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1c 页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
唐西明寺释氏
* 周高祖登朝论屏佛法安法师上论事
* 周祖平齐集论毁法远法师抗诏事
* 周祖东巡灭法已久任道林请兴佛事
* 周天元皇帝纳王明广表开佛法事
* 隋高祖下诏述绛州天火焚老君像事
* 隋两帝事宗佛理禀受归戒事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2a 页 T52-0372.png
*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事第一
周武初信于佛。后以谶云黑衣当王。遂重
于道法躬受符录。玄冠黄褐内常服禦。心
忌释门志欲诛殄。而患信佛者多未敢专制。
有道士张宾。谲诈罔上私达其策。潜集李宗
排弃释氏。又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共
相俎醢。帝纳其言。欲亲觇经过贬量佛失。
召僧入内七宵行道。时既密知。各加恳到。帝
亦同僧七夕不寐。为僧赞呗并诸法事。既
无过犯。无何而止。天和四年岁在巳丑三月
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
二千馀人升正殿。帝御坐。量述三教优劣废
立。众议纷纭情见乖角。不定而散。至其月
二十日依前集论是非更广莫简帝心索然又
散。至四月初。又依前集令极言陈理。又敕司
隶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深浅。鸾乃上
笑道论三卷。用笑三洞之名。及笑经称三十
六部。文极据明事多扬搉。至五月十日。帝
大集群臣详鸾上论。以伪伤蠹道士。即于殿
庭焚之。有安法师。慧解洞达内外淹通。时
号释宗众标僧杰。帝所信重。常侍对扬佥议
攸同三教齐立惟安抗辩。教止二焉。言出难
寻著文易显。乃撰二教论一十二篇。初归宗
显本篇。略云。夫万化本于无生。三才兆于
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
之聚也。聚虽一体而形神两异。散虽质别而
心数弗忘。故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
教教称为内。是以智论有内外两径。仁王辩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2b 页 T52-0372.png
内外两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
道。若通论内外则该被华戎。若局命此方则
可云儒释。释教为内。儒教为外。道无别教宗
结儒流。备彰前典非为诞谬。详览载籍寻讨
根源。教惟有二。何得有三。何者昔玄古朴
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稍离。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咸为军国之谟。并是
修身之术。若派而别之则应为九教。今总而
合之则同属儒宗。论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籍也。并皇家之一书。何欲于一化之内
合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辩。岂不
上伤皇极莫二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真
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言佛教者。穷理
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正辙。论其文则部
分十二。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
名号所及。化擅像表。又非情智所寻。至于
遣累落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證泥洹。播
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辩善恶之
升沈夐期出世而理无不周。述及王化而事
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
虑。孰能与斯教哉。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
氏。取舍驱驰未及其度者也。夫厚生情笃。身
患之诫遂兴。不悟迁流。逝川之叹乃作。并是
域内之至谈。非踰方之巨唱也。何者推色尽
于极微。老氏之所未辩。究心穷于生灭。宣
尼又所未言。何谓瞻之似尽。而察之未极者
也。经曰。分别色心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况凡夫识想。安得齐于佛圣乎。经云。无
以日光等彼萤火。斯喻极也。若夫以齐而齐
道。若通论内外则该被华戎。若局命此方则
可云儒释。释教为内。儒教为外。道无别教宗
结儒流。备彰前典非为诞谬。详览载籍寻讨
根源。教惟有二。何得有三。何者昔玄古朴
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稍离。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咸为军国之谟。并是
修身之术。若派而别之则应为九教。今总而
合之则同属儒宗。论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籍也。并皇家之一书。何欲于一化之内
合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辩。岂不
上伤皇极莫二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真
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言佛教者。穷理
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正辙。论其文则部
分十二。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
名号所及。化擅像表。又非情智所寻。至于
遣累落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證泥洹。播
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辩善恶之
升沈夐期出世而理无不周。述及王化而事
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
虑。孰能与斯教哉。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
氏。取舍驱驰未及其度者也。夫厚生情笃。身
患之诫遂兴。不悟迁流。逝川之叹乃作。并是
域内之至谈。非踰方之巨唱也。何者推色尽
于极微。老氏之所未辩。究心穷于生灭。宣
尼又所未言。何谓瞻之似尽。而察之未极者
也。经曰。分别色心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
所知。况凡夫识想。安得齐于佛圣乎。经云。无
以日光等彼萤火。斯喻极也。若夫以齐而齐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2c 页 T52-0372.png
不齐。未曰齐也。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
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
凫截鹤于焉始等。此盖狷夫之野议。岂达士
之贞观乎。故谚曰。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请
广其类。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莫不资色心以
成躯。禀阴阳而化体。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
混以智愚。阴阳义齐则使同之于贵贱。此之
不可至理皎然。虽强齐之其义安在。馀文多
不载。又曰。史记云。季老西迈止及流沙。化
胡西升等经不足穷究。汉末三张方行其道
惑乱天下。备见史书。故李膺蜀记云。张陵避
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鬼法。后为
大蛇所噏。弟子等妄述升天。其子衡。衡子
鲁。还习其道自号三师。陵为天师。衡为系
师。鲁为嗣师。咸以鬼道以化愚俗。后汉书云。
张鲁初为督义司马。遂掩杀汉中太守苏固。
断绝斜谷。杀汉使者。专据汉中三十馀载。戴
黄巾服。黄巾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
出米五斗。世号米贼初来学者名为鬼卒。后
云祭酒。各领部众夷俗信向。朝廷不能讨。遂
就拜鲁为镇夷中郎将。通其贡献。至献帝二
十年。曹操征而破之初汉末鬼音。黄衣当王。
于是张角张鲁等始服黄衣。曹氏受命以黄
代赤。故年号黄初。黄巾之贼至是始平。元
魏寇谦稍稍还服。今大道之世。风化宜同小
巫。巾色宜改复古。且老子大贤绝弃贵尚。又
是朝臣。服色宁异。古有专经之学而无服象
之殊。黄巾布衣出自张氏。夫圣贤作训弘裕
温柔。鬼神严厉动为寒暑。老子诫味祭酒咸
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
凫截鹤于焉始等。此盖狷夫之野议。岂达士
之贞观乎。故谚曰。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请
广其类。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莫不资色心以
成躯。禀阴阳而化体。不可以色心是等而便
混以智愚。阴阳义齐则使同之于贵贱。此之
不可至理皎然。虽强齐之其义安在。馀文多
不载。又曰。史记云。季老西迈止及流沙。化
胡西升等经不足穷究。汉末三张方行其道
惑乱天下。备见史书。故李膺蜀记云。张陵避
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鬼法。后为
大蛇所噏。弟子等妄述升天。其子衡。衡子
鲁。还习其道自号三师。陵为天师。衡为系
师。鲁为嗣师。咸以鬼道以化愚俗。后汉书云。
张鲁初为督义司马。遂掩杀汉中太守苏固。
断绝斜谷。杀汉使者。专据汉中三十馀载。戴
黄巾服。黄巾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
出米五斗。世号米贼初来学者名为鬼卒。后
云祭酒。各领部众夷俗信向。朝廷不能讨。遂
就拜鲁为镇夷中郎将。通其贡献。至献帝二
十年。曹操征而破之初汉末鬼音。黄衣当王。
于是张角张鲁等始服黄衣。曹氏受命以黄
代赤。故年号黄初。黄巾之贼至是始平。元
魏寇谦稍稍还服。今大道之世。风化宜同小
巫。巾色宜改复古。且老子大贤绝弃贵尚。又
是朝臣。服色宁异。古有专经之学而无服象
之殊。黄巾布衣出自张氏。夫圣贤作训弘裕
温柔。鬼神严厉动为寒暑。老子诫味祭酒咸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3a 页 T52-0373.png
饮。张制鬼服黄衣则齐。真伪皎然急缓可见。
故略引张氏数条妄作。用惩未闻。
一初言禁经止价者。玄光论云。道家诸经。制
杂凡意教迹邪险。是故不经。但得金帛便与
其经。贫者造之至死不睹。贪利无慈逆莫过
此。又其方术秽浊不清。乃有扣齿为天鼓。咽
涂为醴泉。马屎为灵薪。老鼠为芝药。资此
求道焉能得乎。
二或妄称真道者。蜀记云。张陵入鹄鸣山。
自称天师。汉嘉平末为蟒所噏。子衡奔山。假
设权方用表灵化。生糜鹄足置石崖顶。到
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
米民山。獠遂因妄传败死利生逆莫过此之
甚三或合气释罪者。妄造黄书咒癞无端。
乃云开命门拖真人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士
女溷乱不异禽兽。用销灾祸。其可然乎。
四或挟道作乱者。黄巾鬼道毒流汉室。孙恩
求仙祸延皇晋。破国害俗惑乱天下。五千道
德全不许之。
五或章书伐德者。迁达七祖乞免担沙。横费
纸笔奏章太上。又云。戊辰之日。上必不达。不
达太上则生民抂死。呜乎哀哉。
六或畏鬼带符者。符云。左佩太极章。右佩昆
吾铁。指日则停晖。拟鬼千里血。若受黄赤
章。即是灵仙诀。
七或制约输课者。蜀记云。受其道者输米肉
布绢器物纸笔荐席五䌽。后生邪浊增立米
民。
八或解除基门者。左道馀气也。基门解除。春
故略引张氏数条妄作。用惩未闻。
一初言禁经止价者。玄光论云。道家诸经。制
杂凡意教迹邪险。是故不经。但得金帛便与
其经。贫者造之至死不睹。贪利无慈逆莫过
此。又其方术秽浊不清。乃有扣齿为天鼓。咽
涂为醴泉。马屎为灵薪。老鼠为芝药。资此
求道焉能得乎。
二或妄称真道者。蜀记云。张陵入鹄鸣山。
自称天师。汉嘉平末为蟒所噏。子衡奔山。假
设权方用表灵化。生糜鹄足置石崖顶。到
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
米民山。獠遂因妄传败死利生逆莫过此之
甚三或合气释罪者。妄造黄书咒癞无端。
乃云开命门拖真人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士
女溷乱不异禽兽。用销灾祸。其可然乎。
四或挟道作乱者。黄巾鬼道毒流汉室。孙恩
求仙祸延皇晋。破国害俗惑乱天下。五千道
德全不许之。
五或章书伐德者。迁达七祖乞免担沙。横费
纸笔奏章太上。又云。戊辰之日。上必不达。不
达太上则生民抂死。呜乎哀哉。
六或畏鬼带符者。符云。左佩太极章。右佩昆
吾铁。指日则停晖。拟鬼千里血。若受黄赤
章。即是灵仙诀。
七或制约输课者。蜀记云。受其道者输米肉
布绢器物纸笔荐席五䌽。后生邪浊增立米
民。
八或解除基门者。左道馀气也。基门解除。春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3b 页 T52-0373.png
秋二分祭灶祀社。冬夏两至祠祀同俗。先受
治录兵符社契。皆言军将吏兵都无教诫之
义。
九或妄度苦厄者。立涂炭斋事起张鲁。驴辗
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栉埏埴使熟。至义熙
初。道士王公旗省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
反缚悬头而已。资此度厄何痴之甚。
十或梦中作罪者。梦见先亡。辄云变怪。召鬼
神兵吏奏章断之。
十一或轻作凶佞者。造黄神越章用持杀鬼。
又造赤章用持杀人。趣悦世情不计殃罪。阴
谋怀嫉凶邪之甚。
斯并三张之鬼法。非老子之本怀。顷世滥行
罕有觉者。论成上之。帝览安论。以问臣下。僚
宰寻挍莫敢排斥。当时废立遂寝。诚所推焉。
乃经六载。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
日。遂普灭佛道二宗。别置通道观简释李有
名者百二十员。并著衣冠名为通道观学士。
时有蜀地新州愿果寺僧勐法师。不远千里
躬诣魏阙。虽面陈至理邪正未分。而帝灭毁
之。情已决。乃著论十有八条难道本宗。又以
三科释其前执。其词略云。勐以世之滥述
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诫。令
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称鬼谷仙生撰南山
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
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者乎。今具陈
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
义翻辱老子意者乎。胜人达士不出此言。将
是无识异道誇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
治录兵符社契。皆言军将吏兵都无教诫之
义。
九或妄度苦厄者。立涂炭斋事起张鲁。驴辗
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栉埏埴使熟。至义熙
初。道士王公旗省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
反缚悬头而已。资此度厄何痴之甚。
十或梦中作罪者。梦见先亡。辄云变怪。召鬼
神兵吏奏章断之。
十一或轻作凶佞者。造黄神越章用持杀鬼。
又造赤章用持杀人。趣悦世情不计殃罪。阴
谋怀嫉凶邪之甚。
斯并三张之鬼法。非老子之本怀。顷世滥行
罕有觉者。论成上之。帝览安论。以问臣下。僚
宰寻挍莫敢排斥。当时废立遂寝。诚所推焉。
乃经六载。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
日。遂普灭佛道二宗。别置通道观简释李有
名者百二十员。并著衣冠名为通道观学士。
时有蜀地新州愿果寺僧勐法师。不远千里
躬诣魏阙。虽面陈至理邪正未分。而帝灭毁
之。情已决。乃著论十有八条难道本宗。又以
三科释其前执。其词略云。勐以世之滥述
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诫。令
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称鬼谷仙生撰南山
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
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者乎。今具陈
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
义翻辱老子意者乎。胜人达士不出此言。将
是无识异道誇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3c 页 T52-0373.png
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昏俗。窃闻传而
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
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糺正救其此失。然教有
内外用生疑假。人有贤圣多迷本迹。故班固
汉书品人九等。孔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
圣。李耳之俦为中上类例皆是贤。何晏王弼
云。老未及圣。此则贤圣自分。优劣路显。故魏
文之博悟也。
黄初三年。下敕告豫州刺史。老聃贤人未宜
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
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
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桓武皇帝以老子贤
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
瞻视。而楼屋倾顿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
过视之。殊未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
祀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据斯以言
呈露久矣。愚惑者多致有前弊。故著论焉。虽
复上闻终不见纳。有猛法师者。气调横挺。抗
言帝旨。词颇激切。众恐祸及其身。帝通容
之情无愧恧。次有蔼法师者。年德荣盛道俗
所归。闻之叹曰。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可
使五众流离四生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饮
周之水。食椹怀音宁无酬德。又为佛之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径来上
表。引见登殿。举手而言曰。来意有二。所谓报
三宝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卓明从旦至
午。交言支任抗对如流。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帝虽纳其言。情决已定迟疑不言。蔼又进曰。
释李邪正即可事求。不烦圣虑索镬煮两宗
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
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糺正救其此失。然教有
内外用生疑假。人有贤圣多迷本迹。故班固
汉书品人九等。孔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
圣。李耳之俦为中上类例皆是贤。何晏王弼
云。老未及圣。此则贤圣自分。优劣路显。故魏
文之博悟也。
黄初三年。下敕告豫州刺史。老聃贤人未宜
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
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
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桓武皇帝以老子贤
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
瞻视。而楼屋倾顿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
过视之。殊未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
祀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据斯以言
呈露久矣。愚惑者多致有前弊。故著论焉。虽
复上闻终不见纳。有猛法师者。气调横挺。抗
言帝旨。词颇激切。众恐祸及其身。帝通容
之情无愧恧。次有蔼法师者。年德荣盛道俗
所归。闻之叹曰。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可
使五众流离四生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饮
周之水。食椹怀音宁无酬德。又为佛之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径来上
表。引见登殿。举手而言曰。来意有二。所谓报
三宝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卓明从旦至
午。交言支任抗对如流。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帝虽纳其言。情决已定迟疑不言。蔼又进曰。
释李邪正即可事求。不烦圣虑索镬煮两宗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4a 页 T52-0374.png
门人不害者立可见矣。帝怯其言。乃令引出。
时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又出谏。不用其言。遂
与同志七人。于弥勒像前不食礼忏。经于七
日一时同逝。蔼入南山锡谷。自剖身肉布于
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有人寻之。于崖
上见舍身偈云。
「 愿舍此身已
速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自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业尽于今日」
* 周武平齐大集僧徒问以兴废慧远法师抗
诏事第二
周武帝以齐承光二年春。东平高氏召前修
大德并赴殿集。帝升御座。序废立义云。朕受
天命宁一区宇。世弘三教其风逾远。考定至
理多愆陶化。今并废之。然其六经儒教久弘
政术。礼义忠孝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自真
佛无像遥敬表心。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
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向
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故须除荡。故凡是经
象皆毁灭之。父母恩重沙门不敬。勃逆之
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于时沙门大统等五百馀
人。咸以王威震赫诀谏难从。关内以除义
非孤立。众各默然。下敕催答。并相顾无色。俛
首垂派。有慧远法师。声名光价。乃自惟曰。佛
时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又出谏。不用其言。遂
与同志七人。于弥勒像前不食礼忏。经于七
日一时同逝。蔼入南山锡谷。自剖身肉布于
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有人寻之。于崖
上见舍身偈云。
「 愿舍此身已
速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自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业尽于今日」
* 周武平齐大集僧徒问以兴废慧远法师抗
诏事第二
周武帝以齐承光二年春。东平高氏召前修
大德并赴殿集。帝升御座。序废立义云。朕受
天命宁一区宇。世弘三教其风逾远。考定至
理多愆陶化。今并废之。然其六经儒教久弘
政术。礼义忠孝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自真
佛无像遥敬表心。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
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向
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故须除荡。故凡是经
象皆毁灭之。父母恩重沙门不敬。勃逆之
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于时沙门大统等五百馀
人。咸以王威震赫诀谏难从。关内以除义
非孤立。众各默然。下敕催答。并相顾无色。俛
首垂派。有慧远法师。声名光价。乃自惟曰。佛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4b 页 T52-0374.png
法之寄四众是依。岂以杜言谓能通理。遂出
对曰。陛下统临大域得一居尊。随俗致词宪
章三教。诏云。真佛无像。诚如天旨。但耳目生
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
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曰。汉
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
真佛。帝时无答。远曰。若不藉经教自知有法
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当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同于禽
兽。帝又无答。远曰。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
福故须废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妄
相尊事。帝不答此难。乃云佛经外国之法。此
国不须废而不用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
为是将同废之。远曰。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
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
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
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
经无用。前存儒教其义安在。若尔则三教同
废。将何治国。帝曰。鲁邦之与秦晋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帝无
以通。远曰。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殊。莫不同在阎浮四
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今独废。
帝又无答。远曰。诏云。退僧还家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
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远曰。若如圣旨。陛下左右皆有
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
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曰。佛亦听僧
对曰。陛下统临大域得一居尊。随俗致词宪
章三教。诏云。真佛无像。诚如天旨。但耳目生
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
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曰。汉
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
真佛。帝时无答。远曰。若不藉经教自知有法
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当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同于禽
兽。帝又无答。远曰。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
福故须废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妄
相尊事。帝不答此难。乃云佛经外国之法。此
国不须废而不用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
为是将同废之。远曰。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
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
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
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
经无用。前存儒教其义安在。若尔则三教同
废。将何治国。帝曰。鲁邦之与秦晋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帝无
以通。远曰。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殊。莫不同在阎浮四
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今独废。
帝又无答。远曰。诏云。退僧还家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
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远曰。若如圣旨。陛下左右皆有
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
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曰。佛亦听僧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4c 页 T52-0374.png
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
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不可独废。
帝又无答。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
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
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
阿鼻。何处有乐可得。帝理屈言前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但云。僧等且还。有司录取论僧姓
字。帝已行虐三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
齐境还准毁之。尔时魏齐东川佛法崇盛见
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
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刮佛
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
分散荡尽。帝以为得志于天下也。未盈一年。
疠气内蒸身疮外发。恶相已显无悔可销。遂
隐于云阳宫。才经七日寻尔倾崩。天无嗣
历。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萨僧。用开佛
化不久帝崩。国运移革。至隋高祖方始大通。
如后所显。近见大唐吏部尚书唐临冥报记
云。外祖隋左仆射齐公。亲见文帝。问死者
还活人云。初死见周武帝云。为我相闻。大
隋天子。昔与我共食。库仓玉帛。亦我储之。
我今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我作功德也。
文帝出敕普及天下人出一钱。为之追福焉。
* 周高祖巡邺除殄佛法有前僧任道林上
表请开法事第三
周建德六年十一月四日。上临邺宫新殿。内
史宇文昂上士李德林收上书人表。于时任
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不可独废。
帝又无答。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
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
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
阿鼻。何处有乐可得。帝理屈言前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但云。僧等且还。有司录取论僧姓
字。帝已行虐三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
齐境还准毁之。尔时魏齐东川佛法崇盛见
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
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刮佛
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
分散荡尽。帝以为得志于天下也。未盈一年。
疠气内蒸身疮外发。恶相已显无悔可销。遂
隐于云阳宫。才经七日寻尔倾崩。天无嗣
历。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萨僧。用开佛
化不久帝崩。国运移革。至隋高祖方始大通。
如后所显。近见大唐吏部尚书唐临冥报记
云。外祖隋左仆射齐公。亲见文帝。问死者
还活人云。初死见周武帝云。为我相闻。大
隋天子。昔与我共食。库仓玉帛。亦我储之。
我今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我作功德也。
文帝出敕普及天下人出一钱。为之追福焉。
* 周高祖巡邺除殄佛法有前僧任道林上
表请开法事第三
周建德六年十一月四日。上临邺宫新殿。内
史宇文昂上士李德林收上书人表。于时任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5a 页 T52-0375.png
道林以表上之。上士览表曰。君二教也。圣
主机辩特难酬答。可思审之。对曰。上主锋
辩名流十方。林亦早闻正以闻辩故来得辩
无爽云云。乃引入上阶御座西立。诏曰。卿既
上事助匡治政。朕甚嘉尚。可条别自申勿广
词费。林乃上安抚齐馀省减赋役事。帝备
纳之。又曰。林原誓弘佛道。向且专论俗
政。似欲谄附君人。其实无心护法。自释氏弘
训权应无方。智力高奇广宣正法。救兹五浊
拔彼三有。人中天上六道四生莫不归依回
向受其开悟。自汉至今踰五百载。王公卿士
遵奉传通及。至大周顿令废绝。陛下治袭前
王化承后帝。何容偏于佛教。独不师古。如其
非善先贤久灭。如言有益陛下可行。废佛之
义臣所未晓 诏曰。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
其风教殊乖中国。汉魏晋世似有若无。五胡
乱治风化方盛。朕非五胡心无敬事。既非正
教所以废之。奏曰。佛教东传时过七代。刘渊
篡晋元非中夏。以非正朔称为五胡。其汉魏
晋世佛化已弘。宋赵符燕久习崇盛。陛下耻
同五胡盛修佛法。请如汉魏不绝其宗 诏
曰。佛义虽广朕亦尝览。言多虚大语好浮奢。
罪到憙推过去。无福则指未来。事者无徵
行之多惑。论其劝善未殊古礼。研其断恶何
异俗律。昔尝为废所以暂学。决知非益。所以
除之 奏曰。理深语大非近情所测。时远事
高宁小机欲辩。岂以一世之局见而拒久远
之通议。封迷忽悟不亦过乎。是以佛理极于
法界。教体通于内外。谈行自他俱益。辩果常
主机辩特难酬答。可思审之。对曰。上主锋
辩名流十方。林亦早闻正以闻辩故来得辩
无爽云云。乃引入上阶御座西立。诏曰。卿既
上事助匡治政。朕甚嘉尚。可条别自申勿广
词费。林乃上安抚齐馀省减赋役事。帝备
纳之。又曰。林原誓弘佛道。向且专论俗
政。似欲谄附君人。其实无心护法。自释氏弘
训权应无方。智力高奇广宣正法。救兹五浊
拔彼三有。人中天上六道四生莫不归依回
向受其开悟。自汉至今踰五百载。王公卿士
遵奉传通及。至大周顿令废绝。陛下治袭前
王化承后帝。何容偏于佛教。独不师古。如其
非善先贤久灭。如言有益陛下可行。废佛之
义臣所未晓 诏曰。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
其风教殊乖中国。汉魏晋世似有若无。五胡
乱治风化方盛。朕非五胡心无敬事。既非正
教所以废之。奏曰。佛教东传时过七代。刘渊
篡晋元非中夏。以非正朔称为五胡。其汉魏
晋世佛化已弘。宋赵符燕久习崇盛。陛下耻
同五胡盛修佛法。请如汉魏不绝其宗 诏
曰。佛义虽广朕亦尝览。言多虚大语好浮奢。
罪到憙推过去。无福则指未来。事者无徵
行之多惑。论其劝善未殊古礼。研其断恶何
异俗律。昔尝为废所以暂学。决知非益。所以
除之 奏曰。理深语大非近情所测。时远事
高宁小机欲辩。岂以一世之局见而拒久远
之通议。封迷忽悟不亦过乎。是以佛理极于
法界。教体通于内外。谈行自他俱益。辩果常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5b 页 T52-0375.png
乐无为。树德恩隆天地。授道广利无边。见奇
则神通自在。布化则万国同归。救度则怨亲
等济。慈爱则有识无伤。戒除外恶定止心非。
慧照古今智穷万物。若家家行此则民无不
治。国国修之则兵戈无用。今离不行何处求
益 因重奏曰。臣闻孝者至天之道。顺者极
地之养。所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孰先
此孝。昔世大道将倾魏室崩坏。太祖奋威
补天夷难。创启王业。陛下因斯鸿绪遂登皇
极。君临四海德加天下。追惟莫大终身无报。
何有信己心智执固自解。倚恃爪牙任纵王
力。残坏太祖所立寺庙。毁破太祖所事灵像。
休废太祖所奉法教。退落太祖所敬师尊。且
父母床几尚不敢损亏。况父之亲事辄能轻
坏。国祚延促弗由于佛。政治兴毁何关于法。
岂信一时之虑。招万世之讥。愚臣冒死特为
不可 诏曰。孝道之义宁非至极。若专守执
惟利一身。是使大智权方反常合道。汤武伐
主仁智不非。尾生守信祸至身灭。事若有益
假违要行。傥非合理虽顺必剪。不可护已一
名令四海怀惑。外乖太祖。内润黔元。令
沙门还俗省侍父母成天下之孝。各各自活
不恼他人。使率土获利舍戈从夏六合同
一。即是扬名万代以显太祖。即孝之终也。何
得言非 奏曰。若言坏佛有益毁僧益民。昔
太祖康日高鉴万理智括千途。必佛法损
化即寻除荡。宁肯积年奉敬兴遍天下。又佛
法存日损处是何。自破已来成何利润。若实
无益宁非不孝 诏曰。法兴有时道亦难准。
则神通自在。布化则万国同归。救度则怨亲
等济。慈爱则有识无伤。戒除外恶定止心非。
慧照古今智穷万物。若家家行此则民无不
治。国国修之则兵戈无用。今离不行何处求
益 因重奏曰。臣闻孝者至天之道。顺者极
地之养。所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孰先
此孝。昔世大道将倾魏室崩坏。太祖奋威
补天夷难。创启王业。陛下因斯鸿绪遂登皇
极。君临四海德加天下。追惟莫大终身无报。
何有信己心智执固自解。倚恃爪牙任纵王
力。残坏太祖所立寺庙。毁破太祖所事灵像。
休废太祖所奉法教。退落太祖所敬师尊。且
父母床几尚不敢损亏。况父之亲事辄能轻
坏。国祚延促弗由于佛。政治兴毁何关于法。
岂信一时之虑。招万世之讥。愚臣冒死特为
不可 诏曰。孝道之义宁非至极。若专守执
惟利一身。是使大智权方反常合道。汤武伐
主仁智不非。尾生守信祸至身灭。事若有益
假违要行。傥非合理虽顺必剪。不可护已一
名令四海怀惑。外乖太祖。内润黔元。令
沙门还俗省侍父母成天下之孝。各各自活
不恼他人。使率土获利舍戈从夏六合同
一。即是扬名万代以显太祖。即孝之终也。何
得言非 奏曰。若言坏佛有益毁僧益民。昔
太祖康日高鉴万理智括千途。必佛法损
化即寻除荡。宁肯积年奉敬兴遍天下。又佛
法存日损处是何。自破已来成何利润。若实
无益宁非不孝 诏曰。法兴有时道亦难准。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5c 页 T52-0375.png
制由上行王者作则纵有小利尚须休废。况
佛无益。理不可容。何者敬事。无徵招感无效。
自救无聊何能益国。自废已来民役稍希。租
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戈。国安
民乐。岂非有益。若事有益。太祖存日屡尝讨
齐。何不见获。朕坏佛法。若是违害亦可亡身。
既平东夏。明知有益废之合理义无更兴。
奏曰。自国立政惟贵于道。制化养民宁高于
德。止见道消国丧未有兵强祚久。是以虐纣
恃众祸倾帝业。周武脩德福集皇基。夫羌
骄战遂至灭身。勾践以道危而更安。以此论
之。何关坏佛退僧。方平东夏直是毁佛当此
托定之时。偶然斯会妄谓坏法有益。若尔
汤伐有夏。文王灭崇。武王诛纣。奏并天下。
赤汉灭项。此等诸君岂由坏佛。自后交论讥
毁人法。或以抗礼君亲。或谓妄称佛性。或讥
辩析色心。或重见作非业。或指身本阴阳。
林皆随难消解。帝终搆难重叠。三番五番穷
理尽性。林则无疑不遣。有难斯通。帝曰。卿
言业不乖理凡有入圣之期。性非业外道有
通凡之趣。此则道无不在凡圣该通是则教
无孔释。虚崇如是之言。形通道俗。徒加剔剪
之饰。是知帝王即是如来。宜停丈六。王公即
是菩萨。省事文殊。耆年可为上座。不用宾
头。仁惠真为檀度。岂假弃国。和平第一精
僧。宁劳布萨。贞谨即成木叉。何必受戒。俭约
实是少欲。无假头陀。蔬食至好长斋。岂烦
断谷。放任妙同无我。何藉解空。忘功全通大
乘。宁希波若。文武直是二智。不观空有。权
佛无益。理不可容。何者敬事。无徵招感无效。
自救无聊何能益国。自废已来民役稍希。租
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戈。国安
民乐。岂非有益。若事有益。太祖存日屡尝讨
齐。何不见获。朕坏佛法。若是违害亦可亡身。
既平东夏。明知有益废之合理义无更兴。
奏曰。自国立政惟贵于道。制化养民宁高于
德。止见道消国丧未有兵强祚久。是以虐纣
恃众祸倾帝业。周武脩德福集皇基。夫羌
骄战遂至灭身。勾践以道危而更安。以此论
之。何关坏佛退僧。方平东夏直是毁佛当此
托定之时。偶然斯会妄谓坏法有益。若尔
汤伐有夏。文王灭崇。武王诛纣。奏并天下。
赤汉灭项。此等诸君岂由坏佛。自后交论讥
毁人法。或以抗礼君亲。或谓妄称佛性。或讥
辩析色心。或重见作非业。或指身本阴阳。
林皆随难消解。帝终搆难重叠。三番五番穷
理尽性。林则无疑不遣。有难斯通。帝曰。卿
言业不乖理凡有入圣之期。性非业外道有
通凡之趣。此则道无不在凡圣该通是则教
无孔释。虚崇如是之言。形通道俗。徒加剔剪
之饰。是知帝王即是如来。宜停丈六。王公即
是菩萨。省事文殊。耆年可为上座。不用宾
头。仁惠真为檀度。岂假弃国。和平第一精
僧。宁劳布萨。贞谨即成木叉。何必受戒。俭约
实是少欲。无假头陀。蔬食至好长斋。岂烦
断谷。放任妙同无我。何藉解空。忘功全通大
乘。宁希波若。文武直是二智。不观空有。权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6a 页 T52-0376.png
谋径成巧便。岂待变化。加官真为授记。无
谢證果。爵录交获天堂。何待上界。罚戮见感
地狱。不指泥犁。以民为子可谓大慈。四海为
家即同法界。治政以理何异救物。安乐百姓
宁殊拔苦。剪罚残害理是降魔。君临天下真
成得道。汪汪何殊净土。济济岂谢迦维。卿怀
异见妄生偏执。即事而言何处非道 奏曰。
伏承圣旨。义博言。深融道混俗移专散执。乃
令触处乘真有情俱道。物我咸适千徒齐
一。美则美矣。愚臣尚疑。若使至道惟一则无
二可融。若理恒外内则自可常别。若一而非
一。则半是半非。二而无二。则乍道乍俗。是则
缁俗错乱儒释失序。外内交杂上下参伦。何
直远沈清化。亦是近惑民俗。是以阴阳同
气生杀恒殊。天地齐形高卑常异。不可以其
俱形而使地动天静。或者见其并气而令阴
生阳杀。即事永无此理。虚言难可成用。所以
形齐气一可得言同。生杀高卑义无不别。故
使同而不同一而不一。道俗之理有齐无与
无为自别。又若王名虽一凡圣天殊。形事微
同宽狭全异。是故儒释与。无始俱兴。道俗共
天地同化。若欲泯之为一正可以道废俗。
如其俱益于世。两理幽显齐明。今则兴一
废一。真成不可 诏曰卿言道俗天殊全乖
内外亦可。道应自道无预于俗。释应自释莫
依儒王。道若惟道道何所利。佛若独佛化有
何功。故道俗相资儒释更显。卿不因朕言卿
欲何论。是以内外抑讨废兴彼此。今国法
不行王法所断。废兴在数常理无违。义无常
谢證果。爵录交获天堂。何待上界。罚戮见感
地狱。不指泥犁。以民为子可谓大慈。四海为
家即同法界。治政以理何异救物。安乐百姓
宁殊拔苦。剪罚残害理是降魔。君临天下真
成得道。汪汪何殊净土。济济岂谢迦维。卿怀
异见妄生偏执。即事而言何处非道 奏曰。
伏承圣旨。义博言。深融道混俗移专散执。乃
令触处乘真有情俱道。物我咸适千徒齐
一。美则美矣。愚臣尚疑。若使至道惟一则无
二可融。若理恒外内则自可常别。若一而非
一。则半是半非。二而无二。则乍道乍俗。是则
缁俗错乱儒释失序。外内交杂上下参伦。何
直远沈清化。亦是近惑民俗。是以阴阳同
气生杀恒殊。天地齐形高卑常异。不可以其
俱形而使地动天静。或者见其并气而令阴
生阳杀。即事永无此理。虚言难可成用。所以
形齐气一可得言同。生杀高卑义无不别。故
使同而不同一而不一。道俗之理有齐无与
无为自别。又若王名虽一凡圣天殊。形事微
同宽狭全异。是故儒释与。无始俱兴。道俗共
天地同化。若欲泯之为一正可以道废俗。
如其俱益于世。两理幽显齐明。今则兴一
废一。真成不可 诏曰卿言道俗天殊全乖
内外亦可。道应自道无预于俗。释应自释莫
依儒王。道若惟道道何所利。佛若独佛化有
何功。故道俗相资儒释更显。卿不因朕言卿
欲何论。是以内外抑讨废兴彼此。今国法
不行王法所断。废兴在数常理无违。义无常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6b 页 T52-0376.png
兴废有何咎 奏曰。仰承圣旨。如披云睹
日。伏听敕训实如圣说。道不自道非俗不显。
佛不自佛惟王能兴。是以释教东传时经
五百。弘通法化要依王力。方知道藉人弘神
由物感。佛之盛毁功归圣旨。道有兴废义无
恒久。法有隐显理难常在。比来已废义无即
行。休断既久兴期次及。兴废更递理自应机。
并从世运不亦宜乎诏曰。帝王之法。善决取
舍明断去就。审鉴同异妙察非常。朕于释
教以潜思于府内。挍量于今古。验之以行事。
算之以得失。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无用。
非无端而弃废。何爱憎于儒释 奏曰。弘法
之本必留心于达人。通化之首要存志于正
道。勿见忤己以恶者。怀之以疏隔容己以美
者。欢心以亲近。是则自惑于所见。自乱于所
闻。不可数闻有谤正之言。遂便信纳从唱而
和。乘生是非。寻讨愆短。日怀憎薄。是则以伪
移真众声惑志。故令当疏者更进之。当亲
者更远之。遂使谈论偏驳取舍专非。斯乃害
真之祸患。丧德之妖累。于是帝不答。乃更开
异途以发论端。问曰。朕闻君子举厝必合于
礼。明哲动止要应于机。比频赐卿食。言不饮
酒食肉。且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肌之膳。古
今同味。卿何独鄙。若身居丧服礼制不食。即
如今赐自可得食。可食不食岂非过耶 奏曰。
贪财憙色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恶。割
情从道前贤所叹。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
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 诏
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
日。伏听敕训实如圣说。道不自道非俗不显。
佛不自佛惟王能兴。是以释教东传时经
五百。弘通法化要依王力。方知道藉人弘神
由物感。佛之盛毁功归圣旨。道有兴废义无
恒久。法有隐显理难常在。比来已废义无即
行。休断既久兴期次及。兴废更递理自应机。
并从世运不亦宜乎诏曰。帝王之法。善决取
舍明断去就。审鉴同异妙察非常。朕于释
教以潜思于府内。挍量于今古。验之以行事。
算之以得失。理非常而不要。文高奇而无用。
非无端而弃废。何爱憎于儒释 奏曰。弘法
之本必留心于达人。通化之首要存志于正
道。勿见忤己以恶者。怀之以疏隔容己以美
者。欢心以亲近。是则自惑于所见。自乱于所
闻。不可数闻有谤正之言。遂便信纳从唱而
和。乘生是非。寻讨愆短。日怀憎薄。是则以伪
移真众声惑志。故令当疏者更进之。当亲
者更远之。遂使谈论偏驳取舍专非。斯乃害
真之祸患。丧德之妖累。于是帝不答。乃更开
异途以发论端。问曰。朕闻君子举厝必合于
礼。明哲动止要应于机。比频赐卿食。言不饮
酒食肉。且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肌之膳。古
今同味。卿何独鄙。若身居丧服礼制不食。即
如今赐自可得食。可食不食岂非过耶 奏曰。
贪财憙色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恶。割
情从道前贤所叹。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
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 诏
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6c 页 T52-0376.png
制。若使无损计罪无过言非。饮浆食饭亦应
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 奏曰。结戒随事
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损。过
由弊神。馀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所
以遮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诏曰。罪有遮
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又不
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斯则能
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可谓
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
奏曰。制过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止恶身口无
违缘中。止息遮性两断。乃名戒善。今耐酒之
人既不乱神未破馀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
酒外违遮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
犹非持戒 诏曰。大士怀道要由妙解。至人
高达贵其不执。融心与法性齐宽。肆意共虚
空同量。万物无不是善恶何有非道。是则
居酒卧肉之中宁能有罪带妇怀儿而游。岂
言生过。故使太子取妇得道。周陀以舍妻沈
沦。净名以处俗高达。身子以出家愚执。是故
善者未可成善。恶者何足言恶。禁酒断肉之
奇殊乖大道 奏曰。龙虎以鳞牙为能。猿鸟
以超翔为才。君子以解行为道。贤哲以真实
成德。故使内外称奇缁素高尚。若惟解而无
行。同沙井之非润。专虚而不实。似空云而
无雨。是以匠万物者以绳墨为正。御天下者
以法理为本。故能善防邪萌察奸宄。故使
一行之失痛于割肌。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若
使心根妙解则居恶为善。神智虚明处罪成
福。亦可移臣贱质居天重任。回圣极尊处臣
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 奏曰。结戒随事
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损。过
由弊神。馀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所
以遮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诏曰。罪有遮
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又不
弊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斯则能
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可谓
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
奏曰。制过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止恶身口无
违缘中。止息遮性两断。乃名戒善。今耐酒之
人既不乱神未破馀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
酒外违遮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
犹非持戒 诏曰。大士怀道要由妙解。至人
高达贵其不执。融心与法性齐宽。肆意共虚
空同量。万物无不是善恶何有非道。是则
居酒卧肉之中宁能有罪带妇怀儿而游。岂
言生过。故使太子取妇得道。周陀以舍妻沈
沦。净名以处俗高达。身子以出家愚执。是故
善者未可成善。恶者何足言恶。禁酒断肉之
奇殊乖大道 奏曰。龙虎以鳞牙为能。猿鸟
以超翔为才。君子以解行为道。贤哲以真实
成德。故使内外称奇缁素高尚。若惟解而无
行。同沙井之非润。专虚而不实。似空云而
无雨。是以匠万物者以绳墨为正。御天下者
以法理为本。故能善防邪萌察奸宄。故使
一行之失痛于割肌。一言之善重于千金。若
使心根妙解则居恶为善。神智虚明处罪成
福。亦可移臣贱质居天重任。回圣极尊处臣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7a 页 T52-0377.png
卑下。是则君臣杂乱上下倒错。即事不可。古
今未有。何异词谈忠孝身恒叛逆。语论慈舍
形帝杀盗。口闲百技触事无能。言通万里
足不出户。斯皆情切事奢虚高无用。是以才
有大而无用。理有小而必通。执此为道诚难
取信 诏曰。执情者未可论道。小智者难
与谈真。是以井坎之鱼。宁知东海深广。燕雀
篱翔。讵羡鹏凤之游。斯皆固小以违大趣。守
文以害通途。若以我我于物。无物而非我。
以物物于我。无我而非物。我既不异于物。物
复焉异于我。我物两忘自他齐一。虚心者是
物无不同。遗功者无事而不可 奏曰。仰承
圣旨。名义深博宗原浩污。究察莫由。事等
窥天谁测其广。又同测海宁识其深。若以小
小于大。无大而不小。以大大于小。无小而非
大。大无不大则秋毫非小。小小无不小则太
山非大大。故使大大非大小。小小非小
大。是则小大异于同。大小同于异。无大小
之异同。何小大之同异。方知非异可异同宁
有同可同异。无同可同异非异同。无异可异
同无同异。是故无同而同非同。无异而异
非异。何同异而可异同。非异同而可同异。帝
遂不答。于是君臣寂然不言。良久 诏乃问
曰。卿何寂寞。乃欲散有归无。勿以谈不适怀
遂息清辩 奏曰。古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
是以古有不言之君。世传忘功之士。所以息
言表知非为不适。诏曰。至人无为未曾不为。
知者不言未曾不言。亦有鹦鹉言而无用。凤
皇不言成轨。木有无任得存。雁有不鸣致
今未有。何异词谈忠孝身恒叛逆。语论慈舍
形帝杀盗。口闲百技触事无能。言通万里
足不出户。斯皆情切事奢虚高无用。是以才
有大而无用。理有小而必通。执此为道诚难
取信 诏曰。执情者未可论道。小智者难
与谈真。是以井坎之鱼。宁知东海深广。燕雀
篱翔。讵羡鹏凤之游。斯皆固小以违大趣。守
文以害通途。若以我我于物。无物而非我。
以物物于我。无我而非物。我既不异于物。物
复焉异于我。我物两忘自他齐一。虚心者是
物无不同。遗功者无事而不可 奏曰。仰承
圣旨。名义深博宗原浩污。究察莫由。事等
窥天谁测其广。又同测海宁识其深。若以小
小于大。无大而不小。以大大于小。无小而非
大。大无不大则秋毫非小。小小无不小则太
山非大大。故使大大非大小。小小非小
大。是则小大异于同。大小同于异。无大小
之异同。何小大之同异。方知非异可异同宁
有同可同异。无同可同异非异同。无异可异
同无同异。是故无同而同非同。无异而异
非异。何同异而可异同。非异同而可同异。帝
遂不答。于是君臣寂然不言。良久 诏乃问
曰。卿何寂寞。乃欲散有归无。勿以谈不适怀
遂息清辩 奏曰。古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
是以古有不言之君。世传忘功之士。所以息
言表知非为不适。诏曰。至人无为未曾不为。
知者不言未曾不言。亦有鹦鹉言而无用。凤
皇不言成轨。木有无任得存。雁有不鸣致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7b 页 T52-0377.png
死。卿今取舍若为自适。又曰。士有一言而
知人有目击而道存。亦有睹色审情。复有听
言辩德。朕与卿言为日既久。其间旨趣宁不
略委。卿可为朕记录在所申陈。令诸世人知
朕意焉。是则助朕何愧忠诚 林以佛法
沦陷冒死申请。帝情较执不遂所论。辩论虽
明终非本意。承长安废教后。别立通道观。其
所学者惟是老庄。好设虚谈通申三教。冀因
义势證明释部。乃表邺城义学沙门十人并
聪敏高明者。请预通道观。上览表即曰。卿入
通道观大好学无不有至论补已大为利益。
仍设食讫曰。卿可装束入关众人前。却至五
月一日。至长安延寿殿奉见。二十四日帝往
云阳宫。至六月一日帝崩。天元登祚在同州。
至九月十三日。长宗伯岐公奏讫。帝允许之
曰。佛理弘大道极幽微。兴施有则法须研究。
如此累奏恐有稽违。奏曰。臣本申事止为
兴法。数启慇勤。惟愿早行。今圣上允可议曹
奏决。上下含弘定无异趣。一日颁行天下称
庆。臣何敢言。至大成元年正月十五日。诏
曰。弘建玄风三宝尊重。特宜脩敬法化弘广
理可归。崇其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
正武殿西安置行道。二月二十六日改元大
象。又敕。佛法弘大千古共崇。岂有沈隐舍而
不行。自今已后王公已下并及黎庶。并宜修
事。知朕意焉。即于其日殿严尊像具修虔敬。
于时佛道二众。各诠一大德。令升法座劝扬
妙典。遂人怀无畏互吐微言。佛理汪汪冲深
莫测。道宗漂泊清浅可知。挫锐席中王公嗟
知人有目击而道存。亦有睹色审情。复有听
言辩德。朕与卿言为日既久。其间旨趣宁不
略委。卿可为朕记录在所申陈。令诸世人知
朕意焉。是则助朕何愧忠诚 林以佛法
沦陷冒死申请。帝情较执不遂所论。辩论虽
明终非本意。承长安废教后。别立通道观。其
所学者惟是老庄。好设虚谈通申三教。冀因
义势證明释部。乃表邺城义学沙门十人并
聪敏高明者。请预通道观。上览表即曰。卿入
通道观大好学无不有至论补已大为利益。
仍设食讫曰。卿可装束入关众人前。却至五
月一日。至长安延寿殿奉见。二十四日帝往
云阳宫。至六月一日帝崩。天元登祚在同州。
至九月十三日。长宗伯岐公奏讫。帝允许之
曰。佛理弘大道极幽微。兴施有则法须研究。
如此累奏恐有稽违。奏曰。臣本申事止为
兴法。数启慇勤。惟愿早行。今圣上允可议曹
奏决。上下含弘定无异趣。一日颁行天下称
庆。臣何敢言。至大成元年正月十五日。诏
曰。弘建玄风三宝尊重。特宜脩敬法化弘广
理可归。崇其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
正武殿西安置行道。二月二十六日改元大
象。又敕。佛法弘大千古共崇。岂有沈隐舍而
不行。自今已后王公已下并及黎庶。并宜修
事。知朕意焉。即于其日殿严尊像具修虔敬。
于时佛道二众。各诠一大德。令升法座劝扬
妙典。遂人怀无畏互吐微言。佛理汪汪冲深
莫测。道宗漂泊清浅可知。挫锐席中王公嗟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7c 页 T52-0377.png
赏。至四月二十八日。下诏曰。佛义幽深神奇
弘大。必广开化仪通其修行。崇奉之徒依经
自检。遵道之人勿须剪发毁形以乖大道。宜
可存须发严服以进高趣。令选旧沙门中懿
德贞洁学业冲博名实灼然声望可嘉者一百
二十人。在陟岵寺为国行道。拟欲供给资须
四事无乏。其民间禅诵一无有碍。惟京师及
洛阳各立一寺。自馀州郡犹未通许。周大象
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任道林法师在同州卫
道虎宅修述其事。呈上。内史沛公宇文译亲
览。小内史临经公宇文弘披读。常礼上士托跋行恭委寻都上士叱寇臣审覆。高祖
讳邕。即西魏丞相宇文黑泰之第三子也。泰
以魏氏废帝三年薨。世子洛阳公觉嗣位。受
魏禅号大周。其年被废。立弟宁都公毓。三
年崩。谥明帝。立弟鲁国公。即高祖是也。改号
保定。尽五年改元天和。尽六年改元建德。至
三年灭佛法。六年平齐。江淮巴蜀中原一统。
帝以为得政于天下也。改号宣政。五月便崩。
初帝深信佛宗曾无有二。流俗谶纬。黑衣当
王。以僧缁服弥所缠怀。所以太祖入关。便
改衣幡悉为皂色。用厌不祥。乃至齐高窃
忌释种将戮。稠师以通觉故所以免害。遂使
周祖相从嫉之。危身事迫信用谗佞。终是信
非彻到。故受斯言。不思祸国灭身。勇意而行
诛剪。三宝摧碎宝命销亡。所以统御既穷当
年便殒。子赟袭位。改元大成。二十六日禅位
子衍。改元大象。赟号天元。明年五月天元
又崩。后年正月改元大定。于二月内国禅有
弘大。必广开化仪通其修行。崇奉之徒依经
自检。遵道之人勿须剪发毁形以乖大道。宜
可存须发严服以进高趣。令选旧沙门中懿
德贞洁学业冲博名实灼然声望可嘉者一百
二十人。在陟岵寺为国行道。拟欲供给资须
四事无乏。其民间禅诵一无有碍。惟京师及
洛阳各立一寺。自馀州郡犹未通许。周大象
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任道林法师在同州卫
道虎宅修述其事。呈上。内史沛公宇文译亲
览。小内史临经公宇文弘披读。常礼上士托跋行恭委寻都上士叱寇臣审覆。高祖
讳邕。即西魏丞相宇文黑泰之第三子也。泰
以魏氏废帝三年薨。世子洛阳公觉嗣位。受
魏禅号大周。其年被废。立弟宁都公毓。三
年崩。谥明帝。立弟鲁国公。即高祖是也。改号
保定。尽五年改元天和。尽六年改元建德。至
三年灭佛法。六年平齐。江淮巴蜀中原一统。
帝以为得政于天下也。改号宣政。五月便崩。
初帝深信佛宗曾无有二。流俗谶纬。黑衣当
王。以僧缁服弥所缠怀。所以太祖入关。便
改衣幡悉为皂色。用厌不祥。乃至齐高窃
忌释种将戮。稠师以通觉故所以免害。遂使
周祖相从嫉之。危身事迫信用谗佞。终是信
非彻到。故受斯言。不思祸国灭身。勇意而行
诛剪。三宝摧碎宝命销亡。所以统御既穷当
年便殒。子赟袭位。改元大成。二十六日禅位
子衍。改元大象。赟号天元。明年五月天元
又崩。后年正月改元大定。于二月内国禅有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8a 页 T52-0378.png
隋。改号开皇。率改皂服普同黄色。是知谶
纬虚诞。光武已著前规卜射难期。虞氏加
其润色。汉末谣言。黄衣当王。张角张鲁并
变服以应之。黄初黄武又改元以附之。斯术
归不亡。又见周隋交禅以事徵验终归于空。
若夫兴废之道历数有期。因亡故昌亡亦为
贵。故经云。难遭想灭。大圣为之碎身。随机得
度。净土由来不毁。周武行事不亦宜乎。道
林法师。俗姓任氏。高齐之时在相州。邺下
有名大德。周氏东平诛除释种。当时高祖召
僧共评废立。上统等五百馀人无敢陈抗。惠
远法师崛赴抗诏。帝无以答。遂以威灭。道
林法师初以他行后乃申表。武帝含弘召至
御座。对面交论二十馀日。前后七十馀番。
帝极覈徵竟不能屈。既理有所归。乃付议曹
量其可否。会帝升遐。天元嗣位。至大象元
年八月二十九日议哀。九月内奏时深加
面许。明年正月遂诏颁行。于是佛法如前广
通。
又大象元年二月内邺城故。赵武帝白马寺
佛图澄孙弟子王明广。上卫元嵩破佛法事。
表达天元皇帝至四月八日。内史上大夫宇
文译宣嵩敕旨。佛教兴来多历年代。论其
至理实自难明。但以世代浇浮不依佛教。致
使清净之法变成浊秽。太祖武皇帝所以废。
而不存正为如此。朕今情存至道思弘善法
方欲简择练行恭修此理令形服不改德行仍
存。敬设道场欲行善法。王公已下并宜知委。
馀如前说。
纬虚诞。光武已著前规卜射难期。虞氏加
其润色。汉末谣言。黄衣当王。张角张鲁并
变服以应之。黄初黄武又改元以附之。斯术
归不亡。又见周隋交禅以事徵验终归于空。
若夫兴废之道历数有期。因亡故昌亡亦为
贵。故经云。难遭想灭。大圣为之碎身。随机得
度。净土由来不毁。周武行事不亦宜乎。道
林法师。俗姓任氏。高齐之时在相州。邺下
有名大德。周氏东平诛除释种。当时高祖召
僧共评废立。上统等五百馀人无敢陈抗。惠
远法师崛赴抗诏。帝无以答。遂以威灭。道
林法师初以他行后乃申表。武帝含弘召至
御座。对面交论二十馀日。前后七十馀番。
帝极覈徵竟不能屈。既理有所归。乃付议曹
量其可否。会帝升遐。天元嗣位。至大象元
年八月二十九日议哀。九月内奏时深加
面许。明年正月遂诏颁行。于是佛法如前广
通。
又大象元年二月内邺城故。赵武帝白马寺
佛图澄孙弟子王明广。上卫元嵩破佛法事。
表达天元皇帝至四月八日。内史上大夫宇
文译宣嵩敕旨。佛教兴来多历年代。论其
至理实自难明。但以世代浇浮不依佛教。致
使清净之法变成浊秽。太祖武皇帝所以废。
而不存正为如此。朕今情存至道思弘善法
方欲简择练行恭修此理令形服不改德行仍
存。敬设道场欲行善法。王公已下并宜知委。
馀如前说。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8b 页 T52-0378.png
* 隋文帝诏为降州天火焚老君像事
门下。夫妙觉垂慈。等群生于一子。玄门亭毒。
总万物而为母。故泥洹大教化彼耆城。无
为真道被斯神国。岂徒足相之净土。不容真
人之胜哉。曲沃东南土名乌谷。有灵宫一所。
道佛同座。碑记湮灭。莫识修起所由。年代参
差。不知营造远近。忽有异风扬砾。如飞长者
之盖。颓云掩地。似狎司空之兵。骤雨阑干
翻伊倒洛。电女掣鞭。天带流金之色。雷童挽
轴。地有崩山之响。霹礰老君身首各去。而
佛灵相俨然无损。黄鹤已高青牛遂远。未识
金丹安能不惑者焉。主者施行。
集论者云。夫邪正糺纷在智犹惑。幽明路绝
显验斯形。自皇觉照临。满于空有之域。灵瑞
感应。充于凡圣之心。自赤泽降神青丘化及
威德之清昏识。神光之烛幽都。无不丧胆求
师款怀请道。所以扫六师于舍卫。梵王倾
诚。偃十阵于伽耶。魔天稽首。安得与夫区区
老叟黄巾奉而抗衡。琐琐尹生黔首则而齐
化。故使周昭宅生已后。唐文教迹以前。未
闻释尊仪相灵祇之所轻毁。至于李老形像
频被欺陵。曲沃同座而别焚。彭门僧拜而道
偃。斯徒众矣。略举知之。顽俗多迷疑阳自
结。终非果敢。故抱迟惟。余以近岁通访古
踪。行至鄠西地名楼观。古树摧[打-丁+薛]院宇曾
重。中有宗圣观。观南有尹先生别庙。周访道
士。云此是老君之本地也。尹喜闻道。故置庙
以处之。其观地逼南山。近坡有一土台。丛
树森疏。云是老君之墓也。访问周历暮宿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8c 页 T52-0378.png
观西尹村尹长乐家。因问氏族。长乐年虽迟
暮。惠解清明言晤徵击。诸道怯其过往。自
云。是尹令之馀胤也。东边楼观。此乃先君尹
令之故宅也。先君志重丘园情敦稼穑。地广
苗厚通观莫因。遂结草为楼以用观望。故云
楼观也。本非老君之宅。先君承老君西遁将
往流沙。道左邀携逆旅相待。老君遂之此宅。
周眺久之。东南高岗即先君之古台也。当时
亦与李老共登此台。祖宗相承坟墓峙列。不
闻先君与李老西迈。此乃出自道书。非关古
史。又云。昔闻李老生陈郡苦县。长亦东川。
老方入秦死于槐里。未闻正说。西化流沙虽
史迁浪言非为定指。庄蒙所及斯途有归。自
馀云云不可寻检。余又往始平之西二十馀
里。渭水之北槐里古城基趾尚存。中有一
冢。讯问耆旧。斯冢是谁。皆莫知其由。案县
图经但述古城。亦不测其年代。冢迹今远。访
问流沙即燉煌鸣沙之地是也。彼有流沙之
地而无伯阳之风。检道化胡西升经等。聃往
化胡。胡人不受。乃令尹喜为佛化胡。胡人方
服。今穷其浮辩较其宗匠。自天竺已北诸外
国者乃称胡国。人皆奉佛未承喜化。还祖天
竺释迦如来。若此搜求聃行不远槐里死矣。
秦矢吊之颇。为实录。自馀虚引未足称之。
故隋尚书令楚国公杨素。行经楼观。见壁画
尹喜化胡之像。素告诸道士曰。承闻老君化
胡。胡人不受。令喜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
则佛能化胡。胡人奉佛。道不能化。云何言
老子化胡。深思此言也。故列时缘露布惟远。
暮。惠解清明言晤徵击。诸道怯其过往。自
云。是尹令之馀胤也。东边楼观。此乃先君尹
令之故宅也。先君志重丘园情敦稼穑。地广
苗厚通观莫因。遂结草为楼以用观望。故云
楼观也。本非老君之宅。先君承老君西遁将
往流沙。道左邀携逆旅相待。老君遂之此宅。
周眺久之。东南高岗即先君之古台也。当时
亦与李老共登此台。祖宗相承坟墓峙列。不
闻先君与李老西迈。此乃出自道书。非关古
史。又云。昔闻李老生陈郡苦县。长亦东川。
老方入秦死于槐里。未闻正说。西化流沙虽
史迁浪言非为定指。庄蒙所及斯途有归。自
馀云云不可寻检。余又往始平之西二十馀
里。渭水之北槐里古城基趾尚存。中有一
冢。讯问耆旧。斯冢是谁。皆莫知其由。案县
图经但述古城。亦不测其年代。冢迹今远。访
问流沙即燉煌鸣沙之地是也。彼有流沙之
地而无伯阳之风。检道化胡西升经等。聃往
化胡。胡人不受。乃令尹喜为佛化胡。胡人方
服。今穷其浮辩较其宗匠。自天竺已北诸外
国者乃称胡国。人皆奉佛未承喜化。还祖天
竺释迦如来。若此搜求聃行不远槐里死矣。
秦矢吊之颇。为实录。自馀虚引未足称之。
故隋尚书令楚国公杨素。行经楼观。见壁画
尹喜化胡之像。素告诸道士曰。承闻老君化
胡。胡人不受。令喜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
则佛能化胡。胡人奉佛。道不能化。云何言
老子化胡。深思此言也。故列时缘露布惟远。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9a 页 T52-0379.png
后进未广。安能博诣。想有识者。顾此怀诸。
* 隋两帝重佛宗法俱受归戒事
案隋著作王邵述隋祖起居注云。帝以后魏
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户外。紫气满庭状如楼
阁。色染人衣。内外惊异。帝母以时炎热就而
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
智仙。河东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
失之恐堕井乃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
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儿来处异伦俗家
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以儿委尼。
不敢召问。后皇妣来抱。忽化为龙。惊遑堕
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
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
灭由儿兴之。尼沈静寡言。时道吉凶莫不符
验。初在寺养。帝年至十三。方始还家。及周灭
二教尼隐皇家。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
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臣追念
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
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
乐闻钟声。乃命史官为尼作传。帝昔龙潜所
经四十五州。及登极后。皆悉同时起大兴国
寺。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
砧槌试之宛然无损。遂前后置塔诸州百有
馀所。皆置铭勒隐于地府。咸发神瑞充仞
目前。具如王邵所撰感应传。所以周祖窃
忌黑衣当王。便摧灭佛法。莫识隋祖元养佛
* 隋两帝重佛宗法俱受归戒事
案隋著作王邵述隋祖起居注云。帝以后魏
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户外。紫气满庭状如楼
阁。色染人衣。内外惊异。帝母以时炎热就而
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
智仙。河东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
失之恐堕井乃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
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儿来处异伦俗家
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以儿委尼。
不敢召问。后皇妣来抱。忽化为龙。惊遑堕
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
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
灭由儿兴之。尼沈静寡言。时道吉凶莫不符
验。初在寺养。帝年至十三。方始还家。及周灭
二教尼隐皇家。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
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臣追念
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
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
乐闻钟声。乃命史官为尼作传。帝昔龙潜所
经四十五州。及登极后。皆悉同时起大兴国
寺。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
砧槌试之宛然无损。遂前后置塔诸州百有
馀所。皆置铭勒隐于地府。咸发神瑞充仞
目前。具如王邵所撰感应传。所以周祖窃
忌黑衣当王。便摧灭佛法。莫识隋祖元养佛
周高祖武皇帝将灭佛法有安法师上论¶ 第 379b 页 T52-0379.png
家。王者不死何由可识。事过方委知圣诈
狂。自古皆尔。备诸闻见。然帝信重佛宗情注
无已。每日登殿。坐列七僧转经问法。乃至大
渐至于道观羁縻而已。崇建功德佛门隆盛。
时既非遥故略其叙。于时昙延法师。是称僧
杰。升于正殿而授帝菩萨戒焉。事如别显。及
大业嗣历弥隆前政。昔居晋府盛集英髦。慧
日法云道场兴号。玉清金洞玄坛著名。四海
搜扬总归晋邸。四事供给三业依凭。礼以家
僧不属州省。迄于终历徵访莫穷。而情慕佛
宗崇奉诫约。天台智顗。定门幽秘神用罕
加。请为国师尊加智者。言令所及无不允
从。及其即世废朝追感。就山造寺广度众僧。
下书忧问慇勤委曲。遗锡粮粒并诸法衣。
欲使徒众行道如师在日。故每至忌晨必预
先设供。门人岁至面叙昔缘。情款莫二。自有
帝王于师珍敬无以加也。至于李老符录
曾无预怀。致使交论兴言绝于徵召。故无所
编次云。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
狂。自古皆尔。备诸闻见。然帝信重佛宗情注
无已。每日登殿。坐列七僧转经问法。乃至大
渐至于道观羁縻而已。崇建功德佛门隆盛。
时既非遥故略其叙。于时昙延法师。是称僧
杰。升于正殿而授帝菩萨戒焉。事如别显。及
大业嗣历弥隆前政。昔居晋府盛集英髦。慧
日法云道场兴号。玉清金洞玄坛著名。四海
搜扬总归晋邸。四事供给三业依凭。礼以家
僧不属州省。迄于终历徵访莫穷。而情慕佛
宗崇奉诫约。天台智顗。定门幽秘神用罕
加。请为国师尊加智者。言令所及无不允
从。及其即世废朝追感。就山造寺广度众僧。
下书忧问慇勤委曲。遗锡粮粒并诸法衣。
欲使徒众行道如师在日。故每至忌晨必预
先设供。门人岁至面叙昔缘。情款莫二。自有
帝王于师珍敬无以加也。至于李老符录
曾无预怀。致使交论兴言绝于徵召。故无所
编次云。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