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628-A¶ (自动笺注)
*No.1628-A
重刻佛法金湯編敘
苾芻眾有白於空子曰。
真如本空乎。
如是
虗空
可壞乎。
曰不也。
虗空之體大於天地
真如之體大於
虗空
盖䒶墜有盡虗空無盡
虗空可空真如無所
空。
無所空。
是以不住於空。
無相無名無成無壞。
須彌戲論
石子渡海希有事。
鴻濛剖而乾坤
毀。
生滅相。
奚以衛而金湯為。
自性本空。
因緣
有。
塵根互影。
薰習代幻。
流浪沈淪
轉入煩惱
於是西
方有大聖人者出。
哀愍普度之。
般若為航。
以菩
提為果。
金剛究竟
以經律論為調御
以最上凡
小乘階級
自漢迄今瀰漫震旦
無量善知識
開悟
靡有遺矣。
大藏充棟莊嚴
像教充斥四天
下矣。
盡有情無情有漏無漏
演法音而歸依
且遍
恒沙界矣。
奚以衛而金湯為。
吁。
嗟乎
佛氏為人
而憂衟深也。
如來付法迦葉
密囑受記
斷滅
戒。
祖祖相傳猶有熱銕輪追之者
不得巳而傳衣
不得止而付之國王大臣
吾儒所稱說
無徵不信
信民從者
慮在茲乎。
夫佛自竺乾
流沙萬餘里
以入震旦
虗空教人
驟聞之非駭且惑。
而欲其
流通周洽
于是思以金湯之矣。
古之防在外衟。
今之
防在邪見
外衢逸而與佛角則法離。
邪見竄而與佛
溷則法亦離。
弊且迷妄相導
登枝忘本
上者墮尊貴
愽名高。
下者檀那什一
緇衣塞路優鉢曇
世不一見
毋怪乎疑謗紛起。
法愈離而防愈密。
金湯
所由作也。
其書爰稽上古
下逮胡元
蒐栝數千年
帝王宰官名儒碩彥一事一言有裨慈氏教者。
次成帙。
是布金為城。
不湯而池。
覺海醍醐所灌而
輸也。
舍利城耆闍清凉淨土
龍象之所都而三
乘之軌也。
是示長者子之便門也。
人心世教寧無
小補乎哉
天台上人重訂刻之。
以廣其傳。
余嘉其
志。
首揭虗空真如之體以廣其量。
俾人知一切現成
無餘無欠。
金湯究竟堅固者。
公元1600年
萬曆庚子初夏佛日空居華亭俞汝為
*No.1628-B
佛法金湯編敘
前越之東山住持宗泰公佛法金湯十卷
瑄禪師為持過伯衡求敘。
敘曰。
佛法之行乎中國
也。
邇來一千三百二十有六年矣。
雖毀之排之而
熾猶一日
伯衡莫知其所以然
意亦惟其說足
動人而巳。
今觀此編。
乃知固由歷代明哲之君與
夫公卿大夫士之賢者
罔不崇向之擁樹之而
之外護也。
崇向有若
人故毀焉者莫能勝其口也。
擁樹有若
人故排焉者莫能勝其力也。
豈獨莫能
勝哉。
因其崇向也而益知不可毀。
因其擁樹也而
益知不可排。
幡然悟曰。
以此之勢。
衛彼之法。
如之
何與之角也。
不折而歸之者幾希
是則佛法所以
彌久而彌昌者。
豈非外護為之乎。
然使身受付囑
於其道不能深知篤信人也。
毀其以去倫理
率天
下也能無駭乎。
排其以禍福語。
天下能無惑乎。
矧能出身拂天下而為之別白曰。
爾之毀之排之也
以迹。
而吾之向之樹之也以道。
道其精而迹其粗也。
其粗者有隙之可抵。
其精者亦有間之可乘乎。
則佛
之法雖高大微玅
烏能保其不摧折陵替哉。
其徒又
烏能施施衎衎如此哉。
是故不忘付囑意而銳於
外護。
甚於國家之有金城湯池也巳。
於戲
先王之設
城池
非恃以為存也。
且猶不可一日無。
而況外護佛
法之所恃以為存者也。
一日可無之乎。
岱宗此編
之作。
可謂見之明矣。
何用心之勤耶。
雖然
城池
立國之具。
若夫國勢尊安寔存乎人焉耳
精神
衝有其人。
雖無金城湯池敢侮之。
精神折衝無其
人。
雖有金城湯池亦將侮之。
何獨佛法不然乎。
則為其徒者。
勇猛精進以至於道明旨趣天下
使天下之人皆無能毀。
亦無能排。
尚安得不力乎。
然。
外護雖固於金湯
其如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者
何。
伯衡不自揆。
以是為敘。
綿力焉。
洪武二十六
公元1373年
歲次癸丑春正月戊辰無聞居士眉山蘇伯衡敘。
*No.1628-C
是編何為而作也。
東山宗禪師大法之城失其
防而作也。
其書十卷
始於周昭
迄於元順
若干人。
取其言之足以護教者。
繫於其人之下。
表而出之。
題其編曰佛法金湯
誠可謂像世釋徒之干城
千載
法門保障者矣。
昔者韓歐二公為文以詆佛。
說累千萬言。
然其言愈繁而佛法愈盛者何哉
盖由
吾佛之道。
大而無外
尊而無對
之而不可及
讚之
無能名。
王崇之
大人宗之。
傳之萬世無能易。
詎可一人之私。
愛之苟存
之而苟去者哉。
子曰。
退之好儒未能過揚子
況歐子好儒又未能過
韓子
柰何二子悻悻之憤。
屑屑之詞。
而圖攻聖人
之教者。
何乃自苦如此哉。
予甞論李純甫謂。
佛者未
為儒者害。
儒者甞為佛者害。
此其言之太過
佛固
未甞為儒者害。
則儒亦豈甞害於佛者哉。
特以劉張
朱呂輩獵取佛意箋註其書以欺時流
故有是說。
不知吾佛之教。
譬之巨家庫藏珍貝充溢
雖有鑽穴
穿窬之失。
亦何害於吾富哉
宋明教大師亦甞著書
三編
名曰輔教
會儒老之小異
釋氏大同
後學
士子以為規。
予以東山此編。
文雖不出其已。
其所
以命編者輔教遺意也。
且予觀編中諸君子憤
世疾邪之辯。
其論可謂公矣。
然如法華所謂婆達
多是善知識者。
則毀亦金湯
譽亦金湯
其何損益
於吾教哉。
然則讀是編者當於文字之外求之可也
公元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歲在辛未秋七月初吉僧錄司左講
經天禧講寺住持釋守仁
*No.1628-D
越有沙門宗泰公
幼習洙泗之業於鄉校
稍長為
釋氏學。
師事夢堂噩禪師於台之國清寺
而為其
箋翰焉。
其學贍而識達
氣充而守約
其發為文章
雄渾淵雅
惟務以弘宗樹教為本。
不以誇多闘靡
奇。
出世說法郡之東山禪寺
而從之學者益眾。
武十有九年來京師
間出所治佛法金湯編示予。
俾為之序。
予因言於岱宗曰。
子之為書
盖將以明夫
道也。
夫道先天地而不為始。
後天地而不為終。
窮其
微雖聖賢不能造。
極其幽雖鬼神不能測。
非聲
臭之可形。
非言議之可辨。
然則子之為是也。
將奚以
乎。
岱宗曰。
語道之極致
固有如子之言者
然道無異
同而不能不異同
道無愛惡不能不愛惡
異同焉。
不能不抑揚之論。
愛惡焉。
不能不有是
非之辨。
異同也。
愛惡也。
抑揚之論。
是非之辨。
固皆末
也。
本之曾奚悖於道乎。
因其用而明其體。
沿其流而
得其源。
則此書之作也。
又惡可巳乎。
子亦甞知有迷
而失道者乎。
不有以為之先而導之。
而欲至其所
至也。
不亦難乎。
予之為是也。
盖將以考見古今
得失從違之。
其亦庶幾乎其所未至者之先導
乎。
予曰
岱宗盖得吾佛聖人所以設教之心也。
予之
言曾未至乎此。
甞徧閱是編。
其所西乾竺而東震
旦。
上周而下宋元。
其間聖君賢臣名儒鉅公
有能
抑揚佛化為善治
有能推驗神功攘外侮。
或開
之於先。
或承之於後。
所謂抑揚之論。
是非之辨。
不能
無之者。
於是編彚而綜之。
使覧之者有得乎此。
其所趨之邪小而一軌正塗
其他議之紛紜
終與夫至理
不待辨而明。
不待告而諭者。
其名之
金湯
豈無其所謂乎。
噫。
岱宗用心其亦勤矣。
其亦
可謂立功於吾佛之教者矣。
時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五月望僧錄司左覺義靈谷禪寺住持
清濬序。
*No.1628-E
佛法金湯
正法王臣以來
今二千餘年。
帝王公卿為法
外護者代有其人。
觀此佛法金湯之編。
概可見矣。
法之人既如金城湯池之固。
使外侮不得而入。
弘法
之人又當力行振起
以副護法之心。
如是教法
烏有不興者哉。
雖然
金湯之設以偹他𡨥。
他𡨥外作
猶可禦之。
至有竊比丘形服內壞教法者。
是家宼也。
家𡨥內作
雖有金湯外固
亦將無如之何矣。
末法
之流
率多放逸
恬不知媿
由是教法漸至衰微
是知
泰公是書不為夸耀於世。
殆將有警於吾徒也。
嗚呼
吾徒者。
得不愳且省乎。
洪武辛未夏僧錄司右善
善世禪寺住山全室比丘宗泐識。
*佛法金湯目錄
第一
   
 昭王穆王孔子列子
   
 始皇
   西漢
 武帝哀帝霍去病劉向
   東漢
 明帝帝楚王牟子
   
 曹植朱士行
   
 太祖烏程侯支謙闞澤
第二
   西晉
 武帝惠帝荀勗羊祜
 劉薩訶朱膺
   東晉
 元帝明帝成帝簡文帝
 孝武帝王導謝安王羲之
 周𤣱陶侃高悝郗超
 王喬之(或云齊之)習鑿齒許詢何充
 王珣王坦之孫綽戴逵
 袁宏劉程之周續之雷次宗
 張野宗炳孟顗陶潛
 羅含顧凱之范甯謝尚
 何無忌桓伊
   後趙
 石勒石虎
   後燕
 慕容垂
   南燕
 慕容德
   前秦
 苻堅
   後泰
 姚興
   北凉
 沮渠蒙遜
第三
   
 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
 何尚之王玄謨范泰周顒
 謝靈運顏延之袁粲何鎮之
   
 高帝武帝明帝蕭子良
 劉霽劉歊劉虬明僧紹
 王巾孔稚珪
卷第
   
 武帝簡文帝蕭統
 邵陵王建安王陸倕傅翕
 劉勰何點沈約陶弘景
 阮孝緒庾詵到溉江淹
 何敬叔
   後梁
 宣帝明帝
第五
   
 武帝文帝宣帝後主
 除陵陳伯智江總
   北魏
 太祖明元太武文成
 獻文孝文宣孝明
 孝武高𠃔楊衒之
第六
   西魏
 文帝
   北齊
 文宣武成後主顏之推
 杜弼陸法和魏收
   後周
 閡帝明帝武帝宣帝
 靖帝
   
 高祖煬帝薛道衡李士謙
 費長房王通辛彥之楊素
卷第
   
 高祖太宗高宗武
 中宗睿宗玄肅宗
 代宗德宗順宗憲宗
 穆宗敬文宗宣宗
 懿宗僖宗昭宗
第八
 蕭璃裴寂李師政房玄齡
 杜如晦長孫無忌褚亮虞世南
 褚遂良李百藥顏師古許敬宗
 朱子奢岑文本閭丘孫思邈
 杜行顗房融張說宋璟
 李華李通顏真卿齊澣
 王維元德秀杜鴻漸元載
 令狐德芬王勃李白杜甫
 韋臯
卷第
 韓愈權德輿李渤李泌
 孟簡梁肅于頔李吉甫
 武元衡高崇文薛華鄭餘慶
 陸長源張仲素白居易龐蘊
 柳宗元李翱裴度庾承宣
 劉禹錫李德裕萬敬儒吳道子
 杜荀鶴李舟陸亘李節
 裴肅裴休李商隱呂巖
卷第
   
 太祖均王
   
 莊宗
   
 高祖出帝
   
 太祖世宗
   南唐
 李昪李璟李煜
   楚
 馬殷
   吳越
 鐵鏐錢弘佐錢弘俶
   閩
 王審知王延鈞王延羲
   
 王建
   南漢
 劉隱趙王鎔宋齊丘邊鎬
 劉煦
卷第十一
   
 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英宗神宗哲宗徽宗
 李昉范質王禹呂蒙正
 王旦楊億呂夷簡范仲淹
 曾會李沆丁謂王隨
 呂公著王安石司馬光
卷第十二
 歐陽修趙抃夏竦張方平
 曾公亮文彥愽蘇洵周惇頤
 程顥蘇軾蘇轍楊傑
 文同朱壽昌張伯端胡宿
 邵雍富弼
卷第十三
 杜衍王古李遵勗呂惠卿
 陳師道李覯陳瓘劉安世
 查道黃庭堅晁說之胡安國
 張商英徐俯蔣之奇郭祥正
 秦觀林逋尹洙包拯
 江公望楊時游酢韓駒
 呂正
卷第十四
   南宋
 高宗孝宗光宗寧宗
 理宗張浚胡寅張九成
 呂本中尤袤張栻李浩
 王十明會李光李邴
 馮楫米友仁周必大錢端禮
 史浩錢象祖王日休
卷第十五
 朱熹陸游葉適真德秀
 劉克莊陳貴謙張鎡林希逸
 鄭清之吳潛劉謐
   
 太宗熈宗世宗章宗
 東海侯李之純移剌真卿
卷第十六
   
 世祖成宗武宗仁宗
 英宗晉王文宗順帝
 瀋王劉秉忠王磐程文海
 趙孟頫袁桷虞集奚斯
 馮子振柳貫黃溍胡長孺
 韓性歐陽玄鄧文原張翥
 楊維禎蘇大年
佛法金湯編目錄(終)No.1628
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會稽沙門心泰
天台沙門真清
切謂自昔弘教碩德
嘉言善行
有成
具載之矣。
高僧傳僧史傳.燈錄等書是也
歷代護教諸王臣之言行
雜著於他書而無
全編可通考之。
未甞不為浩歎也。
矧吾大覺
聖人臨終之時。
佛法付與王大臣之言乎。
自是受囑外護者代有之矣。
佛法金湯編所
由述也。
抑又聞聖人降誕之日。
當周之昭王
十六年甲寅。
故此之紀始於昭王而訖於元
順。
若干人。
名著青史
從事宗教
為法
之重者。
於是編書之。
豈惟金湯而巳。
於乎
豈好為是哉。
第欲使後之覽是編者知先聖賢
所以崇奉
且以啟後人敬信之心。
不致詆斥
咎。
化人為善一助云爾
*
武王
姬姓。
諱發。
文王之子
都鎬。
平王東遷
公元前702年
武王己卯
赧王乙巳
三十七主。
八百六十七年。
**昭王
王諱瑕。
康王之子
二十六年甲寅(有云九年甲寅。
又廿四年甲寅
皆非)
四月八日
大地宮殿震動
池井汎溢。
日有重輪
五色
祥光入貫太微
徧照西方
王問群臣。
莫測其祥。
太史
蘇由筮之。
得乾之九五。
由曰。
西方聖人降誕之相。
却後千年教法來此。
王命鐫石記之。
置之南郊天祠
前(周書異記及白馬寺記)。
**穆王
王諱滿。
昭王子。
二十三年。
數有光明來王都
疑戎
宼至。
相國呂侯出師防之。
西方聖人說法度人
公元前254年
流光遠及也。
五十三年壬申(有云五十二年壬申者非)二月十五
日。
大地震動
狂風折木。
江河鼓濤。
井沸湧。
鳥獸
鳴。
日午白虹十二道
南北通貫
王憂及社稷
召太
史扈多筮之。
曰。
吉。
願王無憂
西方聖人示滅異感
也(周書異記.白馬寺記)。
**孔子
孔子諱丘
字仲尼
孔父嘉四世孫為叔梁紇
生夫
公元前551年
子。
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歲生。
商太宰孔子曰。
聖者歟。
孔子曰。
聖則何敢
然則博學識者
也。
太宰曰。
三王聖者歟。
孔子曰。
王善智勇者。
弗知。
太宰曰。
五帝聖者歟。
孔子曰。
五帝任仁
義者。
聖則弗知。
太宰曰。
三皇聖者歟。
孔子曰。
三皇
善任因時者。
聖則弗知。
太宰大駭曰。
然別孰者為
聖。
孔子動容有間曰。
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
不亂
不言自信
不化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
焉(列子仲尼篇)。
**列子
列子
諱禦宼
鄭人也。
貞定王時隱居鄭圃四十年。
無識者。
君卿大夫視之眾庶也。
著書八篇
曰。
周穆王時
西極國有化人來(統紀云。
化人文殊目連)。
入水
火。
貫金石
山川
城邑
乘虗不墜
觸實不礙
千變
萬化不可窮極
穆王敬之若神。
事之若君。
路寢
居之。
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不可處。
穆王乃為
之改築五府為虗而臺始成。
其高千仞
終南之上。
號曰中天之臺(列子穆王篇)。
*
公元前213年
始皇
嬴姓。
諱政。
七國爭雄
正統不續凡三十四年
始皇六國
二十六年庚辰始稱皇帝
咸陽
公元前221年
始皇庚辰
二世甲午
二主
一十五年。
**始皇
公元前217年
帝。
莊襄王子。
三十年甲申
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
人賷梵本經至咸陽
有司以聞。
帝以其異俗囚之。
防等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
囹圄
須臾金神丈六
特杵揚威擊碎其獄出
之。
驚悔
厚禮之而去(白馬寺記)。
*西漢
高祖
劉姓。
諱邦。
字季沛
豐邑中陽里人
長安
公元7年
高祖乙未
孺子嬰丁卯
十四主。
二百十四年。
**武帝
公元前120年
帝諱徹。
景帝中子
始立年號建元
元狩三年開昆
明池。
黑灰
以問東方朔
曰可問西域胡道人。
明帝時梵僧摩騰至。
有以問之。
騰曰。
劫灰也(漢書并北
山錄)。
**哀帝
公元前2年
帝諱欣。
定陶共王之子
宣帝之孫。
元壽元年
景憲使
大月氏國。
得其王口授浮圖以還
是時稍有齋戒
者(魏書佛老志)。
**霍去病
公元前121年
去病
封冠軍侯
驃騎將軍
元狩二年萬騎出隴
西擊匃奴。
居延山。
休屠祭天金人(本傳)。
去病
金人長丈餘。
武帝以為大神
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敬
(魏書佛老志)。
**劉向
公元前19年
字子政
又名更生
成帝時光祿大夫
鴻嘉二年
校書天祿閣
往往見有佛經
列仙傳云。
披檢
藏書
緬尋太史
列仙圖。
黃帝巳下迄至於今
道者一百四十九人
七十四人乃見佛經(費長房
寶記并義楚六帖)。
*東漢
公元25年
光武
諱秀
字文叔
洛陽
光武乙酉
獻帝
亥。
十二主。
一百九十五年。
**明帝
公元60年
帝諱莊。
光武四子
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
帝寢
南宮
金人丈六
項佩日光
胸題卍字
飛行殿
去來無礙
旦問群臣。
太史傅毅進曰。
臣聞西域
神。
其名曰佛。
陛下所夢將必是乎。
國子博士王遵
曰。
臣按周書異記云。
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
日。
聖人生於西方
陛下所夢是也
以為然。
定遠將軍蔡愔。
中郎將秦景。
博士王遵十八人
公元63年
使西域
訪求佛道
六年癸亥
蔡愔於天竺隣境月支
國遇摩騰.竺法蘭
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
公元65年
白馬相與東還
八年乙丑
蔡愔等達洛陽
摩騰入
闕獻經像
大悅
舘於鴻臚寺
法蘭間行而後至。
公元67年
十年丁卯
勅於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
白馬
䭾經
遂名白馬寺(佛寺始此)。
是年四十二章經
一年戊辰帝幸白馬寺
進曰。
寺東何舘。
帝曰。
有阜。
夷之復起
夜有異光
民呼聖塚。
騰曰。
阿育王
佛舍利天下
凡八萬四千所。
震旦之境有十九
處。
此其一也。
帝與俱往禮拜
忽有圓光現塚上。
光中
有三佛。
大悅曰。
不遇二大士。
安知大聖遺祐哉。
公元68年
塔其上。
高二百尺。
明年光又現。
金色手出塔頂
公元69年
瞻拜
隨步武。
十二年
詔以釋迦佛像奉安顯節
公元71年
陵.清涼臺二處供養
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
嶽并諸山道士褚善信七百餘人
表言佛法虗偽
騰.乃言佛法水火不能壞。
請驗之。
帝乃勅尚書令
宋庠正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
築壇焚經。
道士
出奇祕訣
沙門所持經像就焚之。
道經俱燼。
佛經儼然
善信等皆自愧欽服
帝至是彌加崇
敬。
佛法自此興焉(漢法本內傳)。
初帝聞西域有神
其名曰
佛。
遣使天竺求其道得其書。
沙門以來
其書
大抵虗無為宗。
慈悲不殺
以為人死精神不滅
隨復受形
生時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修煉
以至為佛。
精其道者號曰沙門
於是中國始傳其
術。
圖其形像
王公貴人楚王英先好之(漢書)。
騰卒。
自譯十地斷結等經。
**桓帝
公元154年
帝諱志。
章帝曾孫
永興二年
宮中鑄黃金浮圖
老子像。
覆以百寶華盖
奉祀之。
由是百姓向化
佛彌盛(漢書三寶記。
鑄金銀像始此)。
**楚王
王諱英。
光武子。
明帝弟。
最先奉佛。
喜為浮圖齋戒
九年甞奉黃縑白紈相國曰。
託在藩輔
過惡
積。
奉送縑帛贖罪愆。
相國以聞。
詔報曰。
楚王誦黃
老之微言
浮圖仁祠
何嫌何疑。
其還之。
以助伊
蒲塞桑門盛饌
王公貴人遂爭效之(漢書)。
**牟子
公元195年
牟子
之後
蒼梧儒生
獻帝興平二年
因世亂無仕
宦意
銳志佛道
製理惑論三十七篇
其文有問曰。
何以正言佛。
為何謂乎。
牟子曰。
佛者覺也。
三皇
神。
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元祖
神明宗緒
佛之言
覺者。
恍惚變化
分身散體
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
能圓
能方
能老能少。
能隱能彰
蹈火不燒。
履刃不傷
在污
不染。
在禍不殃。
不行而到。
無作而光。
故號為佛。
問曰。
夫至實不華
至詞不飾。
珠玉少而貴。
瓦礫多而賤。
人製七經之本。
不過三萬言。
眾事偹焉。
今佛經卷
萬計
言以億數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以為煩而不
要。
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
以其深廣也。
五嶽
所以別於丘陵者。
其高大也
若高不絕山阜
跛羊
凌其顛。
不絕涓流
孺子浴其淵。
麒麟不處苑囿
中。
吞舟之魚不游數仞之溪。
何者
不能大也
前說億載之事。
道萬世之要。
大素未起
太始
生。
其微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佛悉彌綸廣大之外
剖析窈妙之內。
靡不紀之。
故其經卷以萬。
言以
億數
多多益具。
眾眾益富。
何不要之有。
問曰。
佛道
至大
堯舜周孔不修之乎。
七經之中不見其辭。
子既躭詩書悅禮樂。
奚為復好佛道
竊為吾子不取
牟子曰。
不必孔子之言。
不必扁鵲之方。
合義
從。
病者良。
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
子貢云。
夫子
何常師之有。
堯事尹壽
事務成。
旦學呂望
丘學老
聃。
亦不俱見於七經也。
況佛身相變化神力無方
焉能捨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或有所缺。
不見記。
恠哉
問曰。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其異於人
之甚也。
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
牟子曰。
所見
多所
恠。
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釆。
目重瞳
皐陶鳥喙
文王四乳
耳三漏
周公背僂
伏羲龍鼻
仲尼反宇
老子日角目玄。
鼻有雙柱
手把十文
足踏二五。
此非
異於人乎。
佛之相好奚疑哉。
問曰。
子以經傳辭華
麗之說。
褒贊佛行。
稱譽其德。
高者凌青雲
廣者踰地
圻。
得無踰其本過其實乎。
牟子曰。
吁。
吾之所褒。
猶以
塵埃嵩岱
朝露滄海
子之所謗。
猶握瓢觚欲
江海
耕耒欲損崑崙
一拳以翳日光
土塊
以塞河衝
吾所褒不能使佛高。
子之毀不能令其下
也(備弘明集)。
*三國
**
洛陽
曹姓。
諱丕。
之子
沛國譙人
文帝
公元264年
庚子。
元帝甲申
五主。
四十五年。
***曹植
字子建
文帝弟。
武帝四子
封陳思王
精通書藝
邯鄲淳稱為天人
每讀佛經留連嗟玩。
以為至道
宗極
甞遊漁山
空中梵天之響清揚哀婉
因倣
其聲寫為梵唄
法事漁山梵。
即其餘奏也。
甞著
道論
仙道虗妄(弘明集)。
***朱士行
公元266年
士行
川人
甘露二年棄俗出家
甞於洛陽道行
經。
義有不通
乃往于闐國梵本
將遣弟子法饒送
洛陽
于闐小乘眾白王云。
漢僧欲以婆羅門
惑亂正典
若不禁。
將以聾盲漢人也。
王聽之。
士行
憤慨曰。
佛經也。
乃求燒經為證。
士行誓曰。
大法
當流漢地
經應不燼。
言巳投經火中
火滅經存。
光明
公元287年
錯發
王眾駭服
遂與梵本
晉太康八年始達洛陽(道行
經即放光般若)。
**
益州
劉姓。
諱偹。
中山王勝之後。
起先主辛丑。
後主癸未。
二主
四十三年。
**
公元342年
武昌
建康
太祖壬寅
烏程侯庚子
四主
五十九年。
***太祖
太祖
孫姓。
諱權。
字仲謀
孫武之後
次子
䇿之弟。
公元222年
富春人
魏文帝拜權為吳王
九錫
黃武元年
公元241年
位。
赤烏四年
康居國三藏康僧會金陵
茆茨
行道
國人初見
驚異之。
有司以聞。
召問之。
進曰。
來大師化巳千年
靈骨舍利應無方
阿育王之為八萬四千塔。
此其遺化也。
以為
誕曰。
舍利可得。
當為塔之。
苟其無驗
國有常刑
會乃
銅瓶几上
請期七日。
無驗
乃展二七日。
無驗
曰趣烹之。
默念佛名真慈豈違我哉。
更請展期
日。
五鼓矣。
瓶中鏘然有聲
視之
舍利也。
黎明
之。
權與公卿聚觀
嘆曰希世之瑞也。
會言
舍利威神
無能壞者。
權使力士槌之。
無損而光自若
權為建塔
佛陀里。
造寺
奉會居。
賜額建初(今天禧寺
江南寺塔始此。
弘明集)。
***烏程侯
公元238年
侯。
諱皓
字元宗
權之孫。
和之子。
即位改元元興
皓不
佛法
毀廢寺宇
臣諫曰。
佛之威力不同餘神。
會感靈大皇創寺。
今若輕毀恐貽後殃。
皓意未然
張昱詣寺詰會。
機應鋒出
還嘆。
才辯非臣所
測。
伏願天鑒檢察之。
皓以馬車迎會至。
問曰。
佛言
善惡報應
可得聞乎。
會曰。
明主以孝治天下。
赤烏
翔。
老人見。
仁慈萬物
醴泉涌。
嘉禾生。
既有
徵。
惡亦如之。
故為惡於隱。
得而誅之
為惡於顯
得而誅之
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
儒典
格言
佛教明訓
皓曰。
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
會曰。
周孔略示其迹。
佛教詳言其要。
無以酬。
(弘明集)
他日宿衛
治圃得金像。
皓使置穢處以為咲樂
俄得
腫疾。
卜曰坐犯大神
皓禱諸廟不効
宮人曰何不請
福於佛。
皓悟吾以慢像致此耳。
乃迎像薰沐供事之。
請會說法悔罪
會為開示玄要
又授五戒
既而
愈。
奉會為師。
崇飾寺塔(法苑珠林)。
***支謙
字恭明
月氏國人
優婆塞
獻帝避地
召見
高其才。
拜為博士
固辭不受
博覽經籍
通六
國語
為人頎瘠而黑。
眼白瞳黃。
時人語曰。
支郎眼中
黃。
形軀雖小是智囊
受業於支亮字紀明
受業
支讖
世稱之曰。
下博知。
無出三支
譯經八十
八部(弘明集.釋教錄)。
***闞澤
字德潤
會稽山陰人
好學居貧
為人傭書自給
寫既畢則能誦記
由是博覽群籍
虞飜見而稱之曰。
闞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
孫權辟之。
西曹掾
復拜
太子太傅
尚書令
封都鄉侯
(吳志)甞捨宅德潤
(今慈溪普濟寺)。
權甞問曰。
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葉
老莊
身自放浪山林歸心澹泊
何事佛為。
澤曰。
孔老
法天制不敢違天
佛之設教諸天奉行不敢
佛。
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佛法金湯卷第天台釋如惺重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