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七十
卷五百七十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七十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作乐  夷乐
   作乐第六
梁太祖开平元年既受唐禅始建宗庙凡四室每室有
登歌酌献之舞肃宗宣元皇帝室曰来仪之舞烈祖文
穆皇帝室曰昭德之舞
卷五百七十 第 1b 页
二年正月太祖将议郊禋有司撰进乐名舞名乐曰庆
和之乐舞曰崇德之舞皇帝行奏庆顺之曲奠玉币登
歌奏庆平之曲迎俎奏庆肃之曲酌献奏庆熙之曲饮
福酒奏庆隆之曲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之曲亚献终
献奏庆休之曲太庙迎神舞开平之舞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正月将有事于南郊光禄大夫简
校尚书左仆射行太常卿充南郊礼仪使李燕进太庙
登歌乐章泊舞名其懿祖昭烈皇帝室登歌酌献曰昭
卷五百七十 第 2a 页
德之舞献祖文皇帝室登歌酌献曰文明之舞太祖武
皇帝室登歌酌献曰应天之舞昭宗皇帝室登歌酌献
曰永平之舞从之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太常定庄宗庙堂酌献奏舞武成
之舞
四年二月诏乐章有霓裳曲名与德祖孝成皇帝庙讳
同改为云裳曲
长兴三年九月壬辰宴群臣于长春殿教坊进新曲是
卷五百七十 第 2b 页
日奏毕赐名曰长兴乐
末帝清泰元年五月太常卿卢文纪言明宗皇帝祔庙
其一室酌献舞曲歌辞臣请名雍熙之舞从之
晋高祖天福元年即位(臣钦若等按五代史天福二年/三月追尊四亲庙而不载乐章)
四年十二月庚戌礼官奏岁正旦王公上寿皇帝举酒
奏玄同之乐再饮三饮并奏文通之乐三饮讫群臣再
拜乐奏大同蕤宾之钟左右皆应(是月壬戌又奏正旦/上寿宫悬歌舞未全)
(且请杂用九部雅乐/歌教坊法曲从之)
卷五百七十 第 3a 页
五年八月详定院奏先奉诏正冬二节朝会旧仪废于
离乱之时兴自和平之代将期备物全系用心须议择
人同为定制其正冬朝会礼节乐章二舞行列等事宜
差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锜礼部
侍郎张允与太常等官一一详定礼从新意道在旧章
庶知治世之和渐见移风之善今众官简讨典礼具述
制度按礼云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大乐与天地同
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又曰安上治人莫善于礼移风易
卷五百七十 第 3b 页
俗莫善于乐故乐书议舞曰夫乐在耳曰声在目曰容
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睹故圣人假干
戚羽旄以表其容发剔蹈厉以见其意声和合则大乐
备矣又按义镜问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云周礼鼓
人掌六鼓四金汉朝乃有黄门鼓吹崔豹古今注云因
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为二十
八曲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唐又有棡鼓金钲大鼓长
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十二按大享会则设于悬外此
卷五百七十 第 4a 页
乃是设二舞及鼓吹十二按之繇也今议一从令式排
列教习文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每八佾人左手执
籥礼云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有籥师教国子尔雅
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谓之簅历代以来文舞
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右手执翟周礼所谓羽舞也书
云舞干羽于两阶翟山雉羽分析连攒而为之二人执
纛前引数于舞人之外舞人冠进贤冠服黄纱袍白纱
中单白领褾白练𧛾裆白布大口裤革带乌皮履白布
卷五百七十 第 4b 页
袜武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左手执干干楯也今之
防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画兽形故谓之朱干周礼
所谓兵舞取其武象周楯六十有四右手执戚戚斧也
上饰以玉故谓之玉戚二人执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
色画升龙二人执鼗鼓二人执铎周礼有四金之奏其
三曰金铎以通鼓形如大钤仰而振之金錞二每錞二
人举之一人奏之周礼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铜
铸为之其色玄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
卷五百七十 第 5a 页
六分圆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环二
人执铙以次之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铃
无舌摇柄以鸣之二人掌相在左礼云理乱以相制如
小鼓用皮为表实之以糠抚之以节乐二人掌雅在右
礼云讯疾以雅以木为之状如漆角而掩口大二围长
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细髹画宾醉而出以器
筑地明行不失节武舞人服弁手尚帻金支绯丝布大
袖绯丝竹布裲裆甲金饰白练𧛾裆锦腾蛇起梁带豹
卷五百七十 第 5b 页
文大口布裤乌皮靴工人二十数于舞人之外舞弁朱
构革带乌皮履白练𧛾裆白布袜殿庭仍如鼓吹十二
按义镜云帝设毡按以毡为床也今请制大床容九人
振作歌乐其床为熊罴貙豹腾倚之状以承之象百兽
率舞之意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按每按羽葆鼓一大
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十二按乐工一百
有八人舞助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
下容止端正者其歌曲名号乐章词句中书条奏差官
卷五百七十 第 6a 页
修撰从之
十一月冬至帝受朝于崇元殿王公上寿列二舞于乐
悬之北举觞奏玄同之乐三爵奏文同之乐帝举食文
武歌昭德之舞又歌成功之舞上举四爵登歌作群臣
饮悬下乐作又奏龟兹乐一部以俟食毕(时以二舞久/废自此复兴)
(乐工舞人多取教坊伶官充用其歌声靡曼抗坠端折/舞容缀兆屈伸俯仰动作皆合节无离谩迟速之累及)
(龟兹乐终乃奏霓裳法曲朝士咸以官舞奕舞所谓雅/部而郑卫之音更奏其内甚非礼也其后乐司自名一)
(舞即及音声人多出市井之徒限六十日教习教习未/毕会正旦上寿登歌登声则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
卷五百七十 第 6b 页
(音其舞进退不成旅蹈厉不应方识者皆曰歌舞所以/遵德礼乐所以观政今大失其序无如成之节季札无)
(讥者此近之矣故其年驾幸邺都安从进安重荣皆兴/兵向阙明年高祖晏驾次年契丹入寇至哉吉凶形兆)
(之于乐也昭昭然其/若是其可不重乎)
少帝以天福七年即位礼仪使奏奉敕撰高祖皇帝祔
飨太庙酌献乐章舞名伏请以咸和之舞为名者敕恭
依典礼
开运二年太常丞刘涣上表曰伏以古今所重礼乐为
先礼者安上治民乐者祭天祀地礼乐和则阴阳顺阴
卷五百七十 第 7a 页
阳顺则灾祸销故礼云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
又云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乃知礼不可不兴乐不可不
正臣伏自忝升礼寺窃见全少乐工或冬正御殿或郊
庙陈仪则旋差京府衙门乐官权充每差到虽曾按习
且临时未免生疏兼又各业胡部音声不闲太常歌曲
有期参杂虑失恭虔伏乞圣慈宣下所司量支请给据
数见阙乐师添召便令在寺旧人依古制教习并须精
研方可备于悬称为乐府荐于天地和其神人使八音
卷五百七十 第 7b 页
以克谐期百兽而率舞冀获昭感永福生灵敕宜令太
常寺除见管两京雅乐节级乐官四十人外更添六十
人内三十八人宜抽教坊贴部乐官兼充馀二十二人
宜令本寺招召充填教习仍令三司定支春冬衣及月
粮闻奏其旧管四十人亦令量支添请给其年中书舍
人陶谷奏曰臣前任太常少卿伏见本寺见管二舞郎
皆坊市大户州县居民若不尽免差徭无缘投名鼓舞
窃以制礼作乐国家大事非造次可为也古者百兽率
卷五百七十 第 8a 页
舞凤凰来仪非他也乐之至和所致今宫悬之内有琴
瑟箫竽之属岂惟乐器不堪兼且乐工不晓每至御殿
但执之而已乐既无声舞将奚用非击石拊石手舞足
蹈之义也进作象功之事且仅厚诬退思治世之音不
应如是方今戎车尚驾武备犹严士农工商咸供力役
独此舞者无所取裁况正殿会朝已久停罢其见管见
数等每有身亡皆是旋填补既不曾教习但虚免差徭
伏乞圣明且议停废俟三边宁静五稼丰登然后集会
卷五百七十 第 8b 页
礼官参酌故事先调律吕俾无惉懘之音次授干旄尽
去婆娑之态庶于昭代不爽中和敕曰乐工且令教习
舞郎权且停废(议者曰高祖以雅乐久隳而兴之嗣主/以舞人为病辍之降神和人其制既亡)
(羊亡礼废于义何在/教习可也寝停非也)
汉高祖即位称天福十二年是年闰七月追立六庙制
定太庙六室奠献乐章舞名吏部侍郎权判太常卿张
昭议曰臣闻先王作乐崇德所以殷荐上帝严配祖宗
是明大夏云门本匪自娱而至空桑雷鼓爰因孝享而
卷五百七十 第 9a 页
兴自邃古以来施于郊庙至我太祖高皇帝始定天下
诏叔孙通定礼乐通始为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祼
等曲孝景皇帝以高皇帝有创业大功及神主祔庙帝
亲奠献及作武德之舞以歌咏高帝之功自是继文之
君祔庙之时特为舞曲前朝祭祀降神用文舞送神用
武舞其登歌俎又即奏十二和之乐唯酌献一曲每室
别立舞名今六祖在天四悬将奏合神酌献之舞仰咏
积累之功臣实刍荛不置钟律获备拟伦之职敢竭愚
卷五百七十 第 9b 页
鄙之诚恭以太祖皇帝创业垂统翼子贻孙洪唯艺祖
神宗平揖放勋文命按孝景皇帝诏曰祖有功而宗有
德制礼作乐各有其繇歌者所以发德舞者所以明功
高庙酌献可奏武德之舞太祖高皇帝室酌献请依旧
奏武德之舞歌用无射宫调世祖光武皇帝力攘大憝
再造丕基轩台未泯于馀威衢室仍歌于盛德按东平
王苍奏议曰汉制宗庙名皆不相袭以明功德光武皇
帝受命中兴拨乱返正武畅方外震服百蛮功德巍巍
卷五百七十 第 10a 页
比隆前代夫歌以咏德舞以象功世祖庙乐宜曰大武
之舞时有制可之今世祖光武皇帝庙室酌献请依旧
奏大武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以文祖明元皇帝浚发
遥源肇兴洪业再启斩蛇之运谅繄吞燕之祥恩斯勤
斯至矣美矣遗德已喧于弦诵展诚复播于声诗文祖
明元皇帝室酌献请奏灵长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以
德祖恭僖皇帝若木分晖春山写润家门忠厚早彰虚
革之仁邦族顾瞻共仰篱桑之末即时讴咏犹在管弦
卷五百七十 第 10b 页
虔奉几筵宜光缀兆德祖恭僖皇帝室酌献请奏即善
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以翼祖昭献皇帝胙土开家分
圭懋宠贤豪改观咸惊白水之图书历数将归共指黄
星之分野业勤昧旦义感殊邻鲁戈之却日如存豳籥
之旧风安在式崇明祀用广德音翼祖昭献皇帝室酌
献请奏显仁之舞歌用太簇宫调恭以显祖章圣皇帝
当璧象贤藏符继业藉累叶之繁祉搆兴邦之永图道
济续隆恩深顾复既祗见于天地将对越于灵祗式咏
卷五百七十 第 11a 页
休勋茂昭玄贶显祖章圣皇帝室酌献请奏章庆之舞
歌用姑洗宫调
九月权判太常卿张昭上议曰臣闻歌以咏德舞以象
功必于开创之时便定声诗制盖以铺舒文教宣畅武
经观舜帝箫韶则揖让之仪可见睹周家大武则蹈厉
之世如存傥无夔练管弦旦调钟律何以显文祖受终
之迹纪盟津誓众之年是以王者功成必须有作伏惟
皇帝陛下身为律度气恊荃英倦闻卧听之音思奏无
卷五百七十 第 11b 页
邪之颂将欲配祖宗于清庙礼天地于圆丘是以正八
佾之羽旄考四厢之金石俾其合叙靡至夺伦臣谬以
菲才暂司乐职周朝用六代之舞粗识旨归秦帝改五
行之歌颇详沿革今宫悬一部历代雅音其登歌象舞
之诗孝享严禋之用调须合度奏亦有伦近日改更率
违根本徒呈章句之学安论制作之繇臣谨详按旧章
发挥新意不改旋宫之义别为雅乐之名翼自我朝以
为定制又义改二舞名曰昔周公相成王制礼殿庭遍
卷五百七十 第 12a 页
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周室
既衰王纲不振诸乐皆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汉
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汉时改为文始五
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
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贞观中有秦王破阵
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
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俟国家偃息灵台即别召工师
更其节奏今且改其名具书如右祖孝孙所定二舞曰
卷五百七十 第 12b 页
治康之舞请改为治安之舞(取礼治世之/音安以乐义)武舞曰凯安
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取振旅士/德之义)贞观中二舞名文舞
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为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取易/君子)
(居则观/其象义)武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
功之舞(取讲武/策勋义)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
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
用请改十二和乐昔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
是也其实祭尝用别有九夏之乐即肆夏皇夏等名是
卷五百七十 第 13a 页
也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孙改雅
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十二
成乐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之乐祭池
祗奏顺和请改为顺成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
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请改为肃成皇帝临轩奏太和
请改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弼成皇帝食举
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正
和请改为扆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成和请改为裔成
卷五百七十 第 13b 页
元日冬至皇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庙俎入
奏雍和请改为骍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
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祖孝孙原定十二和曲开元朝
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礼法动依典故梁
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轨
益以三和有乖稽古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
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宣和请改师雅之乐
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祴和请废同用弼成享先
卷五百七十 第 14a 页
农耕籍田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
隐帝乾祐元年七月礼仪使张昭上高祖庙奠献舞曲
名并歌调表曰臣闻书称舜禹之歌诗载啇周之颂盖
示清庙贻谋之本表玄王创业之难固宜播在讴谣被
之弦管永焕断鳌之迹式彰伐鼓之勤伏惟高祖睿文
圣武昭肃孝皇帝龙跃唐郊龟谋代邸应黄星而恢帝
绪弥青犊以正乾纲爰在出潜备经历试逐阴山之丑
类令振北门持分陜之权衡化流南国大勋允集骏命
卷五百七十 第 14b 页
攸归旄头落而外敌亡蜀井燃而汉图霸大驱湩酪重
涤寰瀛按稷嗣之旧仪遵未央之故事祗见天地朝拜
寝园誓带砺以赏功臣俨环珰而酬佐命比昭烈之雄
玉垒寄奴之王金陵瞻彼一隅宁光二祖湛湛清雒峨
峨德阳上林之仆柳重芳南顿之嘉禾再茂洪惟圣考
无忝神宗黎民方庆其削平仙驭奄辞于顾复今则蛩
开毕陌龙去鼎湖九虞之尸祝虚陈三后之衣冠已祔
崇牙设簴万舞盈庭睹总干山立之人如观牧野听夏
卷五百七十 第 15a 页
籥序兴之韵似宴横汾象功之舞虽陈咏德之歌仍缺
昔秦王破阵周帝降成而犹写在宫啇形于缀兆圣作
物睹夫何让焉臣载考声诗恭详典礼书曰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高祖皇帝庙室奠献舞曲请以观德为名
周太祖广顺元年五月丙子太常卿边蔚上太庙四室
奠献舞词表曰臣闻礼莫尊于明祀孝莫重于奉先历
观哲王必严清庙所以二簋可用陈于羲易之中百世
不迁著在周诗之内既修祀典爰奏乐章惉懘之音不
卷五百七十 第 15b 页
可以致来格蹁跹之貌不可以达至诚是宜详按旧规
发剔新号庶正动容之列永符观德之文自西汉之初
诏叔孙通重定礼乐始有庙乐及降祖纳俎登歌荐祼
等曲迨至唐朝降神用文舞送神用武舞其馀即奏十
二和之乐每室酌献一曲则别立舞名降及前朝亦询
此制今者将新郊庙严配祖宗合更率舞之名仰咏累
功之盛恭惟信祖睿和皇帝天辅其德岳降其神源发
昆丘九曲遐通于溟渤日腾阳谷四方咸仰于贞明大
卷五百七十 第 16a 页
志克伸嘉猷永播肇属登三之运爰尊得一之名蒸尝
既达于孝诚缀兆难从于旧式信祖睿和皇帝室酌献
请奏肃雍之舞恭惟僖祖明宪皇帝茂著王公善修世
德龙蟠大泽动施雷雨之恩凤舞高冈上绝云霓之势
爰符广运式荐鸿名豆边方备于祭仪干戚杂陈于舞
位僖祖明宪皇帝室酌献请奏章德之舞恭惟义祖翼
顺皇帝善驭英豪允兼文武雄心莫测吞七泽于胸中
戎略素深运三宫于掌内盖有贻孙之庆遂资启帝之
卷五百七十 第 16b 页
祥遗音广备于咏歌盛礼克昭于禋祀义祖翼顺皇帝
室酌献请奏善庆之舞恭惟庆祖章肃皇帝英华发外
清明在躬龙德终潜莫契飞天之义龟书不出孰为受
命之符大功昔启于霸图景命今钟于圣绪遂正居尊
之号以伸念始之情仍举象功更符章德庆祖章肃皇
帝室酌献请奏观成之舞
七月太常卿边蔚上言王者诞膺骏命光启皇图应天
顺人之期时闻有异制礼作乐之道理亦同归所以尧
卷五百七十 第 17a 页
作大章周为大武克表钦明之运爰形蹈厉之容历代
而然旧章斯在伏惟皇帝陛下上承帝祉下感人心必
修逸礼而秩无文执古道而御今有朱弦宝瑟将观清
庙之登歌方泽圆丘欲祀二仪而展礼爰诏执事俾易
旧章庶成雅颂之声仰达神明之德臣学窥周孔职嗣
夷夔谐虞庭之八音未观率舞审姫朝之六奏微辨象
成辄变大予以明光宅所议改舞名远自秦汉下洎隋
唐六代之舞不全四悬之器徒在陈周之后唯有大韶
卷五百七十 第 17b 页
大舞之曲历代相沿以为二舞祖孝孙目文舞曰治康
武舞曰凯安贞观中复有功成庆善乐为九功舞秦王
破阵乐为七德舞近朝多故舞位虚陈虽未至于尽亡
实罕明于述作俟五兵不试九序载歌特委名臣重修
盛礼使朱干王戚无差缀兆之容大夏云门复振铿锵
之韵臣今沿革止异名言具修如别前朝改祖孝孙所
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振德之舞今请改
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舞前朝改贞观中二
卷五百七十 第 18a 页
舞名文舞曰观象之舞武舞曰讲功之舞今请改观象
为崇德之舞讲功为象成之舞又议改十二成在昔周
邦善行古道奏六代之乐则大章大濩之伦列九夏之
名乃皇夏肆夏之类及至梁室为十二雅之乐唐朝改
雅为和前朝改和为成皆用殊时之制臣今改成为顺
十二顺乐曲名祭天神奏禋成请改为昭顺之乐祭地
祗奏顺成请改为宁顺之乐祭宗庙奏裕成请改为肃
顺之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成请改为感顺之乐皇
卷五百七十 第 18b 页
帝临轩奏政成请改为治顺之乐王公出入奏弼成请
改为忠顺之乐皇帝食举奏德成请改为康顺之乐皇
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扆成请改为雍顺之乐皇太子轩
悬出入奏裔成请改为温顺之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
登歌奏庆成请改为礼顺之乐郊庙俎入奏骍成请改
为禋顺之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及饮福受胙奏寿成
请改为福顺之乐梁武帝改九夏为十二雅以恊阳律
阴吕十二管旋相之义祖孝孙改为十二和开元中乃
卷五百七十 第 19a 页
益三和前朝去三和改一雅臣今以为名既异时作宜
稽古今去其雅只用十二顺之曲祭孔宣父齐太公庙
降神奏师雅请同用礼顺之乐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
行同用弼成请同用忠顺之乐享先农及籍田同用顺
成请同用宁顺之乐正冬仗公卿入并奏忠顺之乐皇
帝坐奏治顺之曲皇帝举爵奏康顺之曲群臣会毕降
阶奏忠顺之曲公卿献寿奏福顺之曲公卿出奏忠顺
之曲皇帝谒太庙用乐歌词降神用文舞奏肃顺之曲
卷五百七十 第 19b 页
皇帝行奏治顺之曲登歌酌献奏感顺之曲迎俎奏禋
顺之曲皇帝饮福奏福顺之曲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
忠顺之曲武舞奏善胜之曲彻俎奏肃顺之曲送神奏
肃顺之曲皇帝南郊大礼歌祠降神用文舞奏昭顺之
曲皇帝行奏治顺之曲登歌奠玉币奏感顺之曲迎俎
奏禋顺之曲皇帝初献奏福顺之曲亚献同奏福顺之
曲皇帝饮福奏福顺之曲送神文舞出迎武舞入奏忠
顺之曲武舞奏善胜之曲送神奏昭顺之曲
卷五百七十 第 20a 页
世宗显德元年即位有司上太祖庙室酌献奏明德之

五年六月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太常雅乐十一月翰
林学士窦俨上疏论礼乐刑政之源其一曰请依唐会
要所分门类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所施为悉命编次
凡关礼乐无有阙漏名之曰大周通礼裨礼院掌之其
二曰伏请博通之士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乐章沿革
总次编录系于历代乐录之后永为定式名之曰大周
卷五百七十 第 20b 页
正乐俾乐寺掌之依文教习务在齐肃诏曰窦俨所上
封章陈备政要举当今之急务疾近世之因循器识可
嘉辞理甚当故能立事无愧莅官所请编集大周通礼
大周正乐宜依仍令于内外职官前资前名中选择文
学之士同共编集具名以闻委俨总领其事所须纸笔
下有司供给
六年正月枢密使王朴上疏云臣闻礼以简形乐以治
心礼乐者圣人之大教也形体顺于外心气和于内而
卷五百七十 第 21a 页
不治者未之有也故理定必制礼功成必作乐一人作
之于上万人化之于下政令不严功力不劳而天下理
者礼乐也行政者礼也成礼者乐也故圣人尽心焉夫
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乐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所
假之物大小有数九者成数也是以皇帝吹九寸之管
得黄钟之声为乐之端也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
分其一次损益之相生之声也十二变而复黄钟声之
总数也乃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
卷五百七十 第 21b 页
四调播之于八音著之于歌颂将以奉天地事祖宗和
君臣接宾旅恢政教厚风俗以其功德之形容告于神
明俾百代之后知邦国之所繇兴风教之所繇行者也
宗周而上率繇斯道自秦而下旋宫声废洎东汉虽有
太子丞鲍邺兴之亦人亡而息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
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十二律中
唯用七声其馀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唐太宗有
知人之明善复古道故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
卷五百七十 第 22a 页
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时在悬之器方无哑者所以知
太宗之道与三五同功焉安史之乱京都为墟器之与
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渐多纰缪逮乎黄巢之馀工器
都尽购募不获文记亦亡集官酌详终不知其制度时
有太常博士啇盈孙按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鏄钟十二
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庆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
也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应之和逮乎魏梁后唐历晋
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于礼乐至于十二鏄钟不问
卷五百七十 第 22b 页
声律宫啇但循环而击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匏土
仅有七声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和备其馀八十三调
于是乎泯绝乐之缺坏无甚于今陛下天纵文武奄宅
中区上党一战并胡丧气东西二征秦吴开境大功既
著思复三代之风遗文绝编咸令遐访坠典庶务无不
聿修宗庙朝廷之仪车服物象之数于是乎昭明远召
乐悬亲自考听知其亡失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
俨参详太常乐事不踰月调品八音初家和会以臣曾
卷五百七十 第 23a 页
学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依唐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
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
十二律管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
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
为林钟第三弦三尺设柱为太簇第十弦五尺三寸四
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
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
卷五百七十 第 23b 页
三分设柱为蕤宾第八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
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十弦七尺五寸
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
十二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
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十二声中施用七声迭为均焉
均之主者宫也徵啇羽角变宫变徵次焉发其均主之
声归乎本音之律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均有七
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繇之出焉旋宫
卷五百七十 第 24a 页
之声久绝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下中书门
下集百官及内外知音者校其得失然后依调制八曲
十四调曲有数百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调之黄钟之宫
声今详其音数内三曲即是黄钟宫声其馀六曲错杂
诸调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乐至于用曲多
与礼文相违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学独力未能备
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之者上本古典下顺常道定
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何曲声数长短几变
卷五百七十 第 24b 页
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乐旋宫八十四
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并上进去圣踰
远独学难周莫副天心空尘圣鉴疏奏帝善之乃诏尚
书省集百官详定兵部尚书张昭等献议曰伏睹枢密
使王朴奏太常寺乐悬钟石不和今依古准法均调月
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定八十四调以下太常寺教习三
十五调讫望集众官详议于何月行何礼用何曲调及
声数变数欲议定而制曲者伏奉命敕㨿王朴所奏事
卷五百七十 第 25a 页
下尚书省集三省官翰林学士御史台太常寺官员及
礼官博士等同啇𣙜前代沿革典故并据所习新声律
准管尺等参详可否议定奏闻者臣等闻昔帝鸿氏之
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恊和人神张八节之风声测四
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
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管宫啇正和
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䜣合
阴阳之气和同八气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
卷五百七十 第 25b 页
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
律有还宫之法备于大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凌夷汉
初制氏所调唯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行
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
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
折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
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
记其名沈重但条其说六十六法寂寥不嗣梁武帝素
卷五百七十 第 26a 页
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笛以领八音又引古五造二变
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
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
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领月律五更二变七
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
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
妥駮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代郊庙所奏唯
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馀五
卷五百七十 第 26b 页
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
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宝尝所均
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悬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
振四厢之韵皆调自安史乱杂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
器扫地无馀戛击抟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
南箕波荡不还知音殆绝臣等窃以音之所起出自人
心夔旷不能长存人事不能尝泰人亡则音息世乱则
乐隳若不深知礼乐之情安明制作之本伏惟皇帝陛
卷五百七十 第 27a 页
下心苞万化学富三雍观兵耀武之功已光鸿业尊祖
礼神之致尤轸皇情乃眷奉尝痛沦乐职亲阅四悬之
器思复九奏之音爰命庭臣重调钟律臣等据枢密使
王朴条奏校京房之律法练梁武之道音考郑译宝尝
之七均校孝孙文收之九变积黍累以审其度听声诗
以测其情依权衡嘉量之前文得备数和声之大旨施
于钟簴足洽箫韶臣等今月十九日于太常寺集命太
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律和谐不相凌
卷五百七十 第 27b 页
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备礼寺施用其
五郊天地宗庙社稷三朝大礼合用十二管诸调并载
唐史开元礼近代尝行广顺中太常卿边蔚奉敕定前
件祠祭朝会舞名舞曲歌词寺司合有簿籍伏恐所定
曲新法曲调声韵不恊请下太常寺简详校试如或乖
仵请本寺依新法声调别撰乐章舞曲令歌者诵习永
为一代之法以光六乐之书议上诏曰礼乐之重国家
所先近朝以来雅音全废虽时运之多故亦官守之因
卷五百七十 第 28a 页
循遂使击拊之音空留梗槩旋相之法莫究指归枢密
使王朴博识古今悬通律吕讨寻旧典撰集新声复六
代之正音成一朝之盛事其王朴所奏旋宫新词宜依
张昭等议状施行仍令有司依调制曲其间或有凝滞
更取王朴裁酌施行先是雅音废坠久矣累朝已来未
能考正是岁将立岁仗有司以崇牙树羽宿设于殿庭
帝因亲临乐悬试其声奏见钟磬之类有施而不击者
讯于工师皆不能对帝甚恻然乃命翰林学士判太常
卷五百七十 第 28b 页
事窦俨参详其失又命朴考正其声朴因献是议及以
所作律准上进帝览而称善因命百议而行之
恭帝以显德六年六月即位有司奏世宗庙酌献舞定
功之舞
   夷乐
周官鞮鞻氏掌四夷之乐禁昧兜离是其数也详夫纳
于鲁庙献于汉庭求之历代贵亦多矣各所以象风俗
和人神娱耳目者也智者审之虽夷夏不同而享乐无
卷五百七十 第 29a 页
异王者声被八表德及四荒向化而来重译而止亦符
会昌之期也
周成王时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同之于/周尊之)
(也鲁公/谓伯禽)是以鲁君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韎
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太庙言广
鲁于天下也
敬王时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在祝/其县)孔子摄相
事齐有司趍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
卷五百七十 第 29b 页
旄羽祓矛戟剑楯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
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
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心
怍麾而去之
汉高祖初为汉王还伐三秦时板楯蛮为汉前锋俗喜
歌舞(喜音虚/记切)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
人习之所谓巴俞舞也
武帝时博望侯张骞入西域得胡角传其法于西京(横/吹)
卷五百七十 第 30a 页
(双角即/胡舞也)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
二十八解乘舆以为乐舞(后汉以给边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魏晋以来二十解不)
(复具存用者有黄鸠龙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灵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后汉安帝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掸音/檀)及幻人
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帝与群
臣共观大奇之谏议大夫陈禅离席举手曰帝王之庭
不宜作夷狄之乐尚书陈忠劾奏禅廷讪明政有诏勿

卷五百七十 第 30b 页
前凉张重华据凉州时天竺国重四译来贡其乐乐器
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毛圆铜鼓都昙铜鼓等九种
为一部工十二人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矢曲后梁吕
光既灭龟兹因得其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
箫觱篥毛圆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溪娄鼓铜鼓
具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二人歌曲有善善摩尼解
曲婆伽儿舞曲有小天疏勒监(吕氏亡其乐亡散后魏/有中原复获之至隋有)
(西龟兹之号凡三部/开元中大盛于时)
卷五百七十 第 31a 页
后魏大武既平北燕冯氏通西域得疏勒安国等乐疏
勒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觱篥答腊鼓腰鼓羯
鼓鸡娄鼓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歌曲有元利死让乐
舞曲有远解曲有盐曲安国乐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
双觱篥正鼓和铜钹等箫小觱篥桃皮觱篥齐鼓担鼓
具等十四等为一部工十八人歌曲有歌芝栖舞曲有
舞枝栖
北齐文宣爱龟兹乐每弹尝自击胡鼓和之后周武帝
卷五百七十 第 31b 页
保定五年皇后阿史那氏至自突厥得其所获康国龟
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初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乃得其妓教习以备享宴之)
(礼又云康国起自周闵帝聘北狄女为后得所获西戎/狄伎因得其声乐器有笛正鼓铜钹等为一部工七人)
并于太乐习焉采用其声被于钟石取周官制陈之(又/云)
(武帝娉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如龟兹疏勒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杂以新声)
天和六年省掖庭四夷乐
建德六年既平北齐威振海外高丽百济二国为献共
乐列于乐部谓之国伎
卷五百七十 第 32a 页
隋高祖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乐伎
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
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
等伎六年高昌国献圣明乐曲帝令知音者于馆所听
之归而肄习及客先献于前奏之胡夷大惊
焬帝大业中平林邑国获扶南乐工及其匏琴朴陋不
可用但以天竺转写其声(又云五方师子舞狮子摰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
(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位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
卷五百七十 第 32b 页
(乐舞抃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崙状)是时帝定清乐西京龟兹天竺康国
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造既成大
备于兹矣(臣钦若等曰清乐礼毕二部/中夏之乐馀七部并夷乐也)
唐太宗贞观中平高昌国收其乐付太常初高祖武德
中因隋旧制奏九部乐至是增为十部又灭百济高丽
二国尽得其乐(则天时高丽乐犹二十五曲贞元末惟/能习一曲衣服亦渐失其本风矣中宗)
(时百济曲工人死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复奏置焉)
中宗神龙二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曰比
卷五百七十 第 33a 页
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浑脱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非雅
乐也疏奏不报
玄宗开元元年十二月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
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乞寒者本
西国外蕃之乐也中宗神龙二年并州清源县尉吕元
泰睿宗景云二年左拾遗韩朝宗先天二年中书令张
说皆上疏谏之至是乃禁
德宗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因西川
卷五百七十 第 33b 页
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帝御麟德殿以阅之
十八年正月骠国王献乐凡一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
人来朝其国与天竺相近故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
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
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也
 
 
 册府元龟卷五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