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十三   宋 王钦若等 撰
  帝王部
   都邑
周礼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以为民极春秋
传曰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巢穴已往栋宇未备顺民
迁徙不常厥居伏羲而下可得而纪或基乎始兴就为
之制或测景地中用安九鼎或相其形胜以从便利故
卷十三 第 1b 页
王畿千里法日月之经天府四塞保河山之固提封万
井旁流百川内则阙庭神丽宫室翚飞仿太紫之圜方
顺阴阳而开辟于以向明布政悬法示人访道栖神登
降有序繇是景灵翔集佳气郁葱善哉酂侯之言天子
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者也乃至通门十二
经涂九轨顺流为沼造舟为梁厥初经营咸存轨制诗
不云乎京邑翼翼四方是则于以见化民成俗里仁处
义维桑维梓鸡犬相闻熙熙之众咸跻寿域者矣且夫
卷十三 第 2a 页
端拱清穆王者之大德乐生怀土庶物之常情故商民
屡迁民用胥怨自耿至亳弗堪其劳班固所以赋两都
者盖明安土重迁之深旨也
伏羲氏居太昊之墟(今陈/州是)
神农氏初都陈后徙于鲁
黄帝受国号有熊居轩辕之丘(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邑于涿鹿
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又曰上谷涿/鹿黄帝所都)
少昊邑于穷桑(在鲁/城北)后徙曲阜(今鲁/城中)
卷十三 第 2b 页
颛顼都帝丘(今东都/濮阳是)
帝喾高辛氏都亳(今河南/偃师是)
尧为唐侯都中山后徙河东平阳(在平河/之阳)
舜都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上/谷也)或言居汉中郡西城
西北妫墟
夏禹初受封阳翟(今许/州县)后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殷始祖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其孙相
土封于商(今上谷/商邑)自契至汤八迁始居南亳(梁国谷熟/即梁都也)
卷十三 第 3a 页
从先王居(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太甲尝居邺(今相/州县)
仲丁迁嚣(太戊子去亳/嚣音敖地名)作仲丁(陈迁都/之义)
亶甲居相(仲丁弟相地/名在河北)作河亶甲
祖乙圯于耿(亶甲子乙自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圯)作祖乙(仲丁河亶甲/祖乙三篇皆)
(亡/书)
盘庚时殷巳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
五迁无定处民咨胥怨(胥相也民不欲徙乃/咨嗟忧愁相与怨上)作盘庚三
卷十三 第 3b 页

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纣都河内朝歌
周始祖后稷尧时封于邰(音台地名/在扶风)子不窋失其官而
奔戎狄之间至不窋孙公刘之子庆节始归于豳(新平/漆县)
(之东北/有豳县)后十世古公亶父避狄人之攻遂去豳渡漆沮
踰梁山止于岐山(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豳人
随之古公乃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卷十三 第 4a 页
文王自岐山徙都丰(一曰文王居陈徙都丰又/曰美阳中水乡文王所居)作灵台
灵囿灵沼(神之精明者曰灵四方而高者曰台/言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
武王迁镐(长安丰亭有镐池诗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既伐商至
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
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又云夷/羊在牧)
(夷羊怪/物也)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
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一云不顾夫亦不宾/夫灭又一云不顾亦)
(不恤/也)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
卷十三 第 4b 页
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惟显
及德方明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夏/居)
(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詹有河(周书度/邑曰武)
(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途北詹望于清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
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成王使召公相宅作召诰(召公以成王新即/政因相宅以作诰)曰惟二月
既望(周公摄政七年二月十/五日日月相望因纪之)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
则至于丰(于已后望六月二十一日成王朝行从镐京/则至于丰以迁都之事告文王庙告文王则)
卷十三 第 5a 页
(告武王可知/以祖见考)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太保召公也召公于/周公前相视雒居周)
(公后/往)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
雒卜宅(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于顺来三月丙午朏/于朏三日三月五日召公早朝至于雒邑相上)
(所/居)厥既得卜则经营(其已得吉卜则经营规/度城郭郊庙朝市之位)越三日庚
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雒汭越五日甲寅位成(于戊/申三)
(日庚戌以众殷之民治都邑之位于雒水北今河南城/也于庚戌以五日所治之位皆成言众殷本其所繇来)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雒(周公顺位成之明/日而朝至于雒汭)则达观
于新邑营(周公通达观新/邑所营言周遍)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卷十三 第 5b 页
(于乙卯三日用牲告立郊位于天以后稷/配故二牛后稷贬于天有羊豕不见可知)越翼日戊午
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告以社稷之位用太牢共/工氏子曰勾龙能平水土)
(祀以为社周祖后稷能殖/百榖祀以为稷社稷共牢)初周公营成周使来告卜作
雒诰曰周公拜手稽首曰予惟乙卯朝至于雒师(致政/在冬)
(本其春来至雒众/说始卜定都之意)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
西惟雒食(我使人卜河北黎水不吉又卜涧瀍之间南/近雒吉河南也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
(顺食/墨)我又卜瀍水东亦惟雒食伻来以图及献卜(今雒/阳也)
(将定下都迁殷顽民故并卜之遣使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卜吉兆来告成王)王拜手稽首曰
卷十三 第 6a 页
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成王尊敬周/公答其拜手)
(稽首而受其言述而美之言公不敢不/敬天之美来相宅其作周以配天之美)公既定宅伻来
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言公前以定宅遣使来/来视我以所卜之美常)
(居之吉我与/公共正其美)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
宣王嗣位国富人殷于是筑宫庙群寝既成而衅之歌
斯干之诗以落之
平王都河南郡南故郏鄏地先是武王迁九鼎周公致
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或称周伐纣居/雒邑综其实不)
卷十三 第 6b 页
(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鄗/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雒邑春秋时谓之王城方)
(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雒/水北当陕山去今雒阳城四十里)
汉高祖二年都栎阳
五年十二月既平项羽二月甲午汉王即皇帝位于汜
水之阳乃西都雒阳五月兵皆罢归家六月戍卒刘敬
(敬本姓娄/赐姓刘)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帝曰
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
积德累善十馀世(累古/累字)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
卷十三 第 7a 页
去豳杖马箠去居岐(箠马策也杖谓拄之也云杖/马箠者以示无所携持也)国人
争归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讼(二国争田化文王/之德而自和也)
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
津上者八百诸侯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
乃营成周都雒以此为天下中(中音竹/仲反)诸侯四方纳贡
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
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
周之衰分而为二(谓东周君/西周君)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
卷十三 第 7b 页
德薄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
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籍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
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
声不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
侔矣且夫秦地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
之众可具因秦之固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
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与人斗
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胜(亢喉咙也扼与抗/同谓捉持之也)今陛下
卷十三 第 8a 页
入关而都案秦之故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
以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数百年秦二世则亡
不如都周东有成皋西有殽黾(殽山也/黾地名)背河乡雒其固
亦足恃(乡读/曰向)张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
里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
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
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
给京师(挽音/晚)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
卷十三 第 8b 页
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即日车驾西都长
安后九月徙诸侯于关中治长乐宫
七年二月高帝自将击韩王信还至长安萧何治未央
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帝见其壮丽甚怒谓何
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
也何曰天下方未定固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
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亡/音)
(无/)帝说遂自栎阳徙都长安
卷十三 第 9a 页
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合长/十五里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
(顷城中皆属长安今长安北黑壤城中土其赤/如火其坚如石父老所传尽凿龙首山为城)
二年起黄山宫
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
三十日罢
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𨽻二万人城长安
五年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
长安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
卷十三 第 9b 页
六年六月起长安西市修敖仓
武帝建元三年春作便门桥(去长安四十四里在长安/西北茂陵东便门即平门)
(也/)又起集灵宫于华阴起兰池宫于右扶风渭城
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以旧吏弄法故谪使穿/更发有赀者为吏也西)
(南夷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
(西南周回四十里食货志又载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颠/遂乃大脩昆明池也谪吏吏有罪者罚而役之滇立)
元鼎元年春起柏梁台(或曰用百头梁作台也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今书皆作柏)
(字/)
卷十三 第 10a 页
元封二年夏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飞廉神禽能/致风气也飞)
(廉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也汉官仪云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越匠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压胜之)
(故帝作建章宫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呼贞女楼者即建章宫之阙也)
四年秋起明光宫(三辅黄图/云在城中)
宣帝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三辅黄图云杜陵西北又/关中记云帝立庙于曲池)
(之北号乐游按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馀基尚可识焉盖本为苑后因立庙乐音耒各反)
元帝时翼奉以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
卷十三 第 10b 页
累年之蓄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正末乃上疏曰臣
闻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窃闻汉德隆盛
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繇役其时未有丼泉建
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
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
室承明耳孝文欲作一台度用百金(度计也/大各反)重民之财
废而不为其积土基至今犹存(今在新丰县南/骊山顶上也)又下遗
诏不起山坟故其时天下太和百姓洽足德流后嗣如
卷十三 第 11a 页
令处于当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天道有常王道
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
非常之功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据成皋右阻黾池
前乡嵩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
而入敖仓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
西远羌胡之难(厌抑也一叶/反远千万反)陛下恭已无为案成周之
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汉家郊兆寝庙祭
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亶居而改作(亶居犹虚居/也欲徙都乃)
卷十三 第 11b 页
(可更制度也亶读曰/但但居谓依旧都也)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亡
复缮治宫馆不急之费岁可馀一年之蓄臣闻三代之
祖积德以王然皆不过数百年而绝周至成王有上贤
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
非其人(所用皆/贤材也)天下甫二世耳(甫始/也)然周公犹作诗书
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书则曰王毋若殷王纣(周书亡/逸篇也)
(其书曰周公曰呜呼毋若殷王/纣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是也)其诗则曰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宜监于殷峻命不易(诗大雅文王之诗也师/众也峻大也言殷家自)
卷十三 第 12a 页
(帝乙以上未丧天下之时皆能配天而行至纣荒怠自/取败灭今宜以殷王贤愚为镜知天之大命甚难也)
今汉初取天下起于丰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后世奢
侈国家之费当数代之用非直费财又乃费士孝武之
世暴骨四夷不可胜数有天下虽未久至于陛下八世
九主矣(吕后为主不得为/世故八世九主矣)虽有成王之明然无周召之
佐今东方连年饥馑加之以疾疫百姓菜色或至相食
(人专食菜故肌肤/青黄为菜色也)地比震动天气溷浊日光侵夺(比类/也溷)
(污也下/顿反)繇此言之执国政者岂不可以怀怵惕而戒万
卷十三 第 12b 页
分之一乎故臣愿陛下因天变而徙都所谓与天下更
始者也天道终而复始穷则反本故能延长而亡穷也
今汉道未终陛下本而始之于以永世延祚不亦优乎
如因丙子之孟夏顺太阳以东行(如今因丙子之四月/也太阳是时在甲戌)
(当转在乙亥丙/子左旋之也)到后七年之明岁必有五年馀之蓄然
后大行考室之礼(凡宫新成杀牲以衅祭致其日祀之/神谓之考室考成其礼也诗小雅斯)
(干之诗曰秩秩斯干宣/王考室也故奉引之)虽周之隆盛亡以加此唯陛下
留神详察万世之策书奏天子异其意答曰问奉今园
卷十三 第 13a 页
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雒盘庚迁殷
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
之道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帝不从
平帝元始元年六月罢明光宫及三辅驰道
后汉光武建武元年六月即位于鄗(今赵州/鄗邑县)十月车驾
入雒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雒阳城有十二门其
正南一门曰平风门(平风门为官门不置/候置屯司马秩千石)北宫属卫尉
其馀上西门雍门广阳津门小苑门开阳门耗门中东
卷十三 第 13b 页
门上东门榖门夏门凡十一门(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也)
十四年正月起南宫前殿
十九年脩西京宫室
明帝永平五年自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
名平乐馆
章帝建初中杜陵人杜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
不宜改营雒邑乃上奏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
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徐州刺史
卷十三 第 14a 页
王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
金人论颂雒邑之美天人之符帝乃止
顺帝阳嘉元年起西苑脩饰宫殿
桓帝延熙二年七月初造显阳苑后又饰芳林而考濯
龙之宫(薛综注东京赋云濯龙殿名芳林谓两旁树木/兰也考成也既成而祭之左传曰考仲子之宫)
灵帝光和三年作罼圭灵昆苑(罼圭苑有二东罼圭苑/周一千五百步中有鱼)
(梁台西罼圭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雒阳宣平门外也)
五年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卷十三 第 14b 页
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
献帝初平元年二月丁亥迁都长安董卓驱徙京师百
姓悉西入关自留屯罼圭苑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幸
未央宫己酉卓焚雒阳宫庙及人家初卓欲迁都长安
召公卿以下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都雒阳
于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百官无敢言者司徒杨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
庚五迁殷民胥怨(殷王盘庚迁都于殷殷人相与怨恨/也初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
卷十三 第 15a 页
(祖乙居耿并/盘庚五也)昔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烧民庶涂炭
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雒邑今天下无虞(虞度也言/无可度之)
(事也书曰/四方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
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麋沸之乱(如麋粥之事/也诗曰如沸)
(如/羹)石包谶纬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
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
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
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有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卷十三 第 15b 页
(言不敢避/险难也)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沮止/也)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
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
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
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少解爽私谓
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议罢卓使
司𨽻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琬彪等
建安元年七月帝还雒阳假丞相曹公节钺录尚书事
卷十三 第 16a 页
雒阳残破董昭等劝曹公都许九月车驾轘辕而东以
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帝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
庙社稷制度始立(孔融为少府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度王畿正司𨽻所部为千里)
(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
魏太祖以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封为魏公九月作
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初建安十五年太/祖为丞相作铜雀)
(台于/邺)
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既受汉禅十二月初营雒阳宫
卷十三 第 16b 页
戊午幸雒阳(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陈思王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
二年筑凌云台
三年穿灵芝池
五年穿天渊池
七年筑九华台
明帝太和六年九月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时长安/雒阳许)
(昌谯邺谓/之五都)
青龙三年大治雒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秋八
卷十三 第 17a 页
月丁巳命有司复筑崇华殿改名九龙殿
景初元年铜铸巨人二号翁仲置之司马门外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受魏禅都雒阳
惠帝永兴元年六月新作三城门
元帝建武元年三月即晋王位乃备百官立宗庙社稷
于建康(今升/州是)
成帝咸和五年九月造新宫始缮苑城
七年十二月庚戌帝迁于新宫
卷十三 第 17b 页
咸康二年十月新作朱雀浮桁桥
孝武太元三年二月作新宫帝移居会稽王邸
七月帝入新宫(先是谢安辅政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竞)
(独决之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两无劳怨)
十七年八月新作东宫
二十一年正月造清暑殿
四月新作永安宫
后魏道武登国元年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
卷十三 第 18a 页
大会于牛川
天兴元年正月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
之意乃至行台以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为尚书与左
丞贾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镇邺
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经术标道里平五权较
五量定五度
十月起天文殿
卷十三 第 18b 页
二年春二月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于南台阴北拒长城
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踰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
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雁池
秋七月起天华殿
八月增启京师十二门作西武库
十二月天华殿成
三年三月穿城南渠通于城内作东西鱼池
七月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堂
卷十三 第 19a 页
四年五月起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
六年十月起西昭阳殿
天赐元年十月筑西宫
三年六月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灅南宫(灅音垒水/名在雁门)
门阙高十丈馀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
分置市里经涂洞达三十日罢
四年七月筑北宫垣三旬而罢
明元永兴五年二月穿鱼池于北苑
卷十三 第 19b 页
神瑞元年二月起丰宫于平城东北
泰常元年十一月起蓬台于北苑
二年七月作白台于城南
三年十月筑宫于西苑
四年三月筑宫于蓬台北
九月筑宫于白登山
五年四月起灅南宫
十一月诏骁骑将军延普城乾城
卷十三 第 20a 页
六年正月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登周
回四十馀里
七年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八年十月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太武始光二年三月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
二殿临望观九华堂
神麚四年七月行幸河西起承华宫
延和元年七月筑东宫
卷十三 第 20b 页
太平真君元年二月发长安人五千浚昆明池
十一年二月大修宫室皇太子居于北宫
文成兴安二年二月乙丑发京师五千人穿天渊池
太安四年起太华殿
献文皇兴五年八月传位于太子帝称太上皇帝徙御
崇光宫采椽不斲土阶而已初帝于苑内立殿敕中秘
群官制名仪曹郎公孙睿奏曰臣闻至尊至贵莫崇于
帝王天人挹损莫大于谦光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
卷十三 第 21a 页
道颐神逍遥物外宫居之名当协睿旨臣愚以为宜曰
崇光奏可
孝文延兴三年正月改崇光宫为宁光宫
承明元年十月起七宝承安行殿
太和元年正月起太和安昌二殿诏曰昔轩皇诞御垂
栋宇之构爰历三代兴宫观之式然茅茨土阶昭德于
上代层台广厦崇威于中叶良繇文质异宜华朴殊礼
故也是以周成继业营明堂于东都汉祖聿兴建未央
卷十三 第 21b 页
于咸镐盖所以尊严皇威崇重帝德岂好奢恶俭苟弊
民力者哉国家皇运统天协纂乾历锐意四方靡遑建
制宫室之度颇为未允太祖初基虽粗有经式自兹厥
后复多营改至于三元庆飨万国充庭观光之使具瞻
有阙朕以寡德猥承洪绪时属休期事钟昌运宜遵远
度式兹宫宇指训规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庙已成于
昔年又因往岁之丰资藉民情之安逸将以今春营改
正殿违犯时令行之惕然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
卷十三 第 22a 页
裁度经春兴役徂暑则广制重基莫繇克就成功立事
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尚书李冲器怀渊
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宫穆亮可与大
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
加指授七月二殿成起朱明思贤门
九月庚子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渊池
三年正月川(古坤/字)德六合殿成二月乾象六合殿成
六月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
卷十三 第 22b 页
四年正月乾象四合殿成
九月思义殿及东明观成
七年十月皇信堂成
九年七月新作诸门
十二年九月起宣文堂经武殿
十六年二月帝移御永乐宫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
十一月依古六寝权制三室以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
为中寝四合殿为外寝
卷十三 第 23a 页
十七年三月改作后宫
八月车驾南伐发代都侍中李冲谏以不可帝乃谕群
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传之后代苟欲班
师无以垂之千载朕仰惟远祖世居幽漠违众南迁以
飨无穷之美岂其无心轻遗陵壤今之君子宁独有怀
当繇天工人代王业须成故也若不南征即当移都于
此光宅中土亦其时矣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
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率如右前南
卷十三 第 23b 页
安王祯进曰夫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行至德
者不议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非常之人乃能建非
常之事廓神都以延王业度土中以制帝京周公启之
于前陛下行之于后固其宜也且天下至重莫若皇居
人之所贵宁如遗体请上安圣躬下慰民望光宅中原
辍彼南伐此臣等愿言苍生幸甚群臣咸唱万岁帝初
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
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
卷十三 第 24a 页
者于是定都雒阳尚书李冲言于孝文曰陛下方修周
公之制定鼎成周然营建六寝不可游驾待就兴造城
郛难以马上营起愿暂还北都令臣下营造功成事讫
然后备文物之章和玉銮之响时巡南徙轨仪土中帝
曰朕将巡省方岳至邺少停春始便还未宜归北
十月戊寅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
大匠董爵经始雒京乙未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
迁都之意起滑台宫癸卯幸邺城乙巳诏安定王休率
卷十三 第 24b 页
从官迎家于代京车驾送于漳水初帝之南伐也起宫
殿于邺西十有一月癸亥宫成
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谕以迁都之意壬辰帝临太
极殿谕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先是孝文外示南讨意
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易筮南
伐之事其兆遇革帝曰此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群
臣莫敢言任城王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
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
卷十三 第 25a 页
叶今日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
可全为吉也帝厉声曰此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
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帝勃然作色曰社
稷我社稷任城而欲阻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
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帝既锐意
必行闻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
还宫乃召澄未及升陛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
之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
卷十三 第 25b 页
想解朕意也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
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
之地非可文治其欲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
雒千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
雒中区天下所据陛下总统华夏谐平荒服苍生闻之
此应当大庆帝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能不惊扰也澄
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
亦何能为也帝曰任城便我之子房加抚军大将军太
卷十三 第 26a 页
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驾幸雒阳定迁都之策诏
曰迁移之旨必须访众当遣任城驰驿向代问彼百司
论择可否近日论革今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
闻迁都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信伏
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
业不得就也
十九年八月金墉宫成
九月车驾幸金墉宫
卷十三 第 26b 页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雒阳初帝诏东阳公丕等
以移都之事使各陈其志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
如成臣愚见谓为未可曰卿便言不可之理罴曰北有
猃狁之寇南有荆扬未宾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
丽之难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
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剋帝曰卿言无马此
理粗可马尝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今代在常
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罴曰臣闻黄
卷十三 第 27a 页
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之圣王不必悉居中原帝曰黄
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尚书
于杲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
无故欲移以为不可中原之地数有篡夺自建邑平城
以来与天地并固日月齐明臣虽管见肤浅性不昭达
终不以代朔之地而拟伊雒之美但以安土重迁物之
常情一旦南移惧不乐允丕曰陛下去岁御大军讨萧
氏至雒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议都于雒初奉恩旨
卷十三 第 27b 页
心情皇越凡欲迁移当讯之卜筮审定吉否然后乃可
帝谓丕曰往在邺中司徒公诞咸阳王僖尚书李冲等
皆欲请龟占移雒吉凶之事朕时谓诞等曰周召卜宅
伊雒乃识至兆今无若斯之人卜亦无益然卜者所以
决疑此既不疑何须卜也昔轩辕请卜兆龟燋然卜者
访诸贤哲轩辕乃问天老天老谓为善遂从其言终致
昌吉然则至人之量未能审其归矣朕既以四海为家
或南或北迟速无常南移之民朕自多积仓储不令穷
卷十三 第 28a 页
乏丕曰臣仰奉慈诏不胜喜舞帝又诏群官曰卿等或
以朕无为移徙也昔平文皇帝弃背昭成营居盛乐道
武应天迁居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
皇宇前怀州刺史青龙(臣钦若等曰姓纂无/姓青龙氏疑是人名)前秦州刺
史吕受恩等仍守愚固帝皆抚而答之辞屈而退唯给
事黄门侍郎兼大鸿胪卿李韶对曰雒阳九鼎旧所七
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帝称

卷十三 第 28b 页
宣武景明二年九月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
十三坊四旬而罢初广阳王嘉孝文时为司州牧表请
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
复丁以充兹役(臣钦若等曰三正谓京/邑每坊置里正三人也)虽有暂劳奸盗
永止诏从之至是而成
三年十一月诏曰京雒兵芜岁踰十纪先皇定鼎旧都
惟新魏历剪除榛荒创兹云构鸿功茂绩规模长远今
庙社重建宫极斯崇便当以来月中旬蠲吉徙御仰寻
卷十三 第 29a 页
遗意感庆交衷既礼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高汉祖壮丽
之仪可依典故备兹考吉以称遐迩人臣之望
永平二年九月诏定诸门闼名
四年五月迁代京铜龙置天渊池
孝明帝熙平初任城王澄奏都城府寺犹未周悉今军
旅初宁无宜发众请取诸职人及司州郡犯十枝以上
百鞭以下收赎之物绢一疋输砖二百以渐修造帝从
之太傅清河王怿表奏其事遂寝不行
卷十三 第 29b 页
后废帝中兴元年十月即位于信都城
二年二月丁丑车驾幸邺乙酉诏文武官家属自信都
赴邺城
出帝永熙元年四月即位于雒城东郭之外自东阳云
龙门御太极前殿
三年七月高欢兵至帝从雒阳轻骑入关都长安宇文
泰披草莱立朝廷
后周闵帝既受魏禅都长安
卷十三 第 30a 页
武帝武成二年十二月改作路门应门
保定三年八月改作路寝
天和二年三月改武游园为道会苑
宣政元年三月于蒲州置宫废同州及长春二宫
宣帝大象元年正月行幸雒阳诏曰河雒之地世称朝
市上则于天阴阳所会下纪于地职贡路均圣人以万
物阜安乃建王国时经五代世历千纪规模宏远邑居
壮丽自魏氏失驭城阙为墟君子有恋旧之风小人深
卷十三 第 30b 页
怀土之思我太祖受命丰镐胥宇崤函荡定四方有怀
光宅高祖神功圣略混一区宇往巡东夏省方观俗布
政此宫遂移气序朕以𦕈身祗承宝祚庶几聿修之志
敢忘燕翼之心昨一驻跸金墉备尝游览百王制度基
址尚存今若增脩为功易立宜命邦事修复旧都奢俭
取文质之间功役依子来之义北瞻河内咫尺非遥前
诏经营今宜停罢于是发山东诸州兵增一月功为四
十五日役起雒阳宫常役四万人以迄于晏驾并移相
卷十三 第 31a 页
州六府于雒阳称东京六府
二年二月行幸同州宫为大成宫
静帝即位停雒阳宫作
隋高祖文帝开皇元年既受周禅都长安
二年六月诏曰朕祗奉上玄君临万国属生人之弊处
前代之宫尝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心未
遑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咸云羲农以降至于姬刘
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曹马之后时见因循乃
卷十三 第 31b 页
末代之晏安非往圣之宏义此城从汉以来彫残日久
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
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论变通之
数稽幽显之符同心固请词情深切然则京师百官之
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利于物其可违乎
且殷之五迁恐人多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虽暂劬劳其究安宅今区宇宁一
阴阳顺序安安以迁勿怀胥怨龙首山川原隰秀丽卉物滋
卷十三 第 32a 页
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搆资费随事条奏仍诏左仆射高
颎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
乂等创造新都初帝嫌台城制度迮小宫内多鬼妖夜
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议迁都通直散骑常侍庾季才旦
而奏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
尧都平阳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而汉营
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
卷十三 第 32b 页
之心为迁徙之计帝愕然谓颎等曰是何神也朕自今
已后信有天道矣是时太师李穆上表曰帝王所居随
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两汉有一
世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曹马同雒水之阳魏周共长
安之内此之四代盖闻之矣曹则三家鼎立马则四海
寻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师古往者周
运将穷祸生华裔庙堂冠带屡睹奸回士有包藏人稀
柱石四海万国皆纵豺狼不叛不侵百城罕一伏惟陛
卷十三 第 33a 页
下应期诞圣秉箓受图始晦君人之德俯从将相之重
内剪群凶崇朝大定外诛巨猾不日肃清变大乱之民
成太平之俗百灵符命兆庶讴歌幽显乐推日月填委
久屈箕颍之志始顺内外之请自受命神宗弘道设教
陶冶与阴阳合德覆育共天地齐旨万物开辟之初八
表光华之旦视听以革风俗且移至若帝室天居未议
经创非所谓发明大造光赞惟新自汉以来为丧乱之
地爰从近代累叶所都未尝谋龟问筮瞻星定鼎何以
卷十三 第 33b 页
副圣上之规表大隋之德窃以神州之广福地之多将
为皇家兴庙建寝上玄之意当别有之伏愿远顺天人
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任子来之民垂无穷之
业应神宫于宸极顺和气于天壤治康物阜永隆长世
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丹赤所怀
无容噤嘿帝曰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
请是则可矣遂发诏施行
七月癸未诏新置都处坟墓令悉迁葬设祭仍诏人工
卷十三 第 34a 页
无主者官发殡葬
十二月名新都曰太兴城
三年三月丙辰雨常服入新都
是月诏营仁寿宫
十八年十一月诏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
炀帝以仁寿四年七月即位十一月幸雒阳诏曰乾道
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
时不变化工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政教何以釐万姓
卷十三 第 34b 页
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
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
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安成汤之业若不因
民顺天功业见乎变爱民治国者可不喟与然雒邑自
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
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
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繇焉或
以九州未一或以困于府库作雒之制所以未暇也我
卷十三 第 35a 页
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雒日复一日粤暨于今永怀先旨兴
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思奉先志今
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繇关
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户复在河南周迁殷民
意在于此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
时群司百辟佥谐厥议但成周墟瘠弗堪胥宇今可于
伊雒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夫宫室之
制本以便宜上栋下宇足避风露高台广厦岂曰适形
卷十三 第 35b 页
故传云俭德之恭侈恶之大宣尼有云与其奢也宁俭
岂谓瑶台琼室方为宫殿者乎土阶采椽而非帝王者
乎是知非以天下奉一人乃以一人主天下也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今所营搆务从节俭
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
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乃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
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
之又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卷十三 第 36a 页
大业元年建东都于阜涧营显仁宫苑囿连接北至新
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课天下诸州各贡
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间
二年正月东京成
三年八月次太原诏营晋阳宫
五年正月改东京为东都
二月己未帝御崇德殿之西院愀然不怡顾谓左右曰
此先帝之所居实用增感情所未安宜于此院之西别
卷十三 第 36b 页
营一殿
九年三月丁丑发丁男十万城大兴
 
 
 
 
 
 册府元龟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