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646-A¶
1646-A¶ 第 180a 页

* No. 1646-A
居士传序

知归子现居士身说法。著居士传。属予为之序。序曰。
知归子学佛。归心净土。发决定往生之愿者也。究论
往生之因。因于一念之净。一念之净即成往生之因。
况念念相继有不决定往生得觐弥陀者乎。知归子
修净土念念相继。其学佛也可谓密矣。仰前修之匪
远。表万法之同归。自度度人度人自度。著书之心可
谓切矣。若知归子可以现居士身而说法矣。予故欢
喜序之。以告世之读居士传者。同学汪缙撰。


* 居士传发凡

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系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师宏
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
徵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为主兼收外护者。
则有志磐佛祖统记。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
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诸书所录事言。互
1646-A¶ 第 180b 页 X88-0180.png
有详略。或失之冗。或失之疏。至朱时恩居士分灯录。
郭凝之先觉宗乘。李士材居士禅灯录。并本五灯。止
扬宗乘。于诸三昧法门有所未备。今节取诸书者十
之五。别徵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视诸
书倍之。裁别缀属成列传五十馀篇。详其入道因缘。
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随根性。或宗或教或净土。观
感愿乐。具足师资。伹自唐以前。简册无多。披览易遍。
自宋以后。文字浩瀚。耳目闻见搜讨难周。更望博雅
君子惠以珍藏。佐其不逮。

护法之文。须从般若光明海中自在流出。乃为可贵。
是书所载。非其真实有关慧命者。概弗列焉。如王简
栖头陀寺碑。王子安释迦成道记。诚为典赡。然文过
其质。于道何有。柳子厚制诸沙言碑铭。为苏子瞻所
推服。然如曹溪一碑和会儒释。与六祖坛经之旨全
无交涉。况摩诘梦得之文。抑又逊之。元明士大夫文
字。类多出入儒佛。亦必其行解相应始堪釆择。否则
祇成戏论。何足数也。

宗门冒滥者多。如夏竦.吕惠卿.章惇之徒。既不足道。
即白苏二公其在佛门亦别有长处。与宗门无与。诸
书所载机缘。无可取者。他如韩退之.李习之.周茂叔.
欧阳永叔诸先生。平生愿力全在护儒。一机一境偶
然随喜。不足增重佛门。岂宜附会牵合庄点门庭。反
成谬妄。此于教理违背非小。故予是书持择之间颇
存微指。不敢将就影响。以诬古人。以诬自心。以诬教
1646-A¶ 第 180c 页 X88-0180.png
理。

庞居士之于宗。李长者之于教。刘遗民之于净土。百
世之师矣。三公者各专传。尊师也。其他立专传者。大
都轶迈等伦。难为匹俪。虽不尽以三公为绳。亦庶几
近之者也。

登地證果根基五戒。而五戒者全体五常。不践五常
何有五戒。南北朝诸臣罔明忠孝之义。妄谈般若。裨
贩如来。至如魏收.蔚宗浪附通人。沈约.江总滥尘戒
品。以身谤法。视崔浩.傅奕罪有甚焉。清净海中不受
死尸。削而投之岂为刻核。若王摩诘.柳子厚.郭功甫.
张天觉之徒。先迷后复。情罪可原。善善从长。亦庶几
春秋之指与。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于大珠乎。或问三教异同。曰
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
机见差别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异也。达此义
者。其宋之李伯纪.明之赵大洲乎。南北之朝。释道相
争。唐宋之时。儒佛相角。总由不知性真常中本无同
异。寻枝摘叶安有了期。至如周彦伦.明休烈.张天觉.
李纯甫数子之论。解纷挫锐不谓无功。究其实际亦
多离合。狮子咬人韩卢逐块。智者睹指知归。昧者双
迷指月。世又安得尽大珠与之畅谈三教哉。

列传中有不得详其事迹者。文富诸公是也。非系于
佛法。弗录其事迹。自载正史举而著之。非此书体也。
有不容略其事迹者。如宗汝霖.赵大洲.周景文.熊鱼
1646-A¶ 第 181a 页 X88-0181.png
山诸公是也。其应于世者。其学佛之精神也。一切治
生谐偶。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是书始事于庚寅之夏。削稿于乙未之秋。中间辨味
淄渑。商量去取。则吴县汪子大绅之助为多。瑞金罗
子台山往来。过苏每相切磋。订其离合。最后书成。婺
源王子顾庭讽诵一周。赞叹欢喜。捐金付刻。普愿见
闻随喜。发菩提心。證圆满果。是则区区七年纂述功
不虚施。青莲华海香光无垠。一念归诚同登彼岸。不
亦乐乎。


* 题居士传偈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 我闻观世音
 应身三十二
 华严善知识
 亦有五十三
 比邱居士身
 种种天人趣
 譬如空中云
 随风无定形
 又如海上波
 从日现五色
 众生眼所见
 分别每炽然
 岂知妙明心
 非一云何二
 忆我无始来
 一念不自觉
 生死六道中
 念念入轮回
 贪染习巳深
 真色成晦昧
 无明力所牵
1646-A¶ 第 181b 页 X88-0181.png
 颠倒恶叉聚
 因缘值此生
 得闻无上法
 深心发悲泪
 长跪向佛前
 誓尽此报身
 永息轮回苦
 一念阿弥陀
 究竟成佛道
 虔恭秉净戒
 忏悔从前非
 谛观法界身
 如幻不思议
 况逢此震旦
 大乘所出处
 火中生莲华
 时时现希有
 良哉东林贤
 善权开方便
 亦有庞与李
 宗教扶双轮
 传灯代有人
 如虚空无尽
 今虽末法中
 典刑幸未沫
 网罗旧文字
 放此不夜光
 如日月众星
 昭回四天下
 一多互相摄
 毕入菩提场
 愿以此功德
 回施诸有情
 现在及当来
 有缘同聚会
 读我所著书
 各发无上心
 南无佛陀耶
 同生极乐国」



* 居士传目录



* 传一

* 牟融
* 安元
* 支恭明(支谶 支亮)
* 竺叔兰
* 竺长舒
* 阙公则
1646-A¶ 第 181c 页 X88-0181.png
* 孙兴公
* 谢庆绪(戴逵)
* 传二

* 刘遗民
* 传三

* 张莱民
* 张秀实
* 王乔之
* 宗少文
* 周道祖
* 雷仲伦
* 传四

* 安阳沮渠侯
* 董吉
* 何昙远
* 魏世子
* 陈参军
* 刘谦之
* 严恭(荀生)
* 传五

* 何彦德(求点 胤)
* 周彦伦
* 到茂灌
* 裴几原(刘士深 任孝恭)
* 刘彦和
* 傅宜事
* 传六

* 竟陵文宣王
* 传七

* 傅大士
* 传八

* 荆山居士
* 传九

* 昭明太子
* 传十

* 刘灵预
* 明休烈(仲璋 山宾)
* 刘士光(彦度)
1646-A¶ 第 182a 页 X88-0182.png
* 庾彦宝
* 刘宣文(张文逸 阮士宗)
* 向居士
* 冯衮
* 李子约
* 传十一

* 张洪赈
* 张廷圭(李峤)
* 辛替否
* 传十二

* 江含洁
* 刘士烜
* 张孝始
* 司马乔卿
* 李观
* 元紫芝
* 万敬儒
* 朱康叔
* 吴璋
* 吴君平
* 彭信宇
* 高汇旃
* 传十三

* 李师政
* 梁敬之(李华)
* 裴公美
* 传十四

* 李山龙(史阿誓 薛严)
* 樊元智
* 牛思远
* 于昶
* 商居士
* 郑牧卿
* 马子云
* 陆康成
* 李知遥
* 传十五

* 李长者
* 传十六

* 颜清臣
* 韦城武
* 传十七

* 庞居士
* 传十八

* 王敬初
* 陈操
* 甘行者
1646-A¶ 第 182b 页 X88-0182.png
* 张秀才
* 传十九

* 王摩诘
* 柳子厚
* 白乐天
* 传二十

* 杨大年
* 李公武(端愿)
* 传二十一

* 晁明远
* 王子正
* 文宽夫
* 富彦国
* 张安道
* 赵阅道
* 传二十二

* 杨次公(王仲回)
* 王敏中(葛繁)
* 传二十三

* 张平叔(王邦叔)
* 传二十四

* 钟离瑾(景融松)
* 孙良
* 陆浚
* 张迪
* 孙十二郎
* 马仲玉(永逸)
* 左伸
* 范俨
* 胡达夫
* 孙忭
* 朱进士
* 王无功
* 王衷
* 吴信叟
* 张抡
* 李秉
* 陆子元
* 阎邦荣
* 钱同伯
* 昝省斋(计公)
* 吴复之
* 陈君璋
* 传二十五

* 刘兴臣
* 潘延之
* 许叔矜
* 郭功父
* 陈体常
* 吴德夫(王韶)
1646-A¶ 第 182c 页 X88-0182.png
* 传二十六

* 苏子瞻(子由)
* 黄鲁直
* 晁无咎(以道)
* 传二十七

* 郑介夫
* 邹志完
* 江民表
* 陈莹中
* 传二十八

* 张天觉
* 传二十九

* 李伯纪
* 传三十

* 宗汝霖(陈允昌)
* 张德远
* 传三十一

* 李似之(赵表之)
* 李德远(严康朝)
* 李汉老
* 冯济川
* 蔡子应(刘彦脩)
* 吴元昭
* 吴十三
* 颜丙
* 吕铁船
* 葛谦问
* 余放牛
* 张功甫
* 传三十二

* 张子韶
* 传三十三

* 王虚中(张安国 李彦弼)
* 传三十四

* 真希元(陈贵谦)
* 吴毅夫
* 传三十五
1646-A¶ 第 183a 页 X88-0183.png

* 李纯甫(刘谥 沈士荣)
* 王子彧
* 董国华
* 郑所南
* 胡汲仲(冯子振)
* 传三十六

* 耶律晋卿
* 国宝
* 传三十七

* 宋景濂
* 传三十八

* 刘祖庭
* 万民望
* 李文进
* 王道安
* 薛元初
* 传三十九

* 赵大州(小洲)
* 传四十

* 严敏卿(澄朴泽 拭济)
* 陆与绳(冯开之 陆伯贞)
* 传四十一

* 杨邦华
* 唐体如
* 戈以安
* 孙叔子
* 朱纲
* 郭大林
* 刘通志
* 郝熙载
* 杜居士
* 吴大恩
* 吴用卿
* 张爱
* 传四十二

* 殷时训
* 陈廷裸
* 顾清甫
* 朱元正
* 周楚峰
* 蔡槐庭
* 虞长孺(僧儒)
* 黄平倩
* 庄复真
* 鲍性泉
* 传四十三
1646-A¶ 第 183b 页 X88-0183.png

* 李卓吾
* 传四十四

* 管登之
* 杨贞复
* 陶周望(奭龄)
* 焦弱侯
* 唐宜之
* 瞿元立(朱兆隆 钟伯敬 玉弱生 平仲 与游 王宇泰 吴体中 应宾 董元宰)
* 传四十五

* 袁了凡
* 传四十六

* 袁伯修(中郎登)
* (小修)
* 传四十七

* 曾端甫
* 赵凡夫
* 刘玉受(杨子澄 维斗 公干 李子木 徐九一 刘公旦 姚文初)
* 传四十八

* 王孟夙
* 丁剑虹
* 朱白民(娄子柔)
* 庄平叔
* 黄元孚
* 闻子与
* 黄子羽
* 钱伯韫
* 吴瞻楼
* 王先民
* 陈用拙
* 骆见于
* 程季清
* 传四十九

* 周景文
* 姚孟长
* 传五十

* 马邦良
* 徐成民
* 传五十一
1646-A¶ 第 183c 页 X88-0183.png

* 蔡维立
* 刘长倩
* 黄元公
* 黄介子
* 黄蕴生(唐昌全 黄渊耀 陈俶 侯元演 元洁 夏云蛟)
* 传五十二

* 金正希
* 熊鱼山(姜如农 张大圆)
* 传五十三

* 温月峰
* 崔应
* 蒋虎臣
* 李生(洞庭生)
* 传五十四

* 严仲悫(周知微)
* 宋文森
* 毕紫岚
* 传五十五

* 周安士
* 传五十六

* 知归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吴县龚履云录于齐门蒋民馆舍
1646-A¶ 第 184a 页 X88-0184.png
居士传一

* 牟安支二竺阙孙谢传

佛法之东。自汉明帝始。永平三年。帝梦见神人。身长
丈六。尺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何神人
也。傅毅进曰。臣按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
八日平旦时。大风起宫殿。民居震动。其夜有五色光。
气贯太微。遍于四方。作青赤色。王问太史苏由曰。是
何祥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降生。后一千年声教被
此土。王使镌石记之。瘗于南郊天祠前。以年计之。今
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梦将是乎。帝以为然。遣郎中
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
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持优填王所造氎像并四
十二章经而东。遂与偕至洛阳。帝为立寺雍门外。由
是象教兴焉。其后王公贵人祷祀祈福者众。实罕明
其道。学士大夫格以五经之文。斥为异术。有苍梧牟
融者。作理惑论以解之。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谓也。
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
恍惚变化。分身散体。能圆能方。或小或巨。或隐或彰。
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
坐则扬光。故号为佛。问曰。何以谓之道。道何类也。牟
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
1646-A¶ 第 184b 页 X88-0184.png
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
大宛延其外。毫釐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问曰。孝
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殁启予
手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
也。牟子曰。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
头颠倒。水从口出。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绝水矣。孔
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泰伯
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
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
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让之至也。何
违圣语。不合孝乎。问曰。佛言人死当复更生。仆不信
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谷之根叶。魂神五谷之种实。
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问曰。佛道崇无为。乐
施与。持戒兢兢。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
贵。专行诈绐。此得谓之无为耶。牟子曰。工轮能与人
斧斤绳墨。而不能使人巧。圣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
履而行之。皋陶能罪盗人。不能使贪夫为夷齐。五刑
能诛无状。不能使恶人为曾闵。尧不能化丹朱。周公
不能训管蔡。岂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备哉。然无如
恶人何也。问曰。吾子之说。其辞富。其文炽。是子之辨
也。牟子曰。非辨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亦有术
乎。牟子曰。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
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览老
1646-A¶ 第 184c 页 X88-0184.png
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
井而窥溪谷。登嵩岱而见邱垤矣。问曰。吾昔在京师
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
脩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吾子曷为耽之哉。
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秽。赴趣閒隙
务合当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废也。况至道之
荡荡。上圣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渊兮如海。不合窥墙
之士数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见其门。我睹其室。彼釆
其华。我取其实。彼求其备。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请
履之。论凡三十七条。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
之说。见汉末天下扰乱。屡被州辟不起。太守复委以
使命。以母丧不果行。既而叹曰。老子绝圣弃智脩身
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故可贵也。于是
锐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终身不仕(佛祖
通载.宏明集)。

** 安元

安息国人也。志性贞白。为优婆塞。严秉法戒。博
通群经。汉灵帝末游宦洛阳。官骑都尉。常与沙门讲
论道义。时僧佛调方译法镜经。元口译梵文。佛调笔
受。词旨两得。见述后代(出三藏记集)

** 支恭明

名谦。一名越。大月支人也。大父法度以汉灵
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恭明年七岁
骑竹马戏于邻家。为狗所啮伤胫。邻人欲杀狗取肝
傅疮。恭明曰。天生此狗。为人守吠。我若不来。终不见
啮。失在于我。非关于狗。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无益
1646-A¶ 第 185a 页 X88-0185.png
而招大罪。由是乡人数十家感其言。悉不复杀生。十
岁学书。十三岁学梵书。通六国语。博览经籍。兼综艺
术。尝受业于支亮。亮又受业于支谶。当桓灵世。新出
佛经多谶所译。当世称之曰。天下博知。无出三支。献
帝末遭𡨥乱。恭明与乡人数十避地归吴。初发日惟
有一被。有客随之大寒无被。恭明呼与共卧。夜将半
客夺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语以故。咸曰何不
相告。答曰。我若相告。卿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
被而杀一人乎。闻者叹服。既至吴。吴主孙权闻其博
学有才。即召见之。问经中深隐之义。恭明应机释难
无疑不析。权甚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尝译摩诘.
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辞旨文雅盛
传于世。其后太子即位。遂隐于穹窿山。不交世务。从
道人竺法兰更鍊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巳。年六
十卒于山中(出三藏记集)

** 竺叔兰

本天竺人也。其大父娄陀。好学有节操。时国
王无道。有为将者得罪惧诛。欲要娄陀共反。娄陀拒
之。遂杀娄陀以作乱。娄陀子达摩尸罗。先在他国。闻
乱即与其妇兄二人之为沙门者奔晋。居于河南。生
叔兰。叔兰幼从二舅受经法。一闻辄悟。通华梵语及
书。然性轻躁。好游猎。尝遇虎堕马。折其右臂。母数呵
禁。终不改。巳而为之蔬食乃止。顷之暴亡。三日而苏。
自言入一朱门。金银为堂。见一人自云是其大父。谓
叔兰曰。吾脩善累年。今得此报。汝罪人。何得来耶。守
1646-A¶ 第 185b 页 X88-0185.png
门者以杖驱之入竹林中。见其猎伴为鹰犬所啄齧。
流血号叫。叔兰走避数十步。值牛头人欲叉之。叔兰
曰。吾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门。何罪见治。牛头曰。此
虽有福。不救猎罪。俄而见其两舅来语牛头曰。我等
二人恒受其供。恶少善多可得相免。二舅遂导之还
家。俄而苏。于是改节修慈。专志经法。以晋元康元年
译出放光经及异维摩诘经十馀万言。旋遭母丧。葬
毕遇石勒之乱。避之荆州。后无疾忽告知识曰。吾将
死矣。数日便卒(出三藏记集)

** 竺长舒

亦天竺人也。晋初内徙居于吴。奉法精至。尤
虔诵观世音经。比邻失火。长舒家在下风。敕家人不
得动。唯一心念观世音。顷之火忽自熄。有诸少年心
怪之。后一夕密束炬掷其屋。四掷皆灭。乃大惊以为
神。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稽颡谢。自说昨事。长
舒曰。我无神力。止念观世音力耳。诸君但当洗心信
向。毋自恐也。于是乡里间咸知奉法(辨正论)

** 阙公则者

赵人也。晋武帝时居于洛阳。萧然恬放。日
常诵正法华经。既卒。其友为设会于白马寺。至夕转
经。忽闻空中有声。仰视一人形色光丽曰。我阙公则
也。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上人来此听经。堂中人共
见之。有汲郡卫士度者。受业于公则。其母常饭僧。是
日将中。忽空中下钵正落母前。谛视之乃公则常所
用钵也。有饭满中。其香充堂。仓者七日不饥。支道林
为之赞曰。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应东京。
1646-A¶ 第 185c 页 X88-0185.png
徘徊霄墟。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匪冥(大唐内典录.念佛宝
王三昧论○按他书撰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今据二书正之)。

** 孙兴公

名绰。太原中都人。迁会稽。早慕渊泊之行。与
名僧支遁游。放旷山水。撰喻道论。其略曰。或有疑至
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
无端。是以有方之类各岐所见。鳞介之物不达皋壤
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自得于窞井者则怪
游溟之量。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焉。复观夫
方外之妙趣。寰中之元照乎。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
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
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情高卑不
同。故训教之术或精或粗。悟上识则举其宗本。遇中
材则示以祸福。历观古今祸福之證。皆有由缘。岂可
掩哉。何者。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
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耶。夫魏颗从治而致结
草之报。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赐。齐襄委罪故有坠
车之祸。晋惠弃礼故有毙韩之困。斯皆死者报生之
验也。立德闇昧之中。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耀。自然
之利至也。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徵。则周孔之教
何不去杀。答曰。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谓
圣人有杀心乎。曰无也。答曰。诚知其无心于杀。杀固
百姓之心耳。夫时移世易滋有薄淳。结绳之前陶然
太和。暨于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虎章。刀斧
虽严而犹不惩。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
1646-A¶ 第 186a 页 X88-0186.png
过于豺虎。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故
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螫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
决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举兹以求。
足以悟其归矣。或难曰。周孔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
将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哉。等曰。周孔即佛。佛即
周孔。佛者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应世轨物盖亦
随时。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即如尧舜世夷二后高让。汤武时难两君挥戈。渊默
之与赫斯。其迹则胡越。然其所以迹者。何尝有际哉。
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者无往不一。或难曰。周孔
之教以孝为首。三千之责莫大无后。而沙门之道委
离所生。生废色养终绝血食。背理伤情莫此之甚。而
云宏道敦仁广济群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答曰。父
子一体惟命同之。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
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
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已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
矣。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垂条为宇结草为茵。端坐
六年道成号佛。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
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遵服。于斯时也。
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灵液。枯槁之类
化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
以此荣亲何孝如之。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
肆。瞽言妄说辄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
隙之滴怪渊海之量。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既
1646-A¶ 第 186b 页 X88-0186.png
袭父爵为长乐侯。哀帝朝官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桓
温将迁都洛阳。人情疑惧。兴公上疏力争。温大愠。然
卒莫能难也。寻转廷尉。卒年五十八(晋书宏明集)

** 谢庆绪

名敷。会稽山阴人。性澄静寡欲。隐于太平山
十馀年。笃信大法。长斋奉佛。招引同事化纳不倦。自
注安般守意经。为之叙曰。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
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涯。弹指之间九百六十
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念。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
三界倒见之徒。弱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悯开正
慧路。渐塞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之要径。泯生灭以
冥寂。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
防七识之洪流。故曰守意也。若乃制伏粗垢拂刬漏
结。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
色天之嘉祚。然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
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
难拔。婴罹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
使其然也。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
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著乘。或仰希妙
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菩萨
者深达本有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
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
空。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
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
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
1646-A¶ 第 186c 页 X88-0186.png
明镜之莹刬。然则耘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莹刬
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矣。又尝手写首楞严经置都
下白马寺。寺为邻火所延。其什物及他经并烬。而此
经文字独完。惟毁纸边而巳。寻以母老还南山若耶
中。内史郗愔表荐之。徵博士不起。会月犯少微。占者
以隐士当之。人言当应在戴逵。俄而庆绪卒。逵字安
道。谯郡人。亦有高行。孝武时累徵不就。善属文。兼工
艺事。欲造无量寿佛。积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阴
灵宝寺。郗超见而作礼。撮香在手。勃然烟上极目云
表。众皆叹其神异。子颙。能世其业(出三藏记集.晋书.冥祥记.法苑珠林)

知归子曰。当牟子之世。佛法未盛行。而牟子笃信其
道。岂非独往之士哉。安支竺阙之徒。宏法扶戒导信
化疑。亦甚为希有者矣。东晋之初风教渐广。王导.庾
亮.周顗.谢鲲.桓彝之属。皆尝与梵僧尸利密多罗游。
谢安居东山。降心支遁。遁奉诏入禁中讲经。会宗遗
文。守文者陋之。安闻而叹曰。此九方歅之相马。略元
黄取神骏者也。至如王羲之.坦之.珣珉.许询.习凿齿。
各与缁流津接。大率名言相永自标远致而巳。咸康
中庾冰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下礼官议。何充等
以为不宜坏其本法。执奏至三。冰议遂寝。充笃信佛
法。饭僧造寺所费不訾。阮裕尝谓之曰。卿志大宇宙
勇迈终古。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未得。卿图
作佛不亦大乎。盖嘲之也。充弟准。高尚寡欲。散带衡
门。日诵佛经。其他士大夫信向虽众。脩行轨则罕有
1646-A¶ 第 187a 页 X88-0187.png
闻焉。不得而著也。迨至晋宋之交。始有东林之盛。应
化神灵继此腾集矣。予录牟子以下诸贤行业及其
论议。虽未诣渊微而其意巳远。岷江之流始于滥觞。
又可少乎哉。

汪大绅云。为传中不可少之文。所记事言虽浅。然
亦近实。千经万典流传。有外于四十二章之旨乎。
千圣万贤出没。有外于导人以无为之化乎。佛者
觉也。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