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张平叔传¶
张平叔传¶ 第 223b 页
居士传二十三


* 张平叔传

张平叔。初名伯端。后改名用诚。号紫阳。天台人也。熙
宁中游蜀。遇刘海蟾授以丹法。久之洞彻法源。作悟
真内外篇。序云。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
身则有患。若无身。患从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
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
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
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境朗然
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
决定无生者哉。然使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
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
浸乌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
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
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
耳。然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
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
根性迷钝。执有其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
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
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
之教得盛行于世矣。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其
文而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
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余向己酉岁于成都遇
张平叔传¶ 第 223c 页 X88-0223.png
授丹法。自后三传于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乃省
前过。自今以往常钳口结舌。无敢复言矣。此悟真篇
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好事
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此乃天之所赐。非余
之辄传也。如其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
无为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齐物为心。虽显秘要。
终无过咎。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
一音纷成异见。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
余得达摩诸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
法也。如其习气尚馀。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
外篇偈颂三十三首。文多不录。录其无心颂云。堪笑
我心。如顽如鄙。兀兀腾腾。任物安委。不解修行。亦不
造罪。不曾利人。亦不私已。不持戒律。不拘忌讳。不知
礼乐。不行仁义。人间所能。百无一会。饥来吃饭。渴来
饮水。困则打睡。觉则行履。热则单衣。寒则盖被。无思
无虑。何忧何喜。不悔不谋。无念无意。此生荣辱。逆旅
而巳。林木栖鸟。亦可为比。来亦不禁。去亦不止。不避
不求。无赞无毁。不厌丑恶。不羡善美。不栖静室。不远
闹市。不说人非。不誇已是。不厚尊官。不薄贱稚。亲爱
冤雠。大小内外。哀乐得丧。钦侮险易。心无两睹。坦然
一揆。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起。不畏
锋刃。焉怕虎兕。随物称呼。岂拘名字。眼不就色。声不
来耳。凡所有相。皆属妄伪。男女形声。悉非定体。体相
无心。不染不碍。自在逍遥。物莫能累。妙觉光圆。映彻
张平叔传¶ 第 224a 页 X88-0224.png
表里。包裹六极。无有遐迩。光兮非光。如月在水。取舍
既难。复何比拟。了兹妙用。迥然超彼。或问所宗。此而
巳矣。年九十一坐趺而化。用茶毗法。得舍利千百。大
者如芡实。色皆绀碧。至淳熙中尝一还家。踞上席与
家人语化后事甚悉。时其孙不在。及归则巳远去矣。
其弟子有王邦叔者。从平叔九年。不知入道之要。一
日至罗浮观。平叔问曰。子从我久矣。而不求道何也。
曰非敢然也。自揣愚昧。恐无分耳。平叔曰。噫。道在我
心。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加少。如子言。是自
蔽其明也。可哀也哉。邦叔涕泗交颐。拜不能起。平叔
曰。子姑退而深思之。有所觉急来告我。邦叔辞去。入
室静思。至夜。平叔往省之。邦叔启户出。平叔笑曰。吾
一寻汝便见头面。汝固有之物寻之不得。何也。遂灭
所执烛而去。邦叔大窘。坐至五更大悟。通体汗流。待
旦呈颂曰。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天平。个中
谁唱真仙子。声满虚空万籁清。平叔览之问曰。谁唱
谁听。邦叔再颂曰。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
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津。
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静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
通。斗转星移人睡定。觉来红日正当中。平叔遂出金
丹图授之。止于罗浮。后三十年坐逝(天台志.悟真篇.青华秘文)

知归子曰。世之学仙者往往执幻为真。从空觅有。迷
失真常。历诸尘劫。首标严经呵之切矣。平叔虽志慕
金丹。其所论撰往往契西来大意。于老氏之徒可谓
张平叔传¶ 第 224b 页 X88-0224.png
具正知见者。予故表而出之。

汪大绅云。予尝略观其书。盖在佛老门中能真实
践履者。然以明眼人观之。得毋坐在闺閤中做功
课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