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457-00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七
           馀姚 黄宗羲 撰
崇仁学案
 太仆夏东岩先生尚朴
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永丰人从学娄一斋登正德辛未
进士历部属守惠州山东提学道至南太仆少卿逆瑾擅
政遂归王文成赠诗有含瑟春风之句先生答曰孔门沂
卷七 第 1b 页 WYG0457-0098b.png
水春风景不出虞廷敬畏情先生传主敬之学谓才提起
便是天理才放下便是人欲魏庄渠叹为至言然而訾象
山之学以收敛精神为主吾儒收敛精神要照管许多道
理不是徒收敛也信然则总然提起亦未必便是天理无
乃自背其说乎盖先生认心与理为二谓心所以穷理不
足以尽理阳明点出心即理也一言何怪不视为河汉乎
夏东岩文集卓然竖起此心便有天旋地转气象 学
者涵养此心须如鱼之游泳于水始得 才提起便是
卷七 第 2a 页 WYG0457-0098c.png
天理才放下便是人欲 君子之心纤恶不容如人眼
中著不得一些尘埃 学者须收敛精神譬如一炉火
聚则光燄四出才拨开便昏黑了 寻常读与点一章
只说胸次脱洒是尧舜气象近读二典三谟方知兢兢
业业是尧舜气象尝以此语双门詹困夫困夫云此言
甚善先兄复斋有诗云便如曾点象尧舜怕有馀风入
老庄乃知先辈聪明亦尝看到此 朱子云颜子之乐
平淡曾点之乐劳攘近观击壤集尧夫之乐比之曾点
卷七 第 2b 页 WYG0457-0098d.png
尤劳攘程子云敬则自然和乐和乐只是心中无事方
是孔颜乐处 道理是个甜的物事朱子训蒙诗云行
处心安思处得馀甘尝溢齿牙中非譬喻也 不问此
心静与不静只问此心敬与不敬敬则心自静矣譬如
桶箍才放下便分散了 白沙云斯理也宋儒言之备
矣吾尝恶其太严也此与东坡要与伊川打破敬字意
思一般盖东坡学佛而白沙之学进禅故云尔然尝观
之程子云会得底活泼泼地不会得底只是弄精神又
卷七 第 3a 页 WYG0457-0099a.png
曰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两忘则澄然无
事矣又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未尝致纤毫之力此
其存之之道也朱子云才觉得间断便已接续了曷尝
过于严乎至于发用处天理人欲间不容发省察克治
不容少缓看二典三谟君臣互相戒敕视三代为尤严
其亦可恶乎 李延平云人于旦昼之间不至梏亡则
夜气愈清夜气清则平旦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
象自可见矣此是喜怒哀乐未发气象 吾儒之学静
卷七 第 3b 页 WYG0457-0099b.png
中须有物譬如果核虽未萌芽然其中自有一点生意
释老所谓静特虚无寂灭而已如枯木死灰安有物乎
 敬则不是装点外事乃是吾心之当然有不容不然
者寻常验之敬则心便安才放下则此心便不安矣所
谓敬者只如俗说常打起精采是也 理与气合是浩
然之气才与理违是客气 义由中出犹快刀利斧劈
将去使事事合宜是集义若务矫饰徇外即是义袭袭
犹袭裘之袭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
卷七 第 4a 页 WYG0457-0099c.png
焉自注云无欲故静盖中正仁义是理主静是心惟其
心无欲而静则此理自然动静周流不息矣观通书无
欲则静虚动直可见矣主静之静不与动时对乃大学
定静之静集注云静谓心不妄动是也 为学固要静
存动察使此心未能无欲虽欲存养省察无下手处直
须使此心澹然无欲则静自然虚动自然直何烦人力
之为耶程子云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不须
穷索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明故须
卷七 第 4b 页 WYG0457-0099d.png
穷索存久自明安得穷索与通书之言相表里 天地
以生物为心人能以济人利物为心则与天地之心相
契宜其受福于天也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朱子
语𩔖解敦厚以崇礼云人有敦厚而不崇礼者亦有礼
文周密而不敦厚者故敦厚又要崇礼此解胜集注由
是推之此一节当一句自为一义不必分属存心致知
盖有尊德性而而不道问学者亦有道问学而不尊德
性者故尊德性又要道问学如柳下惠可谓致广大矣而
卷七 第 5a 页 WYG0457-0100a.png
精微或未尽伯夷可谓极高明矣稽之中庸或未合又
集注以尊德性为存心以极道体之大道问学为致知
以极道体之细恐亦未然窃谓二者皆有大小如涵养
本原是大谨于一言一行处是小穷究道理大本大原
处是大一草一木亦必穷究是小尝以此质之魏子才
子才以为然 仁是心之德如桃仁杏仁一般若有分
毫私里面便坏了如何得生意发达于外巧言令色不
必十分装饰但有一毫取悦于人意思即是巧令知此
卷七 第 5b 页 WYG0457-0100b.png
而谨之即是为仁之方故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
仁矣 人不知而有一毫不平之意即是渣滓未浑化
如何为成德一斋尝有诗云为学要人知做甚养之须
厚积须多君子一心如止水不教些子动微波 学者
须先识此理譬之五榖不知其种得不误认稊稗为五
榖耶虽极力培壅止成稊稗耳近世儒者有用尽平生之
力卒流入异学而不自知者正坐未识其理耳 象山
之学以收敛精神为主曰精神一霍便散了杨慈湖论
卷七 第 6a 页 WYG0457-0100c.png
学只是心之精神为之性一句此其所以近禅朱子云
收敛得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尽看道理不尽只是不
专一如此说方无病 吾儒曰唤醒释氏亦曰唤醒但
吾儒唤醒此心要照管许多道理释氏则唤醒在 精
一执中就事上说寻常遇事有不恰处群疑并兴既欲
如此又欲如彼当是时也尽把私意阁著了不知那个
是人心那个是道心故必精以察之使二者界限分明
又须一以守之使不为私欲所夺如此便是允执厥中
卷七 第 6b 页 WYG0457-0100d.png
盖过与不及皆是人心惟道心方是中 尧之学以钦
为主以执中为用此万古心学之源也舜告禹曰惟精
惟一允执厥中又曰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曰钦
曰中曰敬皆本于尧而发之且精一执中之外又欲考
古稽众视尧加详焉盖必如此然后道理浃洽庶几中
可得以执矣近世论学直欲取足吾心之良知而谓诵
习讲说为支离率意径行指凡发于粗心浮气者皆为
良知之本然其说蔓延已为天下害揆厥所由盖由白
卷七 第 7a 页 WYG0457-0101a.png
沙之说倡之耳(执中从事上说/故以为用谬甚)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
知哉数语令人有下手处盖日用间事亲如此事长如
此言如此行如此待人接物如此各各有个路数真如
大路然只是人遇事时胡乱打过了若每事肯入思虑
则心中自有一个当然之则何事外求故曰子归而求
之有馀师假使曹交在门教之不过如此集注乃谓教
之孝弟不容受业于门未然(此段又与取足于吾心之/良知者同何其言之出入)
(耶/) 所谓求放心者非是以心捉心之谓盖此心发于
卷七 第 7b 页 WYG0457-0101b.png
义理者即是真心便当推行若发不以正与虽正发不
以时及泛泛思虑方是放心要就那放时即提转来便
无事伊川曰心本善流而为恶乃放也此语视诸儒为
最精(才流便/是恶) 人之思虑多是触类而生无有宁息时
节所谓朋从尔思也朋类也试就思处思量如何思到
此逆推上去便自见得禅家谓之葛藤所以要长存长
觉才觉得便断了 近来诸公议论太高稽其所就多
不满人意如枫山先生为人只一味纯诚比之他人省
卷七 第 8a 页 WYG0457-0101c.png
了多少气力已是风动海内乃知忠信骄泰得失之言
为有味 若贪富贵厌贫贱未论得与不得即此贪之
厌之之心已自与仁离了如何做得下面存养细密工
夫所以以无欲为要 心要有所用日用间都安在义
理上即是心存岂俟终日瞑目趺坐漠然无所用心然
后为存耶 尝疑腔子不是神明之舍犹世俗所谓眶
当之眶指理而言谓此心要常在理中稍与理违则出
眶当外矣然如此说则满腔子是恻隐之心便说不去
卷七 第 8b 页 WYG0457-0101d.png
不若照旧说为善盖心犹户枢户枢稍出臼外便推移不
动此心若出躯壳之外不在神明之舍则凡应事接物无
所主矣 耳之聪止于数百步外目之明止于数十里
外惟心之思则入于无间虽千万里之外与数千万年
之上一举念即在于此即此是神 象山之学虽主于
尊德性然亦未尝不道问学但其所以尊德性道问学
与圣贤不同程子论仁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又谓识得仁体实有诸已只要义理栽培盖言识存所
卷七 第 9a 页 WYG0457-0102a.png
行之先必先识其理然后有下手处象山谓能收敛精
神在此当恻隐自恻隐当羞恶自羞恶更无待于扩充
(仁义礼智本体自广大原不待于扩充/所谓扩充者盖言接续之使不息耳)此与告子不知
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虽能坚持力制至于不
动心之速适足为心害也朱子曰以天下之理处天下
之事以圣贤之心观圣贤之书象山所引诸书多是驱
率圣贤之言以就已意多非圣贤立言之意如谓颜子
为人最有精神用力最难仲弓精神不及颜子然用力
卷七 第 9b 页 WYG0457-0102b.png
却易其与程子所谓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其次
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不同岂直文义之差
而已哉 予昔有志于学而不知操心之要未免过于
把捉常觉有一物梗在胸臆虽欲忘之而不可得在南
监时一日过东华门墙下有卖古书者予偶检得四家
语内有黄蘖对裴休云当下即是动念则非伫立之顷
遂觉胸中如有石头磕然而下无复累坠乃知禅学诚
有动人处于后看程子书说得下手十分明白痛快但
卷七 第 10a 页 WYG0457-0102c.png
在人能领略耳故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圣贤之训
明白恳切无不欲人通晓白沙之诗好为隐奥之语至
其论学处藏形匿影不可致诘而甘泉之注曲为回互
𩔖若商度隐语然又多非白沙之意诗自汉魏以来至
唐宋诸大家皆有典则至白沙自出机轴好为跌宕新
奇之语使人不可追逐盖本之庄定山定山本之刘静
修规模意气绝相类诗学为之大变独古选和陶诸作
近之 周子云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卷七 第 10b 页 WYG0457-0102d.png
又云寡之又寡寡之而至于无则诚立明通与克已复
礼意同今不提起此心做主就视听言动上下工夫渐
渐求造寡欲虚静之地直欲瞑目趺坐置此心于无物
之处则私根何由以去本体何由以虚乎程子云坐忘
却是坐驰朱子云要閒越不闲要静越不静又云如读
书以求义理应事接物以求当理即所求者便是吾心
何事块然独坐而后为存耶非洞见心体之妙安能及
此 先师一斋家居以正风俗为已任凡邻里搬戏迎
卷七 第 11a 页 WYG0457-0103a.png
神及划船之类必加晓谕禁戒每每以此得罪于人有
所不恤 世人只知有利语及仁义必将讥笑以为迂
阔殊不知利中只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自无不利譬
之甜的物事吃过则酸苦的物事吃过方甜如人家长
尚利惹得一家莫不尚利由是父子兄弟交相攘夺相
劘相刃必至倾覆而后已若家长尚义惹得一家莫不
尚义由是父慈其子子孝其父兄友其弟弟恭其兄莫
说到门祚如何只据眼前家庭之间已自有一段春和
卷七 第 11b 页 WYG0457-0103b.png
景象何利如之 湛然虚明者心之本体本无存亡出
入之可言其有存亡出入者特在操持敬肆之间耳
好问好察而必用其中诵诗读书而必论其世则合天
下古今之聪明以为聪明其知大矣近时诸公论学乃
欲取足吾心之良知而议程朱格物博文之论为支离
其何以开圣人之知见扩吾心良知良能之本然此乃
入门款于此既差是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读白沙
与东白论学诗 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愚谓六经
卷七 第 12a 页 WYG0457-0103c.png
载道之文圣贤传授心法在焉而谓糟粕非真传何耶
 渺哉一勺水积累成大川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
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累而成者孔子志学以至从心
孟子善信以至圣神朱子曰予学盖由铢累寸积得之
又云予六十一岁方理会得若去年死也枉了今谓不
由积累而成得非释氏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耶 至
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发用兹不穷缄藏极渊泉中庸
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至天下之达道也道之体用不过
卷七 第 12b 页 WYG0457-0103d.png
如此可谓明白今乃说玄说妙反滋学者之疑从何处
下手耶我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学患不用心用心滋
牵缠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戒慎与恐惧斯语未云
偏后而不省事差失毫釐间 司马温公吕与叔张天
祺辈患思虑纷扰皆无如之何诚如公论至于程朱宁
有此病程子云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
两忘则澄然无事矣又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朱子云
卷七 第 13a 页 WYG0457-0104a.png
才觉得间断便已接续了此皆任其天然了无一毫将
迎安排之病心学之妙至此无馀蕴矣戒慎恐惧敬也
敬有甚形影只是此心存主处才提起心便安才放下
心便无安顿处是乃人心之当然有不容不然者若不
知此而以装点外事矜持太过为敬则为此心之病矣
故曰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芸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此是无声无臭处中庸从天命说起都说尽了方说到
卷七 第 13b 页 WYG0457-0104b.png
此所以程子云下学而上达乃学之要今论学不说下
学之功遽及上达之妙宜其流入异学而不自知也此
诗清新华妙见者争诵之而不知其有悖于道予不得
以不辨 章枫山谓予曰白沙应聘来京师予在大理
往候而问学焉白沙云我无以教人但令学者看与点
一章予云以此教人善矣但朱子谓专理会与点意思
恐入于禅白沙云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朱子时人多流
于异学故以此救之今人溺于利禄之学深矣必知此
卷七 第 14a 页 WYG0457-0104c.png
意然后有进步处耳予闻其言恍若有悟(浴沂/亭记) 性书
之作兼理气论性深辟性即理也之言重恐得罪于程
朱得罪于敬斋不敢不以复也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气之精爽以为心心之为物虚灵洞彻有理存焉是之
谓性性字从心从生乃心之生理也故朱子谓灵底是
心实底是性性是理心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浑然
在中虽是一理然各有界分不是儱侗之物故随感而
应各有条理程子谓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
卷七 第 14b 页 WYG0457-0104d.png
是先已应不是后者此也孟子言人性本善而所以不
善者由人心陷溺于物欲而然缺却气质一边也故启
荀杨韩子纷纷之论至程张朱子方发明一个气质出
来此理无馀蕴矣盖言人性是理本无不善而所以有
善有不善者气质之偏耳非专由陷溺而然也其曰天
地之性者直就气禀中指出自然之理而言孟子之言
是也气禀之性乃是合理与气而言荀杨韩子之言是
也程朱之言明白洞达既不足服执事之心则子才纯
卷七 第 15a 页 WYG0457-0105a.png
甫之言宜其不见取于执事也又况区区之言哉然尝
思之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日用之间种种发
见莫非此性之用今且莫问性是理是气是理与气兼
但就发处认得是理即行不是理处即止务求克去气
质之偏物欲之蔽俟他日功深力到豁然有见处然后
看是理耶是气耶是理与气兼耶当不待辩而自明矣
(答余子/积书) 此道广大精微不可以急迫之心求之须是
认得路头端的而从容涵泳于其间渐有凑泊处耳(复魏/子才)
卷七 第 15b 页 WYG0457-0105b.png
 人心本虚灵静处难思议及其有思时却属动边事贤
如司马公彻夜苦不寐殷勤念一中与念佛何异不知
此上头著不得一字勿忘勿助间妙在心独契澄彻似
波停融液如春至莫作禅样看即此是夜气谛观日用
间道理平铺是坦如大路然各各有界至不必费安排
只要去私意泛泛思虑萌觉得无根蒂将心去觅心便
觉添累坠讨论要精详淘汰极纯粹如此用工夫庶几
体用备君归在旦夕不得长相聚试诵口头禅君宜体
卷七 第 16a 页 WYG0457-0105c.png
会去 刘士凤夜苦不寐予恐其把捉太过赋此赠之
近世论学者徒见先正如温公及吕与叔张天祺皆无
奈此心何偶于禅门得些活头悟得此心有不待操而
自存的道理遂谓至玄至妙千了万当以此为道则禅
家所谓当下即是动念则非所谓放四大莫把捉寂寞
性中随饮啄所谓汝暂息心善恶都莫思量皆足以为
道殊不知不难于一本而难于万殊日用之间千头万
绪用各不同苟非涵养此心而剔刮道理出来使之洞
卷七 第 16b 页 WYG0457-0105d.png
然无疑则拟议之间忽已堕于过与不及而不自知矣
其何以得大中至正之矩哉学者于此正须痛下工夫
主敬穷理交修并进而积之以岁月之久庶几渐有
凑泊处耳不然决入异教无疑也(与赵元默论学/元默白沙门人)
花者华也气之精华也天地之气日循根干而升到枝
头去不得了气之精华遂结为菩蕾久则包畜不住忽
然迸开光明灿烂如此人能涵泳义理浇灌此心优悠
厌饫而有得焉则其发之言论措之行事自有不容已
卷七 第 17a 页 WYG0457-0106a.png
者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是也中庸云诚则形形则
著著则明又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如此者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观此尤信程子云物我
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或谓一草一木
不必穷究恐未之深思耳 要识静中须有物却从动
处反而观湛然一气虚明地安得工夫入语言
 广文潘玉斋先生润
潘润字德夫号玉斋信之永丰人师事娄一斋一斋严
卷七 第 17b 页 WYG0457-0106b.png
毅英迈慨然以师道自任尝谓先生曰致礼以治躬外
猊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中
心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此礼乐之本身
心之学也先生谨佩其教终日终身出入准绳规矩李
空同督学江右以人才为问诸生佥举先生空同致礼
欲见之时先生居忧以衰服拜于门外终不肯见空同
叹其知礼焚香静坐时以所得者发为吟咏终成都教

卷七 第 18a 页 WYG0457-0106c.png
 
 
 
 
 
 
 
 
卷七 第 18b 页 WYG0457-0106d.png
 
 
 
 
 
 
 
 明儒学案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