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627-A¶
1627-A¶ 第 352a 页

* No. 1627-A
缁门崇行录叙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
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
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
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
其器乎哉。师子之乳。匪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
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今沙门
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
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
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毙极
矣。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
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
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由师训
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
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
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
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
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
慈物。慈近于爱。爱生著。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
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
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
1627-A¶ 第 352b 页 X87-0352.png
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
终焉。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
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
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
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
施。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僧云。四大本
空。五蕴非有。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
更道。僧无对。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无醉
于虚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
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
是之谓真慧。愿吾子究心焉。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
为此书。惟务救时毙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
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

万历十三年仲冬日 杭沙门 袾宏 识

* 缁门崇行录目次


* 清素之行第一

* 不作斋会
* 受施随散
* 虫鸣尘积
* 左溪遁迹
* 遗钱不顾
* 不畜衣粮
* 䞋施不忆
* 门不掩闭
* 人疑仆从
* 荷衣松食
* 鹿鸟为侣
* 少欲知足
1627-A¶ 第 352c 页 X87-0352.png
* 诲众清行
* 衲衣一食
* 独守死关
* 严正之行第二

* 禁拒女尼
* 幼绝戏掉
* 严训侍者
* 破坏酒器
* 不面女人
* 力卫殿堂
* 摈黜豪尼
* 不受仙书
* 阖门拒子
* 抗章不屈
* 防心离过
* 终夜拱手
* 不谈世事
* 尊师之行第三

* 力役田舍
* 受杖自责
* 为师礼忏
* 立雪过膝
* 离师悔责
* 迎居正寝
* 历年执侍
* 谨守遗命
* 遵训终隐
* 兵难不离
* 孝亲之行第四

* 兰盆胜会
* 母必亲供
* 居丧不食
* 泣血哀毁
* 荷担听学
* 凿井报父
* 礼塔救母
* 悟道报父
* 刲股出家
* 织蒲供母
* 诚感父骨
* 念佛度母
* 忠君之行第五

* 开陈报应
* 劝善弭灾
* 规谏杀戮
* 巧论斋戒
* 较论供养
* 说法悟主
* 感悟东宫
* 劝断屠杀
* 劝修忏法
* 受罚不欺
* 咏花讽谏
* 慈物之行第六

* 忍苦护鹅
* 护鸭绝饮
* 赎养生命
1627-A¶ 第 353a 页 X87-0353.png
* 悲敬行施
* 买放生池
* 割耳救雉
* 济贫诣官
* 躬处疠坊
* 口吮腹痈
* 惠养群鼠
* 毡被畜狗
* 秽疾不嫌
* 看疾遇圣
* 行先执帚
* 赡济乞人
* 施戒放生
* 看病如已
* 高尚之行第七

* 避𠖥入山
* 众服清散
* 不享王供
* 驾不迎送
* 不结贵游
* 不引贼路
* 屡徵不就
* 宁死不起
* 三诏不赴
* 诏至不起
* 冒死纳僧
* 不赴俗筵
* 不受衣号
* 力辞赐紫
* 不乐王宫
* 袖纳荐书
* 弃书不拆
* 对使焚钵
* 迟重之行第八

* 传法久隐
* 十年秘重
* 不宣灵异
* 混迹樵牧
* 事皆缘起
* 历年闭户
* 久处深山
* 八请不赴
* 重法隐山
* 废寺隐居
* 艰苦之行第九

* 年老头陀
* 备经险难
* 法灭缞绖
* 剌股制心
* 西竺取经
* 身先苦役
* 蚤虱不除
* 六载舂粟
* 不作不食
* 万里决疑
* 躬自役作
* 卑已苦躬
* 刻苦事众
* 行不辞劳
* 常行乞食
* 感应之行第十
1627-A¶ 第 353b 页 X87-0353.png

* 精诚感戒
* 忏获妙音
* 誓师子座
* 梦中易首
* 废戒忏悔
* 疠疾获瘳
* 勤苦发解
* 礼忏延寿
* 诵经延寿
* 扣钟拔苦
* 天神护体
* 感示净土
* 甘露灌口
* 忏感授记
* 口出青莲No. 1627
缁门崇行录
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

* △清素之行第一

** 不作斋会

刘宋僧旻。七岁出家。以经义宗海内。号旻法师。脩缮
寺宇。造设经像。放生布施。未尝倦废。或问。和尚所脩
功德多矣。不闻建大斋会。恐福事未圆。旻曰。大斋难
得尽理。且米菜盐醋樵水汤炭。践踏洗炙伤害微虫。
故不为也。如复求寄王宫官府有势之家。弥难尽意。
不如巳之。

赞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斋会。名曰圆满。乃至掩关
僧。半期以后即于关中营营焉。昼夜经画预办斋会。
无复正念。嗟乎旻师之言。真万世龟鉴也。

** 受施随散

梁慧开。吴郡海盐人。历听藏旻二师经论。讲演名世。
豫章守谢慧迎请说经。厚加䞋遗。还未达都。分散巳
1627-A¶ 第 353c 页 X87-0353.png
尽。晋安守刘业饷钱一万。即赡寒馁。曾不终日。情性
疏率。不事形仪。衣服尘滓。末尝举意浣濯。

赞曰。讲法而不受䞋遗。是之谓法施。噫。安得人人法
施如开公乎。

** 虫鸣尘积

梁道超。从灵基寺旻法师学。独处一房。屏绝宾侣。尘
埃满屋。蟋蟀鸣壁。中书郎张率谓曰。虫声聒耳。尘多
埋膝。安能对此而无忤耶。答曰。时闻此声。足代箫管。
尘随风来。我未暇扫。致忤名宾。为愧多矣。率大叹服。

** 左溪遁迹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孙也。常行头陀。依岩傍涧。号左
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为法界之宽。一郁多罗四十
馀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非寻经典不轻燃一烛。非
觐圣容不妄行一步。洗钵则群猿争捧。诵经则众鸟
交翔。剌史王正容屡请入城。师不欲往。竟辞以疾。

赞曰。今人读永嘉答书。藐视朗师等之僻见。不知永
嘉特一时遣著之语。而左溪遗范。正学者今日事也。
明眼者审之。

** 遗钱不顾

随富。上依益州净德寺止宿。系大笠道傍坐。其下读
经。人往来不唤令施。有施者亦不咒愿。以路静故。多
载无所获。人谓曰。城西北人稠施多。奚为在此。答曰。
一钱两钱足支身命。复用多为。陵州剌史赵仲舒者。
三代酷吏也。甚无信敬。闻故往试。骑马过之。佯堕贯
1627-A¶ 第 354a 页 X87-0354.png
钱。富读经自若。目未曾睹。去远。舒令人取钱。富亦不
顾。舒乃问曰。尔终日所得一钱。贯钱在地见人持去
何不止之。曰。非贫道物。何为妄认。舒下马礼谢。叹服
而去。

** 不畜衣粮

唐通慧。三十出家。入太白山。不赉粮。取给草果。渴则
饮水。息则依树。坐起禅思。经于五年。因以木打块。块
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著麻鞋至二十
载。布衲重缝。冬夏不易焉。

** 䞋施不忆

唐静琳。京兆华原人。道风既播。䞋锡日至。并委诸侍
人。口不重问。后欲作福。方恨无财。侍人出之。琳曰都
不忆有此也。平生衣破以纸补之。

** 门不掩闭

唐智则。雍州长安人。性落魄不羁。恒被破衲。裙垂膝
上。房仅单床。瓦钵木匙外无馀物。居一室。门不掩闭。
众号为狂。则叹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耳。出家离俗。
而为衣食故行住遮障。锁门缄笥费时乱业。种种聚
敛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无狂者。

** 人疑仆从

唐承远。始学于成都。后住衡山西南岩。人遗之食则
食。不遗则茹草木而巳。有慕而造者。值于崖谷。羸形
垢面躬负薪樵。以为仆从而忽之。不知其为远也。代
宗闻其名。赐所居号般舟道场。世称莲社三祖云。
1627-A¶ 第 354b 页 X87-0354.png

赞曰。茆茨搆而尧堂疑于村舍。衣服恶而禹迹疑于
野人。况释子以钵衲支身者耶。今时有侈服饰置臧
获。惟恐人之不知。而扬扬过闾里者。亦可以少愧。

** 荷衣松食

唐大梅常禅师。得马大师即心即佛之旨。隐深山中。
人无知者。盐官以书招之。辞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
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馀。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
茅舍入深居。

** 鹿鸟为侣

后周行因。隐居庐山佛手岩。每夜阑一鹿一雉栖迟
石屋之侧。驯狎如伴侣。殊无疑怖。因平生不畜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给侍。一日谓曰。捲上帘。吾欲去。帘方
就钩。因下床行数步。屹然立化。

赞曰。多欲之人死且弥切。甚而分香卖履。眷眷不能
放下。不独世谛中人。释子亦有之。因一生清气逼人。
脱化如游戏。不亦宜乎。

** 少欲知足

唐宏觉禅师。诫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
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
九死亦莫抛弃。

** 诲众清约

宋慈受深禅师。小参示众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
轻微。道念自然浓厚。匾担山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
永嘉大师不吃锄头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
1627-A¶ 第 354c 页 X87-0354.png
鞋。遇软地则赤脚。汝今种种受用。未饥而食。未寒而
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尽。如何消
得。

** 衲衣一食

唐慧熙。居惟一身。不畜侍人。日惟一食。不受人施。房
地惟一踪。馀并莓苔。所坐之榻惟于中心。两头尘合。
如久旷者。衣服敝恶。仅免风寒。冬服破衲。夏则悬置。
梁上有闻其名者。就房参谒。迎逆接候。累日方得见
焉。

** 独守死阙

元高峰妙禅师。在龙须九年。缚柴为龛。冬夏一衲。后
造天目西岩石洞。营小室如船。榜曰死关。上溜下淖。
风雨飘摇。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发。截罂为铛。
并日一食。宴如也。洞非梯莫登。去梯断缘。虽弟子罕
得瞻视。

赞曰。天悬九霄。壁立万仞。前有熙公。后有此老。真迥
绝尘氛矣。曩余登天目。入张公洞。俯临千丈岩。访死
关之遗。睹师威容。恍乎在目。自悲生晚不获亲炙。因
涕泪久之。

** ○总论

比丘。华言乞士也。清净自活。名曰乞士。而多求。而多
畜。而多事。不亦实叛其名乎。旻师而下诸公。千载至
今流风未泯也。闻其风而不兴起。尚得为比丘乎哉。

* △严正之行第二
1627-A¶ 第 355a 页 X87-0355.png

** 禁拒女尼

隋灵裕。定州人。安众两堂。简巳未具言行滥者斥之。
女尼誓不授戒。弘法时方听入寺。仍后进先出。已房
不令登践。沙弥受具。必馀师證至时乃临坛耳。终身
布衲裙垂。踝上四指。衫袖仅与肘齐。见衣服过度者
当众割之。

** 幼绝戏掉

唐玄奘法师。姓陈氏。汉太丘公之后也。随兄素出家。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卓然梗正。不偶时流。睹诸沙弥
剧谈掉戏。谓曰。经不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
更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识者知师德器不凡矣。

赞曰。童年而盛德。非天赋之独隆。盖宿习之不忘也。
知乎此。则可以办来生于今日矣。

** 严训侍者

唐智正。定州安喜人。开皇十年奉敕住胜光。仁寿后
入终南至相寺。与渊法师为侣。二十八年不涉世谛。
弟子智现者伏承法教。正凡有著作。端坐思惟。现执
纸笔立侍。随出随书。累载。初不赐坐。一日足疼心闷。
不觉仆地。正呵责曰。昔人翘足七日。汝今才立颠坠。
心轻故也。其严如此。

赞曰。仆地而犹加呵责。不巳甚乎。噫。古人忘躯为法。
少室齐腰。程门三尺。未足为过也。今坐而论道尚有
厌倦者。师严道尊敝也久矣。悲夫。

** 破坏酒器
1627-A¶ 第 355b 页 X87-0355.png

唐玄鉴。泽州高平人。性敦直。见非法必面陈呵毁。不
避强禦。数有缮造。工匠繁多。或送酒者辄止之曰。吾
所造必令如法。宁使罢工。无容饮酒。时清化寺脩营
佛殿。州豪族孙义致酒两舆。鉴即破酒器流溢地上。
义大怒。明将加恼。夜梦人以刀拟之。既悟。躬诣忏悔。

赞曰。今时之饷工役。非惟用酒。兼复饪腥。至于竖栋
安梁赛神宴客。且复赤丁坦之刃矣。天堂未就地狱
先成。岂虚言哉。司营缮者当痛以为戒。

** 不面女人

唐道林。同州合阳人。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深岩
隐居。敕令住大兴国寺。顷之逃于梁山之阳。从生至
终俭约为务。以女人生染之本。一生不亲面。不为说
法。不从受食。不令入房。临终之际有来问疾者。隔障
潜知。遥止之。不令面对焉。

赞曰。律中亦许为女人说法。但不得见齿。不得多语。
而此老绝不说法。似矫枉过正。然末法浇漓。不忧其
不为女人说法也。惟忧其说法而成染耳。如此老者。
良足为后进程式。

** 力卫殿堂

唐惠主。始州永归县人。专精律学。居青林寺。时陵阳
公临益州。素少信心。将百馀驮入寺。就佛殿讲堂僧
房安置。无敢违者。主从庄还。见斯秽杂。即入房取锡
杖三衣而出。叹曰。死活今日矣。举杖向驴骡。一时倒
仆如死。主手擎掷之坑中。县官大惊。执主申状。陵阳
1627-A¶ 第 355c 页 X87-0355.png
喜曰。蒙律师破我悭贪。深为大利。送沉香十斤。绫䌷
十段。后还京从受菩萨戒焉。

** 摈黜豪尼

唐慧满。雍州人。七岁出家。后奉敕住弘济寺。时證果
寺尼出入宫禁。取僧寺为庵。满集众摈黜。尼诉于东
宫。遣詹事杜正伦等解其摈事。满执法不从。众惧祸
及遂强解焉。满叹息不悦者累日。尼后诣满谢过。满
终不顾。

** 不受仙书

唐法常。襄阳人。性刚敏。衲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中
自天台之梅山。梅山者梅福旧隐也。常寄居之。梦神
人告曰。君非凡流。此石库中有圣书。受之者为下界
主。不然为帝王师。常曰。此非吾好。昔僧稠不顾仙经。
其卷自亡。吾惟以涅槃为乐耳。神人叹服。

** 阖门拒子

唐从谏。南阳人。壮岁出家。顿了玄理。会昌沙汰。潜居
皇甫氏别业。大中初复教。因还洛邑旧居。其子自广
陵来觐。与谏遇于院门。不复能识。乃问曰。从谏大德
安在。谏指之东南。子既去。阖门不出。其割爱如此。

** 抗章不屈

唐智实。居洛下。时太宗幸洛。诏道士位列僧前。京邑
沙门陈谏。有司不纳。实随驾表奏极论其失。帝令宰
相岑文本谕旨遣之。实固执不奉诏。帝震怒。杖实朝
堂。民其衣。流之岭表。有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
1627-A¶ 第 356a 页 X87-0356.png
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闻者
叹息。

** 防心离过

(赵)宋汴京善本禅师。姓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博极群书。
依圆照本禅师剃落。哲宗朝住法云。赐号大通。平居
作止直视不瞬。临众三十年未尝轻发一笑。凡所住
见佛菩萨立像终不敢坐。蔬果以鱼肉为名则不食。
其防心离过类如此。徽宗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忽
谓左右曰。止有三日。巳而示寂。世称大本小本云。

赞曰。防心如是。古之所谓圣贤。今之所谓迂僻也。哀
哉。

** 终夜拱手

(赵)宋圆通讷禅师。常入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
侍者每视以候鸡鸣云。

** 不谈世事

宋光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
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
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安
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

赞曰。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
何暇他论。今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
神在侧又当何如。噫。可惧也巳。

** ○总论

或谓六和名僧。又僧行忍辱。宜无取于严。不知吾所
1627-A¶ 第 356b 页 X87-0356.png
谓严。非严厉之严。盖严正之严也。以严正摄心则心
地端。以严正持法则法门立。若夫现奇特以要誉。逞
凶暴以示威。与今之严正实霄壤焉。衲子不可不辨。

* △尊师之行第三

** 力役田舍

晋道安法师。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
师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数
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
赉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更求馀经。师曰。昨经未读。
乃复求耶。答曰即巳成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更与
成具光明经一卷。将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经。师
令诵之。不差一字。方大惊叹。

赞曰。安。清庙之圭璋也。置之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
子才负寸长礼貌。衰则去矣。况田役耶。况久于田役
耶。吾于是三叹。

** 受杖自责

晋法遇。事道安为师。后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
业者四百馀人。时一僧饮酒遇罚而不遣。安遥闻之。
以竹筒贮一荆杖封缄寄遇。遇开缄见杖。即曰。此由
饮酒僧耳。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遂鸣椎集众。以筒
置前。烧香致敬。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垂泪自责。境
内道俗无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

赞曰。噫。使今人发安老之缄。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语
者寡矣。圣师贤弟子。千载而下。吾犹为二公多之。
1627-A¶ 第 356c 页 X87-0356.png

** 为师礼忏

晋法旷。下邳人。早失二亲。事继母以孝闻。后出家。师
沙门昙印。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
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
手振之。所苦遂愈。

** 立雪过膝

(北)魏神光。学解冠世。达磨大师自西域至。往师之。磨未
尝与语。一夕大雪。光立庭砌。及晓。雪过其膝。磨顾曰。
久立雪中。欲求何事。光泣曰。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
度群品。磨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
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徒劳
勤苦。光闻诲励以刃断臂置于磨前。磨曰。诸佛求道。
为法忘形。汝今断臂。求亦可在。光曰。我心未安。乞师
安心。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
与汝安心竟。遂传法。为二祖。

赞曰。二祖得法良由精诚巳极。机缘巳熟。乃尔针芥
相投。非取必断臂也。痴人效嚬。将致力刀砧矣。噫。传
法而必断臂。则诸祖无完肤。成佛而必燃身。则列圣
无噍类。断烦恼臂。燃无明身。愿禅者勉之。

** 离师悔责

唐清江。幼悟幻泡。礼昙一律师为亲教师。讽诵经法。
触目而通。识者曰此缁门千里驹也。尝与师稍忤。舍
而游方。遍历法筵。自责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师者鲜
矣。乃还师所。当僧集时。负荆唱言。某甲再投和尚。惟
1627-A¶ 第 357a 页 X87-0357.png
愿摄受。时一公诟骂。江雨泪忏谢曰。前念无知。后心
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求哀再四。一公悯之。遂
为师资如初。一公没。谒忠国师。密传心要焉。

赞曰。舍圣贤而知非。当诟骂而不退。可谓明且诚矣。
终传心印。不有由乎。彼浅信之流。小嫌则长往不返。
微呵则衔恨不忘。空遇明师。竟有何益。如逢帝主。不
获一官。惜哉。

** 迎居正寝

唐石霜庆诸禅师。得法于道吾。后隐浏阳。洞山有浏
阳古佛之语。学者多依之。道吾将化。弃其众从诸。诸
迎居正寝。行必掖。坐必侍。备极敬养之礼。

** 历年执侍

唐招贤通禅师。少为六宫大使。因诣鸟窠求出家。窠
不纳。坚求。乃为剃落。执侍左右勤劬不替。经一十六
年不蒙开示。欲辞去。窠问何之。曰诸方学佛法去。窠
云佛法此间亦有少许。遂拈起布毛。忽大悟。号布毛
侍者云。

赞曰。人见侍者于布毛下悟去。不知一十六年织纴
之力也。匪多载辛勤。焉有今日事。遇明师者。幸毋以
躁心乘之。

** 谨守遗命

(赵)宋怀志。金华人。幼业讲。因一禅者激发。弃讲参方。晚
至洞山。得法于真净文禅师。久之辞去。真净嘱曰。子
禅虽逸格。惜缘不胜耳。志拜受命。至袁州。州人请住
1627-A¶ 第 357b 页 X87-0357.png
持扬岐。掣肘而去。游湘上。潭牧请住上封北禅。皆不
受庵。于衡岳二十馀年。有偈曰。万机休罢付痴憨。踪
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晚投龙安。处之最乐堂。遂终老焉。

赞曰。显达人之所欲。遵遗命而力拒诸请。可不谓难
乎。今人嗜名利。弃礼义。不请而往者纷如矣。尚何忆
乎师命。

** 遵训终隐

(赵)宋清素。得法于慈明。在处隐众中。兜率悦公时在众。
因夜话。询知为慈明侍者。大惊。明日具威仪参扣。往
复开发。遂得大悟。仍戒悦曰。吾以福薄。先师授记。不
许为人。怜子之诚。忘先师之戒。子以后切勿嗣吾也。
终身陆沉。人无知者。

** 兵难不离

元印简。山西宁远人。八岁礼中观沼公为师。十八元
兵下宁远。四众逃难。简侍中观如故。观曰。吾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何当玉石俱焚。宜自逃遁。简泣曰。因
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苟免乎。明日城降。元帅
史公天泽问曰。汝何人。对曰沙门。食肉否。对曰何肉。
史曰人肉。对曰。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史喜而释之。

** ○总论

古之为弟子者。师没而信愈坚。今之为弟子者。师存
而守巳易。所以者何。良由最初出家实非欲依止真
师。决择生死。盖一时偶合而巳。是以其心见利则易。
1627-A¶ 第 357c 页 X87-0357.png
逢恶友惑之则易。嗔其师之训以正也则易。甚而下
乔入幽如陈相。罢释事道如灵素者有之矣。又甚而
太阳平侍者之流。未必其无人矣。嗟乎悲哉。

* △孝亲之行第四

** 兰盆胜会

佛世大目犍连。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进行道。得六
神通。见亡母生饿鬼中。持饭往饷。饭化猛火。目连痛
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必假十
方众僧威神之力。当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
恣日。为母设盂兰盆斋。供佛及僧。始克济拔。目连如
教设斋。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转更资荐。遂生天
上。由此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
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
之。

** 母必亲供

(北)齐道纪。习成实。造金藏论七卷。于邺城东郊讲演。往
则荷担其母及经像等。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
登地菩萨等也。衣著食饮大小便利。躬自经理不烦
他人。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也。非尔母也。形骸之
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劳人。道俗闻者多感化
焉。

** 居丧不食

梁法云。阳羡人。七岁出家。为庄严寺宝亮弟子。隽朗
1627-A¶ 第 358a 页 X87-0358.png
英秀。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学者海凑。性诚孝。
劳于色养。居母忧。毁瘠过礼。累日不食。旻法师谓曰。
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毁不灭性。尚出
儒宗。况佛有至言。欲报生恩。近则时奉颜仪。远则启
发菩提。以导神识。宜速思远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
同于细近。云乃割哀。微进饘粥。

赞曰。曾子之母死。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即云公之
居丧。虽曾子何加焉。语曰释氏弃其亲。岂理也哉。

** 泣血哀毁

隋智聚。住苏州虎丘东山寺。至德三年丁母忧。泣血
悲哀。几于毁灭。止东山精舍。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 荷担听学

隋敬脱。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闻。其听学也。常
施荷担母置一头。经籍楮笔置一头。若当食时。坐母
树下。入村乞食。

** 凿井报父

唐慧斌。兖州人。父朗在朝。年迫期颐。爱敬无由。乃于
汶水之阴九逵之会。建义井一区。以报父恩。立碑铭
之。有殷忧暮景。见子无期。百年几日。对此长悲之句。

** 礼塔救母

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受
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巳故三载
矣。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
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见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
1627-A¶ 第 358b 页 X87-0358.png
曰。可往鄮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
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
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见。

赞曰。目连感佛教以供僧。子邻感神教以礼塔。至孝
通神明。讵不信夫。

** 悟道报父

唐师备。姓谢氏。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备因出家。欲报
其父。芒鞋布衲食才接气。与雪峰存禅师为友。峰以
其苦行呼为头陀。尝携囊出岭。拟欲遍参。忽伤足流
血。豁然而悟。遂不出岭。依峰咨决心要。峰尝称曰。备
头陀再来人也。后忽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
地。巳得生天。故来报耳。

** 刲股出家

唐鉴宗。湖州长城人。姓钱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
之。绐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后谒盐官悟
空禅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咸通中止天目东峰径
山。号径山第二祖。

** 织蒲供母

唐睦州陈尊宿。讳道明。初游方契旨于黄檗。住观音
院。常馀百众。后舍众入开元寺房。作蒲屦施道路。货
屦养母。人号陈蒲鞋云。

** 诚感父骨

(五代)后周道丕。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十九
值驾幸洛京。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
1627-A¶ 第 358c 页 X87-0358.png
谷涌贵。丕自辟谷。惟乞食供母。母问食未。恐伤母意。
必曰巳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
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昼夜诵经咒之曰。昔人精
诚所感滴血认骨。愿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吾父遗
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轻舍。数日间有髑髅从骨聚跃
出。摇曳良久。丕躄踊抱持赍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
明晨骨至。人以为孝感所致。后应制论道多居元席。
朝野归重。

赞曰。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可谓大孝兼乎
存殁。而至行超于古今者矣。鸣呼异哉。

** 念佛度母

(赵)宋宗𦣱。襄阳人。父早丧。母陈氏携养于舅氏。少习儒
业。年二十九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迎母于
方丈东室。劝母剪发。甘旨之外勉进念佛。后无疾而
终。制劝孝文行于世。号慈觉禅师。

赞曰。𦣱公笃信净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
往生。贤于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门欲报其亲。不可不
知此。

** ○总论

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
记所载盖历有明徵矣。今犹有嫉僧如蛇蝎者。则僧
之罪也。即可痛恨其罪有三。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
其亲者。一也。高坐舟车而俾其亲牵挽如工仆者。二
也。割爱出家而别礼他男女以为父母者。三也。愿诸
1627-A¶ 第 359a 页 X87-0359.png
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 △忠君之行第五

** 开陈报应

吴僧会。吴主皓召而问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闻乎。
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乌翔寿星见。以仁慈
育万民。则醴泉冽嘉禾茁。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故为
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
善馀庆。诗美求福不回。虽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
训。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
略示其槩。佛教不止浅言。故备陈其详。圣人惟恐善
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深然之。

** 劝善弭灾

晋法旷。简文皇帝诏问起居并咨以妖星。请旷为力。
旷答诏曰。景公修德。妖星移次。愿陛下勤修德政。以
塞天谴。贫道必当尽诚。乃与弟子斋忏。俄而星灭。

** 规谏杀戮

晋佛图澄。以石勒好杀。乃诣勒。勒问佛道有何灵验。
澄知勒不达深理。宜先动以道术。乃取钵盛水烧香
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勒信服。澄因谏曰。夫王者德化
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敝道消。则彗孛见于上。恒
象著见。休咎随行。斯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诫也。勒
甚悦焉。应被诛戮蒙救济者甚众。

赞曰。尝怪南北朝多高僧。贤圣出兴。不于平世而于
乱世者。何也。良以运厄时艰。民穷物苦。大悲救济正
1627-A¶ 第 359b 页 X87-0359.png
在斯时耳。所谓药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 巧论斋戒

(刘)宋求那跋摩。罽宾国王族也。元嘉八年达建业。帝问
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而身主国政不获从志。奈何。对
曰。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劣。应须剋已苦
躬。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
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
雨时。寒暑调。百谷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
戒亦至矣。宁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
济耶。帝抚几叹曰。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泥于近教。如
法师所言。真可谓开悟明达。通天人之际矣。敕有司
供给。举国宗奉。

赞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独不信者之过。亦论佛法
者未尽其妙也。如求那者。义正而语圆。辞善巧而不
叛于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碍者矣。虽古良谏。议何
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见而自谓持正。不知使人主不
欲亲近缁流者。正为此等辈也。神龙变化非蚯蚓所
知。其是之谓欤。

** 较论供养

(萧)齐法愿。颍川人。高帝事以师礼。武帝嗣兴亦尽礼敬。
文惠太子尝往寺问讯。谓愿曰。葆吹清铙以为供养。
其福何如。愿对曰。昔菩萨八万妓乐供佛。尚不如至
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

赞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费虽多。不越人天有漏之
1627-A¶ 第 359c 页 X87-0359.png
因耳。愿公此言。岂独觉世俗之迷。抑万代沙门释子
之良药也。

** 说法悟主

(北)齐僧稠。昌黎人。年二十八。投钜鹿实公出家。齐文宣
徵之不就。躬造焉。扶接入内。稠为论三界本空国土
亦尔。世相不常。及广说四念处法。帝闻惊悟流汗。因
受菩萨戒。断酒肉。放鹰鹞。去渔畋。禁天下屠杀。月六
年三敕民斋戒。

** 感悟东宫

唐玄琬。弘农华阴人。贞观初。帝以琬戒德朝野具瞻。
敕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琬致书皇太子曰。今略
经中要务四条。惟愿留意。一曰行慈。谓依涅槃梵行
之文含养兼济。二曰减杀。谓东宫常膳多所烹宰。殿
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寮及至断命。所由莫不皆推
殿下。请少杀生以永寿命。三曰顺气。谓不杀曰仁。仁
主肝木。木属春生。殿下位处少阳。请春季禁杀断肉。
以顺阳和。四曰奉斋。谓年三斋。月六斋。何者。今享大
福。咸资往因。复能进德。弥增美矣。皇太子答曰。辱师
妙法四科。谨当缄之心府奉以周旋。永藉胜因。用资
冥祐。

** 劝断屠杀

唐沙门明赡。素博学。怀抱经济。太宗闻其名。诏入内
殿问之。赡广陈政要。因叙释门以慈救为宗。太宗大
悦。下敕年三善月。月六斋日。普断屠杀。行陈之所皆
1627-A¶ 第 360a 页 X87-0360.png
置寺焉。

** 劝修忏法

(刘)宋昙宗。𥞊陵人。出家灵味寺。尝为武帝行菩萨五悔
法。帝笑谓宗曰。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宗对曰。昔虞舜
至圣犹云予违汝弼。汤武亦云万姓有过在予一人。
圣王引咎。盖以軏世。陛下齐圣往古。履道思冲。宁得
独异。武帝善之。

** 受罚不欺

(赵)宋道楷。沂水人。得法后大扬洞上之风。崇宁中诏住
东京净因。大观中徙天宁。上遣使赐紫衣。号定照禅
师。表辞不受。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躬谕朝廷褒
善之意。而楷确然不回。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
诚。问曰。长老枯瘁有疾乎。对曰无疾。有司曰。言有疾。
即法免罚。楷曰。岂敢诈疾而求免罪谴乎。吏太息。遂
受罚。编管淄州。见者流涕。楷神色自若。至州僦屋而
居。学者益亲。明年敕放自便。乃庵于芙蓉湖中。

赞曰。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
曰难中之难乎。忠良传中何得少此。录之以风世僧。

** 咏花讽谏

后晋江南李后主召法眼禅师入内庭。时牡丹盛开。
主索诗。师乃颂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迥不同。发从今
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异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
零落。然后始知空。主叹悟讽意。

赞曰。味诗意。忠爱油然溢于言表。惜后主知而不用。
1627-A¶ 第 360b 页 X87-0360.png
终不免梦里贪欢之悔耳。彼号为诗僧者。品题风月
敝精推敲而无裨于世。以此较之。不亦黄金与土之
相去耶。

** ○总论

士君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僧无官守也。僧无言
责也。而尽忠如是。孰谓山林之下无明良喜起之义
欤。人伦莫重于君父。吾故前列僧之孝。后列僧之忠。
以杜释氏无父无君之谤。

* △慈物之行第六

** 忍苦护鹅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师之门。时珠师方为王穿珠。置
珠取食。而珠偶堕地。鹅吞之。珠师与比丘食。视珠不
见。疑比丘窃之也。比丘欲护鹅。故任其捶击至于流
血。鹅来舐血。珠师移怒并击鹅杀。之比丘不觉悲泪。
珠师怪焉。乃语之。故感悟。珠师忏悔作礼。

** 护鸭绝饮

晋僧群。清贫守节。庵于罗江县之霍山。山在海中。有
石盂径数丈。清泉冽然。庵与石隔小涧。独木为桥。由
之汲水。后一鸭折翅在桥。群欲举锡拨之。恐伤鸭。还
不汲水。绝饮而终。

赞曰。为物命而忘已身。大慈弘济于是。为至矣。或曰。
全鹅而忍苦可也。群之灭其生得无过乎。噫。至人之
视革囊。梦幻泡影耳。苟有利于众生。则弃如涕唾。喂
虎饲鹰皆以是心也。岂凡夫执吝四大者所测知耶。
1627-A¶ 第 360c 页 X87-0360.png

** 赎养生命

陈法朗。徐州沛县人。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学禅。精律
论。誉动京畿。听侣云集。所得檀䞋用造经像塔寺济
给穷厄。见诸生命即买归畜之。鹅鸭鸡犬充牣房内。
见朗寝息皆寂无声。游观之时群起鸣吠喧于鼓吹。
亦怀感之致欤。

** 悲敬行施

隋灵裕。定州钜鹿人。十五投赵郡应觉寺出家。博通
经论。名藉海内。其行施也悲敬兼之。惠袈裟数过千
领。疾苦求疗者医药无算。但得厚味必先奉僧。虽禦
畜类未尝呵唾。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自称已名
号彼仁者。苦言恳切闻者流泪焉。

** 买放生池

隋智者大师。居临海日。见民以渔为业。罾网相连四
百馀里。江[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馀所。心悯之。乃以所得䞋施
买海曲为放生池。表闻陈主。陈主下敕禁采捕。因为

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辞甚悽楚。览者悲悟。
多感化焉。

** 割耳救雉

隋智舜。赵州人。北游亭山庵。其中有猎者逐雉。雉入
舜房。舜苦劝免。不听。因割耳与之。猎人惊悟。投弓放
鹰。数村舍其猎业。每见贫馁流泪盈面。解衣减食无
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于舜老验之。
1627-A¶ 第 361a 页 X87-0361.png

** 济贫诣官

隋普安。京兆泾阳人。周氏灭法。隐于终南山之楩梓
谷。苦行忘身。或露形草莽以施蚊䖟。或委卧乱尸以
施虎豹。时有重募。擒送一僧赏帛十段。或来执安。安
欣然慰喻曰。观卿贫煎正欲相给。为设食巳。与共入
京。帝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汝更助急不许道
人山中。则遣渠何。往遂放入山。

** 躬处疠坊

唐智岩。丹阳曲阿人。智勇过人。为虎贲中郎将。漉囊
挂于弓首。率以为常。后入浣公山依宝月禅师出家。
昔同军戎剌史严撰张绰等闻其出家。寻访之。见深
山孤寂。谓曰。郎将癫耶。何为在此。岩曰。我癫欲醒。君
癫正发。往石头城疠人坊为其说法。吮脓洗秽无不
曲尽。永徽中终于疠所。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 口吮腹痈

唐志宽。蒲州河东人。常诵维摩经及戒本。感天神绕
房。性慈惠。好赡病人。不计道俗及路远近。无人治者
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有患腹痈脓不能出。口吮之。
遂获痊可。后枭感作逆事。逮宽配流西蜀。祖饯财帛
悉不受。惟以一驴负经。路逢僧宝暹者。足破卧道傍。
舍驴与乘。自担经籍。时逢岁俭。煮糜粥以饲饥。又解
衣衣之。或割或减。衔哀劝化。导彼念佛。

** 惠养群鼠

唐慧意。钵中之馀饲房内鼠。有窜百馀。皆驯狎。争来
1627-A¶ 第 361b 页 X87-0361.png
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 毡被畜狗

唐智凯。丹阳人。常讲三论。贞观元年住馀姚县小龙
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弃道上。凯怜之。收聚养育。乃
至三十五十。毡被与卧。不嫌污秽。

** 秽疾不嫌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者洞烂。
秽气郁勃。闻者掩鼻。积为之供给。身心不二。或同器
食。时与补浣。人问之。答曰。清净臭秽。心憎爱也。吾岂
二其神虑耶。寄此陶鍊耳。

** 看疾遇圣

唐智晖。住重云。创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
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
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后。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
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
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

** 行先执帚

唐慧斌。兖州人。博穷经论。后专静虑。以慈救为务。每
夏行步。恐伤微虫执帚先扫。随得利养。密行檀惠种
种善事。仍戒勿泄。

** 赡济乞人

唐昙选。高阳人。居兴国寺。性好慈济。财物不积。置巨
镬。并乞人所得食总为饘粥。列坐群乞手自斟酌。见
1627-A¶ 第 361c 页 X87-0361.png
其蓝缕形容消瘦。怜悯堕泪悲不自胜。已亦同群受
粥而食。遂及多载。

** 施戒放生

五代永明寿禅师。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
入天台度戒万馀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
食。放诸生类。六时行道。馀力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
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焚香告众趺坐而逝。

** 看病如已

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
在已。旦夕问候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天稍寒。抚
其背曰。衣不单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
终者。不问彼有无常住。以礼津送。

赞曰。经称八种福田。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
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怜。作僧坊主。而病不于我
调。死不于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庵
为法。

** ○总论

仁义礼智。人之四端也。而仁为首。慈悲喜舍。佛之四
心也。而慈为先。苟无慈心。虽有博学多闻神通三昧。
悉魔业耳。或谓慈威并运。佛道也。何专尚乎慈。不知
生之杀之皆仁也。摄之折之皆慈也。其迹则威。其实
则慈也。威而不失为慈。是之谓大慈也。子毋以呴呴
之恩沾沾之惠言慈也。

* △高尚之行第七
1627-A¶ 第 362a 页 X87-0362.png

** 避宠入山

晋道恒。秦主姚兴逼以易服辅赞。屡辞不允。殆而获
免。乃叹曰。昔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
我身。于是窜影岩壑。草食味禅终身焉。

** 众服清散

晋慧永与远公居庐山。镇南将军何无忌守浔阳。因
集虎溪请永及远。远从者百馀。端肃有序。永衲衣草
履执锡持钵。松下飘然而至。神气自若。无忌谓众曰。
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师也。

赞曰。远师从者百馀。皆莲社英贤耳。而何公尚抑扬
如是。今僧畜奴仆。张盖荷箧。趋跄于豪贵之门而求
与为伍。何公见之又当何如耶。

** 不享王供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秦主兴遣使聘之。厚赠不受。
既至。兴自出迎。别立新省馆于逍遥园中。四事供养
亦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巳。衣钵卧具盈屋三间。不
以介意。兴为货之。造寺城南云。

** 驾不迎送

齐僧稠。文宣帝常率羽卫至寺。稠宴坐小房。了不迎
送。弟子谏之。稠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获福于帝耳。天下
号为稠禅师。

** 不结贵游

梁智欣。丹阳人。以经义名海内。永明末太子时幸东
1627-A¶ 第 362b 页 X87-0362.png
园。数进寺。欣因谢病钟山。晏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
孤迥绝人。凡䞋施不畜为搆改住寺云。

** 不引贼路

隋道悦。荆州人。常持般若。住玉泉。值朱餐反。入寺求
粮又欲加害。悦殊无所惧。放令引路。悦行数步坐于
地曰。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粲
奇其高尚。因送还寺。

** 屡徵不就

唐慈藏。新罗国人。冥行显被。物望所归。屡徵不就。王
大怒。敕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不忍杀。具以上闻。王叹服焉。

** 宁死不起

唐四祖道信大师。住黄梅三十馀载。贞观中太宗三
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帝敕使者。若更不起当取其
首。师引颈受刃。使以闻。太宗嗟叹。赐珍帛以遂其志。

赞曰。子陵之拒光皇。种老之辞仁祖。亦逸士之常耳。
未闻胁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丹凤翀霄。可望而不
可追也。四祖其人欤。慈藏其人欤。

** 三诏不赴

唐汾州无业禅师。陜西雍州人。穆宗遣左街僧录灵
准赍诏起之。师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人主。尔先行。吾
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门人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大虚空同寿。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
境惑流转不穷。常了一切空。无一法当情。是诸佛用
1627-A¶ 第 362c 页 X87-0362.png
心处。言讫端坐。中夜而逝。准回奏。帝大钦叹。赐谥大
达国师。师处宪穆两朝。凡三诏不赴。

** 诏至不起

唐懒融。隐金陵牛首山。上闻其名。遣中使召见。使至。
融方坐地燃牛粪火。拾煨芋而食。寒涕交颐。使云。天
子有诏。尊者且起。融熟视不顾。使笑云。涕及颐矣。融
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上闻而叹异。仍厚赐
旌之。

** 冒死纳僧

唐法冲。陇西成纪人。贞观初敕私度者处以极刑。时
峄阳山多逃僧避难。资给告匮。冲诣州宰告曰。如有
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宰嘉其志。冒网
周济焉。

** 不赴俗筵

唐韬光禅师。结茆于灵隐西峰。剌史白居易具饭以
诗邀之。光答偈不往。有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
𦘕楼前之句。其高致如此。

赞曰。有古德辞朝贵招宴偈云。昨日曾将今日期。出
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与韬光高致先后如出一辙。噫。斯二偈者。衲子当朝
暮吟咏一过始得。

** 不受衣号

(后)唐全付。吴郡昆山人。见南塔涌禅师顿明心地。后住
清化禅院。钱忠宪王遣使赐紫袈裟。付上章力辞。使
1627-A¶ 第 363a 页 X87-0363.png
再往。又辞曰。吾非饰让也。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寻
赐号纯一禅师。复固辞不受。

** 力辞赐紫

五代恒超。范阳人。止开元寺。讲经论二十馀年。前后
州牧使臣投剌求见者。令童子收剌。罕所接对。时郡
守李公欲奏赐紫衣。超辞以诗。有誓传经论死。不染
利名生之句。李公复令人劝勉。超确然不拔。且曰。而
复来。吾在卢龙塞外矣。相国瀛王冯公闻其名。修书
通好。超曰。贫道早舍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弥勒知名。
不谓浪传宰辅。岂以虚向浮利留心乎。冯公盆重之。
表闻于朝。强赐紫焉。卒之日。天乐盈空。盖生兜卒之
明验也。

赞曰。纡金紫之服。交宰辅之门。人所深愿而惟恐其
不得也。二公坚辞再四。若将浼焉。清风凛然披拂千
古。真可以凉奔竞之炎衷而醒利名之醉眼矣。

** 不乐王宫

后唐贞辨。中山人。刻苦修学剌血书经。时并州不容
外僧。辨出野外。隐身古冢中。武帝畋游。辨方出冢。见
旌旗骑乘还入冢穴。帝擒之问故。检冢中。则草座案
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曹太后深加仰重。辨诉
于后曰。本以学法为重。久在王宫如梏械耳。帝乃纵
其自由。

** 袖纳荐书

(赵)宋雪窦显禅师。得法于智门祚公。将游两浙。学士曾
1627-A¶ 第 363b 页 X87-0363.png
公谓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附书荐显。显
至灵隐。陆沉众中三年。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灵隐
莫有知者。时僧千馀。使吏检床籍乃得显。问向所附
书。出诸袖中封缄如故。曰。公意勤。然行脚人于世无
求。敢希荐达哉。曾公大笑。珊以是奇之。

赞曰。今人得贵宦书如获拱璧而晓夜求售。其亦不
闻雪窦之风欤。吾怪雪窦拈唱宗乘电掣雷轰。不让
德山临济诸老。考其平生。则器度由来不凡矣。为释
子者不可不自爱。

** 弃书不拆

宋武宁慧安禅师。与圆通秀铁壁同参天衣。安居武
宁荒村破院。单丁三十年。而圆通应诏居法云。威光
烜然。后以书致安。安不拆而弃之。侍者问故。安曰。吾
始以秀有精彩。今知其痴也。出家儿。冢间树下办那
事如救头然。无故于八达衢头架大屋。养数百闲汉。
此真开眼尿床。吾何复对哉。

赞曰。秀多众。安单丁。盖易地皆然耳。安非诋秀。警世
之顽群痴聚而巳。虽然。养闲汉犹可也。今之所养者
忙汉也。尚何言哉。

** 对使焚钵

宋怀琏。漳州人。皇祐中召对化城殿称旨。赐号大觉
禅师。琏持律甚严。上尝遣使赐龙脑钵盂。琏对使焚
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宜无所用。
使回奏。上嘉叹久之。
1627-A¶ 第 363c 页 X87-0363.png

赞曰。琏公煅钵而无怖心。英祖闻奏而无怒色。所谓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
者也。得非宗门之盛事欤。

** ○总论

上录忠君。此纪高尚。高尚是则忠君者非欤。是不然。
顾所守何如耳。道充于岩穴而名闻于廊庙。上度吾
君下度吾民。非弘法利生之正务乎。独惜大道不立
而枉已以求荣者。贻释子之羞也。噫。为僧者诚以道
自重。使国王大臣闻天下有乐道忘势之僧。而叹之
羡之。其忠亦多矣。岂必面陈献替而后为忠乎。吾是
以知南阳宠逮七朝。无业力辞三诏。遇不同。而其道
同。其忠同。

* △迟重之行第八

** 传法久隐

唐六祖大师。初参五祖即悟自心。祖曰。汝根性大利。
著槽厂去。遂事舂碓。腰石勤劬苦作供众。后传衣法。
夜半潜去。隐迹于猎人中。蓬首垢面者一十六年。后
以龙天见推。乃于印宗法师讲席偶论风幡。四众惊
仰。扶翊开法大阐南宗。为万代师表焉。

赞曰。大师不惟开法于十六年之后。而薙发亦如之。
养深积厚古今一人而巳。师表万代不亦宜乎。

** 十年秘重

唐桂琛。常山人。初学毗尼。后访南宗遍参知识。得旨
于玄沙大师。密行陆沉。漳州牧王公请于闽城西石
1627-A¶ 第 364a 页 X87-0364.png
由莲宫。驻锡十数年。秘重妙道。有恳志扣求者乃为
开演。既而迁罗汉院。破垣败箦恬如也。勤州太保固
请宣法。退让不获。方受其请大开法门。参徒莫计。出
法眼一宗焉。

** 不宜灵异

(后)唐善静。长安金城人。南游乐普。见安公法裔。乃融心
要。后还故里。留守王公营永安院居之。尝洗沐。舍利
陨落。即收秘。不许弟子示人。又禅寂次。忽有白鹤驯
狎于庭。若听法者。静令人驱逐。凡此殊徵有而不宣。

赞曰。古人获灵异而秘重不宣。今人无灵异而伪称
惑众。心事盖霄壤矣。圣益圣。愚益愚。又何怪乎。

** 混迹樵牧

唐普愿。郑州新郑人。依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得法
于江西马大师。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贞元十年挂锡
池阳南泉山。蓑笠饭牛混于樵牧。斫山畬田。足不下
南泉三十年。太和中池阳太守与宣使陆公护军刘
公固请开法。道化大行。号南泉古佛云。

赞曰。远祖师影不出庐山四十载。王老师足不下南
泉三十年。此古人之盛节也。然皆得意后事。非初学
所宜。出家儿大事未明。不远千里参寻知识。此何时
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赵州八十行脚。雪峰三登
投子九上洞山。敢为痴隐者告。

** 事皆缘起

宋神鼎諲禅师。豫州人。与汾阳齐名。年尚未壮。隐于
1627-A¶ 第 364b 页 X87-0364.png
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
缘起于他。实非已意。

** 历年闭户

宋云盖智禅师。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闭户闲居者三
十年。

** 久处深山

明无闻聪禅师。大悟之后独入光州山中六年。陆安
州深山六年。复至光州又经三年。如是山中独行独
坐共十七年。后乃出世。

赞曰。独行独坐于大悟之后。亦遁迹南泉意也。彼初
心未悟。而乃厌丛林畏大众离知识。索居孤陋。不亦
谬乎。

** 八请不赴

宋汾阳无德禅师。见七十员善知识。前后八请皆不
出世。燕居襄阳白马寺。并汾道俗千馀人坚请不巳。
乃顺人望。既至。宗风大振迹不越阃。自为不出院歌
以见志云。

赞曰。历观诸大老得法之后。率多韬光铲彩。时至乃
彰。而此老八请不赴。其秘重尤甚。厥后宗风大振。非
源深流长欤。今少年负一能。皇皇乎出世之恐后也。
亦错矣。纵然生摘得。终是不馨香。衲子宜时以自警。

** 重法隐山

元法闻。七岁出家。后从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
及四分律。温公谓闻任重道远。托以弘传之寄。闻对
1627-A¶ 第 364c 页 X87-0364.png
佛像灼肌燃指剌血书经以彰重法。遂隐五台山。不
踰阃者六载。读藏教五千卷者三番。帝师叹曰。汉地
乃有此僧耶。寻以安西王命开讲筵义善寺。天子闻
而徵之至阙。诏居大原教寺。赐银章一品。求戒者皆
从受焉。延祐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坐逝。

** 废寺隐居

元世愚。衢州西安县人。历参布衲及断崖中峰诸大
老。后得法于止岩。归西安乌石山废寺。结茆以居。影
不出山者六载。名闻于朝。遣重臣赐名香金襕法衣。
加号弘辨。至正间有龙眠古望等五刹新创。皆虔恳
延师为开山第一祖。乃不得巳应之。

** ○总论

或问。世尊始成正觉即演华严。乃有沙弥讲经年甫
七岁。如必历年久隐。当如众生何。不知古人之迟重
非独善忘世也。道高而志愈勤。心明而事弥慎。水边
林下长养圣胎。待夫果熟香飘。龙天推出。举而措之。
裕如矣。子见如来一代之利生。而不知三祇之熏鍊。
又安知七岁沙弥非多生之熟习耶。佛法不是鲜鱼
那怕烂却。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 △艰苦之行第九

** 年老头陀

佛世大迦叶尊者。专行头陀。年老不舍。佛悯其衰迈。
谓言。汝久事勤苦。宜稍自逸。迦叶苦行如故。佛大嘉
叹曰。汝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如我在世无以异也。
1627-A¶ 第 365a 页 X87-0365.png
有头陁行如汝者。我法则存。不然。我法则灭。汝真荷
担大法者。后传法为西天初祖。

赞曰。头陁行之存灭。法之存亡系焉。金口敷宣。言犹
在耳。今僧腴其食。文其衣。华其居。惰其四肢。饰其玩
好。如王公而不知愧。末法将沉。良可扼腕。迦叶鼻祖
东西二方。而所为如是。岂非悬知后患。贻厥孙谋耶。
率乃祖攸行愿。禅者毋以末法自弃。

** 备经险难

晋昙无竭。闻法显等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以
永初元年集同志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发长安。西
渡流沙。上无飞鸟下绝走兽。四顾茫茫莫知所之。惟
望日光以准东西。视人骨以标行路耳。至[葸-十+夕]岭。岭冬
夏积雪。恶龙吐毒。风雨砂砾。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
急如箭。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
巳。举烟为识。后人见烟知前巳渡方得更进。久不见
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矣。复过大雪山。悬崖壁
立无安足处。壁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执四杙。先拔
下杙。仍攀上杙。展转相攀。经于三日方及平地。检料
同侣失十二人。进向中天竺。路既空旷。惟赍石蜜为
粮。十三人中又死八人。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观
音未尝暂废。至舍卫国。遇众恶象。乃归命观音。忽现
师子。象遂奔逸。至恒河。复值群兕。归命如初。寻有大
鹫飞来。牛亦惊散。后于南天竺随舶达广州。赉经而
还。
1627-A¶ 第 365b 页 X87-0365.png

赞曰。读西行传。千载而下犹可流涕。即今一字一句
皆先德汗血也。而或以轻心对之。污手执之。不洁处
置之。又或存而不读。读而不行。乃至用以博衣食货
名利而巳。悲夫。

** 法灭缞绖

隋灵裕。见周氏灭教。悲感不胜。衣以斩缞。头绖麻带。
如丧考妣。引同侣夜谈正理。昼读俗书。潜形灰槁以
俟法复。

** 剌股制心

隋智舜。赵州大陆人。专修道观。妄心卒起不可禁制。
即剌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须臾不逸。髀上剌处斑剥
如锦焉。

** 西竺取经

唐玄奘法师。立誓取经。贞观三年单巳西行。过流沙。
历高昌。及于罽宾。多虎豹不能前进。奘不知为计。闭
门而坐。至晚启门。一老僧至焉。奘即礼敬。僧教持般
若心经。遂得虎豹藏形魔鬼遁迹。直造佛国取经而
归。凡经一百五十馀国。贞观十九年冬方达京师。

** 身先苦役

唐志超。同州冯翊人。年二十七。依并州开化寺赞禅
师出家。洁正身心。勤履众务。安僧数百。两食恒备。六
时无缺。每有苦役必事身先。后于汾州起光岩寺。昼
夜克勤摄引后学。时逢严敕。度僧者加以极刑。而超
曾无介意如常剃落。避世逸僧凭若泰山焉。
1627-A¶ 第 365c 页 X87-0365.png

** 蚤虱不除

唐昙韵。高阳人。止五台山木瓜寺。单形吊影。处以瓦
窑。衣服久而破敝。蚤虱积聚。任其味啖。寄以调伏。曾
于坐夏。山饶土𤼭。既不屏除毡如凝血。但引咎自责
愿以相酬。情无吝结。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赞曰。蚤虱不除。不几于苦行外道乎。是不然。若以苦
行为成道之由。则诚邪见。今引咎自责。愿以相酬。则
所谓马麦金鎗偿宿债耳。安得等之外道。

** 六载舂粟

唐道亮。赵州栾城人。入封龙山。诵经为业。山侣三十。
亮一身既同众务。日别舂粟以五斗为度。六载之中
曾无废惰。徒跣三年。六时随众。后之讲律。声被东夏。
听徒八百。成讲学士者四十馀人。

** 不作不食

唐百丈海禅师。住百丈山绝顶。每日力作以偿其供。
或劝止之。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藏其作具。因
不食。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

赞曰。德如百丈而犹曰不欲以无德劳人。况我辈乎。
或谓住持者宜弘法利生。虽日享千金役百夫何病
焉。而琐事力作。非所谓知大体。噫。百丈建丛林。立清
规。为万世师法。岂虑不及此。今若是。凡以愧天下之
凉于德而丰于禄者也。

** 万里决疑

唐大随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答云
1627-A¶ 第 366a 页 X87-0366.png
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
师参扣。遍历山川至于万里。

赞曰。古人为毫𨤲碍膺不肯自瞒。必求决择痛快而
后巳。何复以途路为劳。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
僧者。正指此也。今俾寻师访道。则跬步而攒眉。逐利
趋名。则万里而轻举。行八旬过百邑。遐哉高风。不可
睹巳。

** 躬自役作

宋慕哲。临川人。号哲侍者。住大沩。众二千指。斋罢必
会大众茶。每放参躬自役作。使令者在侧如路人。夜
礼拜视殿庑灯火。倦则以帔蒙首假寐三圣堂而巳。

** 卑已苦躬

唐僧藏。遇仁祠则礼。逢硕德则礼。僧俗施拜俯偻而
走。当众务也屈已犹臧获焉。见人故衣潜加浣濯。或
与缝纫。至炎暑夜。脱衣入草莽中。蚊蚋䗈蛭唼啮流
血而恒念弥陀佛号。虽巧历者不能算数矣。

赞曰。温陵有言。苦身而作。安坐而食。曲躬而礼。逆立
而受。苟非有已利之德。为害非细。此老其免夫。

** 刻苦事众

宋云居简禅师。初谒膺禅师。与语三日。大奇之。而诫
令刻苦事众。于是躬操井臼司樵㸑。遍掌寺务不妨
商略古今。众莫有知者。

** 行不辞劳

宋圆照本禅师。师永安升公。升道价重丛林。归者如
1627-A¶ 第 366b 页 X87-0366.png
云。本敝衣垢面操井臼典炊㸑以给之。夜则入室参
道。升曰。头陁荷众良苦。亦疲劳乎。本曰。若舍一法不
名满足菩提。必欲此生亲證。其敢言劳。

赞曰。掌众务而不碍商略古今。典炊爨而不妨入室
参道。今沙门袖手受供曰吾办道者也。彼行务者也。
是何其与古异也。

** 常行乞食

(刘)宋道法。燉煌人。专精禅业。后游成都。王休之费鉴之
请主兴乐香积二刹。训众有法。常行分卫。不受别请。
不预僧食。乞食所得。减施虫鸟。夜则脱衣露坐以饲
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途果报。于
是深加笃励。常坐不卧。元徽二年于定中灭度。

** ○总论

圣王之相传也曰无逸。佛氏之相戒也曰慎勿放逸。
故求法者为法而忘躯。利众者为众而忘已。今少年
十指不点水。百事不干怀。擎钵则曰臂酸。持帚则曰
腰痛。蚤夜勤修则曰吾体弱多病。或诘之则又曰愚
者用力智者用心。愚修福智修慧。噫。果若而言。非但
迦叶以头陁愚。六祖以碓磨愚。而不舍穿针之福。将
无佛亦愚耶。噫。

* △感应之行第十

** 精诚感戒

晋道进。张掖人。诣昙无谶律师求受菩萨戒。谶不许。
令七日忏悔。忏毕再往。又大怒不许进。退而竭诚礼
1627-A¶ 第 366c 页 X87-0366.png
忏。经三载。一夕梦释迦文佛亲为授戒。明往见谶欲
言所梦。谶遥贺曰。子巳得戒矣。自是道俗从进受戒
者千馀人。

** 忏获妙音

晋法桥。少乐转读而乏音声。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为
期。稽首观音以求现报。同学苦谏不听。至第七日觉
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彻里许。

** 誓师子座

刘宋竺道生。论涅槃经阐提皆当成佛。旧学法师以
为邪说摈之。生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现身恶
报。实契佛心。愿舍命时据师子座。遂往吴郡虎丘山。
竖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
契佛心否。石皆点头。巳而涅槃后品至。果称阐提有
佛性。后于庐山讲涅槃经甫毕。众忽见麈尾堕地端
坐而逝。

赞曰。圣人之言有辞缺而意圆者。涅槃之论阐提是
也。亦何俟后品之至。盖达人会理。拘士执文。又不独
阐提一端而巳。而生公正见不摇。坚如金石。死不违
誓。辉灼古今。呜呼壮哉。

** 梦中易首

刘宋求那跋跎罗。中天竺人。任缘游化至京都。谯王
欲讲华严等经。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
观音加被。忽梦白衣人持剑擎人头来问曰何忧。具
以事对。其人以剑为易新首。豁然惊觉。备晓华音。于
1627-A¶ 第 367a 页 X87-0367.png
是开讲大弘佛法。

** 废戒忏悔

(高)齐僧云。住宝明寺。以讲演著名。四月十五日临诵戒
时白众言。戒乃人人诵得。何劳数闻。可令一僧竖义。
使后进开悟。众无敢抗。遂废诵戒。七月十五日众集。
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觅。乃于古冢中得之。流血被体。
问其故则云。有猛士执大刀厉声呵云。僧云。尔何人。
斯敢废布萨。妄充竖义。即以刀刽我身。痛毒难忍。因
扶掖还寺。竭诚忏悔。经于十年。至心尽敬依式布萨。
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时咸嘉其即世惩革
云。

赞曰。今时尚经论而轻戒律。二千年来半月诵戒无
复有举行者。予不揣兴废坠于山中。人犹未之信也。
果报炳然。于云公有徵。愿览者思之。

** 疠疾获瘳

齐僧远。住梁州薛寺。不修细行。随流饮啖。忽梦神人
切齿责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恶。何不取镜自照。晓而
临水。见眼边乌黯。谓是污垢。举手拭之。眉随手落。因
自咎责痛改常习。敝衣破履一食长斋。昏晓行悔悲
泪交注。经一月馀。梦前神人含笑谓曰。知过能改。可
谓智人。今当赦汝。惊喜而觉。流汗遍身。面目津润。双
眉复出。远身经二报。信知三世不虚。自后竭诚奉法
曾无退堕。遂为名僧。

** 勤苦发解
1627-A¶ 第 367b 页 X87-0367.png

梁道超。吴郡人。见旻法师学解冠海内。心欲企之。辍
寝忘味以夜继日。梦有人言。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巳
能讲说。君始修习。云何可等。伹自加功。不患不随分
得解。遂勤劬苦至。顷之洞彻。

** 礼忏延寿

梁宠法师。年三十八。遇道人法愿谓曰。君年满四十
当死。无可避处。惟有祈诚诸佛。忏悔前愆。或可冀耳。
宠引镜验之。面有黑气。于是鬻衣钵市香供。东抵海
盐光兴寺。闭门礼忏。杜绝人事。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其夜忏达四鼓。
闻户外人言曰。君死业巳尽。遽开户。寂无所见。明晨
黑气巳除。两耳生骨。居常礼佛百拜为限。后有疾不
能起。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
卒。

** 诵经延寿

梁智藏。吴郡人。住钟山开善寺。遇相者谓曰。法师聪
明盖世。惜命不长。止三十一耳。时年二十有九。于是
罢讲。探经藏。得金刚经。竭诚诵读礼佛忏悔。昼夜不
辍。至期忽闻空中声曰。汝寿本尽。以般若功德力得
倍寿矣。后见前相者。惊异莫测。藏陈其故。始知经力
不可思议。

赞曰。脩短。分也。礼忏诵经而寿延。则宿因之说废矣。
噫。还带而夭相除。渡蚁而贵形现。人力尚可回夭。况
三宝不思议力耳。独恨精诚不能如二公耳。鼓[竺-二+(橐-中)]籥
1627-A¶ 第 367c 页 X87-0367.png
而为经。交杵碓而成礼。亦何怪乎感应之无由也。

** 扣钟拔苦

隋智兴。居大庄严寺。职掌扣钟。大业五年。同住僧三
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曰。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
其恩。可奉绢十疋。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
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
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
恼。严冬极冻。皮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

** 天神护体

唐道宣律师。姓钱氏。初从师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
呵曰。适遐自迩。修舍有时。抑令听十遍。后持律精严
世所希有。中夜行道山上。临砌颠仆。有天神介冑掖
之。因问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
高妙故给卫耳。宣遂广问佛世。一一条对。及授宣佛
牙宝掌以表信焉。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师。

赞曰。律非玄义。宣公非钝根。何淹滞乎十听。良由戒
为道本。欲其沦肌浃髓而坚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
一受之后束之高阁。尚莫能粗究其义。而况师十讲
弟子十听耶。吾故知宣公之师非常人。而大贤之出
其门有自来矣。

** 感示净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参访知识。咨禀捷径法要。
天竺学者皆赞净土。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
1627-A¶ 第 368a 页 X87-0368.png
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
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
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
门胜过诸行。说巳忽灭。日回长安。普劝念佛。

赞曰。健驮之感观音。与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类。皆
诚极而应。无可疑者。净土感应事非一人。详具于往
生集中。兹不复赘。

**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寿禅师。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吴越
王释之。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
梦观音以甘露灌口。遂得无碍辩才。

** 忏感授记

唐昙荣。春夏讲教。秋冬坐禅。因剌史送舍利三粒。乃
誓求总获。遂得舍利四百粒。行方等忏法。寺僧僧定
者见光明中七佛皆现。一佛顾荣云。我是释迦。为汝
身器清净故来授记。后当作佛。号普宁佛。是冬荣卒。
异香绕室。

** 口出青莲

唐遂端。止德润寺。专精法华。十二时中恒诵不辍。老
且弥笃。咸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
华七茎。葬东山下。二十馀年墓屡发光。开视之。形质
如生。众迎还寺。漆纻饰之。今号真身院存焉。

** ○总论

予录古行以感应终篇。有笑于傍者曰。道无修无證。
1627-A¶ 第 368b 页 X87-0368.png
无修则感者空。无證则应者寂。憧憧于感应。无亦计
功谋利之心欤。予曰。桴感鼓则应以声。水感月则应
以影。谋与计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
坚冰解。理也奚足异乎。使感应无由。则因果荡然矣。
豁达空。招殃祸。可勿戒诸。

崇行录(终)
* No. 1627-B
缁门崇行录跋

崇行录者。履真尚朴。穷原达本之谈也。矧末法群
机皆成孟浪。端心契理无越于兹。故我
大师。三藏总持一心普运。大悲之极爰启斯文。诚为
济苦海之慈航。烛幽途之宝炬。条分缕析。树义森
严。恍若奏八音于清庙。而冲然逸响悦可众心。俾
披览者随分各足。而揭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
由清净而入道。某也以端谨而率众。某也行所难
行。某也忍所难忍。而末彰以感应。譬夫磁石引针
澄潭映月。必然之理亦复何疑。所谓激顽起懦。其
为福利非小补矣。后之学者。苟或乘之以慢。稍勉
之则曰彼圣也我凡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噫。吾知
其自安卑近而欲冀无上佛乘。犹梦未著在。弟子
馚蠢然之馀。恭逢至教。阅未终卷。悲泪嗟叹。惴惴
1627-A¶ 第 368c 页 X87-0368.png
焉罔知所自。心死神丧顿失故步。徒有以挹清氛
于下尘耳。属馚笔受其录。悚仄谨书。

万历十三年岁在乙酉仲冬日弟子广馚和南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