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04a 页
卷二 第 413a 页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

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物区宇。
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异也。
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代而
历表隋唐。或感化在人而迹从倚伏。故不
获铨次于录而辩集之。


* 东汉额阳画释迦像缘一
* 南吴建邺金像从地出缘二
* 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三
* 西晋泰山七国金像瑞缘四
* 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五
* 东晋襄阳金像游山缘六
* 东晋荆州金像远降缘七
* 东晋吴兴金像出水缘八
* 东晋会稽木像香瑞缘九
* 东晋吴郡金像传真缘十
* 东晋东掖门金像出地缘十一
* 东晋徐州太子思惟像缘十二
* 东晋庐山文殊金像缘十三
* 元魏凉州石像山裂出现缘十四
* 北凉河南王南崖素像缘十五
* 北凉沮渠丈六石像现相缘十六
* 宋都城文殊师利金像缘十七
* 宋东阳铜像从地出缘十八
* 宋江陵金像出树光照缘十九
* 宋浦中金像光现及出缘二十
卷二 第 413b 页 T52-0413.png
* 宋江陵上明泽中金像缘二十一
* 宋荆州壁画像涂却现缘二十二
* 宋江陵小金像誓志缘二十三
* 宋湘州桐盾感通作佛光缘二十四
* 齐番禺石像遇火轻举缘二十五
* 齐彭城金像汗出表祥缘二十六
* 齐杨都观世音金像缘二十七
* 梁荆州优填王栴檀像缘二十八
* 梁杨都光宅寺金像缘二十九(剡县石像附)
* 梁高祖等身金银像缘三十
* 元魏定州金观音像高王经缘三十一
* 陈重云殿并像飞入海缘三十二
* 周晋州灵石寺石像缘三十三
* 周宜州北山铁磺石像缘三十四
* 周襄州岘山华严行像缘三十五
* 隋蒋州兴皇寺焚像移缘三十六
* 隋释明宪五十菩萨像缘三十七
* 隋京师日严寺瑞石影像缘三十八
*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缘三十九
* 唐坊州石像出山现缘四十
* 唐简州佛迹神光照缘四十一
* 唐凉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缘四十二
* 唐渝州相思寺佛迹出石缘四十三
* 唐循州灵龛寺佛迹缘四十四
* 唐抚州降潭州行像缘四十五
* 唐雍州蓝田金像出石中缘四十六
* 唐雍州鄠县金像出澧缘四十七
* 唐沁州像现光明常照林谷缘四十八
* 唐岱州五台山像变声现缘四十九
卷二 第 413c 页 T52-0413.png
* 唐辽口山崩自然出像缘五十

初案南齐王琰冥祥记。云汉明帝梦见神人。
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
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
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
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
莫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
叶摩腾等。赍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帝重之。如
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
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
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如诸传备载。

二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
其本缘。即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
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江南何得有像埋
瘗于地。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圊
厕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皓如厕戏曰。今
是八日浴佛时。遂尿像头上。寻即通肿。阴处
尤剧。痛楚号呼。太史占曰。犯大神所致。便遍
祀神祇卒无应效。妓女中素有信佛者曰。佛
为大神。陛下前秽之。今可请也。皓信之。伏枕
归依。有顷便愈。遂以马车迎沙门僧会入宫。
以香汤洗像惭谢。重修功德送于建初寺云。

三西晋悯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
口渔者萃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
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以迎之。风涛
弥盛骇惧而返。复有奉五斗米道黄老之徒
曰。斯天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有奉佛居
士。吴县华里朱膺。闻之叹曰。将非大觉之垂
降乎。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佛者数
卷二 第 414a 页 T52-0414.png
人至渎口。稽首延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
潮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将欲捧接。人力
未展。聊试擎之。飘然而起。便举还通玄寺。
看像背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
而辞迹分明。举高七尺。施设法座。欲安二
像。人虽数十而了不可动。复重启请欻然
得起。以事表闻。朝庭士庶归心者十室而
九。沙门释法渊来自西域。称经记东方有
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养礼觐者。除积劫
罪云。又别传云。天竺沙门一十二人送像至
郡。像乃立水上不没不行。以状奏闻。下敕听
留吴郡(见高僧传及旌异记等)今京邑咸阳长公主闻斯
瑞迹。故遣人往通玄寺图之。在京起模方欲
显相云。

四西晋泰山金舆谷朗公寺者。昔中原值乱
永嘉失驭。有沙门释僧朗者。姓李。冀人。西
游东返。与湛意两僧俱入东岳。卜西北岩以
为终焉之地。常有云荫。士俗咸异。其祯感
声振殊国端居卒业。于时天下无主英雄负
图。秦宋燕赵莫不致书崇敬。割县租税以崇
福焉。故有高丽相国胡国女国吴国昆崙北
代七国所送金铜像。朗供事尽礼每陈祥瑞。
今居一堂门牖常开鸟雀莫践。咸敬而异
之。其寺至今三百五十许岁。寺塔基构如其
本焉。隋改为神通道场。今仍立寺。

五东晋成帝咸和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帝阙
每见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吏寻之获金
像一。西域古制光趺并缺。悝下车载像。至长
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径
卷二 第 414b 页 T52-0414.png
趣长干寺。因安置之。扬都翕然观拜。悟者
甚众。像于中宵必放金光岁馀。临海县渔人
张侯世于海上见铜莲花趺丹光游泛。乃驰
舟接取。具送上台。帝令试安悝足。恰然符
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诣悝云。昔游天竺。
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路既通
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所得。
在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引
至寺。五僧见像歔欷涕泣像为之放光。照于
堂内及绕僧形。僧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五僧即住供养。至咸安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见海底有光浮
于水上。寻之得佛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
施其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凡四十馀年。东
西祥感光趺方具。此像花台有西域书。诸来
者多不识。唯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曰。此古梵
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时凡官寺沙门
慧邃。欲求摹写。寺主僧尚恐损金色。语邃曰。
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
诚祈请。中宵闻有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明。
转坐面西。于是乃许模之。传写数十躯。所
在流布。至梁武帝于光上加七乐天并二菩
萨。至陈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将向金陵。
武帝命将溯流。军发之时。像身动摇不能自
安。因以奏闻。帝检之有实俄而锋刃未交。琳
众解散单骑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动容表之。
天嘉之中东南兵起。帝于像前乞愿。凶徒屏
退。言讫光照阶宇。不久东阳闽越皆平。
沙门慧晓长干领袖。行化所及事若风移。乃建
卷二 第 414c 页 T52-0414.png
重阁故使藻画穷奇登临极目。至德之始加
造方趺。自晋迄陈五代王臣莫不归敬。亢旱
之时。请像入宫。乘以帝辇。上加油覆。僧为
雨调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陈运否亟涉讹
谣。祯明二年像面自西。虽正还尔。以状上
闻。帝延入太极设斋行道。其像先有七宝冠。
饰以珠玉。可重三斤。上加锦帽。至晓宝冠
挂于像手。锦帽犹在头上。帝闻之烧香祝
曰。若国有不祥。还脱实冠用示徵咎。仍以
冠在首。至明脱挂如昨。君臣失色。及隋灭陈。
举国露首面缚西迁。如所表焉。隋高闻之。敕
送入京大内供养。常躬立侍。下敕曰。朕年老
不堪久立。可令右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大兴善寺。像既初达殿大不可当阳。
乃置北面。及明乃处正阳。众虽异之还移北
面。至明还南如初。众咸愧谢轻略今见在图
写殷矣。余摭采众传记。合成此录。有未广
者。庶知非加饰焉。

六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阳檀
溪寺沙门释道安。盛德昭彰声振宇内。于郭
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明年季冬
严饰成就。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郤恢之创
莅襄部赞击福门。其像夜出西游万山。遗示
一迹印文入石。乡邑道俗一时奔赴。惊嗟迎
接还本供养。复以其夕出住寺门。众咸骇异。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五尺九寸。广
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沂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碑见
卷二 第 415a 页 T52-0415.png
在。逮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
王秉为襄州刺史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
不信法。闻有灵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将废
僧尼。闻欲除灭哀号盈路。哲见道俗叹惜瞋
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
以绳系颈。挽牵不动。哲谓不用心杖监事者
加一百牵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动如故。哲怒
逾壮。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
慄。哲独喜勇。即令融毁。扬声自快便驰马欲
报刺史。才可百步堛然落地。失音直视四肢
不举。至夜便死。道俗唱快。当毁像时于腋下
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月
朔日次。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
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后计
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印手圣人诚无虚记
云。今本所住名启法寺。所履之石人凿取之。
今见存焉。初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阳留
守窦卢褒权据一部属王世充。有启法寺宪
法师者。为士俗所重。数谏窦君令投唐国。窦
不从。宪与士俗内外通使。京辅遂发兵至
襄阳。窦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后知宪情
遂杀之。宪临终语弟子苏富娄曰。我与汝父
见毁安师金像。自尔已来遗迹不嗣。我死后
可依造之。及武德四年。官军围急。窦降方恨
不取宪计。枉杀苛酷斯即于国有功无人申
者。城平富娄便从俗服。宪有衣资什物。并
娄鸠舍。乃有心拟造像。不知何模样。遂梦见
婆罗门僧指画其相。并访古老亦有画图。即
依模铸一冶便成无有缺少。当铸像时。天阴
卷二 第 415b 页 T52-0415.png
云布雨花如李遍一寺内。富娄性巧财用自
富。又于家内造金铜弥勒像高丈馀。后又梦
宪令其更造佛像。乃于梵云寺造大像高五
十九尺。事如别显。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镇襄
部。闻安师古像形制甚异。乃遣人图之。于长
安延兴寺造之。初铸之夕。亦感天乐天花等
相。今见在(即今永泰寺改名万善寺也)

七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岁次丁未。依勘长历
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现于荆州城北。
长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测其
所从也。初永和五年。广州商客下载欲竟恨
船轻。中夜觉有人来奔船。惊共寻视了无所
见。而船载自重不可更加。虽骇其异而不测
也。引迈利涉恒先诸航。不久遂达渚宫。才
泊水次。夜复觉人自船登岸。船载还轻。及
像现也。方知其非时。大司马桓温镇牧西陜。
躬事顶拜倾动邦邑。诸寺僧众咸竞迎引。铿
然不动。有长沙太守江陵膝畯(一云滕含)以永和
二年。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襄川
综领。请一监护。安谓弟子昙翼曰。荆楚士庶
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翼
负锡南征谛搆一载。僧宇虽就而像设弗施。
每叹曰。育王寺像随缘流布。但至诚不极何
忧不垂降乎。及闻荆城像至。欣感交怀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归我长沙。固可以心期。难
以力致。众咸佥曰。必如所言验之非远翼
烧。香礼拜请令。弟子三人捧之飒然轻举遂
安本寺。道俗庆悦。至晋简文咸安二年始铸
华趺。晋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为刺史。像于
卷二 第 415c 页 T52-0415.png
中夜出寺西门。逻者谓人。问而不答。以刀击
之铿然。视乃像也。刀击胸处文现于外。有
罽宾僧伽难陀禅师者。多识博观从蜀来荆。
入寺礼像。叹咽久之。翼问其故。答曰。近天竺
失之。如何远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
便看像光背有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时闻此
铭更倍钦重。昙翼兴念致应之验也。及病将
棘。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损。光
往他方复为佛事。旬日而终。后僧拟光更铸。
今者宋孝武时像大放光。江东佛法一期甚
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辄垂泪。明帝寻崩。嗣
主狂勃。便有宋齐革运。荆州刺史沈悠之。
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长沙一寺千有馀僧。应
还俗者将数百人。举众遑骇长幼悲泣。像为
流汗五日不止有。闻于沈沈。召寺大德玄畅
法师访问所以。畅曰圣不云远无幽不彻。去
来今佛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乎。欲
请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应。问出何经。答
出无量寿经。悠之取经寻之殊悦。即停沙
汰。齐永元二年。镇军萧颖胄与梁高共荆州
刺史南康王宝融起义时像行出殿外将欲下
阶。两僧见而惊唤。乃回入殿。三年颖胄暴亡。
宝融亦废而庆归高祖。梁天鉴末。寺主道岳
与一白衣净塔边草次。开塔户乃见像绕龛
行道。岳密礼拜不令泄言。及大开堂像亦在
座。梁鄱阳王为荆州。屡请入城建大功德。及
病迎之。倍𢱫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荆
州。宿著恳诚屡遣上迎。终无以致。中大通
四年三月。遣白马寺僧琎主书。何思远赍
卷二 第 416a 页 T52-0416.png
香花供养具申丹款。夜即放光似随使往。明
旦承接还复留碍。重谒请祈方申从往。四众
恋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届于金陵。去都
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续无绝。道
俗欣庆叹未曾有。留殿三日竭诚供养(一云停中
兴寺)设无遮大斋二十七日。从大通门出入同
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敕于同泰寺大殿东北
起殿三间两厦。施七宝帐座以安瑞像。又造
金铜菩萨二躯。筑山穿池奇树怪石飞桥栏
槛夹殿两阶。又施铜镬一双。各容三十斛。
三面重阁宛转玲珑。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
同泰设会开讲。历诸殿礼黄昏始到瑞像殿。
帝才登阶像大放光。照竹树山水并作金色。
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并尽。唯像所
居殿存焉。

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乱阶。
大宝三年贼平。长沙寺僧法敬等迎像还江
陵复止本寺。后梁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
二月中宗宣帝崩。天保三年。长沙寺延火所
及。合寺洞然烟焰四合。欲救瑞像无方转移。
此像由来举必百人。尔日六人便起。天保十
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礼忏冥感。二十三年
帝崩。嗣主萧琮移像于仁寿宫。又大流汗。广
运二年而梁国亡灭。开皇七年。长沙寺僧法
籍等。复迎还寺。开皇十五年。黔州刺史田
宗显至寺礼拜。像即放光。公发心造正北大
殿。一十三间。东西夹殿九间。彼运材木在
荆上流五千馀里。斫材运之至江散放。其木
流至荆州。自然泊岸。虽风波鼓扇终不远去。
卷二 第 416b 页 T52-0416.png
遂引上营之。柱径三尺。下础阔八尺。斯亦
终古无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中安十
三宝帐。并以金宝庄严。乃至榱桁藻井无非
宝花间列。其东西二殿瑞像所居。并用檀
怗。中有宝帐花炬。并用真金所成。穷极宏
丽天下第一。大业十二年。瑞像数汗。其年朱
粲破掠诸州。来至荆邑营于寺内。大殿高临
城北贼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
烧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灭矣。其夜不觉像
踰城而入至宝光寺门外立。旦见像存合城
欣悦。贼散后看像故处一不被烧灰炭不及。
今续立殿。不如前者伪梁萧铣凤鸣五年。伪
宋王杨道生等至寺礼拜。像大流汗。身首雨
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马从蜀江下。
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运将统希求一
瑞。绕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满堂。至二十五日
光彩渐灭。其日赵郡王兵马入城。斯亦庆幸
大同。故流光为其善瑞也。至于亢阳之月。宰
牧致诚无不毕应。贞观六年六月大旱。都督
应国公武彟迎像。建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
立于像前一心观佛。良久云气四布甘雨滂
流。其年遂登。都督乃舍黄金更镀瑞像。辇舆
幡花庄严众具备矣。今见在江陵长沙寺。又
有外国铜像。高七尺许。古异不甚重云。道安
在石城长安所送令弟子于髻中得一舍利。
有光失之。

八东晋周𤣱。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平西
将军处之第二子也。位至吴兴太守。家内奉
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
卷二 第 416c 页 T52-0416.png
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
相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崩𤣱。𤣱
以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见喜心礼而
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
觉看像膝果有穿处。便截金钗以补之。𤣱后
以女适吴郡。张澄将像自随。言归张氏。后病
卒。乃见女在城墙上姿饰逾于平日。内外咸
睹俄而紫云下迎。遂上升空。极目乃没。澄
曾孙事接戎旅。平讨孙恩之乱。久废斋戒。不
觉失像而光尚在。举家忏悔祈求备至。有
一老姥赍诣卖之。责价极少。识是前像。方
欲雇直。失姥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张家。云
云。

九东晋会稽山阴灵宝寺木像者。徵士谯
国戴逵所制。逵以中古制像。略皆朴质。其于
开敬不足动心。素有洁信又甚巧思。方欲改
斲威容庶参真极。注虑累年乃得成遂。东夏
制像之妙。未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
忽若亲遇。高平郤嘉宾撮香咒曰。若使有常
将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
之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馀芬
俳佪馨盈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励。像今
在越州嘉祥寺。

十东晋太元二年。沙门慧护。于吴郡绍
灵寺建释迦文一丈六尺金像。于寺南
傍高凿穴以启镕铸。既成将移。夜中穴内清
明有花六出。白色鲜发四面翻洒。未及于地。
自敛而上归。及晓白云若烟出所铸穴。云中
白龙见长数十丈。光彩炳焕徐引绕穴。每至
卷二 第 417a 页 T52-0417.png
像前瞻仰迟佪。似归敬者。斯时风霁景清细
雨而加香气。像既入座龙乃升天。元嘉初
徵。士谯国戴颙嫌制古朴治像。首面威相若
真。自眉以上短旧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
寸。云云。

十一东晋义熙元年。司徒王谧入宫住东掖
门。有侍人于门东见五色光出地。惊而穿之
得古形铜盘。盘下获金像高四尺。光趺并
具。斯又同孙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宫。宋祖
素不甚信。及获此像加敬欣悟。躬礼事焉。此
像本在瓦官寺。后移龙光寺云。

十二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
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
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
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
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怪其旋
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人
也。后随舶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
状问之。答有是事。便指馀血涂门之处。显曰。
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为觅食耳。如何遂损
耶。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扬都求诸
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
丈。随波腾涌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
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
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
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彼言。弟子是也。
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模取千躯。皆足下施
铭而人莫辩新旧。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
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
卷二 第 417b 页 T52-0417.png
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
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阐教
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

十三东晋庐山文殊师利菩萨像者。昔有晋
名臣陶侃字士衡。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
海滨光。因以白侃。侃遣寻之。俄见一金像
陵波而趣船侧。检其铭勒乃阿育王所造文
殊师利菩萨像也。昔传云。育王既统此州学
鬼王制狱怨酷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
水清生青莲花。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
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数亦尔。此其一也。初
侃未能深信因果。既见此嘉瑞遂大尊
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后迁荆州。故遣迎之。像
初在舆数人可举。今加以壮夫数十。确不移
处。更足以事力輲车牵拽。仅得上船。船复
即没。使具白侃。侃听还本寺。两三人便
起。沙门慧远敬伏威仪迎入庐岫。而了无艰
阻。斯即圣灵感降惟其人乎。故谚曰。陶惟
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是也隋
末贼发众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来辞瑞
像。像曰。尔年老但住何得相舍。遂依言住。于
时董道冲贼寇扰江州。其徒入寺觅财物。执
僧索金。僧曰。无可得者。乃炙之。僧曰。徒受
炙死尸秽伽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杀。僧曰。
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已伸颈时可下
刀。贼然之。见申颈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
贼心。刃出于背群贼奔怕东走至远墓。于时
天气清朗。忽有云如盖屯黑下布雷电四
绕。遂震贼九人死之。江州子女及以衣物多
卷二 第 417c 页 T52-0417.png
依山藏匿。由是贼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
荡略尽。像今在山东林寺重阁上。武德中石
门谷风吹阁北倾。将欲射正施功无地。僧乃
祈请山神风吹令正。不久复有大风从北而
吹。阁还得正如旧。

十四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太武大延元
年。有离石沙门刘萨诃者。备在僧传。历游
江表礼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
讫西行。至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
北。望御谷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诃曰。此
山崖当有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
有缺则世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
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
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
落。魏道陵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
东七里。涧石忽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
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彫缺四十
馀年。身首异处二百馀里。相好昔亏一时还
备。时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
也。周保定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
自落。武帝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
守之。及明还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徵。接
焉备于周。释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
皇通法依前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
礼觐。改为感通道场。今仍存焉。依图拟者非
一。及成长短终不得定。云云。

十五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
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三十馀载。陇西五
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云
卷二 第 418a 页 T52-0418.png
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
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
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斲窟
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
眩心目。中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
初无宁舍。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
行之状。或有罗土坌地。观其行不人。才远之
即便蹈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
今百馀年。彼人说之如此。

十六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
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兴
国攻抱罕大败。兴国遂死。于佛佛氏逊恚
恨以事佛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逊后
行至杨述山。诸僧候于路侧。望见发怒立斩
数人。尔时将士入寺礼拜此像。涕泪横流。惊
还说之逊闻往视。至寺门举体战悸。如有把
持之者因唤左右扶翼而进。见像泪下若泉。
即稽首礼谢。深自咎责。登设大会倍更精到。
招集诸僧还复本业焉。观逊之为信佛深明
攻杀以取。岂佛之为非禁也。性以革改为先。
任意肆恶知何所恶不至。初重法谶译大涅
槃愿同生死。后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
役失利。又咎佛僧殄寺诛僧。一何酷滥。晚虽
再复。不补其愆云。今沙州东南三十里三危
(即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龛光相
亟发云。

十七宋元嘉二年。刘式之造文殊金像。朝夕
礼拜。顷之便失。惆怅祈请夙夜匪懈。经于五
年。昏夕时见佛座有光发座至栋。式之因烧
卷二 第 418b 页 T52-0418.png
香拂拭床帐。乃见失像俨然具存。

十八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东阳长山人。家
以种芋为业。每烧田墌辄有一处丛草不然。
经久怪之。不复垦伐。后试薄掘。得铜坐像高
三寸许。寻检其地。旧非邦邑。莫测何来云
云。

十九宋元嘉十四年。江陵灵牧寺尼慧玉。
行业精勤人也。昔于长安𦵮尚书寺见红白
光。于寺中后有六重寺沙门。于先光处得弥
勒金像高一尺。及住江陵见寺东树有紫光
起晖映一林。以告馀人。并云不见。后寺主法
和将于树下筑禅堂基。仰首树上得金坐像。
亦高尺许。

二十宋元嘉十四年。孙彦曾家世奉佛。妾王
惠称。少而信向。年大弥笃。诵法花经。辄见浦
中有杂色光。使人掘深二尺。得金像连光
趺。高二尺一寸。趺铭云。建武六年岁在庚
子。瓦官寺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即加磨莹
之。

二十一宋元嘉十五年。罗顺为平西府。将戍
在上明。十二月放鹰野泽。同辈见鹰雉俱落。
于时火烧野平。唯有三丈许丛草不然。遂披
而觅鹰。乃得金菩萨坐像。通趺高一尺。工
制殊巧。时定襄令谓盗者所藏。乃下符界内。
无失像者。遂收而奉之云。

二十二宋卫军临川康王。在荆州城内筑
堂三间。供养经像。堂壁上多画菩萨图相。及
衡阳文王代。镇废为明斋。悉加泥治。乾辄
㙈脱画状鲜净。再涂犹尔。王不信向。心谓
卷二 第 418c 页 T52-0418.png
偶尔。又使浓涂而画像彻见炳然可列。王复
令毁故壁。悉更缮改。不久抱疾。闭眼辄见诸
像森然满目。于是废而不居。颇事斋讲。

二十三宋元嘉中。江陵枝江张僧定妹。幼
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养小形金像。以为前
路之资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许邴
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烧
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弥竟一村。父兄
惊其通感止不嫁之。张邴二门因大敬信。僧
定为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镇陜。乃以其居
建精舍焉。

二十四宋泰始中。东海何敬叔。少而奉法。
随湘州刺史刘韫监县。遇有栴檀。制以为像。
既就无光。营索甚勤而卒无可获。凭几思
之。如睡见沙门纳衣杖锡来曰。檀非可得粗
木不堪。唯县后何家桐盾堪用。虽惜之苦求
可得。寤问左右。果如所言。因固求买之。何
氏曰。有盾甚爱。患人乞夺曾未示人。明府何
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告之。何氏惊喜。
奉以制光。后为湘府。直省中夜梦像云。鼠啮
吾足。清旦疾归视像。果然。

二十五齐建元中。番禺毗耶离精舍旧有扶
南国石像。莫知其始。形甚异常。七八十人
乃能胜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风烟
焰已接。尼众十馀相顾无计。中有意不已
者。试共三四人捧之。飘然而起。曾无钧石
之重。像既出矣。屋亦焚焉。每有神光州部
兵寇。辄泪汗满体。岭南以为恒候。后广州刺
史刘俊表送出都。今应在故蒋州寺中。
卷二 第 419a 页 T52-0419.png

二十六宋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宋王寺
造丈八金像。相好严华江右之妙制也。北境
兵起。或贻僧祸像辄濡汗。滴之多少则难
之小大逆可知矣。郡人常以候之。齐建元初。
像复流汗。其冬魏寇淮上。时兖州数郡起义。
南附鸠略甚众。亦驱迫沙门助其战守。魏军
屠其营垒悉欲夷灭。表奏魏台。诬以助乱须
及斩决。时像大流汗殿地遍湿。魏徐州刺
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亲使人以巾帛拭。随
出不已。至数十人交手竞拭。犹不能止。王乃
烧香礼拜。执巾咒曰。众僧无罪誓自营护。必
不罹祸。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言已自
拭。果应手而燥。王具事表闻。下诏皆见原
宥。

二十七齐建元初。太原王琰昔在幼稚。于
交阯贤法师所受五戒。以观音金像令供养。
遂奉还扬都寄南涧寺琰昼寝梦像立于座
隅意甚异之。即驰迎还。其夕南涧失像十馀
盗毁铸钱。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
许。金晖映夺合家同睹。后以此像寄多宝寺。
琰适荆楚垂将十载。不知像处。及还扬都。梦
在殿东众小像内的的分明。诘旦造寺如梦
便获。于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故琰冥
祥记自序云。此像常自供养。庶必永作津梁。
循复其事有感深怀。沿此徵觌缀成斯记。夫
镜接近情莫踰仪像。瑞验之发多自是兴。经
云。镕㔁图缋类形相者。爰能行动及放光
明。今西域释迦弥勒二像辉用若真。盖得相
乎。今东夏景模神应亟著。亦或当年群生因
卷二 第 419b 页 T52-0419.png
会所感。假凭木石以见幽异。不必剋由容好
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阐闽吴之化。尘
金写液。用舒彭宋之福。其馀铨示繁方虽难
曲辩。率其大抵允归日从。若夫经塔显效
旨證亦同。事非殊贯。故叶其求。馀如冥祥记一部具之。

二十八梁祖武帝。以天鉴元年正月八日。
梦檀像入国。因发诏募人往迎。案佛游天竺
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云。佛上忉利天。一夏为
母说法。王臣思见。优填国王遣三十二匠。及
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
所愿图了还返座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
养。帝欲迎请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谢文华
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此
中天正像不可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
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
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优填王经云。
真身既隐次二像现。普为众生深作利益者
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关难
以具闻。又渡大海冒涉风波。随浪至山粮食
又尽。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没。逢诸猛
兽。一心念佛。乃闻像后有甲冑声。又闻钟
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背负像下置其
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僧授澡水令饮。并
得饱满。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罗
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语顷失之。尔夜佥梦
见神。晓共图之。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骞
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寮徒行四十里。迎还太
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杀。絓是弓刀槊等。并
卷二 第 419c 页 T52-0419.png
作莲花塔头。帝由此菜蔬断欲。至太清三年
五月帝崩。湘东王在江陵即位号元承圣。遣
人从杨都迎。上至荆都承光殿供养。后梁大
定八年。于城北静陵造大明寺。乃以像归之。
今见在。多有传写流被京国。

二十九梁祖天鉴初。于本宅立光宅寺。造
丈八金像。图样既成不爽分寸。临铸疑铜不
足。始欲上请。忽有使者领铜十五车至云。
敕遣送寺。便即镕写。一冶即成。冠绝通国。
唯觉高大。试以量之。乃长二丈二尺。以状
奏闻。铸像已成不改元样。所续送铜用亦俱
尽。更重审量乃增四尺。敕云。初不送铜
何缘乃尔。岂不以真相应感独表神奇乎。可
镌著花趺以为灵志。乃具疏而勒于足下。于
今存焉。梁祖为父于钟山造大爱敬寺。中殿
大像神相有之。故不重显。广如别记。有梁佛
像多现神奇。剡县大石像者。元在宋初育王
所造。初有昙光禅师。从北来。巡行山川为幽
栖之所见。此山崇丽乃于峰顶构小草室。空中闻天乐声曰。此是佛地。如何辄有蔬圃耶。
光闻之南移天台。后遂缮造为佛像。积经年
稔终不能成。至梁建安王患。降梦能引剡县
石像病可得愈。遂请僧祐律师。既至山所。
规模形制嫌其先造太为浅陋。思绪未绝。夜
忽山崩其内佛现。自颈已下犹在石中。乃刬
卷二 第 420a 页 T52-0420.png
錾浮石至本仍止。既都除讫。乃具相焉。斯
则真仪素在石中。假工除刬故得出现。梁太
子舍人刘协制碑。于像所备之。

三十梁世祖登极之后。崇重佛教废绝老
宗。每引高僧谈叙幽旨。又造等身金银像两
躯。于重云殿晨夕礼事五十许年。冬夏蹋石
六时无缺。足蹈石处十指文生。遂卒穷祚侯
景篡位。犹存供养。太尉王僧辩诛景修复台
城。会元帝陷于江陵。江南无主。辩乃通款于
齐。迎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江左未定利害
相雄。辩遣女婿杜龛典卫宫门。龛性凶顽
不见后际。欲毁二像为铤。先令数十人上三
休阁。令镵佛项椎凿始举。二像一时回顾眄
之。所遣诸人臂如堕落。不自胜举。失瘖如醉。
杜龛亦尔。久乃醒悟。仍被打筑遍身青肿。唯
见金刚力士可畏之物。竞来击之受苦呻吟。
举形洪烂脓血交流。穿皮露骨而卒。此乃近
事。道俗同知。

三十一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防于
北陲造观音金像。年满将还。常加礼事。后为
劫贼横引。禁于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
断死刑。明旦行决。其夜礼拜忏悔泪下如雨。
启曰。今身被枉。当是过去枉他。愿偿债毕
誓不重作。又发大愿云云。言已少时依俙如
梦。见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得度苦难。敬德欻觉起坐。缘之了
无参错。比至平明已满一百遍。有司执缚向
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不损皮肉。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
卷二 第 420b 页 T52-0420.png
折如初。监当官人莫不惊异。具状奏闻。丞
相高欢表请其事。遂得免死。敕写此经传之。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敬德放还设斋报
愿。出在防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乡亲同睹
叹其通感。见齐志及旌异等记。

三十二陈武帝崩。兄子茜立。将欲修葬造辒
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昔梁武帝立重云
殿。其中经像并饰珍宝映夺诸国。运虽在陈
殿像仍在。茜欲收取重云佛帐珠佩以饰送
终。人力既足四面齐至。但见云气拥结流绕
佛殿。自馀方左开朗无阴。百工怪焉竞往看
睹。须臾大雨横注雷电掣击。烟弱鸱吻火
烈云中。流布光焰高下相涉。欻见重云殿影
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宝座一时上腾。烟
火挟之忽然远逝。观者倾国咸归奉信。雨晴
之后覆看故处。唯础存焉。至后月馀。有人从
东州来云。于此日见殿影像乘空飞海。今望
海者有时见之。魏氏洛京永宁寺塔去地千
尺。为天所震。其缘略同。有人东海时见其
迹云。

三十三北齐末。晋州灵石寺沙门僧护。守道
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众僧咸怪其
大言。后于寺北谷中见有卧石可长丈八。乃
雇匠就而造佛。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犹
著地。以六具拗举之不动。经夜自翻旦视欣
然。即就营作移在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境先烧寺塔。此像被焚。初不变色。唯
伤二指。后欲倒之。人牛六十牵挽不遂。忽有
异僧咸无识者。以瓦木土堑杂累围之。须臾
卷二 第 420c 页 T52-0420.png
便了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
痛。其人悟而补之。隋氏启运如前开。复开皇
十五年有盗幡盖者。即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其贼惭怖而送。像今见在云。

三十四周武建德三年。猜忌佛法勇意殄灭。
天下闇冥。有冥州姜明者。督事夜行。经州北
百馀里。山中行往常见山上光明怪之。因巡
行光处。见有卧石。状如像形。便斲掘寻之。
乃是铁矿不可錾凿。故其形䃙[石*速]高三丈许。
欲加摩莹卒不可触。又向下寻。乃有石趺孔
穴具足。乃共村人以拗举之。其像欻然流
下径趣趺孔卓然特立。众以为奇瑞也。以状
奏闻。时天元嗣历佛日将融。乃改为大像元
年。仍以其处为大像寺。隋祖开运重搆斯迹。
又改为显际寺。讨寻其本处非人住。又无大
石及以铁矿。岂非育王之神力所降感乎。大
唐因之不改。贞观末寺西置宫。名曰玉华。像
仍旧所在宫东三十里苑内。太宗尝往礼
事嫌非华饰。乃舍物庄严。永徽年中改宫
立寺。还名玉华。今属坊州。阴暗之夕每发光
瑞。道俗常见。故不甚惊叹云云。

三十五周襄州岘山华严寺行像者。古来木
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丽瞻仰无已。可高五
丈许。徵应在昔不复其今。不佛具陈。及周
灭法。人藏其首。隋开乃出。如前庄饰以为
圣像。号卢舍那佛。每年祈福以为归依之所
也。隋文将崩。两鼻洟出沾污怀中。金薄剥起
洟流有光。拭之无尘望还如洟。贞观二十三
年四月内洟还连出涂漫怀中。方圆一尺初
卷二 第 421a 页 T52-0421.png
未委也。及后太宗升遐。方知兆见。至六月内
洟又重出。合州同惧。不知何祸。至七月内汉
水泛涨溢入城郭。深丈馀。陷溺不少。今在
本寺祈求殷矣。襄阳士俗有少子胤者。皆往
祈之。随其本心男女感应。

三十六隋开皇中。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当
阳丈六金铜大像并二菩萨。俱长丈六。其模
戴颙所造。正当栋下。于时炎火大盛。众
人拱手咸共嗟悼。大像融灭忽见欻起移南
一步栋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砖瓦木炭皆
去。像身五六尺许。虽被火焚而金色不变。趺
下有铭。大众咸骇叹声满路。今移在白马寺。
鸟雀无践。永徽二年。盗者欲利像铜。乃锯
窗棂断将欲拔出。遂被夹腕。求拔不脱。至
晓僧问。盗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内撮
手。求脱不得。云云。

三十七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
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
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
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
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
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
图写流布远近。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
叶摩腾等至洛阳。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
像方达此国。所在图之。未几赍像西返。而
此图传不甚流广。魏晋已来年载久远。又经
灭法经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开
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
本。说其本起与传符焉。是以图写流布遍于
卷二 第 421b 页 T52-0421.png
宇内。时有北齐画工曹仲达者。本曹国人。善
于丹青。妙尽梵迹传模西瑞。京邑所推。故今
寺壁正阳皆其真范。

三十八隋京师日严寺石影像者。其像八
楞紫石英色。高八寸径五寸。内外映彻。昔梁
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将来。会侯景作乱。遂
安江州庐山西林寺像顶上。隋开皇十年炀
帝镇于扬越。广搜英异。江表文记悉总收
集。乃于杂记中得影像传。即令舍人王延寿
往寺推觅。得之自任晋蕃已来每有行往。常
以乌漆函盛之。令人马上捧而前行。后登储
贰。乃送曲池日严寺。有令当寺看记封锁。
勿令外人见之。寺即帝之所造也。大业之末。
天下沸腾。京邑僧众常来瞻睹。余住此寺亦
未之信。重以见石中金光晃晃疑似佛像耳。
仍见名行诸僧互说不同。咸言了了分明。面
目相状未曾有昧。余慨无所见。又洁斋别忏
七日后依前观之。见有银塔。后又观之。见有
银佛。而道俗同睹往往不同。或见佛塔菩
萨。或见众僧列坐。或见帐盖幡幢。或见山
林八部。或见三涂苦相。或见七代存亡。一睹
之间或定或变。虽恶善交现而善相繁焉。故
来祈者咸前发愿。往作何形来生何处。依言
为现。信为幽涂之业镜者也。贞观六年七月
内下敕。追入内宫供养云。

三十九隋邢州沙河县寺四面佛者。隋祖时
有人入山。见僧守护此佛铜身高三尺馀。便
请遂许。失僧所在。诸处闻之竞来引挽。都不
得起。唯沙河寺僧引之。随手至寺。后人寺侧
卷二 第 421c 页 T52-0421.png
获金一块。上有乌形铭云。拟镀四面佛因镀
之。像身上都是乌形。后忽失之。于寺侧滢中
数有光现。寻乃漉出。隋后主闻。遣工冶铸
拟之卒不成。经二百馀日乃成。终有缺少遂
罢云云。

四十唐武德年中。坊州西南慈乌川有郝辩
郝积者。素有信敬。见群鹿常在山上逐去还
来。异之共掘鹿所止处。得石像高一丈四尺
许。移出川中。村内乃今见存。自像出后
群鹿因散。古老传云。迦叶佛时所藏有四十
躯。今虽两现馀在山隐。其形如金玉华东铁
矿像相似。不可治斲。

四十一唐蜀川简州三学山寺有佛迹。常有
神灯自空而至。每夕常尔。斋日则多。有州
宰意欲寻之。乘马来寺。十里已外空灯列
见。渐近渐昧遂并失之。返还十里如前还
见。至今不绝。贞观十年有僧法藏。以乞
为心不护细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冑从
门罅中拔出藏。掷于寺外七里。伤足夜返
还寺。重门皆闭。

四十二唐贞观十七年九月。凉州都督李袭
誉。内巡境至州东南昌泉县界。有石表文。合
一百一十字。乃有七佛八菩萨上果佛田等
字。以状奏闻。有 敕覆检如其所奏下。诏凉
府给复一年罪者赦之。

四十三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
佛迹十二枚。皆长三尺许。阔一尺一寸。深
九寸。中有鱼文。在佛堂北十馀步。见有僧住。
贞观二十年十月。忽于寺侧泉。内出莲花形
卷二 第 422a 页 T52-0422.png
红色须台具足。大如三尺面合擎出。如涕入
水成花舟𢮯往还无不叹讶。经月不灭。相思
寺因以名之。一云。涪州亦有此寺。本贫煎。由
是感施。至今常当。昔南齐荆州城东天子
井出锦。于时士女取用。如人中锦不异。经
月乃歇。故知花出不足可怪。出吴均齐春秋
萧诚荆南志。

四十四唐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北。石上
佛迹三十馀。大者五尺许以下。循州在一
川中东西二百南北百里。寺极丰渥。近得铜
藏面三尺炉可获百馀诸盘合等。又其铭云。
僧得福兴俗得祸至。古传云。晋时此僧在此
山隐。游大洪岭至佛迹处。有大石窟花果美
茂。遂住经宿。山神为怪怖之心。卓不动曰。此
不可居山鬼数来。望前石山陵云概日。遂往
登之下望悬绝不可至。彼还兴宁说之。宋代
二僧承前不达勇意覆寻。其僧诵法花经。戒
行贞洁能伏神鬼。乃至见形受戒。爰及家属
望前崖上有异光彩。隔一丈许上下俱绝。僧
以木为梁。度视乃见奇迹七枚。色如人肉现
于石上。贞观三年又现一迹。并放光明轮相
具足。今有看者多少不同。囚置灵龛厥取其
异。又访其本。宋时王家舍栗园为寺。即今古
堂尚存云。

四十五唐显庆四年。抚州刺史祖氏。为亢旱
请祈无效。有人于州东山见有行像。莫测其
由。将事移徙铿然不动。风声扇及远近同趣。
有潭州人云。彼寺失之。乃在此耶。寻其行路
乃现二迹。各长二尺。相去五里刺史以亢
卷二 第 422b 页 T52-0422.png
炎既久。便往祈请。尽州官庶香花步往二十
里许。泣告情事勤至弥甚。使三人捧之。飘然
应接返还州寺。随路布云当夜滂下。遂以有
年。今在抚州。

四十六唐永徽年。雍州蓝田县东悟真山
寺。寺居蓝谷田之西崖。制穷山美殿堂严
整。有僧于寺北涧更修别院。大石横碍甚为
妨害。乃以火烧水沃之令散。终无以致。便
以铁锤打破。中获金像一躯。四面无缝
天然裹甲。不知何来。像趺全具非解合作。亦
不识是何珍宝。高五寸今在山寺云。其年
益州光明寺柱上有一佛二菩萨现。虽削还
影出。初在九陇佛堂。长史张绪以聚众移入
光明。今见在。

四十七唐雍州鄠县东澧水西李赵曲。有金
像高三尺六寸。并焰光四尺。数放光明。像形
露右膊极威严。余闻往寻见之。趺上铭云。秦
建元二十年四月八日。于长安中寺造。女王
慧韶感佛泥曰。幸遇遗像。是以赖身之馀。造
铸神摸。若诚感。必应愿使十方同福。铭文
如此。问其获缘云。昔废二教遂藏于澧水罗
仁涡中。有人岸行。闻涡中有声。亦放光明。向
村老说。便趣水求涡中纯沙。水出光明。便就
发掘。乃获前像。时尚在周。村家藏隐互相供
养。闭在闇室放光自照。今见在村中云云。

四十八唐龙朔三年春二月。沁州像现。州北
六十馀里。在绵上县界长谷中半崖上有古
佛龛。中有三铺石像。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烛
林谷。村人异之。以事闻州。遂以达上。上乃敕
卷二 第 422c 页 T52-0422.png
京师大慈恩寺僧玄秀。共使人乘驿往审。登
到即见光明如火。流飞出没然续不绝。时有
白云至窟。其光暂隐。云去光现。便仰驰报。
敕令图写重覆依审。光还如初。频烦三夕如
初照曜。至今相传。光仍不断。余昔贞观九年
曾游沁部。左绵上界周历三年。山林胜地石
龛佛像大有古迹。莫委其初然不睹瑞。故是
障源。今在三辅乃闻斯异。依口录之云尔。

四十九唐龙朔元年。下 敕令会昌寺僧
会赜往五台山修理寺塔。其山属岱州五台
县。备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
上有石塔数千。薄石垒之。斯并魏高祖孝文
帝所立。台北石上人马犬迹陷文如新。顶有
大池名太华泉。又有小泉迭相延属。夹泉有
二浮图。中有文殊师利像。传云。文殊师利与
五百仙人往清凉山说法。故此山极寒。不生
树木。所有松林森于下谷。山南号清凉峰。山
下有清凉府。古今遗基见在不灭。从台东面
而下三十里许。有古大孚灵鹫寺。见有东西
二道场。佛事备焉。古老传云。汉明帝所造。南
有花园三顷许。异花间发昱焰人目。寔神
仙之宅也。屡有僧现欻忽难寻。圣迹神寺往
往出没。今上龙朔二年。又令赜往并吏力
财帛往修理故寺。赜与五台县承并将从二
十馀人。直诣中台。见石像临崖摇动身手。及
至像所乃是方石悽然多感怅恨久之。令作
工修理二塔并文殊像徙倚塔边。忽闻塔间
钟声振发连椎不已。又闻异香𣱦氲屡至。道
俗咸感叹未曾有。又往西台。遥见一僧乘马
卷二 第 423a 页 T52-0423.png
东上。奔来极急。赜与诸人立待其至。久而不
到。就往参迎。乃变为蘖怅恨无已。然则像相
通感有时隐显。钟声香气相续恒闻。其上方
三百里东南脚。即恒岳也。西北脚即恒天
也。中有佛光山仙花山王子塔古寺六所。解
脱禅师僧明禅师遗踪坐窟身相存焉。广如
别记。

五十唐龙朔中。有事辽左行军将𦵮仁贵。行
至隋主讨辽古地。乃见山像空旷萧条绝于
行往。讨问古老云。是先代所现。便图写传本
京师云云。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