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26-003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
 田赋考
  历代田赋之制
明太祖即位之初定天下田赋田有二曰官田曰民田
赋有二曰夏税曰秋粮其额收则具于黄册总于户部
其徵输期限则责之布政司州县夏税曰米麦曰钱钞
曰绢无过八月秋粮曰米曰钱钞曰绢无过明年二月
卷二 第 1b 页 WYG0626-0038d.png
 至孝宗弘治时会计之数夏税曰大小米麦曰麦荍曰
 丝棉并荒丝曰税丝曰丝棉折绢曰税棉折绢曰本色
 丝曰农桑丝折绢曰农桑零丝曰人丁丝折绢曰改科
 绢曰棉花折布曰苧布曰土苧曰红花曰麻布曰钞曰
 租钞曰税钞曰原额小绢曰币帛绢曰本色绢曰绢曰
 折色丝秋粮曰米曰租钞曰赁钞曰山租钞曰租丝曰
 租绢曰租粗麻布曰课程棉布曰租苧布曰牛租米榖
 曰地亩棉花绒曰枣子易米曰枣株课米曰课程苧麻
卷二 第 2a 页 WYG0626-0039a.png
 折米曰棉布曰鱼课米曰改科丝折米神宗万历时
 小有增损大略以米麦为主而丝绢与钞次之夏税
 之米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麦荍惟贵州农桑丝遍
 天下惟不及川广云贵馀各视其地产
  (臣/)等谨按自古布缕有征明初二税但有绢而无
  布考之实录洪武三年九月户部奏赏军用布甚
  多请于浙西四府秋粮内收布三十万匹帝曰松
  江乃产布之地止令一府输纳馀徵米如故是当
卷二 第 2b 页 WYG0626-0039b.png
  时输布者惟松江一郡其后虽有折布之令以非
  通制故不偏举耳
又光禄寺牺牲所御马监象马牛羊房草料俱于民间
照田粮徵解纳官军草料亦如之
 洪武二十五年以百姓艰于供给令北平卫所官军
 不支草料自采野草备用成祖永乐九年遂有秋青
 草事例宣宗后通命中外军卫有司量派军采纳与
 民纳草兼攴法亦不一其黄黑豆即于税粮内折徵
卷二 第 3a 页 WYG0626-0039c.png
 焉
  (臣/)等谨按马草为明正赋与夏税秋粮并徵明史
  不详其制考会典弘治后始有徵收之数惟及南
  直𨽻十三府四州北直𨽻八府二州并浙江山东
  山西河南陜西五省其攴给之例始见于永乐时
  大率马一匹日支草一束束重十五斤豆则三四
  升上下不等其后有折支者或以钞或以布或以
  银有限月支折者或岁给其半或给以强半或给
卷二 第 3b 页 WYG0626-0039d.png
  以少半因夏秋草盛而价贱有牧放樵采之利冬
  春专赖刍藁每有不足故视时值之贵贱差用之
  劳逸而为之制惟常令在京坊场岁有一百五十
  万束之积以备用(隆庆三/年制)此攴折所以不同而秋
  草与谷草又必兼收而交济也此外又有纳草赎
  罪例纳草中盐例召商纳草豆例商贩纳草入关
  例凡此虽非正赋而藉以佐正赋所不及亦时事
  之不得不然者耳
卷二 第 4a 页 WYG0626-0040a.png
洪武元年正月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覈浙西田亩定
赋税
八月诏输赋道远者官为转运灾荒以实闻
三年三月命计民授田
 郑州知州苏琦言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以
 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变为草莽若不
 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恐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
 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馀荒芜土田宜责之
卷二 第 4b 页 WYG0626-0040b.png
 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除
 官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守令正官召诱户口有
 增开田有成者从巡历御史申举若田不加辟民不
 加多则覈其罪帝是其言遂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
 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六月谕中书省曰苏松嘉
 湖杭五郡地狭民众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
 给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
 无田者往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给资粮牛种复
卷二 第 5a 页 WYG0626-0040c.png
 三年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又北方近城地
 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
 馀力者不限顷亩自是每岁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
 少者亩以千计多者至二十馀万官给牛及农具者
 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
四年九月设粮长
 帝以郡县吏徵收赋税辄侵渔百姓乃命户部令有
 司料民土田以万石为率田多者为粮长督其乡赋
卷二 第 5b 页 WYG0626-0040d.png
 税岁七月州县委官偕诣京师领勘合以行粮万石
 长副各一人至十五年革罢十八年复设三十年更
 定每区正副二名轮充至成祖永乐十九年令暂于
 南京户部宣谕给勘合后遂为例宣宗宣德间复永
 充科敛横溢民受其害或私卖官粮以牟利其罢者
 亏损公赋事觉至陨身丧家景帝时革粮长未几又
 复自官军兑运粮长不复输京师而州里间颇滋害
 世宗嘉靖时谕德顾鼎臣条上钱粮积弊四事其一
卷二 第 6a 页 WYG0626-0041a.png
 曰催徵岁办钱粮成弘以前里甲催徵粮户上纳粮
 长收解州县监收粮长不敢多收斛面粮户不敢搀
 杂水谷糠秕兑粮官军不敢阻难多索公私两便近
 者有司不复比较经催里甲负粮人户但立限敲扑
 粮长令下乡追徵豪强者则大斛倍收多方索取所
 至鸡犬为空孱弱者为势豪所凌耽延欺赖不免变
 产补纳至或旧役侵欠责偿新佥一人逋负株连亲
 属无辜之民死于箠楚囹圄者几数百人且往时每
卷二 第 6b 页 WYG0626-0041b.png
 区粮长不过正副二名近多至十人以上其实收掌
 管粮之数少而科敛打点使用年例之数多州县一
 年之间辄破中人百家之产害莫大焉宜令户部议
 定事例转行所司审编粮长务遵旧规如州县官多
 佥粮长纵容下乡及不委里甲催办辄酷刑限比粮
 长者罪之致人命多死者以故勘论
五年六月遣使度四川田
 以蜀始平故也
卷二 第 7a 页 WYG0626-0042a.png
十二月诏以农桑课有司
 有司秩满赴京者必书农桑之绩违者降罚
七年四月从福建按察司佥事卢公茂奏令漳泉二府
田崩陷溪海者除其税新旧垦辟者徵其租
九年三月令天下税粮以银钞钱绢代输
 户部奏银一两钱千文钞十贯皆折输米一石小麦
 则减直十之二棉苧一匹折米六斗麦七斗麻布一
 匹折米四斗麦五斗丝绢等各以轻重为损益愿入
卷二 第 7b 页 WYG0626-0042b.png
 粟者听帝曰折纳正欲便民务减其价勿泥时直可也
十三年三月减苏松嘉湖重赋十之二
 初帝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
 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芦地五合三勺
 四抄草塌地三合一勺没官田一斗二升惟苏松嘉
 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
 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
 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
卷二 第 8a 页 WYG0626-0043a.png
 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松最重嘉湖次之杭又次之
 七年五月命减苏松嘉湖极重田租如亩税七斗五
 升者除其半至是复命户部裁其额亩科七斗五升
 至四斗四升者减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
 俱止徵三斗五升其以下者仍旧
  (臣/)等谨按是时浙西赋极重而浙东赋有极轻者
  实录云洪武元年有司奏定处州七县田赋亩税
  一升帝以刘基故命青田县止徵其半(基行状帝/曰使伯温)
卷二 第 8b 页 WYG0626-0043b.png
  (乡里子孙世/世为美谈也)据此则不但青田之赋极轻其馀六
  县亦仅比民田三分之一
诏陜西河南山东北平及凤阳淮安扬州庐州田许民
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
 自元年八月令州郡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
 垦成熟者听为己业业主已还有司于辅近荒田如
 数给与其馀荒田亦许民垦辟为己业免徭役三年
 五年五月诏令四方流民各归田里其间有丁少田
卷二 第 9a 页 WYG0626-0043c.png
 多者不许依前占据他人之业若有丁多田少者有
 司于辅近荒田验丁拨付至是乃有是诏又令山东
 河南开荒田者永不起科
  顾炎武日知录曰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
  南多是无人之地洪武中诏有能开垦者即为己
  业永不起科至正统中流民聚居诏令占籍景泰
  六年户部尚书张凤等奏山东河南北直𨽻并顺
  天府无额田地甲方开荒耕种乙即告其不纳税
卷二 第 9b 页 WYG0626-0043d.png
  粮若不起科争竞之涂终难杜塞今后但告争者
  宜依本部所奏减轻起科则例每亩科米三升三
  合每粮一石科草二束不惟永绝争竞之端抑且
  少助仓廪之积从之户科都给事中成章等劾凤
  等不守祖制不恤民怨帝不听然自古无永不起
  科之地国初但以招徕垦民立法之过反以起后
  日之争端而彼此告讦投献王府勋戚及西天佛
  子无怪乎经界之不正赋税之不均也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26-0044a.png
十七年令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
 于是以米麦为本色诸折纳税粮谓之折色
二十年十二月鱼鳞册成
 帝既定天下覈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
 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贴脚诡寄是年命国子生
 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量度田亩方
 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
 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26-0044b.png
 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
 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
 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
 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
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垦河南北田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者令狭乡之民得迁于宽乡
 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产也今河北诸处兵后田荒
 居民鲜少宜徙山东西之民往就耕种帝曰山东地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26-0044c.png
 广民不必迁迁山西泽潞民无田者往业之免其赋
 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至明年四月又
 命湖杭温台苏松诸郡无田之民往耕淮河迤南滁
 和等处閒田仍蠲赋三年给钞备农具
二十六年覈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
三顷六十八亩有奇
 夏税米麦四百七十一万二千九百石钱钞三万九
 千八百锭绢二十八万八千四百八十七匹秋粮米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26-0044d.png
 二千四百七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石钱钞五千七
 百三十锭绢五十九匹
 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时仍元里社
 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者以
 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
 之小亩社地谓之广亩至宣宗时垦荒田永不起科
 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数溢于旧有司乃
 以大亩当小亩以符旧额有数亩当一亩者贵州田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26-0045a.png
 无顷亩尺籍悉徵之土官而诸处土田日久颇淆乱
 于黄册不符
  日知录曰以近郭为上地远之为中地下地盖自
  金元之末城邑邱墟人民稀少先耕者近郭近郭
  洪武之册田也后垦者远郊远郊继代之新科也
  故轻重殊也
  又曰地有小大之分者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自古
  以来未之有改也由国初有奉旨开垦永不起科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26-0045b.png
  者有因洿下碱薄而无粮者一概量出作数是以
  原额地少而丈出之地反多有司恐亩数增多取
  骇于上而贻害于民乃以大亩该小亩取合原额
  之数自是上行造报则用大地以投黄册下行徵
  派则用小亩以取均平各县大地有以小地一亩
  八分折一亩递增之至八亩以上折一亩既因其
  地之高下而为之差等又皆合一县之丈地投一
  县之原额以敷一县之粮科而赋役由之以出此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26-0045c.png
  后人一时之权宜耳然井地不均赋税不平固三
  百年于此矣
二十七年三月课民树桑枣木棉
 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
 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徵八两木棉亩四两
 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
 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此农桑丝绢所由起也至是令
 每里百户种秧二亩始同力运柴草烧地已乃耕三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26-0045d.png
 烧三耕已乃种秧高三尺分植之五尺为垄每百户
 初年课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具如目报
 违者戍边又以湖广长永宝衡地宜桑而种者少命
 取淮徐桑种给之次年十二月又命河南山东桑枣
 毋徵税
二十八年诏户部百户为里春秋耕穫之时一家无力
者百家代之
 又命天下乡置一鼓遇农月晨鸣鼓众皆会及时服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26-0046a.png
 田其惰者里老督劝之不率者罚里老惰不督劝亦
 罚
三十年谕户部天下逋租许任土产折收米绢棉花金
银等物著为令
 先是十九年令户部侍郎杨靖会计天下仓储存粮
 二年外并收折色惟北方诸布政司需粮饷边仍使
 输粟至是复谕户部天下逋租咸许任土产折收户
 部乃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26-0046b.png
 绢一匹石有二斗棉布一匹一石苧布一匹七斗棉
 花一斤二斗帝命金银每两折米加一倍钞止二贯
 五百文折一石馀从所议至成祖永乐十一年令各
 处折徵粮金每两准米三十石阔白棉布每匹准米
 一石五斗宣宗宣德四年令顺天苏松并浙江属县
 远年拖欠税粮每绢一匹准米一石二斗绵布一匹
 丝一斤钞五十贯各准一石苧布一匹准七斗棉花
 一斤准二斗五年令自三年以前拖欠耗粮以十分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26-0046c.png
 为率三分折布三分折绢四分折钞其布绢不拘长
 阔俱准照时价折收
三十一年正月遣使之山东河南课耕
惠帝建文二年二月均江浙田赋
 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
 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
 过一斗至永乐时尽革建文政浙西之赋复重
成祖永乐元年五月除天下荒田未垦者额税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26-0046d.png
八月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
九月命宝源局铸农器给山东被兵穷民
五年六月始置交阯布政司命以绢漆苏木翠羽纸扇
沈速安息诸香代租赋广东琼州黎人肇庆猺人内附
输租比内地
 至十七年十二月又命工部侍郎刘仲廉覈实交阯
 户口田赋
  (臣/)等谨按是时广东田亦多不科税者顾𡵚海槎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26-0047a.png
  馀录云海南之田凡三等有沿山而更得泉水曰
  泉源田有靠江而以竹桶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
  夜自车水灌田者曰近江田此二等为上栽稻二
  熟又一等不得泉不靠江旱涝随时曰远江田止
  种一熟为下等大概土山多平陂一望无际咸不
  科税
二十年十月分遣中官及朝臣八十人覈天下仓粮出
纳之数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26-0047b.png
 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
 丝钞等二千馀万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
 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
 发粟赈贷然后以闻
二十二年十月(时仁宗/已即位)令天下奏雨泽至即以闻
 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帝曰祖
 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
 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26-0047c.png
 自今奏至即以闻
宣宗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
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

 先是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苏常嘉湖诸府还言诸
 府民多逃亡询之耆老皆云重赋所致如吴江昆山
 民田租旧亩五升小民佃种富民田亩输私租一石
 后因事故入官辄如私租例尽取之以致民多冻馁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26-0047d.png
 逃亡仁和海宁昆山海水陷官民田千九百馀顷逮
 今十有馀年犹徵其租田没于海租无从出请将没
 官田及公侯还官田租俱视彼处官田起科亩税六
 斗海水沦陷田悉除其税则田无荒芜之患而细民
 获安生矣命部议行之是年又有是诏至九月又命
 周忱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苏府官民田租共二
 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
 民不能堪帝既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钟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26-0048a.png
 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馀石他府亦以次减民始
 少苏忱又请令松江官田依民田起科户部劾以变
 乱成法帝虽不罪亦不能从而朝廷数下诏书蠲除
 租赋持筹者辄私戒有司勿以诏书为辞帝与尚书
 胡濙言计臣壅遏膏泽然不深罪也
 时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逋至
 八百万石忱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富不肯
 加耗并徵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26-0048b.png
 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以支拨馀米贮之仓曰济农
 耕者借贷必验中下事力及田多寡给之秋与粮并
 赋虽与民为期约至时多不追取每岁徵收毕踰正
 月中旬辄下檄放粮曰此百姓纳与朝廷剩数今还
 百姓用之努力种田秋间又纳朝廷税也于是两税
 无逋公私饶足又民间马草岁运两京劳费不赀忱
 请每束折银三分南京则轻赍即地买纳又言丹徒
 丹阳二县田没入江者赋尚未除国初蠲租之家其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26-0048c.png
 田多并于富室宜徵其租没于江者除之则额不亏
 而贫富均无锡官田赋白米太重请改徵租米悉报
 可至景帝时户部括所积馀米为正赋储备萧然其
 后吴大饥道馑相望课逋如故矣
 其后穆宗隆庆元年十二月户部奏各省粮额俱以
 夏税秋粮马草为正赋差徭编增为杂派惟苏松诸
 郡不分正杂而混徵之名曰平米其中如马役料价
 义役原非户部之加增如轻赍脚米户口盐钞亦非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26-0048d.png
 粮额之正数杂派渐多常赋反累宜令清查旧额所
 增之数造册送部裁减从之
  杜宗桓上巡抚侍郎周忱书曰五季钱氏税两浙
  之田每亩三斗宋时均两浙田每亩一斗(顾炎武/云宋淳)
  (祐元年鲍廉作琴川志曰国初尽削钱氏白配之/目遣右补阙王永高象先各乘递马均定税数只)
  (作中下二等中田一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亩钱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取于民者)
  (不过如此自熙丰更法崇观多事靖炎军兴/随时增益然则宋初之额尚未至一斗也)元入
  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税三升中田二升半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26-0049a.png
  下田二升水田五升至于太祖受命之初天下田
  税亦不过三升五升而其最下有三合五合者于
  是天下之民咸得其所独苏松二府之民粮重去
  处每里有逃去一半上下者请言其故国初籍没
  土豪田租有因为张氏义兵而籍没者有因虐民
  得罪而籍没者有司辄将没入田地一依租额起
  粮每亩四五斗七八斗至一石以上田未没入之
  时小民于土豪处还租朝往暮回而已后变私租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26-0049b.png
  为官粮乃于各仓送纳运涉江湖动经岁月有二
  三石纳一石者有四五石纳一石者有遇风波盗
  贼者以致累年拖欠不足按宋华亭一县即今松
  江一府当绍熙时秋苗止十一万二千三百馀石
  景定中贾似道买民田以为公田益粮一十五万
  八千三百馀石宋末官民田地税粮共四十二万
  二千八百馀石量加圆斛元初田税比宋尤轻然
  至大德间没入朱清张瑄田后至元间又没入朱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26-0049c.png
  国珍管明等田一府税粮至有八十万石迨至季
  年张士诚又并诸拨属财赋府与夫营围沙职僧
  道站役等田至洪武以来一府税粮共一百二十
  馀万石租既太重民不能堪于是朝廷怜民重困
  屡降德音将天下系官田地粮额递减三分二分
  外(即宣德五年/二月诏书)松江一府税粮尚不下一百二万
  九千馀石历观往古自有田税以来未有若是之
  重者也以农夫蚕妇冻而织馁而耕供税不足则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26-0049d.png
  卖儿鬻女又不足然后不得已而逃以至田地荒
  芜钱粮年年拖欠向蒙恩赦自永乐十三年至十
  九年七年之间所免税粮不下数百万石永乐二
  十年至宣德三年又复七年拖欠折收轻赍亦不
  下数百万石折收之后两奉诏书敕谕自宣德七
  年以前拖欠粮草盐粮屯种子粒税丝门摊课钞
  悉皆停徵前后一十八年间蠲免折收停徵至不
  可算由此观之徒有重税之名殊无徵税之实愿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26-0050a.png
  阁下转达朝廷稽古税法斟酌取舍以宜于今者
  而税之轻其重额使民如期输纳则国家有轻税
  之名又有徵税之实矣
英宗正统元年闰六月再减浙江直𨽻苏松等处官田

 帝即位诏民间有事故人户抛荒田土从实开报除
 豁税粮另召承佃如系官田即照民田例起科五月
 户部言浙江苏松有全家远戍及户绝抛荒官民田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26-0050b.png
 俱准民田起科及古额官田照例减除共减税粮二
 百七十七万馀石请加覆覈帝以覈实必增额为民
 患不许至是户部又奏减除税粮数多不实盖缘各
 司府县官惟知掠美沽名不念朝廷供给请令各巡
 抚用心覈实其官田准民田起科每亩秋粮四斗一
 升至二石以上者减作二斗七升二斗一升以上至
 四斗者减作二斗一斗一升至二斗者减作一斗务
 循至公不得欺官损民以招罪谴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26-0050c.png
  邱浚大学衍义补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
  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
  嘉湖又居两浙十九也考洪武中天下夏税秋粮
  以石计者总二千九百四十三万馀而浙江布政
  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馀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
  千馀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馀常州府五十五
  万二千馀是此一藩三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
  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今国家都燕岁漕江南米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26-0050d.png
  四百馀万石以实京师而此五府者几居江西湖
  广南直𨽻之半窃以苏州一府计之以准其馀苏
  州一府七县(时未立/太仓州)其垦田九万六千五百六顷
  居天下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馀顷田数之中(与前/洪武)
  (二十六年/顷亩小异)而出二百八十万九千石税粮于天下
  二千九百四十馀万石岁额之内其科徵之重民
  力之竭可知也已
  日知录曰官田自汉以来有之宋史建炎元年籍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26-0051a.png
  蔡京王黼等庄以为官田开禧三年诛韩侂胄明
  年置安边所凡侂胄与其他权倖没入之田及围
  田湖田之在官者皆𨽻焉输米七十二万一千七
  百斛有奇钱一百三十一万五千缗有奇而已景
  定四年殿中侍御史陈尧道等言乞依祖宗限田
  议自两浙江东西官民户踰限之田抽三分之一
  买充公田丞相贾似道主其议行之始于浙西六
  郡凡田亩起租满石者予二百贯以次递减有司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26-0051b.png
  以买田多为功皆谬以七八斗为石其后田少与
  硗瘠亏租与佃人负租而逃者率取偿田主六郡
  之民多破家矣而平江之田独多元之有天下也
  此田皆别领于官松江府志言元时苗税公田外
  复有江淮财赋都总管府领故宋后妃田以供太
  后江浙财赋府领籍没朱清张瑄田以供中官稻
  田提领所领籍没朱国珍管明田以赐丞相托克托
  拨赐庄领宋亲王及新籍明庆妙行二寺等田以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26-0051c.png
  赐影堂寺院诸王近臣又有括入白云宗僧田皆
  不系州县元额而元史所记赐田大臣如拜珠雅
  克特穆尔等诸王如鲁王多阿克巴拉剡王齐齐
  克图等公主如鲁国大长公主寺院如集庆万寿
  二寺无不以平江田而平江之官田又多至张士
  诚据吴之日其所署平章太尉等官皆出于负贩
  小人无不志在良田美宅一时买献之产遍于平
  江而一入版图亦按其租簿没入之已而富民沈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26-0051d.png
  万三等又多以事被籍于是改平江曰苏州而苏
  州之官田多而益多故宣德七年六月知府况钟
  所奏之数长洲等七县秋粮二百七十七万九千
  馀石其中民粮止一十五万三千一百七十馀石
  官粮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九百三十馀石是一府
  之地土无虑皆官田而民田不过十五分之一也
  且夫民田仅以五升起科而官田之一石者奉诏
  减其什之三而犹为七斗是则民间之田一入于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26-0052a.png
  官而一亩之粮化而为十四亩矣(实录宣德七年/七月己未行在)
  (户部奏直𨽻松江府没官田宜准民田制/起科上从之命各处没官田粮俱准此例)此固其
  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迄于洪武而徵科之额
  十倍于绍熙以前者也于是巡抚周忱有均耗之
  法有改派金花官布之法以宽官田而租额之重
  则一定而不可改若夫官田之农具车牛其始皆
  给于官而岁输其税浸久不可问而其税复派之
  于田然而官田官之田也国家之所有而耕者犹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26-0052b.png
  人家之佃户也民田民自有之田也各为一册而
  徵之而未尝并也相沿日久版籍讹脱疆界莫寻
  村鄙之氓未尝见册买卖过割之际往往以官作
  民而里胥之飞洒移换者又百出而不可究所谓
  官田者非昔之官田矣乃至讼端无穷而赋不理
  于是景泰二年从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杨瓒之
  言将湖州府官田重租分派民田轻租之家承纳
  及归并则例四年诏巡抚直𨽻侍郎李敏均定应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26-0052c.png
  天等府州县官民田(先是正统中户部会官议令/江南小户官田改为民田起)
  (科而量减大户民田为官田以备其数既又因御/史徐郁奏令所司均配扣算务使民田量带官田)
  (办粮以苏贫困俱行巡抚侍郎周忱清理然民田/多系官豪佔据莫能究竟其弊仍旧至是郁复以)
  (为言尸部请从其议命敏均定搭派/敢有恃强阻滞者执治其罪从之)嘉靖二十六
  年嘉兴知府赵瀛创议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
  一切以三斗起徵苏松常三府从而效之自官田
  之七斗六斗下至民田之五升通为一则而州县
  之额各视其所有官田之多少轻重为准多者长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26-0052d.png
  洲至亩科三斗七升少者太仓亩科二斗九升矣
  国家失累代之公田而小民乃代官佃纳无涯之
  租赋事之不平莫甚于此然而为此说者亦穷于
  势之无可奈何而当日之士大夫亦皆帖然而无
  异论亦以治如乱丝不得守二三百年纸上之虚
  科而使斯人之害如水益深而不可救也且景定
  之君臣其买此田者不过予以告牒会子虚名不
  售之物逼而夺之以致彗出民愁而自亡其国四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26-0053a.png
  百馀年之后推本重赋之由则犹其遗祸也而况
  于没入之田本无其直者乎今欲一切改从民田
  以复五升之额或势有所不能谓宜遣使按行吴
  中逐县清丈定其肥瘠高下为三等上田科二斗
  中田一斗五升下田一斗山塘涂荡以升以合计
  者附于册后而概谓之曰民田惟学田屯田乃谓
  之官田则民乐业而赋易完视之绍熙以前犹五
  六倍也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26-0053b.png
始折徵金花银
 先是京师百官月俸皆持帖赴领南京米贱时俸帖
 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
 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
 俸至是副都御史周铨言行在各官俸支米南京道
 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縻
 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
 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26-0053c.png
 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
 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陜西浙江民
 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
 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馀万石折
 银百万馀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
 至宪宗成化十三年李敏巡抚大同见山东河南转
 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
 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二十三年(本/传)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26-0053d.png
 (作二十一年/此从七卿表)敏为户部尚书并请畿辅山西陜西州
 县岁输粮各边者每粮一石徵银一两以十九输边
 依时直折军饷有馀则召籴以备军兴从之自是诸
 方赋入皆折银而仓廪之积渐少矣
 至穆宗隆庆元年十二月户部又奏两京各官俸银
 南京水陆四通米谷饶裕便于改折若概施之北地
 如或运道告阻何以为谋请止将南京官吏月粮及
 向来积欠京储尽行改折每石七钱在北者量折十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26-0054a.png
 分之二每石一两米价昂则仍徵本色从之
  (臣/)等谨按田赋输银始见于宋神宗熙宁十年时
  夏税有银三万一千九百四十两秋税有银二万
  八千一百九十七万(见马端/临通考)金元以来无行之者
  明洪武九年虽有听民以银准米之令永乐时岁
  贡银有三十万两亦不过任土便民与折麻苧香
  漆之属等耳自正统初以金花银入内库而折徵
  之例定自是遂以银为正赋矣唐德宗作两税而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26-0054b.png
  以钱代输明英宗折金花而以银充赋皆古今农
  政中更制之大端也然正统时以银一两当米四
  石成化时一两止当一石行法未几而民之苦乐
  前后又复顿殊议事者其亦毋轻更制哉
四年命江浙等省丈量坍涨田
 江西浙江福建并直𨽻苏松诸府凡官民田有因水
 坍涨之处令所在有司丈量涨者给附近民承种照
 民田起科坍没者悉除其赋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26-0054c.png
五年二月给凤阳诸府贫民耕牛
 行在兵部尚书王骥等奏太仆寺孳生牛计三万二
 千九百有奇俱直𨽻凤阳诸府民牧养间有亏损如
 例买偿夫孳牧牛马本为兵农之资今马岁给军操
 惟牛他无所用而概令赔赏官无益而民有损比年
 凤阳诸府岁歉民贫乞命委官取勘无牛小民选取
 一万头给与收牧耕种从之
景帝景泰二年二月诏畿内及山东巡抚官举廉能吏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26-0054d.png
专司勘农授民荒田贷牛种
四年十月诏天下镇守巡抚官督课农桑
英宗天顺初令镇守浙江尚书孙原贞等定杭嘉湖官
民田平米则例
 官田亩科一石以下民田七斗以下者每石岁徵平
 米一石三斗官民田四斗以下者每石岁徵平米一
 石五斗官田二斗以下民田二斗七升以下者每石
 岁徵平米一石七斗官田八升以下民田七升以下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26-0055a.png
 者每石岁徵平米二石七斗凡起科重者徵米少起
 科轻者徵米多欲使科则适均而亩科一石之税未
 尝减云
三年令军民新开田及佃种荒地者照减轻则例起科
 每亩粮三升三合草一斤即于所在仓场交收不许
 坐派远运至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令辽东军舍人等
 有垦荒非屯田者上田百亩纳谷一石豆一石中田
 谷一石豆五斗世宗嘉靖六年令各板荒积荒抛荒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26-0055b.png
 田所遗税粮派民赔纳者有司召募垦种给帖为永
 业三年后亩徵官租瘠田二斗肥田三斗永免加耗
 差役八年令分陜西抛荒田为三等第一等召募垦
 种免税三年第二等三年后纳轻量第三等召民自
 种不徵税粮若水崩沙压不堪耕种者即与除豁十
 三年令各召垦荒地免税三年官给牛种毋许科扰
 如地主见其成熟复业争种者许鸣之官量拨还三
 分之一各照亩纳粮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26-0055c.png
宪宗即位申收粮加耗之令
 旧制收粮令纳户平准石加耗不得过五升至是仓
 吏多侵害故申禁焉后加耗至八升久之复溢屡禁
 不能止也
成化十六年六月禁势家侵占民田
 先是十年定西侯蒋琬上言大同宣府诸塞下腴田
 无虑数十万悉为豪右所占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
 家细民失业脱边关有警内郡何资运道或梗京师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26-0055d.png
 安给请遣给事御史按覈塞下田定其科额畿内民
 田严戢豪右毋得侵夺庶兵民足食而内外有备章
 下所司至是复诏禁焉
孝宗弘治二年令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等府州各
属官田粮每石减耗米自三斗至二斗民田每亩劝出
米自二升至一升各有差
十五年覈天下土田总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
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
卷二 第 34a 页 WYG0626-0056a.png
 夏税米麦四百六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馀石(比洪/武原)
 (额减八万七千/三百五石有奇)钞五万六千三百八十馀锭(比洪武/原额增)
 (一万六千五百/八十锭有奇)绢二十万二千五十馀匹(比洪武原/额减八万)
 (六千四百/六十馀匹)秋粮米二千二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六
 十馀石(比洪武原额减二百五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馀石)钞二万一千九百
 二十馀锭(比洪武原额增一万/六千一百九十馀锭)马草二千五百九十
 四万八千二百六十四束零
  (臣/)等谨按弘治土田之数万历会计录云六百二
卷二 第 34b 页 WYG0626-0056b.png
  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八十一亩零比洪武原额
  减二百二十七万九千七百六十四顷八十七亩
  万历时通行丈量后总计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
  七十六顷比弘治增七十八万五千九百一十七
  顷三十六亩零考世宗时霍韬疏云洪武十四年
  天下土田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弘治十五
  年存额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有奇失额四百二
  十六万八千顷有奇是宇内额田存者半失者半
卷二 第 35a 页 WYG0626-0056c.png
  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藩府则欺
  隐于猾民委弃于寇贼矣据此则由洪武迄弘治
  百四十年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不仅二百馀万
  也
武宗正德十四年五月诏山东山西陜西河南湖广流
民归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
世宗嘉靖三年令内官监收受白粮不许多加耗米
 初太祖洪武时内府所用白熟粳糯米及芝麻黄豆
卷二 第 35b 页 WYG0626-0056d.png
 等并各官吏俸米皆于苏松常嘉湖五府秋粮内派
 纳武宗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粮亦加十三万石
 世宗嘉靖元年从户部侍郎李充嗣言减从故额时
 凡输运内府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十馀石内折色
 八千馀石各府部糙粳米四万四千馀石内折色八
 千八百馀石谓之白粮收受之际每多加耗颇为民
 累至是命正粮一石交耗一斗不许分外多收
十五年诏除各处水塌沙压田地税
卷二 第 36a 页 WYG0626-0057a.png
 二十年户部奏潼关以西凤翔以东黄河退滩堪以
 耕种地二百九十馀顷令居人照旧领种每亩起科
 三升夏秋中半上纳
十八年议行履亩丈量
 先是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
 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
 百五十馀万赋入日少而支费日加请覈祖宗赋额
 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既而谕德顾鼎臣条上
卷二 第 36b 页 WYG0626-0057b.png
 钱粮积弊四事其一曰察理田粮旧额谓责州县官
 于农隙时令里甲等仿洪武正统间鱼鳞风旗之式
 编造图册细列元额田粮字圩则号条段坍荒成熟
 步口数目官为覆勘分别界址履亩检踏丈量具开
 垦改正豁除之数刋刻成书收贮官库给散里中永
 为稽考仍斟酌先年巡抚周忱王恕简便可行事例
 立为定规取每岁实徵起运存留加耗本色折色并
 处补暂徵带徵停徵等件数目会计已定张榜晓谕
卷二 第 37a 页 WYG0626-0057c.png
 庶吏胥不得售其奸欺而小民免赔累科扰之患未
 几御史郭弘化等亦请通行丈量以杜包赔兼并之
 弊帝恐纷扰不从给事中徐俊民言今之田赋有受
 地于官岁供租税者谓之官田有江水泛溢沟塍淹
 没者谓之坍江有流移亡绝田弃粮存者谓之事故
 官田贫民佃种亩入租三斗或五六斗或石以上者
 有之坍江事故虚粮里甲赔纳或数十石或百馀石
 者有之夫民田之价十倍官田贫民既不能置而官
卷二 第 37b 页 WYG0626-0057d.png
 田粮重每病取盈益以坍江事故虚粮又令摊纳追
 呼敲扑岁无宁日而奸富猾胥方且诡寄那移并轻
 分重此小民疾苦闾阎凋瘁所以日益而日增也请
 定均粮限田之制坍江事故悉与蠲免而合官民田
 为一定上中下三则起科以均粮富人不得过千亩
 听以百亩自给其羡者则加输边税如此则多寡有
 节轻重适宜贫富相安公私俱足矣部议疆土民俗
 各异令所司熟计其便不行越数年乃从应天巡抚
卷二 第 38a 页 WYG0626-0058a.png
 侯位奏免苏州坍海田粮九万馀石然那移飞洒之
 弊相沿不改至十八年鼎臣为大学士复言苏松常
 镇嘉湖杭七府供输甲天下而里胥豪右蠹弊特甚
 宜将欺隐及坍荒田土一一检覈改正于是应天巡
 抚欧阳铎检荒田二千馀顷计租十一万石有奇以
 所欺隐田粮六万馀石补之馀请豁免户部终持不
 下时嘉兴知府赵瀛建议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
 一切以三斗起徵铎乃与苏州知府王仪尽括官民
卷二 第 38b 页 WYG0626-0058b.png
 田裒益之履亩清丈定为等则所造经赋册以八事
 定税粮曰元额稽始曰事故除虚曰分项别异曰归
 总正实曰坐派起运曰运馀拨存曰存馀考积曰徵
 一定额徵一者总徵银米之凡而计亩均输之其科
 则最重与最轻者稍以耗损益推移重者不能尽损
 惟递减耗米派轻赍折除之阴予以轻轻者不能加
 益为徵本色递增耗米加乘之阴予以重时豪右多
 梗其议鼎臣独以为善曰是法行吾家益千石输然
卷二 第 39a 页 WYG0626-0058c.png
 贫民减千石矣不可易也顾其时上不能损赋额长
 民者仅以己意变通而已
  明史食货志曰丈量之议起于嘉靖八年霍韬奉
  命修会典言天下额田减半司国计者不可不究
  心时桂萼等先后疏请覈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
  亩丈量江西安福河南裕州首行之而法未详具
  人多疑惮其后福建诸州县为经纬二册其法颇
  详率以地为主田多者犹得上下其手神宗初建
卷二 第 39b 页 WYG0626-0058d.png
  昌知府许孚远为归户册以田从人其法始简而
  密矣
  孙承泽春明梦馀录曰鱼鳞册岁久漫漶至不可
  问而田得买卖粮得过都图赋役册独以田从户
  而田所在不复可辨于是飞洒诡寄买卖推收其
  为虚伪至不可原诘求其言之痛快可行莫如嘉
  靖中江西巡按唐龙一疏言国初计亩成赋县有
  定额岁有常徵近置买田产遇造册时贿里书飞
卷二 第 40a 页 WYG0626-0059a.png
  洒见在人户名为活洒有暗栽绝户内名为死寄
  有花分子户不落户眼者有留卖户不过割及过
  割一二名为包纳者有过割不归本户有推无收
  有总无撒名为悬挂挑回者有暗袭官绅脚色捏
  作寄庄者以致编差派粮无所归著俱小民赔偿
  小户逃绝责之里长里长逃绝粮长负累由是户
  口日耗贼盗日炽告讦日滋乞令巡守二道分诣
  地方督州县将飞洒诡寄弊源重者随田丈量轻
卷二 第 40b 页 WYG0626-0059b.png
  者随户清理究首尾之因度广狭之则定高下之
  科分肥瘠硗沃之等均崩滩开垦之数各将原粮
  填入原户归之原田而图总都总县总造流水册
  十本甲各收藏县因造册为大造为册四上府州
  县上南京后湖收架俾因户推田因粮编户户与
  田有一定之则为便求其综覈田亩之法莫如裕
  州知州安如山为善裕州故阻险然四冲野多坡
  坂地硗确土杂砂石不皆可田种如山白于上为
卷二 第 41a 页 WYG0626-0059c.png
  丈量命耆老董其役命区长验区畛命量人步阡
  陌命算人制亩分精覈版籍因区定亩因亩准税
  区为纲亩为目纲以丽目则无漏亩亩为母税为
  子母以权子则无逋税平衍原隰膏腴之田一而
  当一平石冈田二而当一山石冈田三而当一山
  石陡陂之田四而当一陂池林麓廨宇铺舍廛市
  之税蠲之田溢税则从增税溢田则从减咨询遍
  故人无遁情版籍明故上有定徵疆土别故下有
卷二 第 41b 页 WYG0626-0059d.png
  定输此皆可为天下取法者也
三十年始加派
 自武宗正德九年建乾清宫加赋百万至帝初年天
 下财赋岁入太仓库者二百万两有奇旧制以七分
 经费而存积三分备兵歉以为常中年边供费繁加
 以土木祷祀月无虚日帑藏匮竭二十九年俺荅犯
 京师增兵设戍饷额过倍三十年京边岁用至五百
 九十五万户部尚书孙应奎蒿目无策乃议于南畿
卷二 第 42a 页 WYG0626-0060a.png
 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加派于是始嗣后京边
 岁用多者过五百万少者亦三百馀万岁入不能充
 岁出之半由是度支为一切之法其箕敛财贿题增
 派括赃赎算税契折民壮提编均徭推广事例兴焉
 诸例既兴初亦赖以济匮久之诸所灌输益少又四
 方多事有司往往为其地奏留或请免浙直以备倭
 川贵以采木山陜宣大以兵荒不惟停格军兴所徵
 发即岁额二百万且亏其三之一而内廷之赏给斋
卷二 第 42b 页 WYG0626-0060b.png
 殿之经营宫中夜半出片纸吏虽急无敢延顷刻者
 三十七年大同右卫告警赋入太仓者仅七万帑储
 大较不及十万户部尚书方钝等忧惧不知所出乃
 乘间具陈帑藏空虚状因条上便宜七事以请既又
 令群臣各条理财之策议行者凡二十九事益琐细
 非国体而累年以前积逋无不追徵南方本色逋赋
 亦皆追徵折色矣
  明史食货志曰提编者加派之名也其法以银力
卷二 第 43a 页 WYG0626-0060c.png
  差排编十甲如一甲不足则提下甲补之时东南
  被倭南畿浙闽皆有额外提编江南至四十万及
  倭患平应天巡抚周如斗乞减加派给事中何煃
  亦具陈南畿困敝言军门养兵工部料价操江募
  兵兵备道壮丁府州县乡兵率为民累甚者指一
  科十请禁革之命如煃议而提编之额仍不能减
穆宗隆庆元年颁国计簿式于天下
 户部尚书葛守礼奏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
卷二 第 43b 页 WYG0626-0060d.png
 法乱常起科太重徵派不均且河南北山东西土地
 硗瘠正供尚不能给复重之徭役工匠及富商大贾
 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
 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诏举行之于是奏定国计簿
 式颁行天下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后完欠起解追徵
 之数及贫民不能输纳备录簿中自府州县达布政司
 送户部稽考以清隐漏那移侵欺之弊
神宗万历六年四月诏户部岁增金花银二十万两
卷二 第 44a 页 WYG0626-0061a.png
 户科给事巾石应岳奏金花银实小民惟正之供先
 朝量入度出定为一百万两额派解进仅有此数原
 无剩馀今若添进必借之太仓夫太仓之储各边粮
 饷城筑召募调遣诸费之所待用也况今各处添兵
 增筑抚赏日增加以连年河淮横溢工费动请百万
 何者不仰给于此上供岁多二十万之进则边储岁
 少二十万之积推之十年所少不知其几愿思祖宗
 成宪之当遵念国家生财之不易百凡费用止取足
卷二 第 44b 页 WYG0626-0061b.png
 于百万两之中而太仓所储专以备军国重大之费
 实经邦垂裕之至计也疏入不从
七月诏江北诸府民年十五以上无田者官给牛一头
田五十亩开垦三年后起科九月诏苏州诸府开垦荒
田六年后起科
 时陈幼学宰确山垦菜田八百馀顷给贫民牛五百
 馀头覈黄河退地百三十馀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
 者授纺车八百馀辆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馀株其
卷二 第 45a 页 WYG0626-0061c.png
 调中牟也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
 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
是年覈天下土田总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二
十八亩有奇
 夏税米麦四百六十万五千二百四十馀石(起运百/九十万)
 (三千馀石/馀悉存留)钞五万七千九百馀锭绢二十万六千馀
 匹秋粮米二千二百三万三千七百七十馀石(起运/千三)
 (百三十六万三千/馀石馀悉存留)钞二万三千六百馀锭马草折银
卷二 第 45b 页 WYG0626-0061d.png
 三十五万三千馀两(此但计/起运者)
 时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岁
 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于是豪猾不
 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视弘
 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
 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
 𨽻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时命州县
 各署上中下壤息县知县鹿久徵曰度田以纾民乃
卷二 第 46a 页 WYG0626-0062a.png
 病民乎独以下田报
九年通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
 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
 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凡额办
 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
 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于官立法颇为简便嘉
 靖间数行数止迨隆万之世提编增额既如故又多
卷二 第 46b 页 WYG0626-0062b.png
 无艺之徵逋粮愈多规避亦益巧已解而愆限或至
 十馀年未徵而报收一县有至十万者逋欠之多县
 各数十万赖行此法无他科扰民力不大绌其后
 悯帝崇祯元年七月户部纂修赋役全书尚书毕自
 严上议曰赋役全书肇自行条鞭法始距今已四十
 五年查赋役初定钱粮数目自有定则惟是地方因
 事加派司道每年增定吏胥受贿任意那移有一州
 县而此多彼少者其弊为溷派州县奉行而不敢问
卷二 第 47a 页 WYG0626-0062c.png
 司道偶增不过千百中十一而有司不肖者一听奸
 胥之暗洒派分如每两因加一分而即加二分者其
 弊为花派小民遵行而不为怪二者乃宇内通弊牢
 不可破者也欲清其弊全在抚按先为裁定今当亟
 为申饬
  食货志曰先是又有纲银一串铃诸法纲银者举
  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徵之易知之而不繁
  犹网之有纲也一串铃则夥收分解法也自是民
卷二 第 47b 页 WYG0626-0062d.png
  间输纳止收本色及折色银矣
四十六年九月加天下田赋
 前此接踵三大征颇有加派事毕旋已至四十一年
 凤阳巡抚陈荐以倭警需饷急请加派银十五万两
 有奇从之至是骤增辽饷三百万时内帑充积帝靳
 不肯发户部尚书李汝华乃援征倭播例亩加三釐
 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釐五毫
 四十八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釐通前后九釐增
卷二 第 48a 页 WYG0626-0063a.png
 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所不加者畿内八府及贵
 州而已(以贵州地硗兼/有苗变故也)至熹宗天启元年给事中甄
 淑言辽饷加派易致不均盖天下户口有户口之银
 人丁有人丁之银田土有田土之银有司徵收总曰
 银额按银加派则其数不漏且小民所最苦者无田
 之粮无米之丁田鬻富室产去粮存而犹输丁赋宜
 取额丁额米两衡而定其数米若干即带丁若干买
 田者收米便收丁则县册不失丁额贫民不致赔累
卷二 第 48b 页 WYG0626-0063b.png
 而有司亦免逋赋之患矣从之
熹宗天启二年九月复增田赋
 时又设州县兵按亩供饷从御史冯英请也
悯帝崇祯三年十二月复增田赋充饷
 先是二年九月顺天府尹刘宗周疏言司农告匮一
 时所讲求者皆掊克聚敛之政正供不足继以杂派
 科罚不足加以火耗水旱灾荒一切不问小民至卖
 妻鬻子以应有司以掊克为循良而抚字之政绝上
卷二 第 49a 页 WYG0626-0063c.png
 官以催征为考课而黜陟之法亡欲求国家有府库
 之财不可得矣帝以为迂阔而叹其忠至是军兴兵
 部尚书梁廷栋又请增田赋户部尚书毕自严不能
 止乃于九釐外亩复徵三釐惟顺天永平以新被兵
 无所加馀六府亩徵六釐得他省之半共增赋百六
 十五万有奇合旧所增凡六百八十馀万海内咨怨
六年正月遣使分督直省逋赋
 至六月太监张彝宪又请催逋赋一千七百馀万给
卷二 第 49b 页 WYG0626-0063d.png
 事中范淑泰谏不听至八年十月户部尚书侯恂遂
 请严徵新旧逋赋从之十年二月复遣使督逋赋巡
 抚江西解学龙言臣所部州县七十八而坐逋赋降
 罚者至九十人由数岁之逋责于一岁数人之逋责
 于一人故终无及额之日也请别新旧酌多寡立带
 徵之法诏可
七年二月命抚按实心董率农事
 给事中范淑泰请劝农贵粟以销寇患帝曰开垦荒
卷二 第 50a 页 WYG0626-0064a.png
 芜驱逐游惰屡有谕旨未睹奉行著抚按实心董率
 如有成效不吝褒赏至十二年李邦华为南京兵部
 尚书请大垦当涂閒田数万顷章下所司
  春明梦馀录载户部疏曰查北直河南山陜等处
  抛荒田土最多然有额内者原属军民有额外者
  原系旷土以额外言之砂砾斥卤其中不无可耕
  民间自愿开垦垦之或未毕力耕之或未获利官
  府随而起科此科一起便无脱理将来水旱芜治
卷二 第 50b 页 WYG0626-0064b.png
  尚不可知目前小获永远包赔民虽至愚谁肯自
  贻伊戚明知其利而弃之额外难垦全在于此有
  如洪武十三年诏陜西河南山东北平等布政司
  及凤阳淮安扬州庐州等府民间土田许尽力开
  垦有司无得起科又令山东河南开荒田地永不
  起科以此募民民未有不应者此田原系额外不
  必起科但使地无不耕民能藏富朝廷之利已多
  以额内言之非军则民或逃徙他乡或见在无力
卷二 第 51a 页 WYG0626-0064c.png
  田久荒芜而人不敢耕即有司募民给帖耕种成
  熟未几而本主至矣所在告讦不夺不休甚或已
  无本主而本户争之已无本户而本管里长总旗
  争之又或垦出膏腴大收花利则本地豪势无不
  人人争之而开垦者莫必其命招徕者反受其谤
  往往有之额内难垦又全在此有如洪武初令各
  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
  为已业业主已还有司于辅近荒田拨补又令复
卷二 第 51b 页 WYG0626-0064d.png
  业人民见今丁少而旧田多者不许依前占护止
  许尽力开垦为业见今丁多而旧田少者有司于
  辅近荒田验丁拨付以此募民民未有不应者此
  项原系额内不畏起科但使人知恒产竭力耕耘
  官府之粮自办此二者所当急行者也
八年徵助饷银
 总督卢象升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
 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谓之助饷
卷二 第 52a 页 WYG0626-0065a.png
  (臣/)等谨按明史王家彦传时军兴饷绌总督卢象
  升有因粮加派之议户部尚书侯恂请于未被寇
  之地士大夫家赋银一两者加二钱民间五两以
  上者两加一钱家彦时为户科都给事中言民赋
  五两以上者率百十家成一户非富民不可朘削
  帝采纳焉然当是时概徵每两一钱则不特家彦
  所言不能用即侯恂所请亦未之从也
十年行均输法
卷二 第 52b 页 WYG0626-0065b.png
 是年三月起杨嗣昌为兵部尚书议大举平贼分各
 省官军为四正六隅谓之十面之网因议增兵十二
 万增饷二百八十万措饷之策有四一曰因粮因旧
 额量加亩输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
 九十二万九千有奇一曰溢地土田溢原额者核实
 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一曰事例富民输赀
 为监生一曰驿递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充
 饷议上帝下诏曰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遂
卷二 第 53a 页 WYG0626-0065c.png
 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
十二年六月加徵练饷
 廷臣多请练边兵帝命杨嗣昌定议边镇及畿辅山
 东河北凡四总督十七总兵官各抽练额兵总七十
 三万有奇又汰郡县佐贰设练备练总专练民兵于
 是有练饷之议初嗣昌增剿饷期一年而止后饷尽
 而贼未平诏徵其半至是督饷侍郎张伯鲸请全徵
 帝虑失信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
卷二 第 53b 页 WYG0626-0065d.png
 有力家百亩徵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大学士薛国观
 程国祥皆赞之于是剿饷外复亩加练饷银一分共
 增七百三十万盖自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
 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先
 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于是
 御史卫周嗣言嗣昌流毒天下剿练之饷多至七百
 万民怨何极御史郝晋亦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
 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二十
卷二 第 54a 页 WYG0626-0066a.png
 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
 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
 乎疏语虽切直而时事危急不能从也
 时剿饷既有停罢之议给事中左懋第言明年正月
 剿饷罢徵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徵民不
 沾实惠帝采纳之至十三年又因三月大风霾言练
 饷之加原非得已乃明旨减兵以省饷天下共知之
 而饷犹未省何也请自今因兵徵饷豫使天下知应
卷二 第 54b 页 WYG0626-0066b.png
 加之数官吏无所逞其奸以信朝廷之明诏于是令
 州县上灾者新旧练三饷并停中灾者止徵练饷下
 灾者秋成督徵至十四年懋第督催漕运驰疏言臣
 有事河干一载每进父老问疾苦皆言练饷之害三
 年来农怨于野商叹于途如此重派所练何兵兵在
 何所奈何使众心瓦解一至此极乎山东米石二十
 两河南乃至百五十两漕储多逋朝议不收折色需
 本色今淮凤间麦大熟如收两地折色易麦转输岂
卷二 第 55a 页 WYG0626-0066c.png
 不大利即命议行五十五年后诸边士马报户部者
 浮兵部过半耗粮居多而屯田盐引民运每镇至数
 十百万一听之边臣天津海道输蓟辽岁米豆三百
 万惟仓场督臣及天津抚臣出入部中皆不稽覈且
 所练之兵实未尝练徒增饷七百万为民累耳帝乃
 命户部并三饷为一而州县追比仍是三饷
崇祯时天下土田总七百八十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四
亩零
卷二 第 55b 页 WYG0626-0066d.png
  王士性广志绎曰天下赋税有土地肥瘠不甚相
  远而徵科乃至悬绝者当是国初草草未定画一
  之制而其后相沿不敢议耳如真定辖五州二十
  七县苏州辖一州七县广轮之数真定当苏之五
  而苏之粮二百三万八千石真定止一十六万六
  千石然犹南北异也若同一北方也河间繁富一
  州十六县登州贫寡一州七县而河间粮止六万
  一千登州乃二十三万六千然犹直𨽻山东异也
卷二 第 56a 页 WYG0626-0067a.png
  若在同省汉中二州十四县之殷庶视临洮二州
  三县之冲疲易知也而汉中粮止三万临洮乃四
  万四千然犹各道异也若在同道顺庆不大于保
  宁其辖二州八县均也而顺庆粮七万五千保宁
  止二万然犹两郡异也若在一邑则同一西南充
  也而负郭十里田以步计赋以田起二十里外则
  田以絙量不步矣五十里外田以约计不絙矣官
  赋无定额私价亦无定估何其悬绝也惟是承平
卷二 第 56b 页 WYG0626-0067b.png
  日久累世相传民皆安之以为固然不自觉耳夫
  王者制邑居民则壤成赋岂有大小轻重不同若
  此之甚哉然则审形势以制统辖则土田以起徵
  科乃平天下之先务不可以虑始之艰而废万年
  之利者矣
  顾炎武钱粮论曰自古以来有国者之取于民不
  闻有火耗之说火耗之所由名其起于徵银之代
  乎原夫耗之所生以州县之赋户户而收之铢铢
卷二 第 57a 页 WYG0626-0067c.png
  而纳之不可以琐细而上诸司府是不得不资于
  火有火则必有耗所谓耗者特百之一二而已此
  法相传官重一官代增一代于是官取其赢十二
  三而民以十三输国之十里胥之辈又取其赢十
  一二而民以十五输国之十其取利薄于两而厚
  于铢凡徵收之数两者必其地多而豪有力可以
  持吾之短长者也铢者必其穷下户也虽多取之
  不敢言也于是两之加焉十二三而铢之加焉十
卷二 第 57b 页 WYG0626-0067d.png
  五六矣薄于正赋而厚于杂赋正赋耳目之所先
  也杂赋其所后也于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
  赋之加焉或至于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谓之羡馀
  贡诸节使谓之常例责之以不得不为护之以不
  可破而生民之困甚矣
  (臣/)等谨按明末徵收又有充见年之累天启时仁
  和令周宗建论见年之弊略曰见年每一年一轮
  一里有十甲里长十甲里长又有十里散户甲首
卷二 第 58a 页 WYG0626-0068a.png
  少则三四百户多则五七百户一轮见年各种钱
  粮尽皆见年一人身上追比县令以为执简御繁
  之法不知十甲之欠户最多一身之力量有限以
  一人而欲遍十甲催纳力不能周以一人而欲代
  一里应完财不能给一临比卯只有就地受责一
  法实为可怜不得不尽力以供差人之欲差人可
  以雇人代责雇钱与值月钱班里钱差歇书手候
  卯酒食钱非三四金不能过一卯十卯则三四十
卷二 第 58b 页 WYG0626-0068b.png
  两矣盖额头如欠四十两即完三四两不免于责
  不得不閒用以救目前故一里之中钱粮不过一
  二百两而一年之间閒费反有不止于此者今年
  不完明年又比一年钱粮比至三十年不完必望
  赦而后已此设立见年之积弊不可不破也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