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930-00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记纂渊海卷三     宋 潘自牧 撰
  律历部
   律吕
经同律度量衡 律和声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并/书)
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五音大合乐(周/礼)大师掌六律
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
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 掌执同律以
卷三 第 1b 页 WYG0930-0083b.png
听军声而诏吉凶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同/上)五声六
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并/记)为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
成也(左/传)
子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圣人既竭耳力
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并/孟)夔合六律调五音(淮南/子)一律
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六六之六六三十六
故三百六十日以当一岁之日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
(同/上)或问交五声十二律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
卷三 第 2a 页 WYG0930-0084a.png
哇则郑(扬/子)帝轩候凤鸣以调律(抱朴/子)
史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
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考胜
(史律/书)武王伐纣吹律听声(同/上)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
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吕以旅阳宣气(前律/历志)黄帝使伶
伦自大夏之西昆崙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
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有二筒以听凤
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
卷三 第 2b 页 WYG0930-0084b.png
之 黄钟之长九寸三分损一下生林钟参分林钟益
一上生太簇参分太簇损一下生南吕参分南吕益一
上生姑洗参分沽洗损一下生应钟参分应钟益一上
生蕤宾参分蕤宾损一下生大吕参分大吕益一上生
夷则参分夷则损一下生夹钟参分夹钟益一上生无
射参分无射损一下生中吕参分律用铜者铜为物之
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
然有常有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并同/上)武帝以李
卷三 第 3a 页 WYG0930-0084c.png
延年为协律都尉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礼乐/志)伏羲
作易纪阴阳之初以为律法以六十律分期之日(后律/历志)
截管为律吹以考声 纪斗气效物类 五音生于阴
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
 天子常以冬夏至候钟律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
极长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
极短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 候气之法布缇缦室中
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
卷三 第 3b 页 WYG0930-0084d.png
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并同/上)明帝
升灵台吹时律观物变(本/纪)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
寸为十二月音(晋律/历志)西王母献舜以昭华之琯以玉为
之取其体犹润也 律之始造以竹为管取其自然圆
虚也 神道广大妙本于阴阳形气精微义先于律吕
 遂八风而宣九德和大乐而成政道 律之为言法
也言阳气始生各有法也吕之为言助也所以助阴成
阳也(并同/上)荀勖以杜夔所制律吕乖错乃制古尺作新
卷三 第 4a 页 WYG0930-0085a.png
律吕以调声韵(乐/志)荀勖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而
雅乐正然论者犹谓勖暗解时阮咸妙达八音论者谓
之神解咸尝心讥勖新律声高近哀思不合中和勖以
为异已乃出咸为始平相后有田父得周时玉尺勖以
校已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短于一米于是伏咸之妙
(同/上)郑译牛弘辛彦之之徒依京房六十律因而六之为
三百六十律以一律为七音音为之调凡十二律为八
十四调(唐礼/乐志)吕才制尺十二枚长短与律默契 始求
卷三 第 4b 页 WYG0930-0085b.png
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广积而为分寸一
黍之多积而为龠合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律之
本也故为之长短之法而著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
著之于量为之轻重之法而著之于权衡又总其法而
著之于数使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然后律度
量衡相为表里四者既同而声必至而后乐可作矣(并/同)
(上/)
传记律谓之分注云律管可以分气(尔/雅)景王问律于伶
卷三 第 5a 页 WYG0930-0085c.png
州鸠对曰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
官轨仪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国/语)圣人截十二
管察八音之清浊谓之律吕(大戴/礼)命吕者律(略/例)吹律定
姓以记其族(白虎/通)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衍
吹律而温气至(刘向/别录)梁武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通/典)
唐张文收截竹为律吹之备旋宫之义(同/上)隋文帝取律
吕实葭灰以候气问于牛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全
出为猛气不出为衰气(古今/乐录)
卷三 第 5b 页 WYG0930-0085d.png
集寒谷丰黍吹律以暖之(左思/赋)听清浊五声之和然后
制为钟律(杨泉物/理论)律比昆崙竹(杜/诗)惜无协律者窈𦕈弦
吾诗(柳/集)
本朝太祖每谓雅乐声近于哀思因诏和岘依古法别
造新尺并黄钟九寸管令工人校其声果下于王朴所
定管一律寻又内降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
自此雅音和畅(会/要)李照所造钟磬当时只是将太府寺
布帛尺一面定法其尺约长王朴尺三寸使朝廷以不
卷三 第 6a 页 WYG0930-0086a.png
法之器荐见郊庙只如照所定黄钟之管乃是南吕陪
磬旧黄钟九寸正磬却降在大簇夹钟之间(宋景文公/议乐状)
律之分寸既定便当埋管候气以验其应否至于播之
五声二变而为六十调者乃其馀耳(朱文/公集)候气之说盖
埋管虽相近而自管之长短入地深浅有不同故气之
应有先后耳非以方位而为先后也(同/上)众弦排律吕金
石次第名(欧/公)
   黄钟
卷三 第 6b 页 WYG0930-0086b.png
经大司乐奏黄钟以祀天神(周/礼)太师阳声黄钟注云黄
钟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 㮚氏为量其声中黄钟之
(同/上)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注云黄钟之宫最长也
仲冬律中黄钟注云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并/记)
子师文鼓琴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地
暴冱(列/)黄钟者钟已黄也(淮南/子)黄钟以生之注云黄钟
为音律之本(扬/子)
史黄钟者阳气钟黄泉而出也(律/书)黄钟长八寸七分一
卷三 第 7a 页 WYG0930-0086c.png
(同/上)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前律/历志)黄钟者黄者中之
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五
声莫大焉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
色莫盛焉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
以黄色名元气律者著宫声也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月 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
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种于太阴故黄钟为天
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 黄钟
卷三 第 7b 页 WYG0930-0086d.png
纪元气之谓律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
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
之所繇出也 阴阳相生自黄钟始 黄钟初九律之
首阳之变也 阳生阴曰下生阴生阳曰上生上生不
得过黄钟之清浊下生不得及黄钟之实(并同/上)伏羲作
易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之宫(后/律)
(历/志)黄钟应天之数而长九寸(同/上)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
(礼仪/志)黄者阴阳之中色也或曰冬至德气为土土色
卷三 第 8a 页 WYG0930-0087a.png
黄故曰黄钟(晋/志)黄钟者天子之宫(北/史)伶伦断竹长三寸
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隋礼/乐志)初隋用黄钟
一宫惟击一钟其十一钟设而不击谓之哑钟唐张文
收乃断竹为十二律与孝孙吹调五钟叩之而应由是
十二钟皆用(唐礼/乐志)太常缺黄钟铸不能成李嗣真逢车
有铎声甚丽曰宫声也取以归振以空地若有应者掘
之得钟众乐遂和(旧唐/书)
传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国/语)皇甫直临小池弹
卷三 第 8b 页 WYG0930-0087b.png
琵琶本黄钟而声入蕤宾弹于他处则黄钟也因夜复
弹于池上觉有物击水如鱼跃遂竭池索之得铁一片
乃方响蕤宾铁也(杂/俎)
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林钟
经大司乐歌函钟以祭山川注云函钟一名林钟(周/礼)
师阴声函钟注云林钟未之气也六月建焉(同/上)季夏律
中林钟注云林钟者黄钟之所生也长六寸(记/)季武子
卷三 第 9a 页 WYG0930-0087c.png
以其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左/传)
子林钟者引而止也(淮南/子)
史林钟者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史律/书)林钟长五寸七
分四角(同/上)林君也言阴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
大楙盛也位于未在六月(前律/历志)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
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楙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
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含阳之施楙之于六
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 林钟吕之首阴之变也(并同/上)
卷三 第 9b 页 WYG0930-0087d.png
传记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国/语)林者茂也
盛也六月物皆茂盛积于林野故谓林钟又林众也言
万物成就种类众盛也(通典/注)
   太簇
经大司乐奏太簇以祀地示(周/礼)太师阳声太簇注云太
簇寅之气也正月建焉(同/上)孟春律中太簇注云太簇者
林钟之所生也长八寸(记/)
子太簇者簇而未出也(淮南/子)
卷三 第 10a 页 WYG0930-0088a.png
史泰簇者言万物簇生也(史律/书)太簇长七寸七分二角
(同/上)太簇簇奏也言阳气大奏地而达物也位于寅在正
(前律/历志)正月乾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
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万物各得其理寅木也为仁
其声商也为义故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羲
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同/上)簇者簇也
谓万物随于阳气太簇而生也(晋/志)
传记太簇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国/语)
卷三 第 10b 页 WYG0930-0088b.png
   南吕
经大司乐歌南吕以祀四望(周/礼)太师阴声南吕注云南
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同/上)仲秋律中南吕注云南吕者
太簇之所生也长五寸三分寸之一(记/)
子师文鼓琴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
茂实(列/)南吕者任包大也(淮南/子)
史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律/书)南吕长四寸七分
八徵(同/上)南任也言阳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也位于酉
卷三 第 11a 页 WYG0930-0088c.png
在八月(前律/历志)南者任也谓时物皆秀有怀任之象也(晋/志)
传记南吕赞阳秀也注云荣而不实曰秀南任也阴任
阳事助成万物(国/语)八月物皆含秀怀吐之象阴任阳功
助阳成功也(通典/注)
   姑洗
经大司乐奏姑洗以祀四望(周/礼)太师阳声姑洗注云姑
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同/上)季春律中姑洗注云姑洗者
南吕之所生也长七寸九分寸之一(记/)
卷三 第 11b 页 WYG0930-0088d.png
子姑洗者陈去而新来也(淮南/子)
史姑洗者言万物洗生(史律/书)姑洗长六寸七分羽(同/上)
洗洁也言阳气洗物姑洁之也位于辰在三月(前律/历志)
枯也洗濯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晋/志)
传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注云姑洁也洗
濯也考合也言百物修洁故用之飨宴可以合神纳宾
(国/语)
   应钟
卷三 第 12a 页 WYG0930-0089a.png
经大司乐歌应钟以祭地示(周/礼)太师阴声应钟注云应
钟亥之气也十月建焉(同/上)孟冬律中应钟注云应钟者
姑洗之所生也长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记/)
子应钟者应其钟也(淮南/子)
史应钟者阳气之应不用事也(史律/书)应钟长四寸二分
三分二羽(同/上)应钟言阴气应无射该藏万物而杂阳阂
种也位于亥在十月(前律/历志)应者和也谓岁功皆应和阳
功收而聚之也(晋/志)
卷三 第 12b 页 WYG0930-0089b.png
传记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国/语)
   蕤宾
经大司乐奏蕤宾以祭山川(周/礼)太师阳声蕤宾注云蕤
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同/上)仲夏律中蕤宾注云蕤宾者
应钟之所生也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并/记)
子师文鼓琴及冬而扣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
立散(列/)蕤宾者安而服之也(淮南/子)
史蕤宾者言阴气幼少故曰蕤痿阳不用事故曰宾(史/律)
卷三 第 13a 页 WYG0930-0089c.png
(书/)蕤宾长五寸六分三分一(同/上)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
导阴气使继养物也位于午在五月(前律/历志)蕤葳蕤垂下
猊也宾敬也谓时阳气下降阴气始起相宾敬也(晋/志)
传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国/语)皇甫直得方
响蕤宾铁(详见黄/钟类)
   大吕
经大司乐歌大吕以祀天神(周/礼)太师阴声大吕注云大
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同/上)季冬律中大吕注云大吕
卷三 第 13b 页 WYG0930-0089d.png
者蕤宾之所生也长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百四(记/月)
(令按蕤宾三分损一下生大吕实长四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五十二月令注盖大吕之倍数也)
子大吕者旅旅而去也(淮南/子)
史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分一(史律/书)吕旅也言阴大旅助
黄钟宣气而牙物也位于丑在十二月(前律/历志)吕助也谓
阳气方生阴气助也(晋/志)大吕者皇后之位(北/史)
传记大吕助宣物也(国/语)
   夷则
卷三 第 14a 页 WYG0930-0090a.png
经大司乐奏夷则以享先妣(周/礼)太师阳声夷则注云夷
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同/上)孟秋律中夷则注云夷则者
大吕之所生也长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
(记/)
子夷则者易其则也(淮南/子)
史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史律/书)夷则长五寸四分三
分二商(同/上)则法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
物也位于申在七月(前律/历志)夷平也谓万物将成平均皆
卷三 第 14b 页 WYG0930-0090b.png
有法则也(晋/志)
传记夷则者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注云言万物
既成可法则也故可咏歌九功之则使民无疑贰也(国/语)
七月万物将成平均结实皆有法则故谓之夷则一云
夷者伤之义言秋之时万物始被刑法而伤其性故以
为名(通典/注)
   夹钟
经大司乐歌夹钟以享先祖(周/礼)太师阴声夹钟注云夹
卷三 第 15a 页 WYG0930-0090c.png
钟卯之气也二月建焉(同/上)仲春律中夹钟注云夹钟者
夷则之所生长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
(记按夷则参分损一下生夹钟实长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六百三十一月令注盖夹钟之)
(倍数/也)
子师文鼓琴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
发荣(列/)夹钟者种始荚也(淮南/子)
史夹钟者言阴阳相夹厕也(史律/书)夹钟长六寸一分三
分一(同/上)夹钟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
卷三 第 15b 页 WYG0930-0090d.png
位于卯在二月(前律/历志)夹佐也谓时物尚未尽出阴德佐
阳而出物也(晋/志)
传记夹钟出四隙之细也注云出四时之间气微细者
四时之气皆始于春故夹钟出四时之气也(国/语)夹者孚
甲也言万物孚夹钟类分也(白虎/通)
   无射
经大司乐奏无射以享先祖(周/礼)太师阳声无射注云无
射戍之气也九月建焉(同/上)季秋律中无射注云无射者
卷三 第 16a 页 WYG0930-0091a.png
夹钟之所生长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
百二十四(记/)天王(景/王)将铸无射伶州鸠曰王其以心疾
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
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
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
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槬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
钟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左/传)
子无射者入无厌也(淮南/子)
卷三 第 16b 页 WYG0930-0091b.png
史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史律/书)无射长四寸
四分三分一(同/上)射厌也言阳气䆒物而使阴气毕剥落
之终而复始亡厌射也位于戍在九月(前律/历志)射者出也
言时阳气上升万物收藏无复出也(晋/志)
传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注云九
月乾上九也阳气上升收藏万物无得见者可遍布前
哲之令德示民导法(国/语)射终也言万物随阳而复又随
阳而起无有终极故以为名(通典/)
卷三 第 17a 页 WYG0930-0091c.png
   中吕
经大司乐歌小吕以享先妣注云小吕一名中吕(周/礼)
师阴声小吕注云中吕已之气也四月建焉(同/上)孟夏律
中中吕注云中吕者无射之所生长六寸万九千六百
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记月令愚按无射/三分损一下生中)
(吕实长三寸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六/千四百八十七月令注盖中吕之倍数也)
子中吕者中充大也(淮南/子)
史中吕者言万物尽旅而西行也(史律/书)中吕长五寸九
卷三 第 17b 页 WYG0930-0091d.png
分三分二徵(同/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旅助
姑洗宣气齐物也位于已在四月(前律/历志)阳下生阴阴上
生阳终于中吕十二律毕矣(同/上)吕助也谓阳气盛长阴
助成功也(晋/志)
传记中吕宣中气也(国/语)
   度量(律度量衡附/)
经同律度量衡(书舜/典)内宰凡建国出其度量淳制(周/礼)
人同其度量 合方氏一其度量 大行人十有一岁
卷三 第 18a 页 WYG0930-0092a.png
同度量(并同/上)仲春日夜分则同度量(记/)周公颁度量而
天下大服(明堂/位)立权度量(大/传)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
(仲尼/燕居)正度量夷民者也(左/传)谨权量审法度(论/语)
子法制度量王者典宪也(管/)仲春令关市同度量仲秋
一度量(淮南/子)法者天下之度量也(同/上)
史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前律/历志)审度嘉量
以临兆民 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
下而齐风俗也(并同/上)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汉景/帝诏)律度
卷三 第 18b 页 WYG0930-0092b.png
量衡公私不同所宜一之(北史王/登奏)律度量衡相用为表
里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也
(唐礼/乐志)太史卿以二法权物量度权衡也(百官/志)
传记先王之铸钟也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国/语)
集齐律度量衡使天下咸得其用人曰明我者舜也齐
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韩/集)
本朝皇祐中阮逸胡瑗累黍定尺始欲合其量也然竟
于权不合(程迥三/器图说)上党之黍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为
卷三 第 19a 页 WYG0930-0092c.png
度量决不徒然止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
黍大小必得其中故伊川先生曰欲度量权衡之得其
正必自律起以律管定尺盖准乎天地也秬黍积数在
先王时惟此适与度量合故可用也今或不然形有长
短所以起度也受有多寡所以生量也物有轻重所以
用权也是器也皆准之上党羊头山之秬黍焉以之测
幽隐之情以之达精微之理推三光之运则不失其度
通八音之变则可召其和以辨上下则有品以分隆杀
卷三 第 19b 页 WYG0930-0092d.png
则有节(并同/上)
   度
经典瑞璧羡以起度(周/礼)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
(同/上)司空执度度地(记/)用器兵革不中度不粥于市(同/上)
子度然后知长短(孟/)
史禹声为律身为度(史本/纪)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
夫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
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卷三 第 20a 页 WYG0930-0093a.png
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
二寸长一丈而分寸丈尺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
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分者自三
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
者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于尺张于丈信于引
引者信天下也(前律/历志)体有长短检之以度则不失毫釐
(隋志/)
本朝自唐昭宗时雅乐亡散至后周时王朴重定尺度
卷三 第 20b 页 WYG0930-0093b.png
太祖朝又诏和岘以景表尺重加磨治稍令声下昨缘
景祐二年燕肃始乞修正乐器其时只得王朴律准又
与王朴所定律尺律管参验音韵而燕肃只据律准与
钟磬见声按定高下即是太常旧乐比王朴时已自不
同况和岘减定后又经景德中李宗谔一次修饰至燕
肃凡经三度磨铝然俱不先立尺度律准所以后来无
处根正法度音律(宋景文公/议乐状)周尺也者先儒考其制吻
合者不一至宋景文公得隋大业中尺十五等(一周尺/二晋田)
卷三 第 21a 页 WYG0930-0093c.png
(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汉官尺五魏尺六殷后尺七后魏/前尺八中尺九后尺十东后魏尺十一蔡邕铜龠尺十)
(二宋氏尺十三隋常水尺十/四杂尺十五梁朝俗间尺)独以周尺为之本以考诸
尺韩忠献嘉祐累黍二其一亦与周尺合苟以是定尺
又以是参定权量如挈裘而振其领其顺者不可胜数
(程迥三/器图义)
   量
经㮚氏为量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釜(六斗/四升)
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
卷三 第 21b 页 WYG0930-0093d.png
黄律之宫槩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
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惟则(周/礼)齐旧四量豆区
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
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子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庄/)
史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
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
以井水准其槩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
卷三 第 22a 页 WYG0930-0094a.png
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焉其
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
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
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一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
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
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
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
卷三 第 22b 页 WYG0930-0094b.png
角于斛也(前律/历志)量有轻重平以权衡物有多少受以量
(后律/历志)物有多少受之以量则不失圭撮(隋/志)
传记黄帝设五量(家/语)
集黄帝一统类齐制器(柳/)相欺也为之斗斛以信之(韩/)
本朝二龠为合注云谓二十四铢皇祐新乐图曰今令
文误作十龠为合(程迥三/礼图义)合方一寸深一寸六分六釐
积一千六百二十分升方三寸深一寸八分积一万六
千二百分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积十六万二千分
卷三 第 23a 页 WYG0930-0094c.png
迥用周尺依考工记造釜却用本草千金方法以兔丝
子九两为升实容六十四升兔丝之秤盖用开通钱十
为七十二铢者是故周汉晋之尺本草千金方之升周
礼之釜唐书志之权四物不相谋而相合若符契然(并/同)
(上/)皇祐龠合升斗以今太府寺见行升斗较之二升九
合一龠弱得太府寺升一升二斗九升五合得太府寺
斗一斗(阮逸胡/瑗云)林亿等较本草千金方曰药升方作上
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盖龠法也(同/上)
卷三 第 23b 页 WYG0930-0094d.png
   权衡
经称物平施 巽称而隐巽以行权(并/易)轮人权之以视
其轻重之均也 㮚氏为量不耗然后权之 玉人驵
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
(并周/礼)仲春日夜分则钧衡石正权概仲秋日夜分则
平权衡正钧石(记/)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深/衣)
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
子权然后知轻重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并/孟)权衡者所
卷三 第 24a 页 WYG0930-0095a.png
以视轻重也(管/)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庄/)权物而称用(荀/)圣人备道全美是垂天下之权衡也
 道者古今之正权也 衡所以知轻重 衡石称垂
者所以为平也 衡者平之至也 衡不正则重垂于
仰而人以为轻轻垂于俛而人以为重 公平者职之
行也(并同/上)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后平而不怨施而不德
吊而不责常平民禄以继不足权之为度也急而不盈
杀而不割诚信以必坚悫以固(淮南/子)衡之于左右无私
卷三 第 24b 页 WYG0930-0095b.png
轻重故可以为平 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
内矣(并同/上)
史参为衡石(史天/官书)优劣之垂在于权衡非徒低昂之差
乃钧铢之觉也(滑稽/传注)衡平也权垂也衡所以佐权而均
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
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
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重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
卷三 第 25a 页 WYG0930-0095c.png
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忖为十八易十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
钧之其馀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四倍
好者周旋无端周而复始无穷也已铢者物繇忽微始
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
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
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
四方之象钧者钧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
卷三 第 25b 页 WYG0930-0095d.png
平均也 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
数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
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
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
之象也重百二十钧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
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
百八十四爻者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
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卷三 第 26a 页 WYG0930-0096a.png
(前律/历志)赵石勒得圆石状如水碓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
律度量衡(晋/志)量有轻重平以权衡则不失黍累(隋/书)帝曰
天下之势犹持衡然此首重则彼尾轻矣(唐李/石传)赏罚之
驭众犹权衡之于轻重也(陆宣公/奏议)
传记垂之者权也平之者衡也(太/玄)
本朝唐铸开元通宝钱积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
四两苏冕曰今钱为古秤七铢以上比古五铢钱则加
重二铢以上迥谓一大两为七十二铢即一钱为七铢
卷三 第 26b 页 WYG0930-0096b.png
畸十分铢之一则所谓三两为大两者可无疑矣(程迥/三器)
(图/义)
   规矩(规矩准绳附/)
经轮人规之以视其圜也万之以视其匡也(周/礼)舆人为
车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同/上)古之君子必佩玉周旋中规
折旋中矩(记玉/藻)规沔水规宣王也注云规者正圜之器
(诗/序)矩君子有絜矩之道(记大/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
卷三 第 27a 页 WYG0930-0096c.png
子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规
矩方圆之至也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并同/上)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管/)
父学御旋曲中规矩(列/)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
不以心稽(庄/)陶者曰我善治埴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匠
石曰我善治木勾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
中规矩钩绳哉(同/上)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
卷三 第 27b 页 WYG0930-0096d.png
(荀/)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淮南/子)规矩一行而
不易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行之万世傅之而
以无为为之 规矩钩绳者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
 规矩事之制也 贤王用人犹制木规矩方圆各有
所施 规之为度也转而不获圆而不垸优而不纵广
大以宽矩之为度也肃而不悖刚而不愦取而无怨内
而无害威厉而不慑令行而不废(并同/上)如委己以从人
虽有规矩焉得而用之(扬/)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
卷三 第 28a 页 WYG0930-0097a.png
治然后治人之谓大器(同/上)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文/中)
矩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荀/)
史禹左准绳右规矩(史本/纪)哲王规矩乾坤(晋阮/种传)汉兴破
觚为圜(前酷/吏序)大汉中兴破矩为圜(后杜林传馀/见后五则类)
集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经)规天矩地(文/选)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韩/集)重规叠矩(唐杨炯少/室山碑)
   准绳
经准㮚氏为量权之然后准之(周/礼)绳巽为绳直(易/)惟木
卷三 第 28b 页 WYG0930-0097b.png
从绳则正(书/)其绳则直(诗/)
子法者人生之准绳也(淮南/)为平者准也为直者绳也
若夫不在准绳之中可以为平直者此不共之术也
绳之为度也直而不争修而不穷久而不弊远而不忘
与天地得与神明合所欲则得所恶则忘自古及今不
可移正厥德孔宓广大以容众是故上帝以为物宗
准之为度也平而不险均而不阿广大以容宽裕以和
柔而不刚锐而不挫流而不滞易而不秽发通而有纪
卷三 第 29a 页 WYG0930-0097c.png
周密而不泄准平而不失万物皆平民无险谋怨恶不
生是故上帝以为物平 无准绳虽鲁班不能以定曲
(并同/上)准水平准中大匠取法焉(庄/)程者物之准(荀/)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造父学御进退履绳(列/)
钩绳而正者是削其性也(庄/)以绳墨自给而备世之急
(同/上)木受绳则直(荀/)绳者直之至 引绳以持曲直 绳
墨之起为不直也 度已以绳足以为天下法则矣(并/同)
(上/)绳正于上木直于下(淮南/子)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
卷三 第 29b 页 WYG0930-0097d.png
可以为正(同/上)
史孝文以仁义为准(前东方/朔传)贤才之畜于国犹巧匠之待
绳墨也(晋阮种传其/馀见五则类)
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经)何时俗之工
巧兮背绳而改错(宋玉/九辨)使离娄督绳公输削墨(文/选)
   五则(权衡规矩绳/)
经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
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记/)古者深衣以应规矩绳权衡
卷三 第 30a 页 WYG0930-0098a.png
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深/衣)
子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
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圆万物
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
权万物也(淮南/子)
史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前律/历志)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规生规圜生矩矩方生绳
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均权矣是为五则规者所以
卷三 第 30b 页 WYG0930-0098b.png
规圜器械令得其类也矩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
形也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准者所以揆平取
正也绳者上下端直经纬相通也准绳连体权衡合德
百工由焉以定法式 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
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冬藏乃可称水润下知者谋谋
者重故为权也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
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礼者齐齐者平故
为衡也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
卷三 第 31a 页 WYG0930-0098c.png
揫也物揫敛乃成熟金从革改更也义者成成者方故
为矩也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
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中
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
四季土稼穑蕃息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五则揆物
有轻重圜方正直阴阳之义四时四方之体五常五行
之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今广延群儒博谋
讲道修明旧典同律审度嘉量平衡均权正准直绳立
卷三 第 31b 页 WYG0930-0098d.png
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并同/上)太昊乘震执规司春
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少昊乘兑执矩司秋颛帝乘坎执
权司冬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魏相/传)
   历
经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易/)历象日月星辰敬
授人时(书/)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尔躬(禹/谟)四五纪五曰
历数(洪/范)太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注云
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云一年二十四气皆节气在前
卷三 第 32a 页 WYG0930-0099a.png
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匝则为岁朔气匝则为
(周/礼)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
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左/传)襄二十七年冬十一月
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 哀十二年冬十二月
螽仲尼曰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少皞氏以鸟名官凤鸟氏律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
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并/同)
(上/)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论/语)
卷三 第 32b 页 WYG0930-0099b.png
子黄帝之治天下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文中/子)
史容成氏始造律历(史黄帝/本纪)高辛历日月而迎送之(本/纪)
周过其历秦不及期(诸侯/王表)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
消息正闰馀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乱德颛帝受之乃命
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其后三苗
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历数失序尧复逐重
黎之后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申戒文祖云天之历
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历/书)今上即位(谓汉/武帝)招致方士唐
卷三 第 33a 页 WYG0930-0099c.png
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
夏正同乃改元诏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同/上)三代既没史
官丧纪故其所纪有黄帝颛帝夏商周及鲁历秦兼天
下颇推五胜而自以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汉兴袭秦
正朔以张苍言用颛帝历至武帝元封七年公孙卿壶
遂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遂诏卿遂迁等议造汉历乃
以前历上元太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元
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数中冬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
卷三 第 33b 页 WYG0930-0099d.png
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乃选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曰
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如闳平法一月之
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乃诏迁用邓平所
造八十一分律历罢废尤疏远者十七家复使宦者淳
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
星如连珠(前律/历志)元凤三年张寿王言阴阳不调更历之
卷三 第 34a 页 WYG0930-0100a.png
过也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
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太初历第一徐万且徐
禹治太初历亦第一寿王及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
阔 孝成世刘向总六律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
其微妙作三统历 自文公闰月不告朔百有馀年莫
能正历数(并同/上)王莽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
一改元(本/传)汉初用乙卯历至武帝始作太初历(后律/历志)
帝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 自太初元年始用
卷三 第 34b 页 WYG0930-0100b.png
三统历施行百有馀年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
退章帝知其错缪召治历编䜣李梵等及能术者课校
诸历以为四分历(并同/上)元和中刘洪造乾象法方于太
初四分转精密矣(后汉司/马彪注)黄帝经纬历数然后天步有
常则风后之力也(张衡/传)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
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造甲子𨽻首作算数容成
综斯六术考定气象谓之调历(晋律/历志)三代世有日官日
官司历 仲尼每于朔闰发文盖因以宣明历数也(并/同)
卷三 第 35a 页 WYG0930-0100c.png
(上/)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何承天撰元嘉新历(通/鉴)初魏
入中原用景初历世祖克沮渠氏得元始历时人以为
密是岁始行之(同上时宋元/嘉三十九年)延昌中李业兴为戊子元
历上之(北/史)齐文襄引李业兴为中外府咨议参军业兴
乃造化宫行棋历以五百为章四千四十为蔀九百八
十七为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推不复移转与今历
法术不同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缩不异也(同/上)东魏以
正元历浸差命李业兴更加修正以甲子为元号曰兴
卷三 第 35b 页 WYG0930-0100d.png
元历(通/鉴)隋张胄玄改定新历言前历差一日谓历法与
古不同者三事其超古独异者有七事(北史/本传)唐贞观十
四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时戊寅历以癸亥为朔李淳
风表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今岁甲子朔冬至而故太
史令傅仁均减馀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
请更加考定众议以仁均定朔微差淳风推校精密请
如淳风议(通/鉴)王勃尝作大唐千岁历(本/传)开元九年诏僧
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
卷三 第 36a 页 WYG0930-0101a.png
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张说
与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自太
初至麟德历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
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
而已其一历本议曰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
律历之大纪也(唐律/历志)历法尚矣其要在于候天地之气
以知四时寒暑而仰察天日月星辰之行运以相参合
而已唐始终二百九十馀年而历八改初高祖曰戊寅
卷三 第 36b 页 WYG0930-0101b.png
元历高宗曰麟德甲子元历玄宗曰开元太衍历代宗
曰宝应五纪历德宗曰建中正元历宪宗曰元和观象
历穆宗曰长庆宣明历至昭宗曰景福崇元历而止矣
(同/上)五代之初因唐之故用崇元历至晋高祖马重绩始
更造新历不复古推上元甲子冬至七曜之会而起唐
天宝十四载乙未为上元用正月雨水为气首初唐曹
士为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秪行
于民间而重绩遂施于朝廷号调元历然行之五年辄
卷三 第 37a 页 WYG0930-0101c.png
差不可用而复用崇元历周广顺中王处讷私撰明元
历民间又有万分历西蜀有永昌历南唐有齐政历五
代历家可考见者止于此(五代/史)周世宗诏王朴定大历
设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
月五星为钦天历(同/上)
传记神农因嘉禾八穗乃作穗书用颁时令(鸡蹠/集)周群
尝学山中忽有白猿化为老人而至授群历书一卷乃
黄帝而下历日也(拾遗/记)自黄帝颛帝下逮三王治历十
卷三 第 37b 页 WYG0930-0101d.png
有一家考课损益各有变衰(风土/记)邢和璞曰汉之落下
闳造太初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
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落下闳之言
信矣(广记愚按落下闳谓八百年当差一度然当时候/注史官考诸中星知太初历已差五度而闳之不)
(察则所谓八百年岂其然乎其/黄道岁差说详见中星类内)
集璿籥环玑凤司肇律(简文谢/新历表)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
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杨泉物/理论)阶蓂朝
开宫槐夜卷正我长历同符大衍(张说握/符颂)千年圣历遐
卷三 第 38a 页 WYG0930-0102a.png
(柳/集)
本朝吕奉天奏臣考唐尧即位之年岁在丙子凡三千
三百一年矣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始有十二月乙丑朔
旦冬至至武王伐商之年正月辛卯朔二十八日戊午
二月五日甲子昧爽又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
庚午朏从太甲元年距今至道二年凡二千七百三十
二年今起商王小甲七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自此
每七十六年得一朔旦冬至乃古历一蔀也(会要愚按/历法以十)
卷三 第 38b 页 WYG0930-0102b.png
(九岁为一章四章七十六岁为一蔀二十七章积五百/一十三年为一会三会积八十一章为一统而得千五)
(百二十九岁三统积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而为一元)黄帝起元用辛卯历颛帝用
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商用甲寅历周用丁
巳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三
统历魏用黄初历景初历晋用元始历北元万分历宋
用大明历元嘉历齐用天保历同章历正象历后魏用
兴和历正元历正象历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后
周用天和历丙寅历明元历隋用甲子历开皇历皇极
卷三 第 39a 页 WYG0930-0102c.png
历大业历唐用戊庚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元和历
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历景福崇元历晋天
福用调元历周显德用钦天历本朝太祖用应天历
太宗用乾元历真宗用宜天历仁宗用崇天历英宗用
明天历已而复用崇天历(春明退朝录愚今按高宗用/统天历孝宗用乾道历淳熙)
(历光宗用会元历宁宗用统天/历开禧历今上宝佑改会天历)历家算气只算得到日
月星辰运行处上图去更算不得(朱文公/语录)季通说当初
造历便合并天运所差之度都算在里庶几历可以正
卷三 第 39b 页 WYG0930-0102d.png
而不差今人只管说天之运行有差造历以求合乎天
以历愈差元不知天如何会差自是运行合当如此又
云天之所运无常日月星辰行度疾徐自是不齐使我
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迟速过不
及之间历可推而不失矣 康节历十二万九千六百
(并同/上)节正须知凤历新(欧阳/公诗)太史颁时令(同/上)
   闰法
经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易/)以闰
卷三 第 40a 页 WYG0930-0103a.png
月定四时成岁(书/)太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周/礼)闰月则
阖门左扉立于其中(记/)文元年闰三月非礼也先王之
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左/传)文六年闰月
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
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哀二
十七年冬十一月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
闰矣(并同/上)闰是丛残之数非月之正也(谷梁/注)
史三苗服九黎之德故重黎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
卷三 第 40b 页 WYG0930-0103b.png
(史历/书)秦正以十月闰历度馀未能睹其真也(同/上)历数
以闰正天地之中(前律/历志)鲁历不正以闰馀一之岁为蔀
首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馀年莫能正历数 并
终岁为十九易穷则变是为闰法(按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终则有始所)
(谓易穷则变也并二终之数共为十/九历法十九年而七闰是为一章)传曰归馀于终事
则不悖此圣王之重闰也 朔不得中是为闰月言阴
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故以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并同/上)
(按太初历日法八十一分乘闰法十九凡八十/一□十九共得千五百三十九是为一统之岁)闰月无
卷三 第 41a 页 WYG0930-0103c.png
中气而北斗斜指两辰之间所以异于他月也(律历/志注)
岁再闰天道乃备天地之灵犹五载以成其化况人道
(朱浮/传)其在闰交际以朔御之(后律/历志)合二终以起闰馀
(同/上)张纯奏曰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
故五年一禘(本传光/武朝)
传记三年一闰以起纪注云纪法也三年加以一闰以
会成岁也(春秋元/命苞)梧桐一边有六叶有闰则十三叶视
之则知闰(遁/甲)集岁重先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
卷三 第 41b 页 WYG0930-0103d.png
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
和氏迂龙辔(李贺闰/月乐词)
本朝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岁之常
数也故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
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
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馀生焉故一岁
不尽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
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而有馀五岁再
卷三 第 42a 页 WYG0930-0104a.png
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五而不足十有
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朱文公语载蔡九/峰说愚按九峰用)
(九百四十分日法盖古历日法也太初历日法用八十/一分大衍用三千四十分本朝统元历用万二百分)
只有黄杨厄闰年(东/坡)
   正朔
经有扈氏怠弃三正(书/)一之日觱发注云周正月二之
日栗烈注云商正月三之日于耜注云夏正月(诗/)圣人
南面而听天下改正朔易服色(记/)隐元年春王周正月
卷三 第 42b 页 WYG0930-0104b.png
注云言周以别夏殷(左/传)行夏之时(论/语)
史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史历/书)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
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
侯 秦正以十月色上黑(并同/上)其于三正也黄钟子为
天正林钟未之冲丑为地正太簇寅为人正(前律/历志)倪宽
与博士等议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
天也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 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
卷三 第 43a 页 WYG0930-0104c.png
四月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四时之正也三代各据一统
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
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生于子半日萌色赤
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
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施
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故历数三
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孟仲季迭用为统首
三统之微既著而五行自青始 三辰之合于三统也
卷三 第 43b 页 WYG0930-0104d.png
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并同/上)武帝初用
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故改元为太初也(本/纪)有司议曰单
于非正朔所加(宣帝/本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严助/传)
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
二月阳气上通地以为正商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
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汉/陈)
(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
注云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阳气始施万物动于黄泉
卷三 第 44a 页 WYG0930-0105a.png
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以天正为岁
色尚赤夜半为朔十二月万物始牙色白白者阴气故
殷以地元为正色尚白鸡鸣为朔十三月万物始达其色
皆黑人得知功以展其业故夏以人正为岁色尚黑平
旦为朔故曰三微(汉/书)景初元年有司奏以魏得地统宜
以建丑之月为正(三国/志)夫改正朔谓夏建寅商建丑周
建子此三王相袭之道也(唐律/历志)
传记十一月乾之初九其位在子天气始起生阴阳之
卷三 第 44b 页 WYG0930-0105b.png
化故子为天统六月坤之初六其位在未阴受阳化故
十二月为地统正月乾之九三万物凑出于地人奉而
成之故寅为人统(荀悦/汉纪)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明上受之
于天下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
(白虎/通)天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
但改日月耳(同/上)武后永昌元年十一月建子为岁首后
复用夏正肃宗上元二年用建子为正三年还以今正
月为岁首矣(湘山/野录)
卷三 第 45a 页 WYG0930-0105c.png
集革正朔为天下始(司马相/如赋)班正朔于八荒(文/选)
   朔望弦晦(告朔听朔附/)
经太史颁告朔于邦国(周/礼)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记/)
侯皮弁以听朔于太庙(同/上)僖五年正月辛亥朔公既视
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左/传)文六年闰月不告朔弃时政
(同/上)十六年公四不视朔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于
祢庙礼也(谷梁/传)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公羊/传)甲乙
者历之纪晦朔者日月之存会日食不可以不存晦朔
卷三 第 45b 页 WYG0930-0105d.png
晦朔须甲乙而可推(左传桓十/七年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
子朝菌不知晦朔(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
于东(扬/子)
史汉兴用颛顼历晦朔月见弦望满亏非是(前汉律/历志)
帝诏造汉历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
分至躔离弦望 宦者淳于陵渠覆太初历晦朔弦望
皆最密 鲜于妄人请与治历麻光等杂候日月晦朔
卷三 第 46a 页 WYG0930-0106a.png
弦望(并同/上)弦为绳墨望为君德晦朔知始终(李寻/传)元和
元年太初去天益远晦朔弦望差天一日章帝召治历
编䜣李梵等综校其状而䜣梵以为十一月当先大欲
以合朔弦望而晦朔失实行之未期章帝考之经谶以
问䜣梵等以为月当先小据春秋书朔不书晦者朔必
有明晦不朔必在其月也即先大则一月再朔后月无
(后律/历志)日月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
后近一远三谓之弦相去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
卷三 第 46b 页 WYG0930-0106b.png
及舒光尽体伏谓之晦 永元中复令史官以九道法
候弦望验之无有差失(并同/上)弦望伏见者历数之纲纪
(晋律/历志)课弦望于两仪(同/上)朔为朝会之首(隋/志)圣历元年
制每月一日于明堂行告朔之礼(唐礼/乐志)
传记尧阶有草生庭名曰蓂荚尧观之以知晦朔(通鉴/又详)
(见蓂/荚类)月朔见东方曰朒晦见西方曰朓(白虎/通注)弦月半之
名也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相望(释/名)日月中
分谓之弦日月相望谓之望日月合宿谓之晦(论/衡)月望
卷三 第 47a 页 WYG0930-0106c.png
则蚌蛤实而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而群阴废(吕氏/春秋)
集朔有告饩之文(杨伟/表)晦朔如循环月盈已见魄(文/选)
本朝三日第一节之中月生明之时也盖始受一阳之
光为震而昏见于西方庚地八日第二节之中月上弦
之时受二阳之光为兑而昏见于南方丁地十五日第
三节之中月既望之时全受日光盛满而昏见于东方
之甲地是为乾体十六日第四节之始也始受下一阴
为巽而成魄以平旦而没于西方辛地二十三日第五
卷三 第 47b 页 WYG0930-0106d.png
节之中复生中一阴为艮而下弦以平旦而没于南方
丙地三十日第六节之终全变为坤而光尽体伏于西
北一月六节既尽而禅于后月复生震卦云(朱文公参/同契注)
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弦是月亏了一半
如弓之下弦(语/录)以天之围言之上下弦明日月相看皆
分天之一(同/上)
   十干
经挟日而敛之注云从甲至癸谓之挟(周/礼)硩簇氏以方
卷三 第 48a 页 WYG0930-0107a.png
书十日之号(同/上)孟春仲春季春其日甲乙孟夏仲夏季
夏其日丙丁中央土其日戊己孟秋仲秋季秋其日庚
辛孟冬仲冬季冬其日壬癸(记/)天有十日(左/传)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易/)日用甲用日之始也(记/)仲春上丁命乐正
习舞释菜仲丁命乐正习舞季秋上丁命乐正入学习
(记/)吉日惟戊(诗/)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易/)郊之用辛也
疏云以冬至阳气新用事故用辛也(记/)昭二十七年七
月上辛大雩季秋又雩(春/秋)
卷三 第 48b 页 WYG0930-0107b.png
史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丙者言阳道著明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庚者言阴气
更万物辛者言万物之新生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
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也(史律/书)
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楙于戊理
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前律/历志)
日有六甲注云六甲之中惟甲寅无子(同/上)甲巳为角乙
庚为商丙辛为徵丁壬为羽戊癸为宫(晋律/历志)
卷三 第 49a 页 WYG0930-0107c.png
传记太岁在甲曰阏逢(史记作/焉逢)在乙曰旃蒙(史记作/端蒙)
丙曰柔兆(史记作/游兆)在丁曰强圉(史记作/彊梧)在戊曰著雍(史/记)
(作徒/维)在己曰屠维(史记作/祝犁)在庚曰上章(史记作/商横)在辛曰
重光(史记作/昭阳)在壬曰玄黓(史记作/横艾)在癸曰昭阳(史记作/尚章以)
(上并/尔雅)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
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
(同/上)大挠作甲子(类/要)五刚甲丙戊庚壬五柔乙丁己辛
(记/疏)青帝生子而曰甲乙甲乙东方木赤帝生子而曰
卷三 第 49b 页 WYG0930-0107d.png
丙丁丙丁南方火黄帝生子而曰戊己戊己中央土白
帝生子而曰庚辛庚辛西方金黑帝生子而曰壬癸壬
癸北方水见于时而生物者乙与庚合春则有榆青而
白不失金木之色辛与丙合秋则有枣白而赤不失金
火之色已与甲合夏末秋初有瓜青而黄不失土木之
色丁与壬合夏则有椹赤而黑不失水火之色癸与戊
合冬则有橘黑而黄不失水土之色(真仙/骨)天上三奇乙
丙丁地下三奇甲戊庚(遁/甲)丙加甲名飞鸟跌穴甲加丙
卷三 第 50a 页 WYG0930-0108a.png
名青龙回首(同/上)戊孟知祥曰上戊之辰时俗所重不可
废也(谈/苑)诸欲止宿安营避病去害者当用真人闭六戊
之法(遁/甲)道家忌六戊日不入靖烧香(道/书)戊己燕作窠避
戊己(说/文)
集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韩/集)女丁妇壬传世婚(同/上)
   十二支
经冯相氏掌十有二辰以会天位(周/礼)硩簇氏以方书十
二辰之号(同/上)天之大数不过十二(郊特/牲注)亥岁在豕韦之
卷三 第 50b 页 WYG0930-0108b.png
次注亥也(左/传)
子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淮/南)
张四维运之以斗指寅则万物螾卯则茂茂然辰则振
之也巳则生巳定也午忤也未昧也申者申之也酉者
饱也戌者灭也亥者阂也子者滋也丑者纽也(同/上)
史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
未条万物厄纽未敢出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卯之为
言茂也言万物茂也辰者言万物之蜃也巳者言阳气
卷三 第 51a 页 WYG0930-0108c.png
之巳尽也午者阴阳交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
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酉者万物之老也戌者言万物
尽灭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史律/书)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
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
十一又参之于巳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
二十九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
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
卷三 第 51b 页 WYG0930-0108d.png
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
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
物者也故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
美于辰巳盛于巳咢布于午昧薆于未申坚于申留熟
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故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
既类依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前/律)
(历/志)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甲辰有五子注云六丁惟
甲寅无子 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 天统
卷三 第 52a 页 WYG0930-0109a.png
之正始于子半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并/同)
(上/)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丑者纽也言终始
之制故以纽结为名寅者津也谓生物之津涂也卯者
茂也言阳气生而孳茂也辰者振也谓时物振动而长
也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午者长也大也言
万物皆长大也未者味也言万物向成有滋味也申者
身也言万物身体皆成就也酉者犹也谓时物皆犹缩
也戌者灭也谓时物皆度灭也亥者劾也言时阴气劾
卷三 第 52b 页 WYG0930-0109b.png
杀万物也(晋乐/志)
传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
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恊洽在申曰涒滩在
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
丑曰赤奋若(尔/雅)少阳见寅寅者演也卯者茂也辰震也
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午物满未味也少阴见于申
申者身也酉老物收敛戌者灭也太阴见于亥亥者仰
也子者孳也丑者纽也(白虎/通)日以统辰如君统臣也辰
卷三 第 53a 页 WYG0930-0109c.png
属月故月上系天也其斗之星夜随天左旋各指十二
辰之位谓之斗建亦名月建闰月则指十二辰之间(历/术)
子玄枵丑星纪寅析木卯大火辰寿星巳鹑尾午鹑火
未鹑首申实沈酉大梁戌降娄亥娵訾(同上详见/十二次类)子宝
瓶丑磨蝎寅人马卯天蝎辰天秤已双女午狮子未巨
蟹申阴阳酉金牛戌白羊亥双鱼(命/书)天罡辰将太乙巳
将胜光午将小吉未将传送申将从魁酉将河魁戌将
登明亥将神后子将大吉丑将功曹寅将太冲卯将(六/壬)
卷三 第 53b 页 WYG0930-0109d.png
(法/)
 
 
 
 
 
 
 记纂渊海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