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九十六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六 宋 王钦若等 撰
  邦计部
   河渠
洪范五行其一曰水自三五之世物有其官少皞之后
是为玄嚣世不失职至于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乃锡封
于汾州皆勤职于水者也大禹时乘四载以救方割之
患随山浚川通道陂泽决九川距海浚畎浍距川蒸民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b 页
乃粒无复水患班固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而河为宗自
汉文之代始溃金堤及武帝元光中复决瓠子自时厥
后颇多灾害故贾让陈其三策桓谭言其两便亦各一
时之事也至于决漳以溉始于史起引渭而漕由夫郑
庄皆泽被于当时功济于异代后之贤者多兴水利魏
晋而降实繁有徒其有田不偿种岸或奔溃功费居多
绩用不就者亦云众矣斯皆国家之利害故广记而备
存之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a 页
夏禹堙洪水十三年(堙塞也洪/通而止塞) (泛溢疏/堙音因)过家不入门
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毳亦如箕擿行泥上毳/音茅蕝之蕝谓以板置)
(泥上通/行路上)山行则挶(挶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曰挶木器如今)
(舆床人举而行/也挶音居足切)以别九州(分其/界)随山浚川(顺山之高下/而深其流也)
任土作贡通九泽度九山(通九州之道及障其泽商/度其山也度音大各切)
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羡读与行同/音弋战切)惟是为务故
导河自积石(导治也引也从积石山/而治引之令疏通也)及盟津雒内至于
大伾(内读曰纳伾/音皮鄙切)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b 页
难以行平地(急流曰湍悍勇/也湍音他端切)数为败乃酾三渠以引其
(酾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三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其一则漯川也酾音山支切漯音它合切)北载
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播布/也)同为逆河入
于勃海九州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自
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
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
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
济之间蜀守李冰凿离𡺾(𡺾古/堆字)避沫水之害(沫音本末/之末沫水)
卷四百九十六 第 3a 页
(蜀西南徼外/东南入江)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
(溉灌/也)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渠沟
甚多然莫足数也
鲁哀公九年秋吴城䢴沟通江淮(于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
(宋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也)
西门豹魏文侯时为邺令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
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以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
与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
卷四百九十六 第 3b 页
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
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治驰道合三渠为十桥
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昔西门君所为也贤君
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初豹引漳水溉邺以
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息/秦)
(灭韩之计也罢读曰疲/令其疲劳不能出兵)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间音居/蒐切其)
(下亦/同)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中读曰仲即今/九嵏之东仲山)
卷四百九十六 第 4a 页
(也邸/至也)并北山东注雒三百馀里(并音步浪切雒中/即冯翊漆沮水)欲以
溉田中作而觉(中作谓用功中/道事未竟也)秦欲杀郑国曰臣为间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
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
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注引也阏读与淤/同音于据切填阏)
(谓壅泥也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于是关中为沃
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史起事襄王王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
卷四百九十六 第 4b 页
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
(赋田之法一/夫百亩也)邺独二百亩是恶田也漳水在其旁西
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
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
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
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赵徙漳水武平西
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溃横决也金堤名/也在东郡白马界)于是
卷四百九十六 第 5a 页
东郡大兴卒塞之
武帝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帝使
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鼢为
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奉音捧用切鄃音/输清河之县也)河决而
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入多鼢言于帝曰江河之决皆天
事未易以人力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
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武帝纪又载元光三年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十六年发卒十)
(万救决河起龙渊/宫汜音敷剑切)
卷四百九十六 第 5b 页
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异时往/时也)
六月罢(计度其功六月而后/可罢也度音大各切)而渭水道九百馀里时有
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
漕度可令三月罢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榖帝以为然令齐人
水工徐伯表(巡行穿渠之处而表/记之今之竖标是)发卒数万人穿漕渠
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
以溉矣(武帝纪又载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卷四百九十六 第 6a 页
番系为河东守(姓番名系也/番音普安切)言漕从山东西岁百馀万
(谓从山东运漕/而西入关也)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穿渠
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引汾水可用/溉皮氏及汾)
(阴以下而引河水可用溉/汾阴及蒲坂以下地也)度可得五千顷故尽河堧而
弃地(谓河岸以下缘河边地素/不耕垦者也堧音而缘切)民茭牧其中矣(茭乱草/也谓收)
(茭草及牧畜产/于其中茭音交)今溉田之(溉而/种之)度可得榖二百万石以
上榖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虽从自关中而来于渭水运/上皆可致之故曰与关中收)
(榖无/异)而底柱之东可无复漕帝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
卷四百九十六 第 6b 页
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言所收之直/不足偿粮之)
(费/也)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时越人/有徙者)
(以田与之其租税入少府也越人习于水田又新至/未冇业故与之也稍渐也其入未多故谓之稍也)
张汤为御史大夫时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褒斜/二谷)
(名/)事下御史汤汤问之言抵蜀从故道多阪回远(抵至/也故)
(道属武都有蛮夷故曰道即/今凤州界也回音胡为切)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
里而褒水通沔沔斜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
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骑从斜下渭如此
卷四百九十六 第 7a 页
汉中榖可致而山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
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帝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
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
石不可漕
严熊言临晋民愿穿雒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恶地
(临晋重泉皆冯翊之/县也洛即漆沮水)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
卒万人穿渠自徵引雒水至商颜下(徵在冯翊商颜山/名也徵音惩也今)
(所谓澄城也商山之颜者譬人之/颜额也亦犹山领象人之颈领)岸善摧(洛水岸/善摧也)乃凿
卷四百九十六 第 7b 页
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溃以绝
商颜(下流/曰溃)东至山领十馀里间井渠之往自此始穿得
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儿宽为左内史武帝元鼎六年宽奏请穿凿六辅渠(在/郑)
(国渠之里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田素不/得郑国)
(之溉灌者也卬谓/上向也读曰仰)帝曰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寝所以
育五榖也(寝古/浸字)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
其利故为通沟渎蓄陂泽所以备旱也今内史稻田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8a 页
挈重不与郡同(租挈收田租之约令也郡谓/四方诸郡也挈音若计切)其议减令
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平繇者均齐渠/堰之力役谓俱)
(得水利也/繇读曰徭)
元封元年武帝既封禅巡祭山川(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因数不登而)
(梁楚之/地尤甚)其明年乾封少雨(乾音/干)帝乃使汲仁郭昌发卒
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帝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
决河湛白马玉璧(湛读曰沉沉马及/璧以礼水神也)令群臣从官自将
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河(寘音大/千切)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
卷四百九十六 第 8b 页
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揵(淇园卫之苑也树竹塞水/决口稍稍布插安淇之水)
(稍弱以草塞其里乃以土/填石故谓之揵音其偃切)帝既临决河悼功之不成乃
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尽/也)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己时兮吾山平(凿山以填河/也已止也言)
(用功多不/可毕止也)吾山平兮钜野溢(瓠子决灌钜/野泽使溢也)鱼弗郁兮柏
冬日(钜野满溢则众鱼弗郁忧不乐也水长涌溢秽浊/不清故鱼不乐又迫于冬日将甚苦也柏读与迫)
(同弗/音佛)正道弛兮离常流(言河道/皆弛坏)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
川兮神哉沛(水还旧道则群害消除神/祐滂沛也沛音普大切)不封禅兮安知
卷四百九十六 第 9a 页
(言不因巡狩封禅而出/则不知关外有此水)皇谓河公兮何不仁(皇武帝/也河公)
(河伯/也)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齧桑邑名/为水所浮)
(漂/)久不反兮水维缓(水维水之/网维也)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
(歌有二章曰河汤汤以下是其一故云一也潺/湲激流也汤音伤潺音士连切湲音于权切)北度回
兮迅流难(迅疾/也)搴长茭兮湛美玉(搴取也茭草也音交/一曰茭竿也取长竿)
(树之用著石间以塞决河也竹𥯤絙谓之茭也所以引/置玉石搴收也絙索也湛美玉者以祭河也茭字宜从)
(竹搴音骞茭音交湛/读曰沈絙音王登切)河公许兮薪不属(草烧故薪不足/也沈玉礼神见)
(许祐福但以薪不属逮/故无功也属音之欲切)薪不属兮卫人罪(陈郡本卫地/故言此卫人)
卷四百九十六 第 9b 页
(之罪/也)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烧草皆尽故野萧条然/也噫乎叹辞也噫音于)
(期/切)隤林竹兮揵石甾(隤林竹者即上所说下淇园之竹/以为揵也石甾者谓重石立之然)
(后以土就填塞也甾亦重/取音侧其切义与种同)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
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
轵成国湋渠(盩厔有灵轵渠武帝穿左扶风有成国渠/在陈仓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龙渠湋)
(音韦水/出韦谷)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钜定泽/名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0a 页
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它川渠及陂山
通道者不可胜言
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白姓也此时无公爵也/盖相呼尊老之称也)复奏
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谷口即今云/阳县治谷是)注渭中
袤二百里(袤长也/音茂)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民
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
(郑国兴于秦/时故云前)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
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水停淤泥/可以当粪)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0b 页
言此两渠饶也
延年齐人也(史不得/其姓)时武帝方事匈奴兴功利言便宜
者甚众延年上书言河出昆崙经中国注渤海是其地
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按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
下开大河上领(上领山/头也)出之胡中东注之海如此关中
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转输
胡寇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天下不常备匈奴
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此功一成万世大利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1a 页
书奏帝壮之报曰延年计议甚深然河乃大禹之所道
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更改自塞宣房
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屯音大门切而隋室/分拆州县误以为屯)
(氏河乃置屯/州谬之甚矣)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广深与
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此开通后馆陶东北四
五郡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
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
势皆邪直贝丘县(直当/也)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穿渠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1b 页
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
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也)屯氏
河绝成帝初清河都尉冯浚奏言郡承河下流与兖州
东郡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倾所以
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
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
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灵鸣犊口在清
河东界所在处下虽能通利犹不能为魏郡清河减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2a 页
水害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埶故穿九河今既灭难
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馀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浚谓/治道)
(之令其/深也)又其口所居高于一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
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又地节时郭昌穿直渠
后三岁河水更从故第二曲间北河六里复南合今其
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不豫修治
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馀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
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白白于/天子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2b 页
(度音大/各切)遣行视(行音下/更切)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
不足(言国家/少财役)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
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牛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三县
水居地十五万馀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
所御史大夫尹忠对方略疏阔帝切责之忠自杀遣大
司农非调(大司农名/非调也)调均钱榖河决所灌之郡(令其调/发均平)
(钱榖遭水之使存/给也调音徒钓切)谒者二人发河南以东漕船五百艘
(一船为一艘音先/劳切其字宜从木)徙民避水居邱陵九万七千馀口河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3a 页
堤使者王延世使塞(命其为使而塞河也延/世字长叔犍为资中人)以竹落长
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
堤成帝曰东郡河决漂流二州校尉延世堤防三旬立
塞其以五年为河平元年卒治河者为著外繇六月(以/卒)
(治河有劳虽执役日近皆得比繇戌六月也著谓著于/簿籍也著音竹取切下云非受平贾为著外繇其义亦)
(同/也)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功日寡朕甚嘉之其
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
斤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3b 页
始时复遣王延世治之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以为前河
决丞相史杨焉言延世受焉术以塞之蔽不肯见今独
任延世见前塞之易恐其虑害不深又审如焉言延世
之功反不如焉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
使不及令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
(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河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
(又云三月桃华水反壤者水塞不通故令/其土壤反还也羡音戈缮切淤音于庶切)如此数郡种
不得下(种五榖/之子也)民人流散盗贼将生虽重诛延世无益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4a 页
于事宜遣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杂作
(乘马姓也乘/音食登切)延世与焉必相破坏深论便宜以相难极
(坏毁也音/怪极穷也)商延年皆明计算能商功利(商度/也)足以分别
是非择其善而从之必有成功凤如钦言白遣焉等作
治六月乃成复赐延世黄金百斤治河卒非受平贾者
为著外繇六月(平贾以钱取人作卒顾其/时庸之平贾也贾音价)
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镌谓/琢凿)
(之/也)帝从其言使焉镌之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4b 页
益湍怒为害甚于是故岁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
县邑三十一(湓踊也音/普顿切)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河堤都
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图谋也行/音下更切)禁以
为今河溢之害数倍于前决平原时令可决平原金堤
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在平/原县)至海五百馀里水道
浚利又乾三郡水地得美田且二十馀万顷足以偿所
开伤民田庐处又省吏卒治防救水岁三万人以止许
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城平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5a 页
东光鬲界中(此九河之三也徒骇在城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城东光属渤海鬲属平原徒骇)
(者禹治成河用功极众故人徒惊骇也胡苏下流急疾/之貌鬲津言其隘小可鬲以为津而渡也鬲与槅同)
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
离此域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水之迹处执
平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公卿皆从商言先是
谷永以河为中国之经渎(经常/也)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
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修政以
应之灾变自除是时李寻解光亦言阴气盛则水为之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5b 页
长故一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
常于卑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天道有因而作也
众庶见王延世蒙重赏竞言便巧不可用议者尝欲求
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
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
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
言百姓可哀帝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处业谓安处之/使得其居业)
哀帝初平当为钜鹿太守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6a 页
尉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填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
(决分泄也/深浚治也)而无堤防雍塞之文(雍读/曰壅)河从魏郡以东
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明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
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民吏能者莫有应书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
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遗流也度计也言川泽水/所流震之处皆度而治之)
(不以为居邑而妄垦殖必计水所不及然/后居而田之也分音扶问切度音大各切)大川无防小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6b 页
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停水曰污/音一胡切)使秋水得有所
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有川犹人之有口也
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
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道读曰导/导引也)善为
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
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濒山犹/言以山)
(为边界也濒/音频又音宾)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
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7a 页
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之田或久无害稍
筑室宅遂成聚落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
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
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
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山相属(之欲/切)民居金堤东
为庐舍住十馀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堤
会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馀岁太
守赋民(以堤中之/地给与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7b 页
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
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
排也河从内黄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平刚(激/者)
(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水也工历切)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
(观县名也/音工唤切)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
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馀里间河
再西三东迫阨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
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太山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8a 页
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
败坏城郭庐舍冢墓以数万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
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辟/同)折底柱破砀石堕
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
堤岁费且一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
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
各处其所而不相奸(奸音/干)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
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安民安千载无患故谓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8b 页
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
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难者将曰河水高于
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臣窃按视遮害
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
下堤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五六岁河水大盛增丈
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谓水从郭门南入/北门出而至堤也)水未
踰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皆走上山
水流十三日堤溃吏民塞之臣循堤上视水势南七十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9a 页
馀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上五尺所今可从淇
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
数十步至今四十馀岁适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坚矣
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下之(今砾溪/口是也)
(言作门通水流不为害也砾峪/即水经所云涕水东过砾溪)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
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冀州渠首尽当卬此水门
治渠非穿地也(卬音/仰)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馀里入
漳水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股支/别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19b 页
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
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罢/读)
(曰/疲)此一害也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
枯卤不生榖此二害也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
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此一利也故种禾麦
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粳谓稻之不/粘者也音庚)此二利也
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代
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灌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0a 页
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罢读/曰疲)民田适治河堤亦成富国
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
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召信臣为南阳太守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渠渎起水门
堤阏凡数十处(阏所以壅水/音一曷切)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
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馀信臣为民作水约束刻石
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关并平陵人为长水校尉(并字子阳/材智通达)王莽三年河决魏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0b 页
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王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
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莽时徵能治河者
以百数其大略异者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
其地形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水时本空北地以为水猥
盛则放溢(猥多/也)少稍自索(索尽也音/先各切)虽时易处犹不能
离此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
不过百八十里者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大
司马使长安张戎(字仲功习/溉灌事也)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1a 页
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
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溉田春夏乾
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
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
也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
溢决之害矣御史临淮韩牧(字子台/善水事)以为可略于禹贡
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大司空掾
王璜言河入渤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1b 页
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曲已为海
所渐矣(渐进/也)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东北北去周普云
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决
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宜却徙完平处更开空
(空犹/穿也)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沛郡
桓谭为司徒掾典其议为甄丰言凡此数者必有一是
宜详考验皆可豫见计定然后举事费不过亿万亦可
以事诸浮食无产业民(事谓役/使也)空居与行役同当依县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2a 页
官而为之作乃两便(言无产业之人端居无为及发行/力役俱须衣食耳今县官给其衣)
(食而使修治河水/具为公私两便也)可以上继禹功下除民疾王莽时但
崇空语无施行者(又按地理志云南荥阳有浪荡渠首/受泲东南至入须过郡西行七百八)
(十里陈留郡封邱有濮渠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三𦣻三十里春秋传败狄于长丘今翟渠)
(是常山郡蒲吾有大白渠会嵇郡句章渠水东入/海张掖郡铄得县有千金渠西入泽羌谷铄音鹿)
后汉光武建武初汉王梁为河南尹梁穿渠引谷水注
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
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以梁为济南太守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2b 页
张纯为大司空建武二十四年请穿阳渠引雒水为漕
百姓得其利
明帝永平十二年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
阳至于千乘海口(汴渠即浪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二里过汴以)
(东碛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作)
十五年四月汴渠成辛巳行幸荥阳巡行河渠乙酉诏
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流
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渀瀁广溢莫测崖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3a 页
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曰县
官不先人急好兴他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
故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
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
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而不决今既筑
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
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东过雒汭叹禹之绩今
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民无令豪右得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3b 页
因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王景者沉深多伎艺辟司
空伏恭府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诸作谒者王吴
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冯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
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杨武令张汜上书河
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
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
河功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
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馀年不即壅塞今居家稀少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4a 页
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
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
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
百姓怨叹以为县官常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
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
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渠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
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遂发卒十万遣景与王
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景乃商度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4b 页
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塞十
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
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
国置河堤员史如西京旧制(成帝时河决大坏汎滥青/徐兖豫四州略遍乃以校)
(尉王延世领河堤谒者秩十石或名其官/为护都水使者中兴以三辅掾属为之)景由是知王
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
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
马缣钱二千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5a 页
和帝永元十年春三月壬戌诏曰堤防沟渠所以顺助
地理通利壅塞今废慢懈弛不以为负刺史二千石其
随宜疏导勿因缘妄发以为烦扰将显行其罚
安帝元初二年正月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
溉民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臣钦若等按汉书沟洫)
(志史起云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此云豹分漳水为支渠未详孰是)二月辛酉诏
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
以溉公私田畴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5b 页
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旧沟渠溉灌官私田(昔智/伯遏)
(晋水以灌晋阳后踵其遗迹蓄以为沼分为二𣲖北沟/即智氏故渠也其沟乘东北入晋阳城以溉灌东南出)
(城注于汾水所/修沟渠即谓此)
灵帝熹平四年六月遣守官令之盐监穿渠为民兴利
(今蒲州安邑县西/南有盐城监也)
献帝建安七年正月曹公至浚仪治睢阳渠
十一年八月三郡乌丸数入塞为害曹公将征之凿渠
自呼浥入𣲖水(𣲖音/瓜)名平虏渠从泃河口(泃音/句)凿入潞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6a 页
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十八年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魏文帝黄初六年通讨虏渠(臣钦若等曰/史不书月)
明帝青龙元年司马宣王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
临晋峡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馀顷国以充实焉正
始初宣王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大佃
于淮北复以灭贼之要在于积榖乃大兴屯守广开淮
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颖之南北京师农官屯兵连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6b 页
属焉(邓艾传又载宣王督诸军伐吴将诸葛恪焚其积/聚恪弃城遁走宣王因欲广田积榖为兼并之计)
(乃使邓艾行陈颖以东至寿春地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以引水浇灌大积军粮以通漕运)
(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馀里五里一营营六十人且佃)
(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颖大治/诸陂于颖南颖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
(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屯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
(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臣/钦若等曰开渠史不书月)
贾逵为豫州南与吴接修守战之具堨汝水造新陂又
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7a 页
吴景帝永安三年三月用都尉严密议作浦里塘薛莹
为选曹尚书领太子少傅时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
淮后王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
晋武帝泰始十年光禄勋夏侯和上修新渠富寿游陂
三渠凡溉田千五百顷(臣钦若等曰/史不书月)
孔愉为会稽内史章句县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
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馀顷皆成良业
毛穆之为桓温太尉参军加冠军将军温伐慕容炜使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7b 页
穆之监凿钜野百馀里引汶水会于济川
前秦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
已下及豪望富室僮𨽻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
通渠引渎以溉舄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
宋世祖镇襄阳以刘秀之为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
田数千亩堰久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壅陪繇
是大丰
南齐沈瑀为扬州部传从事刺史始安王遥光令瑀专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8a 页
治狱事湖熟县方山埭高峻冬月公私行旅以为艰难
明帝使瑀行治之瑀乃开四洪断行客就作三日立办
扬州书佐私行诈称州使不肯就作瑀鞭之三十书佐
归诉遥光遥光曰沈瑀必不枉鞭汝覆之果有诈明帝
复使沈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

梁高祖天监四年二月遣卫尉杨公则率宿卫兵塞洛

卷四百九十六 第 28b 页
十三年作浮山堰(王钦若等曰/史不书月)
普通六年五月筑宿预堰又修曹公堰于济阴
大通二年二月筑寒山堰
 
 
 
 
 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