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627-00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国用考
  漕运
宋宁宗嘉泰二年六月浚浙西运河
 初孝宗淳熙八年十月浚行在至镇江府运河至是
 复浚之
  宋史食货志曰嘉定兵兴扬楚间转输不绝濠庐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627-0032b.png
  安丰舟楫之通亦便矣而浮光之屯仰馈于齐安
  舒蕲之民远者千里近者亦数百里至于京西之
  储襄郢犹可径达独枣阳陆运夫皆调于湖北鼎
  澧等处道路辽邈夫运不过八斗而资粮扉屦所
  在邀求费常十倍中产之家雇替一夫为钱四五
  十千单弱之人一夫受役则一家离散至有毙于
  道路者
理宗时抚州请复转般法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627-0032c.png
  知安庆王干代抚州守臣奏略曰国家纲运资以
  饷军比年以来法纪弛坏非惟军饷不继抑亦公
  私受弊其未离岸有江水浅涸坐食靡费之弊其
  已离岸有监官侵亏船梢盗窃之弊而其既败有
  摊赖平民之弊虽知其弊莫之能革且以江西一
  路言之如抚州建昌纲之折阅每以水道浅涸不
  能巨舟延引有岁终而未起隔岁之纲者一纲吏
  卒水手动数百计又所招集并皆游手无赖之人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627-0032d.png
  自度官吏侵盗大数已亏恣情极用无所顾忌估
  籍所偿不能万分之一官司不免纵之摊赖平民
  侵削国本为害不细今若于隆兴置转般仓一所
  取每岁一路纲运水脚之费养水军数百人命一
  武臣为之长造数十巨舰部以军法责之转输近
  里州军止以小舟运载纳之转般仓却令水军专
  一护送更往迭来不假召募纲纪素定部分素严
  舟楫素具较之乌合尝试实相万万如此则非惟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627-0033a.png
  可以省官纲之折阅抑足以增国家之武备戢江
  湖之群盗脱士夫之罪戾免平民之摊赖是一变
  法而群害悉去众利并兴矣
  (臣/)等谨按宋初都汴东南六路自江浙至淮甸为
  转般仓七以达于京徽宗崇宁时蔡京用曾孝广
  言改转般为直达而其法始坏大观时谭正已论
  之(详马端临/漕运门)南渡后都临安漕米多取于江西而
  纲运之弊益多至是抚州守臣复请行转般法而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WYG0627-0033b.png
  置仓于隆兴盖亦仿江浙至淮甸旧制也
度宗咸淳二年正月诏免湖广漕司积年运上峡米耗
折逋直
  宋史杨文仲传曰文仲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
  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
七年六月命镇江府转输米十万石于五河新城积贮
十年六月以钱五百万缗命四川制司诣湖北籴运上
峡入夔米五十万石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627-0033c.png
辽圣宗太平时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
漕者移辽东粟饷燕
 既而水路艰险多至覆没民怨思乱九年八月东京
 舍哩军祥衮达林乘之为乱首杀嘉以快其众
金置漕运司掌河仓漕运之事
 有提举勾当等官置于景州肇州
  金史刘玑传曰大定初玑除同知漕运司事奏言
  漕户雇直太高虚费官物宜约量裁损若减三之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627-0033d.png
  一可省官钱一十五万馀贯世宗是其言既又谓
  宰臣曰玑言漕运省费事尽心公家不厚赏无以
  劝来者乃赐钱三千贯
章宗明昌六年三月以北边粮运括群牧所三招讨司
明安穆昆随糺及德哷勒唐古部诸抹西京太原官民
驼五千充之惟民以驼载为业者勿括
泰和五年正月调山东河北运夫改治漕渠
宣宗贞祐三年七月置陈颍漕运提举官以户部勾当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627-0034a.png
官往来督察
四年正月开沁水以便馈运
 尚书右丞侯挚尝上言宜开沁水以便馈运至是诏
 有司开之
元光元年六月造舟运陜西粮由大庆关渡抵湖城
元世祖中统元年六月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运
司米十万石输开平府及抚州沙井靖州鱼儿泺以备
军储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627-0034b.png
 先是太宗朝立军储所于新卫以收山东河北丁粮
 后惟计直取银帛军行则以资之岁壬子帝请于宪
 宗设官筑五仓于河上始令民入粟岁癸丑募民受
 盐入粟转漕嘉陵至是复有是诏二年七月命西京
 宣抚司造船备西下漕运八月敕西京运粮于沙井
 北京运粮于鱼儿泺九月敕令岁田租输沿河近仓
 官为转漕不可劳民四年五月诏北京运米五千石
 赴开平其车牛之费并从官给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627-0034c.png
十月命运在京米输行在
 时驾驻昔光之地命给官钱雇橐驼运米万石输行
 在所
三年八月开玉泉山以通漕运
 从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请也(详见田/赋考)至至元元年
 二月疏双塔漕渠十二月命选善水者一人沿黄河
 计水程达东胜可通漕运驰驿以闻二年正月徙诺
 海特们岱尔炮手人匠八百名赴中都造船运粮二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627-0034d.png
 十四年浚河西务漕渠二十六年浚河西务至通州
 漕渠
九月立漕运河渠司
 至至元元年三月立四川漕运司三年六月立漕运
 司十四年三月以行都水监行漕运司事十五年六
 月罢漕运司以其事𨽻行中书省
四年八月命成都路运米万石饷潼川
 至仁宗延祐五年十二月省成都岁漕万二千石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627-0035a.png
至元十三年九月遣庐川屯田军四千转漕重庆
十九年初通海道运粮
 初巴延平江南时尝命朱清张瑄等以宋库藏图籍
 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
 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中滦在/封邱县)
 (西南旧黄河北岸淇门/在滨县西南即古枋头)入御河以达于京又开济州
 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
 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627-0035b.png
 河道通海劳费不赀卒无成效至是年巴延追忆海
 道载宋图籍之事以为海运可行于是请于朝廷命
 上海总管罗璧朱清张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运
 粮四万六千馀石从海道至京师然创行海洋沿山
 求㠗风信失时明年始至直沽朝廷未知其利是年
 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运司二仍各置分司督纲
 运每岁令江淮漕运司运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运
 至大都二十年又用王积翁议令阿巴齐等广开新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627-0035c.png
 河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损坏民亦苦之而孟古岱
 言海运之舟悉皆至焉于是罢新开河颇事海运立
 万户府二以朱清为中万户张瑄为千户孟古岱为
 万户府达噜噶齐未几又分新河军士水手及船于
 扬州平滦两处运粮命三省造船二千艘于济州河
 运粮犹未专于海道也
  胡长孺曰杭吴明越楚幽蓟莱密俱岸大海舟航
  可通相传朐山海门水中流积淮淤江沙其长无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627-0035d.png
  际浮海者以竿料浅深此浅生角曰料角不可度
  越淮江入海之交多洲号为沙朱清尝杀人亡命
  引舟东行三日夜得沙门岛又东北过高句丽水
  口见文登夷维诸山又北见燕山与碣石往来十
  五六次后就招怀与其徒张瑄随宰相入见受金
  符千户遂言海漕事试之良便遂兴海运
  虞集曰至元十二年既平宋始通江南粮以河运
  弗便至十九年用巴延言初通海道漕运抵直沽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627-0036a.png
  以达京城立运粮万户府三以南人朱清张瑄罗
  璧为之初岁运四万馀石后累增及三百万馀石
  春夏分二运至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不旬日而
  达于京师内外官府大小吏士至于细民无不仰
  给于此
  (臣/)等谨按元本纪至元十九年十月设南北两漕
  运司命游显专领江浙行省漕运二十年八月济
  州新开河成立都漕运司十月中书省言阿巴齐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627-0036b.png
  新开河二处皆有仓宜造小船分海运从之二十
  一年二月浚扬漕河又罢阿巴齐开河之役以其
  军及水手各万人运海道粮九月中书省言福建
  行省军饷绝少必于扬州转输事多迟误不若并
  两省为一分命省臣治泉州为便诏从之二十二
  年二月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四月
  以征日本船运粮江淮食货志所以谓至元二十
  四年以前未专海运大学衍义补亦谓时犹有中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627-0037a.png
  滦之运不专于海道也
二十一年定运粮脚价
 每石给中统钞八两五钱其后递减至六两五钱武
 宗至大三年以福建浙东船户至平江载粮者道远
 费广通增为至元钞一两六钱香糯一两七钱四年
 又增为二两香糯二两八钱稻谷一两四钱延祐元
 年斟酌远近复增其价福建船运糙粳米每石一十
 三两温台庆元船运糙粳香糯每石一十两五钱绍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627-0037b.png
 兴浙西船每石一十一两白粳价同稻谷每石八两
 黑豆每石依糙白粮例给焉
二十二年二月诏运江淮米由海道至京
 是时罢胶莱所凿新河以军万人载江淮米泛海由
 利津达于京师二十三年十一月中书省言朱清等
 海道运粮以四岁计之总百一万石斗斛耗折愿如
 数以偿风浪覆舟请免其征从之遂以朱清张瑄并
 为海道运粮万户仍佩虎符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627-0037c.png
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
 增置万户府二总为四府是年遂罢东平河运粮二
 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领
 接运海道粮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张瑄之请并四
 府为都漕运万户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属有
 千户百户等官分为各翼以督岁运
  (臣/)等谨按元本纪二十四年十一月命京畿济宁
  两漕运司分掌漕事十二月以朱清张瑄海漕有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627-0037d.png
  劳进授宣慰使二十五年二月改济宁漕运司为
  都漕运司并领济之南北漕京畿都漕运司惟治
  京畿至二十八年立都漕运万户府以督岁运而
  武宗至大中以江淮江浙财赋府每岁所办粮充
  运食货志及大学衍义补谓自此以至末年专仰
  海运矣
二十五年四月增立直沽海运米仓
 至二十六年正月海船万户府言山东宣慰使乐实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627-0038a.png
 所运江南米陆负至淮安易闸者七然后入海岁止
 二十万石若由江阴入江至直沽仓民无陆负之苦
 且米石省运估八贯有奇乞罢胶莱海道运粮万户
 而以漕事责臣当岁运三十万石诏从之
  邱浚曰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
  粳稻以给幽燕(见唐杜/甫诗)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
  之以足国则始于元也
十月诏明年海道漕运江南米百万石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627-0038b.png
 时海都犯边僧格请明年海运须及百万石制可
  元史罗璧传曰二十四年纳延叛璧复以漕舟至
  辽阳浮海抵锦州小凌河至广宁十寨诸军赖以
  济二十五年督漕至直沽仓潞河决水溢及仓璧
  树栅率所部畚土筑堤捍之
二十六年七月初开会通河岁运数十万石
 以寿张县尹韩仲晖等言自安民山开河北岸至临清
 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漳御建闸三十有一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627-0038c.png
 度高低分远近以节蓄泄赐名会通河
  邱浚曰会通河之名始见于此然当时河道初开
  岸狭水浅不能负重每岁之运不过数十万石非
  若海运之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绝
  (臣/)等谨按元本纪至元二十五年十月僧格言安
  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开浚之工三百万
  当用钞三万锭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万
  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二万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627-0038d.png
  八千锭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今冬备
  粮费来春浚之制可次年秋渠成河渠官礼部尚
  书张孔孙等言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
  有诏赐名会通河今以大学衍义补考之则会通
  河始于寿张县尹韩仲晖等倡其议而僧格因以
  为请遂成功以迄于今也
九月罢济州汶泗漕运使司
 二十七年四月罢海道运粮万户府又改利津海道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627-0039a.png
 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二十八年
 十一月罢海道运粮镇抚司成宗大德七年十一月
 并海道运粮万户府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给印二
 仁宗延祐六年十一月增京畿漕运司同知副使各
 一员给分司印
二十八年十二月浚运粮坝河筑堤防
 二十九年八月郭守敬言浚通州至大都漕河十有
 四役军匠二万人三十年三月以平章政事范文虎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627-0039b.png
 董疏漕河之役七月赐新开漕河名曰通惠三十一
 年八月成宗已即位立新河运粮千户所大德二年
 六月禁权豪斡脱括大都漕河舟楫四年正月复淮
 东漕渠七年六月命甘肃行省修河合潭曲尤濠以
 通漕运八年五月中书省言吴松江实海口故道海
 运由是而出宜仍设行都水监以董其浚制从之十
 年正月浚吴松江等处漕河又浚真扬等州漕河至
 武宗至大三年二月浚会通河给钞四千八百锭粮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0627-0039c.png
 二万一千石以募民仁宗延祐元年十二月遣官浚
 扬州淮安等处运河二年正月发卒浚漷州漕河三
 年十一月复浚扬州运河英宗至治三年十二月泰
 定帝已即位浚镇江路漕河文宗天历二年四月浚
 漷州漕运河八月发诸卫军浚通惠河
  罗璧传曰大德三年除璧都水监通州多水患凿
  二渠以分水势又浚阜通河而广之岁增漕六十
  馀万石
卷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0627-0039d.png
二十九年以海运路险复开生道
 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今在苏州/府太仓)经扬州
 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㠗而
 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
 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馀始抵成
 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
 五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险恶复开生
 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觜至三沙洋子江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0627-0040a.png
 过匾担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
 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之罘沙门二岛放莱州
 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为径直明年千户殷明略又
 开新道自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
 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转登州沙门
 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
 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便然风涛不测
 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至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0627-0040b.png
 至正二十三年始责偿于运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
 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
三十年二月减河南浙江海运米四十万石
 至三十一年十月朱清张瑄从海道岁运粮百万石
 以京畿所储充足诏止运三十万石成宗元贞二年
 十一月增海运明年粮为六十万石大德元年九月
 增海漕为六十五万石二年十月增为七十万石五
 年十月增明年海运为百二十万石七年十月以浙
卷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0627-0040c.png
 江年谷不登减海运粮四十万石八年十一月增海
 漕米为百七十万石十一年十月武宗已即位中书
 省言常岁海运粮百四十五万石今浙江岁俭不能
 如数请仍旧例湖广江西各输五十万石并由海道
 达京师仁宗皇庆元年九月增江浙海漕粮二十万
 石延祐五年十一月增海漕四十万石六年九月增
 海漕十万石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减海道岁运粮二
 十万石
卷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0627-0040d.png
  元史食货志曰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
  之繁卫士编氓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自丞相巴
  延献海运之言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至于京
  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馀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
  储蓄之富岂非一代之良法欤
成宗元贞元年十二月减海运脚价钞一贯计每石六
贯五百文著为令
 至大德三年十月江浙省言曩者朱清张瑄海漕米
卷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0627-0041a.png
 岁四五十万至百十万时船多粮少雇直均平比岁
 赋敛横出漕户困乏逃亡者有之今岁运三百万漕
 舟不足遣人于浙东福建等处和雇百姓骚动本省
 左丞沙布鼎言其弟和必斯及玛哈穆特丹达澉浦
 杨家等皆有舟且深知漕事乞以为海道运粮都漕
 万户府官各以己力输运官粮万户千户并如军官
 例承袭宽恤漕户增给雇直庶有成效尚书省以闻
 制可
卷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0627-0041b.png
武宗至大四年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
 时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率领海船从洋子
 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矶走沙涨浅粮船俱
 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泊入海船
 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以嘉兴松江秋粮并
 江淮江浙财赋府岁办粮充运海漕之利至是益博
仁宗延祐三年二月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𨽻临清运
粮万户府以供转漕给钞二千锭
卷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0627-0041c.png
七年十一月(时英宗/已即位)以海运不给命江浙行省以财赋
府租益之还其直
英宗至治元年五月海漕粮至直沽
 三年二月亦如之
  (臣/)等谨按历代甲子图至治元年为辛酉三年为
  癸亥时以祭海神故记之非海运粮必待次年至
  京师也
泰定帝泰定二年九月海运江南粮百七十万石至京
卷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0627-0041d.png

 至文宗天历二年六月海运粮至京师凡百四十万
 九千一百三十石
文宗天历二年九月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
十万石赴京师
 十月又命江西湖广分漕米四十万石以纾江浙民
 力至顺元年二月中书省言浙江民饥今岁海运为
 米二百万石其不足者来岁补运从之九月江浙行
卷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0627-0042a.png
 省以夏秋大水明年海运本省止可二百万石馀数
 令他省补运为便从之二年八月中书省言明年海
 运粮二百四十万石已令江浙运二百二十万河南
 二十万今请令江浙复增二十万从之三年十月宁
 宗已即位以江浙岁比不登其海运粮不及数俟来
 岁补运
  宋史王艮传曰艮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
  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
卷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0627-0042b.png
  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
  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
  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
  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覈实除其数移
  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
  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
  家
至元至天历海道岁运之数
卷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0627-0042c.png
 至元二十年四万六千五十石至者四万二千一百
 七十二石(所失者三千八百七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八升四合馀)二十一年二
 十九万五百石至者二十七万五千六百一十石(所/失)
 (者一万四千八百九十石/细分之每石欠五升一合)二十二年一十万石至者
 九万七百七十一石(所失者九千二百二十九石/细分之每石欠九升二合馀)
 十三年五十七万八千五百二十石至者四十三万
 三千九百五十石(所失者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石细分之每石欠二斗四升九合)
 (馀/)二十四年三十万石至者二十九万七千五百四
卷三十一 第 21b 页 WYG0627-0042d.png
 十六石(所失者二千四百五十四/石细分之每石欠八合馀)二十五年四十万
 石至者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五十五石(所失者二千/三百四十五)
 (石细分之每/石欠九合馀)二十六年九十三万五千石至者九十
 一万九千九百四十三石(所失者一万五千五十七/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六)
 (合/馀)二十七年一百五十九万五千石至者一百五十
 一万三千八百五十六石(所失者八万三千一百四/十四石细分之每石欠五)
 (升/馀)二十八年一百五十二万七千一百五十石至者
 一百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一十五石(所失者二十四/万五千六百三)
卷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0627-0043a.png
 (十五石细分之每/石欠一斗六升馀)二十九年一百四十万七千四百
 石至者一百三十六万一千五百一十三石(所失者/四万五)
 (千八百八石七斗细分/之每石欠三升三合馀)三十年九十万八千石至者
 八十八万七千五百九十一石(所失者二万四百九/石细分之每石欠二)
 (升二/合馀)三十一年五十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者
 五十万三千五百三十四石(所失者一万九百九十/九石细分之每石欠二)
 (升一/合馀)元贞元年三十四万五百石(至如/数)二年三十四
 万五百石至者三十三万七千二十六石(所失者三/千四百七)
卷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0627-0043b.png
 (十四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馀)大德元年六十五万八千三百石至
 者六十四万八千一百三十六石(所失者一万一百/六十四石细分之)
 (每石欠一/升五合馀)二年七十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一石至者
 七十万五千九百五十四石(所失者三万六千七百/九十七石细分之每石)
 (欠四升/九合馀)三年七十九万四千五百石(至如/数)四年七十
 九万五千五百石至者七十八万八千九百一十八
 石(所失者六千五百八十二/石细分之每石欠八合馀)五年七十九万六千五
 百二十八石至者七十六万九千六百五十石(所失/者二)
卷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0627-0043c.png
 (万六千八百七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三合馀)六年一百三十八万三千
 八百八十三石至者一百三十三万九千一百四十
 八石(所失者五万四千七百三十五/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九合馀)七年一百六十
 五万九千四百九十一石至者一百六十二万八千
 五百八石(所失者三万九百八十三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八合馀)八年一百六
 十七万二千九百九石至者一百六十六万三千三
 百一十三石(所失者九千五百九十六/石细分之每石欠五合馀)九年一百八
 十四万三千三石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三百四
卷三十一 第 23b 页 WYG0627-0043d.png
 十七石(所失者四万七千六百五十六/石细分之每石欠二升五合馀)十年一百八
 十万八千一百九十九石至者一百七十九万七千
 七十八石(所失者九万四百九十一/石细分之每石欠五升馀)十一年一百六
 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二石至者一百六十四万四
 千六百七十九石(所失者二万七百四十三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二合馀)至大
 元年一百二十四万一百四十八石至者一百二十
 万二千五百三石(所失者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五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馀)二年
 二百四十六万四千二百四石至者二百三十八万
卷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0627-0044a.png
 六千三百石(所失者七万七千九百四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一合馀)三年二百
 九十六万六千五百三十二石至者二百七十一万
 六千九百十三石(所失者二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九/石细分之每石欠七升一合馀)
 四年二百八十七万三千二百一十二石至者二百
 七十七万三千二百六十六石(所失者九万九千九/百四十六石细分之)
 (每石欠三/升四合馀)皇庆元年二百八万三千五百五石至者
 二百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二石(所失者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三石细分之)
 (每石欠/七合馀)二年二百三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八石至
卷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0627-0044b.png
 者二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八十五石(所失者一十/五万八百三)
 (十三石细分之每/石欠六升八合馀)延祐元年二百四十万三千二百
 六十四石至者二百三十五万六千六百六石(所失/者四)
 (万六千六百五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九合馀)二年二百四十三万五千
 六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五百五石
 (所失者一万三千一百八十/石细分之每石欠五合馀)三年二百四十五万八
 千五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四十三万七千七百四
 十一石(所失者二万七百七十三/石细分之每石欠八合馀)四年二百三十七
卷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0627-0044c.png
 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石至者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一
 百九十一石(所失者七千二百二十六/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勺馀)五年二百五
 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四石至者二百五十四万三
 千六百一十一石(所失者一万一百三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合馀)六年三百
 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五石至者二百九十八万六千
 一十七石(所失者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二合馀)七年三百
 二十六万四千六石至者三百二十四万七千九百
 二十八石(所失者一万六千七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四合馀)至治元年三百
卷三十一 第 25b 页 WYG0627-0044d.png
 二十六万九千四百五十一石至者三百二十三万
 八千七百六十五石(所失者三万六千八十六/石细分之每石欠九合馀)二年
 三百二十五万一千一百四十石至者三百二十四
 万六千四百八十三石(所失者四千六百五十七/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合馀)
 年二百八十一万一千七百八十六石至者二百七
 十九万八千六百一十三石(所失者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三石细分之每石)
 (欠四/合馀)泰定元年二百八万七千二百三十一石至者
 二百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八石(所失者九千九百五/十三石细分之每石)
卷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0627-0045a.png
 (欠四/合馀)二年二百六十七万一千一百八十四石至者
 二百六十三万七千五十一石(所失者三万四千一/百三十三石细分之)
 (每石欠一/升二合馀)三年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石
 至者三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二石(所失者一/十二万四)
 (千四百三十二石细分/之每石欠三升六合馀)四年三百一十五万二千八
 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一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二石
 (所失者一万五千二百八十/八石细分之每石欠四合馀)天历元年三百二十五
 万五千二百二十石至者三百二十一万五千四百
卷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0627-0045b.png
 二十四石(所失者三万九千七百九十六/石细分之每石欠一升二合馀)二年三百
 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至者三百三十四万
 三百六石(所失者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五十/七石细分之每石欠五升一合馀)
  (臣/)等谨按以上岁运之数乃元食货志所载大学
  衍义补复详其所失而分系之如右
顺帝至元二年八月以徽政院中政院财赋府田租六
万三千三百石补本年海运未敷之数令有司归其直
 至正元年十月中书省奏海运不给宜令江浙行省
卷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0627-0045c.png
 于中政院财赋府拨赐诸人寺观田粮总运二百六
 十万石从之十二年五月海道万户李世安建言权
 停夏运从之十二月托克托言近畿水利不烦海运
 而京师足食帝命议行之
  食货志曰元自世祖用巴延之言岁漕东南粟由
  海道以及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
  由四万石以上增而为三百万以上其所以为国
  计者大矣历岁既久弊日以生水旱相仍公私俱
卷三十一 第 27b 页 WYG0627-0045d.png
  困疲三省之民力以充岁运之恒数而押运监临
  之官与夫司出纳之吏恣为贪黩脚价不以时给
  收支不得其平船户贫乏耗损益甚兼以风涛不
  测盗贼出没剽劫覆亡之患自仍改至元之后有
  不可胜言者矣
九月海运粮至京师
 是时岁运之数渐不如旧至至正元年益以河南之
 粟通计江南三省所运止得二百八十万石二年又
卷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0627-0046a.png
 令江浙行省及中政院财赋总管府拨赐诸人寺观
 之粮尽数起运仅得二百六十万石
  贾鲁传曰至正九年鲁以行都水监调都漕运使
  建言漕事凡二十馀条朝廷取其八事一通州和
  籴二优恤漕司旧领漕户三接运委官四通州总
  治豫定委官五船户因以土夫海粮坏于坝户六
  疏浚运河七临清运粮万户府当𨽻漕司八宣忠
  船户付本司节制事未尽行
卷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0627-0046b.png
至正二年海运不通
 自后汝颍倡乱湖广江右相继陷没而方国珍张士
 诚窃据浙东西之地虽縻以好爵资为藩屏而贡赋
 不供剥民自奉于是海运之舟不至京师者积年矣
  (臣/)等谨按元本纪顺帝至正六年三月两淮运使
  宋文瓒言世皇开运通河千有馀里岁运米至京
  者五百万石今骑贼不过四十人劫船三百艘而
  不能捕恐运道阻塞乞选能臣率壮勇千骑捕之
卷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0627-0046c.png
  不听时以盗扼李开务之闸河故也至次年十一
  月沿江盗起剽掠无忌有司莫能禁文瓒复以为
  言亦不听当是时御史张桢言海寇敢于要君阃
  帅敢于玩寇盖运道所由阻固已久矣
十四年十一月诏江浙等处粮尽数赴仓候海运
 江浙应有诸王公主后妃寺观官员拨赐田粮及江
 淮财赋稻田营田各提举司粮尽数赴仓听候海运
 以备军储价钱依本处十月时估给之
卷三十一 第 29b 页 WYG0627-0046d.png
十五年六月命拨钞籴米贮濒河仓以备运
 江浙省言本年税课等钞内除诏书已免税粮等钞
 较之年例海运粮并所支钞不敷乞减海运以省民
 力户部定拟本年税仅除免之外其寺观并拨赐田
 粮十月开仓尽行拘收其不敷粮拨至元折中统钞
 一百五十万锭于产米处籴一百五十万石贮濒河
 之仓以听拨运从之
十六年枢密院判董搏霄建议人运之法
卷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0627-0047a.png
 搏霄言海宁一境不通舟楫惟可陆运陆运之方每
 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千六百人可行百
 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袋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
 负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计路二十八里
 日可运米二百石人米一升可给二万人此百里一
 日运粮之术也
  胡粹中曰此法可施之路近而兵少敌小而期促
  者耳大敌在前拥兵数十万千里馈粮旷日时久
卷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0627-0047b.png
  未易行也
  邱浚曰用兵远道决不可行惟施于救荒就用饥
  民接运因以哺之借其力以达粟于无食之地盖
  两得其济与夫漕黄河者其于三门底柱之险其
  间一带似可用此法然亦可暂而不可常也
十九年九月遣官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徵海运粮
 诏遣兵部尚书巴延特穆尔户部尚书齐履亨徵海
 运于江浙由海道至庆元抵杭州时达实特穆尔为
卷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0627-0047c.png
 江浙行中书省丞相张士诚为太尉方国珍为平章
 政事诏命士诚输粟国珍具舟达实特穆尔总督之
 既达朝廷之命而方张互相猜疑士诚虑方氏载其
 粟而不可输于京也国珍恐张氏掣其舟而因乘虚
 以袭已也巴延特穆尔白于丞相正辞以责之巽言
 以谕之乃释二家之疑克济其事先率海舟俟于嘉
 兴之澉浦而平江之粟展转以达杭之石墩又一舍
 而后抵澉浦乃载于舟海滩浅涩躬履艰苦粟之载
卷三十一 第 31b 页 WYG0627-0047d.png
 于舟者为石十有一万二十年五月赴京是年秋又
 遣户部尚书王宗礼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运粮
 赴京如上年之数九月又遣兵部尚书彻辰布哈侍
 郎韩琪往徵海运一百万石二十二年五月运粮赴
 京视上年之数仅加二万而已九月遣户部尚书托
 克托欢察尔兵部尚书特穆至江浙二十三年五月
 仍运粮十有三万石赴京九月又遣户部侍郎博啰
 特穆尔监丞赛音布哈徵海运士诚托辞以拒命由
卷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0627-0048a.png
 是东南之粟给京师者遂止于是岁云
二十年户部尚书贡师泰以闽盐易粮由海道运京师
 时师泰以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除户部尚书俾分部
 闽中以盐易粮运给京师凡为粮数十万石朝廷赖
 焉
  邱浚曰考朱子文集其奏劄言广东海路至浙东
  为近宜于福建广东沿海去处招邀米客元至顺
  帝末年河南山东之路不通国用不继议遣贡师
卷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0627-0048b.png
  泰往福建以盐易粮其后陈有定亦自闽中海运
  进奉不绝然则其道若通闽广之纲运亦可以来
  不但两浙也
  王圻曰元之海漕其利甚溥其法亦甚备船有仙
  鹤哨船每船三十艘为一纲大都船九百馀艘漕
  米三百馀万石船户八千馀户又分其纲为三十
  每纲设押纲官二人以常选正八品为之其行船
  者又雇募水手移至扬州先加教习领其事者则
卷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0627-0048c.png
  设专官秩三品而任之又专责清瑄辈但加秩耳
  不易其人此所以享其利几及百年当全盛之时
  固无容论至正之末天下分崩犹藉张士诚给用
  数年岂非以措置得宜久而不变哉
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命征南大将军汤和提督海运
 大军方北伐命和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
 输镇江而还二年令户部于苏州太仓储粮三十万
 石以备海运供给辽东五年命靖海侯吴桢督海运
卷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0627-0048d.png
 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辽阳二十五年令海运苏州
 太仓米六十万石给辽东官军下年同
  万历会计录曰此时未有漕运也
  明史食货志曰太祖北伐命浙江江西及苏州等
  九府运粮三百万石于汴梁已而大将军徐达令
  忻崞代坚台五州运粮大同中书省符下山东行
  省募水工发莱州洋海仓饷永平卫其后海运饷
  北平辽东为定制其西北边则浚开封漕河饷陜
卷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0627-0049a.png
  西自陜西转饷宁夏河州其西南令川贵纳米中
  盐以省远运于是各路皆就近输得利便
四年正月命卫国公邓愈督饷给征蜀军
是年令青州府官军运山东粮给辽东定辽边卫
 又兰凉河岷等卫军粮每岁令西安等府送纳大路
 官仓转运边卫二十九年以陜西各府州县民转运
 边饷道远令于驿道有军民处置仓各就近地计程
 接递
卷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0627-0049b.png
十九年十二月发北平山东山西河南民运粮于大宁
三十年十月停辽东海运
 以辽东军饷赢羡第令辽东屯种罢海运
成祖永乐元年初转漕北京
 从户部尚书郁新请也新以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
 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
 至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
 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
卷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0627-0049c.png
 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平与海运相参时驾数临
 幸百费仰给不止饷边
  万历会计录曰此河运兼用水陆也
三月命官督海运饷辽东北平
 命平江伯陈瑄都督佥事宣信充总兵官督海运四
 十九万馀石饷辽东北平岁以为常
  食货志曰淮海运道凡二而临清仓储河南山东
  粟亦以输北平合而计之为三运淮海运用官军
卷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0627-0049d.png
  其馀则皆民运
  (臣/)等谨按万历会计录是年令江南民粮悉运太
  仓州于平江刘家港用海船绕出登莱大洋以达
  直沽岁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而本纪云四十
  九万馀石殆如宋尚书礼所称海运艰阻辄多漂
  没故据运到辽东北平之数而纪之也
冬命运淮安仪真粮由卫河转输北京
 先是沈阳军士唐顺言若开卫河而距黄河百步置
卷三十一 第 36a 页 WYG0627-0050a.png
 仓廒受南运粮饷至卫河交运公私两便命廷臣议
 未行至是命都督佥事陈浚运淮安仪真仓粮百五
 十万馀石赴阳武由卫河输京师
  (臣/)等谨按卫河宋元时名御河合漳沁淇洹诸水
  北流至临清会闸河以济运所谓卫漕也
四年令海陆兼运
 平江伯陈瑄每岁运粮百万石建百万仓于直沽尹
 儿湾城天津卫籍兵万人戍守乃命江南粮一由海
卷三十一 第 36b 页 WYG0627-0050b.png
 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
  万历会计录曰此河海兼运也
  (臣/)等谨按会典永乐二年命总兵官统领官军海
  运又以海运粮到直沽用三板划船装运至通州
  等处交卸水路阁浅迟误海船回还令于小直沽
  收粮一十万四千石河西务收粮一十四万五千
  石转运北京五年令山东量起车夫将济南府并
  济宁州仓粮运送德州仓候卫河船接运(万历会/计录曰)
卷三十一 第 37a 页 WYG0627-0050c.png
  (此民/运也)六年令海船运粮八十万石于京师其会通
  河卫河以浅河船相兼转运八年令湖广江西浙
  江会粮除本处支用外各督起运十三年令湖广
  造浅船三千艘(王圻本云先是海船有一千料有/四百料名钻风海船永乐中改海)
  (运遂改四百料为浅/船浅船因海船得名)岁于淮河仓支粮运赴北京
  其太仓旧纳粮悉改纳淮安仓收贮盖是时驾驻
  北平诸费浩繁又会通河未开故海陆兼运如此
九年命开会通河兼复旧黄河道以便转漕
卷三十一 第 37b 页 WYG0627-0050d.png
 会通河道始自元至元时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
 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转用海运
 洪武年间会通河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
 险远多失亡河运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
 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馀里淤者乃三之一浚
 之便于是命工部尚书宋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
 周长往治之二十旬而工成此河既开海陆并罢南
 北运道三千馀里总名曰漕河其别曰白漕卫漕闸
卷三十一 第 38a 页 WYG0627-0051a.png
 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因地为号流俗所通称也
十二年正月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
五万运粮赴宣府
 十九年十一月又发直𨽻山西河南山东及南畿应
 天等五府滁河徐三州丁壮运粮至宣府至正统二
 年令山西岁运宣府税粮一半改运大同十二年令
 每岁运银十五万两于宣府籴买粮料景泰三年令
 五军等营拨军七万运粮七万石于怀来
卷三十一 第 38b 页 WYG0627-0051b.png
  (臣/)等谨按明会典载漕运又载边饷凡漕粟北京
  给官府廪食外皆边饷也
十三年罢海运始兴支运
 先是十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工部尚书宋
 礼往经画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
 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其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
 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
 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
卷三十一 第 39a 页 WYG0627-0051c.png
 利病皆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通州粮合百
 万石从河运给北京其海道则三岁两运已而平江
 伯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工亦相继造竣于是河运大
 便利漕粟益多至是年遂罢海运令苏松常镇杭嘉
 湖等府秋粮除存留并起运南京及供给内府等项
 外其馀并坐太仓海运之数尽拨运淮安仓又扬州
 凤阳淮安三府秋粮内岁拨六十万石徐州并兖州
 府秋粮内岁拨三十万石俱运济宁仓令浅河船于
卷三十一 第 39b 页 WYG0627-0051d.png
 会通河以三千艘支淮安粮运到济宁以二千艘支
 济宁粮运赴通州岁运四次其天津并通州等卫各
 拨军于通州接运至京又令浙直军自淮运徐京卫
 军自徐运德各置仓收囤山东河南军自德运通交
 收淮安常盈仓徐州仓部委主事监督收放其攒运
 粮每石俱两平斛斗收放官军攒运止一尖一平定
 为例此支运所自始也
  食货志曰自浚会通河命都督贾义尚书宋礼以
卷三十一 第 40a 页 WYG0627-0052a.png
  舟师运礼以海船大者千石工窳辄败乃造浅船
  五百艘运淮扬徐兖粮百万以当海运之数平江
  伯陈瑄继之颇增至三千馀艘时淮徐临清德州
  各有仓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至淮安仓分遣官
  军就近挽运自淮至徐以浙直军自徐至德以京
  卫军自德至通以山东河南军以次递运岁凡四
  次可三百万馀石名曰支运
五年定给运军行粮数
卷三十一 第 40b 页 WYG0627-0052b.png
 各卫所运粮官军行粮每员名不分远近俱支三石
 至宣德九年令止支二石正统元年增为二石七斗
 山东河南北直路近者不增
十五年正月平江伯陈瑄督漕运米赴北京
 自十三年后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三千馀艘初
 运三百万石寖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
 抵淮安率陆运过坝踰淮达清河劳费甚巨五月瑄
 用故老言凿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卷三十一 第 41a 页 WYG0627-0052c.png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湖省费不
 赀是年运京粮共五百八万八千五百四十四石
  (臣/)等谨按明会典十六年令浙江湖广江西并直
  𨽻苏松常镇等府所属税粮除存留及起运南京
  外馀粮坐拨二百五十万石令粮里人户自备船
  艘运赴北京通州河西务等处上仓万历会计录
  云此仍民运也至宣德二年始令军民并运矣
十七年以口外粮料数少令于京仓支拨选军攒运
卷三十一 第 41b 页 WYG0627-0052d.png
十九年以宣府等处缺粮令法司囚人运粮赎罪
 自杂犯死罪至笞罪运十石至二石有差至宣德七
 年准遣官押法司囚犯赴通州各卫仓支粮自备车
 辆运山海十二年令永平府永平卢龙等卫罪囚运
 山海仓粮赴辽东宁远赎罪景泰四年令法司及直
 𨽻罪犯于通州仓支豆运赤城直𨽻并万全都司等
 处罪囚于隆庆卫仓支米运龙门六年令法司罪囚
 领运通州仓粮赴宣府不完者发巡抚处减半自备
卷三十一 第 42a 页 WYG0627-0053a.png
 米纳宣府斩绞至杖罪二十石至一石四斗有差
二十年二月隆平侯张信兵部尚书李庆分督北征军

 役民夫二十三万五千有奇运粮三十七万石
二十一年令每岁漕运以两运赴京仓一运赴通州仓
交纳
 至宣德五年又令官军运粮五百万石以三分为率
 通州仓收二分京仓收一分
卷三十一 第 42b 页 WYG0627-0053b.png
仁宗洪熙元年令官军运粮船内许附载物货资给盘
剥折耗之费
 至宣宗宣德二年又令运粮军船工部及诸衙门不
 许拨载他物致误攒运
  明史陈瑄传曰仁宗即位之九月瑄上疏陈七事
  其一天下岁运粮饷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诸府
  并去北京远往复踰年上逋公租下妨农事乞令
  转至淮徐等处别令官军接运至京又快船马船
卷三十一 第 43a 页 WYG0627-0053c.png
  所载不过五六十石每船官军足用有司添差军
  民递送拘集听候至有冻馁请革罢其一漕运官
  军每岁北上归即修船勤苦终年该卫所又于其
  隙杂役以重困之乞加禁绝帝览奏以其言皆当
  令所司速行
宣宗宣德二年五月命大将军薛禄督饷开平
 四年六月复命禄督饷开平五年令岁运开平粮四
 万石自京师至独石立十一堡每堡屯军一千名各
卷三十一 第 43b 页 WYG0627-0053d.png
 具运车以六十日为限其开平备禦官军轮班于独
 石搬运六年令卫军摆堡攒运粮料一十万石赴独
 石等处景帝景泰四年令召人自通州仓运米赴独
 石
  食货志曰九边之地输粮大率以车至宣德时饷
  开平亦然而兰甘松潘则往往使人背负矣
是年令军民并运
 浙江江西湖广及直𨽻苏松等府起运淮安徐州仓
卷三十一 第 44a 页 WYG0627-0054a.png
 粮拨民自运赴通州仓其运粮军士于淮安南京仓
 支运
  万历会计录曰此军民并运之始
三年命运粮给遵化官军
 行在户部遣官以九月终发永平府属县民及东胜
 诸卫军兼运林南东店仓粮于遵化城内供给官军
四年四月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经历漕运
 初支运之法支者不必出当年之民纳纳者不必供
卷三十一 第 44b 页 WYG0627-0054b.png
 当年之军支通数年为裒益期不失常额而止由是
 海陆二运皆罢惟存遮洋船每岁于河南山东小滩
 等水次兑粮三十万石十二输天津十八由直沽入
 海输蓟州而已不数年官军多所调遣遂复民运道
 远数愆期至是年瑄及福建议复支运乃令江西湖
 广浙江民运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苏松宁池庐安
 广德民运二百七十四万石于徐州仓应天常镇淮
 扬凤太滁和民运二百二十万石于临清仓令官军
卷三十一 第 45a 页 WYG0627-0054c.png
 接运入京通二仓民粮既就近入仓力大减省乃量
 地近远粮多寡抽民船十一或十三五之一以给官
 军惟山东河南北直𨽻则径赴京仓不用支运寻令
 南阳怀庆汝宁粮运临清仓开封彰德卫辉粮运德
 州仓其后山东河南皆运德州仓
  明史河渠志曰先是永乐十三年罢海运惟存遮
  洋一总运辽蓟粮至正统十三年减登州卫海船
  百艘为十八艘嘉靖二年遮洋总漂粮二万石溺
卷三十一 第 45b 页 WYG0627-0054d.png
  死官军五十馀人五年停登州造船四十五年从
  给事中胡应嘉言革遮洋总隆庆五年徐邳河淤
  从给事中胡良佐言复设遮洋总存海运遗意
六年十一月始令官军兑运民粮
 平江伯陈瑄言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几一年误农
 业令民运至淮安瓜州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
 与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是为兑运命群臣会议吏
 部蹇义等上官军兑运民粮加耗则例以地远近为
卷三十一 第 46a 页 WYG0627-0055a.png
 差每石湖广八斗江西浙江七斗南直𨽻六斗北直
 𨽻五斗民有运至淮安兑与军运者止加四斗如有
 兑运不尽仍令民自运赴诸仓不愿兑者亦听其自
 运军既加耗又给轻赍银为洪闸盘拨之费且得附
 载地物皆乐从事而民亦多以远运为艰乃令官军
 运粮各于附近府州县水次交兑江南府州县民运
 粮于瓜州淮安二处交兑河南所属民粮运至大名
 府小滩兑与遮洋船官军领运自是兑运者多而支
卷三十一 第 46b 页 WYG0627-0055b.png
 运者少矣
  万历会计录曰此支运渐为兑运及兑军加耗之
  始也
  (臣/)等谨按食货志及明会典军与民兑米往往恃
  强勒索帝知其弊敕户部委正官监临不许私兑
  已而颇减加耗米远者不过六斗近者至二斗五
  升以三分为率二分与米一分以他物准正粮斛
  面锐耗粮俱平槩运粮四百万石京仓贮十四通
卷三十一 第 47a 页 WYG0627-0055c.png
  仓贮十六临徐淮三仓各遣御史监收至英宗正
  统初运粮之数四百五十万石而兑运者二百八
  十万馀石淮徐临德四仓支运者十之三四耳
  又按明会典是年准浙江等省苏松等府佥拨民
  丁及添发卫军与见运军士分两班更替攒运七
  年又令增拨各卫所军馀并见运军共一十六万
  攒运粮储王圻所谓攒运之初皆支运而渐为兑
  运者此也
卷三十一 第 47b 页 WYG0627-0055d.png
七年十一月召督粮平江伯陈瑄侍郎赵新等岁终至
京议粮赋利弊
 至十年又令漕运总兵官每年八月赴京议事
  食货志曰宣宗令运粮总兵官巡抚侍郎岁八月
  赴京会议明年漕运事宜及景泰二年设漕运总
  督则并令总督赴京至万历十八年后乃免
英宗正统元年令陜西递运粮至各卫
 各府岁纳甘州各卫税粮民运至兰县起发军夫运
卷三十一 第 48a 页 WYG0627-0056a.png
 至凉州分运各卫七年令苏州等府起运南京粮折
 银五万两运赴陜西转运至甘肃籴粮给军
七年定漕船遭风漂流改拨令
 令漕运官军若一卫有数船遭风漂流者委官覈实
 全卫改拨通州及天津仓上纳八年又令粮船损坏
 拨附近地方产有物料于清江卫河提举司修造每
 处工部差官监收督造各卫所仍差摆官军盖立厂
 房相兼匠作工用及贴办物料
卷三十一 第 48b 页 WYG0627-0056b.png
十三年定仓粮收放及加耗例
 各处解纳在京并通州仓粮及民粮送纳临清淮安
 仓者每石俱一尖一平斛收两平斛放支官军攒运
 俱一尖一平斛支赴京通二仓交收又令湖广江西
 浙江加耗俱六斗五升南直𨽻五斗五升江北扬州
 淮安凤阳四斗五升河南民粮于萧县水次兑者四
 斗民自运至瓜淮等处兑军运者三斗其兑运料豆
 加耗亦准此例
卷三十一 第 49a 页 WYG0627-0056c.png
十四年八月(时景泰/帝监国)移通州粮入京师
是年令苏州府委官督粮里及殷实大户人等自运京
储旗军退回屯守
 时因土木之变复尽留山东直𨽻操备苏松诸府运
 粮仍属民至景泰六年乃复军运
景帝景泰元年七月停山西民运粮大同
是年令都御史总督漕运
 洪武时命武臣督海运尝建漕运使寻罢成祖以后
卷三十一 第 49b 页 WYG0627-0056d.png
 用御史又用侍郎都御史催督郎中员外分理主事
 督兑其制不一至是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与总兵
 参将同理漕事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
 二营军相准
  食货志曰凡岁正月总漕巡扬州经理瓜淮过闸
  总兵至邳州督过洪入闸同理漕参政管押赴京
  攒运则有御史郎中押运则有参政监兑理刑管
  洪管厂管闸管泉监仓则有主事清江卫河有提
卷三十一 第 50a 页 WYG0627-0057a.png
  举兑毕过淮过洪巡抚漕司河道各以职掌奏报
  有司米不备军卫船不备过淮误期者责在巡抚
  米具船备不即验放非河梗而压帮停泊过洪误
  期因而漂冻者责在漕司船粮依限河渠淤浅疏
  浚无法闸坐起闭失时不得过洪抵湾者责在河
  道
二年正月诏天下朝觐官当黜者运粮口外
七年更定运军行粮数有差
卷三十一 第 50b 页 WYG0627-0057b.png
 时复军运令扬州迤南卫所运粮官军每员名支行
 粮三石淮安迤北卫所每员名二石至成化三年又
 令各卫所支三石至二石及米麦二石八斗二石六
 斗不等
英宗天顺六年定州县与卫交兑例
 从尚书年富言凡一州一县止许与一卫交兑兑支
 不尽方𣲖别卫不许将一州一县分作三四卫并不
 许将一卫分作三四州县及以远𣲖近以近𣲖远
卷三十一 第 51a 页 WYG0627-0057c.png
八年(宪宗/即位)命运军纳粮每石加耗五升毋溢勒索者治

 时兑运法久仓人觊耗馀入庾率兑斛面且求多索
 军困甚宪宗即位漕运参将袁佑上言便宜帝曰律
 令明言收粮令纳户平准每石耗不过五升令运军
 愿明加则仓吏侵害可知仍令自概毋溢并禁勒索
 后从督仓中官言加耗至八升久之复溢加如故屡
 禁不能止也
卷三十一 第 51b 页 WYG0627-0057d.png
  漕运总兵万表曰太仓起剥则例一廒兑正粮一
  万二千石每石加耗米七升共计八百四十石约
  定四百八十石作正支销馀准作耗数数外间有
  馀剩者则是多收之数不敢别作支销节年于仓
  中隙地掘窖埋之后主收者日苛剩馀者渐多嘉
  靖十三年侍郎周叙初督仓场见馀米岁埋岁多
  心切惜之乃言于梁大司徒材梁曰此出耗米附
  馀四百四十石之外若欲具题作正支销主收放
卷三十一 第 52a 页 WYG0627-0058a.png
  者法应参究况起此附馀之端他日害大计矣宁
  复弃之不敢作俑也周乃贮之空廒以数作一手
  本报部梁亦不受令总督厅自计乃知老臣识体
  恐后之流弊至于多收也宣德年间京通二仓收
  受斛米一尖一平尖斛淋尖平斛槩行后将淋尖
  斛外馀米俱入官有亏旗甲参将袁佑奏每石不
  分平尖明加一斗俱各铁斛收受部议只加耗五
  升佑惟目前之图而无长久之虑彼当事者有存
卷三十一 第 52b 页 WYG0627-0058b.png
  宽厚之意耳户部又题加八升是每石兑运加耗
  七升原为尖斛而增今于加耗外复收斛面为附
  馀耗外又加耗矣当正德十六年表总浙运时每
  石止加七升以进仓即作交纳常有馀剩今每石
  加二五进仓尚有挂欠若不革去耗外斛面槩行
  平收则军逃运敝虽有善者亦无如何虽取之斛
  面馀米不多而国计根本所系为害者大固当革
  此弊以存大计也
卷三十一 第 53a 页 WYG0627-0058c.png
宪宗成化元年许运船附载土宜免徵税钞
 运船之数永乐至景泰大小无定为数至多天顺以
 后定船万一千七百七十官军十二万人是年准各
 处运粮旗军附带土产物货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
 其税课孝宗时限十石神宗时至六十石
  食货志曰船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每船
  受正耗米四百七十二石其后船数缺少一船受
  米七八百石附载夹带日多所在稽留违限一遇
卷三十一 第 53b 页 WYG0627-0058d.png
  河决即有漂流官军因之为奸水次折乾沿途侵
  盗妄称水火至有凿船自沈者
三年九月定仓粮尖平通算加耗例
 部议各仓粮旧例一尖一平但南京地卑湿米易浥
 烂亏折守支官攒往往因之得罪盖因收受耗米多
 寡不同旧例收粮尖斛约有五升平斛三升以备折
 耗今后每石尖平通算耗米八升俱令平斛收受纳
 户亲自行槩从之
卷三十一 第 54a 页 WYG0627-0059a.png
六年十月罢民运粮船带砖纳税及禁包揽之害
 时巡抚漕运等官以苏松常嘉湖输运内府并各府
 部粳糯米十六万石官给以船沿途砖厂钞关必欲
 如民船带砖纳钞兼遇水涸守闸又为运军凌逼及
 抵扬州等处则揽头包揽巧肆刻削是以留滞日久
 困于负贷俱请严禁仍令船皆鱼贯而行其有漂流
 粮米以该纳京仓者改纳通州省脚价补其数从之
七年议改兑之制
卷三十一 第 54b 页 WYG0627-0059b.png
 应天巡抚滕昭令运军赴江南水次交兑加耗外复
 石增米一斗为渡江费至十年乃命淮徐临德四仓
 支运七十万石之米悉改水次交兑由是悉变为改
 兑而官军长运遂为定制
  万历会计录曰此改兑之始也先是兑粮水次宣
  德七年江南于瓜淮河南于小滩山东于济宁正
  统九年江西于九江至是罢瓜淮交兑令里河官
  军径赴江南水次交兑至正德元年湖广于长沙
卷三十一 第 55a 页 WYG0627-0059c.png
  汉口嘉靖十九年江西吴城归并于进贤门外万
  历元年湖广衡永荆岳长沙原在城陵矶交兑者
  改并汉口
八年定运粮京师额四百万石自后以为常
 初运粮京师未有定额至是始定北粮七十五万五
 千六百石南粮三百二十四万四千四百石其内兑
 运者三百三十万石由支运改兑者七十万石兑运
 之中湖广山东河南折色十七万七千七百石通计
卷三十一 第 55b 页 WYG0627-0059d.png
 兑运海兑加以耗米入京通两仓者凡五百十八万
 九千七百石而南直𨽻正粮独百八十万苏州一府
 七十万加耗在外浙赋视苏减数万江西湖广又杀
 焉天津蓟州密云昌平共给米六十四万馀石悉支
 兑运米而临德二仓贮预备米十九万馀石取山东
 河南改兑充之遇灾伤则拨二仓米以补运务足四
 百万之额不令缺也
  (臣/)等谨按是年准脚价耗米照六年折银事例即
卷三十一 第 56a 页 WYG0627-0060a.png
  令彼处收粮委官折收解部听候支用每正粮一
  石脚价米九升会计录云此脚米之始也
  又按万历会计录水次领兑军船每石原徵脚米
  一斗三升后蠲免七升其六升仍折银给运官等
  买办物料修艌并置备什物兑本府粮米者同之
  是九升又减为六升也
又立运船至京期限
 北直𨽻河南山东五月初一日南直𨽻七月初一日
卷三十一 第 56b 页 WYG0627-0060b.png
 其过江支兑者展一月浙江江西湖广九月初一日
 通计三年考成违限者运官降罚
  食贷志曰武宗时又立水程图格按日次填行止
  站地违限之米顿德州诸仓曰寄囤世宗时又定
  过淮程限江北十二月江南正月湖广浙江江西
  三月神宗时改为二月又改至京限五月者缩一
  月七八九月者递缩两月后又通缩一月
十年更定加耗之令
卷三十一 第 57a 页 WYG0627-0060c.png
 湖广江西浙江每石四斗应天等府一斗五升徐州
 二斗山东河南一斗五升十六年又令各处运粮通
 加耗一斗各把总官变卖时价解送清江卫河提举
 司给与官军造船其有司木料并抽分木植价银停
 止
  (臣/)等谨按万历会计录是年准将徐淮临德四仓
  民运粮各就水次改兑与军加与耗米领运此改
  兑加耗之始又各仓粮斛每石收耗八升仍照正
卷三十一 第 57b 页 WYG0627-0060d.png
  统十三年例一尖一平收受此进仓加耗之始也
二十三年令改造遮洋运船为浅船从新河攒运
 先是十六年遮洋船运粮蓟州者如遇风水漂流照
 浅河船例改拨补数至是令改造浅船攒运其该运
 粮并人夫亦照浅船例均𣲖
  (臣/)等谨按是年侍郎邱浚进大学衍义补因请寻
  海运故道与河漕并行大略言海舟一载千石可
  当河舟三用卒大减河漕视陆运费省什三海运
卷三十一 第 58a 页 WYG0627-0061a.png
  视陆省什七虽有漂溺患然省牵卒之劳驳浅之
  费挨次之守利害亦相当宜访素知海道者讲求
  勘视其说后人亦多有言之者然究未行也
孝宗弘治元年诏加运军造船费并禁科害搜检之弊
 都御史马文升疏论运军之苦言各直省运船皆工
 部给价令有司监造近者漕运总兵以价不时给请
 领价自造而部臣虑军士不加爱护议令本部出料
 四分军士任三分旧船抵三分军卫无从措办皆军
卷三十一 第 58b 页 WYG0627-0061b.png
 士卖资产鬻男女以供之此造船之苦也正军逃亡
 数多而额数不减俱以馀丁充之一户有三四人应
 役者春兑秋归艰辛万状船至张家湾又雇车盘拨
 多称贷以济用此往来之苦也其所称贷运官因以
 侵渔责偿倍息而军士或自载土产以易薪米又格
 于禁例多被掠夺今宜加造船费每艘银二十两而
 禁约运官及有司科害搜检之弊庶军困少苏诏从
 其议
卷三十一 第 59a 页 WYG0627-0061c.png
二年又定加耗及收受例
 官军上纳京通二仓兑运者加耗七升改兑加耗四
 升支运并遮洋船仍旧一尖一平收受
  (臣/)等谨按万历会计录云遮洋加耗六升兑运改
  兑支运者俱同此例与会典异
五年定折漕之制
 户部尚书叶淇言苏松诸府连岁荒歉民买漕米每
 石银二两而北直𨽻山东河南岁供宣大二边粮料
卷三十一 第 59b 页 WYG0627-0061d.png
 每石亦银一两去岁苏州兑运已折五十万石每石
 银一两今请推行于诸府而稍差其直灾重者石七
 钱稍轻者石仍一两俱解部转发各边扺北直𨽻三
 处岁供之数而收三处本色以输京仓则费省而事
 易集从之
  食货志曰是后岁灾辄权宜折银以水次仓支运
  之粮充其数而折价以六七钱为率无复至一两
  者
卷三十一 第 60a 页 WYG0627-0062a.png
十年六月命侍郎刘大夏李介理宣府大同军饷
 至十四年四月命工部侍郎李燧总督延绥兵饷十
 七年七月命副都御史阎仲宇通政司参议熊伟分
 理边饷
十五年准江西粮不拘兑运改兑每石加过湖米七升
通给运军作过湖脚耗及添物修船之用
 九江府每石徵七升其饶抚广信建昌铅山五所赴
 进贤水次兑本省粮每石徵四升折银一分二釐于
卷三十一 第 60b 页 WYG0627-0062b.png
 布政司库贮过湖米内支给若南昌袁赣三卫吉安
 安福永新三所则无过湖米云
武宗正德二年诏疏通水次仓储
 先是成化间行长运之法江南州县运粮至南京令
 官军就水次兑支计省加耗输挽之费得馀米十万
 石有奇贮预备仓以资缓急之用弘治五年巡抚都
 御史以支兑有弊请令如旧上仓而后放支户部言
 兑支法善不可易诏从部议以所馀就贮各卫仓作
卷三十一 第 61a 页 WYG0627-0062c.png
 正支销又从户部言山东改兑粮九万石仍听民自
 运临德二仓令官军支运至是漕运官请疏通水次
 仓储言往时民运至淮徐临德四仓以待卫军支运
 后改附近州县水次交兑已而并支运七十万石亦
 令改兑但七十万石之外犹有兑交不尽者民仍运
 赴四仓久无支销以致陈腐请将浙江江西湖广正
 兑粮米三十五万石折银解京而令三省卫军赴临
 德等仓支运如所折之数则诸仓米不腐三省漕卒
卷三十一 第 61b 页 WYG0627-0062d.png
 便于支运岁漕额外又得三十五万折银一举而数
 善具矣帝命部臣议如其请
  食货志曰临德二仓之贮米也凡十九万计十年
  得百九十万自世宗初灾伤补拨日多而山东河
  南以岁歉数请轻减且一仓囤积多朽腐因此改
  折之议屡兴而仓储渐耗矣
十年令轻赍银随正粮带徵
 至嘉靖十一年准轻赍银两解赴漕司验兑每帮先
卷三十一 第 62a 页 WYG0627-0063a.png
 给十分之三备沿途起剥支用十分之七鞘封到京
 会验给散山东河南轻赍银不先给蓟州粮每石先
 给一分以资添办什物
  食货志曰轻赍银者宪宗以诸仓改兑给路费始
  各有耗米兑运米俱一平一锐故有锐米自随船
  给运四斗外馀折银谓之轻赍凡四十四万五千
  馀两后颇入太仓矣
世宗嘉靖初革漕政诸弊
卷三十一 第 62b 页 WYG0627-0063b.png
 初漕政每加优恤仁宣禁役漕舟宥迟运者英宗时
 始扣口粮均摊而运军不守法度为民害自后漕政
 日弛军以耗米易私物道售稽程比至反买仓米补
 纳多不足数而粮长率搀沙水于米中河南山东尤
 甚往往蒸湿浥烂不可食权要贷运军银以罔厚利
 至请拨关税给船料以取偿漕运把总率由贿得仓
 场额外科取岁至十四万世宗初政诸弊釐革然漂
 流违限二弊日以滋甚中叶以后益不可究诘
卷三十一 第 63a 页 WYG0627-0063c.png
元年令轻赍银酌量支用实数以羡馀修船
  (臣/)等谨按会计录轻赍银有二四二六三四三六
  之不同如应天松苏等府耗米每石五斗六升尖
  米一斗共六斗六升内除四斗随船作耗馀二斗
  六升折银一钱三分谓之二六轻赍内扣留米二
  升折银一分止徵二斗四升谓之二四轻赍浙江
  江西湖广有三六三四山东河南则有一二皆因
  米及耗折之多寡而得名至嘉靖十四年准轻赍
卷三十一 第 63b 页 WYG0627-0063d.png
  银以次减省扣留收解太仓银库除一六照旧外
  二六者改为二四轻赍如留米二升折银一分三
  六者改为三四轻赍扣留米二升折银一分扣留
  以备修河等项之费量减以免小民输纳之艰万
  历七年以近日漕河无虞起剥诸费虽觉稍省然
  不可据以为常且运军罢困亦当宽恤轻赍银仍
  照议分为三七以三分给本帮备沿途挖贴诸费
  其羡馀先给回南旗军一分外候完掣通关之日
卷三十一 第 64a 页 WYG0627-0064a.png
  查无挂欠亦即与运官领回分给不必扣贮是则
  三分之外入太仓者多矣食货志所谓颇入太仓
  者此也
  又按食货志凡诸仓应输者有定数其或改拨他
  镇者水次应兑漕粮即令坐𣲖镇军领兑者给价
  州县官督车户运至远仓或给军价就令关支者
  通谓之挖运云
穆宗隆庆元年十月巡按御史蒋机奏运解白粮事宜
卷三十一 第 64b 页 WYG0627-0064b.png
从之
 机言运解白粮必以府佐贤者任其事毋槩委之首
 领及验发批单水程限簿勿令稽延又通行关津量
 免其税帝如所请
  (臣/)等谨按食货志初漕粮之外松苏常嘉湖五府
  输运内府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十馀石内折色
  八千馀石各府部糙粳米四万四千馀石内折色
  八千八百馀石令民运谓之白粮船自长运法行
卷三十一 第 65a 页 WYG0627-0064c.png
  粮皆军运而白粮民运如故船户之求索运军之
  欺陵洪闸之守候入京入仓厥弊百出嘉靖初民
  运尚有保全之家十年后无不破矣至明末时苦
  弊更甚
五年山东巡抚梁梦龙极论海运之利命量拨近地漕
粮十二万石行之
 先是嘉靖二十年总河王以旂议复海运言海运虽
 难行然中间平度州东南有南北新河一道元时建
卷三十一 第 65b 页 WYG0627-0064d.png
 闸直达安东南北悉由内洋而行路捷无险所当讲
 求帝以海道迂远却其议三十八年辽东巡抚侯安
 谅言天津入辽之路自海口至右囤河通堡其中多
 可湾泊处部覆行之四十五年顺天巡抚耿随朝勘
 海道自永平西下海至天津皆傍岸行舟可避风初
 允其议寻以御史刘翾疏沮而罢至是时漕船从河
 运者行新溜中多漂没梦龙言海道南自淮安至胶
 州北自天津至海仓岛人商贾所出入遣卒自淮胶
卷三十一 第 66a 页 WYG0627-0065a.png
 各运米至天津无不利者遂命量拨漕粮俾梦龙行
 之六年王宗沐督漕请行海运诏令运十二万石自
 淮入海抵天津卫凡三千三百九十里万历元年即
 墨福山岛坏粮船七艘漂米数千石溺军丁十五人
 给事御史交章论其失于是罢不复行二十五年自
 登州运粮给朝鲜军山东副使于仕廉复言饷辽莫
 如海运海运莫如登莱登莱至旅顺其中天设水递
 止宿避风势便而事易时颇以其议为然而未行也
卷三十一 第 66b 页 WYG0627-0065b.png
  食货志曰当嘉靖中廷臣纷纷议复海运漕运总
  兵官万表言在昔海运水溺不止十万载米之舟
  驾船之卒统卒之官皆所不免今人策海运辄主
  邱浚之论非达于事者也至隆庆时运道艰阻议
  者欲开胶莱河复海运由淮安清江浦口历新坝
  马家壕至海仓口径抵直沽止循海套不泛大洋
  疏上遣官勘报以水多沙碛而止
七年七月(时神宗/已即位)初通漕运于密云
卷三十一 第 67a 页 WYG0627-0065c.png
神宗万历初定开兑并改折等制
 十月开仓十一月兑竣大县限船到十日小县五日
 十二月开帮二月过淮三月过洪入闸皆先期以样
 米呈户部运粮到日比验相同乃收凡灾伤奏请改
 折者毋过七月题议后期及临时改题者立案免覆
 漂流者抵换食米大江漂流为大患河道为小患二
 百石外为大患二百石内为小患小患把总勘报大
 患具奏其后不计多寡概行具奏
卷三十一 第 67b 页 WYG0627-0065d.png
四十六年八月海运饷辽东
 山东巡抚李长庚奏行海运特设户部侍郎一人督
 之
  明史李长庚传曰辽东用兵议行东莱海运长庚
  言自登州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凹历中岛长行
  岛抵北信口又历兔儿岛至深井达盖州剥运一
  百二十里抵娘娘宫陆行至广宁一百八十里至
  辽阳一百六十里每石费一金部议以为便遂行
卷三十一 第 68a 页 WYG0627-0066a.png
  之特设户部侍郎一人兼右佥都御史出督辽饷
  驻天津即以长庚为之
  (臣/)等谨按食货志明代漕政至神宗末年而弊已
  甚盖自兑运久行临德尚有岁积而淮徐二仓无
  粒米当神宗时折银渐多漕运抵京者渐少京通
  二仓往往入不敷出万历三十年漕运抵京仅百
  三十八万馀石又考经世日用编劳养魁言万历
  三十年京仓见存米仅四百四十馀万石不足以
卷三十一 第 68b 页 WYG0627-0066b.png
  支两载盖灾伤折银本折漕粮以抵京军月俸其
  时混支以给边饷遂至银米两空仓储渐匮漕政
  益弛矣
熹宗天启二年三月诏饬漕政
 漕运总督余合中疏饬漕政三款一漕之苦在漂沈
 今后宜裁革造船私耗倍加匠料一漕之迟在贸易
 今后漕船定以千石为限不许多带私货庶推挽易
 举一漕之难在浅涩今后务尽力挑浚管河部司总
卷三十一 第 69a 页 WYG0627-0066c.png
 其成沿河州县分其任随淤随浚无使复滋浅涩诏
 如议
五年正月御史陆世科请变通漕政部议行之
 世科疏欲以漕折地方渐那北新浒墅等关应解户
 部税银抚按委官往丰熟省分买米加以水脚运实
 京仓旋将州县所徵折色解补缺额如纳监纳级等
 项照例俱准输粟因酌时价稍增其值以偿载运之
 费不待招商远致而筹恒足敕令部议行
卷三十一 第 69b 页 WYG0627-0066d.png
七年正月遣内官崔文升提督漕运
 至崇祯四年十一月遣内监吕直监视登岛兵粮海
 禁群臣合疏諌不听
悯帝崇祯六年漕运愆期夺总河尚书朱光祚官
 时良城至徐塘淤为平陆以致漕运愆期命夺光祚
 官
十二年十月中书沈廷扬复陈海运之便且辑海运书
五卷进呈命造海舟试之
卷三十一 第 70a 页 WYG0627-0067a.png
 廷扬崇明人十三年六月朔乘二舟载米数百石由
 淮安出海望日抵天津守风者五日行仅一旬帝大
 喜加廷扬户部郎中命往登州与巡抚徐人龙计度
 山东副总兵王允思亦上海运九议帝即令督海运
 先是宁远军饷率用天津船赴登州候东南风转粟
 至天津又候西南风转至宁远廷扬自登州直输宁
 远省费多寻命赴淮安经理海运为总漕侍郎朱大
 典所沮乃命易驻登州领宁远饷务
卷三十一 第 70b 页 WYG0627-0067b.png
  (臣/)等谨按崇祯疏钞廷扬疏大要以漕运费为海
  运费不惟不必出诸帑藏而岁省造船及军粮治
  河等费千百万且国家都燕惟此漕河一线以为
  命必须有他道备之宜选通晓海务者细询委曲
  经理其事将截漕三十万并扣买辽粮依洪永年
  间运给辽东六十万之例先试行之而后大运云
十三年三月给事中张元始疏陈白粮苦弊
 元始奏白粮每正米一石加耗五升车脚银一两未
卷三十一 第 71a 页 WYG0627-0067c.png
 尝有亏百姓也二十年前粮解一名费银不过二百
 两近年每费至一千五百两夫充是役者必选殷实
 良民领解来京例赴鸿胪报名入朝待以臣礼今日
 费累百般苦难枚举乞令白粮改在漕粮之前三月
 开帮五月抵湾毋拘军前民后之说而光禄供奉库
 引户一节比照禄米仓例解户亲手交纳尤为省便
 也
  (臣/)等谨按元始疏言白粮解运之苦始领水脚既
卷三十一 第 71b 页 WYG0627-0067d.png
  苦扣尅兑粮时𣲖费多端开运后又苦船户之索
  借水手之挟诈且白粮船压于漕船之后全漕既
  过河水已枯雇船剥运费更不赀及至抵京例由
  引户包纳粮长不得自交斛面浮米恣意索诈缺
  额则官司专比粮长不比引户往往有引户侵蚀
  而解户代比者其累诚不可枚举也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