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四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学校部
奏议第三
唐房玄龄太宗时为左仆射贞观二年十二月与国子
博士朱子奢建议云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
先圣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
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丘为先圣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学校部
奏议第三
唐房玄龄太宗时为左仆射贞观二年十二月与国子
博士朱子奢建议云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
先圣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
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丘为先圣
卷六百四 第 1b 页
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今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
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
许敬宗为太子右庶子检校中书侍郎贞观二十年诏
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
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
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总二十四座春秋二仲行释
奠之礼初以儒官自为祭主直云博士姓名昭告于先
圣又州县释奠亦以博士为主敬宗奏曰按礼记文王
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
许敬宗为太子右庶子检校中书侍郎贞观二十年诏
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
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
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总二十四座春秋二仲行释
奠之礼初以儒官自为祭主直云博士姓名昭告于先
圣又州县释奠亦以博士为主敬宗奏曰按礼记文王
卷六百四 第 2a 页
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郑注云官谓诗书礼乐之
官也彼谓四时之学将习其道故儒官释奠各于其师
既非国学行礼所以不及先圣至于春秋二时合乐之
日则天子视学命有司典礼即总祭先圣先师焉秦汉
释奠无文可检至于魏武则使太常行事自晋宋已降
时有亲行而学官主祭全无典实且名称国学乐用轩
悬尊俎威仪盖皆官备在于臣下理不合专况凡在小
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今请
官也彼谓四时之学将习其道故儒官释奠各于其师
既非国学行礼所以不及先圣至于春秋二时合乐之
日则天子视学命有司典礼即总祭先圣先师焉秦汉
释奠无文可检至于魏武则使太常行事自晋宋已降
时有亲行而学官主祭全无典实且名称国学乐用轩
悬尊俎威仪盖皆官备在于臣下理不合专况凡在小
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今请
卷六百四 第 2b 页
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词称皇帝谨遣仍令
司业为亚献其诸州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
终献县学县令为初献丞为亚献博士既无品秩诸主
簿及尉通为终献若有阙并以次差摄州县释奠既请
刺史县令亲献主祭望准祭社同给明衣脩附礼令以
为永则
长孙无忌为太尉高宗显庆二年七月十一日议曰按
新礼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以
司业为亚献其诸州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
终献县学县令为初献丞为亚献博士既无品秩诸主
簿及尉通为终献若有阙并以次差摄州县释奠既请
刺史县令亲献主祭望准祭社同给明衣脩附礼令以
为永则
长孙无忌为太尉高宗显庆二年七月十一日议曰按
新礼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以
卷六百四 第 3a 页
孔子为先圣更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与颜回俱配尼
父于太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闻改用周公为先圣
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丘明并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
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玄注曰官谓诗书礼乐之官
也先师者若汉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
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曰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玄注
曰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别圣则非周即孔
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颜回孔子互作先
父于太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闻改用周公为先圣
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丘明并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
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玄注曰官谓诗书礼乐之官
也先师者若汉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
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曰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玄注
曰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别圣则非周即孔
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颜回孔子互作先
卷六百四 第 3b 页
师宣父周公迭为先圣求其节文递有得失所以贞观
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说正夫子
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师永垂制于后昆革往代之纰缪
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辄事刋改遂违明诏但成王幼年
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姬旦
鸿业合同王者祀之儒宫就享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
之末极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于六经
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说正夫子
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师永垂制于后昆革往代之纰缪
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辄事刋改遂违明诏但成王幼年
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姬旦
鸿业合同王者祀之儒宫就享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
之末极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于六经
卷六百四 第 4a 页
阐儒风于千世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已
降奕叶封侯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于
先师且丘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
改令从诏于义为允其周公仍依别礼配享武王诏从
之
陈子昂梓潼射洪人则天光宅元年昂上疏曰臣窃独有私
恨者惟陛下之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大学之废积
岁月久矣学堂荒秽略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
降奕叶封侯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于
先师且丘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
改令从诏于义为允其周公仍依别礼配享武王诏从
之
陈子昂梓潼射洪人则天光宅元年昂上疏曰臣窃独有私
恨者惟陛下之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大学之废积
岁月久矣学堂荒秽略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
卷六百四 第 4b 页
下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臣闻天子立太学
所以聚天下贤英为政教之首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
焉揖让尊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也
今则荒废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岂可得哉君子三年
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隳奈何天子之政而
轻礼乐哉陛下何不诏天子胄子使归大学而习业乎
斯亦国家之大务也
韦嗣立为凤阁舍人圣历二年十月嗣立上疏曰臣闻
所以聚天下贤英为政教之首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
焉揖让尊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也
今则荒废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岂可得哉君子三年
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隳奈何天子之政而
轻礼乐哉陛下何不诏天子胄子使归大学而习业乎
斯亦国家之大务也
韦嗣立为凤阁舍人圣历二年十月嗣立上疏曰臣闻
卷六百四 第 5a 页
礼记曰化民成俗必由学乎学之于人其用益博故立
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王之诸子卿大夫士
之子及国之俊选皆造焉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
须学而成者国家自永淳以来国学废散胄子弃缺时
轻儒学之官莫存章句之选贵门后进竞以侥倖升班
寒族常流复因凌替弛业考试之际秀茂罕登驱之临
人何以从政又垂拱已后文明在辰盛典洪休日书月
至因籍际会入仕尤多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
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王之诸子卿大夫士
之子及国之俊选皆造焉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
须学而成者国家自永淳以来国学废散胄子弃缺时
轻儒学之官莫存章句之选贵门后进竞以侥倖升班
寒族常流复因凌替弛业考试之际秀茂罕登驱之临
人何以从政又垂拱已后文明在辰盛典洪休日书月
至因籍际会入仕尤多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
卷六百四 第 5b 页
庠序大敦学校三馆生徒即令追集王公已下子弟不
容别求仕进皆入国学伏膺训典崇饰馆庙尊尚儒师
盛陈奠菜之仪宏敷讲说之会使士庶观听有所发扬
引奖道德于是乎在则四海之内靡然向风矣
刘子玄玄宗开元初为左庶子上孝经注义曰谨按俗
所行孝经题曰郑氏注爰在近古皆云郑康成而魏晋
之朝无有此说至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太
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昶撰集孝经诸说始
容别求仕进皆入国学伏膺训典崇饰馆庙尊尚儒师
盛陈奠菜之仪宏敷讲说之会使士庶观听有所发扬
引奖道德于是乎在则四海之内靡然向风矣
刘子玄玄宗开元初为左庶子上孝经注义曰谨按俗
所行孝经题曰郑氏注爰在近古皆云郑康成而魏晋
之朝无有此说至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太
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昶撰集孝经诸说始
卷六百四 第 6a 页
以郑氏为宗自宋梁以来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玄所
注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
则立于学官著在律令盖由鲁俗无识故致斯讹舛然
则孝经非玄所注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注云遭党
锢之事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
袁谭所逼未至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
一也郑君卒后弟子追论师所注述及应对时文谓之
郑志其言郑所注者惟有毛诗尚书周易都不言孝经
注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
则立于学官著在律令盖由鲁俗无识故致斯讹舛然
则孝经非玄所注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注云遭党
锢之事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
袁谭所逼未至元城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其验
一也郑君卒后弟子追论师所注述及应对时文谓之
郑志其言郑所注者惟有毛诗尚书周易都不言孝经
卷六百四 第 6b 页
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五经之外有中候
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答临硕难礼(临姓/硕名)
(时为/学官)驳许慎异义发墨守箴膏肓及答甄子然等书寸
纸片言莫不悉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其验
三也郑之弟子教授门徒祖述师言更相问答编录其
语谓之郑记惟载诗书礼易论语其言不及孝经其验
四也赵商作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义驳论亦不言
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侯尚书大传毛诗
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答临硕难礼(临姓/硕名)
(时为/学官)驳许慎异义发墨守箴膏肓及答甄子然等书寸
纸片言莫不悉载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其验
三也郑之弟子教授门徒祖述师言更相问答编录其
语谓之郑记惟载诗书礼易论语其言不及孝经其验
四也赵商作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义驳论亦不言
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侯尚书大传毛诗
卷六百四 第 7a 页
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书皆云郑氏注名玄至于孝
经则称郑氏解无名玄二字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
云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则有评论宋均
诗纬序云先师北海郑司农则均是玄之传业弟子也
师所注述无容不知云春秋孝经维有评论玄之不注
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叙
孝经云玄又为之注司农论如是而均无闻焉有义无
辞令余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其验七也宋均春秋
经则称郑氏解无名玄二字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
云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则有评论宋均
诗纬序云先师北海郑司农则均是玄之传业弟子也
师所注述无容不知云春秋孝经维有评论玄之不注
于此特明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引郑六艺论叙
孝经云玄又为之注司农论如是而均无闻焉有义无
辞令余昏惑举郑之语而云无闻其验七也宋均春秋
卷六百四 第 7b 页
纬注云玄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之谓所言玄又为
之注者汎辞耳非实事其序春秋亦云玄又为之注宁
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史书存于代者
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崧等其为郑玄传者载其所注
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
玄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若先有郑注应
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王肃注书发扬郑短凡有
小失皆在圣證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击者最
之注者汎辞耳非实事其序春秋亦云玄又为之注宁
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史书存于代者
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崧等其为郑玄传者载其所注
皆无孝经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
玄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若先有郑注应
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王肃注书发扬郑短凡有
小失皆在圣證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击者最
卷六百四 第 8a 页
应烦多而肃无言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辨论时事郑
氏诸注无不得隐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十二也
凡此证验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彼谬说
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
陋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传诸不朽如古文孝
经孔传本出孔氏壁中语甚详正无俟商㩁而旷代亡
逸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侍书学生王孝逸于京
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以示河间刘炫
氏诸注无不得隐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其验十二也
凡此证验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不觉其非乘彼谬说
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
陋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传诸不朽如古文孝
经孔传本出孔氏壁中语甚详正无俟商㩁而旷代亡
逸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侍书学生王孝逸于京
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以示河间刘炫
卷六百四 第 8b 页
仍令较定而此书更无兼本难可依凭炫辄以所见率
意刋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以为此书经文尽正
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常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则孔郑
二家云泥致隔今纶音发问较其短长愚请行孔废郑
于义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
公者汉文帝时人结草庵于河曲乃以为号前所以注
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
语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二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尔
意刋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以为此书经文尽正
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常置于学官良可惜也然则孔郑
二家云泥致隔今纶音发问较其短长愚请行孔废郑
于义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是河上公注其序云河上
公者汉文帝时人结草庵于河曲乃以为号前所以注
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
语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二家河上所释无闻焉尔
卷六百四 第 9a 页
岂非注者欲神其事故假造其说邪然其理乖谬虽使
才别朱紫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而况有识者乎岂
如王弼英才俊识赜微索隐考其所注义旨为优必黜
河上公升王辅嗣在于学者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
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
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艺文
志韩易有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
矣以东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
才别朱紫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而况有识者乎岂
如王弼英才俊识赜微索隐考其所注义旨为优必黜
河上公升王辅嗣在于学者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
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
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艺文
志韩易有二篇丁易有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
矣以东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
卷六百四 第 9b 页
子连踪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述沉翳不行岂非
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郭璞滥名周宝必
欲行用深以为疑子玄又上言曰臣才虽下劣而学实
优长窃自不逊以为近古已来未之有也当以郑氏孝
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讹舛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
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见去月十日敕令所司详定
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等草议请行孔王二书牒礼部
讫但今庸儒浅识闻见不周可与共成难与虑始盖孔
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郭璞滥名周宝必
欲行用深以为疑子玄又上言曰臣才虽下劣而学实
优长窃自不逊以为近古已来未之有也当以郑氏孝
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讹舛不足流行孔王两家实堪师
授每怀此意其愿莫从伏见去月十日敕令所司详定
四书得失具状闻奏臣等草议请行孔王二书牒礼部
讫但今庸儒浅识闻见不周可与共成难与虑始盖孔
卷六百四 第 10a 页
父有言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此则今古循
环愚智往复岂前者必是而后者独非乎是以老篇庄
子兴于晋代公羊谷梁寝于魏日春秋左氏因元凯而
方著尚书孔传至光伯而始行斯皆尚好不同晚乃觉
悟承习既久近辄弛张伏惟开元皇帝陛下常以九重
馀隙穷览文艺百氏详观游心经典爰降纶綍俯逮刍
荛臣辄以愚识上符睿旨伏望明恩曲垂炤察如将为
允请即班行不可使随流腐儒参论其义景寅中书门
环愚智往复岂前者必是而后者独非乎是以老篇庄
子兴于晋代公羊谷梁寝于魏日春秋左氏因元凯而
方著尚书孔传至光伯而始行斯皆尚好不同晚乃觉
悟承习既久近辄弛张伏惟开元皇帝陛下常以九重
馀隙穷览文艺百氏详观游心经典爰降纶綍俯逮刍
荛臣辄以愚识上符睿旨伏望明恩曲垂炤察如将为
允请即班行不可使随流腐儒参论其义景寅中书门
卷六百四 第 10b 页
下奏曰刘子玄奏注孝经请废郑依孔注老子请停河
上公行王易传非子夏所造者子玄博识诚则纯儒全
非众家亦则未可且孝经郑义行已多时老子河注用
亦云久并子夏易传文不折于片言望并付所司令诸
儒与子玄对质定必须理胜义成不得饰词争辨论定
闻奏是时尚书礼部奏议曰臣得国子博士司马贞等
议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刘向以本参
较古文省烦除惑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云是郑
上公行王易传非子夏所造者子玄博识诚则纯儒全
非众家亦则未可且孝经郑义行已多时老子河注用
亦云久并子夏易传文不折于片言望并付所司令诸
儒与子玄对质定必须理胜义成不得饰词争辨论定
闻奏是时尚书礼部奏议曰臣得国子博士司马贞等
议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刘向以本参
较古文省烦除惑定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云是郑
卷六百四 第 11a 页
玄所作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故往贤共疑焉惟荀昶
范晔以为郑注故昶集解孝经具载此注而其事云以
郑为主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且其注纵非郑氏所
作而义亦敷畅颇将为得虽数处小有隐实亦未爽经
通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国作传后遭巫
蛊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传中国遂亡其本
近儒欲崇古学妄作此传假称孔氏辄穿凿改更伪作
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
范晔以为郑注故昶集解孝经具载此注而其事云以
郑为主是先达博选以此注为优且其注纵非郑氏所
作而义亦敷畅颇将为得虽数处小有隐实亦未爽经
通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国作传后遭巫
蛊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时尚有孔传中国遂亡其本
近儒欲崇古学妄作此传假称孔氏辄穿凿改更伪作
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
卷六百四 第 11b 页
必非仲尼正说按其章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
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之句凡鄙不合经典又分庶
人章从故自天子已下别为章乃加子曰二字然故者
连上之词既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
此等数章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不真抑亦传
文浅伪又注云因天之时就地之利暴其肌体朝暮从
事露发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焉此语虽旁出诸子引
之为注何言之鄙俚乎与郑玄所云分别五土视其高
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之句凡鄙不合经典又分庶
人章从故自天子已下别为章乃加子曰二字然故者
连上之词既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后人妄开
此等数章以应二十二章之数非但经文不真抑亦传
文浅伪又注云因天之时就地之利暴其肌体朝暮从
事露发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焉此语虽旁出诸子引
之为注何言之鄙俚乎与郑玄所云分别五土视其高
卷六百四 第 12a 页
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优劣悬殊曾何等级今议
者欲取近儒诡说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望请
准令式孝经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又得议称老子道
德者是谓玄言注家虽多罕穷厥旨河上盖愚虚之号
汉史实无其人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
近其理弘小足以脩身洁诚大可以宁人安国故顾叹
曰河上公虽曰注书即史立教皆没略远体指明近用
斯可谓知言矣王辅嗣雅善玄谈颇采道要穷神明乎
者欲取近儒诡说残经缺传而废郑注理实未可望请
准令式孝经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又得议称老子道
德者是谓玄言注家虽多罕穷厥旨河上盖愚虚之号
汉史实无其人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
近其理弘小足以脩身洁诚大可以宁人安国故顾叹
曰河上公虽曰注书即史立教皆没略远体指明近用
斯可谓知言矣王辅嗣雅善玄谈颇采道要穷神明乎
卷六百四 第 12b 页
橐籥守静默于玄牝其理畅其旨微在于玄学颇谓所
长至若近人立教脩身弘道则河上为得今望请王河
二注令学者俱行又得议称谨按刘向七略有子夏传
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
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
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缺梁氏六卷今两卷是其书错
谬多矣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而载
薛虞记又今秘库有子夏传薛虞记其传文质略指趣
长至若近人立教脩身弘道则河上为得今望请王河
二注令学者俱行又得议称谨按刘向七略有子夏传
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
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
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缺梁氏六卷今两卷是其书错
谬多矣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而载
薛虞记又今秘库有子夏传薛虞记其传文质略指趣
卷六百四 第 13a 页
非远无益后学不可将帖正经伏奉今年三月十日敕
曰孝经者德教所先自则天以来独宗郑氏遗旨今则
无文又子夏易传近无习者辅嗣注者亦甚甄明诸家
所传互有得失独据人说能无短长令儒官详定所长
令明经者依习若将理等亦可兼行其作易者兼帖子
夏易传详其可否奏闻者又奉四月九日敕曰太子左
庶子刘子玄奏孝经注请废郑依孔老子注请停河上
公行王辅嗣易传非子夏所造者付臣所司令诸儒与
曰孝经者德教所先自则天以来独宗郑氏遗旨今则
无文又子夏易传近无习者辅嗣注者亦甚甄明诸家
所传互有得失独据人说能无短长令儒官详定所长
令明经者依习若将理等亦可兼行其作易者兼帖子
夏易传详其可否奏闻者又奉四月九日敕曰太子左
庶子刘子玄奏孝经注请废郑依孔老子注请停河上
公行王辅嗣易传非子夏所造者付臣所司令诸儒与
卷六百四 第 13b 页
子玄对质定详必须理胜义成不得饰词争辨者臣等
国子博士司马贞太学博士郤尝通等十人对如前子
玄请依诸儒为定
马怀素开元初为秘书监以书籍散逸条流无叙怀素
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
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
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简
括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于
国子博士司马贞太学博士郤尝通等十人对如前子
玄请依诸儒为定
马怀素开元初为秘书监以书籍散逸条流无叙怀素
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
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
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简
括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于
卷六百四 第 14a 页
是召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刋正
经史粗创首尾
李元瓘为国子司业开元八年三月上言三礼三传及
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必事资经远
则斯道不坠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
皆谙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
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既事
资训诱不可因循其学生望请各量配作业并贡人预
经史粗创首尾
李元瓘为国子司业开元八年三月上言三礼三传及
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必事资经远
则斯道不坠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
皆谙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
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既事
资训诱不可因循其学生望请各量配作业并贡人预
卷六百四 第 14b 页
试之日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并请帖十通五许其入
策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又奏先圣
孔宣父庙先师颜子配座今其像立侍准礼授坐不立
授立不跪况颜子道亚生知才先入室既当配享其仪
见立请据礼文合从侍坐又四科弟子闵子骞等并服
膺儒术亲承圣教复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谨简祠令何
休范宁等二十二贤犹沾从祀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犹
不沾配享之馀望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
策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又奏先圣
孔宣父庙先师颜子配座今其像立侍准礼授坐不立
授立不跪况颜子道亚生知才先入室既当配享其仪
见立请据礼文合从侍坐又四科弟子闵子骞等并服
膺儒术亲承圣教复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谨简祠令何
休范宁等二十二贤犹沾从祀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犹
不沾配享之馀望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
卷六百四 第 15a 页
七十子文翁之壁尚不缺如岂有国庠遂无图绘请命
有司图形于壁兼为立赞庶敦劝儒风光崇圣列曾参
孝道可崇犹受经于夫子望准二十二贤预享从之
杨玚为国子祭酒开元十七年三月上言曰太学者教
人务礼乐敦诗书也古制卿大夫子弟及诸侯岁贡小
学之异者咸造焉故曰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
朝廷君臣之礼班以品类分以师长三德以训之四教
以睦之人既知劝且务通经学成业著然后爵命加焉
有司图形于壁兼为立赞庶敦劝儒风光崇圣列曾参
孝道可崇犹受经于夫子望准二十二贤预享从之
杨玚为国子祭酒开元十七年三月上言曰太学者教
人务礼乐敦诗书也古制卿大夫子弟及诸侯岁贡小
学之异者咸造焉故曰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
朝廷君臣之礼班以品类分以师长三德以训之四教
以睦之人既知劝且务通经学成业著然后爵命加焉
卷六百四 第 15b 页
以之效职则知礼节以之莅人使识廉让则棫朴之咏
兴也伏闻承前之例监司每年应举者常有千数简试
取其尤精上者不过二三百人省司重试但经明行脩
即与擢第不限其数自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
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两监惟得一二十人若常以
此数而取臣恐三千学徒虚废官廪两监博士滥縻天
禄臣窃见流外入仕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馀人方于
明经进士多十馀倍自然服勤道业之士不及胥吏浮
兴也伏闻承前之例监司每年应举者常有千数简试
取其尤精上者不过二三百人省司重试但经明行脩
即与擢第不限其数自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
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两监惟得一二十人若常以
此数而取臣恐三千学徒虚废官廪两监博士滥縻天
禄臣窃见流外入仕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馀人方于
明经进士多十馀倍自然服勤道业之士不及胥吏浮
卷六百四 第 16a 页
虚之徒以其效官岂识于先王之礼义国家大启庠序
广置教道厚之以政始训之以士先岂徒然哉将有以
也陛下设学校务以劝进之有司为限约务以黜退之
臣之微诚实所未晓臣伏见承前以来制举遁迹丘园
孝悌力田者或试时务策一道或通一经粗明文义即
放出身亦有与官者此国家恐其遗才至于明经进士
服道日久请益无倦经策既广文辞极难监司课试十
已退其八九考功及第十又不收其一二若长以为限
广置教道厚之以政始训之以士先岂徒然哉将有以
也陛下设学校务以劝进之有司为限约务以黜退之
臣之微诚实所未晓臣伏见承前以来制举遁迹丘园
孝悌力田者或试时务策一道或通一经粗明文义即
放出身亦有与官者此国家恐其遗才至于明经进士
服道日久请益无倦经策既广文辞极难监司课试十
已退其八九考功及第十又不收其一二若长以为限
卷六百四 第 16b 页
恐儒风渐坠小道将兴若以出身人多应须诸色都减
岂在独抑明经进士也玄宗甚然之
归崇敬为国子祭酒兼集贤学士代宗大历五年皇太
子欲以仲秋之月于国学行齿胄之礼崇敬以国学及
官名不称请改国学之制兼更其名曰礼记王制曰天
子学曰辟雍又五经通义云辟雍养老教学之所也以
形制言之雍壅也辟璧也雍水环之圆如璧形以义理
言之辟明也雍和也言以礼乐明和天下礼记亦谓之
岂在独抑明经进士也玄宗甚然之
归崇敬为国子祭酒兼集贤学士代宗大历五年皇太
子欲以仲秋之月于国学行齿胄之礼崇敬以国学及
官名不称请改国学之制兼更其名曰礼记王制曰天
子学曰辟雍又五经通义云辟雍养老教学之所也以
形制言之雍壅也辟璧也雍水环之圆如璧形以义理
言之辟明也雍和也言以礼乐明和天下礼记亦谓之
卷六百四 第 17a 页
泽宫射义云天子将祭必将习射于泽宫故前代文士
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后汉光武立明堂
辟雍灵台谓之三雍宫至明帝躬行养老于其中晋武
帝亦作明堂辟雍灵台亲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又别
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惟有国子学不立辟雍
北齐立国子寺隋初亦然至炀帝大业十三年改为国
子监今国家富有四海声名文物之盛惟辟雍独缺伏
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省又以祭酒之名非学官所宜按
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后汉光武立明堂
辟雍灵台谓之三雍宫至明帝躬行养老于其中晋武
帝亦作明堂辟雍灵台亲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又别
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惟有国子学不立辟雍
北齐立国子寺隋初亦然至炀帝大业十三年改为国
子监今国家富有四海声名文物之盛惟辟雍独缺伏
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省又以祭酒之名非学官所宜按
卷六百四 第 17b 页
周礼师氏掌以美诏王教国子请改祭酒为大师氏立
正三品又司业者义在礼记云乐正司业长也言乐官
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大板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
簴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磬之簨簴也今太学既不教
乐于义则无所取请改司业一为左氏一为右氏位正
四品上又以五经六籍古先哲王政理之式也国家创
业制取贤之法立明经发微言于众学释回增美选贤
与能自艰难以来取人颇易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
正三品又司业者义在礼记云乐正司业长也言乐官
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大板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
簴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磬之簨簴也今太学既不教
乐于义则无所取请改司业一为左氏一为右氏位正
四品上又以五经六籍古先哲王政理之式也国家创
业制取贤之法立明经发微言于众学释回增美选贤
与能自艰难以来取人颇易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
卷六百四 第 18a 页
取于帖经遂使颛门业废请益无从师资礼亏传授义
绝今诗以礼记左传为大经周礼仪礼毛诗为中经尚
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其公羊榖梁文疏既少
请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所择博士兼通孝经论
语依凭章疏讲解分明注引旁通十问得九兼德行纯
洁文词雅正仪刑规范可为师表者令四品以上各举
所知在外者给驿年七十已上者蒲轮其国子太学四
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上下生徒之数各有差其
绝今诗以礼记左传为大经周礼仪礼毛诗为中经尚
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其公羊榖梁文疏既少
请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所择博士兼通孝经论
语依凭章疏讲解分明注引旁通十问得九兼德行纯
洁文词雅正仪刑规范可为师表者令四品以上各举
所知在外者给驿年七十已上者蒲轮其国子太学四
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上下生徒之数各有差其
卷六百四 第 18b 页
旧博士助教直讲经直及律馆算馆书馆助教请皆罢
省其教授之法学生置监谒同业师其所执贽段修一
束清酒一壶布衫一段其色随师所服出中门延入与
坐割脩斟三爵而止乃发箧出经抠衣前请师为依经
辨理略举一隅然后就室每朝晡二时请益师亦二时
居讲堂说释道义发明大体兼教以文行忠信之道示
以孝悌睦友之义旬省月试时考岁贡以生徒及第多
少为博士考课上下其有不率教者则夏楚扑之国子
省其教授之法学生置监谒同业师其所执贽段修一
束清酒一壶布衫一段其色随师所服出中门延入与
坐割脩斟三爵而止乃发箧出经抠衣前请师为依经
辨理略举一隅然后就室每朝晡二时请益师亦二时
居讲堂说释道义发明大体兼教以文行忠信之道示
以孝悌睦友之义旬省月试时考岁贡以生徒及第多
少为博士考课上下其有不率教者则夏楚扑之国子
卷六百四 第 19a 页
之不率教者则申礼部移为太学生太学之不变者移
为四门四门之不变者复本役终身不齿虽率教九年
而学不成者亦归之州学其礼部考试之法请无帖经
但于所习经中问大义二十得十八为通兼论语孝经
各问十得八兼读所问文注义疏必令通熟者为通一
又于本经问时务策三道通三为及第其中有孝行闻
于乡闾者举解具言于习业之下省试之日观其所实
义少两道亦请兼收其天下乡贡亦如之习业考试止
为四门四门之不变者复本役终身不齿虽率教九年
而学不成者亦归之州学其礼部考试之法请无帖经
但于所习经中问大义二十得十八为通兼论语孝经
各问十得八兼读所问文注义疏必令通熟者为通一
又于本经问时务策三道通三为及第其中有孝行闻
于乡闾者举解具言于习业之下省试之日观其所实
义少两道亦请兼收其天下乡贡亦如之习业考试止
卷六百四 第 19b 页
于明经名得第者授官之资与进士同若此则教义日
深而礼让兴别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太学中来者
也诏下尚书集百寮定议以闻议者以为省者禁也非
外司所宜名周礼代掌其职者曰氏国学非代官不宜
为太师氏其馀大抵以俗习既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德宗建中三年二月崇敬奏上丁释奠其日准旧例合
集朝官讲论五经文义自大历五年以前常行不绝其
年八月以后权停讲论今既日逼恐须复旧依奏
深而礼让兴别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太学中来者
也诏下尚书集百寮定议以闻议者以为省者禁也非
外司所宜名周礼代掌其职者曰氏国学非代官不宜
为太师氏其馀大抵以俗习既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
德宗建中三年二月崇敬奏上丁释奠其日准旧例合
集朝官讲论五经文义自大历五年以前常行不绝其
年八月以后权停讲论今既日逼恐须复旧依奏
卷六百四 第 20a 页
宇文炫为右补阙以德宗贞元三年正月上言请京畿
诸县乡村废寺并为学并上制置事三十馀件疏奏不
报
裴肃贞元中为国子司业奏尔雅为六经文字之楷老
子是圣人玄微之旨请勒天下明经进士五经及明一
经进士五经及诸科举人依前习道德经者宜准天宝
元年敕处分应合习尔雅者并准旧式初天宝元年尊
崇道教以老子乃玄元皇帝微言奥旨不可列为小经
诸县乡村废寺并为学并上制置事三十馀件疏奏不
报
裴肃贞元中为国子司业奏尔雅为六经文字之楷老
子是圣人玄微之旨请勒天下明经进士五经及明一
经进士五经及诸科举人依前习道德经者宜准天宝
元年敕处分应合习尔雅者并准旧式初天宝元年尊
崇道教以老子乃玄元皇帝微言奥旨不可列为小经
卷六百四 第 20b 页
令有司以尔雅代老子至贞元五年四月宰臣又议云
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又令举人停
尔雅改习道德经至是又改焉
武少仪为国子司业贞元十七年五月讹言云外人妄
谈禁中事神威军令将吏分捕入军中鞫问时国子监
学生何竦曹寿被收少仪上疏言太学生何竦曹寿等
今月十四日有两人称是神威军官健本军奏进止令
追其人亦不言姓名缘神威是禁军称奉进止所由不
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又令举人停
尔雅改习道德经至是又改焉
武少仪为国子司业贞元十七年五月讹言云外人妄
谈禁中事神威军令将吏分捕入军中鞫问时国子监
学生何竦曹寿被收少仪上疏言太学生何竦曹寿等
今月十四日有两人称是神威军官健本军奏进止令
追其人亦不言姓名缘神威是禁军称奉进止所由不
卷六百四 第 21a 页
敢随去臣亦不敢牒问经今二日更不见回臣伏以何
竦曹寿等学生之中素无异迹皆勤艺业臣职在监临
颇所谙悉察访游处不涉非违今忽被军中密收恐横
被诖误太学生胄多来自远方自见追此二人不知其
故咸闻惊惧莫敢保安何竦等傥情理难容伏乞明示
罪状加以刑法如或枉遭诬执伏计必尽其辞冀无滥
罚人知惩警臣谬当承乏职令生徒令其干犯国章敢
逃罪责由是何竦曹寿得释
竦曹寿等学生之中素无异迹皆勤艺业臣职在监临
颇所谙悉察访游处不涉非违今忽被军中密收恐横
被诖误太学生胄多来自远方自见追此二人不知其
故咸闻惊惧莫敢保安何竦等傥情理难容伏乞明示
罪状加以刑法如或枉遭诬执伏计必尽其辞冀无滥
罚人知惩警臣谬当承乏职令生徒令其干犯国章敢
逃罪责由是何竦曹寿得释
卷六百四 第 21b 页
冯伉为国子祭酒宪宗元和元年四月伉奏应解补学
生等国家崇儒本于劝学既居庠序宜在交脩有其艺
业不勤游处非类樗蒲六博酗酒喧争凌慢有司不脩
法度有一于此并请解退又有文章帖义不及格限频
经五年不堪申送者亦请解退其礼部所补学生到日
亦请准格帖试然后给厨后每月一度试经年等第不
进者停厨庶以止奸示其激劝又准格九年不及第者
即出监访闻比来多改名却入起今已后如有此类请
生等国家崇儒本于劝学既居庠序宜在交脩有其艺
业不勤游处非类樗蒲六博酗酒喧争凌慢有司不脩
法度有一于此并请解退又有文章帖义不及格限频
经五年不堪申送者亦请解退其礼部所补学生到日
亦请准格帖试然后给厨后每月一度试经年等第不
进者停厨庶以止奸示其激劝又准格九年不及第者
即出监访闻比来多改名却入起今已后如有此类请
卷六百四 第 22a 页
送法司准式科处敕旨从之
元和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准敕今月二十四日诸州府
乡贡明经进士见访宜令就国学官讲论质定疑义仍
令百僚观礼者伏恐学官职位稍卑未足饰扬盛事伏
请选择常参官有儒学者三两人与学官有儒学者庶
圣朝盛典辉映古今于是命兵部郎中蒋武考功员外
郎刘伯刍著作郎李蕃太常博士朱颖郯王府咨议章
庭规同赴国子监讲论是年十二月国子监奏两京诸
元和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准敕今月二十四日诸州府
乡贡明经进士见访宜令就国学官讲论质定疑义仍
令百僚观礼者伏恐学官职位稍卑未足饰扬盛事伏
请选择常参官有儒学者三两人与学官有儒学者庶
圣朝盛典辉映古今于是命兵部郎中蒋武考功员外
郎刘伯刍著作郎李蕃太常博士朱颖郯王府咨议章
庭规同赴国子监讲论是年十二月国子监奏两京诸
卷六百四 第 22b 页
馆学生总六百五十员请每馆定额如后两监学生总
五百五十员国子馆八十员太学馆七十员四门馆三
百员广文馆六十员律馆二十员书馆十员算馆十员
又奏伏见天宝以前国馆学生其数至多并有员额至
永泰后四监置五百五十员东监近置一百员未定每
馆员额今谨具定额如后伏请下礼部准额补置敕旨
依奏
郑馀庆为太子少师判国子祭酒事元和十三年十一
五百五十员国子馆八十员太学馆七十员四门馆三
百员广文馆六十员律馆二十员书馆十员算馆十员
又奏伏见天宝以前国馆学生其数至多并有员额至
永泰后四监置五百五十员东监近置一百员未定每
馆员额今谨具定额如后伏请下礼部准额补置敕旨
依奏
郑馀庆为太子少师判国子祭酒事元和十三年十一
卷六百四 第 23a 页
月馀庆以太学荒坠日久生徒不振遂奏请率文官俸
禄脩广两京国子监时论美之十四年十二月馀庆又
奏请京见任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及外使兼京正
员官者每月所请料钱请率计每贯抽一十文以充国
子监脩造先师庙及诸室宇缮壁经公廨杂用之馀益
充本钱诸色随便宜处置臣以为历事文吏无非孔徒
所取至微足以资学教化之根本人伦之纪纲陛下文
德武功戡乱除暴事超历代道冠百王国学毁坏荒芜
禄脩广两京国子监时论美之十四年十二月馀庆又
奏请京见任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及外使兼京正
员官者每月所请料钱请率计每贯抽一十文以充国
子监脩造先师庙及诸室宇缮壁经公廨杂用之馀益
充本钱诸色随便宜处置臣以为历事文吏无非孔徒
所取至微足以资学教化之根本人伦之纪纲陛下文
德武功戡乱除暴事超历代道冠百王国学毁坏荒芜
卷六百四 第 23b 页
盖以兵戎日久而葺修未暇也今寇难涤荡天下砥平
爰俾耆臣叨领儒职臣兢于受命敢不肃恭伏念旬时
莫过于此伏望天恩便赐允许仍令户部每月据数并
以实钱付国子监其东都留司京官亦准数率钱便充
东都国子监脩理制可
韦乾度为国子祭酒穆宗长庆二年闰十月奏当监四
馆学生每年有及第阙员其四方有请补学生人并不
曾先于监司陈状便自投名礼部计会补署监司因循
爰俾耆臣叨领儒职臣兢于受命敢不肃恭伏念旬时
莫过于此伏望天恩便赐允许仍令户部每月据数并
以实钱付国子监其东都留司京官亦准数率钱便充
东都国子监脩理制可
韦乾度为国子祭酒穆宗长庆二年闰十月奏当监四
馆学生每年有及第阙员其四方有请补学生人并不
曾先于监司陈状便自投名礼部计会补署监司因循
卷六百四 第 24a 页
日久官吏都简举但准礼部开牒收管有乖太学引进
之路臣既忝守官请起今已后应四馆有阙其每年请
补学生者须先经监司陈状称请替某人阙监司则先
考试通毕然后具姓名申礼部仍称堪充学生如无监
司解申请不在收管之限旧例每给付厨房动多喧竞
请起今以后当监进士明经等待补署毕关牒到监司
则重考试其进士等若重试及格当日便给厨房其明
经等考试及格后待经监司解送则给厨房庶息喧争当监
之路臣既忝守官请起今已后应四馆有阙其每年请
补学生者须先经监司陈状称请替某人阙监司则先
考试通毕然后具姓名申礼部仍称堪充学生如无监
司解申请不在收管之限旧例每给付厨房动多喧竞
请起今以后当监进士明经等待补署毕关牒到监司
则重考试其进士等若重试及格当日便给厨房其明
经等考试及格后待经监司解送则给厨房庶息喧争当监
卷六百四 第 24b 页
四馆学生有及第出监者便将本住房转与亲故其合得房
学生则无房可给请起今以后学生有及第出监者仰馆子
先通状纳房待有新补学生公试毕后便给令居住当监承
前并无专知馆博士请起今以后每馆众定一人知馆事如
生徒无故喧竞者仰馆子与业长通状领过知馆博士则准
监司条流处分其中事有过误众可容恕监司自议科决如
有悖慢师长彊暴斗打请牒府县锢身递送乡贯敕旨宜依
文宗太和五年十二月国子祭酒裴通奏当司所授丞
学生则无房可给请起今以后学生有及第出监者仰馆子
先通状纳房待有新补学生公试毕后便给令居住当监承
前并无专知馆博士请起今以后每馆众定一人知馆事如
生徒无故喧竞者仰馆子与业长通状领过知馆博士则准
监司条流处分其中事有过误众可容恕监司自议科决如
有悖慢师长彊暴斗打请牒府县锢身递送乡贯敕旨宜依
文宗太和五年十二月国子祭酒裴通奏当司所授丞
卷六百四 第 25a 页
簿及诸博士助教直讲等谨按六典云丞掌判监事凡
六学生每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
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帖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
徵事注云其试法皆依考功口试明经帖限通八以上
明法明算皆通九以上主簿掌印从检凡学生有不率
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无成者
亦如之注云假如违程限及作乐杂戏者同准弹琴习
射不禁诸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学者每授一经必令
六学生每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
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帖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
徵事注云其试法皆依考功口试明经帖限通八以上
明法明算皆通九以上主簿掌印从检凡学生有不率
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无成者
亦如之注云假如违程限及作乐杂戏者同准弹琴习
射不禁诸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学者每授一经必令
卷六百四 第 25b 页
终讲未终不得改业诸博士助教皆云诸学生读经文
通熟然后授文讲义每旬放一日休假前一日博士考
试其试读书每千言内试一帖帖三言讲义者每二千
言内问大义一条总试三条通二为及第通一及全不
通者斟量决罚谨具当司官吏及学生令典条件如前
伏望敕下有司允臣所奏敕旨宜依
七年八月国子监起请准今月九日德音节文令监司
于诸道搜访名儒置五经博士一人者伏以劝学专门
通熟然后授文讲义每旬放一日休假前一日博士考
试其试读书每千言内试一帖帖三言讲义者每二千
言内问大义一条总试三条通二为及第通一及全不
通者斟量决罚谨具当司官吏及学生令典条件如前
伏望敕下有司允臣所奏敕旨宜依
七年八月国子监起请准今月九日德音节文令监司
于诸道搜访名儒置五经博士一人者伏以劝学专门
卷六百四 第 26a 页
复古之制博采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应补
当司诸学生等按学令儒术以备国庠作事之初须有
奖进伏请五经博士秩比国子博士今左氏春秋礼记
周易尚书毛诗为五经论语尔雅孝经等编简既少不
可特立学官更请依旧附入中经敕旨依奏其年十二
月敕于国子监讲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
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郑覃为相兼国子祭酒文宗开成元年覃奏请置五经
当司诸学生等按学令儒术以备国庠作事之初须有
奖进伏请五经博士秩比国子博士今左氏春秋礼记
周易尚书毛诗为五经论语尔雅孝经等编简既少不
可特立学官更请依旧附入中经敕旨依奏其年十二
月敕于国子监讲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
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郑覃为相兼国子祭酒文宗开成元年覃奏请置五经
卷六百四 第 26b 页
博士各一人缘无禄俸请依王府例给禄粟从之开成
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得覆定石经字体官翰林待诏唐
玄度状准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九经字体者今所
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样岁月将久
画点参差传写相承渐致乖误今并依字书与较勘同
商较是非取其适中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请附
于五经样之末用證纰误敕旨依奏
冯审为国子祭酒宣宗大中五年十一月审奏孔子庙
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得覆定石经字体官翰林待诏唐
玄度状准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九经字体者今所
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样岁月将久
画点参差传写相承渐致乖误今并依字书与较勘同
商较是非取其适中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请附
于五经样之末用證纰误敕旨依奏
冯审为国子祭酒宣宗大中五年十一月审奏孔子庙
卷六百四 第 27a 页
堂碑是太宗皇帝建立睿宗皇帝书额备称唐德具赞
鸿猷文翰显然贞石斯在洎武后权政国号潜移窃于
篆额中间谬加大周二字岂可尚存伪号以紊清朝疑
误将来传流僣谬其大周两字伏乞天恩许令琢去谨
录奏闻敕冯审所请刋正说文颇叶事体宜依
皮日休以懿宗咸通中举进士尚书二首其一请以孟
子为学科词曰臣闻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
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子子不异乎道者孟子也舍
鸿猷文翰显然贞石斯在洎武后权政国号潜移窃于
篆额中间谬加大周二字岂可尚存伪号以紊清朝疑
误将来传流僣谬其大周两字伏乞天恩许令琢去谨
录奏闻敕冯审所请刋正说文颇叶事体宜依
皮日休以懿宗咸通中举进士尚书二首其一请以孟
子为学科词曰臣闻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
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子子不异乎道者孟子也舍
卷六百四 第 27b 页
是而子者必斥乎经史为圣人之贼也夫孟子之文灿
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自汉代得其书常置博士
以颛其学故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得真圣人之微
旨也不然者何其道煜煜于前而其书汲汲于后得非
道拘乎正文失于奥有好邪者惮正而不举嗜浅者鄙
奥而无称邪盖仲尼爱文王如嗜昌歜以取味后之人
将爱仲尼者其嗜在乎孟子矣夫古之士以汤武为逆
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智者其不读孟子乎
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自汉代得其书常置博士
以颛其学故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得真圣人之微
旨也不然者何其道煜煜于前而其书汲汲于后得非
道拘乎正文失于奥有好邪者惮正而不举嗜浅者鄙
奥而无称邪盖仲尼爱文王如嗜昌歜以取味后之人
将爱仲尼者其嗜在乎孟子矣夫古之士以汤武为逆
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智者其不读孟子乎
卷六百四 第 28a 页
由是观之孟子之功利于人亦不轻矣今有司除茂才
至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登于科其诱善
也虽深而悬科也未正夫庄列之文荒唐之文也读之
可以为方外之士习之可以为洪荒之民安有能汲汲
以救时补教为志哉伏请命有司去庄列之书以孟子
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其科选视明经同苟若是也不
谢汉之博士矣
孔纬为相兼国子祭酒昭宗大顺元年二月纬奏文宣
至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登于科其诱善
也虽深而悬科也未正夫庄列之文荒唐之文也读之
可以为方外之士习之可以为洪荒之民安有能汲汲
以救时补教为志哉伏请命有司去庄列之书以孟子
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其科选视明经同苟若是也不
谢汉之博士矣
孔纬为相兼国子祭酒昭宗大顺元年二月纬奏文宣
卷六百四 第 28b 页
王祠庙经兵火焚毁有司释奠无所请内外文臣各于
本官料钱上每一缗抽十文助修国学从之
后唐段颙为太常丞明宗天成二年三月奏请国学五
经博士各讲本经以申横经齿胄之义四年十二月国
子监奏伏以国家开设庠序比要教授生徒所以日就
月将知讨论之不废卜禘视学明考校之有程先生既
以亲临学士岂宜他适盖以顷者监名虽补各以私便
无常且居罔离群则学能敬业终成孤陋谁为琢磨但
本官料钱上每一缗抽十文助修国学从之
后唐段颙为太常丞明宗天成二年三月奏请国学五
经博士各讲本经以申横经齿胄之义四年十二月国
子监奏伏以国家开设庠序比要教授生徒所以日就
月将知讨论之不废卜禘视学明考校之有程先生既
以亲临学士岂宜他适盖以顷者监名虽补各以私便
无常且居罔离群则学能敬业终成孤陋谁为琢磨但
卷六百四 第 29a 页
希托迹为梯媒只以多年为次第罔思蚁术惟俟莺迁
忍淹违养之时徒积观光之岁今国家化被流沙渐海
政敷有截无疆大扇素风恢张至道是以重兴数仞分
设诸官教且有常业成无忒而况时物甚贱馆舍尤多
谅无悬磬之虞足得撞钟之问但自学徒所好可以教
亦随机既欲成名必须精业如有好春秋者教之以属
辞比事三体五情尊王室而讨不庭昭沮劝而起新旧
其所异同者则引之以二传也如有好礼者则教之以
忍淹违养之时徒积观光之岁今国家化被流沙渐海
政敷有截无疆大扇素风恢张至道是以重兴数仞分
设诸官教且有常业成无忒而况时物甚贱馆舍尤多
谅无悬磬之虞足得撞钟之问但自学徒所好可以教
亦随机既欲成名必须精业如有好春秋者教之以属
辞比事三体五情尊王室而讨不庭昭沮劝而起新旧
其所异同者则引之以二传也如有好礼者则教之以
卷六百四 第 29b 页
恭俭庄敬长幼尊卑言揖让而知献酬明冠昏而重丧
祭其所沿革者则證之以二礼也如有好诗者则教之
以温柔敦厚辨之以草木虫鱼美盛德而刺淫昏歌风
雅而察正变如有好书者则教之以疏通知远释之以
训诰典谟思帝德而敬王言稽古道而统皇极如有好
易者则教之以洁净精微戒之以躁动竞进体十翼而
分彖爻应吉凶而先拟议也至于历代子史备述变通
既属异端诚非教本但以适当凝冻将近试期欲讲小
祭其所沿革者则證之以二礼也如有好诗者则教之
以温柔敦厚辨之以草木虫鱼美盛德而刺淫昏歌风
雅而察正变如有好书者则教之以疏通知远释之以
训诰典谟思帝德而敬王言稽古道而统皇极如有好
易者则教之以洁净精微戒之以躁动竞进体十翼而
分彖爻应吉凶而先拟议也至于历代子史备述变通
既属异端诚非教本但以适当凝冻将近试期欲讲小
卷六百四 第 30a 页
经以消短景今已请尚书博士田亩讲勘论语孝经行
莫大于事亲道莫逾于务本如有京中诸官子弟及外
道举人况四门博士赵著见讲春秋若有听人从其所
欲颛俟放榜别启诸经既温故而知新惜寸阴而轻尺
璧颛经者若能口诵硕学者又得指归自然縻好爵以
当仁策科名而得俊幸不孤于选士冀有益于化风从
之
王骞为刑部郎中天成二年七月奏请采访图籍
莫大于事亲道莫逾于务本如有京中诸官子弟及外
道举人况四门博士赵著见讲春秋若有听人从其所
欲颛俟放榜别启诸经既温故而知新惜寸阴而轻尺
璧颛经者若能口诵硕学者又得指归自然縻好爵以
当仁策科名而得俊幸不孤于选士冀有益于化风从
之
王骞为刑部郎中天成二年七月奏请采访图籍
卷六百四 第 30b 页
吕或休为左补阙天成四年五月上书请敕诸道兴崇
学校
李超为著作郎长兴元年十月奏秘书监空有省名而
无廨署藏书之府无屋一间无书一卷非人文化成之
道请依六典创修之
楚馥为尚书博士长兴三年奏请皇子习尚书知君臣
父子之义
汉司徒诩为礼部侍郎乾祐三年上言臣闻致理之方
学校
李超为著作郎长兴元年十月奏秘书监空有省名而
无廨署藏书之府无屋一间无书一卷非人文化成之
道请依六典创修之
楚馥为尚书博士长兴三年奏请皇子习尚书知君臣
父子之义
汉司徒诩为礼部侍郎乾祐三年上言臣闻致理之方
卷六百四 第 31a 页
咸资稽古多闻之道讵舍群书历代已来斯文不坠石
渠蓬阁今则阙于芸编百氏九流在广颁于搜访唐朝
并开三馆皆贮百家开元之朝群书大备离乱之后散
失颇多臣请国家开献书之路凡天下文儒衣冠旧族
有收得三馆亡书许投馆进纳据卷帙多少少则酬之
以缗帛多则酬之以官资自然五六年间庶几粗备从
之
渠蓬阁今则阙于芸编百氏九流在广颁于搜访唐朝
并开三馆皆贮百家开元之朝群书大备离乱之后散
失颇多臣请国家开献书之路凡天下文儒衣冠旧族
有收得三馆亡书许投馆进纳据卷帙多少少则酬之
以缗帛多则酬之以官资自然五六年间庶几粗备从
之
卷六百四 第 31b 页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