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930-057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记纂渊海卷二十六   宋 潘自牧 撰
  职官部
   三公
经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兹惟三
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书/)春秋汉含
孳曰举三公象五岳
史汉丙吉出逢牛喘吉问牛行几里或以讥吉吉曰方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930-0579d.png
春少阳用事恐有所伤害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汉/书)
成帝时何武建言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天之三光
备三公官各有分职宜建三公官(百官/志)汲黯责弘位三
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
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以钓名(汉/书)萧望之言三公任非
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岁首日月失光咎在臣等(汉/书)
晋诸葛恢为临沂令名亚王导庾亮谓曰明府当作黑
头三公(北/史)晋王戎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930-0580a.png
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为三公也(本/史)三公参议国家
之大事置府僚(隋百/官志)三公佐天子平邦国理阴阳无所
不统(唐百/官志)
传记三公崇号为上公东汉以后常曰上公(初学/记)其后
或置或废大抵无所统职至后魏特称三师以正其名
正一品然非道德崇重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六/典)
公无官有人然后充之舜于尧伊尹之于汤周公召公
之于周是也(同/上)周成王立三公而六官不必备惟其人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930-0580b.png
以书传考之皆兼领六卿未尝特置也(同/上)三公之任鼎
足承君不有建明固守无以居位(马官/传)汉哀平间始尊
师傅之位虽明天子必有所师法(六/典)荀爽为三公食不
过一肉惟脱粟饭(荀悦/汉记)安帝朝陈忠上疏曰三公称曰
冢宰王者改容而礼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
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陈忠/传)杨震明经博览不应
州郡礼辟后有鹳雀衔三鳣鱼坠堂下都讲取鱼进曰
蛇鳣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930-0580c.png
后位三公(本/传)丁固梦松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
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吴嗣/主传)
集道协陶钧力恩回日月光一言归社稷九命备圭璋
(杨巨/源诗)五云多处是三台(杜/诗)明君越羲轩元老坐三台(李/白)
(诗/)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韩/集)公望冠岩廊(杨巨/源诗)钟鼎
勋庸大(同/上)天设三光以昭明天子立三公以明理故公
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盐铁/论)
本朝政和二年诏曰太师太傅太保此古三公之官为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930-0580d.png
宰相之任今为三师然古无三师之称合依三代为三
公官不必备惟其人为宰相之任若除三公即为宰相
靖康末诏依元丰故事以仆射为宰相三公止为阶官
不复与三省之政焉(职/略)昔师尚父秉旄仗钺犹未告老
此诸葛元逊所以屈张昭素也而卫武公百年犹箴儆
于国曰无以我老耄而舍我此左史倚相所以诲申公
(东坡/文集)义重股肱望隆堂陛奥廉远则堂陛峻股肱逸
则元首安(同/上)宠辞上宰归荣故乡兼两镇之节旄备三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930-0581a.png
公之典策(王安石上/韩魏公书)
   太师
经太师维垣(诗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明)天子礼乐
是经学业不祛凡是之属太师训礼(礼/记)尹氏太师维周
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节/南山)
史元帝即位萧望之周堪本以师傅见尊重后诏御史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前将军萧望之傅朕八年道以
经术厥功茂焉其赐爵关内侯给事中(萧望/之传)首三公之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930-0581b.png
职太师居上(宋百/官志)隋高祖受禅李穆来朝高祖降坐礼
之拜太师赞拜不名子孙虽襁褓悉拜仪同一门执象
笏者百馀人贵盛当时无比(隋/书)颜真卿德宗立拜太师
立朝正色刚而有礼赞云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毅然
之气折而不阻可谓忠矣(唐/书)裴度拜太师平章事事四
朝以全德始终及殁天下莫不思其风烈(同/上)
传记文王得尚父于磻溪以为师(史/记)太师孔光道术通
明宜居四辅职导帝躬(职/略)太师金章紫绶位上太傅(通/典)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930-0581c.png
唐置太师以师范一人仪刑四海(分/记)冯道为太师以旧
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
称誉(本/传)
集文武成功后居为百辟师(韩/集)善教邈无迹其流在民
心君看鲁太师庙食犹至今(韩/维)冠三公之首为四逸之
(白乐/天)周宠元勋任先吕尚汉崇硕德选在孔光(同/上)
本朝国初之制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师(职/略)淳化二年
遣右正言张康赍太师赵普生辰器币鞍马就西京赐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930-0581d.png
之故事非同平章无生辰国信之例上以普勋旧故特
异其礼(会/要)文彦博有赴阙司马公言若令以正太师平
章军国政事亦足以尊老成矣遂诏一月两赴经筵六
日一入朝至都堂商量事(事/略)器深宏达业茂经纶弛张
文武之才出入将相之任(欧杨公回/文太师启)
   太傅
经天子不惠于庶人不信于诸侯不戒于戎事凡是之
属太傅之任去太师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师奉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930-0582a.png
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而审喻之太傅在前(礼/记)
史后汉胡广字伯始为太傅年八十四练达事体明解
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汉/史)明帝以邓禹元
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同/上)和帝即位幼弱以
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召为太傅百官总已以听之恩
宠之隆莫与为比(通/鉴)后汉张禹拜太傅录尚书事刘苍
以殇帝幼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
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归府每赞与三公绝席(同/上)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930-0582b.png
繇为太傅明帝曰三公者一代之伟人也兼华歆王朗
而言(魏/志)后魏淮阳王欣大统中为太傅文帝谓欣曰王
欣为太傅再为太师自古人臣未闻有此例欣逊谢而
(魏/志)
传记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通/典)世祖
即位卓茂以德行见拔时年七十馀拜太傅赐几杖(卓/茂)
(传/)周成王即位周公毕公并为太傅(史/记)晋悼公知士贞
子之师博闻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国/语)灵帝朝以陈蕃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930-0582c.png
为太傅与胡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宦以清
本朝(陈蕃/传)达奚武拜太傅贱时好华饰及居重位不理
威仪行常单马门不施戟常昼掩一扇或谓武曰公位
冠群后功盖一代出入仪卫不称具瞻何轻率若是武
曰且天下未平国恩未报安事威仪乎言者惭而退(本/传)
集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谁谓辞翰器乃是经济贤
(皮日休白/太傅诗)贤相谢世运壮图因事止高揖七州外拂衣
五湖里(谢灵运述/祖德诗)负孺子之图饰缘鹤之鼎军威重于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930-0582d.png
护将国礼贵于塞门(陈沈炯为/太傅表)不以九族回心意不以
百代负国家所期陛下与北极同尊朝廷与南山等固
(同/上)
本朝绍兴十一年少师枢密使济国公张浚除太傅进
封广国公(系年/录)张士逊上章请老就拜太傅进封邓国
公致仕宰相谢事自士逊始也就第十年而薨寿八十士
逊归老号退傅启国于邓范仲淹适守邓州士逊还乡
仲淹置酒高会明日士逊复置会挥金甚盛时人荣之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930-0583a.png
(东都/事略)增其帝傅之崇(欧阳公行/李昭亮制)
   太保
经王躬是保(诗蒸/民)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书/)
史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置太
保光武中兴时省(汉/书)魏置太保以郑冲为之位在二司
之上(魏/志)王祥拜太保诏曰耆艾元老高行清粹朕所倚
毗以崇道弘化(王隐/书)晋汝南王亮为录尚书与太保卫
瓘对掌朝政(晋/志)晋诏太保何曾曰翼赞先皇光济帝业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930-0583b.png
(同/上)
传记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通/典)太保古官
商太甲时伊尹为太保汉平帝用王莽为之晋武初以
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职(通/典)孔纬进兼太保
时天武都头李顺节疏暴人也以浙西节度使兼平章
事台吏白已谢当班见百官纬判止之明日顺节盛服
至则无班怏怏去它日见纬以为言纬曰固疑公见望
也且百辟卿士天子廷臣班见宰相以宰相为之长公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930-0583c.png
提天武健儿据堂授礼安平子欲用之去都头乃可顺
节惭缩不敢言(列/传)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
而已(通/典)
集诏出未央宫登坛拜总戎上公周保傅辅相汉司空
(岑参送/李太保)司勋宰其鸿烈典册备其徽章山甫式列群之
功纪绩庙器庄叔匡成献之难昭德彝鼎(太保吴/武公碑)危劲
之节贯四序而愈秀坚真之操经百鍊而无销珠角应
期山庭表德出忠入孝自家刑国人物冠冕彝章表则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930-0583d.png
任属屯警官联枢侍行部六条议班三史(尉迟/纲铭)
本朝天禧元年司徒平章事王旦王元岩同日降制加
太保(会/要)熙宁元年潞国公文彦博守太保兼侍中再任
彦博辞太保止受所加封再任从之(同/上)绍兴十年少保
万寿观使兼三镇节度使刘光世除太保(同/上)俾升帝保
秩乃冠千公卿(李汉行/郑绅制)眷言公保宣力维多(宣和除/董贯制)
公身为天下大老诚有忧国之心不当俯及细务愿以
此意为上一言使幽险之情得以上达则天下之言皆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930-0584a.png
明公之言而明目达聪感召和气皆明公之功矣(朱文/公荅)
(史太/保书)
   太尉
史太尉秦官汉因之金印紫绶掌武事高祖曰周勃重
厚少文安刘必勃可令为太尉后以左袒安刘(汉/史)冲帝
诏曰李固忠直不挠有史鱼风其以固为太尉
传记后汉张颢见一鹊坠地化为石椎破得金印曰忠
孝侯印颢奏闻藏之秘府后至太尉(博物/志)唐置太尉为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930-0584b.png
武阶之首(职/略)景帝置太尉尊与丞相等(通/典)
集天官冢宰庶僚之率师锡有帝命虞作尉爰叶台极
爰平国域(崔骃太/尉箴)天监有汉诞生元辅代作三事勋在
王府(杨太尉/碑铭)
本朝循历代之制以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政和
时罢之复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
保为三孤以太尉本秦主兵官定为武阶之首正一品
在节度使之上居执政之次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930-0584c.png
   司徒
经司徒掌建邦土地之图人民之数周知九州地域(周/礼)
帝曰契女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掌邦教敷五典扰兆
(书/)乃诏司徒俾立室家(诗/绵)
史汉光武拜邓禹为司徒策曰禹与朕谋谟帷幄决胜
千里今授印绶封酂侯(汉/史)袁安为司徒每朝会忧念王
室未尝不流涕(同/上)杜洗兵马行司徒清鉴悬明镜指李
光弼也(诗/话)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930-0584d.png
传记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禹为司徒秦置丞相
省司徒汉初因之后汉大司徒主徒众教以礼义凡国
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六/典)魏华歆为司徒家无儋石之
储诏曰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
谓也特赐歆及妻男等衣服(本/传)
集天监在下仁德是兴乃立司徒治兹黎蒸人具尔瞻
四方是维乾乾夕惕靡怠靡违(司徒/箴)敬敷五教九德咸
事啬人用章黔氓是富(同/上)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930-0585a.png
本朝宋置司徒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
民事郊祀则省牲视涤濯大丧安梓宫凡四方功课岁
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亦与丞相并置(通/考)宋宰相吕
夷简诏特守司徒三表恳让上令录诏书颁天下知朝
廷有退让之臣(国/史)
   司空
经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舜命禹作司空曰汝平水土
惟时懋哉(书/)乃召司空(诗/)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930-0585b.png
史少昊氏以鸟名官鸤鸠氏司空也
史后汉牟融为司徒数有忠言章帝策曰司徒典职六
年特加太尉(汉/史)徐邈为司空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
人则缺安以老病参之固辞不拜及没后制赐故司空
邈榖二千石钱四十万(本/传)房玄龄进司空仍总朝政固
辞帝遣使诏曰逊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
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勿多辞王思礼代李
光弼为河洛节度副使从平禄山守东京上元元年加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930-0585c.png
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惟思礼而已长孙无
忌进司空知门下尚书省平章军国重事高士廉口陈
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帝曰朕任官
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如
魏徵不弃也诏曰五帝后夏禹得咎繇为三王祖齐威
得管仲为五伯长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勿逊(列/传)天宝
十三载册拜杨国忠为司空其日雨止(通/典)
集当归马之朝奉鸤鸠之职(苏/集)分制五服划为万国乃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930-0585d.png
立司空厥惟是职(司空/箴)
本朝宋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扫
除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历代皆有之至后周为冬官
谓之大司空(通/考)风力肃明器质恢杰(除文彦博/守司空制)掌平土
之司升文昌之任(除吕公著/守司空制)
   大司马
史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罢太尉置大司马以冠
将军之号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930-0586a.png
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马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
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 成帝绥和元年初赐
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 哀帝建
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军如故元寿二年复
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始置时议
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王莽居摄以汉乃
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空之号并加大 后汉光武建
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故常与太尉迭置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930-0586b.png
不并列至灵帝末始置焉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
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则太尉大司马大将军
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武冠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
玄玉与大将军同(并通/考)
本朝唯元嘉中用彭城王义康为之冠玉与晋同(国/史)
   少师
经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书/)
传记天子燕业及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荅诸侯遇大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930-0586c.png
臣不知文雅之词法语之道简文小诵不博习此少师
之责(汉百/官志)
本朝绍兴九年以节度使韩世忠除少师十年少傅节
度使张浚除少师二十八年少傅节度使杨存中除少
师孝宗即位九月少傅四川宣抚使吴嶙除少师(会/要)
兴二年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右仆
射特进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浚自劾求去故
(同/上)极贰公之位叙(政和除/童贯制)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930-0586d.png
   少傅
史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衣冠冠带不以制御器列侧
不以度采服从好不以章忿悦不以义予夺不以节此
少傅之责也(百官/志)高祖欲易太子张良为画计曰上所
不能致者四人今能卑词厚礼请以为客时从入朝亦
一助也及黥布反良说上以太子监关中兵上谓子房
虽疾彊令傅太子以良行少傅事及破布归上欲易太
子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上怪问之四人各言姓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930-0587a.png
名帝大惊曰烦公卒调护太子太子竟不易者皆良招
四皓力也(本/传)
本朝绍兴六年节度使张浚除少傅绍兴三十二年孝
宗即位张浚封魏国公浚以枢密使授都督江淮军马
入朝奏事继有是命 玄衮赤舄进次傅之崇名(除钱/景铸)
(制/)
   少保
史天子居处燕私安而易乐而耽饮食不时醉饱不节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930-0587b.png
寝起早晏无常玩好器弄无制此少保之责也(百官/志)
本朝绍兴元年少保右仆射吕颐浩罢少保除特进先
是颐浩言少保之官自陛下临御未尝轻授望追寝成
命除一阶官故有是诏至七年三月自镇南军节度使
开府仪同三司充浙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始
除少保(会/要)绍兴九年六月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岳飞除
少保(同/上)
   左右丞相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930-0587c.png
经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帝曰畴咨若时登庸(书/)实惟阿
衡实左右商王(诗/)爰立作相 置诸王左右(书/)若济巨
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同/上)衮职有阙惟
仲山甫补之(诗/)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书/)元首明哉股
肱良哉庶事康哉(同/上)
史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舜命宅百揆成汤始置二相
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周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
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周公位冢宰正百工又作六典冢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930-0587d.png
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史汉高帝即位置丞相孝惠
高后置左右丞相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后复置又有
相国晋罢丞相唐世宰名犹不正初以三省长官中书
令侍中尚书令共议朝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
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
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品位既崇不欲轻授常以
它官居宰相而假以它官(唐百/官志)张嘉贞天子欲用而忘
其名谓韦抗曰朕常记其风操而忘名因阅表疏遂得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930-0588a.png
其名(唐/志)周勃为右丞相问勃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钱榖一岁出入几何又谢不知上问陈平曰各有主
者上曰君主何事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
下遂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抚百姓使卿大夫各
任其职(汉/史)丙吉代魏相为丞相上宽大好礼让掾吏有
罪赃不称职终无所案验(同/上)萧何薨曹参闻之告舍人
曰趣治行吾且入相使者果召参代何为相事无所变
更遵何之约束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930-0588b.png
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谧(同/上)公孙弘为汉丞
相开东阁以招贤(汉/书)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弘登
相位乃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同/上)先主即帝位策亮
为丞相曰丞相其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昭明天下评
曰亮之为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
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汉/记)隋高颎有文武之大略明
达政务朝野倾仰识者以为真宰相(隋/书)晋王导为丞相
桓彝见导观其治事还谓周顗曰向见江左夷吾不复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930-0588c.png
忧矣(晋/传)张说与姚崇有隙崇病谓其子曰我死张说来
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列于前如说属目即举以献之
因以神道碑为请若得即模刻以示外此人见服玩若
不顾则吾族无遗类矣及崇死子如其言说来果属目
焉去后即以献之遂求所为文说许之故其碑曰一柱
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深后说悔来索
则碑已横刻矣说叹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后谮不
行 张柬之姚崇为灵武军使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930-0588d.png
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即日
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书)张九龄为相谔谔有大
臣节(同/上)房杜当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率
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二人
深相知故同心济谋以左右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
(同/上)陆贽为相所言皆指帝短或规其太过对曰吾上不
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同/上)唐玄宗命相皆先御书其名置
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而告之曰此宰相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930-0589a.png
名也(唐/史)房玄龄为相十五年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帝
遣使谓曰逊诚美德也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卿如亡
左右手(唐/志)唐废帝欲择宰相问于左右皆言卢文纪及
姚顗有人望废帝因悉书清望官内琉璃瓶中夜焚香
祝天以箸挟之首得文纪欣然相之(五代/史)
传记秦悼武二年始置丞相官樗里疾与丼茂为左右
丞相(史/记)陈又置相国位丞相上并为赠官自晋魏以来
宰相但以它官或阙不置间者自为尊崇之位多非其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930-0589b.png
人臣之职其真宰相者不必居此官也(通/典)隋文帝自大
丞相后周遂置内史纳言是为宰相亦有它官参与焉
(同/上)唐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
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是也(通/典)武后龙朔元年
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仆射为文昌后复
改易(同/上)丞相王商国家之柱石臣也其人守正不诎节
(前元/后传)神龙元年大水宋务光上书今霖雨即闭坊门故
里人呼坊门为宰相谓能节宣风雨天工人代乃是虚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0930-0589c.png
(宋务/光传)唐自武德以来宰相宽厚以陆象先为标首词
翰以姚元崇为标首词学以张说为标首决遣以张义
正为标首(通鉴/唐纪)太宗谓房玄龄曰公为仆射当广朕耳
目助访贤才比阅讼牒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
属左右丞大关仆射(房玄/龄传)仆射裴遵庆母皇甫氏少时
常持经经函中有小珊瑚树异时忽有小龙骨一具立
于侧时人以为裴氏祥上元中遵庆遂居宰府(广异/记)
元日冬至大朝百官已集而宰相方至珂伞列烛多至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0930-0589d.png
数百炬谓之火城宰相火城至则众皆灭烛以避之(李/肇)
(国史/补)
集我爱房与杜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亿万古
(皮日/休诗)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杂体/诗)一战文场拔赵旗
便调金鼎佐无为(王仁裕上/傅相国)旱岁天教作霖雨明时帝
用补山龙(王建上/张相)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应图逢骏
马惊代得麒麟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杜/诗)左辖频虚
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汉臣颂经术(杜/诗)十年紫殿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0930-0590a.png
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文帝宠深陪雉尾武皇恩厚
宴龙津(李德/裕)林馆经春瑞气浮当时曾约相车游(白乐/天)
清如冰玉重如山百辟严趋礼绝班强虏外闻应破胆
平人常见尽开颜(岑/参)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上熙
陛下覆帱之恩下遂群生性命之理以正百度以和四
时澄其源而清其流统于一而应于万(为韦/相表)假三事之
崇允万夫之望故韩信以丞相击魏樊哙以相国伐燕
克成茂功抑有前典(元达/制)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任/师)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0930-0590b.png
(古/)
本朝元祐初司马公相乃请令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
事自绍圣以后皆因之时议者谓门下相凡事既同进
呈则不应自驳以行之命是省审之不可废也蔡京以
太师总领三省号公相废尚书侍中中书令为左辅右
弼亦虚而不除改左右仆射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何
文缜将拜相乃先为仆射吴正仲当制更为丞相不从
建炎三年吕元直初相议者请并三省乾道二年十二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0930-0590c.png
月诏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会/要)寇莱公当国真宗有
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却敌国保宗庙天
下谓之大忠(范文正/公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每奏对同
列多异议公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曰令中书事
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言行/录)吕蒙正为相遇事敢言
上嘉其无隐(长/编)元祐元年司马光言窃见文彦博沉敏
有谋略知国家治体能断大事功效显著此天下所共
知也(同/上)熙宁初富弼再相神宗首问边事公曰臣愚以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0930-0590d.png
为首当推恩惠布德泽二十年未可道著用兵二字上
问所当先如何公曰阜安宇内为先(言行/录)王旦在相位
久外无疆场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
其职故天下称为贤相(王旦/传)韩琦为相十年当仁宗末
朝廷多故公临大节处危疑苟利国家知无不为故能
光辅三后大济艰难坐置天下于大宁公之力也(言行/录)
王曾毅然大节身系安危(事/略)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
私白日长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上/寇莱公)风定晓园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0930-0591a.png
蝴蝶闹雨馀春圃桔槔閒(荆公/诗)
   平章事
史杜祐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岁馀乞致仕
诏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祐每进见天子尊礼之
官而不名(公/化)裴度太和四年诏进司徒平章军国重事
三五日一入中书状猊不踰中人而神观爽迈操守坚
正善占对名震四夷(同/上)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
诏疾小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之名盖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0930-0591b.png
始于此(百官/志)宋璟罢帝欲用张嘉贞而忘其名夜诏韦
抗曰朕尝记其风操今为北方大将姓张而复名向夜
半因观文臣表奏而得其名遂以为平章事(张嘉/贞传)
传记裴冕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代宗立诏摄
冢宰固辞以疾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
为御小延英召对(本/传)郑綮每以诗托讽中人有诵于上
前者昭宗意其有蕴未尽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名曰
可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綮/传)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0930-0591c.png
集金铉重名银章贵服(刘禹锡代/平章表)
本朝元祐中置以文彦博太师吕公著守司空相继为
之序宰臣上所以处老成硕德特命以宠之也或称平
章军国重事或称同平章军国事五日或两日一朝非
朝日不至都堂其后蔡京王黼以太师总三省事三日
一朝赴都堂治事开禧元年韩侂胄拜平章讨论典礼
乃以平章军国事为名盖省重事则所预者广去同字
则所任者专边事起乃命一日一朝省印亦归其第宰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0930-0591d.png
相不复知印其后贾似道专权窃位日久尊崇日隆位
又在丞相上矣(职官/志)
   参知政事
史魏文帝即位刘放孙孜转为左右丞参掌机密评曰
刘放文翰孙孜勤谨并管喉舌权闻当时(三国/志)后魏古
弼太武时为尚书令参知政事方欲奏除减苑囿遇太
武与刘树围棋弼碎树头殴其背大武奇弼公直皆可
其奏以与百姓(通/鉴)隋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卢世基参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WYG0930-0592a.png
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苏威/传)苏威与高颎参掌朝政威
见宫中门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喻上上为改
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本/传)唐崔日用参机务制曰宜缉
台阶之政(唐太宗/诏令)唐魏徵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
议得失他日宴群臣帝曰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
徵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本/传)唐萧瑀
复参预朝政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瑀于尔时
不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WYG0930-0592b.png
识忠臣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
时而失瑀顿首谢曰既蒙教又许以忠亮虽死日犹生
年也(本/传)魏徵与杜淹等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上问徵与
诸葛亮孰贤(云/云)帝曰蹈履仁义以弼朕躬致之尧舜虽
亮无以抗(本/传)
传记唐魏徵字元诚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于
是帝即位四年岁断死罪二十九几致刑措米斗三钱
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踰岭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WYG0930-0592c.png
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徵劝
我行仁义之效矣(本/传)唐戴胄为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太
宗尝谓群臣戴胄于我无骨肉之亲但其清直厉行情
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所以官爵酬厥劳耳(本/传)
徵参预朝政帝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见其妩媚耳对
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敢不数批逆鳞哉(本/传)唐薛稷迁黄
门侍郎参知机务与崔日用数争事于帝前(本/传)唐杨师
道拜侍中参预朝政礼遇宠渥性周慎未尝语禁省事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WYG0930-0592d.png
(本/传)
集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崔湜/诗)黄枢万物俾预吁谟
(杨亿代/谢表)俾参政论允叶群心(温公赐/韩绛诏)雍容陪大政密勿
赞鸿钧(唐/诗)在朝但觉民瞻耸参政从知国势高(出瓜/囿)
事资参决枢机赖典司(出德/夫)显奉宸纶宠参陪国论公
(同/上)由君子之道以相天下则宜不为远近易虑不以亲
疏改施如天之无不帱而施之各以其命之所宜如地
之无不载而生之各以其性之所有彼常人之心区区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WYG0930-0593a.png
好忮而自私不恕己以及物者岂足以量之耶伏惟阁
下垂听而念焉使天下士无复思古之君子而乐出乎
阁下之时而又使常人之观阁下者不能量也岂非君
子之所愿而乐焉者乎冒渎威尊不任惶恐之至(临溪/先生)
(上曾参/政书)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蒙正/诗)
本朝乾德二年太祖已相赵普畏其专将择官以为副
而难其名称召陶榖问曰下丞相一等为何官对曰唐
为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今可用之遂命薛居正吕馀庆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WYG0930-0593b.png
为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
宣徽使厅上视事殿廷别设塼位于宰相后敕尾书衔
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半之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名
与普齐也(会/要)开宝六年诏参政薛居正等于都堂议公
事又诏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宜令与居正等同知雍熙
四年御史宣文德殿常朝百官皆有塼位唯参知政事
未有诏令依位排砌至道元年诏参政与宰相分日知
印押正衙其塼位先异宜合为一并得升都堂二年诏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WYG0930-0593c.png
自今参知政事不知印押班塼位列宰相后不升政事
堂然押敕齐衔行并马至今不易参政行丞相事多不
踰年淳熙初叶孟锡龚实之行丞相近三年言者以为
怀私加俸许深甫为参政命陈勉之兼权又除袁起岩
盖三员也亦国朝所未有嘉定初命雷季仲娄彦发楼
大防亦三员遂为故事(朝野/杂记)
   枢密院
史唐以宦官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WYG0930-0593d.png
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分处
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吕源明/家塾记)后梁革唐世宦官之弊
开平元年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分/纪)其备顾问参谋议于
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五代/史)晋天福中以桑维
翰知枢密院事四年废枢密院以刘处谦兼枢密奏议
多不称旨及处谦丁内忧遂废院(同/上)
传记唐庄宗同光元年复以崇政院为枢密院复唐枢
密之名然权侔于宰相矣后世因之遂分为二文事任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WYG0930-0594a.png
宰相武事任枢密枢密之名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
(白孔/六帖)唐张居翰掖庭令张从政之养子同光中为枢密
伪蜀王衍既降诏迁其族于洛阳行及秦川时关东已
乱庄宗虑衍为变遣中官驰骑赍诏杀之诏王衍一行
并宜杀戮其诏已经书时居翰在密地覆视其诏乃揩
去行字改为家字及衍就戮于秦川驿止族其近属而
已其伪官及从行者尚千馀人皆免其枉滥居翰力也
(同/上)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WYG0930-0594b.png
集用禁林之老典温省之务甫参筹于帷幄承班秩于
室家(胡文公/行状)仍冠中书(温公/集)日愧素餐叠蒙圣训敢不
竭股肱之力(言行/录)北极之躔筦于神务二昉之府倚以
老成(赐张/耆诏)
本朝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会/要)国初
循唐制即中书之北置枢密院元丰改制遂变于中书
西置(续会/要)淳化三年复以张逊知院事显德六年范质
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本朝亦有院枢密院但行东院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WYG0930-0594c.png
事印李纲知枢密院奏云祖宗法枢密院事掌兵籍虎
(大/全)
   枢密使
史唐代宗永泰中置枢密使(唐/书)晋复置枢密院以桑维
翰为使事无巨细一以委任之数月之间百度浸理(同/上)
庄宗朝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既位极人臣权兼内外
谋猷献纳必尽忠规内外翕然称之(五代/史)梁之崇政使
乃唐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至梁始用士人其备顾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WYG0930-0594d.png
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至崇韬重
诲为之始复唐枢密之名然权侔宰相矣后世因之遂
分为二(安重/诲传)
传记安重诲为枢密使在位六年以佐命功臣处机密
之任事无大小皆所参决(白孔/六帖)后唐枢密使凡东西院
二员(会/要)旧例枢密未带使相省不宣麻至周太祖初潜
历试是任乃宣制于公朝宣麻自周太祖始(续翰/林志)田况
拜枢密使天下颙颙视为宰相以望太平(言行/录)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WYG0930-0595a.png
集自赞襄于衮职宜总领于星枢(王元之行/王随制)赐曾公亮
诏宜冠联于枢省(王元/之集)赐孙固诏位登枢宥之冠(苏魏/公集)
本朝枢密使国初首命赵韩王普焉号称二府礼遇无
间每朝奏事共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祖宗亦赖
此以闻异同用分宰相之权(会/要)韩世忠除枢密使上谓
世忠曰朕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宜合为一
心勿分彼此则兵利全而莫之能禦顾如乌珠者又何
足扫除乎(言行/录)至道三年以镇海节度曹彬兼侍中充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WYG0930-0595b.png
枢密使(同/上)文彦博除枢密使制乃位冠于中枢(温公/集)
   枢密副使
传记熙宁中韩泽迁枢密副使神宗问天下遗利公对
求遗利莫若尽地力退具疏以谓害农之弊莫甚于差
役请委从台谏集议(言行/录)韩琦为枢密副使两府合班
奏事琦必尽言虽属中书琦亦对上陈其实同列尤不
悦上独识之曰韩琦性直(同/上)王文忠公尧臣为枢密副
使持法守正以身任天下事在位六年废职脩举皆有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WYG0930-0595c.png
条理(言行/录)欧阳公脩为枢密副使公在兵府与曾鲁公
取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里远近更为图籍凡
边防久阙屯戍者必加蒐补(长/编)吕公著拜枢密副使初
自河阳入朝都人环观相谓曰此公还朝百姓之幸也
至是士民相庆既受命出殿门武夫卫卒皆欢忭咨叹
(言行/录)
   使相
本朝枢密使带相印为枢相自后唐始(国朝/会要)国初魏仁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WYG0930-0595d.png
浦以宰相兼枢密使后罢(同/上)庆历二年二边用兵富弼
言边事系国安危国初范质王溥以宰相兼参知枢密
事今兵兴宜令宰相兼领仁宗然之(挥麈/录)建炎四年以
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罢御营以其事归枢密院(中/兴)
(会/要)绍兴二十五年诏曰比缘军兴令宰相兼枢密使典
掌机务今边事已定可依祖宗故更不兼领(同/上)庆历二
年上曰枢密非古官未欲遽改止令中书同议密院事
(长/编)惟仲淹弼一夔一契天实赉予予其敢忽曰衍汝来
卷二十六 第 34a 页 WYG0930-0596a.png
汝予黄发汝掌枢府兵政无蹶(石介庆历/圣德诗)
   知院
史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
密院知院之名始此(分/纪)
本朝国初不置淳化二年枢使王显出镇始以张逊知
枢密院事(续会/要)知枢密院同知院并正二品知院掌佐
天子执兵政而同知院为之副凡边防军务常与三省
分班禀奏事于体要则宰相执政官合奏(神宗正始/职官志)
卷二十六 第 34b 页 WYG0930-0596b.png
咨为知枢密院事咨性明达周知世务佐枢府抑侥倖
号为称职(东都/事略)李纲以右丞被命枢筦奏云伏蒙圣恩
除知枢密院事以被命鸿枢专统兵机宜得魁奇英伟
之人以居其任(传信/录)
   同知
史周显德六年命司徒平章范质礼部尚书王溥并参
知枢密院(五代/史)
本朝初不置淳化二年王显出镇张士逊知枢密院事
卷二十六 第 35a 页 WYG0930-0596c.png
始以温仲舒寇准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会/要)元丰
官制行废使副存同知(职/源)绍兴中高宗以本兵之地事
权宜重依祖宗故事置枢密使而知院同知院亦仍旧
由是并除(本朝/杂记)向敏中同知枢密院明辨有才略处事
敏速枢密之任专主谋议至于西北二边道路斥堠走
集之所莫不周知(事/略)吕公著复同知枢密院神宗手诏
曰顾在廷之人有可以托中外腹心之寄均皇家休戚
之重无逾卿者可亟起视事(同/上)元祐中赵瞻拜同知院
卷二十六 第 35b 页 WYG0930-0596d.png
事制赞一人之休必资耆德握万兵之本爰赖旧臣盖
知其要者可以应务而不穷久于事者可以临机而无
惑宜赖故臣赞翊洪枢(会/要)
   签书
本朝签书无正员为使之贰(续会/要)太平兴国四年石熙
载以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职/源)
德三年韩崇训检校太傅马知节为检校太保并签枢
密院事天禧四年以华州观察使为宣徽北院使镇国
卷二十六 第 36a 页 WYG0930-0597a.png
军留后签书枢密院事签书兼藩镇自此始也(会/要)冯拯
签书枢密院事真宗访以边事拯谓备边之要当须扼
襟喉据险隘以制敌之冲若于保州威虏间依徐河以
布陈裹粮其势足以决胜(事/略)太平兴国四年石元懿始
以枢密直学士佥书院事(退朝/录)
   同签
本朝枢密院旧制无同签书枢密院事者治平中始有
以郭逵为之(神宗正史/职官志)元丰官制行使副签书并罢惟
卷二十六 第 36b 页 WYG0930-0597b.png
存同知(职/源)太平兴国八年张司空齐贤王公沔并以谏
议大夫同签书枢密院事(退朝/录)签书大抵以处资浅之
人若签书一经亲祠方进同知及枢副若武臣擢预国
政只除同签书(职/源)
   承旨
本朝熙宁五年以尚书比部员外郎曾孝宽充史馆脩
撰兼都承旨文馆兼领自孝宽始(续会/要)刘安世作都承
旨待制范相纯仁之出由安世草疏已而复拜吕相大
卷二十六 第 37a 页 WYG0930-0597c.png
防遂拟安世真定宣仁难之吕云刘安世曾言范纯仁
今既复用宜少避之宣仁曰今既不作言事官自不相
(言行/录)每崇政殿临决庶务则承旨侍立殿前侍卫司
奏事则承旨受而读之(会/要)右府管天下之机务而承旨
左右参总焉(除张诚/一制)陪辅帷幄以承密旨(除刘奉/臣制)枢机
之地亲承密旨虽在副介亦须得人
   检详
本朝检详之职古无之国初熙宁四年诏以编脩经武
卷二十六 第 37b 页 WYG0930-0597d.png
要略官四人王存陈侗陈奉世苏液检详枢密院诸房
文字礼遇视中书检正官元丰三年诏定置三员及改
官制检详官寻罢(续会/要)乾道二年诏枢密检详系掌朝
廷机要文字不许出谒宾客(会/要)吕大忠检详枢密院吏
兵房文字令典义勇枢机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匮
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
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事/略)绍兴三十一年完颜
亮渝盟时洪文敏公迈任枢密院检详宰相传旨令撰
卷二十六 第 38a 页 WYG0930-0598a.png
书诏榜檄(家/传)
   编脩官
本朝编脩之职古无之庆历四年史馆王洙承旨单士
宁编脩例册编脩之名自此始(分/纪)熙宁三年以馆职王
存顾临等同编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中兴/会要)王铚
权枢密院编脩纂集祖宗兵制书成上览之称善命改
京官赐名枢廷备检(中兴系/年录)编脩官随事置无定员以
本院官兼者不入衔(四朝/志)神宗朝除周萃枢密院编脩
卷二十六 第 38b 页 WYG0930-0598b.png
官制曰枢密之府自祖宗以来防患持危应变之大计
与夫将相议论之臣密谋要策皆具于此而文书贸乱
淆杂而无纪纲故择能臣次第之(荆公/文集)
   尚书省
史汉灵帝时谓之中台唐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
(汉/书)北齐尚书省谓之都省亦谓之北省 张安世拜大
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而自
著张禹录尚书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前汉/书)章帝以太傅
卷二十六 第 39a 页 WYG0930-0598c.png
赵熹太尉牟融录尚书事尚书有录自熹始汉制遂以
为常(后汉/书)唐制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于司堂东西
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唐/书)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李
固疏北斗天之枢机尚书为陛下之枢机晋宗室会稽
王道子及世子元显并录尚书事时道子为东录元显
为西录(通/志)
本朝太平兴国中徙于利仁坊孟昶旧第颇为宏丽中
设都堂左右司左右丞郎中员外郎厅东西廊分设尚
卷二十六 第 39b 页 WYG0930-0598d.png
书侍郎厅事二郎中员外厅事六掌施行判命举省内
纲纪程式受付六曹文书听内外辞诉奏御史失职考
百官府之治以诏废置赏罚绍圣二年诏在京官所受
传宣内降随事申尚书省又诏尚都省弹奏监察御史
纠不当者(通/考)
   尚书令
史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制有六尚书(百/官)
(志/)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
卷二十六 第 40a 页 WYG0930-0599a.png
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𨽻校尉御史中丞朝
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
会不陛奏事天子封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
(通/考)
传记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仪刑端揆(唐六/典)
郭子仪至自泾阳恩赉崇缛进拜尚书令恳辞不听诏
趋诣省视事百官往庆敕射士五百骑执戟宠卫子仪
确让且言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而不置皇太子为
卷二十六 第 40b 页 WYG0930-0599b.png
雍王定关东乃得授渠可畏私孝臣隳大典(云/云)帝不获
已许之其所让付史馆(六/帖)汉侯霸为尚书令时朝廷少
旧臣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大/全)
集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辟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属职万机总任百揆(邢子才/谢表)邦国政治盖出于中枢
朝廷纪纲尽归于会府(除王/时制)
本朝淳化三年升在三师上掌佐天子议大政奉所出
命令而行之其属有六曹凡庶务皆命而决之凡官府
卷二十六 第 41a 页 WYG0930-0599c.png
之纪纲程式无不总焉大事三省通议则同执政官合
班小事尚书省独议则同仆射丞分班论奏若事由中
书门下而有失当应奏者亦如之(通/考)
   左右仆射
史秦官汉因之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之古者重武
官有土射以督课成帝建始元年初置尚书五人以一
人为仆射主封门掌授廪假钱榖 龙朔二年改左右
仆射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曰文昌左右相开元年曰
卷二十六 第 41b 页 WYG0930-0599d.png
左右丞相天宝元年复(百官/志)徐宣左仆射加侍中车驾
幸许昌宣总留事帝还主司奏呈文书帝曰吾与仆射
何异也(魏/志)房玄龄进尚书左仆射帝曰公为仆射当助
朕广耳目访贤才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
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唐/书)杜如晦进位尚书右
仆射仍领选与房玄龄共筦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
得职当时浩然归重(同/上)
传记建安中以执金吾荣邵为尚书左仆射仆射有左
卷二十六 第 42a 页 WYG0930-0600a.png
右自此始也(百官/表)王常为左仆射常堕车时人谓之堕
车仆射周颢为左仆射深识危乱常饮酒醉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世/说)裴遵度以右仆射后知选事朝
廷优其老听就第注官时以为荣(列/传)李绛宝历初拜尚
书左仆射绛伟仪质俊以直道进退望冠于一时贤不
肖大分屡为谗邪所中(同/上)裴均元和三年入为尚书右
仆射上日唱授按送印皆尚书郎为之文武四品五品
郎官御史拜廷下御史中丞左右丞升阶荅拜时以为
卷二十六 第 42b 页 WYG0930-0600b.png
礼太重(官/志)
集端揆之司枢机之重 尚书令总领众务举持纲目
仆射贰之诚为崇重(天宝元/年议)
本朝制左右仆射掌佐天子议大政二令之职与三省
长官皆为宰相之任元丰官制行不置侍中中书令以
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侍中中书
令职事寄禄为时进(通/考)
   中书令
卷二十六 第 43a 页 WYG0930-0600c.png
史中书省令二人正二品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百官/志)隋中书令为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隋/书)唐开
元改紫薇令(唐/书)高允为中书令魏文帝重之不名称为
令公(魏/史)房玄龄太宗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以如晦
等功第一馀皆以次叙封拜(唐/书)郭子仪为中书令二十
四考以身为天下安危 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
百官多献珍异惟九龄进金镜录五卷(同/上)
传记晋和峤为令荀勖为监不同居峤嫉勖邪谄先登
卷二十六 第 43b 页 WYG0930-0600d.png
车席而坐不容勖又乃引备车监令异车自此始也
吴骘为中书令父亮为尚书令每朝会帝以云母屏风
隔其坐也(录/记)薛元超帝尝宴诸王召元超与从容谓曰
任卿中书宁藉多人哉议拜中书令(唐/纪)长孙无忌检校
中书令犹知门下省帝欲立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
(同/上)
本朝国初官制未定异姓未有兼中书令者太祖太宗
时加中书令者惟赵普一人普加中书令再四恳辞上
卷二十六 第 44a 页 WYG0930-0601a.png
手诏曰开国旧勋惟卿一人毋自固避 中书省正一
品以检校官兼中书令谓之使相(并国/史)
   中书舍人
史魏置中书通事舍人东晋省以中书侍郎一人直西
省即侍郎兼其职而掌其诏命 傅昭为中书通事舍
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独昭廉静无所干预器服
率陋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风故赐以古物
(南/史)商冯为中书舍人列上玉事(唐/史)虞世南拜内史舍人
卷二十六 第 44b 页 WYG0930-0601b.png
柳顾博学罕所推许至是与世南相见叹曰海内当共
推此一人(同/上)
传记汉尚书郎直宿建礼门奏事明光殿下笔为诏诰
出语为诰令乃今中书舍人也(通/典)唐武德三年改中书
舍人置六员自永淳以来天下文章道德台阁髦彦无
不以文章达故中书舍人为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
诸官莫比焉(通/典)唐杨绾为中书舍人故事舍人年久者
为閤老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绾悉均给之(本/传)魏魏
卷二十六 第 45a 页 WYG0930-0601c.png
收兼中舍与温子升邢子才齐誉世称三才(同/上)
集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
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诗)西掖重云关禁置北山疏雨
点朝衣干门柳色连烟锁三殿花香入紫薇(岑/参)西掖深
沉大帝居紫薇西省掌文书天阶启钥趋朝后侍史焚
香起草初(古诗上/李舍人)绿松窗对凤池开履迹衣香遍上台
天意皆从紫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非时玉案呈宣旨
每日金阶谢赐回(王建/诗)今年寒食夜西省凤池头诚知
卷二十六 第 45b 页 WYG0930-0601d.png
视草贵未免对花愁(白居/易诗)
本朝中书舍人为所迁官实不任职复置知制诰及直
舍人院故事入西阁皆中书召试制诰三篇惟梁周翰
不召试而授焉其后薛映梁鼎杨亿陈尧佐欧阳修亦
如此例(长/编)元丰五年曾巩陆佃并试中书舍人自是始
正官名(续会/要)
   中书侍郎
史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政焉(百/官)
卷二十六 第 46a 页 WYG0930-0602a.png
(志/)于志宁为中书侍郎太宗常宴近臣问志宁豫宴安
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豫宴 裴
潜风神高迈为中书侍郎出入禁门见者皆肃然改容
 王琚始为中书侍郎母居洛阳来京师让琚曰尔家
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谄佞取容海内
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琚卒不免(并列/传)
传记魏明帝诏举中书侍郎为吏部尚书卢毓曰得人
与不卢生耳举选莫取名名如画作饼不可啖毓举韩
卷二十六 第 46b 页 WYG0930-0602b.png
暨敦笃至行帝乃用之刘祎之擢中书侍郎同三品是
时诏令丛繁祎之思致华敏裁可占授少选可待也(列/传)
本朝宋制侍郎掌贰令之职参议大政授所宜诏旨而
奉行之官制行以尚书右仆射兼又别置侍郎以代参
知政事建炎初复改侍郎为参政(续会/要)
 
 
 记纂渊海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