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四十六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六 宋 王钦若等 撰
  贡举部
   对策
自西汉之世始诏有司详求俊茂亲临策问受其条对
故当时之论以晁董为称首焉其后羁孤并进贤能间
出彬彬儒雅见称前史得人之盛偕乎三代观其奋发
智虑讲求理道仰稽于前训俯流乎嘉话信魁伟博达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b 页
之士哉唐室全盛豪杰迭奋亦尝当户牖之法皇躬旰
昃而前席故其谠言舆论有可尚焉若乃授经义以斥
时病贡忠规而箴王阙吐发愤懑宣导壅阏诚哲王之
所乐闻者焉
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孝文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
选中帝亲策诏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
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施延也音/弋䜴切)四极之内舟车
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a 页
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比音频/寐切)是以大禹能亡
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从音子容切/乱从谓祸乱)
(之踪迹也一曰乱谓作乱者从谓合从者若六国时为/从者也今书本从下或有顺字或有治字皆非也后人)
(妄加/之矣)并建豪英以为官师(字或作帅/音所类切)为谏诤辅天子之
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
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
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
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师其志以选贤良明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b 页
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始终及能直言极諌者各
有人数将以辅朕之不逮二三大臣之行当此三道(三/道)
(国体人事/直言也)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
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
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
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
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
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呜虖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a 页
毋怠晁错对曰平阳侯臣窋(曹窋参/子也)汝阴侯臣灶(夏侯/婴子)
(也/)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公孙昆邪也/昆读曰混)所选贤良太
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
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力牧黄帝/之佐也)大禹
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莞子而为五霸长今陛下
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
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古之传若高皇帝建功业陛下
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b 页
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臣窋
等乃以臣错充职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错草茅臣无
识知昧死上愚对曰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
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
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法宫路寝/正殿也)动静上配天下顺
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不复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
(有根著地者皆载/之也著音直略切)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
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
卷六百四十六 第 4a 页
光风雨时膏露降(甘露凝/如膏)五榖熟妖孽灭贼氛息民不
疾疫河出图雒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
施四海此谓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诏策曰通于人事
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
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
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
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
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
卷六百四十六 第 4b 页
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
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
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
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诏策
曰直言极諌愚臣窃以五霸之臣明之臣闻五霸不及
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霸之佐之为人臣也察
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
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
卷六百四十六 第 5a 页
之位自行若此可为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
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
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
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
财以顾其功(顾酬也若今/言雇赁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
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
不孝而害国者也故辜大者罚重辜小者罚轻如此民
虽服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罚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
卷六百四十六 第 5b 页
可谓平正之吏矣主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
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
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
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諌之士矣此五霸之所以得安
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天下之贤主五
霸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諌补其不逮之
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
之埶万万于五霸而赐愚臣策曰辅朕之不逮愚臣何
卷六百四十六 第 6a 页
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
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主并天下
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
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
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
彊夫国富彊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
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
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耆读/曰嗜)民力
卷六百四十六 第 6b 页
罢尽赋敛不节(罢读/曰疲)矜奋自贤群臣謟䛕骄溢纵恣不
顾祸患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
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
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
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
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
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
胜先倡天下大溃(倡读/曰唱)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
卷六百四十六 第 7a 页
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覆/荫)
(也露膏/泽也)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
解娆(娆烦绕也/音如绍切)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孥非谤不
(非读/曰诽)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接之以礼不/以庶孽蓄之)
礼长老爱恤少孤𤽮人有期(罪人各以轻重不逃亡有/年而免满其年免为庶人)
(也/)后宫出嫁尊赐孝弟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
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
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
卷六百四十六 第 7b 页
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
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
臣不足以当之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
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
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霸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
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
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
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
卷六百四十六 第 8a 页
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
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者意陛
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己
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
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言天子虚弃/神明之德)
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
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
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择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馀人
卷六百四十六 第 8b 页
惟错为高第
董仲舒广川人孝景时为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
之士前后百数仲舒以贤良对策制曰朕获承至尊休
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
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隽郡
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
之极今子大夫袖然为举首(袖弋授切/盛服貌也)朕甚嘉之子大
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
卷六百四十六 第 9a 页
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
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筦弦之声未衰而大
道微缺陵夷至虖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
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
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
操或悖谬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
大衰而后息与乌虖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
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
卷六百四十六 第 9b 页
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
修何饰而膏露降百榖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
寒暑平受天之祐享神鬼之灵德泽洋溢施虖方外延
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
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猥/积)
(也并合也欲其/一二疏理而言)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
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0a 页
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仲舒对曰陛下发德
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性情皆非愚臣之所能及臣谨按
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
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
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安全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其/两切)
(此下/并同)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则德日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0b 页
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还读曰/旋速也)
曰夙夜匪懈书曰懋哉懋哉皆彊勉之谓也道者所繇
适于治之路也(繇读与由同繇/从也适往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
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
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
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
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
民也易其化人也著(著明也易音弋䜴/切著音竹箸切)故声发于和而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1a 页
本于情接于肌肤藏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筦弦之
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
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
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
者非其道(繇读与/由同)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
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
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
上天祐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懈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1b 页
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
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
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
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
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
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累古/累字)及至后世淫
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2a 页
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
恶畜于上(畜读曰/畜聚也)上下不和则阴阳谬盭而妖孽生矣
(盭古戾字/孽灾也)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
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
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孔子曰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
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
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铸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2b 页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此之谓也臣谨按春秋之文求王
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
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
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
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
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
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3a 页
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卒/以)
(阳成岁尚德/不尚刑也)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
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
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欤孔
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
海故难成也臣谨按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
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3b 页
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先
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
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无有邪
气奸其间者(奸犯也/音干)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
万民殖五榖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
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
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
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4a 页
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乂有能致之资
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
天地未应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
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
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
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
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
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4b 页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
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
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
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
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
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
(苟谓苟于权利也简谓/简于仁义也颛与端同)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
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5a 页
也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
殊捍(捍/完)熟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
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也
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
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
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
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
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5b 页
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
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
临政而愿治七十馀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
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
天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义礼智信五
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祐而享
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天子览其对而异
焉乃复策之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廊之上垂拱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6a 页
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昃与/昃同)不暇食而宇
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
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帝王之道岂异指
哉或曰良玉不琢(琢谓刻为/文音篆)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
异焉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式/用)
(也/)四十馀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
刑者相望耗矣哀哉乌虖(虖读/曰呼)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6b 页
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立本任贤今朕亲
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悌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
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阴阳错
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混
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意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
百有馀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
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繁而不得骋与将所繇异术所
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无讳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7a 页
之以称朕意仲舒对曰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
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
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
安仁乐义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故孔子曰如
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
位以禅虞舜尧殂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
可辟(辟读/曰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
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7b 页
善也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能残贼百
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
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耗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
而从周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太颠散宜
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万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
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
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
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繇此观之帝王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8a 页
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
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而所先制
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
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俭非圣人之
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于
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人项/橐也)然则良玉不琢不成文
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8b 页
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
晓于礼义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义平残贼周公作礼
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
化之渐而仁义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狼/性)
(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诛名而不察
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
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9a 页
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憯痛也音/千感切)赋敛无度竭
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
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今陛下并有
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
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义
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
卷六百四十六 第 19b 页
光大不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
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陛下亲耕籍田以为
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
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
士而欲求贤譬如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
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
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0a 页
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
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
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
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
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
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
乂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
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0b 页
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
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
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
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
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
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
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
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1a 页
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陛下加惠宽臣之
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于是天
子复册之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
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虖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
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
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
虖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
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1b 页
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
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熟之复之诗不云虖嗟尔君子
毋恒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
茂明之仲舒复对曰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
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
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
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2a 页
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
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
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义立礼以导之春者
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
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
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
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
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2b 页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
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古者
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
一人之狱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义而
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
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
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
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3a 页
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
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
群生入则有父子兄弟之亲出则有君臣上下之谊会
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
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榖以食之桑麻以衣
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
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
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知仁义然后重礼节重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3b 页
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
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策曰
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朕虚心
以改臣闻之聚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腌致
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
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
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
小者大慎微者著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4a 页
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
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
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虖情
性察虖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
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影响之应形声
也故桀纣暴慢残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
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仁者非一
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馀年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4b 页
此其寖微寖灭之道也册曰三王之道教所祖不同而
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
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
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
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
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救古/救字)故孔子曰亡为
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
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5a 页
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
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
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故不言其所
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陛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5b 页
下有明德嘉道悯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
良方正之士论谊考问将欲兴仁义之休德明帝王之
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
言廑能勿失尔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
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
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
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
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6a 页
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一何不
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
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古返之于天傥可
得见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传其翼者
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
于力不勤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
嚣苦不足也(嚣读与嗷同音敖嗷/嗷众怨愁之声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6b 页
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
知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脧(脧音楦/谓转寨)
(踧/也)寖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
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数也故受禄之家食
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
天之理亦大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7a 页
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
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
夫红女利虖(红读/曰工)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
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
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
田之诵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
师尹民具尔瞻尔好义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
好邪而俗败繇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7b 页
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
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
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
士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
也负檐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
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
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8a 页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仲舒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自武帝初立魏
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
百家立学较之官(较音校/下教切)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
发之
公孙弘菑川人武帝初即位弘年六十以贤良徵为博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8b 页
士移病免归元光五年徵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
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
大常上策诏诸儒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
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
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童无草木也涸/水竭也胡各切)麟凤在郊薮
龟龙游于沼河雒出图书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
搜南抚交趾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
(跂行有足而行者也喙谓有口/能息者也跂音岐喙音许秽切)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9a 页
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
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
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繇仁义礼智四者之宜当安
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
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
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弘对曰臣闻上古尧舜之
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
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
卷六百四十六 第 29b 页
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
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
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
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
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言有次第也逡音/七旬切其字从延)罚当罪则
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
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
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0a 页
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之所
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
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
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
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榖登六
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
和而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0b 页
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雒出书远方
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臣闻之仁者
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
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
卑有分谓之礼擅生杀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
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
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天下
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1a 页
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臣闻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未
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馀孽也桀纣行恶受
天之罚禹王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德无私亲顺
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臣弘愚赣不足
以奉大对(大对大问/之对也)时对者百馀人大常奏弘第居下
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猊甚丽拜为博士弘
复上疏曰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
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1b 页
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
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
之所以异也臣闻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三年而化
五年而定惟陛下所志书奏天子以册书答曰问弘称
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视孰与周公贤(与犹/如也)弘对曰愚
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虽然愚晓然见治道之可以
然也夫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
(驯顺/也)至可牵持驾服惟人之从(从人/意)臣闻揉曲木者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2a 页
不累日(揉谓矫而正之也累/积也揉音人九切)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
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好音呼到切/恶音一故切)期年
而变臣弘尚切迟之帝异其言
 
 
 
 
 
卷六百四十六 第 32b 页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