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5c 页


居士传十三


*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 李师政者

上党人也。唐初官门下典仪。武德中太史
令傅奕七上书。请除佛法。仆射萧瑀争之力。事虽不
行。然犹下沙汰僧道之令。议者率谓三王无佛而年
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
师政驳之曰。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汉
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不永。隋宏
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政。治乱在庶官。归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a 页 X88-0206.png
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宏善。不长恶于臣民。戒本
防非。何损害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
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项籍丧师非范增之无算。
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之而暴乱。未有遵
之而凶虐者也。于是著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
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
执见。其空有一篇最为精造。辞曰。或有恶取于空以
生断见。无所惭惧自谓大乘。此正法所深戒也。其断
见者曰。经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又云。罪福不二。业
报非有。故知殖因收果之谈。天堂地狱之说。无异相
如述上林之橘树。孟德指前路之梅园。权诱愚蒙。假
称珍怪。有其语焉。无其实矣。至如冉疾颜夭。彭寿聃
存。贵贱自然而殊。苦乐偶其所遇。譬诸草木区以别
矣。若乃异臭殊味。千品万形。何业而见重。何因而被
轻。何由而速毙。何功而久生。人之殊命盖亦如是。然
则无是无非大乘之深理。明善明恶小乘之浅教。何
为舍恶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论曰。若夫如梦如幻
如响如泡。无一法而不尔。总万像而俱包。上士观之
以至圣。至圣体之而独超。大浸稽天而不溺。大风偃
岳而无飘。具六通而自在。越三界而逍遥。然理不自
了。正观以昭。心不自寂。静摄斯调。障不自遣。对治方
消。德不自备。勤修乃饶。六蔽既除。则真如可显。三障
未灭。则菩提极遥。故真谛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
之条。指事必假于分别。论法岂宜于混淆。六度不可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b 页 X88-0206.png
为坠苦之业。三毒不可为出世之桥。投谷难以无坠。
赴火何由不烧。何得同因果于兔角。匹罪福于龟毛
乎。虽引大乘之妙言。不得妙之真致。说之于口。若同
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
智者观空以除恚。惑者论空而肆害。达者行空而慧
解。迷者取空以狂悖。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
善退。其殊若此。岂同致乎。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
矣。夫妙道之元致。即群有以明空。既触实而知假。亦
就殊而照同。譬如对明镜而旁观。临碧池而俯映。众
像粲而在目。可见而无实性。缘生有而成形。有离缘
而表质。水遇寒而冰壮。冰涉温而坚失。凡从缘而为
有。虽大有。其何实。故天与我皆虚。我与万物为一。菩
提不得谓为有。何况群生与众术。故察于物而非物。
取诸身而非身。善恶殊途而不二。圣凡异等而常均。
寻夫经论之大旨也。从缘以明非有。缘起以辨非无。
事有而无。妙实义空。而非太虚。道智了空而绝缚。俗
情滞有以常拘。人与业报而非有。业报随人而不无。
何乃取空言而背旨。援卉木而比诸。独谓鄙行空而
不戒。善法空而不遵。三惑应舍而未悛。五德应修而
反弃。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此岂净名不二
之深致。庄周齐物之元旨乎。大矣哉至人之体空也。
證万物之本寂。知四大之为假。视西施如行厕。比南
金于碎瓦。五欲不能乱其心。四魔无以变其雅。智日
明而德富。惑日除而过寡。截手足而无憾。乞头目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6c 页 X88-0206.png
能舍。八法不生二相。万物观如一马。故能證无上智
为萨婆若。得其理也。解脱如此。失其旨者。过患如彼。
何得为非而不惧崇邪。以为是夫见舟见水皆非真
谛。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济。病体药性均是空虚。而人
由病陨。病因药除。罪福之性平等不二。而福以善臻。
祸因恶致。善恶诸法等空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
障。故知万法真性同一如矣。因缘法中有万殊矣。空
有二门不相违矣。真俗二谛同所归矣。若谓小乘有
罪福之言。大乘无是非之语。似胡越之殊趣。若矛盾
之相拒。童子尚羞翻覆。圣人岂为首鼠。良以道听而
涂说。遂使谬量而恶取。若博考而深思。必疑释而迷
愈矣。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圣慧之极。大乘之首。
莫不广述受持之利。深陈毁谤之咎。经又云。深信因
果。不谤大乘。何谓大乘之理都无因果乎。夫取相而
为善。则善而未精。见相而断恶。则断巳复生。若悟善
性寂而无作。了恶体空而何断。乃令三障水消而寂
灭。万德云集以弥满。智慧如海。不可酌之以一蠡。道
迈人天。岂得窥之以寸管。夫说空而恣情者。不能无
所苦也。疾痛恼之则寝不安矣。刀锯伤之则体不完
矣。终日不食则受其饥矣。无裘禦冬则苦其寒矣。然
则致苦之业岂可轻而不避乎。千品万端皆业为主。
三界六趣随业而处。百卉无情故美恶非关于业报。
四生有命则因缘不同于草莽。斤斧伐木不惊。刀杖
加人则惧。比有情于无知。何非伦而引喻。三世因果。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a 页 X88-0207.png
佛不我欺。十方劝戒。闻当不疑。劝之者应修。戒之者
宜远。抑凡情之所耽。行圣智之所愿。何得违经论之
所明。以胸臆而为断。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
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
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象皆一。防断常之死生。兼
空有以除疾。彼菩提之妙理。实甚深而微密。厌尘劳
而求解慧。当谨慎而无放佚。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
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广宏明集.大唐内典录)

** 梁敬之

名肃。安定人。建中朝官翰林学士守右补阙
侍皇太子。学天台教于荆溪法师。深得心要。以止观
文义宏博。览者费日。乃削定为六卷。撰统例云。夫止
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
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
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
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
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
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
照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
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以体神。语其
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元之门可窥也。
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
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b 页 X88-0207.png
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
假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
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
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
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
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
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
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
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
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
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
中。目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非空。成之谓之三
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
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
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
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
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
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
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
也。七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
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
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义
备故也。阙其馀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万物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7c 页 X88-0207.png
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者也。如其境之妙。不行
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巳矣。岂籍夫九哉。九者非
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
安心者安无所安。破遍者破无所破。爰至馀乘。皆不
得巳而说也。至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
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
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掩也。如通川不可遏也。义家多
门。非诤论也。按经證义。非虚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
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
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
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或称不思议境。与不
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
灭心行。三惑浩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
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冰。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
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
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为上
圣之域。岂隔阔辽夐与凡境杳绝欤。是唯一性而巳。
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圣。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
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
性顺理所以行觉路也。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
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
光。行于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既乎。噫。去圣久远。
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致使魔邪诡惑。诸党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a 页 X88-0208.png
并炽空有云云。为沉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
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
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而言通者。有放心
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
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
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
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
年。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
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
荆溪然公。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
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烦。或得则野。当二
威之际。缄授而巳。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
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
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学者内病于
蔽。外役于烦。以不能喻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
以未光大于时也。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提其机
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
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是袪鄙滞道蒙童。贻
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
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在析木
之津。功毕云尔。卒赠礼部郎中。时吏部郎中李华亦
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散骑常待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b 页 X88-0208.png
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其同学云(佛祖统纪.柳河东集)

** 裴公美

名休。河东闻喜人也。儿时与兄弟居家塾读
书。有馈鹿脯者共荐之。公美不食曰。疏食犹不足。今
一啖肉。后将何继。家世奉佛。至公美益精进。有异僧
自清凉来。贻舍利三颗并一简。简有梵书。莫能识巳。
得译者。辨其文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
离红尘。长庆中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更内外
任官新安太守。属希运禅师初自黄檗山舍众。入大
安精舍混迹劳侣。公美入寺。观壁间画。问是何图相。
主事者曰高僧真仪。公美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
事不能对。公美曰。此间有禅人否。主事曰。近有一僧
投寺执役。颇似禅者。乃请运至。公美举前问。运朗声
曰裴休。公美应诺。运曰在甚么处。公美当下知旨。如
获髻珠。遂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复请住黄檗山。后迁
宣城。复创精舍请运居之。公美既彻法源。复博综教
相。与宗密法师往来甚亲。宗密有所著述。辄序而行
之。其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略疏序曰。夫血气之属必
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
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
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
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
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
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
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8c 页 X88-0208.png
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
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
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
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
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
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
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證。盖證此也。如来为一
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
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
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
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
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圭峰禅师得法于荷
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
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
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
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
悬记。于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后顿辔
于华严法界。宴坐于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
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
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證仪一十八卷。并行于世。
其序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知析薪其入
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于理而巳。不虚骋。其文也
扶于教而巳。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
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荡荡然实十二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a 页 X88-0209.png
部经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灵之大本。三世之
达道。后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
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或曰。道无形。视者
莫能睹。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乎。在性之而巳。
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是不足以语道
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
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尝离圆觉。今夫经
律论三藏之文传于中国者五千馀卷。其所诠者何
也。戒定慧而巳。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巳。圆
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之根器异也。然
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
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
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后
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
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
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能之耳。人而
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休尝游禅师之阃域。受禅
师之显诀。无以自效。辄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公
美居官操守严正。不为皦察之行。而吏民畏信。大中
初官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革除奸弊。责所
在令。长兼董漕运。赏勤而紏惰。舟无废滞。又立税茶
十二法人以为便。六年同平章事。又五年罢历诸州
军节度观察等使。咸通初卒。年七十四。公美自中年
后断肉食。屏嗜欲。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尝著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b 页 X88-0209.png
劝发菩提心文云。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
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灭。属无常法。非我身也。
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
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
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知。神
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
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
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舍此不
认。而认臭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
为丈夫者不亦羞哉。居常自言能不为俗染。可以说
法度人。常著毳衲于歌妓院。持钵乞食。复发愿世为
国王宏护佛教。后于阗国王生太子。掌有文曰裴休。
闻于中朝。公美子𢎼通书欲奉迎。不可乃止(唐书.五灯会元.
圆觉经略疏序.道院集.北梦琐言○按清凉通传载河东节度使李诜使五台还。公美与之论佛法。其言甚辨。
然诜使五台乃贞元十一年事。公美年甫数岁。何由与诜问答。明为后人附会。削之)。

知归子曰。唐世士大夫善说法要者。李梁裴三君子
而巳。典仪之论禅病。何其痛哉。梁之于荆溪。裴之于
圭峰。皆能洪其教者。独怪公美撰圭峰碑。谓六祖之
道传于荷泽称七祖。而南岳马祖为别系。夫公美既
得法于黄檗矣。扶教而抑宗。此予所不解也。

汪大绅曰。空有篇句句字字说透汪大绅凡夫病
种。大绅凡夫病是久矣。偶读六度经。见有大弟子
欲以神通免难者。佛说有形之罪可免。其如无形
之罪乎。瞿然而起曰。善哉言乎。曾思周程发圣人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09c 页 X88-0209.png
之蕴。于此可悟入焉。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曰慎独。曰正心诚意。曰静虚动直。曰扩
然大公。皆于无形之中纤尘不立。纤尘才立便是
放肆。便是偏著虚伪。便是扰扰。便是私曲。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在儒则斥之曰小人曰异端。在释则
斥之曰魔曰外道。学圣学佛到得纤尘不立境界。
曰诚曰明曰一真法界曰圆觉于是出焉。乃大绅
凡夫于无形之中好色好名好胜。藏垢纳污海深
山积。兀自大言不惭谈空说妙宣扬孔佛。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空者乎。咄。安得有无
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妙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
中罪恶如山埋却圣种而能宣扬孔者乎。咄。安得
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埋却佛种而能宣扬佛者
乎。兀自无耻狂心歇息不下。扯那性本无生当体
本空话头。做个安心丸吃将去。好色过了吃一丸
儿者。好名过了吃一丸儿者。好胜过了吃一丸儿
者。咄。你道一切本无生。一切本空。那水性本空本
无生。你何不入水去。火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入
火去。毒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吃砒礵去。你这里
来不得。可知是假。你这凡夫。何不体究真空纤尘
不立。去到那入水入火吃砒礵时。只是纤尘不立。
再开口谈空说妙也未迟耳。你这凡夫原有些热
肠。原有些血性。你若到这地位。色心歇绝转为大
宝𦦨。名心歇绝逾于须弥山。胜心歇绝升为不动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a 页 X88-0210.png
尊。你这热肠血性发作时。原是大豪杰大罗汉大
菩萨。决定能忠尔忘身。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比不
得那一班儒门酸子禅门秃驴。连那好名好色好
胜念头动动时。还要满面正经。便教他做正经人。
有甚用头。你若肯正经时候。如上所说。把这万劫
热肠泼天血性放出来时。了不得也。如何了不得。
李师政来参。你便坐在万仞崖巅大棒子劈头打
下万仞崖边去也。管教这汉一条穷性命丝毫不
留。倘若这汉乖巧道是义学门徒。将那所讲用红
格儿誊清做著时文样子。打听得汪大绅处馆时
恭恭敬敬送上求政。你便用著败毛大笔头判将
去曰。真实做工夫人。一句也背他不得。一赏一罚
多少分明。你这热肠血性用得何等谛当。你何苦
为好色好名好胜用却做了凡夫。惹李老先生出
你的丑。大绅现身说法竟。一切凡夫们听者。

又曰。止观之法非独为台教纲宗。抑亦孔佛大总
持也。尧舜禹相传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观
也。惟一止也。允执厥中止观等也。汤曰圣敬日跻。
圣观也。敬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文曰于缉熙敬
止。于缉熙观也。敬止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孔颜
相传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知观也。
未尝复行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曾思孟相传张
皇孔氏之学。曰正心诚意。止也。曰致知格物。观也。
曰明善。观也。曰诚身。止也。曰诚者。止也。曰思诚者。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b 页 X88-0210.png
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濂洛关闽诸大儒之学以
此推之无不合矣。予所见佛书甚少。所及忆者尤
少。所及见所及忆者如金刚经言。云何降伏其心。
观也。云何住。止也。曰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止
也。生其心。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圆觉经言之备
矣。而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经观自在由
观而止层层深入。总不出止观法门也。以是推之。
千经万典自无不合。予以是知台宗甚大。然予于
台宗书。自永嘉颂外实未之寓目也。予何从而得
之。予读朱子书得之也。朱子言存养。止也。言省察。
观也。言存养省察交致互发。止观等也。重提主敬。
观自在菩萨也。痛下格物穷理功夫。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也。万法总持归一诚字。无上正等正觉也。
予读朱子书。句句字字为孔门金针。且为释迦氏
金针。予读释迦氏书。句句字字为孔门心印。即句
句字字为朱子心印。与孔朱异者迹而巳矣。后儒
议朱子格物之学者多矣。由其说得无释迦氏所
呵为穷空不尽者乎。释迦之为释迦。穷空极尽而
巳矣。吾孔氏之为孔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巳
矣。先儒有言。颜子与圣人未达一间。还为那心粗。
然则馀尘尚诸学亦心粗而巳矣。呜呼。止观之为
大总持也。而观法尤要。未有不深于观而能止者
也。不观而止。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可不慎与。
所以儒门之学格物为要。佛门之学观法为要。朱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第 210c 页 X88-0210.png
子精于格物。观音大士精于观法。所以为儒佛之
选也。呜呼。予之为是言也。一以为怪谈。一以为旷
论。皆非予之心也。予之心盖欲一切人天究竟实
义。无取中途之乐而巳矣。

又曰。日用而不知者凡夫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菩萨也。通乎昼夜而知者如来也。文中子曰。元亨
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其于易也几乎。公美
之于圆觉。文中之于易。皆见得端绪。

又曰。之三君子者。佛门中之文质彬彬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