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附录诸师著述¶ 第 646c 页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6b 页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
* 附录诸师著述
** 序释怀悟述
昔贤首菩萨。于华严会中。以偈答文殊大士。
赞菩萨能示同世间云。雅思渊才文中王。歌
舞谈说众所欣。信乎文之能显道济物也。岂
独今之然乎。自往古他方佛世。无不然耳。始
余年少时。走四方丛林寻访师友务道专学。
有效古高世僧万里求师之志。于稠人中沈
沈自策其气志。若上将军负所欲建立邦家
之意。前迈敌国而且战且行。不遑食息也。闻
所谓东山明教禅师之高文卓行道迈识远。
凡获见其所著文画莫不录叙而秘藏之。及
于钱唐灵隐山。得嘉禾陈令举所撰师之行
业记石刻。末云。师自定祖图而下谓之治平
集。又有嘉祐集。总六十万馀言。而其甥沙
门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继闻其广本。
除已入藏正宗记辅教编外。馀皆在姑苏吴
山诸僧室藏之。余固累遣人至彼山诸僧居
历访之。而寂然无知其所在者。往往所委不
得其人失于护藏。而为好事者窃移他所也。
大观初。余居仪真长芦之慈杭室。于广众中
得湖南僧景纯上人者。入予室一日投一大
集于席间曰。此老嵩之全集也。秘之久矣。闻
师切慕其遗文。愿以献师。余获之且惊且喜。
念兹或天所相而授我耶。若获至珍重宝。自
皇极中庸而下总五十馀论。及书启叙记辩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6c 页 T52-0746.png

馀言。皆旧所闻名而未及见者。虽文理少有
差误。皆比较选练诠次。几始成集。庶可观焉。
更冀善本较详。莫由得也。后又遇周格非出
守虔州。回得其非韩文三十篇三万馀言。又
缘兵火失之。遂未能就其集。近又得本于禦
溪东蓝彦上人。乃与余昔于匡山所得别本
较之。文字亦甚疏谬。乃以韩文条理而正之。
然师之著述不得其传而散落多矣。如天竺
慈云法师行状曲记。长水暹勤二师碑志。行
道舍利述。匡山暹道者碑。定祖图序。皆余
自获石刻而模传之。今总以入藏正宗记定
祖图与今文集等会计之。才得三十有馀万。
其馀则蔑然无闻矣。如令举所记谓有六十
万馀言者。今则失其半矣。吁嗟惜哉。今以
令举所撰行业记标之为卷首。贵在见乎师
之世系嗣祖出世去留之迹。奇节伟行高才
胜德迈世之风焉。乃以辅教编上中下为前三
卷。以师所著之文。志在通会儒释以诱士夫。
镜本识心穷理见性。而寂其妒谤是非之声
也。又以真谛无圣论。缀于辅教编内坛经赞
后。以显师之志在乎弘赞吾佛大圣人无上
胜妙幽远渊旷之道。不存乎文字语言。其所
谓教外别传之旨殆见乎斯作矣。故其赞末
云。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传也。又
曰。圣人如春陶陶而发之也。至人如秋濯濯
而成之也。此谓终归乎静默焉。故真谛无圣
论结云。凡圣知觉者真谛之影响。妄心之攀
缘耳。然有志于外文字之学者。览此二说。岂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7a 页 T52-0747.png

故虽盛传于世。而文义脱谬约六十有馀处。
今皆以经书考正之。览者可以古本参读之。
则其疏谬可审矣。今自论原而下至于赞辞。
约为十二卷。次前成一十五卷。昔题名嘉祐
集者是也。其非韩文昔自分三十章。今约为
三卷。次前成一十八卷。又得古律及山游唱
詶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分之为二。总成二十
卷。命题镡津文集。示不忘其本也。然师尝自
谓。人生世间闲为第一。盖其自得閒中之趣。
故其所为之诗。虽不甚丰浓华丽。而其风调
高古雅谈。至其写志舒怀。有迈世凌云之风。
亦可想见其人也。观师与月公晦书。自言余
志在原教而行存孝论。余详考其书。则功在
于原教非韩。行在于书僧(即僧也者)孝论。德在于志
尚远公。而题其影堂文道在于坛经赞真谛
无圣论。其文之高拔胜迈绝出古今。则见乎
武林山志。故后叙谓因风俗山川之胜。欲抛
掷其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然
求世之知言审音者。不亦难其人哉。师自携
书谒天子宰相而下。凡所见则止以正宗记
辅教编而投之。至于文忠公则特献之新撰
武林山志焉。呜呼。文忠公谓文章如精金美
玉市有定价。非人辄可以口舌轻重之也。其
重读徂徕集云。待彼谤焰熄。放此光芒悬。人
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无穷在其后。万世在
其前。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惟彼不可朽。
名声文行然。谗诬不须辩。亦止百年间。百年
后来者。憎爱不相缘。公议然后出。自然见媸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7b 页 T52-0747.png

当是时也。宗儒束教辈。是非之锋谤骂之焰
纷然。而师终以是道发而著之。为高文至论
乘风而殄之蔑如也。故后世学者。有闻其风
务其道而瞩其文者。若脱冥游望北辰仰昭
回也。然兹姑以师之经世文章。恢弘辅赞吾
如来至圣之教之道。涉人间世而然也。若其
自所履蕴操守。则莹然若珠光玉釆日精月
华。而不足以方其温润高洁明净也。故令举
记其行业云。师之所以自得而乐诸己者。盖
不与于此中间。虽以护法遭难。然其所谓珠
光玉釆日精月华者。世虽见其有烟云水火
焚溺蔽亏之患。而其光采精华固莹如也。故
师之自携书西上献之 天子。事毕将东归
山林。而大觉琏禅师。赋白云谣以将师之行
云。白云人间来。不染飞埃色。遥烁太阳辉。万
态情何极。嗟嗟轻肥子。见拟垂天翼。图南
诚有机。去当六月息。宁知絪缊釆。无心任吾
适。天宇一何辽。舒卷非留迹。然则师之风貌
声容。其所以出处断可见也矣。绍兴改元之
四年甲寅重阳后一日。书于禦溪东郊草堂
之北轩。
** 又序
师自东来。始居处无常。晚居馀杭之佛日山。
退老于灵峰永安精舍。默视其迹。虽或出处
不定。然其所履之道高妙幽远。而末路学者
器近不能晓悟。而师终亦不肯少低其韵。以
抚循其机。因而叹曰。吾安能圆凿以就方柄
哉。闻圣贤所谓得志则行其道。否则行其言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7c 页 T52-0747.png

者。识度修明远邪见而游正途。则奚必目击
而授之谓从己出耶。因郤关著书。以考正其
祖宗所以来之之迹。为十二卷。辅教编三卷。
又列定祖图一面。书成携之京师。因内翰王
公素献之 仁宗皇帝。又为书以先之。上读
其书。至臣固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叹爱
久之。旌以明教大师之号。赐其书入藏。书
既送中书时。魏国韩公琦览之。以示欧阳文
忠公。修公以文章自任以师表天下。又以护
宗不喜吾教。及见其文。乃谓魏公曰。不意僧
中有此郎也。黎明当一识之。师闻因往见之。
文忠与语终日。遂大称赏其学瞻道明。由是
师之声德益振寰宇。事竟遂买舟东下。终老
于山林。师虽古今内外之书无所不读。至于
所著书。乃广明外教皇极中庸之道。安危治
乱之略。王霸刑名赏罚之权。而终导之归于
无为寂默之道。当世闻人少见其比肩焉。而
痛以内教自律其身。端以俭素诚德为宿归
之地。而慕梁惠约之为人也。其所蕴至道渊
密。然以其所学较其所为。而未见少差焉。所
著书观当世士大夫。不顾名实而是己非他
也(谓以儒而嫉佛)乃作辅教编。学者亡孝背义。循养
其所欲也。乃作孝论。尚绮饰辞章而不知道
本也。乃作坛经赞。苟合自轻而不自上以德
也。乃题远公影堂文。志其所慕。以风末世之
华侈也。乃作山茨堂序。因风俗山川之胜欲
抛掷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其
明圣贤出处之际。性命道德之原。典雅详正。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8a 页 T52-0748.png

书序赞记传表启铭志题述评辩。是是非非。
所谓太山之毫芒耳。及后终于湖山而火化。
不坏者六物。天下闻其风莫不东首而长想。
呜呼师云行鸟飞于天地之间。视万乘之尊。
其势霄壤之辽也。顾王公贵人云泥之异也。
一旦以其所为之书。献之天子。为之动容。天
下靡然向风。而使其乃宗乃祖吾佛无上妙
道。明白于万世。而卒酬其抱道辅教之志。非
其自信修诚之效欤。后之学者读其书。必有
掩卷而三叹者也呜呼。
师之道誉声德。既其超迈。故后世学者或
当时在位道赞人主师表于天下后世者。
皆仰而慕之。若天云日星焉。故有寻遗风
想遐迹。瞻颂称赞不已。有若前所记。净因
大觉琏禅师将师之白云谣。若江西洪觉
范之礼师之骨塔诗。若南海楞伽山端介
然吊师之古诗凡百韵者。西蜀住龙舒天
柱山静禅师遥慕诗而序赞者。若灵源惟
清禅师之跋诗二手帖而伸赞之者。今皆
笔之于此。或详或略。以备研览。而发季
世学佛者之志操焉。其净因大觉琏禅师
送师之白云谣者。已见前之后序中。此不
烦录矣。
(今既以陈令举所著之记为前叙旧得一叙。不书名。不知何人所作。或云。莹道温观其 文藻美丽。或近
似之他辈不能为也。而中间叙其为文之所以。而不甚流类。不免随为。葺正之。仍旧缀于集末云)。
** 礼嵩禅师塔诗(三十乙韵)石门释惠洪作
吾道比孔子。譬如掌与拳。展握故有异。要之
手则然。晚世苦陵夷。讲习失渊源。君看投迹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8b 页 T52-0748.png

陵作诟语。到死不少悛。后世师韩辈。冗长犹
可怜。趋名不自信。泛逐工词言。哗然皇祐初。
飞声闹喧阗。田衣动成群。怒瘿空自悬。缩首
不暇息。兀坐如蹲猿。堂堂东山公。才大德亦
全。齿牙生风雷。笔阵森戈鋋。隐然湖海上。长
庚横晓天。作书肆豪猛。挥斥莫敢前。群儿
虽貌敬。臆论已不专。书成谒天子。一日万口
传。坐令天下士。欲见嗟无缘。功成还山中。笑
语答云烟。我来不及见。山水自明鲜。入门寂
无声。修竹空满轩。永怀翛然姿。骨目耸清坚。
僮奴岂知此。住兹亦弥年。指余以石塔。草棘
北峰巅。再拜不忍去。听此绕涧泉。吁嗟末运
中。那复斯人焉。文章亦细事。清苦非所便。但
爱公所守。远拍诸祖肩。迟迟哦公诗。落日满
晴川。愿持折脚铛。结茅西涧边。岁时逻松桧。
来此扫颓砖。
** 吊嵩禅师诗(并引)南海楞伽山守端述
建中靖国改元辛已冬十一月既望。余抱
远公文集。自庐岳而东。图入木钱唐布流
天下。乃特诣师故居永安精舍之后。岭端
蒙雪霜排榛莽。于所藏阇维不坏之五相
舍利小石塔前。恭备香羞茗烛等。作礼以
供焉。因抽鄙思为五言古诗。凡一百韵。长
跪端想诚百其心。粲若有对。遂作南音。稽
然以讽之。庶不忘其本而聊为攀慕悼之
之诚也。禅师平日有诗云。异乡风俗客不
恶。但欲南音来耳边。余连与藤东西交徼。
最为密迩。禅师迁寂在于熙宁五年之夏。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8c 页 T52-0748.png

音不得不尔。苟不离正受。庶其裁择焉。
觉城否复隍。慧日书有食。苟无明哲士。曷
以救颠仄。缅惟东山师。降灵自天德。申甫宁
加诸。奋身若葡卜。吾法倾不纲。苍黄莫之测。
诜诜排佛徒。岩岩侍君侧。适操权衡者。兼
领辞翰职。率意务品藻。庶形在埏埴。唐书预
之修。韩语例增饰。窃自比丘轲。拒我过杨墨。
惜彼述至言。曾之通皇极。废道专以人。讦恶
肆其力。坑焚必有待。伐削岂容刻。愚俗初易
欺。圣主终难惑。当时禅讲辈。动类百千亿。独
谁敢枝梧。缩手俟徽缠。唯师奋然作。感愤形
诸色。一言涂脑肝。万卷罗胸臆。人爵犹唾遗。
冥鸿讵笼得。蠢蠢嗟东人。迟迟别南国。历楚
仍骋吴。百城慕知识。义龙云之天。禅虎角而
翼。诛茆灵峰西。杀简仙源北。著书效龙猛。护
法掌司直。正宗序昭穆。原教辩离即(谓儒释二教虽殊皆
相资而化物也)笔峰回崷崒。词海弥湢㳁。纷葩若辉
散。宏丽尚典实。匠娲补穹旻。效禹导沟洫。动
或几百卷。经世为模则。斯文千古雄。斯义万
夫特。据理从所征。处战无弗克。吾皇遇唐虞。
吾相遭禹稷。抱书乃西献。乘时辟凶塞。喜
览明光殿。抚念加叹息。赏其系表才。郁为天
下式。谓尝猎英隽。忽此遗彀弋。小避三公位。
高凭四依轼。慧日昏复明。禅经乱还緎。智林
久宜茂。福田广须植。大信过豚鱼。至仁周动
植。良可班诸藏。寻即遵所敕(略去五韵)飞章类席
卷。横议同镜拭。舂喉那补爨。树口钳拱默。始
知猛陵翁(即师里名。彼多狝猛陵男子故)原筮无遗慝。金汤义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9a 页 T52-0749.png

还忆。列户翠可染。当窗秀堪织。风尚清散为。
僧年白驹逼。孰贵秉烛游。鼓缶欹吴日。林远
争追随。宗雷苦凄恻。禅诵心稍隙。骚雅兴仍
亟。道行愈峻卓。德声转辉赩(略去七韵)宴坐君无
何。遗偈见敦饰。大梅鼯鼠声。匪我相囚福
(师临终偈云。不似大梅老。贪随鼯鼠声。云)奄然遂长往。休徵难具仂。
明发鹫峰下。阇维火初熄。五相坚不化。鲜柔
光耀翌。灿若金出䤵。莹如玉分玏。式旌无妄
犯。奉法刚而㥶。灵山众咸睹。望林加渴醷。剋
奇冠前籍。景仰动殊域。王公竞嗟骇。士庶增
悃愊(略去二韵)共收鹤林骨。合葬鹫山肋(略去三韵)涧猿
徒自号。书鱼蠹谁蚀。僧史半十料。工歌全九
罭(略去六韵)致我来吴楚。慕师自岐嶷。获记楞伽
游。诵味踰鲙职(师有游吾湟川燕嘉亭。及楞伽山寺记也)。哲人既云
殂。至道亦将踣。已乎三十年。临吊徒深剋。妙
峰高为塔。梵天广成国(国或作异)万物备蒸尝。五云
争辅翊。乾坤或几息。海山有时泐。师其道与
名。勃然长觺觺。
(命研味其诗。虽风调气韵高爽酋劲。而中间凡用事缀韵过于迂辟。今略取其辞意简雅超迈之
句。次成七十三韵。亦可见其才志向慕之诚至焉)。
** 赞明教大师(并叙)龙舒天柱山修静述
始余读嵩禅师辅教编。爱其文落落有奇伟
气。而能发挥释氏之道。以谕夫当世名儒释
子之不知教本者。俾之达性命之奥。见圣贤
所以施教敷化之心。而不沦于是非相战之
地(中间叙繁处。皆略之)若夫统之有宗而穷深及微。则尚
恐二家之学者或未易晓其边徼。况能究其
道而见其全乎。及其示寂后阇维而五物不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9b 页 T52-0749.png

其徒。则其所蕴精粹要妙。而不获见知于人
者多矣。呜呼道之难传也若是乎。予甚悲之。
其道虽能化当世名儒。而不能尽化其徒。故
师殁后其真风胜轨不甚章章绚烂于世。兹
或希世之才黄钟之音不投于里耳。小器哉。
予晚路末学不遑洒扫于庭宇而觇望馀光。
徒临风挥涕有胡不万年之叹也。今采其遗
芳稽首长想。系之以赞云。
藤山之东。紫云浮空。爰有僧龙。名配维嵩。自
脱襁褓。居仁由孝。冰雪其躬。律仪是效。远览
高翔。游吴暨梁。道继佛祖。欲隐弥彰。适丁祇
园。谤焰四起。纵笔成书。盖不得已。既而扑
灭。昙花重荣。嘉祐之间。独飞英声。帝泽屡
沾。公卿折节。咄嗟吾徒。反肆駃舌。遂赋归
欤。安于覆盂。少林食毒。异轨同途。小智自
贤。所在成市。颀然谁俦。理固宜尔。太阿出
匣。斩蛟戮螭。用之补履。曾不如锥。答焉云
逝。遗迹莫继。凛乎真风。永蠲氛翳。嗟乎鲰
生。不克祇承。每一念至。气填于膺。竟何能
为。只益惭怍。聊笔清芬。式告来学。
** 题明教禅师手帖后(二首)灵源叟
吾佛大法。盖世出世间千圣万灵道德性命
之本源。源深本妙非思议可及。其应缘扬化
也。当必资开士因王臣之力启物信而禦外
魔。开士出。盖视法运之通塞。决与世致益。不
苟然也。藤州明教大师嵩和尚其人欤。妙达
玄宗博极世解。出皇祐至和间。见外党有致
吾法之疮疣者。则曰。予窃菩萨权。为如来使。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49c 页 T52-0749.png

于是著书闻奏蒙
仁宗皇帝嘉赏。敕入经藏。班行天下。于是魔
云廓而佛日辉也。和尚既建功德于教门。其
英声茂实壮饰其曹。稍蕴知识举知钦慕。而
比年法值下衰。人根鄙劣。喜剃染之便。争变
形服。窃入吾家。纷情世尘。滥厕僧伦者。皆是
见闻思虑不脱俚俗。何高德胜义之能讲慕
哉。宝因择言上人当此时能竦所闻而矜所
慕其贤于滥厕之流者故可称也。虽久游禅
林服业祖道。而于弘教大士知开导耳目起
睎[目*冀]之志也。故在京师。闻律僧有上世与明
教相厚善者。乃访问之。彼为道前事。且出
此帖示之。择言苦求得之。珍收南来以示余。
若有异获。因语之曰。汝企其人而重其遗迹。
以彼名耶实耶。以名则于彼外矣。徒可资于
谈柄。无益乎己。以实则明教之至论可考。以
发覆致远者甚多。汝宜寻而究之。且想彼标
致以自勉激。则终有益也矣。年月日。
** 又帖
明教大师嵩和尚。自称藤州东山沙门。乘夙
悲誓出于皇朝。始以天下缙绅先生。或未究
我法大道之源。而域守所习迹佛教为夷狄
之法而篾视之。至加毁灭谓无使混害中国
周孔之道。和尚惜彼循枝而遗根背源而向
派。非徒谓暗乎此。其学周孔之道也。可得
谓能自其明而极其诚。由其诚而尽其道。以
成天下大本大公。包博无外纯全之妙神者
耶。由于不自知。所以不知人矣。和尚博极古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50a 页 T52-0750.png

若振纲张网举领提裘。目分毛敛。见者皆明。
义贯理融感会神府。乃知凡圣人所出之方
所示之言。特其教之迹矣。使知识之明者。由
此自返所以迹所以言者。以内照之则灵于
廓然。无内外无彼此。岂华夷儒释之可辩耶。
乃著之书号辅教编。以开谕缙绅先生之徒。
奏之 天子。上嘉叹之。敕与班行。而名卿钜
儒至如欧阳文忠公诸豪。览其书莫不叹服
敬而礼之。复缘浅识讲解辈毁其宗门。故撰
正宗记定祖图以辩其说。亦奏上行之。既而
还东吴示灭。灵迹甚异。具如传记。其墙岸法
门启迪信路。虽古高僧之雄者。不过尔耳。禅
人宝智得其遗帖求跋。故援毫信手。愧不能
述其万一也。灵源叟书。
至圣至言。回偏树正。皇天皇觉。决浅赜深。大
哉善哉。福沾诸后。重刊所疏。续继斯云。
* 镡津集重刊疏
夫明教大师。乃是大乘菩萨。知佛法有难。于
是乘大愿轮复生世间。著书辅教者也。昔宋
之钜儒缙绅先生尝评其文曰。不惟空宗通。
亦乃文格高。斯言是矣。欧阳子云。不意僧中
有此郎耶。当时排佛之心。已廓然熄灭而无
馀矣。古今僧中之为文者多。而未尝有出其
右者。所谓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自昔兵变已
来。书板磨灭。后之学者无所见闻。为可忧也。
兹欲重刻吴中。所费繁夥。于是缀疏仰谒群
贤同道学者。睹兹胜事得无慨然赞助者乎。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50b 页 T52-0750.png

为因缘而出现世间。咸宗鹫岭。以文章而黼
黻圣谛。惟尚镡津。深穷万法之原。同入三乘
之藏。读之可以开人天之眼目。统之可以扫
儒释之藩篱。好书而不好此书。孰谓好学。明
道而不明斯道。岂曰明心。欲重刻云间益广
传于天下。致永叔黎明之见。名重一时。遭
仁宗天纵之资。功垂万古。群贤既遇。胜事当
成。
洪武甲子春天台松雨斋沙门原旭撰
右松雨老和尚为琦首座制疏。重刊宋明教
大师文集于云间。既以化行开至二十馀版
矣。适琦公疾作。不克成其事。兹以天全睿首
座悯邪法增盛。发坚固志继其芳猷。一日持
此卷过余坚密精舍。命题于后。余虽不敏。睹
此胜因。不觉踊跃而喜。此集湮没久矣。若使
竭力成就。大行于世。正所谓揭慧日于中天。
耀昏衢于叔世者也。天全其勉之。
永乐三年冬嘉兴府僧纲司都纲天宁弘宗书
* 重刻镡津文集后序
学有及物之功。文为载道之器。学而不能利
乎物。徒学也。文而不能衍乎道。空文也。若
夫推其道发于文章。肆其学以援斯人。宋明
教嵩禅师其人欤。嗟夫吾佛之教法心法也。
生灵同而有焉。但为虚妄所蔽。不能显现。汨
四生沦六趣。何由得已哉。而吾佛悯之。以此
心法随器而谕。俾各得乎本有。或者不仰恩
怀德反生讥毁。是则自毁其心非毁其教法
也。教中所谓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且不信而
毁。又非虚妄所蔽。若虚妄所蔽。或能了妄即
附录诸师著述¶ 第 750c 页 T52-0750.png

败芽之焦。不复有发生之日矣。得不尤可悯
哉。而明教性禀生知。能体佛意。学则必欲援
世。非徒学也。文则必在明道。非空文也。况是
时天下学士。宗韩氏以拒我。故劝书原教诸
文不得不作焉。学者总[禾*(〦/(坐-土+十))]号镡津文集。斯文
行世。真救世明道之要术也。可一日而无哉。
旧版湮没。人皆痛惜。嘉禾天宁首座天全献
公。乃东海慧眼弘辩禅师之弟子。施衣资重
梓流行。其亦明教之心也欤。板既成。请叙其
后。蒙晚生。读其文集有不得执笔从游之叹。
今获厕名于后。不亦大幸乎。不亦大幸乎。
永乐八年岁在庚寅夏四月初吉
淅江杭州府径山禅寺住持沙门文琇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