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a 页 WYG0819-02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目录
  第七卷
   论书七(书学下/)
    宋高宗论书
    宋姜夔续书谱
    宋曹勋论书
    宋范成大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b 页 WYG0819-0222b.png
    宋朱熹论书
    宋黄希先论学书
    宋楼钥论书
    宋周必大论书
    宋岳珂论临摹
    宋赵希鹄论用墨
    宋赵孟坚论书
    宋周密论笔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a 页 WYG0819-0223a.png
   翰林粹言
   金赵秉文论草书
   元赵孟頫论书
   元郝经论书
   元虞集书说
   元虞集论书
   元虞集论草书
   元刘因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b 页 WYG0819-0223b.png
   元韩性论书
   元刘有定论书
   元戴表元论书
   元吾衍论写篆
   元杜本论书
   元郑枃论书
   元盛熙明论书
   明王宾叙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a 页 WYG0819-0223c.png
   明张绅论书
   明方孝孺论书
   明解缙书学详说
   明解缙学书法
   明杨士奇论书
   明曾棨论学书
   明岳正论书
   明李东阳论临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b 页 WYG0819-0223d.png
   明吴宽论书
   明祝允明论书
   明文徵明记李少卿论书
   明杨慎论书
   明焦竑学书法
   明王世贞论书
   明项穆论书
   明屠隆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a 页 WYG0819-0224a.png
   明周显宗论书
   明萧子鹏论草书
   明莫云卿论书
   明董其昌论书
   明董其昌自论书
   明李日华论书
   明李日华渴笔颂
   明娄坚论字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b 页 WYG0819-0224b.png
   明李流芳论摹书
   明黄道周论书
   明赵宧光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a 页 WYG0819-022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
  论书七(书学下/)
    宋高宗论书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正则端严
 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蛟起凤
 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所以钟王辈皆以此荣
 名不可不务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b 页 WYG0819-0224d.png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
 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
 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若通其变则五者皆在笔端了
 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非风神颖悟力学不倦至有
 笔冢研山者似未易语此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
 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馀风若楷法既到则肆
 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缺轶反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a 页 WYG0819-0225a.png
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吾于次序得之因笔其
梗概
草书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务简易删难省繁损复
为单诚非仓史之迹但习书之馀以精神之运识思超
妙使点画不失真为尚
昔人论草书谓张伯英以一笔书之行断则再连续蟠
屈拿攫飞动自然筋骨心手相应所以牵情运用略无
留碍故誉者云应指宣事如矢发机霆不暇击电不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b 页 WYG0819-0225b.png
飞皆造极而言创始之意也后世或云忙不及草者岂
草之本旨哉正须翰动若驰落纸云烟方佳耳(翰墨志/)
   宋姜夔续书谱
    总论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
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
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
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辈以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7a 页 WYG0819-0225c.png
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
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
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
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
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
美矣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孙过庭
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真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7b 页 WYG0819-0225d.png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
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
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
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證也矧
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
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
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
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8a 页 WYG0819-0226a.png
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
参之耳或者专喜方正极意欧颜或者惟务匀圆专师
虞永或谓体须稍扁则自然平正此又有徐会稽之病
或云欲其萧散则自不尘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风岂足
以尽书法之美哉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
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
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
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音/瞥)(音/拂)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8b 页 WYG0819-0226b.png
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
翩自得之状乚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晋人挑剔
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
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
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
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
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
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9a 页 WYG0819-0226c.png
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
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尖一字
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
后至于今尤甚焉
    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
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
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9b 页 WYG0819-0226d.png
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
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
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
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
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
亦有仿效之者则俗浊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
若瘦硬也
    草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0a 页 WYG0819-0227a.png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
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
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右军书羲之字当字
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
可谓所欲不踰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
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
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
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0b 页 WYG0819-0227b.png
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
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
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
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
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
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
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
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1a 页 WYG0819-0227c.png
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
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
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
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
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
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
神痴以捺代乀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1b 页 WYG0819-0227d.png
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笔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
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
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
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
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
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2a 页 WYG0819-0228a.png
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
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
应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如囗(音/围)
当行草时尤宜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
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
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
姿则妙处自见矣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
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2b 页 WYG0819-0228b.png
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
如左右之不同刺刺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衣以至
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过庭有执
使转用之法执为长短浅深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
盘纡用为点画向背岂苟然哉
    用墨
凡作楷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
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3a 页 WYG0819-0228c.png
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
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
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
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
之后已曲不复挺之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
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行书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3b 页 WYG0819-0228d.png
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
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
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
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
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
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
    临摹
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4a 页 WYG0819-0229a.png
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
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
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
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
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豪
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世所有兰亭何啻数百
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4b 页 WYG0819-0229b.png
位置长短大小无不一同而肥瘠刚柔工拙要妙之处
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
迹之风神矣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
苟哉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郭填其内或朱
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
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
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
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5a 页 WYG0819-0229c.png
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扺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
时稍致意焉
    方圆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
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
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
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向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5b 页 WYG0819-0229d.png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
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
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位置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
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
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呜呼喉咙
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冖头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6a 页 WYG0819-0230a.png
须令覆其下走辵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使相负
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疏密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
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
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彫疏
    风神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6b 页 WYG0819-0230b.png
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
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
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迟速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
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笔势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7a 页 WYG0819-0230c.png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
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
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
起者如𨽻画藏锋者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
含蓄兼之则妙矣
    情性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孙
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彫疏神怡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7b 页 WYG0819-0230d.png
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
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恐遽体留一乖也意违
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
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血脉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
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
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朔画赞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8a 页 WYG0819-0231a.png
又与兰亭记殊旨一时下笔各有其势固应尔也余尝
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
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
    书丹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
润常有馀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
未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薄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
淩云台榜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钟繇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8b 页 WYG0819-0231b.png
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续书谱/)
   宋曹勋论书
学书之法先须楷法严正得笔之意然后措点画于落
笔之际则具体而不放
先贤作字必首为数行楷法然后肆笔以终其书者盖
所以示其学古之迹施于行草为有叙如二王起居帖
长史家问帖真卿坐位帖乞米帖可见矣(松隐文集/)
   宋范成大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9a 页 WYG0819-0231c.png
汉人作隶虽不为工拙然皆有笔势腕力其法严于后
世真行之书精采意度粲然可以想见笔墨畦径也(石/)
(湖集/)
古人书法字中有笔笔中无锋乃为极致(墨池琐录/)
   宋朱熹论书
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
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至于黄米
而欹侧怒张之势极矣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19b 页 WYG0819-0231d.png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
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因省平
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未尝
一笔作行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
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
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朱子文集/)
   宋黄希先论学书
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凡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0a 页 WYG0819-0232a.png
字之为体缓不如紧开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左
欲重右欲轻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张绅法书通释/)
   宋楼钥论书
尝问敷原王季中云古人篆字何以无燥笔季中云古
人力在臂不尽用笔力今以笔为力或烧笔使秃而用
之移笔则墨已燥矣(攻愧集/)
   宋周必大论书
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虎也观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0b 页 WYG0819-0232b.png
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摧坚陷阵初不劳力
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非但积学可致也
(平园集/)
   宋岳珂论临摹
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榱桷虽具准
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
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丹铅总录/)
   宋赵希鹄论用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1a 页 WYG0819-0232c.png
古人晨起必浓磨墨汁满砚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尽
则弃去来早再作故砚池必大而深真草隶篆皆用浓
墨至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近世惟吴傅朋
深得古人笔法其他不然也(洞天清录/)
   宋赵孟坚论书
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
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斜
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1b 页 WYG0819-0232d.png
墙壁则不骪骳思陵书法未尝不圆熟要之于间架墙
壁处不著工夫此理可为识者道近得北方旧本虞永
兴破邪论序爱而不知其恶也故为此说正坐无墙壁
也右军乐毅画赞兰亭最真一一有墙壁者右军一拓
直下是也李玮家开皇帖行书之祖于此最昭昭化度
及鲁公离堆得此法左右阴阳极明丽丁道护启法寺
碑笔右方直下最具此法学者当垂情如此下笔则妍
丽方直端重楷正昧此则痴钝墨猪矣黄庭贺捷有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2a 页 WYG0819-0233a.png
体虽微欹侧隐然亦有墙壁力命表劲利更高学者无
但徇俗而不究本唯遗教经宛然是经生笔了无神明
决非羲笔正如率更之玩长孙无忌面团团也识此已
又识破怀仁圣教之流入院体也其逸笔处世谓之小
正书此书官告体兰亭玉润霜寒诸帖即无此逸笔不
知怀仁从何取入使后人未仿羲帖先为此态观之可
恶其流至于兰溪藏经记乌龙庙记僧有交之集书极
矣又须戒徐会稽之浊戒李北海之狂浊在跛偃狂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2b 页 WYG0819-0233b.png
欹斜唯张从申得大令之通畅无二公之流弊且世云
会稽法自兰亭出兰亭即无偃笔也又云北海深悟大
令大令不若是之欹跛也跛偃之弊流而为坡公攲斜
之弊流而为元章父子矣且如吴傅朋深得诸葛祯瑶
台寺碑笔法的是兰亭中出矣公又生出一节病每下
竖笔不直拓下乃仰笔尖锋全无气骨皆清和之弊为
隘不恭学者更切自防之自点检之朋友相警悟之前
修长中之短亦无畏友以觉其非耳故予深信间架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3a 页 WYG0819-0233c.png
壁为要也余自谓学古人当勤媚今人当无心可也中
兴后朱壑岩横斜颠倒几若杨少师孙勤川规矩恐下
笔不中观者元章曰奴书耳朱吾所取孙吾所戒更从
识者评
学隶楷于晋魏之下邈乎无以稽也纵有羲繇之迹号
存世者唯乐毅海宇秣林本耳其唐元度鱼帖本已非
古本文次有德州画像赞而已若所谓力命表固繇精
笔古劲几不入俗眼然尊之敬之未容而友之也黄庭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3b 页 WYG0819-0233d.png
固类繇敧侧不中绳度未学唐人而事此徒成画虎类
犬然则欲从入道于楷何从曰仅有三焉化度九成庙
堂耳晋宋而下分而南北有丁道护襄阳启法寺兴国
寺二石启法最精欧虞之所自出兴国粗甚如出两手
天不寿精而寿粗良可叹也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
雅谓之毡裘气至合于隋书同文轨开皇大业以逮武
德之末贞观之初书石无一可议此古今集大成之时
也于是欧虞大宏厥声始者虞于龙圣道场欧于姚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4a 页 WYG0819-0234a.png
等刻亦未臻极诣也及孔子庙堂碑飞来白鹤诗虞为
法于世矣化度九成欧独步于时矣今求楷法舍此三
者是南辕而北辙矣三书之法在平正恬澹分间布白
行笔停匀且如横画必两头均平不可如俗书左低右
昂搭手从左原过此在八诀所谓千里阵云者也起笔
既成冗类如凿如锥则有泛冗锥则尖既不尖又必带
冗斯为妙绝及至书到右方住处捺笔不可向下须拥
起向上于下如绳直其左方主笔之竖亦结笔在左穿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4b 页 WYG0819-0234b.png
心竖笔是也捺笔直下到立笔处微捺使锋左向如画
之右肩突出锋在上竖笔则突出锋在左也又于十字
处如中字牛字年字凡是一横一直中停者皆当著心
凝然正直平均不可使一高一低一斜一欹少涉世俗
守此法既牢则凡施之间架自然平均使不俗气俗之
从生始于徐浩也知兰亭韵致取有映带不知先自背
了绳墨欹斜跛偃虽有态度何取态度者书法之馀也
骨格者书法之祖也今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5a 页 WYG0819-0234c.png
本而求末邪戒之戒之从入之门先敬先戒平平直直
轻轻匀匀俗咎率更体为排算固足以攻其短然先排
算而尚气脉乃可不排算而求之是未行而先驰理不
至尔分间布白勿令偏侧此诚格言每一字为率笔多
笔少不同先须分布匀整若此未调顺工何从生又有
一般偏旁不可尽律以正者每字必攲岁字必舛有字
不可破中丛字取居中而又左右皆须以古人所书求
其义理执一而论第曰中正此李后主讥鲁公为田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5b 页 WYG0819-0234d.png
翁又如褚河南所称八分古雅有韵一切尚之甚有疏
拙薛少保发越褚体飘扬透彻一尚不回几致迂疏鲁
公之正其流也俗诚悬之劲其弊也寒古往今来中庸
能鲜千古之下刻心苦神诣其然者要是文章之外惟
此足以观人发挥形容有足尚者不忍怠也又尝妄论
文章精到尚可改饰字画落笔更不容加工求以益之
适或坏之此吾知字书之贵一生眠则画被坐则画地
将老无工此艺厥为不易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6a 页 WYG0819-0235a.png
行草宜用枣心笔者以其摺袅婉媚然此笔须出锋用
之须捺笔锋向左意趣如只用笔腰不用笔尖乃可如
真书直竖用尖则施之行草无态度此是要𦂳处人多
未知之姜尧章孙过庭草书言能笼罨横竖最善发明
枣心笔于用之时每难挥运双钩悬腕久久得趣其要
正在勿使笔尖也
草书虽连绵宛转然须有停笔今长沙所开怀素自序
乃苏沧浪辈书一向袅摺无典则北方有一正本不如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6b 页 WYG0819-0235b.png
此或歇或连乃为正当草极难于拙苏草不及行
晋贤草体虚澹萧散此为至妙惟大令绾秋蛇为文皇
所讥至唐旭素方作连绵之笔此黄伯思简斋尧章所
不取也今人但见烂然如藤缠者为草书之妙要之晋
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右军三卷仅
一半真施老子印證简斋尧章诸公议论去其间伪迹
如求屏风帖早乘凉帖止开真帖五卷于海陵当以此
为区处(书法钩玄/)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7a 页 WYG0819-0235c.png
   宋周密论笔墨
先君子善书体兼虞柳余所书似学柳不成学欧又不
成不自知其拙往往归过笔墨谚所谓不善操舟而恶
河之曲也虽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汎观前辈善
书者亦莫不于此留意焉王右军少年多用柴纸中年
用麻纸又用张永义制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蔡中郎
非流纨丰素不妄下笔韦诞云用张芝笔左伯纸任及
墨兼此三具又得巨手然后可以建方丈之字方寸千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7b 页 WYG0819-0235d.png
言韦昶善书而妙于笔故子敬称为奇绝汉世郡国贡
兔惟赵为胜欧阳通用狸毛笔世惟米家父子及薛绍
彭留意笔札米元章谓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
捕物此最善喻然则古人未尝不留意于此独率更令
临书不择笔要是古人能事耳(癸辛杂识/)
   翰林粹言
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
书万卷始通神此言良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8a 页 WYG0819-0236a.png
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妙在应变无方
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须求生动
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兼此二者然
后得齐古人
笔正之说真格言也笔正则古人笔法皆如吾手矣侧
锋取妍钟王不傅之秘濡豪之次法与锋合然后运笔
无非法也
捉笔在手便须运意不可妄落一笔才落便想第二笔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8b 页 WYG0819-0236b.png
合作如何下
偶写一字不成须于众碑中寻之若无即出意自造不
可轻易率然而作
作字须是滑熟不可生硬如颜如柳初未尝有生硬之

先识此字书则得之素与相忘必难描摹临书最有功
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
生意分间布白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9a 页 WYG0819-0236c.png
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偏者正之正者偏之以近为远以
远为近以连为断以断为连笔近者意远笔远者意近
字须因其近似而习之平日杂书纸则有意存之可省
以得之字看碑帖须象运笔又须挹其气象随所寓成
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学字
如女子学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
只学一家书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
为大成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29b 页 WYG0819-0236d.png
行书非草非真兼真谓之真行𢃄草谓之行草篆添隶
减篆长隶匾(书法钩玄/)
   金赵秉文论草书
草书尚矣由汉而下崔张精其能魏晋以来钟王擅其
美自兹以降代不乏人夫其徘徊闲雅之容飞走流注
之势惊竦峭拔之气卓荦跌宕之志矫若游龙疾若惊
蛇似邪而复直欲断而还连千态万状不可端倪亦闲
中之一乐也(草书韵会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0a 页 WYG0819-0237a.png
   元赵孟頫论书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
军书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
(兰亭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
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
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同上/)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0b 页 WYG0819-0237b.png
凡作字虽戏写亦如欲刻金石(铁网珊瑚/)
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
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笔道通会/)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
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方鹏/)
(昆山志/)
   元郝经论书
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1a 页 WYG0819-0237c.png
而不以为学是以无书法之说焉自包牺氏画八卦造
书契皇颉制字取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
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而为之初无
工拙之意于其间也世变日下渐趋简易故变古文为
篆文变大篆为小篆又变小篆为隶为楷为八分为行
为草为真行为行草为章草为正草废刀用笔废竹用
帛废帛用纸皆与世变而下也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
工始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为人专门名家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1b 页 WYG0819-0237d.png
有书学矣故古之篆法之存者惟见秦丞相斯斯刻薄
寡恩人也故其书如屈铁琢玉瘦劲无情其法精尽后
世不可及汉之隶法蔡中郎不可得而见矣存者惟魏
太傅繇繇沈鸷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画剑累
鼎斩绝深险又变而为楷后世亦不可及楷草之法晋
人所尚然至右军将军羲之则造其极羲之正直有识
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
放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2a 页 WYG0819-0238a.png
法韵胜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邈不可及
为古今第一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
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
是书备极无馀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
法也故柳公权谓心正则笔正虽一时讽諌亦书法之
本也苟其人品凡下颇僻侧媚纵其书工其中心蕴蓄
者亦不能掩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若二王颜坡之忠
正高古纵其书不工亦无凡下之笔矣况于工乎先叔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2b 页 WYG0819-0238b.png
祖谓二王书之经也颜坡书之传也其馀则诸子百家
耳故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道之所在尚友论
世学古之人其问学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
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
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熟则笔意自
肆变态自出可临真行又熟则渐放笔可临行草收其
放笔以草为楷以求正笔可临章草超凡入圣尽弃畦
町飞动鼓舞不知其所以然然后临其正草如是者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3a 页 WYG0819-0238c.png
年始可于颜求其正笔于坡求其奇笔以正为奇以奇
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
矣然犹学之于人非自得之于已也必观夫天地法象
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
云雨露之态求制作之所以然则知书法之自然犹之
于外非自得之于内也必精穷天下之理锻鍊天下之
事纷绋天下之变客气妄虑扑灭消弛澹然无欲翛然
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3b 页 WYG0819-0238d.png
然而化然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
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则自高古闲暇恣睢
徜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而不亢柔而不恶端庄而
不滞妥娜而不欺易而不俗难而不生轻而不浮重而
不浊拙而不恶巧而不烦挥洒而不狂顿直而不妄夭
矫而不怪窅眇而不僻质朴而不野简约而不阙增羡
而不多舒而不缓疾而不速沈著痛快圆熟混成万象
生笔端一画立太极太虚之云也大江之波也悠悠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4a 页 WYG0819-0239a.png
而来浩浩然而逝邈然无我于其间然后为得已虽云
一技而可以名家也(陵川集/)
   元虞集书说
书之易篆为隶本从简然君子作事必有法焉精思造
妙遂以名世方圆平直无所假借而从容中度自可观
则譬如冠冕佩玉执璧奉行事君事神恭敬在中威仪
见外揖拜升降自然成文则其善也乃若颇邪反侧怒
张容媚小人女子之态学者戒之(道园学古录/)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4b 页 WYG0819-0239b.png
   元虞集论书
魏晋以来善隶书以名书未尝不通六书之义不通其
义则不得文字之情制作之故安有不通其义不得其
情不本其故犹得为善书者吴兴赵公之书名天下以
其深究六书也书之真赝吾尝以此辨之世之不知六
书而效其波磔以为媚诚妄人矣(道园学古录/)
   元虞集论草书
昔之为草书者结体有疏密用笔有工拙波磔不同形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5a 页 WYG0819-0239c.png
势亦异譬诸人之耳目口鼻之形虽同而神气不一衣
冠带履之具同制而容止则殊朝廷有大朝会百官咸
在品秩同等班序同列而人则杂然前陈矣善相人者
乃能于是乎有所择焉(道园学古录/)
   元刘因论书
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科斗篆隶正行草汉氏而
下随俗而变去古远而古意日衰魏晋以来其学始盛
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名家变态百出法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5b 页 WYG0819-0239d.png
备具遂为专门之学学者苟欲学之篆隶则先秦款识
金石刻魏晋金石刻唐以来李阳冰等所当学也正书
当以篆隶意为本有篆隶意则自高古钟太傅王右军
颜平原苏东坡其规矩准绳之大匠也欧率更张长史
李北海徐浩柳诚悬杨凝式蔡君谟米芾黄鲁直萃之
以励吾气参之以肆吾博可也虽或不工亦不俗矣技
至于不俗则亦已矣(荆川稗编/)
   元韩性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6a 页 WYG0819-0240a.png
书果有则乎书心画也短长瘠肥体人人殊未可以一
律拘也书果无则乎古之学者殚精神縻岁月临摹仿
效终老而不厌亦必有其道矣盖书者聚一以成形形
质既具性情见焉异者其体同者其理也能尽其理可
以为则矣三代之时书以记事未始以点画较工拙也
然而鼎彝铭志之文俯仰向背精入芒发是岂有意于
工哉亦尽其理不能不工耳秦汉而下以书名者何可
胜数尽书之理者惟钟元常王逸少数人而已其残缣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6b 页 WYG0819-0240b.png
败褚刓碑断碣幸存于世者皆为人所宝爱观其霞分
云驶龙跳虎跃变化倏忽莫适控抟可喜可玩可怖可
愕而不可测识意非法度所可拘挛徐而察之俯仰向
背之理若合符契后之学者互相宪述随其所至而各
有成下至黄太史米南宫书体纵肆而法度极森严故
皆可以擅名于后世由是而降人益事书其资善书者
又好为甚高之论以为师心自用足以成家何必为是
拘拘也其形质性情蹠盭昏惑前不则乎古后不足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7a 页 WYG0819-0240c.png
来者则书道之中绝以是也夫(书则/)
   元刘有定论书
篆直分侧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
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
锋尝在中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古人
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侧法也(王氏法书/)
(苑/)
   元戴表元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7b 页 WYG0819-0240d.png
古之书家莫不能刻谓之书刀后乃用以书丹入石予
尝行金焦间见米南宫题诗厓壁锋势飞动遗老云皆
其所自凿今人名能书以刻字为耻殆非通论(剡源集/)
   元吾衍论写篆
写篆把笔只须单勾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
有不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敧
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活若初学时常虚手心伸中
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8a 页 WYG0819-0241a.png

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皆著纸使字不活相多有
人不能用笔用棕榈条及纸筒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
夫则不宜用此
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
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
下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有汉
意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8b 页 WYG0819-0241b.png
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太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
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茂脚不过之
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馀略收短如幡脚可也
有下无垂脚如□□□等字脚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
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学古编/)
   元杜本论书
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
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傥悟其变则纵横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9a 页 WYG0819-0241c.png
皆有意象矣(书史会要/)
   元郑枃论书
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
方之理方有圆之象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
八体废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
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字也(衍极/)
偶写一字不成须于众碑中求之不可轻易率然而作
赵子昂所谓必求古人佳样是也(游鹤堂墨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39b 页 WYG0819-0241d.png
   元盛熙明论书
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
手然挥运之妙必由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先务也每
观古人遗墨存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盖其功用有自
来矣世传卫夫人之笔阵图王逸少之永字八法犹可
考也舍此而欲求全美于成体之后固亦难矣
点画既工而后能结体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
可不察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0a 页 WYG0819-0242a.png
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
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
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逸是非高明之
资孰克然邪
王右军过江观览名刻叹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故学
书者以当知所宗尚乃能知所用力至于临摹之功丹
墨之妙皆宜精究也(法书考/)
   明王宾叙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0b 页 WYG0819-0242b.png
古人以字名家不易能也师宜官大字方丈一字小字
方寸千言此后汉人以大小字名家不易能者也韦仲
将自言以张芝笔左伯纸已之墨已之手大字逞径丈
之势小字寸许千言也此魏人以大小字名家不易能
者也惜乎其字皆不可得而见其法则犹可得而知者
张长史谓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董内直谓大字贵
结密不结密则懒散而无精神偏旁宜字字相照应又
宜飘逸气清雅不俗一字之美皆偏旁凑成分拆看时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1a 页 WYG0819-0242c.png
各自成一美始为大字之尽善者矣小字贵开阔字内
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以张董
所谓观之后人从其法师韦所不易能可不能邪顾吾
嗜古人何如耳(停云馆帖/)
   明张绅论书
古人写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搆
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起
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至于用墨用笔亦是此意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1b 页 WYG0819-0242d.png
浓淡枯润肥瘦老嫩皆要相称故羲之能为一笔书盖
谓褉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
笔笔不断人不能也书评称褚河南字里金生行间玉
润以为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
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耳
善书者笔迹皆有本原偏旁俱从篆隶智者洞察昧者
莫闻是以法篆则藏锋折搭则从隶用笔之向背结体
之方圜隐显之中皆存是道人徒见其规模乎八法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2a 页 WYG0819-0243a.png
不知其从容乎六书近时惟吴兴赵公为能知此其他
往往皆工点画不究偏旁古法荡然非为小失
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如经学文字必当真书诗
赋之类行草不妨又看纸笔卷册合用字体大小务使
相称然后寻古人写过字样如小楷有黄庭乐毅画赞
曹娥各自法度不同今所写当用何者为法凝神存想
乘兴下笔立一字为一篇之主分其章辨其句为之起
伏隐显为之向背开合为之映带变换情状可以生形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2b 页 WYG0819-0243b.png
势可以定始可言书矣(法书通释/)
   明方孝孺论书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
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迟至于中唐法
度森然大备而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
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
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
即知其美今始识其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泊然内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3a 页 WYG0819-0243c.png
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逊志斋集/)
   明解缙书学详说
书肇于庖羲笔墨纸研皆始古用后世异其制尔书称
作会纪于太常非可以刀削为而诗称彤管知非始于
蒙恬也三者放此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
拘挛真书去豪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掣三分而一分
著纸势则有馀掣一分而三分著纸势则不足此其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3b 页 WYG0819-0243d.png
也而擪捺钩揭扺拒导送指法亦备其曰擪者大指当
微侧以甲肉际当管旁则善而又曰力以中驻中笔之
法中指主钩用力全在于是又有扳罾法食指拄上甚
正而奇健撮管法撮聚管端草书便提笔法提挈其笔
署书宜此执笔之法也若夫用笔豪釐锋颖之间顿挫
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
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
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筑之如穿按之如埽注之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4a 页 WYG0819-0244a.png
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
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
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
奇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
奋激之也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
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
之如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
意也是其一字之中皆自其心推之有絜矩之道也而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4b 页 WYG0819-0244b.png
其一篇之中可无絜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
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
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
而不可破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
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蝶芒油然粲
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豪发之间直无遗憾
近时惟赵文敏公深得其旨而詹逸庵之署书亦然今
欲增减其一分易置其一笔一点一画一豪发高下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5a 页 WYG0819-0244c.png
间阔狭偶殊妍丑迥异学者当视其精微得之是以统
而论之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波拂
主之如美石之蕴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
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
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此钟王之法所以为尽善
尽美也且其遗迹偶然之作枯燥重湿秾澹相间盖不
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
不可以强学惟日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乃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5b 页 WYG0819-0244d.png
自然言虽近易实为要旨先仪骨体后画精神有肤有
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肤侧锋内外之际其力其筋豪发
生成之妙丝来线去脉络分明描拓为先旁摹次之双
钩映拟功不可阙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
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则之如睨伐柯
察而象之详视而默识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愈近
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
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6a 页 WYG0819-0245a.png
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物而生成之也而后为能
学书之至耳此余所以为书之详说也(王氏法书苑/)
   明解缙学书法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
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
尽黑 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
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
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6b 页 WYG0819-0245b.png
须藏间架古人以帚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

余少时学书得古之断碑遗碣效其布置形似自以为
至矣间有谀之曰比之古碑刻如烛取影殆逼其真则
又喜自负闻有谈用笔之法者未免非而不信也及稍
见古人之真迹虽豪发运转皆遒劲苍润如画沙剖玉
使人心畅神怡然后知用笔之法书之精神运动于形
似布置之外尤不可昧而少之也(解学士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7a 页 WYG0819-0245c.png
   明杨士奇论书
真书非古钟王以后上下率用之然亦有法昧者不能
造其至陈绎曾翰林要诀此所谓法也得其法苟非积
功之熟亦徒然矣曾子固言羲之所能亦精力自致非
天成也一艺之学犹必智行两尽况从事古圣贤之学
者哉(东里续集/)
   明曾棨论学书
惟晋唐以书名家者不可胜计虽体制不同而规矩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7b 页 WYG0819-0245d.png
墨初不异也近时学者徒见其已然之迹临钟王者曰
我师晋临欧虞者曰我师唐非惟学者偃然当之见之
者亦从而曰彼诚晋也诚唐也噫是徒髣髴其体制之
似而不求其规矩绳墨良可叹哉大扺作书须结体平
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则任心随
意皆合规矩矣且夫书法之妙非可言傅昔人有见担
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造神妙以至听江声见蛇斗
而笔法进者此岂拘拘于临写之勤哉(西墅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8a 页 WYG0819-0246a.png
   明岳正论书
书家以永字八法该诸字之法予谓八法本于四法四
法本于一法即太极分而为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之义故侧者太极也勒者引而伸之也努者勒之竖也
侧分而为趯勒分而为啄为策努分而为掠为磔努从
而勒衡策左而啄右掠倚而磔偃知此则知笔矣(岳正/)
(类博稿/)
   明李东阳论临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8b 页 WYG0819-0246b.png
子昂临右军十七帖非此老不能为此书然观者掩卷
知其为吴兴笔也大扺效古人书在意不在形优孟效
孙叔敖法耳献之尝窃效右军醉笔右军观之叹其过
醉献之始愧服以为不可及此其形体尝极肖似而中
不可乱者如此能书者当自知耳(怀麓堂集/)
   明吴宽论书
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籀法则高古今
书家例能文辞不能则望而知其笔画之俗特一书工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9a 页 WYG0819-0246c.png
而已世之学书者如未能诗吾未见其能书也(匏庵家/)
(藏集/)
   明祝允明论书
书聚骨扇如令舞女在瓦砾堆上作伎飞燕玉环亦减
态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
   明文徵明记李少卿论书
李少卿谓徵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
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49b 页 WYG0819-0246d.png
凡运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小大向背长
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迹而所自
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搦管虚腕疾书
令人莫能及也(甫田集/)
   明杨慎论书
唐史称颜真卿笔力遒婉又称柳公权结体劲媚有见
之言哉今人竭力仿者但得其遒而失其婉徒学其劲
而忘其媚米元章所以有笔头如蒸饼之诮也(丹铅总/)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0a 页 WYG0819-0247a.png
(录/)
   明焦竑学书法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故自羲献而下世无
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宋家
三百年惟苏米庶几元惟赵子昂一人皆师资晋唐所
以绝出流辈(焦氏笔乘/)
   明王世贞论书
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0b 页 WYG0819-0247b.png
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
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容已也文
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解大绅
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
谈乃尔可恨可笑
语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
使转为形质纵横牵掣之谓使钩环盘纡之谓转向背
得宜之谓点画又云神彩为上形质次之隶以规为方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1a 页 WYG0819-0247c.png
草则圆其矩
右军之书后世摹仿者仅能得其圜密已为至矣其骨
在肉中趣在法外紧势游力淳质古意不可到故智永
伯施尚能绳其祖武也欧颜不得不变其真旭素不得
不变其草永施之书学差胜笔旭素之书笔多学少学
非谓积习也乃渊源耳(艺苑卮言/)
   明项穆论书
书之法则点画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异犹同源分派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1b 页 WYG0819-0247d.png
共树殊枝者何哉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
笔畅苟非交善讵得从心书有体格非学弗知若学优
而资劣作字虽工盈虚舒惨回互飞腾之妙用弗得也
书有神气非资弗明若资迈而学疏笔势虽雄钩揭导
送提抢截拽之权度弗熟也所以资贵聪颖学尚浩渊
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
乃居先古人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2a 页 WYG0819-0248a.png
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还开合连络务求融达
贯通也次又尊其威仪疾徐进退俯仰屈伸务求端庄
温雅也然后审其神情战蹙单叠回带翻藏机轴圆融
风度洒落或字馀而势尽或笔断而意连平顺而凛锋
芒健劲而融圭角引伸而触类书之能事毕矣然计其
始终非四十载不能成也第世之学者不得其门从何
进手必先临摹方有定趋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
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2b 页 WYG0819-0248b.png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
而先学趋也书何容易哉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敧继知规矩戒不活与
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敧如耳目口鼻开
阔长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
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
儿村汉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又书有三要第一要清
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3a 页 WYG0819-0248c.png
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閒雅閒则运
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以斯数语慎思笃行未必
能超入上乘定可为卓焉名家矣(书法雅言/)
   明屠隆论书
吾人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案
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转侧结搆若龙跳虎卧风云
转移若四时代谢二仪起伏利若刀戈强若弓矢点摘
如山颓雨骤而纤轻如细雾游徐使胸中宏博纵横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3b 页 WYG0819-0248d.png
象庶学不窘于小成而书可名于当代矣(屠赤水帖笺/)
   明周显宗论书
写字之法在手不在笔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
妙矣不可知矣故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繇悟入而贯
夫始终者又在熟之一字也古人所谓如利锥画沙常
令笔锋在画中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执之欲紧运
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多力丰筋者圣无
力无筋者病数言皆字学之三昧学者当究心焉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4a 页 WYG0819-0249a.png
写字之法硬笔要慢软笔要紧亦刚柔相济之意有病
才知无病好处贫方觉受贫难盖事必亲经历过然后
能真知也
人有云善书者不择笔此亦未为通论或指写行书草
书者言之也若夫楷书篆书隶书其笔各有所宜用不
可不择之也(感寓录/)
   明萧子鹏论草书
草不若楷之正楷不若篆之纯然而草虽非古众体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4b 页 WYG0819-0249b.png
兼若庄以存正纵以出奇潇散处有涵畜者在浑厚中
有精华者著驰不失范矣若简不知检旷而无归与夫
乱古而作皆书之蠹也(云丘子集/)
   明莫云卿论书
今人之不及唐人唐人之不及魏晋要自时代所限风
气之沿贤哲莫能自奋但师匠不古终乏梯航今世钟
王之踵已不可见如钟之力命宣示戎路季直诸帖王
楷乐毅黄庭曹娥东方赞大令洛神十三行烜赫千古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5a 页 WYG0819-0249c.png
行书求宋拓阁帖太清楼诸刻留意而谛观焉即传刻
之远点画乖谬而存十一于千古庶几典刑学者诚能
湛玩深思髣髴其趣又参以前人谱论而自出胸中之
奇纵不能气运争能抑亦不惑于流俗浅夫之见矣
钟元常谓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盖知笔端之
妙全在筋力筋力之势运于指腕右军父子及盛唐诸
名家皆用其意而时代相沿不能无改前辙故曰元常
古肥子敬今瘦正言古今异尚工拙因之古法不传良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5b 页 WYG0819-0249d.png
可慨也夫楷书起于王次仲之八分夫隶为书法之一
变也汉魏以来点画波磔行有天则能远寻本始如钟
之尚书宣示丙舍墓田庶几典刑右军黄庭乐毅大令
洛神十三行皆真书之用意极深者大小纤秾斜正疏
密如化工赋象动合天然自后人伪作右军之言曰大
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张颠引以教颜鲁公遂作千古
谬论末世又以出自鲁公不敢置吻鲁公而后竟无一
人超越自诣古人者至米元章出独见此意而自运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6a 页 WYG0819-0250a.png
足然谓鲁公书真法入俗可谓具法眼三昧语也凡书
家下笔时须澄神静虑弗以一事关心既想字形难易
俯仰右军所谓意在笔前然后快然落笔不使凝滞自
能合作至于平日摹习之功不以寒暑少辍每得清晏
便置古帖墨迹披玩游神心手渐熟姿态横生所谓卧
王濛于纸端坐徐偃于笔下法度既得任吾心匠适彼
互合时发新奇无论求甘心眼即古人何不可至学者
轻视之则矜持太过无心手操纵之奇无惑乎其不逮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6b 页 WYG0819-0250b.png
前哲也(莫廷韩集/)
   明董其昌论书
今人学怀仁圣教序十七帖尤谬其自信不谬者去书
道转远东坡书时有态特用偃笔不能促笔故有墨肥
之诮自元人后无能知赵吴兴受病处者自余始发其
膏肓在守法不变耳赵吴兴过秦论张伯雨以为学内
景经实学乐毅论也匀圆如算子右军所诃徐浩李邕
不能免此唐玄宗鹡鸰颂清劲处高出李北海张从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7a 页 WYG0819-0250c.png
数等落笔便思破庸庸之习以圣教序为戒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
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谓诗
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颜书惟蔡明远序尤
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髣髴盖亦谓学唐初诸公书
稍乏气骨耳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
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7b 页 WYG0819-0250d.png
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
诃盖为法所转也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兰亭非不正其纵
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
笔正须善学者参之
书家以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
阿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8a 页 WYG0819-0251a.png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
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前人巧处故应
不传学虞者辄成算子笔阵所诃以此余非能书能解
之耳
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苏子瞻自谓悬帖壁间观
之所取得其大意赵子昂欲补米元章海月赋落笔辄
止曰今人去古远矣皆为临学所困也二公犹尔况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8b 页 WYG0819-0251b.png
子乎
书家以分行布白谓之九宫元人作书经云黄庭有六
分九宫曹娥有四分九宫是也
往余以黄庭乐毅真书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得
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势也题榜如细
亦跌宕自在惟米襄阳近之襄阳少时不能自立家专
事摹帖人谓之集古字已有规之者曰须得势乃传正
谓此(容台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9a 页 WYG0819-0251c.png
   明董其昌自论书
吾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疏密千字一同吾不
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赵书因熟
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
意当吾作意赵书似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能常习今
犹故吾可愧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𢃄
来非学可及(容台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59b 页 WYG0819-0251d.png
   明李日华论书
学书不可漫为散笔必于古人书中择百馀字成片段
者并其行间布置而学之庶血脉起伏有一种天行之
趣久之自书卷轴文字不必界画算量信手挥之亦成
准度所谓目机铢两者也
唐人从事法书其法书有四种曰临曰摹曰响拓曰硬
黄临者置纸法书之旁睥睨纤浓点画而仿为之摹者
笼纸法书之上映照而笔取之响拓者坐暗室中穴牖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0a 页 WYG0819-0252a.png
如盎大悬纸与法书映而取之欲其透射毕见以法书
故缣色沉暗非此不澈也硬黄者嫌纸性终带暗涩置
之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而莹彻透明如世
所为鱼枕明角之类以蒙物无不纤豪毕现者大都施
之魏晋钟索右军诸迹以其年久本暗又所宗师故极
意取之也临书如双鹄并翔各极其致不必为步骤之
拘非于书有深诣者不能也以故属之虞褚诸公以下
三者则赵模冯承素辈职耳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0b 页 WYG0819-0252b.png
赵文敏善用笔所使笔有宛转如意者辄剖之取其精
豪别贮之凡萃三管之精令工总缚一管则真草巨细
投之无不可终岁任之无敝矣故公书点如碾玉锤金
无纤豪遗憾也昔年项子京与余言欲仿此法竟不果
(紫桃轩又缀/)
   明李日华渴笔颂
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摩挲古茧千百馀
羲献帖中三四字长沙蓄意振孤蓬尽食腹腴留鲠刺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1a 页 WYG0819-0252c.png
神龙戏海见脊尾不独郁盘工远势巉岩绝壁挂藤枝
惊狖落云风雨至吾持此语叩墨王五指拿空鹏转翅
宣城枣颖不足存铁腕由来自酣恣(恬致堂集/)
   明娄坚论字画
字画小技耳然而不精研则心与法不相入何由通微
不积习则手与心不相应何由造妙师法须高骨力须
重已识其源虽师心而暗合强摹其迹纵肖貌而实乖
(学古绪言/)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1b 页 WYG0819-0252d.png
   明李流芳论摹书
学书贵得其用笔之意不专以临摹形似为工然不临
摹则与古人不亲用笔结体终不能去其本色摹书然
后知古人难到尺尺寸寸而规之求其肖而愈不可得
故学者患苦之然以为某书某书则不肖去自书则远
矣故多摹古帖而不苦其难自渐去本色以造入古人
堂奥也(檀园集/)
   明黄道周论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2a 页 WYG0819-0253a.png
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
卫夫人称右军书亦云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而已虞褚
而下逞奇露艳笔意偏往屡见蹊径颜柳继之援戈舞
锥千笔一意自此以还略不堪观才姿不逮乃诋前人
以为软美可叹也宋时不尚右军今人大轻松雪俱为
淫遁未得言诠(石斋集/)
   明赵宧光论书
字以格力为主作古文奇字诸书以顽而能锐锐而还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2b 页 WYG0819-0253b.png
朴为格力作大小篆籀诸书以圆而能方方不露圭角
为格力作徒隶真楷以小字如大大字如小为格力作
行书稿草以主客分明引𢃄不杂为格力体法互明取
近斯显不得不分属以著其说耳泥则穷矣
欲作署书先想一字体裁得所然后拈笔落中笔时即
作全体想落左笔意在右落右笔意在左上下同之
草书须刚柔相济乃得佳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
柔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袅则柔曲直转折易见轻重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3a 页 WYG0819-0253c.png
首尾难知主客分明心手听令矣字形实体主也顾瞻
引𢃄客也客过重可主过轻不可
作字三法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用笔欲其有起有
止无圭角结构欲其有节奏无斧凿趋向欲其有规矩
无固执
字法固多不出用笔结构体裁顾盼四者之外无他能
也至若筋骨在学力工夫逸锋在意兴去就唐人尚功
晋人尚逸自此而往不可求其端倪矣何谓用笔正锋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3b 页 WYG0819-0253d.png
起伏下笔有意是也何谓结构疏密得宜联络排偶是
也何谓体裁格至裁益不拘绳纆是也何谓顾盻左右
上下往来有情是也何谓筋骨强弱得所和而不乖是
也何谓逸锋乌衣子弟翩翩爽爽到处有致是也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无
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
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
用指而不用腕则画成点而不庄能正腕而不正锋则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4a 页 WYG0819-0254a.png
 形如刷而不典正锋全在握管握管直则求其锋侧不
 可得也握管斜则求其锋正不可得也(寒山帚谈/)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七目录 第 64b 页 WYG0819-0254b.png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