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正希熊鱼山传¶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3a 页


居士传五十二


* 金正希熊鱼山传

** 金正希

名声一。字子骏。湖南嘉鱼人。少从父游于休
宁家焉。初好阳明近溪之学。为文洞达原本。脱弃训
故。读者往往骇之。年二十六学佛法。习静古刹中。一
日食茄而甘。遂长斋。其友程开祚就正希饭。怪其断
肉也。问所繇。正希与之言佛法。开祚心动曰。是信然。
向吾与子仅一世朋友耳。不知前后乃有无量世也。
今与子重定交。遂弃所学而学焉。崇祯元年成进士。
选庶吉士。明年我师薄京城。正希慷慨上言防禦策。
荐布衣。申甫有将才。庄烈以甫为副总兵。募新军数
千人。改正希御史参其军。既而甫出战。没于阵。正希
言浸不用。遂谢病归。后屡徵不起。家居益锐志学道。
尝自言此生不能及早透彻大法。净尽群疑。便洒然
出头激扬此事。使万灵被光。众魔归命。而兀兀萦萦
一机莫发。真是虚度。不成丈夫也。延庐山宗宝禅师
师礼之。闭关相对。作断五欲说。其辞曰。细捡平生。每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3b 页 X88-0283.png
于此事有得力处。随复退堕。惟兹五欲。实为大障。从
今发心。愿悉禁断。一曰色欲。世人欲色。本为身乐。曾
不念言。油尽灯灭。髓竭人亡。大可怖畏。佛在世时敕
优婆塞姑戒邪淫。亦为众生欲爱深积。未能净尽。特
树大防。令无纵滥。故断淫者是了义教。断邪淫者不
了义教。余今之年四十始衰子壮巳娶子可生孙及
今断之巳嗟迟暮少生系恋不比于人。而况岸然称
大丈夫。图出世事。求大光明。通天彻地。世间胜事。非
全精神无少渗漏尚不能办。何况出世大光明事。闻
之于师。此于般若如水与火。如冰与炭。相克相灭。不
容并行。要令此心光明无壅。拔出形骸血气之外。七
处割截心无动摇。安可得有须臾欲乐微系吾念。自
伤福薄。不早断决。迟延至今。可惭可恨。一曰食欲。智
者念言。纵令世间五谷饥荒。蔬果馑乏。非食少肉不
得自活。宁自摄身端坐俟死。割彼身肉活我躯命。万
无此理。何况今者。肉食之外百味俱全。佛言饮食如
病服药。无得以意趣自增减。视我此身如一竿竹如
一根树。欲其存立用加灌溉。令汁流润无致速枯。何
心拣择。蔬谷之类天真淡然。原有至味。业重之人舌
浸醲肥。无复舌本。真味当前反不觉知。是则佛言可
怜悯者。一曰睡欲。向晦入息人道常理。惟佛亦许夜
半倒身。消日间食。乃至尸寝早罢晏起。每自简察其
害多种。一柔筋骨。做工夫人要是醒时硬峙脊梁坚
挺腰骨。其坐如山其立如峰。睡多弛废坦腹伸足。便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3c 页 X88-0283.png
同死人一昏神思。流水不腐户枢不朽。一刻不运心
如死水。睡多如醉血气盛旺。徒长无明一失正念。初
学之人白日醒眼。一念不端能即觉警猛与割断。虽
有夙习能以醒待。不令强劲。睡多憧憧游思往来。旧
习有力新知未强。或现恶境退人信心。且恼乱魔与
盗精鬼。乘人熟睡搅乱附身。岂得不防。如上三欲。皆
是众生切身逸乐。众生芸芸。无量劫来孤负此心。通
天彻地遍照法界大光明幢。是无他故。生生陷溺浓
重血肉。颠倒其中不得脱离。浓重一分减一分光。浓
重十分减十分光。百分千分万分亿分。日渐沉沦黑
业可怖。幸于今者信有此心。尽形毕力弃尘舍俗。废
寝忘飧犹恐失之。但一眨眼少图息肩。巳太下劣全
不丈夫。何忍复放少丝毫头。令入浓重陷溺旧处。一
曰财欲。上三欲者次第破除。此身无用逸乐享用。戕
毁慧命。此身以外何须求备。贪积不休取诸不义。父
母兄弟亦生计较。致令家庭伤乖争斗。重其所轻轻
其所重。其为迷谬不可胜言。谚亦有之。要一文钱不
值一文。此是众生寻常见解。不必佛祖而后明了。或
谓治生畜积恒产备窘乏时。未为不是。要当随缘量
入为出。至于违心背义取财。则宁闭户端坐饿死。世
尊律仪丐食树栖。寄于残生旅泊三界。孔子疏水颜
氏箪瓢。光𦦨万丈威德千古。此非强为。法如是故。一
曰名欲。自反平生好文章名。徒悦耳目无益于人。固
大虚妄。此不足破。垂训立言有关人心。似亦当为。实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4a 页 X88-0284.png
不尽然。若有真实为已学人。古经前史法戒昭著。不
劳今日捧土益岱运水添海。纵有缘起因病立方。予
不得巳菩萨心行。但令此言垂万万世。触之得益。爰
有众生掩我此言。作彼自为。举世诵彼不知为我。我
无丝毫计较心念。则为真实。我未必能。今后但起文
章一念。读书攻索。是恶邪见障菩提道。所宜痛绝。其
次有时好功业名。欲立劳绩百姓感服。天子风闻坐
取高位。此最陋劣亦不足破。惟是我尝丈夫自命英
雄自处。胸中磊磊不能平怀。常自念言。一事不能一
物不透。则是我者心光不到心量不周。曾不念言。我
若果为心光不到心量不周。密密究事切切透物。原
无不可。今伏田间杜居一室。不周不到甚为多故。何
不透取何不究取。但令今者我有功能。为人掩取。为
彼功能。膺大封赏。我不自得。更罹重谤。我无丝毫。计
较动念则为真实。我未必能。今后但起功业一念。多
方习学。动念仕进。是恶邪见障菩提道。所宜痛绝。总
之名欲祇缘我见。真见心者岂应有此。真见心者密
密自践。时时自了。无喜无忧。名究竟乐。如此之人。虽
尽大地一切众生来至彼前礼拜称诵。于此人心不
加毫末。虽尽大地一切众生来至彼前非毁辱骂。于
此人心不损毫末。如抓墙壁痛痒无关。颇闻人言。借
人验我。我心何在。我既不为逸乐利养。惟有是非。我
是我非。我不能明。藉人为明。益复颠倒。五欲既净皎
如明月。唯生死关最难开破。要之死生亦系妄见。能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4b 页 X88-0284.png
彻自心净前五欲。死生关头亦同一例。义当死时贪
恋不死。其人心中隐默负惭。见人掩辨纵恋其身。其
心昭明谓是当死。是故智者直养此心。一切不受身
分遮障。现今生时因缘会合。虚妄名生。我心无生。缘
起非有。异日死时因缘别离。虚妄名死。我心无死。缘
灭非无。是故智者无生可贪。无死可怖。此心光明总
不颠错。可生则生可死则死。缘尽强留作意自尽。皆
属妄见。非真如法。古人有言。毫釐系念。三涂业因。瞥
尔情生。万劫枷锁。戒之戒之。智者当此应能锋利。如
吹剑毛。正希为学决烈精进。惟日不足。然亦未尝废
事时流。贼日炽煽。动江左右。诸无赖者多起应之。正
希团练乡兵为捍卫。申明大义。法令周备。民有固志。
福王立于南京。擢左佥都御史。不赴。顺治二年我师
破南京。徇诸州县。正希率兵扼险拒守。唐王在闽授
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进兵下宁国旌德诸县。我师
间道袭破之。正希被执。途中与长兄书曰。生死祸福
皆有天命。我等唯顺受之。不必逃避。我家为王事勤
劳死者。死得其所。即流离散亡者。亦流离散亡得其
所。弟日来静观之殊。无大悽惨。可见平昔学道得力。
闻我女前日积薪于屋。俟有急即誉火自焚。此真学
道人。望兄仍时以佛法提撕。一切乃为来生大留种
子耳。又与长子书曰。我一身久如浮云。无丝毫系恋。
但念郡事未定。此心实不安。倘百姓幸安堵。则我瞑
目矣。各乡尚有好事言兵者。此实无益。徒杀百姓何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4c 页 X88-0284.png
辜。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此吾数日之所惓
惓者也。遂致命于南京。赠礼部尚书。谥文毅。正希女
曰道照。少长斋。长字于唐氏。将行。正希为出治奁具。
忽上书。愿从亲学道。正希大喜。罢奁不治。人或以为
言。正希曰。彼方欲向上。我可抑之使下乎。及难作。遂
剪发屏居。巳而之灵岩参继起禅师。入室为所棒。闷
绝于地。后参灵隐巨德禅师有省。回望灵岩。拜曰。当
时若与我说明。岂有今日。还结夏华山。依檗庵禅师
以居云(明文偶钞.明史.退翁广录.檗庵别集)

** 熊鱼山

名开元。亦嘉鱼人也。其家故奉佛。持不杀戒。
里有异僧天如者。与鱼山举业师童希孔善。尝见鱼
山童时。文书其后曰。掀天揭地男子也。巳而成进士。
就天如问所以应世者。天如曰。汝学道未有获。操刀
不得柄。安能割物。闭关一月读楞严经。瞥然有省。出
为崇明知县。移吴江。礼三峰汉月禅师称弟子。书问
往复。激发精烈。巳徽授吏科给事中。以言事为辅臣
周延儒所疾。乃以前在吴江时徵赋不及额。贬二秩
出之外。遂乞归。居数年岁。闭关百日。眷属不相闻。一
日天如忽至。语鱼山曰。快薙头好。皇帝方在篱下。又
欲寄其篱下乎。鱼山愕然。不知其为谶也。巳而起山
西按察司照磨。迁光禄寺监事。既又迁行人司副。初
鱼山与同邑金正希友善。切劘大事。忠愤出于至诚。
其论治一本乎道。不回惑功利。辨邪正贤不肖至严。
不以祸患退屈。崇祯十三年周延儒复相。举错失当。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5a 页 X88-0285.png
鱼山疾延儒所为。因责延儒。所善孙晋.冯元飙.吴昌
时令为延儒陈祸福。延儒日益甚。无何大清兵入塞。
鱼山条上六事不报。及畿辅被兵。诏许官民得请见
言事。鱼山请以军事见。遂言辅臣。不称职。专以情面
贿赂用人。坏天下人心术。帝疑其有私。徵诘再三。命
具本。本上帝。方倚重。延儒恶其言切。遂下锦衣卫狱
究。主使拷掠惨酷。鱼山更尽摘发延儒所为奸利事。
会给事中姜埰如农亦以直言下镇抚司狱。帝深恨
两人。手诏卫帅骆养性潜毙之。养性谋之同官。同官
以为不可。乃以狱辞上。并缴前手诏曰。诚如圣谕。则
天下祇畏臣。衙门不畏朝廷矣。请将二人付刑部拟
罪。乃移刑部。刑部尚书徐石骐拟鱼山赎徒埰杖戍。
帝以为徇纵。夺石骐及郎中刘沂春官。而逮二人至
午门。杖一百。仍系狱。鱼山在狱年馀。以佛法摄狱中
人。昼二时礼诵。夜演蒙山法。拔瘦死者。又为狱中人
说心经。因笔之为心经再传。当受杖时。鱼山自分必
死。乃取所预为书寄家人曰。国尔忘身。义不反顾。两
年屡婴大病皆可死。不独法能死人也。受杖时惟默
诵观世音号。自一至百。血肉糜烂弗觉也。居常奉六
斋。至是或劝鱼山暂开斋禁。不听。曰患死于杖耳。死
于斋乎。如农在狱中过。鱼山见指月录弗省。既而两
人以盛暑得保出狱。如农母欲见如农。自莱阳疾驰
至京师。未到前一日遽还狱。如农大悲恸。既巳无可
奈何。则问鱼山曰。子学佛久有何方便。使吾得见母。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5b 页 X88-0285.png
鱼山曰。观世音菩萨叩必应。盍诵普门品。如农于是
诵普门品日三十遍。不一月。梦菩萨为说法有省。重
读指月录。釐然开解。又一月。诸囚以疫得保出狱。两
人预焉。如农遂得出见母数日。帝闻两人出狱。怒复
还之狱。顷之延儒得罪赐死。言官多救鱼山者。不听。
而刑部仍拟赎徒。复不许。时崇祯十六年也。明年遣
戍杭州。三月抵戍所。而流贼遂以是月陷京师矣。如
农尝以书问法于鱼山曰。日来参叩于心空境空处
略知趋向。然止完得吾儒知止工夫。其于静定安虑
得搔不著痛痒。乃诸师极口诋静胜为非。譬之日月
不静如何能明。古德云。恰似木人见花鸟。到得木人
地位。非静胜而何。鱼山复之曰。承示于空处略知趋
向。空何物。可容人趋容人向。既有可趋向。又得谓之
空耶。总是于话头未尝力究。遂于尘劳暂歇。时见有
空可取。止可求。静可乐。譬如澄得一泓止水。惟恐人
拨动则渣滓复生。故告子不动心巳是有过。得处觉
得古人言句。徒惑乱人。故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知才有不得其心巳不静。巳不定。巳不安。便有不虑。
即得虑。即不得之病。又何可以不求硬作主宰。谓吾
巳得静胜也。譬之日月木人。未尝知有静胜。故不缘
而照。花鸟不惊。才知有静胜。早巳不静胜。去木人日
月千里万里矣。盖静与动对。灭与生对。初向道时。觉
往昔纷驰可厌。自然谓静与灭是吾人胜境。若明眼
人看来。金屑瓦屑总无殊异。须知更有向上事在。如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5c 页 X88-0285.png
何是向上事。唤作则触。不唤作则背。毕竟唤作甚么。
向金刚圈里翻身。并却咽喉吐气。朝餐暮宿。如鸟空
行。来札所问。老僧临死时预知时至。为从话头中来。
为从静胜中得。直须问取这僧始得。非愚之所得知
也。所贵学道为了生死。故当不顾危亡。向无可巴鼻
处进步。若只图顺易可以攀缘。认定有澄空一境在
非心非目之间。以为近道。假饶从佛肚内坐一万劫。
亦祇是死水。澄之则是。挠之则不是矣。唐王在闽起
鱼山工科给事中。累官东阁大学士。以病乞休。寓汀
州。城破遂为僧。更名正志。号檗庵。得法于灵岩继起
禅师。隐莲华峰翠岩寺。老于虞山。而如农亦与鱼山
同时出戍宣州。后薙发于黄山。寓苏州以卒。时又有
张大圆者。名有誉。江阴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至户
部尚书。南京破。遁入武康山。依继起及硕机禅师。晨
夕参究。夙慧顿发。巳而继起主灵岩。大圆从之刳心
受锻。泮然冰释。年七十。广演金刚般若经。八十重疏
孝经。居灵岩二十五年。其子弟逆之归。康熙四十五
年九月迎继起作别。至则合掌曰。弟子时至。明旦行
矣。明日复告曰。今佛法世间法一齐放下。但愿生生
不离左右。言讫而逝(明史.鱼山剩稿.檗庵别录)

知归子曰。黄宗羲言。明季士大夫学道者多入宗门。
如金先生及蔡懋德.马世奇.钱启忠皆是也。然皆以
忠义名一世。宗门以无善无恶为宗。如诸公者。血心
未化。乃儒家所谓诚不可掩者。在宗门不谓之知性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6a 页 X88-0286.png
也。固哉安羲。儒与佛有二性乎。孟子曰。天下之言性
也则故而巳矣。故者以利为本。诚利之则忠义。若禹
之行水矣。何血心之能与焉。大慧亦言。菩提心者即
忠义心是。余读金熊两先生书。其于君臣师友间至
性激发。若水寒而火热。然其真丈夫之雄。法门之杰
乎。顾世之论鱼山者颇异。予详其行事。著于篇。俟论
世者徵焉。

汪大绅云。予少时未闻道日。极服忠义之士。谓忠
义之士便是圣贤。便是活佛活菩萨。此外有甚圣
贤。有甚佛菩萨。后来反覆推勘。方晓得忠义之士
能了手者实难其人。圣贤之学。当生则生当死则
死。一循乎天理。即此是忠义。即此是道。非忠义之
外另有甚么道也。但于忠义上一些也搀和不得。
才搀和一些子。便非天理。于道即有未尽也。佛菩
萨之学如何是忠义。曰本来空是。如何是本来空。
曰忠义是。当体即是一真实而巳矣。即此是忠义。
即此是道。亦非忠义之外另有甚么道也。但于忠
义上一些也污染不得。才污染一些子便非真实。
于道即有未尽也。予于道有闻而进之不勇者。坐
忠义之心微故耳。忠义之微。坐为好名好色之念
所汩而巳。誓当上面截断道学佛学。不留一元字
脚。下面截断好名好色。不留一元字脚。专提忠义
二字为金刚宝杵。佛来一击。魔来一击。临济德山
何有哉。大慧高峰何有哉。
金正希熊鱼山传¶ 第 286b 页 X88-028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