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489c 页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4c 页
辩正论卷第六
唐沙门释法琳撰
*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内九箴篇第六
气为道本篇第七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5a 页 T52-0525.png

有黄巾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信度。矜白鸟
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争辉日月。乃
作十异九迷贬量至圣。余慨其无识念彼何
辜。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用指诸掌。庶明
君子。详兹致焉。
外一异曰。
注太上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剖左腋而生。
释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开右胁而出。
内一喻曰。
老君逆常。托牧女而左出。世尊顺化。因圣母而右生。
开士曰。案卢景裕戴诜韦处玄等集解五千
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考义类疏云。太上有
四。谓三皇及尧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
君。临万民之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所
贤者为君。材不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
不在四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耶。检道
家玄妙及中台朱韬玉机等经。并出塞记云。
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玉女。既非正说。
尤假谬谈也。按仙人玉箓云。仙人无妻玉女
无夫。虽受女形毕竟不产。若有兹瑞。诚曰可
嘉。何为史记无文。周书不载。求虚责实信矫
妄者之言耳。礼云。退官无位者左迁。论语
云。左衽者非礼也。若以左胜右者。道士行道
何不左旋而还右转耶。国之诏书皆云。如右
并顺天之常也。
外二异曰(注老君垂训。开不生灭之长生。释迦设教。示不灭生之永灭)。
内二喻曰(注李聃禀质。有生有灭畏患生之生。反招白首释迦垂象。示灭示生归寂灭之灭。乃粜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5b 页 T52-0525.png

开士曰。老子云。贵大患莫若有身。使吾无身
吾有何患。患之所由莫若身矣。老子既患有
身。欲求无恼未免头白与世不殊。若言长生
何因早死。
外三异曰(注老君应生出兹东夏释迦降迹挺彼西戎)。
内三喻曰(李耳诞形。居东周之苦县能仁降迹。出中夏之神州)。
开士曰。智度论云。千千重数。故曰三千。二过
复千。故曰大千。迦维罗卫居其中也。娄炭
经云。葱河已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曜于东
隅。故称震旦。一本云。故得名也。诸佛出世皆
在其中州不生边邑。若生边地地为之倾。案
法苑传高僧传永初记等云。宋何承天与智
严慧观法师。共争边中。法师云。西域之地立
夏之日。一本云。夏至之日。正中时竖木无
影。汉国影台立夏之日。一本云。至期去表
犹馀阴在。依算经。天上一寸地下千里。何
乃悟焉。中边始定。约事为论。中天竺国则地
之中。震旦自可为东。一本云本自居中心方
别。距海五万馀里。若准此土。东约海滨便
可迦维未肯为西。其理验矣。
外四异曰(注老君文王之日。为隆周之宗师释迦庄王之时。为罽宾之教主)。
内四喻曰(注伯阳职处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师)。
牟尼位居太子。身證特尊。当昭王之盛年。
为阎浮之教主。
开士曰。前汉书云。孔子为上上流是圣老。子
为中上流是贤何。晏王弼云老未及圣。二教
论云。柱史在朝本非谐赞。出周入秦为尹言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5c 页 T52-0525.png

不符正说其可得乎。案史记王俭百家谱云。
李老高阳之后。始祖咎繇为舜理官。因遂氏
焉。李氏之兴起于聃也。自聃之前未有李姓。
唯氏理焉。以树下生乃称李氏。老子之子。名
宗。仕魏文侯。盖春秋之末。六国之时人也。文
王之世既无李姓。何得有聃出为周师。年代
参差无的依据。抱朴云。出文王世嵇康皇甫
谧并云生殷末者。盖指道之伪文。非国典所
载也。
外五异曰(注老君降迹周王之代。三隐三显五百馀年释迦应生胡国之时。一灭一生寿唯八十)。
内五喻曰(注李氏三隐三显。既无的据可依。假令五百许年。犹惭龟鹄之寿)。
法王一灭一生。示见微尘之容。八十年
间开诱恒沙之众。
开士曰。捡诸史正典。无三隐三显出没之文。
唯臧竞诸操等老义例云。为孔说仁义礼乐
之本。为一时。𧹞王之世千室以疾病致感。老
君授百八十戒。并太平经一百七十篇。为二
时。至汉安帝时授张天师正一明威之教。于
时自称周之柱史。为太上所遣。为三时也。夫
应形设教必藉有缘。劝化度人皆资徒众。岂
可五百年间全无弟子。三出三隐。不见门人
禀学亲承。杳然河汉乌有之说。委巷空传。在
周劣驾小车。鬓垂丝发。来汉即萧鼓云萃羽
从空浮。干宝搜神未闻其说齐谐异记不载
斯灵。抚臆论心诡妄尤甚。
外六异曰(注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讫于孔丘之时释迦下生。肇于净饭之家。当我庄王之世)。
内六喻曰(注迦叶生桓王丁卯之岁。终景王壬午之年。虽讫孔丘之时。不生姬昌之世。调御诞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6a 页 T52-0526.png

开士曰。孔子至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史记具
显为文王师则无典證。出于周末其事可寻。
若在周初。史文不载。又捡周礼官仪文武成
康之世。然并无柱史藏史之名。当是正品阙
条周末小吏耳。
外七异曰(注老君初生周代。晚适流沙。不测所终。莫知方所)。
释迦生于西国。终彼提河。弟子槌胸群
胡大叫。
内七喻曰(注老子生于赖乡葬于槐里。详乎秦矢之吊。责在遁天之形。瞿昙出彼王宫。隐兹鹄
树。传乎汉明之世。秘在兰台之书)。
开士曰。庄子内篇云。老聃死。秦[仁-二+矢]吊焉三
号而出。弟子怪问。非夫子之徒欤。秦[仁-二+矢]曰。
向吾入见。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
哭其子。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也。
而今非也。遁者隐也。天者免缚也。形者身
也。言始以老子为免缚隐形之仙。今则非也。
嗟其谄曲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也。
外八异曰(注老君蹈五把十。美眉方口。双柱参漏。日角月悬。此中国圣人之相)。
释迦鼻如金挺。眼类井星。睛若青莲。
头生螺发。此西域佛陀之相。
内八喻曰(注李老美眉方口。盖是长者之形。蹈五把十。未为圣人之相。婆伽聚日融金之色。既
彰希有之徵。万字千辐之奇。诚标圣人之相)。
开士曰。老子中胎等经云。老聃黄色广颡长
耳大目疏齿厚唇。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
之画。止是人间之异相。非圣者之奇姿也。传
记并云。老子鼻隆薄头尖口高齿疏眼睐耳
擿发苍梨色厚唇长耳。其状如是。岂比佛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6b 页 T52-0526.png

幽冥。顶有肉髻其发绀青。耳覆垂埵目视开
明。师子颊车七合网盈。口四十齿方白齐平。
舌能掩面莲花叶形。手内外握掌文皆成。其
语雷震八种音声。胸上万字足轮千萦。色融
紫磨相好难名。具三十二相八十种祯。放一
光而地狱休息。演一法使苦痛安宁。备列众
经不烦委指。
外九异曰(注老君设教。敬让威仪自依中夏释迦制法。恭肃仪容还遵外国)。
内九喻曰(注老是俗人。官居末品。衣冠拜伏自奉朝章。佛为圣主。道与俗乖服貌威仪不同凡制)。
开士曰。昔丹阳余玖与。撰明真论一十九
篇。以驳道士出其伪妄。详彼论焉。言巾褐之
服。正是古曰儒墨之所服也。在昔五帝鹿巾
许由皮冠。并俗者之服耳。褐身长三丈六尺。
有三百六十寸。言法一岁三十六旬。或像一
年三百六十日也。褐前有二带。言法阴阳。两
判巾之两角。又法二仪。余氏又云若如周秦
二世即以夏之十月为年。至于分度盈缩历
运折除。复焉得三百六十数耶。考尧舜周孔
不为此服。寻皇帝之遇皇人九真之灵又降
帝喾。至夏禹开涂钟二山之藏。穷此等服曾
无据焉。案周有赤雀之徵。且感丹书之瑞。既
符火德世服朱衣。老是周人。兼陪末吏。冠屦
拜伏。自奉恒仪即日治头。本名鬼卒。黄巾赤
录不效伯阳。咒水行符亲师张氏。非道非俗
祖习谁风。
外十异曰(注老君之教以复孝慈为德本释迦之法以舍亲戚为行先)。
内十喻曰(注老训狂勃杀二亲为行先释教仁慈济四生为德本)。
开士曰。汝化胡经言。喜欲从聃。聃曰。若有至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6c 页 T52-0526.png

可去耳。喜乃至心便自斩父母七人。将头到
聃前。便成七猪头。夫顺天地之道者行也。不
伤和气者孝也。丁兰感通于朽木。董永孝致
于天女。禽兽犹有母。子而知亲。况聃喜行道
于天下。斩其父母何名孝乎。戮其妻子岂谓
慈乎。
** 内十喻 答外十异
* 内从生有胜劣一
* 立教有浅深二
* 德位有高卑三
* 化缘有广狭四
* 寿夭有延促五
* 化迹有先后六
* 迁谢有显晦七
* 相好有少多八
* 威仪有同异九
* 法门有顿渐十
*** 答十异序
夫椒兰鲍肆。习久玩其先入。阳文敦洽。穷爱
缘其曲情。故咸池玉英。墨翟有非声之论。淳
皇睿后。田巴有毁圣之谈。盖其揆也。况乃麟
麇异质。鲁俗均其容。鹿马殊形。秦人一其
貌。聊感之变顿至于此。况悠悠者乎。仲乡所
以陈释老优劣。余慜而伤之。备于后论矣。答
一一牒件。上文如是。
*** 外从生左右异一
外论曰。圣人应迹异彼凡夫。或乘龙象以处
胎。乍开胁腋而出世。虽复无关两气非假二
亲。至于左右之殊。其优劣之异一也。
内从生有胜劣(李氏之母则赖乡平氏。老子来而托质。摩耶夫人即罗卫王之王后。释迦
因而降神)。
内喻曰。左衽者则戎狄所尊。右命者为中华
所尚。故春秋云。家卿无命。介卿有之。不亦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7a 页 T52-0527.png

之。又云。张仪相右秦而左魏。犀首右韩而
左魏。盖云不便也。礼云。左道乱群杀之。岂非
右优而左劣也。皇甫谧高士传云。老子楚之
相人。家于涡水之阴。师事常枞子。及常子有
疾耳往问疾焉。嵇康云。李耳从涓子学九仙
之术。检太史公等众书。不云老子剖左腋而
生。既无正出皆是谬辞。不可承信明矣。验
知挥戈操翰。盖文武之先。五气三光。寔阴阳
之首。是以释门右转且扶人用。张陵左道信
逆天常。何者释迦起无缘之慈。应有机之召。
语其迹也。则行满三祇相圆百劫。降神而乘
玉象。掩曜而诞金姿。三十二祥。休徵开于地
府。一十八梵。祯瑞骇于天宫。灵相周于十方。
神光显于八极。述其本也。久證圆明。尘沙莫
能算其寿。早登寂照。虚空无以量其体。岂唯
就攀枝而伟瑞。徵白首而效祥。犹萤光与龙
烛竞辉。鱼目共蛇珠并耀。尔道之劣一也。
*** 外教门生灭异二
外论曰。夫等无生灭其理则均。导世引凡不
无差异。但生者物之所欣。灭者物之所恶。然
则生道难得必俟修功。灭法易求讵劳禀学。
是知腾神驾景。自可积劫身存。气尽形殂。
固当一时神逝。此教门之殊二也。
*** 内立教有浅深(老训抱一守愚。遗形灭智。始诣于无为。释教遍周圆修。众德备举。后言于
妙觉)
内喻曰。夫灭身以惧大患。绝智以避长劳。议
生灵于悬疣。齐泯性于王乐。盖老庄之谈也。
且绵绵常住。古皇则不死不终。绳绳无名。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7b 页 T52-0527.png

岂长生之化耶。聊复明其浅深。至若保弱守
雌之文。虚心实腹之论。审浮生之有量。嗟智
水之无涯。语大则局在域中。陶钧则不出性
分。盖其志也。岂夫大觉开无穷之缘。挺圆
极之照。测微则穷乎绝隙。究理则控在无方。
美气与氛氲共和。金躯同太虚比固。语其量
也。犹嵩华与培塿殊峻溟渤将坎井异深。尔
道之劣二也。
*** 外方位东西异三
外论曰。夫东西二方。自有阴阳之别。左右两
位。便成仁义之殊。仁惟长善阳又通生。义
主裁成阴论肃杀。二气为教则阴不如阳。五
德为言则仁深义浅。此方位之殊三也。
注弹曰。乾为阳为父。莅在西北。坤为阴为
母。卜之西南。北方盛阴之乡。便为中男之
位。南方盛阳之地。翻成中女之居。男女既无
定方。阴阳不拘恒准。所以木贼土故以己为
甲妻。金剋木故以乙为庚妻。乾既位高乃居
西北。震能出帝复在东方。至如礼席。若南北
铺之。即以西方为上。言顺乾尊也。东西列之。
即以南方为上。言逐阳盛也。优劣自见。此之
谓欤。
*** 内德位有高卑
内喻曰。夫金夫木妻。阴阳孰可永执。离南
坎北。男女匪有定方。所以子午已东为阳
者。取男女生于东方也。子午已西为阴者。
言父母老于西方也。此则从生老以判阴阳。
非尊卑以言胜劣。假令父母居西。未应卑子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7c 页 T52-0527.png

则不养。所以子东仁也。父西义也。随处立准
无惑大方。苟局判于所生。而拘限于封域者。
亦当西羌。大禹所出。仁汎之德顿虚。东夷文
王所生。裁成之教永缺。吞江纳汉。非湫隘之
陋居。浮渭据泾。无帝皇之神宅(前折邪次叹正)夫释
氏者。天上地下介然居其尊。三界六道卓尔
推其妙。加以小学二乘之侣。太心五品之伦。
譬众星之拱北辰。若金山之丽碧海。足令鹿
头象面屈矫抗之心。六异十仙申伏膺之礼。
何止挫徐甲于庸夫。导尹喜于关吏。禀学于
齿牙之际。注高士传曰。常枞子因张其口。
老子曰。将非谓齿刚而亡舌柔而存常。子曰
尽矣。收名于藏史之间乎。尔道之劣三也。
*** 外适化华夷异四
外论曰。夫华夷礼隔。尊卑著自典信。边正
道乖。胜负存乎史册。戎狄之主。不许僣号称
王。楚越之君。故自贬之为子。岂可[仁-二+熏]鬻之
小匠。匹我天王之大师。此华夷之异四也。
*** 内化缘有广狭(老为九服清虚化主。说五千教章。释为三界遍知法王。开八万妙藏)
内喻曰。案道德序云。老子修道。自隐以无名
为务。周衰出关。二篇之教乃作。然周书典
谟无老氏所制。案二教论等云。五千文者容
成所说。老为尹谈。盖述而不作也。又职唯藏
史位非阿衡。隆周之师将非乌有(前折邪后叹正)释
迦降神罗卫托质王宫。智实生知道唯遍觉。
演惠明于百亿。敷法云于大千。灵泽周于十
方。神化覃于四表。崇崖峻壁之典。龙居象负
之文。盖盈溢于兹矣。虽弘羊潜计之术。莫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8a 页 T52-0528.png

𤁷。岂夫章诠八十文列五千而已哉。恨子未
窥墙仞。致有武叔之毁。亦复何伤日月。故多
念其不知耳。尔道之劣四也。
*** 外禀生有夭寿异五
外论曰。夫老君道契环中。与虚空而等量。
神超象外。随变化而无穷。所以寿命固不同。
凡隐显居然异俗。释迦生涯有限。寿乃促期
一灭不能再生。注弹曰。老子既云长生今日
在何郡县也八十何期危脆。此寿夭之异五
也。
*** 内寿夭有延促(老史记云。周大史儋二百三十馀年。释法华云。受五百万亿阿僧祇微尘
数劫也)
内喻曰。序云。怀于李氏处胎八十一年。盖太
阳之数寿一百六十年。处胎已过其半。三变
五百。将非假称珍怪。太史公以为楚老莱子
及周太史儋皆老子也。或言。二百三十年。或
一百六十岁。皇甫谧云。诸子之书近为难信。
唯秦矢吊焉。老死信矣。世人见谷神不死。是
谓玄牝。故好事者遂假托焉。神仙传云。郁华
子录回子傅豫子太成子赤精子武成子尹
寿子真行子锡射子反色先生等。并是老子
身者。皆见碎书。不出神仙正经。未正可据
用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
乏。岂独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
尚异。苟欲推崇老子使之无限。浅见道士欲
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世学者信之。故为诡说
耳。诚哉斯言。可为永鉴矣。夫妙乐资三德乃
成法身为五分所立。是以生灭顿遣。圆觉之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8b 页 T52-0528.png

视听之表。名息情尘之外。湛然常乐。文系之
所未诠。嶷尔圆明。言象之所莫测。虽西王桃
实屡熟而靡延。东海桑田数变而非永。五云
九转。悲绳鸟之暂留。飞雪玄霜。比游驹以难
固信。终馗无大椿之久。蜉蝣罕龟鹄之年。
尔道之劣五也。
*** 外从生前后异六
外论曰。道佛二经各有其说。或言劫劫出世。
竞事无先。或代代出生。争陈久远。此之眇邈
难取證知。今依传史定其时代。人伦而语。则
老尊而少卑。乡党为言。亦长兄而幼弟。此先
后之异六也。
*** 内化迹有先后
内喻曰。释诞隆周之初。老生姬季之末。论年
二百馀祀。语世一十馀王。紫气青牛。弗在昭
庄之世。神光白象。非关桓景之年。然而洞雾
昏天浊流翳地。文仲逆祀。孔子非其不智。子
禽毁圣。赐也讥其失言。言玷难磨驷不及舌。
诚不虚也(前折邪后叹圣)夫俯迹应凡。托质于危脆。
蹈机化物。同寿于百年。故果局因修信相。由
兹起惑龄促化广。慈氏以故致疑。巨岳非衡
石所量。譬寿久而犹邈。玄虚非丈尺可辨。
方劫远而未穷。岂如蛇穴求仙翻其夭世。蜺
缨待药未且延龄。盖腾鴳共鹏翼偶高驰。驽
与骥足争远。尔道之劣六也。
*** 外迁神返寂异七
外论曰。老君初诞之日既不同凡。晦迹之时
固当殊世。所以西之流沙途经函谷。青牛出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8c 页 T52-0528.png

疾于舍卫。告殒命于双林。烧柩焚尸还同胡
法。气尽神谢会不异凡。此去世之异七也。
*** 内迁谢有显晦
内喻曰。序云。托形李氏之胎。示人有始终之
义。岂非生灭耶。即庄生所云。老聃死秦矢
吊之是也。而生依赖乡死就槐里。始终莫
测。何其瞽哉(前折邪后叹正)夫大慈化圆德满缘谢
机亡。仁舟溺于两河。慧日沈于双树。其六天
八国之位。法俦圣众之伦。且电合而风驰。既
云委而雾集。灵齿瑞骨。昭胜福于殊方。绀发
红爪。显神工于绝代。是知莫来莫往。弘济
之德美焉。非显非昧。声华之风盛矣。岂同鼎
湖望返。峤山之冢独存。流沙不归。扶风之垄
空树。注皇览云。黄帝冢在峤山。老子冢扶
风也。尔道之劣七也。
*** 外圣贤相好异八
外论曰。夫圣人妙相本异凡夫。八彩双瞳河
目海口。龙颜鹤步反宇奇毫。至如卷发绿
精。夷人之本状。高鼻深目。胡子之常形。岂
可匹我圣人用为奇相。若事佛得此报者。中
国士女翻作胡形。此相好之异八也。
*** 内相好有少多
内喻曰。圣人相质无常随方显妙。是以蛇
躯龙首之圣。道穆于上皇。双瞳四乳之君。
德昭于中古。周公反握。犹骐骥之一毛。禹耳
齐肩。乃昆山之片玉。非所类也(前释疑后叹正)夫法
身等于如如。无方理绝称谓。化体由乎应物。
妙质可涉名言。故有白毫绀睫之晖。果唇花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9a 页 T52-0529.png

妙色之容。离相具相之体。薄拘有而不具。轮
王具而不明。
注萨遮经云。非色生性胜。诸相百福胜。八
十种妙胜。庄严佛日身。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四生众生并成轮王。更增百倍。始就如来一
毛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复加百倍。
始成一相功德。复加百倍。始成眉间白毫相
功德。复加百倍。始成一无见顶相功德。复加
百倍。始成梵蠡蠡声功德也。仙人睹而自悲。
嗟衰叶之旦暮。梵志见而兴感。叹灵华之罕
逢。何止蹈五把十而标奇。蒙倛断菑以显
异。注曹植相论云。孔子面如蒙倛。周公形
如断菑也。
岂阳文与鬷蔑比丽。孟娶与儱廉竞妍。尔道
之劣八也。
*** 外中表威仪异九
外论曰。老教容止威仪拜伏揖让。玄巾黄褐
持笏曳履。法象表明。盖华夏之古制也。注
曰。道士元来本著儒服不异俗人。至周武世
始有横披。刺二十四缝。以应阴阳二十四
气。出自人情亦无典据也。释训袈裟左铉偏
袒右肩。全幅横缦之裙。半片奇支之服。秃
发露顶狗踞狐蹲。非预人伦。寔戎狄之风也。
岂独用兹形制匹我威义。此容服之异九也。
*** 内威仪有同异
内喻曰。玉佩金貂莫施于樵野。荷衣蕙带弗
践于王庭。故应器非灵庙所陈。染衣异朝宗
之服。故乘于道者或顺机而轨物。据于德者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9b 页 T52-0529.png

之善。反常合道。时人美棠棣之花。况将反
性澄神隔凡践圣。而不异其容服。未之有
也。故使衣象福田器量如法。丝桐弗惑于
耳。朱紫无眩于目。轻肥罔狎其体。势竞莫骇
其心。故经云。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
位不能动。何必鹖冠雀弁反拘自缚磕齿嘘
气而称道哉。登木求鱼。去之弥远。挈船待
钩。何其鄙夫。尔道之劣九也。
*** 外说规逆顺异十
外论曰。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
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万
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义
弃亲不仁不孝。阇王杀父翻得无愆。调达射
兄无闻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
何能生善。此逆顺之异十也。
*** 内法门有渐顿
内喻曰。义乃道德所卑。礼生忠信之薄。琐仁
讥于匹妇。大孝存乎不遗。然对凶歌笑。乖
中夏之容。临丧扣盆。非华俗之训(原壤母死骑棺而歌。孔
子助祭弗讥。子桑死子贡吊四子相视而笑。庄子妻死扣盆而歌也)故教之以孝。所
以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
为人君也。化周万国。乃明辟之至仁。刑于
四海。实圣王之巨孝。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
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怨亲。又言。
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
为父子。怨亲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亲。是
以沙门舍俗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
道。等含气于己亲(行普止之心。等普亲之意)且道尚清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29c 页 T52-0529.png

势竞遗亲文史明事。齐桓楚穆此其流焉。欲
以訾圣岂不谬哉尔道之劣十也。
* 内九箴篇第六
** 答外九迷论
* 周世无机一
* 建造像塔二
* 威仪器服三
* 弃耕分卫四
* 教为治本五
* 忠孝靡违六
* 三宝无翻七
* 异方同制八
* 老身非佛九
外论曰。夫言者非尚于华。辞贵在乎中理。歌
者非尚于清。响贵资乎合节。佛经。如来说法
之时。诸国天子普来集听。或放光明遍大千
土。但释迦在世之日。当我周朝。史册所书固
无遗漏。未闻天王诣彼葱岭。岂于中华之帝。
无善不预道场。边鄙之君。有缘普沾法座。
光明所照则众生离苦。而此土何辜偏无人
悟独隔恩外曾不见闻。仰度能仁不容私简。
注曰。汝无见佛业有谤圣愆。何得怨神。唯
自咎也。求心责实事。舛言乖妄诡。皎然足
称虚伪。凡夫莫悟逐影吠声。而世不能知。其
迷一也。
*** 内周世无机指一
内箴曰。夫淳曦丽天。曚叟莫鉴其色。震
霆骇地。聋夫弗聆其响者。盖机感之绝也。作
暴凶蹠。孔智无以遏其心。结愤野人。赐辩
莫能蠲其忿。亦情性之殊也。注庄子云。孔子
见盗蹠。盗蹠返责孔子。孔子惧逡巡而退。刘
子云。孔子马侵野人之苗。野人怒止其马。孔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0a 页 T52-0530.png

辞。焉野人乃悦之也。故道合则万里悬应。势
乖则肝胆楚越。况无始结旷。恼爱与沧海校
深。有为业广。尘劳将巨岳争峻。群情不能顿
至。故导之以积渐。众行不可备修。故策之
以限分。犹天地三化始合于自然注老云。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也。齐鲁再变乃臻于至
道。密云导于时雨。坚冰创于履霜。皆渐积之
谓也。故三皇统化。注须弥四域经云。应声
菩萨为伏羲。吉祥菩萨为女娲。居淳风之初。
三圣立言。注空寂所问经云。迦叶为老子。
儒童为孔子。光净为颜回。兴已浇之末。玄虚
冲一之旨。黄老盛其谈。诗书礼乐之文。周
孔隆其教。明谦守质。乃登圣之阶梯。三畏五
常。为人天之由渐。盖冥符于佛理。非正辩之
极谈。犹访道于瘖聋。麾方而莫穷远迩。问津
于兔马。知济而不测浅深。因斯而谈殷周之
世。非释教所宜行也。犹炎盛赫耀。童子不
能正目而视。迅雷奋击懦夫不能张耳而听。
是以河池涌泛。昭王欢于诞神。云霓四变。
穆后欣于亡圣。注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
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悉皆泛涨。穆王五
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风卒起树木摧折。天
阴云黑有白虹之怪也。岂能越葱河而禀化。
踰雪岭而效诚。净名云。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适欲穷其凿窍之辩。恐伤吾子混沌之性。非
尔所知。其盲一也。
外论曰。夫铜山崩洛钟应。葭灰缺月晕[虚*予]。
未见虎啸而风不生。龙腾而云不起。今释迦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0b 页 T52-0530.png

各倾财产竞造塔庙。不吝珠玑争陈堂宇。或
范土刻檀。写獯胡之状。镕金织素。代夷狄之
容。妙尽丹青巧穷剞劂。一拜一礼冀望感通。
自胡法南渐以来六百馀载。未闻一人言能
见佛。岂胡人顶礼即感如来。汉国虔恭不逢
调御。若化不到此即是无灵。诳惑人间空谈
威力。而世不能知。其迷二也。
*** 内建造像塔指二
内箴曰。左彻慕圣。刻像而拜轩皇。勾践思贤。
铸金而模范蠡。丁兰克孝凭剞劂以代亲。
颜在资仁采璧珰而图圣。故使忧喜形乎
容色。精诚通于梦寐。亦其至矣。岂如忉利不
还。优填以兹镂木。坚林晦影阿输于是铸金。
托妙相于丹青。寄灵仪于铣[(沷-乂+又)/金]。或睹真避座
写貌回躯。注感应传云。杨州长干寺有育王
像。人欲模写。寺僧恐损金色不许。造像主乃
至心发愿。若精诚有感。乞像转身西向。于是
琐闭高阁。明旦开视。像身宛已西向。遂许图
之。神应不穷由来尚矣。自像流东被正化南
移。夕梦金人河浮玉马。神光导于湘水。瑞
彩发于檀溪。注感应传云。庐陵发蒙寺育王
像记云。像身出庐陵三曲。瑞光趺出湘州昭
潭。并放光明照曜崖岸。武昌檀溪寺瑞像。身
出檀溪光映水上也。长沙标聚日之姿。庐岳
显融金之质。其事广焉。略而言矣。如干宝搜
神临川宣验及徵应冥祥幽明录感应传等。自
汉明已下讫于齐梁。王公守牧清信士女。及
比丘比丘尼等。冥感至圣目睹神光者。凡二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0c 页 T52-0530.png

睹满月之容。雍门之外观相轮之影。南平获
应于瑞像。文宣感梦于圣牙。箫后一铸而剋
成。宋皇四摸而不就。其例甚多。不可具陈。
岂以尔之无目而斥彼之有灵哉。然德无不
备者。谓之为涅槃。道无不通者。名之为菩提。
智无不周者。称之为佛陀。以此汉语译彼梵
言。则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
陀者。汉言大觉也。菩提者。汉言大道也。涅槃
者。汉言无为也。而吾子终日践菩提之地。不
知大道即菩提之异号也。禀形于大觉之境。
未闲大觉即佛陀之译名也。故庄周云。且有
大觉者而后知其大梦也。郭注云。觉者圣人
也。言患在怀者皆梦也郭注云夫子与子
游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君子曰。孔
丘之谈兹亦尽矣。涅槃寂照不可识识不可
智知。则言语道断而心行处灭。故忘言也。
法身乃三点四德名言所成。萧然无累。故
称解脱。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虽圣遥以
推功于佛。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经流于
中夏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然则
周之与老。并见佛经所说言教。往往可验故。
夫子有言曰。夫易者无为也无思也。寂然不
动感而遂通。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余今提耳语子。当舍其积迷而荷其晚悟也。
支提之制其流盖远夫。且封且树。比干以忠
劲显坟。勿剪勿伐。展季以清贞禁垄。四民怀
于十善。缅邈轮王之恩。三界尊于六通。昭
彰罗汉之德。正法念经云。四种人得树偷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1a 页 T52-0531.png

智周十力德满四弘。妙辩契于忘言。能垂训
于不测大明穷于勿照。乃畅烛于无幽。故有
香炭金瓶。全身遍乎八国。光螺鲜贝。散体周
于十方。乍五色凝辉。旋空彰于汉世。八彩分
耀。神应显于吴宫。尔其百镜灵龛千花妙塔。
掌承云露铎韵高风。紫柱红梁遥浮空界。翔
鹍跂凤远接虚方。尽壮丽之容。穷轮奂之美。
岂夫高山仰止不忘景行。崇表峻阙标树鸿
猷而已哉。无以栏甃之辩。讥沧海之广狭。榆
枋之智。测昆阆之高卑乎。而汝莫知。其盲二
也。
外论曰。夫礼义成德之妙训。忠孝立身之行
本。未见臣民失礼其国可存。子孙不孝而家
可立。今瞿昙制法必令衣同胡服。即是人中
之师。口诵夷言。便为世间之贵。致使无赖之
徒因斯勃逆。箕踞父兄之上。自号桑门。傲
慢君王之前。乃称释种。不仁不孝已著于家。
无乐无恭复形于国。
注曰。礼云子冠父亲醮之。母亲拜之。所为
处高。可亦无礼无孝斯则门门出枭镜之子。
人人养豺狼之儿。抚臆论心良可痛矣。天道
无亲华夷讵隔。唯德是辅岂分胡汉。岂可戴
巾修善偏无胜福。秃顶行檀独能感果。仁惠
岂在髡头。守真无劳毁貌。世不能知。其迷
三也。
*** 内威仪器服指三
内箴曰。夫玄圣创典。以因果为宗。素王陈训。
以名教为本。名教存乎治成。因果期乎道立。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1b 页 T52-0531.png

殊。安可同日而言也。沙门者。乃行超俗表心
游尘外。威仪进趣非法不动。容服应器非道
不行。故污染乃万质同归。缁衣为众䌽坏
色。简易遵于解脱。条隔象于福田。偏服未
有执劳(礼云执者袒也)缺袂便于运役。论语云。亵裘
长短右袂。言便于执作也。圣制有以。终不徒
然。是以舍爱捐亲。仰众圣也。摧弃声色。遵梵
行也。剃除须发。去华竞也。俯容肃质。不忘敬
也。分卫扫衣。支身命也。言无隐曲。离邪佞
也。和声怡气。入无诤也。吐纳安祥。慎辞令
也。世贵莫屈。守贞劲也。清虚恬漠。顺道性
也。邪相不挠。住八政也。正颜下色。悯众病
也。人天崇仰。三业净也。穷玄极真。取究竟
也。广仁弘济亦忠孝之盛也。道士则不然。言
慕道而心不染真。谓舍家而形不变俗。戴圆
冠无玄象之鉴。履方屦阙地理之明。著南郑
反汉之巾。把公旗诛家之笏。饰道昱祸宋之
服。曳孙恩败晋之裳。生常之业莫废庸隶之
役无耻。狎世则忠孝之礼亏。求仙则高尚之
风缺。犹苍蝇招白黑之论。蝙蝠有鸟鼠之讥。
盖妖惑之俦矣。尔不自见。其盲三也。
注正法念经云。譬如蝙蝠。人捕鸟时入穴为
鼠。人捕鼠时出穴为鸟。今之祭酒盖然。畜妻
子谓有慈爱。勤耕稼谓不毁发肤。王役课调
则谓出家。亦犹蝙蝠之出入也。
外论曰。夫圣人应世本以济益苍生。仰观俯
察利安群品。是以味草木合五谷之精。植桑
柘充八蚕之纩。故垂衣裳存稼穑。立社正置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1c 页 T52-0531.png

为之苦寒。一男不耕。天下为之少食。今释迦
垂法不织不耕。经无绝粒之法。田空耕稼之
夫。教阙转练之方。业废机维之妇。是知持
盂振锡糊口谁凭。左衽偏衣于何取托。故当
一岁之中饥寒总至。未闻利益且见困穷。世
不能知。其迷四也。
*** 内弃耕分卫指四
内箴曰。谋道不先于食。守信必后于饥。是以
桀溺务耕。孔子譬诸禽兽。樊须学稼。仲尼
讥于小人。稷下无位而招禄。高其贤也。黔娄
非仕而获赐。尚其清也。善人之道何必耕
稼。请为吾子言之。释教验于因果。该三世
之洪源。仙道尚于金玉。劳一生之虚费。何者
夫贤愚寿夭信于指掌。贫富贵贱昭于目前。
报应则形影无差。业缘亦声响不异。此其指
也。未见服丹不死饵液长生。古诗云。服食求
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
素。寄语后世人。道士慎莫作。言虚弃功夫。浪
夭年寿也。汝有转练之方。何因更请田地。
又谈织纴之妇。必知并畜妻房。故应道士专
耕女官勤织。何为莫充糊口恒阙资身。如其
不织不耕即堕贫处。窃见楼观黄巾。脱鹿皮
而[耒*(世/冉)]地。玄都鬼卒。舍横帔而偶耕。既无绝
粒之人。颇惭客作之倦。自舂自磨喂在其
中。劳形怵心何道之有。寻汉安元年岁在壬
午。道士张陵分别黄书云。男女有和合之法。
三五七九交接之道。其道真决在于丹田。丹
田者玉门也。唯以禁秘为急。不许泄于道路。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2a 页 T52-0532.png

云。女儿未嫁者。十四已上有决明之道。故注
五千文云。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
谓暮成屎也。两者同出而异名。谓人根生
溺。溺出精也。玄之又玄者。谓鼻与口也。陵美
此术子孙三世相继行之。汝法如是秽乱生
民。若观百姓依汝法行。则不孝不恭。世出
豺狼之种。无礼无义。家生枭镜之儿明矣。
夫辨奇货者。采骊珠不忌九洄之深。求华璞
者。追蓝琰无惮三袭之险。贵其宝也。慕至道
者。窥其户牖。轻势利于鸿毛。入其隩隅。忽荣
位于脱屣。重其真也。故能使勌夫不爱其力。
贫客不吝其财。盖希冥益非其迷也。至若仙
术诞妄源流久矣。韩终徐市始诈于秦邦。文
成五利绍伪于汉国。叙控鹤弗克陵云之实。
言餐霞莫睹疗饥之信。致有猱猿蜃蛤之论。
注曹植辨道论云。仙人者党猱猿之属。与
世人得道化为仙人。夫雉入海化为蛤。燕入
海化为蜃。当其徘徊其翼差池其羽犹自识
也。忽然自投神化体变。乃更为鱼鳖。岂复识
翻翔林薄巢垣屋之娱乎。牛哀病而为虎。逢
其兄而噬之。若此者何贵于变化耶。系风
捕影之谈。故弃实瓠者。以非器也。废石田者。
以难垦也。贱左道者。以虚伪也。盖检实则
称其所同。究虚则集其所异。理符则世重。情
诡则物违。故常事耳。岂曰迷乎。卑道尊佛不
亦可矣。而弗自知。其盲四也。
外论曰。夫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是以赐
及育子之门。恩流孕妇之室。故子孙享祀世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2b 页 T52-0532.png

强天下昌盛。未闻人民凋尽家国可存。今佛
教即不妻不娶。名为奉法。唯事早逝号得涅
槃。既阙长生之方。又无不死之术。期则一
世之中。家国空矣。俗人虽欲求福。不知形命
已残。竞慕家安。岂觉宗禋久灭。可谓畏死而
服句吻。惧溺而赴长河。且天皇地皇之先
世。无佛而祚延。后赵后魏已来。有僧而促运。正由真伪混杂礼乐不调。世不能知。其迷
五也。
*** 内教为治本指五
内箴曰。夫澄神反性。入道之要门。绝情弃欲。
登圣之遐本。故云。道高者尚。德弘者赏。以道
传神以德授圣。神圣相传。是谓良嗣。塞道之
源伐德之根。此谓无后。非云弃欲为无后也。
子不闻乎。昔何尚之言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谅入道之教源。识济俗之称首。夫行一善则
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
刑息于国。故知五戒十善为正治之本矣。又
五戒修而恶趣减。十善畅而人天滋。人天滋
则正化隆。恶趣衰而灾害殄。注正法念经云。
人不持戒。诸天减少阿修罗盛。善龙无力。恶
龙有力。有力则降霜雹。非时暴风疾雨。五谷
不登。疾疫竞起人民饥馑。互相残害。若人持
戒。多诸天增。足威光。修罗减少。恶龙无力善
能有力。善龙有力风雨顺时。四气和畅甘雨
时降。百谷稔丰人民安乐。兵戈戢息。疫疾不
行者犹屏薪去草益重而难彰。绝焰息煨绩
微而易显。且强骨弱气。李叟之至谈。保髓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2c 页 T52-0532.png

为化源。宗老而毁其言。敩仙而弃其术。且爱
犬马者。贵其识思。嫉枭镜者。恶其反噬。尔
则警夜代劳。功劣于犬马。逆麟反舌。衅深于
枭镜。雄虺九首。不其然乎。载鬼一车。吁可
畏矣。且运祚脩短虽曰天命。兴替延促抑亦
人符。故尧舜禹汤咸享嘉寿。桀纣幽厉无终
永年。姬发履道而龄长羸政淫刑而祚短。
陈思论云。昔尧舜禹汤文武周邵大公。并
享百年之寿。七圣三贤并行道。修政治天下。
不足损神。贤宰一国不足劳思。是以各尽其
天年。桀放鸣条。纣死牧野。犬戎杀幽。厉王不
终。周祚八百。秦灭于二世。此时本无佛僧。谟
诰在目非曰虚谈。岂敢无佛而祚延。有僧而
运局。谈何容易。谈何容易。惜哉吾子自胎伊
戚。良足叹矣。昏若夜游。尔盲五也。
外论曰。夫孝为德本。人伦所先。莫大之宗。
固惟恃怙。昊天之泽。岂曰能酬。故生尽温清
之恭。终备坟陵之礼。今佛垂训。必令弃尔骸
骨损兹草野。多出财贿营我塔庙。遂使愚夫
惑乱废兹典礼。考妣棺柩曾无封树之心。
注曰。观夫上皇之世。不行殡葬之礼。始于
暨周[穴/乇]穸之事。故有藤缄槥椟瓦掩虞棺。
皆起于中古也。暨周文之日。以骸骨暴露于
野。因收而藏之。始行葬礼。故云葬者藏也。欲
人之不见。是以夫子病笃。门人欲厚葬之。
孔子曰。吾其欺天乎。当选不毛之地。不封不
树唯棘唯栾。俯同末世行于葬礼。盖未能免
俗也。戎狄尸灵翻尽彫装之妙。且神不享非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3a 页 T52-0533.png

此之谓矣。且水葬火葬风俗不同。埋尸露尸
乡邦本异。舍己殉他用为求福。岂知土壤斯
异各自而然。世不能知。其迷六也。
*** 内忠孝无违指六
内箴曰。导嗄聋者。必俯仰而指撝。启愚滞
者。亦提耳而举掌。夫人伦本于孝敬。孝敬资
于生成。故云非父母不生。非圣人不立。非圣
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则生成之义通。师亲
之情显。故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孔子云。回
也视余犹父。余不得视回犹子。盖其义也。且
爱敬之礼异。容不出于二理。贤愚之性殊。品
无越于三阶。故生则孝养无违。死则葬祭以
礼。此礼制之异也。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
不匮。此性分之殊也。比夫释教其义在焉。
至如洒血焚躯之流。宝塔仁祀之礼。亦敬始
慎终之谓也。暨于轮王八万释主三千。
阿育王经云。王杀八万四千宫人。夜闻宫外
哭声。王悔为造八万四千塔。今此震旦亦有
在此者。释提桓因天上造三千伦婆也。竭溟
海而求珠。净康衢而徙石。盖劳力也。总群生
为己任。等含气于天属。栖遑有漏之壤。负荷
无赖之俦。盖劳心也。回轩实相之域。凝神寂
照之场。指泥洹而长归。乘法身而遐览。斯
不匮之道也。暨乃母氏降天。剖金棺而演
句。父王即世。执宝床而送终。
智度论云。净饭王终。佛自执绳床一脚。至
阇维处。示于后世一切众生报生养之恩也。
孝敬表仪兹亦备矣。教弃骸骨从何而至哉。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3b 页 T52-0533.png

不若庄周非末代厚葬失礼之本。而云蝼蚁
何亲禽兽何疏。生既以身为逆旅。死当以天
地为棺椁。还依上古不许埋藏嫌物轻生重
死之弊也。求仙道者。或负笈从师担簦远岳。
披萝绢蕙鸟曳熊经。金灶罕成玉华难觏。凝
髓化骨空致斯谈。戴蜺凭螭末睹其实。或捐
骸地胇丧骨天台。生阙蒸养之恩。死无冥益
之利。倒心危于庶物。邪网挂于群生。九族
延毁正之殃。六亲招罔圣之业攀危据朽谅
足寒心。傲然不惧。何愚之甚。悠悠未觉。尔
盲六也。
外论曰。夫华夷语别音韵不同。然佛经释迦
称牟尼。此是胡语。此土翻译。乃曰能儒。能
儒之名位卑周孔。故没其能儒之劣名。而存
释迦之戎号。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汉言阿无也。耨多罗言上也。三藐三正遍知
也。菩提道也。此土先有无上正真之道。老庄
之教胡法。无以为异。故不翻译。又菩萨摩诃
萨者。汉言大善心众生。此名下劣。非为上
士。掩其鄙称。亦又不翻。凡不译之流。其例
如是。覆蔽世俗惑乱物心。然厌旧尚新流荡
之常弊。恶同好异恒俗之鄙情。是以邯郸有
匍匐之宾。溺丧有忘归之客世不能知。其迷
七也。
*** 内三宝无翻指七
内箴曰。夫名无得物盖谓实宾。岂以顺世之
假谈。格玄圣之优劣。夫荀家以首召质。仲氏
将山制名。山高于丘。仲仁未弘夫子。首总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3c 页 T52-0533.png

孔。然释迦之号义含多种。遍能贯于万德。不
可以仁偏训。通仁绝于四句。安得将能定翻
述者。事不得已。强复存其旧号耳。又云。言
道家旧有正遍知道与菩提不异者。信是正
教流后伪窃此名。覈实寻源岂得斯号。夫上
法高胜道义通玄。正实翻邪真由反伪。今符
书咒咀不可谓正。薰莸混杂不可谓真。道士
畏鬼符云。左佩太极章。右带昆吾铁。指日
即停晖。拟鬼千里血。造黄神越章杀鬼。又
造赤章法亦杀人也。
守雌羡下非名为上(老子云。莫若守雌又云。道性近水)。
钳口胶目安得称道(庄子云。胶离朱之目。钳杨黑之口)。
犹春鸟啭哢或似于歌。鸟无能歌之实。秋
虫蠹木或近于字。虫阙解字之真。名实斯
滥。盖此之谓也。又疑菩萨不翻兹谬益甚。书
云。上圣达于鹪螟。皆有虫称。经言。多足
二足如来最尊。然蜫蛰通于含灵。众生岂越
凡圣。大心之称。非为下劣。子虽洗垢求疵。无
损南威之丽。捧心敩疾。未变西施之妍。当更
为尔陈其指掌。释迦是佛显名。菩提是法尊
称。菩萨为僧导首。三宝胜号译人存其本名。
非如朱门玉柱之谶。阳父阴母之淫。黄书
云。开命门抱真人。婴回龙彪载三五七九。天
罗地网开朱门进玉柱。阳思阴母白如玉。阴
思阳父手摩捉也。号马屎为灵薪。呼口唾为
玉液。扣齿为天鼓。咽唾为醴泉。马屎为灵
薪。老鼠为玉璞。出上清经。事鄙而怯彰。辞
秽而难显。犹灵凤以容德希睹。鼢鼠以丑惧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4a 页 T52-0534.png

盲七也。
外论曰。夫圣人应化随方接引。在胡则秃发
露顶。处汉则端委缙绅。此华夷之常形。非
教方之胜负。若佛苟令去兹冠冕皂服被缁。
弃我华风远同胡俗。则不能兼通冠冤。便是
智力不周。何谓天竺随方现形而为设教。苟
若不能。则佛自是天竺之胡神。非中华之大
圣。岂有秃发之训施于正国。若汉学胡形。
剪发便名事佛。则应故习汉法。著巾亦为
奉道。是知露顶。括发乡俗不同。嗟乎士民用
为修善。可谓贵邻室之弊襜。贱自家之黼黻。
世不能知。迷之八也。
*** 内异方同制指八
内箴曰。夫至道应运无方。圣贤乘机引物。子
居九夷不患其陋。禹入裸国欣然解裳。姬伯
适越而文身。武灵顺世而胡服。虽复筌蹄异
术。而鱼兔之功齐矣。况变俗缄心毁形结志。
去簪缨以会道。弃须发以修真。圣制不徒其
有致矣。但仁义变于三游。盗蹠资于五善。圣
教绵远。终使鼠璞滥名(刘子云。周人谓死鼠为玉璞也)玄化幽
微。遂令鸡凤混质(文心云。楚人以山鸡为凤)故九十五种腾
翥于西𠃵。三十六部淆乱于东国。至如优娄
祛子之论。卫世师主之经(涅槃经云。卫世师论也)吉头
夷罗之仙(火仙外道名吉波头水仙外道名夷叔罗也)末伽阇夜之道
(若提子断见外道也)或托水火而要圣。凭日月而敩神。执
四大以非因。指三业为无报。滞识将冥山等
闇。邪心与昧谷同昏。如斯之流。西土之邪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4b 页 T52-0534.png

骇仲卿之庸心。漱雨嘘风。惊刘安之浅虑。或
身佩中黄之箓。口诵灵飞之符。蹈金阙而游
神。凭玉京而洗累。若此之例。东区之异学也。
并皆邪网覆心倒针刺眼。深持惑堑高筑疑
城。各抱一隅迷沦于三界。争守二见沈晦于
九流。识体轮回。无明翳其住本。心用浮动。
取相溺其长源。大圣道眼预观随机设药。诞
质西土正教东流。疾重则亲降医王。患轻则
寄方遥授。偏裨以剪枭镜。重将而戮鲸
鲵。此亦释门和扁之术。法王孙吴之势也。圣
无二制容服义均。犹清济浊河。归沧海而同
味。绿膺绛颡。集须弥而共色。冲和子曰。琁
玑文者。皆是求神仙不死之道。其次道则养
我。今日身命驻彩延华。傥至三五百年以此
为真耳。长生久视义在于斯。今之道士所学
之法。不复以此为念。然大都止令如佛家身
死神明更生胜地耳。若不复贵此身者不如
专心学佛道。佛道营练精神日明日益甚有
名理定慧之法孱然可修。何劳勤苦。自名道
士而实是学佛家僧法邪学又不专。盖是图
龙画虎之俦耳。何不去鹿巾释黄褐。剃须发
染袈裟。而归依世尊耶。世间道士经及行道。
义理则约数论而后通。言偷佛家经论。改作
道书。如黄庭元阳灵宝上清等经。及三皇之
典。并改换法华及无量寿等经而作者也。修
心则依坐禅而望感。言改坐禅之名。为精思
之号也。上清尤高。师未踰上界之域。太清仙
法。又弃置而不论。未知何法取异佛家而称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4c 页 T52-0534.png

学茅山道士冲和子之法。冲和子与陶隐
居。常以敬重佛法为业。但逢众僧莫不礼拜。
岩穴之内悉安佛像。自率门徒受学之士。朝
夕忏悔恒读佛经。案琁玑抄。文冲和子所
制。以非当世道士不敬佛者。故陶隐居答大
鸾法师书云。去朔耳闻音声。兹晨眼受文字。
或由顶礼岁积。故致真应。来仪正尔。整拂藤
蒲采汲花水。端襟俨思伫聆警锡也。弟子华
阳陶弘景和南。汝师事佛敬僧。曾无异说。尔
何自陷违背本宗。不义不仁罪招极法。牟子
论云。尧舜周孔老氏之化。比之于佛。犹白鹿
之与麒麟。而子不能悟。其盲八也。
外论曰。天皇九纪之前。书契未作。太昊六爻
之后。文字乃兴。自尔已来渐弘载籍。前贤往
圣皆著典坟。揖让干戈备陈篆册。所以左史
记事古史记辞古史记辞。直笔直言无矫无妄。魏书外
国传皇甫谧高士传。并曰。桑门浮图经。老子
所作。
注曰。浮图经者。魏略及西域传云。临猊国
有神人。名曰沙律之所传也。沙律年老发白。
常教人为浮图。人有灾祸及无子者。劝行浮
图。斋戒令舍财赎愆。临倪王久无太子。其
妃莫耶。因祀浮图而生太子。遂名其子为浮
图焉。前汉哀帝时秦景使月氏。国王令太子
口授于景。所以浮图经教前汉早行。六十三
年之后明帝方感瑞梦也。考秦景传。经不云
老说。案晋世道士王浮。改西域传为明威化
胡经。乃称老子渡流沙教胡王为浮图。变身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5a 页 T52-0535.png

此万里已还。秦汉至今商人蕃使相继不绝。
莫传老子在彼化胡。况浮图经。及变身作佛
未之闻也。纵使老子为浮图。始是报恩供养
舍利方显圣德。何名诞哉。袁宏汉后纪云。
老子入胡分身作佛。道家经诰。其说甚多。
检袁宏汉纪。本无老子作佛之文。即日朝廷
博识者多。岂可塞耳。偷铃指鹿为马。何愚之
甚也。
明威化胡等经并云。胡王不信老子。老子神
力伏之。方求悔过。自髡自剪谢愆谢罪。老
君大慈悯其愚昧。为说权教随机戒约。皆令
头陀乞食。以制凶顽之心。赭服偏衣。用挫强
梁之性。割毁形貌。示为黥劓之身。禁约妻房。
绝其勃逆之种。
注曰。汝以禁约妻房而为罪者。玄都会圣仍
为燕尔之坊至德清虚。便是同牢之观也。既
学长生。汝恒对妇亲慕李氏。皆须养儿。但李
耳李宗。人人取妇。张陵张鲁世世畜妻。故有
男官女官之两名。系师嗣师之别号。魏晋已
来馆中生子。陈梁之日静内养儿。唤妇女
为朱门。呼丈夫为玉柱。淫欲猥慢生自道家。
外假清虚内专秽绁。可耻之甚也。所谓重病
加于毒药。宜令刳腹洗肠。深罪约以严刑。必
须诛宗灭祀。但此土君子夙禀道真。
捡汉官仪云。景帝已来于国学内。始立道
馆。以教学徒。不许人间别立馆舍。考梁陈
齐魏之前。唯以瓠卢成经本。无天尊形像。
案任子道论及杜氏幽求。并云。道无形质。盖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5b 页 T52-0535.png

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王淳
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
学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
置之道堂。以凭衣食。梁陆修静之为此形
也。
无劳秃顶。本遵至训。讵假髡头。可谓身无愆
疵而乐著杻械。家无丧祸而爱居缞绖。昏戆
之甚。良可悲痛。昔汉明感梦此法始来。还令
胡人立庙。汉士不许遵行。魏承汉轨还依旧
贯。石勒之日念其胡风为佛澄道人矫世且凡下。避役之流竞为剪剃。世不能知。其
迷九也。
*** 内老子身非佛指〔九〕-【明】九九
内箴曰。大厦为众材所成。群生非一人可化。
故十方圣智。比尘沙而不穷。八万法门。倾河
海而莫测。故有此圣彼圣。殊方类于比肩。前
佛后佛异世同于继踵。虽像正差降净秽区
分。惩恶劝善其流一也。且周孔世训。尚无改
于百王。邹孟剧谈。犹垂美于千载。岂容周姬
一代而三变三迁。老氏一身而成道成佛。即
是馀人无践圣之理。群朋绝登道之望。又先
讥十异后谐一同。首轴之间毁誉矛楯。卷
舒之际自皆参商。掩目盗裘信有斯谚。夫真
伪相形。犹禾莠之相类。善耘者存禾而去莠。
求道者亦依真而舍伪。沙门之胜宗流久矣。
至如汉帝降礼于摩腾(如法本传)。
**** 吴王屈节于康会
吴录云。吴王问僧会曰。佛法何以异俗。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5c 页 T52-0535.png

而诛之。易云。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
俗之格言。亦佛法之渐训也。
**** 昙始延魏君之席
魏录云。拓拔焘用崔寇之说。遂灭法。悉毁
像烧经。驱僧还俗。始正旦杖锡法衣立于城
门。门者白焘。焘命斩之。三刀而始不伤。刑者
白焘。焘自取佩刀。又如前斩之不伤。乃内
始于虎圈。虎闭眼伏头。焘乃试置天师圈
侧。虎鸣吼欲噬。焘乃知佛化清高黄老所不
及。延始上席谢过。道林登晋主之床。秦世道
安荣参共辇。赵邦澄上宠懋锦衣。符书云。
符主出游。命安师共辇坐。高僧传云。石虎号
澄师为大和上。衣以锦绣。每上殿敕诸王
公以下扶舆。皆道降极尊德回万乘。良有以
也。黄老之术由来不竞者。费才以捔胜殒躬。
崔浩以邪诬丧质。
魏书云。崔浩寇谦之劝拓拔焘毁灭正教。
焘后身发恶疾。乃诛崔寇二人。姜斌以集诈
徙质。王浮以造伪诛身。皆验之于耳目。非取
与之虚谈。其崇敬也如此。其疵谴也如彼。夫
颜闵遇于孔门。标德行之首。苏张逢于鬼谷。
居浮诈之先。非独人性之优劣。亦所习之真
伪也。且贤倿相滥。倿泄而贤彰。圣诈难分。
诈穷而圣显。犹蛇床与蘼芜类质。达芳者辨
其容。釰刎与素华齐根。晓药者分其性。是
以公旦黜而还辅。孔门虚而复盈。有自来矣。
自汉明捔试。邪见折锋。慧日凝晖。法云舒荫。
姜潘舍家入道。吕集弃伪归真。曹马传灯而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6a 页 T52-0536.png

诬哉。自黄老风浇容服亦变。非道非俗。谚号
阉人善咀善骂。古名鬼卒。其救苦也。则探
发系颈以绳自缚。牛粪涂身互相鞭打。其法
律也。若失符录则倒衔手板逆风扫地。柳
枝百束自斫自负。盗奏章也。则匍匐灰狱背
负水塸(出道士孙氏法仪也)责罚尤重。同奴隶之法。罪
谴渝伏。比畜生之类。然释门钟磬集众警
时。汉魏已来。道家未有金刚师子护法善神。
盖佛教之所明。非黄领之先构。亦效胜范窃
我圣踪乎。故颜之推云。神仙之事有金玉
之费。颇为虚放。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
得仙之理。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
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业
归心。勿轻慢也。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
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
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
老庄所及。故著归心篇以诫子弟。尔不能知。
其盲九也。
* 气为道本篇第七
有考古通人与占衡君子。观李卿诽谤之论。
阅开士辩正之谈。详而议之。发愤兴叹。欲
使邪正异辙真伪分流。定其是非以明得失。
冀后进者永无疑焉。通人曰。余观造化本乎
阴阳。物类所生超乎天地。历三古之世。寻五
圣之文。不见天尊之神。亦无大道之像。案灵
宝九天生神章云。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
凝滓积滞成地。人之生也。皆由三元养育九
气经形。然后生也。是知阴阳者人之本也。天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6b 页 T52-0536.png

道士大霄隐书无上真书等云。无上大道君
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玉京之上。七
宝玄台金床玉机。仙童玉女之所侍卫。住在
三十三天三界之外。案神仙五岳图云。大道
天尊治太玄之都。玉光之州。金真之郡。天保
之县。元明之乡。定志之里。灾所不及。灵书经
云。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
之上天也。五岳图云。都者睹也。太上大道道
中上道神明君最守静居太玄之都。诸天
内音云。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朝宴玉京以
乐道君。推此谬谈。则道君是天之神明。既属
州县。则天尊复是天之民伍。如佛家经论。三
界之外名出生死。无分段之形。离色心之境。
何得更有宝台玉山州郡乡里。虚妄之甚转
复难矜。但道家伪说为迹可观。习俗生常为
日已久。众邪竞叙互有不同。如欲正名理须
详悉。今略出缘起随而判之。案周礼。自尧已
前未有郡县。舜巡五岳始见州名。尚书。禹贡
已来方陈州号。春秋之时。县大郡小乡属
于县。汉高已来以县属郡。典诰所明。九州
禹迹百郡秦并是也。纵有道在天上犹应独
事无为。何因户属乡居与凡不异。既有州县
即有官长。州牧郡守姓何名何。乡长里司谁
子谁弟。并是官学道士无识黄巾。不悉古今
未窥经史。见人间置立州县。亦言天上与世
符同。保伪为真。良可羞耻。其根脉本末。并如
笑道论中委出也。
通人曰。庄周云。察其始而无生也。非徒无生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6c 页 T52-0536.png

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也
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有无相生
也。万物一也。何为一也。天下一气也。推此
而谈。无别有道。高处大罗独称尊贵。
君子曰。阴阳二气黄精经云。流丹九转结气
成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阳气赤名曰玄丹。
阴气黄名曰黄精。阴阳交合二气降精。精化
为神。精神凝结上应九天。九天之气下于丹
田。与神合凝临于命门。要须九过是为九丹。
上化下凝以成于人。不云别有道神能宰万
物使之生也。
通人曰。古来名儒及河上公注五千文。视之
不见。名曰夷。夷者精也。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神也。抟之不得。名曰微。微者气也。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故知气体眇莽。所以
迎之不见其首。气形清虚。故云随之不见其
后。此则叙道之本从气而生。所以上清经云。
吾生眇莽之中甚幽冥。幽冥之中生于空
同。空同之内生于太元。太元变化三气明焉。
一气清。一气白。一气黄。故云。一生二。二生
三。案生神章云。老子以元始三气合而为一。
是至人法体。精是精灵。神是变化。气是气象。
如陆简寂藏矜顾欢诸揉孟智周等。老子义
云。合此三气以成圣体。又云。自然为通相
之体。三气为别相之体。检道所宗以气为本。
考三气之内有色有心。既为色心所成。未免
生死之患。何得称常。
君子曰。原道所先以气为体。何以明之。案养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7a 页 T52-0537.png

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
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府。精去则骨枯。
骨枯则死矣。故庄周云。吹呴呼吸吐故纳
新。彭祖修之以得寿考。校此而言。能养和气
以致长生。谓得道也。
通人曰。纵使有道不能自生。从自然生从自
然出。道本自然则道有所待。既因他有。即是
无常。故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王弼云。言天地之道并不相违。故称
法也。自然无称穷极之辞。道是智慧灵知之
号。用智不及无智。有形不及无形。道是有义。
不及自然之无义也。
君子曰。易乾凿度云。昔燧人氏仰观斗极以
定方名。庖牺因之而画八卦。黄帝受命使大
挠造甲子。容成次历数。五行九宫之说自此
而兴。故说卦云。阳数九者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阴二阳一则天有三焉。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柔二刚一则地亦有三。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义二仁一则人亦有三。三三合九。阴阳相
通以成万物。不闻别有道神处太玄都坐高。
盖天上罗三清下包三界。居七映之房。出九
宫之上。行神布气造作万物。岂非惑乱陷坠
人间耶。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沙门旌
德而靡违。道士言行而有过。立不刊之遐
迹。建不测之玄猷。洋洋乎弗可尚也。其唯
释教欤。岂以坳堂小水匹凭夷大波者哉。非
所类矣。
辩正论卷第六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第 537b 页 T52-0537.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