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七十六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六 宋 王钦若等 撰
  牧守部
   教化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然则德礼之与政刑感人之深浅成
俗之厚薄可知也自尧命州牧事多阙文秦置郡守民
罕见德迨于两汉之世始有循吏之名或兴学而化行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b 页
或修礼而教阐或引咎而人知劝或掩过而人迁善若
文翁韩延寿之属皆著异迹焕乎惇史后之继踵比比
有焉非夫仁信笃诚宽厚清静正其身而率下者孰能
至于此哉
汉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
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
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馀
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a 页
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
(刀凡蜀刀有环者也布蜀布细密也二者蜀人/作之皆善故赍以为货无限于书刀布刀也)数岁蜀
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郡中高/职也)用次察举官有
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学宫学/之宫舍)招下
县子弟以为学官子弟(下县四郊之县/非郡所治也)为除更繇(不令/从役)
(也/)高者以补郡县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
便坐受事(便坐别坐可以/视事非正廷也)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
经饬行者与俱(益多/也)使传教令出入闺阁(闺阁内中/小门也)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b 页
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
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
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
韩延寿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尝为选良
二千石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朋党故搆会吏民
令相告讦(搆结/也)一切以为聪明颍川繇是以为俗民多
怨雠延寿欲改更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
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卷六百七十六 第 3a 页
接以礼意又问以谣俗民所疾苦(谣俗谓闾里歌/谣政教善恶也)为陈
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
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延寿于是令
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百姓
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下里地下/蒿里伪物)
(也偶木土为人象真车马之形也/偶对也弃其物于市之道上也)数年徙为东郡太守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
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宫
卷六百七十六 第 3b 页
(学宫谓庠/序之舍也)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
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
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延寿接待下
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
其负之何以至此(言岂我负之邪其/人何以为此事)吏闻者自伤悔其
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
(殊绝也以人救之/故身首不相绝也)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
(遣医治之而/吏护视之)厚复其家延寿常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
卷六百七十六 第 4a 页
至敕功曹议罚白(令定其罪名/而更白之)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
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
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资取也取/事父之道)
(以事君其敬则同故母则极爱/君则极敬不如父之兼敬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
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
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
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无/也)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
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代人为/卒也)延寿遂待用之
卷六百七十六 第 4b 页
其纳善听諌皆此类也入守左冯翊岁馀不肯出行县
丞掾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曰
县皆有贤令长督邮分明善恶于外行县恐无所益重
为烦扰丞掾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延寿不得
已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
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
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
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
卷六百七十六 第 5a 页
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
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
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兄以让弟弟又/让之故云相移)延寿大喜
开阁延见内酒肉与相对饮食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
表劝悔过从善之民(以其悔过从善故/令表显以示劝励)延寿乃起听事
劳谢令丞以下引见尉荐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
敢犯延寿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推
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绐诓/也)
卷六百七十六 第 5b 页
黄霸为颍川太守宣帝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
奉宣(不令百姓/皆知也)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分扶/问反)
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邮行书舍谓传送/文书所止处亦如)
(今之驿馆者/乡所治处也)以赡鳏寡贫穷者
薛宣为左冯翊得郡中吏民罪名辄召告其县长吏使
自行罚晓曰府所以不自发举者不欲代县治夺贤令
长名也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思受戒者
何武为扬州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馀贤与不
卷六百七十六 第 6a 页
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
先即学宫见诸生(即就也学/宫学舍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意
后汉寇恂光武时为汝南太守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
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

李忠为丹阳太守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
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校亦学也礼记乡/饮酒之义主人拜)
(迎宾于庠门之外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堂所以/致尊让也七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
卷六百七十六 第 6b 页
(长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
卫飒为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
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
任延为会稽都尉每时行县辄使尉勉孝子就飧饭之
后为九真太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
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为使男
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
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
卷六百七十六 第 7a 页
二千馀人是岁风雨顺节榖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
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徼外
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初平帝时
汉申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
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岭南
华风始于二守焉又为武威太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
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
郡遂有儒雅之士
卷六百七十六 第 7b 页
秦彭为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
庠序每春秋享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
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尝以
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
百姓怀爱莫有欺犯
张湛为左冯翊在郡修典礼设条教政化大行
欧阳歙为汝南太守世传伏生尚书在郡教授数百人
伏恭为常山太守明齐诗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繇是北
卷六百七十六 第 8a 页
州多为伏氏学
王追为益州郡太守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
廉范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初
中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
厚不受偷薄之说
羊续为南阳太守班宣政令候民利病百姓劝服时权
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尝弊衣薄食车马羸败
张霸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奉后
卷六百七十六 第 8b 页
为颍川太守松为司𨽻校尉并有名称其馀有业行者
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

鲍德为南阳太守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黉舍备俎豆
黼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
欢服
刘宽为东海相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
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尝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
卷六百七十六 第 9a 页
人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
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
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年少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栾巴为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定婚
姻丧纪之礼兴立学校以奖进之虽干吏卑末皆课令
习读程试殿最随能升授(干府吏之类也晋令诸郡国/不满五千以下置干吏二人)
(郡县皆有干/干犹主也)
卷六百七十六 第 9b 页
何敞为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
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尝召督邮还府(督邮主司察/愆过立春阳)
(气发生/故召归)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
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出居谓与父母/别居者其亲先)
(亡者自恨丧礼不/足追行丧制也)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高谭等百八/十五人推财)
(相/让)置立礼官不任文吏
王畅为南阳太守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尝布衣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0a 页
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弊同郡刘表谏之畅曰昔公仪
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
以约失之者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有立志虽以不
德敢慕遗烈
袁安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赃罪鞫人尝称曰
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
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
朝廷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0b 页
应奉为武陵太守兴学校举仄陋
魏霸为钜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掾吏有过要先诲
其失不改者乃罢之吏或相毁诉霸辄称它吏之长终
不及人短诉者怀惭谮讼遂息
许荆为桂阳太守郡滨南川风俗脆薄不识学义荆为
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尝行春到来阳县人有蒋
均者兄弟争财互相言讼荆对之叹曰吾荷国重任而
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顾使吏上书陈状乞诣廷尉均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1a 页
兄弟感悔各求受罪郴人谢弘等不养父母兄弟分拆
因此皆还继养者千有馀人也在事十二年父老称歌
刘表为荆州刺史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毋訚宋忠等
撰立五经章句讲之
孔融为北海相立学校表显儒术
魏袁焕为梁相焕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
贞妇尝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
耳方今虽扰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1b 页
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
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
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
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
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2a 页
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
之郡人乐详少好学畿署详文学祭酒使教后进于是
河东学业大兴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
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
王恂为河南尹建立二学崇明五经皆恂所定
令狐邵为弘农太守举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狱讼与
下无忌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
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学业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2b 页
转兴
颜斐为京兆太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复其小徭
又课民当输租时车牛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
笔砚于是风化大行吏不烦民民不求吏
刘馥为扬州刺史恩化大行于是聚诸生立学校
索招为雁门太守简选有才识者诣大学受业还相授
教数年中庠序大兴
徐邈为凉州刺史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3a 页
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
姓归心焉西域流通羌城入贡皆邈勋也
任嘏为河东太守所在化行有遗风馀教
刘邵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
王凌为青州刺史时海滨丧乱之后法度未整凌布政
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徙为东
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
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3b 页
王基为荆州刺史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
杨俊为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
范粲为武威太守到郡选良吏立学校劝农桑又郡壤
富贵珍玩充积粲制之息其华侈
蜀王商为蜀郡守修学校广农桑百姓便之
吴顾邵为豫章太守禁其淫祀非礼之祭者小吏姿质
有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举善以教风化
大行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4a 页
晋曹志字允恭为乐平太守在郡上书以为宜尊儒重
道请为博士置吏卒
李重为平阳太守崇德化修学校表笃行拔贤能清简
无欲正身率下
郑袤为济阴太守下车旌表孝悌敬礼贤能兴立庠序
开诱后进
陶侃为荆州刺史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
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摴蒲者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4b 页
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
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
奉馈者皆问其所繇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
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抑取之耳侃
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
殖家给人足
孔衍为广陵郡守虽邻接于贼犹教诱后进不以戎务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5a 页
废业
周处为楚内史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
以教义
虞传为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
范汪为东阳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
范宁汪子也为豫章太守在郡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
探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馀
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5b 页
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
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
肆其奢浊所为狼籍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
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臣伏思宗庙之设
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又下十五县皆使左宗庙右
社稷准之大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功夫万计宁若
以古制宜崇自当列上而敢专辄惟存任心州既闻知
即符从事制不复听而宁严威属县惟令速立愿出臣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6a 页
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
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
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
学事久不判会赦免
庾亮为征西将军镇武昌开置学宫亮薨乃废
王承为东海太守有犯夜者为吏所拘承问其故答云
从师受书不觉日暮承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非政化
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6b 页
宋孔季恭为会稽内史修饬学校计课调习
蔡兴宗为会稽太守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兴宗
行之礼仪甚整先是元嘉中羊玄保为郡亦行乡射
杜慧度为交州刺史崇修学校
南齐刘悛为司州刺史于州治下立学校
虞愿为晋平太守在郡立学堂教授
豫章王嶷为荆湘二州刺史于南蛮园东南开立学上
表言状置四十人取旧族父祖位正佐台郎年二十五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7a 页
以上补之置儒林参军二人文学祭酒一人劝学从事
二人行释菜礼
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时有山阴人孔平诣子良讼
嫂市米负钱不还子良叹曰昔高文通与寡嫂讼田义
异于此乃赐米钱以偿平
江祀为东海太守治下有宣尼庙久废不修祀更开扫
搆立
梁始兴王憺出为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遣子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7b 页
映亲受经焉繇是多向方者
殷均为临川内史体羸多疾闭阁卧治而百姓化其德
劫盗皆奔出境尝禽劫帅不加考掠但和言诮责劫帅
稽颡乞改过均便命遣之后遂为善人
陆襄为鄱阳内史有彭李二家因忿争遂相告襄引入
内室不加责诮但以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悟深自咎悔
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民歌
曰陆君解无怨家斗既罢雠共车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8a 页
柳恽为鄱阳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著之文教百姓
称焉
张绾为豫章内史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
士子听者尝数百人(王钦若等曰礼记正言是梁武所/撰故称制旨四姓谓朱张顾陆也)
顾宪之为衡阳内史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为祸皆开
冢剖棺木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谕为陈生死之别
事不相繇风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
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8b 页
张缅为豫章内史缅为政任恩惠不设钩距吏人化其
德亦不敢欺故老咸云数十年未有也
后魏张恂为广平太守招集离散开建学校优显儒士
吏民歌咏之
贾隽为荆州刺史先是上谷置荆州后改为雒州在重
山民不知学隽乃表置学官选悟者以教之
李仲璇为兖州刺史以孔子庙墙宇颇有颓毁遂修改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9a 页
裴延隽为幽州刺史以范阳人郦恽好学有文才用为
主簿令其修起学校礼教大行民歌谣之
李平为相州刺史劝课农桑修饬太学简试通儒以充
博士选五郡聪敏者以教之图孔子及七十二子于讲
堂亲为之赞
刘道斌为弘农太守修立学馆建孔子庙堂图画形像
卢道将为燕郡太守优礼儒生励劝学业敦课农桑垦
田岁倍
卷六百七十六 第 19b 页
张苌年为汝南太守有郡民刘崇之兄弟分拆家贫唯
有一牛争之不决讼于郡庭苌年见之悽然曰汝曹当
以一牛故致此竞脱有二牛各应得一岂有讼理即以
家牛一头赐之于是郡境之中各相诫约咸敦敬让
裴安祖河东闻喜人弱冠州辟主簿民有兄弟争财诣
州相讼安祖召其兄弟以礼义责让之此人兄弟明日
相率谢罪境内钦服之
韦彧为东豫州刺史绥怀蛮左颇得其心蛮首田益宗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0a 页
子鲁生鲁贤先叛父南入数为寇掠自彧至州鲁生等
咸笺启修敬不复为害彧以蛮俗荒梗不识礼义乃表
立大学还诸郡生徒于州总教
李䜣为相州刺史上疏求立学校曰臣闻至治之隆非
文德无以经纶王道太平之义非良才无以光赞皇化
是以昔之明王建庠序于京畿立学宫于都邑教国子
弟习其道艺然后选其俊异以为造士今圣治钦明道
隆三五礼服之民咸仰德化而所任州土学校未立臣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0b 页
虽不敏诚愿备之使后生闻雅颂之音童幼睹经教之
本臣昔蒙恩宠长管中秘时课修学有成立之人髦俊
之士已蒙进用臣今重荷荣遇显任名岳思阐帝猷光
宣于外自到已来访诸文学旧德已老后生未进岁首
所贡虽依制遣对问之日惧不克堪臣愚欲仰依先典
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宫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
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天府则郁郁之文于
是不坠书奏献文从之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1a 页
高允为怀州刺史时年将九十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萧宝寅为徐州刺史起学馆朔望引见四姓子弟接以
恩颜与论经义勤于政治吏民爱之
崔辩为武邑太守政事之馀专以劝学为务
崔游为河东太守大学旧在城内游乃移至城南开敞
之处亲自说经当时学者莫不劝慕号为良守
高祐为西兖州刺史以郡国虽有大学县党宜有黉序
乃县立讲学党立小学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1b 页
崔孝炜为赵郡太守兴立学校亲加劝督百姓赖之
杨津为华州刺史先是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
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
以杯酒而出所输少劣亦为受之但无以示其耻于是
人竞相劝官调更胜旧日又为岐州刺史巨细躬亲孜
孜不倦守令寮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尝以私书
切责之于是官属感厉莫有犯法
寇隽为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贼盗隽乃令郡县立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2a 页
为庠序劝贼盗使归农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

北齐郑述祖父道昭先为兖州刺史述祖天保初又为
之有人入市盗布其父怒曰何忍欺人君执之以归首
述祖特原之自是之后境内无盗人歌之曰大郑公小
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相同
苏琼为南海太守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
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语之曰天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2b 页
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
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
分异十年遂还同居住每年春总集大儒卫隆田元凤
等讲于郡学掾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时人指吏曹为
学生屋
后周长孙俭初仕魏为荆州刺史所部郑县令泉璨为
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繇刺史
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3a 页
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有犯法西魏
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
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闻王臣謇謇匪
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
罚已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
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
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搆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
许焉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3b 页
柳霞为霍州刺史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者乃微加
贬异以耻之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
仁惠如此其可欺乎
薛慎为湖州刺史州界既杂蛮夷常以劫掠为务慎乃
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
不限时节慎每见必殷勤劝诫乃赐酒食一年之间翕
然从化诸蛮乃相谓曰今日始知刺史真民之父母也
莫不欣悦自是襁负而至者千馀户蛮俗婚娶之后父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4a 页
母虽在即与别居慎谓守令曰牧守令长是化人者也
岂有其子娶妻便与父母离拆非唯蛮俗之失亦是牧
守之罪慎乃亲自诱导示以孝慈并遣守令者喻所部
有数户蛮别居数年遂还侍养及行得果膳归奉父母
慎以其从善之速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于是风化
大行有同华俗
乐逊为湖州刺史民多蛮左未习儒风逊劝励生徒加
以课试数年之间化洽州境蛮俗生子长大多与父母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4b 页
别居逊每加劝导多革前弊在任数载频被褒锡
隋于义字慈恭为武安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
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
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财倍与二人论而遣去善安等
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以其德化人皆此
类也
梁毗为西宁州刺史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酋长皆服
金冠以金多者为豪隽繇此递相陵夺每干边境略无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5a 页
宁岁毗患之后因诸酋长相率以金遗毗于是置金坐
侧对之恸哭而谓之曰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
以此相灭不可胜数今将此来欲杀我邪一无所纳悉
以还之于是蛮夷感悟遂不相攻击高祖闻而善之
赵贤通为冀州刺史有人盗其田中蒿者为吏所执贤
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喻而遣之令
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愧恶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
此类也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5b 页
令狐熙开皇中为桂州刺史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
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人夷感化焉
乞伏慧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
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杨汪字元度历荆雒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
讲授时人称之
辛公义为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6a 页
验问十馀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
文案遣当直佐寮一人侧坐讯问事若有不尽应须禁
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諌之曰此事有程使
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
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叹服
后有欲争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
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梁彦光为相州刺史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6b 页
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繇是人情险诐妄起风
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
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尝季
月招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
馔其馀并坐廊下有争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
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行于郊外祖道并以财
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涂阳人焦通性酣
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7a 页
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
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
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
人感悦略无争讼
柳旦为龙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击旦开设学校大
变其风炀帝闻而善之下诏褒美
唐高士廉太宗时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
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不躬扶持杖头挂食遥以哺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7b 页
之兄弟异财罕通假借士廉随方诱劝有不悛者亲率
官属诣其门而谕之繇是邑里翕然多为孝悌兼命儒
生讲论坟典勉励后进西蜀学校一时复兴
高智周高宗时为寿州刺史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
生试其讲诵访以经义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垦田狱
讼之事
李栖筠代宗时为浙西观察使属师旅饥馑之后百姓
流离讲诵之徒数年竟绝乃大开学馆招延秀异表大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8a 页
儒河南褚冲吴郡何员等超资授官为学者师身自执
经质问疑义繇是远迩趋风鼓箧升堂者至数百人教
化大行俗若邹鲁
马燧为怀州刺史乘兵乱后其夏大旱人失耕种燧乃
务教化将吏有父母者燧辄造之施敬收瘗暴骨去其
烦苛至秋田中生稆禾人颇便之
张镒为濠州刺史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
经者四十馀人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8b 页
阳城德宗时为道州刺史在州以家人法为理吏人宜
罚者罚之宜赏者赏之一不以簿书介意前刺史有赃
罪观察使方推鞫之吏有幸于前刺史者捃拾其不法
事以告欲自为功城立杖杀之赋税不登观察使请诮
让州上考功第城自署其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
下下观察使尝使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
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已有罪自囚于狱不敢
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9a 页
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因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横
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其后观察使又遣
他判官崔某往案之(王钦若等日/史失其名)崔承命不辞载妻子
以行中道而逃
令狐楚穆帝时为宣武军节度使先是汴卒骄悍累逐
主帅韩弘以重法绳之人皆偷生莫革其性楚以仁惠
明其教令人遂从化
曹华为沂州刺史初李正已盗有青郓十二州传袭四
卷六百七十六 第 29b 页
世垂五十年人俗顽骜不知礼教华令将吏曰邹鲁儒
者之乡不宜忽于礼义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
释奠于孔子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出家财赡给俾成
名入仕其往者如归
郑浣文宗时为兴元尹先是浣父馀庆之镇兴元创儒
宫设学馆至浣之来复继前美
 
 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