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六
卷六百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六百六   宋 王钦若等 撰
  学校部
   注释第二
宋何偃为侍中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又撰毛诗释
一卷
卞伯玉为东阳太守注周易系辞二卷
荀柔之颍阳人为奉朝请注周易系辞二卷并为易音
卷六百六 第 1b 页
范歆为陈令撰周易义二卷
何諲之为中大夫撰周易疑通五卷
沈林撰周易义三卷
姜道盛为给事中注集释尚书十一卷(一云注古/文尚书)
乐安王友撰伊训说
孙畅之撰毛诗引辩一卷毛诗序义七卷五经杂义六

雷次宗字仲伦以通直郎徵不起撰毛诗序义二卷略
卷六百六 第 2a 页
注丧服经传一卷
裴松之为大中大夫撰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注三国志
六十五卷
蔡超宗字希远为丞相咨议参军集注丧服经传二卷
庾蔚之字季随为员外常侍注丧服要记及略解仪礼
十卷
徐爰字季玉为大中大夫注周易系辞二卷为易音毛诗音
礼记音二卷三国志评三卷
卷六百六 第 2b 页
雷肃之撰礼记义疏三卷
何始贞撰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
费沈为抚军司马撰丧服集议十卷注孝经一卷
何承天为廷尉卿撰礼论三百卷注孝经一卷
任预撰礼论条牒十卷答问杂仪二卷
张略为司空撰论语疏八卷
裴骃注史记八十卷
徐野民为中散大夫撰史记音义十二卷
卷六百六 第 3a 页
诸葛氏撰楚辞音一卷
周续之字道祖为诗序义
刘道拔为海丰令注丧服经传一卷
叶遵字长儒为奉朝请注仪礼十二卷
荀昶字茂祖为中书郎注孝经
孔澄之字仲渊为新安太守注论语一卷
李叔之字穆夜撰庄子义疏三卷
南齐沈驎士隐居教授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
卷六百六 第 3b 页
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司马瓛撰丧服经传义疏五卷
虞愿为廷尉著五经论问
顾欢字景怡或云字玄平为太学博士注王弼易二系
又撰毛诗集解序义又作老子堂话四卷一云老子义

徐伯珍东阳人积学十年究寻经史吴郡顾欢摘出尚
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后刺史豫章王
卷六百六 第 4a 页
辟从事不就
祖冲之为长水校尉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
缀述数十篇
费元圭注周易九卷
刘瓛字子圭为步兵校尉撰周易乾坤义一卷又撰周易
四德例一卷毛诗序义疏一卷毛诗次篇义一卷周易
系辞义疏二卷
顾璀撰尚书问一卷
卷六百六 第 4b 页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人国子博士徵不赴注系辞为易
义及集解又注孝经一卷
楼幼瑜撰丧服经传义疏二卷
王玄载字彦运为光禄大夫注孝经一卷注老子道德
经二卷
虞遐为员外郎注孝经
陆澄为光禄大夫撰汉书注一卷
姚方兴采马王之注造尚书孔传舜典一篇
卷六百六 第 5a 页
田携之字僧绍为宋平太守注周礼丧服二卷
关康之世居京口以文义见称徵通直郎不就顾悦之
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康之申王难顾远有情理又为
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及造礼论十卷
梁贺玚为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著礼易老庄讲疏
朝廷博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孝经义
疏一卷五经异同论一卷
伏曼容为临海太守为周易毛诗丧服集解老庄论语
卷六百六 第 5b 页

江避为南平王大司马府记室避博学有思理更著论
语孝经
韦棱为治书御史著汉书续训三卷
崔灵恩为国子博士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及
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注左氏条义以明
之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荅灵
恩世并行焉灵恩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
卷六百六 第 6a 页
卷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
例十卷公羊榖梁文句义十卷
刘昭为豫章王中军临川记室初昭伯父彤集众家晋
书注于宝晋纪为四十卷至昭又集后汉同异以注
范晔书世称博悉迁通直郎出为剡令卒官集注后汉
一百八十卷
庾诜徵黄门侍郎不赴著易林二十卷又著丧服仪文
字体例老庄义疏注算经及七曜历
卷六百六 第 6b 页
何胤为左氏尚书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
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史不载官/)
范述曾为太中大夫注易文言
沈重字德厚为五经博士多所撰述咸得其指要行于
世者周礼义三十一卷仪礼义二十五卷礼义三十卷
毛诗义二十八卷丧服经义五卷周礼音一卷仪礼音
一卷礼记音一卷毛诗音二卷
孔子祛为步兵校尉著尚书义二十卷集注尚书三十
卷六百六 第 7a 页
卷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
十卷(一云撰/礼易诗)
皇侃为国子助教撰礼记讲疏五十卷及丧服义疏又
撰论语义十卷孝经疏三卷
刘杳为尚书左丞撰楚词草木疏一卷
陶弘景为奉朝请著孝经论语集注本草集注及注毛
诗序一卷三礼目录一卷注孝经一卷集解论语十卷
宋蹇为大中大夫注周易系辞二卷
卷六百六 第 7b 页
李玉之为临沂令撰周易乾坤义一卷
南平王撰周易几义一卷
褚仲都为五经博士撰周易讲疏十六卷
萧子政为都官尚书撰周易义疏十四卷系辞义疏三

薛景和撰周易普玄图八卷
颜氏撰周易大演统一卷
刘叔嗣为五经博士注尚书亡篇序(又云注尚书/二十一卷)
卷六百六 第 8a 页
费甝为国子助教撰尚书义疏十卷
谢昙济撰毛诗捡漏义二卷
何佟之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礼答问十卷
裴子野为中书侍郎撰丧服传一卷
沈宏撰春秋五辩二卷
周舍为太子詹事撰礼疑义五十二卷
严植之为中抚军记室参军兼五经博士注孝经一卷
萧子显为吴兴太守撰孝经义疏一卷又撰孝经爱敬
卷六百六 第 8b 页
义一卷
叔明为扬州从事文学太史撰孝经义一卷又集解论

刘被为太尉参军撰论语孔志十卷(述孔鲋/义疏)
萧子范为国子祭酒注千字文一卷
邹诞生为轻车录事参军撰史记音义三卷
韦棱为北平咨议参军撰汉书续训二卷
杜弼注老子
卷六百六 第 9a 页
沈琁约之子也为黄门侍郎集注庄子又注尔雅十卷
贺琛为中军宣成王长史撰三礼讲疏五经滞义
许懋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
周兴嗣为给事中直西省左卫率周舍奉敕注高祖所
制历代赋启兴嗣助焉
后梁蔡大宝为中书监博览群书学无不综著尚书义
疏三十卷
陈周弘正为尚书左仆射领国子祭酒所著周易义疏
卷六百六 第 9b 页
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
疏二卷行于世
王元规为尚书祠部郎入请为秦王东阁祭酒著春秋
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
二卷左传音三卷礼记音二卷
张讥为国子博士所撰周易义三十卷尚书义十五卷
毛诗义二十卷孝经义八卷论语义二十卷老子义十
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外篇义二十卷杂篇义十卷
卷六百六 第 10a 页
玄部通义十二卷
姚察为吏部尚书入隋为太子内舍人著汉书训纂三
十卷汉书集解一卷定汉书疑二卷
谢峤撰丧服义七卷并尔雅音
沈文阿为通直散骑常侍撰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三十
(一云撰经典/大义十八卷)
徐孝克为散骑常侍入隋为国子博士撰孝经讲疏六
卷论语句义五卷
卷六百六 第 10b 页
臧竞撰范汉音训三卷
施乾为博士撰尔雅音
顾野王为舍人撰尔雅音
戚衮为太学博士撰礼记义四十卷
后魏房景先孝文时为太学博士作五经疑问百馀篇
又符玺郎王神贵答之名为辩疑合成十卷亦有可观
辛子馥为尚书右丞以三传经同说异遂总为一部传
注并出较比短长会亡未就
卷六百六 第 11a 页
高允为太常所制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
膏肓事凡百馀篇
宋绘少勤学多所博览好撰述依准裴松之注三国志体
注王隐及中兴书
阚骃博道经传注王朗易传学者藉以通经累官至姑
臧太守
张湛燉煌人好学能属文仕沮渠蒙逊为黄门侍郎梁
州平入国司徒崔浩识礼之浩注易叙曰国家西平河
卷六百六 第 11b 页
右燉煌张湛金城宗钦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并有
隽才见称于西州每与余论易馀以左氏传卦解之遂
相劝为注故因退朝之馀暇而为之解焉其见称如此
刘炳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后为
乐平王从事中郎
刘芳为太常撰郑玄所注周官仪礼音干宝所注周官
音王肃所注尚书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宁所注榖梁
音韦昭所注国语音范晔注后汉书音各一卷辩类三
卷六百六 第 12a 页
卷徐州人地录二十卷急就篇续注音义證三卷毛诗
笺音义證十卷礼记义證十卷周官仪礼义證各五卷
陈奇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
经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缙绅所称召赴京不得
叙其论语注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人置学馆于温水之右门徒七百馀
人爽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
序曰传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卷六百六 第 12b 页
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性也经典者身之
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繇学而能成其器
不繇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
之槩宁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之节盖所繇者习也
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备焉昔者先王之
训天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
民故恭俭庄敬而不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
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诗也疏
卷六百六 第 13a 页
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静精微而不贼者教
深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
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
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
则乾坤其几乎息矣繇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
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
属意艺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注以训门
徒焉其略注行于世爽不仕号儒林先生
卷六百六 第 13b 页
刘献之博陵人徵典内校书以疾辞门徒数百皆通经
之士时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
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撰宗旨颇异旧义
撰三礼大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今
行于世并章句疏三卷
李彪在秘书岁馀区分书体述春秋三传十卷
郦道元为御史中尉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
本志十三篇
卷六百六 第 14a 页
崔浩为司徒注周易十卷注急就章二卷
元明进撰毛诗义府三卷
游肇为国子博士为易解
徐遵明华阴人东道大使元罗表荐之竟无礼辟遵明
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北齐杜弼为胶州刺史耽好玄理老而愈笃又注庄子
惠施篇易上下系名新注义苑并行于世
李铉为国子博士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
卷六百六 第 14b 页
传异同易义例合三十馀卷
权会为四门博士注易一部行于世
后周乐逊为太学博士所撰孝经论语毛诗左传春秋
序论十馀篇又著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辞理
并有可观
樊深为国子博士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又撰七经
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并行于世
熊安生为露门学博士下大夫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
卷六百六 第 15a 页
礼记义疏四十卷孝经义疏一卷并行于世
萧大圜为滕王友入隋为西河郡守撰丧服仪注五卷
要诀二卷
隋宇文㢸为尚书孝经注行于世
明克让为太子率更令著孝经义疏一部
王頍撰五经大义三十卷
萧该为国子博士撰汉书及文选音咸为当时所贵
张冲字叔玄初仕陈为左中郎将非其好也乃覃思经
卷六百六 第 15b 页
典撰春秋义略异于杜氏七十馀事丧服义三卷孝经
义三卷论语义十卷前汉书义十二卷官至汉王侍读
辛彦之为路州刺史撰五经异义一部
王孝藉开皇中召入秘书注尚书及诗遭乱零落
辛德源为著作郎王邵同修国史德源每于务隙撰集
注春秋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卷
刘炫为太学博士以品卑去任著论语述议十卷春秋
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
卷六百六 第 16a 页
三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又注诗谱
二卷及注春秋左氏传杜预序集解一卷
褚辉为太学博士撰礼疏一百卷
顾彪为秘书学士明尚书春秋为古文尚书疏二十卷
今文尚书音一卷大传音一卷尚书文义一卷
何妥为国子祭酒通直散骑常侍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
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
唐魏徵为侍中徵以戴圣礼记论次不伦遂为类礼二
卷六百六 第 16b 页
十卷以类相从削其重复采先儒训注择善从之研精
覃思数年而毕太宗览而善之赐物一千段录数本以
赐太子及诸王仍藏之秘府
徐文远为国子博士撰左传义疏六十卷行于时
陆德明为国子博士撰老子疏十卷庄易疏各一十五
卷经典通释三十卷并行于时
王玄度为校书郎贞观十六年十月上其所注尚书毛
诗周易并义决三卷与旧解尤别者一百九十馀条付
卷六百六 第 17a 页
学官详其可否诸儒皆因习先师讥其穿凿玄度随方
应荅竟不肯屈太宗欲广见闻并纳之秘府
王方庆为麟台监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
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杂礼答问
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颖
达与诸儒撰正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数年乃成名曰
义赞有诏改为五经正义云虽复包括众家稍为详悉
然亦有纰缪
卷六百六 第 17b 页
崔义玄少受章句之学五经大义先儒所疑有音训不
明者兼采众家皆为解释傍引證据各有条疏上闻之
诏义玄讨论五经正义与诸博士等详定是非事竟不
就后为蒲州刺史卒
颜游秦师古叔父也为郓州刺史卒官撰汉官决疑十
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书亦多取其义
颜师古为秘书少监太子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汉书
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编之秘阁
卷六百六 第 18a 页
许叔牙为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尝撰毛诗纂义十
卷以进太子赐帛二百段兼令写本付司经局其后御
史大夫高智周谓人曰凡欲言诗者必须先读此书始
可也
格辅元兄希玄高宗时官至雒州司法参军章怀太子
贤召令与洗马刘讷言等注范晔后汉书行于世
张太安高宗时为太子左庶子太子贤令太安与洗马
刘讷言雒州司户参军格希玄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
卷六百六 第 18b 页
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阁
王勃高宗时为虢州参军撰周易发五卷次论十卷
王元感则天长安中为四门博士表上其所撰尚书纠缪
十卷春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经
史记汉书草请官纸笔给写秘阁制令弘文馆崇贤两
馆学士及成均博士详其可否弘文馆学士祝钦明崇
贤馆学士李宪赵元亨成均博士郭山恽皆守先儒章
句深讥元感掎摭旧义元感随方应答竟不之屈唯凤
卷六百六 第 19a 页
阁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右史张思
敬雅好异闻每为元感申理其义由是擢拜太子司议
郎加朝散大夫崇贤馆学士
韦顗为吏部侍郎著易蕴解推演潜元终始之义甚有
奥旨
高定为京兆参军幼聪警绝伦尤精王氏易尝为易图
合八出以画八卦上圆下方合则重转则演七转而六
十四卦六甲八节备焉著易外传二十二卷
卷六百六 第 19b 页
裴延龄为汜水尉乾元末过东都为贼所据因寓居于
鄂州缀缉裴骃所注史记之阙遗自号小裴
韦公肃为秘书著作郎公肃注太宗文皇帝帝范一十
二篇上献有诏付集贤仍令别写一本进内
崔玄炜为中书令撰行已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
传十三卷训注文馆词林策二十卷
李善寓居汴郑间讲文选为业所注文选十卷行于世
后为崇贤馆学士
卷六百六 第 20a 页
韩滉为左仆射平章事好易象及春秋著春秋通例及
天文事序议各一卷
张守节少集诗礼尤精史义注正义四十卷
张镒撰三礼图十二卷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

李吉甫为相尝讨论易象异义附于僧一行集注之下
陆贽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著集书春秋二十卷类礼
二十卷君臣图翼三十五卷并行于代
卷六百六 第 20b 页
冯伉元和初为国子祭酒著三传异同三卷
裴通为詹事著易玄解并总论二十卷易禦寇十三卷
易洗心二十卷
韦表微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少时尅苦自立著九经
师授谱一卷春秋三传总例二十卷
李溪为相曾注解书传之阙疑仅及百卷经巢让之乱
悉为灰烬焉
 册府元龟卷六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