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四门
第四门 第 460b 页
大藏一览第二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 第四门
姚用中校

「 良由善恶二途
 故使升沉六道」


** 三归品

「 先自归依佛法僧
 由是修持身口意」


羯磨经云。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
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处。谓断
欲无欲。灭谛涅槃。归依僧者。归于第一义僧。谓
良𧙗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入字函第一卷)

大方便经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也。又云。
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人有罪于王。
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莫出
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
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
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器字函第六卷)

华严经云。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绍隆
佛种。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平字函第
四卷)。

宗镜云。教中道自归依佛等。终不云。归依于他。
故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源义。众
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自原。驰散六尘。令举命
根。总摄六尘。还归其本。一心之原。故曰归命。一
心即具三宝。又云。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
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体。名法宝。心体
第四门 第 460c 页
无二即僧宝。又云。璨大师问可大师曰。但见和
尚。即知是僧。未审何者是佛。云何为法。荅曰。是
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侈字函第六卷)

「 天福垂尽将猪报
 佛授三归證道因」


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
现。观寿终后堕猪胎中。愁闷不乐。有天语之。佛
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
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具
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
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
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
谓之荧惑。意欲杀之。惟父有识曰。此儿者非凡
流。世人百岁。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
称南无佛。好视养之。儿年七岁。路逢舍利弗等。
小而能礼。众咸惊怪。儿言。道人不复见识。我在
天上应生恶道。佛授自归。故得为人。愿以我言。
因请世尊。诸菩萨僧。及仁等也。受请而去。儿还
以告父母。愿办供食。父母异其年幼。开发大心。
喜而营之。佛及众僧。各作神足。来应儿供。以为
说法。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灵字函第
二卷)。

** 十善品

「 闻见如来得清净
 修种善根悉不虚」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
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
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
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
第四门 第 461a 页
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
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供养如来所经
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
得贤圣乐。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
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复次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
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
至于究竟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销。要
穿身出。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
种少善根。亦复如是。穿烦恼身。过究竟处。何以
故。善根不与烦恼共故。(黎字函第二卷)

「 修一善能破百恶
 投星火可爇聚薪」


大涅槃经云。富有二种。一者象马种种畜生。二
者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众生亦
尔。一者恶富。二者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修
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
火能烧一切。(遐字函第九卷)

华严经云。假使乾草。𧂐同须弥。投芥子火。必皆
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
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
性究竟故。(黎字函第二卷)

「 礼佛顿获五种福
 持患能消百八愆」


珠林举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
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声。以歌咏佛等
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具香华。为供养故。四生处
高贵。以膝著地。长跪礼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
法应尔故。(稿字函第十卷)
第四门 第 461b 页

木患经云。波琉琉王白佛。我国中灾患。使我忧
劳。不得修行。愿赐易修要法。佛告王言。若欲灭
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一八。以常自
随。行住坐卧。恒当志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
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
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
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舍命得生第三炎天。
满百万遍。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
趣向泥洹。断烦恼根。获无上果。大王礼谢。即办
木患。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
虽亲军旅。亦不废置。又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应
一切。若我此善。得免长沦苦海。佛当现身。为我
说法。愿乐迫心。三日不食。佛即应形。至其宫内。
而告王曰。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
斯陀含果。渐次习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王闻是巳。倍复修行。佛告阿难。何况能诵三宝
名。经历万数。但能闻此人名。生一念随喜者。未
来生处。常闻十善。众喜奉行。(学字函第四卷)

「 临难一称南无佛
 随声大救满船人」

(除灭狱火)

智度论云。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如昔
日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
海水入中。船去駃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
荅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
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是鱼
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
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是时诸人。复求所事。
都无感应。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佛能救
第四门 第 461c 页
厄。当共同声。称南无佛。此鱼先世。是佛破戒弟
子。闻称佛声。得宿命智。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
人得脱。以念佛故俱免死厄。(圣字函第七卷)

珠林举譬喻经云。昔有国王。煞父自立。有阿罗
汉。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馀命。不过七日。若
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寻
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王便一
心称念。昼夜不废。至于七日。便即命终。魂神趣
向阿鼻地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即便大声称
南无佛。罪人咸闻。一时同声称南无佛。地狱猛
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得解脱。(稿字函第三卷)

法华偈云。
「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


(树字函第一卷)

「 四方山合王何计
 一念檀修自可超」


涅槃经云。佛告波斯匿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
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当设
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
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
众生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不修戒施。王言。
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佛告大王。于人天中。
多受快乐。(体字函第九卷)

「 受佛付嘱宾头卢
 为世福田檀越供」


珠林云。宾头卢尊者。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大
福田。有一长者。凡三次如法施设大会。至心敬
请。于氍氀下。遍敷好花验之。大众食讫。发视氍
氀之下。花悉萎黄。懊恼自责不知过所从来。复
请百馀法师。求请所失。忏谢罪过。有一上座告
第四门 第 462a 页
之。三会请我皆来。以我年老。衣服弊坏。汝自使
奴。门中见遮。我遂强入。被打头破。右额疮是。第
二会来。复打。额中疮是。第三会来。复打。左额疮
是。汝自为之。何所懊惋。言巳不见。长者乃知是
宾头卢。自尔以来。诸人设福。皆不遮门。精诚感
彻。无不至也。或在上坐。或中下坐。人求其异。终
不可得。坐花不萎。乃知之矣。今见斋家。多不依
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俗。全不爱佛。及于圣僧。如
经所说。施主阖家虔诚。预前七日。扫洒佛堂。及
安置圣僧坐处。洗浴洁身。烧上名香。悬缯幡盖
散众杂花。手执香炉。尽诚敬仰。奉请三宝。及以
圣僧。十方法界。一切圣凡。受弟子请降屈圣仪。
若是贫家。无好香花。复无安置之处。临时斟酌。
僧未坐前。先上好处。安置佛座。次圣僧座。敷设
新净软物。布绵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似人坐
处。即知报身来赴。若无相现。但化身来。若是轻
慢。报化俱不至。其坐不得䌽画。锦绮绫罗。金银
杂饰。及散花置上。虽是罗汉。然共凡僧同受二
百五十别解脱戒。所以不受杂䌽金银等物。若
是诸佛菩萨。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
受种种供养。安圣僧座及以献食高处安置。尺
六巳下。不得作塑形。圣僧在座安置。傥报身自
来。岂可推却塑像而坐。若有圣僧。钱还入圣僧
用。然灯烧香。冬夏四时。随宜供养。岂得互用。若
巳用者。并须倍还。不还得罪。四分律云。许此处
不得。异处得罪。若是随家常食。每旦及午供养
三宝。心常不绝。功德无量。(漆字函第二卷)
第四门 第 462b 页

「 食有四种时非时
 果及一切听不听」


珠林问。何名。食时。何名过时。荅曰。依四分律云。
谓明相出时。始得食粥(明相未出即是非时)。乃至日中。按
此午时为法。即是食时(僧只律云。过此午时影一发一瞬草叶等即是
非时也)。

毗罗三昧经佛说。食有四种。旦天食时。午法食
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
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巳后。同于
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也。

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其有五福。一者少淫。
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
得安隐。亦不作病。

优婆塞戒经云。凡所食者。要先施于沙门梵志。
然后自食。当作是念。初下一匙饭时。愿断一切
恶尽。下第二匙时。愿修一切善满。下第三匙时。
愿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

四分律云。一切苦辛咸甘等。不任为食者。听非
时。尽形作药服。

善见论云。一切树木。及果根茎枝叶等。不任为
食者。并得作尽形药服。(黎字函第二卷)

「 虽献一香一佛所
 能遍无量无边方」


三昧海经。佛告阿难。若礼一佛。当作是念。诸佛
心智。无有限碍。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思
惟一佛。即见一切佛。见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
足作礼。皆是巳身。若以一华。供养佛时。即当作
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
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华台。诸佛受之。于十
第四门 第 462c 页
方界。施作佛事。供养香等。亦复如是。当发是愿。
愿此华香。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
无数声闻众。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
边界。无量作佛事。礼佛若坐禅。起是供养心。常
当发是愿。缯盖幢幡。音乐偈颂。亦作是愿。我今
设此少分供具。愿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诸佛。
诸佛受之。于幢幡中。化光明云。于伎乐中。偈颂
之中。演好法音。(覆字函第十卷)

「 五事不懈渐加功
 十善圆成无上果」


四十二章经云。众生以十事为善。十事为恶。身
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
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
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辞字函第
七卷)。

华严经云。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
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入声闻缘觉菩萨乘。
又上上品。十善业道。成就菩提。(爱字函第五卷)

「 佛尚贯针贪少福
 人何厌善不勤修」


增一阿含经云。阿那律尊者。以凡常之法。而缝
衣裳。便作是念。得道阿罗汉。谁与我贯针。世尊
至而告曰。汝持针来。吾为汝贯。阿那律曰。向所
称说者。谓世间欲求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告曰。
世间求福之人。无有厌足。无复过我。(如字函第一卷)

「 滴善寄佛祝藏之
 经劫还渠终不失」


泥洹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
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何况复作诸馀善根。
譬如有人。毛端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
第四门 第 463a 页
我以此水寄付瞿昙。莫令风日飘暴乾竭。不令
鸟兽饮之令尽。勿使异水而有和杂。如来即受
彼寄。置恒河中。随流而去。使不入洄。复无遮碍。
诸鸟兽等。不能饮尽。如是水滴。共大水聚。渐入
大海。毗岚风起。坏世界时。而来我所言。所寄水
今有无耶。如来知我水滴住处。不杂馀水。不增
不减。平等如故。持还彼人。如是如来。应正遍知。
大智多能。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经于久远。而
不亏损。此义应知。毛端者。喻心意识。恒河者。喻
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发微少善根。大海者。喻
佛如来。所寄人者。喻彼长者居士等。久远不亏
者。喻善根不失。(归字函第三卷)

「 畜生念佛皆成道
 蛤儿闻法也生天」


般泥洹经云。若复有人但心念佛。一生敬信。我
说是人。当得涅槃果尽涅槃际。且置人中念佛
功德。若有畜生。于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说其
善根福报。当得涅槃。(归字函第二卷)

经律异相云。迦罗池中。有一蛤儿。闻佛说法。即
从池出。入草根下。是时一牧牛人。见众围绕。听
佛说法。前诣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剌地。误著蛤
头。蛤即命终。生忉利天。寻即思惟。我先为畜。何
因缘故。生此天宫。观见因于听法。得此果报。时
蛤天人。即乘宫殿。往至佛所礼谢。佛为说法。得
须陀洹果。(启字函第八卷)

** 布施品

「 给孤谋略才营寺
 天界宫成先待渠」


经律异相云。佛大檀越。须达多长者。居舍卫国。
第四门 第 463b 页
常施孤独。故曰给孤独。因往王舍城。护弥长者
家。为男求聘。因见其家。请佛说法。须达本事外
道。忽闻佛法。生欢喜心。接足作礼。而白佛言。我
舍卫国。人多信邪。弟子欲营精舍。请佛往化。愿
垂听许。佛默受请。即遣舍利弗。指授规则。遍处
求踏。唯有只陀太子一园。广八十顷。林木郁茂。
幽静可居。既得胜地。往白太子。太子𢨘曰。满以
金布。便当相与。须达喜曰。此园巳属我矣。太子
对曰。我戏语乎。两成兴诤。时首陀天下为评议。
以太子法。不应妄语。价既巳决。不宜中悔。须达
出金。布八十顷。须臾欲满。尚缺少地。祗陀即语
须达。园地属卿。树林属我。共以上佛。捉绳定基
之际。舍利弗忽笑。须达问其故。荅曰。汝始于此
经营。而六欲天宫殿巳成。汝果报也。即借须达
道眼果见。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
弗言。第四欲天。补处菩萨。常彼说法。须达言。我
愿生此。出言既竟。馀宫悉灭。精舍告成。凡千二
百处。白王遣使。请佛安居。(灵字函第三卷)

「 阿育曩生因施土
 厥功后世报为王」


阿育王经云。佛在世时。入王舍城乞食。见二小
儿。一名德胜。二名无胜。弄土而戏。拥以作城。舍
宅仓库。以土为[麨]。著于仓中。见佛相好。德胜欢
喜。掬仓中土。名为[麨]者。奉上世尊。而发愿言。使
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缘是善根。发愿功
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后。作转轮王。王阎浮提。(府字
函第一卷)。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问诸比丘言。谁于佛法
第四门 第 463c 页
中。行大布施。诸比丘言。给孤独长者。舍百亿千
金。乃大檀越。王亦欲施百亿千金。时造八万四
千宝瓶及诸幡盖。付诸夜叉。于阎浮提一切国
土。乃至大海起塔。咨耶舍尊者云。欲于一日一
念之中。起八万四千宝塔。一时俱成。于彼。一一
塔中。复施百千金。复作五岁大会。会有三百千
比丘。用三百亿金供养。如是计用九十六亿千
金。王后得病。以未满愿。即办珍宝。送鸡雀寺中。
诸臣白太子。库藏巳竭。令典藏者。勿复出与。大
王用之。时王既知索物不得。所食金器。尽送寺
中。太子令断金器。敕以银器。王复送寺(铜器亦与)
用瓦器。时大王只有半个诃摩勒果在手。悲泪
呼傍臣言。此阎浮提。是我所有。今于财宝。不得
自在。惟此半果。我得自由。令送寺中。研磨为浆。
和石榴羹。供养众僧。庶得周遍。此是最后檀波
罗蜜。哀悯我故。受纳此施。时王复问群臣。谁是
阎浮提王。臣奏。大王是也。王曰。我今以此阎浮
提。施与三宝。随意用之。而说偈曰。

「 今此阎浮提
 多有珍宝饰
 施与良福田
 果报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释
 梵王及人主
 世界诸妙乐
 如果等果报
 我悉不用受
 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为世所遵仰
 成得一切智
 世间作善友
 导师最第一」


(川字函第五卷)

「 举家皆福随人感
 往世同餐施佛来」


五分律云。昔跋提城有长者。名文茶。举家儿妇。
以至奴婢。皆大福德。长者入仓。空中雨谷。出而
第四门 第 464a 页
后止。妇取饭器。分布内外。随取随满。儿捉金囊。
泻出真金。注而不竭。儿妇出米一斛。供家一月。
而亦不尽。其奴耕时。辄成七垄。其婢磨香半两。
涂家内外。亦不减尽。四方人闻。莫不来观。及瓶
沙王。与天眷至。果见如是。叹服不巳。长者白佛。
我儿妇等。皆云巳福。竟是谁力。唯愿说之。佛荅。
汝等共有此福。昔王舍城。一织师家。因辟支佛。
持钵乞食。织师令以巳饭施之。妇让夫食。持我
分与儿至奴婢。递相让施。辟支佛言。汝等皆巳
舍分与我。善心为毕。可共减与。汝食不少。我亦
得足。人减一匙。平满彼钵。辟支受施。神变而去。
彼等命终。生六欲天。展转七反。馀福生此。织师
眷属。今汝等是。(和字函第一卷)

「 儿妇行檀宫殿乐
 公姑障施渴饥羸」


譬喻经云。舍卫城东有一婆罗门。大富。其子娶
得事佛家。女。奉五戒。持六斋。常好布施。劝夫行
檀。夫即开解。白其父母。父母大恚。谓破吾家。妇
持钱帛与夫。夫持与守阁婢。婢持与守门奴。奴
送佛寺布施。夫妇誓言。施若有福者。当使天下
人。皆共见之。然后国俗。三月三日。举国人民。皆
至水上作乐。忽东南角。有一天人。骑一白马。乘
空而过。众人仰问。是何神灵。荅曰。问后来者。须
臾复见七宝宫殿。有一玉女。独坐其上。四大天
神接殿飞行。众人又问。君何功德。玉女亦令问
后来者。俄而复见。大七宝殿。一天一女。共坐其
中。前后妓乐。十二天神。共接其殿。众人又问。有
何功德。亦荅。问后来者。须臾复见二薜荔鬼(乃饿
第四门 第 464b 页
鬼之异名)身长三丈。黑瘐丑陋。饥渴苦痛。身中燋然。
各捉大棒更相挝打。众人又问。荅曰。诸君还闻。
舍卫城东。大富婆罗门否。骑白马者。是守门奴。
小殿玉女者。是守閤婢。大殿二人。我儿与妇。二
鬼是婆罗门夫妇。前世愚痴。不信正法。今当厄
祸可复柰何。(启字函第一卷)

「 婢施一金公主贵
 贫舍两钱正后荣」


法苑珠林云。阿育王宫。有一婢使。见王作福。自
剋责言。王先身时。布施如来一掬土故得此富
贵。今日复作。将来转胜。我先身罪。今日厮下。又
复贫穷。无可修福。将来转贱。何有出期。思巳啼
哭。偶因扫地。得一铜钱。即施众僧。心生欢喜。不
久病终。托阿育王夫人腹中。为女出世。端正殊
妙。右手常捲。年满五岁。王抱膝上。摩手取开。有
一金钱。随取随生。而无穷尽。须臾之间。金钱满
藏。王怪所以。往问夜奢罗汉。荅言。此女先是王
婢。扫粪壤中。得一铜钱。布施众僧。生为王女。报
应如此。又云。耆阇崛山。多有僧住。送供者众。有
一乞女。作是思惟。彼诸人等。先世修福。此生富
贵。今复重作。未来转胜。我先不修。此生贫苦。今
若不作。未来转剧。伤心啼哭。先于粪中。拾得两
钱。恒常保惜。乞不得时。当用买食。我今舍于不
得食意。即施众僧。时维那僧。前欲为咒。上座不
听。自为咒愿。复留食与。诸人既见上座与食。皆
减与之。女大欢喜。便得果报。出到树下。食竟而
卧。施福所感。黄云覆之。时值国王。丧大夫人。遣
使访有福德者。至彼树下。见此贫女。相师占之。
第四门 第 464c 页
堪为夫人。沐浴更衣。千乘万骑。迎至王所。王喜
甚重。后念。我今得是福报。缘以两钱施僧。即白
王言。听往报恩。便以车载珍宝饮食。诣山布施。
上座即令维那咒愿。夫人念言。前施两钱。上座
为咒。今载珍宝。何不为咒。年少比丘。亦嫌此事。
上座尔时。与夫人言。我佛法中。唯贵善心。不贵
珍宝。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今施珍宝。
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为咒愿。年少比丘。闻巳
惭愧。时为说法。夫人众僧。皆證初果。(启字函第一卷)

「 三钱布施五里欢
 后生伏藏如斯广」


杂宝藏经云。昔恶生王游观林苑。见一金猫。入
西南角。遣人发掘。得一铜盆。盆受三斛。满中金
钱。渐渐深掘。复获一盆。次第而得。三重之盆。复
从傍掘。展转不巳。满五里中。尽得铜盆。满盛金
钱。如初不异。时王奇怪。即诣尊者。迦旃延所。具
论得钱因缘。欲用得无灾患否。尊者荅言。此王
福报。但用无苦。毗婆佛时。有诸比丘。于四衢道。
施大高座。置钵在上。而作是言。世人能于坚牢
藏中。若举钱财入此藏者。水不能漂。火不能烧。
王不能夺。贼不能劫。有卖薪人。得三文钱。闻此
语巳。生欢喜心。舍著钵中。诚心发愿。去舍五里。
当还家时步步欢喜。既到其门。向劝化处。至心
复愿。然后入舍。尔卖薪人。今王是也。缘施三钱。
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盆钱。缘五里欢。常满
五里。有此钱藏。王闻宿缘。欢喜而去。(惊字函第七卷)

「 施一果多劫无病
 施一食七反为天」


付法藏经云。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头痛之患。
第四门 第 465a 页
薄拘罗尊者。夙为贫人。因持一阿梨勒果施之
病愈。缘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
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娉后
妻。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母憎嫉。即
捉。拘罗。掷置鏊上。鏊虽燋热。不能烧害。母后煮
肉。拘罗复索。母益瞋恚。寻掷釜中。亦不能煮。母
后向河。拘罗逐去。寻掷水中。大鱼吞之。遭捕入
市。遇父买归。将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庠。无
至伤儿。父既见子。喜抱而出。长大出家。得罗汉
果。鏊热不燋。釜煮不烂。水溺不漂。鱼吞不死。刀
割不伤。年百六十无疾。由施病僧一果。(漆字函第二卷)

达磨显宗论云。无灭尊者。昔于殊胜福田。因一
施食。异熟从兹七反生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
转轮圣帝。最后生在大释。(自字函第三卷)

「 施一缕成就菩提
 施一灯亦得作佛」


宝积经云。旁耆罗私佛在世时。有纺绩者。名绩。
常纺微线奉施如来。因白佛言。愿悯我故。受此
缕线为摄受处。以此善根。于未来世。得成如来
能摄一切。如是日施一缕。满千五百。由此福故
十五拘胝不堕恶趣。千拘胝反为转轮王。千拘
胝反作天帝释。奉觐千拘胝佛。又以香华衣服
之属。供养如来。从是以后。经一阿企耶劫。出现
于世。證大菩提。号善摄受如来。由施微缕。发心
大故。次第展转成满佛法。当知由心。不由于缕。
而说颂曰。
「 ○行施不求妙色财。亦不愿感天人趣。为求无上胜菩提。施微而获求大果。」


(鸟字函第一卷)

阿阇世王受决经云。王饭佛巳。还于祗洹。王多
第四门 第 465b 页
然灯。具百斛油。从宫直至精舍。时有贫母常欲
供佛。而无资财。见王作此功德。弥切伤感。乞得
两钱。至麻油家。就买食膏。当于佛前然之心计。
此膏。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
膏当通夕。光明不消。作礼而去。王所然灯。或灭
或尽。虽有人干。常不周匝。贫母一灯。迥然独耀。
通霄不灭。膏又不尽。及至明朝。佛告目连。可灭
诸灯。目连乃灭。唯有贫母一灯。三灭不灭。便举
袈裟扇之益明。乃以神通。引毗岚风。吹之转炽。
上照梵天。傍照三千大千世界。佛告目连。止止。
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灭。此母宿
曾供养百八十亿佛巳。从前佛受决。务以经法
开化人民。未暇修檀。故今贫穷。无有财宝。后三
十劫功满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伤字函第七卷)

「 花奉慈尊蒙记莂
 草盖如来證辟支」


采花违王上佛经云。王敕园监。晨采好花。皆送
入宫。中路遇佛。闻法欢喜。以所持花。悉散佛上。
佛授决曰。汝巳供养九十亿佛。却后百四十劫。
汝当作佛。号曰妙华如来。(伤字函第七卷)

菩萨本行经云。佛在郁单罗延国。领千二百众。
行村落间。时天盛热。路无荫凉。一牧羊人念言。
三界之师。冒涉盛暑。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捉随
佛行。去羊大远。放盖掷地。还趣羊边。佛告阿难。
此人敬心。草盖覆佛。十三劫中。天上世间。生尊
贵处。常有自然七宝之盖。而在其上。竟十三劫。
出家为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达。(器字函第卷)

「 采花上佛方途半
 偶亡乘善达天中」

第四门 第 465c 页

譬喻经云。昔有牧羊小儿。因见池生五色莲花。
采以上佛。未及于寺。遭牛触杀。生忉利天(启字函第
四卷)。

「 施寺未住雨为坏
 蒙佛曾临福必然」


毗柰耶经云。昔六众阐陀。化一长者。舍造一寺。
下无水窦。上无泄渠。寺方成巳。明日庆赞。佛知
此寺。夜后崩隤。施主大恼。而取命终。敕诸苾刍。
有定力者。于初夜分。往诣阐陀所造寺中。各修
善品。世尊于后夜分。亦往彼寺。起世俗心。诸佛
常法。起世俗心者。帝释诸天。皆悉知意。而来云
集。佛为宣说诸法无常。时诸苾刍。与佛俱去。至
后夜时。风雷大雨。水无出处。寺便崩倒。天明施
主诣寺庆赞。作如是念。舍无量财。未曾受用。遂
见崩隤。闷绝于地。少顷苏醒。佛令难陀告长者
曰。多有施主。奉为如来造立房舍。然佛世尊。竟
不受用。于彼施主。福亦随生。何况汝寺于初夜
时有耆宿德苾刍。皆入受用。世尊亦往。诸天来
集。宣说妙法。福利无边。长者闻巳。深生欢喜。(而字
函第十卷)。

又云。房始成时。一新受戒年少比丘戒德清净。
入此房中。巳毕檀越信施之德。若起亿数种种
房閤。种种庄严。下至金刚地际。高广严饰。犹如
须弥。设若有一净戒比丘暂时受用。巳毕施恩。
何以故。佛于无量劫中。修菩萨行。今得成佛。始
体解波罗提木叉。以授众生。非世间法。是背离
世俗。向泥洹门。凡房舍卧具。饮食汤药。是世间
法。非是离世间难得之法。(子字函第七卷)
第四门 第 466a 页

「 人厌佛乞太频频
 佛告汝福亦数数」


杂阿含经云。佛于晨朝。入舍卫城。乞食。到突逻
阇婆罗门家。盛满美饭。以奉世尊。于第二日。及
第三日。复诣乞食。彼婆罗门作念数来。佛知所
念即说偈言。
「 ○天雨数数降。五谷数数熟。道人数数乞。檀越数数与。数数生天上。数数受果报。妇女数怀妊。数数生子息。数数𣪬牛乳。数数得酥酪。数数受于生。数数消灭尽。数数至于死。数数悲苦恼。亦复数数娆。数数埋冢墓。得断后有道。则止不数数。若不数数生。亦不数数死。得不数数忧。亦不数号哭。」


时婆罗门。施食奉上。世尊
不受。当以与谁。佛言。我不见沙门婆罗门。若魔
若梵。若食此食。有能如法得消化者。佛复言。此
食宜应置于无虫水中。无虫草中。时婆罗门。承
佛教敕。寻置水中。即时炽然。烟燄俱出。滑滑振
声。婆罗门叹言希有。投佛出家。(息字函第四卷)

「 因兄劝施必获报
 开库望来何太忙」


布施望即报经云。目连有弟。巨富。兄告之曰。闻
卿悭吝。不好惠施。佛常显说。惠施之者。获报无
数。弟既闻之。开藏布施。更新立库。欲受其报。未
经旬日。财宝竭尽。故藏悉空。新藏无报。向兄曰。
何误乎。目连曰。止止。无使邪见之士。闻此粗言。
吾今权且示汝微报。以神足力接其弟至第六
天上。彼有宫殿。七宝合成。库藏盈满。玉女营从。
数千万众。纯女无男。弟问目连。是何宫殿。巍巍
乃尔。目连告弟。汝自往问。天女报曰。目连有弟。
大富布施。命终之后。当来生此。作我等夫。其人
第四门 第 466b 页
闻喜。诣兄忏悔。还于世间。广施不倦。(丙字函第四卷)

「 ○病僧须肉买俱无
 ○斯那割股诚可切」


贤愚因缘经云。昔优婆夷。摩诃斯那。常以四事。
供养佛僧。见病比丘。问欲何食。答言。欲热肉汁。
市禁屠杀。即使人以金钱等。重寻买俱无。斯那
思惟。往昔菩萨。以一鸽故。犹自割肉。不惜身命。
况佛弟子。而不济彼。作是念巳。即割股肉。合诸
药草。煮以为臛。送病比丘。食巳顿愈。(盘字函第三卷)

「 若饭凡夫百有众
 不如持戒一善人」


四十二章经云。饭百凡人。不如饭一善人。饭千
善人。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须
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
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
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亿。不如饭一佛。(辞字函第七卷)

「 供养无量百千佛
 不如无心一道人」

(施有
三法)。

指要录云。佛为须达。说布施果报。谓多施少报。
少施多报。供养百千白衣。不如供养一净行。乃
至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溪字函第
四卷)。

法苑云。施有三法。一送食至寺名上。就舍供养
名中。造舍乞施。发心供养名下。(漆字函第二卷)

「 施食获五无量福
 供僧亦七无尽功」


食施获五福报经云。佛言。食施有五功德。一口
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辩。
第四门 第 466c 页
何谓施命。人不得食。七日寿终。智者能施。则为
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财富无量。何谓施色。
人不得食。颜色憔悴。智者能施。则为施色。其施
色者。世世端正。人见欢喜。何谓施力。人不得食。
身羸意弱。智者能施。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
多力。终无耗减。何谓施安。人不得食。心愁身危。
智者能施。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隐。不遇
灾患。何谓施辩。人不能食。困不能言。智者能施。
则为施辩。其施辩者。世世通达。人采法言。是为
五福。食之报也。(漆字函第二卷)

尊那经云。尊那尊者白佛。无尽功德。还可得否。
佛答。无尽功德。甚深微妙。若人归心。获大果报。
乃有七种。若善男子。信心布施。园林池沼。充四
方僧经行游止。此是第一无尽功德。复于彼中。
建立精舍。众僧安止。此是第二无尽功德。彼精
舍内。布施坐卧之具。所谓床椅毡褥衣被。种种
受用之物。此是第三无尽功德。复施财谷。供养
众僧。此是第四无尽功德。复于往来众僧常施
所须之物。此是第五无尽功德。复于病苦者。能
行布施。及看病者。亦行布施。此是第六无尽功
德。乃至雨雪寒冷。能修种种饮食汤药。衣被鞋
履之属。供给众僧。得大安乐。此是第七无尽功
德。若人具足此法。获大果报。(辇字函)

「 广施七种梵天福
 敬施五人大果功」


佛说福田经云。广施有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
堂閤。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
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
第四门 第 467a 页
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
造作清厕。施便利处。是为七得梵天福。(漆字函第三卷)

杂毗昙心论云。施五种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
长育。生身恩故。施得大果。病者无依。增悲心故。
施得大果。善说法者。示善恶故。施得大果。近佛
地者。积集功德。摄众生故。施得大果。(华字函第八卷)

又杂阿含经云。波斯匿王白佛。应施何处当得
大果。佛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譬如战斗集诸
战士。而有婆罗门子。从东方来。刹利童子。从南
方来。鞞舍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童子。从北方
来。不善兵法。畏惮前敌。如此士夫。王当赏不。王
白佛言。不赏。佛告大王。临战斗时。有婆罗门等
童子。善学武艺。能破巨敌。如此战士。加重赏不。
王白佛言。重赏。佛告大王。如是沙门婆罗门。远
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
利。得大果报。何等为舍离五支。谓断贪欲盖瞋
恚。睡眠。掉悔。疑盖。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成就无
学。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不字函第二卷)

「 施潘咒福唒其虚
 示舌覆面言何妄」


普曜经云。诸婆罗门。因共立制。若与佛食共佛
语者。罚金钱五百。时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空
钵而出。有一使女。以破瓦器盛臭潘淀(二音翻殿)
门弃之。见佛空钵。信心清净。欲兴供养。无由如
愿。云此弊食。须者可取。佛知彼意。即受其施。而
说女人。施食。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
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婆罗门
云。佛为食故。妄语如此。不堪臭食。果报尔重。佛
第四门 第 467b 页
即出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汝见经书。颇
有此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如此。舌者。必不妄
言。礼佛悔过。佛为说法。得初道果。即大声告众
曰。甘露门开。如何不出。诸婆罗门。迎佛供养。皆
得净信。(启字函第一卷)

寿命童子经偈曰。
「 日月星辰可坠地。山石从地可飞空。海水渊深可令枯。佛语决定无虚妄。」


(营字函第二卷)

「 施少福多谁肯信
 种小树大我何诬」


杂譬喻经云。舍卫城外。有清信女。佛至分卫。饭
著钵中。作礼。佛为咒愿。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
百生千。乃至生万生亿。得见道谛。其夫不信。问
佛。何过甚哉。施一钵饭。得尔多福。复见道谛。佛
言。卿见尼拘类树高几许。答。高四十里。岁下数
万斛实。佛言。汝语何过甚乎。种如纤芥。高四十
里。下万斛子。答曰。实尔。佛言。地者无知。其报力
尔。何况欢喜。持一钵饭上佛。其福不可称量。夫
妇心意开解。得须陀洹道。(图字函)

「 鼠雀有侵依我活
 慈悲无害施功深」


优婆塞戒经中云。若复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
米。但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巳欢喜。无
触恼想。当知是人。得无量福。(剋字函第五卷)

「 富贫因乞俱生恼
 苦乐良由一念差」


法苑云。有二种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
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乞索。无
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
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人天中。受无量
第四门 第 467c 页
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府字函第一卷)

「 贫施富悭由夙习
 既富无荣悔施愆」


弥勒所问经云。富人悭惜。贫者能舍。其义云何。
答曰。彼人过去。虽久习悭。忽遇清净福田。少行
布施。是故愿得今身富乐。以习成性。悭犹不舍。
贫能施者。彼人过去。于非福田。无信心故。不至
心故。为名称故。为求事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
以是义故。不得富报。习施来故。今犹能舍(传字函第
三卷)。

杂阿含经云。舍卫城长者。名摩诃南。无有子胤。
遇患命终。家财入官。金银珍宝数千亿万。不可
称计。以悭贪故。惜不食啖。所可食者。极为粗涩。
若食羹时。煮姜一把。煮巳还取。卖为财用。所可
著者。唯衣粗布。乘朽故车。连缀树叶。以为伞盖。
未曾见其修少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儿。又
复不能供养父母。妻子奴婢。佛言。愚人。非善丈
夫。此摩诃南曩施辟支一饭。不至心施。不自手
施。撩掷而与。后复生悔。由先施食。得生富家。有
悔心故。自然不喜享用。而又往世为钱财故。杀
异母弟。经地狱苦。后报人中钱财七反常没于
官。摩诃南。施辟支食。受福巳尽。入于地狱(息字函第
三卷)。

「 ○食不出生非佛子
 ○施非随分岂智人」


大涅槃经云。佛游聚落。树下一神。名曰旷野。纯
食肉血。日食一人。我为说法。然彼愚痴不受教
道。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
鬼迷闷。我以慈悯。手摩其身。即还坐起。生善信
第四门 第 468a 页
心。我复本相。为说法要。受不杀戒。彼鬼白言。我
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
活。我即答曰。今敕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令
施汝食。不能施者。非吾弟子。(一字函第七卷)

施食偈云。
「 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七粒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优婆塞戒经云。若多财宝。有良福田。内无信心。
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
施与。(剋字函第四卷)

「 爱心择舍福不广
 弃亲著施果尤亏」


法苑云。佛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巳出家。手
自纺绩。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奉上如
来。佛令持施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
每思念。故手自作。唯愿垂悯。为我受之。佛告之
曰。知母心专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
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故相劝。(府字函第一卷)

优婆塞戒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
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
妻子。困苦奴婢。而布施者。是假名施。不名义施。
名无怜悯。不知报恩。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
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剋字函第五卷)

「 施有五种为如法
 复于五事所不应」


法苑论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
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又云。所不应施复
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
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
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
第四门 第 468b 页
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府字函第七卷)

「 ○莫谓非理施无益
 ○也从恶趣得优游」


大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非理得财。而
布施者。生象马牛中。虽受畜形负重鞭策羁绊
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
恶人多怀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
七宝宫殿妙色好食。又如憍人多慢瞋心布施。
堕金翅鸟中。有如意珠。以为璎珞。变化万端种
种所须无不如意。又如宰官之人。枉滥得财。以
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茶鬼。种种变化。五尘
自娱。又如多瞋狼戾好嗜酒肉之人而行布施。
堕地夜又鬼中。常得种种音乐饮食。又如有人
刚暴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
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能以
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生宫观飞行夜叉中。
种种娱乐。有便身物。若恼前人。强求其物而营
福者。反招其罪。不如净治内心。得利转胜。(德字函第
二卷)。

「 既我无施宜缄口
 遮彼行檀自取殃」


百缘经云。目连入王舍城乞食。见五百饿鬼白
言。尊者。愿垂哀悯。语我家中。言我等辈。为长者
子。在自放逸不好布施不信三宝。见诸沙门入
城乞食。既不自施。逆遮他人。言此道人。不自生
活。但仰百姓。今若与者。后日复来。终无厌足。以
是业缘堕饿鬼中。唯愿尊者语诸亲里。共设大
会。请佛及僧。使脱此身。目连告曰。汝等至会所
不。饿鬼答曰。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细针。发
第四门 第 468c 页
如锥刀。肢节洞然。驰走求食。了不能得。设见甘
膳。变成脓血。云何能诣会所。目连如言语其眷
属。为设会时。入定遍观。彼诸饿鬼不见。怪其所
以。寻往白佛。佛告目连。彼诸饿鬼。业风吹去。非
汝声闻所能知见。蒙汝设会。罪垢得除。吾自能
令来至会所。佛为说法。其夜命终。生忉利天。(经字
函第五卷)。

「 贫者虽穷应可施
 阿谁无线并[麸-麦+夌]尘」


优婆塞戒经云。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
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
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
食分。食巳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
若以尘[赻-走+夌]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
极贫。谁无尘许麸耶。谁有三日食三揣[赻-走+夌]命不
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
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
线施人。天下之人。谁贫无身。如其有身。见他作
福。身应往助。亦名施主。亦得福德。(剋字函第四卷)

「 天下至难惟有五
 困中能施以推先」


四十二章经云。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
学道难。判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 不知足虽富而贫
 若知足虽贫而富」


四十二章经云。佛告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
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
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
第四门 第 469a 页
(辞字函)

「 财属五家非我物
 悭不散施后生贫」


宝积经云。善安大梵天王太子。语父母曰。金银
琉璃。水精砗磲。码瑙明珠。宁可藏乎。欲济贫乏。
况一切财业。非是真宝。水火盗贼县官恶子。五
家有分耳。父母言。善。如子所志。便取广施(师字函第
四卷)。

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
未来世中。贫穷种子。(剋字函第五卷)

「 亲与非亲应等惠
 舍并不舍岂常存」


宝积经云。在家菩萨。于自子所。不应极爱。若于
子所。生于极爱。非他人所。则为自毁。应以三法
而自诃责。何等为三。菩提道。是平等之心。非不
平等心。菩提道。是正行所得。非邪行得。菩提道。
是无异行得。非离行得。复次应诃巳心。于自子
所生怨家想。恶知识想。非善知识想。违逆佛智
平等之慈。害我善根。彼应随处自调于心。如爱
其子。一切亦然。如爱自身。一切亦然。应修是观。
我异处来。子异处来。何以故。一切众生会为我
子。我亦是彼诸众生子。终不生念我子彼非。何
以故。去至六趣。而复为怨。或复为子。我其当作
等亲非亲。我以何故。于其所亲倍生爱与。于非
亲所。一切不与。若我生于爱不爱心。不能趣法。
何以故。不等之行。至不等处。行平等行。至于等
处。我不应行是不等行。我学等心。与诸众生至
一切智。又云。在家菩萨乞者来求。随所施财。应
至心念。我所施财。及不施财。但当散灭。不满所
第四门 第 469b 页
愿。必当归死。我不舍财。财当舍我。我今当舍。令
作坚财。然后乃死。舍此财巳。死时无恨。(始字函第二卷)

「 独输牧女最先供
 复羡纯陀末后餐」


释迦谱云。佛成道时。林外有一牧牛女人难陀
波罗。时净居天来下劝言。太子今者。在于林中。
汝可供养。女人闻巳心大欢喜。于时地中。自然
而生千叶莲华。华上有乳。女人见此。生奇特心。
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
即便受彼女施而咒愿之。今所施食欲令食者
得充气力。能使施家安乐无病。终保年寿智慧
具足。太子复言。为我成熟一切众生。故受此食。
即受食之身体光悦堪受菩提。(彩字函第三卷)

经律异相云。佛临入灭。有拘尸城。工巧之子。名
曰纯陀。泣告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孤
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受我等微供。然
后涅槃。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
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蜜。纯陀
号哭。复白大众。同共礼劝。佛莫涅槃。佛告纯陀。
诸佛法尔。有为亦然。速办所施。不宜久停。是时
天人皆来奉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善哉纯陀
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世尊欲满众望。
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
丘僧。悉皆受供。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设者。
食满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众(灵字函第
四卷)。

「 萨埵投身忧虎饿
 达王割肉贸鹰饥」


金光明经云。曩世有王摩诃罗陀。生三太子。长
第四门 第 469c 页
子名曰。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小子
名曰。摩诃萨埵。出游林野。见有一虎。适产七日。
而有七子。周匝围绕。饥饿欲绝。第一王子。怪其
饥逼。必还啖子。第三王子问言。此虎所食何物。
第一王子报言。此虎食新肉血。第三子言。君等
谁能与此虎食。第二子言。此虎饥困。馀命无几。
不容馀处为其求食。设馀求者。命必不济。谁能
为此不惜身命。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从昔来。
多弃是身。都无利益。复观是身。如水上沫。多诸
虫户。不净可恶。我今舍离。以求寂灭无上法身。
虑兄遮难。同还中路。萨埵潜身。复至虎所。作是
誓言。我今为利一切众生。求于菩提。舍难舍故。
卧饿虎前。虎无能为。求刀不及。即以乾竹。剌颈
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于时大地六种震动。
是虎即舐王子身血。啖食其肉。唯留馀骨。二兄
见地大动。疑弟舍身。共复虎前。果见如此。佛言。
尔时萨埵。今我身是。大王罗陀。今头檀是。王妃
夫人。今摩耶是。第一王子。今弥勒是。第二王子。
今调达是。虎瞿夷是。虎七子者。今五比丘。及舍
利弗。目揵连是。

度无极经云。昔萨婆达王。普施众生。恣其所索。
天恐夺位往而试之。帝释即现。命边王曰。萨婆
达王。慈润滂沛。福德巍巍。惧夺吾位。即化为鹰。
边王作鸽。趣王足下。恐怖告曰。哀哉大王。吾命
穷矣。王曰。莫恐。吾今活汝。鹰寻后至。云鸽此来。
鸽是吾食。愿王见还。王曰。鸽来逃命。终始无违。
苟欲得肉。即当相与。鹰曰。唯愿得鸽。不用馀肉。
第四门 第 470a 页
王曰。以何等物。令汝置鸽。欢喜而去。鹰曰。若王
慈惠。悯众生者。割王肥肉。而以易鸽。吾当欣受。
王乃大喜。自割髀肉。对鸽称之。令与鸽等。鸽之
愈重。割身肉尽。故未能敌。疮痛无量。王以慈忍。
又命近臣曰。杀我称髓。令与鸽等。吾奉佛戒。济
众危厄。虽有众恼。由如微风。焉能动太山耶。鹰
复本身。稽首问曰。大王何志。苦恼若兹。曰。吾不
志天帝释。及飞行皇帝。吾观众生。没于肓冥。誓
愿求佛。救度彼众。帝释惊曰。我谓大王欲夺吾
位。是以相试。王曰。使我身疮瘳复如旧。志常布
施。天药傅之。疮痍顿愈。稽首绕王三匝。欢喜而
去。(灵字函第十卷)

「 竭析全躯书一偈
 求闻半偈舍全躯」


智度论云。释迦文佛。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
无佛。不闻法语。四方勤求。了不能得。尔时有魔
变作婆罗门语。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
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
法念言。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之令
乾。欲书其偈。魔便灭身。佛知至心。即从下方涌
出。为说深法。得无生忍。(立字函第九卷)

涅槃经云。过去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
修菩萨行。遍求经典。不闻名字。雪山坐禅。精修
苦行。释提桓因。变作罗刹。形甚可畏。唱过去佛
所说半偈。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说巳便住。是苦
行者。闻此半偈。心生欢喜。四顾无人。唯见罗刹。
而作是语。适所闻偈启悟我心。罗刹说耶。或非
说耶。他答我言。我不食来。巳经多日。饥渴所迫。
第四门 第 470b 页
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我复语之。汝所
说者。义犹未备。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
为汝弟子。罗刹答曰。汝但念法不念我饥。实不
能说。我即问言。所食何物。答。所食者。唯人暖肉。
及所饮者。唯人热血。我语。但为全举是偈。当以
身施。罗刹答言。谁当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
我即答言。舍不坚身。得金刚身。诸佛菩萨能證
是事。罗刹即说。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语。汝巳闻
具足偈义。当施我身。时我踊跃。若石若树。处处
写巳。即上高木。自投而下。罗刹复还帝释之身。
接我置地。以是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就
菩提。(一字函第四卷)

「 施虽多而获福少
 施虽少而获福多」


菩萨本行经上云。贤者须达。居家贫穷。至信道
德。往佛听法。佛问。在家之士。当行布施。不布施
也。须达白佛。当行布施。多施耶。少施耶。以好意
施耶。不好意施耶。佛言。所施虽多。而获报少。所
施虽少。而获报多。何谓施多而获报少。虽多布
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所
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
多。而获报少。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
实甚少。何谓施少而获大福。所施虽少。欢喜心
与。清净心与。恭敬心与。不望报。与所施之人。复
得快士。佛及辟支。沙门四道。应正见者。所施虽
少。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器字
函)。

又般若经云。何多行布施。摄受少福。少行布施
第四门 第 470c 页
摄受多福。若诸菩萨。虽经殑伽沙劫。恒舍无量
珍财。施诸有情。亦不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
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萨。多行布施。摄受
少福。若诸菩萨。虽经少时。施有情类。少分财物。
而能回向无上菩提。如是菩萨。行少布施。摄受
多福。(珍字函第九卷)

「 论其先苦而后乐
 复有先乐而后苦」


增一阿含经云。比丘问佛。以何因缘。先苦后乐。
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佛答。若人百岁
之中。作诸功德。或百岁中。造诸恶业。彼于异时。
或冬受乐。或夏受苦。如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
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少时作罪。长时
作福。后生之时。少时受苦。长时受乐。若复少长
常作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后皆乐。又云。
若有人生卑贱之家。然无邪见。以知昔日施德
之报。感得富贵。不作施德。恒值贫贱。能改所作。
后生饶富。是谓先苦后乐。或有人生豪族之家。
然彼邪见。与边见相应。后生地狱。若得为人。在
贫贱家。是谓先乐后苦。或人先生贫贱之家。然
怀邪见与边见。后生地狱。若贫贱家。是谓先苦
后苦。或人先生富贵之家。敬重三尊。恒行惠施。
后生人天。恒受富贵。是谓先乐后乐。(馨字函第一卷)

「 或有身乐心不乐
 或复心乐身不乐」


增一阿含经云。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
乐。身不乐。或身心俱乐。或身心俱不乐。若作福
凡夫。于四事中。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短。
但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乐心不乐。若阿罗汉。
第四门 第 471a 页
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但免三
恶道苦。是谓心乐身不乐。若凡夫人。不作功德。
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
不乐。若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复
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馨字函第一卷)

「 或施有果而无用
 或施有用而无果」


弥勒所问论云。布种果。有四种。一有果无用。二
有用无果。三有果有用。四无果无用。初有果无
用者。谓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轻心布施。彼如是
施。虽得果报。不能受用。如舍卫天主。虽得种种
珍宝。不能受用。二有用无果者。谓自不施。见他
行施。起随喜心。以是义故。虽得受用。而自无果。
如天子物。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虽得受用。而自
无果。又如转轮圣王四兵。虽得衣食而不得果。
三有果有用者。谓至心施。不轻心施。如树提伽
诸长者等。四无果无用者。谓布施巳因即灭尽。
或为出世圣道障故。犹如远离烦恼圣人(传字函第
四卷)。

「 ○未离欲施生人天
 ○能起悲心成佛道」


智度论云。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
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天。若
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槃
故。得声闻道。布施时。恶厌愦闷。好乐闲静。喜深
智慧。得辟支佛。布施之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
得成佛道。(名字函第三卷)

「 受者因物以为恶
 施人推悯有何愆」


文殊所问经下云。佛告文殊。如有一人日月施
第四门 第 471b 页
食。有人来乞。因得食故。劫盗他财。是谁得罪。文
殊白佛。非施主得罪。施主唯有施意不令作盗。
佛答。如是如是。(墨字函)

「 但知不等为平等
 那识将儿付与儿」


文殊所问经下云。文殊白佛。菩萨能以妻子布
施。如丑婆罗门。闻须达拿太子好施。不逆人意。
就求二子。以为仆使。欢喜施之。子拒不随。被婆
罗门鞭缚将去。何无平等慈心。佛告文殊。如人
有两儿。以其小儿。施于大儿。此父母。是平等心
否。大儿打拍小儿遂死。谁当得罪。文殊白佛言。
世尊。父母等心。无有罪过。大儿自得此罪。我于
众生。常平等心。如罗睺罗可爱可念。提婆达多。
亦可爱可念。是故菩萨无有罪过。(墨字函)

「 供养在心不在事
 ○施先论心后论田」


智度论。问曰。菩萨若以一食供养一佛及僧。尚
是难事。何况十方诸佛及僧。答曰。供养在心。不
在事也。若菩萨以一食。大心供养十方佛僧。不
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问曰。诸佛有
一切智。故皆见皆受。僧无一切智。云何得见得
受。答曰。僧虽不见不知。而其供养。施者获福。譬
如有人。遣使供养彼人。彼虽不得。而此人巳获
施福。如慈心三昧。于众生虽无所施。而行者功
福无量。(名字函第二卷)

又问曰。菩萨遇得。便以供养。何以随意求索。答
曰。福德从心。于所爱重持用供养。得福增多。如
阿育王因地小儿时。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阎
浮提王。若大人虽以多土施佛。而无所得。非所
第四门 第 471c 页
重故。有人偏贵重华。以其所贵。持供养佛。得福
增多。乃至随宜。寒衣热扇。亦复如是。(建字函第十卷)

宗镜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
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
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
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为
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以是故知。大
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
佛心。问曰。如汝说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
施佛。不得大福。答曰。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
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菩萨本缘经
偈云。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
报无有量。故知福从心生。不因田出。别请五百
阿罗汉。不如依次一凡僧。何者。以平等心福胜。
取舍心福微。则胜劣由心。岂在田乎。施法既尔。
六度万行亦然。(车字函第四卷)

「 施虽悲田胜敬田
 君但心等其福等」


诸经要集。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
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
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
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
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有诸众
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
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
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祸福。甚可怜悯。用
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
若人舍阿僧祗身。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声闻。不
第四门 第 472a 页
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亿。
乃至施与蚁等。悲田最胜。如舍利弗。一饭上佛。
佛回施狗。若据敬法重人。敬田即胜。故。又经云。
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
汉辟支尚不如佛。况馀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
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
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
下乞人。福田无二也。(对字函第十卷)

「 施藏无尽分十门
 此义相对复五种」


华严经云。十无尽藏中。第六施藏。而有十种。谓
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
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

分减施者。谓菩萨
好行惠施。若得美食。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
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时。念我身中
有八万户虫。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
亦饥苦。我受此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
故。而自食之。

竭尽施者。谓菩萨资生之具。有
人来言。悉当与我。菩萨念。自无始。以饥饿故。丧
身无数。未尝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我今当
同往昔舍命。随其所有一切皆施。饶益于彼。尽
命无吝。

内施者。谓菩萨受轮王位。有人白言。
重病将死。若得王身手足头目。我必存活。菩萨
念言。身后必死无一利益。念巳施之。

外施者。
谓菩萨受轮王位。有人言。贫。愿求其位。菩萨念
言。荣盛必衰。至于衰时。不能饶益。我今随彼充
满其意。

内外施。谓菩萨处轮王位。有人白言。
王处巳久。愿舍与我。及王为我臣仆。菩萨念言。
第四门 第 472b 页
身及王位。悉是无常。当以不坚。而求坚法。即便
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

一切施。谓菩萨处
轮王位时。有贫人。而乞国土。或髓脑或妻子。菩
萨念言。一切恩爱。会当离别。以此皆施。

过去
施。谓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巳不
著。了达非有。但为教化取著众生。成熟佛法。而
为演说。复观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毕
竟皆舍。

未来施。谓闻未来佛之所修行。了达
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生诸佛国土。亦不生厌。
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但欲
因彼境界。摄取众生。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
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
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现在施。谓菩萨闻诸天
王。乃至二乘。具足功德。闻巳心不迷没。但观诸
行。如梦不实。无有贪著。为令众生。舍离恶趣。修
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

究竟施。谓菩萨
假有众生。诸根残缺。告言方便。舍巳所有。令我
具足。菩萨观身。臭秽不净。云何恋著。应以舍彼。
经僧祗劫诸根不具。亦不悔惜。复念。此身危脆
不坚。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施彼。充满其愿。
(章字函第一卷)

诸经要集云。布施五种相对。谓田财对。轻重对。
空有对。多少对。染净对。对复有四。

第一田财
相对。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二财胜田
劣。如将珍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
佛。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
对。一心重(轻财)。如贫女将一毡施大众得福弘多。
第四门 第 472c 页
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僧。
得福鲜少(三四类前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心空不
空境。如虽学空观照。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
境不空心。知其财施。得富弘多。乐舍得福(三四类前
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一
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痴之人。祭祀费用。无有福
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以慈
心供道德人。精进学诵。此施虽少。其福弥大。是
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悭贪恶意施
邪见人。俱两愚痴。是谓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
得福多者。若有觉世无常。建立塔寺。供养三尊。
福如大河流入于海。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
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
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
不净。且解一句。馀三可知。何等。三俱清净者。如
宝积佛。寄华奉上释迦文佛。(对字函第十卷)

「 大施三轮清净空
 一檀具六波罗蜜」


般若经云。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修檀波罗蜜
多。答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善现答言。若
菩萨为大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孤露乞者。随
其所须。悉皆施与。若复有求妻子王位头目髓
脑。内外之家。并皆施与。虽作是施。而有所依。谓
作是念。我施彼受。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
情。同共回向阿耨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
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證得无馀涅
槃。彼著三轮。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
者施想。出著此三轮而行施故。名世间布施波
第四门 第 473a 页
罗蜜多。何缘此施。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
故。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间布施。波罗蜜多。善现
答言。若菩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
为施者。二者不执彼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
果。是为菩萨行布施时。三轮清净。舍利子。若菩
萨以大悲为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
都无所得。虽与有情同共回向阿耨菩提。而于
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行施。故。名出世
间布施波罗蜜多。何缘此施。名出世间。不与世
间同共行故。能超越出世间法故。乃至持戒安
忍精进静虑。般若五波罗蜜中。唯出世间三轮
清净。一者不执我能修。二者不执所为有情。三
者不著其果。馀义与施皆同。(恭字函第五卷)

又金刚般若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
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
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
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
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颂曰。
「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智度论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罗蜜多。谓布施时。
如法舍财。是檀波罗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
向二乘。是尸波罗蜜。悭等烦恼。及魔等来。不能
动心。是羼提波罗蜜。布施不息。是精进波罗蜜。
第四门 第 473b 页
摄心不散。无疑无悔。是禅波罗蜜。与者受者。乃
至财物。俱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正字函第一卷)

「 ○先赞彼施使破悭
 ○后毁此檀令勿著」


大乘论曰。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
毁。呰。释曰。有众生。如来先为赞叹布施功德。后
时或毁此施。何以故。若人于财物。有悭吝心。为
除此心。故先为赞叹布施。若人巳乐行施。施是
下品善根。如来复毁此施。令彼渴仰其馀胜行。
若不由此意。赞而又毁。则成相违。由有此意。故
一施中。虽是赞毁。违而不违。(与字函第六卷)

「 ○财施轮回非解脱
 ○法檀出世永逍遥」


未曾有经云。帝释问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
德。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
一世之乏。增益系縳。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
众生。出世间道。(奄字函)

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
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
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能无尽智。财
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
生所爱。法施者。以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
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
施者。能与涅槃之乐。(尽字函第九卷)

法苑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
具足施戒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
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
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
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
第四门 第 473c 页
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
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
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
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
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愚痴心。以是因
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信心无疑。以
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胜过
于财施。(经字函第十卷)

又偈云。
「 百千世界中。满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随顺令修行。」


(隶字函第七卷)

又金刚经偈云。
「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 行世间檀心颠倒
 出世间施圣称扬」


智度论云。出世间檀清净。不杂诸垢。智慧和合。
是圣人所称誉。世间檀不清净。杂诸结使。颠倒
心著。是圣人所不称誉。问曰。云何名檀。答曰。布
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又云。有信有福田。有
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
檀。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
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
诸善人。檀为安隐。临终不怖。檀为集乐。能破苦
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人天所爱。檀
为净道。圣贤所由。富贵安乐之林薮。得道涅槃
之津梁。(德字函第一卷)

又云。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
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
第四门 第 474a 页
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
不害。名无畏施。(德字函第四卷)

「 声闻虽施终此岸
 菩萨行檀始那边」


智度论。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
不名波罗蜜。答曰。罗汉辟支度彼岸。与佛度彼
岸。名同而实异。彼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而不能度檀之彼岸。所以者何。不能以一切物。
一切时。一切种布施。设能布施。亦无大心。或以
无记心。或有漏善心。或无漏心施。无大悲心。不
能为一切众生施。菩萨施者。知布施不生不灭。
无漏无为。如涅槃相。为一切众生故。是名檀波
罗蜜。(德字函第二卷)

法苑云。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得彼岸。答曰。如
舍利弗。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度彼岸。时有人
来。就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
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唯欲得
眼。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
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
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
如自调。早度生死。于菩萨道。退回小乘。是名不
到彼岸。(府字函第一卷)

「 迷心利巳堕声闻
 达法利他超菩萨」


智度论云。不为众生。亦不为知诸法实相故施。
但求脱生老病死。是为声闻檀。为一切众生故
施。亦为知诸法实相故。是为诸佛菩萨檀。于诸
功德。不能具足。但欲少许分。是为声闻檀。一切
功德。欲具满足。是为诸佛菩萨檀。畏老病死故
第四门 第 474b 页
施。是为声闻檀。为助佛道。为化众生。不畏老病
死。是为诸佛菩萨檀。(德字函第二卷)

「 不惟布施能生福
 元来悭吝也招殃」


正法念处经云。不施资财。不以法施。不施无畏。
常怀悭嫉。以是因缘生饿鬼中。(初字函第六卷)

「 施法虽是善因缘
 为财翻招恶果报」

(法施
分三品)。

诸经要集云。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
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
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
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名下品法施。为
名闻故。为胜馀法师故。为人说法。得报亦少。生
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名中品法施。以
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及邪见者。令住正
法。不为财利。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
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名上品法施。又云。若悭吝
法。障他慧明。由是常生边地。无佛法处。此则不
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怅字函第二卷)

「 修慧无福乾慧贫
 修福无慧痴福浊」


经律异相云。迦叶佛时。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
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乃修福。而常
破戒。后报生中。兄虽为人。从释迦出家。得阿罗
汉。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能却怨敌。国
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以供
给之。时兄比丘值世大歉。游行七日。乞食不得。
末后得少粗食。知象是前世弟。而语之曰。我昔
与汝。俱有罪也。象识宿命。忧愁不食。王问。有人
第四门 第 474c 页
犯此象不。答曰。唯一沙门。来至象边便去。王觅
沙门问之。对以前因。王意乃悟。(丙字函第七卷)

「 财法二施始成功
 福慧两全方作佛」


法苑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
若不得般若开道。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
闻法施。过于财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
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钱。胜如迷
心读经百千万卷。是故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解即
慧行即福)。唯解无行。解即便虚。唯行无解。行即便孤。
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复次唯解无行。如人有目
无足不。能远涉。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
见道。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经字函第十卷)





大藏一览卷第二(终)
第四门 第 47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