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二十七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七 宋 王钦若等 撰
  諌诤部
   规諌第四
晋傅玄为散骑常侍武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
路玄上疏曰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
节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秦荡
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b 页
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远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
维不摄而虚无放逸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
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陛下圣德龙兴受禅弘尧舜之
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宗殷周之典文臣咏叹
而已将又奚言惟未举清远有体之臣以敦风节未退
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诏报曰举清远有体
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乃使玄草诏进之又玄为御史
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上疏曰臣闻圣帝明王受命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a 页
天时未必无灾是以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惟
能济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淊天而免沉溺野无生草而
不困匮伏惟陛下圣德钦明时小水旱人未大饥下祗
畏之诏求极意之言同禹汤之罪已侔周文之夕惕臣
伏欢喜上便宜五事其一曰耕夫务多种而耕暵不熟
徒丧功力而无收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
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
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b 页
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臣愚以为宜佃
兵持官牛者与四分持私牛与官中分则天下兵作欢
然悦乐爱惜成谷无有损弃之忧其二曰以二千石虽
奉务农之诏犹不勤心以尽地利昔汉氏以垦田不实
徵杀二千石以十数臣愚以为宜申汉氏旧法以警戒
天下郡县皆以死刑督之其三曰以魏初未留意于水
事先帝统百揆分河堤为四部并本凡五谒者以水功
至大与农事并兴非一人所周故也今谒者一人之力
卷五百二十七 第 3a 页
行天下诸水无时得遍伏见河堤谒者车谊不知水势
转为他职更选知水者代之可分为五部使各精其方
宜其四曰古以百步为亩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所
觉过倍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
白田收至十馀斛水田收数十斛自顷以来日增田顷
亩之课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亩数斛已还或不
足以偿种非与曩时异天地横遇灾害也其病正在于
务多顷亩而功不修耳窃见河堤谒者石恢甚精练水
卷五百二十七 第 3b 页
事及田事知其利害乞中书召恢委曲问其得失必有
所补益其五曰臣以为凡属远夷不与华同鲜卑最甚
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
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
方今令烈往边方虽已无恶必且消弭然事变难保不必
其可久安也若后有动衅烈计能制之惟恐边骑适困
于讨击便能东入安定西赴武威外名为降可动复动
此二郡非烈所制彼东西有窟穴浮游之地故复为患
卷五百二十七 第 4a 页
无以禁之也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因安定西州都尉
(音/慕)乐徙民重其复除以充之以通北道渐以实边详
议此二郡及新置郡县皆使并属秦州令烈得专御边
之宜诏曰此诚为国之大本当今急务也
傅咸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
冀州刺史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
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
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如毛/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4b 页
以利天下未有踰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
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
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臣以
顽疏谬忝近职每见圣诏以百姓饥馑为虑无能云补
伏用惭恧(女六/反)敢不自竭以对天问旧都督有四今并
监军乃盈于十夏禹敷土分为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
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更多空校牙门无益
宿卫而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诸
卷五百二十七 第 5a 页
所宠给皆生于百姓一夫不农有受其饥今之不农不
可胜计纵使五稼普收仅足相接暂有灾患便不继赡
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吏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
是务也咸为车骑司马以世俗奢侈上书曰臣以为谷
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
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古者尧有茅
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
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
卷五百二十七 第 5b 页
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人稠地狭而有储蓄
由于节也今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欲时之俭
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昔毛玠为吏部尚书时
无敢好衣美食者魏武帝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今
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咸惠帝初
即位迁御史中丞会有诏群僚举郡县之职以补内官
咸上书曰兴化之要在于官人才非一流职有不同譬
诸林木洪纤枉直各有攸施故明扬逮于侧陋畴咨无
卷五百二十七 第 6a 页
拘内外之任出处随宜中间选用惟内是隆外举既颓
复多节目竞内薄外遂成风俗此敝诚宜亟革之当内
外通塞无所偏耳既使通塞无偏若选用不平有以深
责责之苟深无忧不平也且胶柱不可以调瑟况乎官
人而可以限乎以选防不能出入不能出入当随事而制
无须限法法之有限其于致远无乃泥乎或谓不制其法
以何为贵臣闻刑惩小人义责君子君子之责在心不
在限也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6b 页
粲然之美于斯可观如此非徒御之以限法之所致乃
委任之由也委任之惧甚于限法是法之失非己之尤
尤不在己责之无惧所谓齐之以刑人免无耻者也苟
委任之一则虑罪之及二则惧致怨谤已快则朝野称
咏不善则众恶见归此之战战孰与倚限法以苟免乎
孙楚为卫将军司马时龙见武库井中群臣将上贺楚
上言曰顷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臣或有谓之祯祥而
称贺者或有谓之非祥无贺者可谓楚既失之而齐亦
卷五百二十七 第 7a 页
未为得也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平苍
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虾者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
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陛下赦
小过举贤才垂梦于傅岩望想于渭滨修学官起淹滞
申命公卿举独行君子可惇风厉俗者又举亮采秀异
之才可以拨烦理难矫世抗言者无系世族必先贱役
夫战胜攻取之势并兼混一之威五霸之事韩白之功
耳至于制礼作乐阐扬道化甫是士人出筋力之秋也
卷五百二十七 第 7b 页
伏愿陛下择狂夫之言
华峤太康末为侍中时武帝颇亲宴乐又多疾病属瘳
峤与侍臣表贺因微諌曰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
庆不觉抃舞臣等愚戆窃有微怀以为收功于所忽事
乃无悔虑祸于垂成祚乃日新惟愿陛下深垂圣明远
思所忽之悔以成日新之福冲静和气啬养精神颐身
于清简之宇留心于虚旷之域无厌世俗尝戒以忽群
下之言则丰庆日延天下幸甚帝手诏报曰辄自消息
卷五百二十七 第 8a 页
无所为虑
李重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曰先王议制以时因
革因革之理唯变所适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诚非
经国不刋之法也且其检防转碎微刑失实故朝野之
论佥谓驱动风俗为弊已甚而至于议改又以为疑臣
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措之使体例
大通而无所否滞亦未易故也古者诸侯之治分土有
常国有定主人无异望卿大夫世禄仕无出位之思臣
卷五百二十七 第 8b 页
无越境之交上下体固人德归厚秦反斯道罢侯置守
风俗浅薄自此来矣汉革其弊斟酌周秦并建侯守亦
使分土有定而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卿议事合圣
典比踪三代方今圣德之隆光被四表兆庶颙颙欣睹
太平然承魏氏彫弊之迹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
处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事体驳错与古不同
谓九品既除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且明贡举之法不
滥于境外则冠带之伦将不分而自均均则土断之实
卷五百二十七 第 9a 页
行矣又建树官司功在简久阶级少则人心定久其事
则政化成而贤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以为选
例九等当今之要所宜施用也圣王知天下之难尝从
事于其易故寄檃括于闾伍则邑屋皆为有司若任非
所由是非所覈则虽竭圣智犹不足以赡其事由此而
观诚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于乡华竞自息而
礼让日隆矣
刘颂为淮南相在郡上疏曰臣昔忝河内临辞受诏卿
卷五百二十七 第 9b 页
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数以闻尝苦多事或不能悉有报
勿以为疑臣受诏之日喜惧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
愿以萤烛增晖重光到郡草具所陈如左未及书上会
臣婴丁天罚顿寝累年今谨封上前事臣虽才不经国
言浅多违犹愿陛下垂省使臣微诚得经圣鉴不忽弃
于常案如有足采冀补万一伏见诏书开启土宇以支
百世封建戚属咸出之藩夫岂不怀公理然也树国全
制始成于今超秦汉魏氏之局节绍五帝三代之绝迹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0a 页
功被无外光流后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惭德何
则彼因自然而就之异乎绝迹之后经更创之虽然封
幼稚皇子于吴蜀臣之愚虑谓未尽善夫吴越剽轻庸
蜀险绝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且自吴平以
来东南六州将士更守江表此时之至患也又内兵外
守吴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壮王以抚镇之使内外各
安其旧又孙氏为国文武众职数拟天朝一旦堙替同
于编户不识所蒙更生之恩而灾困逼身自谓失地用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0b 页
怀不靖今得长王以临其国随才受任文武并叙士卒
百役各获其所于事为宜宜取同姓诸王年二十以上
才高者分王吴蜀以其去近就远割裂土宇令倍于旧
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须皇子长乃遣君之于事未晚
也急所须地交得长王此事宜也臣所陈封建今大义
已举然馀众事倘有足采以参成制故皆并列本事臣
闻不惮危悔之患而愿献所见者尽忠之臣也垂听逆
耳丼纳苦言者济世之君也臣幸遇无讳之朝虽尝抗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1a 页
疏陈辞汜论政体犹未悉所见指言得失徒荷恩宠不
异凡流臣窃自愧不于汉魏之先三祖崛起易朝之为
未可一旦直绳御下诚时宜也然至于为政矫世众务
自宜渐出公涂法正威断日迁就肃譬犹行舟虽不横
截迅流然渐靡而往终得其济积微稍著以至于今可
以言政自泰始来政功美绩未称圣旨凡诸事业不茂
既往以陛下明圣犹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传
之后世不无虑乎意者臣言岂不少槩圣心夫顾惟万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1b 页
载之事理在二端天下大器一安难倾一倾难正故虑
经后世者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遗业使数世赖之若乃
建诸侯树藩屏深根固蒂则祚延无穷可以比迹三代
如或当身之政遗风馀烈不及后嗣虽树亲戚而成国
之制不建使夫后世独任智力以安大业若未尽其理
虽经异时忧责犹追在陛下将如之何愿陛下善当今
之政树不拔之势则天下无遗忧矣夫圣明不世及后
嗣不必贤此天理之常也故善为天下者任势而不任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2a 页
人任势者诸侯是也任人者郡县是也郡县之察小政
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圣王惟终始
之弊权轻重之理包彼小违以据大安然后足以藩固
内外绥镇九服夫武王圣主也成王贤嗣也然武王不
恃成王之贤而广封建者虑经无穷也且善言今者必
有验之于古唐虞以前书文残缺其事难详至于三代
则并建明德及兴王之显亲列爵五等开国承家以藩
屏帝室延祚久长近者五六百岁远者将千载逮至秦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2b 页
氏罢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无辅二世而亡汉承
周秦之后杂而用之前后二代各二百馀年揆其封建
不用虽强弱不敌制度舛错不尽事中然迹其丧亡尝
在同姓失职诸侯微时不在强盛昔吕氏作乱幸赖齐
代之援以宁社稷亡国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难自是
之后威权削夺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车是以王
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谋倾荡天下毒流生灵光武绍起
虽封树子弟而不建成国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3a 页
闭亲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倾天命移在陛下长短
之应祸福之微可见于此魏氏虽正位居体南面称帝
然三方未宾正朔有所不加实有战国相持之势大晋
之兴宣帝定燕太祖平蜀陛下灭吴可谓功格天地土
广三王舟车所至人力所及皆为臣妾四海大同始于
今日宜承大勋之籍及陛下明盛之时开启土宇使同
姓必王建久安于万载垂长世于无穷臣又闻国有任
臣则安有重臣则乱而王制人君立子以适不以长立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3b 页
适以长不以贤此事情之不可易者也而贤明至少不
肖至众此固天理之常也物类相求感应而至又自然
也是以闇君在位则重臣盈朝明君临政则任臣列职
夫任臣之与重臣俱执国统而立断者也然成败相反
邪正相背其故何也重臣假所资以树私任臣因所藉
以尽公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推斯言之
则泰日少乱日多政教渐颓欲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又
非徒唯然而已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馀绪得中贤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4a 页
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
而为重臣矣何则国有可倾之势则执权者见疑众疑
难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
藩屏彊禦虽置幼君赤子而天下惧曩之所谓重臣者
今悉反忠而为任臣矣何则理无危势怀不自猜忠诚
得著不惕于邪故也圣王知贤哲之不世及故立相持
之势以御其臣是以五等既列臣无忠慢同于竭节以
徇其上群后既建继体贤鄙亦均一契等于无虑且树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4b 页
国苟固则所任之臣得贤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何
则势固易持故也然则建邦苟尽其理则无向不可是
以周室自成康以下逮至宣王宣王之后至于赧王其
间历载朝无名臣而宗庙不陨者诸侯维持之也故曰
为社稷计莫若建国夫邪正逆顺者人心之所系服也
今之建置宜审量事势使诸侯率义而动同忿俱奋令
其力足以维带京邑若包藏祸心惕于邪而起孤立无
党所蒙之籍不足独以有为然齐此甚难陛下宜与达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5a 页
古今善识事势之士深共筹之建诸侯之理使君乐其
国臣荣其朝各流福祚传之无穷上下一心爱国如家
视百姓如子然后能保荷天禄兼翼王室今诸王裂土
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其
故何也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也今之建置宜使率
由旧章一如故典然人心系常不累十年好恶未改情
愿未移臣之愚虑以为宜早创大制迟回众望犹在十
年之外然后能令君臣各安其位荣其所蒙上下相持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5b 页
用成藩辅如今之为适足以亏天府之藏徒弃谷帛之
资无补镇国卫上之势也古者封建既定各有其国后
虽王之子孙无复尺土此今事之必不行者也若推亲
疏转有所废以有所树则是郡县之职非建国之制今
宜豫开此地令十世之内使亲者得转处近十世之远
近郊地尽然后亲疏相维不得复如十世之内然犹树
亲有所迟天下都满已弥数百千年矣今方始封而亲
疏倒施甚非所宜更大量天下土田方里之数都更裂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6a 页
土分人以王同姓使亲疏远近不错其宜然后可以永
安古者封国大者不过土方百里然后人数殷众境内
必盈其力足以备充制度今虽一国周环近将千里然
力实寡不足以奉国典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
事适今宜令诸王国容少而军容多然于古典所应有
者悉立其制然非急所须渐而备之不得顿设也须车
田器械既具群臣乃服䌽章仓廪已实乃营宫室百姓
已足乃备官司境内充实乃作礼乐惟宗庙社稷则先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6b 页
建之至于境内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内史国相命于天
子其馀众职及死生之断谷帛资实庆赏刑威非封爵
者悉得专之今臣所举二端盖事之大较其所不载应
在二端之属者以此为率今诸国本一郡之政耳若备
旧典则官司以数事所不须而以虚制损实力至于庆
赏刑断所以卫下之权不重则无以威众人而卫上故
臣之愚虑欲令诸侯权具国容少而军容多然亦终于
必备今事为宜周之建诸侯长享其国与王者并远者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7a 页
仅将千载近者犹数百年汉之诸王传祚暨至曾玄人
性不甚相远古今一揆而短长甚违其故何邪立意本
殊而制不同故也周之封建使国重于君公侯之身轻
于社稷故无道之君不免诛放敦兴灭继绝之义故国
祚不泯不免诛放则群后思惧裔嗣必继是无亡国也
诸侯思惧然后轨道下无亡国天子乘之理势自安此
周室所以长在也汉之树置君国轻重不殊故诸王失
度陷于罪戮国随以亡不崇兴灭继绝之序故下无固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7b 页
国下无固国天子居上势孤无辅故奸臣擅朝易倾大
业今宜反汉之弊修周旧迹国君虽或失道陷于诛绝
又无子应除苟有始封支裔不问远近必绍其祚若无遗
类则虚建之须皇子生以继其统然后建国无灭又班
固称诸侯失国亦由网密今又宜都宽其检且建侯之
理本经盛衰大制都定班之群后著誓丹青书之玉版
藏之金匮置诸宗庙副在有司寡弱小国犹不可危岂
况万乘之主承难倾之邦而加其上则自然永久居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8a 页
固之安可谓根深华岳而四维之也惟臣之愚愿陛下
置天下于自安之地寄大业于固成之势则可以无遗
忧矣今闾阎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不肃
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下不专局又无考课吏
不竭节故无高能无高能则有疾世事少名士则后进
无准故臣思立吏课而肃清议夫欲富贵而恶贫贱人
理然也圣王大谙物情知不可去故直同公私之利而
诡其求道使夫知富者必先由贫欲贵者必先安贱安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8b 页
贱则不矜不矜然后廉耻厉守贫者必节欲节欲然后
操全以此处务乃得尽公尽公者富贵之徒也为无私
者终得其私故公私之利同也今欲富者不由贫自得
富欲贵者不安贱自得贵公私之涂既乖而人情不能
无私私利不可以公得则常背公而横务是以风节日
颓公理渐替人以富贵非轨道之所得以此为政小大
难期然教颓来既久难反一朝又世故都靡营欲比肩
群士浑然庸行相似不可顿肃甚殊黜陟也且教不求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9a 页
尽善尽善在仰尤多侈之中犹有甚泰使夫昧适情之
乐者损其显荣之贵俄在不鲜之地约已洁素者蒙俭
德之报列于清官之上二业分流令各有蒙然俗都放
奢不可顿肃故臣思虑愿先从事于渐也天下至大万
事至众人君至少同于天日故非垂听所得周览是以
圣王之化执要而已委务于下而不以是自婴也分职
既定无所与焉非惮日昃之勤而牵于逸豫之虞诚以
政体宜然事势致之也何则夫造创谋始逆闇是非以
卷五百二十七 第 19b 页
别能否甚难察也既以施行因其成败以分功罪甚易
识也易识在考终难察在造始故人君尝居其易则安
人臣不处其难则乱今陛下每精事始而略于考终故
群吏虑事怀成败之惧轻饰文采以避目下之谴重此
政功所以未善也今人主能常居易执要以御其下然
后人臣功罪形于成败之徵无逃其诛赏故罪不可蔽
功不可诬功不可诬则能者劝罪不可蔽则违慢日肃
此为国之大略也臣切隐陛下圣心意在尽善惧政有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0a 页
违故精事以求无失又以众官胜任者少故不委务宁
居日昃也臣之愚虑窃以为今欲尽善故宜考终何则
精始难校故也又群官多不胜任亦宜委务使能者得
以成功不能者得以著败败著可得而废功成可得遂
任然后贤能常居位以善事闇劣不得尸禄害政如此
不已则胜任者渐多经年少久即群司遍得其人矣此
较才考实政之至务也今人主不委事仰成而与诸下
其造事始则功罪难分下不专事居官不久故能否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0b 页
别何以验之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又决不悉疲软也
然今欲举一忠贤不知所赏求一负败不知所罚及其
免退自以犯法耳非不能也登进者又自以累资及人
间之誉耳非功实也若谓不然则当今之政未称圣旨
此其徵也陛下御今法为政将三十年而功未日新其
咎安在古人有言琴瑟不调甚者必改而更张凡臣所
言诚政体之常然古今异宜所遇不同陛下纵未得其
仰成之理都委务于下至于今事应奏御者蠲除不急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1a 页
使要事得精可三分之二古者六卿分职冢宰为师秦
汉以来九列职事丞相都总今尚书制断诸卿奉成于
古制为重事所不须有然今未能省并可出众事付外
寺使得专之尚书为其都统若丞相之为惟立法创制
死生之断除名流徙退免大事及连度支之事台乃奏
处其馀外官皆专断之岁终台阁课功较簿而已此为
九卿造创事始断而行之尚书主赏罚绳之其势必愈
考成司非而已于今亲掌者动受成于上上之所失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1b 页
得以罪下岁终事功不建不知所责也夫监司以法举
罪狱官案劾尽实法吏据辞守文大较虽同然至于施
用监司与夫法狱体宜小异狱官惟实法吏惟文监司
则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谬妄之失此人情
之所必有而悉紏以法则朝野无仁人此所谓欲理而
反乱者也故善为政者纲举而网疏纲举则所罗者广
网疏则小必漏所罗者广则为政不苛此为政之要也
而自近世以来为监司者类大纲不振而微过必举微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2a 页
过不足以害政举之则微而益乱大纲不振则豪强横
肆豪强横肆则百姓失矣此错所急而倒所务之由也
今宜令有司反所常之政使天下可善化及此非所难
也人主不善碎密之案必择犯彊举尤之奏当责以尽
公则害政之奸自然禽矣夫大奸犯政而乱兆庶之罪
者类出富强而豪富者其力足惮其货足欲是以官长
顾势而顿笔下吏纵奸惧所司之不举则谨密网以罗
微罪使奏劾相接状似尽公而挠法不亮固已在其中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2b 页
矣非徒无益政体清议乃由此而益伤古人有言曰君
子之过如日之蚀焉又曰过而能改又曰不贰过凡此
数者皆是贤人君子不能无过之言也苟不至于害政
则皆天网之所漏所犯在甚泰然后王诛所必加此举
罪浅深之大例者也故君子得全美以善事不善者必
夷戮以警众此为政诛赦之率式也何则所谓贤人君
子苟不能无过小疵不可以废其身而辄绳以法则愧
于明时何则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3a 页
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
因名可乱假力助直故清议益伤也凡举过弹违将以
肃风论而整世教今举小过清议益颓是以圣王深识
人情而达政体故其称曰不以一𤯝掩大德又曰赦小
过举贤才又曰无求备于一人故古冕而前旒充纩塞
耳意在善恶之报必取其尤然后简而不漏大罪必诛
法禁易全也何则害法在犯尤而谨搜微过何异放兕
豹于公路而禁鼠盗于隅隙古人有言鈇钺不用而刀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3b 页
锯日弊不可以为政此言大事缓而小事急也时政所
失少有此类陛下宜反而求之乃得所务也夫权制不
可以经常政乖不可以守安此言政守之术异也百姓
虽愚望不虚生必因时而发有因而发则望不可夺事
变异常则时不可违明圣达政应赴之速不及下车故
能动合事机大得人情昔魏武帝分离天下使人役居
户各在一方既事势所须且意有曲为权假一时以赴
所务非正典也然逡巡至今积年未改百姓虽身丁其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4a 页
困而私怨不生诚以三方未悉荡并知时未可以求安
息故也是以甘役如归视险若夷至于吴平之日天下
怀静而东南二方六州郡兵将士武吏戍守江表或给
京城运漕父南子北室家分离咸更不宁又不习水土
运役勤瘁并有死亡之患势不可久此宜大见处分以
副人望魏氏错役亦应改旧此二者各尽其理黔首感
恩怀德讴吟乐生必十倍于今也自董卓作乱以至今
近出百年四海勤瘁丁难极矣六合浑并始于今日兆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4b 页
庶思宁非虚望也然古今异宜所遇不同诚亦未可以
希遵在昔放息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国兵备待
事其乡实在可为纵复不得悉然为之苟尽然其理
可静三分之二吏役可不出千里之内但如斯而已天
下所蒙已不訾矣政务多端世事之未尽理者难遍以
疏举振领总纲要在三条凡政欲静静在息役息役在
无为仓廪欲实实在利农利农在平籴为政为政在著
信著信在简贤简贤在官久官久非难也连其班级自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5a 页
非才宜不得傍转以终其课则事善矣平籴已有成制
其未备者可就周足则谷积矣无为匪他却功作之勤
抑以益而损之利如斯而已则天下静矣此三者既举
虽未足以厚化然可以为安有馀矣夫王者之利在生
天地自然之财农是也所为指于此事诚有功益苟或
妨农皆务所息此悉似益而损之谓也然今天下自有
事所必须不得止已或用功甚少而所济至重目下为
之虽少有废而终计已大益农官有十百之利及有妨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5b 页
害在始似如未急终作大患宜逆加功以塞其渐如河
汴将合沉莱苟善则役不可息诸如此类亦不得已已
然事患缓急权计轻重自非近如此类准以为率乃可
兴为其馀皆务在静息然能善算轻重权审其宜知可兴
可废甚难了也自非上智远才不干此任夫创业之美
动在垂统使夫后世蒙赖以安其为安也虽昏犹明虽
愚若智济不以著实在善化之为要在静国至夫修饰
官署凡诸作役务为常伤过泰不患不举此将来所不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6a 页
须于陛下而自能者也至于仰蒙前绪所凭日月者实
在遗风系人心馀烈辅幼弱而今勤所不须以伤所
凭均此二者何务孰急陛下垂恩回虑详择所安则大
理尽矣世之私议窃比陛下于孝文臣以为圣德隆杀
将在乎后不在当今何则陛下龙飞凤翔应期践阼有
创业之勋矣扫灭强吴奄征南海又有之矣以天子之
贵而躬行布衣之所难孝俭之德冠于百王又有之矣
履宜无细动成轨度又有之矣善当身之政建藩屏之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6b 页
固使晋代久长后世仰瞻遗迹校功考事实与汤武比
隆何孝文足云臣之此言非臣下褒上虚美常辞其事
实然若所以资为安之理或未尽善则恐良史书勋不
得远尽弘美甚可惜也然不可使夫知政之士得参圣
虑经年少久终必有成愿陛下少察臣言诏答曰得表
陈封国之制宜如古典任刑齐法宜复肉刑及六州将
士之役居职之宜诸所陈闻具足知卿乃心为国也动
静数以闻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7a 页
 
 
 
 
 
 
 
 
卷五百二十七 第 27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