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八十六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宋 王钦若等 撰
  邦计部
    户籍 迁徙
   户籍
自黄帝疆理天下画为万国而户籍之制无闻焉禹汤
之际聊可纪述施及周室六官并建而司民掌登万民
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太宰之职听闾里以版图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b 页
然后计口占数之法著矣秦民之后迄于汉世书年附
籍因革或异鼎国而降逮于东晋侨居颇众多仍旧号
尔后南北之制并立沿袭之典既殊隋令唐式斯可遵
矣乃若比屋之登耗夫家之众寡乘乱离之云瘼因而
削减属承平之寖久复以富庶皆开卷而可觌焉信乎
有司之传史官之计不可以忽巳
夏禹平水土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
二十三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a 页
周成王致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万四千九百二十

庄王十三年五千里外非天子之御自太子公卿以下
至于庶人凡一千一百九十四万一千九百二十三人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始皇十六年初令男子书年
汉高帝初为沛公既至咸阳沛丞萧何先入收秦丞相
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b 页
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
景帝二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傅音附著也著名/籍给公家徭役)
平帝元始二年人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口五千九百
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后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
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
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百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
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a 页
魏陈留王时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
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又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
十四万天下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
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
蜀先主章武元年国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吴大帝赤乌三年国中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

晋武帝时户一百九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口千三百八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b 页
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太康元年平吴收其图籍得
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天下户二
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
百六十三有司又奏男子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
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
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事
元帝时百姓自拔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
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卷四百八十六 第 4a 页
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禁称为庚
戌制(一说天下/所在土著)
宋高祖初为晋侍中录尚书上表曰臣闻先王制治九
土攸序分境画疆各安其居在昔盛世人无迁业故井
田之制三代以隆秦革斯政汉遂不改富强兼并于是
为弊然九服弗扰所托成旧在汉西京大迁田景之族
以实关中即以三辅为乡闾不复系之于齐楚自永嘉
播越爰托淮海朝有兴复之美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4b 页
图日不暇给是以宁民缓治犹有未遑及至大司马桓温
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
国丰实由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
弛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
臣荷重任耻责实深自非改调更张无以济治夫人情
滞常难与虑始所谓父母之邦以为桑梓者诚以生焉
终焉敬爱所托耳今所居累世坟垄成行敬恭之诚岂
不与事而至请准庚戌土断之科庶子本所弘稍与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5a 页
著然后率之以仁义鼓之以威武超大江而跨黄河抚
九州而复旧土则恋本之志乃速申于当年在始暂勤
要终所以能易伏惟陛下垂矜万民怜其所失永怀鸿
雁之诗思隆中兴之业既委臣以国重期臣以宁济若
所启合允请付外施行于是依界土断惟徐兖青三州
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多被并省
永初元年八月戊午诏先是开赦限内首出蠲租布二
年先有状黄籍犹存者听复本注诸旧郡县以北为名
卷四百八十六 第 5b 页
者悉除寓立于南者听以南为号
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
八万五千五百一是时王敬弘上言旧制人年十二半
役十六全当以十三以上能自营私及公故以充役考
之见事犹或未尽体有强弱不能称耳循吏隐恤可无
甚患庸愚守宰必有勤剧况值苛政岂可称言至令逃
窜求免胎孕不育乃避罪宪实亦由兹今皇化惟新四
方无事役名之宜应存消息十五至十六宜为半丁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6a 页
七为全丁帝从之
后废帝元徽元年诏曰分方正俗著自虞册川谷异制
焕乎姬典故井遂有辨闾伍无杂用能七教克宣八政
斯序虽绵代殊轨沿革异仪或民怀迁俗或国尚兴徙
汉阳烈燕代之豪关西炽齐楚之族并通籍新邑即居
成旧洎金行委御礼乐南移中州黎庶襁负扬越圣武
造运道一闳区贻长世之规申土断之制而夷险相因
盈晦递袭岁馑彫流戎役惰散违乡寓境渐至繁积宜
卷四百八十六 第 6b 页
式遵鸿轨以为永宪庶阜俗昌民反风定保夷胥山之
险澄瀚海之波括河图于九服振玉轫于五都矣
南齐太祖建元二年敕黄门郎虞玩之与骁骑将军傅
坚意简定簿籍诏朝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
顷民俗巧伪为日已久至乃窃注爵位盗易年月增损
三状贸袭万端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
板停私而云𨽻役身强而称六疾编户齐家少不如此
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比年虽却籍改书终无得实若
卷四百八十六 第 7a 页
约之以刑则民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则胜残未易卿诸
贤并深明治体可各献嘉谋以振浇化又台坊访募此
制不近优刻素定閒剧有常宋元嘉以前兹役常满大
明以后乐补稍绝或缘寇难频起军荫易多民庶从利
役坊者寡然国经未变朝纪常在相揆而言隆替何速
此急病之洪源晷景之切患以何科算革斯弊耶玩之
上表曰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条取人孝建元年书籍众巧
之所始也元嘉中故光禄大夫傅隆年出七十犹手自
卷四百八十六 第 7b 页
书籍躬加隐校何必有石建之慎高柔之勤盖以世属
休明服道修身故耳今陛下日旰忘食未明求衣诏逮幽
愚谨陈妄说古之共治天下惟良二千石今欲求治取
正其在勤明令长凡受籍县不加简合封送州州简得
实方却归县吏贪其赂民肆其奸奸弥深而却弥多赂
愈厚而答愈缓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扬州等九郡
四号黄籍共却七万一千馀户于今十一年矣而所正
者犹未及四万神州奥区尚或如此江湘诸郡倍不可
卷四百八十六 第 8a 页
念愚谓宜以元嘉二十七年籍为正民惰法既久今建
元元年书籍宜更立明科一听首悔迷而不反依制必
戮使官长于简校必令明洗然后上州永以为正若
有虚昧州县同科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而板募顿阙
弊亦有以自孝建以来入勋者众其中操干戈卫社稷
者三分殆无一焉勋簿所领而诈注辞籍浮游世要非
官长所拘录复为不少寻苏峻平后庾亮就温峤求勋
籍而峤不与以为陶侃所上多非实录寻物之怀私无
卷四百八十六 第 8b 页
世不有宋末落纽此巧尤多又将位既众举恤为录实
润甚微而人领数万如此二条天下合役之身已据其
大半矣又有改注籍状诈入仕流昔为人役者今反役
人又生不长发便谓为道填街溢巷是处皆然或抱子
并居竟不编户迁徙去来公违土断属役无满流亡不
归宁丧终身疾病长卧法令必行自然竞反四镇戍将
有名寡实随才部曲无辨勇懦署位借给巫媪比肩弥
山满海皆是私役行货求位其涂甚易募役卑剧何为投补
卷四百八十六 第 9a 页
坊吏之所以尽百里之所以殚也今但使募制明信满
复有期民无径路则坊可立表而盈矣为治不患无制
患在不行不患不行患在不久上省玩之表纳之乃别
置板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以妨懈怠于是货
赂因缘籍注虽正犹强推却以充程限至世祖永明八
年谪巧者戍缘淮各十年百姓怨望世祖乃诏曰夫简
贵贱辨尊卑者莫不取信于黄籍岂有假器滥荣窃服
非分故所以澄革虚妄式允旧章然衅起前代过非近
卷四百八十六 第 9b 页
失既往之愆不足追咎自宋升明以来皆听复注其有
谪役边疆各许还本此后有犯严加剪治
梁高祖天监元年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
陈文帝天嘉元年诏曰自顷丧乱编户播迁言念馀黎
良可哀惕其亡乡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内随其适乐
来岁不问侨旧悉令著籍同土断之例
宣帝时户六十万
后主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0a 页
后魏孝文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
户籍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
强徵敛倍于公赋是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
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乡人强谨
者充从之
十一年九月诏曰去夏以岁旱民饥须遣就食旧籍杂
乱难可分简故依局割民阅户造籍欲令去留得实赈
贷平均然乃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良繇本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0b 页
部不明籍贯未实禀恤不用以至于此朕猥居民上闻
用慨然可重遣精简勿令遗漏一人孝明正光以前时
惟全盛户口之数比晋太康倍而馀矣(按晋太康元年/户二百四十五)
(万三千八百今云倍而/馀者则五百馀万矣)
孝庄末尔朱之乱其后分为二国户三百三十七万五
千三百六十八
北齐神武为东魏孝静相兴和中频岁大穰榖斛至九
钱是时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于徭赋神武乃命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1a 页
孙腾高隆之分括无籍之户得六十馀万于是侨居者
各勒还本属
武成河清三年定令乃命人居十家为比邻五十家为
闾里百家为族党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十
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六十六以上为老十五以下为

少帝承光元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
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1b 页
后周太祖为相创制六官载师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
里之数会六畜车乘之稽审赋役敛弛之节制畿疆修
广之域颁施惠之要审收产之政
宣帝大象中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
隋高祖开皇二年受周禅有户三百六十万乃颁新令
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
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
三年正月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是时山东尚承齐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2a 页
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或
小规免杂赋高祖乃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
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折籍各为户
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二十四万三千丁新附六十四
万一千五百户左仆射高颎以人间课役虽有定分年
常徵纳除注常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
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
巡人各随便延五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2b 页
自是奸无所容矣
十年五月诏曰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
息兵士军人搆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
地罕苞桑常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悯之凡
是居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
依旧式
焬帝即位诏男子以二十二成丁
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3a 页
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唐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七日敕百姓年五十者皆免
课役
六年三月令以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
为丁六十为老是月令天下户量其资产定为三等每
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
九年三月诏天下户为三等未尽升降宜为九等
太宗贞观中户不满三百万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3b 页
二十年太宗问民部侍郎卢承庆历代户口多少之数
承庆叙夏殷之后迄于周隋皆有依据太宗嗟赏久之
高宗永徽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帝问户部尚书高履行
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一十五万高宗以天
下进户既多谓无忌曰比来国家无事户口稍多三二
十年足堪殷实因问隋有几户今有几户履行奏隋大
业中户八百七十万今户三百八十五万帝曰自隋末
乱离户口减耗迩来虽复苏息犹大少于隋初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4a 页
五年二月敕天下二年一定户
显庆二年十月高宗问中书令杜正伦隋有几户正伦
奏大业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
万户
总章元年十月司空李绩破高丽国虏其王下城百七
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
仪凤二年二月敕自今以后汉省籍及州县籍
则天延载元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4b 页
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已后不
得更貌疑有奸滥者听随时貌定以附手实
證圣元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曰臣闻黎庶之数户口
之众而条贯不失按此可知者在于各有管统明其簿
籍而已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因缘逐
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
不供簿籍不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
蠲阙于常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患祸不可不深虑也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5a 页
或逃亡之户或有简察即转入他境还行自容所司虽
具条科颁其法禁而相看为例莫适遵承纵欲纠其
愆违加之刑罚则百州千郡庸可尽科前既依违后仍
积习简获者无赏停止者获原浮逃不悛亦由于此今
纵更搜简而委之州县则还袭旧踪卒于无益臣以为
宜令御史督察简校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
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然后逃亡可还浮寓可绝
所谓禁令者使闾阎可保递相觉察前后乖避皆许自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5b 页
新仍有不出辄听相告每纠一人随事加赏明为科目
使知劝沮所谓恩德者逃亡之徒久离桑梓粮储空阙
田地荒废即当赈其乏少助其修营虽有欠赋悬徭背
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徵其应还家而贫乏不
能致者乃给程粮使达本贯所谓权衡者逃人有绝家
去乡离本失业心乐所住情不愿还听于所在𨽻名即
编为户夫顾小利者失大计存近务者丧远图今之议
者或不达于变通以为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6a 页
贯不可改而越关继踵背府相寻是开其逃亡而禁其
割𨽻也就令逃亡者多不能总许割𨽻犹当计其户口
等量为节文殷富者令还贫弱者令住简责已定计科
已明户无失编人无废业然后按前躅申旧章严为防
禁与人更始所谓限制者逃亡之人应自首者以符到百
日为限限满不出依法科罪迁之边州如此则户无所
遗人无所匿矣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天下百姓父母另外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6b 页
继别籍者所析之户等第并须与本户同不得降下其
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析生蠲免
其差科各从析户祗承勿容递相影护
中宗神龙元年五月十八日制二十二成丁五十九免
(因韦庶/人所奏)
十一月户部尚书苏瑰奏计户六百三十五万六千一
百四十一
景龙二年闰九月敕诸籍应送省者附当州庸调车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7a 页
若庸调不入京雇脚运送所须脚直以官物充诸州县
籍手实计帐常留五比省籍留九比其远年依次除皇
宗祖庙难毁其子孙皆于宗正附籍自外悉依百姓例
睿宗景云元年七月敕韦庶人所奏成丁入老宜停
玄宗开元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监察御史宇文融请简
察色役伪滥并逃户及籍田因令充使于是奏劝农判
官数十人使还得户八十馀万田亦称是
十二年八月宇文融除御史中丞充诸色安辑户口使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7b 页
十四年户部进计帐言今年管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
六十五
十八年十一月敕天下户等第未平升降须实比来富
商大贾多与官吏往还递相凭嘱求居下等自今以后
不得更然如有嘱请者所由牧宰录名封进朕当处分
京都委御史外州委本道如有隐蔽不言随事弹奏
是月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
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8a 页
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
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
装潢并皆出当户户口内外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
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

二十年户部计帐管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
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二十二年户部计帐管户八百万八千七百一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8b 页
二十四年三月敕朕以百姓为心固非一人独理委之
牧宰辑宁兆庶若考论政绩在户口存亡不有甄明何
凭赏罚自今以后天下诸州户口或刺史县令自离任
者并宜分明交付州县仍每至年终各具存亡及增加
实数同申并委采访使重覆报省所司明为课最具条
件奏闻随事褒贬以旌善恶
七月敕诸州逃人先除籍帐能自归复业者其应徵当
年租庸资课一事已上并宜放免其隐漏举首改正人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9a 页
等亦宜准此
二十六年二月敕诸州应归首复业比来每至年终皆
当州录奏自今已后并宜牒报本道采访使同勘当道
归首人每州略单数同一状奏仍挟名报所由
二十九年二月敕自今以后应造籍宜令州县长令录
事参军审加勘覆更有疏遗者委所司具本判官及官
长等名品录奏其籍仍写两本送户部
三月敕天下诸州每岁一团貌既以转年为定复有籍
卷四百八十六 第 19b 页
书可凭何至劳烦不从简易于人非便事资釐革自今
以后每年小团宜停待至三年定户日一时团貌仍令
所司条件处分
天宝元年正月制节文如闻百姓之内或有户高丁多
苟为规避父母见在别籍异居宜令州县仔细勘会其
一家之中有十丁以上者放两丁征行赋役五丁巳上
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教如更犯者准法科
罪是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0a 页
百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一云计户八百五十三/万五千七百六十三)
三年正月十六日敕天宝三年改为三载者所论前后
年号一切为载其后造帐记岁月云若干载自馀表状
文章并准此
二月二十五日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师东京尚书省户
部各贮一本十二月二十五日赦文比者成童之岁则
挂轻徭既冠之年使当正役闵其劳苦用轸于怀自今
以后百姓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0b 页
四载三月敕朕听政之馀而精思理本意有所得庶益
于人且什一而税前王令典农商异宜旧制犹阙今欲
审其户等极贫乏之人赋彼商贾抑浮惰之业优劣之
际有深察之明闾里之间无不均之叹顷以人不欲扰
法贵从宽所以比来未全定户今已经数载产业或成
适可因兹平于赋税自今已后每至定户之时宜委县
令与村乡对定审于众议察以资财不得容有爱憎以
为高下徇其虚妄令不均平使每等之中皆称允当仍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1a 页
委太守详覆如有不平县令录奏量事贬降其乡村对
定之人便与节级科罪覆定之后明立簿书每有差科
先从高等务兹不足庶叶彝伦是月户部郎中王鉷加
勾当户口色役使
七月敕今载诸郡因团貌宜便定户自今已后任依常
式应察问对众取平是载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师东京
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
五载六月敕自今以后应造籍帐及公私文书所言田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1b 页
地四至者改为路
九载十二月二十九日敕天下郡县虽一载定户每载
亦有团貌计其转年合入中男成丁五十九者任退团

十二载正月敕应送东京籍宜停
十三载计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肃宗至德二载计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
乾元三年计户一百九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五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2a 页
代宗宝应元年九月敕客户若住经一年已上自贴买
得田地有农桑者无问于庄荫家住及自造屋舍勒一
切编附为百姓差科比居人例量减一半庶填逃散
广德元年七月赦天下男子二十五成丁五十五入老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赦天下户口委输刺史县令据见
在实户量贫富作等第差科不得依旧籍帐是年计户
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
大历四年八月敕名籍一家辄请移改诈冒规避多出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2b 页
此流自今以后割贯改名一切禁断
德宗以大历十四年即位十一月己丑诏令前州府造
籍者罢之初户部奏请令造籍从之寻以为未可故罢
建中元年十二月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
七十六
贞元三年五月诏曰诸州户减耗三分去二其官员亦
令减省
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史官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3a 页
十卷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管州府二百九十三
县一千四百五十三见定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
(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淮西淄青十五道七十一州并不申户)
(口/数)每岁赋入倚辨止于浙西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
湖南等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万户比量天宝供税
之户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八十三万馀人比
量士马三分加一卒以两户资一兵其他水旱所损徵
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李吉甫等又云元和中户二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六十三)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3b 页
六年正月衡州刺史吕温奏当州旧额户一万八千四
百七除贫穷死绝老幼单孤不支济等外堪差科户八
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后团定户税次简责出所由隐藏
不输税户一万六千七伏缘圣恩录臣在道州微效擢
授大郡令抚伤残臣昨寻旧案询问闾里承前徵税并
无等第又二十馀年都不定户存亡孰察贫富不均臣
不敢因循设法团定简获隐户数约万馀州县虽不增
徵科所由己私自敛率与其潜资于奸吏岂若均助于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4a 页
疲人臣请作此方圆以救凋瘵庶得下免偏苦上不阙
供敕宜付所司
二月制自定两税以来刺史以户口增减为殿最故有
析户以张虚数或分产以系户名兼招引浮客用为增
益至于税额一无所加徒使人心易摇土著者寡观察
使严加访察必令诣实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敕天下百姓自属艰难
弃于乡井户部版籍虚系姓名建中元年以来改革旧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4b 页
制悉归两税法久即弊奸滥益生自今以后宜准例三
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卒
长庆中户三百九十四万四千五百九十五
敬宗宝历中户三百九十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二
文宗大和中户四百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三
开成二年正月户部侍郎判度支王彦威进所撰供军
图其表略曰起自至德乾元之后迄于贞元元和之际
天下有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经略者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5a 页
三掎角之师犬牙相制大都通邑无不有兵约计中外
兵额又至八十馀万长庆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
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今计天下租赋
一岁所入总不过三千五百馀万而上供之数三之一
焉三分之中二给衣赐自留州使兵士衣食之外其馀
四十万众仰给度支伏以时逢理安运属神圣然而兵
不可弭食或惟时忧勤之端兵食是切臣谬司邦计虔
奉睿图辄纂事功庶裨圣览四年计户都管四百九十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5b 页
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
武宗会昌中户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
五年八月制朕闻三代已前未常言佛汉魏之后像教
寖兴是逢季时传此异俗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馁者一
妇不织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
食待蚕而衣贞观开元亦常釐革刬除不尽流行滋多
中外诚臣恊予正意济人利众予不让焉天下还俗僧
尼二十六万五千馀人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6a 页
梁太祖开平三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户部事于兢
奏伏乞降诏天下州府各准旧章申送户口籍帐允之
晋少帝开运元年八月敕夏秋徵科为帐籍一季一奏
周世宗显德五年十月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
人使于诸州简定民租明年春使回总计简到户二百
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定垦田一百八万五千八百
三十四顷淮南郡县不在此数是月又诏诸道州府令
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老凡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6b 页
夫家之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
户均之仍每及三载即一如是
   迁徙
周官比长之职凡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
他乡则为之旌节而行之无节则内之圜土盖徙名移
贯之制旧矣周室之后施于列国迁徙民籍斯可槩举
秦汉之后或充实关辅或尊奉园邑繇是温房富室高
訾大族或应募而徙或占数以居时加厚赐以申善诱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7a 页
至于畏敌国之侵扰济穷边之虚弱破奸猾之伍革蛮
貊之政则又侨置郡县空其疆宇者焉若乃徇人之欲
因地之利就宽旷而为乐返旧故而攸宁优其赈给加
之蠲复斯固有如归之美无失所之叹也已
周武王克商成周既成(洛阳/下都)迁殷顽民(殷大夫士心不/则德义之经故)
(徙近王都/教诲之)周公以王命诏(称成王命/告令之)
成王既践奄迁其君于蒲姑(已灭奄而徙其君及人臣/之恶者于蒲姑蒲姑齐地)
(近中国教/化之所)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7b 页
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盟向/二邑)
(名隐公十一年王以/与郑故求为郑成)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
向之民于郊
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楚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
田益之(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迁方城外人于许(成十五年许/迁叶调之许)
(今许迁于夷故以/方城外人实其处)
秦始皇二十八年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三十六年
徙民于北河榆中三万家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8a 页
汉高祖五年九月徙诸侯于关中
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
姓关中与利田宅初刘敬使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
洋楼烦王(白洋匈奴/国名也)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
夕可以至(言匈奴欲/来为寇者)秦中新破(秦中谓关中故秦地也/新破谓经兵革之后未)
(殷实/也)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
昭屈景莫与(皆二国/之士族)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
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8b 页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
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
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帝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
万馀口
景帝元年正月诏曰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武帝建元二年作茂陵邑三年春赐徙茂林者户钱二
十万田二顷
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9a 页
三百万已上于茂陵初主父偃说帝曰茂陵初立天下
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消奸
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帝从之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猾狡也音/乎八切)
元鼎六年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名不韦
(谓秦徙吕不韦子弟/于蜀汉故以为名)
是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元封元年东越杀王馀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覆为后
卷四百八十六 第 29b 页
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三年秋分徙酒泉郡
(分谓不尽/徙之也)
太始元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此当言云阳/而转写者误)
(为陵耳茂陵帝所自起而云阳甘泉所居故总使徙豪/杰也钩弋赵婕妤死葬云阳至昭帝即位始尊为皇太)
(后而起云陵武/帝时未有云陵)
昭帝始元三年秋募民徙云陵赐钱田宅
四年夏徙三辅富人于云陵赐钱户十万
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徙平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0a 页

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水衡与少府皆/天子私藏耳县)
(官公作当仰给司农今出水/衡钱言宣帝即位为异政也)
元康元年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杜陵
成帝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
于昌陵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第

后汉光武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0b 页
关居庸关以东(前书曰代郡有常山关上谷郡居/庸县有关时胡寇数犯边故徙之)
十七年赵憙为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
捕斩其渠帅馀党坐者数十人憙上言恶止其身可一
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二十六年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
民归于本土遣谒者分将施刑补理城郭发遣边民在
中国者布还诸县皆赐以装钱转输给食(东观记曰时/城郭丘墟扫)
(地上悔/前徙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1a 页
安帝永初五年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
徙池阳上郡徙衙
顺帝永建四年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
献帝建安十六年曹公西征初自天子西迁雒阳人民
单尽其后钟繇以侍中守司𨽻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民间户稍实曹
公征关中得以为资
十八年曹公恐江滨郡县为吴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1b 页
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
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二十年曹公征张鲁鲁降雍州刺史张既说曹公拔汉
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于
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
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
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魏文帝改长安谯许昌濮雒阳为五都令天下听内徙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2a 页
复五年安后又增其复
齐王以明帝景初三年正月即位六月以辽东东沓县
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以居徙民
正始元年二月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居齐郡
之西安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
蜀后主建兴十四年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
户于广都
晋宣帝为骠骑大将军都督雍州表徙冀州农夫佃上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2b 页

武帝大康中杜预为征南将军初伐吴军至江陵因兵
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
荆土肃然
孝武帝大元元年十月移淮北流人于淮南后赵石勒
之在襄国勒将逯(音/六)明攻宁黑于茌平降之因破东燕
酸枣而还徙降人二万馀户于襄国又徙平原乌丸展
广刘哆等部三万馀户于襄国刘琨长史李弦以并州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3a 页
降勒勒乃迁阳曲乐平户于襄国置守宰而还又徙秦
州郡部众五千馀户于广宗
石季龙又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雒四州之

柳恭为河东郡守以季龙末丧乱乃率民南徙居于汝
颍之间故世仕江表
前秦苻坚既平邺都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
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陈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3b 页
留东阿万户以实青州诸因乱流移避仇远徙欲还旧
业者悉听之
后秦姚苌僭即位于长安乃徙安定五千馀户于长安
苌与苻登相持时苌以安定地狭且逼苻登使姚硕德
镇安定徙安定千馀家于阴蜜姚兴徙李闰羌三千家
于安定寻徙新安及姚泓僭立羌酋党容率所部叛遣
抚姚赞讨之容降徙其豪右数百万于长安馀遣还李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4a 页
后燕慕容垂徙徐州流人千馀户于黎阳
慕容众党率众三万伐高句骊袭其新城南苏皆尅之
散其积聚徙其五千馀户于辽西
后梁吕光初徙西海郡人于诸郡其后谣曰朔马心何
悲念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顷之遂相扇
动复徙于西河乐都
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骏讨缘沔蛮移一万四
千馀口于京都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4b 页
二十三年迁汉川流民于沔次
二十七年使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自彭城徙流民数
千家于瓜步征北参军程天祚徙江西流民于南州亦
如之
二十八年冬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孰合
万许家
孝武帝大明中孔灵符为丹阳尹山阳县土境褊狭民
多田少灵符表徙无赀之家于馀姚鄞鄮三县界垦起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5a 页
湖田帝使公卿博议太宰江夏王义恭议曰夫训农修
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玩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
居他县寻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者肆力非为无
处耕起空荒无救灾歉又兼缘湖居民鱼鸭为业及有
居肆理无乐徙尚书令柳元景右仆射刘秀之尚书王
瓒之顾凯之颜师伯嗣湘东王议曰富户温房无假迁
业穷身寒室必应徙居葺宇疏皋产粒无待资公则公
未易充课私则私卒难具宜募亡叛通恤及与乐田者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5b 页
其往经创须粗修立然后徙居侍中沈怀文王景文黄门
侍郎刘凯郗颙议曰百姓虽不亲农不无资生之路若
驱以就田则坐相违夺且鄞等三县去治并远既安之
民忽徙他邑新垣未立旧居已毁去留两困无以自资
谓宜适任民情从其所乐开宥逋亡且令就业若审成
腴壤然后议迁太常王玄谟议曰小民贫匮远就荒畴
去旧即新粮种俱阙习之既难劝之未易谓宜微加资
给使得肆勤明力田之赏申怠惰之罚光禄勋王升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6a 页
议曰远废之畴方剪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资徒粗
立徐行无晚帝违议从其徙民并成良业
后魏道武天兴元年正月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
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
伎巧十万口以充京师
二月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6b 页
二年陈郡河南流民万馀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
明元泰常三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民于京师(又娥清/传云清)
(为给事黄门侍郎先是徒何民散居三州颇/为民害诏清徙之平城清善绥抚徙者如归)
太武始光四年帝率轻骑袭赫连昌徙万馀家而还徙
民在道多死其能到都者才十六七
延和元年车驾征冯文通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
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
太延元年诏长安及平凉民徙在京师其孤老不能自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7a 页
存者听还乡
太平真君六年徙青徐之人以实河北(又陆俟太武时/与高凉王那渡)
(河南略地至济南东平陵/徙其民六千家实河北)
七年徙长安城内工巧二千家于京师
献文皇兴三年徙青州民于京师
孝文太和十九年诏迁雒之民葬河南不得迁河北于
是代人南者悉为河南雒阳人
宣武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7b 页
孝明武泰元年镇南将军源子恭勒众渡淮徙民于淮
北立郡县置戍而还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独孤信平凉州擒宇文仲和迁
其民六千馀家于长安
废帝二年二月东梁州平辽迁其豪帅于雍州(王钦若/等曰按)
(后周及北史西魏废/帝恭帝年号皆无)
恭帝元年以巴湘初附诏李贤为郢州刺史总监诸军
略定乃迁江夏民二千馀户以实安州并筑甑山城而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8a 页

东魏孝静天平元年迁都于邺出粟一百三十六万石
以赈贫人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馀
皆北徙并给常廪春秋二时赐帛以供衣服之费
北齐神武帝为魏相命孙腾高隆之分括无籍之户得
六十馀万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
文宣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
州范阳宽乡之处百姓惊扰又以频岁不熟米籴涌贵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8b 页

后周武帝建德六年十二月行幸并州宫移并州军人
四万户于关中
宣帝大象元年诏曰雒阳旧都今既脩复凡是元迁之
户并听还雒州此外诸民欲往者亦任其意河南幽相
豫亳青徐七总管受东京六府处分
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
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之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9a 页
又诏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唐高祖初为唐王下令曰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
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
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今岷嶓款服
蜀汉沃饶闾里富于猗陶菽粟同于水火曩者储蓄徵
敛实繁帑藏犹殷宜垂拯济木牛流马非可转输乐土
重迁理无从卜则穷通之道将由革变外内户口见在
京者宜依本土置令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所
卷四百八十六 第 39b 页
有官物随至籴给明立条格务使稳便秋收丰实更听
进止
太宗贞观元年朝议户数之处听徙宽乡陜州刺史崔
善为上表曰畿内之民是谓户殷丁壮之人悉入军府
若听移转便出关外此则虚近实远非经通议其事遂

则天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外雍同泰等七州
户数十万以实雒阳
卷四百八十六 第 40a 页
玄宗开元十六年十月敕州客户有情愿属缘边州者
至彼给良沃田安置仍给永年优复宜令所司即与所
管客户州计会召取情愿者随其所乐具数奏闻
敬宗宝历元年五月敕黔首如有愿于所在编附籍帐
者宜令州县优恤给与閒地二周年不得差遣
 
 
 
卷四百八十六 第 40b 页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