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二十四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諌诤部
   规諌
古者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諌大夫规诲士传信庶人
谤商旅于市以至在御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
居寝有贽御之箴皆所以救过而惩欲弼违而缝阙周
旋顾省夙夜祗慄然后安处民上而臻乎睿圣者也然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b 页
臣之事君守死无贰进有尽忠之训退有后言之戒至
于献可替否有犯无隐批逆鳞而靡惮纳苦言而罔懈
勤勤恳恳以规其失者盖其分焉三代而下方牍所记
忠贤馀烈可得而徵也乃有扬㩁治道敷引往昔形于
论述言之有味以至切问近对援理以悟上心因类取
譬指事以箴时病内发于悃幅外著于话言纯诚笃至
嘉猷灼叙其或有所感动申其规益济世成务纳君于
善传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斯之谓矣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a 页
殷祖已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耳不聪之/谓雊鸣)
祖已训诸王(贤臣也以/训道諌王)作高宗肜日(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于肜日/有异雉)祖已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言至道之王遭变异/正其事而异自消)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祖已既言遂以道训諌王/言天视下民以义为常)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
民中绝命(言天之下年与民有义者长无义者不/长非天欲夭民民自不修义以致绝命)民有不
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不顺德言无义不服罪/言不改脩天已信命正)
(其德谓有/永有不永)乃曰其如台(祖已恐王未受其言故乃/复曰天道其如我所言)呜呼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b 页
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礼于昵
周家父为大夫诵节南山之诗以諌幽王
富辰为大夫襄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不听
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諌曰不可臣闻
之大上以德抚民(无亲/疏也)其次亲亲以相及也(先亲以及/疏推恩以)
(行/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吊伤/也咸)
(同也周公伤夏殷之叔世疏其亲/戚以至灭亡故广封其兄弟也)管蔡郕霍鲁卫毛𣆀
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十六国皆文王子也管/国在荣阳京县东北雍)
卷五百二十四 第 3a 页
(国在河内山阳县西毕国在长/安县西北酆国在始平鄠县东)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四/国)
(皆武王子应国在襄阳城父县西韩国/在河东郡界河内野王县西北有邘城)凡蒋邢茅胙祭
周公之胤也(胤嗣也蒋在弋阳县期思县西南平昌/县西有茅乡东郡燕县西南有胙亭)
穆公思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类善也/纠收也)
(召穆公周卿士名虎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周/厉王之时周德衰微兄弟道缺召穆公于东都收会宗)
(族特作此周公之乐/歌常棣诗属小雅)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常棣棣也/鄂鄂然华)
(外发貌韡韡光明貌以喻兄弟/和睦则强盛而有光辉韡韡然)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言/致)
(韡韡之盛莫/如亲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禦其侮(阅讼争/貌言内)
卷五百二十四 第 3b 页
(虽不和犹宜外/捍异族之侵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懿美/也)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如之何庸勋亲亲昵近
尊贤德之大者也(庸用也/昵亲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
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崇聚/也)郑有平惠之勋(平王/东迁)
(晋郑是依惠王出奔/虢郑纳之是其勋也)又有厉宣之亲(郑始封之祖桓公/友周厉王子宣王)
(之母/弟)弃嬖宠而用三良(七年杀嬖臣申侯十六年杀师/宠子子华也三良叔詹堵叔)
(叔所谓/尊贤)于诸姬为近(道近当/昵之)四德具矣耳不听五声
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
卷五百二十四 第 4a 页
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狄皆则之四奸具矣周之
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当周公时故言/周之有懿德)
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禦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
屏周召穆公亦云(周公作诗召公/歌之故言亦云)今周德既衰于是乎
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变周召亲/兄弟之道)民未忘祸
王又兴之(前有子颓之乱中有叔/带召狄故曰民未忘祸)其若文武何(言将废/文武之)
(功/业)王弗听又王子带奔齐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富/辰)
(周大夫叔/王子带)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王者为政先和协/近亲则昏姻甚相)
卷五百二十四 第 4b 页
(归附也邻犹近也/孔甚也云旋也)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
王悦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汉张释之为谒者仆射从登虎圈文帝问上林尉禽兽
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
帝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向应无穷者帝
曰吏不当如此耶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
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帝曰长者又复问
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帝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
卷五百二十四 第 5a 页
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尝不出口岂效此啬夫喋
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
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
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
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
不可不察也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又为中郎将从行
至霸陵上居外临厕(厕岸之/边侧也)时慎夫人从帝指慎夫人
新丰道曰此北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帝自倚瑟
卷五百二十四 第 5b 页
而歌(倚瑟即今之/以歌曲合也)意悽怆悲怀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
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
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
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贾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数年梁王胜死亡子谊上疏
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二传/世也)诸侯
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立/也)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
所以为蕃捍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蕃/翰)
卷五百二十四 第 6a 页
(得宜则嗣王安固故/云皇太子之所恃也)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
则足矣而淮阳之北大诸侯仅如黑子之著面适足以
饵大国耳(饵谓为其/所吞食)不足以有所禁禦方今制在陛下
制国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人主之行异布
衣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托于乡党人主唯天下安社
稷固不耳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
(猬虫名也/其毛为刺)以为不可故蔪去不义诸侯而虚其国(不/义)
(诸侯彭越黥布/等蔪谓芟刈也)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诸侯/国皆)
卷五百二十四 第 6b 页
(在关东故于东门外立之也/东面最北出门日上东门)毕以为王(毕犹/尽也)而天下安
故大人者不牵小行以成大功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
里越两诸侯(越过也两诸/侯梁及淮阳)而县属于汉(为县而/属于汉)其吏民
繇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自悉其家资财/补缝作衣悉尽)
(也/)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
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
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列城/县)
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
卷五百二十四 第 7a 页
郪以北著之河(新郪颍/川县也)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包取也揵/谓立封界)
(也或曰/捷接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
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
此二世之利也(从谊言可二世安耳言帝/身及太子嗣位之时也)当今恬然适
遇诸侯之皆少(恬安也少/谓少年)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
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
指如意(但动颐指麾则/所欲皆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
苟身亡事畜乱宿祸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
卷五百二十四 第 7b 页
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
造事(欲发言则/问其臣)故使人臣得毕其愚忠唯陛下财幸(财/与)
(裁同裁择而/幸从其言)文帝于是从谊计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徙城阳王喜为
淮南王抚其民时又封淮南厉王四子皆为列侯谊知
帝必将复王之也上疏諌曰窃恐陛下接王淮南诸子
(谓接今时当即王之言不久也/接犹续也犹今人言续后尔)曾不与如臣者熟计之
也淮南王之悖逆亡道天下孰不知其罪(悖惑/也)陛下幸
卷五百二十四 第 8a 页
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
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言若尊王其子则是/厉王无罪汉枉杀之)
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少壮犹言/稍长大)白公胜所为父报仇
者大父与伯父叔父也(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大父即祖谓平王也伯父叔)
(父平王诸子也/事见春秋传)白公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
(利/也)手以冲仇人之匈固为俱靡而已(言与仇人俱灭/毙也靡碎也)
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言汉之胜黥布得/存此直天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言假四子以资/权则当危汉)
卷五百二十四 第 8b 页
割而为四四子一心也予之众积之财此非有子胥白
公报于广都之中即疑有剸诸荆轲起于两柱之间(剸/诸)
(刺吴王荆轲刺秦皇事/见春秋传燕丹子也)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周书/云无)
(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愿陛下少留计
贾山为颍阴侯骑(谓骑马/而从也)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
谕名曰至言曰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諌主不
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
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
卷五百二十四 第 9a 页
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
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
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戴目者言常远视有异志/也倾耳而听言乐祸乱也)
夫大謼天下向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
而西至雍离宫三百(离宫非常/所居也)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
为阿房之殿高数十仞(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为房也)东西五里南北
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
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
卷五百二十四 第 9b 页
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
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
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
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
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
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
而托葬焉(颗谓土块蓬颗言/块上生蓬者耳)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
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0a 页
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臣闻忠臣之事君
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
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以竭知也地
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
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
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知刍荛采
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
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0b 页
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
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諌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
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
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
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能闻其过失矣弗闻
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諌瞽
诵诗諌公卿比諌(比方事类/以諌也)士传言諌过庶人谤于道商
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1a 页
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
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
(进食曰馈酳者少少饮/酒谓食已而荡口也)祝餲在前祝鲠在后(餲谓食不/下也以老)
(人好饐鲠故为/备祝以视之)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
修正之士使直諌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立
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諌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
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已而改
之从善无不听也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1b 页
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
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彊胡可胜计也然而兵
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狠暴虐残贼天
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
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
(什一谓十分之中公取一也籍借/也谓借人力一日为簿籍而税之)君有馀财民有馀
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
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2a 页
骋弋猎之娱天下无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
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
之为雠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
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琊刻石著其功自
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
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
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三二十世者也
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2b 页
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
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
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
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
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
进諌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諌之士是以道
谀媮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
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听言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3a 页
则对诵言如醉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天
下未尝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
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
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
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
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
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未敛不
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3b 页
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端容貌正颜
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
立于后世而令闻不亡也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
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
皆䜣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
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
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
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4a 页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
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
万馀疋以赈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
算不事(一子不事蠲其赋役二算/不事免二口之算赋也)赐天下男子爵大臣
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
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而
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
谷登此天下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4b 页
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
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
须臾母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
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
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时/以)
(十月为岁首则为夏正之二日为五日今欲/定制度循其古法特云用夏岁二月也)定明堂造大
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5a 页
幸耳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有齐严之色肃敬
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
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
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
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
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悯之陛下与众臣宴游
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
计轨事之大者也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5b 页
主父偃齐人上书阙下諌伐匈奴曰臣闻明主不恶切
諌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諌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
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
察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司马穰苴善用兵著书言兵法谓之司马法/一说司马古主兵之官有军陈用兵之法)天下既平
天子大恺(大恺周礼还师/振旅之乐也)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
兵所以不忘战也(春为阳中其行木也秋为阴中其行/金也金木兵器所资故于此时蒐狝)
(治兵也蒐蒐索也取不孕者/狝应杀气也振整旅众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6a 页
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
(贵/也)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
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
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諌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
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
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
而守之(不可和/调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
奴非完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郤地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6b 页
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地多沮泽/而咸卤)然后发
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
数终不能踰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
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运载刍藁令其疾至/故曰飞刍也挽谓引)
(车船/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河北(黄腄二县名/也并在东莱)
(言自东莱及琅邪缘海诸/郡皆令转输至河北也)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六斛四/斗为钟)
(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
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7a 页
相望(道死谓死/于路也)盖天下始叛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
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諌曰不
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搏击也抟人之阴/景言不可得也)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
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
下亡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帝积
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继怨深
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7b 页
性固然(来侵边境而/殴掠人畜也)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程课也/督视责)
(也/)羁縻待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
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以疾苦也且夫
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言思虑变易/失其常也)使边境之民靡
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与外国交市己利/若章邯之比也)故尉佗章
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
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此周书者本/尚书之馀)愿陛下
熟计之而加察焉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8a 页
徐乐燕郡无终人也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分不在
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分秦之末世然也陈涉无千乘之
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
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矜者戟/之把也)
(时秦销兵器故/但有戟之把也)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繇民困
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
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分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分何
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8b 页
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
不能西攘尺寸之地(攘谓侵/取汉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
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
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
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繇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分
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难而危海内(首难谓首唱/而作难也)
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韩魏赵三国本共/分晋故称三晋)天下虽
未治也诚能无土分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得还踵而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9a 页
身为禽吴楚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此二体者安
危之明要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间者关东五谷数
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
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
分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
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分之
势而已矣故虽有彊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飞鸟引游
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自若者言如其/常无所废损也)
卷五百二十四 第 19b 页
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幄之私俳优朱儒之笑不
乏于前而天下无宿(久/也)忧名何必夏子俗何必成康(夏/禹)
(也子汤也/汤子姓)虽然臣窃以陛下天然之质宽仁之资而诚
以天下为务则汤文不难侔而成康之俗未必不复兴
(侔等/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广誉于当世
亲天下而服四夷馀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背依摄袂
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事/也)也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
以安(言其敝未之法/犹足自安也)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威而不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0a 页
成奚(何/也)征而不服哉
严安者临淄人也以故丞相史上书曰臣闻邹子曰(邹衍/之书)
(也/)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以救/敝)当时则用过则舍之(非/其)
(时则废/置也)可易则易之(可变易者/则易也)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
之至也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
饰调五声使有节奏(节饰也/奏进也)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
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观犹显也显示/之使其慕欲也)彼民之情见美则
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赡足/也)民离本而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0b 页
徼末矣(徼要/求也)末不可徒得(徒空/也)故搢绅者不惮为诈带剑
者夸杀人以矫夺(夸大也竞/也矫伪也)而世不知愧故奸轨浸长(浸/渐)
(也/)夫佳丽珍怪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
而采(采者文过/其实也)教失而伪伪采淫泰非所以范民之道也
(范谓为之/立法也)是以天下人民逐利无已犯法者众臣愿为民
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惧以和其心心既和平其性
恬安恬安不营则盗贼销盗贼销则刑罚少刑罚少则阴
阳和四时正风雨顺草木畅茂五谷蕃熟六畜遂字(蕃多/也遂)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1a 页
(成也字/生也)民不夭厉和之至也(厉病/也)臣闻周有天下其治
三百馀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馀年而不用及其衰
亦三百馀年故五伯更起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
暴禁邪辅正海内以尊天子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
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强陵弱众暴寡田常篡齐六
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政弱国
修守合从连衡驰车毂击(车毂相击言/其众多也)介胄生虮虱民
无所告愬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1b 页
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虡悬钟/者也)
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
更生(言天下以战国之苦逢圣明之主则可/以更生而秦皇反为虐政以残害也)乡使秦缓
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
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循其故
俗为知巧权利者进笃厚忠正者退法严令苛谄谀者
众日闻其美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
强胡辟地进境戍于河北飞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2a 页
屠雎将楼船之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越
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
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搆于胡南挂于越
(挂县/也)宿(留/也)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能退行十馀年丁男
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及秦
皇帝没天下大畔陈胜吴广蜂举(举谓起/兵也)武臣张耳举
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
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本皆非公侯之后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2b 页
非长官之吏(长官谓官/之长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
时而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乎伯王
(长进益也言其稍稍攻伐/进益土境以至彊大也)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
有天下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
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秽州建城邑
深入匈奴燔其龙城(燔烧也龙城/匈奴祭天处)议者美之此人臣之
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警而外累于远方
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子谓养/之如子)行无穷之欲甘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3a 页
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境也祸拿而不解兵
休而复起(拿相连/引也)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锻甲摩剑矫箭控弦(矫正曲使直/也控引也)转输军粮未
见休时此天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言其土地/形势足以)
(束制/其民)带胁诸侯(带者言诸侯之郡守譬若佩带谓轻小/也胁者谓其力足以胁人也一曰带在)
(胁房附/著之义)非宗室之利也上观齐晋所以亡公室卑削六
卿太盛也下览秦之所以灭刑严文刻欲大无穷也今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3b 页
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畿千里非特闾巷之资
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逢万世之变则不可
胜讳也(言不可尽讳者/言必灭亡也)后以安为骑马令(主天子之/骑马也)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
失召待诏金马门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
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居海中之洲也水/中可居者曰洲)广袤可千
(袤长/也)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馀其民暴恶自以阻绝
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杀吏汉辄发兵击定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4a 页
之自初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馀年间凡六叛至其五
年罢儋耳郡并属珠厓至宣帝神爵二年珠厓三县复反后
七年甘露九年九县反辄发兵击定之元帝初元元年珠崖
又反发兵击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帝与有司议大发军捐
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使王商诘之曰珠厓内属为郡久矣
今皆叛而云不当击长蛮夷之乱亏先帝功德经义何
以处之(于六经之内当/何者之科条也)捐之对曰臣得遭明盛之朝蒙
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危言直言也言出而身危故云/危言论语称孔子曰邦有道危)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4b 页
(言危/行)敢昧死竭卷卷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
不优(禹之功德裁入圣人/区域但不能优泰耳)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
善禹曰无间以三圣之德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
东渐于海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
欲与者不强治也故君臣歌德(言皆有德/可歌颂)含气之物各
得其宜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武丁殷/之高宗)然地东不过
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是以颂声
并作视听之类咸乐其生越裳氏重九译而献(远国使/来因九)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5a 页
(译言乃通也越裳国/名王充论衡作越尝)此非兵革之所能致及其衰也南
征不还(谓昭王也为/楚所溺也)齐桓救其难(谓襄王也初为太子/而惠王欲立王子带)
(齐桓公为首止之盟以定太/子之位事在左传僖公五年)孔子定其文(孔子作春秋/夷狄之国虽)
(大自称王者/皆贬为子)以至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
不虑其害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
祸卒在于二世之末也(卒终/也)长城之歌至今未绝赖圣
汉初兴为百姓请命平定天下至孝文皇帝闵中国未
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5b 页
(常赋岁百二十岁一事时天下/民多故出赋四十三岁而一事)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
鸾旗在前属车在后(鸾旗编以羽毛列系橦旁载于车/上大驾出则陈于道而先行属车)
(相连属而/陈于后也)吉行日五十里师行日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
安之(安之言何/所往适)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
其令四方母求来献当此之时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
郑卫之倡微矣夫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
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为孝文庙称太宗至孝武
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粟久腐坏则/色红赤也)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6a 页
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校谓数/计也)乃探平城之事(追计/其事)
(故言/探)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攘却/也)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莬乐浪为郡
诏曰辱哉今关东大困仓库空虚无以相赡又以动兵非特
劳民凶年随之其罢珠厓郡民有慕义欲内属便处之
(欲有来入内郡者所/至之处即安置也)不欲勿强珠厓繇是罢
东方朔为郎中武帝时天下侈靡趋末(末谓工/商之业)百姓多
离农亩帝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尧舜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6b 页
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
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
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身衣弋绨(弋黑色也/绨厚缯)足履革舄(革/生)
(皮也不用柔/韦言俭率也)以韦带剑(但空用韦/不加饰)莞蒲为席(莞夫离也/今谓之葱)
(蒲以莞及蒲为/席亦尚质也)兵木无刃(兵器如木而无刃/言不大治兵器也)衣缊无文
(缊乱絮也言内有/乱絮上无文䌽也)集上书囊以为殿帷(集谓合/聚也)以道德
为丽以仁义为准(丽美也准/平法也)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
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凤/阙)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7a 页
(阙名神明/台名也)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缋/五)
(䌽也罽织也/即缋之属)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
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
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
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
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
本万事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路温舒守廷尉史宣帝即位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7b 页
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
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
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
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
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
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
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
异旧之恩此圣贤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8a 页
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援引/也)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
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肱股汉国(谓/霍)
(光/)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
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
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
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臣闻秦有十失其
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8b 页
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遏止/也)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郁积/也)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熏气/烝也)此乃秦
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
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
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属书曰与
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虞书大禹谟载咎繇之言辜罪也/经常也言人命至重治狱宜慎宁)
(失不常之过不滥无罪/之人所以崇宽恕也)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9a 页
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
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
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圣人
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
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
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导以明之上奏畏郤则
锻练而周内之(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郤退也畏为上所郤退)盖奏当之成(当/谓)
(处其/罪也)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辜(咎繇作士善听狱/讼故以为喻也)
卷五百二十四 第 29b 页
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
贼而亡极媮为一切(媮苟且一/切权时也)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
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画狱/木吏)
(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期/犹必也议必不入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
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
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
凰集(乌鸱/也)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
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诟耻也言山薮/之有草木则毒)
卷五百二十四 第 30a 页
(害者居之川泽之形广大则能受于/污浊人君之善御下亦当忍耻病也)唯陛下除诽谤以
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諌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
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与天长久/无穷极也)帝善其言迁
广阳私府长
 
 
 
卷五百二十四 第 30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