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79b 页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唐西明寺释氏
*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利益事一
* 高祖幸国学统集三教问道是佛师事二
* 道士李仲卿著论毁佛琳(法)+师【宋】【元】【宫】师抗辩事三=第十九【宋】【元】【宫】事三师抗辩事三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79c 页 T52-0379.png
* 大宗敕道先佛后僧等上谏事四=二十【明】四四
* 皇大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五
* 辛中舍著齐物论净琳二师抗释事六=第二十二【宋】【元】【宫】事六事六
* 大宗问琳师辩正论信毁交报事七
* 大宗幸弘福寺手制愿文并叙佛道后先八
* 大宗敕道士三皇经不足开化令焚除事九
* 大宗诏奘师翻道经为梵文与道士辩覈事十
*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一
皇唐启运诸教并兴。然于佛法弥隆信重。舍
京旧第置兴圣寺。自馀会昌胜业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筑相寻。至于道观无间于俗。武
* 皇大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五
* 辛中舍著齐物论净琳二师抗释事六=第二十二【宋】【元】【宫】事六事六
* 大宗问琳师辩正论信毁交报事七
* 大宗幸弘福寺手制愿文并叙佛道后先八
* 大宗敕道士三皇经不足开化令焚除事九
* 大宗诏奘师翻道经为梵文与道士辩覈事十
*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一
皇唐启运诸教并兴。然于佛法弥隆信重。舍
京旧第置兴圣寺。自馀会昌胜业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筑相寻。至于道观无间于俗。武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0a 页 T52-0380.png
德四年有大史令傅奕者。先是黄巾。深忌
缁服。既见国家别敬弥用疚心。乃上废佛法
事十有一条云。佛经讹诞言妖事隐。损国
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
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朝辅任其放言。乃下诏问僧
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
适有济法寺沙门襄阳释法琳。愤激傅词侧
听机候。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
茫茫飘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
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
仁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
路。于是天竺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
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
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
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
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
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
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
氏所奏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多写表状。公然
远近流布。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
席上。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
而无力。于时达量道俗动毫成论者非一。各
疏佛理曲陈邪正。琳阅众辞多引经教。琳因谓众人曰。此引皆是奕之所废。岂得引废證成
缁服。既见国家别敬弥用疚心。乃上废佛法
事十有一条云。佛经讹诞言妖事隐。损国
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
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朝辅任其放言。乃下诏问僧
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
适有济法寺沙门襄阳释法琳。愤激傅词侧
听机候。承有斯问。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
茫茫飘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
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
仁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
路。于是天竺王种辞恩爱而出家。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
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
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
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
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
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
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
氏所奏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多写表状。公然
远近流布。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
席上。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
而无力。于时达量道俗动毫成论者非一。各
疏佛理曲陈邪正。琳阅众辞多引经教。琳因谓众人曰。此引皆是奕之所废。岂得引废證成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0b 页 T52-0380.png
载。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不工。信
乘权之有据。乃著破邪论。其词曰。庄周云。六
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
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案前
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
卷。莫不功在近益。意在敬事君父。俱未畅
远途。止在移风易俗。遂使三世因果。理涉
旦而犹昏。命报五乘。义经丘而未晓。斯乃
六合之寰块。三才之俗谟。讵免四流浩瀚。
为烦恼之波。六趣諠哗。造尘劳之路者也。原
夫实相窈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寂。出玄
之又玄。所以见生忍土。诞圣王宫。示金色
之身。吐玉毫之相。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
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辅卫。演涅
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
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
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
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岂与衰周李
耳比德争衡。末代孔丘辄相联类。非所言也。
文有二十馀纸。自琳论出冠绝群篇。家藏一
本心口成诵。并流略之菁华。史书之藻镜。
茂誉于是乎沸腾。蒙俗由之而开悟。琳有功
矣。琳以论卷初出意在荣达。所知上之化下
风靡之言则易。乃上启。储贰亲王及公卿侯
伯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其博诣焉。故奕奏
状因之遂寝。得使释门重敞。琳又其功。东
宫庶子虞世南。详所上论为之序。胤光价之
乘权之有据。乃著破邪论。其词曰。庄周云。六
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
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案前
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
卷。莫不功在近益。意在敬事君父。俱未畅
远途。止在移风易俗。遂使三世因果。理涉
旦而犹昏。命报五乘。义经丘而未晓。斯乃
六合之寰块。三才之俗谟。讵免四流浩瀚。
为烦恼之波。六趣諠哗。造尘劳之路者也。原
夫实相窈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寂。出玄
之又玄。所以见生忍土。诞圣王宫。示金色
之身。吐玉毫之相。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天主导前。入则梵王从后。声
闻菩萨。俨若朝仪。八部万神。森然辅卫。演涅
槃则地现六动。说般若则天雨四花。百福庄
严。状满月之临沧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
宝山。师子一吼。则外道摧锋。法鼓暂鸣。则天
魔稽首。是故号佛为法王也。岂与衰周李
耳比德争衡。末代孔丘辄相联类。非所言也。
文有二十馀纸。自琳论出冠绝群篇。家藏一
本心口成诵。并流略之菁华。史书之藻镜。
茂誉于是乎沸腾。蒙俗由之而开悟。琳有功
矣。琳以论卷初出意在荣达。所知上之化下
风靡之言则易。乃上启。储贰亲王及公卿侯
伯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其博诣焉。故奕奏
状因之遂寝。得使释门重敞。琳又其功。东
宫庶子虞世南。详所上论为之序。胤光价之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0c 页 T52-0380.png
顾又重由来。琳姓陈氏。颖川太丘之后。远祖
移于襄阳。故又为县人焉。少出家住荆州
青溪山玉泉寺。博通内外。以文学见知。大业
初元入关视听以槐里老宗张葛承继言多诞谬有阻素风不胜其妄。亲事观阅。
史云。老氏西之流沙。庄云。老氏死于槐里。二
说纷糺名实乖咎。故西穷砂塞。绝李氏之
踪。中至槐城。有古坟之验。追访耆旧莫识其
源。然楼观道宗乃尹喜之宅。延老过之非
柱下居处。今观西尹长乐者村中魁岸。即
尹令之后。事佛不事道也。余往问焉。唱言。
我祖结草为楼于上观望。故曰楼观。本非老
君之所宅也。今东观中庙者即尹先君之宗
庙也。自古至今子孙承绍。不往流砂昭穆
斯在。但以时逢宽政不事糺惩。任彼黄巾高
仰。尹李致有符图。章醮代代繁广道德宏旨。
岂其然乎。莫不厚生存利非老厥宗。琳慨
其谬妄方欲穷讨根源。若非共住久处无由
得成。探赜则戴冠服褐。从其静馆为述道德。
通说庄黄。昔在荆楚曾经陶练。义在玄微蕴
括情抱。秦川道学麟角罕逢。自馀章句梗概
而已。致使九仙九府之录。三元三洞之仪。黄
庭黄书之秘。天文天冈之术。服气练尸飞丹
糇液。莫不说如指掌。写送无遗。于是高会
馆宇把臂朋从。藏箧并开奇方毕吐。琳本
期既畅。穷力搜求。乃见乾竺古皇老君之师
移于襄阳。故又为县人焉。少出家住荆州
青溪山玉泉寺。博通内外。以文学见知。大业
初元入关视听以槐里老宗张葛承继言多诞谬有阻素风不胜其妄。亲事观阅。
史云。老氏西之流沙。庄云。老氏死于槐里。二
说纷糺名实乖咎。故西穷砂塞。绝李氏之
踪。中至槐城。有古坟之验。追访耆旧莫识其
源。然楼观道宗乃尹喜之宅。延老过之非
柱下居处。今观西尹长乐者村中魁岸。即
尹令之后。事佛不事道也。余往问焉。唱言。
我祖结草为楼于上观望。故曰楼观。本非老
君之所宅也。今东观中庙者即尹先君之宗
庙也。自古至今子孙承绍。不往流砂昭穆
斯在。但以时逢宽政不事糺惩。任彼黄巾高
仰。尹李致有符图。章醮代代繁广道德宏旨。
岂其然乎。莫不厚生存利非老厥宗。琳慨
其谬妄方欲穷讨根源。若非共住久处无由
得成。探赜则戴冠服褐。从其静馆为述道德。
通说庄黄。昔在荆楚曾经陶练。义在玄微蕴
括情抱。秦川道学麟角罕逢。自馀章句梗概
而已。致使九仙九府之录。三元三洞之仪。黄
庭黄书之秘。天文天冈之术。服气练尸飞丹
糇液。莫不说如指掌。写送无遗。于是高会
馆宇把臂朋从。藏箧并开奇方毕吐。琳本
期既畅。穷力搜求。乃见乾竺古皇老君之师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1a 页 T52-0381.png
奉僧位高显。道士之所推。敬佛之文如云。
重法之科雾结。并具抄略用拟不虞。后乃返
迹。旧徒如常综业及。
皇运初兴。傅令陈表仲卿进喜舛驳佛僧。著
论形于见闻。兴言在于贬退。琳遂依而抗拒
引道敬我佛乘。刘李违师背教妄作冒罔凡
圣。及。
太宗览论。试以显验之刑。琳对以正理极言
上帝一无所问。移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
关。因疾而卒。时年六十有九。凡所著论。集三
十馀卷。然于释李交论偏意敷弘。固使文据
卓明终始包富。后贤引用不假傍求。斯即季
代护法之开士也。当时同代相侮。逝后惜之。
自馀玼琐未足言议。其对晤重沓。如后广之。
此但叙其风素耳。
* 高祖幸国学当集三教问僧道是佛师事第
二
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礼陈释奠。堂
列三座拟叙三宗。时胜光寺慧乘法师隋炀
所珍。道俗敦敬众所乐推。以为导首。于时
五都才学三教通人。荣贵宰伯台省咸集。天
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
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时相顾
莫敢酬抗。乘虽登座情虑不安。太宗时为秦
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回。频降中使
云。一无所虑。师但广述佛宗先敷帝德。既
最末陈唱冠彻前通。乃命宗曰。上天下地其
贵在人。荣位缘业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须
具礼仪。并合掌虔跪表师资有。据声告才止。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各下席䠒。伫聆清
重法之科雾结。并具抄略用拟不虞。后乃返
迹。旧徒如常综业及。
皇运初兴。傅令陈表仲卿进喜舛驳佛僧。著
论形于见闻。兴言在于贬退。琳遂依而抗拒
引道敬我佛乘。刘李违师背教妄作冒罔凡
圣。及。
太宗览论。试以显验之刑。琳对以正理极言
上帝一无所问。移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
关。因疾而卒。时年六十有九。凡所著论。集三
十馀卷。然于释李交论偏意敷弘。固使文据
卓明终始包富。后贤引用不假傍求。斯即季
代护法之开士也。当时同代相侮。逝后惜之。
自馀玼琐未足言议。其对晤重沓。如后广之。
此但叙其风素耳。
* 高祖幸国学当集三教问僧道是佛师事第
二
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礼陈释奠。堂
列三座拟叙三宗。时胜光寺慧乘法师隋炀
所珍。道俗敦敬众所乐推。以为导首。于时
五都才学三教通人。荣贵宰伯台省咸集。天
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
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时相顾
莫敢酬抗。乘虽登座情虑不安。太宗时为秦
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回。频降中使
云。一无所虑。师但广述佛宗先敷帝德。既
最末陈唱冠彻前通。乃命宗曰。上天下地其
贵在人。荣位缘业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须
具礼仪。并合掌虔跪表师资有。据声告才止。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各下席䠒。伫聆清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1b 页 T52-0381.png
辩乘前开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众圣中王。如星中之月。言多
不载。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先问道
云。先生广位道宗高迈宇宙。向释道德云。上
卷明道。下卷明德。未知此道更有大此道者。
为更无大于道者。
答曰。天上天下唯道至极。最大更无大于道
者 难曰。道是至极最大更无大于道者。亦
可道是至极之法。更无法于道者。答曰。道是
至极之法。更无法于道者 难曰。老经自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意
自违本宗。乃云更无法于道者。若道是至
极之法。遂更有法于道者。何意道法最大。不
得更有大于道者 答曰。道只是自然。自然
即是道。所以更无别法能法于道者 难曰。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得自然还法道
不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难曰。
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法自然。自
然不即道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
所以不相法 难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
道。亦可地法于天。天即是地。然地法于
天。天不即地。故知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若
自然即是道。天应即是地。
于是仲卿在座周慞神府抽解无地忸𧹞无
答。当时荣贵唱言。道士遭难不通。遂使玄
梯广布义网高张。可谓蹑响风飞应机河泻。于时天子回光惊美其辩。舒颜解颐而笑。皇
储懿戚左右重臣并同叹重。黄巾之党结舌
无报。博士祭酒张侯愕视束体辕门。慧日
陛下。巍巍堂堂众圣中王。如星中之月。言多
不载。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先问道
云。先生广位道宗高迈宇宙。向释道德云。上
卷明道。下卷明德。未知此道更有大此道者。
为更无大于道者。
答曰。天上天下唯道至极。最大更无大于道
者 难曰。道是至极最大更无大于道者。亦
可道是至极之法。更无法于道者。答曰。道是
至极之法。更无法于道者 难曰。老经自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意
自违本宗。乃云更无法于道者。若道是至
极之法。遂更有法于道者。何意道法最大。不
得更有大于道者 答曰。道只是自然。自然
即是道。所以更无别法能法于道者 难曰。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得自然还法道
不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难曰。
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法自然。自
然不即道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
所以不相法 难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
道。亦可地法于天。天即是地。然地法于
天。天不即地。故知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若
自然即是道。天应即是地。
于是仲卿在座周慞神府抽解无地忸𧹞无
答。当时荣贵唱言。道士遭难不通。遂使玄
梯广布义网高张。可谓蹑响风飞应机河泻。于时天子回光惊美其辩。舒颜解颐而笑。皇
储懿戚左右重臣并同叹重。黄巾之党结舌
无报。博士祭酒张侯愕视束体辕门。慧日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1c 页 T52-0381.png
所以更明。法云于兹还布。寻于座中下诏问
乘。道士潘诞奏云。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
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
是佛之师父。佛乃道之弟子故。佛经云。求
于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
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之翻云无上
大道。若以此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乘答略云。震旦之与天竺。犹环海之比麟洲。聃
乃周末始生。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二十
许王。论年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世佛而
退求敬王时道乎。钩虚验实足可知也。仲
卿向叙道者。谓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
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时
之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汉景以来方兴道学。穷今计古道
者为谁。案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师周易五
运相生。既辟两仪阴阳是判。故曰一阴一阳
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于事可明。阴
阳在生有验。此理数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
生。道既莫从。何能生佛。故车胤云。在己为
德。及物为道。王充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
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者也。王充论
衡。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为
若此矣。卿所言道宁异是乎。若异斯者不
足苦词。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鬓垂素
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
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
载。大罗同乌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言毕
下座。乘尔时独据词锋。举朝瞩目。致使异
乘。道士潘诞奏云。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
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
是佛之师父。佛乃道之弟子故。佛经云。求
于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
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之翻云无上
大道。若以此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乘答略云。震旦之与天竺。犹环海之比麟洲。聃
乃周末始生。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二十
许王。论年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世佛而
退求敬王时道乎。钩虚验实足可知也。仲
卿向叙道者。谓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
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时
之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汉景以来方兴道学。穷今计古道
者为谁。案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师周易五
运相生。既辟两仪阴阳是判。故曰一阴一阳
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于事可明。阴
阳在生有验。此理数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
生。道既莫从。何能生佛。故车胤云。在己为
德。及物为道。王充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
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者也。王充论
衡。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为
若此矣。卿所言道宁异是乎。若异斯者不
足苦词。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鬓垂素
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
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
载。大罗同乌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言毕
下座。乘尔时独据词锋。举朝瞩目。致使异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2a 页 T52-0382.png
宗无何而退。可谓一席扬扇。足为万代舟
航。可尚可师立功立事。是知近假叨幸之力。
远庇护念之恩。道藉人弘。惟乘有矣。乘姓
刘氏。彭城人也。有陈氏之时早经师训听成
实论大涅槃经。声论之美光华江表。及隋降
陈国望逸朝廷。炀帝昔在晋蕃南镇淮海。立
四道场追徵四远。有名释李率来府供。乘以
学优见举。召入王庭。言论酬对殊有风采。然
其仪相魁岸眉目高朗。貌体时事不在思量。
铺词摛藻俊逸终古。自寓内推举。声辩之最
无越南朝。良以吴楚之文骚经陈其翘楚典
午南据才学涌于波澜。故得游谈玄路天下
称焉。乘于斯伍声价尤甚。所以慧日道场义
门法将。盱衡而对雒伯。电舌而卷群英。乘
于僧位灼灼高出。炀帝初在春坊。因从京邑
谈讲。徒侣互显英雄。论难之华道俗同许。及
成雒邑召往东都。厚供重赐月望相接。及
往西平旦末辽海襄平无不预从戎麾对晤
词旨。京师西南建两禅宇。内获舍利拟瘗寺
塔终忧所重特诏此行。粤自东都西至京室。
威仪福瑞听逸郊闉。及帝往江都留乘洛邑。
常事恒业不拥素风。皇泰初元弥崇敬重内
置道场晨宵觐接。开明建始郑重相仍。斋讲
继轸法轮不绝。及武德四年荡定东夏。入伪
诸州例留一寺洛阳旧都僧徒极盛。简取名
胜配住同华。两州仍举胜达者五人天策别
供。乘以德高众望。又处其员。在京住胜光寺。
以胜光寺主僧珍法师即隋炀国师智者顗
禅师之弟子也。以行解有声。追住慧日。旧曾
航。可尚可师立功立事。是知近假叨幸之力。
远庇护念之恩。道藉人弘。惟乘有矣。乘姓
刘氏。彭城人也。有陈氏之时早经师训听成
实论大涅槃经。声论之美光华江表。及隋降
陈国望逸朝廷。炀帝昔在晋蕃南镇淮海。立
四道场追徵四远。有名释李率来府供。乘以
学优见举。召入王庭。言论酬对殊有风采。然
其仪相魁岸眉目高朗。貌体时事不在思量。
铺词摛藻俊逸终古。自寓内推举。声辩之最
无越南朝。良以吴楚之文骚经陈其翘楚典
午南据才学涌于波澜。故得游谈玄路天下
称焉。乘于斯伍声价尤甚。所以慧日道场义
门法将。盱衡而对雒伯。电舌而卷群英。乘
于僧位灼灼高出。炀帝初在春坊。因从京邑
谈讲。徒侣互显英雄。论难之华道俗同许。及
成雒邑召往东都。厚供重赐月望相接。及
往西平旦末辽海襄平无不预从戎麾对晤
词旨。京师西南建两禅宇。内获舍利拟瘗寺
塔终忧所重特诏此行。粤自东都西至京室。
威仪福瑞听逸郊闉。及帝往江都留乘洛邑。
常事恒业不拥素风。皇泰初元弥崇敬重内
置道场晨宵觐接。开明建始郑重相仍。斋讲
继轸法轮不绝。及武德四年荡定东夏。入伪
诸州例留一寺洛阳旧都僧徒极盛。简取名
胜配住同华。两州仍举胜达者五人天策别
供。乘以德高众望。又处其员。在京住胜光寺。
以胜光寺主僧珍法师即隋炀国师智者顗
禅师之弟子也。以行解有声。追住慧日。旧曾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2b 页 T52-0382.png
同寺同气相求。珍亦 文帝素交。特隆恒准。
所以秦国福供并入胜光。乘达帝成弘
道无倦。福智二严与时俱积。胜光北院。宝
塔高华堂宇绮饰像设严丽。乃至画缋瑰奇
冠绝区域。皆乘目准心计巧类神功不可思
也。每有盛集必事先驱。涌注若河倾。名貌如
摛锦。能使智人倾心清耳。伫聆逸辩不觉晷
度形疲。自馀昏漠但闻写送轻快莫知筌绪。
然为人慈育。以济度为心。言问所流。惟存赞
悦不及过。斯亦季代之辩士也。年将八十终
于胜光。帝深悼惜。赙赠荣显。
* 道士李仲卿等造论毁佛法琳法师著辩正
论以抗事第三
武德九年。清虚观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猜忌
佛法恒加讪谤。与傅奕唇齿结构诛剪释宗。
卿著十异九迷论。喜显正论。仍托傅氏上闻
天听。孟春下敕。京立三寺僧限千人。馀并放
还桑梓。有才用者八品处分。严 敕行下无
敢抗言。五众哀号四俗惊叹。不久震方出
帝氛祲廓清太宗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
即大赦一切休宁。僧还本寺佛日还朗。沙门
法琳前造破邪论道俗具瞻道士新论犹未
笔削。乃因刘李二论造辩正论以拟之。一帙
八卷。纶综终古立信当今。绝后光前布露惟
远。颖川陈子良。才术纵横声振寰宇。为之
注解并序由来。文多不载。
* 太宗下敕道先佛后僧等上谏事第四
贞观十一年驾巡洛邑。黄巾先有与僧论
者。闻之于上。乃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所以秦国福供并入胜光。乘达帝成弘
道无倦。福智二严与时俱积。胜光北院。宝
塔高华堂宇绮饰像设严丽。乃至画缋瑰奇
冠绝区域。皆乘目准心计巧类神功不可思
也。每有盛集必事先驱。涌注若河倾。名貌如
摛锦。能使智人倾心清耳。伫聆逸辩不觉晷
度形疲。自馀昏漠但闻写送轻快莫知筌绪。
然为人慈育。以济度为心。言问所流。惟存赞
悦不及过。斯亦季代之辩士也。年将八十终
于胜光。帝深悼惜。赙赠荣显。
* 道士李仲卿等造论毁佛法琳法师著辩正
论以抗事第三
武德九年。清虚观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猜忌
佛法恒加讪谤。与傅奕唇齿结构诛剪释宗。
卿著十异九迷论。喜显正论。仍托傅氏上闻
天听。孟春下敕。京立三寺僧限千人。馀并放
还桑梓。有才用者八品处分。严 敕行下无
敢抗言。五众哀号四俗惊叹。不久震方出
帝氛祲廓清太宗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
即大赦一切休宁。僧还本寺佛日还朗。沙门
法琳前造破邪论道俗具瞻道士新论犹未
笔削。乃因刘李二论造辩正论以拟之。一帙
八卷。纶综终古立信当今。绝后光前布露惟
远。颖川陈子良。才术纵横声振寰宇。为之
注解并序由来。文多不载。
* 太宗下敕道先佛后僧等上谏事第四
贞观十一年驾巡洛邑。黄巾先有与僧论
者。闻之于上。乃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2c 页 T52-0382.png
释迦贻训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
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
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
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
后汉方被中土。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
一。洎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
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
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
于朝庭。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
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
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
无为之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
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
前。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有司不纳。沙门智实后
生俊颖内外兼明。携诸夙老随驾。陈表。乃
至关口。其表略云。僧某等言。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貌侵蒲柳。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某等虽预出家。仍
在臣子之例。有犯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
书。国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风形于前
典颁告天下无德而称。令道士等在僧之上。
奉以周旋岂敢拒诏。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不立馆寺不领门人处
柱下以全真。隐龙德而养性。智者见之谓之
智愚者见之谓之愚。非鲁司寇莫之能识。今
之道士不遵其法。所著冠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行三张之秽术。弃五千之妙
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
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
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
后汉方被中土。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
一。洎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
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
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
于朝庭。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
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
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
无为之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
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
前。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有司不纳。沙门智实后
生俊颖内外兼明。携诸夙老随驾。陈表。乃
至关口。其表略云。僧某等言。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貌侵蒲柳。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某等虽预出家。仍
在臣子之例。有犯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
书。国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风形于前
典颁告天下无德而称。令道士等在僧之上。
奉以周旋岂敢拒诏。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不立馆寺不领门人处
柱下以全真。隐龙德而养性。智者见之谓之
智愚者见之谓之愚。非鲁司寇莫之能识。今
之道士不遵其法。所著冠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行三张之秽术。弃五千之妙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3a 页 T52-0383.png
门。反同张禹漫行章句。从汉魏已来。常
以鬼道化于浮俗。妄托老君之后。实是左
道之苗。若位在僧尼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
损国化。如不陈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谨录道
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如别所陈。伏
愿 天慈曲垂听览。中书侍郎岑文本宣
敕语。僧等此事久以行讫。不伏者与杖。诸大
德等咸是暮年形疲道路饮气而旋。智实勇
身先出云。不伏此理。万刃之下甘心伏罪。遂
杖之放还。实少出家住京师总持寺。沙弥时
殊有高烈有精神。善谈论有声远近通摄论
俱舍。自受具已后严策形心。衣钵自随净瓶
常执。不入市不乘骑。每有胜集无不论难。铿
鋐高调声气坚正。属武德初薛举东逼。乃选
翘勇僧千人入于戎幕。有僧法雅。躬为募
头。京师鼎沸僧徒无计。实于众中太哭云。
雅是魔贼撮而驱之。以事达太上。乃令还俗。
因周行讲肆不染俗风。贞观初元雅有事。故
下敕。令实出家住于本寺。及尊黄老令在僧
前。实携京邑大德法常慧净法琳等十馀人。
随顿上表以死上请。不许之。实曰。深知明
诏已下不可转也。万载之后知僧中之有人
焉。后染疾。清斋如初。有劝非时食者。实曰。
余见死者多矣。临终之时多陷戒律。岂不以
重身轻圣。何名师资乎。乃闭口不食。有问后
事。答曰。弯弓箭下可选地耶。在后量处省
事为要。言已卒时。春秋三十馀矣。
* 皇太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第五
贞观十二年 皇太子集诸官臣及三教学
以鬼道化于浮俗。妄托老君之后。实是左
道之苗。若位在僧尼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
损国化。如不陈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谨录道
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如别所陈。伏
愿 天慈曲垂听览。中书侍郎岑文本宣
敕语。僧等此事久以行讫。不伏者与杖。诸大
德等咸是暮年形疲道路饮气而旋。智实勇
身先出云。不伏此理。万刃之下甘心伏罪。遂
杖之放还。实少出家住京师总持寺。沙弥时
殊有高烈有精神。善谈论有声远近通摄论
俱舍。自受具已后严策形心。衣钵自随净瓶
常执。不入市不乘骑。每有胜集无不论难。铿
鋐高调声气坚正。属武德初薛举东逼。乃选
翘勇僧千人入于戎幕。有僧法雅。躬为募
头。京师鼎沸僧徒无计。实于众中太哭云。
雅是魔贼撮而驱之。以事达太上。乃令还俗。
因周行讲肆不染俗风。贞观初元雅有事。故
下敕。令实出家住于本寺。及尊黄老令在僧
前。实携京邑大德法常慧净法琳等十馀人。
随顿上表以死上请。不许之。实曰。深知明
诏已下不可转也。万载之后知僧中之有人
焉。后染疾。清斋如初。有劝非时食者。实曰。
余见死者多矣。临终之时多陷戒律。岂不以
重身轻圣。何名师资乎。乃闭口不食。有问后
事。答曰。弯弓箭下可选地耶。在后量处省
事为要。言已卒时。春秋三十馀矣。
* 皇太子集三教学者详论事第五
贞观十二年 皇太子集诸官臣及三教学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3b 页 T52-0383.png
士于弘文殿。开明佛法。纪国寺慧净法师预
斯嘉会。有令召净开法华经。奉旨登座。如常
序胤。道士蔡晃讲道论好独秀时英。下令遣
与抗论。晃即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
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
地雨花假近开远。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
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
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第也。为弟则不得
称一。言一则不得称弟。两字矛盾。何以会
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
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
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启令曰。
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
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千领。
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
言不出唇。何以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震
十方。道士在坐如迷如醉。岂直形骸聋瞽。其
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
天宫严卫理绝兽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有
国子祭酒孔颖达者。心存道党潜扇斯玷曰。
承闻佛家无诤。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令曰。
如来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
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
是不平。何谓平乎。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
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
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于时
皇储语祭酒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启
常闻君子不党。其知祭酒亦党乎。皇储怡然
大笑。合坐欢跃。今日不徒法乐以至于斯。
斯嘉会。有令召净开法华经。奉旨登座。如常
序胤。道士蔡晃讲道论好独秀时英。下令遣
与抗论。晃即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
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
地雨花假近开远。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
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
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第也。为弟则不得
称一。言一则不得称弟。两字矛盾。何以会
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
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
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启令曰。
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
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千领。
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
言不出唇。何以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震
十方。道士在坐如迷如醉。岂直形骸聋瞽。其
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
天宫严卫理绝兽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有
国子祭酒孔颖达者。心存道党潜扇斯玷曰。
承闻佛家无诤。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令曰。
如来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
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
是不平。何谓平乎。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
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
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于时
皇储语祭酒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启
常闻君子不党。其知祭酒亦党乎。皇储怡然
大笑。合坐欢跃。今日不徒法乐以至于斯。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3c 页 T52-0383.png
净频入宫闱抗论无拟。殿下目属其神锐也。
寻下令曰。纪国寺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
著闻。纲纪伽蓝必有弘益。请为普光寺主。仍
知本寺上坐事。复下书与普光及以净所广
述寺纲住持惟人在寄等事也。净本赵郡房
氏。即隋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家代儒宗
流略固其常习。而精爽清举卓明文雄。机
论标放乘时搆采。少出家游学三河不专师
传。于大小乘探赜沈隐。开皇末历观化帝京。
优柔教义亟发光问。大业之纪声唱转高。预
有才人无不临造。或决疑豫或示新文。雠校
古今商搉儒墨。问之不已。乃为叙述。古来诗
人雅什虽多罕登百二。群髦重其慧悟服其
品藻。遂劝缵诗英华。自梁高齐宣已下逮于
皇运。为编十卷。吴王文学刘孝孙序之。并
俱舍毗昙大乘庄严论等。咸为著疏。各三
十卷。法华已下行用诸要亦缵疏述令成
诵之。并注经集论不能委述。贞观嗣宝宰伯
咸钦仆射玄龄尤所敬重。每有胜集引诸寮
寀预听法筵。日下当时以为荣观之极也。然
能事匪一学罕兼通。净之陈迹可谓玄儒并
骛。所以吹爇易发。光华莫不由此。年逾纵心
风疾交集。然犹凭几谈写叙对时贤。余曾
问其疾苦。答云。净尝疾甚。无计可投。承闻病
是著因。固当舍著。遂召五众一切都舍。夜
觉有间。晚又重发。依前都舍。疾间亦然。今
寻下令曰。纪国寺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
著闻。纲纪伽蓝必有弘益。请为普光寺主。仍
知本寺上坐事。复下书与普光及以净所广
述寺纲住持惟人在寄等事也。净本赵郡房
氏。即隋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家代儒宗
流略固其常习。而精爽清举卓明文雄。机
论标放乘时搆采。少出家游学三河不专师
传。于大小乘探赜沈隐。开皇末历观化帝京。
优柔教义亟发光问。大业之纪声唱转高。预
有才人无不临造。或决疑豫或示新文。雠校
古今商搉儒墨。问之不已。乃为叙述。古来诗
人雅什虽多罕登百二。群髦重其慧悟服其
品藻。遂劝缵诗英华。自梁高齐宣已下逮于
皇运。为编十卷。吴王文学刘孝孙序之。并
俱舍毗昙大乘庄严论等。咸为著疏。各三
十卷。法华已下行用诸要亦缵疏述令成
诵之。并注经集论不能委述。贞观嗣宝宰伯
咸钦仆射玄龄尤所敬重。每有胜集引诸寮
寀预听法筵。日下当时以为荣观之极也。然
能事匪一学罕兼通。净之陈迹可谓玄儒并
骛。所以吹爇易发。光华莫不由此。年逾纵心
风疾交集。然犹凭几谈写叙对时贤。余曾
问其疾苦。答云。净尝疾甚。无计可投。承闻病
是著因。固当舍著。遂召五众一切都舍。夜
觉有间。晚又重发。依前都舍。疾间亦然。今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4a 页 T52-0384.png
则七十有馀。生事极矣。安有为命而舍财乎。
念念死计无情财事。昔人年至百岁。犹不体
命行无常净今悟之。任时而已。然其恕己谦
光接诱道俗迎送礼遇不爽恒伦。至于同法
论难知穷。引通不咎前失人代。即目闻见自
多故不曲尽。其宗辖其道化履历。具见续高
僧传。
* 太子中舍辛谞齐物论并净琳二法师抗拒
事两首第六
太子中舍辛谞。学该文史诞傲自矜。心在
道术轻弄佛法。染翰著论详略释宗。时有对
者。谞必碎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慧净
法师不胜其侮。乃裁论以拟之曰。披览高论
博究精微。旨赡文华惊心眩目。辩超炙輠理
跨联环。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非
夫哲士谁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难与对。轻持
不敏宁酬客难。来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
解。蠕动众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大
觉。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
智觉若非胜因。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大
哉斯举也。深固幽远理涉嫌疑。今当为子略
陈梗概。若乃问同答异。文郁郁于孔书。名一
义乖。理明明于释典。若名同不许义异。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既升彼并自没。如有未
喻更为提撕。夫以住无所住。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一音所以齐应。岂止绝圣弃智抱
一守雌。冷然独善义无兼济。较言优劣其可
伦乎。二宗既辩百难斯滞。论云。必彼此名
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答曰。诚
念念死计无情财事。昔人年至百岁。犹不体
命行无常净今悟之。任时而已。然其恕己谦
光接诱道俗迎送礼遇不爽恒伦。至于同法
论难知穷。引通不咎前失人代。即目闻见自
多故不曲尽。其宗辖其道化履历。具见续高
僧传。
* 太子中舍辛谞齐物论并净琳二法师抗拒
事两首第六
太子中舍辛谞。学该文史诞傲自矜。心在
道术轻弄佛法。染翰著论详略释宗。时有对
者。谞必碎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慧净
法师不胜其侮。乃裁论以拟之曰。披览高论
博究精微。旨赡文华惊心眩目。辩超炙輠理
跨联环。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非
夫哲士谁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难与对。轻持
不敏宁酬客难。来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
解。蠕动众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大
觉。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
智觉若非胜因。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大
哉斯举也。深固幽远理涉嫌疑。今当为子略
陈梗概。若乃问同答异。文郁郁于孔书。名一
义乖。理明明于释典。若名同不许义异。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既升彼并自没。如有未
喻更为提撕。夫以住无所住。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一音所以齐应。岂止绝圣弃智抱
一守雌。冷然独善义无兼济。较言优劣其可
伦乎。二宗既辩百难斯滞。论云。必彼此名
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答曰。诚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4b 页 T52-0384.png
如来旨。亦须分别。窃以逍遥一也。鹏鴳不可
齐于九万。荣枯同管。椿菌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
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
小大。彭殇均其寿夭。庭楹乱其横竖。施厉
混其妍媸。斯由相待不足相夺可忘庄生
所以绝其有封。谓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
别攻子分别。子亡分别子余亡分别矣。君子
剧谈幸无虚论。一言易失驷马难追。斯文
诚矣。深可慎哉。论云。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
定成于缮剋。答曰。无常者故吾去也。缘起者
新吾来也。故吾去矣。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
岂断乎。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
代。非缮剋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
果显乎中观。斯寔庄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
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论曰。续凫截鹤庸
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夫自
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报分已定。二鸟
无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沈冥难晓。幽求之土沦惑
罔息。至乃道圆四果尚昧衣珠。位隆十地犹
昏罗縠。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乎。自非
鉴镜三明雄飞七辩。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
微。贫道籍以受业家门朋从是寄。希能择
善敢进刍荛。如或铿然愿详金牒。于是辛氏
顶受斯文顿裂邪网 有李远问舍人者。曾
读斯论意所未详。便以示沙门法琳。请广其
义类。琳乃答曰。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
齐于九万。荣枯同管。椿菌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
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
小大。彭殇均其寿夭。庭楹乱其横竖。施厉
混其妍媸。斯由相待不足相夺可忘庄生
所以绝其有封。谓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
别攻子分别。子亡分别子余亡分别矣。君子
剧谈幸无虚论。一言易失驷马难追。斯文
诚矣。深可慎哉。论云。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
定成于缮剋。答曰。无常者故吾去也。缘起者
新吾来也。故吾去矣。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
岂断乎。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
代。非缮剋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
果显乎中观。斯寔庄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
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论曰。续凫截鹤庸
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夫自
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报分已定。二鸟
无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沈冥难晓。幽求之土沦惑
罔息。至乃道圆四果尚昧衣珠。位隆十地犹
昏罗縠。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乎。自非
鉴镜三明雄飞七辩。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
微。贫道籍以受业家门朋从是寄。希能择
善敢进刍荛。如或铿然愿详金牒。于是辛氏
顶受斯文顿裂邪网 有李远问舍人者。曾
读斯论意所未详。便以示沙门法琳。请广其
义类。琳乃答曰。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4c 页 T52-0384.png
大约两问。词旨宏赡理致幽绝。既开义府特
曜文锋。举佛性平等之谈。引群生各解之说。
陈彼此之两难。辩玄同之一问。非夫契彼寰
中。孰能振斯高论。美则美矣。疑颇疑焉。何者
寻上皇朝彻。始流先觉之名。法王应物。爰标
佛陀之号。智慧者盖分别之小术。般若者乃
无知之大宗。分别缘起。所以强称先觉。无知
性寂。于是假谓佛陀。分别既于外有数。无
知则于内无心。于外有数。分别之见不亡。
于内无心。诱引之功莫匮。甚秋毫之方巨岳。
踰尺鴳之比大鹏。不可同年而语矣。庄生云。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
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惟彭祖之特闻。非
众人之所逮也。况三世之理不差。二谛之门
可验。是以圣立因果。凡夫有得圣之期。道称
自然。学者无成道之圣。从微至著。凭缮剋
而方妍。乘因趣果。籍熏修而始见。彼既知
而故问。余亦述而略答。详夫一音普被。弱丧
由是同归。四智广覃。真如以之自显。自显也
者惟微唯彰。同归也者孰来孰去。盖知随业
受报。二鸟不嫌其短长。因湿致生。两虫无择
于飞化。不存待与无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请
试论之。昔阚泽有言。孔老法天诸天法佛。洪
范九畴承天制用。上方十善奉佛慈风。若将
孔老以匹圣尊。可谓子贡贤于仲尼。跛鳖陵
于骏骥。欲观渤澥更保涓流。何异蔽目而视
毛端。却行以求郢路。非所应也。非所应也。
且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
羽仪。次则郤超王谧刘璆谢容等。并江左英
曜文锋。举佛性平等之谈。引群生各解之说。
陈彼此之两难。辩玄同之一问。非夫契彼寰
中。孰能振斯高论。美则美矣。疑颇疑焉。何者
寻上皇朝彻。始流先觉之名。法王应物。爰标
佛陀之号。智慧者盖分别之小术。般若者乃
无知之大宗。分别缘起。所以强称先觉。无知
性寂。于是假谓佛陀。分别既于外有数。无
知则于内无心。于外有数。分别之见不亡。
于内无心。诱引之功莫匮。甚秋毫之方巨岳。
踰尺鴳之比大鹏。不可同年而语矣。庄生云。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
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惟彭祖之特闻。非
众人之所逮也。况三世之理不差。二谛之门
可验。是以圣立因果。凡夫有得圣之期。道称
自然。学者无成道之圣。从微至著。凭缮剋
而方妍。乘因趣果。籍熏修而始见。彼既知
而故问。余亦述而略答。详夫一音普被。弱丧
由是同归。四智广覃。真如以之自显。自显也
者惟微唯彰。同归也者孰来孰去。盖知随业
受报。二鸟不嫌其短长。因湿致生。两虫无择
于飞化。不存待与无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请
试论之。昔阚泽有言。孔老法天诸天法佛。洪
范九畴承天制用。上方十善奉佛慈风。若将
孔老以匹圣尊。可谓子贡贤于仲尼。跛鳖陵
于骏骥。欲观渤澥更保涓流。何异蔽目而视
毛端。却行以求郢路。非所应也。非所应也。
且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
羽仪。次则郤超王谧刘璆谢容等。并江左英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5a 页 T52-0385.png
彦七十馀人。皆学综九流才映千古。咸言性
灵真要可以持身济俗者。莫过于释氏之教。
及宋文帝与何尚之王玄保等。亦有此谈。如
宇内并遵斯要。吾当坐致太平矣。尚之又
云。十善畅则人天兴。五戒行则鬼畜绝。其实
济世之玄范。岂造次而可论乎。中舍学富才
高文华理切。秦悬一字蜀挂千金。何以当兹
奇丽也。不量管见轻陈鄙俚。敢此有酬以麻
续组耳。李舍人得琳重释。涣然神解重疑顿
消。仍以斯论广于视听。故得二文双显。各
其志乎。
* 太宗文皇帝问沙门法琳交报显应事第七
贞观十四年。先有黄巾西华观秦世英者。挟
方术以自媚。因程器于储两。素嫉释宗。阴
上法琳所造之论云。此辩正但欲谤讪皇
宗罪当誷上 太宗闻之。便下 敕沙汰僧
尼貌减年齿。使御史韦悰。将军于伯亿并寺
省州县官人日别鸿胪检阅情状。见有众僧
宜依遗教。仍追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夺
发追徵未及。即诣公庭轻生答对不惧性命
乃絷之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
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爬
毁我祖祢。谤讟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
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
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
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
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
罚。虽疏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
灵真要可以持身济俗者。莫过于释氏之教。
及宋文帝与何尚之王玄保等。亦有此谈。如
宇内并遵斯要。吾当坐致太平矣。尚之又
云。十善畅则人天兴。五戒行则鬼畜绝。其实
济世之玄范。岂造次而可论乎。中舍学富才
高文华理切。秦悬一字蜀挂千金。何以当兹
奇丽也。不量管见轻陈鄙俚。敢此有酬以麻
续组耳。李舍人得琳重释。涣然神解重疑顿
消。仍以斯论广于视听。故得二文双显。各
其志乎。
* 太宗文皇帝问沙门法琳交报显应事第七
贞观十四年。先有黄巾西华观秦世英者。挟
方术以自媚。因程器于储两。素嫉释宗。阴
上法琳所造之论云。此辩正但欲谤讪皇
宗罪当誷上 太宗闻之。便下 敕沙汰僧
尼貌减年齿。使御史韦悰。将军于伯亿并寺
省州县官人日别鸿胪检阅情状。见有众僧
宜依遗教。仍追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夺
发追徵未及。即诣公庭轻生答对不惧性命
乃絷之缧绁。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
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爬
毁我祖祢。谤讟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
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
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
争长。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
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
罚。虽疏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5b 页 T52-0385.png
子习训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
刑于四海。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
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
追日授中经示诲弟子言。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
之师世莫能知。所以著兹辩正论有八卷。略
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
家国。自后二十馀列。具状奏闻 敕云。汝
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临
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念之。试及刑期能无
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冰炭交怀惟祈
显应。恰至限满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顿亡
死畏立待追对。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
即事加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答曰。自隋
季扰攘四海沸腾。役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
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
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海陆。斯寔观
音之力。咸资势至之功。比德连衡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 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
已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又 敕治书侍御
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
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凿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唐光宅四海九夷奉
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 陛下
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
以惟念 陛下。且琳所著辩正论。爰与书
史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
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
则有伏尸之痛。以状奏闻。遂不加罪。下 敕。
刑于四海。又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
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
追日授中经示诲弟子言。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吾今逝矣。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
之师世莫能知。所以著兹辩正论有八卷。略
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
家国。自后二十馀列。具状奏闻 敕云。汝
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临
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念之。试及刑期能无
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冰炭交怀惟祈
显应。恰至限满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顿亡
死畏立待追对。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
即事加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答曰。自隋
季扰攘四海沸腾。役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
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
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吊伐载清海陆。斯寔观
音之力。咸资势至之功。比德连衡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 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
已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又 敕治书侍御
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
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凿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唐光宅四海九夷奉
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 陛下
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
以惟念 陛下。且琳所著辩正论。爰与书
史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
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
则有伏尸之痛。以状奏闻。遂不加罪。下 敕。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5c 页 T52-0385.png
徙于益部僧寺。于时朝庭上下知英构扇
御史韦悰审英饰诈疑阳庶俗。乃奏弹曰。窃
以大道郁兴。冲虚之迹斯阐。玄风既播。无为
之教寔隆。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道
士秦英颇学医方薄闲咒禁。亲戚寄命羸
疾投身。奸淫其妻禽兽不若。情违正教心类
豺狼。逞贪竞之怀。恣邪秽之行。家藏妻子门
有姬童。乘肥衣轻出入衢路。扬眉奋袂无惮
宪章。健羡未忘观缴在虑。斯原不殄至教
式亏。请寘严科以惩淫侈。有 敕。追入大
理。竟以狂狷被诛。公私同知贼恶。怪其死晚。
可谓贼夫人之子。于斯见矣。
* 文帝幸弘福寺立愿重施叙佛道先后事第八
贞观十五年五月十四日。太宗文帝躬幸弘
福寺。于时僧众并出虞候远辟 敕召大
德五人。在寺内堂中坐讫。具叙立寺所由。意
存。
太穆皇后。哀泪横流僧并垂泣。乃手制愿文
曰。皇帝菩萨戒弟子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菩
萨圣僧天龙大众。若夫至理凝寂道绝名言。
大慈方便随机摄诱。济苦海以智舟。朗重昏
以慧日。开晓度脱不可思议。弟子夙罹愆亹
早婴偏罚。追惟抚育之恩。每念 慈颜之远。
泣血崩心永无逮及。号天躄地何所厝身。岁
月不居炎凉亟改。荼毒之痛在乎兹日。敬养
已绝万恨不追。冤酷之深百身何赎。惟以
丹诚归依 三宝。谨于弘福道场奉施斋供。
御史韦悰审英饰诈疑阳庶俗。乃奏弹曰。窃
以大道郁兴。冲虚之迹斯阐。玄风既播。无为
之教寔隆。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道
士秦英颇学医方薄闲咒禁。亲戚寄命羸
疾投身。奸淫其妻禽兽不若。情违正教心类
豺狼。逞贪竞之怀。恣邪秽之行。家藏妻子门
有姬童。乘肥衣轻出入衢路。扬眉奋袂无惮
宪章。健羡未忘观缴在虑。斯原不殄至教
式亏。请寘严科以惩淫侈。有 敕。追入大
理。竟以狂狷被诛。公私同知贼恶。怪其死晚。
可谓贼夫人之子。于斯见矣。
* 文帝幸弘福寺立愿重施叙佛道先后事第八
贞观十五年五月十四日。太宗文帝躬幸弘
福寺。于时僧众并出虞候远辟 敕召大
德五人。在寺内堂中坐讫。具叙立寺所由。意
存。
太穆皇后。哀泪横流僧并垂泣。乃手制愿文
曰。皇帝菩萨戒弟子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菩
萨圣僧天龙大众。若夫至理凝寂道绝名言。
大慈方便随机摄诱。济苦海以智舟。朗重昏
以慧日。开晓度脱不可思议。弟子夙罹愆亹
早婴偏罚。追惟抚育之恩。每念 慈颜之远。
泣血崩心永无逮及。号天躄地何所厝身。岁
月不居炎凉亟改。荼毒之痛在乎兹日。敬养
已绝万恨不追。冤酷之深百身何赎。惟以
丹诚归依 三宝。谨于弘福道场奉施斋供。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6a 页 T52-0386.png
并施净财以充檀舍。用其功德奉为先灵。愿
心悟无生神 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
金阶而升宝殿。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
云常喰甘露。疾證菩提早登正觉。六道四
生并同斯愿 帝谓僧曰。比以老君是朕先
宗。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师等大
应悢悢。寺主道懿奉对 陛下。尊重祖宗使
天下成式。僧等荷国重恩安心行道 诏旨
行下咸大欢喜。岂敢悢悢 帝曰。朕以先宗
在前可即大于佛也。自有国已来。何处别造
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寺家。国内战场之始。无
不一心归命于佛。今天下大定。战场之地并
置佛寺。乃至本宅先妣唯置佛寺。朕敬有
处所以尽命归依。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
止是师习先宗。故位在前。今李家据国李老
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可不平也。僧
等起谢 帝曰坐。是弟子意耳。不述不知。天
时大热。房宇窄狭。若为居住今有施物可造
后房。使僧等宽展行道。馀言多不载。事讫还
宫。
* 太宗下敕以道士三皇经不足传授令焚除
事第九
贞观二十二年十月。有吉州上表云。有事天
尊者行三皇斋法。依检其经。乃云。欲为。
天子欲为皇后者可读此经。据此言及国家
检田。令云。道士通三皇经者给地三十亩。
检公式令诸有令式不便者奏闻此三皇经文
言有异具录以闻。有敕令。百官议定。依追道
士张惠元问有此言不。惠元答云。此处三
心悟无生神 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
金阶而升宝殿。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
云常喰甘露。疾證菩提早登正觉。六道四
生并同斯愿 帝谓僧曰。比以老君是朕先
宗。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师等大
应悢悢。寺主道懿奉对 陛下。尊重祖宗使
天下成式。僧等荷国重恩安心行道 诏旨
行下咸大欢喜。岂敢悢悢 帝曰。朕以先宗
在前可即大于佛也。自有国已来。何处别造
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寺家。国内战场之始。无
不一心归命于佛。今天下大定。战场之地并
置佛寺。乃至本宅先妣唯置佛寺。朕敬有
处所以尽命归依。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
止是师习先宗。故位在前。今李家据国李老
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可不平也。僧
等起谢 帝曰坐。是弟子意耳。不述不知。天
时大热。房宇窄狭。若为居住今有施物可造
后房。使僧等宽展行道。馀言多不载。事讫还
宫。
* 太宗下敕以道士三皇经不足传授令焚除
事第九
贞观二十二年十月。有吉州上表云。有事天
尊者行三皇斋法。依检其经。乃云。欲为。
天子欲为皇后者可读此经。据此言及国家
检田。令云。道士通三皇经者给地三十亩。
检公式令诸有令式不便者奏闻此三皇经文
言有异具录以闻。有敕令。百官议定。依追道
士张惠元问有此言不。惠元答云。此处三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6b 页 T52-0386.png
皇经并无此言。不知远州何因有此。然为之
一字声有平去。若平声读之。诚如所奏。若去
声读之。此乃为国于理无妨。臣等以为惠
元所说不乖劝善。然此经中天文大字符图
等不入。篆籀请除馀者请留。吏部杨纂等议
云。依识三皇经。今与老子道德经义类不
同。并不可留。以惑于后 敕旨。其三皇经并
收取焚之。其道士通道德经者给地三十亩。
仍著令。于时省司下诸州收三皇经。并聚
于尚书礼部厅前于尚书。试以火爇一时灰
烬。昔宋时鲍静初造三皇被诛。今仍宗尚改
三皇为三洞。妄立天文大字惑误昏俗。其诈
显然。迷者不觉。今遇大唐圣帝。体其伪妄。故
此焚除。近如大业末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
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将欲
入山岩中。于时条制不许出城门。候见其内
著黄衣。又获新经执送留守。及至勘校改经
事实。尚书卫文升以状奏闻。于金光门外戮
之。耳目生灵所共同委。其觉者如此。不觉
者有之。然彼辄尔制经写于藏箧。无人检
勘。谁辩伪真。且所造者。文义浅俗滥引佛经。
读者无味不足观采。至如南华幽求。固是命
家之作。不可及也。
* 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第十
贞观二十一年。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
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
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前旧有得圣人说经
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者必当信
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
一字声有平去。若平声读之。诚如所奏。若去
声读之。此乃为国于理无妨。臣等以为惠
元所说不乖劝善。然此经中天文大字符图
等不入。篆籀请除馀者请留。吏部杨纂等议
云。依识三皇经。今与老子道德经义类不
同。并不可留。以惑于后 敕旨。其三皇经并
收取焚之。其道士通道德经者给地三十亩。
仍著令。于时省司下诸州收三皇经。并聚
于尚书礼部厅前于尚书。试以火爇一时灰
烬。昔宋时鲍静初造三皇被诛。今仍宗尚改
三皇为三洞。妄立天文大字惑误昏俗。其诈
显然。迷者不觉。今遇大唐圣帝。体其伪妄。故
此焚除。近如大业末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
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将欲
入山岩中。于时条制不许出城门。候见其内
著黄衣。又获新经执送留守。及至勘校改经
事实。尚书卫文升以状奏闻。于金光门外戮
之。耳目生灵所共同委。其觉者如此。不觉
者有之。然彼辄尔制经写于藏箧。无人检
勘。谁辩伪真。且所造者。文义浅俗滥引佛经。
读者无味不足观采。至如南华幽求。固是命
家之作。不可及也。
* 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第十
贞观二十一年。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
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
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前旧有得圣人说经
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者必当信
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6c 页 T52-0386.png
必道越此徒传通不晚登。即下。
敕。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于时
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馀锋颖三
十馀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详覈道德。奘
乃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
之。诸道士等并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
极。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
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出语濩落
的据无从。或诵四谛四果。或诵无得无待。名
声云涌实质俱虚。奘曰。诸先生何事游言无
可寻究。向说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何因丧本
虚谈老子。且据四谛一门。门有多义义理难
晓。作论辩之。佛教如是不可陷伦。向问四
谛但答其名。谛别广义寻问莫识。如何以此
欲相抗乎。道经明道但是一义。又无别论用
以通辩。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
晃遂归情曰。自昔相传祖承佛义。所以维摩
三论晃素学宗致令吐言命旨无非斯理。且
道义玄通洗情为本。在文虽异厥趣攸同。故
引解之理例无爽。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成
诵在心由来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
佛教初开深经尚拥。老谈玄理微附虚怀。尽
照落筌滞而未解。故肇论序致联类喻之。非
谓比拟便同涯极。令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
有司南两不谐会。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
论解之。但有群注。自馀千卷事杂符图。盖张
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
沈深。汉景重之诚不虚。及至如何晏王弼严
遵钟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
敕。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于时
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馀锋颖三
十馀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详覈道德。奘
乃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
之。诸道士等并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
极。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
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出语濩落
的据无从。或诵四谛四果。或诵无得无待。名
声云涌实质俱虚。奘曰。诸先生何事游言无
可寻究。向说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何因丧本
虚谈老子。且据四谛一门。门有多义义理难
晓。作论辩之。佛教如是不可陷伦。向问四
谛但答其名。谛别广义寻问莫识。如何以此
欲相抗乎。道经明道但是一义。又无别论用
以通辩。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
晃遂归情曰。自昔相传祖承佛义。所以维摩
三论晃素学宗致令吐言命旨无非斯理。且
道义玄通洗情为本。在文虽异厥趣攸同。故
引解之理例无爽。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成
诵在心由来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
佛教初开深经尚拥。老谈玄理微附虚怀。尽
照落筌滞而未解。故肇论序致联类喻之。非
谓比拟便同涯极。令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
有司南两不谐会。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
论解之。但有群注。自馀千卷事杂符图。盖张
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
沈深。汉景重之诚不虚。及至如何晏王弼严
遵钟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7a 页 T52-0387.png
馀家。注解老经。指归非一。皆推步俗理莫
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将非探赜
过度同夫混沌之窍耶。于是诸徒无言以对。
遂即染翰缀文。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
伽。可以翻度。诸道士等一时举袂曰。道翻
未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
末伽以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 敕不
轻。须覈方言。乃名传旨。菩提言觉末伽言
道。唐梵音义确尔难乖。岂得浪翻冒罔天听。
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
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传闻滥
真良谈匪惑。未达梵言。故存恒习。佛陀天
音。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此则人
法两异。声釆全乖。末伽为道。通国齐解。如不
见信谓是妄谈。请以此语问彼西人。足所行
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惘
上。当时亦乃取笑天下。自此众锋一时潜
退。便译尽文。河上序胤阙而不出。成英曰。老
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
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
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
淫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西关异国有愧卿
邦。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中书马周
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
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梏。指神我为圣本。莫不
沦滞。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练精灵不
能出俗。上极非想终坠无间。至如顺俗四大
之术。冥初六谛之宗。东夏老庄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奘告忠诚。如何不
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将非探赜
过度同夫混沌之窍耶。于是诸徒无言以对。
遂即染翰缀文。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
伽。可以翻度。诸道士等一时举袂曰。道翻
未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
末伽以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 敕不
轻。须覈方言。乃名传旨。菩提言觉末伽言
道。唐梵音义确尔难乖。岂得浪翻冒罔天听。
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
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传闻滥
真良谈匪惑。未达梵言。故存恒习。佛陀天
音。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此则人
法两异。声釆全乖。末伽为道。通国齐解。如不
见信谓是妄谈。请以此语问彼西人。足所行
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惘
上。当时亦乃取笑天下。自此众锋一时潜
退。便译尽文。河上序胤阙而不出。成英曰。老
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
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
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
淫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西关异国有愧卿
邦。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中书马周
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
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梏。指神我为圣本。莫不
沦滞。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练精灵不
能出俗。上极非想终坠无间。至如顺俗四大
之术。冥初六谛之宗。东夏老庄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奘告忠诚。如何不
大唐高祖问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师奉对事¶ 第 387b 页 T52-0387.png
相体悉。当时中书门下同僚咸然此述。遂不
翻之。奘姓陈氏。颖川人也。后叶居于两河。
以慧解驰名。周行岳渎承梵学富誓愿博
求。以贞观初入关住庄严寺。学梵书语。不久
并通。上表西行。有司不许。因遂间行远诣
天竺。三年方达。所在王臣高胜无不重之。经
十馀年备获经论旋于京邑。天子降礼赐以
优言。贞观末年敬重尤甚。常处内禁行往毕
随。永徽已来不爽前敬。常以翻译而为命家。
今在北山玉华宫寺。领徒翻经勤注不绝。然
其高行不可具陈。别有大传。广文如后。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翻之。奘姓陈氏。颖川人也。后叶居于两河。
以慧解驰名。周行岳渎承梵学富誓愿博
求。以贞观初入关住庄严寺。学梵书语。不久
并通。上表西行。有司不许。因遂间行远诣
天竺。三年方达。所在王臣高胜无不重之。经
十馀年备获经论旋于京邑。天子降礼赐以
优言。贞观末年敬重尤甚。常处内禁行往毕
随。永徽已来不爽前敬。常以翻译而为命家。
今在北山玉华宫寺。领徒翻经勤注不绝。然
其高行不可具陈。别有大传。广文如后。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