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儒学案 提要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a 页 WYG0457-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七
 明儒学案       传记𩔖三(总录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明儒学案六十二卷
   国朝黄宗羲撰初周汝登作圣学宗传孙奇逄
    又作理学宗传宗羲以其书未粹且多所缺
    遗因搜采明一代讲学诸人文集语录辨别
    宗派辑为此书凡河东学案二卷列薛瑄以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b 页 WYG0457-0001b.png
    下凡十五人三原学案一卷列王恕以下凡
    六人崇仁学案四卷列吴与弼以下凡十人
    白沙学案二卷列陈献章以下十二人姚江
    学案一卷列王守仁一人附录二人浙中相
    传学案五卷列徐爱以下十八人江右相传
    学案九卷列邹守益以下二十七人附录六
    人南中相传学案三卷列黄省曾以下十一
    人楚中学案一卷列蒋信等二人北方相传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a 页 WYG0457-0002a.png
    学案一卷列穆孔晖以下七人闽越相传学
    案一卷列薛侃等二人止修学案一卷列李
    材一人泰州学案五卷列王艮以下十八人
    甘泉学案六卷列湛若水以下十一人诸儒
    学案上四卷列方孝孺以下十五人诸儒学
    案中七卷列罗钦顺以下十人诸儒学案下
    五卷列李中以下十八人东林学案四卷列
    顾宪成以下十七人蕺山学案一卷列刘宗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b 页 WYG0457-0002b.png
    周一人而以师说一首冠之卷端列方孝孺
    以下十七人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而朱
    之传流为河东陆之传流为姚江其馀或出
    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宗羲生于姚江欲
    抑王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
    薛之徒阳为推重而阴致微词于王之徒外
    示击排而中存调护夫二家之学各有得失
    及其末流之弊议论多而是非起是非起而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3a 页 WYG0457-0002c.png
    朋党立恩雠轇轕毁誉纠纷正嘉以还贤者
    不免蔓延及于明季而其祸遂中于国家讲
    学诸儒寔不能辞其责宗羲此书犹胜国门
    户之馀风非专为讲学设也然于诸儒源流
    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当
    时党祸所由来是亦千古之炯鉴矣卷端仇
    兆鳌序及贾润所评皆持论得平不阿所好
    并录存之以备考镜焉乾隆四十三年三月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3b 页 WYG0457-0002d.png
    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4a 页 WYG0457-0003a.png
明儒学案原序
盈天地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
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
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
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着到不离此
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
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4b 页 WYG0457-0003b.png
芽白苇之归耳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涔
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
水矣使为海若者汰然自喜曰咨尔诸水导源而来不
有缓急平险清浊远近之殊乎不可谓尽吾之族𩔖也
盍各返尔故处如是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
之患矣今之好同恶异者何以异是有明事功文章未
必能越前代至于讲学余妄谓过之诸先生学不一途
师门宗旨或析之为数家终身学术每久之而一变二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5a 页 WYG0457-0003c.png
氏之学程朱辟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轩豁呈
露用医家倒仓之法二氏之葛藤无乃为焦芽乎诸先
生不肯以朦□精神冒人糟粕虽浅深详略之不同要
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余于是分其宗旨别其源流与
同门姜定庵董无休操其大要以著于篇听学者从而
自择中衢之樽持瓦瓯椫杓而往无不满腹而去者汤
潜庵曰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一贯也陈介
眉曰学案如王会图洞心骇目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5b 页 WYG0457-0003d.png
宙书成于丙辰之后许酉山刻数卷而止万贞一又刻
之而未毕壬申七月余病几革文字因缘一切屏除仇
沧柱都中寓书言北地贾若水见学案而叹曰此明室
数百岁之书也可听之埋没乎亡何贾君亡其子醇庵
承遗命刻之嗟乎余于贾君邈不相闻而精神所感不
异同室把臂余则何能顾贾君之所以续慧命者其功
伟矣黄宗羲序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6a 页 WYG0457-0004a.png
明儒学案发凡
从来理学之书前有周海门圣学宗传近有孙钟元理
学宗传诸儒之说颇备然陶石篑与焦弱侯书云海门
意谓身居山泽见闻狭陋尝愿博求文献广所未备非
敢便称定本也且各家自有宗旨而海门主张禅学扰
金银铜铁为一器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
也钟元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
其闻见亦犹之海门也学者观羲是书而后知两家之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6b 页 WYG0457-0004b.png
疏略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
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
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
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
夏不能得月氐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
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
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7a 页 WYG0457-0004c.png
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
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
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
真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釐之际使无遁影陶石
篑亦曰若以见解论当代诸公尽有高过者与羲言不
期而合
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
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7b 页 WYG0457-0004d.png
集纂要钩元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
儒者之学不同释氏之五宗必要贯串到青源南岳夫
子既焉不学濂溪无待而兴象山不闻所受然其间程
子之至何王金许数百年之后犹用高曾之规矩非如
释氏之附会源流而已故此编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
案其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著名总列诸儒之案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
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8a 页 WYG0457-0005a.png
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
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胡季随从学晦翁晦翁使读孟子他日问季随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季随以所见解晦翁以为非且谓其读
书卤莽不思季随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始言之古
人之于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
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此书未免风光狼籍
学者徒增见解不作切实工夫则羲反以此书得罪于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8b 页 WYG0457-0005b.png
天下矣
是书搜罗颇广然一人之闻见有限尚容陆续访求即
羲所见而复失去者如朱布衣语录韩苑洛南瑞泉穆
玄庵范栗齐诸公集皆不曾采入海内有斯文之责者
其不吝教我此非末学一人之事也
师说
  方正学孝孺
神圣既远祸乱相寻学士大夫有以生民为虑王道为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9a 页 WYG0457-0005c.png
心者绝少宋没益不可问先生禀绝世之资慨焉以斯
文自任会有明启运千载一时深维上天所以生我之
意与古圣贤之所讲求直欲排洪荒而开二帝去杂霸
而见三王又推其馀以淑来祀伊周孔孟合为一人将
旦暮遇之此非学而有以见性分之大全不能也既而
时命不偶遂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其
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者也考先生在当时已
称程朱复出后之人反以一死抹过先生一生苦心谓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9b 页 WYG0457-0005d.png
节义与理学是两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与扬雄吴草
庐论次并称于是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而乱臣贼
子将接踵于天下矣悲夫或言先生之忠至矣而十族
与殉无乃伤于激乎余曰先生只自办一死其激而及
十族十族各办其一死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十族众
乎而不当死乎惟先生平日学问断断乎臣尽忠子尽
孝一本于良心之所固有者率天下而趋之至数十年
之久几于风移世变一日乃得透此一段精光不可掩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0a 页 WYG0457-0006a.png
遏盖至诚形著动变之理宜然而非人力之所几及也
虽谓先生为中庸之道可也
  曹月川端
先生之学不由师傅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深有
悟于造化之理而以月川体其撰反而求之吾心即心
是极即心之动静是阴阳即心之日用酬酢是五行变
合而一以事心为入道之路故其见虽彻而不玄学愈
精而不杂虽谓先生为今之濂溪可也乃先生自谱其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0b 页 WYG0457-0006b.png
于斯道至四十而犹不胜其渺茫浩瀚之苦又十年恍
然一悟始知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所谓太
极之理即此而是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
也哉 按先生门人彭大司马泽尝称我朝一代文明
之盛经济之学莫盛于刘诚意宋学士至道统之传则
断自渑池曹先生始上章请从祀孔子庙庭(事在正/德中)
谓方正学而后斯道之绝而复续者实赖有先生一人
薛文清亦闻先生之风而起者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1a 页 WYG0457-0006c.png
  薛敬轩瑄
愚按前辈论一代理学之儒惟先生无间言非以实践
之儒欤然先生为御史在宣正两朝未尝铮铮一论事
景皇易储先生时为大理亦无言或云先生方转饷贵
州及于肃悯之狱系当朝第一案功罪是非而先生仅
请从末减坐视忠良之死而不之救则将焉用彼相矣
就事相提前日之不谏是则今日之谏非两者必居一
于此而先生亦已憴不自得乞身去矣然先生于道于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1b 页 WYG0457-0006d.png
古人全体大用尽多缺陷特其始终进退之节有足称
者则亦成其为文清而已阅先生读书录多兢兢检点
言行间所谓学贵践履意盖如此或曰七十六年无一
事此心惟觉性天通先生晚年闻道未可量也
  吴康斋与弼
愚按先生所不满于当时者大抵在讼弟一事及为石
亨跋族谱称门士而已张东白闻之有上告素王正名
讨罪无得久窃虚名之语一时名流尽哗恐未免为羽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2a 页 WYG0457-0007a.png
毛起见者予则谓先生之过不特在讼弟之时而尤在
不能喻弟于道之日特其不能喻弟于道而遂至于官
且不难以囚服见有司绝无矫饰此则先生之过所谓
揭日月而共见者也若族谱之跋自署门下士亦或宜
然徐孺子于诸公推毂虽不应命及䘚必千里赴吊先
生之意其犹行古之道乎后人以成败论人见亨他日
以反诛便谓先生不当与作缘岂知先生之不与作缘
已在应聘辞官之日矣不此之求而屑屑于称谓语言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2b 页 WYG0457-0007b.png
文字之间甚矣责人之无已也 先生之学刻苦奋励
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及夫得之而有以自乐
则又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盖七十年如一日愤乐
相生可谓独得圣人之心精者至于学之之道大要在
涵养性情而以克已安贫为实地此正孔颜寻向上工
夫故不事著述而契道真言动之间悉归平澹晚年出
处一节卓然世道羽仪而处之恬然圭角不露非有得
于道其能如是记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3a 页 WYG0457-0007c.png
功可为先生写照充其所诣庶几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
而不悔气象余尝僭评一时诸公薛文清多困于流俗
陈白沙犹激于声名惟先生醇乎醇云
  陈剩夫真晟
先生学方胡敬斋而涵养不逮气质用事晚年静坐一
机疑是进步惜未窥先生全书
  周小泉蕙
愚按非圣勿学惟圣斯学二语可谓直指心源(段容思/先生坚)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3b 页 WYG0457-0007d.png
(训小泉/先生语)而两人亦独超语言问答之外其学至乎圣人
一日千里无疑也夫圣人之道反身而具足焉不假外
求学之即是故先生亦止言学圣段先生云何为有大
如天地须信无穷自古今意先生已信及此非阿所好
者是时关中之学皆自河东派来而一变至道
  陈白沙献章
愚按前辈之论先生备矣今请再订之学术疑似之际
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4a 页 WYG0457-0008a.png
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
然不凡至问所谓得则曰静中养出端倪向求之典册
累年无所得而一朝以静坐得之似与古人之言自得
异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不闻其以
自然得也静坐一机无乃浅尝而捷取之乎自然而得
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圣人也不闻其以静
坐得也先生盖亦得其所得而已矣道本自然人不可
以智力与才欲自然便不自然故曰会得的活泼泼地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4b 页 WYG0457-0008b.png
不会得的只是弄精魂静中养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
端倪云者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毕竟不离精魄
者近是今考先生证学诸语大都说一段自然工夫高
妙处不容凑泊终是精魂作弄处盖先生设趣近濂溪
而穷理不逮学术𩔖康节而受用太早质之圣门难免
欲速见小之病者也似禅非禅不必论矣
  陈克庵选
愚按先生躬行粹洁卓然圣人之徒无疑其平生学力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5a 页 WYG0457-0008c.png
尽见于张聚一疏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通纪评理
学未必尽当而推许先生也至矣文肃好古信道真不
愧先生友者(文肃先生乡友/谢公铎鸣治)
  罗一峰伦
愚按一峰尝自言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
食不能自喻于口者也求之不可得则尚友其人于古
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欬也而欷嘘企羡至为
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子曰吾未见刚者孟子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5b 页 WYG0457-0008d.png
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塞乎天地之间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真至刚至大丈夫
哉孔孟之所谓刚予之所好者也此可为先生实录先
生之学刚而正或拟之孔融非是又传先生既谪官过
崇仁求谒康斋康斋不见意待再三而后见之先生怒
投一诗去康斋之不见所以进先生之意深矣惜先生
不悟也又当时张廷祥独不喜康斋故先生亦不喜之
然康斋终不可及也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6a 页 WYG0457-0009a.png
  蔡虚斋清
先生闇修笃行不聚徒不讲学不由师承崛起希旷之
后一以六经为入门四子为标准而反身用力本之静
虚之地所谓真道德性命端向此中有得焉久之涵养
深至日改而月以化庶几慥慥君子前辈称月湖过先
生殊未然月湖之视先生犹子夏之于曾子玉夫清修
劲力差可伯仲惜未底于成又先生尝友林见素考见
素立朝卓然名德又累疏荐罗整庵王阳明吕泾野陈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6b 页 WYG0457-0009b.png
白沙则其声气所感通可知俟再考以入(月湖杨廉号/玉夫丁几字)
  王阳明守仁
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
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
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
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
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以救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
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7a 页 WYG0457-0009c.png
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特其与朱子之说不无牴牾而
所极力表章者乃在陆象山遂疑其或出于禅禅则先
生固尝逃之后乃觅其非而去之矣夫一者诚也天之
道也诚之者明也人之道也致良知是也因明至诚以
人合天之谓圣禅有乎哉即象山本心之说疑其为良
知之所自来而求本心于良知指点更为亲切合致知
于格物工夫确有循持较之象山混人道一心即本心
而求悟者不犹有毫釐之辨乎先生之言曰良知只是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7b 页 WYG0457-0009d.png
独知时本非元妙后人强作元妙观故近禅殊非先生
本旨至其与朱子牴牾处总在大学一书朱子之解大
学也先格致而后授之以诚意先生之解大学也即格
致为诚意其于工夫似有分合之不同然详二先生所
最吃𦂳处皆不越慎独一关则所谓因明至诚以进于
圣人之道一也故先生又有朱子晚年定论之说夫大
学之教一先一后阶级较然而实无先后之可言故八
目总是一事先生命世人豪龙场一悟得之天启亦自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8a 页 WYG0457-0010a.png
谓从五经印證过来其为廓然圣路无疑特其急于明
道往往将向上一几轻于指点启后学猎等之弊有之
天假之年尽融其高明踔绝之见而底于实地安知不
更有晚年定论出于其间而先生且遂以优入圣域则
范围朱陆而进退之又不待言矣先生属纩时尝自言
曰我平生学问才做得数分惜不得与吾党共成之此
数分者当是善信以上人明道而后未见其比先生门
人遍天下自东廓先生而外诸君子其最著与然而源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8b 页 WYG0457-0010b.png
渊分合之故亦略可睹云
  邹东廓守益
按邓文洁公称阳明必为圣学无疑及门之士概多矛
盾其说而独有取于念庵然何独近遗东廓耶东廓以
独知为良知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此是师门本
旨而学焉者失之浸流入猖狂一路惟东廓斤斤以自
体之便将此意做实落工夫卓然守圣矩无少畔援诸
所论著皆不落他人训诂良知窠臼先生之教率赖以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9a 页 WYG0457-0010c.png
不敝可谓有功师门矣后来念庵收摄保聚之说实溯
诸此
  王龙溪畿
愚按四句教法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其说乃出于
龙溪则阳明未定之见平日间尝有是言而未敢笔之
于书以滋学者之惑至龙溪先生始云四有之说猥犯
支离势必进之四无而后快既无善恶又何有心意知
物终必进之无心无意无知无物而后玄如此则致良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19b 页 WYG0457-0010d.png
知三字著在何处先生独悟其所谓无者以为教外之
别传而实亦并无是无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一点虚
灵知觉之气从横自在头头明显不离著于一处几何
而不蹈佛氏之坑堑也哉夫佛氏遗世累专理会生死
一事无恶可去并无善可为止馀真空性地以显真觉
从此悟入是为宗门若吾儒日在世法中求性命吾欲
薰染头出头没于是而言无善恶适为济恶之津梁耳
先生孜孜学道八十年犹未讨归宿不免沿门持钵习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0a 页 WYG0457-0011a.png
心习境密制其命此时是善是恶只口中劳劳行脚仍
不脱在家窠臼孤负一生无处根基惜哉王门有心斋
龙溪学皆尊悟世称二王心斋言悟虽超旷不离师门
宗旨至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
弄光景虽谓之操戈入室可也
  罗整庵钦顺
愚按先生之学始由禅入从庭前柏树子话头得悟一
夕披衣通身汗下自怪其所得之易反而求之儒不合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0b 页 WYG0457-0011b.png
也始知佛氏以觉为性以心为本非吾儒穷理尽性至
命之旨乃本程朱格致之说而求之积二十年久始有
见于所谓性与天道之端一口打并则曰性命之妙理
一分殊而已矣又申言之曰此理在心目间由本而知
末万象纷纭而不乱自末而归本一真湛寂而无馀因
以自附于卓如之见如此亦可谓苦且难矣窃思先生
所谓心目之间者不知实在处而其本之末末归本者
又孰从而之之归之乎理之分殊即孔子一贯之旨其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1a 页 WYG0457-0011c.png
要不离忠恕者是则道之不远于人心亦从可决矣乃
先生方断断以心性辨儒释直以求心一路归之禅门
故宁舍置其心以言性而判然二之处理于不外不内
之间另呈一心目之象终是泛观物理如此而所云之
之归之者亦是听其自知之而自归之于我无与焉则
亦不自觉其堕于恍惚之见矣考先生所最得力处乃
在以道心为性指未发而言人心为情指已发而言自
谓独异于宋儒之见且云于此见得分明则无往而不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1b 页 WYG0457-0011d.png
合试以先生之言思之心与性情原只是一人不应危
是心而微者非心止缘先生认定佛氏以觉为性谓觉
属已发是情不是性即本之心亦只是惟危之心而无
惟微之心遂以其微者拒之于心外而求之天地万物
之表谓天下无性外之物格物致知本末一贯而后授
之诚正以立天下之大本若是则几以性为外矣我故
曰先生未尝见性以其外之也夫性果在外乎心果在
内乎心性之名其不可混者犹之理与气而其终不可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2a 页 WYG0457-0012a.png
得而分者亦犹之乎理与气也先生既不与宋儒天命
气质之说而蔽以理一分殊之一言谓理即是气之理
是矣独不曰性即是心之性乎心即气之聚于人者而
性即理之聚于人者理气是一则心性不得是二心性
是一性情又不得是二使三者于一分一合之间终有
二焉则理气是何物心与性情又是何物天地间既有
个合气之理又有个离气之理既有个离心之性又有
个离性之情又乌在其为一本也乎吾儒本天释氏本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2b 页 WYG0457-0012b.png
心自是古人铁案先生娓娓之言可为大有功于圣门
要之善言天者正不妨其合于人善言心者自不至流
而为释先生不免操因噎废食之见截得界限分明虽
足以洞彼家之弊而实不免抛自身之藏考先生于格
物一节几用却二三十年工夫迨其后即说心说性说
理气一字不错亦只是说得是形容得著于坐下毫无
受用若先生庄一静正德行如浑金璞玉不愧圣人之
徒自是生质之美非关学力先生尝与阳明先生书云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3a 页 WYG0457-0012c.png
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诚意
正心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
物一段工夫呜呼如先生者真所谓困以格物一段工
夫不特在入门且在终身者也不然以先生之质早寻
向上而进之宜其优入圣域而惜也仅止于是虽其始
之易悟者不免有毫釐之差而终之苦难一生扰扰到
底者几乎千里之谬盖至是而程朱之学亦弊矣由其
说将使学者终其身无入道之日困之以二三十年工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3b 页 WYG0457-0012d.png
夫而后得而得已无几视圣学几为绝德此阳明氏所
以作也
  吕泾野楠
愚按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泾野先生
实集其大成观其出处言动无一不规于道极之心术
隐微无毫发可疑卓然闵冉之徒无疑也异时阳明先
生讲良知之学本以重躬行而学者误之反遗行而言
知得先生尚行之旨以救之可谓一发千钧时先生讲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4a 页 WYG0457-0013a.png
席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
生之门
  孟云浦化鲤 孟我彊秋 张阳和元忭
愚按二先生如冰壶秋水两相辉映以绍家传于不坠
可称北地联璧吾乡文恭张先生则所谓附骥尾而名
益彰者乎读二孟行张文恭作可信也文恭又尝有壮
哉行赠邹进士遣戍贵阳其为臭味如此君子哉若人
于今吾不得而见之矣文恭与同乡罗文懿为笔砚友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4b 页 WYG0457-0013b.png
其后文懿为会试举主文恭自追友谊如昔亦不署门
生文懿每憾之文恭不顾廷对系高中元读卷后相见
亦不署门生其矫矫自立如此文恭又与邓文洁交莫
逆及其没也文洁祭以文称其好善若渴以天下为已
任云
  罗念庵洪先 赵大洲贞吉 王塘南时槐 邓
  定宇以赞
按王门惟心斋氏盛传其说从不学不虑之旨转而标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5a 页 WYG0457-0013c.png
之曰自然曰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罗先
生后起有忧之特拈收摄保聚四字为致良知符决故
其学专求之未发一机以主静无欲为宗旨可为卫道
苦心矣或曰先生之主静不疑禅欤曰古人主教皆权
法王先生之后不可无先生吾取其足以扶持斯道于
不坠而已况先生已洞其似是而出入之逃杨归儒视
无忌惮者不犹近乎赵王邓三先生其犹先生之意欤
邓先生精密尤甚其人品可伯仲先生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5b 页 WYG0457-0013d.png
  罗近溪汝芳
邓先生当土苴六经之后独发好古精心考先圣人之
遗经稍稍补缀之端委纚然挽学者师心诬古之弊其
功可谓大矣乃其学实本之东廓独闻戒惧谨独之旨
则虽谓先生为王门嫡传可也余尝闻江西诸名宿言
先生学本修罗先生本悟两人龂龂争可否及晚年先
生竟大服罗先生不觉席之前也考其祭罗先生文略
见一班则罗先生之所养盖亦有大过人者余故择其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6a 页 WYG0457-0014a.png
吃𦂳真切者载于篇令后之学莽荡者无得藉口罗先
生也
  李见罗材
文成而后李先生又自出手眼谆谆以止修二字压倒
良知亦自谓考孔曾俟后圣抗颜师席率天下而从之
与文成同昔人谓良知醒而荡似不若止修二字有根
据实也然亦只是寻将好题目做文章与坐下无与吾
人若理会坐下更何良知止修分别之有先生气魄大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6b 页 WYG0457-0014b.png
以经世为学酷意学文成故所至以功名自喜微叩其
归宿往往落求可求成一路何敢望文成后尘大学一
书程朱说诚正阳明说致知心齐说格物盱江说明明
德钊江说修身至此其无馀蕴乎
  许敬庵孚远
余尝亲受业许师见师端凝敦大言动兢兢俨然儒矩
其密缮身心纤悉不肯放过于天理人欲之辨三致意
焉尝深夜与门人子弟辈窅然静坐辄追数平生酒色
明儒学案 提要 第 27a 页 WYG0457-0014c.png
财气分数消长以自證其所学笃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