255a.png
好色而不好而好之不真者乎有闻恶臭而不恶而恶
之不真者乎绝无一毫人力动以天也故曰诚者天之道
也又曰诚无为又曰诚者自然而然稍涉人为便是作
好作恶一有所作便是自欺其去自慊远矣故诚意之
功全在致知致知云者充极吾虚灵本体之知而不以
一毫意欲自蔽是谓先天之画未发之中一毫人力不
得与一毫人力不与是意而无意也今不养善根而求
好色之好不拔恶根而求恶臭之恶可谓苟且徇外而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457-0255b.png
为人也而可谓之诚乎意者随感出现因应变迁万起
万灭其端无穷乃欲一一制之以人力去其欺而反其
慊是使初学之士终身不复见定静安虑境界劳而无
功祇自疲以速化耳(答绪/山) 感上求寂和上求中事上
求止万上求一只因格物之误蔓延至此(答邹/西渠) 思虑
营欲心之变化然无物以主之皆能累心惟主静则气
定气定则澄然无事此便是未发本然非一蹴可至须
存优游不管纷扰与否常觉此中定静积久当有效(答/戴)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457-0255c.png
(伯/常) 心要在腔子里腔子是未发之中 气有盛衰而
灵无老少随盛衰为昏明者不学而局于气也 心岂
有出入出入无时者放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动而不失其本然之静志之正也 自世之学者不求
浚其万物一体之原使之肫肫渊渊生意流通乃悬空
杜撰儱侗笼罩之说谓是为学问大头脑究其至与墨
子兼爱乡愿媚世又隔几重公案 所贵乎良知者诚
以其无所不知而谓之良哉亦以其知之至诚恻怛莫非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457-0255d.png
天理之著见者而后谓之良也(答董/明建)
困辨录辨中 不睹不闻便是未发之中常存此体便
是戒惧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睹闻何有
哉 过与不及皆恶也中也者和也言中即和也致中
而和出焉故曰至其中而已矣又曰中焉止矣 龟山
一派每言静中体认又言平日涵养只此四字便见吾
儒真下手处考亭之悔以误认此心作已发尤明白直
指 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中是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457-0256a.png
天德和是王道故曰苟非至德至道不凝戒慎不睹恐
惧不闻修德之功也 性体本自戒惧才颓惰便失性
体 或问未发之中为静乎盖静而常主夫动也戒慎
恐惧为动乎盖动而常求夫静也 凡用功似属乎动
而用功之主脑却是静根 感应神化才涉思议便是
憧憧如憧憧则入于私意其去未发之中何啻千里
人自婴儿以至老死虽有动静语默之不同然其大体
莫非已发气主之也而立人极者常主乎静 或问周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457-0256b.png
子言静而程子多言敬有以异乎曰均之为寡欲也周
曰无欲故静程曰主一之谓敬一者无欲也然由敬而
入者有所持循久则内外斋庄自无不静若入头便主
静惟上根者能之盖天资明健合下便见本体亦甚省
力而其弊也或至厌弃事物赚入别样蹊径是在学者
顾其天资力量而慎择所由也近世学者猖狂自恣往
往以主静为禅学主敬为迂学哀哉 问情顺万事而
无情曰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疾痛疴痒皆切于身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457-0256c.png
一随其感应自然之机而顺应之其曰无情特言其所
过者化无所凝滞留碍云尔若枯忍无情斯逆矣谓顺
应可乎 辨易 至静之时虽无所知所觉之事而能
知能觉者自在是即纯坤不为无阳之象星家以五行
绝处便是胎元亦此意若论复卦则宜以有所知觉者
当之盖已涉于事矣邵子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
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夫天心无改移未发者未
尝发也一阳而动乃平旦之好恶太羹之酒淡而和也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457-0256d.png
未发气象犹可想见静中养出端倪冷灰中迸出火焰
非坤之静翕归藏育而养之则不食之果可复种而生
哉知复之由于坤则知善端之萌未有不由于静养也
 寂然不动中涵太虚先天也千变万化皆由此出可
以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故曰天弗违触之而动感而
后应后天也何思何虑遂通而顺应之故曰奉天时言
人力一毫不与也 一念之微炯然在中百体从令小
而辨也 止于至善寂然不动千变万化皆由此出井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457-0257a.png
养而不穷也 易以道义配阴阳故凡言吉凶悔吝皆
主理欲存亡淑慝消长处为言世之所云祸福亦不外
是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曾子之震也震莫大于生死之
际起而易箦曰吾得正而毙焉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可
谓不失其所主之常不丧匕鬯也 辨心 寡欲之学
不善体贴将与克伐怨欲不行同病知意必固我声臭
睹闻皆是欲而后可以识寡欲之学 一毫矜持把捉
便是逆天 自得者得其本体而自慊也工夫不合本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457-0257b.png
体非助则忘忘助皆非道 集犹敛集也退藏于密以
敦万化之原由是感而遂通沛然莫之能禦犹草木之
有生意也故曰生则恶可已矣袭而取之者义自外至
也集义所生者义由中出也自三代而下浑是一个助
的学问故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与其得助农不
若得惰农惰则苗不长而生意犹存若助则机心生而
道心忘矣 鸢飞鱼跃浑是率性全无一毫意必程子
谓活泼泼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同意 才离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457-0257c.png
本体便是远复不远云者犹云不离乎此也其曰不善
恐于本体尚有未融化处而不免有矜持意未尝不知
明镜纤尘未尝复行洪炉点雪少有凝滞而融化不速
便已属行 辨素 素者本吾性所固有而豫养于己
者也位之所值虽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不同然不
以富贵处富贵而素乎富贵不以贫贱处贫贱而素乎
贫贱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而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处之
如一则无入而不自得得者得其素也佛氏云悟人在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457-0257d.png
处一般又云随所住处常安乐颇得此意 辨过 才
觉无过便是包藏祸心故时时见过时时改过便是江汉
以濯秋阳以暴夫子只要改过乡愿只要无过机械变
诈之巧盖其机心滑熟久而安之其始也生于一念之
无耻其安也习而熟之充然无复廉耻之色放僻邪侈
无所不为无所用其耻也 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之
而为人之心生生不已故感于父子则为慈孝感于昆
弟则为友恭故凡修道一涉于营欲谋为而不出于生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457-0258a.png
生自然之机者皆不可以言仁不可以言仁则袭也袭
而取之则身与道二不可以言合也 辨仁 先有个
必有所主之心曰适先有个必无所主之心曰莫无所主而无
所不主无所不主而先无所主曰义不见所欲恶而寂然
不动者中也欲恶不欺其本心者忠也非中也然于中
为近欲恶之发不待推而自然中节者和也推欲恶以
公于人者恕也非和也然于和为近忠恕是学者求复
其本体一段切近工夫 辨神 心之生生不己者易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457-0258b.png
也即神也未发之中太极也未发无动静而主乎动静
者未发也非此则心之生道或几乎息而何动静之有
哉有动静两仪而后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有四端而后
有健顺动止入陷丽说之八德德有动有静也故健顺
动止而不失乎本然之则者吉以之生盖得其本体发
而中节也入陷丽说静而反累于动者凶以之生盖失
其本体发而不中也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举而措之天
下而大业生焉 辨诚 子莫执中盖欲择为我兼爱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457-0258c.png
之中而执之故不合于权耳不知中无定体惟权是体
权无定用惟道是用权也者吾心天然自有之则惟戒
慎不睹恐惧不闻然后能发无不中变易从道莫非自
然之用不然则以中而贼道者何限自尧舜之学不明
往往以中涉事为若将随事随处精察而固执之以求
所谓当然之节而不知瞬息万变一毫思虑营欲著不
得是谓后天而奉天时也若临事而择已不胜其憧憧
非惟日不足顾其端无穷胶凝固滞停阁废弃中亦袭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457-0258d.png
也况未必中乎 问閒思杂虑祛除不得如何曰习心
滑熟故也习心滑熟客虑只从滑熟路上往还非一朝
一夕之故也若欲逐之而使去禁之而使不生隳突冲
决反为本体之累故欲去客虑者先须求复本体本体
复得一分客虑减去一分然本体非敬不复敬以持之
以作吾心体之健心体健而后能廓清扫荡以收定静
之功盖盗贼无主势必解散然非责效于旦夕用意于
皮肤者可几及也 问良知之学何如曰此是王门相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457-0259a.png
传指诀先师以世之学者率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
圣人以有所不知不能为儒者所深耻一切入手便从
多学而识考索记诵上钻研劳苦缠绊担搁了天下无
限好资质的人乃谓良知自知致而养之不待学虑千
变万化皆由此出孟子所谓不学不虑爱亲敬长盖指
良知之发用流行切近精实处而不悟者遂以爱敬为
良知著在枝节上求虽极高手不免赚入邪魔蹊径到
底只从伯学里改换头目出来盖孩提之爱敬即道心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457-0259b.png
也一本其纯一未发自然流行而纤毫思虑营欲不与
故致良知者只养这个纯一未发的本体本体复则万
物备所谓立天下之大本先师云良知是未发之中廓
然大公的本体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物来顺应此
是传习录中正法眼藏而误以知觉为良知无故为霸
学张一赤帜与边见外修何异而自畔其师说远矣
问随处体认天理何如曰此甘泉揭以教人之旨甘泉
得之罗豫章曰为学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457-0259c.png
若见天理则人欲便自退听由此持守庶几渐明讲学
始有得力处又云学者之病在于无冻解冰释处虽用
力持守不过苟免形显过尤无足道也究其旨意全在
天理二字所谓见天理者非闻见之见明道曰吾学虽
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而世之揣摩
测度依傍假借谓体认而反害之者多矣天理是本体
自然流行知平旦之好恶孩提之爱敬孺子入井之怵
惕恻隐不假些子帮助学者体认到此方是动以天动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457-0259d.png
以天方可见天理方是人欲退听冻解冰释处也此等
学问非实见得未发之中道心惟微者不能及 问今
之学者何如曰今世之学其上焉者则有三障一曰道理
障一曰格式障一曰知识障讲求义理模仿古人行事
之迹多闻见博学动有所引證是障虽有三然道理格
式又俱从知识入均之为知识障也三家之学不足以
言豫责之以变易从道皆不免有跲疚困穷之患盖义
理随事变以适用非讲求所能备事变因时势而顺应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457-0260a.png
非格式所能拟义理事变有圣人所不知不能处非一
人所能周故曰障然尚是儒者家法可以维持世教而
无所谓败常乱俗也此外又有气节文章二家气节多
得之天性可以励世磨钝廉顽立懦文章又有古文时
文亦是学者二魔魔则病心障是障于道故先儒常曰
圣贤既远道学不明士大夫不知用心于内以立其本
而徒以其意气之盛以有为于世者多矣彼词令之美
闻见之博议论之韪节概之高自其外而观之诚有以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457-0260b.png
过乎人者然探其中而责其实要其久而持其归求其
充然有以慰满人望而无一瑕之可疵者千百中未见
一二可数也
 
 
 
 
 明儒学案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