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7c 页



北山录卷第六


*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二三子侍乎前(门生也)宾退。翼而进(敛肘以进)曰。三乘
之行或得闻焉。三代之礼未之学也(夏殷周文质不同)
而百行之纪莫大乎孝。孝莫大乎送死。有死
已复(送葬返置干几筵。复其灵魄。尽爱之 有祷祠心焉)生有节焉。夫徵诸
终。终则其始可知也(礼云。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小敛即位于内祖。脱髦栝发以
麻。士之丧二日而殡。皆三日不食。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溢一升二十四分之一也。既葬。主人蔬食水饮。不食
菜果)敢问何谓沙门丧在五服焉(五服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是也)余
释几久之愀然而告之曰。先王之礼。鲁君子
之所知也。于孔氏多能也。吾未之其究也已。
夫天竺非方俗所同(释子既宗天竺之教。与中国方俗不同)质极而
微矣(西国之俗。简质而微略也。南海寄归传云。天竺聪明俊利神州不及天竺。礼仪法则天竺不及神州)
古者羲农之淳中国则变。盖质极而文。文极
而质。四海则不然(夏殷法地故质。周法于天故文也。四海不变)今缁衣
在华。华则有仪。其可同于异域欤(先王制四夷之乐。不制
四夷之礼。今释子既在中国。不可同于异域)故稽五服之数。象升降
之节。拟议其教。立以为文。至若语其宪章有
所损益合乎天下之心者。以俟君子矣(今依五服而象
之。斩衰三年。齐衰周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或上或下以行之。如要合天下之宜以得其中。俟将来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8a 页 T52-0608.png
君子裁制也)故丧父母者如士丧或则中而得礼也
(于五孝中。依士丧礼。得其中也)士丧者杖菅屦(礼云。士之丧。二日殡而杖哭。殡则杖
哭。柩则辑杖)食粥(三日不食。食粥饮水)倚庐寝苫枕块(礼云。父母之丧。居倚庐不
涂寝苫枕块。非忧事不言也)虽沙门苦节。降居贬衣食。有过
乎丧礼者。而居丧合士行。无伤圣人之教也
(沙门之行。本自苦节。若更因丧。倍贬服食。合于士行。不违礼律。故云丧与其易也宁戚)若鄙以俗
内拘急是不旷德。何莫裁使体不兼杖。真俗
合举。简而有戚也(若不欲俗礼拘忌虑亏真道。缞而不杖。则真俗无妨。其仪虽略。其
哀礼不无也)夫陈簠簋设几筵。非必以鬼求之父母。
盖申其哀敬。敬其若存也(簠簋祭器也。几筵灵座也。置者未必以鬼求于
父母。盖以继心之所存于哀敬有归向之所表情也)
缞绖代乎黻冕(缞绖丧服。黻冕朝衣
也)沙门既不缞。如何绖(身既不缞服。则头不宜安绖)𥿭缞繐裳
亵乎丧仪。儒则不为。况释氏高者也(礼云。麻者不绅。
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以吉凶异也。僧既离俗。不同其制)或有所不避者。加
乎冶容之嫌也(冶容不正貌不避俗讥。则有妖冶之容。嫌非正也)非𪗋斩
无以麻葛冒于首(父母之丧。及亲教戒师等。可以冒首)尼则犹可然。
夫礼不敌于公门。公门不宾之。虽𪗋斩麻葛
无用于首焉(曲礼云。苞屦扱枉厌冠不入公门。皆以凶服。故虽有父母师长丧。皆不用也)
尊者前如公门(亦不冒麻于首)当斋戒无号擗避众嫌
(但可焚脩作福。而资荐之擗拊心也)无恃以丧辞众善。恃以众
善降私丧。苟有义也(其有布萨讲忏斋戒等善。不以丧事之。故中废以众善而杀丧
礼无妨)
时有洒地布席。而后乃踊失颓然之哀(𪗋斩
之丧。天地崩摧。痛割衷情。岂待布席洒地。然后擗踊者哉)虽五服尊卑同。而
损卑以年德不谓不知礼也(先王制五服之礼虽同。若卑者亡在五服
之数。于有年有德降之亦可也)夫至道合乎至哀。不哭不踊。非
象内之议也(哭踊之制。本徇俗情。象外忘心。顾恋非有。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则为
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以妻死而鼓盆也)昔者法云居忧。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8b 页 T52-0608.png
殆至毁灭(母亡。毁瘠过礼。累曰不食。殆不胜丧。僧旻谓之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企及。毁
不灭性。尚出儒书。况佛有微旨。近奉色养。远发菩提。况恩爱贼。不可宽放。乃割哀情。微进粥食)灵裕
觐母。闻丧而还(灵裕。隋高僧也。姓邢。南郡松滋人。居相州久。忽闻母在邺都病。往看
之。至路闻已死曰。我本觐母。今丧何觐也。遂还)君子以为垂慧训。则云
过裕不及也。夫礼过者俯而就之。不至者跂
而及之。云乃名尊德实。缠情踰俗。裕则位
崇师表。宪法无取。议者与其不及宁过。过则
易抑。不及难引也(哀过则可抑之。不及则难以引导后人也)然诸夏之
邦。以礼仪观德。居其邦变其俗。君子所不为
也。虽世务立节。贤者达之。如子臧原壤之流
也(曹公子欣时字子臧。宣公之庶子也。曹伯卒。诸侯见王将立之。子臧辞前志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达。敢失守乎。遂避奔宋。原壤鲁人。物外之士也)世务乱礼。贤者
立之。如曾参子皋之流也(参字子舆。高柴字子皋。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并
孔兵弟子鲁人)今天下多思乱。礼于何不立之耶。昔竹
林之贤洎胡母辅之徒。彼失礼者以为达(竹林阮籍
丧母。裴楷往吊之。阮籍散发。箕踞不哭。醉而直视。裴楷既哭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
公何为吊。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礼制。我辈俗人。故以轨仪自居。时人以为两得其中也。胡母辅齐人也)
裕若亦以为达者。则不师不弟。当如彼不父
不子矣。岂生则不捐爱以求觐。死则笃求其
达乎(生则抚养之恩未断。固存省觐。死则已同于草木。但可冥资)故后来者不揣
德行。不侔裕而多为裕矣(侔齐也。侔犹不可。况不侔者哉)是以
匠物者虽玄机冥达。而为物常守。古人云。在
人能人。在天能天。盖称有道者。不以逆物为
怀也。昔目连泣饷(目连母长爪梵志族青提也。以悭贪不信沈恶趣。目连得道。持食而
往济之)牟尼扶榇(净饭王崩。佛扶榇而葬。又佛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尼。一日中同涅槃。
时得正道优婆塞举五百未。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炉烧香供养。语诸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
母身。尔时诸罗潢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利支山。取牛头香。助佛作藉也)示人感慕之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8c 页 T52-0608.png
迹。夫能居其迹。而不有其迹。可谓至矣(丧有
四制。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变而从宜可也)经云。孝名为戒。夫何义耶。
盖孝者以敬慈为本。敬则严亲。慈则爱人。严
亲则不侮于万物。爱人则不伤于生类。防患
息违。莫大于此矣。其或不由于孝。而能持戒
者无之矣(戒以慈为本。以敬为辅也)何则不孝则无亲。无
亲则不敬于上。不敬而能慈于下者未之有
也。律云。肩荷父母。便溲其上。经于绵劫。犹
未能报一日生成。既大圣俾生报之以力何
死则无戚焉。故违裕或贤。慕裕则鄙(后徒高节不及灵裕
而欲效之者。非但可从常)勿使保名教者。以子孙入道乖乎
孝悌。责响之论此而滋矣。二三子曰。丧所亲
谨闻命矣(已论父母之丧竟)丧师如之何。曰礼云事亲
有隐而无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左右就养无方(左右谓扶持之方常也)
服勤至死致丧三年(父丧斩缞三年。母丧齐缞三年。若父在者周期而已。避父尊也。
斩缞为不缏之也。齐缞则缏之如常也)事君有犯而无隐(臣以谏诤为忠)左右
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存君臣之义比方父也)事师
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
(师丧本无服。戒容在心)又曰。兄弟哭诸庙。父之友哭诸
庙门之外。师哭诸寝。朋友哭诸寝门之外。所
知哭诸野。于释氏则异乎礼也(与儒礼不同)夫师者
德艺之本也。匪德何立。匪师何教。虽上自王
公达于商耰(耰农人长沮桀溺见子路耰而不辍是也)皆严师。而释氏
加乎戒之所由生也(仕农工商之子。尚立其师。况释氏削染传戒者乎)
有戒则名沙门。无戒则非沙门。从戒而生。
乃曰真生戒自师授(戒者曰毗尼藏。防非止恶。梵云毗柰耶同也)故视
师犹父也(师本无服今同于父)外国云。和尚此曰力生。言
有力能生弟子戒法也。外国云。阿阇梨此云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9a 页 T52-0609.png
轨范。言能教轨其范义也。斯类有五焉。谓剃
发十戒依止羯磨教授(羯磨谓受戒时作白也)其间或以落
簪佩禁自我而始也。或以法身慧学自我而
成也。然世以君父师其恩一贯。父生之。师教
之。君食之。故有致方心丧三焉(父致丧君方丧师心丧三也)
而释氏以戒法故隆之矣(戒为入道之本。师为出世之因)非但哭
于寝也。执乎心丧也。当麻葛菲屦方父斩也
(丧师之服同父。斩缞之孝二十五月也)但不必杖而后起哭若不返(谓一
尽声也)唯而不对(此皆丧父之礼于丧师则不必然)于馀则如礼焉(此外
并与丧父礼同)今委巷之子(委曲也。乡巷卑族之子也)号穹苍诉酷
罚盖不忌知父之嫌(今僧有丧师号哭云苍天等皆非礼于父有嫌疑宜去之可也)
涂车刍灵神明之器既不以鬼道期师斯奚用
(盟器之属皆无益)魏道登卒。高祖孝文诏曰。朕师登
法师奄至殂背。痛怛摧动不能已已。比治慎
丧未容即赴。便准师义。哭诸门外(礼师丧哭寝门外)
昙延殁。帝哀恸罢朝。滕王已下被发徒跣从
丧行哭。后世莫能轻重之也。柱史抗绝轨于
流沙。或尸解于槐里。其徒无所闻也(老子见周德陵迟。
乃乘青牛出函谷关。西往流沙。又庄周云。老子卒于扶风槐里。秦佚吊之。三号而出。自是其徒丧服之制未闻其说
也)鲁司𡨥卒。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夫子丧
颜渊子路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丧父而
无服二三子皆绖而出也(不为哀吊服而加麻心丧三年檀弓文也)殆至
汉魏。丧师弥笃。有以至于方父之丧者。今之
礼薄寡有絻焉(絻丧服也)昔远公制丧七日。以凡
情难。割俾展哀也。过则束于礼矣(僧本象外之教以凡情未
遣乃制七日之礼以展情也若过则拘束儒教也)齐隐士刘虬卒。弟子虽
禀内教。若丧父无服(刘虬居荆州。后拂衣不仕。辟谷麻衣草室。屏绝世典。精
研佛理。述顿悟义。当时莫有能屈者。注法华经。讲涅槃大品等经。建武初徵为国子博士。卒于江州。白云徘徊。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9b 页 T52-0609.png
有异香满室。空中磬声。年六十。弟子等如丧父而无服。庾诜云。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因谥文范先生)隋天
台诫无哭泣著丧服。彼各随时之义也。夫刘
虬羔雁不顾(卿执羔大夫执雁。虬初为当阳令。改为南城。拂衣自免。年四十二。时论比之汉疏
邴辞荣不顾禄位也)形质已遗。居今之死。非曰始死。若
使为丧。犹矫乎羔雁。故损仁义。以示简朴有
终焉。而弟子从乎孔门之议也。天台五十馀
州咸禀。归戒。若循乎缟素。则半国之人皆丧
服矣。故可抑而从天竺之风也。仲尼云。丧
与其易也宁戚(丧礼宜得中。若和易则宁可哀戚也)斯则振时之意
厚矣。今秦洛之风。丧则丧矣。十师而亡哀
降杀何哉(亲教师可同斩缞本头戒师可大功。教授师可小功。羯磨师已下剃发师十戒师八戒师
五戒师依止师授法师并缌麻可也)匪丧则已。丧则其无别乎。故
戒师可乎大功也(九月服)教授小功也(五月也)馀则缌
麻可矣(三月)朋友者。礼云。群居入则绖出则否。
朋友皆在他邦。则但师心丧三年朋友期故
朋友墓有宿草则不哭焉。在异域无丧制(凡云异域
外国皆天竺也)不封不树(封冢土也)弃之中野(施鸟兽于寒林)或崇蕴燃
(焚之以薪)或渊流沈之。所窆者少。丧期无数
(窆埋之也。或弃或焚或沈。亦无五服期限之事)若中华之前古(同上古之时也)其有
欲遵此。而罢哭泣去丧制。为不违律者。吾无
与乎尔(身居东土。而欲礼遵西国不可也)夫揣食呜足。袒肩跣
趾。围绕却退。皆殊俗之风也(南海寄归传云。西国以手揣饭而食。
礼拜呜足以舌舐之也。袒肩露右膊也。跣趾赤脚也。围绕退坐。此皆西士之风。今皆不行丧礼。如何便欲遵之)
中国则不为。何临丧则欲承之欤。夫哀哭丧
服且非性戒(但是遮戒制约)虽五篇则禁。而律有随方
之义。孰谓居丧。必违圣意焉。昔双林摽擗。佛
剖棺而兴。慰而不责。盖悯其号慕。笃其哀敬
(佛俱尸入灭。弟子号擗。佛母摩耶自忉利天来。如来从金棺起。与母相见。而不责弟子等悲号。盖欲厚其哀慕之心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09c 页 T52-0609.png
也)夫敬则行其志。慕则思其教。教立而志宣。
于摽擗之理实为有得。涅槃为究竟之教。于
何不然。若以去亲摈俗习。无生之法当忘情
绝爱固不宜者。则何太早(殊未行行便欲忘情一何谬也)计见卯
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夕/肉]欤(时夜鸡也。有司辰之功。今见卵便欲求鸡
理非也。鸮如鸠。绿色肉为䏑最美。须以弹方获。今见弹便索鸮䏑非也。忘情于境。方契于道。今情既未忘。如何
便欲摈俗也)夫始行之徒。未阶圣位。志业沈么。盖区
中一细人耳。遽则能割爱乎。夫不爱于其亲。
则移爱于他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德)而于权势润屋
之门蘧蘧然(蘧蘧草草貌)有所亲附也。其忘情者但
忘于名教礼义(今见吾门有摈名教。谓之声闻。取著全便忘弃则。又见贵门财物动容汲汲
者也)而忿欲胜负衣服饮食逐逐焉何所忘也。
既情不尽忘。爱不尽绝。岂于丧礼而欲去耶。
或曰。若使沙门随方为丧亦得。随方致敬王
者欤(既同俗礼。何方便同拜揖)曰不然(汎答也)何则(却徵也)夫拜为
外饰。孝自内心。抑为外饰。损髡祖之仪。抑其
内心。失爱敬之性。与其两抑不若两纵。纵其
不拜。成王臣之信奖。纵其为丧。成人伦之孝
悌。故依违异也。详夫外国哀亦甚矣。故波斯
匿王丧母惶惶戚戚(舍卫国波斯匿王丧母身灰尘坌等)大圣示灭。
而四众血现。如波罗奢花。舍利弗灰身。无色
界天泪下如春细雨(无色界化定果色而下慰问也)岂不由生我
德我。其情笃切。匪刑匪劝。志发于衷。故有昊
天蓼莪之痛(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蓼长大也。莪萝蒿也。周幽王时。人
民久役。不得养父母。如见义不识也)升堂负序之哀(序东西墙也。孝子升堂。而背负序)
不期哭而声自号。不盰衡而貌自苦。安能以饰
高而强抑。耻俗而求变耶。昔齐州三藏(义净也)
西域还。每事演遐举之功。遥情赏金方之训。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0a 页 T52-0610.png
以为披黪布而乖常式。留长发而异旧仪。斯
亦重结尘劳。更婴桎梏(袜黪长长发未必合道者也)又云。去释
父之圣教。重周孔之俗礼。特以灵裕为知道
者也。窃以。天下沙门皆非裕也。为裕则邯
郸之步不成(邯郸赵郡美女能行)得无真俗兼丧焉。古人
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曹子臧语也)夫非达非
守则非失如何。是以居丧者。退居励行。起于
寒泉凯风之思修香火。齐戒之福幽显普赖
奚则乖于道欤。今有琐夫居丧如无丧。衣食
安安然。笑语晏晏然。何其勃也(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有土之辟。亦可问之。生成何罪焉。梁草堂约。
二亲将亡。并及临诀。孺慕婴号(慕同孺子号比婴儿)不交
人世。其德弥远。其望弥重。不食五谷。犹至于
是。食美衣轻者。其则能加于约乎。

* 讥异说第十(谴责所非曰讥举事乖正曰异)

建德之贤。蔽志若偷(建立也。蔽藏也。立德之士。所蕴含弘。长掩之而如不足也)
作伪之家。哿言如流(哿可也。作伪之士。所举便佞。故巧言流美也)执虚
为有。饰邪挠正。举其所同。訾其所不同。凭陵
纷纭。如日之升。为云之翳。如水之澄。为风作
涛。难乎其极也(巧说乱正也)经云。昔有二弟子。各
护师之一足。各非所不护者(贤愚经说。昔有令二弟子。各护一足。护
左者不在被护右者击之。护右者不在被护左者击之。师足不逾月二俱烂矣。喻今大小乘各相非也)忿则
相击之。其忿不已。其足亡矣。今异说之。夫各
忮货誉(忮妒害也)于圣师则无所顾矣。哀哉焉。尝
试论之曰。夫貌异于心。性成乎习。下俚巴歌。
和者必众(昔楚人巴歌。俚人和者众。作白雪之篇。和者寡矣)燕石鱼目。鉴
者必寡(燕石似玉。鱼目类珠)故使逐块之流邪妄同群(朋其
邪说如狗逐由)各保其主。吠尧为桀。今以言不及义则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0b 页 T52-0610.png
为异说。折之有当是曰讥者。伐本塞渊。或冀
乎得(今之所陈。冀在伐其本塞其原者也)但爝火光微资烛。龙以
辅照。蒲牢响迩。仰雷霆而佐震(爝火萤火也。蒲牢海兽也。
鲸鱼击之。则声震川谷。今于钟上铸之。以鱼形杵击之。取其声也。今北山和尚谦云。虽欲伐本塞源止其邪说。所
恨己才智同于爝火。等微爰仗。群贤声援以助之。用光像运矣)斯实鄙抱之所蓄
也。尝有戚施喔咿者(戚施面柔也。喔咿强颜也)私余曰。彼党
斯盛(谓异说之徒)将不得于君奈何(恐为时所忌民之多僻无自立辟佞人多
党矣)余曰。兽顾濡尾。则不济也(狐将渡河。若惧湿尾则不济)得
义而伤亦何忌耶。夫渔父剸蛟。猎夫搏虎。皆
其志也(惧则不为也。所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人功者不谋于众矣)异说曰。封
戒学者。实则小智。隘情不夷(封滞也。隘窄也。夷平也。言持戒者
局小乘也)触物忌过。亡身犹粪土。厚意于草木(昔有持戒
比丘。行遇贼劫其衣钵。仍以草系之。日中比丘不能断草而去。虑破戒也)大士观之。如
险恶径。不若资吾大道落吾节放吾心不踵
武不俛眉。不饥肠不病蔬。逍遥乎饮馔之间。
坦荡乎货植之上。何莫为吾适也。孰能捐
膏粱纯纩之美厚。与夫后世魂灵作残刻卑
隶者欤(今世不餐鲜美服华丽。死后终作卑贱之鬼何哉)讥者曰。夫何然
哉。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允意勃善。罪莫甚
矣。戒者威仪也(威者有威可畏。仪者有仪可则)威仪者德之表
也。诗曰。淑慎尔止。不愆于仪。又曰。抑抑
威仪。惟德之隅(皆重威仪之道也)故若即修途。用之作
符印(脩长也。往长途以戒能涉也。符印若今之公凭也)若涉大水。用之作
浮囊(律云。如人欲过大海。藉浮囊以得渡。喻如持戒。破一小戒。亦不能济也)若制佚马。
用之作衔策。若穑千亩。用之作平地。羊车唯
五犯(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唯防身口二业也)牛驾通三
(身口意三聚也)亏之首末沈于龙鬼(破戒者多沈龙鬼)全之始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0c 页 T52-0610.png
卒超在人天。其照如日月。其好如璎珞。是以
草系护鹅(草系如上。护鹅者。昔有比丘入王宫。见鹅吞一珠。王后寻珠不获。疑比丘取问之。比
丘惧杀鹅不言。王将杀比丘。比丘亦不言。鹅即吐珠。王知非问。何以不言。比丘曰。言恐杀鹅也)有死
无贰。驱龙堕雁。精诚一贯(如有比丘。于龙住处现通驱之终不失。持
戒者往弹指三下。龙即便去也。智论云。有比丘持戒。食时至念食感。雁王知之。令雁投地欲供其食。比丘知已不
食也)且吾与君俱缁也。在首无冠。在身唯褐。四
海一已。无适无莫(适厚莫薄)何但选僧田之腊。饫
焚炉之供(僧自二十岁年蒲。方受大戒。经夏及冬。谓之夏腊也)仪范不摄。
皂素何别(今僧但以年腊高者。居上座而受供养。而全不知修摄威仪也)夫圣人之
行。莫尚乎齐戒。圣人之心。莫尚乎慈俭。非齐
戒则谤圣人之行。非慈俭则违圣人之心。谤
行违心。则八难不由步而往(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州。
五无想天。六生盲聋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法后。此皆障圣道之所)五苦不待召。而
至此世他世。与夫后世幽魂。作深仇巨衅者
(由今身诽谤。令后世魂识沈坠。而积怨恨也)若以大道虚怀。小行伤
德。则于菩萨戒经复何有矣(小乘戒若不能持。又安能持菩萨戒。小乘
之戒。本自大乘流出)由是为犹冒于虎质称鼠滥其马形
(为僧不能持戒。而更举大叱小。实类犬鼠之形滥虎马之质也)虽欲假词逃责。而
实文其罪也。异说曰。禅为心学。心冥神化不
行而逝。将驻返速。其动如波涌其静如渊默。
当任之于自得。纵之于无为。何必端居槁形。
以有待无。夫得之百年人也。不得之亦百年
人也。况宗途僣峙户牖芜昧(纵达其理。未免生灭。而况迹超毗卢。
岂不僣峙乎。色心混沌。岂不芜秽乎)摭之于实其谁悟焉。未若兴
居偃仰。聊逸自体。钟梵讲诵。颇娱其意。禅乎
吾无所为也(意重讲唱不乐禅味者也)讥者曰。泛乎其诬。悠
乎其殆(泛浮也。悠远也。一听异说。浮浅之诬谤似是悠远思虑。深玄之理趣。全乖殆危也。理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1a 页 T52-0611.png
疏则危)既升而颠诚祇以悔也。夫五道之所不
羁。三乘由兹抗绥(羁绊马者绥升车绳。达空理者五趣不能拘其身。三乘安能摄其位。
超然而出也)静嚣埃于通庄。启灵关之奥枢(庄大路也。枢门机也)
而莫先乎禅学者矣。故修德闲邪之士。未尝
不尸居。㲉食以至于无为(闲防也。㲉鸟雏也。忘心之士其居则如尸无作其
食。则如㲉不竞淡然而已)其有不由此道。则辞想如麻。计事
如流。形为心驱。苦与年穷。恍惚睢盱(睢盱举目也)
剌促趑趄(小走貌)何燕居之有也(今之称禅者。不能寂静。身心逐境迁转。
旦夕驱驱。岂曰燕居者哉)但禅通内外。位殊小大(禅者厌下地心引上地心。
折伏烦恼令不生起。作六行事。观通内教外道大乘小乘所作也。非止是一言一句而已)各随修
證有深浅矣(有近分根本理事。大小乘论深浅不同也)如象马兔三兽
渡河。盖先圣之兴咏耳(小乘喻免。中乘喻马。大乘喻象。深浅别也)
晋宋之间。西来三藏多以禅法教授。邕邕肃
肃。默而习之。不以耀世。如竺道猷。定力深
远。高岩诵经。群虎前听。一虎独眠。猷以如
意扣其头使听。求那跋摩累日不起。弟子往
候。见白师子缘柱而立。满空弥漫。生青莲华。
故冒雨不沾。履泥不污。魏有跋陀。传心悟
于慧光。光少定力。终以三藏文字为国大统
(先姓杨。定州人。跂陀见而奇之。留出家。聪慧无双。时号为圣沙弥。南齐任僧官。后为僧统。甚有文章。行世也)
唯僧稠得跋陀之道。锡杖解虎。袈裟护难
(稠禅师。在王屋山。见二虎斗。以锡杖解之。各去也。高齐陆脩静等。奏与僧比试作法。祝僧众衣钵等旋空飞扬。大
统令昙显对之。彼又祝大木升空。遂取稠禅师衲衣置上。于是咒之作法皆不能动。帝大悦)初稠
入定。九日不起。跋陀曰。葱岭已来禅学之最。
汝其人耳。东魏末菩提达磨陈四行法。统备
真奥(四行法者。一报怨行。或遇爱憎甘心受之。是我宿作都无怨对。二随缘行。谓于一切境无喜无怒也。
三无所求行。谓无所贪求也。四称法行。即性净圆明之理也)传法与可(第一祖慧可也)可
遇贼断其臂。以法御心。初无痛恼。每叹楞伽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1b 页 T52-0611.png
经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矣
(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为四世也。此后多以名相传心也)自可至六祖。分为南
北。各引强推弱。竞其功德。然欲辩其污隆者。
正可审其言行(自忍有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也)凡石匪玉不润。
渊匪龙不威。彼有道者。心虚弘远。故钟鼓之
音。怒击则武。忧击则悲。喜击则乐。其志变者
声亦随之。未有得道之贤志智而言愚者也。
余昔观净众禅门。崇而不僣。博而不佞。而未
尝率异惊俗真曰大智闲闲之士也(蜀净众寺金和尚。号无
相禅师。本新罗王第三太子。于本国月生郡南寺出家。开元十六年至京。后入蜀至资中。谒诜公学禅定。入蜀止净
众。付法门人神会。又有南印慧广。又有安僧梁僧等。皆宗禅法也)遂礼足为师请事
斯旨而学者安以未见班倕任楹甍之挠(班倕巧匠
也。楹柱也。甍栋也)不遭和缓。恣肺肠之患(和缓并古之名医秦人也)苟
在自我精搜而已。若但以外事为自累之津。
类北辕而适诸楚也(辕车之缚轭者。楚在南地。今学者不能精搜洞照。但求言句
翻成自累。如往北而入南也。终不能至矣)异说曰。禅者莫极乎吾师。
其禅曰首楞严(三昧也)自佛传大迦叶。至菩提达
磨。逮吾师。心与心相付。馀宗则不吾若也
(钵罗蜜谛三藏赍到佛顶经十卷。于广州与房融共译。上进天后。此乃称为圆顿之旨。皆禅之宗匠也)讥者
曰。吉人寡辞。功伐不赏。况匪功妄伐人其吉
乎。付法传止有二十四人。其师子后舍那婆
斯等四人。并馀家之曲说也(载于宝林传)又第二十
九名达么多罗。非菩提达磨也。其传法贤圣。
间以声闻。如迦叶等。虽则回心。尚为小智
(迦叶阿难等灵山虽获授记。尚为小圣尔)岂能传佛心印乎。昔商那和
脩告优波鞠多曰。佛之三昧辟支不知。辟支
三昧声闻不知。诸大声闻三昧馀声闻众不
知。阿难三昧我今不知。我今三昧汝亦不知。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1c 页 T52-0611.png
如是三昧。皆随吾灭。又有七万七千本生经。
一万阿毗昙。八万清净毗尼。亦随我灭。故传
法者但传其言。承法者体言见心。即是得法
(虽曰观智而但传言句也)其犹斲轮之艺。传艺而不传其妙(齐桓
公。读书堂上。轮扁斲轮堂下释推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已。无说则死。轮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子存
焉。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
读者。古人之糟粕也)师襄之琴。得琴而不得其数(仲尼在卫。学
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习其由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
曰。丘未得志也。有间曰。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所修穆然思焉。忽有所怡然高望
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也。黯然而默。颀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即文王谁为此也。师襄子避席拜曰。师
盖云文王操也)故有久习无成。又有发心便證。或有微
流独得。英才不悟所贵在乎冥会。不必在于
相授。然今诸门皆禅。而恶乎知佛。禅独乃
一家耶(如先德长者所传。各有宗师者也)异说曰。达磨既当传
法使二弟子至汉地。被秦人摈于庐山(即跋陀也)
与远公出禅要经。达磨闻之慷慨。乃自出西
土济海于梁。梁人不甚信。北望有大乘气。遂
适于魏也(此所叙并宝林传与高僧传乖异也)讥者曰。词失于当。援
曲翳直。岂谓智乎。但祖师之门。天下归仁焉。
禅德自高。宁俟传法。然后始为宗教者欤。
而有考校岁序。以师子比丘已当齐世。达磨
居第二十九。翻在晋时。何失言于年秩也
(达磨弟子被摈在晋时。秦弘始至宋末八十年也。又南齐得二十四年相去百年已上。岂得二十九祖在二十四祖前
百二十年耶)尝有传鲁般浮图(鲁般春秋后语时人。浮图自晋宋方有也)右军
般若(俗传晋右军王羲之有亲书多心经。殊不知多心经是唐朝玄奘三藏贞观年译也)彼向知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2a 页 T52-0612.png
般在春秋。王居晋穆。则不有是言也。异说曰。
达磨六过。被菩提流支光统密毒其食。五过
吐出。至第六过。不吐而卒。又谓其徒曰。吾宗
至第六世。命若悬丝。是知崇山至峻朽壤崩
之。乔木至坚蝎虫蠹之。故使吾祖不遐有害
终恤我后也(菩提流支。此云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演。广流视听。以
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己丑岁至洛阳。译经论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笔授草本满一间舍。兼攻杂术。尝坐井口。
澡灌置空。或咒井令涌。酌而为用。光统律师乃一代之英杰。况主僧柄。岂能尔耶。宝林传者。乖误极多。后之学
者。宜更审之也)讥者曰。邪夫干正。正卒成邪。妄士谈
真。真返为妄。伤哉内讪释党以名利相残。而
有至于是者也。彼意以德高物忌。深用自显
(意以达磨德高为流支等妒忌也)而不知自伤。亦以极矣。昔魏
周灭法。诏假顾先生三破论等(顾欢先生也)诬释氏
之恶方此而实不为甚也。诗曰。人之无良。相
怨一方。其斯之谓乎。夫良将戮于谗口。实快
敌者之心也(若白起死于杜邮之类也)高德铄于谤夫。实资
外党之侮也(以资外宗之谤)其听谤者不掩耳。此亦
奖谤之流也。古之有道者。澹然无极。众美从
之。故猛虎不据。鸷鸟不攫(鸷击也。攫搏也。不扬威而示勇也)
况人乎。若六过遇毒。知而食之。何求自毙也。
不知而食。孰谓有道也(岂曰圣人也)夫陵阳务成。未
闻罹于鸩侠(陵阳务成。皆古有道者。尚不为毒害)岂空门则有此
耶。故善为道者。不使人爱已爱尚使人绝。而
况使人害己乎。彼流支光统。皆德化敷弘。人
天极望。奖贤辅善。共扬风教。如光之门。德行
十人(慧光门下名扬不一)今此佞人。曷敢讪毁(仲尼云。是故恶夫佞者)
俾投豺虎。孰云穷责。且听讼吾犹人也。审
已为仁不能果恶人之为仁何能果乎(仁者本以果敢。决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2b 页 T52-0612.png
断为义。今恶人兴讪谤之文非于良善。已不能审决是非而信之。如此则仁。岂有果敢之用乎)。故君
子内恕已以量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忖己度人。为之忠恕)古者虞芮
争田尚惭西伯(虞芮二国争田而讼。年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焉。入其境
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朝臣让位曰。吾侪小人。不可以入君子朝。遂让为闲田也。孔子曰。文王可谓至德也。不
教而从之)锄麑残贼。犹敬晋臣(锄麑侠士也。奉晋侯命。刺赵盾。盾将朝尚早服而
假寐麑见曰。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失君之命不信。遂触槐而死)而禅祖死于谋。
夫未为德也(设使诳言达磨死于流支。岂为有德者哉)又云。可大师不
死于城安。令枯木之下而续死于和禅师所
鸩。斯贬可祖尤矣(僧可。一名慧可。姬姓。虎牢人。有禅学。以达磨为师。遭贼斫臂。以
法御心。不觉痛苦。乞食如故。化公及和禅师。俱时之名德。有云。和以药鸩。可谤之深也)好胜者
必勍其敌。岂则祖师好胜者耶(勍强也。好胜之士与敌争强弱。
故有憎爱相雠之事。祖师泯其念。而灰其心者。与物无竞。岂有憎爱致斯害耶。信传者之谬也)昔纪
渻子养斗鸡。能使忘心气状木鸡。群鸡见之
蔑有斗志。畴庸有道者而忝于鸡乎(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
日而问之曰。鸡已矣。曰未也。方虚矫而持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影响。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
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己无变。望之如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尔在。于鸡之有道。群鸡尚
望之而走。况在祖师。其有敢害之者乎)故飘瓦以击人不怨也。虚舟
之触人不怒也。彼何然哉。以无心故也。而可
祖岂有心哉(可既无心。则不应害也)昔齐鲍牵之刖也。仲
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也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蒙衣而入宫。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与夫人怒□。齐灵公伐郑。鲍牵
守国。夫人诉之云。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君遂刖之。仲尼云。鲍庄子之智不如葵。岂今被害为有智也)佛
图澄之于石勒也。如石投于水也。尝一日勒
索澄欲害之。澄不使而得之。盖圣人不欲陷
人于罪中也(若使得害必沈地狱也)虽提婆刳肠(提婆菩萨造百论破外道。
后弟子不在。被外道破其腹。菩萨以衣钵授外道。教之速走。我弟子未得法忍者当害尔。后果追之不及)师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2c 页 T52-0612.png
子断颈(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为罽宾国王断其头。而臂落也)皆以外难未
夷中心若厉。或顺化之不足逆化之。或生化
之不足死化之。咸致命而无怨。不归咎于有
(岂以非理妄加有德也)观第六祖得信衣。若履虎畏噬。
怀璧惧残(虞叔云。周谚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以贾害也)周慞道
路胁息草泽。今虑传者谬也(宝林传云。五祖付信衣。密与慧能行者。
□走避路野息至南海。遇印宗法师。方为剃发也)夫得道者丧我也。丧我
者兼丧于万物也。何衣之所在。而保于己耶
(道本由心。岂在乎衣)夫裘者道济欤固不竞也。不济欤
固无所用也(人若见道。何假裘平。若未得道。获衣何用)寻金木以讨逐。
将何事欤。异说曰。罪福所原。唯心而已矣。心
灭无为。道居无事。不礼赞不讲诵。真无为也。
不祈戒不护罪。真离相也。有说。有行心有
所知。声闻法也(讲说读诵。禅师呼为声闻法皆有为也)由是除像设
去经法。方称曰顿门。如有所说自我襟臆。
临文裁断。何俟章句疏论耶(则今之临机问答言句也)讥者
曰。甚哉顿也。虽构似圣人之言未几。圣人之
道也(几近也。言句虽似圣人之言。所行之道。未近圣人之道也)夫所知与于同
者同若迷也。与若异者反谓迷于若也(若汝也。今与汝
同者则是与汝同迷也。若与汝异者则谓迷于汝之道也)耆耋哀之。蒙孺信之。
安可已乎(耆耋老也。蒙孺幼也。宿老者哀之。愚少者信用之。故重于世)夫无为
者。虚融寂泊。无善不为(离碍曰虚。洞照名融。超烦称寂。澹然为泊)
以礼诵缮刻为碍。彼见有为。非于无为也
(若以礼赞。图刻佛像。碍于无为。则是有为。今见有此相。则是有为也。非无为也)离相者。照
达色心。无相可得。无得而得。去著称离(于所
观相。若无取著。则是成就离相之道也)若以不受戒舍持护而为离
相。彼固取相。何离相也(若须是除受戒绝护持方名离相者。则却是执著
除去之相也)声闻法者。承佛声教。厌苦欣灭。孤慧独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3a 页 T52-0613.png
(孤慧单空智断烦恼障。證□空理也)无善兼他(唯修自利)非讲诵者。有
声谓声闻法也(盖晚慕者不达声闻之义)顿门者。不假二乘之
渐。直辔无生之路。行普均之化。兴广大之业。
是谓顿也(此乃顿悟大乘。不由中小之径)非杌然绝照。诋诃万
善为顿门也(岂可默然无修。不营一菩。谓之顿门。则与北州无想天等何别也)夫圣
人之教。机缘不一。应变万差。或言流而理直。
或首权而终实(故契经者。应根逗教。有顿有渐。有权有实。有半有满。岂可不习而知)
况诂训音韵。梵汉鱼鲁。须禀承有匠(学不凭师。孤
陋寡闻)寻阅有功。岂于文字未识。便不思而说。
不虑而对。妄涉虚玄。流俗则谓之为奥。或则
以才力奖之。致使其徒自媚(因以供膳招诱。遂使递相奖善)
以彼有定力所知。能说佛经者。何莫试以异
典观其吐纳。曲直自彰(若言彼以定力加资。不学自知。则可试将儒典问之。
则知可否)且夫称儒而不传习者。亦贤儒之所病也
(传不习乎曾子所病)或曰。兴善动行。弥益其妄。如晞阳
斥影加樵罢鼎。诚乃务兹之道。岂是息灭之
道欤(若言只以置善利作为行门不必教典者。则又不然。且教者示入善之径路。不习安知。今欲行善而除
弃教典。其犹维日而欲去影歇鼎沸而更加薪。是知不可也)曰彼盖不知执事净
命。以声止声(今以有经典引归令识无相。犹如执事经典以乾稚之声鸣之。以静众声也)
良医之家。以毒止毒也(故经者亦名醍醐。亦名毒药。如附子狼毒等本是毒
药。今良医令服之。又能除毒也)异说云。唐代宗朝(唐肃宗之子。名豫。改元宝应)
有大禅客。糠秕礼乐。跆藉势贵(跆踏也。藉铺也。犹言践踏
之也)蓬茨金门。蚁垤帝居。故对至尊。其色傲如。
其词讦如(讦直而无礼也)心勇气奋。苟无生死。可谓真
有道乎。讥者曰。此乃称勇。不称道也。凡不义
之勇。谋道以损之。既不能损。则其道可知也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贼又勇而无礼则乱)尝有俚人之子。称其父有筋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3b 页 T52-0613.png
力有口颡凌。祖考以为德。乡豪畏之。邻伍避
之。其衒弥多。其过弥彰也。夫称有道者。色温
而言泽。气柔而心远。虽欲悛人之恶(悛改也)
优柔而讽诱之。故于知我者示乎知。不知我
者示乎不知(邦有道则行。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悦人
之不己知。不愠人之不己知(人不知而不愠)昔大圣游
诸国。伏护财醉象(调达令阿阇世王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如来于五指端化五师子。
而醉象跪伏)制旷野鬼神(又旷野鬼常啖人小儿。一日得一小儿。唱南无佛。鬼则不能食。佛
化火山。四面周匝围之。鬼尽其力不能得出。遂心皈向佛。誓不食人也)未尝庭辱波斯
面折阇王(国王每至佛会。佛皆先云善来大王。如是软言问訅)虽德尊神化。
而不伤于国君之礼。仲尼适于卫。卫灵公与
语。见飞雁过。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但
避卫。君之不笃于我。非流言以逞志也。有国
如秦始皇。有心如秦始皇其强如秦始皇。而
虎视于天下。一朝为唐睢按剑。复鄢郢之地
(鄢郢误也。是鄢陵也。则颖川鄢陵县也。秦始皇灭魏。后许以千里地易鄢陵君五十里地。鄢陵君令唐睢使始皇。
始皇曰。寡人以十倍之地易之。而逆寡人何也。睢对曰。非敢此也。鄢陵君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易也。始皇勃
然怒曰。子闻天子怒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睢曰。大王闻布衣怒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按剑而起。始皇变色而谢之。先生何至于此。寡人谕矣)相如睨柱。归邯郸之
璧。莫能奈其勇也(赵国有卞和璧。秦欲以十五城易之。赵遣蔺相如进璧。秦昭王
得璧而不割地。相如诈云有瑕。取而指之。因倚柱不还。请割地而齐五日方受璧。王若急臣。臣则头璧俱碎。王惧
碎璧。而不敢加害。璧竟归赵)梁武撤宫闱之制。恣沙门游践。
有司以御座非沙门宜登。智藏悖然踞座厉
色抗声曰。贫道昔为吴中顾郎。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金轮之释子也(乃我也。我乃定光如来之子孙也)
檀越若杀贫道。不虑无受生之处。若付尚方
狱不妨行道。流俗以为能跨略天子高岸释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3c 页 T52-0613.png
门君子则不然也。梁朝皇纲既弛(弛紊也)庶事堕
哉。唯馀一御榻受制可也。梁武尝欲御僧官。
敕主者遍令许者署名。其时无敢抗者。逮疏
闻藏。藏以笔横轹之曰。佛法大海非俗人所
知。帝览之不以介意。书曰。御众以宽。临下
以简。此唐虞之化也。夫宽而以简守之则人
安。宽而不简则法之乱矣。当梁世宽而不简
不乱。何待彼智藏。虽幸其无法。岂不畏后世
简书乎(简策之书)异说云。吾师加趺。心在乎定。奄
若蝉蜕。后人哀思。高塔厚葬。不亦盛乎(吾即吾禅
门尊宿也。学人誇其坐化高塔厚葬之事)讥者曰。君子谕于义。小人
谕于利(谕晓也)惟所详也。若德行所致。或则哀
荣。若曲以膻美因其瓦合。矫其后计。则重系
其魂。沈乎贾誉之罪也(若实以了达去住无碍则可也。若素非真实。苟取后
誉。矫诳凡俗。则重增没者之罪)夫事不饰则不尊。过则浮竞(有德而不
彰失于光显末代。无德而矫饰则涉于浮竞也)故师顾言奢而求诸义。师
顾言薄亦求诸义。匪顾是信唯义是信(虽有顾命之言
求合度而行之)
古者曹侯命薄葬。大夫曰。国有常礼(奢以
僣上。俭乃偪下。礼俭得中。是合常礼)然有命暴尸者。虽欲利于飞
走。而实无何戮其尸也(高僧慧实。嘱露尸以施禽鸟者。其小惠未遍。何如
善愿以广济乎。又露之秽恶也。陈尸曰戮)居令德者。宜去此意。虽远
公将终之见。或未吾善也(南远临终。命施百鸟)夫死者精
神往矣。质何能知(藏识既往。便同无情)立与坐卧。孰为
优劣哉。故金河右胁(佛在金沙河。右胁而卧。入于涅槃)鸡峰累
䏶(尊者迦叶。奉持如来袈裟。于鸡足山。至弥勒出。奉袈裟已。作十八变。却往鸡足。加趺入灭。化火
焚身也)慧永求屦始起(高僧慧永于床前索屦而卒)灵睿执卷就化
(高僧灵睿手执卷而卒)各任时而待尽。匪慕异而诡俗矣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4a 页 T52-0614.png
(邓隐峰倒立而卒)昔高僧昙鉴往生之人也。平坐而卒。
弟子犹申而殓之。今则反乎是也。定者启玄
解之门。出生死之域。寒暑之所不入。焚溺之
所不及。若在定而有死。何殊濯春沂而焚于
烈火。被甲冑而伤于毒箭乎(凡在死者必居散位)故前佛
后佛有圣弟子入灭尽定。百年千年亿万斯
年不出定不死也。西域朅盘陀国斫句迦国
乌杀国。诸漏尽者形仪都伟(都大也)巅崖孤岫。瞑
目委发。雷震山摧。而猎者往往见有焉(西域记。
及唐三藏行记序之)昔赵襄子(晋君无恤也赵简子之子)畋焚山林。有一人
飞行火中。山石不为碍。斯入定之徒也(入定则不
应飞行。疑运通之士也)晋神僧呵罗竭既殁。弟子积木如
陵焚之。累日不为灰。迁就石室。后数十年。观
者异其如生。彼则入第四禅。暨于无色界定。
故能使口鼻无息矣(自第四禅至无色界地。法无风大种。故卅入息风不行)
塔庙制度。世失其道久矣。西域以塔为方坟
(梵云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坟塔。略也。或方或尖或圆也)居凡庶封之。若此方
之堂者(四方也)若夏屋者(四垂大屋)自轮王至大圣。方
以层级表德辩名也(轮王一级。声闻四级。缘觉十二级。菩萨与如来十三级)
古至梁陈罕有不悬棺而窆反壤封树至若设
碑繂(繂下棺索也。古者立石柱于坟上。有孔贯索。索以下棺。谓之窆。后或有刻君父种族于上当隧道
口。谓之神道碑也。天子曰陵。诸侯士大夫曰坟。庶人曰[冢-豖+(一/豖)]。墓志不出典礼。今僧立塔记。盖拟其事也)启埏
道非国望不为也(于坟前作隧路也。此皆国望之士。又有哀诛哀𠕋碑志。非大士不可
也。古者僧无赐紫衣师号。自宪宗元和十一年方有赐紫。然先有赐谥号者也)周隋之后。竞
尚僭拟。其有高华轮奂。蔽乎前圣者也(近见有禅
伯未终。自令刻青石建大塔。绕以浮云。合以花座。四王守御。八龙肩扙。竟以王难归俗不得居之也)或自
力于生前。或遗言于殁后。不怆冤魂之酷。但
驰啬敛之费。误莫大焉。昔曾子之病革矣。犹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4b 页 T52-0614.png
命去大夫之箦示不欲僭也(革急也。箦床上策也。革音殛)
平仲谓管氏(谓非面言评论之也)既死矣。岂在我哉。焚之
沈之瘗之埋之露之(西国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三土埋。四施陀林。五分律云。
尸应埋之也)衣薪而弃诸沟壑(古之葬也。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圣人
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也。考工记陶令造瓦棺。夏后圣用堲。火烧熟曰堲。殷人以梓木之棺替木。又以木椁替
土堲也)衮文纳诸石椁。唯所遇焉。而屋愚之子
(庄子唯在屋不出而愚也)不知道林之坟不高。而戴逵叹焉。
邵伯之树不大。而诗人咏焉(卲伯奭。每于甘棠之下治狱去。后周人怀
其德。不忍伐其树。故诗云。蔽第甘棠。勿剪勿伐。卲伯所苃)唯务僭侈。遂令榛莽
之间垒垒。若丘坻曾无展敬者。狐兔虺蜴宅
其趾。乌枭鸽雀孚其上。樵童牧儿登而啸歌。
行路者不知为谁。吾在庐山。讲罢景馀。每寻
林谷。见则讯其德行。无一可与归者。由是业
之著隐而逾亮。德之寡炳而逾昧。诚可悲也
(毗奈耶杂事三十三说。本胜比丘生前多瞋。殁后置塔。劫卑德罗汉误礼之。优波离告之。乃令五百人毁之也)
仲尼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灼
然而日亡。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近世握
管记者。鲜闻道德。艺行卓迈为高僧。多其
聚徒。结纳延誉为高僧(因今人非疑古人是也。李致即中于福感寺请指骨。舍利
获之。遂著碑书。十僧称为高僧。上石□之甚也。皆琐细庸鄙之流。实误前德也)或世寡贤
良。或搜覈不精也。夫财食足以聚徒。谄佞足
以结纳。矫饰足以延誉哉。此其欲传于后裔
者。适足以诱滥也。夫有居乡为乡豪重。在邑
为邑尹重。居州为州尊重。十室之门十室请
舍。十聚之家十聚请馈。而或未足言也。当
称彼重者。何人焉何故焉(仲尼云。乡人皆好之必察焉。乡人皆恶之必察
焉)其或小人便佞也。求矛也。则振达矣。君子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4c 页 T52-0614.png
廉毅也德义也。则沦胥矣(小人道长。则君子道消也)而后生
美其滥进修。芬芳之誉。匪计日月。求合于权
利。忘辱殆己。狡谋奇虑。必取其合。既合矣。
称某归依。某以为党以为援。以为捷径之路
倍百直。诮彼简朴。不能进取者也(所谓诡情贼智也)
梁宝唱撰名僧传。慧皎删而改之曰。高僧以
为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高而不名。
寡德适时。名而不高。名而不高非所纪也。而
皎公可谓释氏之良史也。异说云。将死之人。
寂无所见。是谓至道。不由险畏。若睹佛来。
以相为魔。心之取矣。其何免哉。讥者曰。是夫
(此乃匹夫之见尔)未曰司契者也。夫死者形离神越。
乐消苦会。适长昏之域。蹈无畔之乡。不瞩圣
仪。悲焉莫救(莫无也)故西域临终之人。铮然金
奏。不俟于春容矣(西国临终。必令击钟。云苦趣灭也。今此土亦然也。春容徐徐声也)
异彼澄想去乱而魂有所归矣。又以幡系像。
手令其执之。示往生之相也。其有夙修三福。
遐其后报。金容华目。琼台授手。笙镛间和。法
诵穷年。实法王之大赉(皆净土之相也)蠲有苦于天下
也。讟为魔者。盖魔由己耳。然法无所取。实
定用之忘照(根本定心照境之时。不著能所取相是也)非死者之昧心。
何捃彼而与此同辰而语哉(非可将證理之真心而欲同将死之
昏识也)。
北山录卷第六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第 615a 页 T52-061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