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百五十四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总录部
   立言
春秋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盖德之盛者必形
诸言言之文者以足于志昔之君子尝从事于斯矣及
司马谭论六家之要刘子政分九流之目扬㩁是非稽
合同异源流洞分指归攸别然而挟术非一揆营道非一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b 页
致各崇所善用极其说故先儒引殊涂同归之言以为
六经之支裔使之逢时效用何啻霸者之佐去圣踰远
犹贤外野之求今特详求而比次之庶百代之作者开
卷而可见也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穆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鬻音弋六反)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管仲字夷吾相齐著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书(刘向/别录)
(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a 页
晏婴相齐作晏子春秋
老子至函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
其所终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
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
而迹之果见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
流沙之西莫知其所终喜亦著书九篇名关尹子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b 页
老莱子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孔伋字子思仲尼孙也尝困于宋作中庸
曾参孔子弟子著曾子十八篇
漆彫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彫启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师古曰宓读与伏同)
景子三篇(说宓不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闵王问以依记者也)
卷八百五十四 第 3a 页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师/古曰蜎姓也音以元反)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俅音求)
我子一篇(刘向别录公/为墨子之学)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三篇(墨翟/弟子)
卷八百五十四 第 3b 页
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芈音□)
宁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曰巧/心也)
公孙固一篇(十八篇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董子一篇(名元心/从墨子)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卷八百五十四 第 4a 页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处子九篇(史记云赵/有处子)
列子八篇(名禦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庄周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著书十馀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
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
卷八百五十四 第 4b 页
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
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同时)
申不害荆人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
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
曰申子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嫉浊世之政亡国乱
卷八百五十四 第 5a 页
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
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怀序列
著数万言为楚兰陵令而卒因葬兰陵
孟轲事齐适梁俱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
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
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
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皆不合退而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序/文云孟)
卷八百五十四 第 5b 页
(子亦自知遭臧仓之谗毁值炎刘之末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治退不能信三代之馀风耻没世而无闻)
(焉是故垂宪言以诏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
(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答问曰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
(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守志厉操者仪之)
(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二雅之正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邹衍齐人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
身施及黎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终始大
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
卷八百五十四 第 6a 页
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时
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
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
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之人所不能睹称引天地
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尔中国名
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
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
卷八百五十四 第 6b 页
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
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
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
亲之施始也滥漫王公大人初见其术瞿然顾化其后
不能行之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
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
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卷八百五十四 第 7a 页
尸佼晋人秦相卫鞅客也鞅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
不与佼规也鞅被刑佼恐并诛乃逃入蜀造书二十篇
凡六万馀言卒因葬蜀
虞卿相赵孝成王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
与齐间行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
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
家得失世传之虞氏春秋(魏齐事具总/录复雠门)
苏子三十一篇(名/秦)
卷八百五十四 第 7b 页
张子十篇(名/仪)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别录云郑人知姓名)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彫龙/奭奭音式亦反)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刘向别/传云韩人也)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
(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卷八百五十四 第 8a 页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谈天口骈音步田反)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黔/音其炎切反下娄音胡稼反)
宫孙子二篇(宫孙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一篇(是人居深山以/鹖鸟羽为冠)
邓析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列子及孙卿并云子产/杀邓析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产卒定)
(公九年驷厥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则非子产所杀人也)
卷八百五十四 第 8b 页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钘音刑)
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为坚/白之辩者)
成公生五篇(赵黄公等同时姓成公刘向云与李斯/子繇同时繇为三川守成公游谈不仕)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疵音才期反)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刘向/别录云坚白同异以为可以治天下盖史记)
(所云藏/于徒者)
吕不韦相秦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
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又著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
卷八百五十四 第 9a 页
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
氏春秋布咸阳市门县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
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又云吕不韦相秦庄襄王乃上/观尚书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
(为吕氏/春秋)
韩非韩诸公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
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执势以御
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
卷八百五十四 第 9b 页
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
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
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千馀万言
汉蒯通范阳人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
十一首号曰隽永(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汉志载藏子五篇)
陆贾高帝时为大中大夫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
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0a 页
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
嬴氏乡使秦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帝不怿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
所以得天下者及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
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
公孙浑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
西侯著书十馀篇(艺文志阴阳家有公/孙浑邪十五篇是也)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0b 页
桓宽盐铁六十篇(宽字次公汝南人也孝昭帝时丞相/御史与诸贤良文学论盐铁事宽次)
(之/)
扬雄王莽时为大夫草太玄覃思浑天(覃深也浑/天天象也)参摹
而四分之(三析而四分天/之宿度甲乙也)极于八十一旁则摹九据(据/今)
(据字也据犹/位也处也)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故观
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其玄首四重
者非卦也数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
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天终始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1a 页
八十一家二百四十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
二三与太初历相应亦有颛顼之历焉𢶅之以三策(三/而)
(分/之)关之以休咎絣(絣/杂)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播布/也)文之
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智无主知名要合五经苟
非其事文不虚生为之泰曼漶而不可知(曼漶不分别/白损言蒙鸿)
(也/)故有首冲错测摛营数文掜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
玄体离散之句尚不存焉(玄中之文虽有章句其旨深/妙尚不能尽存故解剥而离)
(散/也)刘歆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1b 页
能明易又云玄何(言无奈/之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瓿小/罂也)
雄笑而不应雄见诸子各以其知殊驰(殊相/也)大抵诋訾
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词以挠世事(言诸子之书文旨/归非毁周孔之教)
(为巧辩异辞以/搅乱时政也)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
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
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尝用法应
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王莽大司空王邑
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2a 页
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顾见/也)凡人贱近
而贵远亲见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老𥅆
著空无言两篇(谓道德/经也)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
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
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诡违也圣人/谓周公孔子)
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严君平蜀郡人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
馀万言(严周即/庄周)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2b 页
后汉桓谭光武时为议郎给事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
十九篇号曰新论尚书献之帝善焉(新论一曰本造二/王霸三求辅四言)
(体五见徵六谴非七启寤八祛蔽九正经十职通十一/离事十二道赋十三辨惑十四述策十五闵友十六琴)
(道本造述策闵友道各一篇馀并有上下光武/续之敕言卷大令皆别为上下凡二十九篇)琴道一
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琴道未毕但/有发首一章)
梁竦安定乌氏人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辟命交至并
无所就著书数篇名曰七序班固见而称曰孔子著春
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篇而窃位素餐者惭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3a 页
郅恽为芒长免官著书八篇
韦彪为大鸿胪著书十二篇号曰韦卿子
王充会稽上虞人仕郡为功曹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
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
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充/所)
(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尝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
(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繇是遂传视焉又时人嫌蔡邕得异书搜求其帐中)
(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持去邕丁/宁之曰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释物类同异正时俗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3b 页
嫌疑
王符安定临泾人少好学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
著书三十馀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
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擿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
仲长统山阳高平人州郡辟命称疾不就少学博士涉
书记赡于文辞每论说古今时俗行事发愤叹息因著
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馀万言
桓彬为尚书郎著七说及书三篇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4a 页
陈纪颍川许人实之子也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
曰陈子后至大鸿胪
刘陶为谏议大夫著书数有十万言又作正老子反韩
非复孟轲辨疑等篇
荀悦为秘书监侍中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已而已悦志
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辨甚通政
体又著崇德政论及诸论数十篇
周党太原广武人后隐居渑池著书上下篇而终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4b 页
刘珍为卫尉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有之称号云
魏朗会稽人为尚书会被议免归家著书数篇号魏子
唐擅举孝廉为郎中弃官去著书二十八篇名为唐子
崔实为郎明于治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
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
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赵岐辟司徒胡广府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
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5a 页
免因撰次以为禦寇论
牟融为太尉撰牟子
魏刘廙为太祖丞相仓曹属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
论刑礼皆传于世
刘劭为散骑常侍著乐论十四篇成未上会明帝晏驾
不施行又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
王基为安丰太守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
以切世事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5b 页
王昶为兖州刺史加扬烈将军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
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釐改国典以准先王
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
合于时务者二十馀篇
任嘏为河东太守有重名尝著书三十八篇凡四万馀
言嘏卒后故吏东郡程威赵国刘固河东上官崇等录
其事行及所著书奏之诏下秘书以贯群言(隋书志载/守身论一)
(任子道/论十卷)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6a 页
杜恕为赵相以疾去官还家陈留阮武亦从清河太守
徵还俱自簿廷尉谓恕曰相观才性可以繇公道而持
之不厉器能可以处大官而求之不顺才学可以述古
今而志之如不以此所谓有其才而无用今向閒暇可
试潜思成一家言在章武遂著体论八篇(杜氏新书以/为人伦之大)
(纲莫重于君臣立身之基本莫大于言行安上理民莫/精于政法胜残去杀莫善于用兵夫礼也者万物之体)
(也物皆得其体无有/不善故谓之体论也)又著兴性论一篇盖兴于为已
桓威为成安令威出自孤微年十八而著浑舆经依道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6b 页
以见意
徐干为太子文学撰中论
王肃为中领军散骑常侍撰王子正论十卷
阮武为清河太守撰阮子正论五卷
蒋济为东中郎将撰万机论文帝善之
蜀诸葛亮为相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
厉臣子
李宓为汉中太守去官著述理论十篇晋安东将军胡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7a 页
熊与皇甫士安并善之
谯周字允南为太子家令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
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陈术字申伯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
吴顾谭为太常平尚书事后为大都督全琮父子所搆
有司奏诬罔大不敬坐徙交州幽而发愤著新言三十
篇其知难篇盖以自悼伤也
殷基为无难督以才学知名著通语数十篇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7b 页
唐滂(隋志不/载所在)撰唐子十卷
张俨为大鸿胪撰嘿记三卷
裴玄为大鸿胪撰裴氏新言五卷
秦菁(隋书不/载所在)撰秦子三卷
晋陆喜字恭仲为吏部尚书少有声名好学有才思尝
自叙曰刘向省新语而作新序桓谭咏新序而作新论
余不自量感子云之法言而作言道睹贾子之美才而
作访论观子政洪范而作古今历览蒋子通万机而作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8a 页
审机读幽通思玄四愁而作娱宾九思真所谓忍愧者
也其书近百篇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
孔明以行其书也
陆云为清河内史著新书十篇
傅玄为司𨽻校尉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
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
各为区别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
四十首数十万言行于世玄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8b 页
空王沉沉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齐经纶政
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扬墨之流遁齐荀孟于往代每开
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乃今不及信

袁准为给事中著书十馀万言论治世之务
华谭元帝时为镇东军咨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
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
王长文广汉郪人州府辟命皆不就著书四卷拟易名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9a 页
曰通玄经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时人比之扬雄太玄
同郡马秀曰扬雄作太玄惟桓谭以为必传后世晚遭
陆续玄道遂明长文通玄经未遭陆续君山尔
周处为御史中丞著默语三十篇
葛洪为司徒王导咨议参军凡所著撰精覈是非而才
章富赡所著子书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駮难通
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自号抱朴子凡
以名书
卷八百五十四 第 19b 页
韦謏字宪道为太子太傅著伏林二千馀言遂演为典
林二十馀篇凡所述作皆深博有才义
杜夷为国子祭酒著幽求子一十篇行于世兄崧字行
高亦有志节惠帝时俗多浮伪著杜子春秋以刺之
徐苗高密淳于人也依道家著玄微论前后所造数万
言皆有义味公府五辟博士不就
夏侯湛为常侍撰新论十卷
杨泉者徵士也撰物理论十卷又太元经十四卷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0a 页
虞喜以博士徵不就撰志林新书三十卷
于宝为散骑常侍撰于子十八篇
蔡歆为江州从事撰问论
顾夷为扬州主簿撰顾子十卷
吕竦为儒林祭酒撰要览十卷
苏彦为北中郎参军撰苏子
宣聘为宣城令撰宣子
张显为议郎撰析言论二十卷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0b 页
杨伟为征南军师撰桑丘先生书二卷又有时务论十
二卷
前秦苻朗坚之从兄子著苻子数十篇行于世亦老庄
之流也
宋傅亮为散骑常侍见世路屯险著论名曰演慎
贺遵养为太学博士撰贺子述言十卷
梁刘协为东宫通事舍人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
文体引而次之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1a 页
后魏崔浩为左光禄大夫大师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
论古治乱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无有懈倦既而
叹美之曰斯人言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繇也但世
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尔因谓浩曰吾行道隐居不
营世务忽受神中之诀当兼修儒教辅助太平真君继
千载之绝统而学不稽古临事闇昧为吾撰列王者治
典并论其大要浩乃著书二十馀篇上推太初下尽秦
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1b 页
李公绪为冀州司马至齐文宣时以侍御史徵不就撰
典言十卷
北齐颜之推撰家训二十篇后入隋为太子学士
隋辛德源为蜀王咨议参军撰政训内训各二十卷
王通仕隋为蜀郡书佐大业末弃官归绛州著书为业
又依孔子家语扬雄法言例为客主对答之说号曰中
说皆为儒家所称
唐崔玄中宗时为中书令撰行已要范十卷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2a 页
卢景亮为中书舍人早有时名前后述作皆根于中正
颇有经国理人之志尝以为国之要足食足兵而又得
士方可以为政于是采黄帝以还讫于本朝著书上下
篇名曰三足又作答秦客辞陈漕运飞挽之利病
晋尹玉羽为光禄大夫退居秦中十年之间著书五十
卷名曰武库集
 
 
卷八百五十四 第 22b 页
 
 
 
 
 
 
 
 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