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457-001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一
           馀姚 黄宗羲 撰
河东学案
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
设施不问而知其出于河东也若阳明门下亲炙弟子往
往背其师说亦以其言之过高也然河东有未见性之讥
所谓此心始觉性天通者定非欺人语可见无事张皇耳
卷一 第 1b 页 WYG0457-0015b.png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御史阎子与先生禹锡
  侍郎张自在先生鼎
  郡守段容思先生坚
  广文张默斋先生杰
  文庄王凝斋先生鸿儒
  布衣周小泉先生蕙
  郡丞薛思庵先生敬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0457-0015c.png
  郡丞李介庵先生锦
  文简吕泾野先生楠
  司务吕愧轩先生潜
  张石谷先生节
  李正立先生挺
  郡守郭蒙泉先生郛
  举人杨天游先生应诏
河东学案一
卷一 第 2b 页 WYG0457-0015d.png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母梦紫衣人入谒而
生肤理如水晶五脏皆见家人怪之祖闻其啼声曰非
常儿也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
二先生深于理学(魏纯字希文山东/高密人范俟考)俾先生与之游处
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因尽弃其旧学父
移教鄢陵先生补鄢陵诸生中河南永乐庚子乡试第
一明年登进士第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
卷一 第 3a 页 WYG0457-0016a.png
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
叹焉差监湖广银场手录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
得即便劄记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
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
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正卿三杨欲先
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
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
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大恨之会有狱夫病死
卷一 第 3b 页 WYG0457-0016b.png
妾欲出嫁妻弗听妾遂谓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发其
诬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为故出先生廷折文文言囚
不服讯系狱论死先生读易不辍覆奏将决振有老仆
者山西人也泣于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
泣耳振问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
状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景泰初起南京大理
寺卿苏松饥民贷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庐王文坐以谋
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
卷一 第 4a 页 WYG0457-0016c.png
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
于众曰南京好官唯薛卿耳壬申秋以原官召入英庙
复辟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于忠肃王宫
保就刑先生谓同列曰此事人所共知各有子孙石亨
奋然曰事已定不必多言上召阁臣入议先生言陛下
复登宝位天也今三阳发生不可用重刑同列皆无言
诏减一等先生退而叹曰杀人以为功仁者不为也一
日召对便殿上衣冠未肃先生凝立不入上知之即改
卷一 第 4b 页 WYG0457-0016d.png
衣冠先生乃入上恶石亨专徐天全李文达许道中退
朝谓耿都御史令御史劾之先生谓诸公曰易戒不密
春秋讥漏言祸从此始矣未几诸公皆下诏狱上以先
生学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先
生亦知曹石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临行岳季方
请教先生曰英气太露最害事后季方败忆先生之言
曰正乃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天顺八
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诗有七十六年
卷一 第 5a 页 WYG0457-0017a.png
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先生以复性为宗濂洛为鹄
所著读书录大概为太极图说西铭正蒙之义疏然多
重复杂出未经删削盖惟体验身心非欲成书也其谓
理气无先后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不可易矣又
言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以日光飞鸟喻之理如日光气
如飞鸟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鸟背而飞鸟飞而日
光虽不离其背实未尝与之俱往而有间断之处亦犹
气动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实未尝与之俱尽而有灭
卷一 第 5b 页 WYG0457-0017b.png
息之时羲窃谓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若无飞鸟而
有日光亦可无日光而有飞鸟不可为喻盖以大德敦
化者言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不特理无聚散气亦无
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不已不以已往之气
为方来之气亦不以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不特气有
聚散理亦有聚散也先生谓水清则见毫毛心清则见
天理喻理如物心如镜镜明则物无遁形心明则理无
蔽迹羲窃谓仁人心也心之所以不得为理者由于昏
卷一 第 6a 页 WYG0457-0017c.png
也若反其清明之体即是理矣心清而见则犹二之也
此是先生所言本领安得起而质之乎崔后渠言先生
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于抗
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
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正统四年南
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以生员有疾罢斥者追
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廪给糜费
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
卷一 第 6b 页 WYG0457-0017d.png
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
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
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子庙庭称先儒
薛子
读书录统体一太极即万殊之一本各具一太极即一
本之万殊统体者即大德之敦化各具者即小德之川
流 太极不可以动静言然舍动静亦无太极 人心
有一息之怠便与天地之化不相似 为学之要莫切
卷一 第 7a 页 WYG0457-0018a.png
于动静动静合宜者便是天理不合宜者便是人欲
人心一息之顷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未有不在天理人
欲而中立者也 易传曰易变易也变易以从道也如
人之一动一静皆变易也而动静之合乎理者即道也
 所以阴阳变易者固理之所为而理则一定而不易
所谓恒也 少欲觉身轻 心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
涯 先儒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如君之仁臣之敬父
之慈子之孝之𩔖皆在物之理也于此处各得其宜乃
卷一 第 7b 页 WYG0457-0018b.png
处物之义也 每日所行之事必体认某事为仁某事
为义某事为礼某事为智庶几久则见道分明 为政
以法律为师亦名言也既知律已又可治人 二十年
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以是知克已最难 性非特
具于心者为是凡耳目口鼻手足动静之理皆是也非
特耳目口鼻手足动静之理为是凡天地万物之理皆
是也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 凡圣贤之
书所载者皆道理之名也至于天地万物所具者皆道
卷一 第 8a 页 WYG0457-0018c.png
理之实也书之所谓某道某理犹人之某名某姓也有
是人之姓名则必实有是人有是道理之名则必有是
道理之实学者当会于言意之表 湖南靖州读论语
坐久假寐既觉神气清甚心体浩然若天地之广大盖
欲少则气定心清理明其妙难以语人 无形而有理
所谓无极而太极有理而无形所谓太极本无极形虽
无而理则有理虽有而形则无此纯以理言故曰有无
为一老氏谓无能生有则无以理言有以气言以无形
卷一 第 8b 页 WYG0457-0018d.png
之理生有形之气截有无为两段故曰有无为二 天
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皆物也而其人伦之理即性也佛氏之学曰明心见性
者彼既举人伦而外之矣安在其能明心见性乎若果
明心见性则必知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必不
举人伦而外之也今既如此则偏于空寂而不能真知
心性体用之全审矣 尽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盖
性即理而天即理之所从出人能知性知天则天下之
卷一 第 9a 页 WYG0457-0019a.png
理无不明而此心之理无不贯苟不知性知天则一理
不通而心即有碍又何以极其广大无穷之量乎是以
知尽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博文是明此理约礼
是行此理 无欲非道入道自无欲始 举目而物存
物存而道在所谓形而下形而上是也 诚不能动人
当责诸已不能感人皆诚之未至 太极一圈中虚无
物盖有此理而实无形也 常沈静则含畜义理而应
事有力 少言沈默最妙 厚重静定宽缓进德之基
卷一 第 9b 页 WYG0457-0019b.png
 无欲则所行自简 敬则中虚无物 处人之难处
者正不必厉声色与之辩是非较短长 才舒放即当
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事已往不追最妙 人能于
言动事为之间不敢轻忽而事事处置合宜则浩然之
气自生矣 主静以立其本慎动以审其几 心常主
静物来应之 费是隐之流行处隐是费之存主处体
用一源显微无间如阴阳五行流行发生万物费也而
其所以化生之机不可见者隐也 矫轻警惰只当于
卷一 第 10a 页 WYG0457-0019c.png
心志言动上用力 须是尽去旧习从新做起张子曰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余在辰州府五更忽念已德所以
不大进者正为旧习缠绕未能掉脱故为善而善未纯
去恶而恶未尽自今当一刮旧习一言一行求合于道
否则匪人矣 若胸中无物殊觉宽平快乐 一念之
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心虚有内外合一之气
象 俯仰天地无穷知斯道之大觉四海之小矣 工
夫切要在夙夜饮食男女衣服动静语默应事接物之
卷一 第 10b 页 WYG0457-0019d.png
间于此事事皆合天则则道不外是矣 凡大小有形
之物皆自理气至微至妙中生出来以至于成形而著
张子曰其来也几微易简其至也广大坚固 一念之
差心即放才觉其差而心即正 水清则见毫毛心清
则见天理 人性分而言之有五合而言之则一一不
可见而五则因发见者可默识也 须知已与物皆从
阴阳造化中来则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夫子所谓
一即统体之太极也夫子之所为贯即各具之太极也
卷一 第 11a 页 WYG0457-0020a.png
 主一则气象清明二三则昏昧矣 将圣贤言语作
一场话说学者之通患 志动气多为理气动志多为
欲 学至于心中无一物则有得矣 言不谨者心不
存也心存则言谨矣 余于坐立方向器用安顿之𩔖
稍有不正即不乐必正而后已非作意为之亦其性然
 言动举止至微至粗之事皆当合理一事不可苟先
儒谓一事苟其馀皆苟矣 观太极中无一物则性善
可知有不善者皆阴阳杂糅之渣滓也 天之气一著
卷一 第 11b 页 WYG0457-0020b.png
地之气即成形如雪霜雨露天气也得地气即成形矣
 才敬便渣滓融化而不胜其大不敬则鄙吝即萌不
胜其小矣 知止所包者广就身言之如心之止德目
之止明耳之止聪手之止恭足之止重之𩔖皆是就物
言之如子之止孝父之止慈君之止仁臣之止敬兄之
止友弟之止恭之𩔖皆是盖止者止于事物当然之则
则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则静安虑得相次而见矣不能
知止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犹迷方之人摇摇而
卷一 第 12a 页 WYG0457-0020c.png
莫知所之也 知止则动静各当乎理 大事谨而小
事不谨则天理即有欠缺间断 程子性即理也之一
言足以定千古论性之疑 人恻然慈良之心即天地
蔼然生物之心 觉人诈而不形于言有馀味 心一
操而群邪退听一放而群邪并兴 才收敛身心便是
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
 居敬有力则穷理愈精穷理有得则居敬愈固 初
学时见居敬穷理为二事为学之久则见得居敬时敬
卷一 第 12b 页 WYG0457-0020d.png
以存此理穷理时敬以察此理虽若二事而实则一矣
 人不持敬则心无顿放处 人不主敬则此心一息
之间驰骛出入莫知所止也 不能克已者志不胜气
也 读书以防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
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虽未定常得书味深则心自
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 处事了不形之于言尤
妙 广大虚明气象无欲则见之 当事务丛杂之中
吾心当自有所主不可因彼之扰扰而迁易也 心细
卷一 第 13a 页 WYG0457-0021a.png
密则见道心粗则行不著习不察 学不进率由于因
循 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则积久而业广矣 究
竟无言处方知是一源 不识理名难识理须知识理
本无名 为学时时处处是做工夫处虽至陋至鄙处
皆当存谨畏之心而不可忽且如就枕时手足不敢妄
动心不敢乱想这便是睡时做工夫以至无时无事不
然 工夫紧贴在身心做不可斯须外离 心一放即
悠悠荡荡无所归著 读前句如无后句读此书如无
卷一 第 13b 页 WYG0457-0021b.png
他书心乃有入 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理也人事如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𩔖是也天理在人如仁义礼智
之性在天如元亨利贞之命是也只是合当如是便是
理 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如太极动而生阳动
前便是静静便是气岂可说理先而气后也 心一收
而万理咸至至非是外来也盖常在是而心存有以识
其妙耳心一放而万理咸失失非向外驰也盖虽在是
而心亡无以察其妙耳 朱子曰聚散者气也若理只
卷一 第 14a 页 WYG0457-0021c.png
泊在气上初不是凝结自为一物但人分上合当然者
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也 理既无形安得有尽有形
者可以聚散言无形者不可以聚散言 石壁上草木
最可见生物自虚中来虚中则实气是也 一切有形
之物皆呈露出无形之理来所谓无非至教也 人心
皆有所安有所不安安者义理也不安者人欲也然私
意胜而不能自克则以不安者为安矣 心存则因器
以识道 看来学者不止应事处有差只小小言动之
卷一 第 14b 页 WYG0457-0021d.png
间差者多矣 心无所止则一日之间四方上下安往
而不至哉 理如物心如镜镜明则物无遁形心明则
理无蔽迹昏则反是 释子不问贤愚善恶只顺已者
便是 理如日光气如飞鸟理乘气机而动如日光载
鸟背而飞鸟飞而日光虽不离其背实未尝与之俱往
而有间断之处亦犹气动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实未
尝与之俱尽而有灭息之时气有聚散理无聚散于此
可见 理如日月之光小大之物各得其光之一分物
卷一 第 15a 页 WYG0457-0022a.png
在则光在物物尽则光在光 三代之治本诸道汉唐
之治详于法 细看植物亦似有心但主宰乎是使之
展叶开花结实者即其心也 略有与人计较短长意
即是渣滓消融未尽 人只于身内求道殊不知身外
皆道浑合无间初无内外也 不可将身外地面作虚
空看盖身外无非真实之理与身内之理浑合无间也
 圣人应物虽以此理应之其实理只在彼物上彼此
元不移也 圣人治人不是将自己道理分散与人只
卷一 第 15b 页 WYG0457-0022b.png
是物各付物只主于敬才有卓立不然东倒西歪卒无
可立之地 此理真实无妄如天地日月风云雨露草
木昆虫阴阳五行万物万事皆有常形定则亘古今而
不易若非实理为之主则岁改而月不同矣 方为一
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 理明则心定 顺理都无一
事 理明后见天地万物截然各安其分 知言者书
无不通理无不明之谓 学至于约则有得矣 天下
无无理之物无无物之理 凡所为当下即求合理勿
卷一 第 16a 页 WYG0457-0022c.png
曰今日姑如此明日改之一事苟其馀无不苟矣 心
有毫发所系即不得其平 气无涯而形有限故天大
地小 必使一言不妄发则庶乎寡过矣 人只为耳
目口鼻四肢百骸做得不是坏了仁义礼智信若耳目
口鼻四肢百骸做得是便是仁义礼智信之性诗所谓
有物有则孟子所谓践形者是也 仁是嫩物譬如草木嫩
则生老则枯 知至至之穷理也知终终之尽性以至
于命也 博文知崇也约礼礼卑也 分外之事一毫
卷一 第 16b 页 WYG0457-0022d.png
不可与 言要缓行要徐手要恭立要端以至作事有
节皆不暴其气之事怒至于过喜至于流皆暴其气也
 大而人伦小而言动皆理之当然才有有为之心虽
所行合理亦是人欲 绝谋利计功之念其心超然无
系 立得脚定却须宽和以处之 习于见闻之久则
事之虽非者亦莫觉其非矣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
克已视听言动之合礼处便是复礼 知觉不可训仁
所以能知觉者仁也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卷一 第 17a 页 WYG0457-0023a.png
 四方上下往来古今实理实气无丝毫之空隙无一
息之间断 为学不实无可据之地人于实之一字当
念念不忘随事随处省察于言动居处应事接物之间
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心虚能涵
万理 继之者善化育之始流行而未已阳也成之者
性人物禀受一定而不易阴也 静坐中觉有杂念者
不诚之本也惟圣人之心自然真一虚静无一毫之杂
念 循理即率性也自一身之耳目口鼻手足百体各
卷一 第 17b 页 WYG0457-0023b.png
顺其则以至人伦庶事各得其宜皆循理也 顺理心
安身亦安矣 事来则顺应之不可无故而先生事端
 常存心于义理久久渐明存心于闲事即于义理日
昧矣 凡涉于有为者皆气其无为者道体也 心常
存即默识道理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心苟不存茫无所
识其所识者不过万物形体而已 冲漠无朕而万象
昭然已具盖才有理即有象初非悬空之理与象分而
为二也 学问实自静中有得不静则心既杂乱何由
卷一 第 18a 页 WYG0457-0023c.png
有得 笃志力行而不知道终是浅 涵养省察虽是
动静交致其力然必静中涵养之功多则动时省察之
功易也在一心之理与在万事之理本无二致惟圣
人一心之理能通万事之理者以其纯乎天理之公也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𩔖以坏名节 艮其背不获
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只是动静各止于理而不知有
人我也 物格是知逐事逐物各为一理知至是知万
物万事通为一理 孟子之知言即大学之物格知至
卷一 第 18b 页 WYG0457-0023d.png
也 孟子之知性即大学之物格尽心即知至也 道
无处不在故当无处不谨 天道流行命也命赋于人
性也性与心俱生者也性体无为人心有觉故心统性
情 不责人即心无凝冰焦火之累 天地间理无缝
隙实不可分 元者善之长亨利贞皆善也仁为善之
长礼义智皆善也性命一理也有善而无恶也明矣
中庸言明善不言明性善即性也 杂虑少则渐近道
 心每有妄发以经书圣贤之言制之 一息之运与
卷一 第 19a 页 WYG0457-0024a.png
古今之运同一尘之土与天地之土同一夫之心与亿
兆之心同 致知格物于读书得之者多论性不论
气不备有二说专论性不论气则性亦无安泊处此不
备也专论性不论气则虽知性之本善而不知气质有
清浊之殊此不备也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有二说如告
子以知觉运动之气为性而不知性之为理此不明也
如论气质有清浊之殊而不知性之本善此不明也二
之则不是盖理气虽不相杂亦不相离天下无无气之
卷一 第 19b 页 WYG0457-0024b.png
理亦无无理之气气外无性性外无气是不可二之也
若分而二是有无气之性无性之气矣故曰二之则不
是 程子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
其中矣愚谓若无诚心则四端亦无矣故学道以诚心
为本 鬼神者天地阴阳之灵魂魄者人身阴阳之灵
 御史阎子与先生禹锡
阎禹锡字子与洛阳人年十九举正统甲子乡试明年
授昌黎训导母丧庐墓诏旌于门闻薛文清讲学往从
卷一 第 20a 页 WYG0457-0024c.png
之游补开州训导遂以所受于文清者授其弟子人多
化之李文达荐为国子学正转监丞干谒不行谪徽州
府经历寻复南京国子助教监丞超升御史提督畿内
学政励士以原本之学讲明太极图说通书使文清之
学不失其传者先生之力也成化丙申卒所著有自信
集或问先生与白良辅于文清文清曰洛阳似此两人
也难得但恐后来立脚不定往别处走观先生所立虽
未知所得深浅亦不负文清之所戒矣
卷一 第 20b 页 WYG0457-0024d.png
 侍郎张自在先生鼎
张鼎字大器陜之咸宁人成化丙戍进士授刑部主事
迁员外郎出知太原府晋山西参政仍署府事转河南
按察使弘治改元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入为
户部右侍郎乙卯卒于家年六十五先生少从父之任
蒲州得及薛文清之门终身恪守师说不敢少有踰越
文清殁后其文集散漫不传先生搜辑较正凡数年始
得成书
卷一 第 21a 页 WYG0457-0025a.png
 郡守段容思先生坚
段坚字可久号容思兰州人也年十四为诸生见陈缑
山明伦堂上铭群居慎口独坐防心慨然有学圣之志
于是动作不苟正统甲子领乡荐己巳英宗北狩应诏
诣阙上书不报自齐鲁以至吴越寻访学问之人得阎
禹锡白良辅以溯文清之旨踰年而归学益有得登景
泰甲戍进士第归而读书越五年出知福山县以弦诵
变其风俗谓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变之俗六载
卷一 第 21b 页 WYG0457-0025b.png
而治行郁然可观李文达荐之擢知莱州府以忧去补
南阳府建志学书院与人士讲习濂洛之书其童蒙则
授以小学家礼祀烈女迸巫尼凡风教之事无不尽心
八年而后归成化甲辰卒年六十六尝言学者主敬以
致知格物知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理即天地之理
吾身可以参赞者在此其形于自得者诗云风清云净
雨初晴南亩东阡策杖行幽鸟似知行乐意绿杨烟外
两三声先生虽未尝及文清之门而郡人陈祥赞之曰
卷一 第 22a 页 WYG0457-0025c.png
文清之统惟公是廓则固私淑而有得者也
 广文张默斋先生杰
张杰字立夫号默斋陜之凤翔人正统辛酉乡荐授赵
城训导以讲学为事文清过赵城先生以所得质之文
清为之證明由是其学益深丁外艰服阕遂以养母不
出母丧毕为责躬诗曰年纪四十四此理未真知昼夜
不勤勉迁延到几时无复有仕进意其工夫以涵养须
用敬进学在致知二语为的用五经教授名重一时当
卷一 第 22b 页 WYG0457-0025d.png
道聘摄固城学事先生以乡党从游颇众不能远及他
方辞之段容思赠诗圣贤心学真堪学何用奔驰此外
寻先生答诗亦有今宵忘寝论收心之句学者争传诵
焉有劝先生著书者曰吾年未艾犹可进也俟有所得
为之未晚成化壬辰十月卒年五十二
 文庄王凝斋先生鸿儒
王鸿儒字懋学号凝斋河南南阳人成化丁未进士授
南户部主事出为山西提学佥事进副使孝宗与刘大
卷一 第 23a 页 WYG0457-0026a.png
夏论人才曰藩臬中如王鸿儒他日可大用大夏对曰
此人才学不易得诚如圣谕正德初致仕己巳起国子
祭酒不数月忧去服除改南户部侍郎召入吏部时冢
宰为陆完喜权术先生讽之曰惟诚与直能济国事趋
名者亦趋利于社稷生民无益也未几完果败辛酉升
南户部尚书宸濠反武宗南巡勤劳王事疽发背卒先
生书法端劲少未为人知里人有为府史者尝以其书
置府中知府段坚偶见而奇之史对曰里中王生书也
卷一 第 23b 页 WYG0457-0026b.png
坚即召见曰子风神清彻岂尘埃人物遂收之门下故
先生之学本之段氏
凝斋笔语乾道变化者五月一阴生乾道变矣六月二
阴生乾道再变矣至十月则乾道变极阳尽而纯阴以
成坤卦所谓化也此正秋冬之时百谷草木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乾之利贞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
龙以御天六位六虚位自子至已也六龙六阳爻自初
九至上九也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则见阳之六位以
卷一 第 24a 页 WYG0457-0026c.png
时而成自十一月一阳生则画一刚于初位是乘以一
龙也十二月二阳生则画一刚于二位是乘以二龙也
馀四位四画准此乘乃加乘之乘犹加载也天之六阳
时序如此圣人加画乾卦亦如此所以御天也 大哉
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此以七者赞乾之德刚言其
不屈健言其不息中言其无过不及正言其不偏不倚
纯言其不二粹言其不杂精则进乎粹矣纯粹精譬如
粳米中无粟米便是纯也粳米虽纯矣若颗粒有大小
卷一 第 24b 页 WYG0457-0026d.png
便是不粹一一匀称便是粹矣米虽匀称炊饭有不香
者便是不精炊饭又香乃是精也愚尝以为刚健中正
纯粹精七者皆是赞乾 乾初九文言曰确乎其不可
拔潜龙也此言初九君子固守不屈之节然也拔者掣
而出之如蛇龙属也蛇入穴人见其尾虽拔之几断亦
不肯出此亦可以證潜龙之确乎不拔也 阳主笑阴
主哭故同人号咷指六二笑指九五也 撝谦行之谦
也鸣谦言之谦也 观雷出地奋豫则雷在地中可推
卷一 第 25a 页 WYG0457-0027a.png
矣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而治矣奉身而隐也 泽
中有雷雷之蛰也故君子体之向晦入宴息 噬嗑震
下离上彖曰雷电合而章始以雷电为一物谓电即雷
之光也及观历候八月雷始收声十月亡电则相去两
月乃知非一物矣雷得电而声愈震电得雷而光愈熠
故曰雷电合而章 君子得舆小人剥庐阳为君子阴
为小人皆就在上一位而言君子居之则为得舆上九
之阳不动众阴共载一阳也小人居之则为剥庐上九
卷一 第 25b 页 WYG0457-0027b.png
亦变而为阴群阴失庇也五阴如舆一阳如庐 大过
彖栋桡本末弱也先儒所谓人主之职在论一相者信
哉 六十四卦者八卦之蕴也八卦者两仪之蕴也两
仪者太极之蕴也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万世格言
也 下武自三后言之也三后在天武王在下故曰下
武卫武公诸侯也其诗乃见于雅盖为王卿士时也
载色载笑色怒也载色以怒而复载笑非怒也乃教也
匪怒应载色伊教应载笑 虞夏雍州贡道浮于积石
卷一 第 26a 页 WYG0457-0027c.png
至于龙门西河自今日观之则漕运当由北中行者千
里由是知唐虞北边疆境尚远在河外也 左氏隐三
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按夏四月正麦熟之时
故曰取温之麦若依赵氏谓时月皆改则此当为夏之
二月岂可取麦者乎 周之郊祀亦有迎尸以为迎后
稷之尸也然据礼家说祭山川皆有尸则恐祭天亦有
尸也 或问周礼祀天神地示人鬼之乐何以无商音
文公先生曰五音无一则不成乐非是无商音只是无
卷一 第 26b 页 WYG0457-0027d.png
商调先儒谓商调是杀声鬼神畏商调 罍尊阳也在
阼牺尊阴也在西堂上以阳为主也县鼓阳也在西应
鼓阴也在东堂下以阴为主也 魏主嗣常密问崔浩
曰属者日食赵代之分朕疾弥年不愈恐一旦不讳此
以左氏载日食曰鲁卫当之者同是日食之灾诚有分
野 史弥远虽非贤相犹置人才簿书贤士大夫姓名
以待用今有若人乎宜贤才之日遗也见方虚谷撰吕
午家传 大学在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愚按亲新古
卷一 第 27a 页 WYG0457-0028a.png
字通用观左氏石碏之言新间旧作亲间旧此可见矣
 孔子之谓集大成乐一变为一成尚非大成九成皆
毕然后谓之大成 孟子之学明在于事亲事长而幽
极于知性知天上下本末一以贯之此所以为醇乎醇
之儒也彼庄老者幽明二致首尾衡决世儒方且尊以
为圣哲岂知道之论乎 颜氏家训曰夫遥大之物宁
可度量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星为万物之精儒家所安
也星坠为石精若是石不得有光性又质重何所系焉
卷一 第 27b 页 WYG0457-0028b.png
星与日月形色同尔日月又当是石也石既牢密乌兔
焉容石在气中岂能独运日月星辰若皆是气气体轻
浮当与天合往来环转不得错违其间迟疾理宜一等
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度数移动不均致堂辨
曰考之六经惟春秋书陨石于宋不言星坠为石也既
以星为石此皆推臆之说非圣人之言也愚谓日月星
辰皆气之精而丽于天体如火光不能搏执其陨而为
石者以得地气故耳非在天即石也有陨未至地而光
卷一 第 28a 页 WYG0457-0028c.png
气遂散者亦不为石也
 布衣周小泉先生蕙
周蕙字廷芳号小泉山丹卫人徙居秦州年二十听讲
大学首章奋然感动始知读书问字为兰州戍卒闻段
容思讲学时往听之久之诸儒令坐听既而与之坐讲
容思曰非圣弗学先生曰惟圣斯学于是笃信力行以
程朱自任又受学于安邑李昶李昶者景泰丙子举人
授清水教谕文清之门人也恭顺侯吴瑾总兵于陜聘
卷一 第 28b 页 WYG0457-0028d.png
为子师先生固辞或问故先生曰总兵役某则某军士
也召之不敢不往若使教子则某师也召之岂敢往哉
瑾遂亲送二子于其家先生始纳贽焉肃藩乐人郑安
郑宁皆乞除乐籍从周先生读书其感人如此成化戊
子容思至小泉访之不遇留诗而去小泉泉水隔烟萝
一濯冠缨一浩歌细细静涵洙泗脉源源动鼓洛川波
风埃些子无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老我未除尘俗病
欲烦洗雪起沈疴白云封锁万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卷一 第 29a 页 WYG0457-0029a.png
养道不干轩冕贵读书探取圣贤心何为有大如天地
须信无穷自古今欲鼓遗音弦绝后关闽濂洛待君寻
先生以父游江南久之不返追寻江湖间至扬子而溺
天下莫不悲之门人最著者渭南薛敬之秦州王爵敬
之自有传爵字锡之以操存为学仕至保安州判
 同知薛思庵先生敬之
薛敬之字显思号思庵陜之渭南人生而姿容秀美左
膊有文字黑入肤内五岁即喜读书居止不同流俗乡
卷一 第 29b 页 WYG0457-0029b.png
人以道学呼之成化丙戍贡入太学时白沙亦在太学
一时相与并称丙午谒选山西应州知州不三四岁积
粟四万馀石年饥民免流亡逋而归者三百馀家南山
有虎患仿昌黎之鳄鱼为文祭之旬日间虎死萧家寨
平地暴水涌出几至沈陷亦为文祭告水即下泄声如
雷鸣奏课为天下第一升华府同知居二年致仕正德
戊辰卒年七十四先生从周小泉学常鸡鸣而起候门
开洒扫设坐至则跪以请教故谓其弟子曰周先生躬
卷一 第 30a 页 WYG0457-0029c.png
行孝弟其学近于伊洛吾以为师陜州陈云逵忠信狷
介凡事皆持敬吾以为友吾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
力也先生之论特详于理气其言未有无气质之性是
矣而云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气中灵底便是心则又
岐理气而二之也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
仅腔子内始是心也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思庵野录心乘气以管摄万物而自为气之主犹天地
乘气以生养万物而亦自为气之主 一身皆是气惟
卷一 第 30b 页 WYG0457-0029d.png
心无气随气而为浮沈出入者是心也人皆是气气中
灵底便是心故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 心本是个虚
灵明透底物事所以都照管得到一有私欲便却昏蔽
了连本体亦是昧塞如何能照管得物 学者始学切
须要识得此心是何物此气是何物心主得气是如何
气役动心是如何方好著力进里面去 千古圣贤非
是天生底只是明得此心分晓 天地间凡有盛衰强
弱者皆气也而理无盛衰强弱之异先儒谓至诚贯金
卷一 第 31a 页 WYG0457-0030a.png
石则理足以驭气矣 德无个大小且指一物始根便
是大德发生条达千枝万柯都是那根上出来便是小
德 接事多自能令气触动心敬则不能为之累否则
鲜不为之累 心之存如海水之不波不存如沙苑之
扬汉 仁则是心求仁非一方也但心有所存主处便
是求仁观诸孔门问答可见师之教弟子之学都只是
寻讨个正当底心心外无馀事 太极图明此性之全
体西铭状此性之大用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卷一 第 31b 页 WYG0457-0030b.png
故标贴出个心之体用来程子因而就说个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包括这两句 有朋自远方来与天下归仁
之旨同 活泼泼地只是活动指鸢鱼也便见得理气
说得面前活动如颜子卓尔孟子跃如模样 天地无
万物非天地也人心无万事非人心也天地无物而自
不能不物物人心无事而自不能事事 而今天下只
是一个名利关住扎了壅住多少俊才可胜叹哉气化
然也 气化人事不可岐而二之须相参而究之然后
卷一 第 32a 页 WYG0457-0030c.png
可以知天道消息世道隆替 因天地而定乾坤因卑
高而位贵贱因动静而断刚柔因方𩔖物群而生吉凶
因天象地形而见变化此圣人原易之张本以示人故
曰易与天地准 太极图虽说理亦不曾离了气先儒
解太极二字最好谓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
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象数未形一句说了理形器已
具一句却是说了气恁看理气何曾断隔了 雨旸燠
寒风之有无见得天无心处风雷变化气使然也天本
卷一 第 32b 页 WYG0457-0030d.png
无心以人为心圣人本无心以天处心其未至于圣人
者可不尽希天之学乎何谓希天曰自敬始 凡所作
为动心只是操存之心未笃笃则心定外物不能夺虽
有所为亦不能动此不易之理也 在天之风霜雨露
者阴阳之质也在地之草木水石者刚柔之质
也在人之父子君臣者仁义之质也阴阳一刚柔也
刚柔一仁义也阴阳气也离那质不得刚柔质也离那
气不得仁义性也离那气质不得未有无气之质未有
卷一 第 33a 页 WYG0457-0031a.png
无质之气亦未有无气质之性偶观杏实会得一本万
殊道理当时种得只是一本如今结了百千万个不亦
殊乎一本万殊万殊一本有甚时了期就见得天命不
已气象出来 古来用智莫过大禹观治水一事只把
一江一河便分割天地 尧舜之世以德相尚故无谶
纬术数之可言汉唐以下伪学日滋故有谶纬术数之
事 古人之论处家有曰义有曰忍盖忍字无涯涘义
字有正救独用忍不得独用义亦不得上下名分不得
卷一 第 33b 页 WYG0457-0031b.png
不用义出入日用不得不用忍义与忍相济而后处家
之道备矣 孔门优游涵泳只是调护个德性好凡问
政问仁问士问礼与行不过令气质不走作掘得活水
出来 夜气与浩然之气不同彼以全体言此以生息
言但浩然章主于气牛山章主于性学者互相考之有
以知性气之不相离也 天高地下万物流行分明个
礼乐自然
 郡丞李介庵先生锦
卷一 第 34a 页 WYG0457-0031c.png
李锦字在中号介庵陜之咸宁人受学于周小泉天顺
壬午举于乡入太学司成邢让深器之让坐事下狱先
生率六馆之士伏阙讼冤由是名动京师以主敬穷理
为学故然诺辞受之间皆不敢苟居忧时巡抚余肃敏
请教其子先生以齐衰不入公门固辞肃敏闻其丧不
能举赙以二椁先生郤其一曰不可因丧为利也郡大
夫赙米以状无俸字辞之成化甲辰谒选松江府同知
后二年卒年五十一
卷一 第 34b 页 WYG0457-0031d.png
 
 
 
 
 
 
 
 明儒学案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