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七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二百八十七 宋 王钦若等 撰
  宗室部
   忠諌
古人有言曰忠臣虽在畎亩犹不忘君惓惓之义也矧
骨肉之亲本根攸庇若乃朝政有阙君道或愆赏罚无
章众言并用而能諌之以德竭其诚心务进谠言期于
开悟盖情兼家国义在君亲者也与夫信而后諌不听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b 页
则去者异矣诗曰虽有他人不如我同姓其是之谓欤
殷王子比干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諌不听而为奴则曰
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諌纣纣怒曰
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夫王子比干
刳视其心(纣作炮烙之刑王子比干曰王暴不諌非忠/臣也畏死而不信非勇士也见过则諌不用)
(则死忠之至也遂进諌三/日不去朝纣因而杀之)
秦公子扶苏始皇长子始皇益发谪徙边扶苏諌曰天
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a 页
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
恬于上郡
子婴二世兄子二世时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
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諌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
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背秦之约齐王
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
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
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b 页
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
不可二世不听
汉淮南王安厉王长子也武帝建元六年闽越复举兵
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上书以闻帝多
其义大为发兵遣两将军将兵诛闽越安上书諌曰陛
下临天下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
耆老赈匮之盛德上隆和泽下洽近者亲附远者怀德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a 页
天下摄然(摄安也/奴恊切)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
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越方外之地
发文身之民(古/剪字)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
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与读/曰豫)非彊不能服威弗能制
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故古者
封内甸服(封内谓封圻千里之内也甸/服主治王田以供祭祀也)封外侯服(封外/千里)
(之外也侯候/也王者斥堠)侯卫宾服(侯服之外又有卫服宾宾见/于王也侯卫二服同为宾也)
夷要服(要以遥切言以/文德求之耳)戎狄荒服(此在九州之外者也/荒言其荒忽绝远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b 页
(去无常/者也)远近势异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
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
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竹田/曰篁)
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
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
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
而间独数百千里(间中间也或八/九百或千里也)阻险林丛弗能尽著
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a 页
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
越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言其国僻远于宗/庙之贡祭皆不与)
(也大内都内也国家宝藏也/治粟官属有都内令丞也)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
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劳蛮夷也且越人
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
也一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间者数
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赘子者谓令子/出就妇家为赘)
(婿/耳)赖陛下德泽赈救之得毋转死沟壑四年不登五年
卷二百八十七 第 4b 页
复蝗民生未复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
而踰岭(轿今竹舆车也/言以轿过岭耳)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
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
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
矣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先/臣)
(淮南厉王长/间忌人姓名)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
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
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a 页
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
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气薄
阴阳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灾气为之生也陛下德配天
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
天年而死者为之悽怆于心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
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
闭晏开晁(朝/字)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不习南方地
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彊能难边城淮南全国之时多
卷二百八十七 第 5b 页
为边吏(全国谓未分为三之时也淮南人/于边为吏与越相境故知其地形)臣窃闻之与
中国异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
内也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
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越人欲为变必先繇馀干界中
(越邑今鄱/阳县也)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边城守候诚谨越人
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且越
人绵力薄材(绵弱/也)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
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臣闻越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a 页
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车奉饟者不在
其中(饟亦/饷也)南方暑湿近夏瘅热(瘅黄/病也)暴露水居蝮蛇蠚(毒/也)
生疾疢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
之不足以偿所亡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
(甲者闽/王弟名)甲巳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
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
以归圣德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
其王侯以为畜越(畜养/之也)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陛
卷二百八十七 第 6b 页
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组者印/之绶)不劳一卒
不顿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
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如雉兔之逃/窜而入山林)
(险阻/之中)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
卒罢勌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
织纴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民苦兵
事逃亡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臣闻长
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郡都尉姓/屠名睢也)又使监禄凿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a 页
渠通道(监郡御史/也名禄)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
屯守空地旷日持久士卒劳倦越乃出击之秦兵大破乃
发适戍以备之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靡散也/音縻)
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
是山东之难始兴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
也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臣恐变故之生奸邪之作
繇此始也周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鬼方小蛮
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
卷二百八十七 第 7b 页
克言用兵不可不重也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
莫敢较也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颜行犹/雁行在)
(前行故曰颜/行胡郎切)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
首臣窃为大汉羞之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
为囿江汉为池生民之属皆为臣妾人徒之众足以奉
千官之共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而玩心神明秉
执圣道负黼依(依形如屏风而曲之画以黼/文张于牖间依读曰扆也)凭玉几南
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向应陛下垂德惠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a 页
以覆露之(露谓使之沾润泽也/或露或覆言养育也)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
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天下之安犹泰山而
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间而烦汗马之
劳乎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
之也臣闻之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
臣安幸得为陛下守藩以身为鄣蔽人臣之任也边境
有警爱身之死而不毕其愚非忠臣也安窃恐将吏之
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言汉发一使镇抚之则/越人宾服不烦兵往)
卷二百八十七 第 8b 页
时汉兵遂出踰领适会闽越王弟馀善杀王以降汉兵
罢帝嘉淮南之意
刘向初名更生为諌议大夫给事中元帝初即位太傅
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加官也/百官公)
(卿表云诸吏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得举不法也)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
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
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
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a 页
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
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愬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其春地震夏客星见昴卷舌间(见于昴与卷/舌之间也)上感悟下诏
赐望之爵关内侯奉朝请秋徵堪向欲以为谏大夫恭
显白皆为中郎冬地复震时恭显许史子弟侍中诸曹
皆侧目于望之等更生惧焉乃使其外亲上变事(非常之/事故谓)
(之变/也)言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皆中正无私欲致大治
忤于贵戚尚书(忤犹/逆也)今道路人闻望之等复进以为且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9b 页
见毁谗必曰尝有过之臣不宜复用是大不然(言不宜用/有过之臣)
(者此议/非也)臣闻春秋地震为在位执政太盛也不为三独夫
动亦已明矣(为萧望之周堪及向/独夫犹言匹夫也)且往者高皇帝时季布
有罪至于夷灭后赦以为将军高后孝文间卒为名臣
(卒终/也)孝武帝时儿宽有重罪系按道侯韩说谏曰(说读/悦)
吾丘寿王死陛下至今恨之(恨悔/也)今杀宽后将复大恨矣
上感其言遂贳宽(贳谓缓/恕其罪)复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
夫未有及宽者也又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偃取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a 页
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太中大夫胶西相
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常有诏问(兴谓改/作宪章)仲舒为世
儒宗定议有益天下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坐诽谤系狱
三年免为庶人宣帝复用胜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名
敢直言天下美之若乃群臣多此比类难一二记有过
之臣无负国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观矣前弘恭
奏望之等狱决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移病者移书言/病一曰言以病)
(移出不/居官府)后复视事天阴雨雪繇是言之地动殆为恭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0b 页
(殆近/也)臣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章明/也)进望之
等以通贤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门开灾异之原塞矣书
奏恭显疑其更生所为白请考奸诈辞果服遂逮更生
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諌大夫贡禹与廷尉杂考劾更生
前为九卿坐与望之堪谋排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者毁
离亲戚欲退去之而独专权为臣不忠幸不伏诛复蒙
恩徵用不悔前过而教令人言变事诬罔不道更生坐
免为庶人而望之亦坐使子上书白冤前事恭显白令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a 页
诣狱置对(置对者立/其罪辞)望之自杀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
堪为光禄勋堪弟子张猛光禄大夫给事中大见信任
恭显惮之数谮焉更生见堪猛在位几已得复进(几读/曰冀)
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諌曰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
法不谨乃复蒙恩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徵表为国
(徵證/也)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惓惓之义
(圳者田中之沟也圳音/舌犬切惓惓忠谨之意)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
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惟思/也)忠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1b 页
之义一抒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抒谓发/泄之也)臣闻舜命
九官(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祀宗庙夔典乐龙纳言)济济相
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韶舜乐名举箫管之属/示其备也于韶乐九奏)
(则凤凰见其容仪击钟鸣磬而/百兽相率来舞言感至和也)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及
至周文开基西郊(言文王始受/命作周也)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
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
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周颂祀/文王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a 页
(庙之诗也于叹辞穆肃敬也雍和也显明相助也济济/盛也言文王有清静之化敬而且和光明著见故济济)
(之众士皆执行文王/之德也于读曰乌)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
于内万国驩于外故尽得其驩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周颂禘太祖/之诗也相助)
(也辟百辟也公诸侯也言有此宾客以和而来至止而/敬者乃助王祭之人百辟与诸侯耳于是时天子则穆)
(穆然/也)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
周颂曰降福穰穰(此执竞之篇祀武王/之诗也穰穰多也)又曰饴我釐麰
(此思文之篇以后稷配天之诗也饴/遗也言天遗此物也饴读与遗同)釐麰麦也始自天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2b 页
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
转相非怨(厉王夷王之子厉王/生宣王宣王生幽王)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
无良相怨一方(此小雅角弓之篇刺幽王之诗也良善/也言人各为不善其意乖离而相怨也)
(一方谓自守一/方所向异之)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
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小雅小旻篇刺幽王之诗也言/在位卿士歙歙然患其上訾訾然)
(不供职各失臣节甚可哀痛谋之善者则/背之不善之谋依而施用所以为刺也)君子独处守
正不挠众枉(挠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勉强以从王事则及见憎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a 页
毒谗愬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
嗷嗷(此小雅十月之交篇刺幽王之诗也密勿黾勉从/事也嗷嗷众声也言已黾勉行事不敢自陈劳苦)
(已实无罪辜而被/谗愬嗷嗷然也)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薄迫也/谓被掩)
(迫/也)其诗曰朔日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自此以下至/百川沸腾皆)
(十月之交诗也孔甚也丑恶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朔/日有辛卯日月交会而日见蚀阴侵于阳辛金日也卯)
(木辰也以卯侵金则/臣侵君故甚恶之)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
民亦孔之哀(微亏微也言彼月者当有亏耳而今此日/乃复徽也言君臣失道是为灾异故今人)
(哀/也)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鞠告/也言)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3b 页
(日月不用其常行之道以告凶灾者/繇四方之国无政理不能用善人也)天变见于上地变
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异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
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𢡚莫惩(沸涌出也/腾乘也冢)
(山顶也卒尽也胡何也𢡚曾也惩艾也言百川沸涌而/相乘陵山顶隆高而尽摧坏陵谷易处尊卑失序灾异)
(大矣诚可畏惧哀哉今/人何为曾莫创艾也)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
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言民以是为非
甚众大也(正月夏之四月正阳之月谓之正月繁多也/讹伪也孔甚也将大也言王政乖舛阳月多)
(霜害于生物故已心为忧伤而众庶之人/共为伪言以是为非排斥贤隽祸甚大也)此皆不和贤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a 页
不肖易位之所致也(贤人在下不肖居/上故云易位也)自此之后天下
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厉王无道民不堪命乃/与相畔袭厉王厉王出)
(奔/彘)幽王见杀(为犬戎/所攻杀)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
(平王幽/王之子)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隐元年祭伯/来谷梁傅曰)
(奔/也)而春秋为讳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是后尹
氏世卿而专恣(春秋公羊经隐公三年四月尹氏卒传/曰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其称尹氏何)
(贬也曷为贬讥继卿继卿非礼也又诗小雅节/南山云尹氏大师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刺之也)诸侯背
畔而不朝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谓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4b 页
(四年获麟也隐公十一年桓公十八年庄公三十二年/闵公二年僖公二十三年文公十八年宣公十八年成)
(公十八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三十二年定/公十五年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也)日食三十
(谓隐三年二月己巳桓三年七月壬辰朔十七年十/月朔庄十八年三月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二十六)
(年十二月癸亥朔三十年九月庚午朔僖五年九月戊/申朔十二年三月庚午十五年五月文元年二月癸亥)
(朔十五年六月辛丑朔宣八年七月甲子十年四月丙/辰十七年六月癸卯成十六年六月丙寅朔十七年十)
(二月丁巳朔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十五年秋八月丁/巳二十年冬十月丙辰朔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冬十)
(月庚辰朔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二十四年秋七月甲/子朔八月癸巳朔二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朔昭七年)
(夏四月甲辰朔十五年六月丁巳朔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5a 页
(朔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定五年正月辛亥朔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十五年八)
(月庚辰朔凡/三十六也)地震五(谓文九年九月癸酉襄十六年五月/甲子昭十九年五月己卯二十三)
(年八月乙未哀三/年四月甲午凡五)山陵崩陀二(僖十四年八月辛卯沙/鹿坏成五年夏梁山坏)
(凡二也/陀下颓)彗星三见(谓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十)
(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东方凡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事在庄/七年四)
(月辛/卯)火灾十四(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庄二十/年夏齐大灾僖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
(灾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襄九年春宋灾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昭九年夏四月陈灾十八年夏五月壬午)
(宋卫陈郑灾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凡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5b 页
长狄入三国(谓春秋文十一年经书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公羊传曰狄者何长狄也)
(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之/齐荣如之鲁乔如之晋焚如长狄鄋䐽之种)五石陨坠
六鹢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谓僖十六/年正月戊)
(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庄十七年冬/多麋十八年秋有蜮二十九年秋有蜚昭二十五年夏)
(有鸲鹆来巢蜮短尾狐/也鹢水鸟也蜚负蠜也)昼冥晦(僖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谷梁传日)
(晦/也)雨木冰(事在成十六年正月雨木冰者气著/树木结为冰也今俗呼为间树雨)李梅冬
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僖三十三年经书冬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未知在何月也而此)
(言李梅冬实又云七月降霜草木/不死与今春秋不同未见义所出)八月杀菽(谓定公元/年十月陨)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6a 页
(霜杀菽周之十月夏/之八月菽谓豆也)大雨雹(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
雪雷霆失序相乘(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庄六年冬十月雨雪僖十年冬)
(大雨雪皆是也雷古/雷字霆雷之急者也)水旱饥蝝螽螟并起(并起犹杂沓也/谓桓元年秋大)
(水十三年夏大水庄七年秋大水十一年秋宋大水二十/四年秋大水二十五年秋大水宣十年秋大水成五年秋)
(大水襄二十四年秋七月大水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宣七/年秋大旱宣十年冬饥十五年冬蝝生饥襄二十四年冬)
(大饥桓五年秋螽僖十五年八月螽文二年秋雨螽于宋/八年冬螽宣六年八月螽十三年秋螽十五年秋螽襄七)
(年八月螽哀十二年十二月螽十三年九月螽十二月螽/隐五年九月螟八年九月螟庄六年秋螟皆是也螽即螟)
(也虫之食苗心者也/螽音终螟音冥也)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谓隐/四年)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6b 页
(卫州吁弑其君完十一年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七年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十七年)
(郑高梁弥弑昭公庄八年齐无知弑其君诸儿十二年/宋万弑其君捷十四年傅瑕弑其君郑子三十二年共)
(仲使圉人荦贼子般闵二年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僖十年晋克里弑其君卓二十四年晋弑怀公于高梁)
(文元年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十八年齐人弑其君)
(商人鲁襄仲杀子恶莒弑其君庶其宣二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四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十年陈夏徵舒)
(弑其君平国成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襄七年郑子驱/使贼弑僖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二十六年卫)
(宁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元年楚)
(公子围问王疾缢而弑之十三年楚公子比弑其君虔/于乾溪十九年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二十七年吴弑其)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7a 页
(君僚定十三年薛弑其君比哀四年盗杀蔡侯申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茶十年齐人弑悼公凡三十六)
国五十二(谓桓五年州公如曹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十四年楚)
(子灭息十六年楚灭邓闵元年晋灭耿灭霍灭魏僖五年/楚灭弦晋灭虢灭虞十二年楚人灭黄十七年楚灭项十)
(九年秦人取梁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二十六年楚人灭/夔三十三年秦减滑文四年楚灭江五年楚人灭六十)
(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宣八年楚灭舒蓼九年取根/牟十二年楚子灭萧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成六年)
(取鄟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鄫齐侯灭莱十/年诸侯灭偪阳十三年取邿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
(年楚子灭赖十二年晋灭肥十六年楚子取戎蛮氏十/七年晋灭陆浑戎二十一年晋灭鼓三十年吴灭徐定)
(公四年蔡灭沈五年楚灭唐六年郑灭许十四年楚人/灭顿十五年楚人灭胡哀八年宋灭曹又邾灭须句楚)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7b 页
(灭权晋灭焦杨楚灭/道房申凡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也(谓桓十五年郑伯突出奔蔡襄十四年卫侯出奔/齐昭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齐二十三年莒子庚舆)
(来奔之/类是也)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贸戎地名也公羊/成元年秋王师败)
(绩于贸戎传曰孰/败之盖晋败之也)伐其郊(郊周邑也昭二十三年/正月经书晋人围郊也)郑伤
桓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禦之/射王中肩事在桓五年秋)戎执其使(隐七年冬经/书天王使凡)
(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师)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春秋桓/十六年)
(书卫侯朔出奔齐谷/梁传曰天子召不往)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周景王终单穆公刘文公巩简公甘平公召庄公五大/夫相与争夺更立王子猛子朝及敬王是为三君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8a 页
至陵夷不能复兴(陵夷谓/卑替也)繇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
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义也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
得并进今贤不肖浑淆(言杂/乱也)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
并进(糅和/也)章交公车人满北军(汉仪注中垒校尉主北军/垒门内尉一人主上书)
(者狱上章于公车有不如法者以/付北军尉北军尉以法治之也)朝臣舛午缪戾乖
(言志不和各/相违背也)更相谗愬转相是非傅授增加文书纷
纠前后错缪毁誉浑乱(言各任私情/不得其实)所以营惑耳目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8b 页
移心意不可胜载(言其诬罔天子/也营谓回绕之)分曹为党往往群朋
(曹辈/也)将同心以陷正臣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
机也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
心者也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言其相次/如鱼鳞)
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辐凑言如车辐/之归于毂也)毁誉将必用以
终乖离之咎(言才佞之人毁誉得进则/忠贤被斥日以乖离也)是以日月无光
雪霜夏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
致也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9a 页
雅颂犹郤行而求及前人也初元以来六年矣按春秋
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稠多/也)夫有春秋之异
无孔子之救犹不解纷况甚于春秋乎原其所以然者
谗邪并进也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繇上多疑心既已用
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还谓收/还也)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
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19b 页
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
为泰泰者通而治也诗又云雨雪瀌瀌见晛聿消(此小/雅角)
(弓篇刺幽王好谗佞之诗也瀌瀌盛也见无云也晛日/气也聿辞也言雨雪之盛瀌瀌然至于无云日气始出)
(而雨雪皆消释矣喻小人虽多王若/欲与善政则贤者升用而小人灭矣)与易同义昔者鲧
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鲧崇伯之名即梼杌也共/工少皞氏之后即穷奇也)
(驩兜帝鸿氏之/后即浑敦也)周公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迭进相毁
(迭互/也)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
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偕仕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0a 页
于鲁(季孟谓季孙孟孙皆桓公之/后代执国权而卑公室也)李斯与叔孙俱宦于
(叔孙者叔/孙通也)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
以大乱污辱至今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
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弼柏/舟之诗)
(也言石性虽坚尚有可移转已/志贞确执德不倾过于石也)言守善笃也易曰涣汗
其大号(此易涣卦九五爻也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言号令如汗汗出而
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踰时三/月也)
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0b 页
(论语载孔子之言探汤/言其除难无所避也)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
而不去(二府丞相御史/也谄古謟字)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
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是以
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诋毁/也)流言飞文哗
于民间(哗諠/也)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弼柏舟言/仁而不遇之)
(诗悄悄忧/猊愠怒也)小人成群诚足愠也昔孔子与颜渊子贡更
相称誉不为朋党(事俱见/论语)禹稷皋陶傅相汲引不为比
(事具尚/书舜典)何则忠于为国无邪心也故贤人在上位则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1a 页
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乾卦九/五象辞)
(言圣王正位临驭万方/则贤人君子皆来朝也)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
拔茅连茹以其汇征吉(汇类也茹牵引也茅喻君有洁/白之德臣下引其类而仕之此)
(泰卦初九/爻征行也)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
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
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訾訾数设危险之言
欲以倾移主上如忽然而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
异之所以重至也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1b 页
有四放之罚(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而孔子有
两观之诛(少正卯奸人之雄孔子摄司寇七/日诛之于两观之下两观谓阙也)然后圣化
可得而行也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
观之诛(寻其心迹/而察之)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
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历谓历观之/原谓思其本)考祥
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省视也/揆度也)放远佞邪
之党坏散险诐之聚(险言/曰陂)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
(杜塞/也)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2a 页
消灭而众祥并致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臣幸得托肺
(旧解云肺附谓肝肺相附著犹言心膂也一说肺谓/斫木之肺札也自言于帝室犹肺札附于大材木也)诚见
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救今事一
二条其所以(以繇/也)不宜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恭显见
其书愈与许史比而怨更生等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
生乃复进用更名向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秉政倚太
后专国权数有大异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
行阴阳休咎之应(休美/也)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2b 页
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
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一十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
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故为凤兄弟起此论也然终不
能夺王氏权久之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
度泰奢向上疏諌曰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下系/之辞)故圣贤之君博观终始
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统(二王之后与巳为/三统天地人之始)
(也一曰天统谓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二/曰地统言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三曰)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3a 页
(人统言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之端/也言王者象地天人之三统故有三代也)明天命所
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
(此大雅文王篇殷士卿士也肤美也敏疾也裸灌鬯/将行也京周京也言殷之臣有美德而敏疾乃来助)
(祭于周行裸鬯之事是/天命无常归于有德也)喟然叹曰(喟然/叹息)大哉天命善不
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
戒慎民萌何以劝勉(萌与氓同/无知之猊)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
殷之亡也虽有尧舜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虽有禹汤
之德不能训末孙之桀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3b 页
昔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悟刘敬之言自以德不
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
长短以德为效(效谓徵/验也)故常战栗不敢讳亡孔子所谓
富贵无常盖谓此也孝文皇帝居霸陵北临厕(厕近水/也霸陵)
(山北头厕近霸水帝/登其上以远望也)意悽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
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斮斩也陈施也斮絮/以漆著其间也美石)
(出京师北纻今宜州石是也故云以北山石为椁纻/絮者可以 衣絮也斮而陈其间又从而漆之也)
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4a 页
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有可欲谓多藏金玉而/厚葬之人皆欲取之是)
(有间隙也无可欲谓不寘器备而薄葬人而无欲攻掘/取之故无忧戚也锢谓铸塞也云锢南山者取其深大)
(假/喻)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
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
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厚衣之以薪言积薪以覆之也/不封谓不聚土为坟也不树不)
(种/)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
(在上郡/阳周县)尧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丘垄/冢也)舜葬苍
梧二妃不从(二妃尧/之二女)禹葬会稽不改其列(不改树木百/物之列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4b 页
殷汤无葬处(谓不见/传记也)文武周公葬于毕(毕陌在长安/北四十里也)
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樗里/子秦)
(惠王异母弟也樗里子且死曰葬我必于渭南章台东/后百年当有天子宫夹我墓及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
(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上也)皆无丘垄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
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其贤臣孝子承命顺意而薄葬
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
甚微孔子葬母于防(防鲁邑/名也)称古墓而不坟(墓谓圹穴/也坟谓积)
(土/也)曰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东西南北言周/游以行其道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5a 页
(得专在本邦/故墓须表识)为四尺坟遇雨而摧弟子修之以告孔子
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盖非之也(事见/礼记)延陵
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于嬴博之间(二邑并在太山/其子死于其间)穿
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谓人立可/隐肘也)而号
(号谓哭而/且言也)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夫
嬴博去吴千有馀里季子不归葬孔子往观曰延陵季
子于礼合矣(事见/礼记)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
周公弟弟(弟弟者言/能顺理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5b 页
俭诚便于体也宋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宋/桓)
(魋为石椁奢/泰故激此言)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
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馀年越人发之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严襄者/谓庄襄)
(始皇/父也)皆大作丘垄多其瘗藏(瘗/埋)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
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阿谓山/曲也)下锢三泉上崇山
坟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石椁为游馆(多累石/作椁于)
(圹穴中以为/离宫别馆也)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6a 页
宝之藏机械之变(作机发木人之属尽其巧变也始辄/皇本纪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
(射之又言工匠为机咸皆知/之已下闭羡门皆杀工匠也)椁棺之丽宫馆之盛不可
胜原(言不能尽/其本数)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天下
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
下矣(周章陈/胜之将)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言至/其墓)
(所者掘之/而求财物)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凿谓所穿/冢藏也)牧者持
火炤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
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罹牧竖之祸(罹遭/也)岂不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6b 页
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
知其葬愈厚丘垄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繇是观之
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周德既衰而奢侈宣
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诗人美之斯干之诗
是也(诗小雅篇名美宣王考室其首章曰秩秩斯干秩/秩流行也干涧也喻宣王之德如涧水源秩秩流)
(出无极/已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多也(宫/室)
(如制谓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君子攸宁也子孙众/多谓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也)及鲁
严公(即庄/公也)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谓子般闵公/皆杀死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7a 页
春秋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
得失也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
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埤下/也)积土为山发民坟
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卒读/曰猝)功费大万(大万/亿也)
(大巨/也)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饥
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谓死也流/离谓亡其居处)臣甚悯焉(悯谓/不了)
(言惑于此事也悯音昏/一古惛古闵字忧病也)以死者为有知发人之墓其
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安焉/也)谋之贤知则不说以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7b 页
示众庶则苦之(说读曰悦/其下亦同)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
何为哉陛下仁慈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
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
为奢侈比方丘垄(顾犹/反也)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
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唯陛下上览明
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穆公
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
可以为则秦昭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8a 页
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模音规摹之摹谓规/度墓地也其字从木)以息
众庶书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其计向睹俗弥奢淫
而赵卫之属起微贱踰礼制(赵皇后昭仪/卫媫好也)向以为王教
繇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
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孽庶也/嬖爱也)序次为列女传凡
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
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
阙帝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时帝无继嗣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8b 页
政繇王氏出灾异浸甚(浸犹/渐也)向雅奇陈汤智谋与相亲
友独谓汤曰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
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
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
言者向遂上封事极谏曰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
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
持国政(操执/也)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
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终后田氏取齐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9a 页
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
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
昭公周大夫尹氏筦朝事浊乱王室子朝子猛更立连
年乃定故经曰王室乱又曰尹氏杀王子克甚之也(言/其)
(恶大/甚也)春秋举成败录祸福如此类甚众皆阴盛而阳微
下失臣道之所致也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
家凶于而国也(而汝/也)孔子曰禄去公室政逮大夫危亡
之兆秦昭王舅穰侯及泾阳叶阳君(穰侯魏冉也泾阳/叶阳皆其弟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29b 页
专国擅势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权重于昭王家富于
秦国国甚危殆赖寤范雎之言而秦复存二世委任赵
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终有阎乐望夷之祸(二世斋于/望夷之宫)
(阎乐以/兵杀之)秦遂以亡近事不远即汉所代也汉兴诸吕无
道擅相尊王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席犹/因言)
(若人之/坐于席)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
刘氏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
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三十三人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0a 页
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言在帝之左右/相次若鱼鳞也)大将军
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僣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
寄治身私而托公(寄托也内为污私之行/而外托治公之道也)依东宫之尊
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东宫太后/所居也)尚书九卿州牧郡守
皆出其门(言为僚吏者皆/居显要之职)筦执枢机朋党比周称誉者
登进忤恨者诛伤游设者助之说执政者为之言排摈
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远绝宗室
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已分权数称燕王盖主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0b 页
以疑上心(示宗室亲近/而反逆也)避讳吕霍而弗肯称(吕后霍后/二家皆坐)
(擅僣诛灭故为王/后讳而不言也)内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论兄弟
㨿重宗族盘互(盘结而/交互也)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僣贵未有
如王氏者也虽周皇甫秦穰侯汉武安吕霍上官之属
皆不及也(皇甫周卿士字也周后宠之故处于盛/位权党于朝诗人刺之武安侯田鼢也)物盛
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徵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
(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仆柳起于上林(其抑已死/僵仆于地)
(而更/起生)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1a 页
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
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
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
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𨽻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妇人内夫家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孝宣皇
帝不与舅平昌乐昌侯权所以全安之也夫明者起福于
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
(援引/也)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第以则效先帝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1b 页
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
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
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
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昭昭甚明不可不深图
不可不蚤虑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
不密则害成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
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久承皇太后(言社/稷不)
(安帝身亦不得/久事皇太后也)天下幸甚书奏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2a 页
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且令出/外休息)以向为中垒校
尉元延中星孛东井蜀岷山崩雍江向恶此异怀不能
已复上奏曰臣闻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傲周公戒成
王毋若殷王纣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亦言汤以
桀为戒也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
极陈其愚惟陛下留神察焉谨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一食(奇谓/成数)
(之馀不/满者也)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2b 页
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比频/也)自建始以来二
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异有大小希
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易曰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昔孔子对鲁哀公并言夏桀殷纣暴虐天下
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摄提星名也随斗柄建/十二月历不正则失其)
(所建首时为孟/正月为陬也)此皆易姓之变也秦始皇之末至二世
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四时之孟月也/当兄四仲也)
太白经天而行(太白阴星出东当伏东出/西当伏西过午为经天也)无云而雷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3a 页
(雷当托云犹君之托臣也二世不恤/天下人有叛心象独号令而无臣也)枉矢夜光(流星也其/射如矢蛇)
(行不正故曰枉/矢流以乱伐乱)荧惑袭月(荧惑主内乱月主刑/故赵高杀二世也)㜸火烧宫
(㜸灾/也)野禽戏庭(野乌入处/主人将去)都门内坏长人见临洮石陨于
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流星犯大角大/角因伏不见)观孔子之言考暴
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及项籍之败亦孛大角汉之入秦五
星聚于东井得天下之象也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
星见之异(日月行交/道之冲也)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柳复
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孝宣兴起之表天狗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3b 页
夹汉而西(流星也堕地为/天狗皆妖星)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昌邑不终
之异皆著于汉纪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
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高宗成王亦
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
风之报神明之应应若影响世所同闻也臣幸得托末属诚
见陛下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
故豤豤数奸死亡之诛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
宫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其事难一一记故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4a 页
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书
曰伻来以图(伻使也使人以图来示成王/明口说不了指图乃了也)天文难以相
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閒指图
陈状帝辄入之(谓召/入也)然终不能用也向每召见数言公
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方今同姓疏
远毋党专政禄去公室权在外家非所以彊汉宗卑私
门保守社稷安固后嗣也向自见得信于帝故常显讼
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4b 页
刘辅河间宗室也成帝时擢为谏大夫帝欲立赵媫妤
为皇后先下诏封媫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
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
明之徵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
鱼乌之瑞(谓伐纣有白鱼/赤乌之瑞也)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
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
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
之女(窈窕幽/闲也)以承宗庙顺神祗心塞天下望(塞满/也)子孙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5a 页
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
天下上不畏于天下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
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
无福市道皆共知之(市道市中/之道也)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諌争之官不敢不
尽死惟陛下深察书奏帝使侍御史收系掖庭秘狱减
死罪一等论为鬼薪
 
卷二百八十七 第 35b 页
 
 
 
 
 
 
 
 册府元龟卷二百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