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五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十三
唐魏徵为侍中贞观五年太宗将造明堂太子中允孔
颖达以诸儒立议颇乖故实上表曰伏寻前敕依礼部
尚书豆卢宽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
层祭天又寻后敕为左右阁道登楼设祭臣谨按六艺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五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十三
唐魏徵为侍中贞观五年太宗将造明堂太子中允孔
颖达以诸儒立议颇乖故实上表曰伏寻前敕依礼部
尚书豆卢宽国子助教刘伯庄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
层祭天又寻后敕为左右阁道登楼设祭臣谨按六艺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b 页
群经百家诸史皆基上曰堂楼上曰观未有重楼之上
而有堂名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不云明楼明观其
义一也又明堂法天圣王示俭或有剪蒿为柱缉茅作
盖虽复古今异制不可常然犹皆依大典贵在朴素是
以席惟藁秸器止陶匏用茧犊以贵诚服大裘以训俭
今若飞楼架迥浮阁凌云考古言之实堪疑虑按郊祀
志汉武明堂之制四面无壁上覆以茅祀五帝于上坐
祀后土于下房臣以上坐正于基上下房惟是基下既
而有堂名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不云明楼明观其
义一也又明堂法天圣王示俭或有剪蒿为柱缉茅作
盖虽复古今异制不可常然犹皆依大典贵在朴素是
以席惟藁秸器止陶匏用茧犊以贵诚服大裘以训俭
今若飞楼架迥浮阁凌云考古言之实堪疑虑按郊祀
志汉武明堂之制四面无壁上覆以茅祀五帝于上坐
祀后土于下房臣以上坐正于基上下房惟是基下既
卷五百八十五 第 2a 页
云四面无壁未审伯庄以何知上层祭神下有五室且
汉武所为多用方士之说违经背正不可师祖又豆卢
宽等议云上层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别事不相
干臣以古者敬重大事与接神相似是以朝觐祭祀并
皆在庙岂亦楼上祭祖楼下侍朝阁道升楼路便穿隘
乘辇则接神不敬步陟则劳勤圣躬侍卫在傍百司供
奉求之经诰全无此理臣非敢固执愚见欲求己长伏
以国之大典不可不慎伏乞以臣愚表下付群司详议
汉武所为多用方士之说违经背正不可师祖又豆卢
宽等议云上层祭天下堂布政欲使人神位别事不相
干臣以古者敬重大事与接神相似是以朝觐祭祀并
皆在庙岂亦楼上祭祖楼下侍朝阁道升楼路便穿隘
乘辇则接神不敬步陟则劳勤圣躬侍卫在傍百司供
奉求之经诰全无此理臣非敢固执愚见欲求己长伏
以国之大典不可不慎伏乞以臣愚表下付群司详议
卷五百八十五 第 2b 页
焉徵议曰稽诸诂训参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庙重屋
百虑一致异轸齐归洎当涂膺录未遑斯礼典午聿兴
无所取则裴頠以诸儒持论异端锋起是非舛互靡所
适从遂乃以人废言止为一殿宋齐即仍其旧梁陈遵
而不改虽严配有所祭飨不匮求之典则道实未弘夫
孝因心生礼缘情立心不可极故备物以表其诚情无
以尽故饰宫以广其敬宣尼美叹意在兹乎臣等亲奉
德音得参大议思竭尘露增崇山海凡圣人有作义重
百虑一致异轸齐归洎当涂膺录未遑斯礼典午聿兴
无所取则裴頠以诸儒持论异端锋起是非舛互靡所
适从遂乃以人废言止为一殿宋齐即仍其旧梁陈遵
而不改虽严配有所祭飨不匮求之典则道实未弘夫
孝因心生礼缘情立心不可极故备物以表其诚情无
以尽故饰宫以广其敬宣尼美叹意在兹乎臣等亲奉
德音得参大议思竭尘露增崇山海凡圣人有作义重
卷五百八十五 第 3a 页
随时万物斯睹事资通变若据蔡邕之说则至理失于
文繁若依裴頠所为则大体伤于质略求之情理未臻
厥中今之所议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上圆下方既
体有则象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
之所人神不杂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规几筵尺丈
之度则并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作故不必师古廓
千载之疑议为百王之懿轨不使泰山之下惟闻黄帝
之法汶水之上独称汉武之图则通乎神明庶几可使
文繁若依裴頠所为则大体伤于质略求之情理未臻
厥中今之所议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上圆下方既
体有则象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
之所人神不杂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规几筵尺丈
之度则并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作故不必师古廓
千载之疑议为百王之懿轨不使泰山之下惟闻黄帝
之法汶水之上独称汉武之图则通乎神明庶几可使
卷五百八十五 第 3b 页
子来经始成之不日
朱子奢为谏议大夫贞观九年将行高祖迁祔之礼太
宗命有司详议庙制子奢建议曰按汉丞相韦玄成奏
立五庙诸侯同五刘子骏议开七祖邦君降二郑司农
踵玄成之辙王子雍剔国师之波分途并驱名相师祖
咸玩其所习好同恶异遂令历代祧祀多少参差优劣
去取曾无画一传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易云卑高以
陈贵贱位矣岂非别嫌慎微远防陵僭尊君卑佐升降
朱子奢为谏议大夫贞观九年将行高祖迁祔之礼太
宗命有司详议庙制子奢建议曰按汉丞相韦玄成奏
立五庙诸侯同五刘子骏议开七祖邦君降二郑司农
踵玄成之辙王子雍剔国师之波分途并驱名相师祖
咸玩其所习好同恶异遂令历代祧祀多少参差优劣
去取曾无画一传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易云卑高以
陈贵贱位矣岂非别嫌慎微远防陵僭尊君卑佐升降
卷五百八十五 第 4a 页
无舛所贵礼者义在兹乎若使天子诸侯俱立五庙便
是贱可以同贵臣可以滥主名器无准冠履同归礼亦
异数义将安设戴记又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若天子五庙才与子男埒以多为贵何所表
乎愚以为诸侯立高祖以下并太祖五庙一国之贵也
天子立高祖以上并太祖七庙四海之尊也降杀以两
礼之正焉前史所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此其义
也伏惟圣祖在天山陵有日祔享严配昭事在斯宜依
是贱可以同贵臣可以滥主名器无准冠履同归礼亦
异数义将安设戴记又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若天子五庙才与子男埒以多为贵何所表
乎愚以为诸侯立高祖以下并太祖五庙一国之贵也
天子立高祖以上并太祖七庙四海之尊也降杀以两
礼之正焉前史所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此其义
也伏惟圣祖在天山陵有日祔享严配昭事在斯宜依
卷五百八十五 第 4b 页
七庙用崇大礼若亲尽之外有王业之所基者如殷之
玄王周之后稷尊为始祖傥无其例请三昭三穆各置
神主太祖一室考而虚位将作待七百之祚递迁方处
庶上依晋宋傍惬人情于是八座奏曰臣闻揖让受终
之后革命创制之君何尝不崇亲亲之义笃尊尊之道
虔奉祖宗致敬郊庙自义乖阙里学灭秦庭儒雅既衰
经籍湮殄虽两汉纂修从及魏晋敦尚斯文而宗庙制
度典章散逸习所传而竞偏说是所见而起异端自昔
玄王周之后稷尊为始祖傥无其例请三昭三穆各置
神主太祖一室考而虚位将作待七百之祚递迁方处
庶上依晋宋傍惬人情于是八座奏曰臣闻揖让受终
之后革命创制之君何尝不崇亲亲之义笃尊尊之道
虔奉祖宗致敬郊庙自义乖阙里学灭秦庭儒雅既衰
经籍湮殄虽两汉纂修从及魏晋敦尚斯文而宗庙制
度典章散逸习所传而竞偏说是所见而起异端自昔
卷五百八十五 第 5a 页
迄兹多历年代语其大略两家而已祖郑玄者则陈四
庙之制述王肃者则引七庙之文贵贱混而莫辩是非
纷而不定陛下至德自然孝思罔极号慕踰匹夫之志
制作穷圣人之道诚宜定一代之宏规为万世之彝则
臣奉述睿旨讨论往载纪七庙者寔多称四祖者盖寡
较其得失昭然可见春秋榖梁传及礼记王制祭法礼
器孔子家语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
庙尚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至于孙卿孔安国刘歆
庙之制述王肃者则引七庙之文贵贱混而莫辩是非
纷而不定陛下至德自然孝思罔极号慕踰匹夫之志
制作穷圣人之道诚宜定一代之宏规为万世之彝则
臣奉述睿旨讨论往载纪七庙者寔多称四祖者盖寡
较其得失昭然可见春秋榖梁传及礼记王制祭法礼
器孔子家语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
庙尚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至于孙卿孔安国刘歆
卷五百八十五 第 5b 页
班彪父子孔晁虞喜干宝之徒或学推硕儒或才称博
物商较古今咸以为然故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而七晋宋齐梁皆依斯义立亲庙六岂非有国
之茂典不刋之休烈乎若使违群经之明文从累代之
疑议背子雍之笃论遵康成之旧学则天子之礼下逼
于人臣诸侯之制上僭于王者非所谓尊卑有序名位
不同者焉况夫礼繇人情自非天降大孝莫重于尊亲
厚本莫先于严配数尽四庙非贵多之道祀建七世得
物商较古今咸以为然故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而七晋宋齐梁皆依斯义立亲庙六岂非有国
之茂典不刋之休烈乎若使违群经之明文从累代之
疑议背子雍之笃论遵康成之旧学则天子之礼下逼
于人臣诸侯之制上僭于王者非所谓尊卑有序名位
不同者焉况夫礼繇人情自非天降大孝莫重于尊亲
厚本莫先于严配数尽四庙非贵多之道祀建七世得
卷五百八十五 第 6a 页
加隆之心是知德厚者流光乃经世之高义德薄者流
卑寔不易之令范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
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庶承天之道兴于理定之辰尊
祖之义成于孝治之日制从之于是增脩太庙始崇祔
弘农府君及高祖神主并旧四室为六室
贞观中太宗谓礼官曰同㸑尚有缌麻服恩而嫂叔无
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纪有殊理未得宜集学
者详议馀有亲重而服轻者亦附奏闻丁卯尚书八座
卑寔不易之令范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
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庶承天之道兴于理定之辰尊
祖之义成于孝治之日制从之于是增脩太庙始崇祔
弘农府君及高祖神主并旧四室为六室
贞观中太宗谓礼官曰同㸑尚有缌麻服恩而嫂叔无
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纪有殊理未得宜集学
者详议馀有亲重而服轻者亦附奏闻丁卯尚书八座
卷五百八十五 第 6b 页
礼官定议曰臣窃闻之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
明是非者也非从他出人情而已矣亲疏有九服术有
六随恩以薄厚称情以立文然舅之与姨虽为同气论
情度义先后实殊何则舅为母之本族姨乃外成他姓
求之母族姨不预焉考之经文舅诚为重故周王念齐
称舅甥之国秦伯怀晋切渭阳之诗今在舅服止一时
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盖古人之情或有
未达所宜损益实在兹乎记曰兄弟之子犹子盖引而
明是非者也非从他出人情而已矣亲疏有九服术有
六随恩以薄厚称情以立文然舅之与姨虽为同气论
情度义先后实殊何则舅为母之本族姨乃外成他姓
求之母族姨不预焉考之经文舅诚为重故周王念齐
称舅甥之国秦伯怀晋切渭阳之诗今在舅服止一时
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盖古人之情或有
未达所宜损益实在兹乎记曰兄弟之子犹子盖引而
卷五百八十五 第 7a 页
进之也嫂叔之无服盖推而远之也礼继父同居则为
之期未尝同居则不为服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相为
服或曰同㸑缌然则继父之徒并非骨肉服重繇乎同
㸑缌轻在乎异居故知制服虽断于名亦缘恩之厚薄
者也或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劬劳鞠养情若所生
分饥共寒契阔偕老譬同居之继父方他人之同㸑情
义之深浅宁可同日而言哉在其生也爱之同于骨肉
及其死也则曰推而远之求之本源深所未喻若推而
之期未尝同居则不为服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相为
服或曰同㸑缌然则继父之徒并非骨肉服重繇乎同
㸑缌轻在乎异居故知制服虽断于名亦缘恩之厚薄
者也或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劬劳鞠养情若所生
分饥共寒契阔偕老譬同居之继父方他人之同㸑情
义之深浅宁可同日而言哉在其生也爱之同于骨肉
及其死也则曰推而远之求之本源深所未喻若推而
卷五百八十五 第 7b 页
远之为是则不可生而共居生而共居为是则不可死
同行路重其生而轻其死厚其始而薄其终称情立文
其义安在且事嫂见称载籍非一郑仲虞则恩礼甚笃
颜弘都则竭诚致感马援则见之必冠孔伋则哭之为
位此并躬践教义仁深孝友察其所行之旨岂非先觉
者欤但于时上无哲王礼非下之所议遂使深情郁乎
千载至礼藏于万古其来久矣岂不惜哉今属钦明在
辰圣人有作五礼详洽一物无遗犹且永念慎终凝神
同行路重其生而轻其死厚其始而薄其终称情立文
其义安在且事嫂见称载籍非一郑仲虞则恩礼甚笃
颜弘都则竭诚致感马援则见之必冠孔伋则哭之为
位此并躬践教义仁深孝友察其所行之旨岂非先觉
者欤但于时上无哲王礼非下之所议遂使深情郁乎
千载至礼藏于万古其来久矣岂不惜哉今属钦明在
辰圣人有作五礼详洽一物无遗犹且永念慎终凝神
卷五百八十五 第 8a 页
遐想以为尊卑之叙虽焕乎大备丧纪之制或理有
未隆爰命秩宗更详考正臣等奉遵明命触类傍求采
摭群经讨论传记或抑或引兼名兼实无文之礼咸秩
敦睦之情毕举厚薄俗于既往垂笃义于将来信六籍
所不能谈超百王而独得者也诸儒所守无有异同详
求厥中申明圣旨谨按曾祖父母旧服齐衰三月请加
为齐衰五月嫡子妇旧服大功请加为期众子妇旧服
小功今请与兄弟子妇同为大功九月嫂叔旧无服今
未隆爰命秩宗更详考正臣等奉遵明命触类傍求采
摭群经讨论传记或抑或引兼名兼实无文之礼咸秩
敦睦之情毕举厚薄俗于既往垂笃义于将来信六籍
所不能谈超百王而独得者也诸儒所守无有异同详
求厥中申明圣旨谨按曾祖父母旧服齐衰三月请加
为齐衰五月嫡子妇旧服大功请加为期众子妇旧服
小功今请与兄弟子妇同为大功九月嫂叔旧无服今
卷五百八十五 第 8b 页
请小功五月报其弟妻乃夫兄亦小功五月舅旧服缌
麻请与从母同服小功制可之
颜师古为秘书监贞观九年十一月诏曰太原之地肇
基王业事均丰沛义等宛谯理宜别建寝庙以彰圣德
详览汉典抑有成规但先皇遗旨务存俭约虔奉训诫
无忘启处宜令礼官与公卿等详议以闻师古议曰臣
究观祭典考验礼经宗庙皆在京师不与下土别置至
若周之酆镐并为迁都乃是因事更营非云一时俱立
麻请与从母同服小功制可之
颜师古为秘书监贞观九年十一月诏曰太原之地肇
基王业事均丰沛义等宛谯理宜别建寝庙以彰圣德
详览汉典抑有成规但先皇遗旨务存俭约虔奉训诫
无忘启处宜令礼官与公卿等详议以闻师古议曰臣
究观祭典考验礼经宗庙皆在京师不与下土别置至
若周之酆镐并为迁都乃是因事更营非云一时俱立
卷五百八十五 第 9a 页
其郡国造庙爰起汉初率意而行事不稽古原流渐广
大违典制是以贡禹韦玄成等招聚儒学博询廷议据
礼陈奏遂从废毁自斯已后弥历年代辍而不为今若
增立寝庙别安主祏有乖先旨靡率旧章垂裕后昆理
谓不可固宜勉割深衷俯从大礼
韦挺为太常卿贞观十六年四月有司言将行禘祭依
今礼祫享功臣配享于庙廷禘享则不配依今祫祭之
日功臣并得配享请集礼官学士等议挺等一十八人
大违典制是以贡禹韦玄成等招聚儒学博询廷议据
礼陈奏遂从废毁自斯已后弥历年代辍而不为今若
增立寝庙别安主祏有乖先旨靡率旧章垂裕后昆理
谓不可固宜勉割深衷俯从大礼
韦挺为太常卿贞观十六年四月有司言将行禘祭依
今礼祫享功臣配享于庙廷禘享则不配依今祫祭之
日功臣并得配享请集礼官学士等议挺等一十八人
卷五百八十五 第 9b 页
议曰古之王者富有四海而不朝夕上膳于太庙者患
其过礼也故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至于臣有大功享
禄其后子孙率礼洁粢丰盛礿祠蒸尝四时不辍国家
大祫又得配焉所以昭明其勋尊显其德以劝嗣臣也
其禘及时享功臣皆不应预故周礼六功之家皆配大
蒸而已先儒皆以大蒸为祫祭高堂隆庾蔚之等多遵
郑学未有将为时享又汉魏祫祀皆在十月晋朝礼官
欲用孟秋殷祭左仆射孔安国启弹坐免官者不一梁
其过礼也故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至于臣有大功享
禄其后子孙率礼洁粢丰盛礿祠蒸尝四时不辍国家
大祫又得配焉所以昭明其勋尊显其德以劝嗣臣也
其禘及时享功臣皆不应预故周礼六功之家皆配大
蒸而已先儒皆以大蒸为祫祭高堂隆庾蔚之等多遵
郑学未有将为时享又汉魏祫祀皆在十月晋朝礼官
欲用孟秋殷祭左仆射孔安国启弹坐免官者不一梁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0a 页
初务禘功臣左丞何佟之义武帝久而依行降暨周齐
俱遵此义窃以五年称殷合礼祭大道一大一小通人
雅论小则人臣不预大则兼及有功今礼禘无功臣诚
谓礼不可易诏改今从礼焉是年太宗征辽渡辽泽诘
朝高祖忌日有司请曰礼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
朝之乐此所为星回改岁亲没同辰思其居处不可为
乐自大驾南辕晋徒东徙或增名似之节而出典彝之
外既乖俯就流宕不归襄公击殽陵而墨缞伯禽赴徐
俱遵此义窃以五年称殷合礼祭大道一大一小通人
雅论小则人臣不预大则兼及有功今礼禘无功臣诚
谓礼不可易诏改今从礼焉是年太宗征辽渡辽泽诘
朝高祖忌日有司请曰礼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
朝之乐此所为星回改岁亲没同辰思其居处不可为
乐自大驾南辕晋徒东徙或增名似之节而出典彝之
外既乖俯就流宕不归襄公击殽陵而墨缞伯禽赴徐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0b 页
戎而变金革之事无所不通伏惟陛下亲御六军已登
寇境戎务繁拥伏待剖断不可以遵先圣之尝经略近
代之公议请今月六日所有军机要切百司依式奏闻
手诏答曰省所奏悲感何言天地运流弓剑𦕈邈方寸
久乱泣血无追忧乃终身岂惟一日哀以内结非假外
彰今既戎旅事大不可失在机速昔周武伐殷载庙在
道虽多亏小礼而功成大孝往贤之道可不遵欤所以
抑顺古风俯从今请临纸摧心动焉如割
寇境戎务繁拥伏待剖断不可以遵先圣之尝经略近
代之公议请今月六日所有军机要切百司依式奏闻
手诏答曰省所奏悲感何言天地运流弓剑𦕈邈方寸
久乱泣血无追忧乃终身岂惟一日哀以内结非假外
彰今既戎旅事大不可失在机速昔周武伐殷载庙在
道虽多亏小礼而功成大孝往贤之道可不遵欤所以
抑顺古风俯从今请临纸摧心动焉如割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1a 页
许敬宗为礼部尚书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神主祔庙敬
宗奏言弘农府君庙应迭毁谨按旧议汉丞相韦玄成
以为毁主尘堙但万国宗享有所从来一旦瘗藏事非
允惬晋博士范宣意欲别立庙宇奉征西等三主安置
其中方之瘗埋颇叶情理然事无典故亦未足依又议
者或言毁主藏于天府祥瑞所藏本非斯意今谨准量
去祧之外犹有坛墠祈祷所及窃谓所宜今时庙制与
古不同共基别室西方为首若在西夹之中仍处尊位
宗奏言弘农府君庙应迭毁谨按旧议汉丞相韦玄成
以为毁主尘堙但万国宗享有所从来一旦瘗藏事非
允惬晋博士范宣意欲别立庙宇奉征西等三主安置
其中方之瘗埋颇叶情理然事无典故亦未足依又议
者或言毁主藏于天府祥瑞所藏本非斯意今谨准量
去祧之外犹有坛墠祈祷所及窃谓所宜今时庙制与
古不同共基别室西方为首若在西夹之中仍处尊位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1b 页
祈祷则祭未绝祗享方诸旧议情实可安弘农府君庙
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藏于
夹室本情笃教在理为宜从之至高宗龙朔二年为修
礼官奏曰据祠令及新礼并用郑玄六天之义圜丘祀
昊天上帝南郊祭太微感帝明堂祭太微五天帝臣等
谨按郑玄唯据纬书所说六天皆谓星象而昊天上帝
不属穹苍故注月令周官皆谓圆丘所祭昊天上帝北
辰星耀魄宝又说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及明堂严父
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藏于
夹室本情笃教在理为宜从之至高宗龙朔二年为修
礼官奏曰据祠令及新礼并用郑玄六天之义圜丘祀
昊天上帝南郊祭太微感帝明堂祭太微五天帝臣等
谨按郑玄唯据纬书所说六天皆谓星象而昊天上帝
不属穹苍故注月令周官皆谓圆丘所祭昊天上帝北
辰星耀魄宝又说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及明堂严父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2a 页
配天皆为太微五帝考其所说乖谬特深按易云日月
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足
明神象非天草木非地毛诗传云元气昊大则称昊天
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
例且天地各一是曰两仪天上无二焉得有六是以王
肃群儒咸駮此义又简太史图圆丘天昊天上帝坐外
别有北辰坐与郑义不同得太史令李淳风等状称昊
天上帝圜丘自在坛上北辰自在第二与北斗并列为
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足
明神象非天草木非地毛诗传云元气昊大则称昊天
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
例且天地各一是曰两仪天上无二焉得有六是以王
肃群儒咸駮此义又简太史图圆丘天昊天上帝坐外
别有北辰坐与郑义不同得太史令李淳风等状称昊
天上帝圜丘自在坛上北辰自在第二与北斗并列为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2b 页
星官内坐之首不同郑玄据纬之说此乃羲和所掌观
象制图推步有徵相沿不谬又按史记天官书等太微
宫有五帝者自是五精之神五星所奉以其是人主之
象故况之曰帝亦如房心为天王之象并是天乎周礼
兆五帝于四郊又云祭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惟称五
帝皆不言天此自太微之神本非穹昊之天又孝经唯
云郊祀后稷无别圜丘之文王肃等皆以为郊即圜丘
圜丘即郊犹王城京师异名同实符合经典其义甚明
象制图推步有徵相沿不谬又按史记天官书等太微
宫有五帝者自是五精之神五星所奉以其是人主之
象故况之曰帝亦如房心为天王之象并是天乎周礼
兆五帝于四郊又云祭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惟称五
帝皆不言天此自太微之神本非穹昊之天又孝经唯
云郊祀后稷无别圜丘之文王肃等皆以为郊即圜丘
圜丘即郊犹王城京师异名同实符合经典其义甚明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3a 页
而今从郑说分为两祭圜丘之外别有南郊违弃正经
理深未允且简礼部式惟有南郊陪位更不别载圜丘
式文既遵王肃祠令仍行郑义令式相乖理宜改革又
孝经云严父莫大于配天下文即云周公宗祀文王于
明堂以配上帝明是明堂所祀正在配天而以为但祭
星官交违明义又按月令孟春之月祈谷于上帝左传
亦云凡祀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故祀后稷以祈农事然
启蛰郊生自以祈谷谓为感帝之祭事甚不经今请宪
理深未允且简礼部式惟有南郊陪位更不别载圜丘
式文既遵王肃祠令仍行郑义令式相乖理宜改革又
孝经云严父莫大于配天下文即云周公宗祀文王于
明堂以配上帝明是明堂所祀正在配天而以为但祭
星官交违明义又按月令孟春之月祈谷于上帝左传
亦云凡祀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故祀后稷以祈农事然
启蛰郊生自以祈谷谓为感帝之祭事甚不经今请宪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3b 页
章姬孔去取王郑四郊迎气存太微五帝之祀南郊明
堂废纬书六天之义其方丘祭地之外别有神州谓之
北郊分地为二文既无据理又不通请为一祀以符古
义仍并修附入式永垂后则诏可之敬宗等又奏称检
新礼祭毕收玉帛牲醴置于柴上然后燔柴燎坛又在
神坛之左臣敬宗谨按祭祀之礼必先降神周人尚臭
则祭燔柴为始然后行正祭祭地以瘗血为先然后行
正祭又礼论太常贺循上言积柴旧在坛南燎祭天之
堂废纬书六天之义其方丘祭地之外别有神州谓之
北郊分地为二文既无据理又不通请为一祀以符古
义仍并修附入式永垂后则诏可之敬宗等又奏称检
新礼祭毕收玉帛牲醴置于柴上然后燔柴燎坛又在
神坛之左臣敬宗谨按祭祀之礼必先降神周人尚臭
则祭燔柴为始然后行正祭祭地以瘗血为先然后行
正祭又礼论太常贺循上言积柴旧在坛南燎祭天之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4a 页
牲用犊左胖汉仪用头今郊用胁适足明燔柴所用与
升俎不同是知自在祭俎别燔牲体非于祭末烧神馀
馔此则晋氏之前仍遵古礼惟周魏以降妄为损益若
告庙之币事毕瘗埋因改燔柴将为祭末事无典实礼
阙降神又燔柴正祭牲玉皆别苍璧苍犊之流柴之所
用四圭骍犊之属祀之所须故郊天之有四圭犹祝庙
之有圭瓒是以周官典瑞文艺相因并事毕收藏不在
燔例而今新礼引用苍璧不顾圭瓒遂亦俱燔义既有
升俎不同是知自在祭俎别燔牲体非于祭末烧神馀
馔此则晋氏之前仍遵古礼惟周魏以降妄为损益若
告庙之币事毕瘗埋因改燔柴将为祭末事无典实礼
阙降神又燔柴正祭牲玉皆别苍璧苍犊之流柴之所
用四圭骍犊之属祀之所须故郊天之有四圭犹祝庙
之有圭瓒是以周官典瑞文艺相因并事毕收藏不在
燔例而今新礼引用苍璧不顾圭瓒遂亦俱燔义既有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4b 页
乖理难因袭又燔柴作乐俱以降神则处置之宜须相
依准柴燎在左作乐在南求之礼情实为不类且论说
积柴之处在神坛之南新礼以为坛左交无典故今请
改燔柴为祭始位在乐悬之南外壝之内其阴祀瘗埋
亦请准此诏可之
敬宗等又奏曰依古丧服甥为舅缌麻舅报甥亦同制
贞观中八座议奏舅服同姨小功五月而今律疏舅报
甥服犹三月谨按傍尊之服礼无不报以非正尊不敢
依准柴燎在左作乐在南求之礼情实为不类且论说
积柴之处在神坛之南新礼以为坛左交无典故今请
改燔柴为祭始位在乐悬之南外壝之内其阴祀瘗埋
亦请准此诏可之
敬宗等又奏曰依古丧服甥为舅缌麻舅报甥亦同制
贞观中八座议奏舅服同姨小功五月而今律疏舅报
甥服犹三月谨按傍尊之服礼无不报以非正尊不敢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5a 页
降之也故舅为从母五月从母报甥小功甥为舅缌麻
舅亦报甥三月是其义也今甥为舅服同从母之衰则
舅宜进甥以同从母之报修律疏人不知礼意舅报甥
服尚损缌麻例既不通礼须刋正今请修改律疏舅服
甥亦小功又曰庶母古礼缌麻新礼无服谨按庶母之
子即是己之昆季为之杖齐而已与之无服同气之内
凶吉顿殊求之礼文深谓非礼请依故典为服缌麻又
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礼著四服今乃云白帢礼
舅亦报甥三月是其义也今甥为舅服同从母之衰则
舅宜进甥以同从母之报修律疏人不知礼意舅报甥
服尚损缌麻例既不通礼须刋正今请修改律疏舅服
甥亦小功又曰庶母古礼缌麻新礼无服谨按庶母之
子即是己之昆季为之杖齐而已与之无服同气之内
凶吉顿殊求之礼文深谓非礼请依故典为服缌麻又
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礼著四服今乃云白帢礼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5b 页
令乖舛须归一途且白帢出自近代事非稽古夙著令
文不可行用请改为素服以会礼文诏并从之
于志宁为侍中永徽元年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
者以时既公除合行吉礼志宁上疏曰臣闻明君驭历
当俟献替之臣圣主握图必资盐梅之佐所以尧询四
岳景化洽于区中舜任五臣懿德被于无外左有记言
之史右有记事之官大小咸书善恶俱载著惩劝于简
牍垂褒贬于人伦为万古之范围作千龄之规镜伏见
文不可行用请改为素服以会礼文诏并从之
于志宁为侍中永徽元年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
者以时既公除合行吉礼志宁上疏曰臣闻明君驭历
当俟献替之臣圣主握图必资盐梅之佐所以尧询四
岳景化洽于区中舜任五臣懿德被于无外左有记言
之史右有记事之官大小咸书善恶俱载著惩劝于简
牍垂褒贬于人伦为万古之范围作千龄之规镜伏见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6a 页
衡山公主出降欲就今秋成礼切按礼记云女年十五
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郑玄云有故谓遭丧
也固知须终三年春秋云鲁庄如齐纳币杜预云母丧
未再期而图婚二传不讥失礼明有故也此即史策具
载是非历然断在圣情不待问于臣下其有议者云准
制公除之后须并从吉汉文创制其仪为天下百姓至
于公主服是斩缞纵使服随例除无宜情随例改心丧
之内方复成婚非惟违于礼经亦是人情不可伏惟陛
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郑玄云有故谓遭丧
也固知须终三年春秋云鲁庄如齐纳币杜预云母丧
未再期而图婚二传不讥失礼明有故也此即史策具
载是非历然断在圣情不待问于臣下其有议者云准
制公除之后须并从吉汉文创制其仪为天下百姓至
于公主服是斩缞纵使服随例除无宜情随例改心丧
之内方复成婚非惟违于礼经亦是人情不可伏惟陛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6b 页
下嗣膺宝位临统万方理宜继美羲轩齐芳汤禹弘奖
仁孝之日敦崇名教之秋此事行之若难犹须抑而守
礼况行之甚易何容废而受讥此礼有识之所共知非
假愚臣之说也伏愿遵高祖之令轨略孝文之权制国
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于是诏公主待三年服阕
后出降
阎立德为工部尚书永徽三年六月内出明堂九室样
更令损益有司奏言内样堂基三重每基十二阶上基
仁孝之日敦崇名教之秋此事行之若难犹须抑而守
礼况行之甚易何容废而受讥此礼有识之所共知非
假愚臣之说也伏愿遵高祖之令轨略孝文之权制国
家于法无亏公主情礼得毕于是诏公主待三年服阕
后出降
阎立德为工部尚书永徽三年六月内出明堂九室样
更令损益有司奏言内样堂基三重每基十二阶上基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7a 页
方九雉八角高一尺中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
百六十尺高一丈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
二阶请依内图为定其基请准周制高九尺方二百三
十八尺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样室各方三筵开四
闼八窗屋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按季秋大享五帝各
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享总于太室若四
时迎气之礼则各于其方之正其安置九室之制增损
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丈其四隅之室
百六十尺高一丈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
二阶请依内图为定其基请准周制高九尺方二百三
十八尺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样室各方三筵开四
闼八窗屋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按季秋大享五帝各
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享总于太室若四
时迎气之礼则各于其方之正其安置九室之制增损
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丈其四隅之室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7b 页
谓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当太室四面青阳明堂总
章玄堂等室各长六尺以应太室阔二丈四尺以应左
右房室间并通巷各广一丈八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
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屋圆楣指檐或为未允
请据郑玄卢植等说以前梁为楣其径二百一十六尺
法乾之策圆柱旁出九室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
外馀基共作司约准面别各馀一丈七尺内样室别四
闼八窗捡于古今请依为定其户仍在外而不开内样
章玄堂等室各长六尺以应太室阔二丈四尺以应左
右房室间并通巷各广一丈八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
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屋圆楣指檐或为未允
请据郑玄卢植等说以前梁为楣其径二百一十六尺
法乾之策圆柱旁出九室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
外馀基共作司约准面别各馀一丈七尺内样室别四
闼八窗捡于古今请依为定其户仍在外而不开内样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8a 页
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间柱根以至上梁高三
尺梁以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飞檐应
规请依内样为定其盖屋形制仍望据考工记改为四
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面五色请依周
礼白盛为便其面向各随方色请施四垣及四门辟雍
按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内径之数蔡邕云
水广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图曰水广四周与蔡
邕不异仍云水外周堤又张衡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
尺梁以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飞檐应
规请依内样为定其盖屋形制仍望据考工记改为四
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面五色请依周
礼白盛为便其面向各随方色请施四垣及四门辟雍
按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内径之数蔡邕云
水广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图曰水广四周与蔡
邕不异仍云水外周堤又张衡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8b 页
记明堂阴阳绿水左旋以象天商量水广二十四丈恐
复较阔今请减为二十四步垣水量取周足仍依故事
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制殿
垣按三辅黄图殿垣四周方在水外高不蔽日殿门去
殿七十二步准令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门去
堂步数请准太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仍立四门外
观依太庙门别各安三门施玄门阃四角造三重巍阙
此后群儒分竞各执异议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请为
复较阔今请减为二十四步垣水量取周足仍依故事
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制殿
垣按三辅黄图殿垣四周方在水外高不蔽日殿门去
殿七十二步准令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门去
堂步数请准太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仍立四门外
观依太庙门别各安三门施玄门阃四角造三重巍阙
此后群儒分竞各执异议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请为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9a 页
九室太常博士唐等请为五室帝令所司于观德殿
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帝曰明堂之礼自古有之
议者不同未果营建今设两仪公等以何者为宜立德
对曰两仪不同俱有典故九室似闇五室似明取舍之
宜断在圣虑帝亦以五室为便议又不定繇是且止
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帝曰明堂之礼自古有之
议者不同未果营建今设两仪公等以何者为宜立德
对曰两仪不同俱有典故九室似闇五室似明取舍之
宜断在圣虑帝亦以五室为便议又不定繇是且止
卷五百八十五 第 19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