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氏蒙求标题¶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6b 页


* 释氏蒙求标题



* 卷上

* 摩腾入汉 僧会来吴
* 慧则石瓮 宝意铜壶
* 僧稠被谤 慧思遭诬
* 法喜画马 保志画乌
* 僧瑜双桐 邵硕只履
* 慧满息火 植相唾水
* 敬脱誓笔 贾逸赠纸
* 明度呼鸽 僧安唤雉
* 北山二圣 西竺七贤
* 法聪入定 慧宽坐禅
* 明瓒转石 罗竭蹍泉
* 僧祐集万 法建诵千
* 史宗凭埭 抔度负圈
* 乘师髭出 砺公齿全
* 光宠两途 能秀二祖
* 信行泣牛 昙猷扣虎
* 慧持龙门 竺潜蓬户
* 抱玉出云 涉公致雨
* 昙遵泣师 跋摩化母
* 陀勒乞油 道囧采乳
* 僧达白发 觉明赤髭
* 宝琼法主 神迥论师
* 灵润观烧 智凯誓池
* 明恭食鹿 道丰啖罴
* 僧实重瞳 法秀连眉
* 慧迁白玉 辨相紫芝
* 智藏踞座 道安登辇
* 法开才华 昙延机辩
* 道整出尘 智称入善
* 南阳雉鸠 法朗猴犬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6c 页 X87-0226.png
* 道融少诵 知玄幼吟
* 辨公鹤下 僧范雁临
* 普瞬矌耳 静霭割心
* 慧果掘钱 慧义取金
* 元晓难歒 智诜可畏
* 普明见形 慧侃出臂
* 孝龙八达 法周十智
* 慧超学士 安玄都尉
* 智文峰落 法云华坠
* 慧成掷箸 道生取匙
* 惟俨大笑 昙凭雄声
* 僧慧二杰 明琰三英
* 法通多力 道开健行
* 普化挟木 香公掘坑
* 昙始足白 罗叉眼青
* 僧洪铸像 士行烧经
* 生融上首 观肇第一
* 智顺持戒 道房授律
* 道超□□ 明彻□□
* 道英卧冰 慧满坐雪
* 藏母吞星 玄亲梦月
* 慧隆松寒 朗公霜洁
* 道常执志 亡名秉节
* 僧可臂断 法愿齿折
* 渊度兴西 基进北东
* 弥天辨鼎 法安获钟
* 超达伏草 难陀变筇
* 法愿律虎 慧荣义龙
* 法进施体 僧富划胸
* 卷下

* 琳祜会郊 可育面壁
* 法开善医 昙迁妙易
* 僧渊架桥 隐峰掷锡
* 宁师食荷 僧喜啖石
* 智岩能军 慧琎健敌
* 世高化蟒 明琛变蛇
* 法持白竹 道逊灵华
* 童进饮酒 无著啜茶
* 慧布论义 法汰破邪
* 德素少达 慧棱幼悟
* 僧慧渡河 安静登墓
* 遂端生莲 耆域治树
* 净度游猎 玄风张捕
* 僧璨三国 道一九州
* 真表虾蟆 檀特狝猴
* 智润博瞻 昙影风流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7a 页 X87-0227.png
* 僧朗知盗 法通被囚
* 道生领徒 慧远结社
* 主公向驴 永师指马
* 僧达□糕 世瑜受果
* 法旷去妖 慧安防祸
* 道光义虎 恭明智囊
* 灵坦心印 玄畅目光
* 道杰头大 温行眉长
* 祗难异术 昙鸾仙方
* 岑公养鼠 道判放羊
* 宝琼龙瑞 慧哲象王
* 明瞻直身 昙显翘足
* 法兰辨灰 慧要刻木
* 灵藏布衣 法云锦服
* 慧约青牛 昙弘金鹿
* 谛亲书镇 伦母神幡
* 智炫出国 童寿入关
* 无竭过岭 法和登山
* 谛乘荷叶 相渡波澜
* 善伏诫神 慧嵬问鬼
* 昙籥四飞 法桥百里
* 慧受青龙 道洪白雉
* 慧安古杖 僧群灵水
* 漫提指客 处寂候宾
* 慧韶撤被 法向裂巾
* 图澄洗肠 佛调现身
* 玄尚入魏 帛远□□
* 慧休吟云 道林放鹤
* 法相滑稽 僧渊言谑
* 崇慧登梯 通达入镬
* 琳佛须生 翼像泪落
* 东兴尚广 西化可知

(元本无标题。今为检寻者准馀蒙求之例标之。元本蠹灭者检本传补之。为分元本文。细书之也。
元本文字有疑误者于各条之终注之。又元本以异本校者注本文傍。今悉准校订疑误注各条终。
此书二百一十有四句。用韵三十有二也。今为便检寻标于格上。又有叶韵者。于句下注其反切也)。


释氏蒙求标题(毕)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7b 页 X87-0227.png
释氏蒙求(并序) 上册
霅水 讲学沙门 灵操 撰

余固览慧皎澄照通慧高僧传三本总八十卷。披
其文睹其事。今古之异圣贤之迹。非周公之才董
狐之笔无以能为也。然而义旨纵横卷轴繁广。览
之者无强记而有忘。是故集其事类讨其异常。以
偶对为文声律为韵。题曰释氏蒙求焉。后进童孺
诵而明其文究其理。思继古贤之踪为五教之端
者也。时已酉四月望日序。

* (虞)摩腾入汉 僧会来吴

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化彼诸国广有灵应。初与竺法
兰将入汉土。遂感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明旦
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曰。臣闻西域有神其
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闻之大悦。即遣郎中蔡
愔博士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行至中途
果见腾兰二僧携经像而来乃同回洛阳。明帝深加
礼接。东土大兴教法自腾为始。

康僧会。康居国人也。以赤乌十年达于建邺设像行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7c 页 X87-0227.png
教。时吴国初见沙门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
境自称沙门。容服非常事应检察。国主孙权召会诘
问有何灵应。会曰。如来迁迹忽踰千载。遗骨舍利神
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塔寺之兴以表
遗化也。权曰。若得舍利当为起塔。如其虚妄国有常
刑。会乃请期七日。至二七日无验。权曰此欺诳耳。欲
加其罪。会更请七日。权又特听。至第七日忽闻铜瓶
铿然有声。会往视之果得舍利乃呈权。举朝集览腾
光五色。权执瓶泻于铜盘。舍利冲盘盘即破碎。乃以
火锻之置铁砧磓以击之。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肃
然惊起扬声嗟伏。由此兴于塔寺。

* 慧则石瓮 宝意铜壶

慧则。为性奇逸善于言辩。晋永嘉年中天下疫病。则
乃昼夜祈诚愿天神降药以愈万民。一日出寺见两
石形如瓮疑是异物。取之果有神水在内。与天下病
者饮之皆愈。

宝意者。天竺人。胡云阿那摩抵。来于此土树下安禅
讲说经论又善神咒。为宋世祖礼重施以铜唾壶。高
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盗去。意乃取坐席一领空卷
咒上。经三夕还见壶在于席上。

* 僧稠被谤 慧思遭诬

僧稠者。情度淳直孝信知名。徵为大学博士。后乃出
家大习禅观。住邺西龙山云门寺。齐文宣帝诏请入
京供养钦重非常。后人以事谗稠以倨傲无礼者。帝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8a 页 X87-0228.png
大怒自来欲杀稠。稠即冥知之谓众曰。明日有大客
至。多作供设。至夜半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
馀里独立道侧。至明。帝果然忽至。见稠怪问其故。稠
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尔。帝下马拜伏悔
过。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谤毁。乃躬负
稠归寺。稠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
过。

慧思。幼乃慈和顿悟禅寂。陈光大年中至南岳值一
林泉之所。谓众曰吾前身曾居于此。依言掘之果获
房殿基墌僧用器皿。时有异道怀嫉者密告陈主诬
思掘破衡山。陈主敕使至山捡察。见两虎咆愤居思
之侧。惊惧而退。后乃更进又阻毒蜂。不久诬思之者
暴死。陈主乃迎归京师举朝礼供。

* 法喜画马 保志画乌

法喜。南海人。形容丑陋神异莫测。居于岭表。耆老相
传童幼时见。喜年可三百岁矣。在陈时马静为广州
剌史。方上任喜直上厅以手指画地作马头以示。静
多武略乃临郡也。每出行部将甲士数万多为威猛。
人以奏于陈帝。即遣临汝候来。观其形势曰必有逆
状。遂擒而斩之。马头之谶踰月乃应。

保志。初止道林寺修习教法。长擎一锡杖杖头挂照
天剪刀。行化于时大有灵异。齐大尉司马殷齐之随
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将纸画一乌在树上语曰急
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入庐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8b 页 X87-0228.png
山。追骑将及。齐之见一树上一乌。乌竟不去。追骑谓
是无人。因而获免。其乌与树如志所画之状。

* (纸)僧瑜双桐 邵硕只履

僧瑜幼入释门。誓欲焚身。以宋孝建中集薪为龛。请
僧设斋辞别而入火中。经三日。瑜房内忽生双桐树。
根枝丰茂。郁翠非常。遂成连理。道俗异之。号为双桐
沙门。

邵硕者。始康之人。出入不择昼夜。俗姓邵。入道之后
自称硕公。言谑于人皆有符谶。后卒于岷山寺。临亡
语道人法进云。可露骸于道路。急系履著脚。既而依
之出尸置寺。后经三日忽然不见。俄而有人从[郫-卑+((白-日+田)/拱)]县
来。遇进云。昨见硕公在市中一脚著履。语云。小子无
宜适。失我履一只。进惊曰。与硕脚系急。右脚系宽不
好。所以致失也。(此中云字当作曰。遇进。疑当作过进)

* 慧满息火 植真唾水(数轨切)

慧满。博通经律。多著文疏。尝在鄜城行化。时寓居魏
兵曹家别院讲羯磨法。所居草堂忽为火烧。风焰俱
盛。满乃索水噀之。随便息焉。

植相。节行清苦人皆仰之。寓于巴西兴扬教法。行至
弘农水侧。见垂钓化劝止之。不从其言。即唾水中。忽
有大蛇擎头来趣。钓者惊而悔过。便投相出家。

* 敬脱誓笔(誓。疑当作担) 贾逸赠纸

敬脱。深通经义大有仪范。时共目之为僧中之杰。隋
帝召入内讲说群经。赐大竹扇阔三尺馀。令执用。出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8c 页 X87-0228.png
入宫中帝或目送之。曰诚为僧杰矣。常学习时每自
负担。以母置于一头。笔及经书又置一头。若食时留
母树下人村乞食。其笔管大于臂。长三尺。人有乞书
者置大纸。但书一字耳。更欲求大。随笔而成。曾无修
饰锋彩神异。观者不厌。

贾逸。未详何人。隋仁寿初来于安陆。凡言语皆有灵
应。后人诸处一日俱见。方悟分身也。时方等寺慧皓
法师。逸见而赠皓纸五十幅。曰法师由此得解耳。皓
后因官事被禁狱中责问。而答纸尽。事毕获免。果应
其语。

* 明度呼鸽 僧安唤雉

明度。长诵经为务。居于并州石壁寺。时有鸽巢于屋
檐乳养二雏。度每以粥饭就巢哺之。谓曰。承我经力
速得生长。鸽忽飞。坠地俱殒。踰旬日。梦二小儿曰。儿
等是二鸽。承上人经力生人间。寺东十里某家为儿。
度乃往此家寻问。果孪生二子。度入视呼曰鸽儿。一
时回头应诺。岁馀能言。(生长。元本中傍注云。一本作人身。可也)

僧安。不知何人。齐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讲涅槃经。
始发题有雌雉来座前伏听。僧若食时出外饮啄。讲
三劵毕。众咸怪不至。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武
平中领徒至越。忽忆往年雌雉应生在此。经至一家
遥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其家惊怪。引安入设
食。安曰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见初生时发如雉尾。既
如是。女故。便名雌雉也。安即为述本缘。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9a 页 X87-0229.png

* (先)北山二圣 西竺七贤

魏法度.法绍。游学北土综习三藏。灵迹异事世皆见
闻。时居于[山*聂]山栖霞寺。故世号曰北山二圣。

晋有西竺七僧。普通儒释。辩论适时。故孙绰撰道贤
论云。此西竺七贤。比竹林七贤。以法护匹山巨源。法
祖比嵇康。竺潜比刘伯伦。于法兰比阮嗣宗。竺法乘
比王浚冲。于道邃比阮咸。支遁比向子期。凡此七贤
匹于七僧。皆察其气槩较道量德。著其论文盛传于
时。

* 法聪入定 慧宽坐禅

法聪。八岁出家。卓然神操以禅定为道。初至襄阳伞
盖山建习定之室。梁晋安王来襄雍间。闻聪名因造
禅室。乃见猛火炽然。良久忽变为水。经停水灭室现。
以事相询乃知入水火定也。居近白马泉。聪于泉内
取白龟就掌谓王曰。此是雄龙。又取五色鲤就手中。
复曰此是雌龙。王及部从叹骇以闻高祖。

慧宽。姓杨氏。父母本崇道法不信释宗。乃生一女名
曰信相。后又生一男名慧宽。与姊信相好乐幽寂。年
登五岁与信相于静处坐禅。二亲怪问。答曰。佛来为
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乃共姊论其佛法。父是异
道不解其言。附口录得二百馀纸。时龙怀寺会禅师
闻而往现。父示其文。会披而叹曰此语并合佛理。因
与姊出家大扬法教。其姊为蜀王所重。时人号圣尼。
故为立寺亦号圣尼。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9b 页 X87-0229.png

* 明瓒转石 罗竭蹍泉

明瓒。游至嵩山栖息时久。盛行禅法而情性默然。后
有剌史奉敕祭岳。先修道路直上岩顶。忽中夜风雷
而一峰颓落其下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栏。乃以牛十
头縻绊而挽之。又以千馀人鼓噪以推之。力竭石愈
固。瓒曰。奚用如许多人力。我与去之。众大笑。瓒遂履
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如雷震。剌史道俗叹曰斯大
圣人也。(笑。本传作惊)

诃罗竭。诵二百万言。后入娄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
去水既远。信士欲开涧。竭曰不假相劳。乃出定以左
脚蹍室西石壁。口陷没投足出。泉巳从中涌出。其味
香洁。饮者受乐。

* 僧祐集万 法建诵千

僧祐。少入释门。专精律藏大遵仪则。居于建邺讲演
律宗。常有学徒一万馀人传持教法。

法建。入道以来常勤诵习。居止益州五层寺侍。武陵
王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回来伐规。规降。城中
僧道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回乃寻光所在。见诸
僧皆睡。唯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回乃问建诵何经
也。答曰贫道诵华严经下帙。回曰何不从头诵之。答
诵到此尔。回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
一藏。今始诵得一千卷尔。回惊嗟不信。欲试。请诵一
遍。莫有劳乎。建曰诵经常事。乃设座请诵经。七日七
夜声不暂息焉。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29c 页 X87-0229.png

* 史宗凭埭 杯渡负圈

史宗。不知何来。常著麻衣。世号麻衣道人。在广陵白
土埭凭埭讴唱自乐。或幽或显无定其踪。时有商人
海行于孤洲上。遇一沙门寄书于宗。书在船中商欲
看。书著船不脱。及至白土埭。书自飞起就宗掌中。陶
渊明杂传云。白土埭有二异法师。宗为其一也。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莫测其神。带索蓝
缕殆不蔽身。言语无定。或加冰洗浴。或著木履登山。
唯负一芦圈子别无馀物。行向广陵。遇村舍一家持
八关斋。先不相识。直往而坐。置圈子于庭中。其家见
渡容陋劣不生重敬。欲移圈子举而不起。乃招十人
举之亦乃不起。复观其中见四小儿并长数寸形容
端严。其家即大惊骇焉。

* 乘师髭出 砺公齿全

元魏世乘禅师者。不知上字。生而自陈前生之事。父
母恐其出家逼以纳室。执志无改。入京师被命作阉
官。却奏乞入山毁形修道。赉一部华严经昼夜诵念。
踰月髭须复出。

法砺。生时牙齿全具坚白璨然。迄于终老中无毁落。
入道以来深穷大教。名闻四海。道俗仰之。果有异于
常矣。

* (虞)光竉两途 能秀二祖

魏邺下勒那三藏训于慧光。光领徒传其教法在于
道南。菩提三藏训于道竉。竉领徒传其教法在于道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0a 页 X87-0230.png
北。故邺下有南北两途大称于时。复有四宗五宗之
说从此而起。

慧能居于双峰曹溪。神秀栖于江陵当阳山。同传达
磨之法。盛行于天下。并德行相高。于是教兴南北。以
能为南宗。以秀为北宗。二宗之称自兹为盛矣。

* 信行泣牛 昙猷扣虎

信行。才生之后便乐经像。似知空门之道。乃令出家。
时年四岁。于路见牛车没泥牵引不停。乃悲泣无巳。
人问其故。曰悯其疲苦如是。

昙猷。以修学禅道隐于上剡之石城山。后移赤城山
石室坐禅。常有虎数十头蹲在猷前。猷诵经次。中有
一虎困睡。猷乃以竹如意扣虎头曰何不听经。于是
俱听。须臾有蛇竞出。大数十围。共来听法而去。

* 慧持龙门 竺潜蓬户

慧持。即慧远之弟也。性格清隽解行俱高。亦事道安
为师。与远共止庐山。领徒三千馀人。持居其首。时豫
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毗昙。于时学者竞集。王殉
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宁答曰诚为贤兄贤
弟也。持后届于蜀都大扬教法。时有沙门慧岩.僧恭
者皆先在蜀。俱有才名。一时之英杰也。及持至。皆望
风推服。其有升持堂入持室者。号为登龙门焉。

竺潜。字法深。大有才器。晋哀帝频请入内讲演。时简
文作相。与潜交知。时诣简文所。遇沛国刘[怡-台+炭]。[怡-台+炭]嘲曰
道人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见为蓬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0b 页 X87-0230.png
户耳。还剡之仰山遂隐其迹。于时支遁遣使求买仰
山之侧沃州小岭。潜答曰。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
而隐遁欤。([怡-台+炭]疑当作恢字)

* 抱玉出云 涉公致雨

抱玉。行业高奇。人事罕接。谓来事如目击焉。每夕独
处一室。常有邻僧见玉口中出云色彩五般。人皆往
视。每夕如是。

涉公。西竺人也。不食五谷。日行五百里。以苻坚建元
中来长安。于时天旱。坚请咒龙。俄而致雨。凡大旱。请
必致雨。涉卒。经年不雨。坚祈之不致。谓大臣朱彤曰。
涉公若在。朕岂燋心于云汉若是哉。此道人者其大
圣乎。

* 昙遵泣师 跋摩化母

昙遵。解行高深。诵经论备晓。事保光为师。初在齐州
讲演。闻师保光终后。不觉大恸。从床掷身于地。口中
血流。其孝义若是。乃游化齐楚晋魏。遇丞相王肱知
见。遂举为国统。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大有道行慧解过人。本居刹
利。有母常食野肉。令跋摩辨之。摩启母曰。有命之类
莫不贪生。害彼之命非仁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
代汝。摩他日煮油设浇其指。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
痛在汝身吾何能代。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
途耶。母即礼拜悔过。终身不杀。因兹信重于摩。

* 陀勒乞油 道囧采乳(橤生切音汝)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0c 页 X87-0230.png

犍陀勒者。西域人。来至洛阳。人莫能识。一日谓众曰。
洛东有盘鸱山。有古寺基存焉。众则不信。乃往掘之
深方见石基。乃共立寺而居。寺去洛城一百馀里。勒
朝朝至洛诸寺赴中。暮则乞油一钵归寺烛灯。以此
为常。有人健行者欲随勒观其迟疾。奔走不及。勒令
执衣角。唯闻励风之响。不觉须臾而至彼寺。

道囧。事道懿为师。懿病。遣同寺四人至河南霍山采
钟乳入穴。数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灭。到无济
理。囧乃唯诵法华经。忽见一光如萤火。追之不及。照
穴分明。遂得出穴。

* (支)僧达白发 觉明赤髭

伪魏僧达。学通内外时尽称扬。性刚忓物。被摈居于
长沙。达少而发白。故世皆号为白头达。

佛陀耶舍。此云觉明。幼在释门诵大小乘经数百万
言。兼解义理。罗什事之为师。大晓毗婆沙论。少有赤
髭。时号曰赤髭毗婆沙。(觉明。本传作觉名)

* 宝琼法主 神迥论师

宝琼。才生之后便入空门。年虽少小大通经论。始从
光宅寺云法师习学。后移听南涧仙法师讲。仙深加
赏叹。年登五岁举为法主。与仙师更相敷演。及长。身
长八尺背皮龙文。口三十九齿。异常之相不一。

神迥。幼龄隽敏神异非常。深穷内外。凡撰疏文铭论
共四十馀卷。故四海英贤为之谚曰。大论师释迦。迥
法界多罗一时领。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1a 页 X87-0231.png

* 灵润观烧 智凯誓池

灵润。节橾孤真博通典教。因与同学数游山。复观野
烧烧火。四合众并走避。唯润安行如常。火虽逼身。顾
下语诸同学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自逃。无由
免火。及火至润身忽然散灭。

智凯。姓𠗦。父早亡。六岁听吉藏法师讲法华火宅品。
夜告母曰。经明火宅者。只我身尔。是我火宅我应烧。
人既其不烧。明知无我。终夜达晓诣藏出家。身相黑
色。时号为乌凯。年十三便讲经论。胁不亲席。不受信
施虚斋度日。佛殿之后忽涌开一池。凯便誓曰。只饮
此池中水以过此生。

* 明恭食鹿 道丰啖罴

明恭。昔在俗时为隋高祖下犳骑。与伴一人膂力相
似。时皆猜忌。帝欲除之作饼两裹。一饼内生鹿角一
具。一饼内盐五升。俱赐食之并尽。食盐者腹裂而死。
恭食鹿角全无所妨。因乃悟而出家。住会善寺。尝与
超化寺争地。彼多召无赖者百馀人来夺会善秋苗。
众咸忧愁。恭曰勿愁。乃取一大石可三十人得转。恭
独拈之。远掷如小土块。彼徒一时奔走。(犳音豹。即豹字省也。又音
勺。兽豹文也○伴一人者。本传作三人。传文疑误欤)

道丰。世称得道之流也。为齐高祖仰重。帝命酒及一
蒸罴置于殿上。敕丰上殿赐食之。聊无辞让。极意饱
啖。帝大笑归。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撤床。见向者
帝赐蒸肫宛然而在。都无啖嚼之处。弟子大惊怪也。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1b 页 X87-0231.png
(置于殿上之置字疑写倒当作帝命置酒及一蒸罴于殿上)

* 僧实重瞳 法秀连眉

僧实。生而目有重瞳。光明外射。口绕黑子欹若斗形。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人皆异之。果于释教入明理性。
周太祖文帝诏实曰。师目有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
偻。分若周公。可谓世宝矣。

昙摩蜜多。此云法秀。西竺人。来于汉土。年登七岁。大
有节操善解众经。生而连眉。相状奇异。故此方人号
之为连眉禅师。(来于。准本传疑当作来游欤)

* 慧迁白玉 辨相紫芝

慧迁。讲说才能振名天下。敕送舍利。于海州安和寺
起塔掘地之际。忽感一白玉阔一尺馀。光彩明皎。人
皆异之。

辨相。幼习经论兼晓儒宗。敕送舍利。于吴州大禹寺
忽腾光五色。建塔之所获紫芝枝。长三尺馀。光色殊
异。(吴州。本传作越州。又三尺馀作二尺三寸)

* (铣)智藏踞座 道安登辇

智藏。少而神气。长乃晓释宗。武帝重之。频请入内讲
演。敕升御座。群臣议曰。御座唯天子所升。沙门不可
沾预。藏闻之。勃然作色。上正殿。踞法座曰。贫道昔为
吴中俗官。尚不惭御榻。况复乃祖定光金轮释子耶。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不虑无受生之处。帝乃罢敕。依
前升座。

道安。性行高明而形貌陋黑。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1c 页 X87-0231.png
邻。秦苻坚深加礼重。坚与诸小国书云。晋氏伐吴。利
在二陆。今朕破汉南。获士一人有半尔。仆射权翼曰。
未审谁耶。坚曰。安法师一人。习凿齿半人。后坚出游
东苑。命安法师升辇同载。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
侍中陪乘。安师毁形。不可参厕。坚勃然作色曰。安师
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
卿辈举之荣。是朕之显也。仍敕权翼扶法师登辇。

* 法开才华 昙延机辩

于法开。以义解才能知名天下。与谢安.王文度等为
文学之友。故孙绰目之曰。深通内外。才华瞻逸。其在
开公乎。晋哀帝累请讲唱。

昙延。身长九尺五寸。手垂过膝。大晓三藏。机辩非常。
为周大祖礼重。后入秦境。时陈有使周弘正者。深穷
释教兼晓儒宗。机辩过人游说三国。以周建德中衔
命入秦。秦王见其机辩。朝堂大臣无敢对者。敕境内
能言之士不限道俗与弘正对论。时剌史中山公宇
文氏上表奏延入京。秦王乃大集贤能观其辩论。延
直上座。秦主问曰。何不礼三宝。延曰自力兼微不假
圣贤加助。遂与弘正论议三教。正被延数问不通。机
辩不捷。便乃下座扬声叹伏。礼拜为师。旦夕亲近。目
之曰昙延菩萨。

* 道整出尘 智称入善

道整。在俗姓赵名正。字文业。伪秦位至武威大守。性
好讥谏。苻坚末年。坚宠鲜卑。正见坚及鲜卑。便乃歌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2a 页 X87-0232.png
曰。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
浊。坚动容曰是朕也。又曰。北园有一枣。布叶垂重荫。
外虽饶棘剌。内实怀赤心。坚曰非赵文业耶。正因而
忽悟释教。便乃出尘改名道整。与昙摩大三藏游于
襄阳大传教法。(讥谏。疑当作规谏)

智称。俗姓裴。幼乃性好弓马。十七便为武官。后北讨
猃狁。每至交兵心怀慈悯。因乃叹曰。害人自济。非仁
之志矣。便解甲投师出家。从南涧宗法师学习。大晓
解群经。其名远振。后集学徒一万馀人。

* 南阳雉鸠 法朗猴犬

有僧不出姓名。来于㔁州。日食二雉鸠。僧俗尽皆嫌
恶。每馔羞之。次有贫士求乞。其僧乃分其二足与之
共食。僧食讫。命水盥洗嗽。忽见向者雉鸠从口飞出。
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大惊。不觉亦出二雉
鸠。足生全。道俗异之。号为南阳雉鸠和尚。

法朗。入道后居于鄂州。饮啖同俗。时共非之。常养一
猴一犬。其状伟大。与朗行坐相随。若至食时。猴与犬
将木盂来受食。与朗同食。食讫。猴戴木盂于顶。骑犬
背上与俱行。朗若诵念。猴犬伏听。朗声发如雷。唇吻
不动。其神怪莫测。

* (侵)道融少诵 知玄幼吟

道融。年十二便勤学习。师令先读外书。乃往村借论
语。至暮方归其书。竟不借。归室。师问其故。答曰彼巳
诵毕。师更借本覆之。不遗一字。众乃大惊而异之。后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2b 页 X87-0232.png
果深穷三藏天下振名。(天下振名。疑当作振名天下)

知玄。字后觉。姓陈。祖父皆仕。玄虽在襁褓中。见佛僧
长含喜色。年及五岁。祖父见其聪敏。因见花开令玄
咏之。不数步间偶成诗曰。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父惊叹曰。吾望此子入
仕荣家。今见其志定入空门矣。不踰年果求出家。备
晓经论大有殊异。时共传扬。

* 辨公鹤下 僧范雁临

晋僧辨。受业于迁.畅二师。深穷经义。有大声相。时新
刘绍请读经教。其声清雅。遂感群鹤飞下喈前伏
听。卷终而去。

齐鄞东僧范。幼学儒宗。后晓释教。时胶州剌史杜弼
请于显义寺讲演。忽有群雁飞临法座伏听。讲终而
去。后又感群雀来座前伏听。灵异至多。

* 普旷刵耳 静霭割心

普旷。勤苦为怀。多栖林野。后住樊州自静。夜宿寒林。
有人索其首者。旷乃引刀将断。乞者止之。乃从索耳。
旷乃便刵与。隋高祖时释氏大兴。黄巾生谤。旷乃争
论。立理既平。又刵一耳。后两耳俱无。

静霭。学道以来遁于太一山。梁武帝知霭名。下诏以
车舆从衡到山迎霭。欲位以上卿。霭乃不就。谓弟子
曰。吾见大法沦废。吾无益于教。欲舍身命以答佛恩。
众皆不许。学者慕恋。乃更撰三宝集二十卷示与学
徒。帝又下诏劝请。欲自到山。霭潜往岩顶磐石之上。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2c 页 X87-0232.png
自割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松枝。自馀筋肉手
足头面脔折尽皆分散。唯见骨及心藏。乃割心捧之
而卒。学徒惊骇。(舆。音豫。舁土器也。今文恐写误。疑当作辇舆之字。又从衡疑当作从卫)

* 慧果掘钱 慧义取金

慧果。习诵为务。忽于圊厕见一鬼致礼于果曰。昔为
僧。作维那。多不如法。堕在啖[米/鬼]鬼中。知法师高明。愿
为度脱。有钱三千埋在柹树根下。可为福因。果遂告
众。因共掘之。得钱三千。为鬼作善。踰日复见。鬼曰巳
得脱苦矣。

慧义。久学佛乘。深通大义。为宋帝礼重。时冀州有法
称道人。临终语弟子普严曰。嵩灵神曰。江东有将军
刘。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人以其
事闻帝。帝诏义谓曰。非常之事也。朕欲取之。亦须非
常之人。然可致自。非法师亲行恐无获此。义遂行至
嵩山。寻觅未得。乃烧香祝之。至七日。夜梦一长须老
翁拄杖将义往璧处。指示曰在此石下。及明旦。周行
山下至一处。似梦中所见之处。即于庙所石下果获
璧大小三十二枝。镇金一鉼。此事书于宋史矣。

* (未)元晓难敌 智诜可畏

元晓。新罗人。居于彼土。以解行云高明。居民无不礼
重。深洞佛乘广撰文疏。或勇击义团。或雄布文陈。彼
国谓之曰。虽有万人莫能敌晓。后入中华。大扬道誉。
智诜。字慧成。少而明悟。大有节操。而多有严忌。深明
律乘。侍蜀王秀请诣法聚寺集徒讲演。有僧道恢。为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3a 页 X87-0233.png
人凶猃刚猛非常。遥见诜乃走避。人曰。公从来不畏
一人。何故畏见诜律师耶。恢曰。此人佛法中王。那得
不畏。人曰。以恢公勇。可不敌一律师耶。恢曰。纵力敌
千人。遥见诜公。百脉巳沈四支不举。何敌之乎。时共
语曰诜律师真可畏也。

* (寘)普明见形 慧侃出臂

普明。栖于天台山。习定为务。初建禅室狭小。欲毁而
广之。共顶禅师商议。顶劝勿改。时有括州剌史周孝
节遥闻。施杉木浮海送来。于时明在赤城。顶亦在彼。
顶忽见明身形长十丈馀高。杉松之上翼徒亦众。孝
节方来。与顶同见。惊叹其神。

慧侃。游心教典深造其源。住栖霞寺。时来杨都访偲
法师。偲素知侃神异无方。因请侃见神力。侃曰。法师
许。复何难。侃即从窗中出臂长二十馀丈。解齐熙寺
佛殿上额将归室中。侃谓偲曰。世人无远识。见多惊
骇。所以不现尔。法师高明。敢如是。(二十馀丈。本传作数十丈也)

* 孝龙八达 法周十智

晋支孝龙。晓悟群经兼精外典。与阮瞻之徒并为知
已。时以龙达悟非常。呼为八达。时谚嘲于龙曰。大晋
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胡服。被
绫罗。龙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容改服
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故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
于足而愈足矣。

法周。大有文名。亦解本业。住曲池静觉寺。其寺林本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3b 页 X87-0233.png
繁郁池曲清澄。多于佳致。周乃狎十人解行相应者。
同于此习学儒释。赋咏风月。时即号之为曲池十智。

* (未)慧超学士 安玄都尉

慧超。幼投智藏出家。听习经论明解焕然。与生徒有
异。武帝闻而异之。敕为寿光学士。

安玄者。初优婆塞。后乃为僧。博综三教无不明解。汉
灵之末游于洛阳。以功敕为骑都尉。渐通汉言。能宣
典教。与沙门讲演义理。世所谓都尉者也。

* (寘)智文峰落 法云华坠

智文。母怀之时。梦一梵僧把松枝曰。尔后生男以为
麈尾。当大扬我教。及文生后。隽异不群。乃令入道。备
晓律藏日夕讲说。乃梦二龙泛海而来。及在东安寺
开讲。麈尾才振不觉两个山峰俱落。学徒惊怪。以询
建初琼法师。琼曰。斯吉之先兆。有二龙传公讲法。文
有学徒甚多。唯道志.法成二人继其师道。

法云。母吴氏。初生云时。忽见云气满室光色莹彻。因
名法云。出家之后不更易之。时梁武钦重同若志公。
志亦重于云。号为大林法师。云长讲次。时有天华散
坠。举众咸见。叹异非常。

* (支)慧成掷箸 道生取匙

慧成。即智诜之字也。为炫法师之弟。时蜀王秀于法
聚寺为诜设大会。诜忽捉箸问炫师曰。此处护净否。
炫曰。初还未检校。承道不护净。诜掷箸而起曰。宁啖
屠儿食。此洋铜何得啖也。时会中僧徒五千馀人。一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3c 页 X87-0233.png
时尽散。其诜公持律严忌如此。

竺道生。即竺法汰之弟子也。初栖止庐山。讲演经教
慧解传名。宋太祖文帝请入京师礼重。为设大斋一
万馀人。帝亦赴会。众咸疑日𣆶未下食馔。帝曰始可
中尔。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生遂取匙
索食便斋。于是大众从之。其持衷若此。(持衷。疑当作折衷)

* (庚)惟俨大笑 昙凭雄声

惟俨。幼栖止朗州药山修习禅观。一夜月明上彼山
顶大笑一声。声应澧阳九十馀里。夜澧阳东人家长
幼皆闻此大笑声。尽惊怪。明旦展转寻问推检。直至
药山。徒侣各曰。和尚昨夜月明之时。上于山顶大笑。
此必是欤。

昙凭。善于唱导。其声雄大无以比方。一声发时。便象
马悲鸣。行途驻步矣。

* 僧慧二杰 明琰三英(明。疑当作智。本传亦尔)

僧慧。少有隽才。大撰义疏。而辨说纵横。长讲三藏教
典。与玄畅法师同时振誉。世号黑衣二杰。

智琰。在家朝宰。弃荣求寂。兴扬教法。琰常与陈临海
国王弟道安法师及遍知三藏法师结交游处。世以
其三僧道行慧解相敌。故号三英。传名四海。

* 法通多力 道开健行

法通。少入空门。极尪弱。随风偃仆。同侣轻之。通垂泪
即观音像前发愿曰。通闻菩萨圣鉴。乞垂念诱。免斯
轻侮。因乃诵持不息。一日归觐老母。假寐母家。庭中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4a 页 X87-0234.png
树下忽见通睡。口中涎沫流出将有三升。母惊呼。觉
问曰何事如此。通曰。梦有人遣三驴驮筋与通。啖姑
一驴。闻呼觉。从是有大箸力人。谓是圣。时南山有一
大石臼。重石百馀斤。通去负归京都法海寺后。复见
牛车。通倒曳走。于时天下壮士叹通天力士也。(姑一驴。疑
当作茹一驴。或又姑一驴者姑且之义欤)

单道开。长隐山林。诵经四十馀万言。在山中唯食柏
实。后服细石子。时有阜陵太守遣马迎开。开辞乃步
行三百馀里一日早至。又以石虎建武中从西平来
至南安。路有七百馀里。开一日行至。度一童子为沙
弥。年十四。亦传师教法。兼能远行。与开相继。

* 普化挟木 香公堀坑

普化。不知何许人。千变万化略无常度。时居真定府。
一日忽擎挟棺木巡街告曰。化明日死去。人皆莫测。
相率随送。出城东门。扬声告曰。今日葬不合青乌。经
二日出城南门。亦随之。又曰明日方吉。至明旦。化乃
自坐干郊野如入定者。乃巳卒。

香阇梨。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飞赴寺。时俗每至三月
三日夕将酒肉游山取药。香劝之不断。后年三月又
如前至。时俗坐巳。香令人于座穿坑方丈馀。莫测其
意。香谓曰。檀越常自饮啖。未尝与香。今日为众。须一
顿。人争奉肴酒。随得随尽。若填巨壑。识者怪之。至𣆶
曰。我大醉饱。扶我就坑。及至坑所。张口大吐。鸡肉自
口出即能飞。羊肉自口出即能走。乃至鱼䱉鹅鸭尽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4b 页 X87-0234.png
皆生活。众大惊走。誓断酒肉。山上永绝杀生之人。

* (青)昙始足白 罗叉眼青

昙始。入道之后大有外迹。游化关中。始足白于面。跣
涉泥水未尝沾污。天下咸呼白足和尚。时赫连勃勃
斩戮关中。始后遇害。连遭数刃尽不能伤。于是隐遁
山林。后拓跋焘入关中。有博陵崔浩猜忌佛法。乃信
天师寇谦之。焘与浩遂于伪魏大平七年尽灭佛法。
军兵烧掠寺院。僧尼罢道。有窜者追捕得必枭斩。始
闻下山。杖锡宫门。有司奏曰。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今
到宫门。焘令斩之。不伤。遂以奏焘。焘大怒。自以所佩
剑斫之数下。俱无伤损。时北园养虎。以始喂虎。虎皆
潜伏不近。试以天师近之。虎大吼而来。焘知佛法殊
胜乃退。上殿礼悔。后兴佛法。(入关中之上。一有再字。减佛法。一作灭佛教)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罗什礼为师。偏以律藏。精究
戒之兴。叉为始。道场慧观新括宗旨记所判内禁轻
重。大行京师。僧尼书写。于时长安纸价增长。复行天
下。叉为人眼青。时皆呼为青眼律师。

* 僧洪铸像 士行烧经

僧洪。住于京师。造丈六金像。镕铸告毕未及开摸。时
晋末铜禁大严。犯者皆死。洪被囚禁于相府。心唯念
佛。夜梦愿铸像来以手摩洪顶曰。无忧。明当免。及旦
果闻欲行刑戮。府参军监杀而牛奔车坏。因更尅日。
须臾有令免罪。

朱士行。出家之后。专务经论义解洞明。后入流沙至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4c 页 X87-0234.png
于阗国。遂获禁本大乘经九十章。遣弟子将归洛阳。
之时于阗诸僧并学小乘不晓大乘。遂白国王曰。汉
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法。王为地主。若不禁
之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许赍经入汉。士行深
怀痛心。乃求烧大乘经为證。王即许之。于是积薪殿
前以火焚经。士行誓曰。若大法应汉地。经当不燃。乃
投经火中。火即俱灭不损一字。遂得将归洛阳。此烧
经事即汉末也。明帝时腾.兰与道法较胜烧经。与此
不同矣。

* (质)生融上首 观肇第一

宋道生.道融。皆通儒释义理纵横。复有慧观.僧肇。亦
穷内外辨论难敌。故当代英贤称曰。通情则生融上
首。精难则观肇第一。其誉广传。

* 智顺持戒 道房授律

智顺。入道之后居于钟山退贤寺。幼乃专持戒法严
忌非常。集徒称唱长有千馀人。后卧病至甚。弟子昙
和见师绝食日久。潜以蜜和少许米煮以进顺。顺食
而吐之。索水洗𠻳。语弟子昙和曰。汝速出山门。不得
还此。非我弟子。其秉戒如此。(山门传中作云门)

道房。性行清贞。少精律藏。勤苦讲诱。学者多至。尽令
改恶。中有不改者。房辄为悲泣。授其律典。后终年至
一百二十岁。人皆叹之。

* 道超□□ 明彻□□

道超。姓少以勤笃居习学。内外尘埃。虫声聒耳。尘土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5a 页 X87-0235.png
埋膝而无忤耶。超答。时闻虫声。足代箫管。尘土虽防。
我未暇扫。其刚学若是。

明彻。六岁出家。教立志守操勤苦知名。与同学数僧
师旧本朽坏。忽风雨吹屋欹倒。无物支持。数僧皆走。
彻居其屋学业如故。人或问之。屋崩何不避耶。彻答
曰。寸阴难废尔。

(巳上蠹灭。才残此一百一十九字。今私依残文并本传。取意私补之云)

(道超尘埋 明彻梁绝)

(道超。姓陆。吴郡之人也。少以勤笃知名。超处独房。屏绝宾伴居习学。内外尘埃满室。蟋蟀鸣壁。中书郎张率谓曰。虫声聒耳。尘土埋膝。安能对此而无忤耶。超答。时闻
虫声。足代箫管。尘土虽㤃。我末暇扫。其刚学若是)

(明彻。六岁出家学教。立志守操勤苦知名。与同学数僧住师旧房。其房本圬坏。忽风雨吹屋欹倒。无物支持。数
僧皆走。彻居其屋学业如故。或问之。屋崩何不避之耶。彻答曰。寸阴难癈尔)

* 道英卧冰 慧满坐雪

道英。习禅为业。神异累陈。因行至龙台泽池侧。令弟
子持衣。脱衣入水。经于六宿而出。告曰。虽在水中唯
毙土坌我尔。后又属严冬冰雪厚壮。乃曰如此平地
可不得眠。遂脱衣卧于冰雪。三宿乃起曰。几被火炙
杀。

慧满。初来相州遇那禅师。禅师授与禅法。因而大悟。
唯著一衣复蓄二针。夏便通舍。冬则乞补。别无生计。
后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于柏墓中。遇雪深三尺。乃
入寺见昙旷法师。旷怪问何来。满曰法友来耶。旷遣
寻坐处四边。雪拥其身可积五六尺。(法友来。未详)

* (月)藏母吞星 玄亲梦月

智藏。姓顾。祖父皆仕于梁。父早亡。其母居于吴中。尝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5b 页 X87-0235.png
出绕吴城一匝。忽见密云四布而中天开朗。众星坠
地。乃取一而吞之。因而有娠。及生藏。聪敏非常。出家
兴教。

知玄。姓陈。眉州人。祖父皆仕。母魏氏因梦月入于怀
乃有孕。生于玄。幼便聪慧深悟释宗。乃求入道。后三
藏俱晓。化行岷蜀。蜀人归信。不忍呼名。唯呼为陈菩
萨焉。

* (屑)慧隆松寒 朗公霜洁

慧隆。幼学佛乘深解义理。宋明帝请隆于湘宫寺讲
说。学徒一千馀人。宋代名流多为交结。而节操容貌
有若寒松。故汝南周颙目之曰。隆法师萧散森疏。若
霜下之松竹。(一千馀人。传作八百馀人)

慧朗。广学内外。擅名梁代。而肥貌洁白宛若雪霜。故
时语云霜洁白朗。

* 道常执志 亡名秉节

道常。与道标同学。大有才器。三藏备明。时秦主姚兴
见此二人。神气隽朗有经国之量。乃令尚书令姚显
逼此二人罢道助振王业。又作诏与常.楞云。卿等皎
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欲令夺卿
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察此怀。
不以守志为辞也。常等各有答云云。兴又致书于什.
[(丰*力)/石]。二师求免此二人罢道。常等被逼无巳。执志不遑。
乃投身岩谷而卒。(道常。传作道恒。投身作遁身)

亡名。世袭衣冠。弃荣求道。性好吟啸。偏赏丘林。名满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5c 页 X87-0235.png
天下。梁元帝加礼重。帝见名器宇非常。有经济之才。
帝与朝省议之。欲以爵禄荣之。乃辞而不就。愈秉其
节。帝谓之此高节道人也。乃作绝学箴文行于世矣。

* 僧可臂断 法愿齿折

僧可。以禅为务。初达磨以楞伽法始传于可。可于林
野之间习学。遭贼斫断其臂。不令人知亦不觉痛苦。
后有法林者。亦遭贼斫臂。号叫通夕。可为治裹。乞食
供林。林怪可手臂不便怒之。可曰。我亦无臂。师何怪
怒。于是世人方觉可禅师臂断。

法愿。深学习儒释。独步江西。人以道行之声闻于宋
孝武帝。帝一日忽问愿何故作菜食。愿曰。贫道受戒
以来。一斋度日食菜饭。帝强逼以肉食。愿执志不回。
被逼无巳。遂折两齿而免。

* (东)渊度兴西 基进化东

宋僧渊与昙度。俱晓教乘。义解相继。其道兴于江西。
人称为宝。

慧基.超进。行解相高。内外洞达。俱在江东大兴佛法。
人民遵化重之若神。

* (冬)弥天辨鼎 法安获钟

道安。晋习凿齿初访于安。安问曰子何人也。齿曰四
海习凿齿。巳问安曰法师何名。安曰弥天释道安。因
此时皆呼为弥天。时秦王苻坚于蓝田获大鼎。容三
十七斛。边有篆文。朝庭莫有识者。以示于安。安曰此
古篆书。云鲁襄公所铸。又于市得一铜斛。其形正圆。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6a 页 X87-0236.png
下向为斗。横梁昴者为升。低者为合梁。一头为籥籥。
同黄钟容半合。边有篆文。坚又问安。安曰此王莽自
言出自帝舜。龙集戊辰改正即位。以同律量。布之四
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坚大赏之。敕三馆学士
有疑事皆师问于安法师。(昴当作昂也。昴星名。从日卯。昂者升也。从日卬也)

法安。慧远之弟子也。精专经律。特持守戒行。于新阳
县寄居。此县多虎。安为息人民建寺。后欲画像。须得
铜青。困不能得。夜梦神人指安床前曰。此下有铜钟。
旦即掘之果获二口。因以成像。复一口助远师铸像。
一口武昌太守借看留之。

* 超达伏草 难陀变筇

魏超达。多于学问。大有知见。时魏武帝禁图谶尤急。
有人诬达有之。乃禁达。荣阳狱令崔浩检勘。达以实
告浩。浩即大怒。以车轮系头。严防卫之。自知无路。专
念观音。至夜忽不觉车轮所守者。皆大困睡。而狱门
忽开。达因走出。及晓追骑四出。达伏草中。骑不蹋草。
达在草中并无伤损。而得免祸。

难陀。西域人。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入于蜀境。将三少
尼同行。或大醉狂歌。或聚众说法。蜀境戍将深恶。捉
陀苦责。陀曰。此三尼者妙于歌舞。戍将乃悦。遂夜留
宿置酒同饮。乃假衣衫与三尼。又施粉黛列坐同欢。
娇态笑调世施其容。饮欲半酣。陀曰可请三尼舞乎。
尼乃遂舞并皆妙绝。陀曰妇人风邪。乃取戍将刀斫
三尼头落。血流数丈。戍将大惊。左右缚之。陀曰无草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6b 页 X87-0236.png
草也。看三尼乃筇杖也。血即向者所饮酒也。(世施其容。疑当
作世绝其容。酉阳杂组载此事云。三尼及坐。含㖒调笑。逸态绝世)

* 法愿律虎 慧荣义龙

法愿。即隋朝人。非与前宋时法愿同。愿大明律藏。东
夏盛传而义解洞晓。词辨高高憉惇难敌。时号为律
虎焉。

慧荣。陈时住禹穴庄严寺。讲说纵横三藏奥达。世称
义龙。时智者顗禅师说法。荣故来设问。数开徵引难
问泉流。顗师解答锋起事理焕然。荣自矜舞扇。扇便
堕地。顗谓荣曰。禅定之力不可难也。当时大众嘲荣
曰。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何以遮羞。荣大惭
而退。

* 法进施体 僧富划胸

法进。以习诵为业。属宋代饥荒国蓄稍竭。进屡屡求
乞以救饥饿。后无处可求。乃净浴取刀及盐至饿人
所聚之处。次第授与法言。挂衣著树投身饿者前曰。
施汝共食。众虽饿困犹义不忍。进即自割肉拄盐与
啖之。皮都尽。语饿者。若国王来。可以我骸骨奉之。果
不踰时宋帝闻而来看。君民号泣。乃施麦三百斛以
救饿者。(为业下。一有时字。若国王。上有曰字)

僧富。高阳人。少在俗将。家贫。常勤学业。采薪为烛以
照读书。后与习凿齿同诣道安讲。席因而大悟。为僧
之后潜形野外。时村中有群劫得一小儿。欲取心肝
解神。富于路遇劫。具问其事。因脱衣以易小儿。群劫
释氏蒙求标题¶ 第 236c 页 X87-0236.png
不许。富曰大人五脏可用否。劫曰亦好。富曰。会须一
死。死济于人。虽死犹生。即取劫刀划胸至脐。群劫大
惊。即送小儿还其家。路人见富如此。以针缝其肠。用
药封。久后得差也。

释氏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