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九十九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九 宋 王钦若等 撰
  学校部
    侍讲  讲论
   侍讲
夫六艺之文先王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治之成法也
自汉氏之罢黜百家崇尚经术制禄位以劝学者延儒
生而备清问虽复禁庭冲邃广内凝严而通经之士得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b 页
以方领矩步侍讲清燕稽古之力不亦荣乎魏晋而下
以迄于唐从容近对延访大义盖不乏其人焉逮于元
和之末始建学士之职列于内署恩礼尤重自非强记
博识待问而不匮守道而无邪又曷能启迪丕训述宣
帝裁顺美而规失陈言以讽今者焉
汉儿宽治尚书武帝时为侍御史见帝语经学帝说之
从宽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帝曰吾始以尚书)
(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a 页
梁丘贺琅琊人从京房受易宣帝时为都司空令坐事
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人说教侍中(为请侍中说/经为教授)
召贺贺入说帝善之
韩商婴之孙宣帝时为博士以易徵待诏殿中曰所受
易即先太傅所传也
班伯少受诗于师丹成帝时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
召见宴昵殿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帝方乡学郑宽中
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b 页
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绝

班斿博学有俊材为右曹中郎以选受诏进读群书(于/天)
(子前/读书)
后汉桓荣习欧阳尚书光武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
为议郎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
得生几晚因拜荣为博士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
于前辩明经义特荷赏赐建武末为太常明帝即位乘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a 页
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天子亲自
执业每大射养老礼毕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
下说乃封荣关内侯
荣子郁以父任为郎明帝以郁先师子甚见亲厚尝居
中论经书和帝即位为长乐少府复入侍讲经郁授二
帝恩宠甚笃
楼望少习严氏春秋明帝永平初为侍中越骑校尉入
讲省内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b 页
张兴习梁邱易永平十六年拜太子少傅明帝数访问
经术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
谯瑛玄之子善说易授明帝为北宫卫士令
丁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自明帝永平十年诏
徵鸿至即召见说文侯之命篇顷之拜侍中后章帝诏
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
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
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
卷五百九十九 第 4a 页
贾逵为郎章帝立降意儒术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
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
召驯习韩诗为骑都尉建初中侍讲章帝
包咸为大鸿胪习论语授显宗子福亦以论语授和帝
魏应经明行修建初四年为五官中郎将章帝甚重之
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时会京师诸儒于白虎观
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之帝亲
临称制如石渠故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4b 页
桓焉郁中子也顺帝即位拜太傅录尚书事复入授经
禁中
蔡玄顺帝时为议郎讲论五经同异甚合帝意
赵典少笃行隐约(隐犹静也/约俭也)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
桓帝建和中四府表荐(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典性明达志节清亮益州举)
(茂才以病辞太尉黄琼胡广举有道方正/皆不应桓帝公车徵对策为诸儒之表)徵拜议郎侍
讲禁内
桓彬为议郎建和中入侍讲禁中
卷五百九十九 第 5a 页
杨赐为越骑校尉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
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
光殿中(雒阳宫/殿名)
刘宽建宁初徵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迁侍中赐衣
一袭
荀悦为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荀彧及黄门侍
郎董遇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黄琼为太常和平中选入侍讲禁中
卷五百九十九 第 5b 页
魏刘邵为散骑常侍齐王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

淳于俊为博士高贵乡公丼露元年四月幸太学问诸
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八卦后圣重之为
六十四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
商曰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俊对曰庖羲因燧
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
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
卷五百九十九 第 6a 页
似山出内气连天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
帝又曰若使庖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
氏没庖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
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
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
所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
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
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
卷五百九十九 第 6b 页
为谦则郑公何独不谦耶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
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此庖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
异尔邪俊对曰三皇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
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
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
细物并耶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
天地讲易毕复讲尚书帝问曰郑玄云稽古同天言尧
卷五百九十九 第 7a 页
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
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
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
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者也
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
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
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卷五百九十九 第 7b 页
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炤今王肃云尧意不
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
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
始有卒其惟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
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
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序何得
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
卷五百九十九 第 8a 页
以尧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
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
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
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
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
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
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
求贤欲逊已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侧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8b 页
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繇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
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
扬侧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
臣愚见所能逮及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
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繇而教化各异皆修何政而能致
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炤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
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报施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
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
卷五百九十九 第 9a 页
乎炤对曰诚繇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
晋郑冲初仕魏为司空及高贵卿公讲尚书冲执经亲
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荀顗字景倩仕魏为侍中为少帝执经拜骑都尉赐爵
关内侯
庾峻为谏议大夫尝侍文帝讲诗中庶子何邵论风雅
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徐邈博涉多闻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年
卷五百九十九 第 9b 页
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车胤为中书侍郎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
书陆纳侍讲侍中卞耽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
宏执经胤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
宋袁粲泰始中为中书令领丹阳尹六年明帝于华林
园茅堂讲周易粲为执经
梁伏曼容字公仪初仕宋明帝好周易集朝臣于清暑
殿讲诏曼容执经曼容素美风采帝尝以方嵇叔夜使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0a 页
吴人陆探微画叔夜像以赐之
朱异为扬州议曹从事史兼太学博士高祖自讲孝经
使异执读后为右卫将军于仪贤堂奉述高祖老子义
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馀人为一时之盛时城西
开士林馆以延学士异与左丞贺琛递日述高祖礼记
中庸义
孔子祛兼中书通事舍人高祖撰五经讲疏及孔子正
言专使子祛简阅群书以为义證事竟敕子袪与右卫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0b 页
朱异左丞贺琛于士林馆递日执经累迁通直正员郎
舍人如故
皇侃少好学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高
祖召入寿光殿讲礼记义帝善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贺玚为太常丞有司举治宾礼召见说礼义高祖异之
诏朝朔望预华林讲
陈张讥初仕梁补国子正言生武帝尝于文德殿释乾
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1a 页
出讥乃整容而进咨审循环辞令温雅帝甚异之赐裙
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累迁士林馆学士简文在
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
每有讲集必遣使召之
后魏崔浩明元初为博士祭酒尝授明元经书
燕凤为黄门侍郎行台尚书甚见礼重明元世与崔玄
封懿梁越等入讲经传出议朝政
孙惠蔚初为皇宗博士侍讲东宫及宣帝即位仍在左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1b 页
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
崔僧渊入国坐兄弟徙于薄骨律镇太和初得还孝文
闻其有文学又闲佛经善谭论敕以白衣赐褠帻入听
于永乐经武殿
董徵为四门小学博士宣武诏徵入璇华宫令孙惠蔚
问以六经
崔光为车骑大将军熙平元年二月太师高阳王雍等
奏举光授孝明帝经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2a 页
胡国珍为中书监与高阳王雍等辅政后与崔光俱授
孝明经侍直禁中
冯元兴为侍读尚书贾思伯为侍讲授孝明杜氏春秋
于式乾殿元兴尝为擿句儒者荣之
封隆之为侍中东魏静帝诏为侍讲除吏部尚书
贾思同为黄门侍郎与国子祭酒韩子熙并为侍讲授
静帝杜氏春秋
窦瑗西魏出帝时为廷尉卿及释奠开讲瑗与散骑常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2b 页
侍温子升给事黄门侍郎魏季景通直散骑常侍李业
兴并为擿句
北齐李绘初仕东魏为高邕从事静帝于显扬殿讲孝
经礼记绘与从弟褰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
绘素长笔札尤能传授缀缉词义简举可观
张雕武成帝时为散骑常侍会侍讲马敬德卒乃入授
经书帝甚重之以为侍读与张景仁并被尊礼同入华
光殿共读春秋加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待诏文林馆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3a 页
后周辛公义为太学生太和中武帝诏入露门学令受
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隋宇文㢸为太子虞侯率开皇中文帝尝亲临释奠㢸
与博士论议词致清远观者属目帝大悦顾谓侍臣曰
朕今者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于是
颁赐各有差
元善为国子祭酒文帝尝亲临释奠命善讲孝经于是
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諌帝大悦曰闻江阳之说更启朕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3b 页
(善初仕周武帝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
唐陆德明武德中为太学博士高祖幸国子学时徐文
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诏
德明难此三人德明雅有词致论难锋起三人皆为之
屈高祖称曰儒玄佛义各有宗旨徐刘释等并为之杰
德明一举而蔽之可谓达学矣赉帛五十疋
孔颖达太宗贞观中为给事中太宗问曰论语云以能
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对曰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4a 页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已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
人求访能事已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
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
惟士庶也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
玄默深不可测广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
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谋则上
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繇此也太宗深善其
对后拜国子祭酒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颖达讲孝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4b 页
经右庶子赵弘智问之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
云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邪答曰曾孝特优门人不能
逮也制旨駮之曰朕闻家语云昔曾晰使曾参锄瓜而
误断其本晰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绝而后苏
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
舜之事父也使之尝在侧欲杀乃不可得小箠则受大
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亲于不义不孝罪
莫大焉繇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5a 页
又谓侍臣曰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
夫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形国忠于其君战阵勇朋友信
扬名显亲此之谓孝俱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
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
赵弘智为陈王师永徽二年十二月高宗命弘智于百
福殿讲孝经召中书门下三品及弘文馆学士国子学
官并令预坐弘智演畅微言备陈五孝之义学生等难
问连环弘智酬应如响帝谓弘智宜略陈此经要道以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5b 页
补不逮对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微臣颛愚愿以此言奉献帝甚悦赐绢二百疋名马一

上官仪为弘文馆学士显庆五年六月高宗御齐圣殿
引仪及吕才直学士李玄植道士张惠元李荣黄玄归
及名僧等于御前讲论命李玄植登讲坐发易题吕才
李荣等以次问难敷扬经义移时乃罢
褚无量杭州盐官人也初为国子博士时玄宗在春宫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6a 页
召拜国子祭酒兼皇太子侍读玄宗即位为右散骑常
侍复为侍读以其年老每随仗出入特许缓步又为造
腰舆令内给事舁于内殿
马怀素为光禄卿开元三年十月制曰春卿入讲道盛
儒学德琏赋诗义均师友光禄卿马怀素静专动直资
忠履信词赋成于鼓吹典坟富于泉海绝韦励精重席
待问岂止本仁祖义行先王之道故亦谦退谨密多君
子之风朕以听政之馀尝思稽古之对俾迁近侍润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6b 页
鸿业可左散骑常侍仍每日入朝侍读
薛放宪宗元和末为兵部郎中充皇太子侍读穆宗即
位拜工部侍郎集贤殿学士虽事任非灱而恩顾转隆
又转刑部兵部二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如故
韦处厚元和末为户部郎中知制诰穆宗即位以处厚
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路随并充翰林侍讲学士召
入太液亭命分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访以礼体
处厚等演经义以广规讽之道从容开纳赐酒果而罢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7a 页
崔郾宝历初以谏议大夫充翰林侍讲学士郾奏曰陛
下授臣以侍讲今八望矣未蒙召访经义臣内惭尸素
外愧臣僚敬宗答曰朕机务稍閒当召卿请益
宋申锡少孤贫有文学宝历二年转礼部员外郎寻充
翰林侍讲学士申锡自策名及在朝行清慎介洁不起
党与长庆宝历之间时风嚣薄朋比大扇及申锡备用
时论以为激劝
张仲方为谏议大夫太和元年三月文宗召仲方与给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7b 页
事中高重中书舍人郑浣度支郎中许康佐对并以将
选侍讲学士故也是月以浣守本官康佐为驾部郎中
并充翰林侍讲学士
丁公为礼部尚书太和三年四月充侍讲学士
郑覃太和五年为翰林侍讲学士每入见必以厚风俗
黜朋比再三言之
李仲言太和八年十月自国子监四门助教为国子周
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周易学士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8a 页
高重开成七年十月以国子祭酒充翰林侍讲学士诏
令每月一日十日入院不绝本司尝务
梁吴蔼为崇政副使太祖乾化二年自右散骑常侍迁
刑部侍郎与宣徽副使左散骑常侍李珽并充侍讲学

   讲论
易之丽泽有讲习之象记之函丈著学问之规盖古之
方闻通经之士固有详考同异辩析理趣以驾说传道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8b 页
者矣自汉之表章六经为制禄位儒先间作议论蜂起
以至备对上前待诏清禁扬㩁义训发明体要本乎师
授济之口辩雠难交致精悍靡屈逮于群居州处较练
坟籍迭宣其奥赜雅彰于鸿博或微言特出迥折于异
端或移书具存聿垂于嘉诰斯皆赞圣师之遗范为学
者之所宗焉
汉辕固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
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9a 页
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
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而何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
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
失行臣不正言补过以导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
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非邪于是上曰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
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
卷五百九十九 第 19b 页
韩婴孝文时为博士武帝时与董仲舒论于帝侧其人
精悍处事分明(悍勇/锐)仲舒不能难也
瑕邱江公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
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呐古/讷字)帝使与仲舒议不
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
生于是帝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繇是公羊
大兴
刘歆字子骏哀帝时与父向领校秘书歆尝白帝左氏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0a 页
春秋可立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
能置对(并不与歆意同故不肯立/其学也置对置辞以对也)歆因移书太常博士
让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迭互/也)圣帝明王累起
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
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
正雅颂各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
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
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笾豆盛食之器也以/竹曰笾以木曰豆)孔氏之道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0b 页
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生设挟
书之法行是古之罪(以古事为是/者即罪之)道术繇是遂灭汉兴
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
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书也至
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
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掌故官/名也)
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
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言如草木/之初生)天下诸书往往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1a 页
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宫为置博士在汉朝之
儒惟贾生而已(谓贾/谊)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
诗礼春秋先师(前学/之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
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
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隳书缺简脱朕甚闵
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久矣(言废绝已/久不可得)
(其真/也)及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
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1b 页
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邱明所修皆
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
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
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脱简遗失之/简编谓旧编)
(烂绝就更次之前后/错乱也间音古苋反)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
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
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
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2a 页
能究其一艺(罢读曰疲/䆒竟也)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
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
幽冥而莫知其原(幽冥谓/暗昧也)犹欲保残守缺伏恐隅见放
僻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
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当时学者/谓尚书惟)
(二十八篇不/知本有百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今圣上德
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
犹依违谦让(依违言/不专执)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2b 页
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
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比合也经艺有废遗者冀/得兴立之也比音频寐反)今则
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猥苟也苟不/诵习之而欲)
(绝去/此学)欲以杜塞馀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
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外
内相应岂苟而已哉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
野乎(愈胜/也)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3a 页
孝宣皇帝犹广立榖梁春秋梁邱易大小夏侯尚书义
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过犹/误也)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
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孔子弟子子贡之/言也识记也一曰记)今此数家之言
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乎哉若必专巳守残(专/执)
(己所偏见苟/守残缺之文)党同门妒道真(党同师之学妒道艺/之真也妒与妒同)违明
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其
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3b 页
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
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帝曰歆欲广道
术亦何以为非毁也哉
后汉范升为博士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
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
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
祖孔子而出于邱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王所
好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4a 页
日中乃罢
魏王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齐王时为尚书郎与钟会
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
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
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
和以通元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
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
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4b 页
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
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
能无哀又尝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
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
隔踰旬朔何其想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
无大过矣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注
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谭病老庄尝云见弼易
注所误者多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5a 页
管辂字公明冀州刺史裴徽辟为别驾齐王正始九年
举为秀才辂辞徽徽言丁邓二尚书有经国才略于物
理不精也何尚书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
秋毫君当慎之自言不解易九事必当以相问比至雒
宜善精其理也辂言何若巧妙以攻难之才游形之表
未入于神夫入神者当步天元推阴阳探玄虚极幽明
然后览道无穷未暇细言若欲差次老庄而参爻象爱
微辩而兴浮藻可谓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若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5b 页
九事皆至义者不足劳思也若阴阳者精之已久辂为
何晏所请果共论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论阴阳此
世无双时邓飏与晏共坐飏言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
及易中辞义何故也辂寻声答曰夫善易者不论易也
晏含笑而赞之曰可谓要言不烦也因请辂为卦辂既
称引鉴戒晏谢之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而
吐其诚今人以为难君今一面而尽二难之道可谓明
德惟馨诗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时平原太守刘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6a 页
邠清和有思理好易而不能精与辂相见意甚喜欢自
说注易向讫也辂言今明府欲劳不世之神经纬大道
诚富美之秋然辂以为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
登时之验易之清浊延于万代不可不先定其神而后
垂明思也自旦至今听采圣论未有易之一分易安可
注也辂不解古之圣人何以处乾位于西北坤位于西
南夫乾坤者天地之象然天地至大为神明君父覆载
万物生长无首何以安处二位与六卦同列乾之象彖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6b 页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夫统者属也尊莫大焉
何繇有列位也邠依易系辞诸为之理以为注不得其
要辂寻声下难事皆穷析曰夫乾坤者易之祖宗变化
之根源今明府论清浊者有疑疑则无神恐非注易之
符也辂于此为论八卦之道及爻象之精大论开廓众
化相连邠所解者皆以为妙所不解者皆以为神自说
欲注易八年用思勤苦历载靡宁定相得至论此才不
及易不爱久劳喜承雅言如此相为高枕偃息矣欲从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7a 页
辂学射覆辂言今明府已虚神于注易亦宜绝思于灵
蓍灵蓍者二仪之明数阴阳之幽契施之于道则定天
下吉凶用之于术则收天下毫纤纤微未可以为易也
邠曰以为术者易之近数欲求其端耳若如来论何事
于斯留辂五日不遑恤官但共清谈邠自言数与何平
叔论易及老庄之道至于精神遐流与化周旋清若金
水郁若山林非君侣也邠问辂易言刚健笃实辉光日
新斯为同不辂曰不同之名朝旦为辉日中为光又魏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7b 页
郡太守钟毓清逸有才难辂易二十馀事自以为难之
至精也辂寻声投响言无留滞分张爻象义皆殊妙毓
即谢辂
晋顾荣与纪瞻共破陈敏后瞻为尚书郎与荣同赴雒
在涂共论易太极荣曰太极者盖谓浑沌之时曚昧未
分日月含其辉八卦隐其神天地混其体圣人藏其身
然后廓然既变清浊乃陈二仪著象阴阳交泰万物始
萌六合闿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诚易之太极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8a 页
也而王氏云太极天地愚谓未当夫两仪之谓以体为
称则是天地以气为名则是阴阳今若谓太极为天地
则是天地自生无生天地者也老子又云天地所以能
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以资始冲气以为和原元气之本求天地之根恐
疑以此为准也瞻曰昔庖羲画八卦阴阳之理尽矣文
王仲尼系其遗业三圣相承共同一致称易准天无复
其馀也夫天清地平两仪交泰四时推移日月辉其间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8b 页
自然之数虽经诸圣孰知其始吾子云曚昧未分岂其
然乎圣人人也安得浑沌之初能藏其身于未分之内
老子先天之言此盖虚诞之说非易者之意也亦谓吾
子神通体解所不应疑意者直谓太极极尽之称言其
理极无复外形外形既极而生两仪王氏指向可谓近
之古人举至极以为验谓二仪生于此非复谓有父母
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孰在荣遂止
宋周续之字道祖少有孝行晋末居庐山布衣蔬食终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9a 页
身不娶高祖践祚复召之乃尽室俱下帝为开馆于东
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
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辩析精奥称为名通
南齐陆澄武帝永明元年转度支尚书寻领国子博士
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玄
孝经澄谓尚书令王俭曰孝经小学之类不宜列在帝
典乃与俭书论之曰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弥天地之
道通万化之情自商瞿至田何其间五传年未为远无
卷五百九十九 第 29b 页
讹杂之失秦所不焚无摧坏之弊虽有异家之学同以
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弼王济云弼所悟者多何
必能顿废前儒若谓易道尽于王弼方须大论意者无
乃仁智殊见且易道无体不可以一体求屡迁不可以
一迁执也晋大兴四年太常荀崧请置周易郑玄注博
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繇王庾皆才隽神清能言玄远舍
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泰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
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0a 页
置王意在贵玄事成败儒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
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谓宜并存
所以合无体之义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
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左氏泰元取服虔而兼
取贾逵经繇服传无经虽在注中而传又有无经者故
也今留服而去贾则经有所阙按杜预注传王弼注易
俱是晚出并贵后生杜之异古未如王之夺实祖述前
儒特举其过又释例之作所引惟深榖梁泰元旧有麋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0b 页
信注颜益以范宁麋犹如故颜论闰分范注当以同我
者亲尝谓榖梁劣公羊为注者又不尽善竟无及公羊
之有何休恐不足两立必谓范善便当除麋世有一孝
经题为郑玄注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按玄自序所
注众书亦无孝经俭答曰易体微远实贯群籍施孟异
闻周韩殊旨岂可专据小王便为该备依旧存郑允同
来说元凯注传超迈前儒若不列学官其可废矣贾氏
注经世所罕习榖梁小书无俟两注存麋略范率繇旧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1a 页
式凡此诸义并同雅论疑孝经非郑所注仆以此书明
百行之首实人伦所先七略艺文并陈之六艺不与苍
颉凡将之流也郑注虚实前代不嫌意谓可安仍旧立

梁刘杳高祖天监初为太学博士宣惠豫章王行参军
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
焉尝于约坐语及宗庙牺樽约云郑玄答张逸谓为画
凤凰尾娑娑然今无复此器则不依古杳曰此言未必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1b 页
可安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项及背以出内酒魏
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逆女器有牺尊作牺牛形
晋永嘉贼曹嶷于青州发齐景公冢又得此二尊形亦
为牛象二处皆古之遗器知非虚也约大以为然约又
云何承天纂文奇博其书载张仲师及长颈王事此何
出杳曰仲师长尺二寸惟出论衡长颈是毗骞王朱建
安扶南以南记云古来至今不死约即取二书寻检一
如杳言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2a 页
伏挺天监初除中军参军事居宅在潮沟于宅讲论语
听者倾朝
后魏陈奇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秘书监游雅引入秘
书省与奇论典诰至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自葱岭
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岭以东耳奇
曰易理绵广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葱岭以西岂东回
望兑哉奇执义非雅每如此类雅性护短因以为嫌
 
卷五百九十九 第 32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