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六十
卷五百六十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  宋 王钦若等 撰
  国史部
    记注  谱谍  地理
   记注
古者有左右史之职以记人君之言动盖君举必书善
恶无隐所以申儆戒防逸豫斯注记之所繇作也非独
临法坐按卿士而独有载言书策之典至于归宴寝对
卷五百六十 第 1b 页
𥊍御亦著夫简牍之记焉周汉而下篇籍可举第其岁
祀多所阙如或但纪编帙而遂忘姓氏随时隆废与运
休息至或慎简方正之士典司笔削之任参侍轩墄备
预应对故其流风嘉话在于前听乃有蕴良直之志膺
记述之选克谨官守聿遵典训俾职业之修举而国书
之信实兹可谓匪懈而无谄者矣
周穆王时内史作穆天子传(体制与今起居注正同盖/周时内史所记王命之副)
(也得于/汲冢书)
卷五百六十 第 2a 页
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至后汉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
(女史之/职矣)
后汉刘毅为平望侯时和熹邓太后临朝元初五年毅
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上书安帝曰臣闻易载
羲农而皇德著书述唐虞而帝道崇故虽明圣必书功
于竹帛流音于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
之德齐踪虞纪比迹任姒孝弟慈仁允恭节约杜绝奢
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及元兴延
卷五百六十 第 2b 页
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乾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天
下主永安汉室绥静四海又遭水潦东州饥荒垂恩元
元冠盖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损膳解骖以赡黎苗
恻隐之恩犹视赤子克己引愆显扬仄陋崇晏安之政
敷在宽之教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追还从乂
蠲除禁锢政非惠和不图于心制非旧典不访于朝弘
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泽丰沛漫衍八方华夏乐化戎狄
混并丕功著于大汉硕惠加于生人巍巍之业可闻而
卷五百六十 第 3a 页
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
汉之旧典世有注记夫道有夷崇治有进退若善政不
述细异辄书是为尧汤负洪水大旱之责而无咸熙假
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
功也上考诗书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踰
国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宽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
巍巍若兹者也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
景耀勒勋金石悬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蒸蒸之
卷五百六十 第 3b 页
孝帝从之
献帝起居注五卷(史失所撰人/名氏后皆同)
晋李轨撰泰始起居注二十卷(咸宁起居注十卷一云/二十卷泰康起居注二)
(十一卷元康起居注三十一卷咸和起居注十六卷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宁起居注六卷又有)
(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兴起居注十三卷已下本志/失所撰人姓氏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九卷咸康起居)
(注五卷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咸安起居注三卷泰和/起居注六卷宁康起居注六卷泰元起居注二十五卷)
(隆安起居注十卷元兴起居注九卷义/熙起居注十七卷元熙起居注二卷)
赵石勒时传彪为大中大夫与贾满江轨撰大将军起
卷五百六十 第 4a 页
居注南燕起居注一卷(隋志失所/撰人姓氏)
宋刘道会撰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又永初起居注/十卷已下本志)
(失所撰姓氏景平起居注五十五卷孝建起居注十二/卷大明起居注十五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
(藩注三卷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永元起居注二十卷升明起居注六卷)
南齐苏侃初自太祖为太尉侃以咨议领录事除黄门
郎后为上太尉咨议侃事上既久备悉起居乃与邱巨
源撰萧太尉记载上征伐之功
王逡之为国子博士兼著作撰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
卷五百六十 第 4b 页
(梁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兴/建武起居注四卷中兴起居注四卷)
周颙为太子仆射兼著作撰起居注迁中书郎兼著作
如故
梁王僧孺为中书郎领著作撰起居注迁尚书左丞领
著作如故(又有大同起居注十卷/隋书志失所撰人姓氏)
周兴嗣撰起居注职仪等百馀卷
徐勉为侍中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为别起居注六
百卷
卷五百六十 第 5a 页
陈刘师知为中书舍人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
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一云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本志失所撰)
(人姓氏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
后魏李伯尚高祖时为通直散骑侍郎敕撰太和起居

房景先撰世宗起居注
阴道方李庄为尚书左士郎中修起居注
崔鸿为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敕撰起居注
卷五百六十 第 5b 页
裴伯茂文藻富赡为散骑常侍典起居注
邢昕好学为太尉记室参军吏部尚书李神隽奏昕修
起居注
封肃博涉经史位太学博士修起居注
韦缵为侍御中散高祖每与德沙门咨论往复缵掌缀
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转散骑侍郎
温子升孝庄时为主客郎中修起居注
北齐魏收后魏节闵时为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
卷五百六十 第 6a 页
陈元康为威烈将军天保元年修起居注
后周薛寘仕后魏为中书侍郎修起居注
李彦魏孝武入关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柳虬西魏大统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

卢柔迁中书侍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王罴孙述袭封扶风郡公除中书舍人修起居注改封
龙门郡公
卷五百六十 第 6b 页
隋开皇起居注六十卷(本志不书/撰人姓氏)
王邵为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唐温大雅贞观初为礼部尚书著创业起居注三卷
杜正伦为给事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
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
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
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
德非直当今有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䌽
卷五百六十 第 7a 页
绢二百段
朱子奢为諌议大夫贞观九年十月子奢上表曰今月
十六日陛下出圣旨发德音以起居纪录书帝王臧否
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见今欲亲自观览用知得失
愚以为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
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有未喻大
唐虽七百之祚天命无改至于曾玄之后或非上智但
中主庸君饰非护短见时史直辞极陈善恶必不省躬
卷五百六十 第 7b 页
罪已唯当致怨史官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贱有一于此
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云庭折董狐无隐排霜触电无
顾死亡唯应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闻乎
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褚遂良为諌议大夫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
谓遂良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
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
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
卷五百六十 第 8a 页
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
举必书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
记之矣太宗谓房玄龄曰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
曰国史既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
意殊不同今欲自看国史若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
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玄龄遂删略国史
表上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
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知所以
卷五百六十 第 8b 页
安社稷利万代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直书
其事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
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
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
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
之虽有顺时冬狩不踰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
方求珍羞比日已来食无兼馔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尅
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
卷五百六十 第 9a 页
等辅翊各宜勉之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太宗以铁勒诸
蕃归国谓群臣曰吾知劳逸不同者有二铁勒解辫归
国去危就安边夷无事岂不逸乐而穷发之地尽为齐
人古昔已来书史不载今日起居记朕功业亦为勤劳
(苏冕曰贞观中每日朝退后太宗与宰臣参议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繇是贞观注记政事称为毕)
(备及高宗朝会端拱无言有司唯奏辞见二事其后许/敬宗李义府用权多妄论奏恐史官直书其短遂奏令)
(随文便出不得备/闻机务因为故事)
姚璹则天长寿初为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旧
卷五百六十 第 9b 页
制左右史唯得对仗承旨仗下已后谋议皆不预闻以
为帝王谟训不可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
得书遂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即宰相一人专知撰
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
始也
赵退翁与贾耽卢迈为相贞元十二年正月耽迈皆假
故退翁独对于延英德宗问曰近日起居注所记何事
退翁奏曰古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人君动止有事言随
卷五百六十 第 10a 页
即记录今起居之职也国朝自永徽已后起居唯得对
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得闻其事注记但出于已制
敕内采录更无他事所以长寿中姚璹知政事以为亲
承德音谋训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繇得书遂请仗下
后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送史
馆无何此事又废帝曰君举必书义存劝诫既有时政
记宰臣宜依故事为之
庾敬休元和十二年为起居舍人上疏求复故事敕记
卷五百六十 第 10b 页
事记言史官是职昭其法诫著在典常如闻近者难得
详实思有釐改用存旧章举而必书朕所深望自今以
后每坐日宰臣及诸司对后如有事可备劝诫合纪述
者委其日承旨宰相宣示左右起居令其缀录仍准旧
例每季送史馆以为常例自隋氏因前代史官起居注
故置起居舍人以纪君举国朝因之贞观初置郎而省
舍人显庆中始两立分侍左右仗下秉笔随宰相入禁
殿命令谟猷皆得详录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
卷五百六十 第 11a 页
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翰皆即螭首之坳处繇是
谚传谓螭头有水官既密侍号为清美永徽之后始与
百官仗下俱退长寿年中姚璹为相以史官不闻献替
表请宰臣一人撰录军国政要号为时政记随月移之
史官馆及起居既录自宰臣事同铭述于是推美让善
之义行而信史直书之义阙既而岁月稍久枢务复繁
注记渐简未几皆废其后执事者时或修缀百无一二
而左史所守犹因于制敕时存笔削至于右史以职在
卷五百六十 第 11b 页
记言但编集诏书缮写而已至是敬休上疏累请于时
宰臣皆乐复焉既陈奏而制行故事渐复公议称美
周墀开成二年二月为考功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兼
权知起居舍人事文宗每御紫宸殿与宰臣决事多召
左右史问所宜施行墀屡承顾问既改尚书郎复兼左
史其后左右史故有当转官必令兼领自墀始也
裴素为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张次宗阁内召对时文宗
复故事每入阁左右执笔立于螭头下宰臣奏事得以
卷五百六十 第 12a 页
备录或宰臣奏事罢召左右史顾问以决所疑故开成
中帝与宰臣之言详于史氏
杨嗣复开成三年为宰相上言陛下躬勤庶政超迈百
王每对宰臣日旰忘倦正衙决事二史在前便殿坐日
全无纪录长寿初宰臣姚璹奏置时政记旋即不行贞
元中宰臣赵退翁请行故事无何又废恭惟圣政必在
发明今请每致延英坐日对宰臣往复之词关德化刑
政之事委中书门下直日纪录月终送付史馆所冀帝
卷五百六十 第 12b 页
猷不坠国史有伦时同列多不便之事竟不行
魏谟为起居舍人开成四年十月乙卯文宗于紫宸殿
对百寮遣閤门使就谟取注记谟奏曰臣以自古置此
以为圣王鉴诫陛下但为善事勿谓臣不书如陛下所
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
宗文皇帝乞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帝曰我向前亦曾
取看谟曰自是向前起居不详故事臣今岂得陷陛下
为非若陛下一览之后自此文字须有回避如此则善
卷五百六十 第 13a 页
恶不直如何遗后取信帝遂止
郑朗开成中为起居郎初太和末风俗稍奢文宗恭勤
节约冀革其风宰臣等言曰陛下躬俭节用风俗已移
长裾大袂渐以减损若更令戚属绝其侈靡不虑下不
从教帝曰此事亦难户晓但去其泰甚自以俭德化之
朕闻前时内库唯二锦袍饰以金乌一袍玄宗幸温汤
时御之一与贵妃当时贵重如此今奢靡岂复贵之料
今富家往往皆有左街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
卷五百六十 第 13b 页
李训已诛之矣时朗执笔螭头下宰臣退帝谓朗曰适
所议论卿记录未吾试观之朗对曰臣执笔所记便为
名史伏准故事帝王不可取观昔太宗欲览国史諌议
大夫朱子奢云史官所述不隐善恶或主非上智饰非
护失见则致怨所以义不可观又褚遂良曰今之起居
郎古之左右史也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不为非
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帝曰适来所记无下否臧见亦
何爽乃宣谓宰臣曰郑朗引故事不欲朕见起居注夫
卷五百六十 第 14a 页
人君之言善恶必书朕恐有平常闲说不关理体垂诸
将来窃以为耻异日临朝庶几稍改何妨一见以诫丑
言朗遂进之
后唐赵熙为起居郎明宗天成二年八月熙奏今后凡
内中公事及诏书奏对应不到中书者伏乞委内臣一
人旋具抄录月终关送史馆敕宜令枢密院学士阎至
录送(长兴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史馆奏当馆应诸处及/诸司关送到合编录公事外伏准旧制国朝有时)
(政记并起居注并合送馆以备纂修近代已来阙行此/事只以每遇入閤兼内殿起居朝臣待制转对公事逐)
卷五百六十 第 14b 页
(人抄送当馆如有显有颁行逐司关报到者旋据逐件/一一于日历收记其有直下所司并行之事当馆无繇)
(得知若只凭本官供到所奏状本未免简编不备本末/难穷已后待制转对公事等除显具颁行关送到馆外)
(应有直下所司及不行未行之事伏乞宣付当馆旋依/次第编录其时政记起居注井内庭逐日合书日历亦)
(乞相次逐旋奉敕朝臣起居入阁奏对公事奏覆/后宣付史馆宜依其时政记起居注续候敕处分)
李崧为端明殿学士清泰二年史馆上言自明宗朝每
见宰臣节度使为军民政事有所敷陈或宸旨宣扬此
关道理唯近臣闻听外面不知先朝时诏枢密直学士
阎至于奏对时记录逐季下史馆以备纂修自今年四
卷五百六十 第 15a 页
月后诏李专美记录今以改官其记录望别差官乃诏
崧记录
晋赵莹为相监修国史莹奏请循近例依唐明宗朝凡
有内庭公事及言动之间委端明殿学士或枢密院学
士侍立冕旒系日编录逐季送当馆其百司公事亦望
逐季送馆旋要编修日历从之(天福四年十一月史馆/奏案唐长寿二年右丞)
(姚璹奏帝王谟训不可阙文然仗下所言军国政事请/令宰臣一人撰录号时政记至唐明宗朝又委端明殿)
(学士撰录逐季付史馆伏乞遵/行者敕宜令宰臣一员撰述)
卷五百六十 第 15b 页
周李毂为宰臣监修国史显德元年十月奏曰窃以自
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献替之谋皆须备载家国安危
之道得以直书历代已来其名不一人君言动则起居
注创自累朝辅相经纶时政记兴于前代然后采其事
实编作史书盖缘闻见之间须有来处记录之际得以
审详今之左右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唐文宗朝命其
官执笔立于殿阶螭头之下以纪政事后则明宗朝命
端明殿及枢密直学士皆轮修日历旋送史馆以备纂
卷五百六十 第 16a 页
修降及近朝此事皆废今后欲望以咨询之事裁制之
规别命近臣旋具抄录每当修撰日历即令封送史臣
从之因命枢密院直学士起今后于枢密使处逐月抄
录事件送付史馆(先是太祖黜王峻为商州司马既出/之后虑其史笔不直因宣取开国已)
(来日历读之史臣以不知禁密机事恐成漏略相与为/忧及世宗嗣位亦留意于史传因共起请为编修之备)
   谱谍
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而后之命氏其义有九
盖号谥爵国官字君事职之谓也以至姓系蕃衍谱谍
卷五百六十 第 16b 页
散逸繇是博雅君子图而籍之纪其阀阅辨其流品使
宗𣲖之不紊而人物之惟叙参于部录垂之轨范自世
本起于汉氏昭穆著于晋家宋齐以还迄于唐室作者
相继实繁有徒皆能沿波而讨源因枝而振叶别生分
类于是乎在若夫锡土之制著于夏书司商所掌表于
周典斯乃稽古之大训非可以忽焉
汉刘向撰世本二卷
晋挚虞为尚书郎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
卷五百六十 第 17a 页
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
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贾弼为员外散骑常侍好簿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
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二十卷士庶略无遗缺其子孙
代传业(又云宋王宏刘湛并好其书/宏日对千客不犯一人讳)
郭须为襄阳令撰魏晋世谱十卷
宋刘湛为选曹撰百家谱(隋书有刘湛/百家谱二卷)
何承天撰姓苑一卷
卷五百六十 第 17b 页
南齐王俭撰百家谱十卷(又云刘湛撰百家谱以助铨/序伤于寡略俭复加之得繁)
(简之/衷)
贾渊撰氏族要状及人名并行于世
王逡之续王俭百家谱四卷南族谱二卷百家谱拾遗
一卷
贾希镜升明中高帝嘉希镜世学取为骠骑将军武陵
王国郎中令历大司马司徒府参军竟陵王子良使希
镜撰见容谱出为句容令先是谱学未有名家希镜祖
卷五百六十 第 18a 页
弼之广百氏谱记专心习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
史书史撰定谱写藏秘阁及左户曹希镜三世传学凡
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馀卷该究精悉皆如贯珠
当时莫比永明中卫将军王俭抄次百家谱与希镜恭
怀撰定建元初希镜迁长水校尉伧人王秦宝买袭琅
琊谱尚书令王晏以启明帝希镜被收当极法子楼长
谢罪稽颡流血朝廷哀之免希镜罪后为北中郎参军
卒撰氏族要状及人名书并行于时
卷五百六十 第 18b 页
梁顾恊撰异姓苑五卷
王僧孺为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
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晋咸和初苏峻作乱文籍无
遗后起咸和二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定并在省下
左户曹前厢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定
可宝惜位官高卑皆可依案宋元嘉一十七年始以七
条徵发既立此科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
于齐患其不实于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竞行
卷五百六十 第 19a 页
奸货以新换故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凡此奸巧并
出愚下不辩年号不识官阶或注隆安在元兴之后或
以义熙在宁康之前此时无此府此时无此国元兴唯
有三年而猥称四五诏书甲子不与长历相应校籍诸
郎亦所不觉不才令史固自忘言臣谓宋齐二代士庶
不分杂役减阙职繇于此窃以晋籍所馀宜加宝爱武
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罹其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
谱始晋太元中员外散骑常侍郎平阳贾弼笃好簿状
卷五百六十 第 19b 页
乃广集众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
七百一十二卷凡诸大品略无遗阙藏在秘阁副在左
(又云僧孺为谱八十卷东南一/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
傅昭为散骑常侍博洽古今尤善人物魏晋官宦簿伐
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隋书有傅昭撰/百家谱十五卷)
陈顾野王撰顾氏谱传十卷
后魏高谅为骁骑将军造亲表谱录四十许卷自五世
已下内外曲尽览者服其博记
卷五百六十 第 20a 页
封伟伯撰封氏本录六卷
宋会撰姓系谱录五十篇
卢怀仁撰中表录二十卷
元晖业撰后魏辩宗录二卷
后周明帝集公卿已下捃采众书目自羲农以来讫于
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
隋刘善修撰诸刘谱三十卷
宋嘉撰世本四卷(已下隋志/不书朝代)
卷五百六十 第 20b 页
贾执撰百家谱二十卷又撰姓氏英贤谱一百卷(按梁/有王)
(宣新集诸州谱十二卷又别有诸姓谱一百一十六卷/益谱四十卷关东关北谱三卷梁武帝总管境内十八)
(州谱六百/九十卷)
汉氏帝王谱三卷(已下本志不/书撰人姓氏)
齐帝谱十卷
百家世谱十卷
百家谱钞五卷
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
卷五百六十 第 21a 页
魏孝文刘姓族牒一卷
后齐宗谱一卷
益州谱三十卷
冀州姓族谱二卷
洪州诸姓谱十一卷
吉州诸姓谱八卷
江州诸姓谱十一卷
诸州杂谱八卷
卷五百六十 第 21b 页
袁州诸姓谱八卷
扬州谱钞五卷
京兆韦氏谱二卷
谢氏谱一十卷
杨氏血脉谱一卷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
杨氏枝分谱一卷
杨氏谱一卷
卷五百六十 第 22a 页
北地傅氏谱一卷
苏氏谱一卷
氏族要状十五卷
复姓苑一卷
齐永元中表簿五卷
唐高士廉为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正月士廉与行黄
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兼中书侍郎岑文本
撰氏族志百卷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分
卷五百六十 第 22b 页
为九等以甄士庶太宗称善颁赏进级各有差(时议以/山东人)
(士好自矜夸虽复累业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佗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
(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刋/正姓氏于是谱牒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
(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
(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既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
(之只缘齐家唯据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天)
(下四海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寒代旧门为亲)
(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谱者欲重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是山东一匹)
卷五百六十 第 23a 页
(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尊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敷土)
(已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
李守素为天策府仓曹尤善谱学妙识人物自宋晋以
降四海士流及周魏已来诸勋贵等华戎阀阅靡不详
究人有问者应若撞钟繇是当时号为肉谱尝与虞世
南等六人同直学馆其夜七夕内出珍馔有教赋诗因
共谈人物初言江左东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台诸姓次
第如流显其历叶皆有据證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
卷五百六十 第 23b 页
答既而言曰肉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
以善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目君既言成准
的宜当有以改之答曰卿言是也昔任彦升善谈经籍
前代称为五经笥今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杜如晦等
咸以为佳焉
吕才为太常丞高宗永徽初修姓氏录
许敬宗撰姓氏谱二百卷
路敬淳为太子司议郎兼知弘文馆直学士自魏晋已
卷五百六十 第 24a 页
来官品姓氏敬淳无不究其始末撰著姓略二卷传于
代又撰衣冠系录六十卷
柳冲为左散骑常侍中宗神龙三年五月冲上表曰臣
闻乾元资始而庶物形焉人伦既肇而族类详焉姓氏
之初代本著其义昭穆之序周谱列其风汉晋之年应
挚明宗系之说齐梁之际王贾述衣冠之源使夫士庶
区分惩劝攸寄昭之后代实为盛典自魏太和已降作
者弥繁或以八族品人伦或以九等量地胄爰洎今日
卷五百六十 第 24b 页
年祀以淹冠冕之家兴衰不一胥原栾郤有降夷品许
史袁杨一时各盛岂可以曩时之褒贬为当今之轨模
原始要终有所未允伏惟应天皇帝陛下诞膺灵命大
庇苍生道冠羲轩风踰韶夏损益前载垂范后昆帝绪
皇源与天冲而比大良才人物掩姬汉而飞声理当自
我作古牢笼古昔岂可阙于著纪无示将来臣愿得叙
大唐之隆修氏族之谱使九围仰止百代承风岂不大
哉岂不盛哉帝从之遂命尚书左仆射魏元忠及修史
卷五百六十 第 25a 页
官工部尚书张锡礼部侍郎萧志忠岑羲兵部侍郎崔
湜刑部侍郎徐坚工部侍郎刘宪左补阙吴兢等与柳
冲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仍令取其高名盛德素业门
风国籍相传士林标准次复勋庸克懋荣绝当朝中外
相辉誉兼时望者各为等列其诸蕃酋长晓袭冠𢃄者
亦别为一品目为唐姓族系录二百卷
窦怀贞玄宗先天中为左仆射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令
萧志忠崔湜中书侍郎陆象先左散骑常侍柳冲太子
卷五百六十 第 25b 页
詹事徐坚左庶子刘子玄等奏上所修姓族系录二百

刘知几为太子中允修国史自负史才尝慨时无知己
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
三卷推汉氏为陆终苗裔非尧之后彭城丛城里诸刘
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之后不
承楚元王交皆案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
学者服其该博
卷五百六十 第 26a 页
贾至为著作郎肃宗乾元元年撰百家类例十卷
柳芳为右金吾卫骑曹参军史馆修撰代宗命芳撰皇
室系图谱(又云永泰二年太常博士柳芳/撰皇室永泰谱二十卷上之)
王涯为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宪宗元和七年七月撰姓
纂十卷成上之
李衢为屯田郎中文宗开成三年四月与沔王府长史
林赞进所撰皇唐玉箓一百五十卷四年为大理少卿
又奉敕撰皇后谱谍
卷五百六十 第 26b 页
柳璟为翰林学士开成四年闰正月奏今月十二日面
奉进止以臣先祖所撰皇室永泰新谱事颇精详令臣
自德宗皇帝至陛下御极已来依旧样修续伏请宣付
宰臣诏宜令宗正寺与柳璟计会修撰仍令户部量供
纸笔
   地理
周官大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图以周知九州地域广轮
之数辩其五土之名物邦国都鄙畿疆之制又有土训
卷五百六十 第 27a 页
诵训之职以诏地事以道方志备夹车之问焉自黄轩
之世疆理方国唐虞所记颇为简略三代之后方策斯
著迁固以来载籍弥广盖夫史氏之所职司典之攸记
或承制以论撰或守官而采缀或继世善述乃至名家
或驱传经涂乐于稽古形之油素参于部录制作之美
灿然可观昔萧相入秦独守图书以知天下阨塞户口
彊弱而成大业信有旨哉
尧以伯禹为司空作禹贡一篇
卷五百六十 第 27b 页
周孔子为鲁大司寇述职方以除九邱
汉东方朔为大中大夫撰十洲记一卷
张骞为郎使月氐撰出关志一卷
司马迁为太史令作河渠书其序曰维禹浚川九州攸
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
后汉班固为郎典校秘书撰汉书述地理志两卷其序
曰坤作地势高下九则(地古地字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自黄唐经
略方国燮定东西彊理南北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刬
卷五百六十 第 28a 页
五等制立郡县(刬音初/限切)略表山川彰其剖判又述沟洫
志一卷其叙曰夏乘四载百川是导唯河为艰灾为后
代商竭州移秦决南涯(河竭而商亡秦始皇决/河移灌大梁遂灭之)自兹岠
汉北亡八支(本有九河今/塞馀有一也)文堙枣野武作瓠歌(堙音因/文帝塞)
(河于酸枣也河决瓠子武/帝亲临埠功不成而作歌)成有平年后遂滂沱(成帝治/河已平)
(改元曰/河平)爰及沟渠利我国家
赵岐为卫尉多所述作著三辅史录传于时序曰三辅
者本雍州之地世世从公卿大夫吏二千石及高赀皆
卷五百六十 第 28b 页
以陪诸陵五方之俗杂会非一国风不但系于诗之秦
豳也其为士好高尚义贵于名行其俗失则趋势进权
唯利是视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听而闻故老之言
目能视而见衣冠之畴心能识而观其贤愚尝以玄冬
梦黄发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与余寤言言必有中善
否之间无所依违命操笔者书之近从建武已来暨于
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繇此定矣故谓之
史录岐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同郡严象
卷五百六十 第 29a 页
蜀谯周为光禄大夫撰三巴记一卷
吴顾启期撰娄地记一卷
晋裴秀为司空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
后世说者或彊牵引渐以闇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
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
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图书繇来尚矣自古立象垂
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
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
卷五百六十 第 29b 页
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名不设分率又
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
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
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深入其岨文皇帝
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近
远山川险易征路迂直较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
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十六州郡国县
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
卷五百六十 第 30a 页
面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
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繇之
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
制宜所以较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
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则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
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之于山海绝隔之地不
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较则径路之
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
卷五百六十 第 30b 页
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
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
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
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秀又撰春秋
土地名三卷(一云裴/秀容撰)
周处义兴阳羡人著风土记三卷
陆机为著作郎撰雒阳记一卷
贺循为吴国内史撰会稽记一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1a 页
戴祚撰西征记一卷
张渤撰吴地记一卷
顾席撰吴郡记一卷
盖泓撰朱崖传一卷
宋盛弘之为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
沈怀远为武康令撰南越志
谢灵运为御史中丞免官东还永嘉撰游名山志一卷
居名山志一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1b 页
雷次宗豫章南昌人撰豫章记一卷
范晦为宣城太守撰后汉书郡国志五卷其序曰汉书
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至矣今
但录中兴已来郡县改易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
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
省也前无今有者后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南齐宗测不就徵辟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庐山记
乳逭为卫军掾著三吴史录
卷五百六十 第 32a 页
刘澄之为郎官尚书撰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
梁沈约为尚书令撰宋书一百卷内郡州志四卷
任昉为秘书监著地记二百五十二卷
萧子显为太尉录事著齐书州郡志一卷
裴子野为著作郎掌国史撰方国使图一卷广述怀来
之盛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国
吴均为奉朝请撰庙记一十二州记十六卷
庾仲容为尚书左丞抄众家地理书一十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2b 页
陶弘景丹阳秣陵人除奏朝请尤明山川地理方图产
物撰古今州郡记
陈顾野王为大著作掌国史撰分野枢要一卷舆地志
三十卷
江德藻为散骑常侍为中书郎刘师知使北齐德藻撰
聘北道里记三卷师知撰聘游记三卷
姚察为吏部尚书使隋著西聘道里一卷
后魏阚骃撰十三州志
卷五百六十 第 33a 页
刘芳为通直散骑常侍撰徐地录一卷
杨衒之撰雒阳伽蓝记五卷庙记一卷
北齐魏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撰后魏书地形志三卷
后周薛寘为御正大夫撰西京记三卷引据该洽世称
其博闻焉
姚最案十会撰孝行记十卷
隋庾季才高祖开皇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诏季才与其
子贤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3b 页
崔熙为起居舍人炀帝大业五年受诏与诸儒撰区宇
图志二百五十卷奏之帝不之善更令虞世基许善心
衍为六百卷
裴矩大业中为吏部侍郎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
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裔胡至者
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
之又撰高丽风俗一卷
郎茂大业中为尚书左丞撰隋州郡图经一百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4a 页
许善心大业中为给事郎撰方物志二十卷
诸葛颖大业中为著作郎撰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
道里记一卷雒阳古今记一卷
唐姚思廉初仕隋为河间郡司法书佐炀帝令与崔祖
浚修区宇图志
房玄龄太宗贞观中为司空与中书令褚遂良等撰晋
书地理志两卷
濮王泰初封魏王太宗时令泰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
卷五百六十 第 34b 页
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于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
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
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颜师古高宗时为礼部侍郎监修国史永徽元年撰隋
书地理志三卷
许敬宗为中书令显庆三年五月帝以西域尽平遣使
分往康国及吐火罗等国访其风俗物产及古今废置
画图以进因命史官撰西域图志六十卷敬宗监领之
卷五百六十 第 35a 页
书成学者称其该博焉
贾耽德宗时为左仆射平章事贞元十四年十月进九
州图并别录六卷通录四卷共十卷表曰臣闻楚左史
倚相能读九丘晋司空裴秀创制六体则为图之新意
臣虽愚昧夙所师范累蒙拔擢遂忝台司虽历践职任
诚多旷阙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图外薄四海内
别九州必藉精详乃可摹写见更缵集续冀毕功然而
陇右一隅久沦蕃寇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辄
卷五百六十 第 35b 页
私课虚微采掇舆议画关中陇右及山南九等图一轴
伏以洮湟旧墟连接监牧甘凉右地控𢃄朔陲峡路之
侦候交通军镇之守备冲要莫不近意就实依稀像真
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灵庆之设险在目原会
之封略可知其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
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谨撰别录
六卷又黄河为四渎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帅臣并研寻
史课剪弃浮词罄所闻知编为四卷通录都成十卷文
卷五百六十 第 36a 页
义鄙朴伏增惭悚谨随表奉进答诏褒之十七年上海
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表曰臣闻
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
夏则五服九州殊俗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
母邱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枝奄菜乃大泽
无涯罽宾则悬度作险或道里迥远或名号改移古来
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
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
卷五百六十 第 36b 页
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穷竟其源流访求其居
处阛阓之行贾戎舶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
阎之琐语风谣之小说亦皆收其是而芟其伪然商周
以降封略益明承历数者八家浑区宇者五姓声教所
及惟唐为大秦皇罢侯置守长城起于临洮孝武却地
开边障塞限于鸡鹿东汉则哀牢诸吏西晋则俾离结
辙隋室列四郡于卑和海西创三州于扶南江北辽阳
失律因而弃之高祖神尧皇帝诞膺天命奄有四方太
卷五百六十 第 37a 页
宗继明重熙柔远能迩踰大迹通道北至仙娥于骨利
干置玄阙州高宗嗣守丕绩克广前烈遣单车赍诏西
域惹山于波剌斯丘置疾陵府中宗复配天之业不失旧
物睿宗含光大之量惟新永图玄宗以大孝清内以无
为理外大宛骥騄岁充内厩与贰师之穷兵黩武岂同
年哉肃宗扫平氛祲泽润生人代宗刬除残孽彝伦攸
叙伏惟陛下以上圣之姿当太平之运敦信明义履德
包元惠养黎蒸怀柔遐裔故泸南贡丽水之金汉北献
卷五百六十 第 37b 页
余吾之马玄化洋溢率土沾濡臣幼切磋于师友长趋
侍于轩墀自揣孱愚叨荣非据鸿私莫答夙夜兢惶自
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川汴
州幽镇东雒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久亏忧愧
弥切近乃力衰朽竭思虑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
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从三丈三尺率以一寸
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
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
卷五百六十 第 38a 页
在目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之禹贡
为首外夷以班史发源郡县纪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
前地理书以黔州属酉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
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凡诸舛谬悉从釐正陇西
北地流播于永初之中辽东乐浪陷屈于建安之际曹
公弃陉北晋氏迁江南缘边累经侵盗故墟日致堙毁
旧史撰录十得二三今书搜捕所获大半周礼职方以
淄青为幽州之浸以华山为荆河之镇既有乖于禹贡
卷五百六十 第 38b 页
又不出于淹中多闻阙疑讵敢编次其古郡国题以墨
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执玩简易臣学谢小成才非
博物伏波之聚米开示众军酂侯之图书方知阨塞企
慕前哲尝所寄心辄罄陋庸多惭纰略无任战惕之至
帝览而善之(耽好地理学四方之使及自蕃虏来者必/与之坐问其土地山川之所终始凡三十)
(年所闻既备因撰海内华夷图人有披/图以问其都邑者皆得其实事无虚词)
袁滋贞元中为祠部郎中持节入南诏慰抚因使行著
云南记五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9a 页
李吉甫宪宗时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分天下诸镇纪山
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
郡国图
孔述睿宗元和中为史馆修撰精于地理之学重修国
史地理志时称详究
田牟文宗时为入吐蕃使太和八年四月进宣索入蕃
行记图一轴并图经八卷
许康佐宣宗时为集贤学士撰九鼎记四卷
卷五百六十 第 39b 页
周张昭仕晋为户部侍郎与起居郎贾縳等撰唐史地
理志四卷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