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宗眼品¶
宗眼品¶ 第 576b 页
大藏一览卷第十
宁德优婆塞陈 实 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刊

第八宗说门之馀
姚登用校正

** 宗眼品

「 稽首释迦大慈悲
 不立文字直指示」


统要云。世尊才下生。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
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
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要天下
太平。琅琊觉云。云门可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
则名为报佛恩。

○又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
无言。世尊据坐。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
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
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
而行。

○又一日升座。文殊白椎云。谛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又一日示随色摩
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时五天王。互说
异色。世尊藏珠入袖。却抬手云。此珠何色。王答。
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云。汝何迷倒之甚。
吾将此珠示之。便说青黄赤白。吾将真珠示之。
便总不知。时五天王。言下悟道。(巳上出第一卷)

** 正传品

「 ○爰自西天四七祖
 ○直至唐土二三师」


传灯云。初祖迦叶尊者。于灵山会上百万众前。
因世尊拈花。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
仍授金缕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俟当来佛慈氏
宗眼品¶ 第 576c 页
下生传付也。

○二祖阿难尊者。问迦叶师兄。世
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什么。迦叶召云。阿难。
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

○三祖商
那和修尊者。得优波鞠多。为给侍。因问鞠多。汝
年几耶。曰。我年十七。师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
答曰。师发巳白。为发白耶。心白耶。师曰。我但发
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化度甚众。波旬恐怖。将害
正法。尊者入定。波旬密持缨络。縻之于颈。及尊
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花鬘。软言慰谕。
吾有花鬘奉酬。波旬引颈受之。即变三种臭尸。
波旬厌恶。尽巳神力。不能得脱。升释梵天。求其
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神变。我辈凡陋。何能
去之。梵王说偈。
「 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此理。」


波旬受教。投礼尊者。哀露忏悔。鞠多
令其归三宝竟。尸鬘顿脱。礼谢而去。尊者每度
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
肘。充满其中。尊者入灭。以筹焚之。舍利建塔。


五祖提多迦尊者。因求出家。鞠多问曰。汝身出
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鞠多曰。不
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即
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
形相。其体亦然。

○六祖弥遮迦尊者。领八千大
仙为徒。闻提多迦入国。率众迎奉。谓提多迦曰。
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师
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巳经六
劫。尊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弥遮迦乃舍邪
宗眼品¶ 第 577a 页
归正。以嗣祖位。

○七祖婆须蜜尊者。常服净衣。
执酒器行。或吟或啸。人谓之狂。遇弥遮迦。问曰。
师何方来。欲往何所。弥遮迦曰。从自心来。欲往
无处。师曰。识我手中物否。弥遮迦曰。此是触器。
而负净者。师曰。还识我否。弥遮迦曰。我即不识。
识即非我。又问名氏。师答。名婆须密。弥遮迦曰。
我师提多迦说。佛说。阿难。吾灭后三百年。有一
圣人。名婆须密。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乃投出家。
度脱成道。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遇婆须密。即
前白言。与师论义。婆须密曰。论即不义。义即不
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师知义胜。求度为嗣。


九祖伏驮密多尊者。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
母情爱难舍。故年巳五十。口未尝言。足未尝履。
佛陀行化。至家。见有光腾。谓其徒曰。此家当有
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
父出致礼。问。何所须。佛陀答言。我求侍者。曰。我
子伏驮。年巳五十。不言不行。才见佛陀。遽礼说
偈。
「 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佛陀答偈。
「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伏驮闻偈。便行七
步。父舍出家入道。

十祖胁尊者。将诞。父梦一
白象。背有宝座。座上安一明珠。从门而入。既觉
乃生。后为佛陀执侍。未尝眠睡。胁不至席。遂号
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谒胁尊者。问。
汝从何来。师曰。我心非往。胁曰。汝何处往。师曰。
我心非止。胁曰。汝不定耶。师曰。诸佛亦然。胁曰。
宗眼品¶ 第 577b 页
汝非诸佛。师曰。诸佛亦非。胁印可度之。

十二
祖马鸣大士。见富那。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
富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曰。佛既不识。焉知
是乎。富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马曰。此是锯义。
富曰。彼是木义。富复问曰。锯义者何。马曰。与师
平出。马又问曰。木义者何。富曰。汝被我解。马乃
豁悟。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得法于马鸣。领
徒入山。逢一大蟒。盘绕师身。与受三归而去。继
有一老问讯。师问所止。答曰。昔为比丘。乐静。时
有初学。数来请益。烦于应答。起瞋恚想。命终为
蟒。今巳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耳。

十四祖龙树尊者。遇迦毗得法。乃于座上。现自
在身。如满月轮。大众唯闻法音。不睹师相。而说
偈言。
「 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


(以上振字函第一卷)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因谒龙树。知是智人。令
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提婆睹之。乃以针投。
契于龙树。即为法嗣。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曾蒙佛记。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遇于提婆盖
符夙因。得度之后。因求法嗣。见僧伽难提入定。
经三七日。方从定起。问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曰。
身心俱定。罗多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僧伽曰。
虽有出入。不失定相。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庄严王之子。生而能言。常赞佛事。厌于世乐。七
岁能偈。告其父母。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肉母。我
今欲出家。幸愿哀悯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
食。乃许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次谒罗多入道。
宗眼品¶ 第 577c 页

十八祖伽邪舍多尊者。因风吹殿角铃声。难提
试问。铃鸣耶。风鸣耶。舍多答曰。非风非铃。我心
鸣耳。难提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难提
曰。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

十九祖鸠摩罗
多尊者。因伽邪行化。至扣其门。鸠摩曰。此舍无
人。伽邪曰。答无者谁。鸠摩闻语。知是异人。开关
延接。以续祖灯。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遇鸠摩
入国。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尝萦疾瘵。凡
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
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鸠摩曰。
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
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纵
经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顿释所疑。鸠摩曰。
汝虽巳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
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
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门。可与
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
多夙慧顿发。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父名
光盖。母名严一。尊者在母胎日。有一罗汉。名贤
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
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莫测其由。问
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师却避之。贤
众曰。汝妇怀于圣子。当为世灯。吾故避之。非重
女人也。及盘头出世。智慧渊冲。唯尚辩论。为众
之首。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阇夜多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盘头能修梵
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勤。何故不可。阇夜
宗眼品¶ 第 578a 页
多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
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阇夜多
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
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
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盘头乃师之。

二十二祖摩挐罗尊者。曩授佛记。第二五百年。
出家继圣。后于那提国。常自在王家托生。果遇
盘头得度。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七岁游行
聚落。睹民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
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坏。由
是乡党谓之圣子。出家成道。

○二十四祖师子
尊者。见鹤勒那。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曰。
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曰。汝若有用。
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
德。而无我所故。勒那预有谶曰。吾灭五十年后。
当有难起婴在汝身。至时罽宾国王。果灭佛法。
至尊者前。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巳得蕴空。
曰。离生死否。尊者曰。巳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
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
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臂亦堕。七日而终。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生时便拳左手终未
能舒。父领投于师子尊者。问其宿因。尊者以手
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尊者曰。吾曩
为僧。赴西海斋。衬珠以付童子婆舍今还吾珠。
理固然矣。即求出家。密受心印。后隐南天。王问。
所传何宗。祖曰。我从师子尊者而得。王曰。予闻
师子。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
宗眼品¶ 第 578b 页
难未起时。密授信衣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
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
尽如故。王悔致礼。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往东印度。时外道梵志。既知尊者入境。即鸠诸
徒曰。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
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直诣王所。梵志怒之。
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之顶。尊者一指其山。
忽移彼众头上。梵志归投。尊者悯其愚。再指之。
化山随灭。梵众咸趣真乘。

○二十七祖般若多
罗尊者。乃大势至菩萨之后身。幼失父母。游行
闾里。丐求度日。人问。汝行何急。答曰。汝行何慢。
或问。何姓。乃云。与汝同姓。莫知其故。(以上振字函第二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乃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
子。因般若多罗尊者。受父王供施无价珠。乃问
诸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净多
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
踰也。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
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
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
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
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
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
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
有道。心宝亦然。般若多罗叹其辩慧。复问。于诸
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
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
宗眼品¶ 第 578c 页
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而
般若多罗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宜名菩提
达磨。师乃告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般若多罗答曰。待吾灭后。当往震旦。直接上根。
不可胜数。时有一师。名佛大胜。分为六宗。一有
相宗。二无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无德宗。
六寂静宗。徒众甚盛。磨乃叹曰。彼之一师。巳陷
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遍往论议。六众咸归。由是声驰五印。六十馀载
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师遣无相宗
中。首领波罗提谏之。王怒问曰。何者是佛。答曰。
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我见佛性。王曰。
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
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
其八。即说偈曰。
「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悔谢
前非。咨询法要。王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
何人。答曰。即大王叔达磨是也。遽诏。磨至。王闻
规诫。涕泣而谢。王后疾作。医治弗瘳。复诏叔。磨。
为王忏悔。厥疾有间。磨念震旦缘熟。具舟。凡三
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也。广州
表闻武帝。诏至金陵。帝问曰。朕造寺写经度僧。
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无
宗眼品¶ 第 579a 页
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
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
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
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渡江寓于少林
寺。终日面壁而坐。有僧神光。晨夕参承。莫闻诲
励。光自惟。昔人求道。尚丧命亡躯。我又何人。立
雪过膝。师悯而问。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
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师曰。诸佛妙道旷
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
心慢心。欲冀真乘。光即取刀断臂。师知法器。乃
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
亦可在。易名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
曰。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
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
与汝安心竟。自尔缁白信向。迄九年巳。欲返天
竺。乃命门人。盍各言所得乎。时道副对曰。不执
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
持曰。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
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无一法
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师曰。汝得吾髓。而告可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
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并授
袈裟。以为法信。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
沙界。听吾偈曰。
「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端坐而逝。葬熊耳山。后三
岁。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
宗眼品¶ 第 579b 页
翩独逝。云。西天去。云至具奏。帝令启圹。只见空
棺。只履存焉。

○二十九祖慧可大师。因览佛书。
超然自得。终日宴坐。神人告曰。将欲受果。何滞
此耶。翊日头痛。空中告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
视其顶骨。如五峰秀出。后造少室。(揭法传衣见达磨章)

三十祖僧璨大师。初以白衣谒可。问曰。弟子身
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可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
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可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
佛法僧住。曰。巳知和尚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可
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可深器之。即为剃发。云
是吾宝。宜名僧璨。

○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见璨。
问曰。愿和尚乞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曰。无
人缚。璨曰。何更求解脱乎。师言下大悟。

○三十
二祖弘忍大师。为童时。信问。子何姓。答曰。姓即
有。不是常姓。信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信曰。汝
无性耶。答曰。性空故。信器之。(以上振字函第三卷)

三十三祖慧能大师。仕宦之后。家贫卖薪。闻客
读金刚经。悚然问曰。得于何人。客曰。得于黄梅。
师抵韶州。复闻尼无尽藏读涅槃经。乃为解说
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
文字。人皆异之。谒祖。问曰。汝自何来。曰。岭南。祖
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异人。乃诃曰。著槽
厂去。遂入碓坊。因祖一日告众曰。各述一偈。语
宗眼品¶ 第 579c 页
意相符。则付衣法。会下七百馀僧上座神秀者。
众所宗仰。于壁书一偈云。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众皆诵念。师闻
此偈。谓同学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有偈和之。
同学皆笑。夜深师密倩一童子。于秀偈之侧写
云。
「 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祖见此偈。乃潜召师。告曰。诸佛出世为
一大事故。随机小大。遂有三乘。顿渐以为教门。
后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传授二十八世。至达
磨届于此土。迨及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衣。用
付于汝。师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祖曰。达磨初
至。人未知信。所以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
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师即南迈。众知
共逐。至大庾岭。惠明先到。师掷衣钵于磐石上。
曰。此衣表信。任君将去。明遂举之。如山不动。乃
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师曰。不思
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
目。明当大悟。师过南海。寓广州法性寺。因风飏
刹幡。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师曰。风幡
非动。动自心耳。二僧闻语。竦然异之。后中宗遣
使薛简驰诏。不赴。因问心要曰。明喻智慧。暗况
烦恼。傥不以智慧照破须恼。无始生死。凭何出
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
鹿等机。上智不尔。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
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
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
宗眼品¶ 第 580a 页
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
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
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
常寂。妙用恒沙。简言下悟。礼谢。还阙。(振字函第五卷)

** 旁出品

(僧那 向居士 牛头融 牛头岩 鹤林 天柱 鸟窠 云居智
 北秀 蒙山明 嵩岳安 破灶 嵩岳圭 无住  匾担了 洪州达
 寿州通 信州常 广州道 永嘉 司空净 婺州策 忠国师 荷泽)。

「 ○不惟直下秪单传
 ○争奈旁人皆有分」


僧那禅师(见二祖)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
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
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
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
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
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
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
刹那顷断续之相。

向居士(见二祖)致书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
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趣菩提。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
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
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
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聊申此意。
伏望答之。

○二祖答偈。
「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
宗眼品¶ 第 580b 页


居士披捧遥礼。密承印记。(振字
函第三卷)。

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见四祖)博通经史。寻阅般
若晓达真空。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
观。出世舟航。投师落发。隐牛头山。有百鸟衔花
之异。号曰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四祖访之。
端坐不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问曰。大
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师曰。还识信
禅师否。祖曰。贫道是也。因引祖至庵。唯见虎狼
之类。祖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
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
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术晓。乃稽
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
妙德总在心源。戒定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一切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
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
平等。大道空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巳得。
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
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
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
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
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
宗眼品¶ 第 580c 页
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牛头山智岩禅师(见四祖)少为郎将。累战有功。弃
官出家。隐舒州皖公山。有同从军者二人。寻访。
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
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
得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后谒融。发明大事。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见四祖下牛头威禅师)有僧扣门。师
问。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
曰。佛来为什么不著。师曰。无汝止泊处。

舒州天柱崇慧禅师(见四祖下威禅师)僧问。如何是大
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智胜
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
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道可成。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见四祖下威禅师)侍者会通。忽一
日辞去。师问。何往。对曰。诸方学佛法去。师曰。佛
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
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乃领悟。

天台云居智禅师(见四祖下忠禅师)僧问。见性成佛。其
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
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
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曰。性既
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
所见。因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
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云何。
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
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
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宗眼品¶ 第 581a 页
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
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
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
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
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
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师曰。了
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

北宗神秀禅师(见五祖)祖以坐禅为务。师叹曰。真
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求其道。祖默识之。师有偈
云。
「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见五祖)参问初无解悟。及闻
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率数十人追逐至大
庾岭。师最先见。卢。即掷衣钵于磐石上曰。此衣
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
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乞开示。卢曰。不思
善。不思恶。正任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
目。师当下大悟。礼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
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自巳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蒙
指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即我师。卢曰。吾
与汝同师黄梅也。

嵩岳慧安国师(见五祖)有坦然怀让二人。参问如
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巳意。曰。如何
是自巳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密作用。师
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

嵩岳破灶堕和尚(见五祖下安国师)嵩岳有庙甚灵。殿
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师见以杖敲灶三下云。
宗眼品¶ 第 581b 页
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
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破堕。须臾有一人。
青衣峨冠。设拜。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
说无生法。脱此生天。特来致谢。师曰。汝是本有
之性。非吾彊言。神再拜而没。

嵩岳元圭禅师(见安国师)一日有异人峨冠而至。从
者极多。称谒大师。师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
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
之。岂分别耶。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
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
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
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
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辨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
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
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只求师戒。
师于是为授五戒也。(五戒之详本经可见)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见五祖下无相禅师)一日鸦鸣。公
相杜鸿渐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又问师。闻否。曰。
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曰。闻无有闻。非
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
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
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
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
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
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
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
宗眼品¶ 第 581c 页
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
见性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
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
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
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
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
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公礼而退(以上振字
函第四卷)。

匾檐山晓了禅师(见六祖)塔铭盛行于世。云。师得
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
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
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
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
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境。呜呼。师住世。兮
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
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檐山色垂兹色。空谷犹
留晓了名(忽雷澄撰)

洪州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后见六祖)。祖
向道。汝但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也。
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
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
偈曰。
「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巳。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而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
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
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应知有所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
宗眼品¶ 第 582a 页
想。亦不作子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
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师蒙启发。以偈赞
曰。
「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祖曰。汝今后方名为念经僧也。

寿州智通禅师(见六祖)看楞伽经。不会三身四智。
祖谓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
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
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师曰。四智之
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
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
无智。复说偈曰。
「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师礼谢。以偈赞曰。
「 三身无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信州智常禅师(见六祖)问云。蒙大通和尚。示见性
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愿垂摄受。祖曰。彼有何言
句。师举。大通问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
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
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
宗眼品¶ 第 582b 页
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
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
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
犹未决了。乞和尚诲示。祖曰。彼说犹存见知。令
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巳灵光常显现。」


师闻偈巳。豁然答
偈。
「 无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广州志道禅师(见六祖)问曰。涅槃经云。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且一切众生。皆
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
乐。若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空。若法身寂
灭。即同木石。谁当受乐。如是则一切法。被涅槃
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
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见。
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
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
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
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
相。终日持求。佛悯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
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
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涅槃禁伏诸
宗眼品¶ 第 582c 页
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初谒振锡携瓶。绕祖
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
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
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
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
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
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
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
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
叹曰。善哉善哉(云云)。有永嘉集十篇行于世。

○慕
道志仪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
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
三乘渐次第七。理事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
发愿文第十(教行始末备在本集。文广不录。姑以第三净业一篇具载于兹。用资
后学推检巳过。令不生故)。

○净修三业第三。贪瞋邪见。意业。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
求大道者。先须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
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难寂。冥
乎妙旨。

○云何净修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
四威仪中。检摄三愆。令无漏失。慈悲抚育。不伤
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
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
救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
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巳
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
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
宗眼品¶ 第 583a 页
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
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女色。心无染著。凡夫
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
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
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
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成粪。脓血
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
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毛发爪齿。
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
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
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
鼓击。妄生语言。诈为亲善。其实怨妒。败德障道。
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人观之。
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
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
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
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
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
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
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
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
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燄。芭蕉幻
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
非实中。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
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
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
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痈疮。口
宗眼品¶ 第 583b 页
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
欲。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
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缺衣
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缺。
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
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
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
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
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
以故。止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
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
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
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
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
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
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
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
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
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
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是
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以来。为彼四
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得出。我今欲拔其
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
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
减。实则起善之根。虚为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
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
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
宗眼品¶ 第 583c 页
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
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
业。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
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
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
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
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著。故经云。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
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
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
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
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
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
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
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
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
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
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
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
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
名净修意业。

○此应四仪六根所对。随缘了达
入道次第云尔。

绛州本净禅师。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
司空山无相寺。天宝中。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
山采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
尚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
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
宗眼品¶ 第 584a 页
心。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
道耶。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
何。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
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师曰。本
道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再
拜而退。回奏。诏师入内。召集诸禅。与师阐扬佛
理。有远禅师。出问。如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
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
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
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师现
有身心。是道巳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曰。
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
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
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
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
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
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曰。今诸禅师。
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
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
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公闻语
失色。师有偈曰。
「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事有何事。」


复云。一大如是。
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了无心。
自然契道。

○又有志明禅师问曰。若言无心是
宗眼品¶ 第 584b 页
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
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若作见闻觉
知之解。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求
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
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
草木瓦砾。志明杜口而退。师又偈曰。
「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又真禅师问曰。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
之与道。是一是二。师曰。不一不异。曰。佛度众生。
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
得无二。师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
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
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问。曰。
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
立者。何得言无。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
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
梦幻。即悟本空。彊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
解。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
「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又法空
禅师问曰。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
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曰。大德错会
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彊修。道本无作。大德彊作。
道本无事。彊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彊知。如此
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
不会。请思之。师。又偈曰。
「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
宗眼品¶ 第 584c 页


○又安禅师
问曰。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
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师曰。为有妄故。将真
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
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
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
是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
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公惭伏。师又偈
曰。
「 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又达性禅
师问曰。禅师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
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
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师曰。善恶二根。皆
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
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
实。师又偈曰。
「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
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觉时从何
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
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师又偈
曰。
「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路。」


婺州玄策禅师(见六祖)有智隍禅师。曾谒五祖。庵
宗眼品¶ 第 585a 页
居二十年。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
汝坐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入定有心耶。无心
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
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
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
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
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六祖。曰。六祖以何为
禅定。师曰。我师云。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
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
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
虚空之量。隍闻此语。未息疑情。遂造曹溪请决。
而祖意欲师冥符。隍始开悟。

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见六祖)肃宗。待以师礼。有
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敕令与师
试验。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
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
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
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
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
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僧问
仰山。长耳三藏第三度为什么不见国师。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
又问僧举前语问玄沙。沙曰。汝道前二度还见么。玄觉云。前两度若见。后来为什么不见。且道
利害在什么处。僧问赵州曰。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什么处。赵州云。在三藏鼻孔
里。僧问玄沙。既在鼻孔里。为什么不见。沙云。只为太近)师一日唤侍者。者
应诺。师曰。将谓吾辜负汝。却是汝辜负吾。(僧问玄沙。
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沙云。却是侍者会。云居锡云。且道侍者会不会。若道会。国师又道辜负
吾。若道不会。玄沙又道却是侍者会。且作么生商量。玄觉徵问僧。什么是侍者会处。僧云。若不
宗眼品¶ 第 585b 页
会争解恁么应。玄觉云。汝少会在。又云。若于这里商量得去。便见玄沙)。肃宗问。如
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踏毗卢顶上行。曰。此
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巳作清净法身。又问师。师
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还见虚空么。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
否。

○师问紫璘供奉。佛是什么义。曰。是觉义。师
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无对。又
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来。曰。虚底不可
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

○师化缘
将毕。乃辞代宗。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
师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曰。就师请样。师良
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后诏真入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
上会么。曰。不会。真述偈曰。
「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真后住耽源山。」


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见六祖)。祖上堂告众。吾有一
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
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 分派品第五十八(一百四十八则)

(六祖法嗣唯南岳清原二人。儿孙绵远。○南岳接马祖。直下分临济沩仰二枝。沩仰至五
代无传。○清原接石头。直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派。法眼至三代。流入高丽也)。

「 ○南岳一枝临济茂
 ○清原两派洞云长」


*** 南岳派
(让禅师)

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
祖曰。是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
宗眼品¶ 第 585c 页
曰。还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
曰。只此不污染。乃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
亦如是。善自护持。

○又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
镜明。向什么处去。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
何在。曰。像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曰。虽不鉴照。
瞒他一点不得。(以上振字函第五卷)

**** 南岳第一世
(马祖)

江西马祖道一大师(见南岳)僧问。为甚说即心即
佛。师云。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
非佛。僧云。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云。向伊
道不是物。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云。且教伊
体会大道。

○师匡徒日。让师遣一僧。去俟升堂
时。乃出问作么生。看他道甚言句。僧如所教。回
曰马大师道。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缺盐醋。
让然之。(振字函第六卷)

**** 南岳第二世
(大梅 南泉 大珠 百丈 盘山 盐官
 五泄 兴善 东寺 归宗 无业 亮座主 打地 水老 庞居士)

明州大梅法常禅师(见马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
心是佛。师言下契。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
一僧去问。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
云。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僧云。马祖近日佛法
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师云。这老汉惑乱人去。任他非佛非心。我秪即
佛即心。僧回举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庞居士
问。师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云。你向甚
处下口。士云。百杂碎。师云。还我核子来。(振字函第七卷)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见马祖)示众云。马祖说即心
宗眼品¶ 第 586a 页
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问
州云。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么生。州云。汝却问
取和尚。僧遂问师。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师云。
他却领得老僧意。

○师拟游庄。其夜土地先报。
庄主预备。师到问庄主。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
主云。土地夜来报知。师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
鬼神觑见。有僧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被
鬼神觑见。师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云居云。是赏伊)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见马祖)有律师法明。谓师曰。
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落空。明惊曰。
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于声上建立
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
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况文字皆从智
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

○又有三藏问。真
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
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
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
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
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
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
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师
曰。若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
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
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南宗实不可测。


又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
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
宗眼品¶ 第 586b 页
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
曰。他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
般计较。所以不同。律师杜口。(振字函第六卷)

又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
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
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
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
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
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
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
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
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
般若。所以皆成争论。又问。何故不许诵经。师曰。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
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
别有意耶。师曰。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
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浮言。悟理者超
文字。(世字函第八卷)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参马祖)大众云集次。祖才升
座。师乃捲却面前礼拜席。祖便下座。师再参。祖
见师来。取禅床角头拂子竖起。师云。即此用。离
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师良久。祖云。你巳后开
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取拂竖起。祖云。即此用。
离此用。师挂拂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师侍祖行。忽见一群野鸭飞过。祖问。是什么。师
云。野鸭子。祖云。甚处去也。云。飞过去。祖遂把师
鼻搊。师负痛。叫阿爷。祖云。又道飞过去。元来只
宗眼品¶ 第 586c 页
在这里。师因有省。师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
听法。忽一日既散。老人不退而白云。某甲曾住
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
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
代一转语。贵脱狐身。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
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言下省悟。作礼云。
某甲巳脱狐身。住在山后。乞依亡僧例。师次领
众云。送亡僧。众皆罔测。直诣后岩。以杖挑出一
枚死狐。依法火葬。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蘖便
问。古人错对一转语。堕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
个什么。师云。近前来。与你道。蘖遂近前。与师一
掌。师笑云。将为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振字函第六卷)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见马祖)因于市肆。见一客人
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
叉手云。长史。那个是不精底。师言下有省。又见
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
灵往那方。幕下孝子哭云。哀哀。师忽身心踊跃。
归举似马祖。祖印可。

杭州盐官齐安禅师(见马祖)唤侍者云。将犀牛扇
子来。者云。破也。师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
者无对(投子代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

婺州五泄灵默禅师(见马祖)到石头问曰。一言相
契即住。不契即去。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云。
阇梨。师回首。头云。从生至死。秪是这个。回头转
脑作什么。师有省。乃拗折拄杖。

○僧问。何物大
于天地。师云。无人识得伊。僧云。还可雕琢也无。
师云。汝试下手看。僧云。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
宗眼品¶ 第 587a 页
师云。汝道目前底事。成来得多少时也。僧云。不
会。师云。我此间无汝问底。僧云。和尚岂无接人
处。师云。待汝求接即接。僧云。便请接。师云。汝欠
个什么。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见马祖)白居易问。既曰禅
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
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
如江湖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
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又问。既无分
别。何以修心。师云。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
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问曰。垢即不可念。净无
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
珍宝。在眼亦为病。问。无修无念。何异凡夫也。师
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
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
此心要尔。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见马祖)崔相公入寺。见鸟雀
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
师云。有。公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伊为
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三问。师以何得。师曰。见
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柰眼何。师
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见马祖)刺史李渤问曰。教
中道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
妄谈否。师曰。使君读万卷书。是否。李曰。然。师曰。
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
而巳。李又问。大藏教明得个什么边事。师举拳
宗眼品¶ 第 587b 页
示之云。还会么。李云。不会。师云。这个措大拳头
也不识。李云。请师指示。师云。遇人即途中授与。
不识即世谛流布。(以上振字函第七卷)

汾州无业禅师(见马祖)状貌瑰伟。祖曰。巍巍佛堂。
其中无佛。师礼问曰。即心是佛。实未明了。祖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又问。如何是祖师
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师才
出。祖召曰。大德。师回首。祖云。是什么。师便领悟。
礼谢云。某甲讲得诸部经论。将谓无人能过。若
不遇师。虚度一生。尔凡学人问。多荅莫妄想。

讲州西山亮座主(见马祖)祖乃问曰。座主大讲得
经论。是否。亮云。不敢。祖云。将什么讲。亮曰。将心
讲。祖曰。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争解讲得经。
亮抗声云。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云。却
是虚空讲得。亮不肯便出。祖召云。座主。亮回首。
祖云。是什么。亮豁大悟。归告听众。某甲所讲经
论谓无人及。今被马师一问。平生工夫冰释。

忻州打地和尚(见马祖)凡学者致问。惟以棒打地
而示之。一日被僧藏却棒。然后问。但张其口。

洪州水老和尚(见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
云。礼拜著。师才礼拜。祖便与一踏。师大悟。起来
抚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
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

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见马祖)。世儒为业。少悟尘
劳。家珍数万。沉弃洞庭。有女灵照。常随。制竹漉
篱。令鬻之以供朝夕。谒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
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
宗眼品¶ 第 587c 页
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曾有偈曰。
「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一日因
丹霞相访。见女灵照。问曰。居士在否。灵照放下
篮子。敛手而立。霞又云。居士在否。灵照便提篮
而去。居士将入灭。令灵照出视日午否。照曰。日
中矣。而有蚀也。居士出看。照登父坐。合掌而亡。
居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
公頔问疾。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
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枕公膝而化(以上振字函第
八卷)。

**** 南岳第三世
(沩山 黄蘖 石霜 大安 古灵 赵州
 长沙 子湖 甘贽 秘魔 祇林 普化 五台通)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见百丈)侍次。丈云。汝拨垆中。
有火否。师拨云。无。丈自深拨。忽得少火。举以示
云。此不是火。师忽省悟。丈云。欲见佛性。当观时
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省巳物。不从他得。

○师睡
起。与仰山说。我适来得一梦。汝试原看。仰山取。
一盆水。与师洗面。少顷香岩亦来问讯。云。我适
一梦。寂子原了。汝更与我原看。香岩乃点一碗
茶来。师云。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洪州黄蘖希运禅师(见百丈)丈问曰。甚处来。曰。大
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
声。丈拈斧作砟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大笑。
便上堂谓众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诸人也须
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裴相以所解
一篇示师。师接置于坐。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
公示。未测。师云。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若形
宗眼品¶ 第 588a 页
于纸墨。何有吾宗。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师(见百丈)僧问。如何是西来
意。师曰。若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你若出得
此人。即答汝西来意。仰山后问耽源。如何出得
井中人。耽源曰。痴汉谁在井中。仰山再问沩山。
如何出得井中人。沩山乃呼慧寂。寂应诺。沩山
曰。出也。仰山曰。我在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福州大安禅师(见百丈)问曰。学人欲识佛。何者即
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丈曰。如
人骑牛至家。师曰。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
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
求。

○上堂云。大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
屙沩山尿。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
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
可怜生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
露迥迥地。赶亦不去也。

○又云。有句无句。如藤
倚树。疏山闻。遂径往彼请问。值师泥壁次。便问。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岂不是和尚道。师云。是。疏
云。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师放下泥盘。呵呵大
笑。归方丈。疏随后云。某甲四千里卖却布单。特
为此因缘来。和尚何得相弄。师云。侍者讨钱还
伊去。嘱云。后有独眼龙。为汝点破在。疏后到明。
招举前话。招云。大沩可谓头正尾正。秪是不遇
知音。疏却问。树倒藤枯时如何。招云。更使沩山
笑转新。疏忽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中有刀。遂
遥礼悔过(统要五卷)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见百丈)师本州大中受业。行
宗眼品¶ 第 588b 页
脚事毕。却回省觐。受业师问曰。汝离吾去。得何
事业。曰。并无事业。一日因浴。命师去垢。师乃拊
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首视之。师曰。
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
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
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出得。其师置经。问曰。汝行
脚遇何人。每每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指
个歇处。其师致斋。请师说法。乃曰。灵光独耀。迥
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
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其师言下感悟曰。何期
垂老。得闻极则事。(以上振字函第九卷)

赵州从谂禅师(见南泉)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
是道。师云。可趣向否。云。趣向即乖。师云。不拟又
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
是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
岂可强是非云。师顿悟玄旨。

○师寻常见僧来。
问云。曾到此间么。云。曾到。师云。吃茶去。或云。不
曾到。师亦云。吃茶去。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云。我
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云。庭前柏
树子。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老僧在
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僧问。学人乍入
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了未。云。吃粥了。师云。
洗钵盂去。其僧契悟。

○师因侍者报。大王来也。
师云。万福大王。者云。未到。师云。又道来也。(黄龙南云。
头头漏泄。罕遇仙陀。侍者解报客。不知身在帝乡。赵州入草求人。不觉浑身泥水)。

○又
云。如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
宗眼品¶ 第 588c 页
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
是烦恼。烦恼是佛。有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
师云。与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
作么。

○有婆令人送钱物至。请转藏经。师受施
利。便下禅床转一匝。乃云。传语婆。婆。转藏经巳
竟。回举似婆。婆云。请转全藏。如何秪为转半藏
(或出大随语统要六卷)

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见南泉)上堂云。我若一向举
扬宗教。法堂草深一丈。事不获巳。所以向诸人
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自巳
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十方世界
无一人不是自巳。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
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师遣一僧问同参会
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未见南泉前作么
生。会云。不可更别有。僧回举似。师示一偈。
「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问。百丈竿头如何进步。
师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师云。四海五
湖皇化里。

师召尚书。书应诺。师曰。不是尚书
本命。对曰。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
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书曰。恁么总不祗对
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祗对。与不祗对
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
「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人身。」


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见南泉)上堂云。子湖有一
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
宗眼品¶ 第 589a 页
身失命。临济下二僧到参。方揭帘。师曰。看狗。二
僧回顾。师归方丈。师中夜于僧堂前叫贼贼。大
众皆惊。有一僧从僧堂内出。被师把住。云。捉得
捉得。僧云。不是某甲。师云。是即是。只是不肯承
当。

池州甘贽行者(见南泉)因化主至。问。是甚处。主云。
药山。者云。还将得药来么。主云。未审有什么病。
者取银百两施之。复云。山中有人。此物乃回。主
寻归山纳疏。药山问。何归遽速。主叙前话。药山
云。遭贼了也。急送还他。主及送还。者云。山中有
人。更添百两施之(内此统要第四卷)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见永泰湍)常持一木叉。每见僧
来礼拜。即叉却颈云。那个魔魅教汝出家。那个
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
死。速道。鲜有对者(法眼代云。乞命。法灯代云。但引颈示之。玄觉代云。老儿家
放却叉子得也)。

湖南祗林和尚(见永泰湍)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
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有僧参。便云。魔来。以剑
乱挥。潜入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僧问。
十二年前。为什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
十二年后。为什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镇州普化和尚(见盘山)佯狂无度。或城市。或冢间。
振一铎云。明头来也打。暗头来也打。一日临济
令僧捉住云。不明不暗时如何。答曰。来日大悲
院里有斋。凡见人无高下。皆振铎一声。时号普
化和尚。或将铎就人耳边振之。或拊其背。有四
顾者。即展手云。乞我一钱。临济与河阳木塔长
宗眼品¶ 第 589b 页
老同坐。因说。普化风颠。知他是凡是圣。偶师到
来。济便问。汝是凡是圣。师云。汝且道。我是凡是
圣。济便喝。师指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
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济云。这贼。师云。贼。贼便
出去。

○师将示灭。谓人曰。乞个直裰。或与披袄。
或与布裘。皆不受。时临济令人送与一棺。师笑
曰。临济厮儿饶舌。便受之。告众曰。明日去东门
迁化。郡人皆送。厉声曰。今日葬不合青乌。第二
日南门迁化。人亦随之。又曰。明日西门方吉。人
出渐稀。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门外。振铎入棺而
逝。人揭视之不见。唯闻铎声渐远。盘山将顺世。
告众曰。有人邈得吾真否。或将顶相呈似。皆不
契。师曰。某甲邈得。山云。何不呈似老僧。师打觔
斗而出。山云。这汉向后如风狂佞人去在(以上振字
函第十卷)。

五台山智通禅师(见归宗)忽一夜叫云。我大悟也。
明日归。宗问。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宗云。汝
见什么道理。说似看。师云。师姑天然是女人作。
宗异之。(振字函第十卷)

**** 南岳第四世
(仰山 香山 灵云 王常侍 俱胝 道吾
 未山 临济)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见沩山)问曰。汝是有主沙弥。
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沩曰。在什么处。师从西过
东立。沩异之。一日沩问。甚处去来。师曰。田中来。
沩曰。田中多少人。师插锹而立。沩曰。今日南山
大有人刈茅在。师举锹而去(玄沙云。我若见即蹋倒锹子。僧问镜
清。玄沙蹋锹其意如何。清云。勿奈船何。打破戽斗)。

○忽有异僧从空而
宗眼品¶ 第 589c 页
至。师问。近离甚处。曰。早离西天。师曰。何太迟生。
曰。游山玩水。师曰。神通妙用。不无阇梨。佛法须
还老僧。曰。特来礼文殊。却遇小释迦。(此出统要五卷)

邓州香岩智闲禅师(见沩山)沩问。本分事。试道一
句来。师进数语。沩皆不许。师请为说。沩曰。吾说
是吾之见解。于汝何益。师遍检诸。方语句。无一
言可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
泣辞沩去。抵南阳忠国师遗迹止焉。一日除草
因。以瓦砾击竹作声。廓然省悟。焚香遥礼沩山
云。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偈云。

「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处处无踪迹。色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见向仰山道。
香岩击竹会处。有投机颂。仰云。恐宿搆来。待某
甲问过。见岩便云。师兄颂未在。更道。师云。去年
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
年锥也无。仰云。如来禅还师兄会。祖师禅未梦
在。师又呈一颂。
「 吾有一机。瞬目示伊。若也不会。别唤沙弥。」


仰云。且喜师兄。会得祖师禅。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见沩山)因桃花悟道。有偈。
「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叶落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印可。从缘悟达。永无
退失(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犹木彻。众疑此语。玄沙问地藏。我恁么道。汝作么生
会。藏云。不是桂琛。即走杀天下人)。

襄州王敬初常侍(见沩山)视事次。米和尚至。王乃
举笔。米曰。还判得虚空否。公掷笔。入宅更不出。
米致疑。明日凭鼓山主。往探其意。米随潜听。主
乃问。昨日米和尚有甚言句。不得相见。王曰。师
宗眼品¶ 第 590a 页
子咬人。韩卢逐块。米闻乃省。遽出笑曰。我会也。

婺州金华俱胝和尚(见天龙)有尼到庵稍晚。师乃
留宿。尼曰。道得即宿。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
虽丈夫。而无丈夫之气。拟往诸方参寻去。其夜
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
法也。果旬日天龙和尚到庵。师具陈前事。天龙
竖一指示之。师乃大悟。凡参学到。师唯举一指。
别无提唱。临终曰。吾得一指禅。平生用不尽。

襄州关南道吾和尚(见关南常)因闻巫者乐神云。识
神也无。师忽省悟。凡上堂披绯执简。作舞云。打
动关南鼓。唱起德山歌。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下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无可祗待。

筠州末山尼了然(见大愚)因灌溪闲和尚到山问。
如何是末山。师云。不露顶。又问。如何是末山主。
师云。非男女相。闲乃喝云。何不变去。师云。不是
神。不是鬼。变个什么。(以上缨字函第一卷)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见黄蘖)在蘖会中。第一座勉
令问话。师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蘖遂
与二十棒。如是三问。三回遭打。乃告辞第一座
云。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行脚去。第一座
遂白蘖云。玄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辞和尚
时。愿垂提诲。师明日乃辞。蘖指往大愚。愚问。什
么处来。云。黄蘖来。蘖有何言句。师举前话。三问
三回被打。不知过在甚处。愚云。黄蘖恁么老婆。
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言下悟。乃云。元来黄
蘖佛法无多子。愚搊住云。尿床鬼子。适来又道
不会。而今却道佛法无多子。你见什么道理。速
宗眼品¶ 第 590b 页
道速道。师乃于愚肋下。连筑三拳。愚托开云。汝
师黄蘖。非干我事。师返黄蘖。遂举此话。蘖云。这
大愚汉。待见痛与一顿。师云。说甚待见。即今便
打。蘖遭一掌。蘖云。风颠汉。敢来这里捋虎须。师
便喝。蘖云。侍者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上堂云。
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面门
出入。未證据者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
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 南岳第五世
(宝寿 兴化 郑十三娘)

镇州宝寿沼和尚(见临济)问胡钉铰云。汝还钉得
虚空否。胡云。请和尚打破来。师便打。胡云。莫错
打某甲。师曰。向后有多口阿师。与汝点破在。胡
后到赵州。举前话问。不知某甲过在甚处。州云。
秪这一缝。尚不奈何。胡于此有省。(缨字函第二卷)

魏府兴化存奖禅师(见临济)因同光帝云。朕收中
原。得一颗明珠。未有人酬价。师曰。请陛下珠看。
帝以手展襆头脚示之。师曰。君王之宝。谁敢酬
价。帝大悦。(缨字函第二卷)

郑十三娘(见沩山)十二岁时。随师姑到沩山。才礼
拜起。沩问。这师姑什么处住。姑云。南台。沩便喝
出。又问。背后老婆甚处住。三娘近前叉手立。沩
再问。三娘云。早个呈。似了也。沩云。去。下到法堂。
姑云。三娘道我会禅。口如剑利。今日被问。总无
一语。三娘云。苦哉。作这个眼目。也道我行脚。三
娘后又举似罗山云。秪如三娘见沩山。恁么秪
对。平稳也无。罗云。也不得无过。云。过在甚处。罗
宗眼品¶ 第 590c 页
叱之。三娘云。锦上更添花。(统要第六卷)

**** 南岳第七世
(南岳涌 兴阳净)

南塔光涌禅师(见仰山)仰问。我何似一头驴。师曰。
见和尚。佛亦不似。仰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师
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仰甚肯之。(僧宝传上)

郢州兴阳归净禅师(见西院明)问曰。拟问不问时如
何。院便打。师良久。院云。若唤作棒。眉须堕落。师
言下悟(统要第六卷)

**** 南岳第十二世
(黄龙南)

洪州黄龙慧南禅师(见慈明)问闲上座。人人尽有
生缘。上座生缘在什么处。闲云。早辰吃白粥。而
今肚又饥。师云。我手何似佛手。闲云。月下弄琵
琶。师云。我脚何似驴脚。闲云。鹭鸶立雪非同色。
时谓之黄龙三关(统要第六卷)

**** 南岳第十三世
(黄龙心)

黄龙祖心禅师(见黄龙南)因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
师。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
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言下顿悟。后问南曰。大
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
寻。南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心处。自见自
肯。即埋没汝也。师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曰。知
是般事便休。用许多工夫作么。心曰。但纤疑在。
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南肯之(僧宝
传下)。

*** 清原派
(思禅师)

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问六祖曰。当何所务。即
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师曰。圣谛亦不为。
宗眼品¶ 第 591a 页
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
深器之。

○师问石头。什么处来。曰。曹溪来。师拈
拂子云。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
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不。曰。若到即有也。师云。
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希迁。
师云。不辞。向汝道。恐以后无人承当。师令石头
驰书与南岳。回日有个鈯斧。与子住山去。头到
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巳灵时如何。岳曰。子问太
高生。何不向下问。头云。乍可永劫受沉沦。不从
诸圣求解脱。便归。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头
云。书亦不通。信亦不达。乃举前话。复云。去日和
尚许个鈯斧。而今便请。师垂一足。头便礼。

**** 清原第一世
(石头)

南岳石头希迁大师(见清原)。原问。子何方来。师曰。
曹溪来。原曰。将得什么来。师曰。未到曹溪亦不
失。原曰。任么用。去曹溪作什么。师曰。若不到曹
溪。争知不失。师问。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原曰。
汝今识吾否。师曰。识又争能识得。原曰。众角虽
多。一麟足矣。(以上振字函第五卷)

**** 清原第二世
(丹霞 药山 大巅 长髭)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见石头)因入长安取第。偶禅
客问。何往。曰。选官去。禅曰。选官何如选佛。师抵
南岳。一日石头告众。来日铲殿前草。大众各备
锹钁铲草。独师以盆盛水净头。于和尚前胡跪。
头笑而剃。又为说戒。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
谒马大师。未参径入僧堂。骑圣僧颈而坐。大众
惊愕。报马师。至。视之曰。我子天然。师下礼拜曰。
宗眼品¶ 第 591b 页
谢赐法号。因名天然。

酆州药山惟俨禅师(见石头)师坐次。石头睹之。问
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
坐。曰。若闲坐即为。头曰。且不为个什么。曰。千圣
亦不识。头以偈赞曰。
「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敢明。」


潮州大颠和尚(见石头)头问曰。那个是汝心。师曰。
语言者是。被头喝出。经旬日。师却问曰。前者既
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动目。将
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心。无心尽同谤。师言下大悟。

潭州长髭旷禅师(见石头)头问。甚处来。曰。岭南来。
头曰。岭头一尊功德成就也未。师曰。成就久矣。
只欠点眼在。头曰。莫要点眼么。师曰。便请。头乃
翘一足。师便礼拜。头曰。汝见什么道理。便礼。师
曰。据某甲所见。如洪炉上一点雪。

**** 清原第三世
(龙潭 云岩 船子 李翱 三平 韩愈)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见天皇)问。某自到来。不蒙指
示心要。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
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心要。师
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忽
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见药山)。师煎茶次。道吾问。煎
与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师
曰。幸有某甲在。

○吾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
眼。师曰。如无灯时。摸得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
宗眼品¶ 第 591c 页
作么生会。吾云。遍身是手眼。师云。只道得八九
成。吾云。师见作么生。师云。通身是手眼。

○师扫
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师云。须知有不区区者。
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师竖起扫帚云。这个
是第几月。沩休去。

○师不安。吾谓曰。离此壳漏
子。向什么处相见。师云。不生不灭处相见。吾云。
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见药山)谓同参道吾曰。遇有
灵利座主。指一个来。吾乃指夹山会。向船子处
去。船才见便问。座主住什么寺。夹云。寺即不住。
师云。不似。又不似个什么。夹曰。目前无相似。师
曰。何处学得来。夹曰。非耳目之所到。师云。一句
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
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拟开口。师便以篙打
落水中。夹省点头。师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
乃掩耳。师云。如是如是。

朗州刺史李翱(见药山)。慕山道风。屡请不赴。乃躬
入山谒之。山执经不顾。翱曰。见面不如闻名。拂
袖便行。山召云。太守。何得贵耳贱目。翱遂回问
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
山曰。云在天。水在瓶。翱欣惬作礼。而述一偈。
「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玄觉云。且道李太守是赞他语明他语。须
是行脚眼始得)。

○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这里无
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山曰。太守。保任此事。直
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閤中物舍不得。
便为渗漏。
宗眼品¶ 第 592a 页

漳州三平山义忠禅师(见大巅)初参石巩。巩每以
弓箭接人。师才至。巩喝看箭。师披襟当之。乃曰。
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巩扣弓弦三下。
师便作礼。巩云。三十年架一张弓。只射得半个
圣人。(以上缨字函第四卷)

韩愈文公(见大巅)问曰。弟子军州事多。省要处乞
师一句。巅良久。公罔措。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
三下。巅云。作么。平曰。先以定动。然后智拔。公礼
谢于三平云。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
个入处(统要第七卷)

**** 清原第四世
(德山 清平 投子 石霜 渐原 洞山
 夹山)

朗州德山宣鉴禅师(见龙潭)一夕室外默坐。潭问。
何不归来。师对曰。黑。潭乃点纸烛度与师拟接。
潭便吹灭。师乃作礼。潭云。子见什么。师云。某甲
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明日潭上
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
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师遂取疏
钞。于法堂前。秉起炬云。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
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疏钞便烧。于
是礼辞。

○师抵沩山。挟复子直上法堂。从西过
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偶沩山坐次。殊不顾盻。
师云。无无。便出。至门首。却云。也不得草草。重具
威仪再入相见。跨门便提起坐具云。和尚。沩拟
取拂子。师便喝。拂袖出。沩至晚问首座。今日新
到。在甚处坐。云。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沩
云。还识此人么。云。不识。沩云。此个阿师。巳后向
宗眼品¶ 第 592b 页
孤峰顶上。盘结草庵。诃佛骂祖去在。

○师凡遇
僧参。多以拄杖打。僧云。某甲方始礼拜。为甚便
打。师云。你是甚处人。云。新罗人。师云。汝上船舷
时。便好与三十柱杖。又有僧出。师又打。僧曰。某
甲话尚未问。为甚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
么。

○师垂示云。我这里无佛无祖。达磨是老狐
臊。释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贤是檐屎汉。等
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
分教。是鬼神。簿。是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
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云门云。赞佛赞祖。须是德山老人始得。琅
邪云。谓方若汝么会。入地岳如箭。只如云门汝么道。也是入地岳如箭)。○(统要第七卷)。

鄂州清平山令德禅师(见翠微)问。如何是西方的
的意。微曰。待无人即向汝说。师良久曰。无人。请
和尚说。微下禅床。引师入园。师又曰。无人。请和
尚说。微指竹曰。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师领微言。后开堂曰。出家人须会佛意始得。若
会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贵贱。但随家丰俭。诸人
莫空气高。一生空度。若不会佛意。直饶头上出
水。足下出火。烧身炼臂。聪慧多辩。聚徒一千二
千。讲得天华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去佛
法大远在。僧问。如何是大乘。师曰。麻索。问。如何
是小乘。师曰。钱贯。问。如何是清平家风。师曰。一
斗面作三个蒸饼。问。如何是有漏。师曰。笊篱。问。
如何是无漏。师曰。木杓。问。觌面相呈时如何。师
曰。分付与典座。师凡问答。方便逗机语超格量。

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见翠微)初阅华严。发明性
海。次谒翠微。问。西来密旨。和尚如何示人。微驻
宗眼品¶ 第 592c 页
步少时。又曰。乞师垂示。微曰。更要第二杓恶水
作么。师礼谢而退。微曰。莫挆却。师曰。时至根苗
自生。

○师偶出。虽赵州闻师之名。而未尝识。一
日相访。见师携一瓶油。自外而归。赵曰。久向投
子。到来只见卖油翁。师曰。汝只见卖油翁。且不
识投子。赵曰。如何是投子。师曰。油油。

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见。道吾)在沩山作米头。筛
米次。沩云。施主物。莫抛撒。师曰。不抛撒。沩于地
上拾得一粒。云。这个什么处得来。莫欺这一粒
子。百千粒。从这一粒生。师曰。未审这一粒。从什
么处生。沩呵呵笑。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师后参道吾。吾曰。我心中有物。久而为患。谁可
除之。师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吾曰。贤哉。


师居方丈。有僧在窗外问。咫尺之间。为甚不睹
师颜。师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举问雪峰。峰曰。
什么处不是石霜。僧回举雪峰语呈师。师曰。老
大汉。有什么死急。

潭州渐源仲兴禅师(见道吾)同吾去檀越家吊丧。
师以。手拊棺曰。生耶死耶。吾曰。生也不道。死也
不道。师曰。为什么不道。吾曰。不道不道。吊毕同
回途次。师曰。和尚须与某道。傥若不道。打和尚
去。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师便打。
吾归院。令师且去少间。主事得知不便。师辞乃
往石霜。举似前语。请和尚道。霜曰。汝不见道吾
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师忽有省。设斋忏悔。后
持锹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霜曰。作
么。师曰。觅先师灵骨。霜曰。洪波浩渺。白浪滔天。
宗眼品¶ 第 593a 页
觅什么灵骨。师曰。正好著力。霜曰。这里针劄不
入。著什么力。

筠州洞山良价(见云岩)师问岩。百年后忽有人问。
还貌得师真。如何祗对。岩云。但向伊道。即这个
是。师良久。岩云。承当这事。大须审细。心犹涉疑。
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偈曰。
「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澧州夹山善会禅师(见船子)因道吾至。见师上堂。
僧问。如何是法身。师曰。法身无相。问。如何是法
眼。师曰。法眼无瑕。吾乃失笑。夹疑。下座问吾。吾
曰。和尚出世。未有师在。可往华亭参船子去。师
乃直造。师资相契。(语见船子章)。僧问。从上立祖意教
意。此间为什么言无。师曰。三年不食饭。目前无
饥人。僧曰。既无饥人。某甲为什么不悟。师曰。只
为悟迷却阇梨。颂曰。
「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僧问。如何是夹山境。
师曰。猿抱子归青障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法眼云。老僧二十年作境话会。浮山云。直饶不作境话会亦未会在。何故犀因玩月通于角。象
被雷惊花入牙)。○(以上其字函第五卷。注出统要第七卷)。

**** 清原第五世
(岩头 雪峰 高亭 九峰 云居 曹山
 龙牙 蚬子 钦山)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见德山)与雪峰钦山为友。师
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德山喝。师便礼。
洞山闻举。乃云。若不是豁公。大难承当。

○师因
与雪峰同访钦山。至鳌山镇阻雪。师每日秪是
打睡。峰一向坐禅。因唤师起。师乃喝云。噇睡去。
宗眼品¶ 第 593b 页
每日床上坐。恰似三家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
昧人。家男女去在。峰云。某甲这里未稳在。师云。
我将谓你他后。向孤峰顶上。播扬大教。犹作这
个语话。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證明。不
是处与你铲却。峰云。某甲初到盐官。见举色空
义。得个入处。师云。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又因
洞山偈云。
「 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云云)。」


师云。若
恁么自救不彻。峰又云。后问德山。从上宗乘。学
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云。道什么。我当时豁
然如桶底脱。师喝云。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
家珍。一一须从自巳胸襟流出。将来。盖天盖地
去。峰言下大悟云。今日始是鳌山成道。(此出统要八卷)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见德山)九上洞山。三上投子。
因缘不契。后参德山。问。从上诸圣。以何法嘱受
于人。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僧问。
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宁碎身如微尘。
终不瞎却师僧眼。示众云。我若东道西说。汝即
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摸𢱢。

襄州高亭简禅师(见德山)隔江见山。遥合掌云。不
审。山以扇子招之。师忽开悟。乃横趋而去。(以上缨字
函第六卷)。

筠州九峰道虔禅师(见石霜)。师在石霜为侍者。因
普会迁化。众举首座住持。师云。明得先师意。始
可住。遂问。先师道。如古庙里香垆去。冷湫湫去。
如一条白练去。口边生醭去。首座作么生会。座
云。明一色边事。师云。未会先师意在。座云。装香
来。我若不会先师意。香烟起时脱去不得。香烟
宗眼品¶ 第 593c 页
才起座遂脱去。师抚背云。坐脱立亡即不无。首
座。先师意未梦见在。(此出统要八卷)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见洞山)问。甚处来。师曰。踏山
来。洞曰。那个山堪住。师曰。那个山不堪住。洞曰。
恁么即国内总被阇梨占却。师曰。不然。洞曰。恁
么即子得个入路。师曰。无路。洞曰。若无路。争得
与老僧相见。师曰。若有路。即与和尚隔生去也。
洞曰。此子巳后。千人万人把不住。

○成尚书送
供至。问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
尊密语。召曰。尚书。书应诺。师曰。会么。曰。不会。师
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师云。地狱未苦。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汝
等在这行流。十分去九。不较多也。更著些子气
力。不负平生行脚。汝若大事未办。且须履践玄
途。(大隐云。人人具足不肯承当。流浪死生。何时了日。非惟袈裟下不明最苦。但巾钗下不明
亦苦。若打大事未彻。且般若中下个种子。当生必果)。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见洞山)因辞洞山。问。什么处
去。师曰。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师
曰。去亦不变异。(以上缨字函第七卷)

师受洞山宝镜三昧。五位显诀(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
兼中到)。

○释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
界。有万形象。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
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正非偏。
此位最妙。又曰。君是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
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又有三种渗漏。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
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
宗眼品¶ 第 594a 页
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僧宝传上)

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见洞山)师问翠微。如何是
祖师意。微曰。与我过禅板来。师过禅板。微接便
打。师曰。打即任打。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如何
是祖师意。济曰。与我过蒲团来。师过蒲团。济接
便打。师曰。打即任打。且无祖师意。师后问洞山。
如何是祖师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师
顿明旨。

○示众云。祖教佛教似生冤家。始有学
分。若透祖佛不得。即被祖佛谩去。时有僧问。祖
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师曰。汝道江湖还有碍
人之心也无。师又曰。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
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
然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祖佛成
谩人去。若透得祖师过。始是体得祖佛意。方与
向上古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
有得期。无非须是自悟去也。

京兆蚬子和尚(见洞山)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常采
虾蚬以充口腹。夜卧白马庙纸钱中。华严静师
试勘真假。先窜纸钱之间。深夜师归。静把住问
曰。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神前酒台盘。静奇之。

沣州钦山文邃禅师(见洞山)僧问。一切诸佛法。皆
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师曰。常转。曰。未审。经中
说什么。师曰。有疑请问。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
曰。锦帐银香囊。风吹满路香。(以上缨字函第七卷)

**** 清原第六世
(玄沙 长庆 鼓山 云门 太原 佛日
 永光)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见雪峰)初出飞猿岭头。触破
宗眼品¶ 第 594b 页
脚指。顿悟云。达磨不来唐土。二祖不往西天。更
不出岭。

○示众云。诸人只因前尘色声香味等
法。而有分别。便认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这个
唤作认贼为子。正是生死根本。若无前尘。汝此
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仁者真实。在什么处。
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
金刚体圆成正遍。遍周沙界。譬如日轮。世间种
种兴营。种种心行作业。莫非承他日光成立。只
如日体还有多般及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
此金刚体亦如是。只如今山河大地。色空明暗。
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既有如
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取。便随他向五
蕴身田中。鬼趣里作活计。

○又云。诸方尽道。接
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作么生接。盲者拈椎竖
拂。他又不见。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哑者教
伊说。又说不得。作么生接。若接不得。佛法无灵。
(有僧请益云门。门云。汝礼拜著。僧拜起。门以柱杖桎之。僧乃退。问云。汝不是患盲。复唤近前。僧
既近前。门云。汝不是患聋。乃云。还会么。僧云。不会。门云。汝不是患哑。其僧于是有省。雪窦举了
便喝云。这盲聋哑汉。若不是云门驴年去)。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见雪峰)因捲帘顿悟。有颂。
「 也大差。也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得拂子蓦口打。」


(出悟宗集)。僧问。高丽有僧。造观
音像。明州上船。众舁不起。请入开元寺供养。问
师。既无刹不现身。为什么不肯去高丽。师曰。现
身虽普。睹相生偏。(法眼别云汝识得观音未)

福州鼓山神晏禅师(见雪峰)才入门。峰搊住云。是
什么。师释然契悟。举手摇曳。峰云。子作道理耶。
宗眼品¶ 第 594c 页
师曰。何道理之有。峰印之。

○上堂云。直下犹难
会。寻言转更赊。若论佛与祖。特地隔天涯。(以上缨字
函第八卷)。

韶州云门文偃禅师(见雪峰)上堂云。此事若在言
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语。因什么更道
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
法如云如雨。犹被呵责。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
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若是得底人。道火不可
烧。口。终日说事。不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
未尝触著一粒米。挂著一缕线。几个到此境界。

○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乃云。观
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
头。

○又云。此事阿谁无分。有什么不足处。若大
用现前。不费一毫气力。便与祖佛无别。自是诸
人恶业浓厚。信根浅薄。突然起许多事。担囊负
钵。游州猎县。观山玩水。这里经冬。那边过夏。受
人欺谩。取人处分。才见老和尚动口。便进步向
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只是赢得一场口滑。去
道转远。何时得休歇去。然他老和尚不得巳。一
期方便。一言半句。通汝入路。有一般掠虚汉。念
得满肚葛藤。到处驰骋驴唇马觜。誇我解问。十
转百转。都无实地。虚受信施。作么消得。一旦眼
光落地。前头将甚抵拟。汝等既是抛却师长父
母行脚。一等是踏。破草鞋。直须剔起眉毛。拗折
柱杖。一二十年。彻头办取。今世纵然未得。来生
亦乃省力。虽然如是。直饶汝等参得。早是撒屎
著汝头上。也是剜肉作疮。汝且看。他德山和尚。
宗眼品¶ 第 595a 页
见僧入门便打。睦州和尚见僧便云。现成公案
放汝三十棒(参)。颂曰。
「 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


太原孚上座(见雪峰)鼓山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
什么处。师曰。老兄先道。山曰。如今生也。汝道在
什么处。师不肯。山却问。作么生。师曰。将手中扇
子来。山与扇子。再徵之。师默置。山罔测。乃欧之
一拳。

○师在库前。僧问。如何是触目菩提。师踢
狗子作声走。僧无对。师曰。小狗不消一踢。(以上缨字
函第九卷)。

杭州佛日和尚(见云居膺)初到夹山。夹问。阇梨与什
么人同行。师曰。木上座。夹曰。他何不来相看。师
云。和尚看他有分。夹同师到堂中。师遂取出柱
杖。掷于面前。夹云。莫从天台得否。师曰。非五岳
之所生。夹云。莫从须弥得否。师曰。月宫亦不逢。
夹曰。莫从他人得也。师曰。自巳尚如冤家。从人
得堪作什么。夹云。冷灰里有一粒豆子爆。

苏州永光真禅师(见云居膺)云。言锋若差。乡关万里。
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京兆永安院善静禅师(见药普)典园头。有僧辞。普
曰。四面是山。汝向什么处去。僧无对。普曰。下得
语中。即从汝去。其僧请。师代云。竹密岂妨流水
过。山高那阻野云飞。普曰。非汝语。僧实告之(以上
缨字函第七卷)。

**** 清原第七世
(罗汉 静上座 洞山初 荐福石)

漳州罗汉桂琛禅师(亦曰地藏见玄沙)师插田次。僧到。
问。曰。南州来。师曰。彼中近日佛法如何。云。商量
宗眼品¶ 第 595b 页
浩浩地。师曰。争如我这里栽田博饭吃。僧云。争
奈三界何。师曰。唤什么作三界。

○悟空大师在
会下。经年不契。直得成病。入涅槃堂。师一夜问。
病安乐么。空云。某甲与和尚缘背。师指灯笼云。
见么。空云。见。师云。秪这个也不背。空忽有省。(出统
要第十卷)。

国清寺师静上座(见玄沙)有人问曰。弟子夜坐。心
念纷飞。愿垂示诲。师曰。如或闲坐。心念纷飞。却
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
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
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
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
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师因睹教中
幻义。而述一偈。
「 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亡。而藉佛慈与接诱。」


(世字函第
一卷)。

襄州洞山守初禅师(见云门)门问。近离什么处。师
曰。楂渡。门曰。夏在什么处。师曰。湖南报慈。门曰。
甚时离彼。师曰。去年八月。门曰。放汝三顿棒。师
次日上问。昨日蒙放三顿棒。不知过在什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汝么去。师顿悟。(世字函第
二卷)。

荐福承古禅师(见云门)示众。一句语中。须具三玄。
是佛知见。诸佛以此法门。度脱众生。皆令成佛。
汾州偈云。
「 三玄三要事难分(总颂三玄)。得意忘言道易亲(意中玄)。一句明明该万像(体中玄)。重阳九日菊
宗眼品¶ 第 595c 页


(僧宝传中)

**** 清原第八世
(法眼)

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见罗)上堂次。子方上座
自长庆来。师举先长庆偈。问曰。作么生是。万象
之中独露身。子方举拂子。师曰。恁么会又争得。
曰。和尚尊意如何。师曰。唤什么作万象。曰。古人
不拨万象。师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说什么拨不
拨。子方豁悟(师谥号法眼)。○(世字函第四卷)

**** 清原第九世
(高丽炬 明安)

高丽国道峰山慧炬国师(见法眼)。高丽遣使。诏回
故国。迎入王府。师上堂。指威凤楼。示众云。威凤
楼。为诸上座。举扬了。还会么。傥若会。且作么生
会。若道不会。威凤楼作么生不会。珍重。(世字函第五卷)

郢州大阳明安禅师(见梁山)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梁指观音云。此是吴处士画。师拟进语。梁急索。
云。这个是有相底。那个是无相底。师言下悟。作
礼却依本位立。梁云。何不道取一句来。师云。道
即不辞。恐难上纸墨。梁印可。(此出统要第十卷)

**** 清原第十世
(投子青 北禅贤)

舒州投子义青禅师(嗣明安)抵浮山圆鉴法席。看
外道问佛因缘。忽闻板声豁然开悟。鉴可之。乃
曰。吾昔受明安禅师真像并直掇皮履。令求法
器。以继其宗。乃示忏偈。题其首曰。代吾续大阳
宗风。偈云。
「 羊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纯。灵苗蕃茂处。深密固灵根。」


(磻字函第六卷)

衡州北禅智贤禅师(见福严)上堂云。年穷腊尽。无
可与。大众分岁。老僧烹一头露地白牛。炊土田米
宗眼品¶ 第 596a 页
饭。煮野菜羹。烧榾柮火。大众围垆唱村田乐。何
以如此。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致使时人唤作
郎。珍重。

**** 青原第十一世
(天衣怀 天宁楷)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见雪窦)上堂云。林问翠竹。陌
上黄花。主伴交参。共谈斯事。不用南询诸友。东
见文殊。一时向目前参取行脚事毕。

○又云。雁
过长空。影沉寒水。水无沉影之心。雁无遗踪之
意。若能如是。方能向异类中行。(刻字函第五卷)

东京天宁道楷禅师(见投子青)问。佛祖言句。如家常
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何言句也无。青曰。汝道
寰中天子敕还假禹汤尧舜也无。师拟酬之。青
以拂子撼其口曰。汝发意来。早有二十棒。楷悟
玄旨。再拜即去。青呼且来。师亦不顾。青曰。汝 
到不疑之地。师以手掩耳(僧宝传中)

** 散圣品

(维摩 布袋 寒山 拾得 无著 传大士)

「 散圣慈悲来世上
 语言流落满人间」


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谈不二法门。文殊云。
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文殊乃问维摩。维摩默
然。文殊赞言。善哉。真入不二。(出统要一卷)

明州布袋和尚。常在通衢而立。僧问。和尚在这
里作什么。师云。等个人来。曰。来也。师遂于怀中
取一橘子度与。僧拟接。师缩手云。汝不是这个
人。

○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放布袋。叉手而
立。僧云。只此别更有在。师拈布袋。上肩而去。

寒山子。因众僧炙茄次。山将茄串。向僧背上打
一下。僧回首。山呈起茄串云。是什么。僧云。这风
宗眼品¶ 第 596b 页
颠汉。山向傍僧云。你道这僧。费多少盐酱。

拾得扫地次。寺主问。汝因丰干拾得汝归也。汝
拾得。汝毕竟姓名什么。拾得放扫帚。叉手而立。
再问。拾得拈起扫帚。扫地而去。

无著和尚住台山。文殊迎问。大德何方而来。云。
南方。云。南方佛法何如住持。云。末法比丘少奉
戒律。云。多少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却问。和
尚此间如何住持。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云。多
少众。文殊云。前三三。后三三。无著辞退。均提童
子送出。著云。适来和尚道。前三三。后三三。子召
云。大德。著回首。子云。是多少。(洞山云。欲观其父。先观其子)

婺州傅大士。因梁武帝请讲经。士才升座。以尺
拊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乃问。陛下会么。
云。不会。公曰。大士讲经竟。(以上出统要第二卷)

** 流通品

「 若不传法度众生
 毕竟无能报恩者」


宗镜举颂云。
「 假使顶戴尘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恩者。」


(富字函第九卷)

又举成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
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
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当佛
意。将得无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
教。(禄字函第二卷)



大藏一览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