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a 页 WYG0823-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目录
  第八十八卷
   书辨證(上/)
    夏禹岣嵝山碑
    穆王坛山刻石
    石鼓文
    比干墓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b 页 WYG0823-0001b.png
    孔子季札墓十字
    峄山刻石
    之罘山刻石
    汉石经
    孙叔敖碑
    周府君碑
    大飨碑
    公卿上尊号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a 页 WYG0823-0002a.png
   受禅表
   钟繇贺捷表
   鹞雀赋
   王羲之兰亭序
   智永临本
   陆临兰亭
   唐人模本
   定武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b 页 WYG0823-0002b.png
   玉枕本
   淳化本
   褚兰
   三米本
   都下木本成都本
   宝月本
   悦生堂本
   大业石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a 页 WYG0823-0002c.png
   复州本
   豫章本
   江州本
   鄱阳本
   处州本
   石氏本
   不知处本
   淡墨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b 页 WYG0823-0002d.png
   刘无言本
   永嘉本
   北京本
   金陵清凉本
   考兰亭
   兰亭集刻
   永乐内府本
   周邸兰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a 页 WYG0823-0003a.png
   东阳本
   颍上本
   黄庭经
   黄庭内景经
   东方朔画赞
   遗教经
   十七帖
   狸骨帖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b 页 WYG0823-0003b.png
   笔阵图
   理头眩方
   右军杂迹
   瘗鹤铭
   唐碧落碑
   唐石经
   蜀石经
   宋石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a 页 WYG0823-000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八
  书辨證(上/)
   夏
    夏禹岣嵝山碑
 夏禹导水通渎刻石书名山之高(徐灵期/衡山记)
 衡山实无此碑韩诗所纪盖当时传闻之误故其卒章
 自为疑词以见微意刘禹锡寄吕衡州温亦云尝闻祝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b 页 WYG0823-0003d.png
 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盖亦得于
 传闻也(朱熹韩/文考异)
 古今文士称述禹碑者不一然刘禹锡盖徒闻其名矣
 未至其地也韩退之至其地矣未见其碑也崔融所云
 则似近之盖所谓螺书匾刻非目睹之不能道耳宋朱
 晦翁张南轩游南岳寻访不获其后晦翁作韩文考异
 遂谓退之诗为传闻之误盖以耳目所限为断也王象
 之舆地纪胜云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云密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a 页 WYG0823-0004a.png
昔樵人曾见之自后无有见者宋嘉定中蜀士因樵夫
引至其所以纸打其碑七十二字刻于夔门观中后俱
亡近张季文佥宪自长沙得之云是宋嘉定中何致子
一模刻于岳麓书院者斯文显晦信有神物护持哉禹
碑凡七十七字舆地纪胜云七十二字误也(丹铅/总录)
 自韩以前未见此碑何子一始得之祝融峰下手摹
 以后及衡山令搜访已迷其处字奇而不合法语奇
 而不中伦韵奇而不合古可断其伪(金石文/字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b 页 WYG0823-0004b.png
禹碑七十七字在衡岳云峰杨用修得之张佥宪云宋
嘉定中何致子一游南岳脱其文刻于岳麓书院用修
又刻于滇中安宁州近世杨时乔又刻于栖霞山天开
岩予所收二本其一稍泐跋数十字尤不可辨隐隐有
何致字当是子一旧本其一则杨时乔刻也用修谓韩
愈刘禹锡朱熹张栻诸人求之不得而已得之以为奇
而王元美复疑之谓铭词未谐圣经类汲冢穆天子语
何也用修金石古文并杨时乔皆注隶释互有不同元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a 页 WYG0823-0004c.png
美亦有二本释亦不同时乔本出在元美后元美所得
岂即何子一杨用修二刻邪何其牴牾同也但其文所
谓龙画螺书鸾漂凤泊虽经摩刻犹可想见古人惜不
得衡岳石上迹耳(石墨/镌华)
  周
   穆王坛山刻石
吉日癸巳四字世传周穆王书按穆王时所用皆古文
科斗书此字笔画反类小篆文(金石/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b 页 WYG0823-0004d.png
吉日字与周淮父卣伯硕父鼎齐侯镈钟诸款识合字
形多类石鼓明诚已信石鼓为周人书不当于此而疑
(宋濂潜/溪集)
   石鼓文
石鼓文在天兴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盖
纪周宣王畋猎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唐贞观中吏部
侍郎苏勖
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妙虽岁久讹阙
然遗迹尚有可观而历代纪地理志者不存纪录尤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a 页 WYG0823-0005a.png
叹惜(元和郡/县志)
石鼓文谓之周宣王猎碣共有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
也年代斯远字多讹阙旧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凤翔
府夫子庙(周越古今/法书苑)
 古之石刻存于今者惟石鼓也本露处于野司马池
 待制知凤翔日辇置于府学之门庑下外以木棂护
 之(倦游/杂录)
 国朝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后予尝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b 页 WYG0823-0005b.png
 之辟雍废徙置禁中(资古绍/志录)
 石鼓文旧在岐阳孔子庙大观中自凤翔迁入辟雍
 后入保和殿(诸道石/刻录)
 宋大观中徙开封靖康末金人取之以归于燕圣朝
 皇庆癸丑始置大成至圣文宣王庙门之左右(石鼓/文音)
 (训/)
 大都国子监文庙石鼓十枚据传闻徽宗时自京兆
 移置汴梁贵重之以黄金实其字金人得汴梁奇玩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a 页 WYG0823-0005c.png
 悉辇至燕京移者初不知此鼓为何物但见其以金
 涂字必贵物也亦在北徙之列置之王宣抚家后为
 大兴府学大德之末集为大都教授得此鼓于泥土
 草莱之中后助教成均言于时宰得兵部差大车十
 乘载之于今国子学大成门内左右壁下各五枚为
 塼坛以承之又为疏棂而扃鐍之使可观而不可近
 然三十年来摹拓者多字画比当时已多漫灭者然
 移来时已不能如薛尚功钟鼎款文所载者多矣大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b 页 WYG0823-0005d.png
 抵石方刓而高略似鼓耳不尽如鼓也(道园学/古录)
石鼓文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物
以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韩退之直以为宣王之鼓
予所集录文之古者莫先于此然其可疑者三今世所
有汉桓灵时碑往往尚在距今未及千载大书深刻而
磨灭者十犹八九此鼓按太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
年至今嘉祐八年实千有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细而刻
浅理岂得存其可疑者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与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0a 页 WYG0823-0006a.png
颂同文而诗书所传之外三代文章真迹在者唯此而
已然自汉以来博古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其可疑者
二也隋氏藏书最多其志所录秦始皇刻石婆罗门外
国书皆有而独无石鼓遗近录远不宜如此其可疑者
三也前世传记所载古远奇怪之事类多虚诞而难信
况传记不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为文宣之鼓也隋
唐古今书籍粗备岂当时犹有所见而今不之见邪然
退之好古不妄者予姑取以为信尔至于字画亦非史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0b 页 WYG0823-0006b.png
籀不能作也(集古录證前人题跋凡/语涉辨 者彼此互见)
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山谷/集)
欧阳文忠公谓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距今未及千载
大书深刻而磨灭者十有八九此鼓自宣王时至今实
千有九百馀年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以此为疑予
观秦以前碑刻如此鼓及诅楚文泰山秦篆皆粗石如
今世以为碓臼者石性既坚顽难坏又不堪他用故能
存至今况此文字画奇古决非周以后所能到文忠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1a 页 WYG0823-0006c.png
亦以为非史籀不能作此论是也(金石/录)
周宣王石鼓欧阳文忠公以为有可疑者三惟唐以来
韦应物韩退之尝盛称赞予谓不特二公老杜固尝有
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久已讹况苏勖载记亦
言石鼓文谓之猎碣共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则知石
鼓称为周宣王所创者在昔不止三公也(能改斋/漫录)
 石鼓文唐张彦远法书录载处士张怀瓘书断叙籀
 文周太史史籀作其迹有石鼓文存焉又古迹记云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1b 页 WYG0823-0006d.png
 史籀石鼓文不知徐浩何据也韦左司应物歌云周
 宣大猎岐之阳刻石表功炜煌煌石如鼓形数止十
 风雨缺剥苔藓涩飞喘委蛇相糺错乃是宣王之臣
 史籀作韩退之又从而作歌云周纲凌迟四海沸宣
 王愤起挥天戈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辞严意密读难晓如此至宝存岂多岂亦以浩为證
 乎欧阳公云言与雅颂同字古而有法非史籀不能
 作言固同矣但篆画行笔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2a 页 WYG0823-0007a.png
 止今位置窘涩促长引短务欲取称如柳帛君庶字
 是也意已尽而笔尚行如以可字是也十鼓略相类
 姑举一隅识者当自神悟以器𥧾惟字参鼓刻惟何
 惟鲤之惟则晓然可见矣盖字画无三代醇古之气
 吾是以云前辈尚疑系辞非夫子所作仆于此书直
 谓非史籀迹也(籀/史)
欧阳永叔疑此书不见于古唐乃得于韩愈韦应物而
愈谓此为宣王时应物以其本出岐周故为文王鼓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2b 页 WYG0823-0007b.png
各异出尝考于书田猎虽岁行之至于天子大蒐非常
事也宣王蒐于岐山不得无所书此其可疑也传曰成
有岐阳之蒐杜预谓还归自奄乃大蒐于岐阳然则此
当岐阳则成王时矣吕氏纪曰苍颉造大篆后世知有
科斗书则谓篆为籀是大篆又与籀异不得定为史籀
(广川/书跋)
古字可参列者五子之歌即大禹贻后之训伊尹之三
风十愆又皆成汤之本语也则古语偶同车攻安得便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3a 页 WYG0823-0007c.png
云宣诗也大篆未必创于史籀古载又有可考舍此二
说则无所执据以名宣鼓矣如予所见则谓此鼓不为
宣鼓而当为成王之鼓也左氏昭四年椒举言于楚子
曰成有岐阳之蒐杜预曰成王归自奄大蒐于岐山之
阳即石鼓所奠之地也然则鼓记田渔其殆成王之田
之渔也与宣王固尝出镐而东猎矣其地自属东都故
曰四牡庞庞驾言徂东徂东云者以方言之则自镐出
洛也岐在丰西三百馀里安得更云徂东也则鼓辞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3b 页 WYG0823-0007d.png
为车攻之辞亦已明矣何据而云宣王之鼓也(雍/录)
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通志/略)
世言石鼓者周宣王之所作前代皆患其文难读樵今
所得除漫灭之外字字可晓十篇皆是秦篆秦篆本乎
籀籀本乎古文石鼓间用古文以篆书之所本也秦人
虽创小篆实因古人籀书加减之其不得加减者用旧
文也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今其文有曰嗣王有曰
天子天子可为帝亦可谓王故知此则惠文之后始皇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4a 页 WYG0823-0008a.png
之前所作也(郑樵石/鼓序)
 石鼓文考三卷郑樵撰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
 有与秦斤秦权合者(书录/解题)
 石鼓文韦应物以为周宣王臣史籀作韩退之苏子
 瞻皆以为然而后或以为后周宇文时所刻则疑之
 卑之甚矣子按宣王之世去古未远所用皆科斗籀
 文今观说文所载籀文与今石鼓文不同石鼓乃类
 小篆可疑一也观孔子篆比干墓及吴季札墓尚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4b 页 WYG0823-0008b.png
 科斗则宣王时岂有小篆乎又案南史襄阳人伐古
 冢得玉镜竹简古书江淹以蝌斗字推之知为宣王
 时物则宣王时用科斗书可知矣巩丰云岐本周地
 平王东迁(一本/作徙)以赐秦襄公矣自此岐地属秦秦人
 好田猎是诗之作其在献公之前襄公之后乎(一有/其字)
 (字类小/篆一句)地秦地也字秦字也其为秦物可知(一作其/为秦诗)
 (何/疑)此说有理予窃信之书以俟知者(丹铅/录)
温彦威使三京得伪刘词臣马定国文云石鼓非周宣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5a 页 WYG0823-0008c.png
王时事乃后周文帝猎于岐阳所作也史大统十一年
猎于白水遂西狩岐阳(姚氏/残语)
石鼓自唐以来无定论茌平马子卿以字画考之云是
宇文周时所造作辨万馀言出入传记引据甚明(中州/集)
 金人马子卿以字画考之谓是字文周所造作辨万
 馀言出入传纪引据甚明其全文今不可见据北史
 苏绰传云周文帝为相欲革文章浮华之弊因魏帝
 祭庙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是后文章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5b 页 WYG0823-0008d.png
 依其体而魏文帝十一年十月尝西狩岐阳其子武
 帝保定元年十一月丁巳狩于岐阳五年二月行幸
 岐州由此言之则石鼓文为宇文周所造无疑文既
 仿书则诗体仿诗亦无疑观武帝太和元年正月考
 路寝命群臣赋诗亦其一證也(笔/乘)
 金人马定国尝考石鼓字画以为宇文周时所造作
 辨万言予按元魏景明二年帝躬承弧矢射远及一
 百五十步群臣勒铭射所此北史宣武本纪所载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6a 页 WYG0823-0009a.png
 世尚有碑刻其词有云慨岐阳之未训又有彼岐阳
 由此观之石决非宇文周之物也(研北/杂志)
石鼓文周宣王之猎碣也唐自贞观以来苏勖李嗣真
张怀瓘窦暨蒙徐浩咸以为史籀笔迹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称杜甫八分小篆歌叙历代书亦
厕之苍颉李斯之间其后韦应物韩愈称述为尤详至
本朝欧阳修作集古录始设三疑以韦韩之说为无所
考据后人因其疑而增广之南渡之后有郑樵者作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6b 页 WYG0823-0009b.png
音且为之序乃摘丞殹二字以为见于秦斤秦权而指
以为秦鼓伪刘词臣马定国以字文泰尝蒐岐阳而指
以为后周物然近人稍有惑其说者故予不得不辨集
古之一疑曰汉桓灵碑大书深刻磨灭十八九自宣王
至今为尤远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子谓碑刻之存
亡系石质之美恶摹拓之多寡水火风雨之及与不及
不可以年祀久近论也且如诅楚文刻于秦惠王时去
宣王为未远而文细刻浅过于石鼓远甚由始出于近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7a 页 WYG0823-0009c.png
岁戕害所不及至无一字磨灭者颜真卿干禄字刻于
大历九年显暴于世工人以为衣食业摹拓为多至开
成四年才六十六载而遽以讹阙由是言之年祀多近
不足推其存亡无可疑者二疑以谓自汉以来博古之
士略而不道三疑以谓隋世藏书最多独无此刻子谓
金石遗文溷于瓦砾历代湮没而后世始显者为多三
代彝器或得于近岁其制度精妙有马融郑玄所不知
者又诅楚文笔迹高妙世人无复异论而历秦汉以来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7b 页 WYG0823-0009d.png
数千百年湮沉泉壤近世始出于人间不可谓不称于
前人不录于隋氏而指为近世伪物也子意此鼓之刻
虽载于传记而经历乱离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
盛好事者始加采录乃复显于世及观苏勖叙记尤喜
予言之为得也则夫隋世之不录又无足疑者况唐之
文籍视今为甚备而学者不敢为臆说自贞观以来诸
公之说若出一人固不特起于韦韩也而韦应物又以
为文王鼓宣王时刻言之如是之详当时无一人非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8a 页 WYG0823-0010a.png
传记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于大篆丞殹二字见
于秦器固无害况丞字从山取山高奉丞之义著在说
文字体宜然非始于秦也唐初去宇文周为甚近事语
尚在于长老耳使文帝镌功勒成以告万世岂细事哉
宜时人共知之况苏勖之祖邳公绰用事于周文物号
令悉出其手岂得其贤子孙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
(复斋/碑录)
 石鼓至临川王顺伯之说尽矣其駮郑渔仲以为非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8b 页 WYG0823-0010b.png
 秦篆然许叔重说文解字本出小篆顺伯信石鼓非
 小篆而取以为据何也俟博古者更考之(戴表元/剡源集)
欧阳氏有石鼓三疑终则曰观其字画高妙非史籀不
能作眉山苏氏石鼓诗则曰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
远犹忠厚又曰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登
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
灭强暴救黔首合二公之词观之则石鼓为宣王时物
不必多辨矣(古文/苑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9a 页 WYG0823-0010c.png
石鼓有说成王时又有说宣王时然其辞有似车攻甫
田诗辞恐是宣王时未可知(朱子诗/传遗说)
郑夹漈谓石鼓至唐始出于岐阳郑馀庆取置凤翔孔
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遂
足王顺伯谓五代之乱鼓复散失司马池复辇致府学
其一已亡向传师搜访足之二说皆同予近见传师跋
谓数内第十鼓较之文亦不类访于闾里果获一鼓字
虽半缺验之书体真得其迹遂易而置之其数方备乃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19b 页 WYG0823-0010d.png
知第十鼓其先盖尝有伪为者至传师而真鼓始复出
(程大昌云古传鼓有十中失其一皇祐间向传师得之/而十鼓复足秦丞相家本有传师自跋乃云其第十鼓)
(最小其文亦不相类寻访得之形半坏而书体是遂易/去小鼓而寘其所得之鼓又不知何世好事者怅其不)
(足而创为一鼓/以补足之也)此皆王郑之所未及岂其未尝见向跋
邪郑复谓大观中鼓置之辟雍复取入保和殿经靖康
之变未知其迁徙与否王则谓大观中鼓归京师诏以
金填其文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传济河遇风弃
之中流而存亡未知后王子充题此谓金人入汴剔取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0a 页 WYG0823-0011a.png
其金而弃去之至元乃辇至京师置于国学庙门之下
予按胡世将资古录云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
讲堂后辟雍废徙置禁中则置之辟雍者蔡氏而所谓
禁中即保和殿也若王郑之说未知其迁徙存亡盖当
是时北方非中国所有而二公又皆南人故云然也及
观之虞伯生云金人得汴梁鼓亦北徙留王宣抚宅宅
后为大兴府学伯生助教成均言于时宰得置之国学
大成门内则沦入济河与夫金人弃之之说皆不足信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0b 页 WYG0823-0011b.png
不知二公何从而得此也鼓今在北京国子监即元之
旧地予官礼部时尝命工拓之字多漫灭较之宋本仅
十之二三而已(金薤/琳琅)
石鼓高二尺广径一尺有奇其数十其文籀其辞颂天
子之田元大德十一年虞集为大都教授得之泥中始
移国学大成门内言鼓者人人殊谓周宣王之鼓韩愈
张怀瓘窦暨也谓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韦应物也谓
秦氏之文宋郑樵也谓宣王而疑之欧阳修也谓宣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1a 页 WYG0823-0011c.png
而信之赵明诚也谓成王之鼓程大昌董逌也谓宇文
周作者马子卿也鼓文剥漫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
有五元至元中存字三百八十有六据今拓本则甲鼓
字六十一乙鼓字四十七丙鼓字六十五丁鼓字四十
七戊鼓字一十二已鼓字四十一庚鼓字八壬鼓字三
十八癸鼓字六共三百二十五字存惟辛鼓字无存者
(帝京景/物略)
   比干墓字(铜盘/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1b 页 WYG0823-0011d.png
殷比干墓四字水经云朝歌县牧野比干冢前有石铭
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只四字复不完石公弼跋云
殷比干墓四字在今卫州比干墓上世传孔子书然隶
始于秦非孔子书必矣字画劲古当是汉人书(汉隶/字源)
比干墓在卫辉府汲县西北十五里旧府志云墓前有
殷比干墓四字石断字缺世以为孔子书见旧拓本体
势与周穆王吉日癸巳类虽非先圣所书谅为古笔无
疑秦观以为唐人书丹铅续论以陶潜为赞曰夫子戾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2a 页 WYG0823-0012a.png
止爰诏作铭似又不是而实夫子者也但陶集未见其
赞其先圣所篆比干墓铜盘铭开元中固已为耕者所
(薛尚功钟鼎款识言唐开元中偃师县土人耕地得/此盘篆文甚奇古释文云左林右泉后冈前道万世)
(之藏兹焉是宝张邦基墨庄漫录又云政和间求三代/鼎彝器遣人于凤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铜盘径二尺馀)
(中有款识一十六字金石文字记/云比干殷人必无葬凤翔之理)此外不闻墓前有何
古刻续博物志又云墓前有隶刻商大夫比干之墓七
字意此汉以下之刻欤铜盘铭啸堂集古录并汝帖所
摹刻者迥有不同證以三代款识秦汉碑刻则啸堂尚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2b 页 WYG0823-0012b.png
似而旧体亦未可必也若今所传差识左右字本尤为
可笑(七修/类稿)
   孔子季札墓十字
延陵季子墓字世传仲尼书今入淳化官帖中其字如
书简牍不类丰碑石柱上所刻也书亦少异于籀文疑
当吴季子时书文宜尽从籀又夫子未尝至吴其书是
非不可考也唐人刻此十字籀字极大不知一书而传
于世者大小不同何哉(广川/书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3a 页 WYG0823-0012c.png
张燕公谢碑额表云孔篆吴札之坟秦存展季之垄言
孔子篆者始见于此(王应麟困/学纪闻)
延陵季子十字碑人谓孔子书其文曰呜呼有吴延陵
君子之墓按古法帖止云呜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
古可信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
汉人方篆不与前六字合又且音君子字作季子汉器
蜀郡洗郡字半爿正与此碑君字同盖用此法也以季
字音君字显见其谬比干墓有汉人篆碑亦有此说洪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3b 页 WYG0823-0012d.png
氏隶释及汉隶字源辨之甚明矣(吾衍学/古编)
京口有十字碑世传为孔子书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
之墓而季字作蜀予考篆文皆无之得曾敀元丰中编
润州类集乃曰君子之墓后湖居士李仲殊题季子庙
诗亦曰溪边君子墓始悟为君字非季字也六一先生
谓古以竹简书今字阔盈尺必非孔子作然古法帖有
鲁司寇仲尼书仅十有三字内有有吴君子之五字与
此碑字画如一或者后人衍此题墓上要知夫子盖尝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4a 页 WYG0823-0013a.png
为是书尔(刘昌诗芦/浦笔记)
此书流传已久故陶渊明季札赞云夫子戾止爰诏作
铭唐张从申云旧石湮灭玄宗命殷仲容模拓大历中
萧定重刻于石又有谓李阳冰学峄山碑得此而后变
化者据此数说则真仲尼书也欧阳公疑仲尼未尝至
吴且其字大非古简牍所宜又有谓延陵之墓四字后
世妄增即黄长睿董广川皆以为疑卒未有敢定其真
伪者但淳化帖所收字小而镇江石刻字大不伦不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4b 页 WYG0823-0013b.png
何故姑存之以俟博识君子(石墨/镌华)
  秦
   峄山刻石
峄山始皇刻石其文李斯小篆后魏太武登山使人排
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奔命聚薪其
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然犹上官求请行
李登涉人吏转益劳弊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
凡成数片置之县廨须则拓取今间有峄山碑皆新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5a 页 WYG0823-0013c.png
之碑也(封演闻/见记)
秦峄山碑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词至二世时李斯
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
自来此本郑文宝云是徐铉所摹宝又言尝亲至峄山
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妄(郑文宝记云徐/公晚获峄山碑)
(模本师其笔力自谓得于天人之际太平兴国五年豋/峄山求访秦碑邈然无睹今以徐所授模本刋石于长)
(安故都/国子学)世多传之予家集录别藏李斯所书数十字尚
存以较模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今俗传峄山碑者史/记不载又其字体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5b 页 WYG0823-0013d.png
(大不类太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铉又有别本云出于夏/竦家以今市人所鬻校之无异自唐封演已言其非真)
(杜甫直谓枣木传刻尔/皆不足贵也○集古录)
邹峄山秦二世刻石以泰山所刻校之字之存者颇多
而磨灭尤甚金石刻凡二十九字多于泰山存者峄山
字差小又不类泰山存者刻画完好附录于此盖集录
成书后八年得于青州而附之(同/上)
   之罘山刻石
秦篆遗文才二十一字(都穆云汝州帖字仅十五予家/所㶓视汝帖多五字盖莒公赐)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6a 页 WYG0823-0014a.png
(书堂/本也)其文与峄山碑泰山刻石二世诏语同而字画皆
异惟泰山为真李斯篆尔此遗者或云麻温故学士于
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岂杜甫所谓枣木传刻肥失
真者邪(集古/录)
按史记本纪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两碑今皆
磨灭独二世诏二十馀字仅存后人凿石取置郡廨集
古录以为非真此论非是盖杜甫指峄山碑非此文明
(金石/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6b 页 WYG0823-0014b.png
欧阳公谓其刻与泰山峄山文同而字画皆异吾子行
撰周秦石刻音释亦谓其与琅琊石文皆不类秦刻而
不收录及考之董氏书跋谓峄山刻字与泰山似异疑
古人于书形类不一则此又有不当疑者予又安能定
是非于其间哉(金薤/琳琅)
  汉
   汉石经(魏石/经)
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7a 页 WYG0823-0014c.png
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于堂西四十八
枚广三丈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水经/注)
汉国子学堂之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
作篆科斗隶三种字(此据后汉书/儒林传而言)蔡邕笔之遗迹也犹
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一作四/十六枚)亦表
里隶字(与水经注言/三字者异)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洛阳伽/蓝记)
临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
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7b 页 WYG0823-0014d.png
一毛虬龙片甲今张焘龙学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
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
其拓本论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刘本无/立字)
中臣书上臣下皆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
书姓名既亡无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何其幸
与又有一版公羊不知谁氏所得其末云溪典谏议大
夫臣马日磾臣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
臣傅桢杂(杂未/详)下溪上缺溪上当是堂谓堂溪典也此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8a 页 WYG0823-0015a.png
盖鸿都一字石经然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
者不见真刻独此一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善
殊可宝重开元中尝藏拓本于御府以开元二字小印
印之与法书名画同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
此见收其可宝如此(东观/馀论)
 汉石经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仅十数叶蜀中又以
 翻刋入石(曾惇石/刻铺叙)
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后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8b 页 WYG0823-0015b.png
书儒林传序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
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金石录镌广川书跋/云蔡邕 刻七经著)
(于石碑号洪都三字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且曰魏一字汉三字按卫恒云正始中立)
(三字石经江式论书表云魏邯郸淳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皆与水经注合广川画跋云云乃袭隋志之讹耳)
水经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
始中又刻古篆隶三字石经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
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种
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字石经其说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9a 页 WYG0823-0015c.png
自相矛盾(金石文字记云按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
(其形者/安在邪)新旧唐志有今字石经七种而注论语云蔡邕
作又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盖唐史以隶为今字也观
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
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可到当以水经为据
三体者乃魏人所刻儒林传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
也史称邕自书丹使工镌刻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
虽邕能分善隶兼备众体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29b 页 WYG0823-0015d.png
史云邕与堂溪典杨赐马日碑张驯韩说单飏等正定
诸经今公羊论语之后惟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
有赵域刘弘张文苏陵傅桢左立孙表数人窃意其间
必有同时挥豪者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
语上刘宽碑阴王曜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黄初
孔庙碑则论语之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隶/释)
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于石不言为何体书今世所传
皆为隶体至儒林传序则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0a 页 WYG0823-0016a.png
相参检注言古文谓孔氏壁中书以演考之孔壁所藏
皆科斗文字孔安国当武帝之世已称科斗书无能知
者其承诏为尚书五十九篇作篆为隶古定不复从科
斗古文邕独安能具三体书法于安国之后三百年哉
汉建武时杜林避地河西得古文尚书一轴诸儒共传
宝之一轴已为世所珍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几载乃谓
六经悉能为古文非事情也或以邕以三体参检其文
而书丹于碑则定为隶亦如孔安国之书传邪儒林传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0b 页 WYG0823-0016b.png
序疑字有误者初邕正定六经与堂溪典等数人同受
诏今六经字体不一当是时书丹者亦不独邕也姑识
其末以俟博识君子(张演石/经跋)
   孙叔敖碑
楚相孙若碑不见书撰人名氏考史记本传列于循吏
之首独载改币高梱事为详而碑则略之埋蛇阴德仅
书于刘向新序属子云云则在优孟传然其文意皆不
同碑谓生于季未仕于灵王则谬矣且庄之后为共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1a 页 WYG0823-0016c.png
康为郏敖历三世凡五十年始为灵安得仕于灵卒后
数年而庄复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
兼以集录二十年求之博其勤乃得之故不暇订正耳
(刘昌诗芦/浦笔记)
   周府君碑
汉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跋最后方辨其名璟蒋
颖叔作武溪深乃谓名煜且押之韵盖石古剥落以其
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云尔曾南丰集顾云从知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1b 页 WYG0823-0016d.png
州王之材得此碑书来曰按曲江县图经名晰则并与
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为未详考邪(同/上)
  魏
   大飨碑
魏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坛前
建石题曰大飨之碑相传为梁鹄书图经云曹子建文
钟繇书(汉隶/字源)
   公卿上尊号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2a 页 WYG0823-0017a.png
魏公卿上尊号奏(汉隶字源云延康/元年立在颍昌府)唐贤多传为梁鹄
书今人或谓非鹄也乃钟繇书尔未知孰是(集古/录)
   受禅表
黄初元年立在颍昌府临颍县魏文帝庙内刘禹锡嘉
话云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汉隶/字源)
魏受禅碑世传为梁鹄书而颜真卿以为钟繇书莫知
孰是(集古/录)
   钟繇贺捷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2b 页 WYG0823-0017b.png
钟繇法帖曹公破关侯贺捷表也其后书云建安二十
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钟繇上魏志是岁冬十
月下遂书孙权请讨关侯吴志书闰月权讨侯以魏吴
二志参校是闰十月矣吴志又书十二月权获侯权以
闰十月方征侯至十二月获之明年正月始传首至洛
钟繇安得于闰十月先贺捷也今世盛行复有二本字
大小不同小字差类繇书然不知其果是否姑并存之
以俟识者(集古/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3a 页 WYG0823-0017c.png
右魏钟繇书其辞云戎路兼行履险冒寒因述曹仁徐
晃破关侯事其后题云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南蕃
东武亭侯臣繇上按建安二十四年冬曹公军于摩陂
而仁等破侯后未尝出征履险冒寒之后又古人笺启
不书年此二事可疑又云侯已被失刃据三国志侯围
曹仁于樊为仁所败而走后为孙权兵侯于临沮与此
帖不同(同/上)
欧阳文忠集古录谓世传钟繇贺捷表称建安二十四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3b 页 WYG0823-0017d.png
年闰月以问孙思恭思恭以为闰十月良是但云据吴
志权闰十月才征侯至十二月获之正月乃传侯首至
洛阳则钟繇安得于闰十月先贺捷也又再题云建安
二十四年冬曹公军于摩陂而曹仁等破侯后未尝出
征履险冒寒之后又古人笺启不书年此二事可疑今
按魏志是年十月操自汉中还孙权上书以讨侯自效
王自洛阳南征侯至来年正月始还则正当寒际故云
履险冒寒也操未至而徐晃已攻侯破之侯走则此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4a 页 WYG0823-0018a.png
所谓征南将军与徐晃并力而侯已被矢(表中/作失)刃者正
是也则此表与魏志所书正合非伪也盖此表特贺闰
月徐晃之破侯非谓贺十二月权之杀侯也因此致疑
又案古人笺启多不用年表奏则与笺启异其称年无
疑又魏志是年九月相国钟繇免故此表于闰十月但
称东武亭侯耳皆与史合其曰南蕃者蕃音皮谓南皮
郡也东武南皮之属故并著之今人读为蕃镇之蕃误
矣此表世传本有二字虽大小殊而其体小异不同盖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4b 页 WYG0823-0018b.png
后人临摹之变耳政和七年五月十三日(东观/馀论)
昔人辨钟元常书谓字细画短而逸少学此书最胜处
得于势巧形密然则察真伪者当求之于此其失于劲
密者可遥知其伪也贺表画疏体枝锋露筋绝不复结
字此决非元常之为也永叔常辨此谓建安二十四年
九月关侯未死不应先作此表论辨如此正谓不识书
者校其实尔若年月不误便当不复致辨邪辨书者于
其书画察之当无遗识矣(广川/书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5a 页 WYG0823-0018c.png
   鹞雀赋
顷传长安人有得思王真迹鹞雀赋者及得张芸叟侍
郎所刻本观之乃近代伪帖也按草法亦如真行孳乳
寖多故后代草字有唐以前所无者如于字必字之类
魏晋六朝人草此字止如行书于必(如此/作)至隋唐以来
始省为□□(如此/作)故前辈云于字必字无草书是也今
伪书鹞雀赋三字皆如唐人草法此一妄又赋之首既
书赋目复冠以曰字此殆妄人录类书中子建此赋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5b 页 WYG0823-0018d.png
之故妄去(去字未详何/本以妄为忘)曰字其陋如此今艺文类聚亦
有此赋此二妄末有武攸暨题字乃作今市井人所作
伪古篆仍云以永其传此近人语唐世未之有也此三
妄又数印章云唐人印乃与今市肆所作印篆形模字
画无异及末有静华二字乃摹法帖子敬字中动静及
华新妇字此四妄其末又有子建画像神气甚俗衣冠
笔势亦若今画院画史所为前人画不如此也此五妄
(东观/馀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6a 页 WYG0823-0019a.png
  晋
   王羲之兰亭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
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
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
等四十有一人修祓褉之礼挥豪制序兴乐而书用蚕
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
十四字有重者皆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二十许个变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6b 页 WYG0823-0019b.png
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
十百本无如祓褉所书者右军亦自珍爱留付子孙至
七代孙智永遗付弟子辨才太宗购募兰亭知在辨才
所以计取之(事详萧/翼传)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
素诸葛贞四人各拓数本(宋濂云赵模诸葛贞得其笔/意汤普彻得其形似冯承素)
(于形意二/者兼有之)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
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何延之/兰亭记)
 刘餗传记云兰亭序梁乱出于外陈天嘉中为僧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7a 页 WYG0823-0019c.png
 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或以献晋王即
 炀帝也帝不知宝后僧智果借拓及登极竟不从索
 果师死弟子䛒才得焉文皇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
 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多知在辨才处使
 欧阳询求得之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贞观十年拓
 十本赐近臣(兰亭博议/)
 隋末广州好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兰亭书二
 曰神龟(以铜为之腹受水一/升以水贮之则能行)三曰如意(以铁为之光/明洞彻如水)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7b 页 WYG0823-0019d.png
 (晶/)唐太宗特工书闻右军之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
 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
 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无矣其馀何爱乃以神龟如
 意皆弃之(古今法书苑/)
   智永临本(怀仁后序/)
右军兰亭修褉前序世传隋僧智永临写后序唐僧怀
仁素笺麻所书共成一轴唐初虞褚辈多临兰亭而永
禅师实右军来裔颇能传其家法故此书活动宛有回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8a 页 WYG0823-0020a.png
鸾返鹄之意较之世间石本何啻九牛毛邪怀仁亦唐
之书僧号为能习右军书者首尾映带殊为尤物钱唐
吴说题(兰亭博议/)
   陆临兰亭
唐司议郎陆柬之书头陀寺碑前少两幅书内空山字
后笔以氏族志检之父名山才遂以为定及王诜处收
钱氏陆临兰亭遂皆空山字王仲孜收兰亭诗一卷词
云悠悠大象运殆是一种分开物(米芾书史/)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8b 页 WYG0823-0020b.png
   唐人模本
陈齐之评唐人模本云平生三见唐人模本兰亭叙一
见泗南山杜氏木刻者一是周延隽家本一是苏中书
家唯苏氏本冠诸家本其传模不失真处决非定武石
刻所能及然不善为斲血指汗颜模书手未免有之(俞/)
(松兰亭续考/)
   定武本
周勋云唐太宗既得右军兰亭序真迹使赵模等摹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9a 页 WYG0823-0020c.png
以十本赐方镇惟定武用玉石刻之文宗朝舒元舆作
牡丹赋刻之碑阴事见墨薮今墨薮无之世号定武本
薛师正向尚书之为帅求之不得其犹子绍彭遍索之
无所得闻公厨有石用以镇肉刻文不知云何亟取视
之乃刻牡丹赋于背者绍彭别刻石以易之携玉石归
长安私第宣和中诏于其家取之乃连夜墨拓冀得多
蓄流传人间每叠三纸加毡墨焉故最下者近石字内
为真在上二纸字画愈细(兰亭/博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39b 页 WYG0823-0020d.png
庆历中宋景文帅定武有举子携此石至郡死于营妓
家本营吏号孟永清者见而识之取献景文景文喜甚
不敢私有留于公帑世谓之定本后为薛道祖携以归
长安宣和中有旨取旧石置睿思殿尝以墨本分赐近
臣时先君通籍殿中遂得此本间关兵火之馀迨今数
十年秘藏不坠岂有物之护持因书所闻以告来者淳
熙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东平荣芑书(兰亭/续考)
 宋濂云世之论定武兰亭其说颇不同有谓唐太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0a 页 WYG0823-0021a.png
 诏欧阳询拓本刻石禁中至晋时契丹辇至杀狐林
 弃而北归宋庆历中韩忠献公婿李氏者获之至宋
 景文公帅定武始从李氏之子购藏库中相传得于
 孟永清者盖非也熙宁中薛师正出守甚珍惜之别
 刻以惠求者师正之子绍彭又勒于他石潜易元刻
 以归长安是定武有三刻矣有谓太宗既葬茧纸兰
 亭而刻石亦见殉昭陵既发耕氓负石为捣帛用定
 武一士人见四周龙凤文隐起知为禁中本以百金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0b 页 WYG0823-0021b.png
 市之以归谓之古定本王君贶知长安移文索入公
 库又谓之古长安本既而公库火石焚冯当世再入
 石是定武则有二刻矣传闻异辞是二说者已不能
 归于一致况欲索于肥瘦完损之间邪(潜溪/集)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事物皆然而字画为尤甚世之法
书亘古穷今王逸少为称首永以为训不可复加然精
粗真伪在当时在后世或犹有疑者逸少尝作意书表
上穆帝帝使张翼择纸色长短相类者临写而题后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1a 页 WYG0823-0021c.png
之视亦不觉详视乃叹曰小儿乱真乃尔邪在当时已
自疑如此唐初去永和犹未远相传以叙草为遗踪之
冠太宗寤寐求之以王氏家传在其孙智永弟子辨才
处用房玄龄计得之及考纪闻所载乃云元草为隋末
时五羊一僧所藏誓与死守太宗以威驱势胁而后得
之二说不同则此叙真迹又有可疑如此自匣殉之后
获见硬黄响拓者且为欣幸迨于明皇始刋之于学士
院洎显宗朝又刋于翰林待诏所考其二石一乃怀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1b 页 WYG0823-0021d.png
所临前瘦而后肥一乃王承规模刻丰杀得所转拓精
神至石晋时耶律辇藏北去遗是石于杀狐林遂号为
定武本亦不知其为学士院本邪或待诏所本也后汴
京书坊亦刻一石咄咄逼近而摹手差劣识者谓之赝
本时人鲜克致察而墨本兹焉可疑宣政初薛绍彭易
定武石归藏于家敲刷过多骎骎剥裂上之天府更以
他石别镌其致疑滋甚二百年间博雅君子家模而户
刻之无非根苗于定武本其庸工者駮乎无以议为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2a 页 WYG0823-0022a.png
精致者得真十六七互相诋訾而收藏者为疑又将如
何自非得之之正传之之的虽明察秋豪欲决其近似
之惑亦恝乎其难哉双槐仙祖政和间为博士日得是
本于定守之故家携归秘箧示为子孙矜式淳熙中阄
入伯父位爱护惟谨近为鬻碑者所得不期而遇若有
神明呵禁之者价惊喜之馀亟以倍价复归较之所集
兰畹数十本何啻骊珠之与鱼目瑜瑾之与珷玞笔势
自然精微遒劲玩味不能释手信乎其为王承规旧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2b 页 WYG0823-0022b.png
也嘉定己巳中秋郑价裕斋志(兰亭/续考)
右军兰亭叙古今所共宝而入石者非一大抵当以定
武本为最胜然世之所传者每有肥瘦之不同宋尤延
之谓瘦者为真定武而王顺伯则主肥者二公皆好古
博雅其辨古今石刻真伪甚为当世所推重而于定武
一帖所论不同如此戴良叔能题(同/上)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冠自薛向作帅别刻石易去于
元石镌损天流带右四字以惑人然元本亦有法可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3a 页 WYG0823-0022c.png
镌损四字一也管弦之盛字上不损处若八字小龟形
二也是日也观宇宙两行之间界行最肥直界伸脚十
字下出横开外三也管弦之盛盛字之刀锯利如钩四
也痛字改笔处不模糊五也兴感之由由字类申列叙
之列其坚如铁钉此其大略然定武又自有肥瘦二本
而镌损者乃瘦本为真定武无疑何以知之今复州本
以真定武本重摹亦镌损四字其字极瘦王顺伯尤延
之争辨如聚讼然瘦本风韵竟胜岂能逃识者之鉴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3b 页 WYG0823-0022d.png
瘦本之石宣和间就薛珦家宣取入禁中龛于睿思殿
东壁建炎南渡宗泽遣人护送此石至维扬寇犯维扬
不知所在或云金人以毡裘裹之车载而去(王氏法书/)
(苑/)
 金人尽取御府珍玩以北此刻非所识独得留焉宗
 汝霖为留守见之并取内帑所掠不尽之物驰进高
 宗时驻跸维扬日置左右踰月卤骑大至仓卒渡江
 因此竟复失之向子固为扬帅高宗尝令冥搜之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4a 页 WYG0823-0023a.png
 不获(王明清/挥麈录)
欧阳文忠公集古不录定武本谓与王沂公家所刻不
异自山谷喜定武本以为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于是士
大夫争宝之其实或肥或瘦皆有佳处此本差肥而最
有精神号唐古本或云在永兴军(兰亭/博议)
唐人集王书碑多集修褉序中字皆与定武本相类盖
此得其真宜其贵重于世薛氏所摹易者偶是缺本或
者遂以完缺辨先后而谓薛氏镵去五字以自别未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4b 页 WYG0823-0023b.png
至论然较三本之优劣则肥而完者最得运笔意薛道
祖签题为唐古本临川王厚之跋(同/上)
夫以肥瘦别定武先后本亦是妄论子留都下九年士
大夫家所有兰亭帖幸数见之往往笔瘦而刻画太朗
者甚多校之肥本自永和九年而下只此一行其运笔
自然气象深厚已不可及其间如会有咸流弦畅清可
浪犹齐揽数字相去尤胜天渊他皆如此又肥本字画
之傍石纹皴动如轻烟笼染抆拭未去之状俗语谓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5a 页 WYG0823-0023c.png
纷纹此尤不可伪为前岁见范元卿所藏渠却未深信
肥本者人固各有见也袁说友书(同/上)
苏耆家第二本少长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长字其中二
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笔处怀字内折笔
摺笔抹笔皆转侧褊而见锋暂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
豪随之于斫笔处贼豪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尝有也
(米芾/书史)
永字无画发笔处微折转和字口下横笔稍出年字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5b 页 WYG0823-0023d.png
笔上凑顶在字左亅反剔岁字有点在山之下戈画之
右字脚斜拂不挑流字内乙字就回笔不是点殊字挑
脚带横是字下疋凡三转不断趣字波略反卷向上欣
字欠右一笔作章草发笔之状不是捺抱字已开口死
生亦大矣亦字是四点兴感感字戈边是直作一笔不
是点未尝不不字下反挑脚处有一阙如此甚多略举
其大槩持此法亦可以观天下之兰亭矣(姜夔兰亭/偏旁考)
各处摹本兰亭石刻癸丑二字略小而相连崇山二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6a 页 WYG0823-0024a.png
旁注因寄所托因字中改曾不知曾字旁注作僧字向
之二字痛哉痛字悲夫悲字斯文文字皆改而笔重视
昔之下圈去二字东观馀论云晋史逸少传无曾字乃
是徐僧权得之用名字小印押缝耳岁久止存僧字后
人不知误为曾字脱落增添此字耳因并记之王佐识
(格古要/论补)
 我生适癸丑倒指十四周中间几今古沿革难溯流
 长歌系颠末后山无与俦区区访寡陋欲陈难赘疣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6b 页 WYG0823-0024b.png
 书家一词称定本审定由来有要领毡墨或因三叠
 纸针爪天成八段锦中古亭列九处剜最后湍流五
 字损界画八粗九更长空一尾行意不尽欧公集古
 莫之珍道祖怀璧西归秦云林宝晋最博雅肉骨喻
 借修江人近世王尤号多识肥瘦聚讼徒纷纭手追
 赖有吴姜辈粗于斯文能写真真伪要区别骊黄俱
 小节模拓偶浓淡岂足病奇绝取玉弃木石贵完次
 剥缺鉴裁当精深副以右方诀(曾氏审定兰亭/诀○格古要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7a 页 WYG0823-0024c.png
世间石刻无虑数十百本而共推定武本以为冠诸家
辨别真赝其说不一或以薛绍彭刋石易旧本归其家
镵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今世所存本此五字不全者薛
氏旧物也又仰字如针眼殊字蟹爪列字如丁形凡有
此者皆望风以为真而未尝有确然辨其帖之所以善
所以不善者夫世之所以贵定武本者以其镌刻精好
不失右军笔意而已非以其能为针眼为蟹爪为丁形
也使真能得其笔意虽无此三者不害为善本况此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7b 页 WYG0823-0024d.png
者皆可以人力为而其笔意非真能者未易辨今不求
其本而区区焉注目于其末此相马而惟记其骊黄牝
牡岂不为九方皋所笑乎山谷论此帖以为无一字一
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肥瘦亦自成妍要皆存之以心
会其好处此真能观书者也赣川曾槃乐道题(兰亭/博议)
欧阳公著集古录言定武二民家各有石较其本纤毫
不异是则定武有二本从来久矣彼宋诸贤谓薛向之
子嗣昌私易定武本别刻石以留公库此论千人一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8a 页 WYG0823-0025a.png
今以欧公所论则明有二本薛守定武果易以归则民
间犹有一本是公库本为第三本矣议者又谓嗣昌镵
损湍流带右天以乱真后入宣和曲水亭子尝毫发辨
證亦微有不同此卷压角小印正嗣昌名印而米襄阳
亲跋犹真旧藏张参政孝伯家其子寺丞即之以书名
一时大变古体遂不能传印识犹可考也今以予平昔
所见本悉疏于后
不损本赵明诚本前有李龙眠蜀纸画右军像后明诚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8b 页 WYG0823-0025b.png
亲跋明诚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难寓吾里之奉化其书
画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后有绍勋小印盖史中令所
用印图画者今在燕山张氏家
王顺伯本第一跋是王黼顺伯名厚之号复斋有金石
录家藏石刻钟鼎篆籀鉴铭泉谱侔内府其家兵后不
废近岁丁未饥越新昌尤惨遂悉散落始归于龙翔道
士黄石翁黄秘不示人后有顺伯为浙西提举时携入
秘省诸贤题名皆有其最著者楼宣献刘文节今亦归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9a 页 WYG0823-0025c.png
张氏
赵子俊孟吁得于闽中有楼宣献跋剪碎作册叶与二
本无异今归子昂承旨家
苏承旨易简第一跋后有元丰诸贤同观于鄞之城南
崇法院有舒信道字画然不著名在内侍谭氏家精神
无豪发恨
赵子固本舟过嘉兴遇风舟没子固疾呼曰兰亭在否
舟人负以出子固作跋识其事复题八大字曰性命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49b 页 WYG0823-0025d.png
轻此宝难得子固死入贾相家贾败籍于官有官印归
济南张参政斯立今在集贤大学士李叔固家
潘经略畤本题识皆德鄜手书满轴予以有米跋本遂
赠邓善之文原邓借田师孟师孟有借书不还癖因留
之予跋乃剪去矣
损本龙图阁学士刘公克庄本细书满纸后有贾相跋
亦满纸括苍郑陶孙为福建儒学副提举得之为翰林
应奉贫质于瓷器刘氏屡入子钱卒以逋重为刘氏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0a 页 WYG0823-0026a.png
(有叔信/父印)损本多有叔信父篆印盖宣和曲水亭既成
亟以御笔繇京兆薛嗣昌家宣取留内珰所暮以匮金
(即越蝉/翼纸)叠三纸连印故下本肥中本著中上本微瘦
然皆无异此本子昂得于都城装成册叶瓷器刘生手
之不置以银壶杯盂易之
翰林承旨赵孟頫家本得于霅溪陈侍郎振宗伯玉号
直斋其家藏书冠东南今尽散落予家亦得其数十种
此本亦有叔信父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0b 页 WYG0823-0026b.png
翰林侍读学士张伯淳本有黄豫章跋予每疑镵损与
山谷差有先后然本无异前数本更俟他日以考(袁桷/清容)
(居士/集)
兰亭如聚讼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
瘦者有五字未损者有五字损者何子楚王明清谓唐
时诸供奉拓此帖独欧阳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
在外争相摹拓而欧本独不出邪律德光先入汴得而
弃之杀狐林流传李学究家以至复入公库所谓未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1a 页 WYG0823-0026c.png
本也定武薛帅子绍彭摹之他石以应世购潜易古刻
于湍流落左右五字微劖一二笔藏于家大观中人主
知之取进御龛之宣和殿壁师陷诸珍宝悉逐之北而
此独留宗汝霖得之以进光尧至维扬而复失之所谓
损本也然则绍彭之所别摹者亦得称未损本也未损
本既有两种不易辨而先拓者又不可得盖不能不取
极损本矣董逌谓定武非欧笔为汤普彻临亦未有据
至所云肥瘦本或以定武有二石或以拓法少异格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1b 页 WYG0823-0026d.png
殊不知辨千里者不当在骊黄内也(弇州/续槁)
   玉枕本
兰亭帖自唐以后分二派其一出于褚河南是为唐临
本其一出于欧阳率更是为定武本若玉枕本则河南
始缩为小体或谓率更亦尝为之(王袆忠/文公集)
 王佐云临江府有玉枕兰亭帖永乐中佐得之燬于
 火惜不知是何人所书近在南京李庄家见之云是
 赵子昂所书字皆蝇头小楷方四五寸字行如兰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2a 页 WYG0823-0027a.png
 古本(格古/要论)
   淳化本
予尝蓄一二褉序近岁得毕少董所藏义龙董氏淳化
中本最胜少董跋其后甚详自言董氏有三百本取其
尤者三此又其最佳者后多名士题跋而曰君秀实大
篇亦以此为三本中第一故尤宝之与此本无一毫之
差而此长半寸许当是装潢者用刷太重遂引而伸之
(攻愧/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2b 页 WYG0823-0027b.png
   褚兰
山谷尝论褚河南所临反丰肥因及洛下张景元龙图
所藏而云斸地所得者盖筑地则此石当为杵碎因筑
得之中有柄窍纵横广仅数寸大都不过三十馀字初
号杵兰其字轻瘦劲健与定武本不可高下神气飞动
尤觉天成识者云此真褚河南所临也自是易名褚兰
犹忆静躁诸字妙处不能形容以此知昭陵所藏盖可
想见河南郭雍题(兰亭/博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3a 页 WYG0823-0027c.png
米元章题永徽中抚本云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
幽兴发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豪取奇札好之写来
终不如人助留为后世法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
谁定似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秘彦远记模
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
那有是(兰亭/续考)
   三米本
兰亭葬昭陵真迹不复出摹勒岂无误拓本徒髣髴能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3b 页 WYG0823-0027d.png
解此意然后可与语兰亭也流俗不察独取定武本为
真妄矣予顷见唐刻本有二一是贞观间石刻一是泗
南山杜氏所藏板本崇宁初米老尝模刻于宝晋斋号
为三米兰亭锋势笔法绝不类他本区区宝爱定武本
者是不知有唐刻本也(兰亭/博议)
   都下木本成都本
兰亭褉饮诗叙二本前一本是都下人家用定武旧石
刻摹入木板者颇得笔意按此即所谓棠梨板本一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4a 页 WYG0823-0028a.png
以门下苏侍郎所藏唐人临写墨迹刻之成都者中有
数字极瘦劲不凡东坡谓此本乃绝伦也(黄山/谷集)
   宝月本
宝月刻兰亭序东坡为谱于后盖子由得于中山旧石
故今所摹独传于蜀中州人或未知也予观世所传兰
亭书虽众其拓摹皆出一本行笔时有异处系当时摹
书工拙惟秘阁墨稍黑更无气象可求知后人所为不
足尚也贞观中诏令汤普彻拓兰亭赐梁公八人而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4b 页 WYG0823-0028b.png
彻亦窃拓出外以传普彻自能书识逸少笔意故虽摹
拓自到极处逮褚河南欧阳率更临兰亭则自出家法
不复随点画也故世以善归之普彻兰亭真本世不复
知至普彻典刑犹有存者今所传皆本于此中山者盖
其一也(广川/书跋)
   悦生堂本
宋景定咸淳间贾似道枋国定武旧刻流落人间者鲜
不以资其清玩尝俾其客廖寺丞参校诸本异同择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5a 页 WYG0823-0028c.png
字之尤精善者辑成一帖令婺之良工王用和刻之经
年乃就寻补用和勇爵以酬其劳其石后入京师今在
故执政吴公家(黄学士集○宋濂云兰亭悦生堂本系/宋相贾师宪命其客廖莹中参校定武)
(诸本采字之精善者辑成一帖按师宪遭窜逐时朝廷/命王孟孙簿录其家石刻兰亭多至八千匣当时方回)
(奏劄亦颇及之度其所藏者善本必/多故廖所采辑荐绅家号为至精)
 宋濂云定武已有二刻其后又有棠梨板本洎冯当
 世钱仲耕曹冕范序辰悦生堂新塘李氏等本不翅
 五十馀家虽皆祖定武而其笔意相去殆若天渊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5b 页 WYG0823-0028d.png
 悬隔矣(潜溪/集)
 王世贞云悦生堂一百十七刻以修城为甲而定武
 诸本次之古懿永兴宣城又次之(弇州/续稿)
   大业石本
龚圣予云褉序有大业间石本其后有隋诸臣衔位然
则在智永未藏之前此帖亦当入御府(周密云烟/过眼录)
   复州本
复州裂本首六行斜裂第一行阙会字又永字与二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6a 页 WYG0823-0029a.png
会字三行毕字四行修字五行为流二字六行弦字正
当裂处十三行因字改笔作小仲字十七行向之字差
大二十五行视昔下二字作圈夫字上露初也宋末行
文字稍重乃景陵郡斋旧物湮没民间宋绍兴丁丑郡
守何文度搜访得之(胡祭酒/颐庵集)
   豫章本
豫章裂本首行阙会字第二行亭字第三行群字第六
行列字第七行幽字第九行胜字俱有阙白又第九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6b 页 WYG0823-0029b.png
观字第十行以游二字十一行乐也夫三字十二行抱
悟言三字十三行形骸之外四字十四行其欣二字正
当裂处馀同复州本(同上石按澹岩老人跋云兰亭序/草入 者非一当以定武古本最)
(胜徽猷阁学士胡世将守豫章刊二本一出于钱/氏贞观石本一不言所出然俱不逮定武本也)
   江州本
江州裂本首行阙会字第五行湍字第六行坐其二字
第七行咏亦二字第八行清惠风三字第九行之盛二
字正当裂处馀同复州本(同/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7a 页 WYG0823-0029c.png
   鄱阳本
鄱阳汪相家裂本首行阙会字第二行亭字三行群字
四行流激二字七行幽字九行盛字十二行内字十七
行随字十八行犹字廿二行若字廿三行生字皆有阙
白又其裂处正与豫章本同后有图书二一云忠卫社
稷之家(同/上)
   处州本
处州刘泾本云是巨济刻家藏绢本首行会字全末题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7b 页 WYG0823-0029d.png
模家本留刻仙都又题绍圣丁丑蜀人刘泾字皆全惟
第三行毕字阙白(同/上)
   石氏本
石氏肥本云是石熙明摹刻石首亦阙会字笔画虽肥
而意度亦有可取(同/上)
   不知处本
不知处本首行亦阙会字其中多有细裂而意度亦好
(同/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8a 页 WYG0823-0030a.png
   淡墨本
淡墨本前八行横裂第一行暮字二行亭字三行咸集
字四行有字五行流字六行管字七行幽字八行畅字
仰字正当裂处又十七行十八行有细裂文其原不知
何处(同/上)
   刘无言本
刘无言本首行亦有会字笔势稍活动当是重刻褚本
褚本在宋时初藏苏氏米元章以名画易得之极为宝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8b 页 WYG0823-0030b.png
爱后嘉熙庚子西秦张澄清淑摹刻上石不知无言何
时又重刻也(同/上)
   永嘉本
永嘉本云是智永临写宋绍兴间太守程迈刻寘郡斋
笔势虽纵逸而未免失真首行会字亦全末有孙绰后
序是唐乾封三年僧怀仁集书又有秦桧吴博朋题识
具在(同/上)
   北京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9a 页 WYG0823-0030c.png
北京本近在天师庵土中规模意度与豫章本略同今
在北京国子监中(同/上)
 右兰亭诸本当以复州本为胜次豫章本次则刘无
 言重刻本次北京本其他皆不及也豫章胡俨记(同/上)
   金陵清凉本
兰亭帖世有定武本为第一金陵清凉本为第二其定
武本宋建炎南渡不知存亡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废入
官其石留天界寺住持僧金西白盗去后事觉其僧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59b 页 WYG0823-0030d.png
狱死石亦不知存亡(格古/要论)
   考兰亭
书之有六义有八体有脱简阙文之疑有豕亥鲁鱼之
辨考者考其字之讹谬也非考其字之妍媸也考其字
之妍媸后世之末学也梁武评书按一时之遗迹蔽数
语以形容庾肩吾又品第其高下不过论其大略而已
未有提出一碑一碣纵论其善恶者尤未有一碑变数
十百碑如兰亭叙者也予因观兰亭考而有感焉推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0a 页 WYG0823-0031a.png
源流辨其同异列其所自出萃前贤之论赞亦可谓好
古博雅之士矣问其精者之所以为精不善者之所以
为不善则未尝有决词也夫以一纸之字临摹响拓数
十百本而刻之虽不能不失真犹可曰互有得失盖所
传者之未远也然一石之字槌拓之间且有纸墨工拙
之异浓淡肥瘠之不同岂有一碑转相传禅变而为数
十百种而有不失其真者乎一传而质已坏再传而气
已漓三四传之后尚髣髴其流风馀韵者鲜矣盍亦求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0b 页 WYG0823-0031b.png
其初乎本朝黄山谷最善评书其论此碑也则曰褚庭
诲所临极肥张景元所得缺石极瘦惟定武本则肥不
剩肉瘦不露骨三石皆有佳处又谓定州石入棠梨板
者字虽肥骨肉相称观其笔意右军清真风流气韵映
冠一世可想见也今时论书憎肥而喜瘦党同而妒异
曾未梦见右军脚汗气斯言慷慨激烈似亦审矣东坡
则曰放旷自得郭河南则曰神气飞动殊觉天成或曰
遒媚劲健或曰温润典刑或曰谢脱拘束皆未为精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1a 页 WYG0823-0031c.png
也米南宫之赞虽奇崛铿锵殊觉滉漾其曰永和字全
其雅韵九觞字备著真标浪字无异于书名由字益彰
其楷则亦庶几乎得其实也或谓定武本仰字如针眼
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而为曾公乐道讥之曰恐为
九方皋所哂然骊黄牝牡之不记则有之决不以犬豕
豺狼麋鹿而谓之马也苟能于永和九觞浪由仰殊列
九字之中开九方皋之目亦未为过近世如尤锡山王
复斋皆喜评碑帖陆象山谓二公于兰亭一主肥一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1b 页 WYG0823-0031d.png
瘦二公犹尔其孰能决之惟高宗皇帝赞曰褉亭遗墨
行书之宗真百世不易之训予尝味山谷之评以薛肥
张瘦惟定武本不瘦不肥其论虽审而观者未悟其意
后之翻刻者止求于不瘦不肥之间则字画停匀反成
吏笔尚何足以语兰亭乎其意盖曰定武本有肥有瘦
肥者不剩肉瘦者不露骨此右军之字所以为行书之
宗也夫赏鉴识别之严各随人品而上下昧者贵耳贱
目矜已忮善未易以口舌辨也间有雅尚君子挈长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2a 页 WYG0823-0032a.png
短博览研校不过至定武重开本而止盖初本罕落东
南未易见故也予见此序亦多矣虽不能尽知何处所
刋每见善本亦未尝不为之跃然及见中原故家旧本
于是心降虑消气融神畅又惧其见之未博也疑必有
过于此者广采近时精鉴之士所共推为善本者十馀
家点点画画锱铢而考之未见其可以伯仲称也脱肥
者必失之气浊瘦者必失之骨寒神痴而质俚者有之
意纵而笔狂者有之或同儿戏不知其丑而疥于石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2b 页 WYG0823-0032b.png
繁琐可羞也若后世再有王右军则后之兰亭或胜若
后世未有王右军则兰亭当求初本无疑不见初本政
自不必观兰亭也昔有所谓古兰杵兰褚兰今予作考
兰四卷逐字疏于其下云(王柏鲁/斋集)
   兰亭集刻
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
每版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至国朝有
江南八十馀年之间凡又易数主矣往在钱唐谢氏处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3a 页 WYG0823-0032c.png
见之后陆国瑞携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阅并录其目真
传世之宝也
甲集一十二刻(州/郡)
 修城本(叶仲/山跋)  定武古刻  定武阔行(若合一/契行阔)
 定武肥    定武瘦   定武板刻(霍子/明跋)
 定武缸石   定武断石  两京断石
 古懿郡斋   永兴    宣城
乙集一十三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3b 页 WYG0823-0032d.png
 旧梅花    三衢板刻  安吉古苔真草
 临川麻石   临贺    豫章二
 静江府    复州    鼎州(后有武/陵二字)
 古潭     新梅花   宣城南陵
丙集一十刻
 苏州府治   福州府治  福州枣木
 道州     隆州    永嘉
 彬州     古霅断石  金陵三米(米芾米/友仁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4a 页 WYG0823-0033a.png
 (友/知)      兰亭重言
丁集一十刻
 绍兴府治二  绍兴仓司  绍兴府学
 绍兴古刻   馀姚县治  曲水诗兰亭
 曲水诗前   曲水诗后  婺州府治(褚遂/良摹)
戊集一十刻(内/府)
 高宗临定武(米友/仁跋)唐贞观   太清开皇
 秘省     内殿    内司四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4b 页 WYG0823-0033b.png
 京师玉堂
己集九刻(杂/集)
 玉枕     花石    柳诚悬(大/字)
 唐人硬黄临  唐人双钩  晋唐刻
 孙过庭草   彭城小字  京师鹅黄枣木(黄/纸)
 (印/)
庚集一十刻(故/家)
 蔡君谟临   薛绍彭   秦少游小子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5a 页 WYG0823-0033c.png
 安定家藏   辛道宗   建康晁谦之
 绍兴汤氏   南昌京氏  庐陵胡氏
 蜀刘泾    唐摹刻
辛集一十四刻
 吴诜草书   吴璜    刘无言临
 龙潭潘氏   方朔习写  周平所藏
 临江张氏   天台丁氏  新安汪氏
 江西故家   庐山甲秀堂 九江陶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5b 页 WYG0823-0033d.png
 循王家藏(米芾跋云壬午闰六月九日大江济川亭/舣宝晋斋艎对紫金浮玉群山迎快风消)
 (暑重/装)     番易洪氏
壬集一十四刻
 金陵毕氏   庐山吴氏 绍兴曾氏
 绍兴石氏(二/)  毗陵尤遂初 李忠悯所刻
 新唐李氏   江陵丘氏(二/) 东阳郭氏
 昌谷曹氏(三/)
癸集一十四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6a 页 WYG0823-0034a.png
 赵虚斋    吕氏家藏   建邺朱氏
 大梁曾朴   陆子与   韩松
 陆载之    胡世将   玉林(二/)
 赵菊坡    不题名(二/)  钱唐李和(辍耕/录)
   永乐内府本
前翰林检讨王称得兰亭墨本以进文华殿盖唐人钩
摹者睿旨命刻石间赐大臣及近臣(杨士奇/东里集)
   周邸兰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6b 页 WYG0823-0034b.png
兰亭禊序自陶九成所纪贾秋壑家藏修城定武一百
十七刻又廿年而周邸之刻继之其声价剧出诸刻下
虽有定武及肥瘦褚摹唐赐五帖之不同而结构波拂
一一出宪王指腕无山阴神骏意第龙眠画与王手书
诸说却他本所无亦足称禊史(弇州山/人槁)
   东阳本
近年扬州僧舍发地得二石皆兰亭旧刻一缺其前一
缺其后盐运使何士英裁齐合之为一前所存者十八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7a 页 WYG0823-0034c.png
行止犹不二字后存者十行起能不二字两本肥瘠相
近清韵可爱世传宋思陵驻跸于扬金人奄至所爱兰
亭瘗之而去此岂是邪(杨士奇东里集得按王佐云士/英以宣德四年 之十年致仕)
(携此石以归金华一面肥本一面瘦/本舆此云两本肥瘦相近者又迥异)
   颍上本
嘉靖八年颍上村民耕得此石送县治县官都不省视
送之学官斋夫移置邻壁磨房逮丁酉清明孔文谷先
生莅宪此邦闻而索之亟属姜尹龛诸明伦堂中黄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7b 页 WYG0823-0034d.png
另一石龛左右列(邢侗来/禽馆集)
   黄庭经
黄庭经一篇晋永和中刻石世传王羲之书书虽可喜
而笔法非羲之所为(集古/录)
黄庭经有数本或响拓或刋刻皆正书盖六朝及唐人
转相摹仿所以不同世传黄庭真帖为逸少书仆尝考
之非也按陶隐居真诰翼真检论上清真经始末云晋
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所授弟子司徒公府长史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8a 页 WYG0823-0035a.png
(真诰作/舍人)杨君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许君及子
上计掾掾以付子黄民民以传孔默后为王兴先窃写
之始济浙江遇风沦漂(以真/诰校)惟有黄庭一篇得存盖此
经也仆按甲子岁逸少以晋穆帝升平五年卒是年岁
在辛酉后二年即哀帝兴宁二年始降黄庭于世安得
逸少预书之又按梁虞和论书表云山阴昙𥗝村养鹅
道士谓羲之曰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
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两章便合群以奉于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8b 页 WYG0823-0035b.png
羲之便停半日为写毕携鹅去晋书本传亦著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初未尝言写黄庭经也以
二书考之即黄庭非逸少书无疑(米芾书史云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
(书陶榖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因李白诗)
(送贺监云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世人遂以黄庭经为换鹅)
(经甚可笑也此名因开元后世传黄庭经多恶札皆是/伪作唐人以画赞犹为非真则黄庭内多钟法者犹是)
(好事者/为之耳)然陶隐居与梁武帝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
数首黄庭劝进告誓等不审犹有存否盖此启在著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9a 页 WYG0823-0035c.png
诰前故未之考證耳至唐张怀瓘作书估云乐毅黄庭
但得几篇即为国宝遂误以为逸少书李太白承之作
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苟欲随之耳初
未尝考之而韩退之第云数纸尚可博白鹅而不云黄
庭岂非觉其谬欤然今此帖始见于梁代盖晋兴宁以
后或宋齐人书也(东观/馀论)
 伯思之论似若详悉矣以子考之其说非也盖书黄
 庭经换鹅与书道德经换鹅自是两事伯思语黄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69b 页 WYG0823-0035d.png
 之传在右军死后二年此最失于详审也道家有黄
 庭内景经又黄庭外景经及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
 玉轴经世俗例称为黄庭经内景经乃大道玉晨君
 所作扶桑大帝君命赐各神王传魏夫人凡三十六
 章即真诰所言者外景经三篇乃老君所作即右军
 所书者与魏夫人所传者初不同予家旧藏右军所
 书外景经石刻一卷凡六十行末云永和十三年五
 月二十五日在山阴县写与小欧阳集古录目校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0a 页 WYG0823-0036a.png
 与文忠所藏本同则右军之写黄庭甚晓然缘诸公
 考之未详故未免纷纭如此黄伯思谓与梁武启在
 著真诰之前此乂曲为之辨也予又尝于道藏中得
 务成子注外景经一卷有序云晋有道士好黄庭之
 术意专书写尝求序人闻王右军精于草隶而复爱
 白鹅遂以数头赠之得其妙翰右军逸兴自纵未免
 脱漏但美其书耳张君房所进云笈七签亦载此序
 此最为的据也盖道德经是偶悦道士之鹅因为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0b 页 WYG0823-0036b.png
 写若黄庭是道士闻其善书且喜鹅故以是为赠以
 求其书此是两事颇分明缘俱以写经得鹅遂使后
 人指为一事而妄起异论唯李太白知其为二事故
 其书右军一篇云右军本清真萧洒出风尘山阴过
 羽客要此好鹅宾埽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
 鹅去何曾别主人此言书道德经得鹅也送贺宾客
 归越一篇云镜湖清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
 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言书黄庭经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1a 页 WYG0823-0036c.png
 鹅也太白于两诗亦各言之都未尝误乃后人自误
 也又程文简演繁露云王羲之本传以书换鹅者道
 德经也文士用作黄庭人皆以为误张彦远法书要
 录载褚遂良右军书自正书第二卷有黄庭经六十
 行与山阴道士其时真迹故在既可以见其为黄庭
 无疑又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亲在禁中见武后曝太
 宗时法书六十馀函所记忆者扇书乐毅告誓黄庭
 又徐浩古迹记玄宗时大王正书卷以黄庭为第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1b 页 WYG0823-0036d.png
 不闻道德经则传之所云却误程云晋书传误者盖
 未详太白之诗故不知为二事也(王氏法/书苑)
   黄庭内景经
黄庭内景经旧黄素书或以为右军迹非也晋书言右
军写五千言遗山阴道士则黄庭尚在可疑况因黄庭
又及内景经乎唐人临仿率用黄素据此以證是满世
界皆右军矣董玄宰欲援陶秀实赵吴兴二跋定为杨
羲和书亦属臆决予观宣和书谱明载道士梁元一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2a 页 WYG0823-0037a.png
太上内景经见藏御府且言元一效钟王楷法其法严
其气逸其格清严如秉简而立星坛逸如驭风而挥八
极清如秋宵之饮沆瀣推许良亦不薄今遗迹大约近
之何必如骨董家尽归之右军以眩聋瞽邪(焦竑澹/园续集)
   东方朔画赞
予尝观东方画赞墨迹疑是吴通微兄弟书然不敢质
也遣笔结字极似通微书黄庭外景经也如佛遗教经
石刻止是经生书不可引与同列矣(山谷/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2b 页 WYG0823-0037b.png
   遗教经
遗教经相传云羲之书伪也盖唐世写经手所书唐时
佛书今在者大抵书体皆类此第其精粗不同尔(集古/录)
 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
 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
 数百年后传刻之馀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墨精
 稳自可师法(山谷/集)
佛遗教经一卷不知何世何人书或曰右军羲之书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3a 页 WYG0823-0037c.png
坚曰吾尝评此书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尔清劲方
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王氏法/书苑)
 董逌云欧阳永叔以此为唐写经手黄鲁直谓此书
 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乐毅论拓本皆摹画善者
 与写经手何异此书疏肥令密密瘦令疏自得古人
 书意佛戒经碑乃比丘道秀书与此经一体率化众
 缘共崇镌刻则知为比丘道秀所书道秀德宗时人
 其书当建中三年壬戌盖永叔鲁直不见碑阴故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3b 页 WYG0823-0037d.png
 评如此(广川/书跋)
 遗教经欧公谓唐写经手所书明诚定著为唐遗教
 经则尚有可疑以世民二字俱如此写不空笔画恐
 非唐人书不若山谷之言不知何世何人得阙如之
 遗也(攻愧/集)
   十七帖
王逸少十七帖先唐石刻本卷尾有敇字及褚遂良解
如意校定世传别本盖南唐后主煜得唐贺知章临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4a 页 WYG0823-0038a.png
本勒石寘澄心堂者而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势殊
疏拙(东观/馀论)
   狸骨帖
狸骨方今官帖中定为王右军书唐人谓此本荀舆治
劳方右军临之至今谓狸骨帖梁武帝常以古书杂迹
二卷问于陶隐居对以狸骨方是子敬书亦似摹迹在
梁已疑其伪今定为右军书果何据邪然右军尝为此
帖子敬临之不可知也(广川/书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4b 页 WYG0823-0038b.png
   笔阵图
右军笔阵图凡二本其一正书差小有率更之清劲而
小怯其一行笔甚遒逸而不能脱俗气或以为江南李
主笔或谓李主不办是断然非右军迹也亡论非右军
迹即图说非右军所著也何者右军十二而过江所谓
之许之洛者何语也此图之误也华岳碑乃张昶非张
旭也此书之误也李卫公上华岳书粗豪不成语断亦
后人附会之谈而结法却秀颖有唐人气以其皆宋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5a 页 WYG0823-0038c.png
极精微故合为一本置山房中配怀琳绝交书成赝古
一故事云(弇州/续稿)
笔阵图有真行二本皆以为右军书予以为无论张昶
作张旭字误而已其文亦非右军语乃六朝之好事者
为之予此正书真宋拓笔力遒美髣髴信本而古雅胜
之行书差纵佳处与俗处相错当亦是李重光以前物
(同/上)
杨用修谓笔阵图乃江南李后主伪作及览蔡子正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5b 页 WYG0823-0038d.png
尾谓陶榖学士得之李主所后榖之裔孙遗之盖陶性
贪甚而寡识又以豪压李主所丐夺无厌李故用怀琳
故事作伪书装潢古色以戏陶陶果不察而宝藏之其
孙又赂子正于枢廷代朱提而蔡又不察最后降虏强
作解事引沈学士饥鹰夜归渴骥奔泉语灾之石俱可
笑也(弇州山/人槁)
   理头眩方
虞世南理头眩药方双钩模本在鲍传师家后为俗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6a 页 WYG0823-0039a.png
添入羲之两字传入晋州法帖以为羲之书聋瞽可笑
(米芾/书史)
   右军杂迹
陶隐居梁武帝启云二卷中有杂迹谨疏注如左第二
十三卷是右军书者惟有八条前乐毅论书乃极劲利
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
更成小拘束乃是书扇题屏风好体其馀五片无的可
称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父子不识谁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6b 页 WYG0823-0039b.png
迹又似是摹给事黄门一纸治廉沥一纸凡二篇并是
谢安卫军参军任靖书后又治廉沥狸骨方一纸是子
敬书亦似摹迹右四条非右军书二十四卷是右军书
者惟有十一条并非甚合迹兼多漫抹于摹处难复委
曲前黄初三年一纸是后人学右军缪袭告墓文一纸
是许先生书抱忧怀痛一纸是张澄书五月十一日一
纸是摹王珉书被油尚想黄绮一纸遂结滞一纸凡二
篇并后人所学甚拙恶不复展一纸是子敬书便复改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7a 页 WYG0823-0039c.png
月一纸是张翼书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亦是王珉书
治欬方一纸是谢安书右一十条非右军书(法书/要录)
  梁
   瘗鹤铭 华阳真逸撰 上皇山樵(阙一本/有书字)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阙一字/当为亭)甲午岁化于
朱方天其未遂吾翔(阙一字/当为寥)廓邪奚夺(阙一/字)仙鹤之遽
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阙四/字)我竹
(此字/不完)故立石旌其事篆铭不朽词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7b 页 WYG0823-0039d.png
相此胎禽浮丘(阙二/字)予欲无言尔(阙五字当有/雷门二字)去鼓(阙/一)
(字当/为子)表留(阙二字富/为形义)唯髣髴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
(阙五/字)(此字不完/又阙二字)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右(此六字/不完又)
(阙八/字)华亭爰集真侣瘗尔(阙四字或但止/于此未可知也)丹阳真宰(此/四)
(字不知/其次)
鹤寿不知其几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
其未遂吾翔寥廓也邪奚夺予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
黄之币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8a 页 WYG0823-0040a.png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惟髣髴事
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
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
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丹杨仙尉
江阴真宰立石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奚夺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
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有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8b 页 WYG0823-0040b.png
相此胎禽浮丘著经乃徵前事出于上真予欲无言纪
尔岁辰玄门去鼓华表留声我惟髣髴事亦微冥尔其
何之解化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右割荆门未下华
亭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广川/书跋)
瘗鹤铭题云华阳真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为江水所
浸好事者多伺水落时摹而传之往往只得其数字云
鹤寿不知其纪而已世以其难得尤以为奇惟予所得
六百馀字独为多也按润州图经以为王羲之书字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9a 页 WYG0823-0040c.png
奇特然不类羲之笔法而类颜鲁公不知何人书也华
阳真逸是顾况道号今不敢遂以为况者碑无年月不
知何时疑前后有人同斯号者也(集古/录)
 右瘗鹤铭题华阳真逸撰莫详其为何代人欧阳公
 集古录云华阳真逸是顾况道号予遍检唐史及况
 文集皆无此号惟况撰湖州刺史厅记自称华阳山
 人尔不知欧阳公何所据也(金石/录)
 欧阳文忠公以旧纪称王羲之书为非又疑顾况自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79b 页 WYG0823-0040d.png
 号华阳真逸然碑书篆者上皇山樵也则谓况书不
 可矣集古录谓得六百字今以石校之为行凡十为
 字二十五安得字至六百疑书之误也予于崖上又
 得唐人诗诗在贞观中已列铭后则铭之刻非顾况
 时可知集古录岂又并诗系之也邪(广川/书跋)
瘗鹤文非逸少字东汉未多善书惟隶最盛至于晋魏
之分南北差异钟王楷法为世所尚元魏间尽习隶法
自隋平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瘗鹤文有楷隶笔当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0a 页 WYG0823-0041a.png
隋代书(蔡忠/惠集)
焦山瘗鹤铭不著姓氏但称华阳真逸世因谓羲之书
虽前辈名贤皆无异论独张子厚丞相不以为然缘石
刻在崖下水滨非穷冬水落不能至其处其侧复有司
兵参军王瓒题名小字数十与瘗鹤铭字画一同虽无
岁月可考官称乃唐人则张丞相可谓明鉴也(蔡佑杂/记 按)
(张子厚乃毗陵张峃非章/惇子厚也作张丞相殊误)
 宋尤文简公云瘗鹤铭侧一小碣云徒步不知远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0b 页 WYG0823-0041b.png
 阳犹未回好花随意发流水逐人来无名氏与刻石
 之岁月碣旁复一小石刻诗云江外水不冻今年寒
 苦迟三山在何处欲到引风归后题云丹杨掾王瓒
 作(王氏法/书苑)
右瘗鹤铭资政邵公亢尝就焦山下缺石考次其文如
左其不可知者阙之故差可读然文首尾似粗可见虽
文全亦止此百馀字耳而欧阳文忠集古录谓好事者
往往只得数字惟予所得六百馀字独为多矣盖书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1a 页 WYG0823-0041c.png
传讹误以十为百当时所得盖六十馀字故云比数家
本为多此铭相传为王右军书故苏舜钦子美诗云山
阴不见换鹅经京口新传瘗鹤铭文忠以为不类王法
而类颜鲁公又疑是顾况云道号同又疑是王瓒仆今
审定文格字法殊类陶弘景弘景自称华阳隐居今曰
真逸者岂非其别号与又其著真诰但云己卯岁而不
著年名其他书亦尔今此铭壬辰岁甲午岁亦不书年
名此又可證云壬辰者梁天监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1b 页 WYG0823-0041d.png
年也按隐居天监七年东游海岳权驻会稽永嘉十一
年始还茅山十四年乙未岁其弟子周子良仙去为之
作传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华阳矣铭后又有题丹阳
尉山阴宰数字又唐王瓒诗字画亦颇似瘗鹤但笔势
差弱当是效陶书故题于石侧也或以铭即瓒书误矣
王逸少以晋惠帝大安二年癸亥岁生年五十九至穆
帝升平五年辛酉岁卒则成帝咸和九年甲午岁逸少
方年三十二至永和七年辛亥岁年三十八始去会稽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2a 页 WYG0823-0042a.png
而閒居则不应三十二年己自称真逸也又未官于朝
及閒居时不在华阳以是考之此铭决非右军也审矣
(东观/馀论)
 黄伯思学士以瘗鹤铭示予世谓晋右将军王逸少
 书欧阳公疑华阳居士唐顾况道号尝考次其年羲
 之生晋惠帝大安二年癸亥岁至穆帝升平五年辛
 酉卒当三十九年而太岁在甲午逸少当三十二岁
 逮四十八年辛亥始去会稽其时未尝至朱方华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2b 页 WYG0823-0042b.png
 又非其郡邑所望不得以此为称顾况卒于贞元末
 当元和七年为壬辰九年为甲午上推壬辰岁为天
 宝十一载况当儿稚其号华阳子盖自贞元以后皆
 不合于此昔陶弘景尝以其居华阳故自号华阳隐
 居贞白平时著书不称建元直以甲子纪其岁今曰
 壬辰岁得之山阴甲午岁丧于朱方壬辰当天监十
 一年甲午则其十三年也隐居以天监七年游海岳
 往会稽来永嘉至十年还茅山十二年弟子周子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3a 页 WYG0823-0042c.png
 仙去贞白作传即十一年在华阳此可知也或曰茅
 山碑前一行贞白自书与今铭甚异则不得为陶君
 所书然华阳真逸特其撰铭若其书者上皇山樵也
 四人者各以其号自列固不得识其名姓疑皆隐君
 子也然其书在江岩石壁摹拓最难又石摧压其上
 人不得至风雨霜雪不及故字画至今尚完或疑梁
 世书传逮六百年不应书如新刻于石今求铭后王
 瓒书盖自贞观至今亦无讹缺贞观去梁未久可考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3b 页 WYG0823-0042d.png
 而知也(广川/书跋)
集古录疑华阳真逸前后有人同斯号者西清诗话云
子读道藏陶隐居外传号华阳真逸此盖同斯号矣(苕/溪)
(渔隐/丛话)
 考铭引雷门鼓事按临海记昔有晨飞鹄入会稽雷
 门鼓中于是鼓声闻洛阳孙恩斫鼓鹤乃飞去恩起
 兵攻会稽杀逸少之子凝之盖在安帝隆安三年斫
 鼓必此时岂复有羲之谁肯遽取以为引證哉然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4a 页 WYG0823-0043a.png
 非晋人文不辨可知矣渔隐考订华阳真逸为陶隐
 居或庶几焉(刘昌诗芦/浦笔记)
元曹士冕云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前辈
慕其字而不知其人最后云林子以华阳真逸为陶弘
景及以句曲所刻弘景朱阳馆帖参校然后众疑释然
其鉴赏可谓精矣以予考之一本山樵下有书字真宰
下有立石二字一本我传尔铭作出于上真尔其藏灵
作纪尔岁辰张峃本作丹杨外仙邵亢本作丹阳仙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4b 页 WYG0823-0043b.png
又有作丹阳外仙尉者且中间辞句亦多先后不同(法/帖)
(谱系○张峃云瘗鹤铭今存于焦山及宝墨亭者盖尽/于此凡文字句读之识及点画之仅存者百二 十)
(馀言而所亡失几五十字计其完书盖九行行之全者/率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预 作焉熙宁三年春予与汾)
(阳郭逄原公范阳张祎子伟索其逸迹于焦山之阴偶/得十二字于乱石间石甚迫隘偃卧其下然后可读故)
(昔人未之见而世不传其后又有丹杨外仙江阴真宰/八字与华阳真逸上皇山樵为似 是真侣之号今)
(取其可考者次序之如此其间阙文虽多如华亭寥廓/之类亦可以意读也董逌云邵兴宗考次其文阙四十)
(二字而六字不完又有六字不知其次其后张峃自力/求之摹两山间其阙字三十有五不完者七而又别得)
(十二字与兴宗不同昔者刁景纯就金山经庋中得唐/人于经后书瘗鹤文以校兴宗子厚其字错杂失序多)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5a 页 WYG0823-0043c.png
(矣宜直示之惟将进宁/则不可究今并列序之)
宋马古洲子严云予淳熙己酉岁为丹阳郡文学暇日
游焦山访此石刻初于佛榻前见断石乃其篇首二十
馀字有僧云往年崖间震而坠者予亦信然遂挐舟历
观崖间尚馀兹山之下二十馀字波间片石倾侧舟人
云此断碑水落时亦可摹拓子因请于州将龙图学士
张子顾出之张欣然发卒挽之既出则甲午岁以下二
十馀字偶一卒复曰此石下枕一小石亦觉隐指如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5b 页 WYG0823-0043d.png
刻画遂并出之疾读其文则与佛拓所见者其文一同
持以较之第阙二字而笔力顿异乃知前所见者为寺
僧所绐耳近观陶隐居诸刻反覆详辨乃知此铭真陶
所书前辈所称者众矣惟长睿之说得之此不复辨(顾/元)
(庆瘗鹤/铭考)
 姑苏大石山人顾元庆作瘗鹤铭考断以为陶隐居
 书然尚少一證李石续博物志云陶隐居书自奇世
 传画板帖及焦山下瘗鹤铭皆其遗迹大石山人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6a 页 WYG0823-0044a.png
 不引此(金陵/琐事)
 镇江志云铭之所馀断石今在山之西南观音庵下
 滨江崩崖乱石间春夏水涨石没秋冬水落始可摹
 拓崖上者乃翻本也(王氏法/书苑)
  唐
   唐碧落碑
绛州有碑篆字与古文不同颇为怪异(金石文字记云/绛州有咸通十)
(一年郑承规释文但篆文难/通者颇多而翻刻复多舛误)李阳冰见而寝处其下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6b 页 WYG0823-0044b.png
日不能去验其文是唐初不载书者姓名碑上有碧落
二字人谓之碧落碑(李肇国/史补)
 段成式谓碑有碧落字故以名之李肇谓碑在碧落
 观故名李汉谓终于碧落字而得名予至绛州龙兴
 宫考其记知旧为碧落观又篆文若未毕者终非碧
 落字则肇说是也(广川/书跋)
 李肇及李汉并言李阳冰见此碑裴徊数日不去又
 言阳冰自恨其不如以槌击之今缺处是也此说恐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7a 页 WYG0823-0044c.png
 不然阳冰尝自述其书以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于
 他人书盖未尝有所推许唐人以大篆当时罕见故
 妄有称说耳其实笔法不及阳冰远甚也(金石/录)
碧落碑在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
世传为碧落碑据李璿之以为陈惟玉书李汉以为黄
公撰书(赵明诚金石录云碧落碑大篆书其词则宗/室黄公撰所述或云陈惟玉书或云撰自书)
知孰是洛中纪异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
之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7b 页 WYG0823-0044d.png
篆刻宛然此说尤怪世多不信也(集古/录)
 碧落篆李肇得观中石记知为陈惟玉书欧阳永叔
 以李汉碑为黄公撰然字法奇古行笔精绝不类世
 传篆学惟玉于唐无书名于世不应一碑便奄有秦
 汉遗文径到古人绝处此后世所疑也又别本碧落
 篆州将不欲以槌击石像乃摹别石因封其旧石像
 今世所得皆摹本也虽横直圜方典刑有稽然遁其
 神者众矣段成式言樊宗师作志令陈惟玉立太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8a 页 WYG0823-0045a.png
 山上此言险怪难知岂尝求得其当而妄为戏哉(广/川)
 (书/跋)
 绛州碧落碑唐高宗咸亨元年庚午岁(欧阳修云碑/文言有唐五)
 (十三祀龙集敦牂乃高宗总章三年岁在庚午也董/逌云以唐历考之实咸亨元年永叔谓总章者误也)
 韩王元嘉之子训等为其妣房氏造碧落天尊像于
 龙兴宫而刻其文于背故以名碑然不知何人书据
 李璿之玉京宫记以为陈惟玉李汉黄公记以为李
 训之弟撰殆莫能定而翠岩龚圣予则又以为宗室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8b 页 WYG0823-0045b.png
 瓘岂或有所考邪(潜溪/集)
 唐韩王元嘉绛泽二州皆有子黄公为妣妃荐严作
 文立石以表孝诚文虽不同而俱名曰碧落在绛州
 者刋于天尊之背在泽州者立于佛龛之西(五总/志)
 吾子行谓碧落碑以籀文归小篆为妙绝恐未必然
 周伯琦疑其杂出诸体者得之盖其妙在笔不在体
 也(怀麓/堂集)
   唐石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9a 页 WYG0823-0045c.png
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国子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
东西厢之壁辨齐鲁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
由是诸生之师心曲学偏听臆说咸束而归于大同积
六十载崩剥污蔑泯然不鲜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国
学上言遽赐千万时祭酒皞博士公肃(韦公/肃)遂以羡赢
再新壁书惩前土涂不克以寿乃析坚木负墉而比之
其制如版椟而高广其平如粉泽而洁滑背施阴关使
众如一附离之际无迹而寻堂皇靓深两屋相照申命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89b 页 WYG0823-0045d.png
国子能通法书者分章揆日悬其业而缮写焉(刘禹锡/新修五)
(经壁/记)
 初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
 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傅钞撮疑
 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
 集(崇文/总目)
 唐人以说文字林取士其时去古未远开元以前未
 改经文之日(唐书艺文志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尚书从今文)篆籀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0a 页 WYG0823-0046a.png
 学童而习之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所书景龙观钟
 犹带篆分遗法至于宋人其去古益远而为说日以
 凿矣大历中张参作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刋正谬
 失甚有功于学者(日知/录)
 刘禹锡新修五经壁记当作于太和年间自土涂而
 木板自木板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
 符三年孙毛诗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当云毛/诗博士)
 (孙自牧于/文乃顺)七月十八日书刻字人鱼宗会其字别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0b 页 WYG0823-0046b.png
 与朱梁所刻相类而本文不然当是开成中所刻其
 中有磨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金石文/字记)
唐文宗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
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
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刋碑列于太学创
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
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
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唐书/文宗纪)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1a 页 WYG0823-0046c.png
唐开成中唐玄度奉诏覆定太学石经文字以补张参
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崇文/总目)
 石经未有年月一行题名十行曰开成二年丁巳岁
 月次于玄日惟丁亥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艾
 如晦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陈玠书石学生前
 文学馆明经臣(已下四/字阙)书石官将仕郎守润州句容
 县尉臣段绛校勘兼看书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门助
 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官翰林待诏朝议郎权知沔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1b 页 WYG0823-0046d.png
 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唐玄度校勘官兼专知都
 勘定经书检校刋勒上石朝议郎守国子毛诗博士
 上柱国臣章师道朝散大夫守国子司业骑都尉赐
 绯鱼袋臣杨敬之都检校官银青光禄大夫(已下十/字阙)
 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监修国史
 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臣覃(官衔阙十/字九经字)
 (样云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国子祭酒平章事覃)按旧唐书开成元年正月中
 书门下奏起居舍人集贤殿学士周墀监察御史张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2a 页 WYG0823-0047a.png
 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兵部员外郎集贤殿直学
 士崔球等同勘校经典释文又云令率更令韩泉充
 详定石经官新唐书亦列墀等四人而碑并不载(金/石)
 (文字/记)
 九经者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又有孝经论语尔雅
 其实乃十二经又有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
 样皆刻之于石今在西安府学世乃指此为蜀本石
 经今石经未大书开成二年岂未之见而妄指为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2b 页 WYG0823-0047b.png
 蜀邪(日知/录)
梁天祐甲子岁太尉许国公为居守(甲子岁昭宗迁洛/之年许国公韩建)
(也/)移太学并石经于此(刘从又修文/宣王庙记)
石经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石经委弃
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从幕吏尹玉羽之请辇入
城中置于此地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今龙图吕公领
漕陜右以其处洼下命徙置于府学之北墉而建亭焉
(黎持新移/石经记)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3a 页 WYG0823-0047c.png
 石经左传文公宣公卷成城字皆缺末笔榖梁襄昭
 定哀四公卷仪礼士昏礼皆然此为朱梁时所补刻
 考之宋刘从又(建隆/三年)黎持(元祐/五年)二记但言韩建刘鄩
 移石而不言补刻然成字缺笔其为梁讳无疑昔人
 固未尝遍读而博考也(金石文/字记)
 赵崡唐刻石经考云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
 于太学讲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
 郎将堂溪典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飏求正定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3b 页 WYG0823-0047d.png
 经文字帝许之邕乃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再
 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体石经古文用科斗
 鸟迹体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体隶用程邈体此三
 刻也魏世宗神龟元年以王弥刘曜入洛石经残缺
 崔光之请补之此四刻也唐天宝中刻九经于长安
 礼记以月令为首从李林甫之请此五刻也文宗时
 郑覃以经籍刓谬建言雠刋准汉故事太和七年敕
 唐玄度覆定石经字体于国子监立石九经并论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4a 页 WYG0823-0048a.png
 孝经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开成二年
 告成此六刻也(石墨/镌华)
 按六朝以前用分隶今石经皆正书且多用欧虞笔
 法知其为唐人书矣礼记首月令尊明皇纯字讳尊
 宪宗又知其非天宝以前人书矣然则今西安府学
 石经乃唐文宗时石经也嘉靖乙卯地震石经倒损
 西安学生员王尧惠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
 立于碑旁(同/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4b 页 WYG0823-0048b.png
   蜀石经
伪蜀孟昶有国其相母昭裔刻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
书周礼毛诗仪礼礼记左传凡十经于石石凡千数尽
依太和旧本历八年乃成公榖则有宋田元均所刻古
文尚书则晁公武所补也胡元质宗愈作堂以贮之名
石经堂在府学(赵抃成/都记)
 唐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募天
 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成都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5a 页 WYG0823-0048c.png
 本诸经毛诗仪礼礼记皆秘书省秘书郎张绍文书
 周礼者秘书省秘书郎孙朋古书周易者国子博士
 孙逢吉书尚书者校书郎周德政书尔雅者简州平
 泉令张德昭书题曰广政十四年盖孟昶时所镌其
 字体亦皆精谨笔札犹有贞观遗风故不庸俗可以
 传远唯三传至皇祐元年方毕工殊不逮前(容斋续/笔 曾)
 (惇石刻铺叙云益郡石经春秋左/氏传三十卷蜀镌至十七卷止)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5b 页 WYG0823-0048d.png
 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
 臣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知唐之泽远矣(容斋/随笔)
 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唯三传至皇祐初方毕故公
 羊传后书大宋皇祐元年九月十五日工毕乾道中
 晁公武参校(后唐/蜀)二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
 石经考异亦刻于石张又校注文同异为石经注
 文考异四十卷(玉/海)
   宋石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6a 页 WYG0823-0049a.png
仁宗至和元年八月十六日己酉以皇侄右屯卫大将
军克继书国子监石经以上所写石经论语求书石国
子监帝从其请二年九月十五日工毕上之(仁宗命国/子监取易)
(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嘉/祐六年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
(监主簿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书目云石/经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春秋十)
(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
高宗绍兴十三年三月出御书左氏春秋宣示馆职六
月出御书周易尚书委加临安府张澄刋石颁诸州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6b 页 WYG0823-0049b.png
十四年正月出御书尚书十月出御书毛诗十六年五
月又出御书春秋左传上又书论语孟子皆刋石立于
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石刻铺叙云/高宗亲御翰)
(墨作小楷以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又节礼/记中庸儒行大学经解学记五篇章草语孟悉送成均)
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诏知临安府赵磻老建阁奉安
石经寘碑石于阁下墨本于阁上以光尧石经之阁为
名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
行经解五篇不在太学石经之数今搜访旧本重行摹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7a 页 WYG0823-0049c.png
 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书光尧御书石
 经之阁牌赐国子监(玉/海)
  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版堆积如山一行篆
  字一行真字(周密癸/辛杂识)
  陈基西湖书院书目序云杭西湖书院宋太学故阯
  也德祐内附学废为肃政廉访司治所至元二十八
  年故翰林学士承旨东平徐公持浙西行部使者节
  即治所西偏为书院后为尊经阁阁之北为书库实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八十八目录 第 97b 页 WYG0823-0049d.png
  始收拾宋学旧版设司书掌之宋御书石经孔门七
  十二子画像石刻咸在焉(夷白/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