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竟陵文宣王传¶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3b 页


居士传六


* 竟陵文宣王传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者。字云英。齐武帝第二子也。宋
顺帝升明三年为会稽太守。督五郡。封闻喜公。自孝
武时徵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
扰。齐既受禅。文宣尽陈其弊。请罢之。建元二年。以母
忧去官。仍为丹阳尹。开私仓赈属县贫人。请修复古
塘。并垦荒田数千顷。高帝纳之。会迁官事寝。武帝即
位。封竟陵郡王。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
进号车骑将军。时水旱不时。请原除逋租。又请宽刑
息役轻赋省徭及罢征交州兵。五年正位司徒。移居
鸡笼山西邸。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武帝
初好射雉。文宣谏止之。及永明末。将复射雉。文宣复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3c 页 X88-0193.png
上书曰。忽闻外议。当更射雉。臣下情震越。心怀忧悚。
夫卫生保命人兽不殊。重躯爱体彼我无异。故礼云
闻其声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其死。岂可以万乘之
尊降同匹夫之乐。天杀无辜伤仁害福。菩萨不杀寿
命得长。施物安乐自无恐怖。不恼众生身无患苦。臣
见此果报。所以日夜劬勤厉身奉法。陛下常日舍财
修福。臣私心颙颙尚恨其少。岂可今日复见此事。一
损福业追悔便难。愿陛下照臣此诚。曲加三思。帝虽
不尽纳而深见宠嘉。居常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
相友悌。文宣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
僧众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一夕梦东方普光世界
天王如来说净住净行法门。因著净住子。净住者。梵
语布萨。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书凡三十一篇。其
归信门云。如来悯念众生。爱同一子。所以垂形丈六。
表现灵仪。显发众生欣乐瞻睹。闻声者證道。见形者
解脱。今者虽禀精灵。昏惑障重。进不睹相好庄严。退
不闻八音辨说。将由罪业深重。烦恼牢固。深忧恶道
无由可绝。岂容顺默使流晏安。自不坚强其志忘身
舍命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
灭。无明重闇开了未期。譬如牢狱重囚具婴众苦。抱
长枷梏大械。带金钳负铁锁。脓疮秽烂臭恶缠匝。而
欲以此床求见国主贵臣。虽复一心无怠。何由而果。
何以故。以其具诸罪恶不离苦具。故若去枷脱锁。洗
垢严服。王不我碍自然而现。今欲归信亦复如斯。将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4a 页 X88-0194.png
见如来相好光明者。先当净身口意。洗除心垢。六尘
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馀。业累既除表里
俱净。方可运明想于迦维。标清心于宝刹。去诸尘劳
入归信门。必然仰睹法身无础。敬礼诸佛求哀忏悔。
既悔巳后。常行柔软调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灭
心。真正心。不杂心。无贪吝心。胜心。大心。慈悲安乐心。
善欢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生心。无我所心。如来心。
发如是等广胜妙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奉戒清净
念报恩德。常怀悦豫不舍众生。其尅责身心门云。身
为苦本。自所造集。于生死中。复增恶业。是故特须深
自尅责。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已身有恶。则应发
露。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内外之教。其本均
同。所以称内外者。本非形分。但由心异。若出家之人
观空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则为内。乖此为外。
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义。是则为内。
乖此为外。若欲修行。先自剋责。当知求进是假名。退
检是实法。愚闇灭则慧光发。四相迁则戒德显。故知
廉退者进之兆也。贪进者退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
情有所著则取。倾危失坠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
获者实。意无所恋故得。常安涅槃之乐。斯佛道之法
也。当知剋责心口是八正之路。捡察身行是解脱之
踪。其惭愧门云。经云。惭愧得具足。能灭闇障故。又云。
惭愧如铁钩。能制人非法。若无惭愧。与诸禽兽无相
异也。惭愧之义以不及为本。今既理妙难精。触向乖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4b 页 X88-0194.png
背一念之间。造过无量。过无量故。惭愧亦应无量。其
中枝派不可缕述。姑举一端。养生之急在于衣食。由
此衣食劳乱极深。所须缯纩皮革。无不损生残命。著
他皮肉还养皮肉。乃至食啖一粒之食。非用功夫无
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
于其中选择精肥。进纳软滑贪嗜美味。无羞无耻。须
臾栾改。臭不可近。何有智者于食生贪。若生贪者。大
须惭愧。与彼畜兽复何助别。其大忍恶对门云。夫道
从苦生。不由乐果。德凭功建。非情所集。故经云。忍辱
第一道。于诸众生心无碍故。以其在苦。则多碍多恼
起不善业。今所以得无碍者。良以在碍而修无碍。故
碍而不为碍。既于碍而无所碍。岂非忍力之所致乎。
经云。娑婆世界五浊之刹。五痛五烧具诸恶报。是故
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
此土一日修善。胜于他方净国百千万劫。夫欲发广
大心行菩萨行。自必履危涉险备受艰难。蹈炽火历
冰霜。撄苦切。甘楚毒。于万苦中能忍受者。则道场可
践。若无此恼。忍何从生。籍此烦恼起我诸善。所谓尘
劳之俦为如来种。当知忍者有力。大人功德之本。所
谓忍痛痒。忍思想。忍疾病。忍饥苦。忍疲劳。忍寒暑。忍
忧悲。忍热恼。忍恶骂无耻辱。忍挝打无恚碍。忍贪欲
无爱著。忍憍慢无背道。忍所难忍。忍所难行。忍所难
作。忍所难办。能行此者。真可谓大忍辱矣。其劝请增
进门云。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由发殷勤之意。则愿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4c 页 X88-0194.png
善之情深矣。劝请有二。劝请众生修行戒善。具诸德
本。劝请诸佛救护众生。说法久住。十方四恶趣。我今
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于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
悉劝请。令修十善业。得生于天上。十方诸天人。我今
悉劝请。立登正定聚。得离于恶道。十方诸学人。我今
悉劝请。觉察诸烦恼。速登无学地。十方阿罗汉。我今
悉劝请。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我今
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生。人天二乘众。我今
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我今
悉劝请。修行十度行。速登于十地。兜率天菩萨。我今
悉劝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我今
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切佛。初成
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
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住于世。如是佛菩萨。我今
皆劝请。发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礼。其随喜万善门云。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增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
则生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
而嫉妒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
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请众生如说奉行。十方
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等。慈和
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
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
诸律仪。离恶名闻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
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露窘者。疾病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5a 页 X88-0195.png
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
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
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
流法教。然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
为人说。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
诸塔庙。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
诸相好。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
造僧房。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
苦空门。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
大慈悲。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令我等修学。随喜
诸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
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
众生类。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其回
向佛道门云。回向者以不著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
万行。舍身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著果
报不能舍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随有微福回
施群生向于佛道者。则于果报不复生著。便于生死
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
切所作善业。皆应回向。兼劝众生不著果报。十方诸
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
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
外道。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
炭等。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
信士。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5b 页 X88-0195.png
说法。开化众妙福。回向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
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
初观。空苦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
辟支。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
众生。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
菩萨。请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总行众善。如是等
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众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
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
一切。同入真妙境。著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
菩萨。我今劝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其他文
多不具载。书成。开筵广第。集士庶为设讲。往复恳到。
皆洒然动容。叹未曾有。九年都下大水。吴兴偏剧。文
宣开仓赈救贫病。于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十年
领尚书令扬州剌史。本官如故。寻复尚书令加中书
监。武帝不豫。诏使文宣辅政。文宣素不乐世务。乃推
西昌候鸾。诏以鸾佐之。隆昌元年进督南徐州。其年
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之。见淮中鱼无
算浮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齐书.广宏明集)

知归子曰。余尝考田猎。不见于古帝王之世。虞书曰。
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商书曰。暨鸟兽鱼鳖。咸若其。
及物之仁如此。驱而杀之岂其心乎。余观齐梁间君
臣论议。往往能慈心爱物矣。充是心也。胜残去杀之
风不难觏也。文宣所著净住子。行愿深净悲智两足。
其游于佛海久如。不可以世智详矣。于是釆著其言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5c 页 X88-0195.png
尤切要者。而以谏猎一书首之。

汪大绅曰。叙论具大悲心眼。齐梁间学佛人如萧
子良者诚为希有。其尅责身心一门尤为法要也。
○允初近与吾书。自述往日超佛越祖大愿力。原
来只是放失其心而不知求。近来始信得千圣万
贤总法门。出不得求放心一语。此是众生往来三
界疲极自息證验也。然吾不敢辄为之助喜。以允
初有求心甚深甚重。以有求心求放心。将心觅心。
求而又求。又要弄出无数伎俩。捏出无数鬼怪。放
心不益甚乎。来书儒佛双关。一念舍不得佛。一念
又舍不得儒。儒佛交争。朱子尝判为隐微深痼之
疾。此放心之病之大者。允初其能觉之乎。允初性
燥。每喜捻著一面令牌。道急急如律令者。安知不
奉孟子为太上老君。硬捉一物把持定了为护身
符乎。此瞒心之大者。非但放先其心而巳。如上种
种诸病。吾皆为允初打算过耒。吾安敢为之助喜。
吾于是如法思惟。不轻不重。为允初打算出一退
字来。又恐允初承虚接响。过了适检子良传说。那
段因缘极是法要。直判出外道佛道。界限极是分
明。吾遂决意将那退字助喜。留此一段因缘在传
后发挥去者。第一要讲明求放心法要入手处。朱
子道得好。不是将心觅心。只是一念悚然。心便在
这里了。彻始彻终处。程子道得好。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要人将巳放之心收入腔子里。自能寻向上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6a 页 X88-0196.png
去。此两则公案若能透得。以上所说病痛顿尔消
杀去矣。允初允初。你说那求放心一句子。为学佛
关键也。说得有来历。你看释迦老子至达摩以下
诸位先生。与诸魔及一切外道做尽冤家对头。你
道是甚意思。只为诸魔外道放失其心。流转三界
轮回六道。万劫长夜。所以诸位先生苦苦哀哀劝
他学问。佛说恒河沙数。祖说一字不立。只是要觉
他本心而巳。诸魔外道本心顿觉。便是佛。便是祖。
本是一家眷属。你何苦放他去做出事来。为魔为
外道。自取长夜之不妙乎。允初所说岂不有来历。
然必如子良判出佛道外道。界限方得分明。魔道
外道俱是绝顶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贪进不
巳放失其心。咄。魔了也。咄。外道了也。释迦老子也
曾放失其心。贪进不巳。直走到非非想天。咄外道
了。也一念悚然。忽然退位本心。方得发现。所以子
良说那求进是假名。退捡是实法。真是法要也。你
看释迦老子不独与诸魔外道做尽冤家对头。且
向一身中与五蕴.六根.六尘及一切山河大地做
尽冤家对头。是甚意思。只为五蕴是放心的大浪
子。走了走了。走向六根去也。走了走了。走向六尘
去也。走了走了。走向一切山河大地去也。走了走
了走向轮回三界流转六道去也。吾佛悲之。所以
苦苦哀哀劝他学问。唤转他耳。多嘴老汉说到此。
允初旧病复发。肚里打葬道。原来释迦老子与一
竟陵文宣王传¶ 第 196b 页 X88-0196.png
切人天作眼目。果然大慈父。大恩师。大绅佛学果
然透彻。吾今要奉劝大绅与渠。破除世觉专心尊
奉释迦求佛觉去也。咄。允初又放失其心矣。不见
惠能道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
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
打却。菩提性宛然。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