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5c 页
居士传十三
*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 李师政者
上党人也。唐初官门下典仪。武德中太史
令傅奕七上书。请除佛法。仆射萧瑀争之力。事虽不
行。然犹下沙汰僧道之令。议者率谓三王无佛而年
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
师政驳之曰。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汉
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不永。隋宏
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政。治乱在庶官。归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a 页 X88-0206.png
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宏善。不长恶于臣民。戒本
防非。何损害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
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项籍丧师非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之而暴乱。未有遵
之而凶虐者也。于是著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
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
执见。其空有一篇最为精造。辞曰。或有恶取于空以
生断见。无所惭惧自谓大乘。此正法所深戒也。其断
见者曰。经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又云。罪福不二。业
报非有。故知殖因收果之谈。天堂地狱之说。无异相
如述上林之橘树。孟德指前路之梅园。权诱愚蒙。假
称珍怪。有其语焉。无其实矣。至如冉疾颜夭。彭寿聃
存。贵贱自然而殊。苦乐偶其所遇。譬诸草木区以别
矣。若乃异臭殊味。千品万形。何业而见重。何因而被
轻。何由而速毙。何功而久生。人之殊命盖亦如是。然
则无是无非大乘之深理。明善明恶小乘之浅教。何
为舍恶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论曰。若夫如梦如幻
如响如泡。无一法而不尔。总万像而俱包。上士观之
以至圣。至圣体之而独超。大浸稽天而不溺。大风偃
岳而无飘。具六通而自在。越三界而逍遥。然理不自
了。正观以昭。心不自寂。静摄斯调。障不自遣。对治方
消。德不自备。勤修乃饶。六蔽既除。则真如可显。三障
未灭。则菩提极遥。故真谛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
之条。指事必假于分别。论法岂宜于混淆。六度不可
防非。何损害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
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项籍丧师非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之而暴乱。未有遵
之而凶虐者也。于是著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
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
执见。其空有一篇最为精造。辞曰。或有恶取于空以
生断见。无所惭惧自谓大乘。此正法所深戒也。其断
见者曰。经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又云。罪福不二。业
报非有。故知殖因收果之谈。天堂地狱之说。无异相
如述上林之橘树。孟德指前路之梅园。权诱愚蒙。假
称珍怪。有其语焉。无其实矣。至如冉疾颜夭。彭寿聃
存。贵贱自然而殊。苦乐偶其所遇。譬诸草木区以别
矣。若乃异臭殊味。千品万形。何业而见重。何因而被
轻。何由而速毙。何功而久生。人之殊命盖亦如是。然
则无是无非大乘之深理。明善明恶小乘之浅教。何
为舍恶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论曰。若夫如梦如幻
如响如泡。无一法而不尔。总万像而俱包。上士观之
以至圣。至圣体之而独超。大浸稽天而不溺。大风偃
岳而无飘。具六通而自在。越三界而逍遥。然理不自
了。正观以昭。心不自寂。静摄斯调。障不自遣。对治方
消。德不自备。勤修乃饶。六蔽既除。则真如可显。三障
未灭。则菩提极遥。故真谛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
之条。指事必假于分别。论法岂宜于混淆。六度不可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b 页 X88-0206.png
为坠苦之业。三毒不可为出世之桥。投谷难以无坠。
赴火何由不烧。何得同因果于兔角。匹罪福于龟毛
乎。虽引大乘之妙言。不得妙之真致。说之于口。若同
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
智者观空以除恚。惑者论空而肆害。达者行空而慧
解。迷者取空以狂悖。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
善退。其殊若此。岂同致乎。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
矣。夫妙道之元致。即群有以明空。既触实而知假。亦
就殊而照同。譬如对明镜而旁观。临碧池而俯映。众
像粲而在目。可见而无实性。缘生有而成形。有离缘
而表质。水遇寒而冰壮。冰涉温而坚失。凡从缘而为
有。虽大有。其何实。故天与我皆虚。我与万物为一。菩
提不得谓为有。何况群生与众术。故察于物而非物。
取诸身而非身。善恶殊途而不二。圣凡异等而常均。
寻夫经论之大旨也。从缘以明非有。缘起以辨非无。
事有而无。妙实义空。而非太虚。道智了空而绝缚。俗
情滞有以常拘。人与业报而非有。业报随人而不无。
何乃取空言而背旨。援卉木而比诸。独谓鄙行空而
不戒。善法空而不遵。三惑应舍而未悛。五德应修而
反弃。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此岂净名不二
之深致。庄周齐物之元旨乎。大矣哉至人之体空也。
證万物之本寂。知四大之为假。视西施如行厕。比南
金于碎瓦。五欲不能乱其心。四魔无以变其雅。智日
明而德富。惑日除而过寡。截手足而无憾。乞头目而
赴火何由不烧。何得同因果于兔角。匹罪福于龟毛
乎。虽引大乘之妙言。不得妙之真致。说之于口。若同
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
智者观空以除恚。惑者论空而肆害。达者行空而慧
解。迷者取空以狂悖。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
善退。其殊若此。岂同致乎。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
矣。夫妙道之元致。即群有以明空。既触实而知假。亦
就殊而照同。譬如对明镜而旁观。临碧池而俯映。众
像粲而在目。可见而无实性。缘生有而成形。有离缘
而表质。水遇寒而冰壮。冰涉温而坚失。凡从缘而为
有。虽大有。其何实。故天与我皆虚。我与万物为一。菩
提不得谓为有。何况群生与众术。故察于物而非物。
取诸身而非身。善恶殊途而不二。圣凡异等而常均。
寻夫经论之大旨也。从缘以明非有。缘起以辨非无。
事有而无。妙实义空。而非太虚。道智了空而绝缚。俗
情滞有以常拘。人与业报而非有。业报随人而不无。
何乃取空言而背旨。援卉木而比诸。独谓鄙行空而
不戒。善法空而不遵。三惑应舍而未悛。五德应修而
反弃。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此岂净名不二
之深致。庄周齐物之元旨乎。大矣哉至人之体空也。
證万物之本寂。知四大之为假。视西施如行厕。比南
金于碎瓦。五欲不能乱其心。四魔无以变其雅。智日
明而德富。惑日除而过寡。截手足而无憾。乞头目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c 页 X88-0206.png
能舍。八法不生二相。万物观如一马。故能證无上智
为萨婆若。得其理也。解脱如此。失其旨者。过患如彼。
何得为非而不惧崇邪。以为是夫见舟见水皆非真
谛。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济。病体药性均是空虚。而人
由病陨。病因药除。罪福之性平等不二。而福以善臻。
祸因恶致。善恶诸法等空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
障。故知万法真性同一如矣。因缘法中有万殊矣。空
有二门不相违矣。真俗二谛同所归矣。若谓小乘有
罪福之言。大乘无是非之语。似胡越之殊趣。若矛盾
之相拒。童子尚羞翻覆。圣人岂为首鼠。良以道听而
涂说。遂使谬量而恶取。若博考而深思。必疑释而迷
愈矣。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圣慧之极。大乘之首。
莫不广述受持之利。深陈毁谤之咎。经又云。深信因
果。不谤大乘。何谓大乘之理都无因果乎。夫取相而
为善。则善而未精。见相而断恶。则断巳复生。若悟善
性寂而无作。了恶体空而何断。乃令三障水消而寂
灭。万德云集以弥满。智慧如海。不可酌之以一蠡。道
迈人天。岂得窥之以寸管。夫说空而恣情者。不能无
所苦也。疾痛恼之则寝不安矣。刀锯伤之则体不完
矣。终日不食则受其饥矣。无裘禦冬则苦其寒矣。然
则致苦之业岂可轻而不避乎。千品万端皆业为主。
三界六趣随业而处。百卉无情故美恶非关于业报。
四生有命则因缘不同于草莽。斤斧伐木不惊。刀杖
加人则惧。比有情于无知。何非伦而引喻。三世因果。
为萨婆若。得其理也。解脱如此。失其旨者。过患如彼。
何得为非而不惧崇邪。以为是夫见舟见水皆非真
谛。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济。病体药性均是空虚。而人
由病陨。病因药除。罪福之性平等不二。而福以善臻。
祸因恶致。善恶诸法等空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
障。故知万法真性同一如矣。因缘法中有万殊矣。空
有二门不相违矣。真俗二谛同所归矣。若谓小乘有
罪福之言。大乘无是非之语。似胡越之殊趣。若矛盾
之相拒。童子尚羞翻覆。圣人岂为首鼠。良以道听而
涂说。遂使谬量而恶取。若博考而深思。必疑释而迷
愈矣。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圣慧之极。大乘之首。
莫不广述受持之利。深陈毁谤之咎。经又云。深信因
果。不谤大乘。何谓大乘之理都无因果乎。夫取相而
为善。则善而未精。见相而断恶。则断巳复生。若悟善
性寂而无作。了恶体空而何断。乃令三障水消而寂
灭。万德云集以弥满。智慧如海。不可酌之以一蠡。道
迈人天。岂得窥之以寸管。夫说空而恣情者。不能无
所苦也。疾痛恼之则寝不安矣。刀锯伤之则体不完
矣。终日不食则受其饥矣。无裘禦冬则苦其寒矣。然
则致苦之业岂可轻而不避乎。千品万端皆业为主。
三界六趣随业而处。百卉无情故美恶非关于业报。
四生有命则因缘不同于草莽。斤斧伐木不惊。刀杖
加人则惧。比有情于无知。何非伦而引喻。三世因果。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a 页 X88-0207.png
佛不我欺。十方劝戒。闻当不疑。劝之者应修。戒之者
宜远。抑凡情之所耽。行圣智之所愿。何得违经论之
所明。以胸臆而为断。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
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
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象皆一。防断常之死生。兼
空有以除疾。彼菩提之妙理。实甚深而微密。厌尘劳
而求解慧。当谨慎而无放佚。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
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广宏明集.大唐内典录)。
** 梁敬之
名肃。安定人。建中朝官翰林学士守右补阙
侍皇太子。学天台教于荆溪法师。深得心要。以止观
文义宏博。览者费日。乃削定为六卷。撰统例云。夫止
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
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
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
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
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
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
照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
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以体神。语其
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元之门可窥也。
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
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
宜远。抑凡情之所耽。行圣智之所愿。何得违经论之
所明。以胸臆而为断。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
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
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象皆一。防断常之死生。兼
空有以除疾。彼菩提之妙理。实甚深而微密。厌尘劳
而求解慧。当谨慎而无放佚。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
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广宏明集.大唐内典录)。
** 梁敬之
名肃。安定人。建中朝官翰林学士守右补阙
侍皇太子。学天台教于荆溪法师。深得心要。以止观
文义宏博。览者费日。乃削定为六卷。撰统例云。夫止
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
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
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
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
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
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
照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
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以体神。语其
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元之门可窥也。
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
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b 页 X88-0207.png
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
假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
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
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
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
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
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
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
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
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
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
中。目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非空。成之谓之三
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
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
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
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
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
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
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
也。七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
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
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义
备故也。阙其馀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万物而
假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
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
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
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
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
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
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
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
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
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
中。目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非空。成之谓之三
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
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
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
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
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
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
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
也。七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
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
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义
备故也。阙其馀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万物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c 页 X88-0207.png
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者也。如其境之妙。不行
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巳矣。岂籍夫九哉。九者非
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
安心者安无所安。破遍者破无所破。爰至馀乘。皆不
得巳而说也。至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
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
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掩也。如通川不可遏也。义家多
门。非诤论也。按经證义。非虚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
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
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
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或称不思议境。与不
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
灭心行。三惑浩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
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冰。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
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
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为上
圣之域。岂隔阔辽夐与凡境杳绝欤。是唯一性而巳。
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圣。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
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
性顺理所以行觉路也。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
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
光。行于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既乎。噫。去圣久远。
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致使魔邪诡惑。诸党
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巳矣。岂籍夫九哉。九者非
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
安心者安无所安。破遍者破无所破。爰至馀乘。皆不
得巳而说也。至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
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
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掩也。如通川不可遏也。义家多
门。非诤论也。按经證义。非虚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
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
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
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或称不思议境。与不
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
灭心行。三惑浩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
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冰。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
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
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为上
圣之域。岂隔阔辽夐与凡境杳绝欤。是唯一性而巳。
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圣。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
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
性顺理所以行觉路也。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
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
光。行于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既乎。噫。去圣久远。
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致使魔邪诡惑。诸党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a 页 X88-0208.png
并炽空有云云。为沉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
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
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而言通者。有放心
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
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
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
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
年。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
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
荆溪然公。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
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烦。或得则野。当二
威之际。缄授而巳。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
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
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学者内病于
蔽。外役于烦。以不能喻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
以未光大于时也。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提其机
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
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是袪鄙滞道蒙童。贻
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
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在析木
之津。功毕云尔。卒赠礼部郎中。时吏部郎中李华亦
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散骑常待
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
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而言通者。有放心
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
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
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
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
年。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
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
荆溪然公。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
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烦。或得则野。当二
威之际。缄授而巳。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
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
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学者内病于
蔽。外役于烦。以不能喻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
以未光大于时也。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提其机
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
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是袪鄙滞道蒙童。贻
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
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在析木
之津。功毕云尔。卒赠礼部郎中。时吏部郎中李华亦
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散骑常待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b 页 X88-0208.png
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其同学云(佛祖统纪.柳河东集)。
** 裴公美
名休。河东闻喜人也。儿时与兄弟居家塾读
书。有馈鹿脯者共荐之。公美不食曰。疏食犹不足。今
一啖肉。后将何继。家世奉佛。至公美益精进。有异僧
自清凉来。贻舍利三颗并一简。简有梵书。莫能识巳。
得译者。辨其文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
离红尘。长庆中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更内外
任官新安太守。属希运禅师初自黄檗山舍众。入大
安精舍混迹劳侣。公美入寺。观壁间画。问是何图相。
主事者曰高僧真仪。公美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
事不能对。公美曰。此间有禅人否。主事曰。近有一僧
投寺执役。颇似禅者。乃请运至。公美举前问。运朗声
曰裴休。公美应诺。运曰在甚么处。公美当下知旨。如
获髻珠。遂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复请住黄檗山。后迁
宣城。复创精舍请运居之。公美既彻法源。复博综教
相。与宗密法师往来甚亲。宗密有所著述。辄序而行
之。其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略疏序曰。夫血气之属必
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
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
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
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
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
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
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
** 裴公美
名休。河东闻喜人也。儿时与兄弟居家塾读
书。有馈鹿脯者共荐之。公美不食曰。疏食犹不足。今
一啖肉。后将何继。家世奉佛。至公美益精进。有异僧
自清凉来。贻舍利三颗并一简。简有梵书。莫能识巳。
得译者。辨其文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
离红尘。长庆中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更内外
任官新安太守。属希运禅师初自黄檗山舍众。入大
安精舍混迹劳侣。公美入寺。观壁间画。问是何图相。
主事者曰高僧真仪。公美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
事不能对。公美曰。此间有禅人否。主事曰。近有一僧
投寺执役。颇似禅者。乃请运至。公美举前问。运朗声
曰裴休。公美应诺。运曰在甚么处。公美当下知旨。如
获髻珠。遂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复请住黄檗山。后迁
宣城。复创精舍请运居之。公美既彻法源。复博综教
相。与宗密法师往来甚亲。宗密有所著述。辄序而行
之。其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略疏序曰。夫血气之属必
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
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
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
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
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
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
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c 页 X88-0208.png
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
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
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
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
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
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
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證。盖證此也。如来为一
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
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
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
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
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圭峰禅师得法于荷
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
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
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
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
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
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
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
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證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
其序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知析薪其入
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巳。不虚骋。其文也
扶于教而巳。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
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荡荡然实十二
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
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
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
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
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
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證。盖證此也。如来为一
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
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
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
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
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圭峰禅师得法于荷
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
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
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
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
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
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
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
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證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
其序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知析薪其入
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巳。不虚骋。其文也
扶于教而巳。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
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荡荡然实十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a 页 X88-0209.png
部经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灵之大本。三世之
达道。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
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或曰。道无形。视者
莫能睹。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乎。在性之而巳。
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是不足以语道
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
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今夫经
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馀卷。其所诠者何
也。戒定慧而巳。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巳。圆
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之根器异也。然
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
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
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后
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
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
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能之耳。人而
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休尝游禅师之阃域。受禅
师之显诀。无以自效。辄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公
美居官操守严正。不为皦察之行。而吏民畏信。大中
初官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革除奸弊。责所
在令。长兼董漕运。赏勤而紏惰。舟无废滞。又立税茶
十二法人以为便。六年同平章事。又五年罢历诸州
军节度观察等使。咸通初卒。年七十四。公美自中年
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尝著
达道。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
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或曰。道无形。视者
莫能睹。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乎。在性之而巳。
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是不足以语道
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
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今夫经
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馀卷。其所诠者何
也。戒定慧而巳。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巳。圆
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之根器异也。然
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
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
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后
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
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
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能之耳。人而
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休尝游禅师之阃域。受禅
师之显诀。无以自效。辄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公
美居官操守严正。不为皦察之行。而吏民畏信。大中
初官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革除奸弊。责所
在令。长兼董漕运。赏勤而紏惰。舟无废滞。又立税茶
十二法人以为便。六年同平章事。又五年罢历诸州
军节度观察等使。咸通初卒。年七十四。公美自中年
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尝著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b 页 X88-0209.png
劝发菩提心文云。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
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灭。属无常法。非我身也。
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
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
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知。神
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
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
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舍此不
认。而认臭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
为丈夫者不亦羞哉。居常自言能不为俗染。可以说
法度人。常著毳衲于歌妓院。持钵乞食。复发愿世为
国王宏护佛教。后于阗国王生太子。掌有文曰裴休。
闻于中朝。公美子𢎼通书欲奉迎。不可乃止(唐书.五灯会元.
圆觉经略疏序.道院集.北梦琐言○按清凉通传载河东节度使李诜使五台还。公美与之论佛法。其言甚辨。
然诜使五台乃贞元十一年事。公美年甫数岁。何由与诜问答。明为后人附会。削之)。
知归子曰。唐世士大夫善说法要者。李梁裴三君子
而巳。典仪之论禅病。何其痛哉。梁之于荆溪。裴之于
圭峰。皆能洪其教者。独怪公美撰圭峰碑。谓六祖之
道传于荷泽称七祖。而南岳马祖为别系。夫公美既
得法于黄檗矣。扶教而抑宗。此予所不解也。
汪大绅曰。空有篇句句字字说透汪大绅凡夫病
种。大绅凡夫病是久矣。偶读六度经。见有大弟子
欲以神通免难者。佛说有形之罪可免。其如无形
之罪乎。瞿然而起曰。善哉言乎。曾思周程发圣人
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灭。属无常法。非我身也。
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
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
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知。神
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
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
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舍此不
认。而认臭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
为丈夫者不亦羞哉。居常自言能不为俗染。可以说
法度人。常著毳衲于歌妓院。持钵乞食。复发愿世为
国王宏护佛教。后于阗国王生太子。掌有文曰裴休。
闻于中朝。公美子𢎼通书欲奉迎。不可乃止(唐书.五灯会元.
圆觉经略疏序.道院集.北梦琐言○按清凉通传载河东节度使李诜使五台还。公美与之论佛法。其言甚辨。
然诜使五台乃贞元十一年事。公美年甫数岁。何由与诜问答。明为后人附会。削之)。
知归子曰。唐世士大夫善说法要者。李梁裴三君子
而巳。典仪之论禅病。何其痛哉。梁之于荆溪。裴之于
圭峰。皆能洪其教者。独怪公美撰圭峰碑。谓六祖之
道传于荷泽称七祖。而南岳马祖为别系。夫公美既
得法于黄檗矣。扶教而抑宗。此予所不解也。
汪大绅曰。空有篇句句字字说透汪大绅凡夫病
种。大绅凡夫病是久矣。偶读六度经。见有大弟子
欲以神通免难者。佛说有形之罪可免。其如无形
之罪乎。瞿然而起曰。善哉言乎。曾思周程发圣人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c 页 X88-0209.png
之蕴。于此可悟入焉。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曰慎独。曰正心诚意。曰静虚动直。曰扩
然大公。皆于无形之中纤尘不立。纤尘才立便是
放肆。便是偏著虚伪。便是扰扰。便是私曲。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在儒则斥之曰小人曰异端。在释则
斥之曰魔曰外道。学圣学佛到得纤尘不立境界。
曰诚曰明曰一真法界曰圆觉于是出焉。乃大绅
凡夫于无形之中好色好名好胜。藏垢纳污海深
山积。兀自大言不惭谈空说妙宣扬孔佛。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空者乎。咄。安得有无
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妙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埋却圣种而能宣扬孔者乎。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埋却佛种而能宣扬佛者
乎。兀自无耻狂心歇息不下。扯那性本无生当体
本空话头。做个安心丸吃将去。好色过了吃一丸
儿者。好名过了吃一丸儿者。好胜过了吃一丸儿
者。咄。你道一切本无生。一切本空。那水性本空本
无生。你何不入水去。火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入
火去。毒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吃砒礵去。你这里
来不得。可知是假。你这凡夫。何不体究真空纤尘
不立。去到那入水入火吃砒礵时。只是纤尘不立。
再开口谈空说妙也未迟耳。你这凡夫原有些热
肠。原有些血性。你若到这地位。色心歇绝转为大
宝𦦨。名心歇绝逾于须弥山。胜心歇绝升为不动
其所不闻。曰慎独。曰正心诚意。曰静虚动直。曰扩
然大公。皆于无形之中纤尘不立。纤尘才立便是
放肆。便是偏著虚伪。便是扰扰。便是私曲。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在儒则斥之曰小人曰异端。在释则
斥之曰魔曰外道。学圣学佛到得纤尘不立境界。
曰诚曰明曰一真法界曰圆觉于是出焉。乃大绅
凡夫于无形之中好色好名好胜。藏垢纳污海深
山积。兀自大言不惭谈空说妙宣扬孔佛。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空者乎。咄。安得有无
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妙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埋却圣种而能宣扬孔者乎。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埋却佛种而能宣扬佛者
乎。兀自无耻狂心歇息不下。扯那性本无生当体
本空话头。做个安心丸吃将去。好色过了吃一丸
儿者。好名过了吃一丸儿者。好胜过了吃一丸儿
者。咄。你道一切本无生。一切本空。那水性本空本
无生。你何不入水去。火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入
火去。毒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吃砒礵去。你这里
来不得。可知是假。你这凡夫。何不体究真空纤尘
不立。去到那入水入火吃砒礵时。只是纤尘不立。
再开口谈空说妙也未迟耳。你这凡夫原有些热
肠。原有些血性。你若到这地位。色心歇绝转为大
宝𦦨。名心歇绝逾于须弥山。胜心歇绝升为不动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a 页 X88-0210.png
尊。你这热肠血性发作时。原是大豪杰大罗汉大
菩萨。决定能忠尔忘身。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比不
得那一班儒门酸子禅门秃驴。连那好名好色好
胜念头动动时。还要满面正经。便教他做正经人。
有甚用头。你若肯正经时候。如上所说。把这万劫
热肠泼天血性放出来时。了不得也。如何了不得。
李师政来参。你便坐在万仞崖巅大棒子劈头打
下万仞崖边去也。管教这汉一条穷性命丝毫不
留。倘若这汉乖巧道是义学门徒。将那所讲用红
格儿誊清做著时文样子。打听得汪大绅处馆时
恭恭敬敬送上求政。你便用著败毛大笔头判将
去曰。真实做工夫人。一句也背他不得。一赏一罚
多少分明。你这热肠血性用得何等谛当。你何苦
为好色好名好胜用却做了凡夫。惹李老先生出
你的丑。大绅现身说法竟。一切凡夫们听者。
又曰。止观之法非独为台教纲宗。抑亦孔佛大总
持也。尧舜禹相传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观
也。惟一止也。允执厥中止观等也。汤曰圣敬日跻。
圣观也。敬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文曰于缉熙敬
止。于缉熙观也。敬止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孔颜
相传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知观也。
未尝复行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曾思孟相传张
皇孔氏之学。曰正心诚意。止也。曰致知格物。观也。
曰明善。观也。曰诚身。止也。曰诚者。止也。曰思诚者。
菩萨。决定能忠尔忘身。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比不
得那一班儒门酸子禅门秃驴。连那好名好色好
胜念头动动时。还要满面正经。便教他做正经人。
有甚用头。你若肯正经时候。如上所说。把这万劫
热肠泼天血性放出来时。了不得也。如何了不得。
李师政来参。你便坐在万仞崖巅大棒子劈头打
下万仞崖边去也。管教这汉一条穷性命丝毫不
留。倘若这汉乖巧道是义学门徒。将那所讲用红
格儿誊清做著时文样子。打听得汪大绅处馆时
恭恭敬敬送上求政。你便用著败毛大笔头判将
去曰。真实做工夫人。一句也背他不得。一赏一罚
多少分明。你这热肠血性用得何等谛当。你何苦
为好色好名好胜用却做了凡夫。惹李老先生出
你的丑。大绅现身说法竟。一切凡夫们听者。
又曰。止观之法非独为台教纲宗。抑亦孔佛大总
持也。尧舜禹相传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观
也。惟一止也。允执厥中止观等也。汤曰圣敬日跻。
圣观也。敬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文曰于缉熙敬
止。于缉熙观也。敬止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孔颜
相传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知观也。
未尝复行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曾思孟相传张
皇孔氏之学。曰正心诚意。止也。曰致知格物。观也。
曰明善。观也。曰诚身。止也。曰诚者。止也。曰思诚者。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b 页 X88-0210.png
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濂洛关闽诸大儒之学以
此推之无不合矣。予所见佛书甚少。所及忆者尤
少。所及见所及忆者如金刚经言。云何降伏其心。
观也。云何住。止也。曰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止
也。生其心。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圆觉经言之备
矣。而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经观自在由
观而止层层深入。总不出止观法门也。以是推之。
千经万典自无不合。予以是知台宗甚大。然予于
台宗书。自永嘉颂外实未之寓目也。予何从而得
之。予读朱子书得之也。朱子言存养。止也。言省察。
观也。言存养省察交致互发。止观等也。重提主敬。
观自在菩萨也。痛下格物穷理功夫。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也。万法总持归一诚字。无上正等正觉也。
予读朱子书。句句字字为孔门金针。且为释迦氏
金针。予读释迦氏书。句句字字为孔门心印。即句
句字字为朱子心印。与孔朱异者迹而巳矣。后儒
议朱子格物之学者多矣。由其说得无释迦氏所
呵为穷空不尽者乎。释迦之为释迦。穷空极尽而
巳矣。吾孔氏之为孔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巳
矣。先儒有言。颜子与圣人未达一间。还为那心粗。
然则馀尘尚诸学亦心粗而巳矣。呜呼。止观之为
大总持也。而观法尤要。未有不深于观而能止者
也。不观而止。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可不慎与。
所以儒门之学格物为要。佛门之学观法为要。朱
此推之无不合矣。予所见佛书甚少。所及忆者尤
少。所及见所及忆者如金刚经言。云何降伏其心。
观也。云何住。止也。曰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止
也。生其心。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圆觉经言之备
矣。而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经观自在由
观而止层层深入。总不出止观法门也。以是推之。
千经万典自无不合。予以是知台宗甚大。然予于
台宗书。自永嘉颂外实未之寓目也。予何从而得
之。予读朱子书得之也。朱子言存养。止也。言省察。
观也。言存养省察交致互发。止观等也。重提主敬。
观自在菩萨也。痛下格物穷理功夫。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也。万法总持归一诚字。无上正等正觉也。
予读朱子书。句句字字为孔门金针。且为释迦氏
金针。予读释迦氏书。句句字字为孔门心印。即句
句字字为朱子心印。与孔朱异者迹而巳矣。后儒
议朱子格物之学者多矣。由其说得无释迦氏所
呵为穷空不尽者乎。释迦之为释迦。穷空极尽而
巳矣。吾孔氏之为孔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巳
矣。先儒有言。颜子与圣人未达一间。还为那心粗。
然则馀尘尚诸学亦心粗而巳矣。呜呼。止观之为
大总持也。而观法尤要。未有不深于观而能止者
也。不观而止。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可不慎与。
所以儒门之学格物为要。佛门之学观法为要。朱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c 页 X88-0210.png
子精于格物。观音大士精于观法。所以为儒佛之
选也。呜呼。予之为是言也。一以为怪谈。一以为旷
论。皆非予之心也。予之心盖欲一切人天究竟实
义。无取中途之乐而巳矣。
又曰。日用而不知者凡夫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菩萨也。通乎昼夜而知者如来也。文中子曰。元亨
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其于易也几乎。公美
之于圆觉。文中之于易。皆见得端绪。
又曰。之三君子者。佛门中之文质彬彬者也。
选也。呜呼。予之为是言也。一以为怪谈。一以为旷
论。皆非予之心也。予之心盖欲一切人天究竟实
义。无取中途之乐而巳矣。
又曰。日用而不知者凡夫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菩萨也。通乎昼夜而知者如来也。文中子曰。元亨
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其于易也几乎。公美
之于圆觉。文中之于易。皆见得端绪。
又曰。之三君子者。佛门中之文质彬彬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