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567c 页



甄正论卷下

大白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先生纵谈天之辩。震掷地之音。恩
吻所诠。寒谷湛其春露。励言所被。汤池
结其冬。冰以仆爝火之末光。对曦景之层曜。
自可销声叠足噏气敛肩。沈疑未祛仍希妙
释。但灵宝所诠咸归伪妄。老子事迹应不
虚诬。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汉孝文皇帝
之时。结草为庵居河之滨。文帝好道德之经。
敕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习读。老经有数
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明】之有人言河上公。常习读老经或可解之。帝之有人言河上公。常习
读老经或可解之。帝乃遣使赍所不了义
句令问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德贵不可遥
问。帝于是亲幸河上。询问所疑。河上公见帝。
抗首高据而坐。帝甚怪之。乃谓公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能令
人死生富贵。公虽德重何乃自高乎。河上公
乃抚掌大笑。跃于虚空去地数丈。坐五色云
气之上。下顾帝曰。余上不至天。下不及地。中
卷三 第 568a 页 T52-0568.png
不累人。陛下焉能使我富贵贫贱耶。帝方悟
是神人。乃下辇再拜而谢曰。朕以不德忝统
先业。竞竞诫慎常恐废坠。志性愚昧不识圣
人。稽首引过。公乃授帝素书二卷。谓帝曰。熟
读此书所疑自解。吾注此书以来。经今千
七百馀年。凡传三人兼子四矣。勿传非其人。
言讫失公所在。据此灵迹非圣而谁识者。以
为文帝笃信精至诚感冥彻。老君使此神
人授文帝道德章句。帝既受讫。公乃晦影
返真归乎上方。此之神异炳然显著。岂亦谬
焉。

先生曰。子之此言更成虚妄。道听途说焉足
可凭。子向所论。乃是葛玄作老经序。伪饰此
词诳惑江左。因循不悟。令子疑焉。窃据汉
书帝纪。凡有行幸无不载录。至如甘泉宫去
京百馀里。帝每行幸咸悉书之。又景帝时。
吴楚七国反。为太后在东宫。帝时往咨询。
尚书云。帝来往东宫间。又武帝幸五祚宫。
及幸河东祀后土。史并书之。案道士成玄英
撰老经疏云。河上公在陜州城南三里。比于
五祚甘泉河东远数倍。何因汉书不言。况
河上公跃坐虚空乘御云气。授书于帝弘明
道德。比于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此为盛
烈弃而不录。未有斯理。又河上公云。吾注
此书千七百年者。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
夷之后。始制井田之法。王畿千里出革车万
乘。天子万乘起自成王。成王以前无万乘
之制。据成王在位通周公摄政。共有三十七
年。至𧹞王为秦昭襄王所灭。总八百六十年。
卷三 第 568b 页 T52-0568.png
秦自昭襄至子婴。合五十年。为项羽所灭。汉
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惠帝在位七年。吕太
后摄位八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自成王至
文帝末年。都有九百三十二年。案老经云。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则明老子当
说此经。合在成王之后。但经为注本注以
释经。经尚未有。注何先述。千七百年此又虚
也。又河上公自注老经云。舜陶河滨周公下
白屋。明此注语全在周公之后。千七百岁重
益虚诬。事迹既伪感应岂实。晦影之说妄谈。
返真之言何矫。

公子曰。史册不载诚亦难凭。以愚管窥致兹
迷惑。老庄之教其来以久。道士之号非秖于
今。观宇尊容肃设斯在。是冠月帔云褐霓
裳。目验可知。岂总虚也。

先生曰。老庄之教余岂毁耶。比拟佛经义理
全别。论善也则同途而各骛。语宗也则异轨
而分驱。老教旨在于雌柔。佛法事明于因果。
二轴七篇之奥义。忘得丧于齐物之场。八万
四千之法门。契寂灭于涅槃之境。修身理国
之要。道德之经具明。舍凡證圣之果。般若之
文逾显。至如遣执破境息智忘身。老经非
无其语于行靡立。其宗所修。唯在人间极果
才登寿考。佛之为教应物逗缘。随类分门
因机启行。自近之远从浅阶深。起一念心
證真如果。显如天地明同日月。粗文浮阅似
若相参。妙理沈研皎然全异。又子云道士之
号非祇于今者。亦何谬哉。自开辟以来。至于
晋末元无戴斑谷之冠。被黄彩之帔。立
卷三 第 568c 页 T52-0568.png
天尊之像。习灵宝之经。称为道士者矣。所号
道士者。则广成务光巢由涓棘之辈 脱落时
代轻傲王侯。与俗不群高尚其志。次有遗荣
冠冕缔赏林泉。歌紫芝以自娱。调素琴而取
逸。末代则有性好飞练志存术数。咸称道
士。迹虽异俗衣无别制。汉明帝时。佛法被
于中夏。至吴赤乌年。术人葛玄上书吴主孙
权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国先有道教。请弘
其法。始创置一馆。此今观之滥觞也葛玄又
伪造道经。自称太极左仙公。目所造经云。仙
公请问经。宋文明等更增其法。造九等斋仪
七部科箓。修朝礼上香之文。行道坛纂服
之式。衣服冠屦之制。跪拜折旋之容。行其道
者。始断婚娶禁薰辛。又伪造灵宝等经数
千卷。后陆修静更立衣服之号。月帔星巾霓
裳霞袖。九光宝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至
梁武帝初年。为修静所惑。曾致遵奉。后悟
非是究竟之法。亲制舍道之文。见在梁武
集内。后修静出奔北齐。其时丹阳陶弘景性
多博识聪睿过人。身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
阳静退无为不交时事。时号贞白先生。又
号陶隐居。多所著述。并行于代。躬衣道服
心敬佛法。于所居地起塔图佛容像。亲自供
养。号曰胜力菩萨。其塔见在茅山朱阳观中。
卷三 第 569a 页 T52-0569.png
于今不为鸟雀所污。弘景重制冠服改馆为
观。行黄帝老子之教。恶灵宝法伪鄙而不行。
手著论以非之。弘景深为梁武所器。尚频
徵令仕确乎不拔。并述诗以赠武帝。并入于
集。事迹昭显光乎梁史。子何惑之。

公子曰。既闻先生此说。心开意悟革识迁迷
如披乐广之天。似廓张超之雾。避席趋下拜
首而谢曰。仆久沈俗网罕悟真筌。耳滞黄花
之音。志昏白雪之奏。虽则屡承妙释方乃重
结深疑。形智聋盲一至于此。幸蒙南指今从
北辕。灵宝天尊虚妄若是。至于经教莫不伪
修。凡所谬妄咸请垂诲。希愈膏肓永祛沈痼。

先生怡然而对曰。子今悟矣。亦旦暮而得复
坐有疑便问。余为一一论之。

公子曰。佛教之内有僧尼两众。道法之中有
道士女官二流。彼此相望威仪备具准佛
律。僧受二百五十戒。尼受五百戒。今道士
女官所受法箓。一概齐等更无增减。俱受十
戒真文上清之法。并受符箓之事。未知此法
何人所传。

先生曰。道士女官元无戒律。还窃佛家十
戒以充彼法真文上清。咸以绢素为之其中。
画作符图及书玉字。其真文总有三法。一曰
八景。画为日月星辰之。象二曰五老。画作五
老之。神三曰五岳。画为五岳山状。三本各得
受用。不要总受。上清者。其中书上清天中官
位及符图等。初受十戒。次受真文。后受上
清。其法具矣。箓者其数甚多。不何备说。略
而详之。有千五百将军三五大将军等箓。受
卷三 第 569b 页 T52-0569.png
此箓者然可行符禁章醮之事。佛以尼是女
人。性多染爱。随机制法。故倍多于僧。道
家法箓凡人妄造。既不识根性。所以道士女
官更无差异。此等之法。并是张道陵伪作
其事。

公子曰。老子既不说此。定伪何惑。道法先无
戒律。道士不娶妻。凭何典记。

先生曰。道家无律禁淫欲之事。今道士等不
婚娶者。学僧为之。一无凭据。故隋嵩阳观
道士李播上表云。准道法道士无禁婚娶之
条。道士等咸请取妻妾。其表见在李播集
中。

公子曰。教无禁欲之科。娶妻岂爽于教。李播
此请诚合其宜。且道教所宗宗于老子。老
子仕周后适西域。竟无出家断婚之迹。道
士今日出家。遵谁之教。

先生曰。出家之法基于西域。释迦弃储后
之贵位。舍妃嫔之爱恋。出家修道。六年苦
行。一朝成佛。成佛之后。方度憍陈如等。此
土元无出家之兆。老子本自有妻。仕周为
史。去周西迈。身是俗人。本无舍妻室易衣
服出家之状。故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瑕。
仕魏封段干。后为汉胶东王太傅。各有列
传。又老经云。子孙祭祀不辍。此论依教修行。
则息胤繁盛代代不绝。故云不辍。岂令断欲
耶。道士今日出家。本学佛教。更无别据。

公子曰。虽学佛法出家。本宗自无此教。老子
不禁婚娶。经文又说子孙。今日纵学佛宗。
识者讵肯依信。盗钟掩耳岂杜他闻。妄立
卷三 第 569c 页 T52-0569.png
天尊迹先彰露。伪造经教又巳表明。灵宝文
明等修。馀经何人所作。伏请详辩。冀悉根
源。

先生曰。道经除道德二篇。西升一卷。又有黄
庭内景之论。自馀诸经咸是伪修。又有太平
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
形迹。不甚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
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又太清
上清等经。皆述飞鍊黄白药石等法。至如本
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
续成十卷。并模写佛经潜偷罪福。搆架因果
参乱佛法。自唐以来。即有益州道士黎兴。澧
州道士方长。共造海空经十卷。道士李荣又
造洗浴经以对温室。道士刘无待又造大
献经以拟盂兰盆。并造九幽经将类罪福报
应。自馀非大部帙。伪者不可胜计。岂若释迦
大圣独擅法王。施化西国声流东夏。案列禦
寇书云。商太宰问于孔子曰。三王圣者与。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圣则丘弗知。五帝
圣者与。孔子曰。五帝善用仁义。圣则丘弗
知。曰三皇圣者与。孔子曰。三皇善用时。圣
则丘弗知。太宰惊曰。则孰为圣。孔子曰。丘
闻之。西方有圣者为圣=焉【宫】为圣为圣。不治而不乱。不言
而自信。荡荡乎民莫得而名焉。案宣尼此言
卷三 第 570a 页 T52-0570.png
与老子西升所说略同。伯阳仲尼并此土称
之为圣。二人咸知西方有圣人。则明释迦之
道广矣。

公子曰。仆幼怀志尚早窃当时之誉。言谈之
者以词令见称。伏闻高论。有惭蹇讷木赐。
仰宣尼之崇仞。愧环堵之卑陋。郑咸观子林
之宴容。悟心识之昏怠。是知傅摇九万垂
天之翼方升。击水三千横海之鳞乃运。幸承
咳唾疑滞咸尽。窃见白屋鸿儒黄冠硕学。扼
腕盱衡之士。扬眉抵掌之宾。并云。儒道释
典三教是一。咸跻于善理无有三。慈悲仁恕
殊途而同归。利物济时百虑而齐致。虽碧鸡
黄马之辩。未可分焉。虽坚合异之词。岂能
别矣。每思此说交战于怀。请一详议。希除
众惑。

先生曰。子何言之当乎。余尝欲著论。未遑
削[葶-丁+呆]。因子之请见余之志。夫三教群分九流
区别。本迹斯异义意乃殊。非唯粗浅相悬。
抑亦凡圣全隔。寻文似涉参互究理居然不
同。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披龙图而纪号。观
鸟迹以裁书。立德立言。三坟畅三皇之化。垂
训垂范。五典旌五帝之谟。洎乎姬公制礼
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孔父修诗述易。诠十
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
长幼明夫妇友于之别。尽忠贞以奉国。崇孝
悌以资家。蕴恭谦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
敦信义以申交。务廉让以推行。此之五德立
身之义也。敷文德以化俗。运武功以宁乱。
修禋祀以绥神祇。崇宗庙而敬祖考。启畋渔
卷三 第 570b 页 T52-0570.png
之渐。易著网罟之义。导盘游之源。礼摽蒐
狩之典。截馘斩首。效征战之劳。宰牺屠牲。
邀荐飨之福。贯胸达腋。申驰骋之娱。夭命剖
肌。恣赏心之乐。刑礼兴而奸诈起。符玺著而
矫伪生。盗国窃器者害父弑君。争权趋利者
灭宗夷族。无慈悲之大惠。有恻隐之小仁。
昧三世之因果。明一生之祸福。馀殃宿庆逮
乎子孙。积恶修善绝于冥报。在生之命。年
有延促之限。为鬼之质。寿无迁变之期。所云
好生恶杀者。谓性命之重人畜同之。类于己
情岂宜伤害。故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闻其
声不食其肉者。以己之心。体彼之命。恋生之
志。物我皆然。故孔丘不味山梁之雉。于定
国之宽刑。孙叔傲之阴德。霸楚以昌其后。
高门以待其封。项羽之陷秦军。白起之坑赵
卒。身死杜邮之下。支分乌江之上。或祸福
被于当代。或荣辱流于子孙身造受嗣
同于见报父。业子传酬非自己。亦有射宣王
以复其怨。抗杜回以答其恩。申生命胡突以
驭车。刘约从元海而陪乘。此论幽明交接人
鬼相雠。非罪福之业缘。异报应之轮转。儒
佛悬殊此其明矣。

夫道之为教儒之异流。黄帝述其滥觞。老
聃嗣其弛纽。究其本也。保精养气韬光藏
晖。全生远害无为寂怕。恬惔清虚少私寡
欲。此其宗也。自后变淳就浇分镳各骛。派一
无之理。立三等之差。上则却粒延龄飞仙羽
化。广成皇帝是也。次则守雌诫刚忘知息。
智伯阳子休是也。下则摈代遗荣岩栖谷饮。
卷三 第 570c 页 T52-0570.png
许由巢父是也。推究神仙之迹事涉凭虚。案
黄帝本纪。帝行房中之术。修导养之法。御
七十二女。服九一金丹。升鼎湖策飞龙白
日登天。群臣攀恋收衣冠剑履而葬于桥山
之阳。参验此词咸成乌有。夫葬者藏也。先
人云亡子孙感恋。卜其宅兆修建坟茔安
措魂灵藏秘骸骨。庶免曝露之患。皇帝
驭青龙以冲天。蹑紫云而遐上。高谢万机
脱屣四海。元来不死何因须葬。且邵伯司牧
分陜遗惠在人。尚蔽弟甘棠思德留树况
黄帝登九五之位。处万乘之尊。驭龙驾以
上仙。故胜寝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即合
留奉衣冠。岂容埋弃帝之遗服。以申诚恋之
志。仲子未薨来赗。左传以为非礼。黄帝不崩
而葬。臣下何苦见诬。必葬不虚升仙是妄。
进退之理事迹可知。且御女求仙恣欲求
果。更入轮回之境。讵登解脱之场。纵令实得神仙。终是未离生死。何况此术黄帝受之
于广成。所修在于一身。本非出代之法。
黄帝之迹如此。神仙传并虚陈。已其前
论。不复繁说也。

夫老子为教。备乎五千之文。庄周演论。详于
卷三 第 571a 页 T52-0571.png
七篇之旨。所明道者但诠阴阳天地和气四
时生育之理。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严君平等释云。一者元气。谓混沌
未分无状可见。于无状可见道中生一气
兆。气之清者为天。浊者为地。此一气生天地。
一生二也。因天地和而生阴阳及人。此二生
三也。以人禀阴阳。阴阳能生品汇动植之类。
此三生万物也。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明道则阴阳也。阴阳不测之谓神明。即此阴阳
之理。非测度可知。此神妙也。能顺此阴阳之
理。安其所禀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无为。
绝矫性之圣智。弃越分之闻知。同徼妙之
两观。泯有无之双执。挫折锐进之心。解释
纷挠之志。除刚勇之强梁。捐声色之耽染。
体祸福倚伏之萌。行慈俭谦退之行。即得终
其寿考免于身患。子孙昌繁祭祀不辍。苟
违于此。则夭命伤生。招于败累。息胤剿绝其
后不嗣。故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
祀不辍。庄周解牛以全其生。传火而续其命。
齐万物以杜健羡之路。隳四支以去形骸
之恋。述木雁用遣愚智滞守之方。喻指马
以忘天地执著之见。混变化而梦胡蝶。一夭
寿而延殇子。太山小于秋毫。则巨细之妄斯
显。朝菌长于大椿。则脩促之系方假。此并庄
周诠俗情妄执。遂有长短妍丑之实。而起人
我贪恶之心。利己损物致招患祸。此论一生之内有此颠倒。夭龄害命牵累败身。无未
来冥报之义。过去业缘之理。当代造善恶之
行。随其所行当代受报。与儒书所说大意略
卷三 第 571b 页 T52-0571.png
同。此足明佛道全别。公子曰。三教悬殊若
此之异。一理之说吁可同哉。是知子休心
斋以忘身。非是为他祈福。宣尼洁斋以变
食。岂关藉因求果。设道供以邀冥资之助。
造天尊以希济拔之功者。何虚费哉。何虚费哉。而今而后庶几免矣。然章醮之法。符禁之
术。比见行者。时有效验。此事如何。更请详
议。

先生曰。子之此问诚有理焉。且章醮者祭祀
之流。祈祷之事有来自久。非唯道陵之法。
黄帝太公时行此术。醮者祭之别名。礼典
先著其义。道陵因而修之。行其法者谓之祭
酒。此是俗中术人之技。道士窃其法以求资
养。本非道教之宗。此乃涉于鬼道神祇之理。
俗谛妄情不无其事。与夫邪巫阴阳卜筮郊
祀尸祝之类也。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
不合隶属司宾寺管僧尼。所以属司宾寺者。
为佛法从西国来。同诸外客之例。道士元非
是客。自然不合属司宾寺管。又行章醮祭祀
之法。即是司礼寺事。但以寺观相对。因此遂
属司宾。以实而论。之祇合郊社所管。又符
者鬼箓。行之于鬼神之道。所以有验。亦焉
足怪焉。

公子涣焉疑释。欣然而作拜首而谢曰。仆
习蓼甘辛居鲍忘臭。沈澰弱丧积有岁年。今
属颓光西迈之晨。方悟非狂东走之弊。朝闻
夕死有慰深心。谨承命矣。请遵斯旨。书绅
自诫传诸将来。使夫倒踬之徒革心于昏
昧之俗。弘通之士悬解于真如之理。遂笔削
卷三 第 571c 页 T52-0571.png
为论。贻诸后代。
甄正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